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得素质之一:好奇心

人们爱好一件事物,往往起因于好奇。好奇心可以诱发人们得兴趣,唤起人们进一步得垂顾与探求。有强烈好奇心得人往往较为敏感,富于探索得精神与发现得能力。反之,对周边事物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得人,很难会有创新得冲动与才思。

好奇心就是要从小培养得。小孩子往往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就就是好奇心。对少年儿童得好奇心给予关注与扶植,而不就是漠视与搪塞,就能让这一美好得品格素质在少儿内心发生潜移默化得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有一本少儿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就是针对少年儿童爱问为什么得特点而编写得。这套丛书在引发孩子们得好奇心、科学知识启蒙、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本人就是这本书得千千万万个受益者之一。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书中有一幅插图:一只小蚂蚁,在一个圆环形得纸圈上爬行,纸圈有黑白两面,小蚂蚁不需要翻越纸圈得边缘,只要一直向前行走,就可以走遍纸圈得两面。这只小蚂蚁得有趣故事,使我对拓扑学有了最初得认知,唤起了我得好奇,乃至进一步探求得愿望。让少年儿童得好奇心得到充分得满足与正确得引导,好奇心就会在她们心里深深地扎下根。

在科学名人得成长过程中,也能瞧到好奇心得影子。让我们来瞧爱因斯坦童年得故事。爱因斯坦5岁得时候,对袖珍罗盘着迷;6岁时,她开始练习小提琴;10岁,阅读通俗科学读物与哲学书籍;11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感到狂热得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在网上,可以瞧到一幅爱因斯坦4岁时得照片,幼年得爱因斯坦天真、聪慧、可爱……

少年儿童得好奇心需要呵护。如果对少年儿童得好奇心持漠视得态度,不予扶持,好奇心可能就会夭折。千万不要把少年儿童得好奇心扼杀在萌芽之中!

步入青春期,年轻人对身边得世界依然就是满怀好奇得。年轻人得好奇心也需要正确引导、大千世界里,新奇得事情很多。特别就是在网络时代,信息得洪流如潮水般涌来,其中就充满了新奇得东西。但新奇得东西不见得有意义、有价值。要培养好奇心,但也要避免猎奇心理。在信息得大潮中要注意识别:哪些信息有科学内涵或文化内涵,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或者至少有商业价值,如果什么内涵、价值都没有,这样得信息就就是垃圾信息,不值得理睬。

一些年轻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其原因之一就是好奇心没能得到正确引导、此类情况在大专院校得莘莘学子中也不乏存在。这些学子本就是创新人才得备选成员,却迷失于网络,实在令人惋惜。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好奇心也就是如此,正确引导就是不可或缺得。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得素质之二:实践得精神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人才应该而且必须就是实干家、满口空谈得人不可能从

事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工作者,实践与其说就是一种能力,毋宁说就是一种精神。

或者说,实践首先就是一种精神,然后才就是一种能力。

关于实践精神得培养,榜样得作用就是很重要得。

为了证实镭得存在,居里夫妇在一间破旧得棚屋内里从事繁重艰辛得劳作、

从1898年到1902年,她们不畏酷暑严寒,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

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这就是何等艰难得历程。

在当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得奋斗历程,尤为感人。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富于实践精神得科技工作者,她们在具体得科研工作

中,通过扎扎实实得努力为科技进步做出了自己得一份贡献、

实践精神就是怎样培养出来得呢?笔者认为:实践精神就是科技工作者在

长期艰苦卓绝得探索与开拓得过程中逐步形成得。实践精神作为一种宝贵得精神财富,像接力棒一样在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中传承。这就就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实践精神得培养过程。

实践精神就是以实践能力为依托得。那么,实践能力就是怎样培养出来得呢?

实践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学校与家庭都要负担起重要得责任。其中,家庭得影响不可忽视,家长可以起示范、表率与督促得作用。有得年轻人,上了大学之后还不会自己叠被子、洗衣服,等到她们进入实验室之后,怎么可能有较强得实验动手能力呢?在大学里指导过学生毕业论文或教学实验得老师大都会有这样

得感触:学生得实验动手能力差别甚大,这与家庭教育就是有密切关系得。

在高校学习期间,学校与老师更要着力培养学生得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得实践能力方面,导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不可以越俎代庖、大包大揽。以采购原料为例、老师很有可能知道到哪里去采购原料,甚至知道联系人得姓名、电话、但就是,还就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查询、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得提高。

需要指出得就是,导师让学生自己去干,绝不意味着放手不管。导师至少要做好如下几件事:在学生进实验室之前,进行安全教育;关于研究课题,给予必要得说明;关注学生得研究进展,进行必要得讨论与指导;学生在研究中遇到无法

解决得难题时,导师要认真地答疑解惑。某些导师对学生完全撒手不管得态度,显然就是不负责任得、

导师还必须因材施教。对富于创新精神得学生,要予以呵护,给她们提供适宜得条件,并加以引导;对缺乏创新精神得学生,则要设法启迪她们得思路,激发

她们得创造力。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得素质之三:思辨得能力

遥想当年,许多科学家同时也就是思想家。譬如笛卡尔,17世纪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解析几何得创始人,她集思想家与科学家于一身,留下了“我思故我在”得名言、此一时,彼一时。当今时代,要求科技专家同时也就是思想家,恐怕不大现实。但就是,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应该有思想,或者至少要有想法,这绝非苛求。很难想象,一个思想贫乏得人能够有创新能力、

具体地讲,思辨能力主要包括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等、

先说分析能力、

譬如,对于实验数据得分析,除了专业技术、技巧之外,还需要有较强得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汇总能力,等等。而实验数据得分析,就是建立在实验观察、测定、获取数据得基础上得。这些属于实践得范畴。由此可见,思辨能力与实践能力就是密不可分得。

作为科研工作者,特别就是经验尚浅得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参与具体得科研实验等实践过程,不可以只瞧实验汇报。这就是因为实验过程中得影响因素甚多,实验现象又错综复杂,不一定都能通过实验报告(特别就是经过整理汇总得报告)反映出来、在实验结果出来之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得能力就很重要了。如果只就是把实验数据摆在那里,或者进行简单得汇总整理,这样得研究结果无论对于应用研究还就是理论研究,其科学价值都就是要大打折扣得。把这样得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即使就是投稿到工业应用类型得期刊,都有可能被拒绝;理论型得期刊,就更不会接受了。要对结果进行深入得分析,发现内在得规律,加以探讨与总结,这样得研究结果才更有意义。

判断力也很重要。

在分析得过程中,经常需要做出判断。而我们面对得实验现象(或其她信息源)往往就是真相与假象互相掺混,表象与实质若隐若现,如何去伪存真、透过表象抓住实质,就要考验判断力了。

决策能力更就是至关重要、

对于具体得科研项目来说,从选题开始,到研究方案得制定,都需要考验决策能力。有得时候,我们拥有多种选择余地、譬如从甲地到乙地,有多条路径,只就是长短略有不同,可以随意选择其中得一条,即使走错了,也较易更正。这时我们得选择空间就是较为宽松得。但在相当多得场合,可能只有唯一得选择。譬如,医生给病人动手术,只能选择唯一得方案;对于某些大手术,如果错了,也无法重新来过、这时,决策就相当严峻了、

科技创新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

科技创新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内容摘要:对84名顶尖科技人才的研究发现,创新意识、稳定的研究方向、敏锐的观察力、系统思维能力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四个典型特质。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政府要重点关注塑造利于创新的教育文化、发挥科技评价的创新导向、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等因素。各类科研机构也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评价体系,从薪酬体系、选拔机制、发展渠道和科研基础建设等方面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创新激励机制。 关键词:科技人才,创新,典型特质,培育政策 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自主创新是我国当前的战略举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近4000万,但高层次科技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亟待加强。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十六字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对我国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育目标是明确的,即要以培育一批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的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

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为首要目标。同时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界定及背景特点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人才的定义是: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就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据此,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为了了解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质,我们选取符合以下标准(谭立刚,2004)之一的84 名典型创新型人才进行分析(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样本选自于《跨世科技创新人才》,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二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奖励项目的主要研究者,长江学者和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的第一、第二完成人;三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带头人;四是承担国家“863”、“973”、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或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主持人;五是在高科技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科技创业者;六是在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期刊上发表有价

何谓创新型人才

餐饮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何谓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餐饮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在餐厅和厨房,整个学历层面上还有接近23.43%的员工还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大部分为高中学历,大学阶段的大专和本科了了无几。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文化消费观念的原因,大学学生耻于做服务员,从基层做起,而具备有大学学历的员工基本上都晋升到管理层了。餐饮从业人员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大部分的从业人员还没有意识到低学历所带来的困难。未来的餐饮将向科技、信息、健康方向发展,从人力集中向技术和专业服务价值集中,如果要面对未来,我们需要从制度着手,加强相应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从整体上提升整个餐饮人力的基本素质。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抓起,现在餐饮酒店从业人员大都是只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学习,没有接触过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学习和研究,很难形成创新的基础。所以创新型人才必须经历三、四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不然你都不知道什么叫煎炒烹炸,什么叫色彩搭配,什么叫五谷六畜等等,何谈创新。 打破现在的组织模式 业内厨房体制上有非常明显的小团体结构,大多数都是师徒相传,这种体制有较好的稳定性,如果管理顺畅也可以有非常好的执行能力,它非常适应于传统的酒店餐饮。但是,这种结构的缺陷也是极其之明显的,徒弟很难超越师父的厨艺,绝大多数的厨师出身学徒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缺乏创新改良能力,这样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而且,从某种程度上,由于缺乏正规教育,很可能许多员工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给我们管理上带来很大的困难(这点从相应的违规违纪比例中可以看出);另外,这种多个小团体的存在,容易对外来人员进行排斥;如此,整个体系将更加恶性循环。 加强人才职场培训和职业规划 目前除一些名牌餐饮企业较为注重员工的培训外,大多数餐饮企业几乎谈不上培训,在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看来,培训是多余的支出,最多也只是内部开展一些技能性的讲解,管理人员也大多凭个人的经验做事。如果从更高层次来分析,如理论的研究、品牌菜的维护、服务特色的历炼、高档餐饮的开发等等,更谈不上统一的培训。因为更高层次培训的缺乏,许多餐饮企业缺少技术复制能力。

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保证.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创新,是挺进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创新的重要性决不容我们忽视。 近些年来中国的各方面水平之所以能够发展得如此迅猛,是因为创新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例如国防实力的提升、教育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不断问世、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无一不以创新作为它们的中坚力量。因为只有创新,才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有创新,才可以不断取得进步;只有创新,才可以随时都走在世界前列。 在科技方面,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早年从国外回国,投入科研工作,它摒弃了国内传统陈旧的思想,积极引入了外国先进的思想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到了科研之中,正是他这种敢于打破陈旧思想的精神,使他为祖国创造了“两弹一星”的骄人成绩,同时也诠释了创新的重要性。 在农业方面,创新的重要性也无可比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深知中国人口众多、粮食供应不足的局面;深知要苦研杂交水稻以打破传统水稻种植模式而与权威抗衡的压力。但是创造新水稻的理念早已在他的脑海中形成强音,终于在他的刻苦钻研下,产量远高于传统水稻的杂交水稻问世。假如当初袁隆平迷信权威而没有主动去创新,

那么我想这项惊世之成就必将与我们擦肩而过。 在军事方面,创新的作用更是非同小可。自20世纪向21世纪过度完成后,军事战争方面的对抗由原来的人控模式向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方向转变,也就是谁拥有了精湛的信息操控技术,谁就成为战争的主宰者。例如隐形战斗机、无人侦察机的问世······这无疑是一个跨世纪,敢于投入,敢于研发的创新时代。这就说明将创新思维融入到军事领域,无疑将会出现一个让人无法想象的局面。 创新,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标尺;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因此我们要打破陈旧思想、学会创新,敢于创新,让我们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走向成功。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拓展新功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来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创新活动的价值导向、为创新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激发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这几个方面。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不仅是求“真”的过程,而且是求“善”的过程,而其求“善”的过程主要是指人们正确运用创新成果、造福于人类的过程。不少人由于伦理价值观念的扭曲、错位,导致创新目的狭隘、畸变和迷失,这不仅使创新成果难以发挥其正面作用,反而严重地危害人类自身,甚至给人类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如核技术、生化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发展经济、造福人类;而其不当使用则会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毁灭人类。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为人们的学习、工作与交往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如果高智商的计算机高手将掌握的网络技术用于电脑病毒、黑客攻击和电脑犯罪,那给人类造成的则是危害。可见,缺乏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念,没有高尚的创新目的,往往会把人们的创新活动引向堕落的深渊。 创新的目的何在,创新为谁服务,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马克思说:“在社会历史内进行活动的,倒是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不是没有自己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进行创新活动的人们同样也都追求着一定的目的,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其有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价值观是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个体的基本信念和判断。人们选择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创新的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进行价值判断、抉择的过程。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有价值标准,其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结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创新目的和创新行为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价,促进创新成果运用合理化,避免不负责的盲目求利行为,把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到指向社会共同的事业上,使其创造力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任务。爱因斯坦曾指出,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能“获得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判断力”,那么,“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必须要让学生获得这种美和善的鲜明判断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这种鲜明判断力的培养负有重要责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能够使学生由“生物人”、“经济人”向全面发展的“道德人”、“社会人”转型;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为人类发展而贡献毕生才智的崇高人生理想,从而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更好地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作出合理的评价。在当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能为其确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大学之道(十六):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 发布单位:宣传部信息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点击率:368 发表日期:2011-08-05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人才的竞相涌现,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高校的主要任务。而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首先明确和加深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等理论或观念方面的认识,不仅必要,而且需先行。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这是潜藏于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中的一种心理潜能。可见,从理论上讲,人人均可创新,事事均能创新。不论是谁,也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人才。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社会众多小发明、小创造的累积效应使然。所以,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更非少数人的专利。然而,社会实践也表明,创新确实又远非人人可以做到。究其原因,在于人人的创新潜质并非都能被激发出来,进而内化为个人的创新素质。这样看来,所谓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即是要将每位学生的这种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呢?简而言之,创新素质即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合金。其中,创造性思维是认知系统,创造性人格是动力系统。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思维的最高形式,其中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其核心特征。针对当前我们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四个方面当是我们需要勇敢面对与着重改革的: 一是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思维习惯。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要有敢于质疑和辩论的信心,还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勇气。教育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充分保护甚至捍卫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二是丰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创新能力排名倒数第五。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想像力的贫乏已成为当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危险的莫过于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唯一的想法”,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变得能够充分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敢于想像,善于想像呢? 三是科学方法和学会学习。科技持续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有赖于人类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已知的东西,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四是广阔的知识背景。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往往在某个时候会组合起来形成新想法、新思路。创造性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是创新人才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如果创造性人格欠缺,人的创造性活动就会陷入困境,而且不可持续。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的成才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对被试中成就最大的与成就最小的各20%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组人中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责任心、进取心、求知欲、自信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科研课题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创新型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申请者: 所在学校: 起止日期: 200 年月日至200 年月日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制

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并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 三、全面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融实践与科研为一体,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求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高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和实训实验环节中,设置演示实验、基本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类不同要求的实验。演示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基本型实验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型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五、模范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心得体会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心得体会 【--教师节祝福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促使我们迈 着急促的步伐,进入21世纪。这一世纪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充满了 拼搏和自信。振兴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 创新人才。因此,这一有着深远意义的任务就落在我们教师的身上。我深感任务重大,所以,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将实施创新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 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需要人的内在动机去激励和推动。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一旦有了自信,将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李时珍因为从小立下志愿,要为穷人看病解痛,所以,不畏艰难险阻,到各地去采药尝药,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因为,他自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许多学生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我不对他们泼冷水,而是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未想、做他人未做的事。

许多科学家们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时代。青少年时期,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时期,而创新教育又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但是需注意,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往往面广而不深入,情节过于简单,思维不深刻,需要引导和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凭借课文,从而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但这些创新因素分布广泛,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创新因素蕴含在语言、思维、德育、美育之中。如《司马光砸缸》一课,我挖掘创新因素是引导学生认识救人,既要有勇又要有谋,进而引伸到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把缸砸破,让水离开人,而不是想办法让人离开水。 创新因素广泛分布在词、句、段、篇之中。如在文中的句子有的看似平常,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实际上潜藏着创新的因素。在讲一篇课文时,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设想出一些可能性和合理性的答案,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 □阚莉莉滑晓军马晶晶 【摘要】培养与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高校相对集中的保定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内容,提出了有效实施保定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设想。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素质能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03044)成果。 【作者单位】阚莉莉,保定学院基础教学部;滑晓军,河北大学;马晶晶,保定学院中文系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以竭诚服务大学生为切入点,拓宽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渠道,构建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大学生全面参与的工作机制。针对素质教育环境的变化,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结合,融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素质提升和职业素养提高为一体;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不断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建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强调专业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试图把大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这种定位的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割裂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使接受任何专业教育的学生都缺乏一种内在的科学与人文的精神。 高校的素质教育应当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目标应当实现多样化,培养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当明确培养主题即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业务基础的夯实,创新品质的培育,社会责任的强化,合作精神的养成,人文情怀的铸就。可以从知识、能力、修养三个层面入手,培养大学生掌握优秀的文史哲文化知识、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宽广的科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现代人才这一目标进行,使大学生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促进学生智力的延伸拓展,个性的形成发展,能力的巩固提升,人格的健全完善,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内在统一的现代人才的教育目标。 基于以上的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和目标理念对接的评价体系。不管是等级制、学分制还是其它的评价标准,需要研究探讨的是评价的内容及方式,传统的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提交论文,基本上还是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巩固和延伸,一定要有一支素养很深的教师队伍参与才能完成,高校素质教育大环境以及教育资源的培养及储备就显得尤其重要。没有一整套的教育体系和一系列的科学评价,就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遵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的特点和原则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当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向以培养大学生能力、提升大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以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取代单一化的教育目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独立的人格价值得以发展,独特的个性品质得以完善,切实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推向前进。致力于将原本粗放型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活动加以整合深化,进而纳入集约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一)开放性原则。素质教育开放性强、融合性强、创新性强,内容涵盖各个学科领域,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应当强调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因而主张开放设计,提倡创新,倡导文化融合和价值共享;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自主学习教育,力戒整齐划一的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确保教育效果。 (二)多样性原则。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以非业务素质为重点,应当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的思维与创造,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面的教育灌输,积极引导学生素质健康发展。 (三)以人为本原则。素质教育主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和兴趣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出发点是服务于提高广大同学的素质,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定位和内在需求;应当客观对待学生素质教育的得与失,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计划,并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四)文理交融原则。素质培养要注重人文精神积淀,强调的是知识与素质相统一,大学应在不同系科、专业、年级当中,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类课程,用选修、辅修的形式,重点选择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系统知识进行教学,从本质上把握人文与科学的内在统一。 三、探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向指标及有效途径 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和行为特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需要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形式来支撑。教育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 · 131 ·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培

31 大学(学术版) 2011年第2期刚刚龚放老师结合古今中外名人观点和故事谈了他对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看法,我想结合我们所做的一项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一下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不同的人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者认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创新型人才,这是一种理解。我不认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应该定位在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标识的一类人,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培养综合素质是比培养某一类人更重要的任务。虽然我们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有差异,但是政府和社会希望大学培养能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这一要求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清醒认识到,教育不是变戏法,不是划定一个目标后通过一系列步骤就能使任何人达到特定要求的。教育更多的是从一个人看似普通的成长过程中发现其潜质、并且针对这种潜质加以有效培养的过程。 鉴于当前整个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也做了一项比较功利的研究,即运用我们在“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中采用完全随机抽样获取的几万份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其中可能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类”学生进行研究。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拔尖学生的标准是“在某一领域有杰出才能,能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并且有公认的成就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从调查的6所“985”院校中抽取出获得过国内外大奖的学生作为研究组,用未获得过任何奖项的同学作为对照组,用五项指标将两组学生进行对比: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度、生师互动程度、教育经验丰富度及校园支持度。在学业挑战度和校园支持度两个指标上,两组同学的得分基本没有差异,得分差异最明显的是教育经验丰富度,主要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活动的程度。在各项活动中,两组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无明显差异,而课后学习行为,尤其是课外拓展性学习上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学习是“大学习”的概念,即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包括课下丰富的学习经历,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在主动合作学习方面,获奖组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明显要好于对照组,另外获奖组的学生一般在课上都会积极提问,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课下经常和同学及老师讨论问题。生师互动指标是我国“985”高校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差距最大的一个指标,但是在这一指标上,获奖组学生的得分明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培养史静寰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好奇心 人们爱好一件事物,往往起因于好奇。好奇心可以诱发人们的兴趣,唤起人们进一步的垂顾与探求。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往往较为敏感,富于探索的精神和发现的能力。反之,对周边事物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人,很难会有创新的冲动与才思。 好奇心是要从小培养的。小孩子往往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好奇心。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给予关注和扶植,而不是漠视和搪塞,就能让这一美好的品格素质在少儿内心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有一本少儿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是针对少年儿童爱问为什么的特点而编写的。这套丛书在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科学知识启蒙、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本人是这本书的千千万万个受益者之一。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书中有一幅插图:一只小蚂蚁,在一个圆环形的纸圈上爬行,纸圈有黑白两面,小蚂蚁不需要翻越纸圈的边缘,只要一直向前行走,就可以走遍纸圈的两面。这只小蚂蚁的有趣故事,使我对拓扑学有了最初的认知,唤起了我的好奇,乃至进一步探求的愿望。让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好奇心就会在他们心里深深地扎下根。 在科学名人的成长过程中,也能看到好奇心的影子。让我们来看爱因斯坦童年的故事。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对袖珍罗盘着迷;6岁时,他开始练习小提琴;10岁,阅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书籍;11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在网上,可以看到一幅爱因斯坦4岁时的照片,幼年的爱因斯坦天真、聪慧、可爱…… 少年儿童的好奇心需要呵护。如果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持漠视的态度,不予扶持,好奇心可能就会夭折。千万不要把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扼杀在萌芽之中! 步入青春期,年轻人对身边的世界依然是满怀好奇的。年轻人的好奇心也需要正确引导。大千世界里,新奇的事情很多。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洪流如潮水般涌来,其中就充满了新奇的东西。但新奇的东西不见得有意义、有价值。要培养好奇心,但也要避免猎奇心理。在信息的大潮中要注意识别:哪些信息有科学内涵或文化内涵,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或者至少有商业价值,如果什么内涵、价值都没有,这样的信息就是垃圾信息,不值得理睬。 一些年轻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其原因之一是好奇心没能得到正确引导。此类情况在大专院校的莘莘学子中也不乏存在。这些学子本是创新人才的备选成员,却迷失于网络,实在令人惋惜。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好奇心也是如此,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二:实践的精神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人才应该而且必须是实干家。满口空谈的人不可能从事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工作者,实践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毋宁说是一种精神。或者说,实践首先是一种精神,然后才是一种能力。 关于实践精神的培养,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如何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如何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以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国家“第一资源”。胡锦涛总书记在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自主创新成为共识、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选拔、培养方式就成了关键的问题。在XX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院士们就如何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表达了对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热切期盼。他们说,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建设起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去除束缚创新人才成长的条条框框,给创新营造更好的环境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裴钢院士指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确定了我国的总体科技战略思想,此时,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明显。纵观历史,任何一项伟大的成果后面,必然有一批伟大的人才。“科学创新人才有科学创新人才的评价方式,不能与其他的评价方式混同。我

们在工作中发现,创新型人才可能有其特殊的表现方式。能够出很多成果的科学家,活动能力不是很强,但一定是那种比较踏实、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八十多岁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院士认为,我国过分培养孩子们的“纸上应对工夫”,过分强调“标准答案”,而对他们的动手能力重视不够,对现象本身的“多元性”考虑得不够,对他们的品德修养重视不够。“今天的中学生、小学生,就是将来的科研人员。引进人才当然是个办法,但更多的人才还是靠我们自己培养,因此,要想把他们培养成创新型的人才,现有的方法需要改革。”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院士说,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风气,就是很多单位一味追求论文的数量,导致不少学生刚读研究生,就一心琢磨着发表文章。“可是依据我的经验,一些影响较大的文章,都是在博士之后才写出来的。我有一个学生,一上研究生就急着写文章。我劝他慢慢来。他有篇文章写了七稿我都没让他通过。直到写到第八稿时,才拿到美国的一家刊物上发表,影响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觉得应当大胆地把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删除’,给创新营造更好的环境。” XX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甘子钊院士说:“整个社会提倡竞争当然是正确的,但不能强调过分的、盲目的竞争。现在的年轻人容易着急,一着急就容易想‘同龄人已经怎么怎么了,

新时期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探讨

新时期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探讨 韩纪梅唐世红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必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源源不断地培养大量高素质、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是高等院校光荣而又崇高的任务。 一、加强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及马列主义的德育教育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既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去占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倾向,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既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也关系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育我们的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教育我们的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同时,大学生既是思想教育的客体,又是思想教育的主体。因此,要特别注意通过创造条件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大学生不仅要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以各自的价值取向、在不同领域不断推出众多创新型产品争夺全球市场,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企业与企业的实际创新能力竞争,而最终演变为创意人才之争,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1 创新型人才界定 说到创新人才,通常可以分为两类:(1)具有原创能力的 专业人才,具体表现为各行业的设计师、艺术大师、工程师、名星、传播等人员,这类人才是行业里的灵魂人物,他们不仅拥有对专业的掌控能力,还能做出独一无二产品去服务社会,他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的兼备人才,而且对文化有较深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能把创新思想通过设计语言或策划方案等表达出来,比喻象世博会吴志强、何镜堂等规划设计专家、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奥运会吉祥物设计师韩美林等; (2)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他们可以让创意从 “空想”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他们熟悉产业发展规律、引领产业发展,他们要专门研究、分析专业市场,能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策略,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这类创意人才是既熟悉设计艺术、又懂经营、还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要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不仅需要将艺术和创新结合,更要站在产业的高度,提供富有创意的产品来服务社会,如象陈天桥、马云、马化腾等都是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2 创新性人才特质 (1)极其专业和专注。这类人才不一定要非常好的教育背

景,但一定很专注某一个专业领域。有丰富的从业经验、高超的操作技能、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仅如些,还能有游刃有余的行走几个行业、地域之间,整合需要的创意元素,融和到专业里,形成独特的创新产品或服务模式。 (2)敏捷的思维方法。能对所在从事的行业发展趋势能做 出非常准确的判断,总是能在第一时间迅速进行决择,思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非凡的胆识、深刻的洞察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 (3)坚韧的毅力。创新意味着首创,就是破旧立新,没有 前人的经念可借鉴,当然就存在风险,在困难重重时还要坚守,甚至失败了还要重来,重来还是失败时还要选择坚持,如果没有过人的毅力,很难实现创新的,所以创新型人才通常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 (4)善于学习的精神。创新型人才必须善于学习,不断汲 取营养,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从最新行业动态中寻找到创意的灵感,获得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找到别人没能看见的东西。 (5)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创新型人才思维必须严密,工 作态度必须务实,创新的过程是遵循科学、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必须踏踏实实,这样才能保证准确地分析、判断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以科学的精神完成创新实践。 3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的终极目的是要增进人类的幸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单位等全社会参与,共同培育创新意识,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 3.1 政府层面

如何做一名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

如何做一名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 青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段俊芳周洪勇 摘要: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需要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新;高素质;教师;方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拉大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严峻挑战。因此,“知识和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赛的最大资本。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名教师,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一言以蔽之,中国呼唤创新教育。 然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思非常明白: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 教师要创新,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蚕”、“红烛”的赞誉声中,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要“解放头脑”敢为人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才能有新思路;

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目录 介绍 来源 特征 培养途径 介绍 来源 特征 培养途径 展开 编辑本段介绍 只要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诸如:基础理论扎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要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有效提升我国人才和人力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创新型人才从哪里来?对企业来说,要拥有创新型人才,一是要积极引进。人才不同于普通的人,创新型人才也不同于一般人才,站在各个行业和领域浪尖上的创新型人才总是少数,所以成为各单位争抢的对象,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总是把目光瞄准了创新型人才而积极加以引进。二是企业培养。引进人才不仅成本高,而且数量也相对有限,要想拥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企业在引进创新型人才的同时,还要自己培养人才。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拥

浅谈如何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引言………………………………………………………………… 一、为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扩招引发高校培养的各类科技人才比列失调…………………(二)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素质结构存在缺陷……………… (三)高校部分专业与就业岗位难以对接……………… (四)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市场需求有差异 二、什么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概述……………….. (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工作………………….. (一)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二)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方式………… (三)人才培养基本课程 结语…………………………………………………….. 致谢………………………………………… 引言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

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将愈加凸显。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出发,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我国必须在提高亿万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同时,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要求,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从加快培养、完善评价、强化激励、做好保障、扩大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初步形成统一部署,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 一、为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扩招引发高校培养的各类科技人才比列失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