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性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性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性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性研究进展

=综述>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性研究进展

朱艳伶1,2,万康林2,沈国顺1

近20余年来,由于耐药结核杆菌尤其是耐多药结核杆菌(MDR-TB)的肆意横行,各国的结核病疫情均呈回升趋势,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112。我国的耐药情况尤为严重。据统计目前初始耐药率为1816%,获得性耐药率为4615%,全国现有耐药的涂阳肺结核病人约42万;在全球对53个国家的耐药调查中,河南省的原发MDR-TB耐药率位居第2位。因此在WHO最近公布的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结核病耐药监测资料中,中国被列为/特别引起警示的国家和地区0之一122。近年来,各国学者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结核杆菌耐药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定位了结核分枝杆菌包括异烟肼在内的耐药基因的位置和基因突变位点,从而促进了第一代快速鉴定耐药突变菌株方法的建立和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开发。

异烟肼作为最主要的抗结核药物之一,是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治疗结核病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也是最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结核药物。已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耐药涉及多个基因变化:katG,inhA,kasA,ndh,及oxyR-ah pC基因连接区,突变形式多样化,并且突变位点又不确定更加剧了结核病防治的困难。因此,对耐药菌的耐药机制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建立方便快捷经济的检测方法,从而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和开展更有效的化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结核杆菌异烟肼耐药机制

异烟肼(Isoniazid,INH)是1912年由两个捷克生化学家首次合成的,但它强有力的抗生素活性直到1951年才被发现。作为使用了40余年的抗结核一线化疗药物,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结核杆菌分枝菌酸的生物合成,造成细胞壁破损而杀菌。但是在单药化疗和不适当化疗期间容易产生耐药性。INH 的耐药性与一个或多个基因的各种突变有关,这些基因主要包括编码触酶-过氧化物酶的katG基因,编码烯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的inh A基因,编码烷基-氢过氧化物还原酶的ahpC 基因,编码B-酮酰基载体蛋白合成酶的Kas A基因及调节分枝杆菌氧化-应激的oxyR基因。

111katG

研究表明INH实际上是一个药物前体,需要经结核分枝杆菌触酶-过氧化物酶活化后才发挥抗结核作用,而触酶-过氧化物酶则由katG基因所编码。最新研究认为katG基因的变异(包括突变,缺失,插入等)导致的结核分枝杆菌触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或缺失可以解释90%以上的INH耐药。20世纪90年代早期,张132等将ka tG基因克隆导入耐INH的耻垢分枝杆菌可恢复INH敏感性。

作者单位:11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120号110161;2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昌平流字五号102206

通讯作者:万康林

近年来研究发现INH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中katG基因突变最主要的是点突变。不同地区菌株点突变的位置变化较大,但约40%的变异出现在S315T位置。此位置变异通过对katG 活性位点甲基化阻碍了INH与katG的结合,导致酶失去活化INH的能力。Coll等142对来源于巴塞罗纳的61株异烟肼耐药株进行分析,其中55%分离株被检测到katG基因有所改变,最普遍的变异是发生在第315位密码子(占32%),这些菌株显示了高水平的耐药,但大多数仍保留了相当的触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ka tG基因其他位置上的变异如D63E,H108Q, T262R,A350S等对于酶的稳定性和催化能力也很重要,可以导致细菌对INH产生不同水平的耐药性和保留不同的触酶-过氧化物酶活性152。KatG第315位点突变率的特点还体现在地区的差异上。如国内的陈曦162等对临床分离的101株耐药菌株进行分析,结果第315位点的突变率占3816%(39/101)。这一结果明显低于南非(64%,80/124)172、俄罗斯西北部地区(93%,191/204)182,而又明显高于芬兰(7%,4/54)、新加坡(26%,41/160)192等地区的报道。

112oxyR-ahpC

Christman1102等在研究大肠杆菌和伤寒沙门菌的基础上推断出在肠菌属和其他的微生物里oxyR调节子控制着一套复杂的氧化调节系统,它在对环境刺激反应时被激活。oxyR作为一个调节蛋白它即是氧压的感应器又是基因转录的活化剂, oxyR控制编码解毒酶基因如触酶-过氧化物酶(katG编码)和烷基氢过氧化物酶(ah p C编码)的表达。研究表明在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中的oxyR基因发生大量的移码突变和缺失、失活,使其成为一个假基因。Deretic1112等用这种突变体与携带具有活性的oxyR-ah p C基因的质粒组成一个重组体,结果对异烟肼耐药,表明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的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由于oxyR调节子的畸变。

一般研究者发现在异烟肼耐药菌株中oxyR启动子序列的突变常伴随着katG活性的不足。因此一般将ah pC突变作为katG基因损伤的标志1122。另外Dhandayu thapani1132等通过Wes-tern免疫斑点分析得出突变的等位基因能增强转录活性,即某些katG突变的耐异烟肼分离株存在ahpC启动子的突变,以增强ah p C表达来补偿触酶-过氧化物酶的缺乏,从而抵抗宿主巨噬细胞的氧化。Dhandayuthapani又将纯化的ah pC蛋白导入耻垢分枝杆菌,结果它对INH高度敏感,而在此菌中过表达ah p C蛋白引起对INH耐药。AhpC编码基因突变极少,可能与耐异烟肼无关。

113inhA

inh A基因编码的NADH依赖的enoyl-Acp还原酶催化$-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饱和脂肪酸的还原反应,分枝杆菌利用该产物合成的超长链A-脂肪酸是其细胞壁的重要成分。INH

进入菌体后,在分枝杆菌触酶)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氧化脱氢生成亲电子形式,这种形式能与分枝菌酸生化合成途径中的烯酰基还原酶)还原型烟酰胺二核苷酸复合体结合,干扰分枝菌酸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有报道1142inh A基因突变约占异烟肼临床耐药株的10%~35%。目前在MTB耐INH分离株中尚未发现inh A编码基因突变。约12%的分离株在inh A的调节序列上有突变,当发生单碱基插入变异时有可能创造一个强有力的启动,将使inh A蛋白过度表达从而提高对INH活性形式的滴度,引起对INH耐药1152。

114kasA与INH耐药性

kasA,编码B-酮酰基载体蛋白合成酶,参与分枝菌酸生物合成,是INH耐药的另一个相关基因,全长1251bp,编码471个氨基酸,其中最常见的突变是G312S。但是根据ANN S1G1LEE1162的报道,在敏感株中也发现了大约有19%的G312S 突变,由此可以推断该基因在异烟肼耐药中表现为多态性。115n dh与INH耐药性

对katG、inhA、ah pC、oxyR和kasA基因的分析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异烟肼耐药问题。2001年Lee1172等首次报道了结核分枝杆菌一个影响异烟肼耐药的新型突变基因ndh,即编码NADH脱氢酶基因。n dh基因的突变使NADH脱氢酶活性受到抑制,使NADH/NAD+比率升高,从而产生了对异烟肼的耐药。

2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建立一套快速鉴定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类型的方法。了解结核病患者的耐药状况,指导临床的化疗和防止耐药菌体的散播。目前结核杆菌耐药性检测仍多采用绝对浓度法,比例法等经典方法。但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而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更为缓慢,其耐药性测定需6~8周甚至更长,不能及时指导临床用药;B AC TET结核培养系统因其价格昂贵等诸多不便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PCR 技术的问世,检测耐药可以直接从基因上入手,这样与传统的结核杆菌药敏试验相比,不仅大大缩短了检测周期,实现了自动化,而且也降低了实验室生物危险性。耐药检测包括PCR扩增基因组内携带耐药性区域,然后扩增产物的突变分析。应用于结核杆菌INH耐药基因突变的技术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211直接测序法

对INH耐药的相关基因进行DNA片段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取DNA片段直接测序,与标准敏感株的同一DNA片段比较来分析碱基突变的位置和分布。PC R测序是阐明分枝杆菌耐药遗传机制的主要方法。对于过去认识的和没认识的突变的检测,该方法是最直接和可靠的,但该操作繁琐,费用昂贵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陈曦162对101株INH耐药株及43株敏感株进行研究,利用DNA直接测序证实共有91株耐INH 菌株发生了与INH耐药相关的突变,包括81株耐药株(8012%)katG存在点突变,缺失和插入;5株(419%)耐药株inh A发生突变;3株(219%)耐药株ah pC发生突变;17株(1618%)耐药株基因kasA发生突变,而敏感株除23株katG第463位点突变外均无变化。进一步证实了MTB耐INH 与katG,inhA,ah pC及kasA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并且提示还有其他机制参与。

212PCR-SSC P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即PCR-SSCP是1989年Ori ta等首先报道的一种PCR扩增产物的单链DNA凝胶电泳技术。其原理是单链核酸通过自身互补或分子内的互补作用形成折叠构象,单个核苷酸的突变可造成其构象改变,从而导致其在非变性凝胶电泳上迁移速度的改变。PCR-SSCP 是检测单碱基置换和数碱基缺失或插入的可靠而简便方法,比直接DNA测序容易进行,而广泛用作一种突变筛选方法,但由于受待测DNA片段长度、胶的浓度、缓冲液的离子强度及电泳时的温度等影响,限制了实际应用,同时用SSCP只是初筛,不能确定突变的部位和性质。翁心华1182等应用限制性内切酶Haeó改良的PCR-SSCP技术对临床25株INH敏感株及23株耐药株的inhA基因进行分析,结果25株敏感株中未见inh A基因单链构象差异,23株耐药株中inhA基因突变率为2118%。新发现的错义突变有A26E,R27K,V28A, Q32A,L54V和S72T,表明此技术适用于TB临床菌株inh A基因突变的筛选。1997年Telenti1192等用自动化PCR-SSCP对来自MDRTB暴发流行中分离的结核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其灵敏度为87%,katG,inh A,katG-inhA,ah pC,katG-ah p C的突变率为别为3618%,3116%,216%,1312%,和216%。2000年Kiepiela1142等又结合PCR-SSCP与RFLP法对79株INH耐药株突变基因进行检测。结果PCR-SSCP方法检测与INH耐药相关基因katG,in hA和ahpC的突变的敏感性分别为100%,9817%和100%。所有扩增的209bp的katG用Msp?酶做PCR-RFLP分析,第315位密码子S y T结果均为阳性。此方法有望成为INH耐药检测的快速有用方法。

213反向杂交法

探针杂交法是检测耐药基因突变的另一种快速简便筛选方法。其原理是应用生物素修饰的特异引物扩增DNA,使PCR产物带有生物素标记物,将PCR产物变性后与固定在一张膜上的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杂交,通过酶免役显色法显示结果。Mokrousov1202等选用来自不同国家的315株临床耐INH分离株,采用反向线性杂交方法对inh A和ahpC前导区的突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其突变率分别为1619%和1312%,与DNA 测序相对照其敏感性为100%。应该提及的是INH耐药基因靶序列的突变分析经常是需要更昂贵的测序而反向线性杂交分析方法呈现出迅速经济的特点,另外这种方法与Spoligotypi ng (间隔寡核苷酸序列分析)需要相同的简单设备,并能同时分析40个样本,此技术首次在同一个分析中结合不同的靶位点来检测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14基因芯片(gene chip)法

基因芯片是指将大量不同的生物信息分子(如寡核苷酸、DNA或cDNA探针等)以高度密集的方式(通常每平方厘米点阵密度高于400),有序地固定在固相支持物(通常为玻璃)上而形成微阵列。当荧光标记的靶分子与芯片上的探针分子相结合后,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扫描或电荷耦联摄像机对荧光信号的强度进行检测,从而对杂交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所以可一次性对样品大量序列进行检测和分析。由于该方法灵敏、方便,特异性高、信息量大,且成本较低,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215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

根据野生型和突变型DNA电泳迁移率的差异来检测基因突变。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其原理是不同序列的DNA 片段在不同变性剂浓度条件下解链,在凝胶中电泳迁移率也就不同,因此当基因突变时,解链过程发生变化,而可能出现泳动变位。Scarpellini1212等在DGGE的基础上发展了双梯度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即DG-DGGE,并对104株(37株敏感株,67株INH耐药株)在基因上不相关的MTB株的katG 基因,oxyR-ahpC基因连接区和inh A调节区的突变情况进行分析。与DNA测序相对照,67株耐药株中有61株(91%)发生突变,相关的突变频率分别为6517%,2319%和1314%。其中已报道的和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占所有突变的9511%,而敏感株无突变。这种DG-DGGE分析和DNA测序具有相同的敏感性,但此方法更经济更容易。

此外应用Real-time PC R,新多元聚合酶链反应1222,荧光共振能量传导,荧光偏振技术1232,分子灯塔法,单链多元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AS-PCR)1242等技术对INH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也有报道。如Rindi L1252等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对35株临床INH耐药株inh A基因调节区进行分析,结果有10株inhA基因存在突变,覆盖所有耐药株的29%,与核酸测序法相比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相同。再如Saribas Z1262等用荧光共振能量传导技术来对临床100株INH耐药株和50株敏感株分析三个与INH耐药相关的基因katG,a hpC和inh A,所有菌株用三对引物进行扩增,并对ka tG基因315位密码子,inh A调节区209位核苷和oxyR-ahpC基因区间频繁变异的位点特异性的荧光标记的DNA探针来检测变异,变异率katG为48%,inhA为17%,ahpC为8%,inh A ahpC为2%,inhA-katG为1%,其变异率与先前的报道基本相符。

3小结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MTB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研究工作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依然有10% INH耐药株的分子机制不清楚,依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如各种抗结核药物耐药机制的彻底了解,进一步明确各种耐药基因位点突变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克服检测方法的实际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根据结核分枝杆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或从新的广谱抗生素制剂中筛选抗结核新药等问题。

参考文献

112Ali muddin Z,John M1Multidrug-res istant tuberculos is-c the tide be turned?Lancet Infec tious Disease2001,1:199-2011

122Pablos-Mendez A,Raviglione M C,Laszl o A,et al1Gl obal surve-i llance for antitubercul osi s-drug resis tance,1994-1997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 t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 Working Group on Anti-Tuberculosis Drug Resis tance Surve-i

llance1N Engl J M ed,1998,338:1641-16491

132Zhang Y,GarbeuT,Young D1Trans formation w i th katG restores isonia-zid-sensitivity in Myc obacteri um tuberculosis isolates resis tant to a

range of drug concentrations1Mol Microbi ol,1994,8:521-5241 142Coll P,Aragon L M,Alcaide F,et al1M olecular anal ysis of is oniazid and ri fampi n resistance in Mycobac teri um tubercul osis isolates recovered

from Barcel ona1Microb Drug Resis t,2005,11:107-1141

152Ramas wamy S,Muss er J M1Molec ular genetic basi s of anti microbi al a-gent resis tance in Mycobac terium tuberculosis:1998update1Tuberc

lung Dis,1998,79:3-291

162陈曦,马玛,金琦翁1耐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研究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250-2531 172Kiep P,Bishop KS,Smith AN,et al1Genomic mutati ons in thekatG,

i nhA,and ahpC genes are useful for the prediction ofisoniazid-resis-

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 osi s is ol ates fromKwazulu Natal,South

Africa1Tuber Lung Dis,2000,80:47-561

182Mokrousov I,Narvskaya O,Otten T,et al1High prevalence of Kat-GSer315Thr substitution among is oniaz id-resis tant My cobacteriumtu-

berculosis clinical isolates from northwestern Russia,1996to20011An-

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2,46:1417-14241

192Lee AS,Li m I H,Tang LL,et al1Contri bution of kas A analysi s tode-tecti on of isoniazid-resis tant Mycobacteri um tuberculosis in Singapore1

Anti microb Agents Che mother,1999,43:2087-20891

1102Chris tman MF,Storz G,and Ames BN119891OxyR,a positive regu-lator of hydrogen peroxide-inducible genes in Esc herichia coli and

Sal monella typhimurium,is homol ogous to a family of bacterial regulatory

protei ns1

1112Deretic V,Philipp W,D handayuthapani S,et al1Mycobacteri um tu-berculosis i s a natural mutant with an inactivated oxidative stres s regula-

tory gene:implicati ons for sensitivi ty to isoniazid1Mol M icrobiol,

1995,17:889-9001

1122D handayuthapani S,Zhang Y,Mudd MH,et al119961O xidative s tress response and its role in sensitivi ty to i soniazid in mycobacteria:

characterization and inducibili ty of ahpC by peroxi des i n Mycobacteri um

s me gmatis and lack of expression i n M1aurum and M1tuberc ulosis1J

Bacteriol,1996,178:3641-36491

1132Ri nder H,Thoms chke A,Rusch-Gerdes S,e t al1Significance of ahpC promoter mutations for the predic tion of is oniaz id resis tance in My-

cobac terium tubercul osi s1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1998,17:

508-5111

1142Kiepiela P,Bis hop KS,Smith AN,et al1Genomic mutati ons in the katG,inhA and ahpC genes are useful for the predicti on of isoniazid re-

sis 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olates from K waz ulu Natal,

South Africa1Tuber Lung Dis,2000,80(1):47-561

1152Beate H,Stewart T1Multidrug resis 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1Int J Anti microbial Agents,1997,8:61-701

1162Lee ASG,Lin IHK,Tang LLH,et al1Contri bution of KasA Anal ysis to Detec tion of Is oniazid-Resi 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 osi s in Sin-

gapore1Anti microb Agents Che mother,1999,43(8):2087-20891 1172Lee S,Audrey SG,SIN-YEW WO NG1Novel mutations in ndh in Iso-ni azi d-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 osi s Is olates1Antimic robial A-

gents Che motherapy,2001,2157-21591

1182华正豪,陈澍,张文宏,等1多位点酶切联合SSCP方法检测结核杆菌inhA基因突变1复旦学报(医学版),2004,31:39-411 1192Telenti A,Honore N,Bernasconi C,et al1Genotyping as sess ment of isoniazid and rifa mpin resis tance in mycoloac terium tuberculosis:a blind

study at relerence laboratory level J Clin M icrbiol,1997,35:719-

7231

1202Mokrousov I,Bhanu NV,Suffys PN,et al1Multicenter evaluation of reverse line blot assay for detection of drug resi 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linical i solates1J M icrobiol M e thods,2004,57:323-

3351

1212Scarpellini P,Carrera P1Detection of resistance to isoniazid by denatur-ing gradient-gel electrophoresis DNA sequencing in Mycobacterium tu-

berculosis clinical isolates1Ne w Microbiol,2003,26:345-3511 1222Herrera-Leon L,Molina T1New multiplex PCR for rapi d detecti on of is oniazid-resistant Mycobacteri um tuberculosis clinical i solates1An-

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5,49(1):144-1471

1232王琰,张文红,赵锦荣,等1利用荧光偏振技术检测耐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KatG315点突变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

27:179-1821

1242Mokrousov I,Otten T,Fi lli penko M,et al1Detecti on of is oni az id-re-

si stant Mycobacteri um tubercul osi s s trains by a multiple x allele-specific

PCR assay targeting katG codon315variati on1J Cli n Microbiol,2002,

40:2509-25121

1252Rindi L,Bianchi L,Tortoli E,et al1A real-time PCR ass ay for de-tection of isoni azi d resi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li nical iso-

lates1J M icrobiol M ethods,2003,55:797-8001

1262Sari bas Z,Yurdakul P,Alp A,e t al1Use of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or rapid detecti on of isoniazid resis tance i 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li nical i solates1Int J Tuberc Lung Dis,2005,9:181-

1871

(收稿日期:2006-02-14)

莱姆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

耿震,万康林

莱姆病(Lyme disease,LD)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 borreliosis)是美国Steere AC博士于1977年首次报告经蜱叮咬传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该病分布广泛,现已有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有莱姆病的存在,且发病区域和发病率呈迅速扩大和上升趋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以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包括:脑膜炎、关节炎、神经根炎、慢性萎缩性肢皮炎、心肌炎、精神异常等,严重者可致终身残废、甚至死亡。莱姆病已成为全球性卫生问题,是对人民健康乃至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影响的疾病112。1992年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重点防治研究对象122。仅在美国就有46个州存在莱姆病流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自1982年开始对莱姆病进行监测以来,至今已累计报告超过15万病例。欧洲每年诊断的莱姆病患者达5万例以上,估计报告的病例数仅占实际患者的七分之一132。

在我国,自1986年首次报道发现莱姆病以来,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至少在29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群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所莱姆病组10余年来在我国抽样调查3万多人,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06%~12183%,平均感染率为5106%。并从19个省、市、自治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宁夏、新疆、山东、安徽、江苏、福建、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北京)的病人、蜱和野鼠、野兔等中分离得到病原体,证实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几乎遍布我国所有山林地区,人群中有典型的莱姆病病例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严重14,52。

1病原体

伯氏疏螺旋体属于原核生物界螺旋体自螺旋体科疏螺旋体属,是一个单细胞疏松盘绕的左旋螺旋体,有大而稀疏的螺旋3~10个以上,两端渐细,螺距为118~214L m,长10~ 40L m,宽0118~013L m。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蓝紫色。B1b为微嗜氧,属发酵型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3e,

基金项目:国家卫生专项工作经费

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102206在BSK培养基中生长。从动物标本新分离的菌株一般需4周才可在暗视显微镜下查到,镜下可见有数个疏螺旋,呈旋转、扭曲的方式活泼活动,能通过0122L m的滤膜162。

伯氏疏螺旋体可以分为11个基因型,其中我国菌株至少含有以下4个基因型:B1burgdorferi1sensu1s tricto(B1b1s1s); B1garinii(B1ga);B1afzelii(B1af);B1valaisiana(B1va)。对B1b1s1s基因型螺旋体标准株B31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于1997年完成172,对B1ga基因型螺旋体菌株Pbi的染色体测序工作已于2004年完成,但其质粒的测序组装还在进行中182。B31菌株基因组DNA有1400Kbp,由一个9101725bp的线性染色体和至少11个线性及环状质粒组成。染色体G+C mol百分含量为2816%,不同质粒G+C mol百分含量为2311%~ 3213%。染色体含有蛋白质编码基因853个,质粒含蛋白质编码基因430个。1283个基因中,570个基因功能已基本弄清,其中参与生物合成的基因仅9个。

伯氏疏螺旋体含有100余种不同的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介于12~100KD之间,其中,主要外膜表面蛋白(outer sur-face protein),Osp A,OspB,OspC,OspD,OspE,OspF等。机体产生的抗OspA抗体具有良好的有保护作用。OspC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外膜表面蛋白,有较强的抗原性。41KD鞭毛蛋白具有强免疫原性,人体感染B1b一周内即可出现对它的特异性IgM抗体持续数周,随后出现的IgG抗体也可持续数周192。应用41KD鞭毛蛋白作为抗原用于莱姆病的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1102。

伯氏疏螺旋体有很强的适应性,寄生于细胞外,在组织间迁移,与宿主细胞粘连并逃逸免疫132。其基因组分析未发现明显的毒力因子。有的学者认为B1b致病机制主要是因菌株中含有与人体交叉反应的抗原成分1112,机体感染产生抗体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中引起机体的慢性炎症和组织损害。

2传染源

莱姆病螺旋体在脊椎动物和蜱之间循环,传染源即是储存宿主,其种类繁多,包括:鼠类、鸟类、兔、狗、鹿、马、牛、蜥蜴、狼、熊等30多种野生动物,40多种鸟类及多种家

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基因的特征

系统细菌学 课程论文 题目: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基因的特征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魏文凭 学号: 2016304120036 中国·武汉 二0一六年十二月

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基因的特征 摘要:分枝杆菌属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造成人畜共患病的结核分枝杆菌和引起麻风病的麻风分枝杆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两类病原菌,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疫情也逐年增加。因此关注分枝杆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对农业、卫生和环境都用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分枝杆菌的特征和一些耐药基因的研究。 关键词:耐药机制结核病生物学特征 1、结核病的认识及治疗发展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 tuberculosis)是全球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持留性(persistence)[1],有时感染可达几十年,因此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数高达180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中国是结核病高发的国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和特别警示的高耐药国家之一。 结核病很早就存在,在考古学界,从新石器时代人遗骨中发现有骨结核,古埃及木乃伊中也发现有结核病,说明结核病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400-3400年。在中国历史上,结核病也是广泛流行的,当时称为痨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在认识到它的致病菌之前,人们没有治疗的手段,只能通过环境的影响,在空气清新、气候湿润的地域抑制结核病的发作。在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通过特殊的染色技术,发现了细棒状的结核杆菌,又通过血清培养基获得了结核杆菌,证实了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自此对结核病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结核病的检测技术也不断发展。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Calmette)和格林(Guerin)在1908年和1919年间,经过230次的传代,获得了一株牛分枝杆菌减毒株,卡介苗[2]。自1921年首次使用以来,成为有效治疗儿童结核病的疫苗,但对于成人型结核病的的治疗很有限。到了上世纪中期以来,临床上又应用了一些抗结核的药物,如异烟肼(INH)、利福平(RIF)、链

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学生:何燕华学号:20111061 一、结核病及结核分枝杆菌 1、结核病简介 趣味背景:林黛玉的不足之症是什么病症呢? 不足之症是中医的病症名,即民间常说的先天不足,泛指各种虚证。虚证是指人的正气虚弱不足,又分气虚、血虚,气虚可发展为阳虚,血虚可发展为阴虚,有些病人可气血皆虚或阴阳皆虚。气虚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心悸、自汗、头晕、耳鸣、小便清而频、脉虚弱等。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疲倦乏力或手足麻木,脉细弱等。 根据小说的描写,林黛玉患的应是一种慢性病。她“从会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旧疾”,并且病症主要表现是咳嗽、咳痰、数量不等的咯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王大夫分析她的病症时说“这病时常应得头晕,减饮食,多梦,每到五更,必醒个几次。即日间听见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且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衰耗,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从她所患之病的症状及疾病演变和进展分析,林黛玉患的是肺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已基本控制,随着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又卷土重来,发病率愈演愈烈。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统计,全世界约有20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每年约有880万新发病例,200万人因结核病而死亡,每15s就会有一个死亡病例。并且,随着社会人员流动,HIV感染者增多造成的交叉感染使我国的结核病感染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已经成为造成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传染病类型。了解宿主的免疫系统及机体相关细胞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机制非常重要,并且能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2、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是一种抗酸阳性棒状杆菌,主要包括人型、牛型、非洲型和鼠型,其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人型结核菌。结核菌细长略弯曲,大小约1~4X0.4μm,无鞭毛、无芽孢、不能产生内、外毒素,专性需氧,培养要求高,生长缓慢,菌体成分主要有脂质、多糖、蛋白质等。 大量研究表明结核杆菌属于兼性寄生菌,原因是首先在感染的巨噬细胞内复制,故称为胞内菌;然后,随着病变发展又会出现在坏死组织中即巨噬细胞外进行复制结核杆菌的致病性与其在组织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反应,菌体和细胞壁成分以及代谢物质的毒性和机体产生抗结核免疫反应等有关。 在结核杆菌胞壁中含有许多特殊脂类物质这种特殊的胞壁赋予结核杆菌能在宿主吞噬细胞内生存的能力,也为特异性T淋巴细胞提供了独特的糖脂抗原;而且从其基因组序列可以看出结核杆菌具有潜在的由一种代谢途径转变为其他代谢途径的能力,包括有氧呼吸(如氧化磷酸化)和厌氧呼吸(如硝酸还原反应)。这一代谢途径转换的灵活性对结核杆菌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有极大的意义,主要表现为结核杆菌既可以在人高氧压力的肺泡中生存繁殖,还可以在结核肉芽肿的微氧和厌氧的环境中存活。 二、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内的免疫机制 1.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

抗结核病药的使用 用药原则: 1、早期用药。 2、联合用药:种数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 3、坚持全疗程规律性用药:患者时用时停或随意变换用量是结核病化疗失败主要原因。 4、适宜剂量。 第一线抗结核药:疗效好,毒性低;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 第二线抗结核药:毒性较大、疗效较低;对氨基水杨酸、乙硫异烟肼、氨硫脲、环丝氨酸、卷曲霉素、卡那霉素。 一、异烟肼 (一)作用:对结核杆菌高度选择性,很强的抑菌/杀菌作用。对静止期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繁殖期细菌有杀灭作用。对其它菌无效。单用易产生抗药性,与其它抗结核药联用,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二)机理:抑制胞壁分枝菌酸 mycolic acid合成。 (三)体内过程:(1)口服、注射均易吸收。(2)分布广。脑膜炎时,脑脊液浓度可与血浆浓度相近。(3)穿透力强,也易透入细胞内作用于已被吞噬的结核杆菌。(4)肝脏代谢,乙酰化失效。分为快代谢型、慢代谢型。 (四)临床应用:各种类型结核。除早期轻症肺结核或预防应用外,均宜与其它第一线药合用。 (五)不良反应 1、神经系统反应:与Vit B6缺乏有关外周神经炎,CNS兴奋,精神失常或惊厥等。 2、肝损害:老人及快代谢型者,嗜酒者多 3、变态反应 4、胃肠反应。若有四肢远端麻木或烧灼感等神经症状出现,应加服维生素B6每日30-60mg以改善症状。服异烟肼期间应定期查肝功能,至少三个月一次,以了解肝功能状况。若有转氨酶升高,要在护肝治疗的同时给予降酶中成药如五味子制剂等,单纯转氨酶升高无需停药。 二、利福平: (一)优点:高效,低毒,口服方便。 (二)抗菌作用:广谱杀菌药,抗菌作用强 1、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作用强。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2、对G+球菌(耐药金葡菌)强。G-球菌如脑膜炎双球菌有效。G-杆菌如大肠、变形、流感、绿脓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3、沙眼衣原体、某些病毒、厌氧菌有效。 (三)机制:特异性抑制细胞依赖DNA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四)体内过程: 1、口服吸收快而完全。 2、分布广,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3、穿透力强,能进入细胞,结核空洞。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7), 1292-129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17864211.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17864211.html,/10.12677/acm.2020.107196 Research Progress on Molecular Mechanism of Drug Resistanc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Lan Yang, Qiulian Wu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Jun. 14th, 2020; accepted: Jul. 7th, 2020; published: Jul. 14th, 202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tuberculosis are increasing in many areas, but the pro-liferation and un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have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hich has hindere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drug resistance and common drug resistanc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ormulating effective treatment programs, timely diagnosis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and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tuberculosis pati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rug-resistant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the drug-resistant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ommonly used anti-tuberculosis drugs, so as t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 Keywords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rug Resistance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兰,吴秋莲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收稿日期:2020年6月14日;录用日期:2020年7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14日 摘要 目前许多地区结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出现上升现象,但抗结核药物的泛滥及不合理应用,所致耐药结

抗结核药市场分析报

抗结核药市场分析 19-20世纪初,结核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之后,随着医学的进步,结核病的发病率已降到较低水平。然而进入20世纪后期,结核病疫情卷土重来:耐多种药物结核菌株的出现、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发症的传播,导致了医院内病原菌的滋生,成为威胁力极高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病疫情死灰复燃 进入21世纪后,区域性结核病疫情的死灰复燃,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据资料介绍:全球每年新发现结核病患者约1000万人,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之一,由于人口众多,其感染者居世界第2位,在现阶段,有3/4的患者来自农村及贫困地区。据2000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受结核杆菌感染者较多,结核病患者约占了总人口的0.4%左右,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近200万人,年病死率约为3%。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对结核病予以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抗结核药物市场也吸引了业内商家的目光。 全球抗结核病常用药物市场约占抗感染药物市场的12%,2000年抗结核药物市场为4.7亿美元,并且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安万特、诺华、

惠氏、法莫西和Lupin公司占据了抗结核药物市场份额的59%,此外印度生产商占12%,剩余的29%由较小的厂商拥有。 近两年,国内抗结核常用药物市场呈现出上升趋势,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时每医药信息公司研究数据表明,2002年,抗结核药物在国内大城市重点医院的用量比上一年增长了18%,估计全国抗结核类药物市场销售额为2亿-2.5亿元左右。 常规品种仍占一定份额 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品由杭生素、合成药和中药三大类组成,其中有20多种西药为国家基本治疗用药,一线治疗药物主要是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霉素类等。近几年,氟喹诺酮类也被用于抗结核菌的治疗,在联合治疗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链霉素链霉素是1944年由美国瓦克斯曼发现的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是最先使用的抗结核菌药物。由于链霉素和其他抗菌药物或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在抗结核联合疗法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目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抗结核的基础药物,也是结核化疗史上的里程碑药物。

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1.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结核杆菌作为兼性胞内寄生菌,以巨噬细胞为宿主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微生物并处理衰老死亡的组织, 其自身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参与局部炎症反应、发热反应等。巨噬细胞可以通过氧依赖性和非氧依赖性杀菌系统发挥杀伤和消除病原菌的作用。 (1)巨噬细胞的识别作用 巨噬细胞是MTB进入机体内首先侵入的细胞, 是MTB感染过程中的主要靶细胞。巨噬细胞有两种识别MTB的方式:①直接识别:巨噬细胞能通过其表面的激素样受体直接识别侵入机体的MTB。②间接识别:巨噬细胞可以通过表达补体受体识别MTB。(2)巨噬细胞的杀菌作用 巨噬细胞能通过自身凋亡等杀灭菌体。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毒素具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氧依赖系统, 在抗微生物效应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另一个是氧不依赖的系统,溶菌酶等属于该系统产物,这个系统也参与杀微生物活性。巨噬细胞主要通过氧依赖系统杀伤侵入机体的MTB,激活的巨噬细胞发生呼吸暴发,产生反应性氧中间产物(ROIs)和反应性氮中间产物(RNIs),释放溶菌酶等活性蛋白质,这些物质有强的氧化作用和细胞毒作用,对MTB有强的杀伤作用。另外,巨噬细胞与病原菌作用后处于激活状态的巨噬细胞可以通过病原菌与TLR相互作用激活caspase-8,诱导其自身凋亡,破坏MTB的生存环境,杀灭入侵的MTB。 (3)MTB的免疫逃逸机制 MTB能在巨噬细胞内定居存活以及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是与其免疫逃逸的机制分不开的。MTB进入巨噬细胞胞膜内化形成吞噬小体,然后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分泌的胞内酶可以促使吞噬溶酶体酸化,外源性抗原在吞噬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中被水解为抗原多肽。而MTB之所以能够在巨噬细胞内存活是因为它能够阻止吞噬溶酶体的酸化。MTB可以通过降低磷脂酶D的活性,抑制活性氧中间体和活性氮中间体的产生,下调MHCⅡ的表达,抑制吞噬溶酶体的成熟,进而抑制巨噬细胞的氧依赖杀伤作用。 2.特异性免疫在抗结核中的作用 MTB的感染过程,分为初始感染,潜伏感染,再次大量增殖造成的疾病复燃三个阶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孙勇李传友许绍发 【摘要】在人类的传染病中,结核病死亡率最高。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结核病I而且估计每年有 920万的新发病例,更为严重的是全世界1/3的人口都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耐多药结核患者已占20%.而且这个数字在逐年递增。因此.明确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不仅能够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找到抗结核药物靶点,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控制结核病疫情.减轻患者的负担与痛苦。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细胞壁;分子机制;外排泵 ProgressondrugresistancemechanismofMycobacterlumtuberculosisSUNYong,LIChuan—you,xuShao-fa.DepartmentofBacteriologyandImmunology。BeijingTuberculosisandThoracicTumorResearchInstitute。Beijing101149,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LIChuan—you,Email:lichuanyou6688@hotmail.(D研 XUShao-fa,Email:xushaofa@263.net [Ahtmct]Inhumaninfectiousdiseases,themortalityoftuberculosisisthehighest,abouttwomillionpeopledieoftuberculosiseveryyear.Itisestimatedthatnewcasesare9.2millioneachyear.Moreseriously,onethirdoftheworld’spopulationhasbeeninfectedwith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AccordingtO WHOstatistics,patientswithmultiple-drugresistancetuberculosisaroundtheworldhaveaccountedfor20%.andthenumberisincreasingyearbyyear.Therefore,aclearmechanismofresistance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cannotonlyestablisharapid.sensitiveandaccuratedetectionmethod,butalsofindantituberculosisdrugtargets,developnewantituberculosisdrugs。controltuberculosis,andreducetheburdenandsufferingofpatients. [Keywordsl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Drugresistancemechanism;Cellwall;Molecular mechanism I Effluxpump 目前对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耐药性机制研究很多,但主要有 3种观点:①细胞壁结构与组成变化,使细胞壁通透 性改变。药物通透性降低.产生降解或灭活酶类。改 变了药物作用靶位。②可能存在耐药质粒或转座子 介导的耐药;在MTB中己经发现了活跃的药物外 排泵系统,外排泵能将菌体内药物泵出,使得胞内药 物浓度不能有效抑制或杀死分枝杆菌。从而产生耐 药性。③结核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多见于其基因组上 编码药物标靶的基因或药物活性有关的酶基因突变 I)()ll10.3760/cma.i.issn.1673-436X.2010.024.009 基金项目l同家重大科技专项(2008ZXl0003—005) 作者单位1101149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细菌免疫 学室(孙勇、李传友).胸外科(许绍发) 通信作者l李传友.EmaillI.chuanyou6688@hotmail.corn 许绍发.Emaillxushaofa@263.net ?150l?.综述. 所造成。目前对结核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其相关基因的突变上。本文就这三个方面与耐药机制关系作一综述。1MTB的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变化 MTB的细胞壁和其他细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肽聚糖主要由N一乙酰葡萄糖胺和N一乙酰胞壁酸组成,类脂质含量超过60%,而革兰阴性细菌类脂质含量仅占20%左右。类脂质是一类复杂的复合物,它赋予MTB表面疏水性,含有分枝菌酸、索状因子、多糖类、磷脂、蜡质D等[1】。分枝菌酸是MTB和棒状杆菌属独有的结构,主要由22—24碳短链和40-64长链分枝脂肪酸组成.分枝菌酸层能形成有效的屏障。使MTB免受溶菌酶、自由基等损伤。抵抗亲水性化合物或抗生素的攻击。而阿拉伯半乳聚糖层又能阻止疏水性分子的进入。此外。分枝杆菌细胞壁上有选择性阳离子的孔蛋白.能有效控制或阻滞亲水性小分子的扩散,大大降低了化合物的渗

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几种

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几种? 1.异烟肼(INH):对结核菌具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其价格低廉,是治疗结核病必不可少的药物。2.链霉素(SM):是初治肺结核强化期〈开始两个月〉治疗化疗方案组成药物之一,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杀菌作用。该药对颅神经有损害,可引起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口唇麻木等副作用,故孕妇、儿童及老人应禁用或慎用。3.利福平(RFP):对结核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是继异烟脚之后最为有效的抗结核药,也是初治肺结核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药物。4.乙氨丁醇(EMB):对结核菌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已耐异烟肼、链霉素的结核菌仍有抑制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视力变化。5。吡嗪酰胺(PZA):对细胞内或静止状态下的结核杆菌具有特殊杀灭作用。上述五种药物是当前治疗结核病最常用或最有效的药物,医生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组成合理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十、治疗肺结核的原则是什么? 1. 早期:已经确诊的排菌肺结核,应及早进行治疗,这样除有利于病变修复,更重要的是可减轻对亲属和周围健康人群的传染。 2. 联用:选择两种以上抗结核药物组成化疗方案,联合治疗可保证治疗效果,并延缓和防止结核菌产生耐药而导致化疗失败。 3. 适量: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杀灭细菌且易产生耐药性,但剂量过大则易发生毒副作用而中断治疗。因此,必须遵照医嘱坚持服用规定剂量药物才能完成预定疗程,确保疗效。 4. 规律:在规定疗程内严格按照化疗方案规定的用药次数相同隔时间用药,尽量避免漏服或中断服药。5.全程:按要求完成规定疗程.若疗程未满停药,会使治疗失败或造成复发。但超过疗程无限期用药,不但不能提高疗效,且易产生毒副作用并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十一、什么是初治肺结核? 初治肺结核是指初次发现,并未接受任何抗结核药物治疗,或发现肺结核后虽经不规则、不合理抗结核治疗,但疗程不超过1个月的病人。初治排菌肺结核的病人在未治疗时,对其家属和周围健康人群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是造成结核病流行的传染源,但是只要病人积极配合防痨医生、坚持有效、合理、全程化疗,传染性可在2-4周内很快消失,其治愈率可达95%以上.关键在于遵从医嘱、服从管理、完成疗程,争取一次彻底治愈。 十二、什么是复治肺结核? 复治肺结核是指初治失败或治疗的病人再次复发。或查出肺结核后接受不规则、不合理化疗已经超过1个月者.在临床实践中,复治肺结核的病情大多比较复杂,往往具有病情重,体质差的特点,多是因为不规则或不合理化疗〈没有按医生的要求坚持治疗或在非结核病专业机构,甚至是野医治疗,还有不正规的药店购药等〉引起的。此时结核菌已经形成耐药性,因此治疗起来较初治肺结核困难的多。复治肺结核治疗的关键在于,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结核药物组成的化疗方案,坚持完成治疗。 十三、结核病开始治疗后病人应注意什么?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和信心: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肺结核是不治之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患肺结核便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甚至讳疾忌医,拒绝检查和治疗,采取了不合作态度,这样做的结果是贻误治疗时机,失去治愈的机会。

结核病防治知识

结核病防治知识 一、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怀疑得了肺结核。 怀疑得了肺结核,应到县(区)级结防机构接受检查和治疗。 在县(区)级结防机构检查和治疗肺结核可享受国家免费政策。 外来农民工享受与常住人口一样优惠政策。 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二、但常见的肺结核的一些类型具有传染性。但只有痰中能够查出 结核杆菌的肺结核病人才具有传染性,这些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唾沫喷到他人脸上就可能造成传染。 1、除少数多药耐药性结核迁延不愈外,绝大多数结核病是可以治 愈的。但需要强调的是,结核病的正规彻底治疗必须有6至8个月的疗程,且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才能彻底治愈。世界卫生组织为此提出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要求患者每次服药均要在医务人员督导下服用。很多患者轻视病情或因药物副作用私自停药,没能得到科学规范的治疗,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 2、我国县级和县级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城镇和城市都设有检查 治疗结核病的专门机构,国家免费为肺结核患者提供抗结核药品和主要检查。为加强对全国结核病疫情的管理,保证患者得到科学规范的治疗,《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肺结核

患者及疑似患者要在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统一的检查、督导化疗 和管理。 三、结核病与吸烟、艾滋病、糖尿病 1吸烟与结核病 2〃吸烟能促进结核病的发生和活动 3〃吸烟者结核病患病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4〃随着吸烟数量增多,患肺结核人数也随之增多 5〃吸烟常延误结核病的发现和诊断 6〃吸烟影响肺结核的治疗 7艾滋病与结核病 8〃艾滋病人免疫力下降,发生结核病的机会是一般人的30倍 9〃艾滋病人有1/3死于结核病 10〃艾滋病人一旦并发结核病,互相影响,促进疾病进展、恶化,最后导致死亡 11糖尿病与结核病 12〃糖尿病人由于代谢紊乱,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结核病,是无糖尿病者的4倍左右。糖尿病患者要检查有无结核病存 在。 13〃糖尿病并发结核病时,结核病灶进展快,范围较广泛,易形成空洞。结核病也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2018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抗结核分枝杆菌药

2018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抗结核分枝杆菌药2018年执业药师考试时间在10月13、14日,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药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 抗结核分枝杆菌药 第一线(5个):异烟肼、利福平及其类似物、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 第二线: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环丝氨酸、卷曲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等。 ―、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调整顺序TANG。 1.异烟肼——首选。 ①“用情专一”——选择性作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对其他微生物几乎无作用。 ②“斩草除根”——对静止期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繁殖期结核杆菌有杀灭作用。 ③“里应外合”——穿透性强——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均有作用,是全效杀菌剂。 【异烟肼——杀菌机制】 ——抑制分枝菌酸的合成,从而使细菌细胞丧失耐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而死亡。 2.利福平 ①“沾花惹草”——广谱,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多种G+球菌,特别是耐药金葡菌,G-菌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沙眼衣原体和某些病毒。 ②“斩草除根”——繁殖期和静止期均有效,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③“里应外合”——穿透力强:细胞内、外均有作用。 【利福平——杀菌机制】 ——特异性抑制敏感微生物的DNA依赖性RNA多聚酶,阻碍其mRNA的合成。

3.吡嗪酰胺 抗菌作用在酸性环境中较强。 机制——能进入含有结核杆菌的巨噬细胞,并渗入结核菌体,菌体内的酰胺酶使其脱去酰胺基,转化为吡嗪酸而发挥作用。 单用迅速产生耐药性。常采用低剂量、短疗程与其它药联合。 4.乙胺丁醇 仅对生长繁殖期结核杆菌有效,对静止期细菌几乎无影响。 对其他微生物几乎无作用。 机制——与二价离子Mg2+结合,干扰细菌RNA的合成。 单用产生耐药性。 5.链霉素——第一个用于治疗结核——“鼻祖”TANG: A.不易透过细胞膜——主要对细胞外结核分枝杆菌有效; B.不易透入纤维化、干酪化及厚壁空洞病灶内; C.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结核性脑膜炎效果较差。

几种常用抗结核病药

几种常用抗结核病药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在廿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结核病的治疗采取以休息,增加营养,多吸收新鲜空气等为主的卫生营养疗法,由于缺乏抗结核菌的有效药物,结核病的治疗受到了根本性的限制。病人病情得不到控制,结核病的死亡率是极高的,是所有疾病死亡率的首位。四十年代链霉素的发明,五十年代雷米封、六十年代利福平的发明、化学疗法,逐渐成为治疗结核病的主要方法,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疗效。所以,化疗不仅对结核病的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消灭结核病的传染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控制和消灭结核病的重要手段。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抗结核菌化学疗法的几种主要药物,供大家在预防、治疗、宣传、防治结核病中参考。 一、异烟肼 异烟肼发明于1952年,异烟肼的发明使治疗结核病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接近50年的使用历史中,虽然有的病人所感染的结核菌已经产生了耐药性,但绝大多数医生仍认为它是治疗结核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主药。异烟肼的灭菌特性在于:它可以抑制结核菌菌壁分枝菌酸成份的合成,从而使结核杆菌丧失多种能力而死亡,异烟肼还能与结核菌菌体辅酶结合,起到干扰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合成的作

用,从而达到了杀灭结核菌的目的。而且对代谢活力强的结核菌作用更强。 病人在服用异烟肼以后,在胃肠道内迅速被吸收进入血内,通过血液循环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体液中,在胸水、腹水、胆汁、脑脊液中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浓度,起抑制细菌的作用。异烟肼还可以渗入结核病的干酪病灶中,所以,异烟肼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抗痨药物。 异烟肼的口服安全性很高,副作用很少。由于副作用致病人无法承受而必须停药的病人是极少数的。主要的副作用有: 1、周围神经炎:主要表现在四肢乏力,反射迟钝、麻木,手指、脚趾疼痛。主要发生在采用大剂量治疗的病人,异烟肼在体内代谢灭活慢的病人,营养不良的病人以及平时经常喝酒的病人。维生素B6可以对抗异烟肼的这个副作用。但维生素B6的预防性应用一般不提倡,对已经出现某种副反应时才可以应用。在服用时间上必须与异烟肼的口服时间叉开。比如异烟肼我们要求在早晨与其他抗痨药一起空腹服用,那么,维生素B6就在中午或晚上服用,这样既可以治疗和预防周围神经炎的发生,又可以使异烟肼充分发挥疗效。 2、肝功能损害,我们知道药物与食物一样,进入人体以后要代谢吸收和排泄。异烟肼是在胃肠道内被吸收的,通

抗分枝杆菌药:抗结核病类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但以肺结核最为多见。其病变特征是结核结节形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结核化学药物基本分为一线和二线用药两类。一线抗结核药物主要有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继利福平之后,利福霉素类的利福喷汀和利福布汀也得到广泛应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有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环丝氨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氯苯吩嗪等。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新型抗结核药物,主要分为九大类:首先是利福霉素类衍生物,如利福喷丁、利福布丁、苯并恶嗪、利福霉素;此外还有CGP7074、CGP27557,F22等长效抗结核药物;其次为喹诺酮类品种如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由于该类药物对结核杆菌有很好的抑制及杀灭效果,价格低廉,毒副作用较小,并且与其它抗结核药物不产生交叉耐药性,故而受到广泛重视,是当前抗结核病类药物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第三、氨基糖甙类主要有丁胺卡那霉素、硫酸奈替米星、硫酸西索米星、巴龙霉素等;第四、大环内酯类,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等;第五、β-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剂,即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第六、多肽类主要是结核放线菌素-N,对耐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的结核病菌有效,可用于复治联合方案多药耐药的病患者;第七、为吩噻嗪类、主要有吩噻嗪,适合于耐药的结核病联合用药;第八,硝基咪唑类,其代表甲硝唑,与其它抗结核病药物配伍使用,不仅对各种状态的结核病菌有杀灭作用,而且对潜伏感染的患者也有预防发病的作用;第九,其它类,目前上市的有以氨基水杨酸与异烟肼的化合物力排肺痰,现在我国也开始使用,效果较好。[作用机制] 抗结核药亦可按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⑴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如环丝氨酸、乙硫异烟胺;⑵干扰结核杆菌代谢的药物,如对氨基水杨酸钠;⑶抑制RNA合成药,如利福平;⑷抑制结核杆菌蛋白合成药,如链霉素,卷曲霉素;⑸多种作用机制共存或作用机制未明的药物,如异烟肼、乙胺丁醇。[适应症] 抗结核病类药物主要对结核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肝损害,关节损害,神经系统反应,过敏反应等。[禁忌] 肝功能不良者、孕妇慎用。[用药原则] 1.早期用药早期病灶内结核菌生长旺盛,对药物敏感,同时病灶部位血液供应丰富,药物易于渗入病灶内,达到高浓度,可获良好疗效。 2.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耐药性,并可交叉消灭对其他药物耐药的菌株,使不致成为优势菌造成治疗失败或复发。联合用药二联、三联或四联则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往用药情况以及结核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3.适量是指用药剂量要适当。 4.坚持全程规律用药。[药物相互作用] 和其他种抗结核病类的药物配合使用虽然对结核杆菌有协同的抗菌作用,但是同时也容易加强肝中毒性。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成功感染需多个阶段:1)在巨噬细胞中成功繁殖;2)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修饰宿主的免疫反应,使宿主能够控制但不能根除细菌;3)能够在宿主中相对不活跃的持续存在而保留被激活的潜力。 1)致病物质 1.脂质 >>>索状因子(分枝菌酸和海藻糖结合的一种糖脂) 作用: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LAM(细胞壁的主要糖脂)(这个书上是没有的,是我在一篇论文里看到的,不知道靠不靠谱) 作用:抑制巨噬细胞产生γ干扰素,诱导巨噬细胞释放TNF-α和清除氧自由基. >>>磷脂 作用: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并使炎症灶中的局势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从而形成结核结节 >>>硫酸脑苷脂 作用:可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使结核分枝杆菌能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 >>>蜡质D 作用:具有佐剂的作用,可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 2.蛋白质(包括菌体蛋白和生长周期中分泌于胞外的分泌蛋白) 作用:很多蛋白质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和蜡质D结合后能使机体发生超敏反应,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并在形成结核结节中发挥一定作用。 3.多糖(由阿拉伯半乳聚糖和阿拉伯甘露聚糖等组成) 作用:重要的抗原性物质,引发免疫学反应。还有研究发现该菌细胞壁表面的多糖物质类似荚膜,能够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肺部感染类型及其机制 1.原发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初次感染而发生的病变 主要特点:急性渗出性炎症并快速向相邻组织和区域淋巴结扩散以及干酪样坏死。 机制:结核分枝杆菌侵入巨噬细胞后大量繁殖 补充:结核分枝杆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 不同于其他通过逃避吞噬而致病的细菌,结合分枝杆菌主要是利用宿主细胞表面的多个受体而进入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补体受体和Fc受体),MTB进入巨噬细胞后,滞留在膜保围的液泡中. ———〉巨噬细胞裂解破坏 ———〉病原体释出,重复以上过程 ———〉肺泡渗出性炎症(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故病灶局部反映轻微) ———〉肺门淋巴结肿大 ———〉(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后)超敏反应 ———〉刺激巨噬细胞转化为上皮细胞;抑制蛋白酶对组织的溶解,产生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坏死灶周围包着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的结节.) 2. 原发后感染:原发感染的再活化,或是外源性再感染,抑或是原发感染基础上的重叠感染。

常用抗结核药物剂量、副作用

常用抗结核药物剂量、副作用 每日剂量间歇疗法 药名成人(g) 儿童成人(g) 主要毒副反应用法50kg>50kg(mg/kg) 50kg>50kg 异烟肼(INH、H) 0. 3 0 .3 10~15 0.5 0.6 肝毒性每日1次顿服链霉素(SM、S) 0 .75 0 .75 15~30 0 .75 0. 75 听力障碍、眩晕、肾功能障碍、每日1次 过敏反应 利福平(RFP、R) 0. 45 0. 6 10~20 0. 6 0..6 肝毒性、胃肠反应、过敏反应每日1次饭前2 h顿服 利福喷丁(RFT、L) 0. 45 0. 6 同利福平每日1次,.饭前 或饭后顿服吡嗪酰胺(PZA、Z)1. 5 1 .5 20~30 2. 0 2. 0 肝毒性、胃肠反应、过敏反应、每日1次顿服或 分2~3次服用乙胺丁醇(EMB、E)0. 75 1 .0 15~25 1 .0 1. 2 视力障碍、视野缩小每日1次顿服丙硫异烟胺0. 75 1. 0 10~20 胃肠反应、口感金属味每日分3次服用(PTH、TH) 对氨基水杨酸钠8. 0 8 .0 150~250 10 12 肝毒性、胃肠反应、过敏反应每日分3次服用(PAS、P) 阿米卡星(AMK、0. 4 0 .4 10~20 0. 4 0. 4 同链霉素每日1次肌注丁胺卡那霉素) 卷曲霉素(CPM) 0. 75 0.75 0 .75 0. 75 同链霉素、电解质紊乱每日1次肌注 氧氟沙星0 .4 0. 6 肝肾毒性、胃肠反应、过敏每日1次或(OFLX、O)、光敏反应、中枢神经系分2~3次 统反应、肌腱反应 左氧氟沙星0. 3 0 .3 同氧氟沙星每日1次或分2~(LVFX、V) 3次 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0. 6 0. 9 同异烟肼每日分2~3次 盐(帕星肼、PSNZ) 注: 每周2次, 间歇疗法指用药日

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性研究进展

=综述>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性研究进展 朱艳伶1,2,万康林2,沈国顺1 近20余年来,由于耐药结核杆菌尤其是耐多药结核杆菌(MDR-TB)的肆意横行,各国的结核病疫情均呈回升趋势,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112。我国的耐药情况尤为严重。据统计目前初始耐药率为1816%,获得性耐药率为4615%,全国现有耐药的涂阳肺结核病人约42万;在全球对53个国家的耐药调查中,河南省的原发MDR-TB耐药率位居第2位。因此在WHO最近公布的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结核病耐药监测资料中,中国被列为/特别引起警示的国家和地区0之一122。近年来,各国学者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结核杆菌耐药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定位了结核分枝杆菌包括异烟肼在内的耐药基因的位置和基因突变位点,从而促进了第一代快速鉴定耐药突变菌株方法的建立和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开发。 异烟肼作为最主要的抗结核药物之一,是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治疗结核病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也是最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结核药物。已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耐药涉及多个基因变化:katG,inhA,kasA,ndh,及oxyR-ah pC基因连接区,突变形式多样化,并且突变位点又不确定更加剧了结核病防治的困难。因此,对耐药菌的耐药机制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建立方便快捷经济的检测方法,从而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和开展更有效的化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结核杆菌异烟肼耐药机制 异烟肼(Isoniazid,INH)是1912年由两个捷克生化学家首次合成的,但它强有力的抗生素活性直到1951年才被发现。作为使用了40余年的抗结核一线化疗药物,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结核杆菌分枝菌酸的生物合成,造成细胞壁破损而杀菌。但是在单药化疗和不适当化疗期间容易产生耐药性。INH 的耐药性与一个或多个基因的各种突变有关,这些基因主要包括编码触酶-过氧化物酶的katG基因,编码烯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的inh A基因,编码烷基-氢过氧化物还原酶的ahpC 基因,编码B-酮酰基载体蛋白合成酶的Kas A基因及调节分枝杆菌氧化-应激的oxyR基因。 111katG 研究表明INH实际上是一个药物前体,需要经结核分枝杆菌触酶-过氧化物酶活化后才发挥抗结核作用,而触酶-过氧化物酶则由katG基因所编码。最新研究认为katG基因的变异(包括突变,缺失,插入等)导致的结核分枝杆菌触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或缺失可以解释90%以上的INH耐药。20世纪90年代早期,张132等将ka tG基因克隆导入耐INH的耻垢分枝杆菌可恢复INH敏感性。 作者单位:11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120号110161;2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昌平流字五号102206 通讯作者:万康林 近年来研究发现INH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中katG基因突变最主要的是点突变。不同地区菌株点突变的位置变化较大,但约40%的变异出现在S315T位置。此位置变异通过对katG 活性位点甲基化阻碍了INH与katG的结合,导致酶失去活化INH的能力。Coll等142对来源于巴塞罗纳的61株异烟肼耐药株进行分析,其中55%分离株被检测到katG基因有所改变,最普遍的变异是发生在第315位密码子(占32%),这些菌株显示了高水平的耐药,但大多数仍保留了相当的触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ka tG基因其他位置上的变异如D63E,H108Q, T262R,A350S等对于酶的稳定性和催化能力也很重要,可以导致细菌对INH产生不同水平的耐药性和保留不同的触酶-过氧化物酶活性152。KatG第315位点突变率的特点还体现在地区的差异上。如国内的陈曦162等对临床分离的101株耐药菌株进行分析,结果第315位点的突变率占3816%(39/101)。这一结果明显低于南非(64%,80/124)172、俄罗斯西北部地区(93%,191/204)182,而又明显高于芬兰(7%,4/54)、新加坡(26%,41/160)192等地区的报道。 112oxyR-ahpC Christman1102等在研究大肠杆菌和伤寒沙门菌的基础上推断出在肠菌属和其他的微生物里oxyR调节子控制着一套复杂的氧化调节系统,它在对环境刺激反应时被激活。oxyR作为一个调节蛋白它即是氧压的感应器又是基因转录的活化剂, oxyR控制编码解毒酶基因如触酶-过氧化物酶(katG编码)和烷基氢过氧化物酶(ah p C编码)的表达。研究表明在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中的oxyR基因发生大量的移码突变和缺失、失活,使其成为一个假基因。Deretic1112等用这种突变体与携带具有活性的oxyR-ah p C基因的质粒组成一个重组体,结果对异烟肼耐药,表明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的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由于oxyR调节子的畸变。 一般研究者发现在异烟肼耐药菌株中oxyR启动子序列的突变常伴随着katG活性的不足。因此一般将ah pC突变作为katG基因损伤的标志1122。另外Dhandayu thapani1132等通过Wes-tern免疫斑点分析得出突变的等位基因能增强转录活性,即某些katG突变的耐异烟肼分离株存在ahpC启动子的突变,以增强ah p C表达来补偿触酶-过氧化物酶的缺乏,从而抵抗宿主巨噬细胞的氧化。Dhandayuthapani又将纯化的ah pC蛋白导入耻垢分枝杆菌,结果它对INH高度敏感,而在此菌中过表达ah p C蛋白引起对INH耐药。AhpC编码基因突变极少,可能与耐异烟肼无关。 113inhA inh A基因编码的NADH依赖的enoyl-Acp还原酶催化$-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饱和脂肪酸的还原反应,分枝杆菌利用该产物合成的超长链A-脂肪酸是其细胞壁的重要成分。INH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