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否有关于上帝存在的争论

否有关于上帝存在的争论

否有关于上帝存在的争论
否有关于上帝存在的争论

否有关于上帝存在的争论?

问题:是否有关于上帝存在的争论?

回答:对于是否有关于上帝存在的总结性争论这个问题,历史上一直在争辩,及其聪明的人则认同双方论点。近期,关于上帝存在的可能性方面的争论已经形成了一股激进的精神力量,谴责任何敢于相信上帝的人都是痴心妄想和毫无理性者。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断言,任何相信上帝者必定是患了导致自己胡思乱想的精神病。精神病专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写道,相信造物主上帝的人都患了妄想症,而且只会因为“希望实现”因素的存在才得以保持他们的信仰。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因素正是他们不合道理的立场。哲学家弗雷德里希?尼采(Frederick Nietzsche )直言,信仰等于不想知道何为真实。历史上这三个人的观点(连同其他人的观点)现在正被新一代无神论者的观点所同化。这些无神论者声称,明智地说,相信上帝是毫无根据的。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相信上帝是否为一种在情理上不被接受的立场?在上帝是否存在方面,是否有一个逻辑性和理性的争辩?除了参考《圣经》以外,可否建立一个上帝存在的个案,并以此驳斥新旧无神论者的观点,同时保障对造物主的信仰。

为了进行上帝存在的争辩,我们必须从问正确的问题着手。我们从问最基本的纯哲学问题开始:“为何我们确实拥有某物而非无物?”。这是存在的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我们会在这里?为什么会有地球?为什么会有宇宙而不是渺无一物?从这一点看,一位神学家已经表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不问关于上帝的问题,他的真实存在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

考虑到这个问题,对于为何我们确实拥有某物而非无物这个问题,有四个可能的答案:

1.真实是一种假象。

2.真实是或者曾经是自我创造的。

3.真实是自我存在的(永恒的)。

4.真实曾经是由自我存在的某物创造的。

那么,哪一种才可能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呢?让我们从真实就是一种假象这点出发吧。这也是许多西方宗教所相信的观点。这个选择在几个世纪前就被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排除了。他以“我思故我在。”这句话而出名。笛卡尔,一位数学家,争辩说,如果他会思考,那么他就必定“存在”。换句话说就是“我思,故我非假象。”。假象须有某些经历此假象之物。此外,你不可以在没有证明你存在的情况下双倍化你的存在。这是一个自我挫败式的悖论。所以,真实是一种假象的可能性就此排除。

下一个选择是:真实是或者曾经是自我创造的。当你研究哲学的时候,你学到,有些叫“分析性错误”的言论,即它们的定义本身就是错的。自我创建的真实之可能性就是这些言论类型之一,原因很简单,某物不可在其存在之前就存在。如果你创造了你自己,那么你必须在你创造自己这个动作之前就存在,但这完全是不成立的。在进化论上,这是某些称为“自生”的理论,即某物源自无物。这种立场很少有理性的人,如果有的话,继续坚持认同。原因很简单,你不可以从空无一物中获得某物。甚至连无神论者大卫?休谟(David Hume)也说,“我从未做过如此荒谬的定论和有过这样的主张:万物会无缘无故地出现。”这正是问题的所在,所以排除真实为自我创造的这种选择。

现在我们只剩下两个选择了:真实是永恒的,或者真实由永恒的某物创造,即永恒的宇宙或永生的造物主。18世纪神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在此交叉论点的总结如下:

?某物存在。

?无物不可创造某物。

?因此,必要的和永恒的“某物”存在。

注意,你必须回到永恒的“某物”。那相信永恒造物主且嘲笑上帝信徒的无神论者必须反过来拥抱永恒的宇宙。这是他们可选择的唯一的另一出路。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证据指引了什么?证据的指向是先有物质后有思想,还是先有思想后有物质?

直到今天,所有重大科学和哲学证据都与永恒的宇宙相背离,而与永生的造物主相向。从科学的观点看,诚实的科学家们承认宇宙的形成有一个起点,但是无论何物,只要是有起点之物皆为非永恒之物。换言之,有起点之物必有成因,那么,如何宇宙有起点,则有成因。宇宙有起点的事实以证据而获得强调,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20世纪90年代早期发现的大爆炸辐射回波、宇宙正在扩大且具有单一起点可追溯性的事实以及爱因斯坦(Einstein)的相对论。所有这些都已经证明宇宙并非永恒。

再者,这些围绕因果关系的定律对宇宙是万物的根本成因之观点唱反调。因为我们明白这一简单事实:果须貌似其因。这是对的,没有无神论者能够解释:为什么这个毫无感情、漫无目的、渺无意义及毫无道德可言的宇宙意外地创造了充满感情、满怀抱负、意味深长及富有道德意识的人类(我们)。如此一物,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看,完全驳斥了自然宇宙产生现有万物的说法。

哲学家穆勒(J. S. Mill)(非基督教徒)总结我们目前的争辩为:“只有思想才可创造思想,这点不证而明。”唯一理性及合理的结论是,永生的造物主对真实负责任,因为我们知道这一点。或者,把它用一套逻辑性言辞表述如下:

?某物存在。

?你不可从无物中获得某物。

?仅存的两个选择是永恒的宇宙和永生的造物主。

?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已经证明了永恒的宇宙这个概念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永生的造物主是存在的。

前无神论者史特博(Lee Strobel),多年前得出这个最终结果者,发表了这样的言论:“根本上,我认识到,为了继续担当无神论者,我不得不相信无物生万物、无生命生生命、无序生有序、凌乱生信息、无意识生意识、无因生因。那些天降神迹对我而言实在太大,所以无法接受,特别是根据关于上帝存在的确认情况而言。。。。。。换言之,我的看法认为,证明证据整体性的基督教世界观远比无神论者的世界观好多了。”

但是,我们必须解答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永生的造物主存在(而且我们已经表明了他的存在),那么,他是什么样的造物主呢?我们能够从他所创造的事物里推断关于他某些东西吗?换句话说,我们能够用因的果领悟因本身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是的,我们可以,总结其特征如下:

? 他必定是自然中的超自然者(因为他创造了时间和空间)。

? 他必定是力量强大者(难以置信的)。

? 他必定是永生者(自我存在的)

? 他必定是无所不在者(他创造了空间且不受空间限制)。

? 他比定是永存和不变不渝的(他创造了时间)。

? 他必定是无形者,因为他超越了空间和肉体

? 他必定是富有感情者(无感情者不可创造个性)。

? 他必定是无穷和唯一者,因为你不可拥有两个无穷。

? 他必定是多样性者,但拥有同一性因为同一性和多样性存在于自然。

? 他必定是富有智慧者(最高级智慧)。只有拥有认知能力者才可造出有认知能力者。

? 他必定是富有目的者,因为他刻意地创造了万物。

? 他必定是富有道德者(所有道德定律都是他人授予的)。

? 他必定是博爱者(否则他就不授予任何道德定律了)。

如果这些观点是对的,那么,我们现在问,是否世界上的每个宗教都描述了如此一位造物主。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圣经》里的上帝和这种情况完全吻合。他是超自然者(《创世纪》1:1)、力量强大者(《耶利米书》32:17)、永生者(《诗篇》90:2)、无所不在者(《诗篇》139:7 )、永存和不变不渝者(《耶利米书》3:6)、无形者(《约翰福音》5:24),富有感情者(《创世纪》3:9)、必要者(《歌罗西书》1:17),无穷和唯一者(《耶利米书》23:24 、《申命记》6:4)、富有多样性和同一性者(《马太福音》28:19)、富有智慧者(《诗篇》147:4-5)、富有目的者(《耶利米书》29:11)、富有道德者(《但以理书》9:14)及博爱者(《彼得书》5:6-7)。

在上帝的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表明的最后一点是,无神论者的立场实际上有多大的公正性。因为无神论者们断言上帝信徒们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唯一合理的反驳方法是把问题倒戈指向无神论者自己。需要明白的第一点是,从哲学角度

上看,无神论者提出的“无神”论点才是不堪一击的。正如法律学者和哲学家莫蒂默?阿德勒(Mortimer Adler)所说,“肯定上帝存在的观点可以得到证明,但否认某物存在的观点不可得到证明。”。例如,有人可能宣称红鹰是存在的,其他人可能断言红鹰不存在。前者只需要找到一只红鹰来证明他的说法即可。但是,后者必须搜遍整个宇宙,事实上,必须在同一时间内到达所有地方,以便保证他们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看到红鹰。显然,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这正是为什么诚实的无神论者们将承认其无法证明上帝不存在之原因。

接下来,人们做出的真相之说具有严肃性,使某些结论显得合理需要一定的证据量,明白这点很重要。例如,如果有人把两杯柠檬汁放在你面前,而且告诉你其中有一杯会比另一杯酸,因为你对是否喝到那杯较酸柠檬汁的关注并不严肃,所以你不需要大量的证据供你做出选择。然而,如果主人在其中一个杯子里放了食糖,而在另一个杯子里放了老鼠药,那么,你就需要很多的证据以便做出选择。

这是一个人在不信神和信神之间决策时的立场。因为不信神可能会导致无可挽救和永恒不变的结果,这似乎表明,无神论者们被迫受命去制造有力的和压倒对方的证据来支持他们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办不到。无神论者简直无法满足考验其自身证据从而证明其观点严肃性的要求。反之,无神论者和那些被无神论者所说服的人们,一边否认永生的存在,一边暗祝自己好运,希望不会找到让人不愉快的真相,即永生确实存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就已经错了很长时间了。正如莫蒂默?阿德勒所言,“结果是,关于源自信仰上帝或否定上帝的生命和行动的问题比任何其它基本问题都多。”。

那么,对上帝的信仰有明智的证明吗?是否有一个理性、合乎逻辑以及合情合理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争论呢?当然有。当像弗洛伊德这样的无神论者声称,那些相信上帝的人都有着愿望实现的渴求,也许,正是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无上帝的希望和愿望毫无依据因而无从判断。但是,反驳弗洛伊德的是《圣经》里的上帝。上帝肯定了自己的存在和这样的一个事实:这样的判断来自那些认识到神的存在但压制如此真理的人们(《罗马书》1:20)。(但是,对于那些对证明造物主不存在之证据作出回应者而言,他已经通过让他的儿子耶酥基督完成了拯救世人的使命。“《约翰福音1:12-13》: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利、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而生的。”《新美国标准圣经》之《约翰福音1:12-13》)。

上帝存在的证明及反思

上帝存在的证明及反思 今天到这儿来采取漫谈形式和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上帝存在的证明及反思。我可能是早年研究哲学的原因,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比较强,所以从我个人理性层面上来说,我很难相信上帝的存在,我需要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证明。中世纪教会里存在两个不同的观点:一个是先信仰而后理解,一个是先理解而后信仰。基督教之于西方文化的关系我喜欢用“如影随形”四个字来概括,基督教对西方有很深的影响,基督徒肯定相信上帝的存在。对一般人来说成为基督徒很简单,就是相信上帝的存在。在西方从中世纪开始,甚至更早,在罗马帝国时,基督教还没有成为统治地位的宗教时,有一批博学的思想家,他们既有基督教虔诚的信仰,同时又有希腊哲学的底蕴和素养,他们在奠定基督教教义时也曾经说过:我们不仅只是要信仰上帝的存在,如果我们能在理论上证明上帝的存在,那岂不是锦上添花?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非常有意思的区别,中国人的信仰从来不想证明,而西方人总想把信仰的对象用理论的方法加以证明。接下来一共要讲到五种上帝存在的证明。 早期的基督教在理论上特别强调超理性的信仰,因此基督教早期的教父奠定的很多教义都是用理性无法推敲的,因为其荒谬,所以才可信。我们理性理解不了上帝的奥秘,我们就否定上帝吗?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否定的是我们的理性,因为它太狭小,装不下无穷无尽的东西。我们人类的理性很可怜,不要以为我们的理性可以理解一切,有些东西是超出我们理解范围之外的。整个世界的奥秘是无限的,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以有限的东西去理解无限的东西,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承认我们是有限的,而面对无限的时候我们有限的理性对它无能为力,我们宁信仰它而不去理解它。因为我们理解不了。我们如果要理解,只能按人的理性规定去理解,但是这样很可能就歪曲了它。早期的著名教父奥普斯丁认为上帝创造世界不是在时间、空间中创造,甚至也不是在任何一个宇宙中创造,因为连宇宙也是被上帝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说上帝在宇宙中创造宇宙。世界不在什么之上,世界就是世界,我们唯物主义就是这样相信的,这是个信仰。因此你说这个世界从根本上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个信仰问题。你问他世界为什么最初是不动的,他问你世界为什么最初就是运动的?这两个问题都不能回答,因为只能是信仰。你相信有个上帝,你当然相信他是全知全能的。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根本不相信上帝,我说上帝是最完满的,你说那不是,上帝不是最完满的,安拉才是最完满的,或者我们唯物主义说没有最完满的。因此像我们说的这类问题,实际上是个信仰问题。那这个问题就没办法解决了。 那么紧接着我们来讲第二个论证。托马斯?安奎拉的著名的宇宙能证明,即托马斯五路的五个证明。第一个证明,他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被推动的。我们必须假定,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第二个证明跟这同构,我们说任何一个事物作为结果它都有原因,而上帝就是终极原因。第三个证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或然性存在的。从概率上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假定,在某一个时候这些或然性的东西它都不存在,而在概率上存在这种可能性,如果有这种正好都不存在的情况,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世界上后来会有这些东西,因为如果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他就不可能从无中产生出来。但是,我们明明发现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东西,因此所有的东西不可能都是或然性的,它一定有必然性的存在。第四个证明就是完满性。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从不完满到比较完满到非常完满形成一个系列,那么这个系列最端,,而这个最完满的东西就是上帝。这四个证明都叫宇宙能证明,它们具有同构性,根据一个系列往上追溯,但是又不可能追溯到无限,必须终止,然后我们终止出来的那个东西就是上帝。第五个证明是目的能证明。自然界和谐有序充满了目的性,每个事物好像都有自己的目的。看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它也充满了目的。它的目的从哪儿来呢?我们就必然相信,肯定有一个更高的智慧,他按照一定的意图,创造人类事物。 第三个证明就是近代的证明。到了17世纪,在理性精神崛起以后,几乎所有合格的科

如何证明天主的存在

如何证明天主的存在基-督教护教学与无神论的一次交锋:神与恶并存(转载)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Epicurus很早就提出过这样一个命题:神不可能既是善的,又是全能的。为什么这么讲呢?他论证道:神是存在的,恶也是存在的。对于恶 之存在,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神有能力阻止恶,但他却不愿意阻止恶发生,因此神不是善的;另一种可能性是神意欲阻止恶,但却无能力阻止,因此神不是全 能的。 确实,自从民智初开,面对种种无法尽如人意的自然现象和加速变化的社会进展,饥渴慕义的人们总是深深困扰于这个两难的命题:至善的化身为何与恶并存呢? 到了基-督教开始蓬勃发展的纪元之初,同样的难题自然而然地阻碍了部分“心刚硬”的思考者放下包袱,全心全意地信靠耶和华上帝,因为基-督教义恰恰宣称上帝既是至善的又是全能的。不少无神论者从自己的独立思考出发,坚持认为:恶之存在,证明基-督教的上帝是不存在的。这个世界上恶的阴影四处皆是,战争、屠戮、奸淫、偷窃、乃至完全无辜的儿童也遭受种种苦痛和折磨,这用上帝爱世人的教条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 但护教学家当然不甘心作张口结舌的哑巴,他们立刻构思了两条反驳意见:一是,上帝赋予了人类自由,这个自由即是让人类自己选择善与恶的自由,恶是人类自己选择的;二是,上帝允许恶存在是因为上帝要以此来试炼人类的信仰和耐心, 人类遭受种种不幸和痛苦可以培养品格、净化罪恶。 但是,上述的解释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 第一,把世间种种巨大的恶与不幸仅仅解释为慈爱的上帝所设计的神圣净化计划,这无非是给病态的残忍披上一件合理的外衣。以生下来就有先天缺陷的无辜婴儿为例,他们有何恶的出处,又哪有自由选择可言,但却为什么偏要说他们遭受这些痛苦是正当的呢。哲学家罗素建议每个发此迂阔议论的人都到医院的儿童病房去实地走一遭,看看孩子们的惨状,听听孩子们的哭声,然后再回来谈上帝的净化。他说,“面对痛苦的世界,还要坚持这是上帝的爱心体现的基-督徒,他的伦理价值必然有问题,因为他总是在为痛苦和不幸寻找借口。”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forum ] 第二,上帝虽称是慈爱的,然而自然之恶(洪水、旱灾、瘟疫等等)却每天都在 发生,这决非是人类有能力自由选择的。既然有些恶并非是因为人类自由选择才有的,因此上帝要么不是善的,要么是不存在的。 第三,让我们再从非自然之恶(即人类的道德之恶)出发进一步分析,要说这总 是人类自由选择的后果了吧,但是也否,因为人类根本没有被赋予自由选择的能力!在这里请容许我用比较详细的笔墨来进行一次分析,而这还得从“原罪”说起。 话说上帝当初创造了人,人具有上帝所赋予的自由意志(Free-will)。在吃苹 果之前亚当夏娃还不包含任何倾向于恶的属性,他们要么听从上帝的劝告而不吃(善),要么听从蛇的诱-惑而吃(恶),结果他们不幸选择了恶。作为惩罚,从 此他们被贬出伊甸。而人的高贵属性也因而受到了败坏,每一个亚当与夏娃的后代都包含和遗传了的始祖的第一罪,并且受体内罪的影响,难以抗拒地继续选择恶。这一重罪并非是人当前的行为所造成的,而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属性。所以称之为原罪。此说最早在保罗和约翰的书信中都有论及(Romans,1 John),后经 早期的神学家归纳并由奥古斯丁继承和扩展,现已为各基-督教派所公认。 问题来了,既然亚当和夏娃的所有后代从出生起就具有选择恶的驱力,原罪总是让他们倾向于选择恶,(相关圣经的引文见注2)因此他们和人类始祖的中性立

否有关于上帝存在的争论

否有关于上帝存在的争论? 问题:是否有关于上帝存在的争论? 回答:对于是否有关于上帝存在的总结性争论这个问题,历史上一直在争辩,及其聪明的人则认同双方论点。近期,关于上帝存在的可能性方面的争论已经形成了一股激进的精神力量,谴责任何敢于相信上帝的人都是痴心妄想和毫无理性者。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断言,任何相信上帝者必定是患了导致自己胡思乱想的精神病。精神病专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写道,相信造物主上帝的人都患了妄想症,而且只会因为“希望实现”因素的存在才得以保持他们的信仰。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因素正是他们不合道理的立场。哲学家弗雷德里希?尼采(Frederick Nietzsche )直言,信仰等于不想知道何为真实。历史上这三个人的观点(连同其他人的观点)现在正被新一代无神论者的观点所同化。这些无神论者声称,明智地说,相信上帝是毫无根据的。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相信上帝是否为一种在情理上不被接受的立场?在上帝是否存在方面,是否有一个逻辑性和理性的争辩?除了参考《圣经》以外,可否建立一个上帝存在的个案,并以此驳斥新旧无神论者的观点,同时保障对造物主的信仰。 为了进行上帝存在的争辩,我们必须从问正确的问题着手。我们从问最基本的纯哲学问题开始:“为何我们确实拥有某物而非无物?”。这是存在的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我们会在这里?为什么会有地球?为什么会有宇宙而不是渺无一物?从这一点看,一位神学家已经表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不问关于上帝的问题,他的真实存在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 考虑到这个问题,对于为何我们确实拥有某物而非无物这个问题,有四个可能的答案: 1.真实是一种假象。 2.真实是或者曾经是自我创造的。 3.真实是自我存在的(永恒的)。 4.真实曾经是由自我存在的某物创造的。 那么,哪一种才可能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呢?让我们从真实就是一种假象这点出发吧。这也是许多西方宗教所相信的观点。这个选择在几个世纪前就被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排除了。他以“我思故我在。”这句话而出名。笛卡尔,一位数学家,争辩说,如果他会思考,那么他就必定“存在”。换句话说就是“我思,故我非假象。”。假象须有某些经历此假象之物。此外,你不可以在没有证明你存在的情况下双倍化你的存在。这是一个自我挫败式的悖论。所以,真实是一种假象的可能性就此排除。

上帝存在证明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中国是儒家文化,西方是基督文化,因此至少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上帝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们的执政党也在宣扬无神论的意识形态,如此一来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对我们来说上帝是不存在的。可是为什么在西方人眼里上帝是存在的?如果我们不能反驳他们的论证,就不能承自己是真正的无神论者。来看一下他们证明上帝存在的理由吧。 首先声明一点,在他们的各种证明中有很多他们的预定的假设条件,而且好像都有点逻辑色彩。尽管有漏洞但至少也是一种证明方法。 一、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 ●第一推动 在他看来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而一个物体要运动必须要有某种力量去推动它,物体不会自己去运动。如枫叶飘飘那是因为风在吹动,风扇旋转是因为电的推动。这时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如果A的运动是由B引起,B的运动是由C引起,C又是由D引起……如此推下去会有什么结果。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万物是有限的,最后我们必然找到这样一个推动者,它是第一个推动者,自己却不为任何别的力量推动。而这个第一推动就是上帝。 ●因果联系 这个证明和上面那个运动证明大同小异。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必然有某种原因,这样一来,A是B的原因,B是C的原因,C是D的原因,如此下去不能无穷,肯定有一个第一原因,即上帝。 ●可能性和必然性 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但并非是必然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比如我们现在是安阳师院的学生,但假若我们当初没选报安阳师院,或者我们没参加高考,我们也就不是安师的学子了。但如果万物只是可能的,暂时的,即他们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或许某一天他们都不存在了。那么无中能生有吗?当然不能,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什么都不存在,某物开始存在,这是不可能的”。既然可有可无的事物存在着是一个事实,所以在这世间可有可无的万物之上,必然有一个必然性存在。这个必然就是上帝 ●事物具有等级性 托马斯看到万物不仅在运动,有原因,存在可能性,而且还有等级性。从无生命的金木水火土到有生命但不能说话的动植物,再到有思想有生命的人,这明显的形成了一个等级结构。然后托马斯便就问:有没有一个最完美,最高级的存在?当然有了即上帝 ●目的论 万事万物虽然错综复杂,但似乎都有某个目的,万事万物都绕着这个目的

怎样理解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理论证明

怎样理解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理论证明 如何理解上帝的存在,这一直是基督教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有了这一问题,才有所谓基督教哲学。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在信仰上帝存在的基础上,才会有这一问题,而从纯粹信仰的角度说,则只有在哲学背景下才会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对于最初的犹太教徒或基督徒来说,对上帝的存在只需信仰,无需理解。 因此,这一问题的提出与回答对于哲学和信仰来说,都是一件重大事件。它在根本上显示了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碰撞与沟通,而从更具体的文化史角度说,它表明了希腊文明与犹太—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种碰撞与沟通一方面使基督教信仰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至少使基督教信仰摆脱了一些宗教迄今没有摆脱的对“权威”的盲从与狂热,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升和丰富了哲学本身,使哲学开发出了新的领域。用奥古斯丁的话说就是,信仰使哲学认识到了单凭理性所认识不到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何理解上帝的存在?”这一问题值得我们今天加以深切关注的原因。 一 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一问题并作出系统回答的是奥古斯丁,他实际上开辟了一条理解上帝存在的“心学”道路。不过,这里首先要着重加以分析的是托马斯?阿奎那开辟的另一条道路,这就是逻辑证明(Beweisen)的道路。托马斯开辟的这条道路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几乎占据支配性地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它的深入分析来提供一个可靠的历史性背景视野,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去理解对托马斯持严厉批评态度却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奥古斯丁的那些现代宗教哲学家,特别是“白银时代”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的思想。 实际上,把理解上帝的存在问题完全变成“证明”上帝的存在问题,始于“经院哲学之父”安瑟尔谟。他把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心学”自明性转化成逻辑自明性。这就是他有名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存在论)证明。虽然托马斯否定了上帝存在的自明性(an sich bekannt),但是,他却完全接受了安瑟尔谟的启发而开辟出一条强硬的证明道路。 在托马斯这里,关于上帝存在问题的证明被分解为三个方面的问题:1、“上帝存在”(Gott ist)是否是自明的?2、“上帝存在”是否是可证明的?3、上帝是否存在? 我们首先分析前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托马斯是这样证明的:“1、人们必须承认,一种东西是自明的,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与我们无关而自明,一种是与我们相关而自明。宾词被包含在主词概念里的陈述就是自明的,如在…人是动物?这一陈述里,…动物?就是包含在人这一概念中。2、只有大家都熟知宾词和主词是指什么,陈述对大家才是自明的。这一点在证明的第一原理那里是很清楚的,第一原理所涉及的是一些没有人不熟知的普遍概念,诸如存在和非存在,整体和部分等。但是,如果一些人并不熟知宾词和主词是指什么,那么,陈述虽然就其自身而言是自明的,但对那些人来说,它就不是自明的。所以,结果就会象波埃修所说的,存在一些对灵魂来说才是普遍的和自明的概念,但是却只对学者来说才是普遍

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① ——从安瑟伦、笛卡尔到康德 西方思想史上,哲学思想的发展时常与基督教神学思想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中世纪哲学基本上是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虽然多对基督教哲学进行批判,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其中诸多基督教神学的印记。作为西方近代哲学核心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后来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学证明中得到进一步讨论和深化,在近代哲学中才被自觉的确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②。 在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在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中表现出来,引发了诸多争论,后来经笛卡尔的重申,康德的批判,该证明所涉及到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才被真正揭示出来。 本文将通过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历史考察,来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发展过程。 一、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和高尼罗的反驳 1、安瑟伦的证明 安瑟伦之前,基督教哲学不谈上帝存在的证明,例如奥古斯丁没有论证上帝的存在,只是提出信仰是认识的出发点,提到上帝的时候,多数从恩典的角度和经验的角度谈论。到11世纪,人们对上帝的存在已经有了共识,不存在问题了,在这样一种语境中,才出现上帝存在的论证。 安瑟伦的论证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他的论证建立在两个预设之上:把存在作为一种属性;任何存在都是偶然性的存在,即把存在作为分析判断的谓词。安瑟伦的证明意味着上帝由主语变成了宾语,过去人们都在谈论上帝是什么,而现在问题变成谈论上帝存在属性。其次,安瑟伦是从本质论(实在论)③的基础上开始论证的,而本质论的认识论强调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二分。 安瑟伦的论证过程可以简单归结为④: ①2005年12月7日-10日,在参加“基督宗教与跨文化对话”学术研讨会的过程中,听到武汉大学赵林教授的发言:《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联想到本学期研读的康德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的不可能性,引发一些感想,于是借用赵林老师的题目,做一篇习作。 ②赵林:《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基督宗教与跨文化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2005年12月7日-10日,北京。 ③安瑟伦是早期实在论的著名代表。西方思想史上的实在论起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外在于我们认识主体的感觉世界和理性世界构成。感性世界流动不变,我们对之感觉就不可靠;对理性世界的知识即概念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只要我们建立起完整的概念体系,就能拥有关于理性世界的知识。这种观点历经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唯名论对他的冲击。参考:谢文郁《存在论的基本问题》,2004《世界哲学》第7期。 ④安瑟伦在其《宣讲篇》第二章至第四章,提出了本体论论证的经典表述形式。在第二章,安瑟伦提出:“如果说那种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只在心中存在,那么,凡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

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的上帝观

笛卡尔的上帝观 “上帝究竟是否存在? 疑问?谜团? 不从得知! “大爆炸宇宙论”表明了宇宙开始于一个“奇点”,所有的科学规律对其都不适用,就这样一个特殊的点之后,宇宙就遵循现有的模式开始运转了。当然也只有这样的运转的模式,才能最终演化出人类,那么,为什么是这样的模式,而不是其它的模式呢?是谁在导演这一切呢?并且,是谁预定了,或者主宰了这个模式呢?再次,我想问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呢? 自古至今,这个问题不知被争议过多少回,这期间,无数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哲学思维去论证上帝的存在,虽开创了好多新的哲学思维,但终究有其不足的地方,被后世一一驳倒。不过,这极大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并将延续下去。 所谓上帝,就我自己来看,他不是物化了的具体形象,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它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如果他存在的话,那么他就是永恒的。就这点而言,有点类似老子所提倡的“道”,万物生于“道”,又皆消亡与“道”,可见“道”掌控着世间的一切,安排着世间的一切,而上帝也一样,妥善地安排着世间的一切,一切规律都在其掌握之中,但你看不见“道”的存在,只能感受到,或者说心灵深处领会到。如果他存在,对我而言,他就是一个类似“道”的超自然力量。 古今,既然有人信仰上帝的存在,说明其存在本身就有一种价值,当某些问题解决不了时,就可以把它归到上帝的安排。比如,牛顿的第一力学定律。当牛顿提出第一定律时,很困惑,既然物体在不受外力时,靠惯性运动,那么,当初那个让物体开始运动的第一个力,又是哪来的呢?牛顿对此苦苦思索,无解,然后他说是上帝踹了一脚,也就是说,第一个力来自于上帝。就这样诡异地糊弄过去了,因为把一切都归于上帝的话,一切都显得那么妥帖。当然,对一个唯物主义者来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从上面得出,上帝不仅为人们的信仰而存在,也为人们解决问题时,提供一个回避的手段而存在。 就上帝存在问题,自我感觉就是信不信的问题,它牵扯到宗教信仰,对于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者无神论者,总是试图去反驳他的存在。然而,著名哲学家笛卡尔,将用自己的智慧证明上帝的存在,以及自己的上帝观。首先,我得声明,笛卡尔是位虔诚的宗教徒,所以,他在这里极力维护上帝的存在。从现在开始,我们开始笛卡尔的论证体系,即论上帝的存在性。文中关于上帝的存在有两处论证,一处是从上帝观念上论证,另一处是从本体上论证其存在性,对于笛卡尔的论证方法,我会在以下详细说明,为了方便论述,大多数是第一人称。 首先,从观念上论证上帝及其存在性。 任何论证都有其论证的基础,笛卡尔也不例外,“我思故我在”便是他的论证基础。笛卡尔对一切已有的知识完成了清除,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一心寻找确定无疑的东西,就这样他否定了基本所有的东西,最后剩下怀疑本身,也就是思维,思维是无法怀疑的,它是可靠的,真实的,进而由“我思维”推出“我在”,又循环推出思“我在”的“我”,是一个思的东西,所以得出了只有“我正在思考,那么我存在”的理论基石。而“我知道我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是由“我认识”这个清楚明白的知觉推出来的。无论如何假设上帝给了我怎样的本性,“只要我想我是什么东西,他就决不能是我什么都不是。”于是,观念若因其本身不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中世纪教会里存在两个不同的观点:一个是先信仰而后理解,一个是先理解而后信仰。基督教对西方有很深的影响,基督徒肯定相信上帝的存在。对一般人来说成为基督徒很简单,就是相信上帝的存在。在西方从中世纪开始,基督教还没有成为统治地位的宗教时,有一批博学的思想家,他们既有基督教虔诚的信仰,同时又有希腊哲学的底蕴和素养,他们在奠定基督教教义时也曾经说过:我们不仅只是要信仰上帝的存在,如果我们能在理论上证明上帝的存在,那岂不是锦上添花?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非常有意思的区别,中国人的信仰从来不想证明,而西方人总想把信仰的对象用理论的方法加以证明。 托马斯?安奎拉的著名的宇宙能证明,即托马斯五路的五个证明。第一个证明,他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被推动的。我们必须假定,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第二个证明跟这同构,我们说任何一个事物作为结果它都有原因,而上帝就是终极原因。第三个证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或然性存在的。从概率上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假定,在某一个时候这些或然性的东西它都不存在,而在概率上存在这种可能性,如果有这种正好都不存在的情况,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世界上后来会有这些东西,因为如果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他就不可能从无中产生出来。但是,我们明明发现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东西,因此所有的东西不可能都是或然性的,它一定有必然性的存在。第四个证明就是完满性。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从不完满到比较完满到非常完满形成一个系列,那么这个系列最端,,而这个最完满的东西就是上帝。这四个证明都叫宇宙能证明,它们具有同构性,根据一个系列往上追溯,但是又不可能追溯到无限,必须终止,然后我们终止出来的那个东西就是上帝。第五个证明是目的能证明。自然界和谐有序充满了目的性,每个事物好像都有自己的目的。看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它也充满了目的。它的目的从哪儿来呢?我们就必然相信,肯定有一个更高的智慧,他按照一定的意图,创造人类事物。 17世纪法国有个大数学家叫帕斯卡,他同时是神秘主义者和天主教徒。帕斯卡本人特别反对当时像英国自然神论这种证明。他认为用理性推出上帝的存在是枉费心机的,因为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帕斯卡这点跟我说的最早作证明以前的教父派的观点有点相同。他认为我们的理性非常有限,我们不可能用数学公理的方式来推出上帝。因此他坚决反对像英国那种自然神论,设计论证明用一种逻辑理性来推出理性。那上帝推不出来,而他认为上帝是巨大的无限的对象。他说这种无限的混沌,把我们和上帝隔开了。简单的说,你信它他就存在,你不信它他就不存在。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想上帝存在呢?赌博啊!于是他提出一个上帝存在的博弈论证明,他说我们现在就这样,我们赌一把吧!我赌上帝存在还是不存在,哪一个赢的机会更大?赌徒嘛,赌场上你就要算我到底哪一个赢面更大,好,你想一想,如果你赌上帝不存在,那么如果你赌赢了,上帝果然不存在,你赢不了什么。因为上帝不存在嘛,你赌它果然不存在,你赢了,它也赢不了什么,但如果你输了,这个代价就大了,你赌它不存在,而它果然不存在,你将来在它面前你怎么交代。你说当时我举手时我不想你存在,你输的就大了吧。反过来你要赌它存在呢?拟想想如果你赌输了,它不存在你失去不了什么,因为拟说它存在,它不存在,你赌输了,但是它不存在,你也输不了什么,但你要赌赢了你就赢大了,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因此博弈论证明说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宁愿赌上帝存在,我们不

《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读书笔记

《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朱铁志写的《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一文,感触颇深。 作者开门见山,开篇即表明自己的观点:看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我不太在意他的学历,而在意他的生活细节;看一个家庭的文明程度,我不太在意其客厅的陈设是否雅致,而在意这个家庭的厨房和厕所;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也不太在意官方报纸和国家电台的说法,而在意普通民众业余时间的举止。 作者随后在文中写到:游历欧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仅是那些灿烂的古代文明,辉煌的现代建筑,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良好的生活细节。正是那些不动声色的生活细节,构成了现代欧洲的文明精髓。那是一种经过多年积淀、浸润在燃放们骨子里的文明,也是最难模仿、非长期积累而不成的文明。对此,我颇有同感。今年暑假,我有幸随团到欧洲旅游,多次体会到了欧洲人注重细节的文明举止,同时团中部分国人许多不拘小节的不文明行为也多次放大在自己眼前。如:在任何一个欧洲城市的街头,只要司机看到行人有过马路的意图,立刻会停车让行人先过;而我们某些国人,视红灯而不见照样横穿马路;在卢浮宫参观《蒙娜丽莎》画像前,导游再三叮嘱我们不准照相、摄像,可个别团友仍偷偷录相,而外国游客没有一个违反规定;在塞纳河的游船上,外国游客大多都安静地坐着,一边倾听广播的介绍(多种语言轮流讲解),一边欣赏两岸优美的景色。而许多中国游客,大声喧哗,上窜下跳地留影;购物、上车、上厕所等需要排队的地方,只要超过两人,欧洲人都会自觉地排队,而我们呢?我们这个团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场景早上争先恐后上车抢座位,吃饭时还抢座位,晚上赶到旅馆抢钥匙。特别不象话的是,个别家长指导自己的孩子,利用敏捷的身手处处占得先机,全然不顾团中还有四对年逾六旬的老夫妻;我还听导游说许多欧洲的

上帝存在的证据

《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证据》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序言和三个章节,用康德自己序言里的话说“作品本身共由三章组成,其中第一章提出论据本身,第二章提出论据的详尽应用,第三章陈述根据,为的是说明,证明上帝存在的任何其他证据都是不可能的。” 一、存在的概念 在《第一章?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据》中,共有四个考察。第一个考察是论一般存在,康德从“存在”这个现在广泛使用、也被广泛误解的地方开始。康德说“不要以为我会以对存在的一种形式上的解释为开端。” “在没有把握作出正确解释的地方就不要作出解释。”因此,在一开始,康德是阐明了一种他所使用的“存在”概念仅仅是不需要加以解释而可以使用并随着后来的推演可以被说明的概念。实际上康德首先给出了命题“上帝存在”这样一个命题,然后从“存在”入手而对“上帝存在”加以说明,从而给出“上帝存在”这个命题的含义。 接着,康德给出了第一个命题“一、存在根本不是某一事物的谓词或者规定性”。这是康德对所有未经哲学训练而使用世俗智慧陷入错误的纠正。这样一来,“上帝存在”这样一个命题就不是判断,也不是对上帝的说明,而是上帝与存在同一。因此,当读者接受康德的第一个正式命题时,就不能不去重新开始纠正刚刚开始阅读时的观念,也就是说,“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据”就变成了这样一个含义——证明上帝是存在的证据。到此为止,这个命题要证明的不是上帝是真实的存在这样一个通常的理解,而是上帝是存在。并要给出上帝是存在的证据。如此一来,为什么康德从“存在”入手就变得明白而易懂,其合理的逻辑关系就变成上帝是存在,存在是什么的问题。 在第一个命题中,康德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了存在不是什么:不是某一事物的谓词、不是某一事物的规定性。那么谓词、规定性又是什么呢? “任何一个主体,例如尤里?恺撒,把所有可以想象的谓词,就连时间和地点的谓词也不除外,都集中在他身上,这样就马上可以理解,虽然有所有这些规定性,他仍然可能实存,也可能不实存。” 这其中,规定性、谓词,就是一个主体事物的逻辑可能性,也就是说逻辑上不矛盾的可能性。全部的谓词就是一个主体事物全部的逻辑可能性。后面的“实存”使我们注意到,在康德的著作中至少在本文中,与我们中国语境的“存在”相对应的是“实存”。因此,康德著作中所表象的思想并不缺少中国的“存在”这样一个概念,但在他那里,表示“中国存在”的是“德国实存”。因此,“上帝存在”不是中国语境的上帝存在。 接下来,康德给出了第二个命题“二、存在是对一个事物的绝对肯定,并由此也同任何一个自身在任何时候只有与另一事物相关才被设定的谓词区别开来” 。在这个命题下,康德先从肯定开始,“肯定或设定的概念是非常简单的,与是的概念完全是一回事”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肯定仅仅是一般的肯定,而这种一般的肯定也就是可能性,这种一般肯定的、可能性的关系可以用“是”加以标志。“这样一来,是,即这种关系的设定,不外乎就是一个判断中的连接概念。倘若不仅仅是这种关系,而是自在自为的事物本身被看作是被设定的,那么,这个是也就无异与存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般的可能性用术语表示是“是”,而这个一般可能性也就是一般肯定。它仅仅表示逻辑上的实在性,至于是

爱因斯坦是这样证明上帝存在的

爱因斯坦是这样证明上帝存在的 804次点击 8个回复 细雨天雷于 2014/2/9 9:41:53 发布在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在一所著名高等学府的课堂上,教授向学生提出一道挑战性的问题: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吗? 一位学生勇敢地回答说:是,都是他创造的。 教授又问:上帝真的创造一切吗? 那位学生回答:是的,教授,当然一切都是他创造的。 教授接着问:如果上帝真的创造万物,那么邪恶也是上帝创造的。既然邪恶存在,根据外在行为反映一个人内心的原理,我们可以假定上帝是邪恶的。 那位学生沉默不语,没有回答教授这个假设性的陈述。 那位教授非常自豪地向学生夸口说,他又再一次证明基督教的信仰只是个神话。 另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教授,我可以请教您一个问题吗?

教授回答:当然可以。 那位学生站起来说道:教授,寒冷存在吗? 教授回答:这是什么问题?它当然存在。难道你从不觉得冷吗? 其他学生纷纷窃笑那位年轻人的问题。 年轻人回答说:教授,事实上寒冷并不存在。依据物理定律,我们之所以会感觉冷,是因为缺少热能的缘故。 每个人或物体对能量的获得或传送的情况,都可以测得出来,而热能就是这个使人体或物体获得或传递能量的东西。绝对零度(摄氏零下273度)时完全没有热能的存在。在这个温度时,所有物体分子都呈现静止状态,不会发生任何反应。 所以实际上寒冷并不存在,我们创造这个词汇是为了描述没有热能的感觉。 那位学生接着又问:教授,黑暗存在吗? 教授回答:它当然存在。那位学生说:您又错了,教授,黑暗也不存

在。 黑暗其实是因为缺少光的缘故,我们可以研究光线,但无法研究黑暗。 我们可以用牛顿的三棱镜把白光分成许多颜色的光,并研究每种光的波长。不过我们却无法测量黑暗,因为只要一道光线就可以划破并照亮一个黑暗的世界,所以我们如何能知道一个空间有多黑暗?我们只能够测量光的强度,不是吗? 黑暗是人类用来描述没有光线存在时的一个词汇。 最后这位年轻人问:教授,那邪恶存在吗? 这回教授的回答不太确定了,他说:当然。就像我之前所说的,我们每天都会看到邪恶。每天都有人类以不人道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例子。它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许多罪行和暴力之中,这些不是邪恶是什么? 那位学生回答道:邪恶并不存在,教授,至少可以说邪恶本身并不存在。会有邪恶只是因为心中没有上帝,就像黑暗与寒冷一样,邪恶是人类所创造的一个名词,用来描述心中没有上帝的情况。 所以上帝并没有创造邪恶,它是人类心中缺乏上帝之爱的结果,就好

上帝存在意义论

拯救与守护 (01级·法学院·卢毅林·010741034) 摘要:无疑,混乱与贫乏孕育出中古的信仰。这世界需要一种教义:它能使人产生盼望以消减其苦难,给予人慰藉以缓和其伤恸,以如诗般的信仰来补偿乏味的辛劳,以永恒的观念消除人生短暂之叹。赋予一出宇宙性的戏剧以尊贵的意象,否则,这只是一幕幕生灵相继跌落于无可避免之灭亡中,毫无意义且令人难以忍受的戏剧。 关键词:上帝意义拯救守护 人类在幽暗的洞穴中独行,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无论前行还是驻足,无论欣喜还是伤感,无论了解还是困惑,无论坚强还是懦弱,人类抱有决不退却之信念,事实上亦从未退却。 无助的感触却时刻缠绕着人类的征程。仁慈的大自然有时会显露无情的一面,而险恶无知的人类叛徒总在兴风作浪,人类本身为私利甚至倾向于抛弃更为宝贵的良心,残酷的争斗总是难以避免。人类的信心轻易地被摧毁,而光辉的理性不足以弥补信心的动摇与缺失。这时候,人类的不自觉地创造了上帝,上帝创造了人类希望之光。 一、恩赐 生活在舒适与愉快的时代的人们,未必可以体会到中世纪人们心中的不安与惶恐。平民的人身安全尚置于领主的掌握,自由与平等更不必谈及。秩序当然存在,但是极不公正且不稳定。暴戾的刑法和蛮横的税法是统治之基,决斗因火刑与神判变得盛行,封建法度还无理地规定新娘的初夜权交由领主处分(往往因此触发暴动)。对于粗犷的农奴或农夫,他们的生活似乎不仅仅意味着黑面包了,但是不得不担负起开拓和建设的劳役。他们竭力供养了穿着鲜丽丝绸紧身服的领主。但是不忠诚的领主随时会因王位变更而挑起战火,整齐的藩篱和田野随之化作焦土。骑士是年轻的贵族,荒诞的骑士精神曾经风行欧洲,成为当时唯一活跃的元素,其好斗作风被引入十字军。女人耐心地在农舍劳作和养育孩子,可以坦率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由于受热情赞颂的圣母玛利亚,她们的地位稍有提高,但是她们的悲惨命运也许就在一次突如其来的浩劫开始。另外,欧洲还要从哥特人、匈奴人、回教徒、诺曼人的侵扰中缓缓恢复。 中世纪已经远离古希腊神话般的民主生活,已经背离了古罗马伟大统一的理想。柏拉图构想的至善的理想国已然灰飞烟灭,西塞罗提出的自然法国度也无法实现。 此时基督教精心策划了博大而庄严的观念:创世、原罪、童女圣母、受难的神、基督复活、最后审判。圣礼下领受救世主之恩典,蒙受拯救。彼岸乃上帝之城,一旦成为上帝的选民即可进入。相信上帝,就是相信正义终将伸张,恶虽一时得逞,终将为善所净化。这就是上帝最大的恩赐。 二、第一原因 人类不满足安于结果,热衷追问原因。“生命需求”不仅仅在于自我保存的欲望,传宗接代的欲望,尤其在于追逐因果律的欲望,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均论证,事物形成一个渐次优越的接替,一定有一个最高的形式处于顶端。每一事物由初始因引起,初始因必然是最完善的原因,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原因。上帝就是最初和最终的原因。上帝以七天创造世界和以洪水重建世界的事迹世代流传,物质世界无时无刻不依靠上帝存在,上帝甚至创造灵魂--包括运动基质、感觉基质、智慧基质--并且灵魂不死,能够脱离肉体继续执行其职能。世界的运转依然以上帝作为第一推动力。就算亚里斯多德对这样的解释大概也不至于否定。 人们开始把上帝视为第一原因,意味着同时开始放弃对科学之路的探索。然而上帝是无辜的。这不过是思想的历史中信仰对理性发起的一场不友善的挑战,信仰虽然一度独领风骚,理性却不愿甘拜下风,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卷土重来,至今备受尊崇。其实,用理性解释上帝,本身即是理性权威的明证。 至于预言、启示、各种奇迹,对于解释原因不明的存在,并非毫无意义,甚至不乏价值,相信冥冥中的伟大推动力,与寻求自然规律并不必然冲突。经院哲学家的悲剧在于试

论笛卡尔之上帝观

论笛卡尔之上帝观 论笛卡尔之上帝观 论笛卡尔之上帝观张江婷(陕西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笛卡尔的哲学体系包含几个重要的命题:“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说”、灵魂肉体两分说,这些都建立在他对上帝及其存在的论证上。“我思”推出“我在”,“我在”的不完满性推出必有完满的“上帝”,因此有上帝赋予我们灵魂的“天赋观念”,才使得人们从一无所知开始追求真理。笛卡尔肯定“上帝”的存在,肯定“上帝”是“永恒的、全知的、全能的、一切真与美的源头、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所以笛卡尔不是反对“上帝”,而是对经院哲学和神学中宣扬的“上帝操纵人的一切”的观点的不满。他提倡理性,认为人们应该排除感性的干扰正确认识自己,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发现真理。关键词:笛卡尔;上帝;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说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025-03 在哲学思想的发展史上,每一次历史即将转向的时代都会人才辈出。被黑格尔誉为“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就是在腐朽经院哲学和自由新思想的碰撞中涌现出的勇士之一。一直以来,很多人坚信,笛卡尔反对宗教,反对神学,他的思想是摆脱宗教意识的桎梏、提倡个人自由理性的发端,他确立了人的自主理性而摧毁了上帝的权威。因此笛卡尔是怀疑和反对“上帝”的。但是,我们在研读笛卡尔的著作中不难发现,笛卡尔固然推崇理性,提倡自我意识,可其中也频繁且不加掩饰地透露出他对“上帝”的崇高地位的无比敬畏。甚至他细致地从哲学角度论证“上帝”的存在,并且将“上帝”视为万物之根和人类知识的基础,郑重提出“上帝”存在的必要性和认识“上帝”的必要性。这不得不使我们仔细思量,笛卡尔真的反对“上帝”吗?一、笛卡尔的“上帝”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笛卡尔是对当时的宗教是存有疑惑和不满的。但我们应分清对当时腐朽的基督教教义不满,并不等同于质疑“上帝”的存在并否认他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反,在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命题之一就是论证上帝存在的确然性,坚信上帝是存在着的,是至高无上的,是万物的创造者。所以,判断笛卡尔是否反对“上帝”,我们须辩证地看问题。首先要明了的就是笛卡尔所信仰的“上帝”究竟是什么。“上帝”之说源远流长。从词源上看,

上帝的证明(完整版)

上帝的证明 上帝的证明 」,此前他和千百万以色列人和埃及人都亲历了许多神迹奇事。从出埃及到弥赛亚来临,圣经所见证的上帝都借着真实的历史事件来显明自己。若有人怀疑这一点,不妨去访查圣经记载的实地和真人,让事实说话。 6.以色列民族 常有人把以色列作为反驳上帝存在的口实。不少人觉得很难相信一位偏待「选民」的上帝;另有许多人认为,相信一位未能保护自己的「选民」逃离箱罐车、毒气室、奥斯维辛和大桥集中营的上帝,更加困难。然而,以色列的未来早在旧约历史之初已经预先写明。摩西和其他先知都预言以色列的国土会被侵占,也会遭受史无前例的苦难,会流散于万国,而且预言他们最终会悔改,在末后要复兴。 7.基-督的宣告 许多怀疑上帝存在的人常用这样的想法来说服自己,「上帝如果愿意我们信他,他就会向我们显现」。就圣经的记载来说,这正是上帝曾做过的事。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以赛亚先知就宣告说,上帝要给他的百姓一个兆头,就是童女怀孕生子,要给他取名「以马内利」。以赛亚说这个孩子将被称为「『奇妙的导师』,『全能的上帝』,『永恒的父亲』,『和平的君王』。」。先知还预言说,在上帝使他年日延长、得享尊荣之前,他要为百姓的罪孽受死。根据新约圣经的记载,耶稣宣告自己就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由于罗马巡抚本丢.彼拉

多的失职,耶稣因被控自称为以色列的王和宣称自己与上帝平等而被钉十字架。 8.神迹的证明 最初跟随耶稣的人宣称,耶稣所行的要比他所讲的更能表明他是人们盼望已久的弥赛亚。他们见证说,耶稣医治瘫子、在水面行走、并自愿屈辱惨死、然后复活,这使他们相信他是弥赛亚。最令人信服的是这些人宣称,有许多人在发现耶稣的空墓之后、目睹他升-天进入云中之前作见证说,他们亲眼看见过基-督,并与他交谈。这些见证人并未因为他们的宣讲而获得任何世俗的利益,他们也不期待财富和权势。他们宣称以色列人长期以来翘首盼望的弥赛亚就活在他们中间,他为赎人类的罪而死,又从死里复活。因此他们确信他有能力把信他的人带到上帝那里去。许多见证人为他们所宣讲的而成了殉道者。 9.自然界的细微之处 有些人相信上帝却不大认真思考上帝的存在,他们认为一位创造宇宙的伟大上帝太超越,不会关心我们。然而,耶稣讲明了自然界的设计和细微之处所彰显的意义。耶稣表明上帝非常伟大,足以关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讲论的上帝不仅知晓我们的每一个动作,而且鉴察我们的心思意念。耶稣教导说,上帝能数算我们的头发,查验我们心中的焦虑,甚至知道落在地上麻雀的情形。 10.经验的证明 圣经说上帝设定我们生活的环境,能促使我们寻求他。那些没有找到他的人,圣经也说这位上帝离他们如此之近,完全可以找到。按照使徒保罗的教导,上帝是灵,「我们的生活、行动、存在都在于他」。然而,圣经又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按照上帝的方式而非按照自

上帝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上帝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浅谈亚里士多德,普罗提诺,奥古斯汀及阿奎那的上 帝思想 (02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王慧娟) 摘要:古希腊哲学,的行而上学的基本精神,无疑使内在时空和自然的经验世界指向二个超越一切的绝对存在,这必然导致哲学知识朝神学知识发展。上帝便是这一发展的产物。本文将对早期推动神学发展的几位重要的哲学或哲学神学家的上帝思想做作以浅要分析,以求更深刻地了解哲学从关注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到哲学与个人生活的关系这一转变的思想历程。 关键字:上帝,存在,恶,流溢 人从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停止过对周围事物及自身的思索。黑格尔说过,自我意识渴望一般,即对普遍性的追求。古希腊先哲们三百多年的探索,并没有给世界的本原“始”(the basic stuff)一个统一的答案。无论是泰勒斯的水,阿那科西米尼的气或者巴门尼德的存在(being),尽管它们彼此矛盾,都不是世界本原的最理想解释,但这种行而上学的思考,对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追求,为后来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面对这种关于终极组成问题的分歧,哲学家们开始怀疑人类的认识能力,人类是否能够获得宇宙普遍真理问题。这种内在的意识逻辑的转变,导致哲学问题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从而人的认识能力,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关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对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期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及新柏拉图主义将哲学与个人生活及生命的意义联系了起来。在对世界的产生,真理的获得和幸福的追求过程中,逐渐形成“上帝”这一世界的创造者,绝对真理的代表者,及最终幸福的来源者的思想。 在有关上帝思想的开启和发展中,有四个人物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是古希腊经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诺,最早将柏拉图主义哲学与神学结合起来的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以及十三世纪初正统经院哲学体系的最终建立者阿奎那,他们从各自的行而上学的哲学基础出发,对“上帝”的认识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创新。 一上帝的存在 准确地说,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上帝”即他所谓的“神”或“不动的推动者”(the Unmoved Mover)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帝”,它仅仅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是作为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他认为具体的单个事物是不依赖别的东西而独立存在的“第一实体”。它们的存在和产生包括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后两种又可以归结为形式的作用,于是可以说一切具体事物就是由形式和质料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