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教育

日本教育

日本教育
日本教育

日本第一个近代教育系统是根据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的《学制》建立起来的。二战前,日本的教育系统以西欧的教育系统为楷模,全部有国家控制。二战后,日本的教育系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1947年的教育改革分散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权。当时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就是改革成果的一部分,它规定了教育系统的基本目标:致力于人类的和平和福利,鼓励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建立学生对真理和公正的热爱。这一法律同时还承诺学术自由,机会平等和男女共校。

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是6-3-3-4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以及大学(通常)四年。除此之外,还有幼儿园、供初中毕业生就读的专门学校(五年)以及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儿童设立)。大学包括一般大学,研究生院和短期大学。除这些正规院校以外,还有职业技术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到初中毕业为止,不过,高中教育已基本普及。2001年,进入短期大学和大学继续学业的学生比例男生为48.7%,女生为48.5%。各级学校大部分为男女合校。95%以上的小学和初中是公立学校,而高中和大学中,私立学校占有相当比重(24%的高中和73%的大学为私立学校)。

教育改革

目前,日本的教育系统,从小学到大学,都进行着改革。1997年和1998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即政府教育制度的决策机构)就三个主题发表报告书。这三个主题是:21世纪的日本教育、儿童的心灵教育以及地方教育行政。这些报告书中提出的建议使得教育体制更加多样化,例如建立初中与高中合并的学校,准许完成两年高中教育的学生提前进入大学学习等。

学校课程

文部科学省规定了日本各级学校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和

内容。第一部教学大纲是1947年制定的,以后每十年左右修订一次。在1998年的修订本中,提出将上课时间调整为每周五天,并于2002年4月实施。而最大的改变是缩短上课时间和更改课程内容。

教育体制的管理

文部科学省是中央掌管教育事务的部门,负责国立学校的建立和管理,审批公立和私立大学的建设,审定教科书。

地方教育的管理机构是教育委员会。教育委员会是县级和市级单位。委员会成员有县议会和市议会议长任命。这些委员会主要负责公立学校的建立和管理、课程管理、人员任命以及为教师提供学习计划和培训课程。

教科书

在日本,所有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都使用政府规定的教科书。教科书由私人出版商编写。编写者在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也必须和学校规定的课程保持一致。教科书有文部科学省审查后授权使用。

1963年,日本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发放教科书的体制。每个地区的学校选用的教科书由当地教育委员会从政府授权的教科书中选出,私立学校的教科书由校长选定。

非常强调团队合作,从小就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如三十人三十一脚比赛,所以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可嘉,工作后视企业如家,不过创新精神不够。现在日本学校也很重视创造力教育了,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现在的日本很强大,不断针对民族性格的缺陷进行改进,这点值得中国学习。

三个阶段

日本教育主要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小学校(6年教育,6-12岁学生入读) 中学校(3年教育,12-15岁学生入读) 高等学校(3年教育,15-18岁学生入读) 日本的第一级至第九级的教育是义务教育。每年学年由4月1日开始,下年3月31日结束。每个学期之间会有假期。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课,星期六上半日课。不过,这制度由2002年起全面取消。不少老师仍在周末上班,他们亦必须在暑假(通常是8月)工作。根据法律规定,每个学年最少有210日为上课日,但是大多数公立学校会拨出大约三十日,作为学校节日、运动会和非学术上的仪式(特别是一些鼓励合作和学校精神的仪式)。扣除这些活动和星期六半日上课的日数后,上课教学的时间每年约有195日。

教育理念

日本人对教育(特别是强制教育)抱有几个重要信念。他们认为所有学生有能力学习知识,学生的努力、坚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学术上的能力是决定学生的学业成就。这些学习及行为习惯是能够通过讲课及训练而学回来的。所以,小学及初中学生不是根据他们的能力而编班授课,也不是适应各学生的差异。日本全国性的学习范围让学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强制教育让学生得到一个同等学习的机会,而各学校的财政分配是相对性相同的。不过,这种制度被评为缺乏弹性、缺乏理解学生的特别需要和兴趣。日本教育在80年代进行了改革,新制度特别强调弹性、创意、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只是有很少的进展。批判性思考不是日本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概念。学生一般要求背诵测验内容,所以学生高分的原因并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由于学生只修读某个程度的课程,有

天资和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会被忽略。假如:一位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会自动分配到适合他/她程度的英文班。一位不懂初中一年级数学的初中三学生亦需要学习以他能力以下的数学。学校是不会开办辅导和精英班去迎合个人需要。在极端的情况下,有开发问题的学生会被编入普通班里,但老师缺乏参加针对这些学生的训练。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家长不敢承认自己的子女有特别需要。在美国,大多数地区设有专门及技能学校给一些有严重残障的学生就读。在这情况下,每一位学生会由一位老师或看护者从旁协助。当这些学校为这些学生提供较好的服务,成人服务正面临财政困难的危机。

不公待遇

虽然非日本籍的父母(例如移民劳工)的儿子可享有接受强制教育的豁免权,但是他们可以上学。不过,教育这些学生的责任通常由公立学校执行,这些公立学校无法提供这些学生的语言需要。除此之外,由于教育并不能令成绩有所差别的学生有所适应,这些移民劳工的儿子除了有语言问题外,亦难以在日本学校中获得较佳成绩。一些说得一口流利日文的学生亦遭歧视。在英语朗诵及交流节目中,非日本种族的学生也不能参加这些活动。

硬件先进

在强制教育中,教科书是免费的。每隔三年,委员会和校长需从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书本名单(包括该省出版的书籍及经过认可的书籍)中选取新的课本。文部科学省负责分发这些教科书到公共和私立学校的支出。教科书体积细小,易于携带,亦成为学生的财产。大多数学校拥有一个联络健康专家的系统。教育和体育设备是最先进的。差不多所有小学有一个室外操场,大约90%学校有健身室,75%学校有户外游泳池。不过大多数课室并没有电脑和投影机。在授课及学生的习作中很少会使用科技。作为资源工具的互联网亦不会被老师和学生使用。由小学至高中期间,学生每年需定期留在接受导师指导的教室,代表着他们全年会和同一组的学生互相沟通。在这个教室和课程里,学生将会学习团体精神和自尊心。由于每班负责校舍的清洁,所以校方甚少聘请校工。编辑本段学制

义务教育

年限从6年延长到9年。确立了6·3 ·3·4新学制,即小学6年和初中3

年为义务教育,高中3年,大学4 年。在小学下面有幼儿园,在大学之上设研究生院。幼儿园是非强制性学校,招收3岁以上的儿童。其目的在于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小学和初中是强制性学校。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都要上小学,所有读完小学课程的儿童都要升入初中继续学习。小学对6~12岁儿童进行初等普通教育。初中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对12~15岁儿童,进行中等普通教育。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高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高中分普通科和职业科。前者以普通教育为主,后者以职业教育为主。不论是普通科的毕业生还是职业科的毕业生,都有资格考大学。大学是作为学术中心,在向学生传授广博知识的同时,传授和研究精深的专门的科学、艺术,并发展学生的才智、道德以及应用能力。有条件的大学可设研究生院,使大学毕业生获得对学术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的机会,促进文化和科学的发展。除了上述初等、中等、高等学校外,还设有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和养护学校,对身心有缺陷的儿童进行教育。师范教育,改战前只通过师范学校培养教师的“闭锁制"为“开放制”,即凡经文部大臣批准,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取得教师资格所必需的学分,任何大学均可培养教师。初等和中等学校的

教师,一律在大学里培养。这种新学制,清除了旧学制的封建等级性,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色彩。在改革学制的同时,提高了社会教育的地位。1949年6月公布了《社会教育法》,要求在全国各地建立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年之家、儿童中心等设施和机构,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共同担负起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任务。战后这一系列的改革使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改革教育制度

自1951年9月签订的旧金山和约于1952年4月28日生效后,日本获得了“政治独立”。从50年代下半期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逐渐暴露出新教育制度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主要是照抄美国式的学制和忽视职业教育等,不符合日本的国情,不能满足社会和工业上对人才的需要。早在1951年11月,政令改革委员会就向内阁提出了一项《关于改革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要求“建立一个能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灵活的教育制度”。1956年11月“日经联”发表《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书》,对新教育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要求有计划地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加强理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这种呼声下,日本政府多次部分修订《学校教育法》等法规,对学校教育体制和内容作了一些局部性的调整。1962年设立了招收初中毕业生的5年制高等专科学校。其目的是,传授专深的学艺,培养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初建时只设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67年设商船高等专科学校,1971年设无线电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这就保证了工业上急需的中级技术人员的来源。1964年,从法律上承认50年代初就实际存在并不断发展的短期大学。法律规定短期大学的修业年限为2~3年,目的在于传授和研究高深的专门学艺,培养学生在职业上或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能力。1976年,又设立了专修学校。这种学校是从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进行职业教育训练的各种学校中择优升格而来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实际生活需要的能力,修业年限为1~3年。专修学校设专门课程(招收高中毕业程度者),高课程(招收初中毕业程度者),一般课程(不问入学资格)。在整个60年代中,日本政府推行高中教育结构多样化政策,不仅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有全日制、定时制、函授制;而且在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上也灵活多样。经过这样一系列调整,形成了现行的6·3·3·4制为基干的学制。编辑本段教育行政

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教育行政是中央集权制,实行“敕令主义”,文部省统辖全国教育部门。战后,在教育立法上实行“法律主义”,废除中央集权制,采用地方分权制。日本政府,经教育制度刷新委员会审议,提出《关于中央教育行政民主化》和《关于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意见,颁布《文部省设置法》,明确规定文部省的性质及职权范围。文部省的性质是专以指导和建议为本务的中央服务性机关,其主要职权:①执行由国库补助和负担的教育预算;②调查和规划有关发展教育、学术和文化等事宜;③审定教科书,指定各种义务教育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发行人,购置教科书,以及确定无偿供给和薪金等事项;④对地方公共团体机关,县办有关教育、学术、文化和宗教事业的行政组织和经营管理给予指导、建议和劝告;⑤批准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设置;⑥批准都、道、府、县和指定城市(指京都、大阪、横滨、神户、名古屋)的教育长;⑦对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及研究机关的研究活动,负责联系和支援工作。

地方教育行政

关于地方教育行政,于1948 年7月公布《教育委员会法》,确立地方教育委员会制度。其要点为:①都、道、府、县及市、镇、村各设教育委员会,管理并执行有关教育行政事务。如无特别法规定,文部大臣(省)亦不得行使行政上的监督和管理。教育委员会又与地方议会及地方公共团体首长分离而独立,是一个强有力的地方教育机关。②文部大臣(省),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及市、镇、村教育委员会三者之间,就权限而言,原则上无上下从属关系。③教育委员会委员人数,都、道、府、县为7人,市、镇、村为5人。其中除1人由地方议会选出外,其他委员由居民直接选举。委员任期4年,每2年更换半数。④教育委员会决定公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设置与废止,公立学校的人事管理与教育计划的编制以及社会教育行政等。⑤教育委员会采取教育长制。经委员会决定任用对教育行政富有专门学识经验者为教育长。由教育长建议,组织事务局,处理教育行政事宜。⑥教育委员会虽在行政上完全与地方议会及地方公共团体首长分离独立,但有关教育经费,须经地方议会审定。⑦教育委员会在不违反法令的范围内,得制定本委员会的规则。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1956年6月,再次公布《关于地方教育行政的组织和经营管理的法律》,对教育委员会制度作了若干重大修改。主要是废除教育委员会的选举制,改为任命制,从而加强了教育行政的集权制。

教育经费

日本的教育经费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加的。60年代以来,在“教育投资论”的影响下,教育经费有显著的增长。1961~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3.5倍,国民收入增加3.4倍,教育费总额则增加了3.7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增长率。这就保证了日本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发展概况

日本战后教育,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增长,从数量到质量实现了相应的发展与改善。初期的教育改革,深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造成学力水平的下降。经50年代教育理论的大辩论,批判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之后,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受到重视。60年代,由于中小学教学大纲的水平大幅度提高,脱离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曾导致大量落后生的出现。70年代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不仅使高等教育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且使中小学教育面向智、德、体全面发展的方向,既保持注重基础知识的划一性,又有适应地区与个性特征的灵活性,力图使教育适应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在数量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据1980年统计,幼儿园为14893 所(国立48所,公立6064所,私立8781所),园儿为2407093人,专职教员100958人;小学24945所(国立72所,公立24707所,私立166所),学生11826573人,专职教员467953人;初中10780所(国立76所,公立10156所,私立548所),学生5049402人,专职教员251279人,毕业生的升学率为94.2%;高中5208所(国立17所,公立3951所,私立1240所),学生4621930人,专职教员243592人,毕业生的升学率为31.90%;大学446所(国立93所,公立34所,私立319所),学生1835312人,专职教员102989人;设置研究生院的大学有257所(国立77所,公立21所,私立159所),研究生53992人;短期大学517所(国立35所,公立50所,私立432所),学生371124人,专职教员16372人;高等专科学校62所(国立54所,公立4所,私立4所),学生46348人,专职教员3721人;专修学校2520所(国立187所,公立146所,私立2187所),学生432914人,专职教员20211人。7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校的“学

校暴力”和“少年非行”较为流行,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过剩博士”也有增无减,反映日本教育面临的困境。同时,日本正在按终身教育原则,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面向21世纪,探索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教育模式。

是这样的,人家就是先进!在我们中国初中生的的数学就可以抵上他们的高中数学了!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日本明显高于我国。日本的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去图书馆查文献、找数据来完成一个正规的项目。他们的命题完全从兴趣出发,极为广泛,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环保到动物保护,应有尽有,而有些在我们看来是只有到大学毕业才能完成的论文。日本的老师总是激励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怀疑能力和辩论能力。孩子们从不认为世界上的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怀疑能力就是未来的创造力。这也正是日本之所以强大的基础。我国的基础教育所打的基础是重知识“学多悟少”,纵观日本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扎实性,而日本教育重视多元性;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纵向的深度,而日本的基础教育则注重广度;日本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中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应的,美国有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中国基础教育则沉闷得多了。

中国的学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培养孩子吸收知识、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日本的学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从深层次思考,我认为,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培养考生是把有问题的教得没问题;培养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

中美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模式教育;而美国则侧重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侧重于创新还是侧重于打基础是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

在日本的冬天,虽然屋里温暖如春,但户外的冰天雪地里孩子们却是穿着薄薄的毛衫和单裤在外面跑步、玩耍。日本的家居饮食十分简单,即使你是财阀家的公子千金,也不会让你从小有与众不同的奢华心理。这些以致于我们中国人到日本以后总是饿肚子,但是日本的孩子是很健康的,他们在寒风与清贫中学到了坚韧、顽强、他们身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他们的心智得到了坚毅和刚强的锤炼。孩子在游戏中、共同相处中有摩擦的时候,日本的家长总是先让自己的孩子反省自己的问题,他们的民族精神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团结。

再来看一看我们中国的父母,在寒冬未到的时候给孩子就穿上厚厚的冬装,家里好吃的东西尽量给孩子,孩子想要什么给孩子什么,以致于每年换季的时候

儿童医院人满为患,孩子争执摩擦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总是寻找幼儿园老师或者对方的家长去替孩子出面解决。骄娇之气在我们中国孩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日本小孩子的玩具很少用买的,基本上都是妈妈爸爸做给孩子的,而日本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为了和大家一样,在没有父母为他们制作玩具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制作,在游戏中,没有人去笑话你玩具材料的好坏,但谁的玩具因为制作的质量原因坏掉的话,是当做一种耻辱的。而这种耻辱对一个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的磨练和动手能力的操练,对今后的生活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呀。

我这样说并不是在全盘否定我们的教育方式,只是日本的教育似乎更为孩子的将来和国家的将来负责。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已经高喊了很多年了,真正去面对的素质教育的有多少家长,试问在我们今天的西安,今天的中国有哪一个家长会把自己孩子的棉衣脱掉放在雪地中锻炼?有哪一个家长会让孩子把吃清淡的饭菜只吃个七成饱,有哪以为家长会在繁忙的工作中为孩子亲手制作一件玩具?

总的说,日本的教育来自中国~在加上他们的武士精神英国是现实社会的教育美国是实践的教育中国比较复杂就是没有他们的实践~~!

日本现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则和特点由宪法和《教育基本法》所决定。宪法宣称教育是人民的权利,规定依据民主政治的原则和地方自治的原则建构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属于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

1.中央教育行政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为日本内阁的组成部分,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长和行政机关。法律规定文部省的职能权限,主要是:

(1)为发展教育、学术和文化事业,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规划。

(2)就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设施设备、人员配置、组织与教育内容规定标准。

(3)对地方教育委员会、地方行政机关,大学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学机构提供指导和建议。

(4)管理由文部省设立的大学和其他教育、科学与文化机构,任命县和重要市的教育长或负责人,审定中小学教科书。

(5)对地方教育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研机构提供经费补助。2.地方教育行政

法律规定,地方教育由地方公共团体实行自治。日本的地方公共团体分为两纵即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教育的行政机关为教育委员会,行政主管为教育长。地方设立的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和私立学校由地方政府管理,教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发展基础教育,在人事、经费、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师进修等方面对其所辖学校负责。

市叮村教育长的任命领得到都道府县教委的认可,都道府县教育长的任命须得到文部大臣的认可。

我国日语教育的回顾

我国日语教育的回顾、现状与展望 一以21世纪日语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于进江 引言:改革开放,入世,复合型人才市场的的需求,及毕业生就业的激烈竞争形势,使我国的 外语教育(日语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学校,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如何成为复合型人才。使命感,成才的渴望,促使我们一起简要回顾我国日语教育的历史,分析一下日语教育的现状,展望日语教育的未来。 几组数字:中日经贸前途无量,竞争意识入学伊始。 1.98-02 5年扩招108万-340万增3倍;03年招380万,在校生达1900万,入学率百分之十九;05年招475万(报867万);04年毕业280万,05年毕业338万(增58万)。 山东80年代日毕业生-80人,90年代末-150人,05年-近千人 2,中日04年双边贸易额近1700亿美元,,仅次于中美、日美,而居第二位(中日总额占百分之15)是72年的60倍.。 3,日本的GDP大约是中国的3倍.。到2020年中国的GDP达到4兆多美元,其中,进出口总额达2兆多美元。 4,有2万多家日本公司在中国投资,仅上海5000多家,此外,大连,青岛,苏杭,厦门等地.

中日关系:政冷经热 “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日本存在着我们不想看到的动向:1,日本领导人的参拜靖国柛社。2。美化历史的教科书3,日美两国涉台的共通战略目标(胡) 中国的发展为亚洲和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吴) 一,我国日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本科) (一)发展的历史轨迹 我国的日语教育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办日语班起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至今,日语教育同祖国的命运一样,走过了一段不同凡响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日语教育飞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日语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 1,1949-1966(文革前)╱18所 a、1950年只有北大、洛外等一,二所(教师不超过20人) b、50年中期 中日民间交流起步,需日语人才-北京经贸(1954年)吉大等(1956) c,1962-廖高(民间贸易),63年周总理访问亚非拉十多个国家,外 交新形势,9(日-2)增加到18所 2,1970-1994 ╱86所(生-6054) a、72年中日建交 b、78年改革开放,11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70 年代末增至57所。90年代初增至86所。 3,1994-至今86╱280(本科159所) a、邓小平南巡(92、3),扩大改革开放,中日贸易激增b,90年代初,

日本语教育でことばと文化をどう考えるか日本早稻田大学细川英雄

日本語教育でことばと文化をどう考えるか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日本語教育研究科教授細川英雄 1.ことばと文化の関係言語を学ぶためには文化の理解が必要というのは、おそらくだれでもが持っている常識な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たとえば、日本語を学ぶためには、日本文化の知識が必要で、それが日本人の行動の仕方やものの考え方を理解することにつながる、という解釈は、それこそ多くの人たちに共通な現象だろうと思います。 しかし、本当にそれでいいのだろうか、という問いを、わたしは日本語を教えはじめてからずっと心に抱きつづけてきました。 この問いは、日本語教育において日本文化をどう捉えるか、という問題であり、日本語と日本文化の結びつきを考えることでした。そして、それは、文化とは何か、という問いであるとともに、言語教育 全体のことばと文化の関係を問い直すことでもあったのです。2.?日本人らしさ?の日本語教育戦後から70年代ごろまでの日本語教育は、構造主義の影響を色濃く受けた「構造シラバス」と呼ばれる考え方が一般的で、文法を初級から積み上げていくという方法がとられてきました。これは、日本の英語教育が長く採用してきた方法で、ことばの運用よりも、知識を重視し、構造を学習することで、その言語を知るという方法だといってもいいと思います。 文化の問題は、文学、歴史、建築、宗教など、主にそれぞれの分野の専門家に任されていました。言語教育論としてこのころ紹介されたのが、池田摩耶子『日本語再発見』(三省堂新書1977)という本で、当時まだ新しい分野であった外国人のための日本語教育への導入として注目を集め、人気を呼びました。 池田は、日本語ネイティブ教師の立場から、日本語教師は言語学的知識とともに、日本文化に対する複眼的視野を持た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説き、母語話者としての内からの視点と同時に日本語学習者としての外からの視点を持つために、日本の文化を意識すること、学習者の文化を学ぶことが必要としています。そして、外国人に日本語を教える際、文法や音声、表記などと同等に、日本語の背景にある日本人の発想や観念などにも、十分な注意を払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述べています。日本語が日本の文化として生まれて来た産物である以上、日本語の教育はすなわち日本の文化を外国人に教えること、すなわ ち?日本人らしさ?をどう教えるかであるとする考え方です。3.予備知識としての?日本文化?80年代に入る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能力が問題にされるようになり、ことばを知識としてではなく、運用能力をつけようという考え方が一般的になってきました。 これは、コミュニカティブ?アプローチという考え方によるものです。経済大国ニッポンの隆盛の影響もあり、学習者数が急増し、「文化」の問題も専門家だけに任せておくわけにはいかなくなったわけです。学習者のニーズとしても、伝統的な日本の歴史?文学よりも、もっと現代的な、また日常的な日本人の生活の実態を知りたいという要求が強くなりました。 この考え方を明確に示したのが、ネウストプニー.J.V『外国人と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岩波新書1982年)です。この考え方は、アメリカの社会学者ハイムズの理論を元にしたもので、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は対象の国の社会?文化を知るための?社会文化能力?が必要という考え方に基づいています。 この立場では、「概念?機能シラバス」という考え方とも連動し、モデル?パターンを示すという方法がとられることがしばしばあります。たとえば、ロールプレイなどのタスクを利用し、そのタスクをこなすことが実際の場面に役立つとしています(これは現在でも最先端の実践のようにして紹介されることがありますが)。 ここで問題なのは、日本語を理解するためには、日本人の行動様式やものの考え方を知り、それを実

日本教育法

日本《教育法》日本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国土窄小,物产资源贫乏。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地从一片废墟上重建成今日世界瞩目的技术大国和经济大国。日本现代化成功的秘诀归根结底是日本大力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拥有一大批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今天日本的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一、义务教育阶段在日本,小学和初中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的在学人口约1400万(6-15岁)。在义务教育中,根据“学习指导要领”制定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提示各学科的教育目标和各学年的授课目标和内容。1989年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特别注意以下4个基本方针: 1)通过全部教育活动,根据儿童的成长阶段,选择相应的科目,目的是达到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强的意志。 2)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3)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注意培养个性的同时,保持从幼儿园到高中各科目内容的一贯性。 4)在培养尊重日本文化和传统态度的同时,加强对世界文化和传统的理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教育课程由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小组活动及学校集会等)三个领域组成。每课上课时间,小学为45分钟,中学为50分钟。在初中的教学科目中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 二、高中教育 日本的高中阶段有全日制、定时制、通信制三种课程。全日制修业年限为3年,定时制及通信制为3年以上。定时制课程有日间部和夜间部两种形式,夜间部占多数。全日制课程从1993年开始实行学分制。 高中的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专门学科教育两种类型。普通教育是为适应准备升入高等学校和准备就职但没有确定具体行业的学生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高中学生有74%(1993)在普通学校学习。普通高中的是根据文部省公布的"指导要领"制定的,由各学习科目及特别活动组成。其学习的科目中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国语、地理、历史、政治、数学、理科(物理、化学)、保健体育、艺术(音乐、书法等)、家庭等。特别活动包括班级活动、小组活动、学生会活动、学校集会等。 专门学科教育主要是为适应毕业后在特定领域内选择职业的需要,为其提供职业教育和其它专门教育。专门学科教育有农业、工业、商业、水产、家庭、护理、理料、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从1994年开始创立了第三种学科--综合学科。这种综合学科可适应学生多种兴趣,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毕业后选择各种出路的需要。学生可以对普通课程和专门课程自主选修,形成了高中教育的新的特色。 三、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起源于1883年,到现在已形成了一个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三大块:学校教育体制下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企业内的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办的公共职业训练。 (1)学校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日本学校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几种教育制度:初中的技术、家政课教育;高中的综合学科教育;高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各种学校"教育;专修学校教育;

日语教育学

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主观因素 1教师方面 主要有教师的职业观、职业感、职业意志和职业行为四个方面 1.1 教师的职业观,是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看法、理想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认识、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只有当教师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才可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生一种特殊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幸福感,才可能会恪尽职守,勤奋务实地搞好工作,才可能在漫长而艰辛的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忘我耕耘、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1.2 教师的职业感,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感情。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教师只有对自身本职工作的热爱,工作中才可能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反之,如果教师缺乏对自身职业的感情,就不可能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最大的努力和热情,其结果必然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的爱心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它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源动力;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烛光。 1.3 教师的职业意志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耐心、勇气和毅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细致、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是做不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必须直面现实,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意志品质,才可能战胜自我,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的更好。 1.4 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观、职业感和职业意志的具体表现,也是权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古语云:“作经师易,作人师难。”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比较容易,而要给学生以人格的影响却比较困难。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涌进学生的眼睛,在他们心灵的底片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气质、性格、爱好、服饰、发型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往往潜移默化的。为此,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都必须以自己优美的语言、文雅的行动、朴实的生活、整洁的衣着,尤其是进步的思想、正派的作风,给学生具体、真切、生动的感染,切实做好表率作用。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特征分析 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1985年6月至1987午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人新的国际化时代。 为了应答内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决定,日本课程审议会于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该报告指出,这次改善课程的标准是:“从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行动能力、谋求教育的质的飞跃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面向21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重视国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忍不拔的人。”可见,这次报告,作为70年代初开始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的延续,仍强调双基教育,强调人本化、国际化和创造性。 此后,直到1998年,日本又出台了新的课程计划,对课程构成和授课时数作了新的调整,既使课程更实用、灵活、富于弹性,同时又为适应五天工作制及减轻学生负担之需要,平均每周减少了两课时。 二、新《学习指导要纲》的正式实施 2002年,修订后的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新《学习指导要领》结束了为期三年的过渡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能否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和削减1/3教学内容的新规定,在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之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人们关注和担心的焦点是新《学习指导要领》强调实施“宽松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而大幅度削减了教学内容,同时实行每

浅谈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

浅谈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内容分析法已经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其具备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教育史研究,弥补教育史研究太偏于理论定性分析甚至流于形式的不足,本文浅显地介绍了内容分析法及其三种具体模式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教育史研究模式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作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已经比较常用于各项研究,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用其而不知其所为何,综观有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书籍或是论文,很少有详细完整地论述这一方法及其具体应用的,这一缺陷不利于充分发挥内容分析法的功效使其更好地为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因而本文将详细地介绍该方法,还将结合教育史研究来介绍它的系统设计模式。 一、内容分析法概述 内容分析,原为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内容分析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分析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从最早开始的报纸、广播、杂志、信函、演讲、日志、传记、访谈记录等逐步发展到电视、电影、音乐、手势语、地图等,现在还出现了对虚拟世界中的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的特点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四个方面。 二、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用途 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用途常见的有趋势分析,即通过比较同一对象不同时期内容资料量化结果,分析某种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比较分析,即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量化结果的对比,从而对不同地区、学校、团体、个人的教育思想等进行比较;意向分析,即通过对某一对象在不同问题上,或在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的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便可分析这一对象的意向。

日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点

日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点 前言 语音教学贯穿于日语教育的整个过程,对日语教育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有关调查显示:目前贵州省在日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以语音问题为主,学生不能完全掌握语音的正确发音,这对日语教育教学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对策以保证日语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一、日语教育的现状 1.日语教育学时少 目前,贵州省的日语教育重视听说练习,学时相对较少,而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多,致使学生的日语学习环境不够良好,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日语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日语的程度,学习课时少,导致学生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学习内容多,致使学生学习知识不够全面。 2.日语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贵州省的日语教育中,一些是在非专业日语教师的引导下而开展教育活动的,这些教师对日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日语教育教学中,语法和语音是同等重要的,一些学校则重视语法教学,轻视语音教学,无论学生对哪一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都会影响到日语教育的质量。 3.办学条件有限 一些学校将日语教育作为第二外语,因而日语教育受学校领导、教师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和教学条件有限。英语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所开设的外语课程,而日语则居于其次。由此,日语教育的办学条件与英语教育有着较大差别,这对学校的日语教育活动十分不利[1]。 4.有关日语教育的学术调研相对较少 日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贵州省的众多院校对日语教育有效性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导致日语教育活动没有更多、更新的理论方式作指引,日语教师教学方式的随意性较强。在日语教育中,语音方面教学尤为重要,而这部分的调研活动、学术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对日语教育活动的开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5.学生的英语和日语学习会形成比较 贵州省的多数学校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位居在英语之后。学生对英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接触,对日语接触较少,英语和日语本身存在较大的区别,因而学生在学习日语过程中,难免会与英语学习进行比较。既给学生增添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又对日语学习有消极影响。 二、日语教育的问题 由于贵州省在开展日语教育过程中,重视语法教学,忽视语音教学,所以日语教育问题主要是语音教育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音不分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所以有着较多的地区,形成不同方言。学生受到地区方言的影响,其发音不够准确。例如:日语中的舌尖闪音与汉语中的舌尖边音,其发音位置和声带振动都相同,但是舌尖闪音需要弹舌头,而舌尖边音不需要弹舌头,这是许多学生都难以掌握的一个方面。 2.清浊音难以分清 学生在学习日语时,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不能分清清浊音。日语教育教学中,清浊音呈现对立的状态,以声带是否颤动作为分界线,声带颤动的是浊音,反之则是清音。在汉语的语音中,学生易将清浊音等同,因而致使日语清浊音不能分清[2]。 3.日语发音不够自然 学生学习一门外语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外语的要领,可以说出流利的口语。学生要想

中国教育部承认学历的日本大学

中国教育部承认学历的日本大学国立大学(99所) 北海道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室蘭工业大学小樽商科大学带广畜产大学旭川医科大学北见工业大学弘前大学岩手大学东北大学宫城教育大学秋田大学山形大学福岛大学茨城大学图书馆情报大学筑波大学宇都宫大学群马大学埼玉大学千叶大学东京大学东京医科牙科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东京学艺大学东京农工大学东京艺术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商船大学东京水产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电气通信大学一桥大学横浜国立大学新潟大学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上越教育大学富山大学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金泽大学福井大学福井医科大学山梨大学山梨医科大学信州大学岐阜大学静冈大学浜松医科大学名古屋大学爱知教育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丰桥技术科学大学三重大学滋贺大学滋贺医科大学京都大学京都教育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大阪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大阪教育大学兵库教育大学神户大学神户商船大学奈良教育大学奈良女子大学和歌山大学鸟取大学岛根大学岛根医科大学冈山大学广岛大学山口大学?岛大学鸣门教育大学香川大学香川医科大学爱媛大学高知大学高知医科大学福冈教育大学九州大学九州艺术工科大学九州工业大学佐贺大学佐贺医科大学长崎大学熊本大学大分大学大分医科大学宫崎大学宫崎医科大学鹿儿岛大学鹿屋体育大学琉球大学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 公立大学(66所)

钏路公立大学札幌医科大学青森县立保健大学青森公立大学岩手县立大学秋田县立大学宫城大学会津大学福岛县立医科大学茨城县立医疗大学群马县立女子大学高崎经济大学前桥工科大学埼玉县立大学东京都立大学东京都立科学技术大学东京都立保健科学大学横浜市立大学富山县立大学金泽美术工艺大学福井县立大学都留文科大学山梨县立看护大学长野县看护大学岐阜药科大学静冈县立大学爱知县立大学爱知县立看护大学爱知县立艺术大学名古屋市立大学三重县立看护大学滋贺县立大学京都市立艺术大学京都府立大学京都府立医科大学大阪女子大学大阪府立大学大阪府立看护大学大阪市立大学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神户市看护大学神户商科大学姬路工业大学兵库县立大学奈良县立医科大学奈良县立商科大学和歌山县立医科大学冈山县立大学广岛县立大学广岛女子大学广岛市立大学下关市立大学山口县立大学高知女子大学北九州大学九州牙科大学福冈县立大学福冈女子大学县立长崎シーボルト大学长崎县立大学熊本县立大学大分县立看护科学宫崎县立看护大学宫崎公立大学冲绳县立看护大学冲绳县立艺术大学 私立大学(458所) 旭川大学札幌大学札幌学院大学札幌国际大学千岁科学技术大学道都大学苫小牧驹泽大学日本红十字北海道看护大学函馆大学藤女子大学北星学园大学北海学园北见大学北海学园大学北海道医疗大学北海道工业大学北海道情报大学北海道女子大学北海道东海大学北海道文教大学北海道药科大学酪农学园大学青森大学青森中央学院大学东北女子大学八户大学

百年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_郑国民

2011年10月第13卷/第10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Oct.2011 Vol.13No.10 收稿日期:2011-05- 17作者简介:郑国民(1967-) ,男,辽宁建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外母语课程比较;张心科(1973-) ,男,安徽宣城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史。【基础教育研究】 百年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郑国民1,张心科2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2.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语文教育已有百年发展历史,对语文教育史所作的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萌芽(1924-1949年)、沉寂(1950-1976年)、兴盛(1977-2001年)、深化(2002-现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研究的对象、方式以及成果的数量、质量均不相同,取得了许多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使语文教育史研究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加强研究意识,改变研究方法,加快资料的整理,拓展研究领域,开展史学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育史;百年;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1)10-0005- 07一、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回顾 语文学科从1902-1904年设立算起已逾百年,历史并不短,但对语文教育史所进行的研究,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其他教育史研究相比,这也可能是造成至今语文学科仍被称为“前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可将语文教育史研究大致分为萌芽、沉寂、兴盛和纵深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24- 1949年)1.历史研究意识的产生(20世纪20年代)。语文教育历史研究的意识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产生。当时,一些师范学校开设了教育史学科,为了配合教学而出版了一批教育通史著作,但多可归入教育制度史、 思想史的范畴,因为对具体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并不涉及。1922年,实行新学制,需要对原有的课程年限、 学科内容等作重新规划,同时教学也要作重新设计。如何设置新课程、实行新教法?教育学者在借鉴西方教育理论的同时,也开始 对发展时间不太长的中小学教育进行总结、反思,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预设未来前进的方向,于是教育研究开始有了“史”的意识。1924年,吴研因、沈百英发表的《小学教学法概要》一文从“历来我国所用的教材的变迁”和“历来我国教学法的变迁”两方面总结了1902- 1904年以来我国小学教材的内容、组织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1] 。1926年, 施仁夫在《小学教育之演进与趋势》一文中,按“萌芽时代”、“学制成立后”、“民国建元以后”和“五四以来”四个发展阶段,从课程文件、教材和教法三方面回顾了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至当时的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2] 。唯一对语文学科教育史进行研究的是吴研因,他于民国初年就开始参与、领导江苏一师附小的读法程序改革、自编白话文教材、施行儿童文学教育等一系列走在时代前列的改革。新学制实行后,1923- 1924年,他草拟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 ,出版了《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发表了《 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等,重建了语文课程、教材及教法的体系。同时,他也开始回顾语文学科发展

日本中小学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一、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1、日本小学和初中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上课的时间从上午8:30到下午2:30。我认识一名日本华人,他的爱人就是日本的小学老师,她给我介绍说:日本的小学从一年纪到六年纪,都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如在大火、地震中如何有效地逃生,以及学习日常生活的一般技能。 钢琴、绘画、舞蹈等课程日本都是在学校学习,家长不需要请家庭老师。德育课程的内容类似于中国现在提倡的“八荣八耻”,教师从最细微处着手,要求学生保护环境,互相帮助,互相团结。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也讲德育的经典故事,有时候小朋友是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2、学生中午必须在学校享受政府提供高质量营养中餐,下午2:30下课,回家的路上一般是半个小时。到家后,家庭作业语文和数学各一张纸,大概40分钟的时间可以完成,其余的时间是由学生自我支配,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玩个痛快! 3、日本学生从三岁开始要求进入幼儿园,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是要交费的。但是缴费的多少?实行的是弹性收费标准,也就是说学费是由父母收入多少决定,父母收入高交费就高;收入少交费就少,如果父母没有工作,享受的是低保待遇,幼儿园的教育费用是由国家支付的。 4、日本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实行的是义务教育。所有的学生地位一律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首先,日本所有的学生统一穿政府发放的校服。更奇特是在每件校服的左胸刺绣上学生的名字,如“三田、左左木、小栗慧子”等。衣服上绣上名字的好处是对学生有较强的约束力,如学生在校,或者在社会上违反校规,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在我国我听过一个笑话:在职业高中,几个学生违反校规,校长去管,学生粗鲁地用土话辱骂校长后,转身就跑,但校长始终查不出这些学生是几年级,是哪个班的。 其次,日本从小学到高中穿戴打扮一致,男生全部是板栗头(也就是小平头),看上去格外的精神,女生一律短发,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任何人不能穿奇装异服。从小学到初中,中午由国家提供午餐料理,食物有:半个鸡蛋、一块肉饼、两块海鱼、一碟生菜(日本的许多蔬菜都是生吃,就连包菜也是生吃,但我实在是吃不惯)、一碟酱,半碗酱汤,一碗米饭(日本的大米比泰国的还要好吃,颗粒饱满、松软可口,一嚼满口生津,绝对是绿色产品)一块MHA补脑深海鱼油。 最后,从小学到高中,日本的学生上学、放学都是徒步,或者乘公交车,从来没有看过家长用车接送孩子,在各个学校的门口,看不见家长的身影。 二、日籍华人教育后代的烦恼 日本的日籍华人和持长期居留证的中国公民(在美国成为绿卡),最大的烦恼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日本的小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文化知识是次要的,考试基本上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综述_霍冉

华中人文论丛 第2卷第1期Huazho ng H umanit y Fo rum2011年6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综述 霍 冉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 教育史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民国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呈现出不同于晚清时期的繁荣景象,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都在民国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致力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以求系统的了解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民国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综述 教育史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民国教育史的研究一直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有关民国教育史的论文和专著。对这一时期民国教育史研究现状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系统的了解当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从而明确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本文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又因教育史的研究包括多个方面,本篇文章将重点论述民国时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留学教育和教育思想的研究状况,以期对民国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载体,教育的发展也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发展表现出来。这一时期,对学校教育的研究的论著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学校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各有不同,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大学方面。 余子侠在其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 一文中,论述了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认为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虽然给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失,但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保证教育现代化的正常进行,为落后地区传播了新的文明等等。 徐国利则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的时间、阶段和数量,高校内迁的路线和方向的论述,力求对有关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做一个清楚的说明。 许小青则关注到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进行的大学区试验,认为大学区制的设计者本是从学术独立化的角度提出大学区制,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陷入政治纷扰之中,同时亦集中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国民政府在建设 首都最高学府 中 心有余而力不足 的窘境。 潘国琪对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政策进行研究,认为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校制度的连续性,但同时也是加强国民党思想控制的重要手段。 除了以上类型的文章对大学教育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之外,研究者们还关注到对各个大学本身的研究,伊秀芬在其 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南大学 一文中,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南大学,介绍了其辗转办学的艰辛历程、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其在抗战时期的办学特色,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大学的师生员工克服了战争带来的种种困难,为河南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绍军在其 西南联大与云南现代高等教育 一文中认为,西南联大在昆明驻足8年,对云南现代高等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仅对处于艰难时势中的云南大学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而且还促使云南师范大学的诞生。 王奇生则关注到了国民党与大学的关系,他认为,大学校园既是国共较量的重要舞台,也是国民党内不同派系角逐的场所。也正是由于不同党派知识精英在西南联大的共存和共处,才建构起这座极具包容性的 民主堡垒 。 徐秀丽在其 1940年代后期的国立高校治理 以清华、北大为例 中充分肯定了1940年代后期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务管理中教授地位的重要性。教授 治校 ,教授不仅 参与 校务,而且 决定 校务。这是一种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教授治校制度。 在学校教育中,职业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吴玉琦在其 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历 271

日语教育专业大学院介绍

日本日语教育专业大学院介绍 对于国内日语系的同学们来讲,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日语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凭着自己扎实的日语功底深入学习日本的语言文化,学成后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份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也算是不忘初心,实现了自己当初选择日语系的梦想。那么日本国内开设有日语教育专业的院校有哪些呢?以下整理内容供同学们参考。 1.東京外国語大学大学院 东京外国语大学的简称为“东京外大”“TUFS”。东京外国语大学设有外国语学部和大学院地域文化研究科(博士前期课程:语言文化专攻、语言应用专攻、地域国际专攻、国际协力专攻、博士后期课程:地域文化专攻)。其日语教育学专修开设的教育课程有:日语教育基础研究、日语教育实习研究、以文化理解教育研究、比较文化论研究、日本语教育学实地研究、日语语言学、日语教育学研究、外语教育研究、对照语言学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一般语言学研究、音声学研究、语言情报学研究、日语表现演习、学术表现演习、专门特殊研究。 2.一橋大学大学院 一桥大学是日本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是一所纯社会科学类综合大学。前身是官立东京商业学校,三大商校之一。学校建校130多年,辈出日本各界尤其是工商金融界的精英人物,为日本培养了大批人才,日本财经界多数领袖毕业于该校,在日本享有“财界领袖的摇篮”的美誉。其日本语教育学位取得项目以培养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日语教师和日语教育从事者为目标,开设了一系列日语教师培养专业课程:日本语教育讲义、日本语教育实习、日本语教育演习等。 3.早稲田大学大学院 早稻田大学,是本部设在日本东京都新宿区的私立大学。与庆应大学并称“日本私立双雄”。其前身是1882年大隈重信设立的东京专门学校。1901年改称早稻田大学,当时同时设置了专科部和大学部。1949年的学制改革,该校随之成为新制大学。早稻田大学是日本乃至世界的极负盛名最为顶尖的高等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日语教育研究科认识到当今日语教育的多养活、提出根据不同的学习条件设定多种有效的课程的理念。以培养实践型日语教育人才为目标,开设日语教育学演习、日语教育实践研究、日语教育学理论研究三大类目的课程。 4.慶応義塾大学大学院 庆应义塾大学在1958年回应外国学生的呼声开设日语教育学课程、对考虑从大学院期间开始从事日语教育研究或者已经有一定的现场教育经验的入学志愿者广开门窗。并且欢迎已经在其他领域取得修士学位的入学志愿者。 5.お茶の水女子大学大学院

日本大学教育考试制度范文

日本大学教育考试制度范文 日本教育考试制度范文1 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可以说是统一性和灵活多样性并存的考试制度。日本也有全国统一的学力考试制度,即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简称中心考试)制度。它是文部科学省(原文部省)下属机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出题学科包括国语、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理科、外国语等6学科。因每个学科包含若干个科目(如数学学科包含数学I、数学II、工业数理、簿记等7个科目),所以出题科目多达31个科目。中心考试出题的科目虽多,但参加多少学科、多少科目的中心考试,是让所有考生都参加还是限定部分学部(系)、部分专业的志愿者参加,中心考试和自校考试各科目成绩在总分中的比重等在于各大学的判断和决定。因为中心考试和各大学的个别考试间的组合没有统一规定,所以各大学的招生考试呈现出灵活多样性。利用中心考试的大学包括所有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以及部分私立大学。开始实施中心考试制度的1990年,利用中心考试的私立大学只有16个(9个学部),之后逐年增多,2002年利用中心考试的私立大学增至311所(762个学部)。 日本大学的入学考试方式包括中心考试和各大学的个别考 试制度,而个别考试主要包括个别学力检查、小论文测验和面试、

职业高中,综合学科毕业生选拔,特别选拔等几种。一般选拔是通过中心考试和各大学的个别考试(也可以是其中的一次考试),对一般考生进行选拔的考试方式是目前日本高校入学考试方式 的主体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考入高校的新生占高校新生总数的65.8%。职业高中.综合学科毕业生选拔是专门为职业高中,综合学科毕业生留出一定招生名额,对其进行选拔的考试方式。特别选拔是相对于一般选拔而言的,包括推荐入学、归国子女特别选校、社会人特别选拔等。除通过一般选拔考入高校的新生外,所占比例大的是通过推荐入学的方式考入的新生,占新生总数的31.7%。 留学360,隶属于上海叁陆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中国A股上市公司立思辰:代码:300010旗下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互联网留学办理、教育投资、海外置业以及网络运营,是全球互联网留学开拓者,公司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新西兰、爱尔兰、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协议覆盖2000多所海外大中小学,拥有经验丰富的留学咨询专家组成的留学专家团,其中78.6%拥有海外名校留学背景,高效有序的留学咨询系统和安全快捷的后勤保障队伍,为留学生提供从咨询、申请、签证、接机及住宿等留学一条龙服务。,公司已为数万名中国学生提供了留学咨询和院校申请。

中国日本语教育课题(宿

目次 基調報告............................................................1 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と課題(宿 久高)................................1日本語教育の課題と展望(水谷 修).....................................4日本語研究と言語理論研究(久野 暲)...................................8日本語教育と文学?文化リテラシー(川本 皓嗣)..........................15日中対照言語学(平井 勝利).........................................20日本語学――何のための文法研究か(尾上 圭介).........................22 パネルディスカッション.............................................27 中国における大学日本語専攻の現状と問題点(修 剛)......................27日本語教育の現状と今後の動向を見据えて(土岐 哲)......................30韓国の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新しい動きとジレンマ(李 徳奉).................32臺灣大學的現況與発展...............................................34――以政大外語教學為主兼論日文界動向(于 乃明) 香港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と今後の課題(児島 慶治).........................39 新しい時代に求められる日本語教育と人材養成の目標.......................41 ――清華大学日本語学科の思索と実践をふまえて(張 威) 第1言語分科会.....................................................43 文末の「~している」とそれに対応する中国語について(張 岩紅).............43我国日语研究的現状与问题(彭 広陸).......................................45 日汉交替传译小议 ——从两篇口译试题谈起(続 三義).......................................47 中日言語比較研究と「三平面」理論...........................................50 ――清華大学日本言語文化国際フォーラムのために(呉 大綱) 日语分词技术在日语教材开发中的应用构想(施 建軍).........................52 “V+上”と「V+上げる/上がる」のアスペクト的意味(林 璋)..................55 コーパスを利用した日本語の複合動詞の研究(杉村 泰).......................58 日汉指示词之间的语义与功能差异(王 亜新).................................61 プロトタイプ理論に基づいた受動構文の日中対照(葉 菁).....................64 連語論から見る「“上”+空間名詞」について(高橋弥守彦)....................66 テモラウ構文と使役文?受身文との相補関係(王 燕).........................68 关于日语汉字的定位问题(潘 钧)...........................................70 中日V+N定中結構二字語の比較(朱 京偉)...................................72 日本語新聞(電子版)の見出しについて(許 羅莎)...........................74 『今昔物語集』“被”字结构解析.............................................77 ——以「天竺部」「震旦部」中出现的例句为考察对象(杨金萍)

二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20世纪末,日本在55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同时教育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现代的教育体系.回顾其教育历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战后到50年代中期; 2.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3.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4. 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 1.战后到50年代中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战败国日本的教育面临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日本文部省在9月15日发表了《建设新日本教育方针》,宣布建设和平的国家,道义的国家,但是同时提出"更加努力保护维持国家体制".为此,GHQ针对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相继发布了"四大指令",清除国家神道,军国主义的一切行为,停止开设修身,日本历史,地理等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课程,为战后日本教育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1946年11月3日,新的日本宪法公布,强调民主主义,和平主义,放弃战争等.基于新宪法的精神,《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颁布,确立了战后教育的新理念,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学制改为6,3,3,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至9年,新设了社会科,家庭科,制定《学习指导要领(试行草案)》,教员实行资格制,公务员制,同时废除了旧的"教育敕语",设立了"教育刷新委员会",具有分权性质的《教育委员会法》和《社会教育法》的颁布,逐渐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并进的教育体系. 2.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从"55年体制"(注:1955年,日本社会党左右两派于10月13日合并.受此影响,日本自由党,民主党也于11月15日合并组成自民党.从此日本确立了自民党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因此事发生在1955年,故称为"55年体制".)开始到70年代中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日本新教育制度的发展时期.在中央集权官僚制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下,对教育的内容,教育制度等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德育"课程,提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主张.60年代开始提倡"能力主义"教育.另外,还实施了提高教师待遇,教科书免费,奖励就学,振兴私立学校等一系列措施,使日本的中初等教育迅速普及.但是由于日本高速经济成长政策下的产业结构的改造,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上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在70年代初,日本的GNP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泡沫经济的后果也逐渐显露.在普通教育普及的同时,由于高速经济成长对高学力的要求,升入名牌大学的竞争愈加激烈,在"平均主义"教育下,以及多年实行的"知,德,体"——"三育主义"的影响下,为迎合应试需要的"课外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