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阻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方法

阻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方法

阻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方法

田慧,姚冰,耿傲蕾,李岚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阻碍因素;,,预防方法

摘要:目的分析引发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类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方法,以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中微粒污染。方式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体会,分析阻碍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类阻碍因素。结果临床利用进程引发输液微粒污染的阻碍因素要紧有:药物因素、pH值、输液溶媒选择及贮存保管不妥、操作因素、输液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引发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类途径,可制定微粒污染的预防方法。结论输液微粒严峻危害人体健康,是引发临床输液反映的要紧缘故,同时也可引发血管栓塞、静脉炎、肺肉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映,应引发高度重视。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阻碍因素;预防方法

输液是临床医治疾病的要紧方法,但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较为严峻,造成血管栓塞、静脉炎、肺肉芽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映、热原反映等,严峻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最近几年来,由于不溶性微粒引发的微粒污染反映[1],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依照临床工作实践及有关文献资料,对引发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诸多因

素分析如下,以期更好地采取有效的防范方法。

1 阻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因素

药物因素

液体本身因素药液在生产进程中的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

输液中加入药物发生配伍禁忌由于归并用药,有可能显现配伍禁忌或微粒累加及倍增显现热原反映。尽管咱们在检查输液反映液体中发觉处方中每种药物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但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有人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的研究结果提示,配伍药物越多,微粒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2]。多种药物配伍不妥,造成微粒倍增[3]。另外粉针剂溶解不完全也是致溶液中微粒增中因素之一。

加入多种药物发生配伍禁忌同一瓶液体中加入药品种类愈多,发生不良反映的可能性愈大,由于药物配伍不妥可能产生药物未完全溶解发生物理、化学转变,使pH值升高或降低产生微粒。

中药注射液的微粒问题临床上利用黄芪、醒脑静、复方丹参

等注射液时,由于中药微粒等因素的阻碍时有输液反映发生。依照吴雪梅等[4]报导,几种经常使用的中草药针剂与输液配伍,其配伍中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增加,造成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的缘故可能是中药成份复杂,制备工艺不同,在提取、精制进程中,一些成份,如色素、鞣酸、淀粉、蛋白质等以胶体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注液体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也可能有一些生物碱,皂苷在配伍后,由于pH 值改变而结出,致使不溶性微粒大大增加。

输液溶媒选择及保管不妥溶媒选择不妥也是致使输液微粒增加一个重要因素,据陈中玉等报导[5],中药注射液配伍%氯化钠注射液微粒数明显小于配伍葡萄糖注射液的微粒数,其中以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微粒数高,与香丹参注射液配伍微粒最大增倍,倍数为倍。这些粒经范围正是不溶性微粒检查时所检查的范围。临床上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较多见。大输液在搬运,贮存利用进程中因碰撞或保留不妥,利历时检查不严也会造成微粒污染。

操作因素无菌操作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映发生的一种重要方法。若是医治护士无菌操作观念不强,工作马虎,操作不妥,是引发输液微粒污染,发生输液反映的要紧缘故之一。如护士配液添加药物时,注射器反复利用,内筒长时刻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物,尘埃及操作人员的手带入微粒污染。另外由于操作不妥,输液针所反复插入橡皮胶塞致橡胶微粒增加。割锯注射安瓿时,不溶

性玻璃微粒的污染较为多见。据实验报导,一支5 ml的安瓿,用砂轮割锯后不消毒掰开,瓶内液体就会带有玻璃微粒1 300~3 000个,若是用酒精棉球擦试割锯后再开瓶,微粒污染会减少1/4[6]。另外,临床配液时,少数护士对不易溶解的粉针剂,采纳敲击配制,更易造成玻璃碎屑增加。

输注用具因素注射器、输液器都可能带入微粒,最严峻的是一次性输液器。尽管目前的一次性输液器都装有终端过滤器,但有实验说明,它只能滤去≥10 μm的微粒,较少的微粒反而有所增加[7]。由于不能够滤过,对人体的有害。环境及空气对输液质量的阻碍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是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重要缘故。目前大多数医院配液室都在一般的医治室中进行(一样医院医治室未安装空气净化设施),如暴露在一般空气中配液,因液体瓶内高压,使空气中细菌,尘埃进入瓶内。尽管医治室天天消毒,开放利用后专门快被污染,加上操作护士的工作衣、帽、鞋、口罩又未消毒,且人员流动大等,造成医治室不干净。病房中尘埃、细菌、纤维、微生物的含量更高,输液时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打开输液瓶时进入液体造成污染。

2 预防方法

正确选择溶媒及用量大输液应无菌,无热原,微粒限量应符合中国药典规定,应依照药物的理化性质及药物的溶解度合理选择溶

媒及用量。如:苦参注射液要求选择生理盐水,不宜选择葡萄糖注射液,因生理盐水为中性盐,性质稳固,不易与苦参发生化学反映。实验证明,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溶液中微粒数增加[8],临床很多中药注射液由于pH值的阻碍不宜用葡萄糖注射液配液。

合理用药幸免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操纵输液内药物总数。护士在配制输液药物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熟悉药物药理作用,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不良反映。针对利用药品,查看药物配伍禁忌表及有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在没有资料证明能够混合静脉用药前,严禁随意配伍。任何药物要做到即配即用[9]。必要时可对配伍液体进行微粒及pH值监测。严格依照药品说明书规定配液,幸免因溶媒改变引发药物溶解度及pH值改变,显现沉淀、混浊和结晶析出。专门是那些细微的晶体,人们用肉眼是无法看见和观看到的,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咱们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输液瓶内加入药物的总数越多,显现配伍禁忌的可能性就越大,液体中微粒数也会增加,引发输液反映的机遇也就越多,反之甚少[10]。利用粉针剂药物时,必需将其完全溶解。抗生素与中草药注射持续给药时应用生理盐水间隙冲管。从而减少不溶性微粒污染引发的输液反映。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杜绝因操作规程不标准而致使微粒污染引发的输液反映及其它危害,有条件的医院应在医治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设施或配备净化无菌工作台,改善护士配液操作环境,减少污染。

增强对医治室(配液室)及病房治理医治室必需严格消毒和治理,消毒1~2次/d,操纵非工作人员入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减少输液污染,按时消毒,打扫病房进行细菌监测,减少陪客及探视人员,维持病房清洁整齐,空气流通。

标准护理操作减少不溶性微粒污染临床护理人员或输液配制中心人员在配制输液前应认真检查液体内有无异物,瓶盖有无松动,瓶体有无裂纹等。减少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尽可能减少对输液瓶塞的穿刺次数,针头不宜过粗,一样采纳9~12号为宜,以减少橡皮屑的脱落。减少配液注射器反复多次利用,提倡一人一针,一药一针。添加药时,应先消毒安瓿颈,锯割后再次消毒方可掰开,且须倾斜45°。减少玻璃屑污染。

利用周密过滤液器目前,一次性输液器过滤精度尚不睬想,还有少量的20μm微粒通过。因此,利用周密药液过滤的输液器是预防微粒进入人体的有效方法(由于不同型号的周密输液器可能截留1~5μm以上的微粒,从而达到平安输液的目的)。

综上所述,医院应增强对输液的监控和治理,选择利用优质的药品及一次性输液器,增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力度,减少药物不合理配伍利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建议在配液室安装空气净化设施,改善输液配液环境,减少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从而达到预防输液

反映发生,平安输液,确保患者用药平安有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文硕.液体医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63.

[2]徐爱文,李晴.输液配伍时应注意微粒累加[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5):207.

[3]汤韧,张宜.注射剂配伍后不同粒经性微粒倍增现象[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1):664.

[4]吴雪梅,种智.中草药针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2):81.

[5]陈中玉,陈庆平,张丽君.中药注射液在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观看[J].中成药,2002,24(12):附10.

[6]杨希芳,李素云.关于静脉用药中微粒污染的熟悉[J].有效护理学杂志,1998,14(1):13.

[7]高丽云,闵简书,岳建国.输液配伍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2):149.

[8]范旭畅,董惠兰,齐桂芝.3例不溶性微粒相关性输液反映分析[J].护理研究,2001,15(3):160.

[9]杨文昌,李素民.注射药物配伍实验方式研究概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5):225.

[10]陈华,王宝佳.临床护士如何把好输液配药关[J].护士深造杂志,1999,14(9):63.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 摘要】输液是一种静脉滴入的较大剂量的注射液,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临床应用极广,但是,由于它提供了一条直接对外的通道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 成严重危害。因此,在临床工工作中,应严格把握输液适应症,把好输液关,并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液微粒污染。 【关键词】微粒污染危害控制 1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取决于物理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及堵塞人体血管的部位、血运阻断的程度 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 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1]。人体最小 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μm,而那些直径在50μm左右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则直接造成毛细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导致水肿和炎性反应。较小的微粒可能被巨噬细胞吞食,致使巨噬细胞增大,在毛细血管或细小的动脉 内形成肉芽肿,阻塞人体微循环系统,引起脑、肺、眼等器官的组织改变,如慢 性纤维性肺炎、肺栓塞、颅内肉芽肿、视网膜肉芽肿及肾血栓等,还有的引起血 小板溶解性出血。 2 输液微粒污染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药物不溶微粒、输液器具、配药及输液操作技术欠佳、输液环境不 洁等。 2.1 药物不溶微粒。药液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 2.2 输液器具。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目前的终端滤器对直径5μm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不能滤去所有微粒;塑料管中的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摩擦 等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成为污染微粒。 2.3 操作不当引起的微粒污染。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物、尘埃及操作人员的手带入微粒污染,以及外筒与内筒因 反复摩擦造成注射器本身微粒增加;加药针头穿刺胶塞致橡胶微粒增加;割锯安 瓿后不消毒掰开及抽吸药液时按传统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 混入药液中,造成不溶性玻璃微粒的污染;静脉注射药物时,通常将注射器直接 与头皮针连接,使药液不通过过滤网直接进入静脉及临床使用三通装置,当从侧孔 推注药液时,就会把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直接注入病人的血管中,引起严重的微粒 污染[2];操作时无菌观念淡漠、技术不过关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也是引起输液 微粒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4 联合用药的微粒污染。输液中加入多种药物,虽然每种药物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但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有人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的研究结 果提示,配伍药物越多,微粒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同一瓶液体中加入药品种 类愈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3],由于药物配伍不当可能产生药物未完全 溶解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使pH值升高或降低产生微粒。此外粉针剂溶解不完 全也是致溶液中微粒增加因素之一。 2.5 环境因素引起的微粒污染。在配制药液、加药、输液过程中,室内空气净化程度和无菌操作不严造成的微粒。配药后放置时间越长也就越易增加污染机会; 输液时间越长被污染的机会也就越多。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制 定预防措施,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及输液反应。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并进行归纳 总结。结果:总结出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如药物因素、溶媒选择、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 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将输液微粒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36-03 医院感染的控制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推行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据统计,90%的住院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而静脉用药在达到治疗目 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静脉输液微粒污染。输液微 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 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肉眼只能见50um以上的,随液体进入人 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有:(1)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特别是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细菌;(2)玻璃屑:切割安瓿操作方法不规范而产生;(3)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 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4)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 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5)药物结晶: 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温湿度及PH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6)碘 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7)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8)脂肪栓:脂肪乳乳化不完全。下 面结合实践体会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1.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1.1 药物因素 1.1.1液体、针剂本身因素:药物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的净化质量未达标,导 致药液未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即:100ml或100ml以上静脉滴注 用注射液中,每1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在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 程度的污染,尤其是中草药制剂,由于提纯工艺有限,药液中存在大量不溶性胶 体微粒;还有临床常用的脂肪乳溶液,在输入后出现静脉炎的现象比例相当高, 原因是脂肪乳溶液中“脂肪栓微粒”刺激血管产生的反应[1]。 1.1.2联合用药的微粒污染:在输液制品中加入多种药物,虽然处方中每种药 物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但混合后可能产生药物未完全溶解而发生物理、化 学变化,使pH值升高或降低,导致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有对输液配伍微粒 累加的研究结果提示,配伍药物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愈大;输液制品加药后,肉眼可见异物污染率增加67.24%;加入粉针剂比注射液 针剂的微粒多5倍,而且50um以上的微粒显著增加,加入中成药则更甚;中药 注射液配伍0.9%生理盐水,注射液微粒数明显小于与5%GS、10%GS配伍的微粒数。同时,添加药物的顺序不同,产生微粒的数也不同,溶媒选择及保管不当则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 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 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 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例如,在将青霉素G 钠400万U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的过程中,需要加入80万U/瓶的青霉素G钠5瓶,也就是说,在加药时至少需要进行5次穿刺,而输入药液中含有5次穿刺所切割下的

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

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控制输液微粒有效方法 输液微粒形成原因 输液微粒的形成主要与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 输液器生产工艺:如药物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碳黑颗粒,输液器包装带来的塑料颗粒等。 输液操作不当:①输液器穿刺胶塞和加药针头使用不当造成的橡胶微粒;②切割玻璃安瓿时产生的玻璃碎屑被负压吸入药液内;③药物配伍不当形成的结晶性微粒等。 空气环境污染:主要与空气洁净度、物品消毒管理不严,陪护探视人员过多造成空气流动,会使尘埃、纤维和细菌通过排气管进入药液。 避免输液微粒的有效措施 (1)使用正规厂家的药品、输液器及液体,药品和输液液体胶塞最好用新橡胶塞,能有效控制微粒污染。虽然在有涤纶膜保护的条件下,新旧胶塞所产生的微粒无显著差异,但针头反复穿刺胶塞使衬膜破损,则旧胶塞所产生的微粒显著增加。所以,选择使用新的橡胶塞包装的药品和输液液体能有效地控制输液微粒的污染。 (2)加药时要使用一次性针头,且不可反复多次穿刺胶塞,有利于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溶药性注射针头与针头的使用频率同输液微粒产生的多少成正比。原因是使用过的针头在清洗消毒环节中不能除去其中滞留的微粒,而且与针头本身脱落的微粒有关。所以临床配液应使用一次性针头。这样可减少微粒污染[2]。 在加药时,因针头反复穿刺橡胶塞,会出现胶塞微粒,且超过药典规定的数量,将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我们常用的针头为9~12号,其针径是900~1200μm,加药时针头切下的微粒最大直径可达1200μm,而人的毛细血管平均为7~9μm,最大的小静脉为200~300μm,胶塞微粒若进入人体则不能通过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而引起血管栓塞。所以配液针头越大胶塞微粒越大,而且针头反复穿刺也会造成胶塞微粒的增多。在加药操作中,尤其是像青霉素等有瓶塞的药物,避免使用大针头抽吸和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将1枚针头插入瓶塞固定,用另1枚针头抽吸药液,这样可以减少瓶塞穿刺次数以减少瓶塞微粒的污染。

安瓿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污染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安瓿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污染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近年来,与玻璃安瓿相关的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污染已引起医护人员的广泛重视。不溶性微粒 指不溶于溶媒且在体内无法降解的微小异物,如尘埃、橡胶塞屑、纤维素、砂轮磨料、玻璃 屑及药物结晶等,直径多在50m以下,肉眼不可见。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对机体的危险 性已经被大量研究证实,当经静脉注射混入不溶性微粒的注射液时,会破坏血小板,引起血 小板异常凝集和血栓形成,并对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1]。笔者通过查阅近年 来相关文献,旨在对玻璃安瓿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原因,特别是安瓿开启前后污染的相 关因素作以总结,以期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注射液污染、预防输液相关并发症。 一、安瓿开启方式 按照第四版《基础护理学》要求,洗手、戴口罩并核对药物后,在安瓿颈部划一锯痕,75% 乙醇棉签消毒安瓿颈部,折断安瓿[2]。上述方法否定了部分医护人员使用硬物敲击安瓿乳头 等不规范做法,但叙述较为笼统,并未对锯痕工具、锯痕方法、消毒细节以及掰折细节作具 体说明,故各医疗机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技术指南,造成医护人 员损伤和药液的浪费与污染,故应着重总结安瓿开启过程中的相关细节。 1.锯痕工具:目前锯痕工具以砂轮为主,砂轮由刚玉等磨料黏合制成,硬度高于普通玻璃, 通过摩擦安瓿颈部使局部玻璃壁厚度小于颈部其他部分,掰折时,锯痕部拉伸应力最大,因 而最易断裂。但摩擦过程中会产生玻璃磨屑,同时金刚砂可因磨损脱落而附着于安瓿颈部, 成为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重要来源。临床工作中,在开启安瓿时如无砂轮,常使用另一 只支安瓿底边摩擦安瓿颈部,但因二者硬度相近,划割效果不及砂轮理想。 2.锯痕方法:玻璃安瓿在制造过程中,密封时需通过加热在安瓿内形成负压。在安瓿颈部锯 痕时,可产生玻璃碎屑粘附,同时由于玻璃材料本身具有脆性,在掰折时也会产生大量破碎 玻璃微粒,上述微粒均可被负压吸入安瓿内部污染注射液。目前临床常用玻璃安瓿多为色环 易折安瓿或刻痕色点易折安瓿,可省去锯痕步骤,但制造工艺所限仍需再次人工锯痕,而安 瓿在掰折前锯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微粒污染药液的风险越高,故多数文献认为锯 痕长度不宜过长,以小于安瓶颈的1/4周长为宜[3]。 3.消毒细节:虽有研究表明既往可能高估了安瓿颈部清洁对防止玻璃碎屑等不溶性微粒混入 药液的效果,但目前仍缺乏进一步研究文献和询证医学支持。传统上认为掰折安瓿前对安瓿 颈部清洁的目的,一是拭去安瓿划割时产生的玻璃碎屑,二是防止安瓿附着的微生物及其他 异物混入注射液。目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在擦拭安瓿颈部时常见方法有:1)酒精棉签擦拭法:用棉签蘸75%酒精擦拭瓿颈一周,该方法简单易学,最为常用,但缺点是操作步骤繁琐,可产生大量医疗垃圾;2)黏膜碘棉签擦拭法:方法与酒精棉签法相同,消毒效果满意,使 用方便,但消毒液挥发较慢,增加了消毒液混入注射液或沾染注射针的风险;3)消毒喷雾 器法:利用药液喷射冲力,将微粒冲离安瓿颈部,步骤简便,便携性好,但会造成安瓿颈部 大量消毒液残留,可能污染注射液;4)纱布擦拭法:利用消毒液纱布擦拭安瓿颈部,清洁 效果好,但成本较高。对于是否对砂轮进行消毒,《基础护理学》未作具体规定,但有研究 表明,使用75%酒精浸泡砂轮后,可显著减少注射液内不溶性微粒[4]。临床护理工作繁忙, 可根据科室护理工作实际情况适当简化消毒流程,但安瓿不经清洁直接掰折,药液中不溶性 微粒数明显超过药典规定上限[5],因此不主张忽略安瓿消毒环节,以免对医疗安全带来隐患。 4.掰折细节:目前掰折安瓿按使用工具与否大体分为徒手掰折与工具掰折两大类。临床护理 工作中以徒手掰折安瓿多见,为防止划伤,部分医护人员在手指远端缠裹胶布,亦有在安瓿 乳头包裹他物,如无菌纱布、注射器筒、输液器茂菲氏滴管、无菌离心管、注射器的包装袋、空塑料安瓿等。此外,已有多种安瓿掰开器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并取得专利,使安瓿掰折的 安全性明显增加[6]。需要医护人员注意的是,为减少掰折过程中的药液污染,应避免使用隔 离衣或护士服包裹安瓿乳头等不规范操作。

输液微粒污染名词解释

输液微粒污染名词解释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溶液中含有微小颗粒或微粒污染物的现象。这些微粒可以是来源于输液器材、药物、溶剂等的残留物、氧化物或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附着物。输液微粒污染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并引发输液相关的并发症。 输液器材造成的微粒污染主要来源于输液器皿、输液管道和输液针头等。这些器材在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带入微小颗粒或微粒污染物。此外,一些低质量的器材可能含有更多的微粒杂质。 药物是另一个常见的微粒污染来源。在制药过程中,药物可能因为不当的制备、分装或保存等问题导致微粒污染。此外,溶液的稀释、沉淀和共存等也可能导致微粒污染的产生。 溶剂作为溶液的基础,也可能含有微粒污染物。例如,水中存在的微小颗粒物、溶解氧化物或硬水垢等污染物可能对溶液的纯净度产生影响。 微生物也是输液微粒污染的重要来源。在制药、输液器材的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可能附着于或污染药物和器材表面,形成微生物微粒污染。这些微生物污染不仅有可能导致患者感染,还可能引发输液系统感染,增加患者并发症的风险。 输液微粒污染可能对患者产生多种不良影响。首先,微粒颗粒

可能引起机械性刺激和炎症反应,导致局部或全身组织损伤。其次,微粒污染可能引发输液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皮疹、呼吸道症状等。此外,一些微粒污染物还可能增加血栓或栓塞的风险,导致血流受阻,甚至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输液微粒污染,有几个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首先,使用符合标准的高质量器材,如无菌的输液器皿、无菌的输液管和针头。其次,选择高纯度的药物和溶剂,并严格控制其制备、分装和保存的条件。最后,注意输液环境和操作规范,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潜在的微生物污染。 总之,输液微粒污染是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引起重视。通过严格控制器材质量、药物和溶剂的纯度以及操作规范,可以有效预防输液微粒污染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ZY输液污染病的预防医学

科普论坛 输液污染病的预防医学 19世纪中期,维也纳医院产科医生Ignaz Semmelweis是第一位发现“医院致感染”的,他因此被称为医院流行病之父。20世纪开始注意输液感染,在针对输液器灭菌措施之后,又发现了注射传染病毒的危险。此后由于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基本上杜绝了输液传染。到了21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则是“输液污染病”的预防。 什么是输液污染病? 它是由于输注药液中有了超标准数量的微粒所致输液反应。过去,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发现输液反应时,医务人员对家属解释说:这是由于药物刺激,是输液中难以避免的事,按照正常的无菌操作仍然会发生输液反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观念需要更新。因为,通过新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输液污染病的发生。 输液中的微粒是什么?它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微粒”指的是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见于显微镜下的不溶性高分子物质。(这种微粒本来是不能进入循环系统的异物,却被人为地注射进入血管)输注药液中微粒的来源很多,例如:穿刺瓶塞产生橡胶微粒;药液包装中的塑料微粒;开启安瓿产生玻璃微粒;药物置放过久或配伍不当产生结晶微粒;室内环境污染和输液器自污染产生纤维素微粒、毛絮、尘埃微粒;药物生产过程中出现碳黑微粒;医用脂肪乳剂中出现脂肪栓微粒;中药制剂中产生不溶性胶体微粒;灭菌后产生的内毒素多醣体微粒(见1980以来药学文献)。 自本世纪30年代起已经有学者报告了输液中微粒的危害。50年代,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再配上X射线闪光光源,学者可以测定微粒的大小、微粒在体内滞留,以及机体发生的反应与微粒数量及肾上腺素(应激状态)之间的关系。自60年代到70年代,输液微粒造成临床危害的现象(输液污染病)已成为共识。发达国家制定了药检微粒限度标准,并且正式载入国家药典。为了更进一步地把好输液的最后一关,又制作了输液用精密药液过滤器。 微粒造成的危害可以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性反应。全身性反应又分为近期(急性、亚急性)和远期(慢性)。静脉输液中的微粒进入血管后,首先是损害注射部位的静脉,可以产生静脉炎。以后,微粒跟随静脉经过右心进入肺内。在这里,它们的绝大部分被截留了。大量的反复多次的微粒污染会使肺内生成肉芽肿,以至于肺栓塞或肺不张。这种现象类似车间粉尘所致的职业病——尘肺,也有报告说,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发生肿瘤。 当异物进入人体内,血液系统及组织内的防御战士便会立即警觉。它们能够识别这些异物,并且将它们捕获。这些防御的战斗队伍是由血液内的白细胞、组织内的吞噬细胞、网织内皮细胞组成的。这些战斗队的成员都是有吞噬作用的,统称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捕获微粒后,并不能将它们溶解,于是引发一系列的“无菌炎性反应”。我们都知道,毛细血管内径是6-8微米,直径15-150微米的微粒在肺血管床内被截留。小于15微米的高分子物质(例如细菌内毒素的多醣体分子)则可能再度从肺内释放出来,通过左心达到体循环(大循环),进入各个脏器微循环。 微粒致输液污染病的发病机制 早在20世纪30年代Shwartzman 氏提出一种学说,认为细菌内毒素可以造成组织坏死,称为Shwartzman

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注射方法.在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中发现,大量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会经静脉输注机体,引起肺、脑、肝、肾等器官的损害,乃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如何在防止不溶性输液颗粒进入机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成为近年来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静脉输液、输液微粒、危害、预防措施 1.输液微粒的概念 输液微粒是指直径约为1~15um,少数较大的不溶性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1]。我国2000年版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液体中直径大于10u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0个,直径大于25u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个[2]。输液微粒主要包括玻璃屑、纤维、晶体、碳化物、药物结晶、细菌孢子等[3]。 2.输液微粒的来源 2.1药液的生产制作 由于药物液体加工生产和保存不严格,加入其他异物或不溶性微粒,如水、空气、原材料的污染等。 2.1环境与空气 目前大部分医院临床上配药和加药在普通治疗室中进行 ,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毛絮、纤维、烟雾、细菌等空气悬浮微粒会在抽吸药液过程中混入药液。据大量实验证明,普通天然环境与净化环境相比,不溶性颗粒平均增加22.6倍[4]。因此,病房和治疗室的空气洁净程度不容小觑。空气环境的污染是输液微粒污染中最常见、最严重的污染。 2.3切割安瓿 用砂轮切割安瓿会产生玻璃碎屑。玻璃碎屑污染水平与砂轮切割后是否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再掰开抽取有关。大量临床实验证明,切割后未再次消毒直接掰开或直接用器械敲开,是切割安瓿中产生玻璃碎屑最多最严重的方法[5]。 2.4加药时反复穿刺橡胶塞 静脉输液时常需加多种药品,反复穿刺橡胶塞就会有许多的碎屑颗粒甚至是肉眼可见的颗粒产生.橡胶塞不干净,碎屑在药液中停留时间越长,药液污染越严重。 2.5输液器及注射器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较常见,现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 标签: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来源;预防措施 近年来,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较为严重,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现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措施。 1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途径 1.1 橡胶粉针剂的膠塞 配液前仔细观察液体的澄清度,统一用9~12号针抽加配液。维西县妇幼保健院通过将300例进行输液的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粉针玻璃瓶橡胶塞为一组,直接抽吸加安瓿针为一组,直接输药液为一组,配液操作都在一般的治疗室进行。对输液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其结果显示,加安瓿水针剂和直接输药液无一例发现有不溶性的微粒,而加橡胶塞粉针剂中300例中就有240例有大小不等,数目不同的微粒浮于液体上,占80%,这证明不溶性微粒来源于各种橡胶粉针剂的胶塞。 1.2 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 对不溶性微粒污染也有一定的原因,虽治疗室每天消毒,但使用后会很快被污染,加之操作者的工作衣、帽、鞋、口罩又不消毒,人员流动大等,造成治疗室空气不洁净,另外,病房中尘埃、细菌、微生物含量就更高,输液时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造成污染。 1.3 护理操作因素 规范操作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护士在配药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发生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1]。 2 不溶性微粒的预防措施 2.1 治疗室必须严格消毒 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2次,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入内,配液前洗手,污染后再洗手。护士在为患者行静脉穿刺后,应用消毒液洗手后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为减少细菌微生物的污染。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否则会直接把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检查。护士应自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的来源、危害和预防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的危害和防范 静脉输液微粒是指输注液体中存在的不溶于水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少数可达50~300μm。这种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主要由外界引入,是输液不良反应的重要诱因。静脉输液装量为100 ml或100 ml以上,≥10 μm的微粒数不得过25粒,≥25 μm的微粒数不得过3粒。 输液微粒污染会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等危害,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巨大隐患。因此,控制输液微粒污染是减少输液不良反应、保障静脉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静脉输液微粒来源 微粒污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 1、环境因素。由于空气环境的污染,致使药物配置使用过程中空气中的致病菌或灰尘微粒进入血液。 2、药物因素。药液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输液溶媒选择不当、输液中加入药物及配伍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微粒的产生及增加。 3、输液配制因素。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1)玻璃安瓿颈的切割及消毒不严格。切割安瓿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可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切割距离越长、切割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此外,消毒不严格,切割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也会随输液进入人体。 2)注射器型号选择及使用方法不当。 注射器针头越大、使用次数越多产生微粒越多;加药时针头扎进胶塞的角度、手持注射器手法、与产生微粒的多少有关。

静脉输液微粒危害 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血管栓塞。在静脉输液中会出现一些大于微毛细血管的微粒,这些微粒会滞留在微毛细血管内而引起栓塞,进而影响到血管的正常代谢功能,致使细胞损坏以及组织坏死。 2、静脉炎。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小板聚集,可造成静脉炎。 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液的病人中大概有60%会因为静脉输液中的微粒而应发静脉炎。 3、肉芽肿。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容易刺激组织增生形成肉芽肿,它可发生在肺脏、脾脏、脑、心脏、肝脏、肾脏等部位。 少数肉芽肿对机体影响不大,但大量肉芽肿的发生可直接干扰这些重要脏器的机能,甚至危及生命。 4、过敏反应。药物中含有的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他异物都可在注射部位或静脉血管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5、热原样反应。如果静脉输液的液体中有抗生素、含有热源的药物或微粒,则导致病人产生热原反应,主要表现为患者在输液的大约1个小时内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出汗、发冷、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 静脉输液微粒预防和控制 1、加强对治疗室及病房管理。治疗室、处置室应严格划分无菌区,每日湿式打扫、擦拭并空气消毒,定期进行空气培养以监测消毒效果;减少人员流动。有条件的可配备空

静脉用药配置时出现的微粒污染来源和预防分析

静脉用药配置时出现的微粒污染来源和预防分析 摘要:静脉用药是临床研究过程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安全性至关重要,为了减少相关隐患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保证配置方式的合理性,对涉及到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在配液过程中容易出现微粒污染的情况,对药物配置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实践中承担多个任务,我们护理为临床病人提供药液配置成品后直接送入病房供病人静滴包括(“三升袋,化疗药,抗生素,中成药,皮试液”),为了探究减少微粒污染的发展几率。本文将以静脉用药配置过程中出现的微粒污染来源为研究点,对预防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静脉用药;配置中心;微粒污染;防护措施 静脉用药本身具有见效快、疗效显著的特点,在临床研究中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药物不溶于水,因此不能被相关机体替代,药物本身是不溶性比较高的微粒,随着液体进入人体内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对其引起重视。全院临床病人用的药物都在我们科室进行配置,有三升袋,抗生素,化疗药,中成药,还有其他很多药物还有很多小剂量,比如小儿科小剂量用药配置等。近些年来众多工作人员通过实践探究,对微粒污染来源及控制措施进行有效的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静脉用药配置过程中出现的微粒污染来源 静脉用药在配置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微粒污染的情况,以下将对突出的影响因素进项分析。 1.1空气因素的影响 在用药配置过程中必须保证周围环境的洁净,但是当前在实际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没有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没有经过净化处理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灰尘和细菌,如果相关工作人员的衣物带有棉毛质地,则会对操作室的其他操作工具造成一定的影响,不溶微粒混入到静脉用药的药品中,进而出现微粒感染的情况[1]。 1.2操作工具配置不当 在药物配置过程中涉及到多种配置器皿,在静脉注射时应用的输液器都会是微粒污染的来源。厂家在静脉注射用药时,受到制作工艺或者生产环境的影响,会导致一次性注射器受到污染源的干扰,进而含有未塑化高分子材料的颗粒,对药物配置的安全性造成威胁[2]。 1.3不合理用药 液体药物如果放置的时间比较长,经过长时间的搁置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质或者沉淀的情况。基于中药制剂和生物制剂的多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部分药物可以分解或者会产生很多杂质,部分针剂中也含有很多不溶性微粒的存在。多种药物联合进行治疗时,如果药物配置不合理则会出现液体结晶或者药物PH 变化的情况。最后则和联合用药有一定的联系,如果药物浓度不断增加,则会逐渐出现微粒增多的情况,进而出现微粒污染的情况。 1.4药物存储条件的影响 药物从生产到最后的使用过程中,会经过多个环节的仓储物流,由于,受到药物的物理形式和稳定性的影响,在存储过程中,涉及到时间、关照、温度和湿度的因素影响,如果没有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会导致药品中不溶性颗粒的出现[3]。 1.5反复针刺瓶塞

输液反应的预防措施

输液反应的预防措施 输液反应的预防措施 导语:输液时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多种药物配伍易造成微粒、热原叠加引起输液反应。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输液反应的预防措施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输液反应的预防措施 (一)原因注意事项 药物 (1)大输液:大输液若在贮存、搬运、使用中发生玻璃碰撞出现的细小裂纹或瓶盖松动,会造成漏气而致微生物污染大输液。所以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输液瓶口松动、瓶壁有细微裂纹及澄明度不合格,则不得使用。 (2)添加药物:①添加的药物质量不合格,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必须使用合格的药物。②添加药物剂量过大,浓度过高,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应降低药物浓度。③添加药物与输液发生物理变化或分解、聚合等,从而导致疗效下降,引发输液反应。应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④药物致热停用后,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⑤大容量注射液选择不当,中草药针剂应与葡萄糖注射液混配稀释后静脉滴注,不宜与生理盐水混配。原因为中草药针剂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常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3)热原累加:静脉给药时,当进入体内热原质细菌内毒素达到一定量,患者即发生热原反应。静脉滴注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配伍药物品种。 (4)微粒累加:配液顺序不当也可使微粒增加、甚至超标。配药受空气污染,尘埃微粒较多,配药针头过大,致使输液胶塞橡皮进入输液中,导致输液微粒增加。应改变配液顺序,配药间要设净化设施,使用小针头配液,可减少输液中微粒。 输液器材质量 不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输液器也是造成热原污染的途径,

临床上必须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 输液速度 静滴含K + 、Ca 2+ 、Mg 2+ 等离子的药物时,如滴速过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输液反应。对体质较弱或敏感患者一定要控制滴速。 输液环境 一般在夏季气温炎热,空气湿度偏高时,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气候寒冷季节,对高龄患者或者体质较弱者,也可引发输液反应。输液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 患者因素 (1)疾病:病人有炎症、发热性疾病或体质虚弱、免疫力失调等患者,可使反应率升高。排除药物及操作方面的.因素后,判断为病情发展变化所致。 (2)患者年龄:老年患者、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增强,输液反应发生比例偏高,输液时应注意年老体弱和幼儿患者。 (3)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有不同的耐受阈值,所以对敏感体质患者输液时要特别注意。 (二)预防和处理 输液时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多种药物配伍易造成微粒、热原叠加引起输液反应。由于中草药注射剂既易带入微粒,又易与其他药品发生反应,因此使用中草药注射剂时尽量不要与其他药物配伍。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仔细检查液体有无混浊,瓶口是否松动,瓶身有无裂缝。消毒、操作按规定执行,并选择质量保证的输液器具。紫外线定时消毒,保持空气清洁,防止污染。 选择适宜的稀释剂和输液速度药液应现用现配,选用药品说明书上的稀释剂,并查看好配伍禁忌。输液速度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及药物性质进行调整。 输液反应的处理一旦发生输液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及液体(保留备查),做好抢救治疗准备。但不能拔针,因为再次静脉穿刺可能有困难,导致抢救治疗延误。

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2008年1月~2009年1月发生输液不良事件108例,我们对发生的108例与输液相关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防范措施,确保护理安全。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08例,其中摆错、加错、加漏药36例(33.33%);输液输错病人、药物、剂量21例(19.44%);漏输液提前拔针18例(16.67%);液体外渗12例(11.11%);不注意配伍禁忌出现液体混浊11例(10.19%);抗生素、特效药(如甘露醇、胰岛素等)未按医嘱时间给药(提前或推后2小时者)6例(5.56%);输液反应4例(3.7%)。 原因分析 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护士处理医嘱、摆药及配药时不专心,摆药后及输液前不查对或查对流于形式等。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排班不合理。调查发现,66.3%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在中午班及小夜班。我院以往的排班模式为三班倒,中午班及小夜班只安排一名护士值班。由于中午班及小夜班工作量大,值班人员不足,护士处于身心疲惫状态,容易发生不良事件。 护士工作不认真,凭主观印象工作,责任心不强,巡视病人不到位,观察病情不细致。 无菌操作不规范:加药时未严格执行一人一注射器,加药后放置时间过久,更换液体前未严格消毒瓶塞等容易出现输液反应。 护理部及科护士长对环节质量管理力度不够。 防范对策 严格落实查对制度:摆药前首先核对医嘱,确定无误后,再仔细检查液体及药品名称、剂量浓度、有效期。检查药液有无杂质及浑浊,瓶身、瓶口、安瓿有无裂缝等。摆药后经第2人核对无误后在瓶贴上注名核对者姓名、日期、时间。加药前再次核对无误方可执行,加药

后在瓶贴上签加药者的姓名、日期、时间。输液前查对床号、姓名、输液单与液体核对,输液后再次核对,防止输错病人,确保护理安全。 根据各科室及各个班次工作特点、工作量大小合理排班,弹性排班,人员配备要充足,在中午班及小夜班等工作繁忙时段适量增加值班人员,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为护士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愉快的工作氛围,缓解护士的疲惫及压力状态,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加强护士业务技能及素质培训和学习,使护士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强责任感。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微粒污染:加药时按正确的方法切割安瓿,并抽取药液。安瓿药物中的玻璃微粒污染程度与断裂的面积成正比,研究证明采用砂轮切割安瓿1/4周,然后用一根棉签蘸75%酒精消毒安瓿口颈部及切割处,再用手垫无菌纱布掰开安瓿,能减少微粒污染[1]。药物溶解后立即加入液体内,现加现用,放置不能过久,防止失效。严格遵守“一人一针一管及一次性使用”的原则,杜绝注射器及输液器的重复使用。两种药物同时加入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并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中药制剂因其提纯度低最好单独应用。 根据科室特点,大批摆放液体及药物时,按照床号及先后顺序进行摆放。先后查对三次,并在输液瓶贴上编号。如病人共输3瓶,第1瓶贴右上角注明“1/3”字样,第2瓶“2/3”,第3瓶“3/3”, 依次类推,把每瓶的内加药名称、剂量写在瓶贴上。在巡视病房时,如发现患者输液即将结束,且瓶贴上显示最后一瓶也不可急于拔针,应查对无误后方可结束输液。对新入院患者的液体及药物也应按床号顺序摆放,做好交接班。采取以上措施可有效防止错输、漏输、多输等不良事件发生。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一般每15~30分钟巡视1次。输液过程 中做到“三勤”即勤看病人有无不适,勤问病人有无输液反应的先兆,勤观察病人有无异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用特殊药物时应增加巡视次数,并在输液架上悬挂“特殊用药”及“控制滴速”等警示牌。防止输液不良反应发生。 护理部及科护士长加大管理力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安全输液管理,规范输液查对流程及液体更换程序,督促落实查对制度。

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2)

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2) 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4.2 疾病血栓性疾病患者自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输液中微粒特别是较大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这样会加重疾病发生发展,甚至危及生命。 4.3 个体差异合格的输液不等于绝对没有热原,只是含量极微,一般患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热原反应,而有些体质弱,对热原耐受性差的患者在同样条件下就有可能引起发热反应,这是因为进入体内的热原已经达到该患者发热反应的作用剂量。 三、预防临床输液反应的措施 1 把好药品生产和输液器具购进关购进应选用生产规模大,生产条件好,质量可靠,信誉好的厂家。 2 输液中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用输液时多种药物联用会使药液中内毒素累加,多种药物联用,由于溶媒pH值的改变,药物相互配伍的变化或其他原因造成药物的沉淀、结晶等现象。另外,由于反复多次穿刺胶塞会使药液中微粒增加,由于含有较多微粒的液体输入人体也会发生热原样反应。故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用。加药后的药液应做澄明度检查,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弃去。 3 提高输配液间的空气质量增加有效的空气进气过滤装置,在有条件的医院输液添加药物应在符合GMP要求的配液中心进行,没有条件时也应在洁净的环境中操作,操作时应避免空气流通和人员走动,输液间最好是在装有空气自净器的房间进行,条件不具备时,输液时也应在输液间或病房清扫完卫生之后进行,同时减少人员走动。为了使进入液体瓶内的空气洁净,应增加有效的空气进气过滤器,减少细菌和微粒对液体的污染。 4 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程首先,轻轻提起液体瓶对着光线充足的地方检查液体中是否有异物,瓶身是否有裂纹,再将液体瓶轻轻翻转竖立,自上而下观察是否有玻璃屑、沉淀或其他异物存在,同时注意瓶口及瓶身是否漏气,铅盖是否松动等。检查时切记不可振摇。检查

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它在液体中是不溶性的物质及未溶解的药物结晶,其直径一般为1-15um,少数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其预防和处理日益受到医、药、护人员的重视。 1. 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 1.1橡胶微粒:由于穿刺胶塞产生; 1.2 塑料微粒:产生于药物包装; 1.3 玻璃微粒:源于安培的切割; 1.4 结晶体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置放与配伍; 1.5 纤维素、毛絮、尘埃微粒:来源于室内环境、配药环境与输液器的自污; 1.6 碳黑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生产过程; 1.7 脂肪微粒:置放乳剂乳化不完全。 2.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2.1可导致肺功能低下及局部组织栓塞或是坏死:输液微粒的直径大多在30um以上;而生理上成人毛细血管的直径为7- 12um,婴幼儿的毛细血管直径为3- 5um,这些微粒通过血液循环经过肺组织时,沉积下来,轻则可致肺功能降低,重则可致肺组织纤维化。当微粒通过比其直径小的毛细血管时,轻则致血管堵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水肿;若长时间不通,或微粒在血管内进一步聚集,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1]。 2.2可导致静脉炎,尤以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明显:当输液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夜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引起血小板黏着聚集,导致静脉炎。严重者在体表可见一条沿静脉输液血管分布的红色线痕,伴有较剧烈的疼痛。 2.3 可引起药物过敏反应:药剂中含有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它异物可以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为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等。 2.4 产生输液反应:药品从厂家生产到通过静脉输入体内,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慎均可导致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或将未灭活的致病菌带入人体内,刺激脑下垂体的发热中枢,而可生输液反应。 2.5 其他严重者可导致肉芽肿,引起肿瘤样反应或是引起肿瘤。 3.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的产生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从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使用、医疗护理等各个方面入手来预防和处理输液微粒带来的危害。 3.1 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严格把握原材料质量关,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使生产出来的药品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3.2 医疗器械的生产:选择合格的输液工具,在,选购原辅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产品质量和产品的稳定性,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生产完毕后包装要密闭。

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

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 输液微粒控制是妥善处理输液中的任何有害物质的关键步骤,然而,由于输液微粒的复杂性,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中并不总是那么容易。输液微粒的控制包括识别、鉴定、移除和消除有害物质,通常还需要对输液进行测试和检查,以持续监督输液微粒的控制。 首先,要想有效地控制输液微粒,必须知道构成输液微粒的物质,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和消除输液中的有害成分。为了确定输液的物质组成,首先需要进行化学测试和宏观检验,以确定输液中的有害成分及其含量。如果发现有害物质的含量超过允许的范围,则会根据情况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 其次,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输液微粒,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过滤,删除输液中的有害成分。过滤过程一般采用颗粒物过滤器或空气过滤器,或通过沉淀法进行沉淀分离。在沉淀分离过程中,使用离心方法将较大颗粒细胞离心出来,以有效地分离出有害成分。 再者,控制输液微粒还需要清洗设备,以确保输液中不会混入有害物质。首先,要注意清洗内部的管道,以确保其无污染,避免输液中混入有害成分。其次,应定期清洗和消毒设备外部,以防止因其他污染源可能产生的输液中有害物质的污染。 此外,为有效控制输液微粒,还要定期进行监测和检验,以保证输液中有害成分的含量符合规定。监测和检验的内容包括对输液的仔细检查和定期化学分析,以此确保输液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在允许范围内,保证输液的安全性。

最后,在控制输液微粒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接受有关的培训和安全操作规范,以确保操作安全,同时还要时刻注意安全,以确保输液中没有有害物质。 总之,控制输液微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包括确定输液成分、有效过滤、清洗设备起、定期监测和检验、培训和安全操作等以确保输液的安全性。

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所致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

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所致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静脉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调控滴速和数量,药效发挥快,利用率较高, 是临床常见的用药方法。因输液操作不当可导致药物变色、输液并发症(循环超负荷、微粒 反应和感染)和静脉炎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为安全隐患。本文探讨了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所致 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和防范措施,并对此进行相关讨论,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 1.安全隐患及其主要因素 1.1药物变色 导致药物变色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过早配制液体。药物配制后,外界光照、温度以及液体pH值、金属离子等因素可影 响药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放置时间越长,外界因素影响越大,稳定性随之降低,易发生结 构改变,出现变色反应。其次药物配制过早,可致药物降解、析出和污染等改变,甚至出现 严重的过敏反应。 ②不规范操作。在使用新药前,未按药品说明书指定程序配制或选择不恰当溶媒和稀 释液,导致药物变色。 ③忽视输液中药物间配伍禁忌或pH值。将两种存在或可能存在配伍禁忌药物先后输入,使其在输液管中出现混浊变色;或者连续将不同pH值药物输入,如泮托拉唑与止血敏、头 孢匹胺钠和硫酸西索米星发生混浊[1]。 1.2循环超负荷 导致循环超负荷的因素包括:①输液速度。输注过快或输液量过多,大量液体进入血 液循环会出现循环超负荷反应。②年龄因素。老年体弱者的生理机能减退或代偿能力下降, 可发生循环超负荷反应。③药物因素。输入氨基酸、甘露醇等高渗制剂,可因渗透压的改变,使组织间液体向血循环转运,当输入速度超过患者的代偿能力时可造成循环超负荷反应。 1.3微粒反应 造成微粒反应的相关因素较多,除药物自身生产过程中的因素外,输液包装器具、输液 器具、配液加药过程、配伍用药及其数量和环境污染等[2],可引起热原反应、过敏反应、血 管栓塞、静脉炎、肉芽肿、血小板减少症等危害。 1.4感染和静脉炎不良反应 引起的原因包括:①选择静脉穿刺部位不当。关节处、细小静脉、患者烦躁不安都使 输液药物外漏几率增大,特别是甘露醇、对氨基水杨酸钠等外漏可导致组织水肿和皮肤坏死。 ②静脉穿刺部位处理不当。PICC、深静脉置管局部处理不当可引起渗血、渗液、肿胀和局部 炎症反应,成为感染源。③万古霉素、红霉素、依替米星等刺激性药物配制浓度过高或输液 速度过快,可刺激血管形成静脉炎。④静脉留置针反复冲管造成机械性刺激以及滴注高渗液 体等,也可致静脉炎发生。 2.防范措施 2.1严格执行静脉输液操作技术 保持治疗环境清洁,定期消毒。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对特殊药品做到现配先用,严格执 行无菌操作技术,尽可能减少加药次数,防止发热反应的发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