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

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

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经济知识题库《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宏观调控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是我们在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的内容。该考点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是重要的内容,它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紧密相连。在这里大家需要把握以下内容:第一,基本知识点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发展就像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一样,它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坎坷,这时我们就需要朋友乃至家人的帮助,而市场经济遇到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从而帮助经济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中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我们的“十三五”规划;而经济政策涵盖内容就比较广泛的,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主要是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

法律手段也是比较简单的内容,比如我们国家制定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法律手段。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指标、禁止、整顿等。

这里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如像对于房地产的“限购令”,就

是行政手段。

好,这里大家需要重点掌握的就是宏观调控有三大手段,而最主要的就是经济手段。

三、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方面我们简单概括就是“两增一稳保平衡”。

第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概念解读

一、财政政策

1.含义:财政政策每本讲义都是最基本的概念,这里我们就不赘述。简单一说需要把握三点:(1)主体是政府;(2)手段是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3)目的是促进社会的供求平衡。

2.内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主要有:税、利、债、费

财政支出主要有:政府购买和转移性支付

二、货币政策

1.含义:同样这里注意三点:(1)主体是央行;(2)手段是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手段;(3)目的也是实现社会的供求平衡。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它与财政政策的目的也是一样的。这就是共性

2.内容:一般性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其他政策性工具:利率(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这里我们不多说,下节会更具体的讲述这个内容。

这里我们以真题来看下它的考察:

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

A.促进经济增长

B.增加就业

C.稳定物价

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E.调控各种商品的价格

【答案】ABCD。解析: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就是“两增一稳保平衡”,故本题选ABCD。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名收入变动与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3.总需求: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4.资本边际效率:它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由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5.工资粘性:工资率不能随劳动供求的变动而及时而迅速的变动。 6.充分就业量: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7.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8.宏观经济政策: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9.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成为IS曲线。 11.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或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2.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被称为LM曲线。 13.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14.古典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达。它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15.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16.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17.菲利普斯曲线: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8.需求管理:假定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对总需求的调整和控制。 19.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20.自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1.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 22.GDP折算指数: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23.基础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24.法定准备金率:按法定准备率提取的准备金。 25.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26.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27.潜在国民收入:也称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指充分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所能够达到的最大产出值。 28.通货膨胀: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经济所需要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29.实际工资:货币工资w除以价格水平p。 30.摩擦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31.政府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 + S)和总需求(C + 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守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2.简述区别名义GDP和实际GDP的理由?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的特性: 1、地位: 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 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 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 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 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

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 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 4、引导鼓励原则 5、预期原则 7、主要内容: 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 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 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 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区分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宏观经济 一、名词解释 1、名义GDP: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的。它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3、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税收收入和购买支出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该乘数等于1。 4、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LM曲线:LM曲线是指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绘出来的一条曲线。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6、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是指投资需求量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用投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利率变动的百分比来表示。 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8、货币幻觉:货币幻觉是指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

9、失业率:失业率是与就业率相对应的一个经济指标,指某一时期社会失业人口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比重。失业率+就业率=1。 10、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是指法律授权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对其存款必须保持的最低的准备金比例。 二、问答题 1、5个经济总量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5个经济总量:GDP,NDP,NI,PI,DPI ①GDP-固定资产折旧=NDP ②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NI ③NI-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利息=PI ④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支出=DPI 2、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及各自的定义 答:⑴生产法,又称部门法或增值法。其原理是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GDP,即计算每个部门或企业对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这种核算方法可以反映GDP的来源。 ⑵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其原理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的各项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公式为:GDP=C+I+G+X-M。 ⑶收入法。其原理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由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GDP,公式为: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3、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加入政府变动将如何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决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 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 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 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 GDP=C+I+G+NX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 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 可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 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 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总投资还可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当年存货投资=当年年终存货价值-上年年终存货价值 政府部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G)包括政府提供国防、修建道路、开办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 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 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

宏观调控知识点高考

宏观调控知识点高考 宏观调控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国家通过一系列经 济手段来调整和控制经济运行状态,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 发展的目的。宏观调控在高考经济学试题中经常出现,而且涉及的知 识点繁多,需要考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理解。 首先,宏观调控涉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 济活动的波动过程,包括经济的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在繁荣期,经济活动充满活力,生产和消费都处于高位;而在衰退期,则面临经 济衰退,生产和消费下滑。经济周期的存在使得宏观调控变得尤为重要,国家需要运用适当的措施来平稳经济波动,防止过度繁荣和过度 衰退。 其次,宏观调控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调 整政府支出和征税来影响经济运行状况。在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采 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避免通胀压力。财政 政策的正确运用对于宏观调控至关重要,需要政府具备较高的政策决 策能力。 此外,货币政策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 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状况。在经济繁荣时,央行可以 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过度投资;而在经济衰退时, 央行可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货币政 策的正确运用可以有效调控经济的波动。

此外,宏观调控还包括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储蓄政策等一系 列经济措施。就业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就业,保障人民的 就业权益;收入分配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税收和社会福利等手段, 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储蓄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存款利率和储蓄准 备金率等手段,引导居民的储蓄行为。 总结来说,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手段,来平稳调整和控制经济运行状态。对 于高考来说,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宏观调控的概念和原理,熟悉各种调 控手段的运用,以及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并能够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在高考经济学试题中取得优 异的成绩。 通过学习宏观调控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还能够提升我们的经济意识和决策能力。毕竟,经济是一个充满变数 的领域,宏观调控的正确运用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对经济风险,实 现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考经济学中的宏观调 控知识点不仅仅是一种考试要求,更是我们追求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宏观大一知识点

西方经济学宏观大一知识点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宏观经济现 象和宏观经济政策。它涉及国家整体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以 及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大一阶段,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涉 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经济学基本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首先要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是 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分配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的需求的学科。它主 要包括经济主体、供求关系、效用、边际分析等基本概念。 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性问题,主要关注国民 经济的总体规模、增长率、就业、物价等方面。学习宏观经济学 需要了解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和其测算方法。 3. 宏观经济模型 宏观经济学常用的模型包括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物价决定模 型等。学习宏观经济学需要掌握这些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以便分析和解释不同的宏观经济现象。

4.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对整体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和管理的手段。学习宏观经济学需要了解各类宏观调控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 政策、外汇政策等,并了解其实施的目标、手段和效果。 5.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长期增长趋势。学习宏 观经济学需要了解经济周期的波动原因和周期性的特征,以及经 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6.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宏观经济学还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问题。学习宏 观经济学需要了解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国际金融的基本运作 原理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知识。 7. 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理论派别的争议和演进。学 习宏观经济学需要了解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两个主要学派 的核心理论和观点。

科学的宏观调控知识点高三

科学的宏观调控知识点高三 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 三经济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它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整,来影 响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达成。本文将 介绍高三经济学课程中涉及的科学的宏观调控的知识点。 一、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 1. 宏观经济的目标与任务: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 持续、稳定和较快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2.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包括劳动力和资本的扩大、技术进步 和制度改革等。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 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3. 宏观调控工具: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货 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来影响经济增长;财 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来影响经济增长;产业政策通 过优化产业结构和鼓励技术创新等来影响经济增长。 二、就业与宏观调控

1. 就业的重要性:就业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 因素。宏观调控可以通过刺激有效需求和鼓励企业投资来增加就 业机会。 2. 全面就业的核心要素: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 力市场的灵活性等。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推动经济增长,促 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并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培训和职业介绍 服务等。 3. 宏观调控工具: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等。货 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汇率等来促进投资和刺激就业;财政 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等来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机会;就业政策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等来促进就业。 三、物价与宏观调控 1. 物价的影响:物价水平的稳定对于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居 民生活的稳定至关重要。高通胀率和通货膨胀会导致居民生活成 本上升、投资风险增加等问题。

大一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大一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 律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作为大一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重 点知识点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以及就业市场的前景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介绍大一宏观经济学的几个重点知识点,包括GDP、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首先,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所有经济活动产生的全部货物 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DP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规 模和增长速度,是评估经济状况和比较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可以通过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进行计算。在实际应用中,GDP可以被分为实际GDP(考虑通胀因素)和名义GDP(未考虑通胀因素)。 其次,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 膨胀会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经济 运行。通货膨胀可以通过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或PPI(生产者 价格指数)进行衡量。政府通过货币政策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第三,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工作且正在寻找工 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就业 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经济的运行状况和预测就业市场的变 化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高失业率不仅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社 会稳定,也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的减缓。 最后,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产出的长期扩大。经 济增长可以通过GDP增长率来衡量,GDP增长率可以分为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 活质量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投资、改 革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需要注意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和平衡性。 除了上述的知识点,大一宏观经济学还涵盖了许多其他的内容,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等。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点不 仅有助于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也能够为今后深入研究经济 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掌握大一宏观经济学的重点知识点对于大学生来说 至关重要。通过了解GDP、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等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为未来的学业和工作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整 体经济的运行和变化的规律,包括国民经济总量、总的价格水平、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周期等宏观经济指标。 下面来谈谈宏观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目标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目 标是研究如何使整个经济体系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具体来说,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包括以下方面: 1、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使整个经济体系实现最优资源配置,从而 达到最大化社会福利的目的。这涉及到如何合理调配国民经济中 各种资源的使用,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等。 2、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也包括维持经济增长的平稳状况,避免出现 经济过热或经济危机等不良情况。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如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以实现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的平 稳增加。 3、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还包括维持良好的价格水平,避免通货膨胀 或通货紧缩的出现。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价值下降,消费者购买 力下降;而通货紧缩则会拖累经济发展、抑制消费需求。 4、实现高就业率目标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还包括实现全员就业或最大就业目标。这要 求国家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关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加 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等。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和分析是建立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的。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主要有以下几个: 1、市场经济具有自我调节机制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它具有自我调节的机制,当市场经济内部出现某种变动时,市场会通过价格等信息传递调整机制来实现自我调节。例如,当供需失衡时价格会自动变动来达到市场均衡。 2、人们理性行为并追求利益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假设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决策时是基于理性行为的。他们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济活动获得更多的利益。 3、经济体系处于长期稳态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 国民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在一国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流量不是存量) 名义GDP:当年的价格计算 实际GDP: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以基期价格计算。 2 衡量一般价格水平方法: 1.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所有,国内生产的产品) 2.消费价格指数(CPI):现期价格下产品成本/基期价格成本*100(消费者购买,国内外购买都可以) 3 核算GDP方法: 1.生产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2.收入法: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支出法:GDP = C + I + G +(X-M) 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X出口、M进口。 4 国内生产总值(GNP):GDP+本国人国外收入-外国人本国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国民收入(NI):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5 GDP的缺陷: (1)GDP对经济增长的衡量是有限的。 (2)GDP无法衡量国民财富和福利。 (3)GDP无法统计地下经济。 6 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基本原理: 古典经济学:供给决定需求“萨伊定律” 新古典经济学:供给在长期中决定作用 凯恩斯主义:经济萧条下有效需求起决定性作用 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有效需求决定均衡国民收入、长期供给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7 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影响人们消费量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心理特征、社会习俗与社会制度,而后二者在短时期内不会有重大变动。客观因素包括利率与财政政策的变动等,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在一个经济周期内,消费与收入和就业量呈同增同减关系,但其波幅较后二者小。 8 如果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c=c(y),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α+βy, 式中,α为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 9 平均消费倾向: 任意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简称:APC。APC=C/Y 10 边际消费倾向MPC: 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即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MPC=△c/△y = dc/dy 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②0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 7.黄金律稳态:使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本水平;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大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有试点上的消费;与此相比,如果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规则就要求增加投资,从而减少现在这一代的消费; 8.稳态:满足新增投资正好与折旧相同的点,在该点资本存量会保持稳定不变的水平;我们称这个资本存量水平为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或简称“稳态”,记为k; 9.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当的状态; 10.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11.结构性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12.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13.古典两分法: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只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改变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以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会改变厂商和家庭的决策,也不会改变产出和就业这类实际变量;由于这种观点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因此这种观点被称为古典两分法; 14.乘数效应:政府购买增加对于国民收入增加的放大效应称之为“乘数效应”; 15.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需求; 16.总供给: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17.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 18.投资乘数:指投资量变化数与国民收入变化数的比率,它表明的变动将会引起若干倍的变动 19.计划总支出:一个社会中家庭、企业和政府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定义为计划总支出,并且用E表示; 20.挤出效应:利率的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的成本,使私人投资下降;这种由于政府购买增加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被称为挤出效应; 模型:反映和同时均衡条件下,和关系的模型; 22.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23.利率的传导机制: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的增加,最终引起收入的上升; 25.流动性偏好: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以保持这种在交易过程中的便利性的倾向; 26.政府购买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和政府购买的增量之比,即每增加一单位的政府购买所带来的收入的增量; 27.价格黏性:由于产品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企业可能无法销售出所有的产品,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将随着经济周期而移动,从而使实际工资变动表现出某种顺周期性,这就是价格粘性模型; 28.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29.交易性动机:指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日常交易; 30.预防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31.投机性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等待有利的投资机会进行投机; 32.通货膨胀: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 二、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 2、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有什么区别 答:国民生产总值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出和收入的一个常用指标,它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因此GNP是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凡是本国国民创造的收入,无论他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则不计入GNP .而GDP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的,它统计一国领土范围内的总收入,不管这种收入是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还有一些事公开了但没有市场交易行为的 4.经济福利: 人均水平,人均GDP只是反映收入的平均水平,并没有反映首付的分配情况; 自然资源和环境,自然资源从地下开采出来后他的价值被计入GDP 5、分析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分歧;

宏观经济学详细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详细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一.GDP的概念: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所有最终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二.核算GDP的支出法 支出法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一国经济按照产品和服务需求方面可以的分为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 家庭部门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一般用C来表示,可分为三种类型:耐用品消费支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和服务消费支出;企业部门用于投资支出,一般用I 来表示,主要在厂房,设备和住宅等上的投资;政府部门是各级政府用于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的称为政府支出,例如修建道路,开办学校等,一般用G来表示;国外部门中出口算入GDP,而进口不算,用X来表示出口,M来表示进口,则X-M(NX)来表示国外部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为GDP=C+I+G+NX 三.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指数,反映了经济体总体价格水平发生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四.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代价指数(CPI)是度量商品及其服务项目的代价水平随着时间更改的相对数,反映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代价水平的更改程度和更改趋势。 CPI=现期价格下的商品篮子的费用额/基期价格下商品篮子的费用额*100% 五.通货膨胀 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代价水平普遍持续上升的进程 六.赋闲/赋闲率 赋闲: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工作意愿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经济现象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 七.失业的类型,政府最关注的失业 赋闲的类型有三类:摩擦性赋闲,结构性赋闲和周期性赋闲 摩擦性失业指工人和工作之间不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指工人的技能和特征与工作要求的持续不匹配所引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基础 第一讲序论 一、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出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 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正统地位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他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经济哲学而言,无非是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 就现代凯恩斯学派而论,最有影响的是两大支派,即新古典综合派(以汉森、萨缪尔森等为代表)和新剑桥学派(以罗宾逊、斯拉法等为代表)。前者是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式同新古典派微观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的产物。后者则试图把

宏观经济及调控原理

宏观经济与调控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方福前) 目录 一、宏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学 (1) 二、宏观经济目标 (2) 三、如何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7)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原理 (8)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政策工具 (8) 四、关于宏观调控的一些认识 (24) (一)如何科学地制定经济政策 (24) (二)如何科学地实施政策和评估政策效果 (25) 一、宏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研究市场经济总体运行与其变动原因的学问叫做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一个经济的宏观总量(如GDP、总就业量或失业量、价格总水平、总投资、利率、经济增长率,等)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以与这些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宏观经济学主要由两大核心内容构成:(1)经济周期理论,主要说

明(总)产出、就业和价格总水平在短期是为何、如何波动的;(2)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分析(总)产出和生活水平长期变动的原因和趋势。这两大内容都是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基础的。 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983-1946)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1936年)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凯恩斯之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制定政策的思路。 二、宏观经济目标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定,“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努力实现“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其内容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上述内容包含了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这就是: 1.适度和持续的经济增长; 2.充分就业; 3.价格稳定;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 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 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 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 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 GDP=C+I+G+NX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

际部门 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 可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 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经济法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相互影响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原理一 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

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