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相遇问题》课堂实录吴正宪

《相遇问题》课堂实录吴正宪

《相遇问题》的课堂实录——吴正宪

一、创设情景(创设目的复习:时间、速度、总路程的概念)

1、请一位学生在教师里走一走。

a、教师提问你想提怎样的问?

学生提问:a、你走了多少米?——(生演示回忆总路程的概念)

b、你一分钟走多远?——(生演示回忆速度的概念)

c、你用了多少时间?——(生演示回忆时间的概念)

2、教师提问:一分钟走500米,一分钟就是时间,500米就是速度你可以回忆求出那一些?

a、速度×时间=总路程

b、总路程(除以)时间=速度

c、总路程(除以)速度=时间

二、讨论、理解感受相遇问题的几大要素

(同时、相遇、相对、相向这四个词的意思)

a、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说: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是两个人对着走. (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b、进一步理解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为例题做最后的铺垫。

学生:演示两人同时1分钟走多远、2分钟走多远、3分钟走多远、4分钟走多远。

c、教师引导:说一说两位同学8:00同时相对走8:05分相遇,他们走了多少时间?

小结: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点明课题)

三、出示例1、

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和小丽每分钟走50,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1) 、a、教师:请同学们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

教师:请同桌用文具盒,一边读题、一边演示这一道应用题,注意相遇了就不要动了。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相遇的。

b、学生甲说:在中间就相遇了。

学生乙说:在靠近乙地的地方相遇了。

c、教师:出现不同方法思考他们谁说的更准确些?

d、生说:小强和小丽的速度不一样小强的要快些,但他们的时间相同所以他们相遇的时候离乙地要近。

e、学生独立做。

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2)、讨论第一个算式,你们想向他们提怎样的问?

a、生甲:你为什么要用4分钟乘100?生乙回答:100是小强的速度他走了4分钟所以要4乘100(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b、生丙:4乘50是什么意思?生乙回答:是50米小丽走的她也走了4分钟所

以要用:4乘50(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c、生丙:为什么要用400+200?生乙回答:400是小强走了200是小丽走了把他们走的加在一起。

d、教师提问:为什么小强的路程和小丽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甲乙的总路程了?

e、学生讨论回答并配以线段图讲解.

(3)、讨论第二个式子.

a、生甲问:为什么要用(50+100)?生乙回答:50是小丽的速度100是小强的速

度加在一起是他们的速度和. 板书:小丽的速度+小强的速度=速度和

b、请两位学生演示:1分钟走150米、2分钟走300米(2个150米)、3分钟450米(3个150米)、4分钟走600

米(4个150米)。

小结:因为1分钟走1个150米、2分钟走2个150米、3分钟走3个150

米、所以4分钟走4个150米.

e、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f、生说:表示速度和!

g、教师提问:说一说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四、练习题1

客车的速度一小时40千米,小车一小时走60千米,他们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向

出发4小时后相遇, 甲地到乙的速度是多少千米?

a、学生独立完成.

1、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怎样的相遇问题?

生说: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练习题2:(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

两个小组一起折纸,第一小组1分钟折60个纸鹤第二小组1分钟折40朵红花,他们10分钟折多少多红花?

a、学生板演:第一种做法(60+40) ×10

第二种做法:40×10

c、说一说那一种做法正确?

d、生说:第二钟正确因为第一组折的是纸鹤第二小组折的才是红花.

小结:说一说你们今天有怎样的收获?

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因为有一些题有陷井。

吴正宪课堂实录

吴正宪课堂实录 教师:同学们,今天是五月二日,吴老师带你们去一次美丽的游乐园,好吗?看这里,游乐园里有很多游乐项目,这是什么? 学生:弹射塔、激流勇进、滑翔索道、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 教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这些项目,不管你们有没有玩过这些项目,今天吴老师带你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游乐场,好吗?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全体起立,一会儿,我们进入游乐场以后,不管你坐在那个项目上,你要把你的动作和表情把你坐在上面的感觉表现出来好吗?来呀,同学们,手,动起来。观览车,缓缓地,好极了。勇敢者转盘,快一点转,弹射塔,缓缓地蹲下来,滑翔索道,抓好前进。激流勇进,做好准备,刷,再来一次。好了,同学们快做好,开心一刻已经过去,笑声过去要有思考。刚才我们到了游乐园完了这么多项目。你能不能将你坐在上面的感觉给大家说一说。 教师:你能不能给这些游乐项目起个名字,是什么样的运动方式? 学生:我做过滑翔索道,我感觉是有个东西将它碰过去有碰过来。 教师:是怎样碰过去,这样的运动方式,平平稳稳的向前走,你能给她起个名字吗? 学生:前后推动。发射回转。教师:这是你的态度。 教师:我给他起名字,你们看看合适吗?像这样一种运动方式,平平的稳稳地向前走,我们能不能叫它平移。可以吗?(板书:平移)。这是我们今天接触的一个新的运动方式,叫什么?学生:平移。 教师:今天我们接触的所有东西是不是都是平移?还有没有其他运动方式? 学生:往上往下的。 教师:还有没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学生:转圈。教师:哪个是转圈的。 学生:波浪飞椅。 教师:你举高高的手,你想起什么名字 学生:我想叫他旋转。 教师:你们喜欢什么?学生:旋转。教师:那我们就把那样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教师板书:旋转) 教师:刚才这个小朋友说的转圈,我们在体会体会。今天吴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什么是平移的运动方式,什么是旋转的运动方式。我请6位小朋友上台,你们喜欢哪一种运动方式就把它摘下来,有个要求,第一你要学一下你坐在上面的运动情况,然后判断一下它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属于哪一种就把它贴在哪一种的下面。好,你先来,这是什么? 学生:这是弹射塔。 教师:你坐在上面有什么感受。学生:特像青蛙,沿着直直的塔上下的移动。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学生:平移。教师:好,请贴上去。 教师:好,你来。勇敢者转盘。学生:它是旋转。教师:好,你转一转,贴上去。教师:你这里。学生:先用手扶着然后再转圈。教师:你看看他是沿着这条线怎么样?学生:平移。教师:好,贴上去。…… 教师:不要慌着走。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那我有问题了。弹射塔是怎样平移的? 学生:上下移动。 教师:滑翔索道是怎样平移的?

小学数学吴正宪课堂实录

小学数学吴正宪课堂实录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位教育界的名人——吴正宪老师,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备受关注和推崇。本文将以《小学数学吴正宪课堂实录》为题,介绍他的教学实践和思路。 一、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 吴正宪老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认为,学生不是被教育,而是在教育中成长和发展。因此,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学科的美妙和乐趣。 二、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他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他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2.注重启发式教学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注重启发式教学。他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美妙和乐趣。 3.注重情感教育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注重情感教育。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体验和品德修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他认为,只有在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地享受学习的过程。 三、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实践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吴正宪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在教学数学的时候,他会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发现数学的美妙和乐趣。 2.注重实践教学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他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知识的美妙和乐趣。例如,在教学数学的时候,他会让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美妙和乐趣。 3.注重情感教育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注重情感教育。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品德修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例如,在教学数学的时候,他会关心学生的情感状态,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享受学习的过程。 四、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成果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赞誉。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知识的美妙和乐趣。他的

《相遇问题》课堂实录吴正宪

《相遇问题》的课堂实录——吴正宪 一、创设情景(创设目的复习:时间、速度、总路程的概念) 1、请一位学生在教师里走一走。 a、教师提问你想提怎样的问? 学生提问:a、你走了多少米?——(生演示回忆总路程的概念) b、你一分钟走多远?——(生演示回忆速度的概念) c、你用了多少时间?——(生演示回忆时间的概念) 2、教师提问:一分钟走500米,一分钟就是时间,500米就是速度你可以回忆求出那一些? a、速度×时间=总路程 b、总路程(除以)时间=速度 c、总路程(除以)速度=时间 二、讨论、理解感受相遇问题的几大要素 (同时、相遇、相对、相向这四个词的意思) a、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说: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是两个人对着走. (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b、进一步理解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为例题做最后的铺垫。 学生:演示两人同时1分钟走多远、2分钟走多远、3分钟走多远、4分钟走多远。 c、教师引导:说一说两位同学8:00同时相对走8:05分相遇,他们走了多少时间? 小结: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点明课题) 三、出示例1、 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和小丽每分钟走50,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1) 、a、教师:请同学们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 教师:请同桌用文具盒,一边读题、一边演示这一道应用题,注意相遇了就不要动了。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相遇的。 b、学生甲说:在中间就相遇了。 学生乙说:在靠近乙地的地方相遇了。 c、教师:出现不同方法思考他们谁说的更准确些?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小学数学吴正宪案例展示课堂实录展示

案例展示:《加减乘除复习课》 吴正宪教授 好,感谢马老师的引领,马老师呢,从如何聚焦数学学科的本质,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这个角度呢,对运算教学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引领,虽然呢,仅仅半个小时的时间啊,但是马老师提出来的这一系列的问题,足够我们大家认真的好好的去琢磨,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就放三个教学片状,我做一个简要的解释,第一,这三个案例是旧的,疫情期间呢,我们的孩子没有来上课,我们没有能在这段时间和孩子们一起来创造这个有关数与运算的更新的教学案例,第二呢,我想说为什么选择这三个案例呢。也是马老师与团队一起协商,那么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除法运算,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他们之间有关系吗?如何打通他们之间的关系,抓住数学本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就以我个人,我这是抛砖引玉啊,这个拿出来了,让大家这个批评指导啊,肯定案例当中呢,有很多的问题。这个武维民看了这三个案例以后呢,他做了一点儿截取,因为时间的关系一共就给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所以每课里边呢,就把最核心的那个点给列出来了,大家一边看一边思考,也可以边批判,然后呢,我们几位再和大家进行研讨。 那我们就走进这三节案例,看看这三个案例之间的关系。《教学案例展示》。卷首语: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主题建构式的学习过程。通过对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的确定,引导儿童在“单元学习主题”中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促进深度学习。《小数的意义》这节课,思考:数的认识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能力是什么?课堂伊始,吴老师就从调动儿童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利用“人民币”和“米尺”解释对一位小数的认识。在学生理解了一位小数是在以“1”为标准,通过细化单位而得到后,同学们的挑战开始了。 吴老师:好了,我们图的阴影部分可以用0.6来表示,现在变了,好好的看,看这,我又在这张纸片上涂了一点红色,现在还能用0.6来表示阴影部分吗? 生:不能

细品名师课堂 解读数学课标

细品名师课堂解读数学课标 8月25号,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因为今天仰慕已久的吴正宪老师将莅临晋江二小进行讲学,而我有幸领略到了吴老师的教学风采,那精湛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经验,灵活的教学技巧、幽默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展露无遗,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不得不叹服这就是数学课堂上“爱与美”的旋律。 旋律一:做“儿童数学” 吴正宪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相遇问题》的示范教学,首先吴老师请一名学生模拟表演行走引出“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本节课题,其次通过投影展示解决相遇问题重点应理解的四个关键词“同时”、“相对”、“相距”、“相遇”,吴老师让孩子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这四个词语的理解,可以用表演的形式,也可以用语言加以描述。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悟数学,做真正符合儿童教学理念的“儿童数学”。 旋律二:“三遍读题” 吴老师在课上给孩子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吴老师首先强调了三遍读题方法,第一遍读题弄清题意,第二遍读题构思题意画面,第三遍读题让孩子们结合课前的表演,同桌合作理解题意,意在让孩子认识到小强与小丽不一定会在中点相遇,而应考虑到两者的速度不同。 旋律三:孩子是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吴老师在课堂上提供两种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当在孩子汇报想法时,又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列的算式结合课件给班上同学讲解,做了一回“小老师”。其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吴老师设置了一个陷阱,学生给出的答案出现了分歧,但吴老师没有立即判断孰是孰非,而是让孩子们分成A、B两方进行辩论,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自己领悟错在那里,为什么会错。吴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合理地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尝试,失败,在尝试,得出结论”的试误论。 旋律四:解读数学课标 吴老师在示范教学后,继续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对于数学新课标解读的精彩讲座。主要讲解了新课标的修改,即原课标的双基双能,提升为新课标的四基四能,其次重点解读标准中的十个核心概念,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教育偶像

我的教育偶像——吴正宪老师 吴正宪:女,1954年8月生。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员、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新课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代表性论著有《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我与小学数学》等。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跨世纪人才”、“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等称号。 初识吴老师,是2017年1月,那时,我在山西太原参加小学数学讲课培训。吴老师首先为我们讲了一节课------三年级上学期《搭配的学问》,接着为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自此,吴正宪老师优秀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感染和震撼。回到学校,又在网上观看了吴老师指教的《求平均数》《分数的初步认识》《相遇问题》课堂实录,吴老师所体现出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精神,一次次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也激励了我走进吴老师那炉火纯清生命课堂的背后故事。 我最崇拜的是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那简直是课堂与生命的对话,她的课堂是:课堂是交流,交流需要真诚;课堂是生活,生活需要真实;课堂是生命,生命需要真爱。走进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如同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她会给你带来激动、兴奋和快乐,让你时常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走进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我们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课堂是真诚的交流,课堂是真实的生活,课堂是生命的对话。吴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她用真诚的心唤起学生心灵的感悟,将人文精神淋漓尽致地在课堂中体现。她把课堂看成生命的对话,师生生命的延伸。吴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她与孩子们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以及艺术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倍受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就是一种享受,她时时刻刻都为孩子们创造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 我最欣赏及喜欢的是吴正宪老师送给我们老师的四句话:1、在育人的

吴正宪教学实录

吴正宪教学实录(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吴正宪教学实录 吴正宪教学实录 吴正宪教学实录:《解决问题》 师:谁能大点声音跟老师们说一句话。 生:老师们大家好 师:这个同学真勇敢,刚才不好意思说一下 师:谢谢你们的礼貌请坐 师:在这个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猴,桃子,桃树 师:就看到猴,树,还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第一只猴子采了4个桃子,第二只猴子采了7个桃子 师:瞧,她除了看到猴,树之外还发现了数学信息。我们把什么这只叫做猴哥哥,下面这只叫做猴弟弟。吴老师把你们发现的信息用文字记录下来。 师:请问你看到这两个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师:多好啊,她提的问题,这个题目你会做吗? 生:会。4加7等于11个桃子。 师: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你能理解吗我们用一个圈圈表示弟弟的4个桃子,那哥哥7个桃子大一点还是小一点

生:大一点 师:你们对数的感觉还真好,那一共有几个桃子,要怎么办? 生:把两个圈圈合起来 师:用手势帮助我们理解,真好。我画一个打圈圈,这是我们过去学习的旧知识。那么今天研究点新的问题。猴哥哥跟弟弟开个玩笑:弟弟啊,弟弟,我不行告诉你,你猜一猜哥哥会怎么说? 生:弟弟啊,我比你多采了3个。 师:真厉害,哥哥就是这样说的,我们也把它记录下来,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求呢? 这个时候来个小智慧人,前看看后看看,你猜猜智慧人会喊什么呢? 生:同学们你们要动脑筋 生:你们要多动脑筋好好学习 师:你们可真冠冕堂皇啊,这些都没问题,这个小智慧人喊得话可会让你眼前一亮,就告诉你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啊生:你要先算出哥哥的桃子啊 师:你可要算哥哥的'桃子,不然就麻烦了,第二个智慧人就会喊 生:再把它们合起来 师:小智慧人已经喊出来了,今天我们就尝试着通过画图的方法把它算出来 请学生来黑板上画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第一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我的成长之路 一、傻孩子,长大了 二、父亲给了我什么 三、生活的磨难是成长的加速器 四、“残渣余孽”也到过中南海 五、“站起来”的感悟 六、只争朝夕,用心实践,努力创新 七、永远的角色我的教育观 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数学教育的认识 二、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教育的认识 四、数学主题阅读的设计 ――学生自学斐波那契数列案例 五、常规教学中应用设计――基本不等式的教学 六、引发学生创造的教学设计点滴社会反响 一、搏击中,你的天空最美 二、给你数学的美丽天空 ――记北京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中国教育报》记者 三、数学可亲育人无痕 三、作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我对青年教师成长的认识――记北大附中教师张思明《中国教育报》 四、从数学建模到课题学习 ――激发学生走向创造的想法和做法 五、尊重是前提,“四性”是要素,学科是特色――我做教育的感悟 六、用心做教育 ――我想对自己和大家说的话走进课堂 一、课堂中的数学应用与建模――磁带问题的案例与说明

二、结合立体几何数学应用 ――“电视塔问题”课堂实录摘要 三、课堂内的数学实验 ――粮食堆的测量问题课堂实录摘要 四、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应用――张思明老师教学风格浅析五、一位中学教育家的教育生活 ――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张思明《中小学管理》杂志记者 六、责任和动力 ――在“张思明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七、一点见识 ――在“张思明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首都师范大学 八、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 ――对张思明教育教学艺术的理性剖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二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我怀着崇敬之情读完《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她在教育之路上收获的快乐与幸福,让我憧憬。 一、因为爱,她走上科研路。 1954年出生的她,在那个特殊岁月没能实现儿时的大学梦想。年仅16岁的她踏上了讲台。打小不甘平庸的她,全身心投入教学中。可是,当她面对表情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越来越呆滞的学生时,她开始拷问自己:难道要永远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出于良知与责任,她走上了教改之路……。读完她的成长之路,我非常惭愧。比照过去的自己,除了勤恳地工作,对学生是“恨铁不成钢,爱你没商量。”我有关注过学生的喜忧吗?以考试成绩衡量工作的优劣得失,已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直到新课程的出现。面对孩子的痛苦,吴老师的自责与痛心,都缘于她对孩子的深爱。寻找快乐课堂、“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是她的初衷,今天写进了的数学新课程标准,

吴正宪老师谈一节好的数学课

吴正宪老师谈一节好的数学课 一节好的数学课,我想她首先源于理念,我首先写了16个字,叫作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这是我对一节好的数学课的理解. 这两天我们在这个体育馆里看了不少优秀老师的课,有朱乐平老师、刘德武老师、赵震老师。这一节一节的好课,首先新在他们的理念,我想巧在他们的设计,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但是赢是赢在了他们的课堂实践。我还想说,一节好课是成在后续,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他的后续学习当中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劲头,那么就是我们为他的后续学习注入了活力。 下面我以听到的一节数学课为例,解释一下新在理念,新课程理念太多,我只说两点, 第一点:好的数学课堂会关注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注入活力。 从下课铃声和我们对后续学习当中可以看出来,两位老师都给学生留了弹性作业,还是自由选择的作业,给了他们学习的空间。 第二点:关注数学。 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意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化学习过程,使课堂教学充满数学味,让数学课深刻而厚重。 不管是课改前还是之后,这是数学教学的永恒话题。 巧在设计赢在实践 简洁且深刻——(思维力度)数学味 清晰且厚重——(数学思想方法)灵魂 刘德武老师的课在整节课中,学生的猜想直觉到理性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到学生的亲自实践,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数学学习化的过程。 赵震老师的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利用过去简单的相遇问题,量上的变化引出了今天的工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迁移了旧知,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课上没有花架子,非常简洁。但是我想:简洁且深刻这是对一节好课的标准,不是题做得越难越厚重,也不是题做得越多越深刻,为什么提出“简洁且深刻、清晰且厚重”也是源于在北京一个区的三天听课,其中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现在与大家共同分享。 从一节课当中我所想到的: 这节课由北京西城区的评优课活动,是黄城根小学薛铮上一节的《三角形的分类》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一、开门见山,干净利落,直奔主题, 我喜欢这样简洁清晰,研究主题鲜明的课堂开首,在分类的这节课中很多老师,运用了从生活中来,比如自行车的模型图,哪里有三角形,奥运会的鸟巢,生活中大量的图片,引进了课堂让学生去找三角形,然后,引入今天我们要找三角形的分类,这方法挺好。还有些老师为了突显分类,有一位老师上台后在屏幕上出现了满满一屏幕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有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等

吴正宪老师评课文本实录

吴正宪老师评课文本实录 吴正宪: 这两节课上完了,幸福在哪里?(杜答)幸福在学生里。(吴说)就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对课堂情有独钟?你说我们再研究,去写、去定课标、审查课标,那些博士、专家研究数学最终要落在哪?就定在课堂。我总说“是骡子是马课堂里溜溜”。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离不开课堂这块的沃土。我非常感动,看到哈尔滨市小学数学教师良好的职业状态、教育理念、和专业技术。不管是杜老师还是安老师的课都是啃了一个硬骨头----计算,不容易讲,除法乘法的笔试,多抽象!两位老师拿到这两节课一定有很多想法。每人给一分钟,最想说什么?搞个突然袭击。 杜:我认为计算教学要在重算理的基础上明确算法,通过数形结合、集合直观等方式,让学生学习不那么枯燥,变得更有乐趣。 安:课前我也做了小测,大家都会算和列,但孩子们都明白算理吗?这是我的思考,沟通加法与乘法的练习,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算? 吴正宪老师继续: 这两节计算课大家有什么问题吗?没有 计算课:法则、算理----尤其是第一节计算课、第一次讲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竖式,第一次讲乘法的竖式,最重要的是什么?两位老师用他们的理念和对计算教学的价值判断很好的诠释了他们的思考。计算有这么几个事: 第一怎么算?就是法则。 第二得明白为什么这样算?就是算理。我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然后让他们交融在一起,互相给力。而不是“我要让你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我们提倡的是要明

明白白的算。因此对算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小学数学学习本质的理解,算理的分量就不能太弱。尤其是第一节课。培养他的计算能力技能是一个漫长、长久的过程。这一节课干不了这么多的事----0除外你没讲,除法你没讲,严谨吗?今天我带来一些思考,可能是颠覆性的、错误的。我希望大家能形成一个基本模式。 一、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途径路径,就是我怎么教啊?我怎么领学生走这条路啊?怎么交给学生这样算? 二、学生走到哪了?我的目标到哪了?这就是评价。 今天两位老师用了很好的教学经验和过程诠释了他们的理念和思考。 优点一:他们第一引入计算时都注意了学生的情境。 不论是给班级分书和合唱团,两位老师都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把他们的经验拿出来进行思考和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和需求。没有这两样怎么能去让学生发展呢?包括后面的问题解决,都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我在教材审定工作中,跟数学家对话、跟大学生对话、跟院士对话,他们说一定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生活,充分对话。 优点二:两位老师充分利用儿童已经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而且关注学生认知、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提倡儿童数学教育理念。 优点三:两位老师都注意了一个用直观去理解抽象。尤其是第一节课用小棒图,一根小棒一本书,它有助于学生在直观图形中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几何直观是教育部在课标中十大核心理念之一。非常好。 优点四:两位老师都注意给学生空间,有机会尝试尝试、犯错误、自省、对话。有倾听、有自悟、有欣赏,有对别人经验的利用。 同时两位老师对孩子都非常亲近,跟孩子的交流很喜爱。后来没时间了,我真

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教学实录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一、排队问题引入重叠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数学。 出示: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个队一共多少个同学?生:11个。 生:12个。 生:9个。 师:怎么办? 生:计算。 生:画图。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弄清楚。 教师找计算和画图的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决。生:○○○○△○○○○ 师:真聪明,他还把亮亮用不同的三角形来表示。一块数一数多少人。 生快数。 师:11在哪儿?还11吗? 说11的学生摇摇头。 生:5+5=10(个)10+1=11(个) 师:在图上找一找,5在哪儿?圈一圈 生只圈了前5个。 师:这个5在哪儿? 找其他学生再圈出从右边数的5个。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亮亮被用了两次。 师:怎么办? 生:10-1=9 师:有一个学生不大一样。4+1+4=9(指那位学生)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对照图解释。 师:谁帮我们弄明白的? 生:圈 二、重叠问题深入探究 1、初步探究重叠问题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知识,现在我们长大了,不应这么简单了。 出示:三(6)班参加语文小组的由5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7人,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多少人? 生:12人。 师:我们按学号来填。你想让几号参加语文组?几号参加数学组?

师:会不会发生其他情况? 生:参加语文和数学的是一个人。 师:假如有两位呢。你想让那两位参加数学组? 生:去掉2人。 师:去掉哪2人? 生:7、8号。 师:现在我们对号入座。 教师在黑板上贴上语文组和数学组,找两位学生黑板前对号入座。男生完成语文组,女生完成数学组。 师:一起数一数有几人? 生齐数3人。 师:(对完成的男生)问大家同意吗? 生:大家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男生吧1号和2号拿来放在自己处。女生又抢了回去。 师:你在抢谁?抢几号? 生:1号和2号。 师:思考:谁有主意? 生:用品用平均数。 师:行不行? 生:不行。 生:一人一半。 大家都笑。 生:7、8号调到语文组。 师:不行,7、8号已经淘汰了。 生:放中间。 师:行不行。试试。 生把7、8号放在中间。 师:有什么好办法一眼看出来。你能数的更清楚吗/ 生:圈一块儿。 生把语文组用集合圈圈起来。 师:数学组怎么办? 生有用集合圈把数学组圈在一起。 师:这次给他的掌声热烈一些。 师:看图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吗?试试看,不商量。 教师巡视,找三种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学生完成后 师:最后结果是多少人?12人的举手。(有10人举手)10人的举手。(人数较多)(看统计表)一起数数多少人? 生一起数。

《吴正宪课堂学习教学策略》读后感

读《吴正宪讲堂教课策略》有感 敬爱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日在这里和大家一同分享念书心得,我既惧怕又激动。惧怕是由于我深 切感觉到知识的不足。激动是由于我终于又多读了一本专业书本。 (出示)经典语录:1.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 2.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 3.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敬个性、真挚沟通更重要。 4.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优异的习惯更重要。 以上四句正是数学领航人吴正宪老师的经典语录! 吴正宪,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异教师、全国典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 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课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 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 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别津贴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小学数学教课改革。从“小学数学概括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育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 创建了孩子们喜爱的数学讲堂,她的数学教课被称作“ 爱与美的旋律”。 有幸读了由吴老师主编的《讲堂教课策略》一书,内容特别切近我们平常 的讲堂教课,用浅易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发掘教课讲堂技术和艺术来提升教 课执教的能力。读过以后关于我来说收获真的特别多,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 对我的讲堂教课起到指导的作用。此中给我感觉最深的就是吴老师的讲堂是机 智敏锐的灵巧讲堂。 下边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充满魅力的数学灵巧讲堂: 一、机智的捕获火花 ----预设灵巧的学习资源 叶兰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切的讲堂教课是一个师生及多种要素互 相动向的过程。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讲堂,你就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仿 佛吴老师随时都能够洞察学生的学习进度,知道学生在看什么,想什么,知道 学生的疑惑点是什么,也能捕获到学生思想上的火花,把它们放大和衬着,引 领着学生不停地学会知识,并且增加了智慧,完美了人品,那么吴老师终究有 什么样的法宝能够让学生的讲堂充满了灵巧性呢? 1、一同出发(预设问题是学生想研究的) 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必备的教课预设是不行少的,这也是我们今日要碰 到的问题,那么如何给孩子预设灵巧的学习资源呢?下边以吴老师《估量》一 课来详细地说说这个问题。 比方说在《估量》一课中间,吴老师就选用了青青小朋友和妈妈去购物这 样一个场景。那么购物的过程中间吴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考虑 在什么状况下青青是要估量,在什么时候就应当正确计算?我们就一同来看看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书心得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知道吴正宪是从阅读她的文章,学习、品味她的数学课开始的。在阅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更是受益匪浅,对我影响至深。此书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中的一部。书中开篇一段话对我影响最深刻,每当我思考教涯、教师职业价值问题时,这段话就会在我耳边回响。吴老师说:“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与渴望;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热情与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 在漫漫教学生涯的长河中,吴老师曾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过努力,没有放弃过追求。吴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不断挑战自我的教改先锋。她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博采众长,创立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踏出一条当代教师的成功之路。字里行间,书写着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显示着她那独特的智慧,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的精彩例题集锦,读起来是那样地亲切,想起来是那样地有趣、那样地实用。 一、观摩她的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十多年来,吴正宪老师在小学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出的“吴正宪数学教学法”享誉国内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多次看她的课堂教学录像——《平均数》、《相遇问题》、《带小括号的运算》、《猴王分桃》等,她使干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使孩子们着了迷。数学既没有唐诗的豪迈、宋词的温婉,也没有美术多彩的线条、音乐轻快的节奏。数学在许多人眼中是枯燥无味,是难懂的,可是,在她的眼中,在她的学生的眼中,数学却是美的,却是有意思的。但是数学的美是隐含的美,是不会自发地起作用的,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地挖掘它的美——而吴老师就是这数学美的一位挖掘者,是一位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学习、实践、思考去创造数学美的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解读吴老师的过程中,同样也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之美,也感受到吴老师那淡雅与含蓄的智慧之美。 在吴老师的课上,故事、矛盾、疑惑、辨论……她给学生设置了那么多美丽的“圈套”, 让人不得不往里钻:《认识分数》时,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半,在揭示二分之一后,有学生表示不喜欢二分之一,坚持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一半,她微笑着,并不马上反对,待到后来说到百分之一时,她才让那学生继续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学生不得不承认“还是分数简单些。”在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时,她不慌不忙,开展一场小小的辩论赛,正反双方各抒已见,分出胜负时,她不忘与失败的一方紧紧握手,告诉他们:“因为有了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 当然书中还有许多新颖别致、生动形象的丰富的案例。这里不一一罗列。 二、探寻她的成功——成功源于健全的人格 为什么吴老师得到这么多孩子和家长的喜欢?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专家与老师们的认可?当你走近她的时候就会找到答案:

《相遇问题》评课稿

《相遇问题》评课稿 互动、主动、联动,构建了课堂的生动与灵动 ——评吴正宪老师《相遇问题》一课听完了吴老师《相遇问题》一课,总感觉意犹未尽,收获颇多。整节课,吴老师设计别出心裁而又恰到好处,可谓匠心独具,课堂上,吴老师精彩的引导、精练的讲解、精致的提问引领着教学一次次走向高潮,学生们积极主动、互问互答,享受着学习的过程和交流的乐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总体来看,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第一,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独具匠心,实用、高效。首先,结合相遇问题的实际,请学生“溜达”引入,再到对于四个关键词“同时”、“相对”、“相距”、“相遇”的理解都配合学生的演示来完成,解决了学生理解上的不足;之后,抛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分析,但对于“相遇点”的分析教师还是稍作辅助;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并请不同意见的同学上台板演;最后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由学生自问自答,将课堂“还”给学生,再到练习、总结,整个流程一气呵成,既新奇有趣,又实用高效。 第二,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教师引导者、合作者、交流者的作用。整节课中,学生们的学习总是积极自觉的、主动快乐的,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特别是那种生生之间“问答式”、“答辩式”的学习将数学课堂一次次推到理想的境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投入、畅所欲言、乐在其中,学习效果能不好吗? 第三,教师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准确,对课堂的调控高效。整节课,看似教师的讲解并不多,但所讲指出,精练恰当,从对例题的剖析到对方法的提炼,都恰到好处。特别是当学生一开始不会提问时,教师先来提问进行示范和引导,当学生敢于提问时,教师立即给予热烈的掌声进行鼓励,在吴老师这样的引导中,学生们完全放松了,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学生被“激活”了,不仅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思维碰撞的奥妙。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解放村小学邱素婷 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数学的教学成绩也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曾经也梦想做一名出色的、优秀的数学教师,然而,那天,在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堂“搭配的学问”课后,使我几近麻木、颓丧的神经震醒了。细细对比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禁对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时间和情感及角色上,你舍得了吗? 1、时间上: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虽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备得非常充分。然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生会做了,能做对了,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情感上: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信奉着师道尊严的教育理论。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想想这样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吗?而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却是如此亲切、朴素而自然,没有一点造作,虚伪,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从言语中体现了吴老师 与学生的平等相处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 3、角色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航人。课堂上,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直到你学会为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重要。下课了,孩子们久久不愿下课,希望吴老师继续给他们上课,并要求老师签名,有的邀请去他家做客,有时间来商丘玩,QQ聊天,吴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折服,是我学习的榜样。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吴正宪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的总结实录

吴正宪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 的总结实录 吴正宪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的总结实录【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4月25日一2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了“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本届大会,旨在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本届大会是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又一次盛会。吴正宪老师在厦门一中分会场会议上做了总结发言,通过网络学习,现整理下来与大家共享。】 一、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需求。 从导入新课到整节课的进行甚至到了结尾的尾声铃声响而思未断。很多的孩子还在思考,那么孩子兴趣的萌发,产生了学习需求,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呢?我们纵观16节课,有些课上出了很好的情境,学习情境创设对小学生来讲很需要,过去偏重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16节课中很多老师用数学问题的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还有的课很好的利用了生成,利用了资源,比如包括自然资源,包括学生资源,学生资源里包括优等生资源和当时课堂中出现的错误资源,还有课堂上临时发生的生成资源,资源定位比较好。

有的课发现老师真是在精心选材,精心设计,材料很有童趣,学生们兴趣盎然,还很有思考价值,不是为了乐趣而乐,这里面有浓浓的思考价值,让学生不得不去思考,还有的老师很好的挖掘了数学知识本身内在的数学魅力,使课堂教学凸显了数学知识的魅力,还有的老师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别是问题意识,通过不断的问题的发现,对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就形成了我们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需求。 例如:杭州赵海峰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对小数已经有经验了,在有经验的基础上引进小数以后,到底应怎样学习小数,小数的读法写法孩子很快就过了,老师并没有在这儿费更多的笔墨。赵海峰老师是在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的背景下,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他借助直观的图示去体会分数和小数的内在联系,激活了分数与小数的连接点,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特别是在后续学习中如何利用分数去理解小数做了很好的铺垫。对元学生都知道,但为什么5分钱用元作单位就用表示呢?的意义是什么呢?赵海峰老师在激活分数与小数的连接点上下了功夫,而且为后续进一步利用分数理解小数做了很多工作,实际上是尊重学生的经验,尊重他的起点。达到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自然的连接。这应是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提倡的教育理念,是我们教学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对这个教学设计印象很深刻。特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