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上海市委在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海派文化特色,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江泽民同志把“先进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之一”。党中央和地方党组织把文化放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等位子。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先人先哲积累,创导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清朝以前,传统文化的推进下的四大发明使中国以强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巅。

第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有其明显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其一是以象形文字的基础的汉字,汉字使用者一些思维和表达习惯是独特的。

其二从家庭,家属乃至国家而构成的社会形态,由此发展的儒家伦理和意识刑态,

是中国独有的;其三儒佛道“三教合一”理念、信仰可以交叉;其四以自我为中心

的“天下观”想象世界,影响到对世界的看法,其五中国文化有一套以阴阳五行为

基础衍生出来的观念,技术和信仰,并渗透到各个领域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特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推进,左右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推进。构成了一个时代的

中国。

第二,传统文化的精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好东西,而且影响很深。

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和认同,都是炎黄子孙和

龙的传人的归属和认同;具有共同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归属和认同。所以,这些

海外华人认为,不管他们在外漂泊多久,他们的根始终在中国,他们会非常强烈的

表现出对根的追寻,对故土的眷恋。他们希望祖国强大,支持祖国的发展。

列如:百善孝为先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配套制度没有及时

跟上,拜金主义,社会道德建设没有跟上,在家庭伦理道德在部分家庭中缺失。上

海电台“新老娘舅”节目中得老娘舅们用优秀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严厉批评不良小辈。“新老娘舅”节目既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又是对这一文化现象注入了新内容,对社会也是一个教育。

再如:拾己为人的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社会主义大家庭变得更美好。黑龙江佳木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危难时刻勇救学生被碾到车下;山东青州学生不慎落水被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官职技术教育学院干部沈星救起而自己献出生命等等。“小人物”播撒大成功,关爱、亲情、诚信、传播真善美。他们散播爱心,点滴凝聚善的力量,是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滂泊文化,是强有力的批判。

第三,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负面影素,如封建迷信等,一定程度上阻碍文明前进的步伐。

二、正确看待“国学热”现象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兴起了一股“重振国学,振兴国学”的热潮,得到社会上不少

人的支持和欢迎。同时也有不同观点和批评。我认为,“国学热”是一种社会文化

现象,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十分有益的。我也认为,国

学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重振国学,振兴国学,有着其深刻的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从辩证法的观点,正确看待“国学热”现象。所谓热,是相对冷而言。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由曾经是政治、经济、文化遥遥领先的国家沦落到不堪

一击的封建帝国,在洋枪洋炮面前失去了国家主权。当时国人反思这种状况之后,把棍子打在了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和孔夫子身上,从太平天国、五四运动到“文革”

时,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毁灭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国学降到了冰点,甚至是零

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日益扩大,中国人越来越希望了解自己国家的

文化历史,来证明我们民族中那些独特价值的内容,激发中国人的民族自豪、信心

和复兴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我认为,“国学热”刚刚开始,温度刚刚上升,升温

的空间还很大。

其次,“国学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感到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出现了荒芜,扭曲。诚信缺失,道德沦丧。黑心面头、毒牛奶、毒胶囊等极端个人主义、伪利主义、拜金主义不断出现。所以,我认为经济发展必

须要有优秀传统文化支撑。要重新回顾:“重生命价值、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

等传统文化中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正义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

得真善美的本质。

第三,要心存温情和敬意对待“国学热”。我是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但我要奉劝不管你是

官员还是老板,不管你是学者还是白丁,作为一个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对待自己

的民族文化,对待自己的国学,应该心存温情和敬意,尊重和认同。这应该成为每

一个炎黄子孙对待民族文化最起码的心态。

学了这门课程,我对祖国之前的文明,造诣都十分的敬佩,敬佩原来我们的先人先哲发明了多少伟大的创造,秦始皇的陵墓每一个兵马俑的表情都是不一样的,对于那时候的文明和文化,这是一个多么庞大而又伟大的创造。就连当今社会的考古学家都赞叹不已,还有被焚烧的圆明园,前不久恢复了圆明园的组图,那是一座多么美丽又富有深意的宫殿,还有优美富有含义的诗词语句,还有那些历代帝王的政绩历史……等等,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多么的神秘和震撼,所以,身为炎黄子孙,我感到很骄傲,因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是无可估量的。对于我们这些未经历过杀场和抗战的小青年,发扬民族文化和了解民族底蕴是必需而且重要的。因为我们虽然没经历过,但是我们却是生活在这篇故土的中国人。所以我支持“国学热”的发展。

“国学热”背后的“三乱”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国学热”背后的“三乱”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近些年来,“国学”不仅成为一个热词,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热潮。诸如“国学讲堂”“国学讲座”“国学班”“国学培训”和各式各样的“国学馆”“国学堂”犹如春天田野里的杂草,蓬勃而繁茂。“国学热”的出现,体现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国学进入了蓬勃复兴的时期。“国学热”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几千年历史中秉承不堕、坚持不懈的气节、精神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国学热”背后的乱象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办学行业乱。目前,国学传播没有门槛,没有主管部门,没有行业自律组织和自律规范,随便什么人谁都可以开设“国学馆”、“国学堂”、“国学讲坛”,甚至有的茶馆、餐厅也堂而皇之的挂上了“国学馆”的招牌,借弘扬“国学”之名行敛财之实。 二是办学内容乱。“国学”传播内容缺乏把关监督,有的以讹传讹,有的漏洞百出,有的甚至将一些封建腐朽的糟粕作为“国学”传播,严重误导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 三是办学人员乱。目前,我国没有“国学”传播者的准入门槛,不论你是什么学历、什么职业,似乎什么人都可以讲“国学”,有的人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却自命为“国学专家”、“国学大师”。

以上“三乱”,严重损害了“国学”传播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为此建议: 1、明确教育行政或者文化行政部门为“国学”传播行业主管部门,对“国学”传播进行管理。对现有“国学”传播机构进行清理、规范,对新设“国学”传播机构设定准入门槛,引导其依规有序健康发展。 2、成立“国学”传播行业自律组织,对“国学”传播内容进行把关和监督,对“国学”传播内容进行有效监督。 3、制定“国学”传播人员资质条件,治理传播人员队伍乱象,还“国学”传播领域以清明。

国学热背后真正的原因

“国学热”背后真正的原因 (2013.06.16) 今年六月四号我在微信“管普公众平台”上发表过一篇探究“国学热”背后原因的文章,文中说到“国学热”是企业发展和管理需求的结果,而非其他原因。现在想就这个问题进一步做一个说明。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无论在社会、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短短的三十几年里,中国社会跨越了三个阶段,从一个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又从工业朝着知识社会迈进。以往的农业社会缺少组织,而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必须是一个组织型社会。组织型社会也是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特征。任何组织,如企业、学校、医院,都需要管理,而管理只能在组织内完成。 管理的任务包括:变革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或革新管理,冲突管理,生产管理,组织建设等等、等等。做好这些工作,完成管理者的任务,企业管理者需要新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与科学知识无关,除了生产管理之外。 管理者是组织人才。对组织人才的要求与技术人才不同。组织人才必须是通才,技术人才则是专才。通才教育,源于西方的Liberal Education,也有人译为“自由教育”,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学问。俗话说“做事先做人”,企业管理必须从做人和管人开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的核心是人”。 有必要在这里将管理与经营做一个区分。许多人将管理与经营混淆。经营是如何做事,如何做生意、做买卖,如何将企业做大。管理是如何将企业做强。企业大与否看其资产规模,企业强与否则需要看其是否有人才,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关于如何培养组织人才,前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早在1943年就有明确的论述。他在1943年,抗日战争尚未结束,就已经开始考虑战后重建与工业发展的问题。重温一下梅先生的论述也许对我们理解“国学热”有一定的帮助。

当前_国学热_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当前“国学热”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曾 亚 雄 摘 要 当前“国学热”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与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但是,当前“国学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学热”的动因与它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不对应的问题;“国学”研究方法和功能定位不客观的问题等等。只有发现并逐步消除这些倾向,才能把“国学”研究引向正确轨道。 关键词 国学热 问题 探讨 作者曾亚雄,福建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泉州 362021)。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几乎都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及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也不例外。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民族自信心也获得了有力的支撑,“国学热”作为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当然值得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偏颇。一般说在文艺领域,可以说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如唐诗、宋词、京剧、昆曲等);但在价值领域,却不能说愈是民族的就愈是普世的。故笔者拟就“国学热”中价值领域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国学热”的动因与时代课题 关于当前“国学”兴起的原因,学界已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如有的学者认为,当今的国学热是对20多年来改革开放及全球化带来的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同步出现的负面效应的一种的全面反应。然而,“国学”兴起的原因与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时代课题是否相符呢?或者说,“国学”能否解决上述问题呢? 首先,以为“国学”可解决当前世界的生态问题缺乏根据。自从世界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以来,学术界已有无数的文章把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解释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哲学。然而,生态问题与生态哲学的出现都是有时代性及条件性的,一是现代大工业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二是生活于其中的西方学者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它既是20世纪中叶的产物,又是以科学研究为依据的。而古代农业社会并不具备产生这种哲学的经济土壤与知识基础。《孟子?告子上》曾讲到“牛山之木尝美矣”,但由于“斧斤伐之”,“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所以它就光秃秃了),这表明古人确实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而且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对生态问题认识最深、对生态危机解决最好的正是西方发达国家,而不是有“天人合一”文化传统的中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兴起以来,我们一方面在大力推销“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却在大肆破坏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宣扬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在齐头并进,这让人如何相信它能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呢? 其次,把“国学热”与反对美国文化霸权主义,主张“文化多样性”挂钩看似理由正当,但却经不起推敲。文化权利确实是人权的组成部分,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各种文明之间和平共处、宽容、对话,这是建立在现代自由民主的基础上的。但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层面上,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这种自由民主原则在民族国家内部是否得到尊重。从国际关系看,美国当然无权把它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给穆斯林国家;但从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看,那些非民选产生的穆斯林政权是否有权把它的价值观和中世纪的生活方式强加给自己的人民?但如果该政权公然强奸民意,却叫嚷“别国不能把它们的价值观强加给我们民族”,那究竟是谁在强加呢?此外,也不能笼统地以“文化多样性”为理由去消解原则的一元性。例如在一个国家内部,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们都有存在的权利,但也有尊重国家宪法的义务。国际社会也是如此,各种文明虽有存在的权利,但也有尊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义务,“文化多样性”只有在这种原则的“一”与形式的“多”的和谐关系中才能成立。我们在世界上推销“国学”也是这样,它可以要求自己存在的权利,但不可像某些新儒家那 29 科学社会主义 2008年第1期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何谓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认为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但国学是不能和儒学或经学化等号的。它包括我国传统的哲学、史学、文学等。而“国学热”简单来说即是一种探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国学热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以《河殇》为代表,而后90年代国学热进入公共领域,以《人民日报》发表的《久违了,“国学”》为标志,2004年,对读经事件的争论,《甲申文化宣言》的签布,与《原道》十年纪念这三件事,预示着另一场国学热的开始,而后06年的《百家讲坛》等事件使国学热持续升温。 国学热为什么会产生呢?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和我们这个正在迅猛发展着的国家有关。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极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国民开始越来越重视文化道德法制层次的东西。我国打开国门发展经济,在接收西方的文化的同时,对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了解的欲望也相应越来越迫切了。其次,临近国家,如日本,韩国不仅在经济上迅猛发展,对社会文化塑造的重视,让我们感受到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寻根)的重要。另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的大国地位逐渐清晰,这种国力的日益强大,更加需要一种“文化认同”,要拉近国家与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光靠经济是不行的,必须有某种“文化认同”,形成“公共性”。最后一点,我认为必提不可的一点:当今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严重,人们感伤“小悦悦”惨痛命运的同时,更慨叹社会的冷漠,人情的缺失。不仅如此,当今社会,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横行,人们渴望从传统的仁义道德中唤醒人们的意识。 因此,我觉得国学热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在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不该遏制和批判的。但是,现今掀起这股热潮的方式我真的不敢苟同。 儿童读经、大众理解国学经典、评选“国学大师”、重建私塾,重设传统节日……我觉得这些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用来给3~12岁的儿童背诵。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过,让那么小的孩子,在没有什么生活经历和人生看法的情况下就去记诵这些“经典”,这样灌输式的方式无疑会让学生很反感,并且不能真正理解国学。再来看《百家讲坛》,这种给大众讲解国学经典的方式,由于与现代的传媒渠道结合,起初还是得到很多赞许的,但我觉得,把国学搬上电视,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化就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这种方式反而有可能让本是神圣的纯学术变得庸俗化,娱乐化。易中天的《品三国》,很多人是很喜欢读没错,可是它却一定程度上曲解了原作的创作意图。我们看过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就会发现,他刻意地把三国通俗化了,有意思是有意思,可是那种感悟书本的领会没有了,更加快餐化了。再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很多人直言不讳,说那是心灵鸡汤,为了迎合当今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而对《论语》作了解读。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丹的做法,无疑对人们自身去理解《论语》是不利的,极易造成误读。很多看了易中天讲三国的人,就不想去看原著了,他们按照易的想法去理解这部经典之作,也就不能形成自己心目中独有的“诸葛亮”了。不可否认,《百家讲坛》的初衷:让老百姓一起来看国学,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电视台还是忽视了。关于重设传统节日,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前些年,就端午节的起源问题,韩国已经发表申明认为是他们的了,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对传统节日的设定,那将是我国的巨大损失。我想仅仅重设是不够的,因为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也是我国人民情感的延续,这样的身份认同,如果被忽视,就会造成人心灵的荒芜。像春节,中秋,除夕,端午这些古老的节日,是咱们老百姓心中极具温情,贴近生活的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但当今,我们悲痛地发现,很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的热情日渐减退,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甚是推崇。对西方文化的认可不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因此而淡忘了我们自己的节日,遗失了我们自己的根,就不应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学热的兴起也是十分必要的。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的国学热现象的透析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的国学热现象的透析 法学院10级1班学号:1002010119 摘要: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传承着我们民族 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传统。而现在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当然,对国学也同样有个扬弃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国学热的讨论,是今天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国学国学热传统文化 最近几年,大家都在谈国学,这已经成了一种趋势。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率先成立了国学院,很多高校也成立了国学研究机构,或教学组织,厦门大学则于2006年恢复了创建于1926年的国学院,《光明日报》也开设了《国学》专版……我们称之为“国学热”。在当今国学热潮下,许许多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国学班里,背诵“人之初、性本善”,背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穿汉服、学经典……,而在目前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之下出现国学热现象,我们则应该理性的思考其出现的原因并且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来正确的对待。 我认为当前“国学热”现象主要以下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发了国学热。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人们的思想走出了过去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国家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展现中华民族文化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当人们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顺其自然的事了,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这或许就是当今“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宣传和鼓励。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提倡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而国学热现象与之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因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因为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综合国力则主要包括了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这里的软实力则主要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 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上海市委在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海派文化特色,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江泽民同志把“先进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之一”。党中央和地方党组织把文化放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等位子。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先人先哲积累,创导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清朝以前,传统文化的推进下的四大发明使中国以强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巅。 第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有其明显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其一是以象形文字的基础的汉字,汉字使用者一些思维和表达习惯是独特的。 其二从家庭,家属乃至国家而构成的社会形态,由此发展的儒家伦理和意识刑态, 是中国独有的;其三儒佛道“三教合一”理念、信仰可以交叉;其四以自我为中心 的“天下观”想象世界,影响到对世界的看法,其五中国文化有一套以阴阳五行为 基础衍生出来的观念,技术和信仰,并渗透到各个领域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特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推进,左右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推进。构成了一个时代的 中国。 第二,传统文化的精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好东西,而且影响很深。 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和认同,都是炎黄子孙和 龙的传人的归属和认同;具有共同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归属和认同。所以,这些 海外华人认为,不管他们在外漂泊多久,他们的根始终在中国,他们会非常强烈的 表现出对根的追寻,对故土的眷恋。他们希望祖国强大,支持祖国的发展。 列如:百善孝为先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配套制度没有及时 跟上,拜金主义,社会道德建设没有跟上,在家庭伦理道德在部分家庭中缺失。上

国学热弊大于利

国学热弊大于利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同学,两方辩友,大家好。本世纪初,曾经被人们淡忘的国学日渐升温,如果说开始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话,那么其后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方认为,当前的国学热是整个社会范围内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目推崇,是一种民间的非理性的行为,这种盲目推崇,致使传播国学的方式方法出现偏差,以至于普及传统文化、发扬国学精神的良好愿望偏离了轨道,奇怪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现象使得国学热弊大于利。 一. 各大高校和社会机构针对企业高管开办形形色色价格不菲的国学班。比如,清华大学孙子兵法与领导者战略思维研修课程,每月上一次课,一年的学费是5万元。湖北某高校开办的国学讲堂, 招收的对象号称“社会中坚”, 因为是清一色的博士生导师授课, 所以价钱也是高得离谱——一年只上24 天课, 学费 2.8 万元。真正的国学告诉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真正的国学也告诉我们,教育要有教无类,而现在近乎抢劫的国学班却成了奢侈品和高消费的对象,拉大了国学与普通民众间的距离。国学成了可以计价和买卖的商品,消费国学则成了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国学班热的背后最主要的是利益的驱动,而并非对国学本身的需求引发的市场。在这种功利化的动机下,国学丧失了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真正功用,长此以往,商业化、功利化必定会使文化变味, 也必定会让人们对国学敬而远之。

二.幼儿园以及其他早教机构对儿童开展国学教育。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然而目前的幼儿国学教育仅仅局限于让儿童一知半解地诵读文句。美国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告诉我们,道德是可以教的,但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道德条目。在德育方法上,把学生看作单纯的受动方,无视其兴趣和需要,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道德教育所具有的情感性和丰富性就会消失殆尽。在这种忽视道德主体的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必然缺乏自主和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也提出人类大量的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我国先贤圣人也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言传不如身教,要想从小提高儿童的道德素质,榜样的作用会远远大于诵读经书。 三.一些打着国学旗号的新闻版面以及电视媒体节目,竟然成了宣扬迷信的阵地。一些所谓的风水师、国学大师等利用“国学”知识助人升官发财,趋福避祸,逢凶化吉,他们告诉人们星期一不能出行,星期二不能搬家,星期三不能嫁娶等等。近年来,这些掺杂着大量非科学因子的古老学问,被人们奉若神明,顶礼膜拜,这究竟是媒体管理者的脑子被迷信思想当成了跑马场?还是这些管理者为了追逐利益迎合了民间的负面需求呢?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利用人们对国学热情有余而认识不足的状况,将国学吹嘘得神乎其神,甚至以国学的名义兜售低劣的文化产品,比如

当代国学热的表现及评价

当代国学热的表现及评价 周琳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信科1001 10271029 摘要:当前国学热是指以传统文化复兴为主体内容的文化现象。其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论域的转变有关。国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更是在全世界都炙手可热!这种现象反映了民众对于中国文化复兴的美好愿望,但是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个现象。下面,我就当今国学热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国学热文化复兴理性对待 “国学热”的出现是对30年来改革开放及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同步出现的负面效应的一种全球的、社会的、心理的、精神的乃至文化的全面反应。 从前几年的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到如今的各种私塾的涌现、孔子学院广泛的成立,甚至稚龄儿童也纷纷朗诵四书五经。“国学热”的大潮已经从中国涌向了世界!而由“国学热”更是带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各种古典元素开始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从各国领导人着唐装出席会议到《功夫熊猫》备受好评。这种现象让我们有这么一种感觉:中国传统文化要复兴了!中国不仅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实力也将大大提升。确实,对于我国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大家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但是在高兴的同时我们应该让大脑冷静下来,理智地看待“国学热”背后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学热”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国学热”的出现, 不是偶然的。在国际方面, 由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作用, 为了解决科技发展出现的负面影响, 人文主义思想大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孔子学院的创建, 正是适应了这种思潮的要求。在国内方面,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民族意识勃兴, 同时又遇到了在青少年一代的道德修养中出现的问题, 于是便思考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解决的内容和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与教育, 就成为传承的重点。所以“国学热”的兴起, 是历史的必然。 2012年,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人文学院。同时,今年新学期伊始,山东大学新设置的儒学学科开始单独招生。在业内人士眼中,这是经过几十年的蛰伏与能量积蓄。除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外,国内许多理工科院校也纷纷开设了人文课程,就如我们学校开设了国学概论、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大学语文等课程。高校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的现象,在专家眼中,还有社会转型作为催化剂。王学典解释建立儒学学科时也称:“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结构的转

“国学热”给我们的启示,社会学例文.doc

“国学热”给我们的启示,社会学- “国学热”给我们的启示 字数:1227 伴随着港台地区的新儒学现象,大陆出现了“国学热”。对于“国学热”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如今我们为何要重提国学,国学到底为何物?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分”倾向能否解决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成为需要讨论的中心。儒学是否仍然具有主导文化潮流的能力和价值成为其复兴可能的主要依据。 简单说来,只要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就是国学。但是纵观20世纪所谈国学观点,范围很广。总的来说,国学是中国古代学说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代表有诸子百家,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所以,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把儒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两者差异仍然很大,单单是儒学一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以为不妥。佛家在文化如敦煌文明等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佛家意蕴,而中国哲学史则贯穿了道统意识。 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生存力,也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结合。根据很多学者提出的儒学复兴的观点来看,多数是认为儒学所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保守性、虚伪性。我认为这种观念大大忽略了儒学当中体现人性的方面,而仅仅是肯定其过于教条化的一方面。因而“二分”倾向是必须得到认可的。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分”倾向,是指在多元化的现代文化冲击下,文化必然面临

选择,我们应把传统文化分裂,一边用于新文化的建立和新思想的形成,另一边则抛弃。各种文明的冲突和选择是具有必然性的,所以传统文化也必然面临生存性的危机。 儒家文化必须赋予新时代的特点才能够解答当前中国文化问题。中国文明似乎走到一个转型期,有一个三岔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国学热”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就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必须从古代的文化中发起,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解救现代文化危机。道德、伦理的衰退需要一个新的出路,在西方就有学者称“儒家思想是21世纪的解药”。 文化交融是儒家发展的趋势,从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儒家在不同时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重要思想。到了当代,儒家思想会不会继续发展,扩大其思维范畴,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们已经看到了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碰撞。儒家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就是解决全球化的公共伦理问题、人权问题、正义问题、种族歧视、女性解放、动物权利、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我想我们虽不能对儒家思想有解释一切的期望,但是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其对现代全球性的文化发展也应当有所回应。儒学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自我解释和学术探究的层面。 儒学的复兴之路仍然还远,在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当中,其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只有摆脱了文化的保守状态,将各种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优势结合起来,这样才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文明有其不同优势,只有善于吸收和借鉴才能发扬儒家文化,才能够实现文化的振兴,而不是在做文化的“圈地行为”。

国学热 论文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的内容众多,有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近年来,“国学”一词无论在媒体还是网络上出现的概率颇多,中国国内外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复兴突然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国学热已经盛行起来了。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认知到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设,这都是国学复兴的蔓延。通过“国学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的提升。 国学:传统文化与外延 虽然国学特别“热”,但是大部分人对国学的概念仍然比较模糊,有一些人所谓的“国学”其实是一篇之学,比如有人讲孔子儒学就是国学。其实对国学的理解,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上的问题。 当前社会流行的一种看法或做法,就是把传统文化放在儒家文化的层面上来表述,似乎二者可以相提并论。这种观点抽象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却十分片面,因为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传统文化的外延显然要比儒家文化宽广的多。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而儒家文化则仅仅是民族思想文化形态中的一种而已。 事实上,国学不仅仅包含儒学。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直到今天,这些都是现代人对于文化的反思与探索。就今天而言,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甚至于世界的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所谓传统文化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存在过的一切”,其更深层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过去与现在甚至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 国学热是什么? 国学“热”又是什么呢?国学“热”实际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祖归宗”现象,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国人对自己精神故乡的回归与认同。国学“热”反映出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 国学兴起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和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惊醒了不同影响力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国学热”现象: “国学”兴起,国内外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如:中小学生、大学生、企业员工、退休人员等学习《弟子规》、《论语》等文献。国内外开设孔子学院,“国学”课堂等。此外,社会各界开展一系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并且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归来参与祭祀伏羲、黄帝、大禹、炎帝、孔子等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的活动,还有大批华人归来参与自己姓氏的认祖归宗等活动等等。 “国学热”产生原因: 一、国际因素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剧变,出现了一股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人们重提“文化多样性”、“文明对话”等概念,企图消解美国的单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这种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进入新世纪后,人们提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要到东方文明中寻找动力”的文化观点得到较为普遍的呼应。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从海外吹来一股儒学复兴之风,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当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很快在大陆学术界引起共鸣。 海外华人对我们共同的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推动国学热的一股外力。国学有着广泛的民族认同性,迎合了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有几千万,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是他们对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一些华人学者对中国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他们的研究影响到了大陆。二、传统文化自身因素 苏联解体、苏东事变,马克思主义这一国家意识形态遭遇了挫折和危机,在国际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局部真空状态,中国面临着重新洗牌选择。同时,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危机、文化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重新思考,人们开始探求新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体系。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精神特质,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想既顺应世界潮流,又能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建设一套自己的信仰体系。 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是任何其他传统资源都无法相比的。传统文化热是民众寻找文化认同、自我认同的需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自己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与精神架构,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很多内容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 三、国内因素 中国有着悠久、强大的文化传统,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必将大力复兴和弘扬自己的本土文化。拥有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是大国或者强国的标准之一,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是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当务之急。面对文化同化的大趋势以及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怎样才能既使民族充满活力,又能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这是我们应该探索的大问题。国学热是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潮流与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民族文化自信、自觉的表现。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与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失产生矛盾等问题,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这一思想资源的重视,试图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正义的力量、健全的理想人格,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

由“国学热”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由“国学热”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国学热”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虽说不期而至,却是应运而生地出现了一股“国学热”。时至2l世纪,这股“国学热”呈现出了一种持续升温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有: 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等72位著名学者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闭幕会上公开发表了《甲申文化宣言》,表达了“与海内外华人一起,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努力”的愿望。2006年新浪网隆重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汤一介、庞朴、余敦康、李学勤等国学界一线学者百余人同时加盟。央视栏目的《百家讲坛》自2001年起开始热播国学内容,2006年1月10日开始,《光明日报》正式推出《国学》专版,每月两期讨论“国学”问题。更有各大知名高校纷纷成立国学研究院和各类以国学为内容的学习班、研修班,民间涌现出了儿童读经潮和私塾,还有大学生着汉服、行古礼蔚然成风。同时,官方对也“国学热”颇为支持。 二、何谓“国学” 从词源学上看,“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正义》日:“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国学”,最早乃指国家开办的学校。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设于国都的学校称“国学”。国学在汉代称“太学”,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晋代称“国子学”,隋朝至明清时期称“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设学部时才最终废止。随着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到了清朝末年,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国学是中国人通称本国文化学术,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学术,一般称为“汉学”,也称为“中国学”。关于国学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而言,“国”就是中国;“学”指学学脉、学问、学说、学派等。所谓国学就是本国学术,亦即中国学术之意。 国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代称,其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动。从历史上看,国学最初指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学术。 在当代中国学者的视野中,不但今日以前的中国学术是国学,当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也属于国学的范围;不但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三、国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区别 国学与传统文化是有区别的。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梦溪所长指出:国学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国学不等于传统文化,国学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国学”指称“学术”。“学术”包含在“文化”之内,但并非所有的文化现象都称为“学术”。具体而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不仅涵盖哲学、史学、文学、医学、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及音乐、绘画、书法、伦理、道德、教育、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方面的内容,而且也包括诸如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交通乃至饮食、服饰等外显或内隐的行为特征和现象。从广义角度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

如何看待当下国学热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大学语文论文 题目:如何看待当下国学热 专业:新闻系 班级:二班 学生姓名:李凤鸣 学号:20111714 指导老师:彭文良

如何看待当下国学热 ................................................................................................... - 3 - “国学热”兴起的原因.................................................................................................. - 3 - 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 3 - 学界与媒体联手.......................................................................................................... - 4 - 国学热的意义.............................................................................................................. - 4 - 传承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4 - 当前国学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 6 - 当前国学热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6 - 批判的看待当下“国学热”...................................................................................... - 6 - 忧虑一,国学商业化.................................................................................................. - 6 - 忧虑二,讲求形式的肤浅复古也是颇遭非议的。.................................................. - 7 - 忧虑三:复古倾向...................................................................................................... - 7 - 忧虑四:人们担心现在的"国学热"会误导一些现代人。....................................... - 7 - 参考资料...................................................................................................................... - 8 -

对国学热的看法

问题:你是如何看待教育部“弘扬国学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举措?请你谈谈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曾经听说一位老师调侃过:为什么政府强调男女平等?因为男女不平等。为什么政府强调廉政建设?因为政府贪污腐败。一个事物被得到特别的强调,通常意味着这个事物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现在教育部采取“弘扬国学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举措,从侧面说明我们现在的国学传统文化教育处于缺失状态,或者说已经不满足现今对这一教育的需求。那么这个缺失状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就我的个人经历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国家的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国学知识。 2.没有系统的教授国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课程。现在,国学传统文化的教育主要由语文课堂来渗透。语文学科教材中会设置一些古文篇目,但这些内容无法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国学知识。 3.社会对国学传统文化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此处可能有跑题,但实在想表达一下我对于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这根本上与国情有一定关联。现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民众也会致力于创造财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自然具备较强的功利性。对于大学来说,国家对它的衡量标准是他培养出了多少能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才,社会对于它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就业率,那么它在选拔学生时会更注重学术能力而非个人素养;对于小学、初中、高中来说,它们需要提高升学率来提高学校名誉与升学率,因而需要把课时安排在考试科目上;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分数会决定孩子哪所学校,从而影响其未来,那么相比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时看不出实际效用的教育,他们一定会更加关注孩子的“主科”学业成绩。 4.强势文化的渗透,使很多学生对国学传统文化“不感冒”。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欧美文化、日韩文化已经强势入侵,甚至成为潮流。很多中小学的学生喜欢看韩国的偶像剧和综艺、欧美的电影、日本的动漫,相比之下,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的载体就显得有些枯燥了。 但国学传统文化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关系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关系到我们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关系到国民的凝聚力。另外,国学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有很多仍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国学传统文化还能提升人的修养与文学素养。 但是我们该如何“弘扬国学传统文化教育”? 先谈一谈我的个人经历。大概是为了响应教育部的这一举措,我们(2015年浙江高考)的高考试题中有一道关于诸子百家的思想的简答题,通常给出一则材料,让考生分析其思想。因而我们有几节语文课的内容为诸子百家的思想简介。但我们最终只有在考前背一背,考完就抛之脑后了。又因为语文的选修教材有《论语》(高考选修考试可选,分值为10分),我们的语文课也上过论语专题。但因为我们是理科班,大家考试时选择论语的几率很小,老师的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低,我们也无心学习,最后学到真正学到多少国学知识可想而知。所以我不禁思考,这种“弘扬”能得到多少成效?在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弘扬”最后是否会流于形式,或者指标不治本? 但或许,问题在于“弘扬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现在看来,使用带有功利性的方法,进行填鸭式教育成效不大。我认为,国学传统文化自身就有很大

国学热的启示

伴随着港台地区的新儒学现象,大陆出现了“国学热”。对于“国学热”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如今我们为何要重提国学,国学到底为何物?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分”倾向能否解决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成为需要讨论的中心。儒学是否仍然具有主导文化潮流的能力和价值成为其复兴可能的主要依据。 简单说来,只要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就是国学。但是纵观20世纪所谈国学观点,范围很广。总的来说,国学是中国古代学说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代表有诸子百家,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所以,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把儒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两者差异仍然很大,单单是儒学一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以为不妥。佛家在文化如敦煌文明等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佛家意蕴,而中国哲学史则贯穿了道统意识。 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生存力,也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结合。根据很多学者提出的儒学复兴的观点来看,多数是认为儒学所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保守性、虚伪性。我认为这种观念大大忽略了儒学当中体现人性的方面,而仅仅是肯定其过于教条化的一方面。因而“二分”倾向是必须得到认可的。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分”倾向,是指在多元化的现代文化冲击下,文化必然面临选择,我们应把传统文化分裂,一边用于新文化的建立和新思想的形成,另一边则抛弃。各种文明的冲突和选择是具有必然性的,所以传统文化也必然面临生存性的危机。 儒家文化必须赋予新时代的特点才能够解答当前中国文化问题。中国文明似乎走到一个转型期,有一个三岔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国学热”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就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必须从古代的文化中发起,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解救现代文化危机。道德、伦理的衰退需要一个新的出路,在西方就有学者称“儒家思想是21世纪的解药”。 文化交融是儒家发展的趋势,从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儒家在不同时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重要思想。到了当代,儒家思想会不会继续发展,扩大其思维范畴,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们已经看到了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碰撞。儒家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就是解决全球化的公共伦理问题、人权问题、正义问题、种族歧视、女性解放、动物权利、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我想我们虽不能对儒家思想有解释一切的期望,但是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其对现代全球性的文化发展也应当有所回应。儒学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自我解释和学术探究的层面。 儒学的复兴之路仍然还远,在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当中,其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只有摆脱了文化的保守状态,将各种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优势结合起来,这样才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文明有其不同优势,只有善于吸收和借鉴才能发扬儒家文化,才能够实现文化的振兴,而不是在做文化的“圈地行为”。 “国学热”给我们的启示(2012-04-0814:39:34)44

谈谈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一、谈谈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1、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发了国学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 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成分成为很自然的事。 2、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直接引发了国学热。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直接 原因就是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它的基础就是来源于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因此当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的时候,也必须重视对儒家文化、儒家伦理的研究。 3、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引发了国学热。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 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他们著书立说,四处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国学热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 使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这些海外华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外力,推动了当前国内国学热的升温。 5、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 体,东欧巨变,使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6、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冲突引发了国学热。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 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 7、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的倡导。一方面,国学热的兴起与近些年来我们 一直提倡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时俱进、执政为民、道德修养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等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的内容。 8、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了国学热的勃兴。一些高校纷纷成立有关国学、传统文化、儒释 道思想的研究机构,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种种现象说明了中国人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民间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国学热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