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

建筑产业现代化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建筑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2013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已高达15.9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1%,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所占比例近7%。可以说,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但是我们要看到,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长期以来,从国家宏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转型,也有专家提出了新型产业化等。去年底,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座谈会时又提出了“建筑产业化”,一时间人们对此热议较多,即使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于建筑业发展方向也语焉不详。2013年,根据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就建筑业这个

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前不久,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深化建筑业改革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应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命题的定位较为科学,既符合党和政府早就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有利于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及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本文综合“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课题研究做如下探讨。

一、建筑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轨迹的必然规律。

(一)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发展演变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远古的人类祖先,并没有建筑的概念,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人类只能在自然环境中寻求遮风避雨的场所。原始建筑是在原始社会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以满足于人的居住和规避自然灾害的需要。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观点,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曾经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奠定了人类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期间,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催生了原始建筑业,并且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

传统建筑业形成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过程中。研究表明,在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提供水利、交通、军事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国家统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在封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传统建筑业在设计、材料、估价、营造及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与建筑神话。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传统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均取得较大突破,使得建造摩天大楼和特大型建筑成为可能。以建筑材料为例,工业革命前一直以

木、砖、石为主,工业革命直接引起建筑材料方面的技术变革,通过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实现的体育场、飞机库、火车站,带来了崭新的建筑空间形式。同时,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需要兴建大量基础设施和各类房屋建筑,进而促使原来分散的工匠组合成为专业化的建筑承包商。

由原始建筑业向传统建筑业,再向现代建筑业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规律性:在施工生产方面,从手工劳动走向机械化操作;从简单工艺走向复杂工艺;从个人的直接经验走向依靠科学技术;从低产出走向高效率;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在企业经营方面,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从单一生产走向多元化经营;从封闭走向全球化开放。

总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就说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产业和经济格局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都已经取得或正酝酿着重大突破,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更加紧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相

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系列重大科技与管理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也是在全球产业变革中必争的高地。

目前,我国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改善人民生活,都不能没有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只有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如果我国不能紧紧把握住这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抢占先机,就会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基数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机遇期乃至更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建筑业这样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包容性强、弹性大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全面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解决社会就业、消除穷困、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家园等意义极为重大。

(三)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

新型国家”。这就为新时期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在旧中国,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民族工业的有所发展,建筑业也有能力承包一些高层及规模较大的建筑(如上海的17层中国银行大楼工程)。但总的说来,建筑业还很薄弱,尤其是规模经营不成体系。

建国后,建筑业是伴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的。在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及从156项重点项目建设到“六五”计划前,建筑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努力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行业运行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建筑业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基本建设任务,为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为了筹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重点工程项目,在一些建造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此外,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又成为了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

与此同时,目前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仍然严重存在。一是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存在

“三低一高”的现象,(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二是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三是近二十多年来国家财政基本上没有给建筑业资金投入,致使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四是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操作工人业务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产品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总的结论,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任务,建筑业使命光荣。为了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全面促进和加快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首先要弄清和明确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为了更好地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容和本质,有必要对“现代建筑业”、“产业现代化”等相关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奠

定理论基础。

(一)现代建筑业的特征

现代建筑业与传统建筑业的区别在于:现代建筑业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元素,即应用现代建造技术、现代生产组织系统和现代管理理念所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

现代建筑业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建造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全球供应链系统而产生的,主要有以下特征:

1、充分应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施工工艺、装备、材料高技术化,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贡献率较高,并呈现出建筑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建筑产品全寿命期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

3、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利于保护环境的低碳绿色特色;

4、建立起与现代建造技术相适应、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

5、具有满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6、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能迅速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使产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

1、产业现代化的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产业现代化的水平越来越高。

从目前产业构成要素而言,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劳动资料现代化。即产业所使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和工具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它是产业和产业体系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它是在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具有相互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

(3)产业劳动力现代化。产业现代化要求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实质性提高。产业现代化对于劳动力要求不是指个别的、单独的劳动力,而是要求有一个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及技能工人比重合理的劳动力结构。

(4)产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设备和工具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否则就不能发挥现代设备和生产技术的

作用。管理现代化表现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5)技术经济指标现代化。一个产业是否现代化,关键在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上反映出来。例如,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劳动生产率,产值利润率,技术装备率,物质消耗水平,资金运用情况以及产业集中度等。

总的来讲,产业现代化首先是技术与经济的统一。一方面,产业现代化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产业,促使传统产业由落后技术向先进技术转变;另一方面,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定要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没有先进科学技术,绝不是现代化;没有经济效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化。

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目前,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究还在起步当中,尚没有统一标准。在此,我们给出的定义也只是一己之见。建筑产业现代化应是:以人文绿色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以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为核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融投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和社会与经济效益,

全面实现为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低碳绿色建筑产品。

就现阶段而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

1、最终产品绿色化。上世纪80年代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建筑业资源消耗大,建筑能耗大、扬尘污染物排放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面对来自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更大挑战,去年国家启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政策层面导向上表明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建筑。

2、建筑生产工业化。建筑生产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建筑产品。但不能把建筑生产工业化叫做建筑工业化,这是因为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建筑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大多是产品流动,人员固定,而且具有重复生产的特性。我们提倡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主要指在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有大量的构部件可以通过工业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消除污染物排放,以合理的工时及价格来建造适合各种使用要求的建筑。建筑生产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部分:

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包括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建筑部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就是在设计中按照一定的模数标准规范构件和产品,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部品,减少设计中随意性,并简化施工手段,以便于建筑产品能够进行成批生产。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

二是中间产品工厂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核心。它是将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需要的中间产品(包括各种构配件等)生产由施工现场转入工厂化制造,以提高建筑物的建设速度、减少污染、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三是施工作业机械化。机械化既能对目前已形成的钢筋砼现浇体系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得到提升,更是推进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它将标准化的设计和定型化的建筑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运输、安装,运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来完成,从而达到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效缩短工期。

3、建造过程精益化。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

筑产品的生成过程。精益建造理论是以生产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精益思想原则为指导(包括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系列思想),在保证质量、最短的工期、消耗最少资源的条件下,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以向用户移交满足使用要求工程为目标的新型建造模式。

4、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用整体综合集成的方法把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组织起来,使设计、采购、施工、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实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组合,采用工程总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5、项目管理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将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的、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6、管理高管职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高端管理人员是具有较高社会价值认同度的职业阶层。努力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会管理、善经营、作风硬、技术精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7、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持证,促进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向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三)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不断深化

改革、制定有效措施、稳妥务实推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经济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促进和实现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筑业是最先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进入市场的,但30多年来,反而觉得路子越走越窄,究其原因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主要问题之一。建筑业要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按照《决定》强调的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最迫切的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出重拳破解阻碍建筑业发展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包括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取消招投标制度中不合理的附加条款和各类名目繁多的保证金,拒绝“最低价”中标,合理定期公布贴近市场经济实际的工程造价指数等,切实为建筑业实现产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攒足后劲。

1、首先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加强产权制度改革。要从规划设计、项目审批、融投资、建材生产、施工承包、工程监理及市场准入等方面,整合资源、科学设置、合理分工,鼓励支持企业间兼并重组与股权多元化,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经营。这就要求有关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建筑法》和相关企业资质标准的修订,尽快出台《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使之真正成为发挥政府作用和规范建筑市场的有力抓手。

2、注重做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强调人文绿色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创新设计,注重传承中华民族建筑文化,既要吸收国外先进的建设文明成果,更要避免洋垃圾侵蚀。特别是要把发展绿色建筑作为最终产品。绿色建筑是通过绿色建造过程实现的,包括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施工、绿色技术和绿色运维。

3、强调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驱动支撑。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的巨大作用在于推动了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管理方法的深度创新。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首先是健全完善行业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依托“大、精、尖”工程技术与管理创新,解决复杂技术难题,形成先进工艺。近几年来,中国建筑业协会高度重视促使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标准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方式,加强工法开发,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新技术,据统计,截止2013年全国先后有1000多项优秀管理成果发布,2400多项施工新技术评为国家级工法或国家专利,形成了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项目管理的优化升级,较好地实现了建筑产品全寿命期内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目标。

4、大力推进建筑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强调建筑产

品生产的全寿命期集成化。建筑产品的生成涉及多个阶段、多个过程和众多的利益相关方。建筑产业链的集成,在建筑产品生产的组织形式上,需要依托工程总承包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提倡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建筑产品,彻底改变目前传统的以现场湿作业为主的施工方法。

5、加强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无论是建筑材料、设备还是施工技术,都应当具有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自然环境的功能。这就需要全行业关注,各企业重视正本清源,切实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创新水平。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BIM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已成为建筑业走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助推力量,特别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必将成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7、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杆,科学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标准。要通过国内外、各行业指标体系的纵横向对比,以当代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作为参照系,制定并反映在我国建筑业进步与转型升级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

总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特征。

三、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工程项

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深度创新

工程项目是建筑业技术、资源组合和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要在深化建筑业改革上下功夫,而且必须以工程项目管理深度创新为立足点,促使其良性互动、协同推进。

1、着力提升“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既是我国建筑业企业学习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又是广大学者专家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结合行业实际研究创建的产物,已成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行动指南,但任何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必须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为“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既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同时其本身又必须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进行检验。建筑业能否实现转型升级,能否实现管理集成化和精细化,能否提升工程质量安全及风险管理能力,能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将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成果的检验提供了标准,从而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实践、认识、创新、再实践、再创新”的螺旋式上升。所以,解放和发展建筑生产力,要以提升项目生产力为目标,依据市场

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和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导向,深入研究建筑产业现代化赋予的新内涵,探讨其理论创新与调整建筑生产关系的范围和目标,科学把握理论前沿走向与实践发展路径。

2、大力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当前建筑业企业要在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EPC)和项目管理服务(PM)模式的同时,高度重视BOT、BT、EPC、DB、DBO等工程融资实施模式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物资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一体化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趋势表明,需要承包商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广泛的服务内容。大型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筑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构建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融投资、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竣工投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全过程综合承包能力。

3、积极创造项目资源组合方式创新。建筑产品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产业链流程中,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多个过程,需要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立体空间中,资源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创造不同的产业价值。因此,要善于把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现代项目管理体系之中,推动管理流程和项目组织方式的变革,创造新价

值。同时,为了改变建筑产品同质化现象,应当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在全产业链上进行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打造新型的产业链形态,创造新的产业竞争力。

4、全面推广项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优化升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现代化道路。近年来,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因此,要加快企业和项目层面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尽快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5、研究探讨项目利益形成机制创新。在项目全寿命期内,项目是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集合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冲突和内耗,特别是对于日渐涌现的大型复杂项目、项目群,利益主体增多,利益需求多样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果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必将影响到项目的实施效率,甚至

导致项目失败。所以,利益相关者满意已经成为评价现代项目管理成功的标志。因此,要依据制度经济学、现代组织理论、合作竞争理论的原理,探讨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新机制的形成。例如,在项目部内部,可积极探索“项目模拟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方式。

6、扩展企业文化与项目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是除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管理之外的重要资源,建筑业发展的文化创新趋势,既包括企业内部文化、又包括建筑产品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效率,项目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细化和延伸。项目管理创新应该注重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文化塑造,其实质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引导施工现场设计、监理、劳务分包等不同企业文化,通过共同的项目价值观和战略思维来吸引和凝聚参与项目管理的员工;其次要注重培育不辱使命的奉献精神,融入项目团队建设;再次,要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使之融入项目全过程管理;同时更要注重项目细化管理各项制度建设,强化项目部与劳务两个层次以项目文化为纽带的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管理,通过项目文化建设创新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软实力。

四、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与实践综述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与实践综述 建筑业发展现状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建筑业目前仍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建造方式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在建造的全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式的管理仍然是困扰建筑业发展的一个矛盾,与当前所倡导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1)设计、生产、施工相脱节,导致生产过程中的连续性差;(2)以单一技术推广应用为主,建筑技术的集成化低;(3)以现场手工、湿作业为主,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4)工程以包代管,管施分离,工程组织管理水平低;(5)工人以劳务市场的农民工为主,操作工人技能水平低。这些都造成建筑质量低,产值利润低,劳动生产率低,整体综合效率低。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最近几年,国家对建筑业发展出台了很多政策,住建部和地方政府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已经制订了相关的实施性条例,如即将出台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50%以上。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效果明显,自2006年开始设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以来,目前,全国先后批准了8个产业化试点城市,2个产业化基地园区和46个产业化基地企业,基地的建设和实施引领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生

产工艺、施工技术等日趋成熟。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于201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规程》DGJ32/TJ125-2011于2011年11月1日开始实施。其它地方标准(上海、北京、辽宁、重庆、湖北、河北、湖南、陕西、福建、四川、山东等)陆续发布实施。预制构件厂建设,2013年底建成31家,2014年新建20多家,目前全国总计新建预制构件厂近60家。装配式建筑规模明显,2012、2013年全国的建设量约为1300万m2,2014年全国建设量为3000万m2。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解决建设过程中设计、生产、建造、维护之间脱节、生产方式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含义,它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手段,广泛运用先进适用的建造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建筑的全产业链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建筑现代化的特征(1)标准化设计(2)工厂化生产(3)装配化施工(4)成品化装修(5)信息化管理。

2020年最新建筑业营改增实施细则

2020年最新建筑业营改增实施细则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xx年将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这意味着,至今已试点4年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或将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收官,营业税或将退出历史舞台。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的消息。 20xx年最新建筑业营改增实施细则 "营改增"再次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20xx年开年伊始,1月22日,国务院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全面推开营改增、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显著减轻企业税负,调动各方发展积极性。 其实,早在此前一个月前,20xx年底,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xx年将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 这些会议与表态意味着,至今已试点4年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或将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收官,营业税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施正文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营改增'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一项税制改革,也是影响深远的一项税制改革。" "新年伊始,专门开座谈会,表示今年全面推开'营改增',向社会发出信号。主管部门不能有畏难情绪,各行业企业也需要按照议定的计划来做准备。这是我们政府治理的一种新方式,把政府未来的重大

政策提前亮出来,铺垫社会预期,便于社会各方能及时参与进来,也便于政策出台后的尽快落实。"施正文说。 需要注意的是,改革或将遭遇的挑战也不容小觑。根据"xx"规划,"营改增"本应在20xx年完成。然而自去年中旬起,有媒体陆续报道"营改增"步调放缓,受经济下行、财政压力大等多方面的影响,"营改增"就未能在20xx年实现。 备受各行业关注的"营改增",是否真的能在今年内完成,仍引人质疑。 "营改增'在形式上的完成是肯定可以实现的,现在的关键是'营改增'的政策能否达到我们预想的目的,也就是政策方案、法律制度到底能不能设计的科学、合理,最终能否施行。"施正文说,"而不是简单的'改',改完后又出现更多的问题。" 最迫切的一项税制改革 20xx年1月1日,我国在上海启动"营改增"试点,后分行业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试点,涉及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部分现代服务业。 然而,"营改增"仍没能全面推行。 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已有约1/4的营业税纳税人转为了增值税纳税人,但仍有3/4的营业税纳税人未完成"营改增"改革,分布在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这4个行业户数众多、业务形态丰富、利益调整复杂,被称为"营改增"中难啃的"硬骨头"。 施正文说,"营改增"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一项税制改革,其意义不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建筑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2013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已高达15.9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1%,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所占比例近7%。可以说,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但是我们要看到,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长期以来,在国家宏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转型,也有专家提出了新型产业化等。2013年底,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座谈时又提出了“建筑产业化”,一时间人们对此热议较多,即使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于建筑业发展方向也语焉不详。2013年,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郑一军会长的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就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2013年末召开的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深化建筑业改革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应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命题的定位较为科学,既符合党和政府早

就提出的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有利于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发挥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本文综合“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课题研究做如下探讨。 一、建筑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 (一)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发展演变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并没有建筑的概念,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只能在自然环境中寻求遮风避雨的场所。原始建筑是在原始社会

2020年建筑业行业政策

2020年建筑业行业政策 治理企业不正之风规范市场秩序 2017-2022年中国新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表明,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贡献。近些年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不正之风在建筑市场盛行。但在治理不正 之风、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一直没有放松。 在对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建设方面,住建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建办市〔2016〕6号),也即是所谓的“四库一平台”。“四库一平台”的建设,将 对全国建筑市场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净化建筑市场,保障建筑市 场规范、有序。从当前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可 以查询到部分企业、注册人员、企业诚信等相关信息,随着平台建 设的进一步完善,企业获取的信息将更加全面、便捷,而诚信缺失 的企业也将无处遁形。中中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9月份印 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 的意见》中也提出,将房地产、建筑企业不依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 确定的义务情况,记入房地产和建筑市场信用档案,向社会披露有 关信息,对企业资质作出限制。多方发力,共同建设诚信、公开、 透明的建筑市场,为建筑企业更健康的发展肃清障碍。 减轻企业负担市场竞争更有活力 建筑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各种保证金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如若让建筑市场更有竞争活力,必须减轻建筑企业的负担,让建筑企业能够真正的轻装上阵。 2016年在建筑行业掀起又一股巨浪的事件,当属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做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明电〔2016〕1号),2016年5月1日,建筑行业也开始推行营改增。就营改增推 行的出发点而言,对建筑企业有比较明显的好处:可解决建筑企业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处长叶明在2013-2014年度“广厦奖”获奖项目企业经验交流会上叶明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同与会者进行了五个方面的交流:一个是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第二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域特征.第三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核心与技术.第四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模式与途径.第五是现阶段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 从我们国家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说起.当前我国房屋建造整个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仍然具有普遍性,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说,叶明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施工建造工艺、工法落后,技术集成能力低.二是现场施工以手工操作为主,工业化程度低.三是项目以包代管、层层转包,工程管理水平低.四是依赖农民工劳务市场分包,工人技能素质低.五是设计、生产、施工相脱节,整体综合效益低.尤其是设计、生产、施工的脱节问题,这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带有的普遍性问题,由此造成房屋建造的整体质量不高,整体效益偏低. 这些因素归纳起来集中在四个方面,核心还是生产方式问题,这四个方面造成质量效益不高的原因,一个是技术集成,我们的技术集成能力是偏低的.从单一的技术来讲,我们的单一技术水平还是跟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不落后,甚至有些单一技术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这么多年来,我们在住宅建设当中,一直在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方面、研发方面,我们国家进行的进步是非常快的.但是问题我认为主要是技术的集成问题. 从管理的方法来说,叶明认为是粗放的.项目以包代管、层层分包转包,设计和施工的脱节,这些问题都是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的方法很粗放.从劳动力的素质来看,综合素质是偏低的.从生产手段、生产资料来看,也是落后的.从生产要素的这四个要素来说,大体上归纳起来在这四个方面,由此造成我们的房屋建造质量和效益是低的. 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质量、效益和资源消耗的水平,其实根源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质量、决定了效益、决定了资源环境的消耗程度.所以当前建筑产业现代化也好,还是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好,关键问题是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和大的背景. 当前国家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从国家政策发展要求来看,我们归纳起来从去年开始一系列的文件,一系列的信号,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来国家的重视程度.比如去年年初的1号文件,绿色行动方案,其中第八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去年年底的部里边的建设工作会议,十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七项就明确提出要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去年10月俞正声主席亲自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多次批示要加 强以住宅为主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一些要求. 今年4月在国务院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当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当中,明确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

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思考建议

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思考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快速发展,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持作用进—步增强,对增加就业,特别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结建筑业在改革与发展中积累的经验,研究、把握建筑业改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进一步完善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规则相适应的建筑市场管理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对于进一步增强建筑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建设工程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业是影响、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在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深刻认识建筑业在新形势下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到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增强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是完成建筑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的历史任务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城镇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任务,给建筑业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各种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工业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城乡

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更新改造,都要通过建筑生产活动来实现。建筑业的运行质量,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质量,直接决定着社会固定资产的内在质量。只有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才能更好地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资产质量,才能使建筑业更好地完成在新世纪新阶段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构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断趋于缓解的社会。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容纳着超过万的农民工就业,在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约为三分之一。建筑业已经成为“城”和“乡”之间经济关系的最主要结合点之一。建筑业的就业容纳能力能否持续扩张,在建筑业中从业的农民工的劳动收入能否及时足额拿到,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否有更大机会分享城市化、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处,关系到城乡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因此,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不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建筑业就业,切实维护建筑领域从业人员的利益,有利于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 (三)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是迎接加入过渡期结束后建筑业面临挑战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规则、技术标准、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建筑业企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具备技术、管理、人才和资金优势和竞争实力的境外承包商将会与中国企业争夺石化、电力等大型工业、能源项目,争夺土木工程的总承包市场,以及大型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市场,人才争夺也将进—步加剧。因此,

关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的研究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研究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改革和开放,建筑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在深化建筑业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轨迹的必然规律。 一、建筑业的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 建筑业在向现代化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规律性:在施工生产方面,从手工劳动走向机械化操作,从简单工艺走向复杂工艺,从个人的直接经验走向依靠科学技术,从低产出走向高效率,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在企业经营方面,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从单一生产走向多元化经营,从封闭走向全球化开放。总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就说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任务,建筑业使命光荣。为了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全面促进和加快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产业特征 现代建筑业与传统建筑业的区别在于:现代建筑业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元素,即应用现代建造技术、现代生产组织系统和现代管理理念所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建造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全球供应链系统而产生的,主要有以下特征:(1)充分应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施工工艺、装备、材料高技术化,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贡献率较高,并呈现出建筑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建筑产品全寿命期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 (3)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利于保护环境的低碳绿色特色;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建筑业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建筑业改革发展暨工程质量安全会议,下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建筑业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副部长王宁在讲话中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建筑业改革发展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8个问题。将工作重心由“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淡化前置管理,重视事中和事后监管”,宽进严管。 一、关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问题 要坚决消除市场壁垒,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规定和要求,坚决取缔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各类保证金。跨省承揽业务实行一次性网上备案,省级主管部门备案后通报各地市,不得再次备案。规范备案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二、是关于提高建筑设计水平问题 提出建筑设计要注重与优秀文化的结合,系统挖掘地方建筑文化特质,梳理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符号和建筑材料,创造性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协调,通过建筑空间布局、造型样式、材质色彩等,恰当地表达地域文化内涵。要从“树立设计企业创新主体观念、提倡精品设计,加强建筑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优化建筑设计市场环境,积极探索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方案决策和后评估制度”4个方面入手,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三、是关于工程招投标改革问题 放开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必须招标的限制,赋予非国有投资业主自主招标决策权,允许其自主选择是否进行招标发包、自主选择是否进入有形市场交易。由项目业主对选择的设计、施工等单位承担相应的责任。 另一方面,强化国有资金投资项目招投标监管、加强对业主发包行为的监管。审查其是否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核查业主是否依法履行建设程序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同履约等行为。严格审查招标公告资质条件,严禁建设单位设置明显高于招标项目实际需要和脱离市场实际的不合理条件,以及以各种形式排斥或限制潜在投标人投标的条款。探索评标方法的改革,采取评定分离,改变以往评标专家对评标定标起决定性作用,突出业主定标权。 四、是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 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正在征求意见,即将完成修订。总目标是:简政放权,

关于深化建设工程实施方式改革

关于深化建设工程实施方式改革 积极推动工程总承包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市建委(建设局),宁波市城市管理局,绍兴市建管局: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深化建设工程实施方式改革,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根据《建筑法》、《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建市〔〕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建筑强省建设的意见》(浙政发〔〕号)等文件要求,现就进一步推动工程总承包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推行工程总承包的重要意义 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

并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全面负责的承包方式。推进工程总承包,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具体体现,是深化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我省建筑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从建筑大省到建筑强省的必由之路。 我省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的首个工程总承包试点省份。自年以来,我省部分工程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进行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从实践情况看,实施工程总承包可以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有效控制建设投资、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可以促进设计与施工深度融合,激发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可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有效遏制违法发包和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可以推进大型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加快与国际接轨。 当前,我省建筑业的发展形态已经由快速增长转变为转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 建筑产业现代化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建筑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2013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已高达15.9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1%,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所占比例近7%。可以说,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但是我们要看到,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长期以来,从国家宏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转型,也有专家提出了新型产业化等。去年底,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座谈会时又提出了“建筑产业化”,一时间人们对此热议较多,即使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于建筑业发展方向也语焉不详。2013年,根据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就建筑业这个

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前不久,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深化建筑业改革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应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命题的定位较为科学,既符合党和政府早就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有利于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及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本文综合“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课题研究做如下探讨。 一、建筑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轨迹的必然规律。

关于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最新)

关于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x〔x〕19号)和《中共x省委、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x〔x〕5号)精神,加快推进全省建筑业改革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和省x次党代会精神,以实践新发展理念为动力,以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创新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全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提升建筑业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为现代化新龙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 (一)深化简政放权改革。选择部分地区的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企业试点放宽承揽业务范围,对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提供足额担保、信用良好的企业,允许其承接资质类别内上一等级资质范围的工程。新设立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与安全生产许可证书同时申请、同时审核。推行电子化“不见面审批”,取消纸质申报

材料,逐步实现网上审批。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实施并联审批,压缩审批时限,探索实行告知承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发展环境。 (二)加强招标投标管理。非国有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可自主选择招标发包或直接发包。积极推行设计团队、设计方案招标。各类建筑工程招标文件不得提出与招标项目实施无关的要求,不得对投标人设定高于招标项目所需的资质和业绩条件。招标代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实行登记制度,建立健全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市场行为负面清单及惩戒机制。加强对串通投标的认定处理,严厉打击排斥潜在投标人、围标串标、以他人名义投标、肢解发包、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通过竞争性谈判或单一来源方式确定供应商的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符合相应条件的应当颁发施工许可证。国有企业投资的经营性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控股或被控股的企业依法能够提供设计、施工、材料设备和咨询服务的,建设单位可以将项目的设计、施工、材料设备和咨询服务直接发包给控股企业或被控股企业。 (三)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建筑市场动态监管机制,对下放的各类资质、资格许可和承诺事项,坚持放管结合,加强后续层级监管和效能评估。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取得资质的企业实施动态核查,确保其技术管理能力与承揽业务相适应。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厉查处倒卖执业资格“黑中介”,严厉打击“人证分离”违法行为,对存在“挂证”行为的执业人员记入“黑名单”。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 发布时间:2014-07-08 浏览:19925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设交通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建设水平,针对当前建筑市场和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紧紧围绕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 (二)发展目标。简政放权,开放市场,坚持放管并重,消除市场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全国建筑市场体系;创新和改进政府对建筑市场、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市场和现场联动,落实各方主体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体系 (三)进一步开放建筑市场。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废除不利于全国建筑市场统一开放、妨碍企业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全面清理涉及工程建设企业的各类保证金、押金等,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积极推行银行保函和诚信担保。规范备案管理,不得设置任何排斥、限制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区的准入条件,不得强制外地企业参加培训或在当地成立子公司等。各地有关跨省承揽业务的具体管理要求,应当向社会公开。各地要加强外地企业准入后的监督管理,建立跨省承揽业务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处理督办、协调机制,严厉查处围标串标、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及质量安全事故,对于情节严重的,予以清出本地建筑市场,并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曝光。 (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探索从主要依靠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实施市场准入,逐步转变为充分发挥社会信用、工程担保、保险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优胜劣汰。加快研究修订工程建设企业资质标准和管理规定,取消部分资质类别设置,合并业务范围相近的企业资质,合理设置资质标准条件,注重对企业、人员信用状况、质量安全等指标的考核,强化资质审批后的动态监管;简政放权,推进审批权限下放,健全完善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审查制度;改进审批方式,推进电子化审查,加大公开公示力度。 (五)改革招标投标监管方式。调整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发包方式,试行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建设单位自主决定是否进行招标发包,是否进入有形市场开展工程交易活动,并由建设单位对选择的设计、施工等单位承担相应的责任。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依法办理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等手续,确保工程建设实施活动规范有序。各地要重点加强国有资金投资项目招标投标监管,严格控制招标人设置明显高于招标项目实际需要和脱离市场实际的不合理条件,严禁以各种形式排斥或限制潜在投标人投标。要加快推进电子招标投标,进一步完善专家评标制度,加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随着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人民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建筑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能源和环境压力逐渐加大,建筑行业竞争加剧。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造、维护管理之间相互脱节、生产方式落后问题的有效办法;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推动建筑业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意义重大,更迫在眉睫。 与传统粗放建造相比,建筑工业化具有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综合性能好等优势。具体表现在: 一是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减少了人工操作和劳动强度,确保了构件质量和施工质量,从而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二是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建筑垃圾,保护环境。由于实现了构件生产工厂化,材料和能源消耗均处于可控状态;建造阶段消耗建筑材料和电力较少,施工扬尘和建筑垃圾大大减少。 三是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构件生产和现场建造在两地同步进行,建造、装修和设备安装一次完成,相比传统建造方式大大缩短了工期,适应目前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 四是转变建筑工人身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现代建筑产业减少了施工现场临时工的用工数量,并使其中一部分人进入工厂,变为产业工人,减少了临时工人的用量和流动,从而可有效减少因劳动报酬、夫妻两地分居等因素导致的社会不稳定现象。 五是减少施工事故。与传统建筑相比,产业化建筑建造周期短、工序少、现场工人需求量小,可进一步降低发生施工事故的几率。 六是施工受气象因素影响小。产业化建造方式大部分构配件在工厂生产,现场基本为装配作业,且施工工期短,受降雨、大风、冰雪等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小。

建筑行业在改革开放中创新发展

建筑行业在改革开放中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全世界为之震撼。30年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也孕育了一项新制度——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诞生,这是我国工程监理事业的开拓者、实践者和管理者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国工程监理行业创建20年来的实践证明: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诞生和发展,为提高我国工程建设水平和投资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普遍由国家统一安排计划、统一财政拨款、统一组织建设。在组织建设时,或者由工程使用单位自己组成建设单位,自行管理,或者从与该工程相关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工程建设指挥部,由指挥部进行管理。由于这种管理形式都是临时组建的管理机构,大部分管理人员不具有建设工程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只能通过不断摸索来完成建设任务。一旦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原有的工程管理机构和人员就将全部解散。这样,建设工程管理经验不能得到承继,新的建设工程又要由新人组织建设,不能吸取既往教训,却在不断重复走以往的弯路,使我国建设工程管理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而不能提高。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通过对建国30多年建设工程管理实践的反思和总结,并对国外工程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进行考察,逐渐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专业知识,

需要一批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具体实施,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必须走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提高水平、提高效益。1988年7月25日,建设部发布《关于开展建设监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建设领域建立建设监理制度。这标志着一项新型工程管理制度的开端。建设监理制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推行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建设监理机构,协助建设单位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提高建设水平和投资效益。 自1988年以来,我国的建设监理制度先后经历了试点、稳步发展和全面推行三个发展阶段。1988年至1992年,监理工作重点在北京、上海、天津等8个城市和交通、水电两个行业开展试点;1993年至1995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工业建设项目稳步开展工程监理工作;1995年12月,全国第六次建设监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从1996年开始,将在建设领域全面推行建设监理制度。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做出规定,国家推行工程监理制度,从而使建设工程监理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全面推行阶段。 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投资决策科学化水平,有利于规范工程建设承包方的建设行为,有利于促使承包单位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有利于实现建设工程投资效益最大化。 20年来,我国工程监理事业的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施工程监理制度的重

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

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5年5月

前言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在提升建筑品质和建设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和工程实践,依据我国现有标准体系,结合我国各地发展现状,我们组织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 本体系按照主体、内装、外装三部分进行构建,其中主体部分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木结构竹结构等,内装部分包括内墙地面吊顶系统、管线集成、设备设施、整体部品等,外装部分包括轻型外挂式围护系统、轻型内嵌式围护系统、幕墙系统、屋面系统等内容。 本体系主要适用于民用建筑。全装配单层工业厂房现有五十余本相关图集,已使用多年,体系较为完整,故本体系未列入。其他工业建筑可参考本体系相关内容使用。 如对完善本体系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九号;邮政编码:100835)。

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总框架 内装内墙、地面、吊顶系统 管线集成 设备设施 整体部品 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民用 建 筑 ) 外围护轻型外挂式围护系统 轻型内嵌式围护系统 幕墙系统屋面系统 其他围护 系统 主体 钢结构 钢筋混凝土 结构 钢-混凝土 混合结构 木结构 竹结构 其他结构 框架结构 框架-支撑结构 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 空间结构 框架-内嵌混凝土墙板结构 剪力墙结构 框架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 轻型木结构 胶合木结构 原木、方木结构 组合木结构 竹结构

建筑业改革发展趋势

建筑业改革发展趋势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意见》将对建筑业深化改革带来的具体影响。 一、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府将进一步简政放权。 优化资质资格管理。《意见》提出,要简化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已是大势所趋。要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工程担保及个人执业资格等相关配套制度,试点放宽承揽业务范围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改革总要先行一步,“试点”意味着打破传统禁锢,例如,只要有资金、技术、信用和担保企业也可以试点突破资质要求投标承揽工程等。要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有序发展个人执业事务所,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市场准入不能一味靠资质管理,新产业、新业态出现了,政府要做好服务。 完善招标投标制度。要缩小招标范围,放宽有关规模标准。在民间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中,探索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发包方式。依法招标的项目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简化程序,实现电子化,促进公开透明。常规工程实行最低价中标,同时有效发挥履约担保作用,实行高额履约担保,防止恶意低价中标。 全面提高政府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要加大抽查抽测力度,重点加强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竣工验收三大环节监管力度。政府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以解决政府监管力量不足的现实和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产生情况。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报告质量安全监理情况的试点,严厉打击质量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推动工程质量保险发展。 二、打破“碎片、分割”,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将进一步完善。 明确工程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终身责任制。突出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是第一次提出的,未来,这种责任还将进一步细化。落实终身责任制,要严格执行工程参建单位终身责任制,设置永久性标牌,公示质量责任主体和主要责任人。此外,还要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终身负责制,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 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使“分割管理”转向“集成化管理”。总承包不会发新的资质,只要有工程施工承包资质和设计资质,都可以搞工程总承包。在这种模式下,总承包必须负总责,工程总承包单位可直接发包总承包合同中涵盖的其他专业业务,权力与责任将对等。 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使“碎片化”管理转向“全过程”管理。要鼓励各类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充分发挥建筑师在民用建筑项目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制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和合同范本。政府投资工程带头推行,非政府投资工程鼓励推行。 三、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市场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发展-叶明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叶 明 2015年6月 青岛

目 录 目 录 2 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与特征3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创新 4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管理创新 5 现阶段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1 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

第一部分

1、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提出 ?2013年10月,俞正声主席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高丽总理 作出重要批示。 ?2013年12月,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住宅为重点, 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2014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发展目标中明 确提出了“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 ?2014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推动建筑产业 现代化“。 ?2014年12月,陈政高部长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新跨越”, 是建设部2015年6个方面努力实现新突破的工作任务之一。

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其重要意义在于:对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革命性、根本性和全局性。 ? 革命性: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生产方式变革,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 根本性: 是解决建筑工程质量、 安全、效率、效益、节能、环保、 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 本途径;是解决房屋建造过程中设计、生产、施工、管理之间相互脱节、生产方式落后 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提高 建筑工人素质的必然选择。

2018年建筑业政策大改汇总整理

2018年建筑业政策大改汇总整理 1、重点考核企业信誉和业绩2017年1月,国务院在《“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中提到,要“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在《2017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简化资质考核条件,重点考核企业信誉和业绩。 2、山东、江苏、河南三省已发文,允许“信用好”的企业超资质承接工程 3、试点“资质告知承诺审批”2018年1月起,将在北京、上海、浙江3省(市)开展建筑业企业资质告知承诺审批试点。1)企业提出资质申请,并以书面形式承诺符合审批条件,行政审批机关根据申请人承诺直接作出行政审批决定。2) 6个月内,核查组对涉及的企业业绩全部实地核查,重点是对被审批人承诺的关于企业业绩指标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进行检查。3) 如有弄虚作假行为,住建部将依法撤销其相应资质,并列入建筑市场“黑名单”。被撤销资质企业自资质被撤销之日起3年内不得申请该项资质。虽然看不到“信用”两个字,“承诺”背后其实就是企业的信用和自律。 4、取消园林绿化资质后,“信用”成为施工企业参与招投标的重要参考依据2017年12月25日,住建部官网发布《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管理规定》:将参与园林绿化工程的投标人及项目负责人的信用承诺履行情况纳入园林绿 化市场主体信用记录,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参考,同时

也作为投标人资质审查和评标的重要参考。无独有偶,在取消工程咨询资质后,国家发改委发文明确,建立行业自律性质的工程咨询单位资信评价制度,资信评价结果作为工程咨询服务需求方择优选择工程咨询单位的参考。可以看到,政府一方面在弱化资质的作用,逐渐放开市场准入门槛,将事前监管转移到事中事后;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信用监管,完善跨部门的政务信息共享,为真正意义上的联合惩戒做准备。可以预见,没有良好信用企业,以后可能根本承接不到工程项目!5、业绩和实力目前来看,针对企业工程业绩,主要有两大变化:●提高“业绩”考核指标以“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为例:同时提出,“对申请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未进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的企业业绩,不作为有效业绩认定。”对于企业来讲,申请资质升级的难度无疑是大大增加了。●严查“业绩”造假根据数据统计,2017年1—9月份全部资质申请总数为2547,同意数量为947,通过率仅37.18%。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的几项“人员”指标后,除了对企业资产和技术负责人的要求,就仅剩“业绩”了。资质申请不通过,相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业绩不达标。此外,住建部也明显加大了对工程业绩弄虚作假的查处力度。自2017年至今,已有77家建企因“资质申报材料弄虚作假”被公开通报。被驳回资质申请不说,这些公司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