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过程全局夹点分析与超结构MINLP相结合的能量集成最优综合法

过程全局夹点分析与超结构MINLP相结合的能量集成最优综合法

过程全局夹点分析与超结构MINLP相结合的能量集成最优综合法
过程全局夹点分析与超结构MINLP相结合的能量集成最优综合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分析法教学设计

综合法与分析法分析法教 学设计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综合法与分析法——分析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背景 生活中存在这样那样的推理,证明的过程离不开推理;而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是需要证明的,数学结论的正确性也必须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本节的证明方法,蕴含着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维方式,也是培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 2地位与作用 《综合法与分析法》是直接证明的两类基本方法。是在学习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学习证明数学结论的两种常见方法,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种证明的方法渗透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几,解析几何等等。可见,直接证明的方法在中学数学里占有重要地位的。 现在的高考中不会单独命制直接证明的试题,而是把它与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等问题相结合命制成综合性考题,重在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问题立意新颖,抽象程度高,更能体现高观点、低起点,深入浅出的高考命题特点。 二、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证明思想,例如初中阶段的几何证明;高一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初步证明了一些不等式的问题;在本节课前,学习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不利因素 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不强;三角代换,代数式的变形没有目的性,随意性较大。特别是与其他章节知识的交汇存在很大障碍。 三、目标分析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能运用综合法,分析法证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学习,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学习,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四、重点: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难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五、学习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六、学习过程 (一)、复习:直接证明的方法:综合法。 (二)、引入新课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因导果,它们

综合法与分析法(公开课教案)

肥东锦弘中学高中部公开课教案设计 2. 2 .1 综合法与分析法 授课时间:2013.4.16下午第一节 地点:高二(15)班 授课人:赵尚平 一.教材分析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是在学习了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研究的是如何正确利用演绎推理来证明问题.本节课是《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两种证明方法的定义和逻辑特点,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优点,进而灵活选择证明方法,规范证明步骤.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2)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及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 难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师生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证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上一节学习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就是要证明的,并且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较多的证明数学问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一节我们将通过熟悉的数学实例,对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二) 新 课 讲 授 合情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中的两大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思考:已知a ,b >0,求证2222 ()()4a b c b c a abc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引出综合法的定义. 证明:因为222,0b c bc a +≥>, 所以22()2a b c abc +≥, 因为222,0c a ac b +≥>, 所以22()2b c a abc +≥. 因此, 2222()()4a b c b c a abc +++≥.

数学高二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案 选修2-2

高中数学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同步检测选修2-2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概念,并能简单应用。 二、预习内容: 证明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1.直接证明分为和 2.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或出发,根据以知的定义, 公里,定理,推证结论的真实性。 3.综合法是从推导到的方法。而分析法是一种从 追溯到的思维方法,具体的说,综合法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分析法则是从待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以知条件或以被证明的事实。综合法是由导,分析法是执索。 三、提出疑惑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让学生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概念并能够应用 二、学习过程: 例1.已知a,b∈R+,求证: 例2.已知a,b∈R+,求证:

例3.已知a,b,c ∈R ,求证(I )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级)函数???≥<<-=-0 ,; 01,sin )(12x e x x x f x π,若,2)()1(=+a f f 则a 的所有可能值为 ( ) A .1 B .22 - C .21,2-或 D .21,2 或 2.(A 级)函数x x x y sin cos -=在下列哪个区间内是增函数 ( ) A .)2 3,2( π π B .)2,(ππ C .)2 5,23( π π D .)3,2(ππ

3.(A 级)设b a b a b a +=+∈则,62,,2 2R 的最小值是 ( ) A .22- B .335- C .-3 D .2 7 - 4.(A 级)下列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 ( ) A .x y 2 sin = B .x xe y = C .x x y -=3 D .x x y -+=)1ln( 5.(A 级)设c b a ,,三数成等比数列,而y x ,分别为b a ,和c b ,的等差中项,则 =+y c x a ( ) A .1 B .2 C .3 D .不确定 6.(A 级)已知实数0≠a ,且函数)1 2()1()(2 a x x a x f + -+=有最小值1-,则a =__________。 7.(A 级)已知b a ,是不相等的正数,b a y b a x +=+= ,2 ,则y x ,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__。 8.(B )若正整数m 满足m m 10210 5121 <<-,则)3010.02.(lg ______________≈=m 9.(B )设)(),0)(2sin()(x f x x f <<-+=?π?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是8 π =x . (1)求?的值; (2)求)(x f y =的增区间; (3)证明直线025=+-c y x 与函数)(x f y =的图象不相切。 10.(B )ABC ?的三个内角C B A ,,成等差数列,求证:c b a c b b a ++=+++3 11

结构力学位移法题与答案解析

超静定结构计算一S移法 —.判断题: Is判断下列结构用位移法计算时基本未知呈的数目。 2、位移法求解结构力时如果Mp图为零,则自由项血一走为零。 3、位移法未知呈的数目与结构的超静定次数有关。 4、位移法的基本结构可以是静定的,也可以是超静走的。 5、位移法典型方程的物理意义反映了原结构的位移协调条件。 二计算题: (2) (3) (1) (6) £/=■ El El EA 2EI 、b EA E/=oc d 4EI一— J E/=oo 2E1 4A7 2EI 4 El

12.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图,横梁刚度EA -8 ,两柱线刚度/相同。 13、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图。F/二常数。 14、求对应的荷载集度g。图示结构横梁刚度无限大。已知柱顶的水平位移为512/(3 曰)(T)。 15、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州乍M图。曰=常数。

16、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r求出未知呈,各杆曰相同。 4m 4m 19、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图。 -2/ 2f q 二i i 20、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图。各杆日=営数r q = 20kN/m o 6m 4 ------- B 6m 6m R --- k ----- 1 23、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州乍M图。曰=常数。 7T7F 24、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州乍M图。曰=常数。

°^=ZJ 週AV 酔辭圍闕¥觀⑨由、充 。回申Z7阴甘县欲 遍如士星與莎竺园蔑44辛觀⑨由、6 乙 Ic n n M M I Z M f c/i in

38、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图。曰=常数。 42、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州乍〃图。 43、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州乍〃图。曰=常数。 48、已知0点的位移0,求几

综合法与分析法(二)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二) 一、基础过关 1.已知a≥0,b≥0,且a +b =2,则 ( ) A .a≤12 B .ab≥12 C .a 2+b 2≥2 D .a 2+b 2≤3 2.已知a 、b 、c 、d∈{正实数},且a b b>1,P =lg a·lg b,Q =12(lg a +lg b),R =lg(a +b 2 ),则 ( ) A .R0;②|α+β|>5;③|α|>22,|β|>2 2.以其中的两个论断 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为结论,你认为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 10.如果a ,b 都是正数,且a≠b,求证: a b +b a >a + b. 11.已知a>0,求证: a 2+1a 2-2≥a+1a -2.

山东省郯城三中高二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一

郯城三中个人备课 课 题 : 高二 年级 数学 备课组 主备人 王春生 课型 新授课 验收结果: 合格/需完善 时间 2012年 月 日 分管领导 课时 1 第 周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 的思考过程、特点. 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准备: 1. 已知 “若12,a a R + ∈,且121a a +=,则 12 11 4a a +≥”,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 2. 已知,,a b c R +∈,1a b c ++=, 求证:111 9a b c ++≥. 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 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若12,.......n a a a R +∈,且12....1n a a a +++=,则 12111 ....n a a a +++≥ 2n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已知a , b ,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 (b 2 + c 2) + b (c 2 + a 2) + c (a 2 + b 2) > 6abc . 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 →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 ② 提出综合法:. ③ 练习:已知a ,b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 3b c a a c b a b c a b c +-+-+-++>. ④ 出示例2: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 求证:为△ABC 等边三角形. 分析:从哪些已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何转化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 板演证明过程 → 讨论:证明过程的特点. 2. 练习: ① ,A B 为 锐 角 , 且 tan tan 3tan tan 3A B A B ++=,求证: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框图表示: 要 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边角关系的转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

高三数学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学案 人教A版选修2-2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2.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会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 基础梳理 1.分析法和综合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思维方式. 2.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得到待证结论. 3.分析法是从待证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 想一想:(1)综合法的推理过程是合情推理还是演绎推理? (2)分析法就是从结论推向已知,这句话对吗? (3)已知x ∈R,a =x 2 +1,b =x ,则a ,b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4)要证明A >B ,若用作差比较法,只要证明________. (1)解析:综合法的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它的每一步推理都是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 (2)解析:不对.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但不是从结论推向已知,而是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的过程. (3)解析:因为a -b =x 2-x +1=? ????x -122 +34≥34>0,所以a >b . 答案:a >b (4)解析:要证A >B ,只要证A -B >0. 答案:A -B >0

自测自评 1.用分析法证明问题是从所证命题的结论出发,寻求使这个结论成立的(A)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非充分条件又非必要条件 2.已知直线l,m,平面α,β,且l⊥α,m?β,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α∥β,则l⊥m;②若l⊥m,则α∥β;③若α⊥β,则l⊥m;④若l∥m,则α⊥β.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B)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若l⊥α,m?β,α∥β,则l⊥β,所以l⊥m,①正确;若l⊥α,m?β,l ⊥m,α与β可能相交,②不正确;若l⊥α,m?β,α⊥β,l与m可能平行或异面,③不正确;若l⊥α,m?β,l∥m,则m⊥α,所以α⊥β,④正确. 3.要证3 a- 3 b< 3 a-b成立,a,b应满足的条件是(D) A.ab<0且a>b B.ab>0且a>b C.ab<0且a0且a>b或ab<0且a0且b-a<0或ab<0,b-a>0.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5)

第二章第2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一、综合法与分析法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概念,并能简单应用。 二、预习内容: 证明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1.直接证明分为和 2.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或出发,根据以知的定义, 公里,定理,推证结论的真实性。 3.综合法是从推导到的方法。而分析法是一种从 追溯到的思维方法,具体的说,综合法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分析法则是从待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以知条件或以被证明的事实。综合法是由导,分析法是执索。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让学生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概念并能够应用 二、学习过程: 例1.已知a,b∈R+,求证: 例2.已知a,b∈R+,求证: 例3.已知a,b,c∈R,求证(I)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级)函数???≥<<-=-0 ,; 01,sin )(12x e x x x f x π,若,2)()1(=+a f f 则a 的所有可能值为 ( ) A .1 B .22 - C .1,或 D .1, 2.(A 级)函数x x x y sin cos -=在下列哪个区间内是增函数 ( ) A .)23,2(π π B .)2,(ππ C .)2 5,23(π π D .)3,2(ππ 3.(A 级)设b a b a b a +=+∈则,62,,22R 的最小值是 ( ) A .22- B .3 3 5- C .-3 D .27- 4.(A 级)下列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 ( ) A .x y 2sin = B .x xe y = C .x x y -=3 D .x x y -+=)1ln( 5.(A 级)设c b a ,,三数成等比数列,而y x ,分别为b a ,和c b ,的等差中项,则 =+y c x a ( ) A .1 B .2 C .3 D .不确定 6.(A 级)已知实数0≠a ,且函数)1 2()1()(2a x x a x f +-+=有最小值1-,则 a =__________。 7.(A 级)已知b a ,是不相等的正数,b a y b a x +=+= ,2 ,则y x ,的大小关 系是_________。 8.(B )若正整数m 满足m m 102105121<<-,则)3010.02.(lg ______________ ≈=m 9.(B )设)(),0)(2sin()(x f x x f <<-+=?π?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是8 π =x . (1)求?的值;

《结构力学》典型习题与解答

《结构力学》经典习题及详解 一、判断题(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弧内,以 √表示正确 ,以 × 表示错误。) 1.图示桁架结构中有3个杆件轴力为0 。(×) 2.图示悬臂梁截面A 的弯矩值是ql 2。 (×) l l 3.静定多跨梁中基本部分、附属部分的划分与所承受的荷载无关。(√ ) 4.一般来说静定多跨梁的计算是先计算基本部分后计算附属部分。(× ) 5.用平衡条件能求出全部内力的结构是静定结构。( √ ) 6.求桁架内力时截面法所截取的隔离体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点。(√ ) 7.超静定结构的力法基本结构不是唯一的。(√) 8.在桁架结构中,杆件内力不是只有轴力。(×) 9.超静定结构由于支座位移可以产生内力。 (√ ) 10.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与材料的性质无关。(× ) 11.力法典型方程的等号右端项不一定为0。 (√ ) 12.计算超静定结构的位移时,虚设力状态可以在力法的基本结构上设。(√) 13.用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构时,汇交于每一结点各杆端分配系数总和为1,则表明分配系 数的计算无错误。 (× ) 14.力矩分配法适用于所有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15.当AB 杆件刚度系数i S AB 3 时,杆件的B 端为定向支座。 (×)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图示简支梁中间截面的弯矩为( A ) q l A . 82ql B . 42ql C . 22 ql D . 2ql 2.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内力与刚度(B ) A . 无关 B . 相对值有关 C . 绝对值有关 D . 相对值绝对值都有关 3.超静定结构的超静定次数等于结构中(B ) A .约束的数目 B .多余约束的数目 C .结点数 D .杆件数 4.力法典型方程是根据以下哪个条件得到的(C )。 A .结构的平衡条件 B .结构的物理条件 C .多余约束处的位移协调条件 D .同时满足A 、B 两个条件 5. 图示对称结构作用反对称荷载,杆件EI 为常量,利用对称性简化后的一半结构为(A )。 6.超静定结构产生内力的原因有(D ) A .荷载作用与温度变化 B .支座位移 C .制造误差 D .以上四种原因

分小学数学分析法 综合法

十、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与综合都是思维的基本方法,无论是研究和解决一般问题,还是数学问题,分析和综合都是最基本的具有逻辑性的方法。分析与综合本是两种思想方法,但因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把二者结合起来阐述。 1.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概念。 分析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方面和因素,分别加以考察,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认识的思维方法。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整合,综合是与分析相反的思维过程。在研究数学概念和性质时,往往先把研究对象分解成几个部分、方面和要素进行考察,再进行整合从整体上认识研究对象,形成理性认识。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都在经常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运用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如认识等腰梯形时,可以从它的边和角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四个角有什么关系?再从整体上概括等腰梯形的性质。数学中的分析法一般被理解为:在证明和解决问题时,从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地追溯到产生这一结论的条件是已知的为止,是一种“执果索因”的分析法。综合法一般被理解为:在证明和解决问题时,从已知条件和某些定义、定理等出发,经过一系列的运算或推理,最终证明结论或解决问题,是一种“由因导果”的综合法。如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可以由问题出发逐步逆推到已知条件,这是分析法;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求出所需答案,这是综合法。再如分析法和综合法在中学数学作为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应用比较普遍。因此,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数学学习中应用较为普遍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思想方法。 2.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重要意义。 大纲时代的小学数学教育,比较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其中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推理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如在解答应用题时重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也就是说可以先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条件又需要什么条件解决,这样一步一步倒推,直到利用最原始的已知条件解决。这样分析了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后,再利用综合法根据已知条件列式解答。再如在学习概率统计时对各种统计数据需要经过整理和描述,并进行分析和综合,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虽然新课标并没有明确提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推理能力方面仍然提出了“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学生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分析能力不仅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其他一些思维能力的基础。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等能力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因此,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课标时代仍然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3.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具体应用。 如上所述,分析法和综合法作为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首先,在四大领域的内容中,无论是低年级的数和计算、图形的认识,还是中高年级的方程和比例、统计与概率,分析法和综合法都有较多应用。如数的计算法则的学习,就是一个先分析再综合概括的过程,先一步一步地学习法则的不同方面,再综合概括成一个完整的法则。其次,在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2.2综合法与分析法 学案(含答案)

2.2综合法与分析法学案(含答案) 二二 综合法与分析法综合法与分析法学习目标 1.理解综合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原理和思维特点. 2.掌握 综合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和步骤.3.会用综合法.分析法证明一些不等式知识点综合法与分析法思考1在“推理与证明” 中,学习过分析法.综合法,请回顾分析法.综合法的基本特征答 案分析法是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综合法是顺推证法或由因导 果法思考2综合法与分析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案区别综合法, 由因导果,形式简洁,易于表达;分析法,执果索因,利于思 考,易于探索联系都属于直接证明,常用分析法分析,用综合法 表达梳理1综合法定义一般地,从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性质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而得出命题成立,这种证 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特点由因 导果,即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证明的框图 表示用P表示已知条件或已有定义.定理.公理等,用Q表示所要 证明的不等式,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PQ1Q1Q2Q2Q3QnQ2分析 法定义证明命题时,常常从要证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 的充分条件,直至所需条件为已知条件或一个明显成立的事实定义.公理或已证明的定理.性质等,从而得出要证的命题成立,这 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这是一种“执果索因”的思考和证明方法

特点执果索因,即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证明过程的框图表示用Q表示要证明的不等式,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QP1P1P2P2P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类型一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例1已知a,bR,且ab1,求证a1a2b1b2252.证明方法一a,bR,且ab1,abab221 4.a1a2b1b24a2b21a21b24ab22abab22aba2b2412ab12aba2b241 2141214142252.a1a2b1b2252.方法二 左边 a1a2b1b2a2b241a21b24a2b2ab2a2ab2b24a2b212bab2a2a2b22ab14a 2b222baabb2a2a2b24ab22222baab2baab412242252,a1a2b1b2252.反思与感悟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揭示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联系,为此要着力分析已知与求证之间,不等式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合理进行转换,恰当选择已知不等式,这是证明的关键跟踪训练1已知x0,y0,且xy1,求证11x11y 9.证明方法一x0,y0,1xy2xy.xy1 4.11x11y11x1y1xy1xyxy1xy12xy1 89.当且仅当xy12时等号成立方法二 xy1,x0,y0,11x11y1xyx1xyy2yx2xy52yxxy52 29.当且仅当xy12时,等号成立类型二 分析法证明不等式例2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lgab2lgcb2lgac2lgalgblgc.证明要证 lgab2lgcb2lgac2lgalgblgc,即证lgab2cb2ac2lgabc成立,只需

《综合法和分析法》参考教案

第一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 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 已知“若12a a +∈R , ,且121a a +=,则12 11 4a a +≥”,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 (答案:若12n a a a +∈R , ,,,且121n a a a +++=,则 212 111 n n a a a +++ ≥) 2.已知a b c +∈R , ,,1a b c ++=,求证:1 119a b c ++≥. 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1:已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 222222()()()6a b c b c a c a b abc +++++>. 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 →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 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框图表示: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③ 练习:已知a b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3b c a a c b a b c a b c +-+-+-++>. ④ 例题讲解: P37例1:△ABC 在平面α外,AB ∩α=P ,BC ∩α=Q ,AC ∩α=R ,求证:PQR 三点共线.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 学习目标: 1. 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及区别 2. 熟练的运用综合法分析法证题 学习重难点: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及区别 自主学习: 一:知识回顾 1. 合情推理:前提为真,结论可能为真的推理。它包括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2. 演绎推理:根据一般性的真命题(或逻辑规则)导出特殊命题为真的推理叫演绎推理 二:课题探究 1. 直接证明: 从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直接推证结论的真实性. 2. 综合法:从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或已证的真实判断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 求证的命题.综合法是一种由因所果的证明方法. 3. 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 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已知条件或已知事实吻合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 法.分析法是一种执果索因的证明方法. 4.综合法的证明步骤用符号表示: 0P (已知) 1n P P ???L (结论) 5.分析法的证明“若A 成立,则B 成立”的思路与步骤; 要正(或为了证明)B 成立, 只需证明1A 成立(1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 要证1A 成立, 只需证明2A 成立(2A 是1A 成立的充分条件). … , 要证k A 成立, 只需证明A 成立(A 是k A 成立的充分条件).. Q A 成立, ∴B 成立. 三: 例题解析 例1: 已知a>0,b>0,求证a(b 2+c 2)+b(c 2+a 2)≥4abc 证明: 因为b 2+c 2 ≥2bc,a>0 所以a(b 2+c 2)≥2abc. 又因为c 2+b 2 ≥2bc,b>0 所以b(c 2+a 2)≥ 2abc.因此a(b 2+c 2)+b(c 2+a 2)≥4abc. 例2: 已知:a,b,c 三数成等比数列,且x,y 分别为a,b 和b,c 的等差中项.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1)》导学案 编写人:马培文 审核人:杜运铎 编写时间:2016-02-24 【学习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重点难点】 1.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2. 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3. 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学法指导】 ① 课前阅读课文(预习教材P 85~P 89,找出疑惑之处)② 思考导学案中的探究 问题,并提出你的观点。 【知识链接】 复习1 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 和 。 复习2 直接证明的两中方法: 和 。 知识点一 综合法的应用 问题 已知,0a b >, 求证 2222()()4a b c b c a abc +++≥。 新知 一般地,利用 ,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 证,最后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综合法。 反思 框图表示 要点 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a b c R +∈,1a b c ++=,求证:1119a b c ++≥ 变式 已知,,a b c R +∈,1a b c ++=,求证 111(1)(1)(1)8a b c ---≥。

小结 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要注意应用重要不等式和不等式性质,要注意公式应 用的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由因索果的证明。 例2 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 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 求证:为△ABC 等边三角形。 变式 设在四面体P ABC -中,90,,ABC PA PB PC ∠=?==D 是AC 的中点. 求证 PD 垂直于ABC ?所在的平面。 小结 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 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 确表示出来。 【基础达标】 A1. 求证 对于任意角θ,44cos sin cos 2θθθ-=。 B2. ,A B 为锐角,且tan tan tan A B A B +=, 求证 60A B += . (提示:算tan()A B +)。

结构力学位移法题及答案

超静定结构计算——位移法 一、判断题: 1、判断下列结构用位移法计算时基本未知量的数目。 (1) (2) (3) (4) (5) (6) EI EI EI EI 2EI EI EI EI EA EA a b EI= EI=EI= 24442 2、位移法求解结构内力时如果P M 图为零,则自由项1P R 一定为零。 3、位移法未知量的数目与结构的超静定次数有关。 4、位移法的基本结构可以是静定的,也可以是超静定的。 5、位移法典型方程的物理意义反映了原结构的位移协调条件。 二、计算题: 12、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横梁刚度EA →∞,两柱线刚度 i 相同。 2 13、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E I =常数。

l l l/2l/2 14、求对应的荷载集度q。图示结构横梁刚度无限大。已知柱顶的水平位移为 () 5123 /() EI→。 12m12m 8m q 15、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图。EI =常数。 l l l 16、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求出未知量,各杆EI相同。 4m 19、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图。 q l l

20、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各杆EI =常数,q = 20kN/m 。 6m 6m 23、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EI =常数。 l l 2 24、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EI =常数。 q 29、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设各杆的EI 相同。 q q l l /2/2 32、用位移法作图示结构M 图。 E I =常数。

q l l /2 l /2l 36、用位移法计算图示对称刚架并作M 图。各杆EI =常数。 l l 38、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EI =常数。 q l l l l 42、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 2m 2m 43、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EI =常数。

北师大版数学高二-1.2 综合法与分析法-分析法 学案2

第一章推理与证明 第二节综合法与分析法 分析法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及其特点; 2.掌握运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运用分析法证明简单的数学问题; ★学法指导 通过例题的学习,充分理解分析法的特点,体会分析法证题的思维过程和步骤,特别注意用分析法证题的书写格式。并通过练习逐步学会运用分析法进行简单的数学证明。 ★知识点归纳 从求证的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保证前一个结论成立的,直到归结为这个命题的,或者归结为、、等,我们把这种解题或思维方法称为分析法。简言之:分析法就是“执果索因”; ★重难点剖析 重点:理解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掌握用分析法证题的表述方式; 难点:用分析法证题时注意不要犯逻辑错误; 剖析: 1.分析法的思考过程: 2.分析法的特点: ①分析法的证题过程是从“结论”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再由“结论(包括上一步的结果)”找“条件”,……,最后找出的“条件”全是已知条件或已知的公理、定理等,证明即告结束; ②由于每一步“由‘结论’找‘条件’”时,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有可能不只一组,这样就有了不同的解法思路,但不是每条路都能走通,所以在找条件时要始终关注题中的已知条件,避免走到“断路”上。 ③运用分析法证题,要注意其表述方式的独特性,不要犯逻辑性错误。 3.分析法的主要作用: 分析法的主要作用应该是用来寻求解题思路,而且要注意把分析法与综合法联合起来使用,“两头挤”,这样可减少在探索解题思路时走弯路,同时利于提高自身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在找到思路后,解(证)题的表述多采用综合法。 ★典例分析

例1设c b a ,,为任意三角形三边长,c b a I ++=,ca bc ab S ++=, 试证:S I S 432<≤ 分析:欲证明原不等式,将S I ,代入可知,只需证明不等式组:?????<---++≥---++0 2220222222ca bc ab c b a ca bc ab c b a 第一个不等式易证,第二个不等式变成下面的不等式就能看清楚了 0)()()(<--+--+--a b c c a c b b c b a a 变式练习 求证:当一个圆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时,这个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例2 设b a c b a +>>>2,0,0 求证:ab c c a ab c c -+<<--22 分析:将两头的c 移到中间先变成绝对值不等式,然后两边平方可证。 变式练习: 已知:0>>b a 求证:b b a ab b a a b a 8)(28)(2 2-<-+<- ★ 基础训练 1.若0,0>>y x ,且4≤+y x ,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 . 411≤+y x B .11 1≥+y x C .2≥xy D .11≥xy 2.+∈R n m d c b a ,,,,,,n d m b nc ma Q +? +=cd ab P += ,则有( ) A .Q P ≥ B .Q P ≤ C .Q P > D .Q P < 3.函数)20(422m x x m x y <<-=的最大值是 ; 4.设522+=b a x ,a a ab y 422--=,若y x >,则实数b a ,满足的条件为 ; 5.已知0,0>>b a ,且1=+b a ,试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4 25)1)(1(≥++b b a a 6.已知:c b a >>,且0=++c b a

结构力学位移法解析

第十章位移法 §10-1 概述 位移法——以结点位移(线位移,转角)为基本未知量的方法。 基本概念:以刚架为例(图10-1) 基本思路:以角位移Z1为基本未知量 平衡条件——结点1的力矩平衡 位移法要点:一分一合 ①确定基本未知量(变形协调)基本体系-独立受力变形的杆件 ②将结构拆成杆件-杆件分析(刚度方程-位移产生内力、荷载产生内力) ③将结构杆件合成结构:整体分析——平衡条件——建立方程 §10-2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单跨超静定梁——由杆端位移求杆端力——转角位移方程 矩阵形式 一、端(B端)有不同支座时的刚度方程 (1)B端固定支座 (2)B端饺支座 (3)B端滑动支座 二、由荷载求固端力(3*,4,11*,12,19,20) (1)两端固定 (2)一端固定,一端简支 (3)一端固定,一端滑动(可由两端固定导出) 三、一般公式 叠加原理杆端位移与荷载共同作用 杆端弯矩:(10-1) 位移法意义(对于静定、超静定解法相同) 基本未知量-被动(由荷载等因素引起) →按主动计算——位移引起杆端力+荷载的固端力 →结点满足平衡 正负号规则——结点转角(杆端转角) 弦转角——顺时针为正 杆端弯矩 位移法三要素: 1.基本未知量-独立的结点位移 2.基本体系-原结构附加约束,分隔成独立变力变形的杆件体系。 3.基本方程-基本体系在附加约束上的约束力(矩)与原结构一致 (平衡条件)

§10-3基本未知量的确定 角位移数=刚结点数(不计固定端) 线位移数=独立的结点线位移 观察 几何构造分析方法——结点包括固定支座)变铰结点 铰结体系的自由度数=线位移数 ――即使其成为几何不变所需添加的链杆数。 §10-4典型方程及计算步骤 典型方程(10-5、6) 无侧移刚架的计算 无侧移刚架-只有未知结点角位移的刚架(包括连续梁)(△=0) 有侧移刚架计算 有侧移刚架――除结点有位移外还有结点线位移 求解步骤: (1)确定基本未知量:Z i (按正方向设基本未知量)——基本体系, (2)作荷载、Z i = 1 —— ()()01i P i i M M ??==、图 (3)求结点约束力矩:荷载 —— 自由项R Ip ,及ΔJ = 1 —— 刚度系数 k IJ (4)建立基本方程:[k IJ ]{ Z i } + { R Ip } = {0} —— 附加约束的平衡条件 求解Z i (Δi ) (5) 叠加法作i i P Z M M M ∑+= §10-5 直接建立位移法方程 求解步骤: (1)确定基本未知量:Z i (按正方向设基本未知量)——基本体系, (2)写杆端弯矩(转角位移方程) (3)建立位移法方程—— 附加约束的平衡,求解Z i (4) 叠加法作i i P Z M M M ∑+= §10-6 对称性利用 对称结构 对称荷载作用 —— 变形对称,内力对称 (M 、N 图对称,Q 图反对称——Q 对称) 反对称荷载作用 —— 变形反对称,内力反对称 (M 、N 图反对称,Q 图对称——Q 反对称) —— 取半跨 对称结构上的任意荷载 ——对称荷载+反对称荷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