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国学热”现象:

“国学”兴起,国内外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如:中小学生、大学生、企业员工、退休人员等学习《弟子规》、《论语》等文献。国内外开设孔子学院,“国学”课堂等。此外,社会各界开展一系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并且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归来参与祭祀伏羲、黄帝、大禹、炎帝、孔子等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的活动,还有大批华人归来参与自己姓氏的认祖归宗等活动等等。

“国学热”产生原因:

一、国际因素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剧变,出现了一股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人们重提“文化多样性”、“文明对话”等概念,企图消解美国的单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这种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进入新世纪后,人们提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要到东方文明中寻找动力”的文化观点得到较为普遍的呼应。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从海外吹来一股儒学复兴之风,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当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很快在大陆学术界引起共鸣。

海外华人对我们共同的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推动国学热的一股外力。国学有着广泛的民族认同性,迎合了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有几千万,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是他们对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一些华人学者对中国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他们的研究影响到了大陆。二、传统文化自身因素

苏联解体、苏东事变,马克思主义这一国家意识形态遭遇了挫折和危机,在国际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局部真空状态,中国面临着重新洗牌选择。同时,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危机、文化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重新思考,人们开始探求新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体系。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精神特质,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想既顺应世界潮流,又能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建设一套自己的信仰体系。

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是任何其他传统资源都无法相比的。传统文化热是民众寻找文化认同、自我认同的需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自己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与精神架构,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很多内容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

三、国内因素

中国有着悠久、强大的文化传统,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必将大力复兴和弘扬自己的本土文化。拥有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是大国或者强国的标准之一,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是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当务之急。面对文化同化的大趋势以及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怎样才能既使民族充满活力,又能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这是我们应该探索的大问题。国学热是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潮流与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民族文化自信、自觉的表现。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与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失产生矛盾等问题,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这一思想资源的重视,试图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正义的力量、健全的理想人格,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

中国官方对当前的国学热是持支持的态度。2004年国家宣布将开展“汉语桥”工程,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和对外汉语教学基地,这是中国实施文化软实力战略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途径。此外,学界和媒体推动了国学热。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纷纷成立有关国学、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研究机构,出版大量的学术著作及研究文章,召开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机构和学术队伍逐渐壮大。现代传媒的巨大影响和快餐文化的明星效应亦推动了国学热。学者与媒体结合,开办各种国学讲堂以及雅俗共赏的讲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国学的受众面扩大,经典走进平民,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党和国家大力倡导,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理念深入人心,这也是当前国学热的一个社会原因。

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国学热潮我们要冷静思索它。传统文化的复兴,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当前,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那么此“热”可以说更是国学或传统文化的不幸。

我们应以普遍主义的立场去研究复兴国学,以一种探索真理的使命去研究国学。而不是从一种宏扬民族主义或寻求民族特殊利益的角度。在学习“国学”的时候,“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如果仅从民族利益的方向出发,复兴的则不是国学,反而毁掉了国学。

国学热背后真正的原因

“国学热”背后真正的原因 (2013.06.16) 今年六月四号我在微信“管普公众平台”上发表过一篇探究“国学热”背后原因的文章,文中说到“国学热”是企业发展和管理需求的结果,而非其他原因。现在想就这个问题进一步做一个说明。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无论在社会、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短短的三十几年里,中国社会跨越了三个阶段,从一个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又从工业朝着知识社会迈进。以往的农业社会缺少组织,而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必须是一个组织型社会。组织型社会也是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特征。任何组织,如企业、学校、医院,都需要管理,而管理只能在组织内完成。 管理的任务包括:变革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或革新管理,冲突管理,生产管理,组织建设等等、等等。做好这些工作,完成管理者的任务,企业管理者需要新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与科学知识无关,除了生产管理之外。 管理者是组织人才。对组织人才的要求与技术人才不同。组织人才必须是通才,技术人才则是专才。通才教育,源于西方的Liberal Education,也有人译为“自由教育”,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学问。俗话说“做事先做人”,企业管理必须从做人和管人开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的核心是人”。 有必要在这里将管理与经营做一个区分。许多人将管理与经营混淆。经营是如何做事,如何做生意、做买卖,如何将企业做大。管理是如何将企业做强。企业大与否看其资产规模,企业强与否则需要看其是否有人才,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关于如何培养组织人才,前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早在1943年就有明确的论述。他在1943年,抗日战争尚未结束,就已经开始考虑战后重建与工业发展的问题。重温一下梅先生的论述也许对我们理解“国学热”有一定的帮助。

现代文化与思想反思

现代文化与思想反思 林自勇 近两百年来的中国的士人和社会精英在社会的变革的冲击下看到西方的强大和现代文明成果之后,为奋起直追得出了两个结论,一个是走西方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全盘西化,一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全盘西化是不可能的,毕竟文化背景不同,国民性也不相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大体得到了传承。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才有了洋务运动,我们现代的许多制度包括教育体制也都是按西学的模式建立的,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大二大经济实体,有人预言,最远还有二十年,中国就能成为世界大一大经济实体,似乎前途在望,然而在这个时候,国人并没有欢心鼓舞,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问题越来越多,我们无疑需要反思问题穷竟出在哪里,伴随着近年来的国学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开始把矛头直指现代的教育体制,清华成了官学思想的堡垒,北大成了扼杀天才的摇篮,有了提出要重建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有人要重建当代中国的知识体系,都在为医治社会寻找良方四处出击,我不相信今人对西方的认识,越过了上个世纪初,胡适、梁秋实那一代学贯中西的大师的思考,在那之前的一百年里,那些先贤大儒们通过东西方的比较进行了举国上下几代人的“宏大论证”,最终确立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混乱的认识,依我看只不过是当代这些在西式的教育体制下,基本上都留过学、培养起来的知识精英们,因为丢失了中学的知识体系,已经丢失了“东方视角”,没有能力比较中西方文化得失,就像没有吃过苹果的人,无法品尝梨的味道的好坏,大多无法

意识到西方的知识体系不能解释自己的问题,更不可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或是简单地照搬西方的东西,或是死搬硬套,强作解释、乱开药方。就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法制问题、体制问题,随便发表一通见解,要弄清楚原因,我们只需聪最基本的认识着手,就可以解开这个谜团,那边是知识与思想的问题。 什么是知识?有人说是人类来自社会实践的认识成果,有人说是经验的固话,要解释这个问题,是非常不容易,在西方有关知识的定义,可以说从哲学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存在的争论,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对知识提出过一个定义,叫做知识的三元定义,简单地说,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但是这个定义被20世纪的盖蒂尔的一篇论文推翻了,文中提出的“盖蒂尔反例”构成有力反驳,此外还有普特南的“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也构成有力反驳,所以知识至今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这其实是西方知识体系的角度。 我们再来看20世纪被人们称之为新儒家“三圣”熊十力,梁濑溟,马一浮之一的马一浮,这个一生坚持传授知识,拒绝有用的独立思想者是怎么理解知识的,他认为知识分为“闻见知识”和“自性本具之义理”的知识。所谓“闻见知识”是每一个人通过耳朵(闻)和眼睛(见)获得的经验和认识。“自性本具之义理”的知识,就是所见所闻经过自己的思维过滤化作生命本体的一部分。其实“自性本具之义理”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所以他说:“古人之书固不可不读,须是自己实去修证,然后有入处,否则即读圣贤书亦是枉然。”(《问学私记》)马先生在江西泰和对浙大毕业生的讲词,也曾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从闻见得来的是知识,由自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立一个体系,名为思想。”(《泰和宜山会语》)就是说,知识和思想是不同的概念,知识是“外铄”的,属于“闻见”的范围,不化入本我的生命体,

当前_国学热_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当前“国学热”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曾 亚 雄 摘 要 当前“国学热”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与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但是,当前“国学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学热”的动因与它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不对应的问题;“国学”研究方法和功能定位不客观的问题等等。只有发现并逐步消除这些倾向,才能把“国学”研究引向正确轨道。 关键词 国学热 问题 探讨 作者曾亚雄,福建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泉州 362021)。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几乎都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及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也不例外。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民族自信心也获得了有力的支撑,“国学热”作为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当然值得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偏颇。一般说在文艺领域,可以说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如唐诗、宋词、京剧、昆曲等);但在价值领域,却不能说愈是民族的就愈是普世的。故笔者拟就“国学热”中价值领域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国学热”的动因与时代课题 关于当前“国学”兴起的原因,学界已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如有的学者认为,当今的国学热是对20多年来改革开放及全球化带来的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同步出现的负面效应的一种的全面反应。然而,“国学”兴起的原因与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时代课题是否相符呢?或者说,“国学”能否解决上述问题呢? 首先,以为“国学”可解决当前世界的生态问题缺乏根据。自从世界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以来,学术界已有无数的文章把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解释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哲学。然而,生态问题与生态哲学的出现都是有时代性及条件性的,一是现代大工业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二是生活于其中的西方学者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它既是20世纪中叶的产物,又是以科学研究为依据的。而古代农业社会并不具备产生这种哲学的经济土壤与知识基础。《孟子?告子上》曾讲到“牛山之木尝美矣”,但由于“斧斤伐之”,“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所以它就光秃秃了),这表明古人确实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而且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对生态问题认识最深、对生态危机解决最好的正是西方发达国家,而不是有“天人合一”文化传统的中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兴起以来,我们一方面在大力推销“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却在大肆破坏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宣扬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在齐头并进,这让人如何相信它能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呢? 其次,把“国学热”与反对美国文化霸权主义,主张“文化多样性”挂钩看似理由正当,但却经不起推敲。文化权利确实是人权的组成部分,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各种文明之间和平共处、宽容、对话,这是建立在现代自由民主的基础上的。但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层面上,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这种自由民主原则在民族国家内部是否得到尊重。从国际关系看,美国当然无权把它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给穆斯林国家;但从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看,那些非民选产生的穆斯林政权是否有权把它的价值观和中世纪的生活方式强加给自己的人民?但如果该政权公然强奸民意,却叫嚷“别国不能把它们的价值观强加给我们民族”,那究竟是谁在强加呢?此外,也不能笼统地以“文化多样性”为理由去消解原则的一元性。例如在一个国家内部,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们都有存在的权利,但也有尊重国家宪法的义务。国际社会也是如此,各种文明虽有存在的权利,但也有尊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义务,“文化多样性”只有在这种原则的“一”与形式的“多”的和谐关系中才能成立。我们在世界上推销“国学”也是这样,它可以要求自己存在的权利,但不可像某些新儒家那 29 科学社会主义 2008年第1期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上海市委在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海派文化特色,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江泽民同志把“先进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之一”。党中央和地方党组织把文化放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等位子。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先人先哲积累,创导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清朝以前,传统文化的推进下的四大发明使中国以强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巅。 第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有其明显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其一是以象形文字的基础的汉字,汉字使用者一些思维和表达习惯是独特的。 其二从家庭,家属乃至国家而构成的社会形态,由此发展的儒家伦理和意识刑态, 是中国独有的;其三儒佛道“三教合一”理念、信仰可以交叉;其四以自我为中心 的“天下观”想象世界,影响到对世界的看法,其五中国文化有一套以阴阳五行为 基础衍生出来的观念,技术和信仰,并渗透到各个领域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特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推进,左右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推进。构成了一个时代的 中国。 第二,传统文化的精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好东西,而且影响很深。 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和认同,都是炎黄子孙和 龙的传人的归属和认同;具有共同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归属和认同。所以,这些 海外华人认为,不管他们在外漂泊多久,他们的根始终在中国,他们会非常强烈的 表现出对根的追寻,对故土的眷恋。他们希望祖国强大,支持祖国的发展。 列如:百善孝为先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配套制度没有及时 跟上,拜金主义,社会道德建设没有跟上,在家庭伦理道德在部分家庭中缺失。上

当代国学热的表现及评价

当代国学热的表现及评价 周琳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信科1001 10271029 摘要:当前国学热是指以传统文化复兴为主体内容的文化现象。其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论域的转变有关。国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更是在全世界都炙手可热!这种现象反映了民众对于中国文化复兴的美好愿望,但是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个现象。下面,我就当今国学热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国学热文化复兴理性对待 “国学热”的出现是对30年来改革开放及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同步出现的负面效应的一种全球的、社会的、心理的、精神的乃至文化的全面反应。 从前几年的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到如今的各种私塾的涌现、孔子学院广泛的成立,甚至稚龄儿童也纷纷朗诵四书五经。“国学热”的大潮已经从中国涌向了世界!而由“国学热”更是带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各种古典元素开始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从各国领导人着唐装出席会议到《功夫熊猫》备受好评。这种现象让我们有这么一种感觉:中国传统文化要复兴了!中国不仅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实力也将大大提升。确实,对于我国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大家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但是在高兴的同时我们应该让大脑冷静下来,理智地看待“国学热”背后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学热”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国学热”的出现, 不是偶然的。在国际方面, 由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作用, 为了解决科技发展出现的负面影响, 人文主义思想大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孔子学院的创建, 正是适应了这种思潮的要求。在国内方面,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民族意识勃兴, 同时又遇到了在青少年一代的道德修养中出现的问题, 于是便思考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解决的内容和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与教育, 就成为传承的重点。所以“国学热”的兴起, 是历史的必然。 2012年,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人文学院。同时,今年新学期伊始,山东大学新设置的儒学学科开始单独招生。在业内人士眼中,这是经过几十年的蛰伏与能量积蓄。除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外,国内许多理工科院校也纷纷开设了人文课程,就如我们学校开设了国学概论、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大学语文等课程。高校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的现象,在专家眼中,还有社会转型作为催化剂。王学典解释建立儒学学科时也称:“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结构的转

国学热 论文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的内容众多,有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近年来,“国学”一词无论在媒体还是网络上出现的概率颇多,中国国内外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复兴突然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国学热已经盛行起来了。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认知到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设,这都是国学复兴的蔓延。通过“国学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的提升。 国学:传统文化与外延 虽然国学特别“热”,但是大部分人对国学的概念仍然比较模糊,有一些人所谓的“国学”其实是一篇之学,比如有人讲孔子儒学就是国学。其实对国学的理解,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上的问题。 当前社会流行的一种看法或做法,就是把传统文化放在儒家文化的层面上来表述,似乎二者可以相提并论。这种观点抽象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却十分片面,因为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传统文化的外延显然要比儒家文化宽广的多。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而儒家文化则仅仅是民族思想文化形态中的一种而已。 事实上,国学不仅仅包含儒学。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直到今天,这些都是现代人对于文化的反思与探索。就今天而言,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甚至于世界的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所谓传统文化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存在过的一切”,其更深层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过去与现在甚至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 国学热是什么? 国学“热”又是什么呢?国学“热”实际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祖归宗”现象,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国人对自己精神故乡的回归与认同。国学“热”反映出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 国学兴起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和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惊醒了不同影响力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由“国学热”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由“国学热”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国学热”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虽说不期而至,却是应运而生地出现了一股“国学热”。时至2l世纪,这股“国学热”呈现出了一种持续升温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有: 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等72位著名学者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闭幕会上公开发表了《甲申文化宣言》,表达了“与海内外华人一起,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努力”的愿望。2006年新浪网隆重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汤一介、庞朴、余敦康、李学勤等国学界一线学者百余人同时加盟。央视栏目的《百家讲坛》自2001年起开始热播国学内容,2006年1月10日开始,《光明日报》正式推出《国学》专版,每月两期讨论“国学”问题。更有各大知名高校纷纷成立国学研究院和各类以国学为内容的学习班、研修班,民间涌现出了儿童读经潮和私塾,还有大学生着汉服、行古礼蔚然成风。同时,官方对也“国学热”颇为支持。 二、何谓“国学” 从词源学上看,“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正义》日:“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国学”,最早乃指国家开办的学校。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设于国都的学校称“国学”。国学在汉代称“太学”,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晋代称“国子学”,隋朝至明清时期称“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设学部时才最终废止。随着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到了清朝末年,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国学是中国人通称本国文化学术,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学术,一般称为“汉学”,也称为“中国学”。关于国学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而言,“国”就是中国;“学”指学学脉、学问、学说、学派等。所谓国学就是本国学术,亦即中国学术之意。 国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代称,其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动。从历史上看,国学最初指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学术。 在当代中国学者的视野中,不但今日以前的中国学术是国学,当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也属于国学的范围;不但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三、国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区别 国学与传统文化是有区别的。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梦溪所长指出:国学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国学不等于传统文化,国学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国学”指称“学术”。“学术”包含在“文化”之内,但并非所有的文化现象都称为“学术”。具体而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不仅涵盖哲学、史学、文学、医学、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及音乐、绘画、书法、伦理、道德、教育、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方面的内容,而且也包括诸如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交通乃至饮食、服饰等外显或内隐的行为特征和现象。从广义角度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国学热”现象: “国学”兴起,国内外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如:中小学生、大学生、企业员工、退休人员等学习《弟子规》、《论语》等文献。国内外开设孔子学院,“国学”课堂等。此外,社会各界开展一系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并且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归来参与祭祀伏羲、黄帝、大禹、炎帝、孔子等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的活动,还有大批华人归来参与自己姓氏的认祖归宗等活动等等。 “国学热”产生原因: 一、国际因素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剧变,出现了一股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人们重提“文化多样性”、“文明对话”等概念,企图消解美国的单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这种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进入新世纪后,人们提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要到东方文明中寻找动力”的文化观点得到较为普遍的呼应。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从海外吹来一股儒学复兴之风,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当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很快在大陆学术界引起共鸣。 海外华人对我们共同的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推动国学热的一股外力。国学有着广泛的民族认同性,迎合了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有几千万,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是他们对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一些华人学者对中国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他们的研究影响到了大陆。二、传统文化自身因素 苏联解体、苏东事变,马克思主义这一国家意识形态遭遇了挫折和危机,在国际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局部真空状态,中国面临着重新洗牌选择。同时,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危机、文化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重新思考,人们开始探求新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体系。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精神特质,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想既顺应世界潮流,又能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建设一套自己的信仰体系。 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是任何其他传统资源都无法相比的。传统文化热是民众寻找文化认同、自我认同的需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自己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与精神架构,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很多内容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 三、国内因素 中国有着悠久、强大的文化传统,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必将大力复兴和弘扬自己的本土文化。拥有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是大国或者强国的标准之一,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是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当务之急。面对文化同化的大趋势以及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怎样才能既使民族充满活力,又能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这是我们应该探索的大问题。国学热是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潮流与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民族文化自信、自觉的表现。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与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失产生矛盾等问题,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这一思想资源的重视,试图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正义的力量、健全的理想人格,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

国学经典教学反思

国学经典教学反思 永兴中学:谭建华 近期全国各地的国学教学正在开展,国学已成为全国上下一致推崇的学习典范,各大学校也都开展国学诵读,从小培养和熏陶学生的国学知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和道德以及人格方面的全方位的有意 发展,国学已经成为我们未来学习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诵读”早已成为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我想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有必要学习一些有关国学的知识和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化已有初步了解,受到国粹教育。我们可以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诵读实践活动: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让老师、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用经典的精华来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传统文化教育犹如一道风景,带来勃勃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提高了师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下面总结一下国学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学的形式 1、趣味化的形式。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画法: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

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2、内容“不求甚解”化。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3、多样化诵读形式。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 二、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 3、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和活动体会。

国学教学反思

国学教学反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国学经典教学反思 永兴中学:谭建华 近期全国各地的国学教学正在开展,国学已成为全国上下一致推崇的学习典范,各大学校也都开展国学诵读,从小培养和熏陶学生的国学知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和道德以及人格方面的全方位的有意发展,国学已经成为我们未来学习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诵读”早已成为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我想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有必要学习一些有关国学的知识和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化已有初步了解,受到国粹教育。我们可以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诵读实践活动: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让老师、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用经典的精华来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传统文化教育犹如一道风景,带来勃勃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提高了师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下面总结一下国学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学的形式 1、趣味化的形式。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画法: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

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2、内容“不求甚解”化。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3、多样化诵读形式。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 二、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 3、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和活动体会。 三、具体的教学方法:

如何看待当下国学热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大学语文论文 题目:如何看待当下国学热 专业:新闻系 班级:二班 学生姓名:李凤鸣 学号:20111714 指导老师:彭文良

如何看待当下国学热 ................................................................................................... - 3 - “国学热”兴起的原因.................................................................................................. - 3 - 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 3 - 学界与媒体联手.......................................................................................................... - 4 - 国学热的意义.............................................................................................................. - 4 - 传承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4 - 当前国学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 6 - 当前国学热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6 - 批判的看待当下“国学热”...................................................................................... - 6 - 忧虑一,国学商业化.................................................................................................. - 6 - 忧虑二,讲求形式的肤浅复古也是颇遭非议的。.................................................. - 7 - 忧虑三:复古倾向...................................................................................................... - 7 - 忧虑四:人们担心现在的"国学热"会误导一些现代人。....................................... - 7 - 参考资料...................................................................................................................... - 8 -

国学热的启示

伴随着港台地区的新儒学现象,大陆出现了“国学热”。对于“国学热”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如今我们为何要重提国学,国学到底为何物?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分”倾向能否解决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成为需要讨论的中心。儒学是否仍然具有主导文化潮流的能力和价值成为其复兴可能的主要依据。 简单说来,只要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就是国学。但是纵观20世纪所谈国学观点,范围很广。总的来说,国学是中国古代学说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代表有诸子百家,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所以,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把儒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两者差异仍然很大,单单是儒学一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以为不妥。佛家在文化如敦煌文明等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佛家意蕴,而中国哲学史则贯穿了道统意识。 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生存力,也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结合。根据很多学者提出的儒学复兴的观点来看,多数是认为儒学所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保守性、虚伪性。我认为这种观念大大忽略了儒学当中体现人性的方面,而仅仅是肯定其过于教条化的一方面。因而“二分”倾向是必须得到认可的。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分”倾向,是指在多元化的现代文化冲击下,文化必然面临选择,我们应把传统文化分裂,一边用于新文化的建立和新思想的形成,另一边则抛弃。各种文明的冲突和选择是具有必然性的,所以传统文化也必然面临生存性的危机。 儒家文化必须赋予新时代的特点才能够解答当前中国文化问题。中国文明似乎走到一个转型期,有一个三岔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国学热”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就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必须从古代的文化中发起,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解救现代文化危机。道德、伦理的衰退需要一个新的出路,在西方就有学者称“儒家思想是21世纪的解药”。 文化交融是儒家发展的趋势,从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儒家在不同时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重要思想。到了当代,儒家思想会不会继续发展,扩大其思维范畴,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们已经看到了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碰撞。儒家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就是解决全球化的公共伦理问题、人权问题、正义问题、种族歧视、女性解放、动物权利、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我想我们虽不能对儒家思想有解释一切的期望,但是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其对现代全球性的文化发展也应当有所回应。儒学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自我解释和学术探究的层面。 儒学的复兴之路仍然还远,在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当中,其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只有摆脱了文化的保守状态,将各种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优势结合起来,这样才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文明有其不同优势,只有善于吸收和借鉴才能发扬儒家文化,才能够实现文化的振兴,而不是在做文化的“圈地行为”。 “国学热”给我们的启示(2012-04-0814:39:34)44

国学经典教学反思

国学经典教学反思 永兴中学:谭建华 近期全国各地的国学教学正在开展,国学已成为全国上下一致推崇的学习典范,各大学校也都开展国学诵读,从小培养与熏陶学生的国学知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与道德以及人格方面的全方位的有意发展,国学已经成为我们未来学习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诵读”早已成为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我想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有必要学习一些有关国学的知识与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化已有初步了解,受到国粹教育。我们可以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诵读实践活动: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让老师、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用经典的精华来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传统文化教育犹如一道风景,带来勃勃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与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提高了师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下面总结一下国学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学的形式 1、趣味化的形式。学生学习“兴趣就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画法: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

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 生活中处处就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2、内容“不求甚解”化。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就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就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3、多样化诵读形式。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她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 二、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就是各种角度的 归类对诗,有的就是诗句接龙,有的就是您问我答,有的就是对歌竞赛,有的就是游戏表演。 3、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与活动体会。

对国学热的看法

问题:你是如何看待教育部“弘扬国学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举措?请你谈谈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曾经听说一位老师调侃过:为什么政府强调男女平等?因为男女不平等。为什么政府强调廉政建设?因为政府贪污腐败。一个事物被得到特别的强调,通常意味着这个事物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现在教育部采取“弘扬国学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举措,从侧面说明我们现在的国学传统文化教育处于缺失状态,或者说已经不满足现今对这一教育的需求。那么这个缺失状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就我的个人经历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国家的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国学知识。 2.没有系统的教授国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课程。现在,国学传统文化的教育主要由语文课堂来渗透。语文学科教材中会设置一些古文篇目,但这些内容无法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国学知识。 3.社会对国学传统文化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此处可能有跑题,但实在想表达一下我对于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这根本上与国情有一定关联。现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民众也会致力于创造财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自然具备较强的功利性。对于大学来说,国家对它的衡量标准是他培养出了多少能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才,社会对于它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就业率,那么它在选拔学生时会更注重学术能力而非个人素养;对于小学、初中、高中来说,它们需要提高升学率来提高学校名誉与升学率,因而需要把课时安排在考试科目上;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分数会决定孩子哪所学校,从而影响其未来,那么相比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时看不出实际效用的教育,他们一定会更加关注孩子的“主科”学业成绩。 4.强势文化的渗透,使很多学生对国学传统文化“不感冒”。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欧美文化、日韩文化已经强势入侵,甚至成为潮流。很多中小学的学生喜欢看韩国的偶像剧和综艺、欧美的电影、日本的动漫,相比之下,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的载体就显得有些枯燥了。 但国学传统文化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关系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关系到我们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关系到国民的凝聚力。另外,国学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有很多仍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国学传统文化还能提升人的修养与文学素养。 但是我们该如何“弘扬国学传统文化教育”? 先谈一谈我的个人经历。大概是为了响应教育部的这一举措,我们(2015年浙江高考)的高考试题中有一道关于诸子百家的思想的简答题,通常给出一则材料,让考生分析其思想。因而我们有几节语文课的内容为诸子百家的思想简介。但我们最终只有在考前背一背,考完就抛之脑后了。又因为语文的选修教材有《论语》(高考选修考试可选,分值为10分),我们的语文课也上过论语专题。但因为我们是理科班,大家考试时选择论语的几率很小,老师的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低,我们也无心学习,最后学到真正学到多少国学知识可想而知。所以我不禁思考,这种“弘扬”能得到多少成效?在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弘扬”最后是否会流于形式,或者指标不治本? 但或许,问题在于“弘扬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现在看来,使用带有功利性的方法,进行填鸭式教育成效不大。我认为,国学传统文化自身就有很大

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

怎样看待当前的“国学热” 文学院1002 陈建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经过长期(近代)发展和短期隐没。时至当前,又掀起的一股不小的国学热潮。那么,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下面,我浅谈下我的看法。 一、当前的“国学热”是对当前新的西学东渐的自觉抵制。自近代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 ,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在我看来,这是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自觉抵制。虽然结果是重思想的国学在重器物实际的西学面前捉襟见肘。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而中西文化的的碰撞融合似乎总没停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近代直到现在,西方的许多东西都优于我们。因此我认为新的西学东渐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在继续。西方的科技,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等等都在被国人吸收模仿。在这种国人对外来文化的热情远远高于对本土文化的境况下,似乎又出现了明清时期的中西论战,只不过更加隐秘和文明了。两种文化的融合总要经过长期的磨合,改革开放后,中西交流更加频繁。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相对于我们本土文化显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外语和西式服装日趋时髦,百家经典和中式服装被束之高

阁。在这种情况下,本土文化自觉地展开了文化的自卫反击战:国学热为代表的“崇中”思潮应运而生。所以我认为,国学热不是单纯的几个文人,几家组织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入侵”的自觉抵制。这种抵制由来已久,如果本土文化再弱于外来文化,则还会继续。 二、国学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土人们在精神方面对本土文 化的渴求。 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 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 构成了当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 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 这已经是后“文革”时代转型期执政党和人民的共识。安身的身,立命的命则都归结到心灵精神的安顿, 从而心灵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突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 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 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 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几千年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 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 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 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国学热有一定社会功效,但并不能包治百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