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和培养环境创造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和培养环境创造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和培养环境创造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和培养环境创造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和培养环境创造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的基本素质、高校所营造的培养环境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培养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今时代,创新的价值更是日益凸现,放眼全球,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科学与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是知识的创新与运用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已经成为时代对当今教育的新要求。这种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来实施,而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环境来培养。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具有促进和阻碍作用,优良的环境对于人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优良品质,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创新实践取得杰出创新成果,为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为社会、经济和科技

何谓创新型人才

餐饮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何谓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餐饮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在餐厅和厨房,整个学历层面上还有接近23.43%的员工还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大部分为高中学历,大学阶段的大专和本科了了无几。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文化消费观念的原因,大学学生耻于做服务员,从基层做起,而具备有大学学历的员工基本上都晋升到管理层了。餐饮从业人员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大部分的从业人员还没有意识到低学历所带来的困难。未来的餐饮将向科技、信息、健康方向发展,从人力集中向技术和专业服务价值集中,如果要面对未来,我们需要从制度着手,加强相应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从整体上提升整个餐饮人力的基本素质。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抓起,现在餐饮酒店从业人员大都是只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学习,没有接触过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学习和研究,很难形成创新的基础。所以创新型人才必须经历三、四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不然你都不知道什么叫煎炒烹炸,什么叫色彩搭配,什么叫五谷六畜等等,何谈创新。 打破现在的组织模式 业内厨房体制上有非常明显的小团体结构,大多数都是师徒相传,这种体制有较好的稳定性,如果管理顺畅也可以有非常好的执行能力,它非常适应于传统的酒店餐饮。但是,这种结构的缺陷也是极其之明显的,徒弟很难超越师父的厨艺,绝大多数的厨师出身学徒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缺乏创新改良能力,这样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而且,从某种程度上,由于缺乏正规教育,很可能许多员工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给我们管理上带来很大的困难(这点从相应的违规违纪比例中可以看出);另外,这种多个小团体的存在,容易对外来人员进行排斥;如此,整个体系将更加恶性循环。 加强人才职场培训和职业规划 目前除一些名牌餐饮企业较为注重员工的培训外,大多数餐饮企业几乎谈不上培训,在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看来,培训是多余的支出,最多也只是内部开展一些技能性的讲解,管理人员也大多凭个人的经验做事。如果从更高层次来分析,如理论的研究、品牌菜的维护、服务特色的历炼、高档餐饮的开发等等,更谈不上统一的培训。因为更高层次培训的缺乏,许多餐饮企业缺少技术复制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拓展新功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来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创新活动的价值导向、为创新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激发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这几个方面。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不仅是求“真”的过程,而且是求“善”的过程,而其求“善”的过程主要是指人们正确运用创新成果、造福于人类的过程。不少人由于伦理价值观念的扭曲、错位,导致创新目的狭隘、畸变和迷失,这不仅使创新成果难以发挥其正面作用,反而严重地危害人类自身,甚至给人类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如核技术、生化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发展经济、造福人类;而其不当使用则会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毁灭人类。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为人们的学习、工作与交往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如果高智商的计算机高手将掌握的网络技术用于电脑病毒、黑客攻击和电脑犯罪,那给人类造成的则是危害。可见,缺乏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念,没有高尚的创新目的,往往会把人们的创新活动引向堕落的深渊。 创新的目的何在,创新为谁服务,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马克思说:“在社会历史内进行活动的,倒是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不是没有自己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进行创新活动的人们同样也都追求着一定的目的,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其有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价值观是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个体的基本信念和判断。人们选择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创新的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进行价值判断、抉择的过程。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有价值标准,其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结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创新目的和创新行为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价,促进创新成果运用合理化,避免不负责的盲目求利行为,把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到指向社会共同的事业上,使其创造力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任务。爱因斯坦曾指出,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能“获得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判断力”,那么,“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必须要让学生获得这种美和善的鲜明判断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这种鲜明判断力的培养负有重要责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能够使学生由“生物人”、“经济人”向全面发展的“道德人”、“社会人”转型;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为人类发展而贡献毕生才智的崇高人生理想,从而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更好地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作出合理的评价。在当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能为其确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大学之道(十六):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 发布单位:宣传部信息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点击率:368 发表日期:2011-08-05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人才的竞相涌现,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高校的主要任务。而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首先明确和加深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等理论或观念方面的认识,不仅必要,而且需先行。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这是潜藏于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中的一种心理潜能。可见,从理论上讲,人人均可创新,事事均能创新。不论是谁,也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人才。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社会众多小发明、小创造的累积效应使然。所以,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更非少数人的专利。然而,社会实践也表明,创新确实又远非人人可以做到。究其原因,在于人人的创新潜质并非都能被激发出来,进而内化为个人的创新素质。这样看来,所谓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即是要将每位学生的这种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呢?简而言之,创新素质即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合金。其中,创造性思维是认知系统,创造性人格是动力系统。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思维的最高形式,其中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其核心特征。针对当前我们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四个方面当是我们需要勇敢面对与着重改革的: 一是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思维习惯。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要有敢于质疑和辩论的信心,还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勇气。教育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充分保护甚至捍卫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二是丰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创新能力排名倒数第五。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想像力的贫乏已成为当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危险的莫过于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唯一的想法”,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变得能够充分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敢于想像,善于想像呢? 三是科学方法和学会学习。科技持续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有赖于人类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已知的东西,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四是广阔的知识背景。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往往在某个时候会组合起来形成新想法、新思路。创造性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是创新人才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如果创造性人格欠缺,人的创造性活动就会陷入困境,而且不可持续。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的成才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对被试中成就最大的与成就最小的各20%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组人中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责任心、进取心、求知欲、自信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科研课题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创新型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申请者: 所在学校: 起止日期: 200 年月日至200 年月日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制

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并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 三、全面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融实践与科研为一体,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求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高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和实训实验环节中,设置演示实验、基本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类不同要求的实验。演示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基本型实验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型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五、模范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 □阚莉莉滑晓军马晶晶 【摘要】培养与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高校相对集中的保定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内容,提出了有效实施保定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设想。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素质能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03044)成果。 【作者单位】阚莉莉,保定学院基础教学部;滑晓军,河北大学;马晶晶,保定学院中文系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以竭诚服务大学生为切入点,拓宽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渠道,构建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大学生全面参与的工作机制。针对素质教育环境的变化,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结合,融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素质提升和职业素养提高为一体;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不断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建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强调专业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试图把大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这种定位的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割裂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使接受任何专业教育的学生都缺乏一种内在的科学与人文的精神。 高校的素质教育应当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目标应当实现多样化,培养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当明确培养主题即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业务基础的夯实,创新品质的培育,社会责任的强化,合作精神的养成,人文情怀的铸就。可以从知识、能力、修养三个层面入手,培养大学生掌握优秀的文史哲文化知识、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宽广的科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现代人才这一目标进行,使大学生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促进学生智力的延伸拓展,个性的形成发展,能力的巩固提升,人格的健全完善,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内在统一的现代人才的教育目标。 基于以上的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和目标理念对接的评价体系。不管是等级制、学分制还是其它的评价标准,需要研究探讨的是评价的内容及方式,传统的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提交论文,基本上还是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巩固和延伸,一定要有一支素养很深的教师队伍参与才能完成,高校素质教育大环境以及教育资源的培养及储备就显得尤其重要。没有一整套的教育体系和一系列的科学评价,就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遵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的特点和原则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当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向以培养大学生能力、提升大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以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取代单一化的教育目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独立的人格价值得以发展,独特的个性品质得以完善,切实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推向前进。致力于将原本粗放型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活动加以整合深化,进而纳入集约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一)开放性原则。素质教育开放性强、融合性强、创新性强,内容涵盖各个学科领域,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应当强调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因而主张开放设计,提倡创新,倡导文化融合和价值共享;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自主学习教育,力戒整齐划一的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确保教育效果。 (二)多样性原则。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以非业务素质为重点,应当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的思维与创造,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面的教育灌输,积极引导学生素质健康发展。 (三)以人为本原则。素质教育主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和兴趣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出发点是服务于提高广大同学的素质,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定位和内在需求;应当客观对待学生素质教育的得与失,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计划,并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四)文理交融原则。素质培养要注重人文精神积淀,强调的是知识与素质相统一,大学应在不同系科、专业、年级当中,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类课程,用选修、辅修的形式,重点选择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系统知识进行教学,从本质上把握人文与科学的内在统一。 三、探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向指标及有效途径 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和行为特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需要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形式来支撑。教育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 · 131 ·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培

31 大学(学术版) 2011年第2期刚刚龚放老师结合古今中外名人观点和故事谈了他对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看法,我想结合我们所做的一项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一下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不同的人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者认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创新型人才,这是一种理解。我不认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应该定位在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标识的一类人,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培养综合素质是比培养某一类人更重要的任务。虽然我们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有差异,但是政府和社会希望大学培养能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这一要求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清醒认识到,教育不是变戏法,不是划定一个目标后通过一系列步骤就能使任何人达到特定要求的。教育更多的是从一个人看似普通的成长过程中发现其潜质、并且针对这种潜质加以有效培养的过程。 鉴于当前整个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也做了一项比较功利的研究,即运用我们在“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中采用完全随机抽样获取的几万份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其中可能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类”学生进行研究。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拔尖学生的标准是“在某一领域有杰出才能,能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并且有公认的成就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从调查的6所“985”院校中抽取出获得过国内外大奖的学生作为研究组,用未获得过任何奖项的同学作为对照组,用五项指标将两组学生进行对比: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度、生师互动程度、教育经验丰富度及校园支持度。在学业挑战度和校园支持度两个指标上,两组同学的得分基本没有差异,得分差异最明显的是教育经验丰富度,主要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活动的程度。在各项活动中,两组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无明显差异,而课后学习行为,尤其是课外拓展性学习上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学习是“大学习”的概念,即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包括课下丰富的学习经历,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在主动合作学习方面,获奖组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明显要好于对照组,另外获奖组的学生一般在课上都会积极提问,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课下经常和同学及老师讨论问题。生师互动指标是我国“985”高校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差距最大的一个指标,但是在这一指标上,获奖组学生的得分明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培养史静寰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好奇心 人们爱好一件事物,往往起因于好奇。好奇心可以诱发人们的兴趣,唤起人们进一步的垂顾与探求。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往往较为敏感,富于探索的精神和发现的能力。反之,对周边事物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人,很难会有创新的冲动与才思。 好奇心是要从小培养的。小孩子往往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好奇心。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给予关注和扶植,而不是漠视和搪塞,就能让这一美好的品格素质在少儿内心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有一本少儿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是针对少年儿童爱问为什么的特点而编写的。这套丛书在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科学知识启蒙、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本人是这本书的千千万万个受益者之一。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书中有一幅插图:一只小蚂蚁,在一个圆环形的纸圈上爬行,纸圈有黑白两面,小蚂蚁不需要翻越纸圈的边缘,只要一直向前行走,就可以走遍纸圈的两面。这只小蚂蚁的有趣故事,使我对拓扑学有了最初的认知,唤起了我的好奇,乃至进一步探求的愿望。让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好奇心就会在他们心里深深地扎下根。 在科学名人的成长过程中,也能看到好奇心的影子。让我们来看爱因斯坦童年的故事。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对袖珍罗盘着迷;6岁时,他开始练习小提琴;10岁,阅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书籍;11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在网上,可以看到一幅爱因斯坦4岁时的照片,幼年的爱因斯坦天真、聪慧、可爱…… 少年儿童的好奇心需要呵护。如果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持漠视的态度,不予扶持,好奇心可能就会夭折。千万不要把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扼杀在萌芽之中! 步入青春期,年轻人对身边的世界依然是满怀好奇的。年轻人的好奇心也需要正确引导。大千世界里,新奇的事情很多。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洪流如潮水般涌来,其中就充满了新奇的东西。但新奇的东西不见得有意义、有价值。要培养好奇心,但也要避免猎奇心理。在信息的大潮中要注意识别:哪些信息有科学内涵或文化内涵,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或者至少有商业价值,如果什么内涵、价值都没有,这样的信息就是垃圾信息,不值得理睬。 一些年轻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其原因之一是好奇心没能得到正确引导。此类情况在大专院校的莘莘学子中也不乏存在。这些学子本是创新人才的备选成员,却迷失于网络,实在令人惋惜。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好奇心也是如此,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二:实践的精神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人才应该而且必须是实干家。满口空谈的人不可能从事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工作者,实践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毋宁说是一种精神。或者说,实践首先是一种精神,然后才是一种能力。 关于实践精神的培养,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新时期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探讨

新时期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探讨 韩纪梅唐世红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必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源源不断地培养大量高素质、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是高等院校光荣而又崇高的任务。 一、加强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及马列主义的德育教育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既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去占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倾向,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既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也关系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育我们的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教育我们的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同时,大学生既是思想教育的客体,又是思想教育的主体。因此,要特别注意通过创造条件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大学生不仅要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日期:

浅谈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源,更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高级管理人才、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人才资源。特别是需要建设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归根到底,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 关键词:转变观念引进培养创新机制优化配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首先要定位何谓人才,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分类和概念,人才按类型可分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按层次可分为一般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学术界对人才表述的概念是广义的。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具体的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人才队伍中具备良好创新素质、具有研发和创新能力,能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做出创造性工作和创新成果的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做出巨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或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他们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这一宝贵的群体资源,让他们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企业建设之中,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企业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开滦是有着百年基业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发展,在践行“一基五线”的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开滦不断壮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开滦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多年来我公司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企业发展的首位,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引进了各类、各层次的人才,但是,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匮乏。就如何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而言,主要是从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引进培养、创造优良环境等方面着手,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如何做一名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

如何做一名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 青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段俊芳周洪勇 摘要: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需要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新;高素质;教师;方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拉大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严峻挑战。因此,“知识和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赛的最大资本。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名教师,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一言以蔽之,中国呼唤创新教育。 然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思非常明白: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 教师要创新,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蚕”、“红烛”的赞誉声中,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要“解放头脑”敢为人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才能有新思路;

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目录 介绍 来源 特征 培养途径 介绍 来源 特征 培养途径 展开 编辑本段介绍 只要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诸如:基础理论扎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要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有效提升我国人才和人力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创新型人才从哪里来?对企业来说,要拥有创新型人才,一是要积极引进。人才不同于普通的人,创新型人才也不同于一般人才,站在各个行业和领域浪尖上的创新型人才总是少数,所以成为各单位争抢的对象,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总是把目光瞄准了创新型人才而积极加以引进。二是企业培养。引进人才不仅成本高,而且数量也相对有限,要想拥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企业在引进创新型人才的同时,还要自己培养人才。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拥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言稿: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江苏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的深化融合,既是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产业,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需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新兴产业。在?十二五?到来之际,加强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是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总体看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市场份额、竞争实力等方面,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存有差距。我们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加强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着,只有创新,产业才有连续发展的活力、产品才有持续推动的市场、产出才有陆续突破的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社会、政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努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江苏省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主体地

位。政府要为企业充分提供创新因子,加快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重点在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产业实现迅速突破,壮大和培养一批省内创新型龙头企业。 二是要积极推进政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加快组建一支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组成的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支持与鼓励省内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学府合作,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运行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体制。 三是加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府组织成立能够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催生新兴战略型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完善体制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才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体制改革与进步的过程,我们要逐步建立起能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和体制。 一是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以市场引导需求、以市场规范竞争,建立有序的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形成成熟的市场化发展和盈利模式。

浅谈如何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引言………………………………………………………………… 一、为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扩招引发高校培养的各类科技人才比列失调…………………(二)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素质结构存在缺陷……………… (三)高校部分专业与就业岗位难以对接……………… (四)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市场需求有差异 二、什么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概述……………….. (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工作………………….. (一)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二)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方式………… (三)人才培养基本课程 结语…………………………………………………….. 致谢………………………………………… 引言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

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将愈加凸显。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出发,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我国必须在提高亿万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同时,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要求,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从加快培养、完善评价、强化激励、做好保障、扩大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初步形成统一部署,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 一、为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扩招引发高校培养的各类科技人才比列失调

农林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没有创新的国家和民族将无法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屹立世界强国之林。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加强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旨归的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这一使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成为目前中国高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迫切需要创新,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为农业发展培养大批急需的富有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农林院校就其自身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路径也在不断进行艰 辛探索和深入思考。 1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释义及若干思考1.1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内涵界定 何谓为创新型人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雄厚科学文化基础,精良专业技能,健康身心素质,良好潜力和极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1];能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2];发现新思路、发明新成果或找到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3];具发展和解决新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开创新领域和发明新事物潜质的人才[4]。上述说法概括了创新型人才的共性,但缺乏对个性的分析。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教改资助项目"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成长机理、培养体系及实证研究"(010956)。 第一作者简介:雷国铨,男,1966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通信地址:350002福建福州金山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ail :lgq707816@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5008729.html, 。 收稿日期:2009-04-20,修回日期:2009-04-27。 农林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 培养路径探讨 雷国铨1,王海林2,梁正1,曹滨斌1,谢芬1,童玲1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350002;2 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州350002)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阐述了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内涵、基本特征和培养的紧迫性,探讨了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路径,对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素质要求;培养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The Discussion on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Cultivation Path for the Innovative Talent in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igh School Lei Guoquan 1,Wan Hailin 2,Liang Zheng 1,Cao Binbin 1,Xie Fen 1,Tong Ling 1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 Abstract: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and it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educating of the high school and the key of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ies.This article explain the Connotation,basic features and the urgency for the cultivation talent for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igh school,discuss the requirement and the path for cultivation for the innovative talent in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igh school,it will play a reference role for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igh school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 Key words: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igh school,innovative talent,quality requirements,cultivation path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3):298-302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