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2023秋)科学一年上册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说课课件(共27张PPT)(附反思、板书)

教科版(2023秋)科学一年上册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说课课件(共27张PPT)(附反思、板书)

教科版(2023秋)科学一年上册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说课课件(共27张PPT)(附

反思、板书)

(共27张PPT)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说课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前三课带领学生研究非标准的测量,并通过探究发现用非标准单位的物体进行测量时存在很大的误差,于是在本节课引导学生使用标准单位的物体进行测量。由非标准的测量到标准化的测量,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儿童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科学课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相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探

究能力,使他们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合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活动前说明合作的要求,在活动中也要时刻关注着每一个学生是否都投入到活动中,及时对不恰当的分工提出意见。强调分工合作,要坚持、要细致、要多次检查,才能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 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 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 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

● 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 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 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 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四、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电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谈话导入:师出示"拃"的手势,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个测量单位吗?它叫什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作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由于我们测量时每一推的长度不固定,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另外,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无法准确指导测量结果,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尝试用橡皮、小棒、小立方体来进行测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用这些测量

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和课本的长度。

环节二、用各种物体测量铲子的长度(15min)

1、大家想用生活中的物体来测量铲子的长度吗?今天张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这些物体:橡皮、小棒、回形针、小立方体。(板贴)

2、接下来,张老师来分配下:第一排用小棒测量铲子的长度,第二排用回形针测量铲子的长度,第三排用小立方体测量铲子的长度。你们组用什么测量?你们组呢?

3、为什么没有小组用橡皮测量铲子的长度呢?

刚刚我们已经用橡皮测量过铲子的长度了,那么我们该把数据填写在哪里呢?(请同学上台填写。)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我们的字要···(大大的,清楚的。)刚才我们测量了几次?(2次),虽然两次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测了两次,结果就要填写两次。(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填写。)测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确定纸带起点和终点,一物一物要相连,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写在相对应的表格中。

4、会测量了吗?那就让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测量地准确,速度又快,测量完记得把表格交给张老师哦。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填写数据。(PPT:我会测量)

6、汇报交流:①为什么用小棒测量的小组这么快?用小立方体测量的小组那么慢呢?(长的物体用长工具测量更方便。)

②用小棒测量铲子的长度和用小立方体测量铲子的长度可以进行比较吗?(用不同的物体测量铲子的长度,结果不一样,不能比较。)环节三、用各种物体测量桌子的长度

1、用橡皮、小棒、回形针、小立方体测量铲子的长度,你学会了吗?

2、那我们要测量桌子的长度,你会吗?你会选择哪一个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呢?为什么?

3、组长上台领取你们小组选取的材料测量桌子的长度。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督促小组成员上台填写数据。(PPT:我来挑战:)

5、交流汇报:①我们用小棒测量桌子的长度,你有什么感受?(方便、快速)②用小棒测得铲子的长度是4+,测得桌子的长度是,我们可以知道哪一个物体更长?(都是用小棒测量得到的结果,可以比较。)

环节四、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要点: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观察数据。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

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用相同物体测量结果差别小可以相比较

用不同物体测量结果差别大不好比较

八、教学反思

在这一单元的活动中,合作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的质量、默契的程度将直接影响课程完成的质量。刚开始上科学课的学生即使有过一两次合作的经验,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实践“合作”。因此,教师不仅在活动前要给出明确的合作要求,在活动中也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都投入到活动中,及时对不恰当的分工提出意见,尤其要鼓励和帮助用小立方体测量的小组。强调分工合作,要坚持、要细致、要多次检查,才能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分析数据的环节难免显得枯燥,更要鼓励学生勇敢、真实地分享数据,要让学生感到光荣,发现自己在班级"大数据"中的作用。另外,有的学生对数字敏感,有的学生对图形敏感,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纸带,它不仅仅是便于学生测量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会在图形分析中发挥作用。纸带隐藏着很多学生待发现的概念点,如等长、不会变、误差、十进

制等,慢慢地,它就变成了测量纸带,变成了尺子。前后相关联的活动设计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像解开谜底一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因此,在这节课的结尾,不仅要发现小立方体的优点,也要找出它的不足,如太小,太麻烦,量较长的物体太困难,不如小棍儿好用等。让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收获的同时发现新问题,让解决新问题成为继续研究的动力。

课堂练习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教科版(新)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教案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教材简析】 这节课学生将要体验用4种物体来测量。跟手相比,物体是有固定长度的测量单位,用同一个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的结果很接近。这节课要求从4种物体中选择2种来测量,学生就会发现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如同一个桌子的长度,它可能是8根小棍儿,也可能是50多个小立方体,这一测量结果就告诉学生,不同的测量工具、不同的测量单位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统一测量单位就特别重要。 纵观整个单元,这节课的难度是最大的,原因有四个:一是测量所用物体要从4种物体中选2种物体,每个小组最少要用2种物体来测量;二是要量3个物体,即讲台高度、桌面长度、活动手册长度,即每个小组最少要完成6次测量;三是信息量大、数据量大,数据的比对、分析对学生来说很困难;四是边长为1厘米小立方体测量起来,要花费很长时间,难度较大。根据以上原因,建议将测量物体的4中选2,改成3中选2(要保留小立方体和小棍儿),这会大大降低数据比对的量值,再将测量3件物体改成2件(所测量的对象要注意前后课的衔接,尽量保持单元的连贯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测量的准确度是在不断提高的,故建议保留活动手册长和桌面的长)。 这节课中的亮点将出现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因此,第一步要利用班级记录表呈现每一个小组的数据。这里不要嫌繁琐只挑几个小组分享数据,一定要全班的数据都进行分享,这不但是“大数据”的需要,更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劳动;第二步,要将学生测量的纸带贴到黑板上(还用上一节的思路,本节在测量桌面长度时,也用一条纸带比照桌面的长度),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的放在一起,分成三组,便于学生观察。第三步,带领学生观察数据,发现用同一个物体测量,测出的结果是很接近的,再引导学生观察纸带,发现每一条记号线之间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这说明物体是有固定长度,测量单位不会像手那样变化,也不会有大有小,所以测得的数据很接近,比用手量准。在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是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一样吗?原因是什么?将概念指向由于单位不同,结果也不一样。第四步,带领学生观察,注意学生所描述的“多一些”“多一点”“少一点”的等词汇,同时在纸带上把这些描述不清的部分涂上颜色,学生会发现用不同的物体量都会存在一部分“说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这部分叫“误

教科版(2023秋)科学一年上册《植物》第二课《 观察一棵植物》说课课件(共25张PPT)(附反思、

教科版(2023秋)科学一年上册《植物》第二课《观察一棵植物》说课课件(共25张 PPT)(附反思、板书) (共25张PPT) 《观察一棵植物》说课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观察一棵植物》。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观察一棵植物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本节课内容主要有:选择一棵植物进行观察,它是什么样的?观察它的根茎叶。本课以观察,记录,交流为重点,通过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发现大自然中不同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孩子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较差,只有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才乐意去做,乐意去学。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创设一个植物世界,一个快乐的学生大舞台,把植物以亲切美丽的形象,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力目标:通过语言的描述,观察植物等形式,发展观察力,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一个植物的王国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快乐的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按顺序进行科学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进而无为而教"的教学思想。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采取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学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科学、想科学、用科学。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用MV导入课程。低年级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上课铃声响了,他们还在惦记外面的事情。我就用一首他们熟悉的欢快的歌《小松树》去吸引他们。从动态的MV到丰富多彩的植物图片,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植物的美,激发他们想了解植物的欲望。

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3.用手来测量 【教材简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上年级《比较和测量》的第三课,本课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如他们自己的手)开展测量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转向测量。在用手测量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拃”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测量单位首尾相连对测量准确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两节课中,学生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但都是通过对比得出的结果,并没有精确的测量数据来比较。那么在这一课将通过对比得出2个物体的高度差,并借助纸带取出高度差的长度,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测量、比较得出两者的高度差有多少,从而让学生完成从比较到测量的转变,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是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测量中,需要关注公平、准确、方便等因素。 最后当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手”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高度后,会发现因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可以用来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纸带来取出桌子和椅子的高度差。 2.能用手来测量桌椅的高度差,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意识到细致的用拃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重难点】 重点:精确的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难点:对于测量的结果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 小组:每位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问题引入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呢?” 用手臂测量树干;引出身体也能作为测量工具。 2.聚焦提问:“能用手测量桌面长度吗?怎么测量” 3.总结:那么我们今天就用“拃”(拇指和中指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来进行测量吧! 4.动手比一比,你的拃标准吗? 5.判断一下哪个拃不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让学生发现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引出用什么部位测?怎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儿童的视角来进行比较和测量,学生在此过程中领会尺子这种标准测量工具的诞生由来。 本课之前,学生已亲历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拃)以及不同的标准物(回形针、橡皮、小棒、小立方体)来测量物体。作为本单元的第五课,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小立方体进行测量,体会使用统一标准单位带来的公平与方便。 具体授课从认知冲突和相互研讨中引导学生回答三个问题:①选用相同物体测量有什么好处?②为什么最好选择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③怎样能用小立方体测量得又方便又快速又准确?解决此三个问题可以有效地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为下一课《做一个测量纸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第四课《用不同的物体测量》中学生已掌握了本课应具备的实验探究能力,如确定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用于测量的物体要首尾相接、记录结果的方法等。因此本课可以将操作步骤的注意事项大致提及,重点放在如何组装10个一组的小立方体组、如何使用这个新工具。 一年级学生探究热情高,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应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带领学生经历丰富的感性认识。在研讨环节,更应该注意对全体学生的调控,保证他们能够真正地了解他人想法、表达自己见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①用相同标准单位来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 ②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①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②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③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①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②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③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②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用同一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时,结果才具有可比性。 难点:小立方体组这种新工具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聚焦:确定相同的标准物测量结果间才可以比较 1、出示用四个小组用不同标准物测量的结果示意图。 ●教师提问:比一比,哪一组测量的物体最长? ●学生思考:能否从数据中直接判断哪个最长?不同的标准物测量的数据间能 否直接进行比较? 2、明确四组同学测量的其实是同一物体,但却得出了不同结果。 ●教师总结:提炼学生观点,确定相同的标准物测量结果间才可以比较。 设计意图:用已亲历过的探索结果抛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标准物测量的结果比较,进而顺利地引出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比较》。 二、探索 1、选择最合适的标准物。 出示已使用过的四种标准物图片。 ●学生活动:结合使用经历,分析各类物体的优缺点,及自己的选择。 ●教师活动:结合同学发言,总结各标准物优缺点,肯定学生想法,确定只要 统一标准物即能比较的理念。 回形针:造型独特,五颜六色很漂亮。但容易变形,难首尾相接,测量长物体时需要个数较多。 小棒:便于测量长的物体,但得到的结果不精确,摆放时容易受到环境干扰。 橡皮:厚实、便于摆放,可以测量长的物体,但得到的结果不精确。 小立方体:每边一样长,便于使用,比较小,测量较短物体时误差小。但测量较长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 教科版

第3课《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中的第三课。本课在前两课学习比较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尝试用人体的某些部位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从而知道用人体也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可以用数据来描述。在体验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到,手的长短因人而异,因此测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并体验到测量单位要首尾相连。后续的课“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用相同的物体测量”都是在本课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本课的学习为后续的课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本课的教材主要分为4部分。聚焦:教材中通过“测量,使比较更准确”的导语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式从比较转向测量。探索:教材通过驱动任务指导学生利用手一拃一拃地测量桌子的高度。研讨: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意识到用手测量存在不足。拓展活动:在活动手册中,引导学生选择身体的不同部位对房间、家具进行测量,并绘制家庭尺寸图。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持久性不足。同时,基于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尺子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对“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也略知一二。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使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这种模糊测量的方法是不多见的,会使用这种测量技能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有限。 学生迷思概念调查: 访谈法:教师课前问多位学生: 1.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 2.用手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 学生存在迷思概念分析: 从课前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对于第一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回答用尺子来测量就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当问到第二个问题时:绝大部分(90%)的学生都认为手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有个别(5%)学生认为见过大人用手量物体的长度、或是通过课外书籍和电视知道古人用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所以本课学生的迷失概念在于认为尺子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手是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四单元第五课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教学设计 广州市海珠区梅园西路小学 【教材分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三课。前面的两课中,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外部形态进行了比较。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使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的高度,完成从比较活动到测量活动的转变,认识到测量时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在本课中,学生将体验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即使用拇指和中指的距离(拃)来测量。在这一课中,学生会用到纸带替代桌子的高度进行测量,并且第一次对学生提出“预测”的要求,让学生测量前对桌子高度进行预测有“几拃”。同时教师向学生指明,预测不是猜,而是依靠经验和实在观察所作出的判断。通过活动,学生将认识到,“拃”作为一种非标准测量单位,测量结果具有多样性,即每个人手的差异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这将为下一课的学习做铺垫。 【学情分析】 一(5)班学生进入小学学习不久,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 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全部保持精神集中,所以我加大在活动时间所占比例,力求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手测量物体。该班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本次课中布置的任务要求细致和准确,保证学生在活动前能准确获取要求信息,活动时能按照要求探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教学特色】 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探究,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兴趣;重兴趣,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 用手来测量 教科版

《用手来测量》 【教材简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上年级《比较和测量》的第三课,本课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如他们自己的手)开展测量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转向测量。在用手测量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拃”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测量单位首尾相连对测量准确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两节课中,学生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但都是通过对比得出的结果,并没有精确的测量数据来比较。那么在这一课将通过对比得出2个物体的高度差,并借助纸带取出高度差的长度,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测量、比较得出两者的高度差有多少,从而让学生完成从比较到测量的转变,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是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测量中,需要关注公平、准确、方便等因素。 最后当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手”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高度后,会发现因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可以用来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纸带取出桌子和椅子的高度差。 2.能用手来测量桌椅的高度差,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意识到细致的用拃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精确的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难点:对于测量的结果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 小组:每位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承接前两课,从比较桌、椅的高度引入,科学比较两者的高度差,并引出活动: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呢? 1.问题引入 (1)出示桌子和放在讲台上的椅子。 提问:“同学们比较一下,桌子和椅子哪个高?” (2)提问:“如何公平地比较?” 放在同一平面进行对比。 2.聚焦提问:“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呢?” 二、探索:桌子比椅子高多少? “高多少?”已经从单纯的对比进展到量化的测量比较了,通过用纸带固定并取出两者的高度差,再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来统一量化这个高度差并进行对比这一过程,意识到使用统一单位,并细致测量的重要性。 1.你能用手比划一下,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吗? 请多个孩子上台展示长度,发现因为两手之间的距离无法固定,都不太准确。 2.能利用纸带量出两者高度相差多少,并剪出这个高度差吗? 提醒:2人一组合作完成,注意起点和终点。 3.两两人小组合作用纸带量出桌椅的高度差,并剪出这段长度。 4.这段长度究竟是多长呢?我们能用身体来当作测量工具吗?你用它怎么测量的?” 学生回忆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5.总结;大家都用不同的部位来进行描述,很难统一交流,那么我们今天就用“拃”(拇指和中指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来进行测量到底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吧!

最新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手来测量距离,但由于用手测量的“拃”单位是非标准的长度单位,所以测量结果不同。那么我们可以选用什么物体来测量长度呢?本节课将选用回形针、木棒等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发现测量结果比手的测量结果更准确;同时发现用回形针和木棒分别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结果不同,通过比较不同物体(不同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分析原因,理解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些经历为第5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在第5课中,将使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即用同样的标准单位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起点、终点、测量时需要首尾相连,用不同学生的手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不一样等,学生对于这些现象感到好奇,充满探究的兴趣,同时产生想要比较规范地描述物体长度的欲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 2.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地测量物体长度,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 经历用标准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产生进一步测量物体长度的兴趣。 2. 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用不同的物体测量长度的数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标准物体来测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地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回形针若干、一样长度的木棒若干、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回顾上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所得出的结论 2.提问:为了测量更加准确,我们应选择怎样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 3.引导:应该选择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我们把这称为标准单位二、探索:用标准单位测量物体长度(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回形针若干、一样长度的木棒若干、学生活动手册] 1.任务:用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长度、桌子高度、科学书本长度 2.活动指导: (1)选择标准单位 课件中出示回形针和树叶,请学生辨别; (选择具有固定长度物体作为标准单位) (2)测量时的操作要求 明确起点和终点、首尾连接; 标准单位沿着被测量物体的周边竖直、整齐摆放 (3)读数指导 可以采用“2根多一点”、“5根半”、“7根多一点”等方法来表述 要求两位同学合作完成,以确保读数的正确 (4)记录单的填写 3.领取材料,学生实验 教师巡回,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完成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科版

·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活动明白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测量时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统一起点和终点。不同的工具可以用来测量物体,长的物体更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二)能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并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在老师得到指导下,通过观察数据可以组织信息并尝试表达出结论。 (三)通过实验报告单的填写,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和习惯。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掌握基本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三、教学准备 长纸带、短纸带、小棒、回形针、小立方体、橡皮、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等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两位小朋友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问: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 2.是的,他们在用身体的某个部分在测量,其实不止我们身体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生活中我们也有一些常见的物体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生活中常见的不同物体来进行测量。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二)新授课 这不同的物体有哪些呢? 学生一起看屏幕并回答:有小棒、回形针、橡皮、小立方体。 同学们可以看到自己桌子上已经摆放了一些物体,第一、二组的桌子上有小棒和小立方体,第三、四大组桌子上有回形针和橡皮。我们分小组进行分别用桌子上的物体来测量桌子高度和书的长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个概念,这节课学什么) (一)做纸带 1.测量之前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我们的好伙伴(PPT出两位同学照片),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当时在做什么呢?先看第一张照片,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哪位小朋友最细心,看明白之后,请举手。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后回答。 老师问:回答的对不对呢?其实老师在他们做这些动作前就已经录下来了,我们来看当时他们是怎么做的。 播放视频。 同学们看明白了吗?(教师拿纸带问)那这个纸带的长就是?学生一起回答。 没错,这就是桌子的高度,用同样的方法来获得书本的长度。 (设计意图:用班级两位同学做的实验演示来引起学生兴趣) (二)量纸带 今天老师用上面的方法已经帮同学们做好了纸带,看,桌子上两条,长的是跟桌子高度相同的纸带,短的是跟书本相同的纸带。得到纸带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干什么呢?学生一起回答之后放第二幅图片,问: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鼓励,你真会观察。这一步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请这两位小老师教教我们,同学们要仔细看了。 播放视频 播放完视频后,教师问:桌面的高度是哪位小朋友测量的?测量了几次?用什么工具测量的?那书本的长度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科版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一、教材分析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内容。在本课中,学生将选用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对课桌、书本进行测量,以解决第三课中“拃”等非标准单位带来的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是否确定了相同的起点, 每一个计量单位是否首尾相连。在这一课中,学生要使用回形针、小棒、吸管、小立方体等随手可得的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测量教室内课桌、书等物体的长度。 在本课最后的研讨环节中,学生会发现,尽管使用了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工具,在测量过程中使用了相同的起点并标记了终点,每一个标准单位也都做到了首尾相连,但是不同物体对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差别仍然很大,这些测量结果之间没有比较的意义。只有使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时,测量的结果相互比较才有意义。在交流中,学生也会发现,使用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为方便。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 体。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 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 终点。 2、科学探究目标 ●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 量结果。 3、科学态度目标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四、教学准备 橡皮、小立方体、科学书本、实验记录单。 五设计思路 设计本课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一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调查,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 1、创设游戏,自然导入 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习科学以观察和描述为主,能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但动手能力比较差,只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观察不仔细,实验操作无序,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通过创设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整节课,以救出一寸虫为主线,寓教于乐,让每位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2022-2023学年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工具测量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能使用多种标准完成测量任务。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记录单,一条纸袋、橡皮、小立方体、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出示"拃"的手势,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个测量单位吗?他叫什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拃作为标准物侧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由于我们测量时每一拃的长度不固定,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另外,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

准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无法准确指导测量结果,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尝试用橡皮、小棒、小立方体来进行测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用不同物体来测量》,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用这些测量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和课本的长度。 (二)探究: 1、选择测量工具 首先,我们要来测量一下科学课本的长度,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想从中选择哪两种物体来测量,并在记录单相应的表格内打√. 2、指导测量并记录 观察你们选择的测量工具,再观察一下课本的长度,分别预测一下,大约会是多少块橡皮的长度?多少根小棒的长度?多少个小立方体?把预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指导测量 小组讨论,你们想怎样量怎样量会更准确? 课件出示: (1)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测量单位,并始终用这个物体来测量(2)一个一个的量,划线做好标记 (3)首尾要相连 (4)为了测量结果更准确,建议每个物体都要测量两次 教师演示测量方法 4、指导测量并及时记录 5、学生测量动手测量书的长度。 6、分享测量结果,(生汇报师记录) 7、下面我们还是选择两种测量工具来测量桌子的长度,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更适合呢? 测量桌子的长度是我们可以用测量纸带来代替桌子的长度,小组长到前面领取纸带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能够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3、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和适应。 3、情愿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能用不同的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对数据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预备: 教具:PPT、铲子、两条纸带、2把剪刀、两色记号笔、2块橡皮、礼品袋、佩奇和佩奇妈妈的贴纸、小立方体和小棒的板贴各2、翻页笔,板贴:家、商场、课题、佩奇、佩奇妈妈。 学具:材料1:佩奇组:纸带、铲子、水彩笔、剪刀、小立方体、记录单1。 佩奇妈妈组:纸带、礼品袋、水彩笔、剪刀、小棒、记录单1 材料2:佩奇组:小棒、记录单2。 佩奇妈妈组:小立方体、记录单2。 一、复习导入(4min)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奇异嘉宾——小猪佩奇。 播放佩奇音频:复习如何用拃测量铲子的长度。 请两名同学上台测量铲子的长度,并引导学生发觉与摸索:什么缘故两位同学测得的数据不一样? 师小结: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拃长度不同,我们的结果不同。 二、用有固定长度的物体测量更准确(6min) 1、师出示2块橡皮,那用一样长度的橡皮来测量呢? 请两位同学进行测量,教师在PPT表格中填写数据。 你有什么发觉?(生:用橡皮测量铲子长度,结果一样。) 2、什么缘故用橡皮测量结果一样?(两块橡皮是一样的) 教师追问(哪里一样?长度一样),伺机出示:有固定的长度。 3、除了橡皮,我们还能够用什么物体来测量铲子的长度呢? 小结:生活中有固定长度的物体能够作为工具来测量。 4、聚焦任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三、用各种物体测量铲子的长度和礼品袋的长度(28min) 情形:佩奇妈妈在商场选择了一款礼品袋,不知是否能装下铲子。 1、用小立方体测量铲子长度,用小棒测量礼品袋的长度。 (1)小朋友们,你们情愿关心佩奇和佩奇妈妈测量一下吗? 教师依照实际情形,将班级分成2大组,分别扮演佩奇和佩奇妈妈。 音频出示实验方法,PPT出示实验要求。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填写数据。 (3)汇报交流:①同学们测量地都专门地认真,分享下实验结果吧,各选择三组汇报实验结果。 ②聚焦数据:你能确定是铲子的长度长依旧礼品袋的长度长呢? ③什么缘故不能确定呀? (铲子的长度和礼品袋的长度是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的,/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不能够比较) ④那我们该如何办呢?(共同探讨实验方法)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铲子的长度或礼品袋的长度;互换测量的物体)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用手来测量》 教科版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这样两个问题:谁的青蛙跳得远?这个问题通过比纸带就能得到结果。跳得最远的青蛙到底跳了多远呢?这个问题用比量的方法就解决不了了。当需要用数据来表达的时候就要用到测量这个方法了。刚开始要学习使用我们的身体来测量,最方便的就是用手来测量,这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测量活动。 第一个活动要让学生认识“拃”这个用手测量时特有的单位,要强调伸出大拇指和中指进行测量,才是一拃,要与“一虎口”区分开。可以通过“量桌面长度”的活动,让学生多尝试、多体验。 第二个活动要让学生量课桌的高度。测量高度有点麻烦,用纸带来作为高度的替代物,学生就会在纸带上从起点开始一拃一拃地量,量一拃画一条线,首尾相连做标记。 第三个活动是收集数据、做班级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如果学生学会用“多一点点”的词语来表达,是非常棒的,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测量的单位和要测量的物体并不完全匹配)。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学生会通过观察数据和测量纸带思考:“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会发现用手作为工具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但是由于测量时每一拃的长度不固定,会变化,从而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另外,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准也不同,结果都不一样,也无法准确知道测量结果。虽然测量的结果不太准确,但是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那就是一个测量工具是有相应的测量单位的,并且这个单位要首尾相连、不断重复,这样才能得出结果。 【学生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将遇到一些困难,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预测。 在本课中,“预测”这个词首次出现,学生不完全明白什么叫预测,他们会认为就是猜,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不要只做名词解释,而是要带着他们做预测。比如,先观察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再观察代表桌子高度的纸带有多长,边看边比一比,做出基本的预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仔细观察和比对。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4 课的内容。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除了手,我们还可以用 什么来测量长度?由此引发本课的探究。第二部分探索,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长度和高度,书的长度。学生分组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第三部分研讨,观察数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最后比较发现用手和用物体测量哪个更准确。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用手测量纸带的方法, 也认识到了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是否确定了相同的起点,每一个计量单位是否首尾相连。并且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发现用手测量纸带的长度测量结果不同。在这课中,学生用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测量教室内桌子和书的长度,学生对于读数会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描述测量结果。在观察数据得出结论上,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 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三)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思与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试结果。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不同的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对数据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难点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思与习惯。 五、教学准备 学生:科学书、记录单、橡皮、小棒、回形针、小立方体、纸带。 教师:课件、橡皮、科学书、铅笔等 六、教学设计 (一)聚焦 1.故事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漫画故事,比一比谁看得最认真、听得最仔细。(教师播放视频) 2.提问:老师傅用手量阿福的身长是3挂,小徒弟用他的3挂来做新衣,结果衣服太小了,这是为什么呢? 3.(学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来,老师当师傅学生当徒弟咱们来比比一推。发现什么了,老师的一挂要比他的一推大很多。所以用手来测量时,每个人的一挂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就不同,无法真实的反映阿福的身长。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物体来测量会更准确呢? 4.师生交流:尺子、小棒...... 用固定长度的物体做工具来测量。 5.教师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今天, 我们就使 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长度、桌子的高度和书的长度。 (板书课题) (二)探索

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练习

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练习 一、填空题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______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填“标准”或“非标准”) 2、铅笔______用来测量橡皮的长度。(填“适合”或“不适合”) 3、用手测量和用物体测量,_______更准确。 4、用______物体测量,测量结果可以比较。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不一样。() 2、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 3、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 4、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 5、人手的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也不同。() 6、测量长度时,一个物体只测量一次就可以了。()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内。 1、在测量桌子长度时,选用()最方便。 A B C D 2、选用橡皮测量书的长度,应该把它()测量。 A、横着 B、竖着 C、截成方形 3、测量物体长度的操作顺序是() ①②③④ A、①④③②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③ 4、测量水桶口一圈的长度,最合适的工具是() A、小正方体 B、回形针 C、纸带和小棒 5、我们用橡皮测量A桌子的长度,测量结果是27块橡皮。用同样的方法测量B桌子的长度,测量

结果是23块橡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桌子更长 B、B桌子更长 C、不能比较 6、我们用回形针测量A书籍的长度,测量结果是7个回形针;用小棒测量B书籍的长度,测量结果是4根小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书籍更长 B、B书籍更长 C、不能比较 四、看图题 1、看一看图中的操作方式对不对?如果错误,错在哪里? A B C D 2、观察测量记录,回答。 我们发现: (1)用相同的物体测量,结果可以比较吗?() A、可以 B、不可以 (2)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可以比较吗?() A、可以 B、不可以 参考答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手来测量

用手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 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 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 方便测量。 3. 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 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并标记测量过程。 3. 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 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问题引入。 1、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起点和终点能够帮助我们比较。 2、那么为了更加精确的比较,有时候我们还需要进行测量,都有哪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测量呢?(尺子、软尺……) 3、测量有许多工具,而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 ”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手测量桌子,手臂测量大树的树干的粗细) 4 聚焦主题。现在大家把手伸出来,看看五个手指分别叫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手指。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 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称为“一拃”,板书,拼音标注,我国古代人民就是利用“一拃”来测量长度的,这是人们的智慧, 沿用至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板书课堂:用手来测量) 二、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用我们的手“一拃”怎样测量桌子的高度,孩子们可以观察一下桌子的高度,在观察一下手指“一拃”的长度,预测一下桌子的高度相当于几扎。并把你的预测结果填在咱们的活动手册10页上。下面我请几个同学来用手来测量一下桌子的高度呢,在测量之前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_《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名师教案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高毅 教材分析: 在前一课中,学生已经知道用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本节课将以选择相同工具进行测量,抓住测量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引出改进测量工具的话题,让学生感受统一测量工具的好处。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工具测量相同的物体,结果不一样。 2.相同的工具测量相同的物体,结果一样,便于信息交流。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物的长度。 2.使用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并会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 2.乐于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4人一个小组(纸带、3厘米立方体、铅笔、长方块) 教学重点: 认识到用同一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的结果更方便信息交流。 教学难点: 测量时指导学生对工具的正确使用,对结果的准确记录。 教学过程: 一、用“拃”测量桌子的长度 1.测量需求:

师:这是哪里的桌子呀?真善于观察? 师:录播室漂亮吗?为了让它更漂亮,学校准备为录播室的桌子制作这样的桌套。做桌套师傅找到了,他说需要知道桌面的长是多少?桌面的长是从哪里到了哪里呀?你能指出来吗?我们怎样做才能知道桌面长多少呀? 2.用学过的方法——拃来测量 复习拃 师: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方法来测量吧桌面的长。这里很多老师不会用拃测量,你能教教他们吗? 猜测有几拃:猜猜桌面的长有几拃呢? 为什么? 那咱们赶紧用拃量一量吧? 用拃测量桌面长。 汇报结果 二、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1.我们的桌子是工厂统一加工的,桌面的长是一样的?可是为什么咱们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那要想结果一样?我们可以怎么办? 3.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结果真的会一样吗?谁来发表一下他的意见? 4.活动:有的认为一样,有的认为不一样?那我们还是亲自试验一下吧。 我为第一组准备了相同的立方块,为第二组准备了相同的铅笔,为第三组准备了相同的长木块,我们都来测量桌面的长。注意测量时慢一些,仔细对准标好的每一个起点和终点,最后数清楚个数后,将结果写到对应的表格里。 5.结果分析:我们看看,三个大组都测的是桌面的长吗?为什么结果却完全不一样? 再仔细看看,你有什么惊人的发现? 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同样的物体长度,结果是一样的? 三、信息交流,解决问题。 1.我们解决了刚才的问题没有?那现在我可以告诉桌套师傅桌面的长是多少了吗?为什么?

最新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三课。前面的两课中,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外部形态进行了比较。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使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的高度,完成从比较活动到测量活动的转变,认识到测量时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在本课中,学生将体验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即使用拇指和中指的距离(拃)来测量。在这一课中,学生会用到纸带替代桌子的高度进行测量,并且第一次对学生提出“预测”的要求,让学生测量前对桌子高度进行预测有“几拃”。同时教师向学生指明,预测不是猜,而是依靠经验和实在观察所作出的判断。通过活动,学生将认识到,“拃”作为一种非标准测量单位,测量结果具有多样性,即每个人手的差异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这将为下一课的学习做铺垫。 【学情分析】 一(5)班学生进入小学学习不久,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 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全部保持精神集中,所以我加大在活动时间所占比例,力求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手测量物体。该班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本次课中布置的任务要求细致和准确,保证学生在活动前能准确获取要求信息,活动时能按照要求探讨。 【教学特色】 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探究,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兴趣; 重兴趣,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