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程五:《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教程五:《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教程五:《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教程五:《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1、第一章《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读书笔记:

此章引用了大量的《圣经》原文来论证人是超越于万物的,说上帝创造了万物,最后创造了人来代替上帝管理万物。因此,上帝的代理者----人,当然是这个世界中最完美的(上帝除外)。而教育,却能使一个蒙昧的人变得博学、德行、虔信,不仅仅是个完善的人,而且是一个完美的上帝钟爱的羔羊。所以,教育是伟大、神圣的,从事教育的人也是伟大、神圣的。一言以蔽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真是坑爹啊)

2、第二章《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第三章《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第四章《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学习笔记:夸美纽斯是从宗教神学人生观出发论述教育目的的。他说,“现世的人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现世怎样去为永生作好准备呢?他认为,人应成为:(1)理性的动物,熟悉万物;(2)一切造物中的主宰,即具有能力,去管束万物和自己;(3)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即使自己和万物均皈依上帝。他认为,要用博学去培养理性的动物,用道德去培养管束万物和自己的能力,用宗教培养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他坚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面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我们便在相对地向我们终极的目标前进”。博学、道德、虔信的种子,自然已种植于人们心中,教育目的则在于使之通过教育的历程而展露出来,即培养博学、德行和虔信的人。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相比却有不同。后者要人们上天国与上帝共享幸福,必须安贫禁欲,忽视现世生活,必须愚昧无知,盲目信仰上帝;而夸美纽斯认为,要想过上天国的生活,必须有广博学识,高尚道德,信仰上帝,首先过好现世生活,这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精神解放,渴望在智力、道德等方面得到发展,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的强烈愿望。

(看来,读书脱离了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是不成的。原来不知道夸美纽斯写这多《圣经》的东西干嘛,现在才知道,在唯物主义者看来错误的东西,其实,在当时,是正确的观念:反对安贫禁欲、愚昧无知、盲目信仰。)

戏谑感悟一:因为人的终极人生目标在人生之外----与上帝结合,永享光荣与幸福。恶人相信了这个说法,怕见光明的上帝,才迫不得已与人和谐相处;好人相信了这个说法,才不怕死及死后的生活,死前说的话才好听,死相才不难看。

戏谑感悟二: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要见上帝,是要三样东西的:博学、德行、虔信。先准备好的,先去见上帝;后准备好的,后去见上帝;永远准备不成的,就不必去见上帝。你如何选择?

3、第五章《这三者(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读书笔记

人心、感官、劳作、自觉、模仿…………这一切能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博学+德行+虔信的人。何况,还有无所不能的上帝存在。

与此相类似的两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就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这显然是唯心的,但却表现了他对

人的智慧、力量无限信任的人道主义精神。

4、第六章《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读书笔记

虽然每个人身上都天然具有博学、德行、虔信的种子,但除了上帝外,没有一个人生而知之的,就连天使都不例外。要使这些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就必须得到教育这股清泉的灌溉。其实,在这里夸美纽是在说明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

他说:“人是可教的动物”,只是动物而已,“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就象这章标题所说的: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说得直白一些:教育,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自然的人(动物),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博学+德行+虔信的综合体)。

感觉夸美纽斯的文风和庄子差不多的:大量运用比喻。这个特点在这章里也有体现。比如,他说,没有受教育之前,人就如同石头、金属,虽然具有做建筑、做工具的功能,但因为没有受过凿刻、加工,就同泥土一样没有任何作用。也就是说,只有教育,才能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5、第七章《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会形成得合适》读书笔记

这章,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思想。他从自然界的现象类推:植物在幼小的时候才能种植、移植、修剪、改变方向,从而得出“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的结论。这个结论运用到人的身上,就是:人在少年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好时段,这个时候,教育在人身上的作用或者说是改变是最明显的,此时的儿童,最容易向着教育者希望的方向发展。

6、第八章《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读书笔记

学校存在的必然性:(1)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社会人口的增加与职业的增加(社会分工的详细),使每个人只能精通一种或者数种技能,而别的需求可以让专业的人来做,教育这种需求也是如此。(2)并不是所有的父母在教育方面都是专业的。(3)学校中,集体的相互感染、相互促进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是家庭教育、私塾教育等教育形式不具有的。(4)批量生产的效率与重要性。

隐约体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思想----共同。

7、第九章《一切男女都应该进学校》读书笔记

一切人,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贤、愚,都有进学校的必要,也有进学校的权力----只有进学校,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而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是上帝对人的要求。同时,上帝对人是“毫无偏袒”的。

这是普及教育的思想。是夸美纽期泛智原则的一个方面:教学对象普及化,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

男权主义者大笑三声:夸美纽斯说:“女性完全不能追求知识也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她们具有同等敏锐的悟性和求知的能力(常常比男性还要强)。”但“我们不要把一切书籍没有辨别地全给她们”,只要让她们明白“能照料家庭,能增进丈夫与家庭的福利的事情”就可

以了。

8、第十章《学校教育应该是普遍的》读书笔记

说良心话,这章看着有些糊涂,试着理解理解吧:

夸美纽斯好象认为:知识是无限的,人不可能对一切学科都达到精通的程度,应该“学习的是存在中的一切最重要的事物的原则、原因与用途。”在学校里,应该“(1)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2)学会语文。(3)形成诚笃的德行。(4)虔诚地崇拜上帝。(在博学、德行、虔信之外加了一个能力。)

好象在说:知识重要,能力更重要,德育是最重要的。

夸美纽斯还说:“在学校里面,人人应该学到关于人的一切事项,虽则在以后的生活里,某些事项对于某一个人来较有用处,其他事项对于另外一个人较有用处。”意思:学校教育要全面。好象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教学内容要泛智,不能只学《圣经》和语文,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即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从而“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达到永生的条件:博学、德行、虔信!(也就是去和上帝同享永恒的幸福,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去?)

开学第一课的读书笔记三篇

开学第一课的读书笔记三篇 《开学第一课》读书笔记小时候,我的梦想很多,如果让我说,我可以洋洋洒洒的说一通:当科学家、当作家、当军事家……但绝大多数都是胡吹。因为我认为,梦想没什么重要,只是嘴上说说罢了。所以到昨天,我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引着我,带动着我前进。但是,当看了《开学第一课》后,我的态度就转变了。因为我听到了几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时候一位父亲赶回家,想见见女儿,可他看见的却是一堆沙石。但他并没有马上灰心丧气,而是用他那沾满灰尘和消瘦的手,挖着沙石。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就在第三天,他挖到了女儿的发卡,接着又从里边拉出了满头是泥的女儿周璇。他马上将女儿洗干净,并重新扎好辫子。 试飞英雄李中华在一次试飞当中飞机突然发生故障,还在漏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他本来完全可以弃机跳伞。但李中华为了获取试飞的数据,并没有那样做而是冒险继续飞行,在险情发生之前,成功着陆,获取了宝贵的数据。 他们是靠什么做到我们正常人眼里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呢?那就是梦想。这就是梦想,这就是梦想的力量!!那么,只要有梦想在前面引路,我们就一定能成功!!! 《开学第一课》读书笔记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与众不同,主要讲的是自己的梦想,许多名人,残疾人和大企业家各自上台来说自己

小时候的梦想,是怎么实现的,最后成功没有。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他们的梦想之旅。 他们当中,让我印象最深刻一个人就当数杨孟恒哥哥了,他在小时候就因为点击而失去双臂,当他快要绝望时,他的妈妈告诉他,其实,你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不一样的,站起来吧。后来,杨孟恒哥哥变的乐观了许多,从此,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就是在残奥会上夺得游泳比赛第一名,他每天辛苦练习,付出的总要比别人多好几倍。终于,到了残奥会竞选国家队的时候,残酷的命运有来到的杨孟恒哥哥的身边,他得了第9名而落选了。他再次绝望了,而这时,爸爸的一句话又让他重新站了起来。爸爸说:“追求梦想非常艰难,你只跌倒了第1次,还有第2次,第三次机会等着你,从新站起来吧,以后,杨孟恒哥哥又有了第二个梦想,那就是重新回到学校上学,考上一个好大学。两年多没有上学的杨孟恒哥哥再一次回到了校园,刚开始,他学校非常吃力,但追求梦想的信心和欲望一次次打败了失败,杨孟恒最终以中山市第1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大学。他的梦想成功了! 《开学第一课》读书笔记漫长而愉快的暑假稍事即纵,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今天,两亿多名小学生把目光聚集在了长城的八达岭脚下的舞台上,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今天的班会主题很简单,那就是——你有梦想吗?你的梦想是什么呢?着名演员章子怡、成龙的儿子房祖名、阿里巴巴网站的创始人马云、试飞英雄李中华等明星都回忆过去向大家述说自己的儿时梦想,他们几乎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让我很高兴。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 学论》读后感 心得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 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 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 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 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中国的 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 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 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 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 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 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 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 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

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中国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

《国富论》读书笔记精选

《国富论》读书笔记精选 导语:读完《国富论》,各位会有怎样的收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富论》的读书笔记,供各位阅读和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国富论》读书笔记【一】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6秒,在朦胧的烟雾中,在千万同胞的期待中,我国的第一艘宇宙飞船终于成功发射。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又向未来近了一步,也更向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更近了一步。 14年后的一天,我正坐在舒服的沙发上,专心致志的看着手中的这本《国富论》,竟情不自禁地把它与祖国的复兴之路结合起来。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专着。这本专着共为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国富论》中文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由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国的今天,脱离了计划经济也不过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

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海城市还好,西部地区则明显的体现出落后,不但经济落后,思想也落后,表现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的那种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 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难以创新的国家,可是少年强,国则强,少年弱,国则弱。中国没有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梦。因为它深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就会成功。就算失败了也要再爬起来,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就好像每个人都可以仰望星空,心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更加丰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灿烂的中国。 《国富论》读书笔记【二】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 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00467(简答题部分★66) 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选择: 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16、学术课程吸收杜威·进步主义·经验课程因素,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17、施瓦布被认为是仅次于布鲁纳的倡导结构课程的第二号旗手,建立起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18、施瓦布: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构成,相互作用构成“实践性课程”。是班级或学校的完整文化。方法是“课程审议”,即主体“课程集体”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得出的。 19、课程审议三种艺术:实践、准实践和折中方式。 20、施瓦布“实践的艺术”包括“观察”和“问题形成”。“折中”是针对情境的特殊性对不同理论进行选择、修改、超越。 21、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是主体,课程集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其兴趣和需要是课程审议的核心问题。 22、实践性课程本质是“实践兴趣”的追求,教师与学生得到尊重。 23、70年代课程开发由“怎样有效开发课程”转向“怎样理解课程”。被称为“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解放兴趣”。 24、“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基础。25、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拉特克。特点: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既依赖儿童心理又依赖学科知识的性质、确立了“自然教学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26、夸美纽斯是捷克·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大教学论》是标志,与拉特克同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确立者。 27、法国卢梭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者。《爱弥儿》是柏拉图《理想国》后西方最完整主张自然教育和尊重儿童发现天性的教学论。 28、瑞士裴斯泰洛齐创造性发展卢梭的教育思想,主张:适应自然、自我发展、直观、教学心理学化。 29、教学论发展时代代表有赫尔巴特、杜威。德国赫尔巴特主张:观念心理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教学的“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 30、杜威确立了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四个哲学命题。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即着眼于儿童

《小学语文新课标》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JOhann Alnos COmenius,1592一1670)就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就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她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与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理论。同时,她还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运动,为近、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与“现代教育之父”。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称她就是“一位精髓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她在新生一代的教学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完成了一场革命,她就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大教学论》就是她于17世纪2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就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就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一、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就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她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与灌溉,把她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她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就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就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就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与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国富论》读书笔记 提起《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今天经济学领域的人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有人说他的书不只是图书馆书架上的一种收藏,书中的内容对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经济环境,其分析视角结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以及经济理论,是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下面是我对书中比较感兴趣的方面的一点心得体会: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

教师第一课读书笔记

《教师第一课》读后感 通过一段时间对《教师第一课》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秉承如家修身齐家,进而改良社会的传统,以孔子为榜样,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子”为朴素的人生之志,自觉传承科学思想、民主思想、人类伦理价值。在当前语境下要成为一个本真意义上的教师,必须要建立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自我的信任。只有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编织在一起,把自己的生命汇入正在形成的与倦怠,教育传统中,真正的摆脱种种虚无,才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支配和指导的。作为教师,懂的必要的心理学原理和法则,对本职工作和自身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早期安全依恋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儿童的探索欲和能力的发展、儿童性格的发展、儿童情绪的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模式都有重要影。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会成为儿童建立同伴关系的模式,良好的师生依恋关系能对安全性低的亲子关系起到补偿作用。 “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个教师都应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给学生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教师应从教师职业精神、师爱、师德三个方面加强德建设和师德修养。教师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高低是教学效益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教师要研究和学习学科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扎根课堂,在课堂中观察研究,在课堂中做研究,在研究中反思教学。 写作,是思考生活、积淀经验、重塑自我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我们的灵魂需要通过表述来组建或重组。写作,能帮助写作者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写作能够促进教师的深度阅读,积累科研素材,帮助我们梳理思绪,使人敏锐清醒,提升生命的境界。教师应该像写情书一样真诚的记录生活。教师应该记录平日教学中的教育足迹、思绪历程,将稍纵即逝的生活转化成永恒的文字。一个学生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应努力从他们经历的种种事情中提取出教育的积极意义。一位特级教师曾说,年轻教师要想快速提高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带支录音笔进课堂,下课后再放给自己听。他提醒我们,像名家学习固然能提高自身,但我们更应通过回顾自己的课堂,反思不足,完善自身。教师应从自己的课堂获得最快的进步。写作,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谈吐是教师的第二外貌。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育中最伟大的艺术和最有震慑力的武器。一位语音标准、口齿清晰、风趣幽默、说话得体的教师必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教师的语言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和艺术,其表现形式没有固定的范本和僵化的格式,每位教师都应在自己的语言中发挥创造性。优秀的教师,能让学生陶醉于教师的言语中,不知不觉的学习知识,培养了能力,熏陶了情操。教师的语言要符合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普通话标准,音量与语速适中,简洁、幽默、含蓄,应变、自嘲、体态。教师的语言要起承结合,与学生谈心时善于使用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苦肉计;与家长交流必须要注意:双方的交流是互动,不是告状;尊重家长,不吭不卑。 孔子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教育过程中,与人交往可以增广见闻促进学习。现代心理研究认为良好的教师交往使教师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可以让教师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在与他们人的相处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可以让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对学生的知、情、意、行

教程五:《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1、第一章《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读书笔记: 此章引用了大量的《圣经》原文来论证人是超越于万物的,说上帝创造了万物,最后创造了人来代替上帝管理万物。因此,上帝的代理者----人,当然是这个世界中最完美的(上帝除外)。而教育,却能使一个蒙昧的人变得博学、德行、虔信,不仅仅是个完善的人,而且是一个完美的上帝钟爱的羔羊。所以,教育是伟大、神圣的,从事教育的人也是伟大、神圣的。一言以蔽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真是坑爹啊) 2、第二章《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第三章《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第四章《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学习笔记:夸美纽斯是从宗教神学人生观出发论述教育目的的。他说,“现世的人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现世怎样去为永生作好准备呢?他认为,人应成为:(1)理性的动物,熟悉万物;(2)一切造物中的主宰,即具有能力,去管束万物和自己;(3)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即使自己和万物均皈依上帝。他认为,要用博学去培养理性的动物,用道德去培养管束万物和自己的能力,用宗教培养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他坚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面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我们便在相对地向我们终极的目标前进”。博学、道德、虔信的种子,自然已种植于人们心中,教育目的则在于使之通过教育的历程而展露出来,即培养博学、德行和虔信的人。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相比却有不同。后者要人们上天国与上帝共享幸福,必须安贫禁欲,忽视现世生活,必须愚昧无知,盲目信仰上帝;而夸美纽斯认为,要想过上天国的生活,必须有广博学识,高尚道德,信仰上帝,首先过好现世生活,这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精神解放,渴望在智力、道德等方面得到发展,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的强烈愿望。 (看来,读书脱离了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是不成的。原来不知道夸美纽斯写这多《圣经》的东西干嘛,现在才知道,在唯物主义者看来错误的东西,其实,在当时,是正确的观念:反对安贫禁欲、愚昧无知、盲目信仰。) 戏谑感悟一:因为人的终极人生目标在人生之外----与上帝结合,永享光荣与幸福。恶人相信了这个说法,怕见光明的上帝,才迫不得已与人和谐相处;好人相信了这个说法,才不怕死及死后的生活,死前说的话才好听,死相才不难看。 戏谑感悟二: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要见上帝,是要三样东西的:博学、德行、虔信。先准备好的,先去见上帝;后准备好的,后去见上帝;永远准备不成的,就不必去见上帝。你如何选择? 3、第五章《这三者(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读书笔记 人心、感官、劳作、自觉、模仿…………这一切能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博学+德行+虔信的人。何况,还有无所不能的上帝存在。 与此相类似的两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就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这显然是唯心的,但却表现了他对 1

《国富论》读后感最新范文5篇

《国富论》读后感最新范文5篇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一 看完国富论、美国近代经济发展史、罗斯福新政后,一向想写点嘛。此刻4点多了,也睡不着了,就写点吧。 1929-1933年的美国,是美国经济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这个时期,是美国私人垄断企业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可是这种私人垄断鼎盛 带来的,是国民经济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 荡不安。每一个人都把最坏的东西扔在大街上,都追求自我的利益 最大化(就跟今日的中国发生的情景一样)带来这种状况的原因,就 是私人垄断企业的鼎盛。因为私人垄断企业追逐的就是利润,就是 个人利益,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它是不负任何社会职责的(就像此刻的中石油,中石化。我垄断了我就是不降价)很多商品他 宁可囤积烂在仓库里(就像此刻的囤积房地产),倒在大海里,也不 愿销售出去。因为赔本销售,带来的是不盈利。私人垄断追逐的是 个人盈利。社会动荡什么的,似乎跟它无关。 但私人垄断忘记了,个人利益虽然最大了,但在一个动荡、黑暗、每一个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折手段的社会里,怎样安全消费,利益再 大又有何用。仅有社会稳定,人人富裕,商店顾客盈门的环境里去 消费,才能真正实现和体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就是为什么今日巴 菲特和比尔盖茨到处游说,提倡富人要把自我的财富,反哺于社会。这就是为什么郎咸平在讲座时,一遍一遍问富人们,你们还敢不敢 让孩子一个人去上学。这就是为什么今日美国富人们为什么去上书 国会,主动要求增加自我的税负。他们这种财富来源于社会,就要 反哺社会思想的起源,就源自1933年以后的罗斯福新政。 1933年,罗斯福上台,实行新政,结束了美国最黑暗的私人垄 断企业时代。最主要的做法,就是由国家拿纳税人的钱,出手收购 私人垄断企业部分股份(不交出股权的就反托拉斯法解散掉),使私

现代课程论的读书笔记

现代课程论的读书笔记 现代课程论的读书笔记1 德国的合科教学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随后美国也出现了打破传统学科的框架,试图采取巧大单元的方式将课程整起来的动向。 推进这一运动的进步主义教师认为,课程编的基础必须是学习者经验本身。即,课程不应当是由一组学科编成的学科课程,而应当是包括了儿童的学习活动在内的一连串的生活经验。 这种“经验课程”的理念同赫尔巴特学派理念是对果立的。这样,便开始出现了赫尔巴特学派的统整与经验课程折衷起来的形式。即形成了广域课程或核心课程的课程。这种广域课程采取的方法是,将具有逻辑相关性的一组学科归纳成社会、理科、美术、人文一类的若干主要领域。 到了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源于美国的理科课程改造的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它表现为两潮流。 一是改革学校制度,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掘尽可能多的儿童的智慧潜力。 二是改革课程,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把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的成果更完整地、及明地反映在学科结构之中。表现为两个特点: 1.压缩科学的古老层部分的内容,加强“新生层”,充实学科内容; 2.根本地改造学科课程,从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开始,就要在教材中引进儿童也能理解的同现代科学息息相关的一般原理和思想。

现代课程论的读书笔记2 “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这一课程理想之中教师是领导者,但只是学习者社区之中一个平等的成员。 多尔所设想的课程为具有四R特点的课程:丰富的(rich)、回归性的(recursive)、关联的(relational)、严密的(rigorous)。丰富性来自于课程的开放性和假设性,为合作性对话探索提供了多重领域。回归性很重要,一种丰富的课程产生于对自身予以反思所带来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之中,而且,从杜威的观点看,回归性为经验的反思性再组、重构和转变提供了机会。关联性指的是对观点和意义之间联系的不断寻求,并考虑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关系感知之间的联系。严密性成为对可供选择的关联和联系的有目的的寻求。 实质上,多尔所提出的后现代的、过程导向的教学与课程观建立于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之上,在这一认识论之中,我们以共同的历史为背景参与到彼此之间的会话之中,通过多重解释和转变而寻求意义。 作者深刻批判了西方受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认为这种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已沦为一种封闭性的科学教条,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一个环节,教育与课程从而被彻底工具化了,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的价值被彻底泯灭。作者进而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技理性的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 这种课程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混沌学、过程哲学等思潮,提出了以“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为标准的后现

课程理论读书笔记

课程理论读书笔记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施良方,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生导师。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课程专业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我国著名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专家。1997年11月1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举行的会议上作报告时,因脑血管破裂,不幸殉职,年仅45岁。 施良方教授参加了国家“七五”重点课题《教育学文集》的编辑工作,文集共30卷,耗时5年。他还主持过1项国家“八五”重点课题,2项国家“九五”课题和1项上海市 教委“九五”课题,硕果累累。施良方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教材1部,发表重要学 术论文和译文100多篇,是一位在中国教育理论界造诣很深,享有很高声誉的著名专家。 《学习论》、《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是施良方教授的经典著作三部曲,在中国 教育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理论》是我国第一本提供了课程理论分析框架的经典 之作,同时也是深化与发展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最近认真研读了该书,收获很大。第一遍读,翻的比较快,主要收获是理顺了全书的结构,形成了一个课程论体 系的架子。第二遍读,结合之前学习的课件和笔记进行了认真研读,争取能深入理解内容,丰富了脑中的课程论体系。第三遍读,则是选取了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认真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了具体分析。接下来我将汇报我的一些收获。 首先对本书的基本内容结构进行一下梳理。全书重点论述三方面问题,也就是本书的 全称“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第一编“课程的基础”分为三章,对课程的三个基础 学科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分别从历史的考察、现状的分析和理论的探讨这几个方面作 了阐述,为课程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背景和基础。第二编“课程编制的原理”共四章,分别探讨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从而使读者对整个课程编制 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第三编“课程探究的形式”有三章,分别介绍了三种有代表 性的课程编制模式。第四编“课程理论与研究”的三章分别论述了课程理论的构建工作、 实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及课程未来发展的趋势。 接下来,谈谈收获和对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又有多重含义的术语,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不知道课程是什么,但 如果要对它进行精确的界定,并被大家所认可,是很不现实的。本书对几种课程的定义进 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课程的词源分析、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定义的方式等,论述 的比较详细,我在此不做赘述。通过对课程定义的辨析,我们不是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精 确的界定,而是为了说明:每一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即都是指向当

《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后24章

《教学论》读书笔记大教学论读书笔记后 24章 . 《教学论》绪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学论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 1、教学的概念: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2、教学的地位: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是特别重要地位。3、教学的任务: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一、教学活动诸要素:(教学活动七要素: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1、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 2、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不

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目的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 3、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主要凭借教学内容或课程,这是教学活动中最有实质的因素,他指的是一定在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织的结构或体系。 4、教师怎样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的?方法(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环境(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 6、反馈(教学是在教室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7、教师(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师态度、教学能力)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要围绕学生主体组织安排,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学目的受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制约; 教学的目的主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 课程受制约于教学目的; 方法受制约于课程,它是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方法的进程中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 教学环境受制约与外部环境(物质和精神,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的反馈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课程和方法表现出来的,主要是要靠教师有意识的捕捉来自

国富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论分工 看完后,才知道原来那个做针的例子是亚当他老人家说的。说了半天,主要还就是分工提高了生产率,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我们好像背过的: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第二章论分工的原由 分工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导致的,而且文章中开始提到人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交易,结果都对大家都有好处的思想。 还看到两个印象比较深的句子,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想想这个场面,还是蛮搞笑的。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象我们所成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这点我也是非常赞同的,在高中后就开始分科,结果后面大家的差异真是非常大的,分工也导致了大家在某一技能上不断学习,从而使得专业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在现在各种知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尤其重要,不过有的时候也觉得蛮残酷的,会不会以后社会竞争激烈到我们的小孩要在初中、甚至小学就要分工,以后的小孩子会不会在很小的时候就要确定方向,不然在以后的社会中就难以立足,可以想像,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孩子要成为一个建筑专家,就要从小开始学习和建筑方面的知识,日后他可能不会学习文学、化学、原子物理等知识,他可能在建筑方面是一个天才,而在其它方面是一个白痴,真不知道这样下去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在想一步,看到有的科幻片上对小孩子的DNA进行检验,从还没有出生就决定了他的命运,比如从DNA上看到这个小孩子身体强壮,但是40岁以后会生病,那么就让他打仗,从而从小就将他培养成一个战士,这样不知道是不是剥夺了其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也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权利。 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就很难找到各种细致分工的人,而且也难以消化分工后带来的巨额产量,

课程理论读后感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读后感 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或情感等方面的因素,即都涉及“教什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的问题是教育上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本书作者施良方先生通过对课程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的探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整个编制过程的分析与反思,对课程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的思索,对课程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对课程的历史、现状的剖析以及对未来课程的展望,从而确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理论的框架,为我国课程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就课程定义及其课程理论进行概述性的阐述;第二部分分析课程的基础,主要探讨了课程与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三大学科的关系,及其相关学科流派对课程理论的影响与启示;第三部分对课程编制的原理及其程序进行了分析,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泰勒的课程模式”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第四部分对课程探究的形式进行了分析,主要有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批判模式,分析其原理,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批评和反思;第五部分是关于课程理论与研究,谈到课程理论的构建,课程的基本问题(课程的分类问题等相关问题),以及课程的未来挑战和未来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绪论 本书的《绪论》通过对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的剖析,使读者对课程处论探讨的基本对象有所了解,以帮助读者形成或澄清自己的课程定义。书本在绪论中首先对课程的定义做出了探讨,但是作者也提到,要得出一个精确的并为大家所认同的课程定义,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对待现存各种课程定义的一种合适的方式,是仔细考察人们是如何使用“课程”这个术语的,以及这些定义的实际含义,这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课程的理解。所以作者在追溯课程定义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归类了过去六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等。上述各种课程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都涉及到课程的某些本质,但也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在作者看来,与其对各种课程定义冲突程度做概念上的分析,不如去考察一下给课程下定义的方式,这将有助于我们对课程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课程定义的方式做了一番探讨,使读者了解了课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课程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经历了好几种转换。事实上,有些课程定义关注的是某一层次上的课程,而有些则把焦点放在另一层次上。当然,关注不同层次上的课程,本身也反映了定义本身的基本观点和取向。我们在探讨课程时应注意到,既然课程存在于不同层次,若如我们只注意某一层次而完全忽略其他,则不但见不到课程的全貌更有扭曲课程的危险。作者在此不是为了得出一个精确的课程定义,而是为了说明:每一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即都是指向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课程所出现的问题,所以都有某种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而且,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作者的一些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选择这种或那种课程定义,而是要意识到各种课程定义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伴而随之的新问题,以便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做出明智的决策。 二、课程的基础 作者指出,所谓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些基本领域。考察课程的基础,实际上是要确定课程知识领域的外部界线,确定与课程最相关的和最有效的信息来源,也就是说,要确定课程的基础学科有哪些。然而,仅仅考察基础学科有哪些种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了解这些基础学科与课程的种种关系,以及对课程的实际含义。 把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作为课程的基础或基础学科,是大家比较公认的。“这些基础学科能使课程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更仔细地分析所提议的或所实施的课程计划,并更好地为之辩护。……

教师第一课读书笔记

《教师第一课》读书笔记 简阳市贾家镇柏林九义校凡倩 一、初识这本书。 今年,全县教师都掀起了阅读《教师第一课》这本书的热潮,咋一看这本书,灰色的封面朴素而沉稳。没有花里胡哨的喧闹,用了极红的颜色和大号的字体写着“教师”二字。看到这两个字,不由从心底生出一股职业的自豪感来。 封面右上角用小字写着:“只要有一本书,我们就可以飞翔……”看了就开始在心里嘀咕:这未免也太抬高这本书了吧,说的好像天上有,地上无的。不知道是不是推销的噱头,现在不乏有沽名钓誉之徒打着教育的旗号,出些莫须有的书籍。这本《教师第一课》,究竟能使我们从中收获什么养分呢?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翻开了这本书 二、阅读这本书。 翻开目录,这本书一共有八个章节。 第一章: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在第一章中,作者从人生追求和生命价值的层面去述说教师这个职业的美好和崇高。读来仿佛给心灵打了一剂强心针。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里,只有心灵的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精神自由。 第二章:阅读教育大师。介绍了古今中外的九位教育家。从孔子到柏拉图,从卢梭到陶行知。这九位伟大的教育家虽然所处年代不一样,国籍肤色不一样,教育方式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有一颗对教育,

对人生的赤子之心。读到第二章,我已经稍稍改变了我最初的看法,看来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的人。书中不是生硬的教育理论,没有华丽的语言辞藻,满书都洋溢着对教育的一番热忱。可是光有一番热忱还不够,书中的内容是否实用,是否能起到指导作用呢? 第三章: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在这一章里没有系统地介绍理论,而是注重实践和应用。用了很多的教学的案例来诠释心理学知识对教师的重要性。 第四章:师德的核心是大爱。这一章节的内容有些老套,所讲的内容和很多教育理论书籍大同小异,可读性一般。 第五章: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在此章中,提到了教师创造性的教科改实践能力,尤其是在指导一线教师教改的方面专门分了一小节讲述。提供了教育科研的方法,并指导一线教师不要闭门造车,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对于我和我们学校的老师来说,很有指导性意义,实用性很强。 第六章:主要讲教师的写作。提倡教师要记录生活,记录教育片段,常写教育随笔,常写教育论文。一个常反思,常总结的教师才能从平凡中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第七章:讲了教师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口才,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课堂中起承转合时时留意,课堂外情深意切处处动人”。尤其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是要在班上营造诗意的学习环境,注意语言的表达,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论大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是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终生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他一生的着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课教学法的基础。下面仅就“论大学”一章发表评论。 “任何科学或学科的完全训练是应该留给大学的。”这是夸美纽斯在论大学中开篇第一段里的一句话。可见,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大学应当是一个高层次的,全面的教学机构。 大学所具备的特点: 1.学校需要具备博学的老师和图书馆 认为学校需要有一批“精通一切科学、艺术、学部和语文的有能力的教授,能在任何学科上把知识灌输给全体学生”;要有“一所藏有选择得当的图书的图书馆,供大家利用”。由此看来,夸美纽斯对大学的“师资”和“硬件”的要求是很高的。他特别提出了大学要有图书馆,这说明,对于大学生,经常查阅资料,多读书,应该是他们主要的学习任务。由此,想到了我们在大学的学习:图书馆主要被用来当自习室,很少被用来查资料,除非老师布置作业,才不得已而查之…… 2.大学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应当为拉丁语学校毕业的学生举行一种公开考试,根据考试的结果,教师就可以决定谁应当进大学,谁应当从事另种职业。”“只有经过选择的智者,人类中的精英,才去学习。”这种选拔式的入学方法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质量,又可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要,是比较合理的。这与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同,因为在我们的考试制度里只有考上与落榜之分。因此才会出现社会上高水平技术工人的短缺。的确,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大学,但没考上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在其他领域就同样没有发展前途。我们的社会应该多为这些人开办一些高等技术学校,培养一些如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只允许勤劳努力、德行优良的学生进大学。”这是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大学生,那么恐怕会有相当一批人不符合要求。也许他们的行为没有夸美纽斯所形容的那么严重,但轻视学习的确是当今大学生的通病。很多人进大学后都觉得自己终于得到解放了,终于没人管了,可以随心所欲了,但当他们即将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也没学到。而再想好好学习却已为时已晚。 他还指出:“不实在的学生,只知道在安逸奢侈中浪费他们的袭产与光阴,因而给别人以坏的榜样是不能宽容的。”夸美纽斯把这种学生比作“病毒”,认为“没有病毒,自然就没有传染,大家便会专心工作了。”其实,坏的风气与好的风气都是可以传染的。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例子:某个宿舍有一个人学习很用功,经常去泡图书馆,弄的同宿舍的人都感到很有压力,于是在她的“带动”下,同宿舍的其他人也开始用功学习,结果全宿舍都拿到了奖学金。而另一个宿舍则恰恰相反,有一个人特别爱玩儿,弄的其他人也跟他一起荒废时间,结果是整个宿舍没一个人得奖学金。 3. 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