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标准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标准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标准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标准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标准

前言

本标准的2、3、6.1.3、6.3.4、8.2.3、9.1.2、10.5.2、11.2.1、12.1.2、12.2.1、12.4.4和13.2.4为推荐性的,其余的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本标准代替GB 17741-1999《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本标准与GB17741-1999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a) 重新划分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工作内容和适用对象调整如下:

——Ⅰ级工作的内容不变,明确了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属于Ⅰ级工作;

——原Ⅱ级工作为现Ⅲ级工作,原Ⅲ级工作为现Ⅱ级工作;

——Ⅳ级工作的内容由地震烈度复核变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

b) 删除了原文本的第4章“符号”和所有计算公式;

c)增加了“发震构造”、“空间分布函数”、“弥散地震”、“超越概率”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5个术语及其定义;

d) 增加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一章,并规定了具体工作要求;

e) 调整了部分内容的层次和章节划分,修订了部分内容的技术要求,修改了部分文字的表述和措词。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5)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张裕明、高孟潭、唐荣余、陈国星、李小军、赵凤新、薄景山、徐宗和、金严、鄢家全、陶夏新、吴建春、杜玮、陶裕录、韦开波、冯义钧。GB 17741-2005

引言

GB17741-1999实施4年来,在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及大型厂矿企业、城镇、经济建设开发区的选址,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发展规划及防震减灾政策的制定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修订依据

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4年来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经验。对GB17741-1999进行修订的主要原因:

a)GB18306-2001已不采用地震烈度表征地震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应与之协调一致;

b)GB17741-1999中的工作分级已不能完全满足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需求,应对工作分级进行调整,并对工作内容和要求作相应修改;

c)按GB18306-2001的使用规定,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需相应增加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的内容。

GB 17741-200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建设工程选址与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防震减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工作中所涉及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207.1—2000 防震减灾术语第一部分:基本术语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267-1997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18207.1-200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震构造 seismic structure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

3.2 活动构造 active structure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3.3发震构造 seismogenic structure

3.4 构造类比 structure analog一种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具有同样构造标志的地区有发生同样强度地震的可能。

3.5

活动断层 active fault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3.6断层活动段 active fault segment 在一活动断层上,活动历史、几何形态、性质、地震活动和运动特性等具有一致性的地段。

3.7能动断层 capable fault可能引起地表或近地表明显错动的断层。

GB 17741-2005

3.8古地震 paleo-earthquake没有文字记载、采用地质学方法发现的地震。

3.9 地震区 seismic region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环境均相类似的地区。

3.10

地震带 seismic belt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3.11地震构造区 seimic tectonic zone具有同样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区域。

3.12

弥散地震 diffuse earthquake在地震构造区内,与已确认的发震构造无关的最大潜在地震。

3.13本底地震 background earthquake一定地区内没有明显构造标志的最大地震。

3.14潜在震源区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zone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

3.15空间分布函数 spat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表征地震带内各震级档地震发生在每个潜在震源区可能性的函数。

3.16震级档 magnitude interval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震级分档间隔。注:一般取0.5级

3.17震级下限 lower limit magnitude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影响工程场地震危险性的最小地震震级。

3.18震级上限 upper limit magnitude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地震带或潜在震源区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极限值。

3.19地震动参数 ground motion parameter表征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峰值、反应谱和持续时间等。

3.20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在一定时期内,工程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烈度值或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3.21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response spectrum规准化的反应谱曲线开始下降点所对应的周期值。

3.22

场地相关反应谱 site-specific response spectrum

考虑地震环境和场地条件影响所得到的地震反应谱。

3.23地震地质灾害 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4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分级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划分为以下四级:

a) Ⅰ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和确定性分析、能动断层鉴定、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适用于核电厂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

b) Ⅱ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适用于除Ⅰ级以外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

c) Ⅲ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区域性地震区划和地震小区划。适用于城镇、大型厂矿企业、经济建设开发区、重要生命线工程等;

d) Ⅳ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适用于GB 18306-2001中4.3中b)、c)规定的一般建设工程。

5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5.1 区域范围和图件比例尺

5.1.1 区域范围取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150km。

5.1.2 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应采用1:1 000 000,其他图件比例尺应不小于1:2 500 000。

5.1.3 所有图件应标明工程场地位置。

5.2 地震活动性

5.2.1 地震资料收集与目录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根据地震部门正式公布的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收集相关的地震资料;

b) 历史地震资料应包括区域内自有地震记载以来的全部破坏性地震事件;

c) 区域性地震台网地震资料应包括区域内自有区域性地震台网观测以来可定震中参数的全部地震事件;

d) 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包括发震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及定位精度等。

5.2.2 震中分布图的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分别编制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性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震中分布图;

b) 注明资料起止年代;

c) 注明主要地震的震级和深源地震。

d) 区分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

5.2.3 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的分析应包括:

a) 不同时段各级地震的可靠性与相对完整性;

b) 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

c) 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d) 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

e) 未来地震活动水平。

5.2.4 应收集、补充本区域震源机制解资料,编制震源机制解分布图。

5.2.5 应收集、分析对工程场地有影响的历史地震烈度资料。

5.3 地震构造

5.3.1 Ⅰ级工作,应有下列工作内容:

a) 收集区域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资料,分析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b) 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地质构造图和新构造图;

c) 编制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和地壳结构图;

d) 建立区域地球动力学模型。

5.3.2 Ⅱ、Ⅲ、Ⅳ级工作,应收集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分析区域内地震发生的大地构造和新构造背景。

5.3.3 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断层,资料不充分时,应补充下列工作:

a) 查明断层最新活动时代、性质和运动特性;

b) 进行断层活动性分段;

c) 分析重点地段古地震的强度及活动期次。

5.3.4 应根据实地调查和已有资料分析,编制地震构造图,地震构造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第四纪以来活动的主要断层及其活动时代;

b) 活动断层的性质;

c) 第四纪以来活动的盆地及其性质;

d) 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

e) 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

5.4 综合评价

5.4.1 应评价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5.4.2 应评价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分析不同震级档的地震构造条件。

6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6.1 近场区范围和图件比例尺

6.1.1 近场区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

6.1.2 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和震中分布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 000,Ⅰ级工作应不小于1:100

000。

6.1.3 活动构造细节图件,根据需要选定比例尺。探槽剖面图比例尺宜取1:10~1:50,地质和地貌平面图和剖面图比例尺宜取1:100~1:1000。

6.2 地震活动性

6.2.1 对破坏性地震的参数有疑问时,应进行资料核查和现场调查。

6.2.2 Ⅰ级工作,应对近场区内震级小于4.7级的仪器记录地震重新定位。

6.2.3 应编制近场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其与活动构造的关系。

6.2.4 Ⅰ级工作,应利用震源机制,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资料,进行局部构造应力场分析。

6.3 地震构造

6.3.1 应收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资料,分析第四纪构造活动特点。Ⅰ级工作应进行现场勘察,编制第四纪地质构造剖面图和平面图。

6.3.2 应对主要断层进行详细的活动性鉴定,包括活动时代、性质、运动特性和分段等,并判定其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

6.3.3 在覆盖区,已有资料不能确定已知主要断层的活动时代时,应选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钻探和测年等手段进行勘查。

6.3.4 宜收集地壳形态和考古资料,分析现代构造活动特点。

6.3.5 Ⅰ级工作应在工程场地及其外延5km的范围内进行能动断层鉴定。

6.3.6 应编制近场区地震构造图,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主要断层及其活动时代;

b) 活动断层的性质;

c) 第四系分布及其厚度;

d) 第四纪盆地的范围及其活动性质;

e) 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

6.4 综合评价

6.4.1 应综合评价近场区地震活动特征。

6.4.2 应综合评价近场区发震构造。

7 工程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7.1 场地勘测

7.1.1 场地范围应为工程建设规划的范围。

7.1.2 应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资料。

7.1.3 应进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调查、钻探和原位测试。

7.1.4 应编制钻孔分布图及柱状图。

7.1.5 地震小区划应编制工程地质分区图。

7.1.6 钻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a) Ⅰ级工作应有不少于三个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700m/s的钻孔;

b) Ⅱ级工作的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控制孔应不少于两个;地震小区划场地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土层结构和工程场地不同工程地质单元,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内应至少有一个控制孔;

c) 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控制孔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 m/s处,若控制孔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可终孔,应进行专门研究。

7.2 地震地质灾害场地勘查

7.2.1 地基土液化应调查历史地震造成的液化现象,勘查地下水位、可能液化土层的埋藏深度,测定标准贯入锤击数和颗粒组成。Ⅰ级工作应符合GB 50267-1997中5.3条的规定。

7.2.2 软土震陷应收集和调查软土层厚度分布及软土震陷等资料。

7.2.3 崩塌、滑坡、地裂缝和泥石流

应收集和调查地形坡度、岩石风化程度、古河道、崩塌、滑坡、地裂缝和泥石流等资料。

7.2.4 海啸与湖涌

Ⅰ级工作应收集历史海啸与湖涌对工程场地及附近地区的影响资料。

7.2.5 地表断层应收集地震引起的地表和近地表断层的分布、产状、活动性质、断层带宽度、位错量及覆盖层厚度等资料。

7.3 场地岩土力学性能测定

7.3.1 应进行分层岩土剪切波速的原位测量和密度的测定。

7.3.2 应测定剪变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Ⅰ级工作应对各层土样进行动三轴和共振柱试验;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对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行动三轴或共振柱试验。

7.3.3 进行竖向地震反应分析时,应取得纵波速度值、压缩模量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

8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8.1 基础资料

8.1.1 应收集区域及邻区的等震线图或地震烈度资料。

8.1.2 应收集区域及邻区的强震动观测资料。

8.2 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

8.2.1 在基岩地震动衰减模型中,应考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高频分量在大震级和近距离的饱和特性。

8.2.2 具有足够强震动观测资料的地区,应采用统计回归方法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

8.2.3 缺乏强震动观测资料的地区,可采用转换方法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

8.2.4 应论述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Ⅰ级工作应进一步论证其合理性。

8.2.5 强度包络函数应表现上升、平稳和下降三个阶段的特征。

8.2.6 应确定强度包络函数特征参数与震级、距离的关系。

8.3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8.3.1 应采用有仪器测定震级的地震烈度资料确定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8.3.2 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应体现近场烈度饱和并与远场有感范围相协调。

8.3.3 应将确定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和实际地震烈度资料进行对比,论述其适用性。

9 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

9.1 地震构造法

9.1.1 应依据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划分地震构造区,确定弥散地震。

9.1.2 宜根据断层活动时代、力学性质、地震活动性等对活动断层进行分段,确定发震构造。

9.1.3 应根据各断层活动段的尺度、活动特点、最大历史地震和古地震,判定最大潜在地震。

9.1.4 确定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应遵照下列规定:

a) 将最大潜在地震置于其可能发生范围内距工程场地最近处;

b) 考虑衰减关系的不确定性,分别计算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参数;

c) 计算结果中的最大值为地震构造法所确定的地震动参数。

9.2 历史地震法

9.2.1 应计算历史地震在工程场地处的震动参数。

9.2.2 应根据历史地震的记载与调查资料,确定工程场地的烈度值,转换得到地震动参数。

9.2.3 应将计算和转换结果中的最大值作为历史地震法所确定的地震动参数。

9.3 结果的确定

应取地震构造法和历史地震法结果中较大者作为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的结果。

10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

10.1 地震区和地震带划分

10.1.1 应依据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分区性和地震与活动构造区的相似性划分地震区。

10.1.2 应在地震区内依据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成带性和地震与活动构造带的一致性划分地震带。10.2 潜在震源区划分

10.2.1 应在地震带内划分潜在震源区。

10.2.2 综合判定潜在震源区时应考虑下列标志:

a) 破坏性地震震中;

b) 微震和小震密集带;

c) 古地震遗迹地段;

d) 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的特征地段;

e)断层活动段;

f) 晚第四纪断陷盆地;

g) 活动断层的端部、转折处或交汇处等特殊部位。

10.2.3 应根据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图像和地震构造几何特征确定潜在震源区边界。

10.2.4 应考虑各个潜在震源区主破裂取向,确定其方向性函数。

10.3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10.3.1 地震活动性参数应包括:

a) 地震带的震级上限;

b) 地震带的震级下限;

c) 地震带的震级-频度关系;

d) 地震带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

e) 地震带的本底地震震级及其年平均发生率;

f) 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

g) 潜在震源区各震级档空间分布函数。

10.3.2 确定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按地震带内历史地震的最大震级和地震构造特征,确定地震带的震级上限;

b) 考虑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代表性以及必要的样本量,统计确定震级-频度关系;

c) 根据地震活动趋势确定地震带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

d) 根据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和震源深度确定震级下限;

e) 本底地震震级,应取地震带内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的最低值减去0.5。

10.3.3 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依据下列因素确定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

——潜在震源区内最大地震震级;

——构造类比结果;

——古地震强度;

——地震活动图像判定的结果。

b)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按0.5级分档。

c) 按各潜在震源区资料依据的充分程度和相应各震级档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确定空间分布函数。

10.4 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

10.4.1 应给出地震动参数超越概率曲线。

10.4.2 计算地震动反应谱时,周期点的分布应能控制反应谱形状,数目应不少于15个。

10.5 不确定性校正

10.5.1 应考虑地震动衰减关系不确定性校正。

10.5.2 宜分析潜在震源区及地震活动参数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

10.6 结果表述

10.6.1 Ⅰ、Ⅱ、Ⅲ级工作应以表格形式给出对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起主要作用的各潜在震源区的贡献;Ⅳ级工作应说明起主要作用的潜在震源区。

10.6.2 根据工程需要,应以图和表格的形式给出不同年限、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动参数。

11 区域性地震区划

11.1 基本规定

11.1.1 应根据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结果,编制地震区划图。

11.1.2 地震区划图的概率水平应根据工程的特性和重要性确定。

11.1.3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应符合第5章的规定。

11.1.4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应符合第6章的规定。

11.1.5 按第8章的规定,建立适合于区划范围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11.1.6 计算控制点的间距,应不大于地理经纬度0.1°。在结果变化较大的地段,应加密控制点。11.2 结果表述

11.2.1 地震区划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 000

11.2.2 地震区划图采用分区线或等值线表述。

11.2.3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分区界线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 潜在震源区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可变动范围及其对结果的影响;

b) 地形、地貌的差异;

c) 区划参数的精度。

11.2.4 地震划区图应编写相应的使用说明。

12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12.1 场地地震动参数和时程的确定

12.1.1 场地地震动参数应包括场地地表及工程建设所要求深度处的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

12.1.2 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

12.1.3 自由基岩场地,应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

a) Ⅰ级工作,应综合考虑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的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

b) Ⅱ级和Ⅲ级工作,应根据概率方法的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

12.1.4 土层场地,应建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并基于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

12.1.5 应根据工程需要,依据场地地震动参数合成场地地震动时程。

12.2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建立

12.2.1 Ⅰ级、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地面、土层界面及基岩面均较平坦时,可采用一维分析模型;土层界面、基岩面或地表起伏较大时,宜采用二维或三维分析模型。

12.2.2 确定地震输入界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Ⅰ级工作应采用钻探确定的基岩面或剪切波速不少于700m/s的层顶面作为地震输入界面。

b) 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采用下列三分之一作为地震输入界面;

——钻探确定的基岩面;

——剪切波速不少于500m/s的土层顶面;

——钻探深度超过100m,且剪切波速有明显跃升的土层分界面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界面。

12.2.3 选用二维或三维分析模型时,应考虑边界效应。

12.3 场地土层模型参数的确定

12.3.1 Ⅰ级工作应根据土力学性能测定结果确定模型参数。

13.3.2 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由土力学性能测定结果及相关资料确定模型参数。

12.4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12.4.1 Ⅰ级工作的基岩地震动参数应按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得到的结果确定。

12.4.2 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的基岩地震动参数应按概率方法得到的结果确定。

12.4.3 合成适合工程场地的基岩地震动时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a) Ⅰ级工作,反应谱的拟合应符合GB50267-1997中第4.4.2.3条的规定;

b) 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反应谱的周期控制点在对数坐标轴上应合理分布,个数不得少于50个,控制点谱的相对误差应小于5%;应给出三个以上相互独立的基岩地震动时程。

12.4.4 本地有强震动记录时,宜充分利用其合成适合工程场地的基岩地震动时程。

12.4.5 应按基岩地震动时程幅值的50%确定输入地震波。

12.5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与场地相关反应谱的确定

12.5.1 一维模型土层厚度应划分得足够小,使层内各点剪应变幅值大体相等,计算可用等效线性化波动法。

12.5.2 二维及三维模型采用有限元法求解时,有限元网格在波传播方向的尺寸应在所考虑最短波长的1/12~1/8范围内取值。

12.5.3 应根据场地反应分析得到的地震动时程,计算场地相关反应谱。

12.5.4 应根据计算所得到的场地相关反应谱,综合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

12.6 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12.6.1 应根据工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类型,评价其影响程度。

12.6.2 根据断层活动性调查结果,评价断层的地表错动特征及其对工程场地的影响。

13 地震小区划

13.1 工作内容地震小区划应包括地震动小区划和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13.2 地震动小区划

13.2.1 地震动小区划应包括地震动峰值与反应谱小区划。

13.2.2 地震动小区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根据工程场地工程地质分区图,选择有代表性的控制点或工程地质剖面;

b) 按12.1~12.5的规定,计算控制点或工程地质剖面的地震反应,确定控制点上的地震动参数。

13.2.3 应根据控制点上的地震动参数,并结合工程地质分区结果,编制给定概率水平的工程场地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分区图或等值线图。

13.2.4 相邻分区或两条等值线,地震动峰值的差别宜不小于20%,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差别宜不小于

0.05s。

13.2.5 应编写地震动小区划图说明。

13.3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13.3.1 应按12.6条的规定,评价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程度及其分布。

13.3.2 应编制给定概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

13.3.3 应编写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说明。

14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按第6章的要求,对工程近场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资料进行收集和补充调查,对相关潜在震源区及参数进行论证;

b) 应采用编制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使用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

c) 应确定50年超越概率10%的工程场地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d) 应根据中硬场地与基岩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中硬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并按

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分区原则进行归档,作为复核结果。

河南省地震安全性评价

河南省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办法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20号 《河南省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办法》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 代省长:郭庚茂 二○○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河南省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活动与地震地质环境的分析,按照工程设防风险水准,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本办法所称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相关资料,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查询提供便利。 第七条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必须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纳入政府建设工程管理程序的其他一般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 第八条下列建设工程(具体项目见附件)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一)交通工程;(二)能源工程;(三)通讯工程;(四)公共设施工程;(五)特殊工程;(六)其他重要工程。 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 第十条地震安全性评价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工程建设概算。 第十一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 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应当在其资质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不得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 第十二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对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后,应当编制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建设单位应当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报送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 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定,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和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审定未通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必须重新评价,并承担所需费用。未经审定或者审定未通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不得使用。 第十三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依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组织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保证评价工作的质量; (二)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采用的资料和有关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全面; (三)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标准收取评价费用,不得扩大收费范围或者提高收费标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向建设单位提出整改或者停工的建议。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有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参与验收。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民房建设工作的指导和城乡结合部村(居)民建房的管

预制场标准化建设方案

施工方案报批单 施工单位:山西路桥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合同号:LJ 1 施工单位:山西远方路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同号:LJ 2 监理单位:北京泰克华诚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号: 致监理工程师: 由我们两项目部共同承担施工的预制场标准化建设的方案业已编制完毕,请予以审批。 一标项目经理:(盖章)日期:年月日 二标项目经理:(盖章)日期:年月日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 签字:日期:年月日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 签字:(盖章)日期:年月日总监理工程师审批意见: 签字:(盖章)日期:年月日

京乌高速公路预制场标准化建设方案 一标审批:王天生 二标审批:马德宏 申报日期:2015年月日

目录 方案说明 (4) 一、预制场工程简介 (4) 二、人员及机械设备 (5) 三、具体建设方案 (7) 四、安全保证体系 (12) 五、质量保证体系 (13)

方案说明 2014年前期进行了预制梁场建设,各项工作已经完成,现根据业主下发《山西省重点公路工程建设施工标准化活动汇总材料》以及总监办对预制场标准化建设施工的要求,项目部对标准化文件进行专项会议研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前期已经建设好的箱梁底座计划重新整体规划进行整改,具体落实,转变思想全面展开标准化施工。 依据省厅重点办要求把标准化要求贯穿于施工的各个环节,要更加注重以人文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更加注重工程建设总体目标的全面协调,要更加注重工程的质量耐久性,从而保证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实现备件的统一集约生产,减少重复劳动和材料损耗,提高了施工效率。 现把建设方案汇报如下: 一、预制场工程简介 按照达到交通便利、安全环保、就近原则两标段合建预制梁场选址位于天镇县新平堡镇北约0.9km处,达到“三通一平”的要求,占地约52亩。预制场采用全封闭管理,分为制梁区、存梁区、拌合区、材料堆放区、钢筋加工区、生活区、办公区,生活区和办公区与其他区隔开。

四川省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标准说明

关于转发四川省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标准批复的通知 四川省物价局关于 对四川省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标准批复 四川省地震局,各市、州物价局: 四川省物价局关于《印发四川省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标准的函》(川价函〔2005〕1号)文件,已试行两年。在这两年的试行中,收费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差不多符合我省的地震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实际,得到相关治理部门和各方的确信。完善了我省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治理体系,规范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收费行为,促进了我省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健康、有序进展。为此,现将我省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标准正式批复如下: 一、此收费标准适用于我省按照《四川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治理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各类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各类建设工程的震害预测、振动监测等服务项目。 二、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具备国家或省级地震局颁发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技

术规程和证书级不规定范围的有关要求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三、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范围: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小区划、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活动断层探测与危险性鉴定、地震地质灾难评价、震害预测、振动监测等。 四、地震安全性评价承担单位应依照工程类不及其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级不,按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7741—2005)》的要求确定工作任务。托付方与评价承担单位可依照工程的一些具体情况按本收费标准协商承担费用,并写入服务合同。 五、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标准(详见附件)。 六、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属经营服务性收费。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时,由建设工程项目业主按照“自愿托付”的原则,自由确定有资质证的评价机构单位。评价单位应本着有偿服务合理收费的原则,不得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更不同意强制性评价和只收费不进行安全性评价服务工作。

广东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项目及标准

关于印发广东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 性评价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 各市、县(区)、自治县物价局、财政局、地震局(办) 根据原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1992]价费字399号),结合我省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现制订《广东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项目及标准》,并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应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请通知有关收费单位到当地物价部门换领《广东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 本通知自1998年10月25日起执行。 广东省物价局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地震局 一九九八年十月八日

附件:广东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项目及标准

说明: 1、本收费标准有多项是参照《工程勘察收费标准》和省财厅颁布的差旅费标准制定的。如果这两个标准有调整,有关收费标准相应标准执行。 2、核电站、特大型重要工程及生命线工程因工作内容复杂,要求高、责任大,其收费由委托方与承担方根据工作内容和要求参照本标准商定。 3、凡需进行地震地质调查和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的工程项目可按一、二、三相关部分计费。 4、施工准备费,除样品分析测试费外,按地震安全性评价其它各项工程费用总和的5%计费。 5、十类和十类以上工资地区的单位,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时,或低于十类工资地区的单位,承担十类以上地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时,可按本标准增加10%计收项目费用。 附表1 剪切波速测试收费标准

注: ①按测量次数计费,每米一个测点,在每测点处需按正反方向各测两次。 ②钻孔费、塑管费另计。 ③孔深超过50M,每增加20M为一档,按前一档的收费标准递增30%计费。 附表2 地震动参数计算分析收费标准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报告编写要求 目录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2.报告文字要求 3.报告图件要求 4.报告表格要求 5.符号及单位的使用 6.公式使用 7.术语使用 8.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 Ⅱ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 A.封面 B.扉页 C.目录 D.前言 1.技术思路 2.地震活动性 地震资料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现代构造应力场 历史地震影响 近场小震活动 3.地震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区域地震区、带 近场和场区活动构造 4.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地震动衰减关系 5.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构造法 历史地震法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6.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 潜在震源区划分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7.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场地条件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或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地震条件勘察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9.结论和建议 地震环境评价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小区划 使用建议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为配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的实施,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评审及工程使用的需要,特制定本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对工作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规定的4个等级工程所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最终报告的编写。 在编写最终报告时,其内容和格式必须符合本要求,不应增加或减少陈述的内容,但对于本要求没有包括而实际工作大纲要求进行的有关工作,可以增加相应的陈述内容。 本要求的章节条款顺序,是对最终报告的建议模式。实际报告章节安评。应在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实际工作大纲的要求和编写者的论证思路来编排。 2 报告文字要求 报告文字安排 2.1.1 叙述应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章节安排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论证思路。 2.1.2 论述理论与方法时,如本次工作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引用其他研究者的已有成果,则论述应从简但必须给出相关的引用参考文献;如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本次工作提出的新成果,则应在正文中(或以附件形式)详细给出理论阐述或对方法的原理及工作步骤的论述,可能的情况下应与现行方法进行比较并给出比较的结论。 2.1.3 对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数据或资料进行论述时,如系引用现有的数据或资料,本次工作未有任何新的改动和补充,则应直接给出引用内容及其出处;如数据或资料系本次工作新的研究结果,则应加以详述;如数据或资料系对现有数据进行了部分改动而得到的,则也应对改动情况和改动原因加以详述。 2.1.4 报告各部分内容应前后衔接,上下文相互引用时(尤其是图件、表格等)须保证查有出处。 2.1.5 报告中所用专有名称、地名、人名等,必须保证上下文的一致性。 文字印刷质量以清晰为标准,报告全文排版风格应一致。 报告中不应出现错字。 3 报告图件要求 报告中图件只对文字的表述起补充和提示作用,不可替代文字说明;凡文字说明不可取代图件表示的地方,必须给出相关图件。 图件必须插放在报告文字引用处的下方或紧接一页,但幅面大于报告文本页面数倍的大型图件,可以附件的形式进行引用(不编排图件引用编号),并可将图件按附件形式置于报告尾部或独立于报告本体。

标准化场地建设方案.

1、编制依据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铁路总公司、济青公司有关推进标准化管理的精神,科学、有序、规范、法制化发展,不断提高铁路建设项目综合管理水平,确保建设优质、安全、节约工程,又好又快地完成铁路建设施工任务,全面实现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保和稳定建设目标,遵照《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深化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根据济青公司下发的标准化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结合我标段实际情况,现制定标准化场站建设实施方案。 2、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济青公司标准化管理要求,结合项目部建设管理实际,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基本要求,不断推进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和工艺流程为依据,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为支撑手段,建立健全标注化建设管理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标准化项目管理机构、现场配合机构和标准化工地建设,全面实现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保和稳定建设目标。3、组织机构 为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管理建设工作,成立标准化建设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李锋(项目经理) 副组长:李昌江(项目书记)赵敏聪(总工程师)张渤海(安全总监)张 新禹(经营副经理) 成员:侯宝俊(一分部经理)卢高峰(二分部经理)李春水(三分部经理)刘铭(梁场经理)宋拓(计合部部长)张军(试验室主任)李长源(工程部部长)各架子队队长、技术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班组长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项目部安质部,安质部屈国鹏任办公室主任。 4、工作内容 4.1管理规章制度标准化 项目部坚持“样板领路,全面创优;严格标准,过程控制;科学管理,有序施工;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保证体系,以计划为龙头实施精细化管理”四大措施,保质量,促进度,制度是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保证。项目部从建章立制入手,建立了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各项规章制度。提出了“施工进度领先、安全质量受控、项目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2003-10-23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大型厂矿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建设开发区的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和防震减灾对策。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0267-1997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 GBJ 7-19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本底地震 background earthquake 一定地区内没有明显构造标志的最大地震。 3.2 场地相关反应谱 site-specific response spectrum 考虑地震环境及场地条件影响得到的地震反应谱。 3.3 地震带 seismic belt 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3.4地震地质灾害 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 地震地质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3.5 地震动参数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地震引起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加速度、反应谱等。

3.6 地震构造 seismic structure 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 3.7 地震构造区划seismic structure zone 具有同样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区域。 3.8 地震活动断层 seismo-active fault 曾发生和可能再发生地震的断层。 3.9 地震区 seismic region 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环境均相类似的地区。 3.10 断层活动段落 active fault segment 在一活动断层上,活动历史、几何形态、性质、地震活动和运动我特性等具有一致性的地段。 3.11 构造类比 structure analog 一种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具有同样构造标志的地区,有发生同样强度地震的可能。 3.12 古地震 paleo-earthquake 没有文字记载、采用地质学方法发现的地震。 3.13 活动断层 active fault 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3.14 活动构造 active structure 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3.15 能动断层 capable fault 地表或近地表处有可能引起明显错动的活动断层。 3.16 起算震级 lower limit earthquake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参与计算的最低震级。 3.17 潜在震源区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zone

高速公路项目标准化建设方案

高速公路项目标准化建设方案 为扎实开展“平安文明工地”达标创优活动,进一步提升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和行业文明施工形象,达到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保证天大高速公路既定目标实现,结合本工程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地标准化建设 (一)项目经理部驻地、办公区、生活区建设标准 1、办公用房要满足现场需要,室外要水泥硬化,部门科室配备齐全,有专门的资料室和会议室。要配备信息畅通的通讯设施,项目部领导和综合办公室、总监理工程师、总监办主任办公室及综合业务办公室必须安装固定电话和上网设备,能够进行网络传输。各办公室布置应实用、整洁。办公用房应包括经理室、总工室、质量安全部、计划统计部、资料室、试验仪器室、会议室等;生活用房应包括宿舍、食堂、活动室、浴室、厕所等。驻地办公、生活照明及一切灯具全部采用节能灯具,禁止使用白帜灯泡。室内线路一律采用2.5mm2铜线,穿扁管明敷,并且必须进行接地。不低于招标文件要求配置空调。所有办公家具必须为新购。 驻地必须配备一台不小于10KVA功率的发电机,用于应急联网通信。 驻地必须有室外照明。

驻地门牌统一为镀铜牌绿底白字,规格300mm*120mm,镶贴于门上。 驻地必须设置国旗台,标准为不锈钢旗杆,杆长15m。国旗为1号国旗。 2、施工单位如果租赁房屋作为项目部,所租赁房屋标准应不低于按业主规定修建的房屋标准,并应取得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书面批准。 3、项目部要尽量靠近施工现场,做到安全、美观、卫生、环保。 (1)项目部大门上要悬挂醒目的标示牌,注明“天镇至大同高速公路路面四合同段项目部”等字样,附近公路边应埋设进驻地导向牌。 (2)项目部要设门房,配备门卫和专职保卫人员昼夜值班,有值班电话、值班记录,与施工无关的人员不准随意进入项目部。 (3)项目部试验室要按照高速公路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施工的实际需要,配备相应的试验设施设备,满足施工实验的需要。重要实验设备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要在墙上悬挂。 (4)项目部食堂内外墙、天棚刷白,地面抹水泥,有条件的可铺地板砖,安装纱门,纱窗及通风、污水、排水等设施,还应设有雅间,以接待来客。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一、定义与内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筑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形成的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依据、手段、目的如上。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区域地震活动环境;(即地震状况评价) 2)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即地质环境评价) 3)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即潜在地震动大小) 4)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包括场地地表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地震动反应谱,人工波,天然波等) 5)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包括砂土地震液化、软土震陷、边坡效应、断层效应、地段类别等);其中最后两条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标,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是工程师主要关注的内容。 二、法律与规范 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法律性规定与规范性文件有如下四本: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年修订版)第三十五条

2、《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02年版)第三条、第十一条 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第 4.3条 4、《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 2005)第4条 三、相关问题及建议 根据有关规定,小震计算按安评报告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的较大值采用,中震、大震计算按规范反应谱进行。 1)反应谱的表示形式宜规准化。《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第12.1.2条规定: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安评设计反应谱采用标准形式(《抗规》第5.1.5条),便于设计应用;(搞地震的跟搞工程的在一块,经常是地震的以为工程的不懂地震,工程的以为地震的不懂工程,实则为略懂略懂。地震讲目前强震记录绝大部分来自强震仪,受其频谱特性的限制,难以真实可靠地总结出地震动长周期的特性,规范人为提高调整长周期段,安评反映了所在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特殊性,比抗震规范更具针对性,应以安评作为抗震设防依据;工程讲规范是大量地震记录统计平均的反映,安评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对长周期反应谱会产生误判,不能仅以安评的几条谱作依据。上述异议就导致了实际设计中的包络大值) 2)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与《抗规》不一致的处理。严格来讲,可根据各振型自振周期下的安评反应谱值与

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 ...

关于印发《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中震发防[2005]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行政许可行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局制定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五月十日 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 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行政许可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是指省级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据工程建设单位的行政许可申请,对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组织评审,根据评审意见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审定,确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核准的行为。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有关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的申请与受理、审查与决定、监督检查等活动,应遵守本细则。 第四条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为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中国地震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地震局)。 第五条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第六条本项行政许可实行分级实施。 中国地震局负责附表一所列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 省级地震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附表一以外的其他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附表一详情) 中国地震局负责全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章申请与受理 第七条依法须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核准的,在完成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后,依据本细则的第六条规定,工程建设单位应向省级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申请。 工程建设单位可委托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提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申请。

梁场标准化建设方案

梁场建设方案 一、项目概况 1、工程名称:G335线塔岔口-托里-巴克图口岸段公路建设工程(第六合同段); 2、工程规模:G335线公路建设工程第六标段起止桩号为 K117+800-K135+100 ,全长17.3㎞。整体式路基为双向四车道,整体式路基宽25m,分离式路基为双向两车道,分离式路基宽度2×12.5m。一级公路标准修建,设计时速80~100km/h,项目段共设置大桥14座、合计桥长7425m,中桥2座、合计桥长280m,小桥2座.合计桥长61.58m,涵洞31道.合计涵长1130.83延米,单向隧道9座.合计长度5258延米。 本合同段路基挖土方为11.74万m3,挖石方为:144.92万m3,填土方为:51.46万m3,填石方为:17.09万m3;路面结构形式:4 cm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6 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32 cm厚水泥稳定基层、20 cm厚天然砂砾底基层; 3、工程位置:本项目位于S211省道K163处南侧500m。 4、地理地貌:本项目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地区准格尔盆地西北、塔尔巴哈台山以南,路线贯穿塔额盆地.加马特山区,山体主要呈东北走向,海拔1500m~1800m。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山原高低起伏,凹凸不平。东南坡地形平坦,是一个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的大斜坡地,西北坡较陡,地势崎岖,平均气温10.6℃,年降水量

400mm以上。 二、编制依据 1、根据施工现场对实地勘测进行施工图纸的编制。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路施工标准手册 3、现行国家及地方施工技术及规范: 4、《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JBJ/T188-2009 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高速公路预制箱梁跨度30m和跨度20m梁场的建设施工。 2梁场建设流程 1)梁场选址 2)梁场初步规划设计 3)梁场地质勘测、最终规划设计 4)建设规划方案评审 5)梁场建设设备、材料购置箱梁生产技术准备 6)梁场验收 7)试生产 8)局级投产鉴定 9)规模化生产 3、梁场选址及布置原则 3.1 预制梁场的选址原则 3.1.1场地大,制梁场的选址场地应足够大且四周地形比较平缓,能确保生产线布局、存料、场内运输、办公生活用房布局建设。 3.1.2征地拆迁少,因为占地面积相对来说比较大,所以制梁场的选址要在满足工期内制梁和存梁的前提下少征用良田、减少拆迁量,免去不必要的麻烦。 3.1.3施工工程量小,制梁场的选址场地应大致平整,减少工程量,降低施工的投入费用,同时能加快进度,保证在短时间内能够建设出一流的拌合站、梁场并尽快投入生产。 3.1.4交通方便,我梁场的选址靠近主体工程,并与已有公路或施工道路相连,一来方便设备的进场,同时也能够保证材料在较短时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第五章

第五章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5.1概述 该工程场地位于呼和浩特市南约9km 的八拜乡境内。地貌上是处于大青山冲洪积扇的边缘带上,呈北东—南西微倾,坡度2°左右,地面平坦,海拔高程在1047~1053m。现今的地貌景观是大黑河冲积、湖积及大青山冲洪积的产物。地下水埋深在3~5m,西北浅,东部深。 在工程场地进行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剪切波速测试及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等 野外工作,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及剪切波速测试钻孔位置如图5.1 所示。 图 5.1 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及地震钻孔位置示意图 5.2地层岩性 根据地震钻孔资料和区测报告,工程场地内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粗砂、细砂、砾砂( Q4al+pl)和上更新统湖积粉质粘土、粉砂( Q3l)组成。按照其岩土组

成、成因和时代的不同自上而下简述如下:

图 5.2 地震钻孔 DZ1 柱状图

图 5.3 地震钻孔 DZ2 柱状图

①粉土(Q4 ):黄褐色,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分选好。 ②1粗砂、细砂(Q4al+pl):黄褐色,中密,稍湿—饱和,局部含有少量砾砂。 ②2粗砂、砾砂(Q4al+pl):杂色,密实,湿。 ③粉质粘土(Q3l):灰绿色,可塑,湿,局部夹薄层粉砂。 ④淤泥质土(Q3l):深灰色,中湿,局部含有有机及炭质斑点,层理清楚,据水平层理。 ⑤粉质粘土(Q3l):灰色,可塑,湿,切面光滑,有光泽,有层理。 ⑥粉砂、细砂(Q3l):灰色,密实,湿,局部颗粒粗,含矿物成分。 工程场地地震钻孔柱状图见图5.2、图5.3。 5.3活动断裂探测 本次工程场地活动断裂探测选用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法是20 世纪9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电阻率方法,它集电剖面和电测深于一体,采用高密度布点,进行二维地电断面测量,数据量大,信息多,观测精度高,探测的深度灵活。在识别断层、破碎带等方面非常有效。 5.3.1方法原理 高密度电法探测的物理前提是地下介质间的导电性差异。野外工作时,首先沿剖面按10m 间距一次性布好多根电极,观测时,仪器可按照特定的装置方式接通电极,依次测量剖面上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剖面,进行计算、处理、分析,便可获得地层中的电阻率分布情况,从而可以划分地层、圈闭异常等。 5.3.2使用仪器 本次野外测试采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DJD -2 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和WDZJ-1 多路电极转换器所构成的WGMD -1 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系统硬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①对50Hz 工频干扰压制优于80dB;②输入阻抗: > 50MΩ;③从电脉冲宽度:1~60 秒,占空比为1:1;④转换电极数:60 路;⑤绝缘性能:≥ 500MΩ ; ⑥最大工作电压:400V DC;⑦最大工作电流:2A DC。 5.3.3测线布置及地质解释 如图5.1 所示,在工程场地的东侧和南侧分别布设了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P—P′和 R—R′(表5.1),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得到了2 条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及其地质解释剖面(图5.4、图5.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第五章

第五章 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5.1 概述 该工程场地位于呼和浩特市南约9km 的八拜乡境内。地貌上是处于大青山冲洪积扇的边缘带上,呈北东—南西微倾,坡度2°左右,地面平坦,海拔高程在1047~1053m 。现今的地貌景观是大黑河冲积、湖积及大青山冲洪积的产物。地下水埋深在3~5m ,西北浅,东部深。 在工程场地进行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剪切波速测试及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等野外工作,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及剪切波速测试钻孔位置如图5.1所示。 图5.1 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及地震钻孔位置示意图 5.2 地层岩性 根据地震钻孔资料和区测报告,工程场地内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粗砂、细砂、砾砂(Q 4al+pl )和上更新统湖积粉质粘土、粉砂(Q 3l )组成。按照其岩土组成、成因和时代的不同自上而下简述如下:

图5.2 地震钻孔DZ1柱状图

图5.3 地震钻孔DZ2柱状图

al+pl):黄褐色,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分选好。 ①粉土(Q 4 al+pl):黄褐色,中密,稍湿—饱和,局部含有少量砾砂。 ②1粗砂、细砂(Q 4 al+pl):杂色,密实,湿。 ②2粗砂、砾砂(Q 4 l):灰绿色,可塑,湿,局部夹薄层粉砂。 ③粉质粘土(Q 3 l):深灰色,中湿,局部含有有机及炭质斑点,层理清楚,据水平 ④淤泥质土(Q 3 层理。 l):灰色,可塑,湿,切面光滑,有光泽,有层理。 ⑤粉质粘土(Q 3 l):灰色,密实,湿,局部颗粒粗,含矿物成分。 ⑥粉砂、细砂(Q 3 工程场地地震钻孔柱状图见图5.2、图5.3。 5.3 活动断裂探测 本次工程场地活动断裂探测选用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法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电阻率方法,它集电剖面和电测深于一体,采用高密度布点,进行二维地电断面测量,数据量大,信息多,观测精度高,探测的深度灵活。在识别断层、破碎带等方面非常有效。 5.3.1 方法原理 高密度电法探测的物理前提是地下介质间的导电性差异。野外工作时,首先沿剖面按10m间距一次性布好多根电极,观测时,仪器可按照特定的装置方式接通电极,依次测量剖面上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剖面,进行计算、处理、分析,便可获得地层中的电阻率分布情况,从而可以划分地层、圈闭异常等。 5.3.2 使用仪器 本次野外测试采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DJD-2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和WDZJ-1多路电极转换器所构成的WGMD-1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系统硬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①对50Hz工频干扰压制优于80dB;②输入阻抗:>50MΩ;③从电脉冲宽度:1~60秒,占空比为1:1;④转换电极数:60路;⑤绝缘性能:≥500MΩ;⑥最大工作电压:400V DC;⑦最大工作电流:2A DC。 5.3.3 测线布置及地质解释 如图5.1所示,在工程场地的东侧和南侧分别布设了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P—P′和R—R′(表5.1),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得到了2条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及其地质解释剖面(图5.4、图5.5)。

高速公路隧道标准化场地建设方案

隧道标准化场地建设方案 一、目得 为进一步规范隧道施工得各项工序操作,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实现XX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得标准化,克服质量通病,促进施工质量再上一个新得台阶。 二、编制依据 1、交通运输部公路隧道设计、施工规范、验收等相关标准。 2、本行业通行得先进工艺、管理方法。 3、武靖高速公路施工招标文件、省厅提出得要求及其有关施工管理、技术文件。 三、场地布置 1、洞口场地布置必须编制专项规划方案,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同意后实施,并报业主备案。 隧道临建场地布置一般要求 2、承包人在隧道施工点搭建得临时生活、办公用房分开建设,需配电脑及打印设备。

3、承包人应做好场、房内得安全用电与防火工作,必须按有关规定配备消防器材。 4、承包人应搞好工地生活区环境卫生工作,对生活垃圾与污水进行合理处理,保证周围环境整洁卫生。 5、承包人应合理规划施工场地,在施工过程中应保证施工场地规范、整洁,应在显著位置悬挂安全文明生产、质量管理、廉政建设等标牌标语。 6、现场机械设备布置有序,必要时应悬挂安全操作规程。 7、隧道施工现场应按照要求设置各种标志标牌,并应按其要求制作及安装。 8、进隧道口处应设置值班室,并设专人值班负责,严格执行人员进出洞登记制度;中长隧道应配置电子安全监控系统;应在洞口醒目位置设置禁止、指令标志。 9、装碴、运碴安全有序,洞口设置5公里速度得限速牌。 10、隧道开挖进洞后,在洞内二衬上每10米设置一里程标志,采用规格25cm ×10cm不干胶,蓝底白字,反光字。在初支段每5m设置一里程标志,采用红油漆喷涂,字体规格同前。 四、门禁系统 1、设置原则:在进入施工现场得入口、隧道洞口处设置值班室,采用彩钢板房结构或砖混结构,面积不小于4m2,洞口处外侧设置电动升降栏杆与入场人员专用通道,人员专用通道宽1、2m,靠近值班室一侧。 2、管理内容 (1)出入施工现场得来访人员与车辆必须在值班室登记,并领取来访证,来访人员进入隧道必须有项目负责人陪同。 (2)洞边焊接2米高钢筋支架,挂“入洞必须戴安全帽”、“当心触电”、“注意安全”、“穿好防护靴”警示标志。 (3)项目作业人员必须穿戴整齐,佩戴上岗证;进入隧道作业人员必须将上岗证放置在洞口值班室得相应作业班组中。并严格执行进洞翻牌制或其它电子考勤方式,时刻掌握洞内人员数量。

上海市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doc

附件: 上海市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一、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分析 序 名称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上下浮 号一级工作二级工作三、四级工作 动幅度 1- 区域地震收集资料、编目10000 4500 2000 10 %活动性分析 1 编图、计算分析 1- 区域地震构造收集资料、编图、 40000 12000 8000 10 %2 调查与综合分野外调查、分析 1- 地震区、带综合分析、边界10000 3500 2000 10 %划分 3 确定、分析编图 区域范围超过 300 ×300 备注:不含地震构造调查所需进行的勘察和样品分析费用, (平方公里)时比照增加收费。 二、近场场区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分析 序 主要作业方法收费标准(元)上下浮 名称 一级工作二级工作三、四级工作 号动幅度2- 近场区地震活 编目、分析6000 ★2500 ★1200 ★10 %1动性分析 近场和场区地搜集资料、野外勘 2-2 震构造综合分察、编图、综合分2800014000 8400 10 % 析析

参照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 工程勘2-近场和场区地 物探、化探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 的通知》(计价格 3震构造 [2002]10号)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执行 备注: 1.带★项目指不含重要地震参数复核费用; 2.近场区面积超过50 ×50 (平方公里)、场区面积超过 2 平方公里时比照增加收费;

三、场地工程地震条件评价 序收费标准(元)上下浮名称主要作业方法 号一级工作二级工作三、四级工作动幅度 场地土动力性场地现场和室内实参照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 工程勘察3-1 质及常规测定验、测试设计收费管理规定 > 的通知》(计价格 [2002]10 钻探号)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执行场地工程地震 3-2 分析计算、综合研 条件评价11000 ★5500 ★3500 ★10% 究 备注: 1.带★项目指场区面积超过 2 平方公里时比照增加收费; 2.工程勘察设计收费规定应参照国家最新勘察收费规定实施。 四、地震烈度与地震动衰减关系分析 序 名称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上下浮号一级工作二级工作三、四级工作动幅度4- 地震烈度衰减搜集资料、分析 17000 5000 2000 10% 1 关系确定计算 4- 基岩地震动衰分析资料、分析 2 22000 5500 2000 10% 减关系确定计算 五、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报告编写要求 目录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2.报告文字要求 3.报告图件要求 4.报告表格要求 5.符号及单位的使用 6.公式使用 7.术语使用 8.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 Ⅱ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 A.封面 B.扉页 C.目录 D.前言 1.技术思路 2.地震活动性 地震资料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现代构造应力场 历史地震影响 近场小震活动 3.地震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区域地震区、带

v1.0 可编辑可修改近场和场区活动构造 4.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地震动衰减关系 5.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构造法 历史地震法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6.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 潜在震源区划分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7.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场地条件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或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地震条件勘察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9.结论和建议 地震环境评价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小区划 使用建议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为配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的实施,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评审及工程使用的需要,特制定本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对工作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规定的4个等级工程所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最终报告的编写。 在编写最终报告时,其内容和格式必须符合本要求,不应增加或减少陈述的内容,但对于本要求没有包括而实际工作大纲要求进行的有关工作,可以增加相应的陈述内容。 本要求的章节条款顺序,是对最终报告的建议模式。实际报告章节安评。应在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实际工作大纲的要求和编写者的论证思路来编排。 2 报告文字要求 报告文字安排 2.1.1 叙述应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章节安排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论证思路。 2.1.2 论述理论与方法时,如本次工作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引用其他研究者的已有成果,则论述应从简但必须给出相关的引用参考文献;如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本次工作提出的新成果,则应在正文中(或以附件形式)详细给出理论阐述或对方法的原理及工作步骤的论述,可能的情况下应与现行方法进行比较并给出比较的结论。 2.1.3 对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数据或资料进行论述时,如系引用现有的数据或资料,本次工作未有任何新的改动和补充,则应直接给出引用内容及其出处;如数据或资料系本次工作新的研究结果,则应加以详述;如数据或资料系对现有数据进行了部分改动而得到的,则也应对改动情况和改动原因加以详述。 2.1.4 报告各部分内容应前后衔接,上下文相互引用时(尤其是图件、表格等)须保证查有出处。 2.1.5 报告中所用专有名称、地名、人名等,必须保证上下文的一致性。 文字印刷质量以清晰为标准,报告全文排版风格应一致。

标准化养猪场建设方案

标准化养猪场建设方案 内容提要: 我国养猪业还是以中小型养猪场为主,相对于大型养猪场而言,小型养猪场具有易管理、投资小、劳动强度小的特点,投资小型养猪场的人比较多,为了方便养猪人建场,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设计以下养猪场建设标准方案。 养猪场选址条件 1、养猪业是长期产业,必须进行长远规划。 2、水、电、交通条件:一个万头猪场日耗水量150~250吨,水质要符合饮用标准,用电量除饲料加工外,自装机容量80~100千瓦,物料运输量大,选择交通方便的场地。 3、卫生防疫条件:综合考虑地形,地势,地点、水源、土壤、气候条件等因素,要远离居民区、养殖场、屠宰场、交通干线。 4、粪污处理及环保条件:要运用生态环保方案,尽量同菜地、鱼塘、果园、农田相结合,使污水无害化和减量化。 养猪场规模分类: 1、大型养猪场:自繁自养型基础母猪>3000头、商品猪>50000头/年,仔猪育肥型础母猪=0头、商品猪>50000头/年,繁育仔猪型基础母猪<3000头、仔猪<50000头/年。

2、中型养猪场:自繁自养型基础母猪<1000头、商品猪<10000头/年,仔猪育肥型础母猪=0头、商品猪<10000头/年,繁育仔猪型基础母猪<1000头、仔猪<10000头/年。 3、小型养猪场:自繁自养型基础母猪<100头、商品猪<1600头/年,仔猪育肥型础母猪=0头、商品猪<1600头/年,繁育仔猪型基础母猪<100头、仔猪<1600头/年。 养猪场建设原则 1、人畜分离:在总体布局上做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污道分开,正常猪与病猪分开,种猪与商品猪分开。猪舍建设必须将人的住房与猪舍分开,以免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同时,配套进行沼气池建设,使养殖产生的粪污能及时得到处理,确保环境卫生。 2、严格防疫:在建设中着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或联户建设养殖小区,并严格按照防疫要求进行修建。 3、科学规划:建设前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划,并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猪舍的建设工作。 4、量力而行:圈舍规模由农户根据自身条件(经济条件、身体条件以及自身养殖基础)进行选择,特别是修建猪舍投资大,不能因为发展项目使农户承担过重的经济压力。 养猪场建设标准 1、猪场选址:猪场应远离住宅区,便于防疫,同时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