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看法。 答:1、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这种收入分配差距体现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例如在个人收入问题、行业收入问题、城乡收入问题、地区收入问题等。首先在个人收入方面,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不同,使得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学成后具有先进的知识,因而收入自然会较处经济落后地区的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高,所以这就导致社会中个人收入方面的不均衡;其次在行业方面,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某些行业利用其先天优越的生产条件创造出巨大的利润,相比较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自然会导致行业间的收入不均。还有一些垄断企业的不当行为及与政府间的“合作”。例如虽然国企进行了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但还没有真正的实现政企分开,就使得政府不能很好的实行其监管职能;再者由于城乡发展不同步,并且城市中大多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而农村则以第一产业为主,这也就使得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还有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不同,就又存在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就如我国东部凭借其沿海的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广泛进行对外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促使东部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与之相反的西部地区地处偏远,水资源缺乏,致使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相对落后,此外还有政府常给予东部地区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使得东西部发展极为不均,收入自然而然会出现极大差距的现象。 2、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总的来看,目前收入分配的积极因素是,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这些积极因素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同时收入分配领域确实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突出的是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工资收入结构不合理,制度内工资低,制度外劳动报酬高,项目繁多,未纳入工资内;二是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与中央关于“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尚且还有偏差。我国城镇居民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格局还远远没有真正调整到位,其它要素参与分配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比重。 3、收入分配不规范。 ——收入分配行为不规范、包括工资支付不规范、工资提取不规范,分配行为不规范等等。一是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职工工资现象;二是体制转轨时期,旧体制被打破而新体制还未建立,这时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由此产生的混乱使违规者有大量空子可钻。他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非法经营,利用政策空子谋私利,获得了大量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形成了一个利用制度不健全而致富的特殊利益集团;三是腐败愈演愈烈,不合法的高收入会带来反面的示范作用。非法经营、寻租活动带来的高收入会严重挫伤合法权营者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人们守法经营的意愿,诱使更多的人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或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疏通、行贿等寻租活动来增加个人利益,阻碍了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使经济运行长期处于紊乱,低效的状态。二是体制转轨时期,旧体制被打破而新体制还未建立,这时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由此产生的混乱使违规者有大量空子可钻。他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非法经营,利用政策空子谋私利,获得了大量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形成了一个利用制度不健全而致富的特殊利益团体。这些共同作用使得收入分配不均现象越来越严重。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2011年吉林省申论热点标准表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背景链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今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把收入分配提到了非常突出位置,既是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也是要解决社会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 【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中国要认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就是逐步提高两个“比重”,一个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第二个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这两个比重都是更多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不仅要 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总理 [原因]

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之间不仅在居民收入水平上差距明显,而且在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是行业收入差距。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垄断及不公平竞争的存在。 三是地区收入差距。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而且这一差距还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 [深度分析] 收入分配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利益调节问题,但实际上与一定时期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往往是紧密相联的。 从社会问题看,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科学,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够减少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定器。反之,就会诱发、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从政治问题来看,收入分配的制度安排,不仅体现着政府的政策导向、价值目标等,而且也直接检验着其政治结构、政治过程的合理性。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群体性事件增加,甚至会直接威胁到政治稳定。 [措施]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明显扩大,也由于这原因,社会出现了各种的社会问题。当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任务。在此我们探讨一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现实意义及具体的改革实施措施。 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收入分配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公正收入分配制度的新措施。上述措施的实施对于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而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如此,我国收入分配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大,分配关系紊乱,制约机制缺失等。 首先,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走低,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不足。一般来说,初次分配造成收入不平等,再分配缓和并缩小不平等。但我国当前的再分配却加剧了不平等,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平等问题尤为突出。 这其中包过1.尽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2.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过大,而城镇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3.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其次,收入分配关系紊乱,直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自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在我国建立起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随之也在我国建立起来,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渐在我国建立起来,但是收入分配制度在现实中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造成收入分配关系紊乱,直接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其表现在1.政府过多涉入收入初次分配。2.相关劳动法令得不到有效执行,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最后。制约机制缺失,缺乏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它们收入分配功能的发挥。1.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差距调节不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分析

推动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基本特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本质: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核心: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要求: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现在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现在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 二、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1)新型工业化的推动 在以信息化带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胃动力。 (2)新型农牧业的发展 (3)第三产业的发展 (4)对传统城镇化所产生问题的反思 在传统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和深入的反思。 (5)城镇建设的新的政策导向 针对传统城镇化的诟病相关部门对城市建设出台新的政策促使新型城镇化的进行。 (6)城市文化的繁荣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研究分析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分析

————————————————————————————————作者:————————————————————————————————日期: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收入分配不公 摘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 都偏低,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从根本上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就必须从初次分配开始,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弱化权力在要素市场的支配关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通过公共决策减小既得利益制度化的几率等。 关键词:国民收入;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表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这种状况不仅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也将严重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一、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居民收入差距两极分化 资料显示,过去二三十年,我国正经历着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不同人群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都发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1988-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有专家断言,目前占全国20%的人占有全部财富的80%虽无从考究,但众多迹象表明,这种断言实不为过。 (二)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在整个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前者由1990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41.4%,后者由1995年的67.3%降低到2007年的57.5%。1996-2007年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其中有4.6个百分点是劳动者报酬下降造成的。数据显示,1997-2007年,我国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1996-2007年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 (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对称增长 被中央领导再三强调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指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例关系),在2009年形成了史上最紧张的局面。1992-2007年,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9.83倍、19.35倍和7.52倍。政府和企业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均超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企业收入增长主要是本世纪以来比较快,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始终是最慢的,且低于平均增长速度,这是一种并不对称的增长。结果,在高速经济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立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 一、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迁。 1、从建国到5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1952年后,党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八级工资制”。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 2、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开始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的带有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方式。 4、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5、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国家通过医改、房改、教育体制改革,退出三大保障系统,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但个人在收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支出突然增加了。 6、新世纪新阶段,党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体现社会公平

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改革措施

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改革措施 一、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收入分配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公正收入分配制度的新措施。上述措施的实施对于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而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如此,我国收入分配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大,分配关系紊乱,制约机制缺失等。 首先,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自从1992年开始,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0.4,并且近年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出上涨趋势。早在2004年,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0.44,这一数字已超过了国际上公认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①由此可知,2004年全国收入差距已经处于一个非常不平等的状况。自从2004年之后,全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我国的收入差距重点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 1.尽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997年的246.89%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33 2.96%。从2008年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2007年的332.96%下降到2008年的331.49%,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尽管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所下降,然而2008年城乡收入比仍然高达331.49%。②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距,那么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目前的状况还要严重。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一方面会进一步加剧本意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之间的割裂,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阻碍了农业发展,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浅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浅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摘要: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基于国际城镇化历史 演变的一般趋势,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历史积累与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新型城 镇化更加注重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来实现城镇化,包括物质的需求、精神的需求和 权利的需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 引言 虽然当前国家推行的“特色小镇”建设,赋予了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等重任,但“特色小镇”仍然需要回归到现代城镇体系,惟有此,“特色小镇”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在如 今房地产业两极分化、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业“去库存”的背景下,以房地产企业主导的“特色小镇”建设非但不可行,而且势必会导致房地产库存增加,只有小镇产业发展的特色化,才能使“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背景、关键特征与发展机遇 1.1 基于宏观层面的发展机遇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宏观层面的发展机遇探索主要要首先契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正如2014年我国所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所指出,应该做到对城镇生产区、办公区、商业区、生活区等等功能区的有效规划与建设,并全面推进功能 混合与产城融合,实现对城镇化空间结构与管理格局的发展方向优化。对于特色小镇的规划 建设而言,它应该基于先质后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来推动小镇综合发展,实 现它对于城市中心人口过于密集的疏解功能。从特色小镇的宏观发展规划来看,它也应该充 分体现自身特色产业,将农业服务与“三农”真正结合,大力开发特色资源与区位优势,将小 镇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并通过新型城镇化理念引导,包括市场培育运作、商贸物流、资源 加工配合交通枢纽大力建设来打造专业化、规范化特色城镇。本文认为,特色小镇在发展规 划方面一定要抓住城镇化优化发展机遇,做到科学发展自身定位,明确城镇功能内容,实现 对人口经济集聚能力的有效导向,即将人口与产业从大城市及城市主城区中引导、分散、转 移出来,为城市周边小镇带来更多资源与发展机遇,实现城市乡镇共同发展。 1.2 基于中观层面的特色小镇发展指导响应 从中观层面来看,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 大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动资源、项目与产业整合,实现区域性产业集聚与升级,为特色小镇持续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再看中观层面,特色小镇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对产业进行 定位,对文化内涵与社区功能进行明确实施,进而实现发展空间平台的有效完善,为地区生 态环境发展助力,特别是强化政府方面的引导,做到服务保障到位。 2 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要素 2.1 “新”—创新发展理念 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修正和优化,更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新”理念。一是创新,把握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变革趋势,将智慧城市、“互联网+”、健康城市、低碳经济等新的发展理念融入特色小镇建设,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创新创业新载体和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是协调,从传统城镇化的二元结构框架向 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框架转变,将特色小镇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乡镇产业转型升级结合 起来,突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互补性;三是绿色,在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中要遵循资源 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原则,坚持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依托现代技术开发新能源、新材料, 打造绿色城镇;四是开放,顺应全球化发展需要,在开放环境下谋求发展,既要打破行政区 划限制,在大开大合的城镇体系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又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 手段植入新鲜活力;五是共享,既要实现城乡人民共享特色小镇发展成果,同时又要增强特 色小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引领周边区域共同发展。 2.2 “特”—强化特色塑造 特色小镇建设要在“特”字上做足文章,强化特色塑造,避免小城镇建设的同质化。“特”重

试谈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试谈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宣传信息窗2008-09-30 来源:人民日报 中央政治局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消息发布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具体改革政策。随之,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议论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据了解,这次出台的改革措施,是个一揽子方案,既包括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也包括相应提高相关人员特别是社会保障对象的待遇和生活补助水平等多项措施。可以预见,这种改革必将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和评论也是自然的。本文想试对这次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是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进入了全面依法管理的新时期。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工资制度做出了新的规定,核心就是“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因此,这次改革的一个最大背景就是贯彻落实公务员法。改革的目标也很明确,即,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薪酬制度,实现公务员工资分配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改革公务员职级工资制,主要是针对解决我国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激励功能不够,结构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以及基层公务员工资收入偏低,积极性难以发挥等问题的需要。新的职级工资制的特点是,合理拉开了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工资差距,有利于促进按劳分配;在坚持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基础上,实行级别与工资等待遇适当挂钩,增强了级别的激励功能;向基层公务员倾斜,使低职务公务员能晋升到较高的级别,克服了只有职务晋升才能提高待遇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建立正常的晋级增资机制,使公务员工资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适应人才竞争的需要;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公务员的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的收入分配是否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规范有序,都将对全社会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改革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必须从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局出发,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有效解决公务员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引导和促进全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 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是严肃纪律,维护国家统一的工资福利政策,促进政府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一个时期,地方和部门在国家统一的工资政策外自行出台了一些津贴补贴政策,在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出现了分配不公,乱发、滥发津贴补贴现象日益加剧,扰乱了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清理规范津贴补贴。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以行政手段为主坚决消除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津贴收入差距。通过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釜底抽薪,以切断单位、部门掌握的国有资产和行政权力与巧立名目乱发津补贴之间的链条。同时,将各地“阳光工程”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规范津补贴是建立科学的公务员薪酬体系的基础,对于稳定公务员队伍、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摘要]我国进行市场体制改革以来,在经济发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隐藏在社会内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收入差距扩大以及经济中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原先所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公平效率基尼系数和谐社会 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一)公平的含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平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有人以收入差距大小作为判断标准,认为收入差距大小适宜就是公平;有人以劳动能力的贡献大小作为标准,认为按劳分配就是公平;有人以在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为标准,认为机会均等就是公平。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其意义虽十分广泛,但核心却是经济公平,即利益分配公正合理。经济公平强调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是指市场经济所有的参与者不因其出身、家庭背景、自然环境等而丧失或额外获得某种参与竞争的机会;规则公平是指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面对的是无歧视的制度和市场秩序,不存在对某些群体有利或不利的特殊规则。经济公平的重心在结果公平上,(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合理的区间,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即分配应在与人们的能力、贡献相适应的基础上表现出适当的差距,报酬或收入与投入或代价成比例。如果不得不产生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应该有利于最少受惠者,利益分配向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倾斜。 (二)效率的含义:效率就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比。生产劳动总要有所投入和成本,投入愈少,成本越低,产出愈多,收益愈高,则效率就越高。由于资源总是有限的,人们的经济活动就不得不在竞争中追求高效率,这样才不至于被淘汰。它的内容很广,包括生产效率、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资源的动态效率等等。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们着重理解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效率。微观的效率反映的是各个市场主体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满足消费需求的状况;而宏观的效率,反映的则是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的状况。 (三)公平与效率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允许的非劳动收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基于收入分配两级分化的探讨 合理的收入分配始终是一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保障,因为收入分配问题是调节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手段。收入的公平的分配是社会平稳的保障,收入的差异是提高效率的基础。历史上,为了使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平稳,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中,我国的收入分配分配制度也经历了改革。从完全的按劳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使得其从平均主义到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收人分配的两极分化是最主要的。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缩小0.0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28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221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4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0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438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4544元。可知我国的基尼系数还是处于0.4—0.5范畴的,是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另外从各个明细的项目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在多个领域出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各地区居民、各行业间、社会阶层等等。 1、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就存在着巨大的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各种地区差异。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关联。历史上我国的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深厚,造成与西部地区的巨大差异。 地区间人口密度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人口密度越高,促进发展的劳动力也会增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一般情况下,人口较密集的地区人才知识的交流会更加密切,能更好地促进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 从分配制度上分析,收入分配的差距更是现行分配制度的直接结果。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分配制度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因为市场调节必然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对分配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一定的差距会促进效率的提高,但是效率的不平衡也会继续扩大差距。 从社会阶层来看,机会不平等是拉大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技能不同,从而在主观上造成机会不均等;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出身、性别、年龄造成无法改变的客观上的机会不均等。另外人们参与市场的竞争机会也是不平等的,比如很多人获得的就业信息就是有很大差异的。 从城乡发展严重不均衡来看,第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工农产品的价格产值差异促使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建国后,我国走上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而且经历了各种历史动乱,导致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

浅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浅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摘要: 关键字: 正文: 最近,网络上有这样一句话颇为流行“富人上街买苹果四代,穷人却只能买‘四代’苹果”。几句讽刺意义,却又引人深思。我们不得不感叹我国实施市场经济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而上述所提及的这一现象就是这些问题中最为突出的表现,这就是最近备受关注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究竟什么是收入分配差距?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出现怎样的问题,表现为哪些形式?而我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问题?面对该收入分配的差距问题,我国应该采取什么养的措施来改善?无数的问号接踵而至,对此,为了进步搞清楚我国这一问题的具体情况,通过查阅资料,我将对这些问题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浅要的阐述: (一)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首先,国家发改委不久前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当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到合理值的上限,达0.4左右,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则显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5。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深化改革的一大障碍,引起了从社会公众到学界到中央的高度重视。

其次,又有数据表示目前又有数据显示银行居民存款已过60000亿大关。90年代初,有银行界人士说:“10%的人掌握60%的有价证券和40%的银行储蓄。”90年代中期,有专家学者说:“目前20%的人拥有80%的存款,80%的人的存款只占20%。”进入90年代末,有人根据城镇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推算,3%的富裕人口占有居民储蓄存款的47%。这里面,到底几家欢乐几家愁呢? 说到底,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充分显现,我国收入差距拉大过程,如果从1985年算起,已经持续20年了,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到目前为止,差距拉得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居民收入情况看,基尼系数已从1995年的0.389上升到2002年的0.43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差距从1985~2003年的18年间快速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3%,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l,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达到6∶1。尽管去年中央采取了多项重大措施,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00元,但城市人均收入增加900元,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从地区差距看,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 分别相当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91倍和2.38倍。公务员的工资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差别也太大。据统计,我国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行业收入差距。主要是一些资源性行业、垄断性行业收入过高。1997年航空运输业、邮电通讯业与制造业职工工资之比为2.84:2.03:

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城镇化”一词被决策层频频提及,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词汇之一。由于牵涉广泛,利益重大,政府、企业、学界甚至普通民众纷纷对此展开讨论,各种声音铺天盖地,甚嚣尘上。其中,“如何继续有效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当前讨论的热点,而“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目前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新型城镇化,这个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如何充分开掘出来?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城市居民对进城农民工有看法,说他们不能既保留农村的宅基地、承包地,又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待遇。农民是“两头得利”?还是对以往几十年农民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的补偿?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不让耕地减少反而增加?同时又让工业化和城镇化所需用地不缺少?城镇化不仅要解决城与人、城与地的问题,还要解决城与乡的问题,不能用城镇化取代新农村建设。 近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式发布,《规划》将新型城镇化上升到顶层设计的战略层面,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日前,林峰院长受邀为中建一局房地产公司的领导和员工授课时,进行了题为《市场中生长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的市场逻辑与房地产商转型升级》的讲座。讲座中,林峰院长谈及了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问题,包括目前人们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看法、城镇化对房地产的影响等,形成了一系列观点。编者对此进行了整理,以饕读者。 林峰院长指出,市场配置资源与消费经济时代是改革的主线。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其背后蕴藏着社会改革和进步的重大课题。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 由于现有模式下中国的城镇化推进过于依赖政府主导,使得在现有土地制度和财政制度安排下各级政府纷纷热衷于扩大城市规模,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以及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房价过高、房地产市场膨胀业已对继续健康推进城镇化构成了严重障碍,不仅带来普通居民的住房问题,也抬高了城市内企业运营的成本,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威胁,使得产业结构畸形演进,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此外,在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下,政府的行政级别就成为了推进各地城镇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就可以利用自身的行政地位来吸取各种要素,包括土地、资金、人才等等,导致城镇体系发展的严重失衡,即大城市尤其是行政级别较高的顶级大城市畸形扩张,而中小城市则发展不足。 可以看到,以上各项促进城镇化迈向新路的措施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政府与市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与个人之间等各种关系的深刻调整。事实上,我们需要将“城镇化老路迈向新路的转变过程”放到“中国现代化转型”这个更宽阔的视角下,才可以更清楚地看明白这种转变的性质、逻辑和趋势。 众所周知,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遇西方的巨大冲击,被迫从几千年朝代循环的旧轨道中跃出,在技术、制度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层面进行深刻的转变,个人、社会和国家经历了根本的变迁,以逐步实现从一个“农业、农村为主的传统帝国”向“工业、城市为主的现代强国”的转型,目前这个现代化的转型过程尚没有根本完成。 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都也要发生根本性的调整和重塑。一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现代国家的产生与合法性来自于人

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机械114——崔郑志——2011071234 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既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平等状况,人文思想水平,又取决于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以及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收入分配既是一个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问题,也是个发展经济学的问题,它与人权有关系,与发展过程有关。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明显地表现为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存在很多问题. 对收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社会部门角度来看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如果在一个国家内,各部门的权力和地位不平等,一个部门便可能占有社会的更多财富。譬如,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不平等,城市与农村力量不对等,垄断部门与竞争部门不平等,这种力量的强弱都可以影响到产品价格的定价权,最终造成各部门收入分配的不对等。 特别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将我国经济送入了国际经济范畴,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国内外收入差距巨大,与国外进行交易的部门必须首先达到一定的国际收入水平,然后才能与国外进行交往。这一对外部门必然与国内一些部门拉开差距。因此,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可以明显地看出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影响。 实际上,收入分配是产业利润链的反映。收入分配可以最清楚地反映出高利润部门和低利润部门的差别。高收入群体一般是位于利润链高端的群体,或者是垄断部门和权力部门。低收入群体一般处于利润链的末端。因此,我们也可以这么说,高收入群体一般是强势群体,低收入群体一般是弱势群体。 我国各经济部门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说到底还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有关。当我国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之后,整个经济都与世界强势经济集团联系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知不觉地变为被廉价掠取的对象。这是因为,在中国与国际市场的交易过程中,定价权大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商品价格的低廉,国内出现大量的低收入阶层。要改变这一现象,我国必须加快度过工业化这一进程,尽快将产业结构和城乡社会结构调整到一个合理的状态,尽快改变在国际市场中的身份地位。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缺少一定的制度机制进行辅助,国内一些部门和群体会长时间地处于低收入状态。 二、国家因素: 国家是参与国民财富分配的主角。从国家角度讲,如果维持一个国家运行的成本过高,便会过多地消耗国民财富,从而影响到国民的收入分配。特别是如果发生战争或自然灾难,更会大量动用国民财富。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减少国民的收入分配。一般来讲,和平年代,国家动用国民财富较少,但为了国防和国家安全,仍然需要一定的经费和开支。 改革开放之后,对外开放给了我国长达近30年的和平时期,这一时期的军费开支基本上不成为影响国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了。在这一时期,国家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行为上。目前的中国,政府应当说是最大的强势部门,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综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 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居民收入在 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 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 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 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 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 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 配关系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向居民倾斜(~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年至今)两个阶段。 ~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下降到,下降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占比则分别提高个和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从下降到(见表)。 .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还是行业之间、地区之间, 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 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年超过的国际警戒线之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年达到。其中,城 镇居民基尼系数为,农村居民为,分别比年提高和(见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 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年的扩大到年的,绝对差距已经超过万元。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年,在城镇职工中,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其他单位职工实际工资分别增长倍、倍和 倍;行业门类间的工资差距由年的倍,扩大到年的倍;年证券和纺织两大行业的职工平均工 资之比达到创记录的倍。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放缓,~年,城乡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分别增 长和,明显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的增幅。 .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特别是腐败和灰色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社会 影响恶劣。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王小鲁的一项研究表明,加上隐性收入后,年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 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从统计显示的倍扩大到倍。主要是企业家、个体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文艺工作者以及部分公职人员存在大量隐性收入。这些收入主要来自公共 资金的流失、银行贷款在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收费、行政许可中的寻租、土地收益流失、垄 断收益等。 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