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从目前国内各医疗单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上看,临床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归纳如下:

·实测指标:·计算指标:

1 .全血粘度 1 .全血还原粘度

①全血高切粘度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②全血中切粘度②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③全血低切粘度

2 .血浆粘度 2 .血沉方程K 值

3 .红细胞压积3. 红细胞变形性-TK 值

4 .血沉 4 .红细胞刚性指数

5 .纤维蛋白原 5 .红细胞聚集指数

6 .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6. 卡松屈服应力

7 .血小板粘附率7. 卡松黏度

8 .血小板聚集率8. 全血高切相对黏度

9 .体外形成血栓9. 全血低切相对黏度

①长度,②湿重,③干重

此外,有的单位还将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红细胞计数等也列入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中,是否有必要值得研究,过多的重复性指标,会给临床带来混乱,增加患者的负担

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 b )和血浆粘度(η p )测定。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血液是非牛顿液体,内含大量血细胞及其他成分,其粘度不固定,随着剪切速率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体内各部位的血液虽都在同一个心脏推动下,但因各部位血管的内径、形状、扭曲、平滑度、粘弹性、离心脏的距离…… 等的不同,所以各部位的剪切速率是不相同的,因此各部位血管内的血液粘度也就不同了,即使在同一部位,由于血管的舒缩,管径的变化,其剪切速率也在变化,因此粘度也同样不断的跟着变,所以在体内各个部位血液粘度是不相同的,而且在同一部位也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血液粘度称为表观粘度(Apparent Viscosity ),其粘度随剪切率增大而减低,此现象在低剪率时尤为显著。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而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血浆作为牛顿液体,血浆粘度较水略高,因含有各种血浆蛋白如白蛋白及球蛋白、脂质如胆固醇等,此外尚含有少量电解质。但其中以蛋白质对血浆粘度影响较大,故认为血浆是一种蛋白质胶体悬浮液。血浆蛋白对粘度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分子形状、大小及其含量。其中以纤维蛋白原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其次为球蛋白,分子量较大的球蛋白如M 型球蛋白,分子量可达106 ,在巨球蛋白血症或骨髓病症时,血中出现大量M 型球蛋白、血浆粘度便显著增加。白蛋白对血浆粘度影响较小,脂质对血浆影响较更小。

3 、关于血液粘度的正常参考值

血液粘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是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等的综合表现。在作血液粘度正常参考值调查中,无论采取何种类型粘度仪都要按具体操作要求,严格控制,对受检者一定要经过严格体检,选择的健康人群应包括无慢性病史,不吸烟,不饮酒,不肥胖,不服药,妇女要避开月经期。正常人血液粘度值虽有波动,但却有一正常参考值范围,但由于各实验室的检测仪器类型不同,所选择的剪切率不同,检测方法不统一,检测条件不一致,所用器材缺乏标准化,操作方法缺乏规范化,以及检测人员技术水平的差异等,目前要制定一个适用于各实验室的统一正常参考值是比较困难的。但各实验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制定出本实验室的正常参考范围,提供给临床,切忌借用外地正常参考值。待本地区或全国在检测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上,全面开展血液流变学的质量控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质控措施,此时,在本地区或全国范围内,进行较大人群的正常参考值调查才是可行的。

4 、粘度单位及结果报告

目前根据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规定,全血与血浆粘度测定应采用mpa·s (毫帕. 秒)为单位,它与过去使用的CP (厘伯)之间的关系为:1mpa·s=1CP

血液粘度测定结果报告,应说明温度和测定有关的剪切率,同时应报告血样的压积,并应尽可能同时列出健康人(不同性

别和不同年龄组)的正常参考值,以供比较。

5 、影响血液粘度的主要因素

1 )血细胞压积:

在正常人血液中,血细胞以红细胞(RBC )为主,约占血细胞体积的95% ,而白细胞(WBC )和血小板(Plt )所占比例极小,分别占总体积的1/600 和1/800 。因此,研究血细胞对血液粘度的影响,主要讨论红细胞的作用。习惯上将血细胞压积称为红细胞压积(HCT ),HCT 是影响血液粘度的最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HCT 增加而迅速升高。关于血液粘度与HCT 之间的关系有不同说法,有报导提出血液粘度随HCT 呈指数增加,另有报导提出当HCT 小于0.45 时,血液粘度与HCT 呈线性关系,当HCT 超过0.45 以上时,血液粘度随HCT 以更大的幅度增加。红细胞数量的增多,红细胞聚集机会增多,聚集体的数量和聚集的粘度会随HTC 增高而增加,这些因素也使全血粘度增高。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白细胞和血小板对血液粘度影响不明显,但在白血病和血小板增多症时,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加情况下,由于白细胞的硬度大于红细胞的硬度,会使血液表观粘度增高,在白细胞压积超时0.15 时,血液粘度明显升高。

2 )红细胞聚集:

红细胞的聚集状态受血浆大分子桥联力,细胞表面静电排斥和流场剪切应力等因素的影响,当流场剪切率降低时,血液接近于不流动时,则红细胞聚集体容易出现,并形成某种空间结构,造成液体内摩擦阻力增加。当剪切率增大时(或剪切应力增大时),流场的剪切应力足以克服血浆中大分子桥联力,则红细胞不易聚集在一起。若红细胞聚集,说明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则红细胞电泳时间减慢,而粘度也可以上升。红细胞聚集主要影响低剪切下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增多时,低剪切下血液表观粘度增高。在正常情况下,当剪切率大于50S-1 时,红细胞便不能聚集在一起,而呈单个分散状态,从而使流动的内摩擦阻力降低,这就是血液粘度随剪切率升高而降低的原因。

3 )红细胞变形: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状,直径约7-8 μ m ,它能通过比自己直径要小得多,甚至小好几倍的微血管,这在微循环中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这充分说明红细胞是具有明显的变形能力及很好的弹性,若这种能力丧失(变形性或粘弹性),红细胞就不能通过比自己小的微血管,这时红细胞在微血管中流动时的粘度也就增加。

红细胞在外部流体剪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被拉成椭圆形,并随流动方向取向,而且这些变形和取向的程度随剪切率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血液阻力降低。这就使血液粘度随剪切率升高而减少,上述红细胞聚集作用和变形与剪切率之间的关系,正是血液非牛顿流动的微观流变学基础。

4 )血浆粘度:

血浆蛋白是影响血浆粘度的主要因素,也是血液粘度的一个影响因素。血浆蛋白对血浆粘度的影响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分子的形状和大小,蛋白的含量愈高,血浆粘度愈高。链状蛋白分子比球形分子影响大、故纤维蛋白原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这不仅因为它是链状分子,而且因为它可以促进红细胞的聚集。球蛋白次之,α 1 、α 2 、β、γ球蛋白等任何一成分增加,均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增加,但以γ球蛋白为明显。免疫球蛋白lgA ,lgG ,lgM 任何一种成分增加亦可使血浆或血清蛋白粘度增加,若三种均增加,则血浆粘度剧增。而白蛋白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小。这些大分子血浆蛋白除了对血浆粘度的直接影响之外,还可能过增加红细胞聚集性,降低变形性,进一步增加血液粘度。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的含量与粘度成正比。血糖过高或白血病患者,因大量白细胞裂解,血浆中会出现大量核酸(DNA 和RNA ),此时血液粘度也增加

5 )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血液粘度相当重要,有些外科手术常在低温下进行,内科常有高烧和中暑病人,外周血管病,巨球蛋白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病人的四肢受冷会引起严重症状,所以研究温度对血液粘度的影响,在临床医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使体液粘度降低,温度下降使体液粘度增高。但血液情况十分复杂,温度升高将导致红细胞聚集增高,于是使血液低剪切率粘度升高,而血浆粘度和高剪切率血液粘度都降低。

使用旋转式粘度仪测定血液相对粘度,尤其在高剪切率下,不随温度变化(15 ℃~ 40 ℃)而改变。但毛细管粘度计测定血液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温度升高至41 ℃以上时,由于血浆蛋白和红细胞膜均出现变化,导致红细胞硬度增加,使血液粘度升高。

周围环境温度突然下降,使四肢血液温度降低,血液粘度增高。同时寒冷性刺激,使水分丢失,红细胞压积增高。而温度的突然升高,使机体温度稳定系统超负荷,大量出汗,也导致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聚集增多,红细胞内粘度与血浆粘度之比加大,则进一步使血液粘度增高。

6 )pH 及渗透压

pH 和渗透压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它们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的改变。PH 降低可使红细胞膜变硬,细胞变形下降。低渗状态可使红细胞球形化,变形性降低。高渗条件可使细胞内水分外流,细胞内粘度升高。因而这些因素都可使低剪切率下粘度降低,高剪切率下粘度升高。

7 )剪切率

非牛顿流体的粘度,随剪切应力或剪切率的变化而变化,在高剪切率时全血粘度低,而在低剪切率时,全血粘度则增高。这是因为低剪切时,红细胞易于发生聚集,高剪切率时红细胞聚集被冲开,又处于分散状态。剪切率主要是影响红细胞的聚集与变形,而血液粘度与红细胞聚集和变形密切相关。

8 )管壁及血管口径

血液流动还受血管内壁的平滑度影响,血管壁平滑血液流动快,血管壁粗糙则血液流动变慢。血管口径小到一定程度时血液粘度会随口径减小而变小,这是因为血液在小血管中流动时,血细胞靠近血管轴心,管壁接触几乎是血浆,这就是Fahracus—Lindqvist 效应和Sigma 效应。但当血管小到与红细胞大小相似时或管径在3—4 μ m 时,则全血粘度又随管径缩小而增大,这就是所谓Fahracus—Lindqvist 效应的逆转。

9 )吸烟、饮酒及应激反应

通过对吸烟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发现,吸烟者红细胞压积增加,纤维蛋白原升高,吸烟结果,使红细胞内粘度增加。由于吸烟,使一氧化碳饱和度增高,使血红蛋白失去部分输氧功能,而易于出现低氧和缺氧状态,反过来又使红细胞刚性增加,红细胞聚集增加,并使血小板聚集增加,从而使全血粘度增高。

饮酒(特别是大量饮酒)可以使血液粘滞因素有一定幅度增加(如红细胞聚集程度及红细胞内粘度和刚性),红细胞膜的生化完整性受到损坏,红细胞粘滞因素增高,可导致微循环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并使局部出血。

应激反应可导致交感神经过分兴奋,儿茶酚胺产生过剩,可增加血小板聚集并促进血栓形成,同时又可使游离脂肪酸增加,

造成恶性循环,促使血液粘滞诸因素升高。

6 、血液粘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为最明显,(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它予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血液粘度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发作的警报信号。

冠心病一般在临床上虽可无症状,但常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尤其是心肌梗塞也可能突然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而致猝死,有的甚至发生毫无先兆的猝死。据统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死亡率近40% ,而且其中半数病例从症状确定到死亡不超过 1 小时。因此,如何能及早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发病程度,这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系到冠心病防治的重要临床问题。近年来,有临床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异常,尤其是其中的低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增高可出现于冠心病的发病之前,而且又往往是出现在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更早先兆。更为重要的是与血压、血脂和血管硬化等指标相比,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这一点对于预测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血液粘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4 倍。血液粘度增高亦见于心绞痛患者,但不如急性心肌梗塞时明显。心肌梗塞时血液粘度不论是低剪切率下或高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在低剪切率下明显高于心绞痛者。故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可作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冠心病发病后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粘度持续增高多提示病情恶化和愈后不良,而血液粘度降低,相反多提示病情缓解和愈后良好,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测定血液粘度,了解血液粘度有无降低,也就成为判断任一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血液流变学检测还可用于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在长寿因素调查中,健康长寿者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而心血管疾病的长寿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维持血液粘度在正常范围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抗衰老研究中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应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指标。

许多资料表明,患肿瘤时,血液粘度,特别是血浆粘度明显增高。血浆粘度增高主要是由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所引起。而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又促使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强,是造成血液粘度增高和血沉加快的主要原因。肿瘤患者,特别是肿瘤已发生转移时,血液流变学变化,特别是血液和血浆粘度表现尤为显著。这样,全血和血浆粘度的测定有可能成为予测肿瘤的发生,尤其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指标。

血液流变学应用于临床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就是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许多血液粘滞因素升高都会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高粘滞综合症都伴有血液粘度的升高。因而血液粘度的变化在高粘滞综合征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血还原粘度(RV )

在血液粘度检测中,除直接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外,通过计算又引入了全血还原粘度的概念。因为血液粘度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红细胞是影响全血粘度最主要的因素,在各种剪切率下,全血粘度随HCT 的增加面增大,在同一剪切率下全血表观粘度随HCT 的增高,呈指数增高,在同一压积时,其表观粘度随剪切率增大而降低,为了消除HCT 的影响,便于比较不同血样的粘度,所以引入了全血还原粘度(RV )的概念。

1 、全血还原粘度定义

全血还原粘度是指红细胞压积(HCT )为1 时的全血粘度值,也称为单位压积粘度,或定义为单位红细胞压积对于全血相对粘度的贡献。这样使血液粘度都校正到单位HCT 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说明由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而不是由于红细胞数目的变化)对于血液粘度影响的大小。

全血还原粘度(RV )计算公式如下

ηb-ηp 1

RV=———— ·——

ηp HCT

式中ηp为血浆粘度,ηb为全血粘度, ηb-ηP 为血浆中因加入血细胞后粘度的增长量, ηb-ηp /ηp是粘度增长量对原来粘度的增长率,ηb-ηp /ηp比值愈大,表明血样中RBC 对血液粘度影响愈大,再除以红细胞造成血液粘度增长率,亦就是把HCT 整体对血液粘度的影响转化为单位HCT 对血液粘度的影响。若以全血高切粘度代入上式,可计算出高切还原粘度(HRV ),同理尚可得到中切原还原粘度(MRV )与低切还原粘度(LRV ),全血还原粘度是一个无量纲的数值。

2 、临床意义

全血粘度与全血还原粘度的关系

( 1 )若η b 和RV 都高,说明血液粘度大,而且与RBC 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 2 )若η b 高和RV 正常,说明HCT 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RBC 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对粘度贡献不过大):

( 3 )若η b 正常而RV 高,表明HCT 低(血液稀),但RBC 自身的流变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过大),说明η b 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

( 4 )若η b 和RV 都正常,说明血液粘度正常。

(三)红细胞压积(HCT )测定

1 、测定方法

目前在血液流变学检查中,测定红细胞压积的方法有两种:

( 1 )温曲勃氏法(wintrobe )或称温氏法。

( 2 )微量毛细管法: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血液流变学专家组,早在1986 年的文件中建议,HCT 的测量应采用该法。据第四军医大学范家骏教授报导,微量毛细管法所测得的压积数要比温氏法低 2.8% 左右。

2 、临床意义

( 1 )HCT 增高的疾病

临床实践早已证实,真性RBC 增高症,肺心病、充血性心衰、先心病、高山病、烧伤、脱水等疾病患者均有HCT 增高。HCT 值能反映病情的程度,可作为疗效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HCT 值有地区性差异,如高山地区健康人HCT 比平原地区为高。

( 2 )HCT 降低疾病

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肤水、失血性疾病等HCT 降低,妇女妊娠,月经期HCT 也有所降低。

( 3 )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1 )HCT 与血液粘度的关系

HCT 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HCT 增加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影响心、脑血流量及微循环灌注。实验证明,当HCT 在45% (0.45 )以下时,血液粘度随HCT 按指数关系增高,粘度与压积呈直线关系。当HCT 超过45% (0.45 )时,粘度与压积是对数关系。

粘度值呈曲线增高(图3-3 ),所以,当HCT 超过45% (0.45 )时压积的微小变化可引起血液粘度的明显上升。由于HCT 增高而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常表现为高粘滞综合征(即高浓稠血症和高粘血症),血液瘀滞,出现微循环障碍时必须及时纠正,以免引发血栓等严重后果,现已有很多资料表明高压积与血管阻塞密切相关,高压积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予测上有一定意义。

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HCT 的关系:

有人统计HCT 在0.36-0.46 时,脑梗塞发病率为18.3% ,HCT 在0.46—0.50 时,脑梗塞的发病率为43.6% ,而HCT 在0.51 以上者脑梗塞发生率增加到63.6% ,所以,随着HCT 增高,脑梗塞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美国把0.46 的压积规定为予示中风和冠心病发生的警报信号,日本规定为0.48 。HCT 增高与脑梗塞密切相关,所以有学者提出,HCT 增高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患严重脑动脉硬化症又有HCT 增高的患者其脑梗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轻微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对脑

出血的发病率研究发现,HCT>0.40 组较<0.40 组稍高,但远远低于脑梗塞患者,通过对于患者年龄对HCT 与脑梗塞关系的影响观察发现,78 岁以上的老年组患者,HCT 在0.46 以上,其脑梗塞发病率为35.4% ,77 岁以下老年组患者,脑梗塞发病率略低为22.4% 。随患者年龄增长脑动脉化程度加重,则脑梗塞发生于高年龄组的机会大大增加。脑梗塞发生部位与HCT 也有一定关系。

在HCT 超过0.46 ,而脑梗塞发生率上升的同时较常见的深部梗塞多于皮层梗塞。有的学者通过对颈动脉闭锁和完全性卒中的患者脑梗塞部位进行CT 检查,发现梗塞面积的大小与高HCT 有关。HCT 升高,使全血粘度增高,血流减慢,侧支血流则受到影响,梗塞面积进行性增加。

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尤其对老年人来说,确定最适的HCT 并注意维持是十分重要的,通常认为,78 岁以下的老人,适宜的HCT 在0.41—0.45 ,78 岁以上的老人,最适HCT 宜在0.36—0.40 。当老年人因增龄发生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狭窄,弹性减低,于血压下降时,可随迅速减少的血流量而引发脑缺血,因此,此类老年患者的HCT 应保持在0.30 左右,在血压波动较大时,尤应警惕脑血管损伤的发生。

3 )HCT 与血流量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HCT 增高,血液粘度随之增高,(每个人增高幅度不同),根据泊肃叶定律,血流量(Q )与血液粘度(η b )成反比,所以,HCT 增高可使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所以HCT 的变化对脑血流量有影响,即高HCT 时,血液粘度增加,脑血流量降低,有人观察HCT 为0.47—0.53 组患者的脑血流量明显低于HCT 为0.36—0.46 组,用血液稀释疗法,可显著降低HCT 和全血粘度。

4 )影响血液触变性:

在全血粘度的测试中会发现其粘度值随着检测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这一特性称为血流触变性。因为血液在静止时红细胞易呈缗钱状聚集在一起,因此,测试一开始粘度值较高,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因红细胞由聚集状态逐渐变成分散状态,粘度也就逐渐降低,红细胞压积越高,粘度降低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与国外,在血液流变学检查上,都把HCT 看得十分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我们单独讨论的是HCT 的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对一个具体病例而言,则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某项指标,必须综合分析,要有全局观念。

(四)血沉(ESR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RBC 聚集性是非牛顿流体流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对于低剪切率下的流动有极大影响,因此,在血液流变学研究中,RBC 聚集性深受重视,红细胞聚集性的测定方法有粘度法:形态观测法:吸光度观测法和红细胞沉降法(血沉法)。临床上常用的是血沉法,此法被应用于临床已有50 余年历史,是大家比较熟悉,简单而又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常用的临床检验指标。血沉的变化可做为疾病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和予后观察指标,血沉虽然不是特异性检验项目,但在某些疾病中血沉的变化比较敏感。特别在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的鉴别上有一定参考价值,一般情况下,在血沉增快的疾病中,器质性病变往往多于功能性疾病: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所以在临床上,如能除外生理因素,血沉增快应视为异常现象,它的诊断特异性虽然不高,但从血液流变学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RBC 的聚集性,因而被临床血液流变学所采用,随着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和发展,把传统的血沉试验被应用到临床血液流变学方面来,做为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指标之一,这样即显示了以往的血沉检验的临床意义,又显示了其独特的血液流变学意义。

1 、测定方法

经典的血沉测定,有潘氏法,魏氏法和温氏法,由于前两种方法用血量大,故在血液流变学检测中,多采用温氏法。近年

来国内又研制成血沉曲线测定自动分析仪,对血沉现象的基础研究及对一些疾病的生理研究,均可提供有价值的参数,尤其是较重的活动性疾病的病情发展及予后转归有动态监测和预测作用,目前国内医疗单位用此仪器尚少,还未普及起来。

2 、临床意义

目前,对血沉测定的临床意义应该从两方面认识,即传统的临床意义和血液流变学意义。虽然两方面的意义都共同应用于临床,而且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但是,其应用目的是不尽相同的。传统的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协助临床某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而血液流变学意义着重在于观察红细胞聚集性是否增强,进而观察由于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导致血液粘度增高的一系列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

1 )传统的临床意义:

①常用于协助诊断肺结核,风湿病以及疗效和予后观察。结核病与风湿病的活动期使血沉增快,稳定期则恢复正常,所以,常用于观察风湿及结核是否处于活动期,是风湿和结核病活动的良好指标。结核与风湿病引起的血沉增快,多由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增高所致。

②做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指标之一。多发性骨髓瘤时,由于免疫球蛋白大量增多,红细胞多呈缗线状凝集,使血沉明显增快。

③可用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如胃癌和胃溃疡的鉴别,如果血沉增快,胃癌的可能性大:在分辨心肌梗塞和心绞痛时,如果血沉增快,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大:在区别是单纯性卵巢囊肿还是炎性包块时,如果血沉增快,炎性包块的可能性大。恶性肿瘤一般血沉快,良性肿瘤一般正常。血沉也是预测血栓病,冠心病最简易的方法之一,若血沉快,又伴有纤维蛋白原增高和RBC 电泳时间减慢,临床上实验室应进一步检查有无脑血栓、冠心病的可能,以明确诊断。

④各种贫血时血沉增快。

⑤各种急慢性感染或炎症,恶性肿瘤,组织严重破坏或变性坏死,甲亢,胶原组织病,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性疾病及金属中毒等都可见血沉增快。

⑥月经期,妊娠 3 个月至产后一个月可见血沉呈生理性增快。

⑦红细胞增多或血液浓缩,低纤维蛋白原症及心脏代偿功能障碍时,可见血沉减慢,有时几乎读不出结果。

2 )血液流变学意义

血沉测定做为血液流变学诊断指标之一,主要是用以观察红细胞的聚集性。很早就有人发现红细胞聚集时血沉增快,并提出与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等因素有关,但未能提示其更深一层的意义,随着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对于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的研究,以及由此引起的血液粘度增高及其相关的一系列疾病有了突破性进展,血液流变学方面的意义是传统临床意义的进一步发展。

红细胞聚集可使血液流动减慢,血流阻力增大,血液粘度增高,特别是低剪切粘度明显增高,其粘度增高的程度与红细胞的叠连速度及数量有直接关系。这种血液粘度的增高来源于红细胞的聚集能力增强,而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时又表现为血沉增快。所以,在高粘滞综合症分型——五大血症时,将血沉做为高聚型指标之一,这里所讲的血沉增快和粘度增高都是来源于红细胞聚集,那么,引起红细胞聚集的因素有:

①血液PH :正常RBC 表面带有一定数量或密度的负电荷,由于相同电荷之间相互排斥,使RBC 之间不易发生聚集。在酸中毒时,由于血液PH 下降,RBC 表面负电荷减少,使细胞易于聚集,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所以,酸中毒休克

与周围循环衰竭同血液粘度有直接关系,因此用碱性药物治疗,提高血液PH ,增强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对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是很有意义的。

②胆固醇:血浆中胆固醇带正电,有中和RBC 表面负电荷的作用,所以胆固醇含量增高时,RBC 表面负电荷减少,RBC 易于聚集,血沉增快,血液粘度升高。

③RBC 表面负电荷的多少也取决于细胞膜的组成成份。

④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球蛋白含量对红细胞聚集性的影响,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有增强红细胞聚集性的作用。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含量增多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是某些病理因素的结果,当我们在进行治疗时,不能单考虑原发病的常规治疗,同时也应考虑血液流变学疗法。这样则能获得更满意的效果。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可以引起某些疾病,某些疾病同样也可以引起血液流变学诸项指标的改变,二者是互相联系的,不管血液粘度的增高是病因还是结果,如不能得到纠正则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

(五)血沉方程K 值

血沉快慢与血液成分改变有关,其中直接与红细胞多少(即HCT 高低)密切相关。血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HCT ,HCT 成为影响血沉的主要因素。若HCT 高,ESR 减慢,反之,ESR 增快HCT 低,ESR 与HCT 之间呈一定的数学关系。通过血沉方程K 值的计算,把ESR 转换成一个不依赖于HCT 的指标,以除外HCT 干扰的影响,这样血沉方程K 值比ESR 更能客观的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变化。

1、血沉方程K 值计算

ESR ESR

K= ------------------------- 令R=[-(1-H+1nH)] 则K=------------------

[-(1-H+1nH)] R

In 是不以e 为底数的对数,如病人的HCT=40% ,ESR= 20mm /60min ,求K 值,根据上式则:

20 20 20

K=----------------- =------------------ =----------------=63.29

[-(0.4+1n0.4)] -[0.6=(0.916)] 0.316

为了便于计算,可由已知的H 值查下表,而得R 值,再以R 值除ESR 值即得K 值。见表3-2

表3-2 从红细胞压积查取R 值

2 、正常参考值

X ± 2SD=53 ± 40 ,其范围为13—93 。

3 、临床意义

血沉方程K 值超出正常参考值,即K>93 时,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血沉增快。

血沉与方程K 值的关系:

1 )ESR 快,且K 值大,说明红细胞聚集性高,ESR 肯定快。

2 )ESR 正常,但K 值大,表明HCT 增高,且细胞聚集性高,说明ESR 还是快。

3 )ESR 快,但K 值正常,表明HCT 减低,但红细胞聚集性并不高,实际血沉并不快。

4 )ESR 正常,K 值也正常,血沉一定正常。说明红细胞聚集性不高。见表3-3

表3-3 血沉与K 值变化的流变学意义

犬猫尿液分析及临床意义

犬猫尿液分析及临床意义 犬、猫尿液分析及临床意义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尿量 犬20,40ml/kg/日,猫22,30ml/kg/日 尿量异常的几种情况—— 1、多尿 多见于下列疾病 (1)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2)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管功能衰竭等。 (3)精神性多尿:多因精神因素引起,如紧张、工作压力太大等。 2、少尿或无尿 常见于以下疾病 (1)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休克、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或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的尿路梗阻。 (二)颜色 正常新鲜的尿液犬为淡黄色,猫为黄色透明的液体。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见微量絮状沉淀。尿色的深浅常与食物、药物及尿量多少有关。 常见的颜色异常的尿液有以下几种—— 1、红色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尿液呈红色,医学上称为血尿。常见于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注意:当服用色素、药物等也会造成红色的尿液,需认真鉴别。 2、酱油或浓茶色 常见于蚕豆病、黑尿热、急性肝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3、乳白色 常见于丝虫病、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某些原因引起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 此外,当患者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疾病时,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液放置后可见白色云絮状沉淀。 注意:正常尿中,如含多量磷酸盐时,尿液也可呈乳白色,尤其是在冬季气温低时最为多见。 4、黄色 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这是因为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而造成的。 也可见于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如核黄素、黄连素、灭滴灵等。 5、蓝绿色 多见于使用美蓝、消炎痛、氨苯喋啶等药物后。 (三)气味 正常尿液长时间放置后,因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若尿液在排出时即有氨臭味,这多患上慢性膀胱炎或慢性尿潴留。 若尿液呈苹果样气味,则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此外,进食某些食物,如蒜、葱后也可使尿液呈特殊气味。 二、尿常规检查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14T13:48:54.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李晶 [导读] 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李晶(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199-02 【摘要】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目的讨论血液流变学检查。方法根据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诊断。结论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种情况。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检查 一、概述 (一)血液流变学的概念 1951年Coply首次把血液流变学从生物流变学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血液流变学主要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聚集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作用的学科。在许多病理或疾病状态下,血液的流变学特性都发生改变,尤其在血栓前状态及血栓的发生过程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血液流变学检测 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临床上血液流变学检测主要应用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性、血液聚集性三方面检查。 1.血液黏度测定血液黏度是描述血液作为液体的流动性的重要力学指标。血液黏度的变化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有意义。血液黏度分为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 (1)全血黏度:全血黏度的大小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与流场切变率有一定的关系。全血黏度为血液流动时所受切变力与切变率的比值,主要受切变率的变化、血细胞的比容及变形性、红细胞的聚集性、机体温度以及血浆成分的影响。全血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旋转式黏度计检测法,检测高200S-1中50S-1低5S-1三种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值。其正常参考值如下(单位:mPa?s)。 200S-1 男:3.83~5.30;女:3.39~4.41 50S-1 男:4.94~6.99;女:4.16~5.62 5S-1 男:8.80~16.05;女:6.56~11.99 (2)血浆黏度:血浆黏度不受切变率的影响。血浆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毛细管黏度计方法。其正常参考值为男:l.60~1.80;女:1.65~1.95(单位:mPa?s)。 (3)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总体积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其正常参考值为男:44.23%~50.47%;女:37.86%~45.22%。 (4)血沉:红细胞沉降率的简称,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在血浆中的沉降速率。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l0mm/h;女:0~15mm/h。 (5)血沉方程K值:血沉反映了血液的成分改变,同时又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因此以方程的形式表达血沉与红细胞压积的关系,方程K值较单纯的血沉更能合适地反映细胞密集程度。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62.69;女:5.83~72。 (6)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过程中重要的凝血因子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血液流变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作为血液流变学检查中的一个参数,对血液整体的液体流动性估计有重要作用。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值为200~400mg/dl。 2.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检测项目,其改变对各种疾病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红细胞占血液中有形元素总体积99%以上,血液体积的40%~45%。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影响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的最主要因素。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能自由通过比其自身直径小的微血管的能力。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会导致全血黏度,特别是高切变率下全血表观黏度升高,加大血流阻力。红细胞变形能力由以下因素决定:①红细胞膜的黏弹性,它主要受脂双层的组成与结构、膜骨架结构及其动态调节的影响;②红细胞的几何特性,取决于细胞表面s与体积v之比(s/v);③红细胞胞浆黏度,主要受血红蛋白浓度影响。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的方法主要有:微孔筛滤过法、激光衍射法、微吸管法等。各实验室应建立各仪器的参考值,红细胞滤过指数为: 0.29±0.10。 二、常见疾病 (一)全血黏度升高常见原因 1.循环系统疾病有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如脑卒中、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病毒性肝炎、肺心病、烧伤。 (二)全血黏度减低常见疾病 多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三、临床思路 (一)全血黏度增高 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从目前国内各医疗单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上看,临床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归纳如下: ·实测指标:·计算指标: 1 .全血粘度 1 .全血还原粘度 ①全血高切粘度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②全血中切粘度②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③全血低切粘度 2 .血浆粘度 2 .血沉方程K 值 3 .红细胞压积3. 红细胞变形性-TK 值 4 .血沉 4 .红细胞刚性指数 5 .纤维蛋白原 5 .红细胞聚集指数 6 .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6. 卡松屈服应力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作者:左大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流动和变形的科学。 从研究角度上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3、血液生化物质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从研究领域上分,又可分为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两方面。 二、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点 (一)实验室检查方面 1、检测指标的建立,常用的实验室指标要反映: (1)血液粘度,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两类。 (2)红细胞的聚集性和红细胞的变形性。 (3)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 (4)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血脂成分的检测。 2、实验室方法学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1)粘度计的设计要求和校正。 (2)质控品的研制以及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开展。 (3)其它检测指标方法学的标准化,例如血脂测定。 (二)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 1、阐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血液流变学变化预测某些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血液流变学参数可做为某些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4、观察药物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评价药物的疗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三)已报道的血液流变学相关的疾病,见表1。 表1 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犬猫的正常生理值

附录1 犬猫正常生理值 项目参考值(Reference Range) 犬(Canine)猫(Feline) 寿命 性成熟 繁殖适龄期限繁殖期 发情持续时间排卵时间 妊娠期 产仔数 新生仔体重 哺乳期 体温(股内侧)呼吸数 心率10~20岁 雄性10~12月龄 雌性7~9月龄 1~2岁 6年 4~13天 发性情后2~3天 58~63天 1~20只 200~500克 50~60天 37.5~39.0℃ 10~30次/分 70~120次/分 8~20岁 雄性7~9月龄 雌性5~8月龄 10~12个月 6年 3~10天 多在交配刺激后24小时 58~63天 3~6只 90~140克 45~60天 38.0~39.0℃ 20~30次/分 120~140次/分 附录2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正常值 血液项目和单位(Haematology & unites)参考值(Reference Range)犬(Canine)猫(Feline) 红细胞(RBC)×1012/L 血细胞比容(HCT)L/L 血红蛋白(HGB)g/L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10-15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1012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dl 白细胞(WBC)×109/L 叶状中性粒细胞(Seg neutr)% 杆状中性粒细胞(Band neutr)% 单核细胞(Mon)% 淋巴细胞(Lym)% 嗜酸性粒细胞(Eos)% 嗜碱性粒细胞(Bas)% 血小板(P)%5.5~8.5 0.37~0.55 120~180 60~77 19.5~24.5 32~36 6.00~1 7.00 60~77 0~3 3~10 12~30 2~10 少见 200~900 5.0~10.0 0.24~0.45 80~150 39~55 13.0~17.0 30~36 5.50~19.50 35~75 0~3 0~4 20~55 0~12 少见 300~700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浓、粘、聚、凝”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b)和血浆粘度(ηp)测定。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为最明显,(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它予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血液粘度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发作的警报信号。冠心病一般在临床上虽可无症状,但常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尤其是心肌梗塞也可能突然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而致猝死,有的甚至发生毫无先兆的猝死。据统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死亡率近40%,而且其中半数病例从症状确定到死亡不超过1小时。因此,如何能及早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发病程度,这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系到冠心病防治的重要临床问题。近年来,有临床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异常,尤其是其中的低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增高可出现于冠心病的发病之前,而且又往往是出现在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更早先兆。更为重要的是与血压、血脂和血管硬化等指标相比,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这一点对于预测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血液粘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4倍。血液粘度增高亦见于心绞痛患者,但不如急性心肌梗塞时明显。心肌梗塞时血液粘度不论是低剪切率下或高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在低剪切率下明显高于心绞痛者。故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可作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冠心病发病后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粘度持续增高多提示病情恶化和愈后不良,而血液粘度降低,相反多提示病情缓解和愈后良好,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测定血液粘度,了解血液粘度有无降低,也就成为判断任一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流变学检测还可用于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在长寿因素调查中,健康长寿者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而心血管疾病的长寿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维持血液粘度在正常范围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抗衰老研究中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应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指标。许多资料表明,患肿瘤时,血液粘度,特别是

犬猫血液学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生理:年龄性别差异,缺氧,妊娠影响 病理:增多:脱水,血浆容量减少 减少:各种原因的贫血 2、血红蛋白HGB: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 3、红细胞比容: 增多: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浓缩,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见于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白细胞计数WBC 增高:生理性增高:妊娠,分娩,剧烈运动 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和炎症,类白血病反应,酸中毒,严重烧伤,手术后,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白血病 减少: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接触性射线,某些药物,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狼疮 5、中性粒细胞: 增多:生理性: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新生动物、发情期、妊娠中晚期、分娩病理性: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失血或溶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 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增生,见粒细胞性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 减少: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贫血,射线 6、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变态反应,如过敏、哮喘;寄生虫,尤其组织内寄生虫,皮肤病,如、湿疹;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其它传染病的恢复期,肾上腺功能减退 减少:意义不大,激素治疗 7、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减少:无意义 8、淋巴细胞 增多:幼犬生理性增多;感染,主要是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9、单核细胞 增多:感染:如结核,血液病:如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无临床意义 10、血小板PLT 增多:炎症,肿瘤,外伤,手术,剧烈运动,骨髓增殖综合症,慢性粒细胞血红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免疫性破坏,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尤其是它们对血液粘度所以能给予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据观察血浆或血清粘度随纤维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种蛋白成分,血脂(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增加而增加。但这种依赖关系较少,而白蛋白以外的这些成分产生粘度的能力较大。若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地增加时,则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相应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也是招致全血比粘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各种生物大分子成份在相同毫克%浓度下产生比粘度的能力大小,按其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胆固醇→纤维蛋白→甘油三酯→β脂蛋白→IgG和IgA→白蛋白。从这一顺序可推测产生粘度能力大小与有关生物大分子的构型、大小、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等性质有关。如纤维蛋白原分子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引起分子间的相互牵连,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列于第二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由于它们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或血清中往往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和121倍,列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顺序为β脂蛋白、Lg、白蛋白(6.9×10),其中β脂蛋白亲水性较差,分子量比Ig、或白蛋白高3.2倍,Ig的亲水性较脂蛋白好,分子量较脂蛋白低故产生粘度能力居中,即白蛋白的2.7倍,白蛋白因分子量最小,亲水性最强,产生粘度能力较弱,故在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对粘度的影响可能较小。 临床意义 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 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

犬猫常见传染病

犬猫常见传染病 一、犬瘟热 (一)概念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 , CD)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致死性传染病,病犬以双相热型、呼吸道和消化道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及中后期出现肌肉抽搐或瘫痪为特征。致死率高,幼犬致死率可达80%以上。 (二)病原及流行病学 1、病原及传播途径: 犬瘟病毒,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单股RNA病毒。 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眼结膜、口腔黏膜和鼻腔黏膜等感染。 2、传染源 主要是患犬和带毒犬。 3、易感动物 犬科、鼬科和浣熊科动物,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犬均可感染,但3~12个月的幼犬最易感,往往成窝发病,病愈犬可获得长时间甚至终生抗体 4、流行性 具有明显的品种、年龄和季节性。纯种犬易发,断奶至1岁以内的犬易发,秋末夏初明显增多。 (三)症状 1、双相性体温升高:本病潜伏期3~6天。体温升高达39.8~41℃,持续1~2天,接着有2~3天的缓解期(体温趋于38.9~39.2)。随着体温再度升高,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感染症状明显,甚至神经系统感染。 2、呼吸系统症状: 本病的主要症状。 病初患犬精神轻度沉郁,食欲不振,流泪,有水样鼻液,时有咳嗽或人工诱咳阳性。之后,眼、鼻分泌物转为黏液性或脓性,喉气管及肺部听诊呼吸音粗厉。在疾病中、后期,往往发展为支气管肺炎,患犬鼻端干燥(裂),有多量脓鼻液。 患犬大多表现特有的化脓性结膜炎外观:即脓性眼眵附着于内、外眼角与上下眼睑,眼角和眼睑周边脱毛、光秃,似戴一副眼镜状。 3.消化系统症状: 病初、中期常有呕吐表现,但次数不多,食欲减退或废绝,对本病具有一定的示病意义。幼犬通常排出深咖啡色混有黏液或血液的稀便,而成犬一般数日无便。患犬因呕吐、腹泻以及食欲废绝,逐渐脱水、衰竭。 4、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症状多在发病中、后期,少数于病初出现,对本病具有重要的示病意义。轻者口唇、眼睑、耳根抽动,重者踏脚、转圈或翻滚、运动共济失调、后肢麻痹,咬肌或侧卧时四肢反复有节律性的抽搐是本病的特征表现。 5、皮肤、足垫症状: 在发病初期或末期,部分患犬四肢足垫角质化过度、变硬,幼年患犬常在腹下和股内侧皮薄处出现米粒或豆粒大小的红斑、水疱或脓疱。使用抗生素治疗后,腹下和股内侧的脓性皮疹很快干枯消失。康复犬硬化的足垫角质层逐渐脱去。 (四)诊断 进口犬瘟热快速诊断试纸,取患犬眼、鼻分泌物、唾液或尿液等为检测样品,可在5~10分钟内作出诊断。其他方法不再详细介绍。 (五)治疗 病初尽快注射犬瘟热单克隆抗体或抗犬瘟热高免血清,剂量一般应大于1~2ml/kg体重,连用2~3天。为抑制病毒增殖和控制细菌继发感染,常应用病毒唑、双黄连、清开灵、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Ⅴ或头孢曲松等。对发热患犬,应用安痛定或复方氨基比林,并配合应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有便血症状的,可应用安络血或止血敏。 早期输液和配合应用犬干扰素、细胞因子等免疫增强剂,能有效防止机体脱水,提高抗病力,促进患犬康复 (六)预后

宠物狗消化系统常见病

呕吐和腹泻疾病:呕吐的原因大多与胃炎有关,腹泻的原因则大多与肠炎有关,如果未予以治疗,则呕吐可能导致腹泻,反之亦然,假如狗呈明显病态或者体温高于正常(38.5C)1C以上,应尽速请兽医诊治。 呕吐的治疗: 如果没有更严重的病征,则对狗禁食24小时(幼犬禁食12小时)。可以继续供应水,但是不可太多。小型狗为50-100毫升,大型狗为200毫升。如果狗饮完规定水量,则可在30分钟后给予同量的水,但不能立即给。 假如停止呕吐,则可给予少量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炒蛋。如果发病时呕吐频繁,在第一次的食物中混合少量白兰地酒(大型狗一茶匙,小型狗酌量减少)。如果进食后不再呕吐,则可将鸡肉,瘦肉或白鲑煮熟后,连汁拌饭喂饲。 应一天喂饲三小顿,而不宜一天给予一大顿. 第二天,如果一切情况良好,则可喂食较正常的食物,但是仍保持少量。最好再过一,二天,才完全恢复到正常饮食。在头四天,应该仅喂饲大约三分之二的量。 腹泻的治疗: 基本上与呕吐的治疗相同,但是不喂食炒蛋,而是直接喂少量鸡肉,白鲑或瘦肉。 保持这种饮食喂饲病狗,直至腹泻好转,然后再回复正常饮食。如果腹泻复发,则重新开始,一次喂一种正常饮食,以求查明其中是否引起腹泻的成分。 给药: 一般兽医不会用抗生素治疗单纯性胃肠炎病例。氢气化铝混悬液对发生呕吐的狗是良好的胃镇静剂,小型狗,每天三次,每次一茶匙;大型狗,每天四次,每次一点心匙,对发生呕吐或腹泻的狗也可给予白陶土,吗啡或白陶土,果胶酸盐的复合制剂(剂量参照氢氧化铝)。最好手边至少备有其中一种药物。 肠炎肠炎是最常发生的消化道疾病。 病因:一般是由饲养不当引起,如过冷的食物,腐败变质或难消化的饲料,有毒的药物(外用药被舐食),高度的神经紧张,以及大量应用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系等;某些传染病(如犬瘟热、细小病毒感染、钩端螺旋体等)、寄生虫病(如钩虫、蛔虫、绦虫)及细菌、真菌及其毒素,甚至食量过敏等都可引起肠炎。按肠炎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分为卡他型肠炎、出血性肠炎、坏死性肠炎、纤维素性肠炎等。 症状:除精神不好、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外,最重要的症状是腹泻、拱背、腹痛、肠音亢

犬猫的正常生理值

犬猫的正常生理值

————————————————————————————————作者:————————————————————————————————日期:

附录1 犬猫正常生理值 项目参考值(Reference Range)犬(Canine)猫(Feline) 寿命 性成熟 繁殖适龄期限繁殖期 发情持续时间排卵时间 妊娠期 产仔数 新生仔体重哺乳期 体温(股内侧)呼吸数 心率10~20岁 雄性10~12月龄 雌性7~9月龄 1~2岁 6年 4~13天 发性情后2~3天 58~63天 1~20只 200~500克 50~60天 37.5~39.0℃ 10~30次/分 70~120次/分 8~20岁 雄性7~9月龄 雌性5~8月龄 10~12个月 6年 3~10天 多在交配刺激后24小时 58~63天 3~6只 90~140克 45~60天 38.0~39.0℃ 20~30次/分 120~140次/分 附录2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正常值 血液项目和单位 (Haematology & unites)参考值 (ReferenceRange犬(Canine)猫(Feline) 红细胞(RBC)×1012/L 血细胞比容(HCT)L/L 血红蛋白(HGB)g/L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10-15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1012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dl 白细胞(WBC)×109/L 叶状中性粒细胞(Seg neutr)% 杆状中性粒细胞(Band neutr)% 单核细胞(Mon)% 淋巴细胞(Lym)% 嗜酸性粒细胞(Eos)% 嗜碱性粒细胞(Bas)% 血小板(P)%5.5~8.5 0.37~0.55 120~180 60~77 19.5~24.5 32~36 6.00~17.00 60~77 0~3 3~10 12~30 2~10 少见 200~900 5.0~10.0 0.24~0.45 80~150 39~55 13.0~17.0 30~36 5.50~19.50 35~75 0~3 0~4 20~55 0~12 少见 300~700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1、全血粘度检测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 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宠物生化分析仪血液常规检测项目与临床意义概要

宠物生化分析仪血液常规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r-谷氨酰转移(r-GT)、胆碱酯酶(CHE)、碱性磷酸酶(AKP) 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 心:乳酸脱氢酶(LDH)、血钾(K)、血钙(Ca)、肌酸激酶(CK-NAC) 血糖血脂:葡萄糖(GLU-0X)、甘油三脂(TG)、酮体、胆固醇(CHOL)、果酸胺(FMN)、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C-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 电解质:钠(Na)、氯(Cl)、碳酸氢盐、镁(Mg)、无机磷(P)、钙(Ca) 胰腺:淀粉酶(AMY) 内分泌:碱性磷酸酶(AKP)、肌酸激酶(CK-NAC)、葡萄糖(GLU-0X)、 胆固醇(CHOL)、钙(Ca)、磷(P)、钠(Na)、钾(K)、镁(Mg) (一)总蛋白(TP)犬猫 参考值: 54-78 58-78 临床意义:增高:呕吐、腹泻、休克、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营养不良、消耗增加、肝功能障碍、大出血、肾病 (二)白蛋白(ALB) 参考值: 24-38 26-41 临床意义:增高:严重失水、血浆浓缩 降低:急性大出血、严重烫伤、慢性合成白蛋白功能障碍、妊娠 (三)谷草转氨酶(AST) 参考值: 8-38 0-20 临床意义:增高:心肌梗塞、肺栓塞、心肌炎、心动过速、肝胆疾病、感染、胰腺炎、脾肾或肠系膜梗死 (四)谷丙转氨酶(ALT) 参考值: 4-66 1-64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药物中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胆管炎 (五)碱性磷酸酶(AKP) 参考值: 0-80 2.2-37.8 临床意义:增高:骨折愈合期、转移性骨瘤、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或肝癌、甲亢、佝偻病 降低:重症慢性肾炎、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 (六)肌酸激酶(CK-NAC) 参考值: 8-60 50-100

第06章-血液流变学相关仪器网络版习题

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 首页习题 习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 、 一、名词解释 1.血液流变分析仪 2.血浆比黏度 3.锥板式黏度计 4. PRP # 5. 红细胞沉降率 6.魏氏血沉测定法 7.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检测系统 8.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数据处理系统 9.红细胞沉降曲线 * 二、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最佳答案)。 1.毛细管黏度计工作原理的依据是() A.牛顿的粘滞定律 { B.牛顿定律 C.血液黏度定律 D.牛顿流体遵循泊肃叶定律 E.非牛顿流体定律 2.下述哪项不是毛细管黏度计优点() A.测定牛顿流体黏度结果可靠 B.能直接检测在一定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

C.速度快 D.操作简便 E.价格低廉 @ 3.毛细管黏度计最适测定的样本是()A.非牛顿流体 B.全血 C.脂血 D.血浆、血清 { E.蒸馏水 4.下述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的基本结构()A.样本传感器 B.储液池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 D.恒温控制系统 E.力矩测量系统 5.下列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优点() A. 价格低廉、操作简便 B. 定量地了解血液、血浆的流变特性 ` C. 直接检测某一剪切率下的血液黏度 D. 反映RBC与WBC的聚集性 E. 反映RBC与WBC的变形性 6.测定红细胞变形性的方法大致分为()A.六类 > B.五类 C.四类 D.三类 E.二类 7.有关旋转式黏度计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运用激光衍射技术 B.以牛顿粘滞定律为依据 C.适宜于血细胞变形性的测定

D.有筒-筒式黏度计和锥板式黏度计 E.适宜于全血黏度的测定 ) 8.关于毛细管黏度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血浆、血清黏度测定的参考方法 B.适用于牛顿流体样本的测定 C.毛细管轴心处流体剪切率为0,黏度最高 D.贴壁处的流体剪切率最高,黏度最低《 E.能直接检测某一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 9.下列哪项不是黏度计的评价内容() A重复性 B污染率 C准确度 $ D分辨率 E灵敏度与量程 10.对黏度计进行准确度评价时错误的选项是()A.用国家计量标准牛顿油 B.剪切率1~200/秒范围内测定 | C.测定5次以上取均值 D.剪切率1~5/秒范围内测定 E.实际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3% 11.下列不属旋转式黏度计维护的是() A.每次测试完毕后均应进行冲洗 ~ B.清洗剪血板 C.清除毛细管污染 D.清洗剪液锥 E.清除测试头严重污染物 12.旋转式黏度计基本结构有() ~ A.计算机控制系统 B.样本传感器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D.力矩测量系统

犬猫常见消化道症状

犬猫常见消化道症状 犬猫常见的胃肠炎 胃肠炎是犬猫最容易发生的疾病,从单纯的饮食习惯改变,到异物阻塞、食物中毒、传染性胃肠炎,甚至肾脏病、糖尿病、子宫蓄脓等非消化道系统的疾病都可能会造成食欲不振、呕吐、下痢等胃肠炎的症状。 常见的胃肠炎病因: 1.饮食习惯或种类改变 2.肠内寄生虫 3.急性传染性胃肠炎 4.食物中毒 5.异物阻塞 6.慢性发炎性胃肠炎 7.其它非消化道因素 饮食习惯或种类改变 饮食因素是造成胃肠不适的最主要原因。吃过量食物或吃太快会使胃容量 急速胀大而导致突发性呕吐,冰冷的食物、油腻或纤维含量过多的食物不 容易消化吸收,且会刺激肠道的蠕动,因此容易造成软便甚至下痢的情况, 而食物的突然改变(例如换饲料或罐头牌子)也会使肠胃无法适应而出现 呕吐及下痢等症状。 肠内寄生虫 蛔虫、钩虫、绦虫、梨型虫以及球虫是犬猫常见的肠内寄生虫,其中除了 绦虫是藉由跳蚤传播之外,其余的寄生虫大多藉由口粪途径或吃了受虫卵 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病患感染初期食欲极佳,偶有呕吐或下痢情况;但严 重感染时,则出现腹痛、食欲不振、呕吐、下痢,甚至水痢血痢情况。 急性传染性胃肠炎 急性传染性胃肠炎以病毒感染为主,包括小病毒(Parvovirus)、冠状病毒(Coronavirus)以及轮状病毒(Rotavirus)。病毒侵袭肠道的黏膜上皮细 胞,使黏膜细胞无法正常吸收水份、电解质以及营养物质,导致这些重要 物质从肠道大量流失。在黏膜细胞受损严重的情况下,会因为肠道出血以 及大量细菌的入侵而导致血痢及败血症的并发症。

食物中毒 吃入不新鲜食物或喜捡食垃圾维生的犬猫,较容易发生食物中毒。这些食物可能含致病细菌如沙门秆菌、大肠杆菌、弯曲杆菌,或产生细菌毒素,会刺激肠胃黏膜不正常地分泌水份及电解质,使大量物质由肠道流失,造成急性突发性呕吐及下痢。 异物阻塞 吞入无法消化的物体或过大的物体都可能会造成消化道的阻塞,甚至造成消化道结构的损毁。从细小的毛发、针线、绳索、塑料袋,到骨头、玩具、玉米梗等都有可能会塞在胃肠内。异物阻塞的临床症状会因阻塞的位置而不同,上消化道的阻塞容易出现流口水、呕吐等症状;下消化道阻塞则会出现下痢或便秘等症状。而猫咪理毛的天性也使牠们易因毛球的堆积而产生呕吐的症状,严重时可能会造成肠道完全阻塞。 慢性发炎性胃肠炎 可能因为食物刺激、免疫反应以及不明原因而引起,导致消化道长期处于发炎状态。病患长期出现呕吐、食欲不振、软便至下痢以及消瘦、营养失调等症状。 其它非消化道因素 肿瘤、药物、肾脏病、子宫蓄脓、内分泌异常等都可能会影响肠胃蠕动或增加胃酸分泌而导致胃溃疡或呕吐下痢。 胃肠炎的诊断 疾病历史、预防注射状况、年龄、进食状况、饮食种类等详细的纪录都可作为疾病诊断的参考。呕吐及下痢的特征更是区分胃肠炎的重要依据,例如:突发性的呕吐及下痢是传染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下痢的情况往往相当严重,病患会出现下水痢的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有血痢的情况。此外,病患因胃肠道的发炎,不仅没有食欲,甚至连喝水也会造成呕吐。而呕吐物中如果有咖啡色的物质表示可能有胃出血或胃溃疡。 医师除了问诊外,再藉由血液检查、粪便检查、x光放射线及超音波检查都可详细区分胃肠炎的原因。近年来更可透过新的胃肠内视镜技术伸入胃肠道中观察消化道内的异常,或取出异物。

临床检验仪器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习题

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 一、名词解释 1.血液流变分析仪:是对全血、血浆或血细胞流变特性进行分析的检验仪器。 2.血浆比黏度:测定一定体积的血浆与同体积蒸馏水通过毛细玻璃管所需要的时间之比,血浆比黏度=血浆时间/蒸馏水时间。 3.锥板式黏度计:该类黏度仪能在确定的切变率下测量各种液体黏度,适用于牛顿流体,也适用于非牛顿流体的测量。 4.PRP:富血小板血浆。 5.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简称血沉。 6.魏氏血沉测定法:将加入一定抗凝剂的静脉血,置于特定的血沉管中,血沉管垂直置于血沉架上,1小时后观察红细胞下降的毫米数。 7.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检测系统:一般采用光电阵列二极管,其作用是进行光电转换,把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8.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数据处理系统:由放大电路、数据采集系统和打印机组成,其作用是将检测系统的检测信号,经计算机的处理,驱动智能化打印机打印出结果。 9.红细胞沉降曲线:即H-T曲线,是表示血沉管内血浆高度H(mm)与时间T (min)关系的曲线。 二、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毛细管黏度计工作原理的依据是(B) A.牛顿的粘滞定律 B.牛顿定律 C.血液粘度定律 D.牛顿流体遵循肃叶定律 E.非牛顿流体定律 2.下述哪项不是毛细管黏度计优点(B) A.测定牛顿流体粘度结果可靠 B.能直接检测在一定剪切率下的表观粘度 C.速度快 D.操作简便 E.价格低廉 3.毛细管黏度计最适测定的样本是(D) A.非牛顿流体 B.全血 C.脂血 D.血浆、血清 E.蒸馏水 4.下述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的基本结构(B) A.样本传感器 B.储液池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宠物尿常规化验单各种符号的意义

一、宠物尿常规化验单各种符号的意义 SG:尿比重; pH:尿酸碱度; LEU:尿白细胞酯酶; NIT:尿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 GLU:尿葡萄糖; KET:尿酮体; UBG:尿胆原; BIL:尿胆红 素; ERY:尿红细胞; BLD:尿潜血。 报告栏中:neg:阴性; norm:正常; 2+:两个加号“++”; 0.75g/L:每升尿 液中含0.75克被检物质; 3mmol/L:每升尿液中含有3毫摩尔被检物质; 150/μL:每微升150个。 尿常规化验单镜检部分:WBC:白细胞; RBC:红细胞; 0-3/HP:每高倍镜视野检 出某种成份(细胞或管型)0-3个; 3~5/LP:每低倍镜视野检出某种成份3~5 个。 二.、宠物血液生化的意义 1.血糖【正常值】3.9--5.9mmol/L(约60--110mg/dl)。【临床意义】对于胰岛素, 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不足或过多有鉴别意义;对于监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 一定意义。 2.葡萄糖耐量【正常值】服糖后60分钟血糖<160mg/dl,(<9mmol/L)120分钟恢 复到空腹水平;各次尿中无糖。【临床意义】糖耐量曲线,对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等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3.二氧化碳结合力【正常值】23--31mmol/L。【临床意义】对于判断代谢性或呼吸性 酸中毒、碱中毒有一定意义。 4.尿素氮(BUN)【正常值】3.2--7mmol/L。【临床意义】判定肾功能。增高可见于 各种原因的肾功能损害;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减低。 5.肌酐【正常值】88--177μmol/L。【临床意义】对急、慢性肾炎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6.肌酸【正常值】230--530μmol/L。【临床意义】肌肉严重损伤,肾脏重度损害或尿 闭时增高。 7.尿酸【正常值】119--238μmol/L。【临床意义】增高:临床多见于痛风、急性及慢 性肾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8.钾【正常值】3.5--5.3mmol/L。【临床意义】判定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9.钠【正常值】136--145mmol/L。【临床意义】判定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