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介绍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介绍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介绍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介绍

拓展材料(一)

苏轼

(一)苏轼生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被小人陷害,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时年44岁,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58岁又贬惠州。61岁谪往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死于常州。

(二)苏轼思想

(1)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1)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时值壮年本身比其他的士大夫文人早熟得多,刚进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儒家的积极入世占据他思想的主导,并且早年苏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他胸怀大志、坚忍不拔,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2)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第一次跌入谷底,但在黄州的五年中,苏轼也不是一味地消极避世,纵观他的心态从一开始的惊魂未定到对自身前程命运的担忧,对家人冷暖的惦念,可以说这五年概括为由苦闷到渴望超脱,这一时期道家思想的词作比重极大,尽管此时期释家思想的词作量寥寥,但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从成分划分上,同为出世遁世,而且两者在苏轼的出世思想上融合一处,很难强分。因为这一时期释道思想在苏轼词作中占主导地位。

(3) 元祐时期苏轼仕途崛起,任礼部郎中,这一阶段也是苏轼一生中仕途最为顺畅的时期,压抑已久的儒家思想再次被唤醒,摒除了私心杂念,“舍身报国”的儒家精神在苏轼身上表现得更为纯粹。此时的苏轼已经开始逐步做到三种思想融合一体的超凡脱俗。

(4) 苏轼步入老年仕宦生涯再一次发生振动,但此时的苏轼已充分具备了处变不惊的思想素质,已经真正地做到了三教合一,思想再一次得到升华,词作也再创辉煌.。

(三)苏轼贡献

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1)散文方面,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2)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3)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在词的创作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4)书法方面,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5)绘画方面: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6)贬谪期间的诗文创作。据《海外集》统计:苏轼居琼期间共写出诗一百七十四首,散文一百二十九篇,赋五篇,颂十八篇,铭四篇。平均近乎两天写出一篇(首),其创作不仅量丰而且质优。

(7)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建苏堤;立“儋州学府”;诗文教化,对儋州地方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8)对茶颇有研究:对茶具的改造;有关“茶”的诗文创作,有很多。

(9)对美食颇有研究: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羊蝎子、东坡豆腐、东坡饼等等。

(四)关于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孙刘联军5万,曹操军20万号称80万)的著名战役。

辛弃疾

(一)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人(今济南人)。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启用,但都不长。

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二)背景介绍

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这期间,1203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où)起用。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本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词中人物介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用孙权典故。(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典故。(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刘义隆典故。(刘义隆,南朝宋文帝,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用拓跋焘典故。(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当地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赵王

想重新启用他,因听信了小人谗言,廉颇最终因年老不再被任用)

李清照

(一)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出身于名门世家,父亲李格官至礼部员外郎,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于状元之家,琴棋书画皆通。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其父吏部侍郎赵挺之)为妻。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二)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 (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决心。 (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并且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苏轼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家庭的熏陶使苏轼从小就树立大志,他读书很刻苦。1056 年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离开四川到京城应考,一举成名。其文章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称赞,称赞苏轼是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自此一举成名,开始了仕途生涯。然而苏轼在仕途上并不如意,由于卷入党派纷争,受到排挤,他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被贬和流放当中度过的。从英州到惠州到儋州,因此在被贬和流放的时间中,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成为苏轼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情感基调。在他的豪放词中这样的情感随处可见。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23 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只能寄托于诗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辛弃疾《念奴娇·西湖和人韵》诗词赏析

辛弃疾《念奴娇·西湖和人韵》诗词赏析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辛弃疾《念奴娇·西湖和人韵》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念奴娇·西湖和人韵 宋代:辛弃疾 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

石。 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译文 雨打荷叶溅起一片水珠、可比明珠照苍璧;湖中映月、恰似香奁收宝镜;荷花相次开去、仿佛云锦初织构出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鸟在空中上下飞舞,鱼在水里游动吐泡,鱼鸟己习惯于逐堡歌追游人,嬉戏觅食了。与友人豪饮,突然聚焦在“一饮千石”的友人身上。 遥想林逋那段风流的生活,现在鹤随人去。林逋死后,上升仙界成为飞仙之长。茅舍疏散的篱笆现在还是那里吗,松竹已经没有昔日的景色了。不禁感慨当年,望湖楼看到水天一色的景色。醉中休问,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期待的情人。 注释 1.香奁(lián):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李商隐《骄儿诗》:“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戌。”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辛弃疾

《宋词四首》背景资料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诗经→先秦散文(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骚→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 宋词简介: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作词又称填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词又称长短句、诗余,最早出现在唐、五代时期。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琴趣等。 词有词牌,即曲调。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如梦令》等等。 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一90字以内) 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 词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引”和“近”一般比较长。 “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宋词风格: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多写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感受。 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多写闺情、离愁、闲绪。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 ?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解说柳永: 真正的宋词是从柳永开始的,宋词到柳永才完全摆脱了五代那种含蓄委婉的词风,采用或创制大容量的长调,层次丰富的铺写,融抒情,叙事,说理,写景于一体,展示宋代市民生活,这才是宋词不同于前代的地方。 柳永原名柳三变,主要活动于仁宗时期,也就是十一世纪上半叶后期。他出身官宦人家,但年轻时行为比较放荡,经常出入歌楼酒馆,与歌伎舞女厮混,因而不为统治集团所重。他精通音律,乐工有什么新鲜曲儿都请他填词。据说凡有井水喝的地方,就有人会唱他的词,可见他在中下层人民大众中名气有多大。他在一首词里说,既然时代抛弃他,金榜题名没有指望,那就不如干脆听其自然,在歌楼酒馆里与意中人寻欢作乐,抛开人世虚幻的功名——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

宋词-李清照24首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要词作】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声声慢(寻寻觅觅) 点绛唇(寂寞深闺) 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 忆秦娥(临高阁)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孤雁儿(小阁藏春) 满庭芳(小阁藏春)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 长寿乐(南昌生日) 行香子(天与秋光) 念奴娇·春情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临江仙·梅 多丽·咏白菊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行香子·七夕点绛唇(蹴罢秋千)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 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 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光辉夺目的巨钻,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同唐诗并称双绝。在宋代众多杰出的词人当中,我最喜欢的两位词人便是苏轼和辛弃疾。他们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的平生经历和词作创作背景不同。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时代,其词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忧国之亡和愤外族之侵,而是以怀人、念友、际遇、人生感情等题材为多。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如火如荼的南宋时代,烽火连天,哀鸿遍野,他的抗战主张受到阻碍,爱国、救国雄志被扼杀,因而其词作里颇多忧国忧民、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等题材的作品。 苏辛词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但各有特点。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东坡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与其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稼轩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和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苏词豪纵旷达,随遇而安,性情古雅;辛词生猛用力,气节悲壮,有为国奔走呼号之概,落拓幽怨之容。因此苏轼之豪放词可用“豪壮”二字概括,而辛弃疾之词须用“悲壮”二字概括,人生观不同,气度故殊。 同为豪放派,苏东坡在胸怀上显得广阔,辛稼轩在气力上显得宏大。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它们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虽同是豪放一派,但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词风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在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不同之处是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

辛弃疾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辛弃疾词两首翻译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远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吴地产的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然而)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我来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我一个人孤独地在陋室里若有所失地东寻西找,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找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只有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却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可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看见北雁南来,就自然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同采摘啊!我只能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这样怎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天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滋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与名人对话”主题阅读八——李清照

“与名人对话”主题阅读八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一、初识名人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作品多写她作为少女、少妇的闺情生活,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南渡以后,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气氛。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体现出她的爱国思想。她的词作形式上善用白描,语言清丽。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二、再读名人文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疏放、狂之意,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前来逼迫。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一醒觉来,天已大亮,昨夜之情形,却依然如梗在胸,所以一起身便问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回道:“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道出了伤春惜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自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 (1)点绛唇:词牌名。(2)蹴:踏。此处指荡秋千。(3)慵:懒,倦怠的样子。(4)袜刬: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5)倚门回首:靠着门回头看。

李清照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 1、前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后期的李清照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 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三、听《醉花阴》朗诵及看《声声慢》视频 1、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探讨两首词的意象及情感 (一)默读并思考 1、这两首词的共有意象是什么? 2、这两首词的共有情感是什么? (二)师生解答 1、两首词共有的意象 (1)酒:东篱把酒黄昏后 三杯两盏淡酒 (2)风:帘卷西风 晚来风急? (3)黄昏:东篱把酒黄昏后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黄花: 人比黄花瘦。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第18课唐诗与宋词 知识要点 1.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留下姓名的诗人有2300多位,诗歌近5万首,有边塞诗、田园诗、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多种风格。 李白(豪迈飘逸、清新瑰丽,《蜀道难》《将进酒》)、杜甫(沉郁顿挫,“三吏三别”)、白居易(语言通俗、寓意深刻,《琵琶行》《长恨歌》)成就最大。 2.宋词分为婉约词(北宋:柳永、南宋:李清照)和豪放词(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3. 唐诗与宋词 随堂练习 1. ______(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留下姓名的_______多位唐朝诗人,创作出______首诗歌。内容丰富,气象万千。 代表人物描写主题名句摘抄边塞诗: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田园诗: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浪漫主义诗歌: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现实主义诗歌: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 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________”。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 白居易的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寓意深刻,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 3. 宋词的主要两个流派:一是________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北宋)、________(南宋)。 4. 说一说:苏轼对宋词发展的作用。 5.()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高适()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 A.“诗仙” B.“诗圣” C.“诗史” D.“诗父” ()下面属于白居易诗的是 A.《秦中吟》 B.《蜀道难》 C.《新安吏》 D.《早发白帝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在唐诗中应属 A.田园诗 B.边塞诗 C.讽喻诗 D.离情诗 ()古代日本文士把《白氏文集》作为“博士必读文”,“白氏”指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6.()高适的《别董大》应属 A.田园诗 B.边塞诗 C.浪漫主义诗歌 D.现实主义诗歌 ()“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是白居易对谁的诗的称赞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柳宗元 ()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 A.辛弃疾 B.苏轼 C.柳永 D.李清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题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作者是

李清照和辛弃疾词风的比较

张家口张北县第一中学 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两位词人的生平,熟悉两位词人的词作,了解历来人们对两位词人词作的评价。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个能力目标主要体现在对两位词人词风的研讨上,而且在这两个能力目标上,后者是主要的) 二、 学习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本课属于新授课,具体内容为李清照和辛弃疾两位词人词风的研究。 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 所谓“是什么”,也就是要学生了解两位词人的词风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所谓“为什么”,也就是要学生分析两位词人词风的形成有哪些因素,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而又是有一定影响的。 所谓“怎么样”,也就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两位词人词风的评价,培养初步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几个单元的古典诗词,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本课不是属于知识量储备的问题,而是属于审美鉴赏的能力的问题。难度系数比较高,学生掌握程度不高,要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综合提高,开拓创新,深入研究。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采取讨论法(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形成一定的看法并通过留言簿、邮件等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疑问)。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不受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畅所欲言。 四、教(学)法设计 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在语文学习方面必将有一场学习的革命。 主题式阅读是信息社会借助计算机网络里知识进行阅读的典型方式,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时查找资料、研读文献所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经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规则原理的再运用。主题式阅读强调学习者自己选择信息目标、决定输入方式、启动学习过程。 主动性学习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完成的任务,掌握获取知识的手 段和途径的前提下,进行自主的学习。这种对学习者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新课标语文素质的重要的养成式教育。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同学围绕几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 习,集思广益。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1、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训练。 2、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掌握相关信息。 3、学生收集相应资料并进行存储整理。 4、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完成课题研讨。 课件整体框架结构 教师寄语 课型解说 学前导读 学习方法(主题式阅读方式、主动性学习) 明确目标,搜索资料 学习步骤 归类整理,分析理解 展示观点,深化认识 词 词牌名 诗余 长短句 曲子词与长短句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有关情况 朗读材料(声音): 凤凰台上忆吹箫 醉花阴 声声慢 辛弃疾生平 朗诵材料(声音):贺新郎 水龙吟 永遇乐

从苏轼与李清照对词的音律的态度来看苏词在音律方面的成就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M46 XIANDAI YUWEN 2010.08 自南宋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中著录了李清照的一段论词之语之后,李清照词论中“别是一家”的观点和苏轼“以诗入词”“自是一家”的论述就一直是词坛上争论的焦点。虽然李清照词论中“词别是一家”的基本内容包括协音律、尚典雅、重铺叙等多个方面,但作者论述的重点还是词的音律问题。她在《词论》中批评苏轼的词是“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继而又提出“五音”、“五声”、“六律”、“清浊”等一系列的音律标准,对此做了极为详尽的论述分析,说明她的词论主要是从音律标准方面来论述“词别是一家”,而对苏轼词作的“不协音律”多有垢词。而从苏轼、李清照二人对词的音律的态度及具体创作实践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两人乃至宋代豪放、婉约两大词派不同的审美取向,更能深入感知苏轼在词作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 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与诗、文最大的不同,就是词所具有的音乐性。词必须合乐可歌,其创作上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乐以定词”,即创作时用字用语必须符合曲调的要求,使字调的升降与音乐的高低密切结合,以使歌唱时行腔发调圆润动人,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否则,歌唱时就会走腔落调,拗口绕舌,唱不成调子。因此,她在批评了苏轼等人的词“不协音律”之后,对词的音律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她说:“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本应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而她自己作词时,就非常注意词的音律,并运用音乐性的语言来加强词作的艺术感染力。如《声声慢》一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其“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的音韵处理,使这七组叠词读起来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且十四个 叠字中,除“觅觅”外,其余十二字的声母全属齿音;除“惨惨”外,其余十二字的韵母全属齐齿呼韵母,读来婉转 凄楚,从而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故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李清照这种写法,但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 李清照对词的音律这样严格的要求,对于词在艺术上的日臻完美,对进一步提高词的表现功能起着积极的作用,音律之美也强化了宋代婉约词典重雅丽,婉转唯美的审美取向。但李清照严格地套用旧有的曲调的音律为标准来批评苏轼的所有词作“不协音律”,显然也是片面的。 苏轼其实也是十分注重词的音律研究和运用的,他并没有说过词可以不守音律规则。他曾经十分喜欢陶诗《归去来兮辞》,但对该诗不合音律就感到不满意,在《与朱康叔十三简》中说得特别明白:“旧好诵陶潜《归去来》,常患其不合音律,近微加增损,作《般涉调?哨遍》,虽微改其词,不改其志”。在《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序又中说“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在《和致仕张郎中春昼》还自称“白琢歌词稳称声”。无论是“常患其不合音律”,所以要“微改其词”,还是“稍加隐括,使就声律”,这些都是他主观上追求音律,使词协律可歌的表现,说明苏轼在词的创作实践中并无故意不协音律规则。在他的《醉翁操》序中,亦有“琅琊幽谷,山川奇丽……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其有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后三十馀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东坡居士以补之云。”(见《东坡乐府》卷二)可见,苏轼不但讲究音律,认为作品“与琴声不合”,“为词所绳约”需要改 从苏轼与李清照对词的音律的态度来看 苏词在音律方面的成就 ○刘 璞 摘 要:李清照的词论主要从音律方面批评苏轼词作的不协音律,而对比两人对词的音律的不同态度,不仅可以看出两人乃至宋代豪放、婉约两大词派不同的审美取向,更能深入感知苏轼在词作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关键词:苏轼 李清照 词论 音律 创新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 (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早年生涯 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却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曾带他两次到燕京考察军情。辛弃疾早年受业于毫州刘瞻,刘瞻在金国担任史馆编修,门生诸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国担任职务,但是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道路。辛弃疾十四岁、十七岁时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 杀贼归宋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夏秋季节,金国君主完颜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队烽烟四起,22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人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极力劝说耿京“决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规军配合,一同抗击金兵,耿京于是派遣辛弃疾等11人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之后委任辛弃疾承郎务、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耿京为天平节度使。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率领50骑兵直驱山东,奔入5万人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捉拿,并且号召耿京旧部反正。之后,辛弃疾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到建康城斩首。此时,辛弃疾年纪轻轻,名重一时,南宋君主大为惊异,委任其江阴签判,自此,辛弃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归。南宋乾道六年被召为司农寺主簿。 南归综述 南归之后的辛弃疾在余生40余年间,没有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或者浮现闲居,或者沉沦下僚,不得尽用其才。“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并且用“词”作为发泄工具,成了一代词宗。 在南宋期间,辛曾任建康通判,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淳熙五年(1178年),担任江西安抚使等职,是年二月,奏劾知兴国军黄茂材“过数收纳苗米,致人户陈诉故也”。召为大理少卿。 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他一生被弹劾七次。在被罢职后,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1180年,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晚年一度被韩侂胄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南归十年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

从《漱玉词》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 目录 前言……………………………………………………………………1 一、少年及新婚汴京居住时期……………………………………1 二、青州夫妻屏居时期……………………………………………4 三、随夫辗转各地时期……………………………………………5 四、亡夫苦度时期…………………………………………………8结语…………………………………………………………………10参考文献………………………………………………………………11后记……………………………………………………………………12

从《漱玉词》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 唐鹏 摘要: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被世人传为佳话,前人似乎一致认为两个人伉俪情深,志趣投合,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实际上李清照婚后的生活并非文人所渲染的那样甜美、幸福,这从她的词中可以看出端倪。《漱玉词》中的感情是复杂的不仅有对丈夫的思恋、爱慕,也有无限的忧愁、烦闷,这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态是微妙的,而其原因又似乎是难以言说的。本文拟从《漱玉词》出发,结合李清照的生活经历,来窥探她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李清照\漱玉词\生命历程\情感世界 前言 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夫人的感情问题,前人一直没有提出怀疑,认为他们拥有幸福的爱情。在王兆鹏与郭明玉的《李清照“内心隐秘”争鸣述评》(《文学遗产》2003.1中提到,20世纪的60年代,王汝弼先生的《论李清照》开始提出疑问,认为两感情

上有矛盾;陈祖美先生的《对李清照身世的再认识之二》(《文史知识》1998.11)中也提到,赵明诚身前曾把李清照置于“寒窗败几”的“冷宫”;马瑞芳的《李清照再嫁之迷》(《文史知识》2000.7)中,提到李清照的痴情是单方面的,并且赵明诚多次给妻子冷遇。 选择这个问题作为论文题目,主要因为要想真正体会、理解李清照的作品,首先就应该了解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作品所蕴涵的感情。我写这篇论文主要将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划分为四个阶段,同时结合她的一些相关作品,来窥探她在各个日期不同的感情世界。 李清照(公元1084年——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于历城西南之柳絮泉上,南宋初期著名女作家。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王氏是状元拱辰的孙女,也知书能文。受苏轼的影响,父亲李格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而是任随李清照身心自由发展。由于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使得她从小就视野开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介绍

拓展材料(一) 苏轼 (一)苏轼生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被小人陷害,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时年44岁,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58岁又贬惠州。61岁谪往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死于常州。 (二)苏轼思想 (1)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1)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时值壮年本身比其他的士大夫文人早熟得多,刚进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儒家的积极入世占据他思想的主导,并且早年苏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他胸怀大志、坚忍不拔,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2)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第一次跌入谷底,但在黄州的五年中,苏轼也不是一味地消极避世,纵观他的心态从一开始的惊魂未定到对自身前程命运的担忧,对家人冷暖的惦念,可以说这五年概括为由苦闷到渴望超脱,这一时期道家思想的词作比重极大,尽管此时期释家思想的词作量寥寥,但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从成分划分上,同为出世遁世,而且两者在苏轼的出世思想上融合一处,很难强分。因为这一时期释道思想在苏轼词作中占主导地位。 (3) 元祐时期苏轼仕途崛起,任礼部郎中,这一阶段也是苏轼一生中仕途最为顺畅的时期,压抑已久的儒家思想再次被唤醒,摒除了私心杂念,“舍身报国”的儒家精神在苏轼身上表现得更为纯粹。此时的苏轼已经开始逐步做到三种思想融合一体的超凡脱俗。 (4) 苏轼步入老年仕宦生涯再一次发生振动,但此时的苏轼已充分具备了处变不惊的思想素质,已经真正地做到了三教合一,思想再一次得到升华,词作也再创辉煌.。

苏东坡和李清照笔下的秋千少女

苏东坡和李清照笔下的秋千少女 苏轼和李清照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宋朝词人,苏轼是宋词豪放派领袖,而李清照是婉约派领军人物。 除此之外,两人还有一些其他关系,李清照是苏东坡的徒孙。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今天,我们从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方面来分析两人笔下的秋千少女,谈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特色。 两首词虽然题材相同,但角度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一样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他将传统上只写爱情的词,变革为表现人性情的词,使词拥有了和诗一样的文学地位。 苏东坡的词和他的诗一样,具有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陆游在《跋东坡七夕词后》中对东坡词的评价最为中肯:“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而苏轼的这首《蝶恋花》写的是一场清晨的邂逅,词风清新婉丽,但是却几乎句句都是千古名句。那个春天的景和那个春天秋千架上的人,都留在了时光里,留在了万千读者的心里。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恼。 词的上半阕写景,既写了暮春时的景色,又借景抒情: 花褪残红,却又有青杏初生。春去夏来,花落果生,反映了自然界季节交替的规律。

下面两句则把视线移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内心也就随之开阔起来。燕子在村头盘旋飞舞,流水绕着人家,整个画面便显得更加生机盎然,又多了几分烟火人家的味道。 最后两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人一抑一扬,既表达了词人的伤春情感,又写出了词人的旷达襟怀,增强了词的哲理意蕴。枝上的柳絮被吹得满天飞扬,越吹越少,絮飞花落,最容易让人动愁。但是柳絮少了,凄凄芳草却长满人间,就算没有柳絮,没有姹紫嫣红的春天,但是绿意蔚然的夏天同样美好。 下半阕写人,通过人的关系、人的行动,表现了对爱情以及对人生的看法: 行人走在高墙之外,笑声从墙内传过来,只写笑声,而没有墙内佳人的容貌和动作,一藏一露,便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两句,写荡秋千的人已经离去,而墙外的行人却还留恋不舍,最后发出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慨叹,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作为女性词人,她的词情感更为细腻,多了几分女儿家的情思和清愁。 她善于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而这首《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她早年的作品,词里带着少女的欢快和纯情。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的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时的状态: 慵整纤纤手,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因为长时间握着绳子而有些麻,轻轻地活动着手指,少女的娇憨之态淋漓尽致。 薄汗轻衣透,少女荡秋千穿的是较方便的轻衣,但是由于荡秋千时太过欢快用力,一身薄汗几乎湿透轻衣,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少女的形态娇弱而美丽,如清晨花蕊上的露珠,饱满而明亮。 露浓花瘦,点明了时间是早上,欢快的少女和带着薄雾的清晨,整个画面就更加的清新明快。 下片写少女见有客来时的惊慌情态: 袜刬金钗溜,少女的惊慌之态一览无遗,连鞋都来不及穿,慌乱之间,珠钗和鬓发也乱了。 后三句却又写少女虽含羞带怯,却又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在门口回头,假装嗅青梅,想要探一探来人是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