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媒介融合看记者技能——以报网一体化为例

从媒介融合看记者技能——以报网一体化为例

从媒介融合看记者技能——以报网一体化为例
从媒介融合看记者技能——以报网一体化为例

从媒介融合看记者技能

——以报网一体化为例

引言:本文以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为背景,以报网一体化为例,讨论这个背景下记者技能的各个方面需要完成的转变。这个转变不仅需要记者对网络的发展有深入透彻的分析,更需要其加强不同方面的技能。媒介融合即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对于记者自身而言,需要提升的不仅是外在技能,更是自身的内在技能。

关键词:媒介融合、记者技能、报网一体化、公众参与

一、媒介融合——21世纪的必然产物

在当今社会,网络的异军突起,已然是不争的事实。诚然,传播媒介也在经历巨大的变革,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发展到现在被誉为“第四媒介”的互联网。而原本互不干扰甚至互相牵制的几种媒介之间已经悄然兴起一场新的融合,即“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提出。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

那个时候的普尔先生,可能没有想到,在3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观点不仅只是一个理论构想,而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以报纸和网络来说,从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将互联网确定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以来,十多年的时间一晃而过,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了千万人的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16日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这个数字也会随着时间逐渐上攀。3.38亿,这个占中国人口1/4的人数告诉我们,网络已基本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对于媒体而言,网络的普及带给报纸的竞争是强劲的。如果人手一台电脑,可以查看新闻时事及评论,报纸的存在就显得有点多余,况且网络还提供了一个报纸没有的互动的模式。对于传统的纸媒来说,寻求改革总是比自甘堕落要好,而改革之路即从报网一体化开始。报网一体化产生了一个新的信息的传播、生产和经营方式。媒介的融合有多方面的好处。第一是将两种媒介的优势兼容、缺点互补,形成了强大的媒介力量。第二是发掘出了传统媒体的空白区域,在这块空白中延伸了整个媒介市场。2004年美国报纸协会发布的调查统计数据,现在北美有1500家日报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全世界各类报纸的网站超过了5000个。

[2]2007年6月,《广州日报》在全国率先成立滚动新闻部, 实质性地探索报纸与网络、手机等媒体的融合互动,为我国的媒介融合开创了先河。最引人注意的是,地方报纸的网站已经成为人们获得本地新闻的第一渠道,报纸网站的优势已经表现了出来。

二、记者外在技能转型

无论是纸媒还是网络媒介,抑或是媒介融合下的报纸网络,作为记者,毫无疑问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素质,诸如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求客观真实的精神、拥有记者独立性以及与时俱进的新闻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恒定不变的要求。而随着报网一体化所发生变化的,是对记者在报道方式和手段方面的技能要求。我认为,以下三点技能是报纸网络记者所需要

掌握的:

(一)成为背包记者(Backpack journalist)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同一个记者不再单纯地只为某一种媒体提供报道,他需要同时为纸媒、网络甚至电视、手机等多种平台提供报道,这就要求记者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仅是文字记者,或者是摄影记者等,而应该是“多面手”。[3]这样的全能型记者又被称为“背包记者”或是“全媒体型新闻人”。

所谓全媒体型的新闻人,说透了,就是指能够掌握文字、摄影、录像及网络等多种媒介技能的人。[4]在中国新闻界,过去媒体人员的职责分工一直非常明确,搞文字的和搞摄影的、录像的泾渭分明。单一的工作到了全媒体时代势必需要进行调整。记者既需要在现场用文字记录下事件过程,也需要配发与事件相符的图片。如果需要现场报道,记者还要充当主持人。从幕后走到台前。这样,一条新闻只需要一个记者就可以完成,其他记者可以跑其他新闻。背包记者的作用显而易见,既节省了人力、财力、又锻炼了记者多方面技能。“背包记者”意味着的是一专多能,文字、主持和摄像等领域的结合和统一。

(二)多媒介适用的考虑及筛选。

停留在技术方面的全媒体型新闻人是远远不够的。在媒介融合时代,当记者所提供的新闻、信息不再局限于传统纸媒这样一个单一的发布平台,而是同时体现在网络版、手机报等多渠道、多平台的时候,记者采写新闻时,就必须意识到,不同的读者群体对于媒介会有不同的选择。

同一条新闻,报纸可能只需要一段文字配上一幅图片,而放到了网络上可能还需要视频;同一条新闻,以报纸的特点应该怎样去写,在网络或者手机上发布又应该呈现怎样一种形态。新闻发布后,如果在网络中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或者引发质疑等情况,又该怎样去应对。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以《纽约时报》为例,其实施了“无缝隙新闻编辑部”(Continuous News Desk) 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下, 网络新闻部的人开始参与报纸编辑部每天的编前会和其他各项策划会议, 以便及时了解, 或者适度介入到报纸的报道行动中去。[5]在这种体制下, 传统的新闻报道流程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记者和编辑对于网络、报纸的报道和编辑差异就会有所了解,从而在工作中能够有的放矢,提高工作质量。

就报纸而言,其受众定位就有很大的差异,更不用说报纸和网络之间存在的差别。这就要求记者对于所采访领域有着比以往更充分的知识储备,对所报道问题的广度、深度、高度甚至未来的发展都要有更高的把握水准,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无疑给记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很多。

(三)采编一体化。

上海《解放日报》认定了一批“数字记者, ”这些记者在正常的采访写作基础上, 以自愿为基础, 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 实现即时播报功能, 使他们采写的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报社的网站上。这些“数字记者”,其实也承担了编辑的职责。[6]这就是采编一体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报纸、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报业的竞日趋激烈。与“全媒体型新闻人才”一样,采编合一也是媒介融合之后所产生的顺应媒介发证的新的记者编辑分工策略。

采编一体化要求记者同时拥有编辑文字的功底,特别在突发新闻中能够使滚动消息及时登上报纸版面或是网站主页上而不需要再转手经过编辑的润色。采编一体化的作用显而易见,首先是能减少报纸的支出、精简员工;其次可以将突发事件的最新报道情况直接反映给受众,提高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的源动力,赢得了时间,也是在媒介竞争中赢得了优势。

三、记者的内在技能转型

外在技能可能通过短时间的训练与学习即可习得,但是内在技能的培养则需要长时间的熏陶与磨练。美国传播学者斯蒂芬·布雷德利提出,在媒体互动这一层次上,传统媒体以电子方式与消费者联系以感觉他们的需求。[7]记者也如此。在我看来,报网一体化的形成使记者从单一的传递信息转变为懂得与受众交流信息、分析信息、理解信息。报纸方面,记者对工作已经驾轻就熟,但是网络方面,记者仍需要进行摸索。而落实到具体的,我认为可以是对网络舆论的应对、进行新闻舆论监督与网络舆论监督之间的制衡以及辨别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能力。

(一)发挥新闻舆论在网络的作用

网络舆论代表了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自己的观点,并且渴望获得媒体和政府的支持。网络传播与传统的通信网络和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在于,它除了提供一个通信和传媒的渠道(Channel) 以外,还提供了一个公共的空间(Space)。[8]虽然舆论的主体是公众,他们由相近或相同的认知而有所关联,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9],但传统媒介一直被认为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执行者,代表了广大公众。在报纸中,新闻舆论监督的承担者总是媒介,而执行者是记者,而公众正通过网络舆论监督逐渐拥有了话语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媒介的新闻舆论不仅要依靠公众,使公众能够享有言论自由,如可以在博客、微博、BBS上自由地发表意见,同时要引领公众舆论。为什么公众相信报纸?因为他是真实的、正确的、可靠的。为什么公众在网络上得到了话语权但对网络舆论总持有一种质疑态度?因为网络舆论有其不可靠性,而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在网站上发布确切的消息,以“把关人”的姿态将真实、迅速、客观的新闻舆论传递给公众,并与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对比,对正确的事实加以重视,对错误的谬论加以纠正,发挥出新闻舆论在网络中的作用。(二)辨别网络信息孰是孰非的能力

网络开放的天性使其具有了“放大效应”,很多微乎其微的事情被放大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记者的揣度和衡量成为了新闻报道的关键;网民的过于情绪化,不负责任和网络的虚无主义都是助推剂。网络的自由性使其具有了“虚假性”,谣言、诽谤、诬告等虚假信息在网络舆论中大量存在。

2008年,一则题为《国家发布馒头标准:应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消息在网上流传。消息中称,从2008年1月1日起,小麦粉馒头的国家标准实施,针对馒头的形状、体积等感官方面作了要求,要求馒头须是圆形或椭圆形,形态完整美观。一时间,网上舆论哗然,众多网民纷纷讥讽此举措纯属“找茬”行径。许多网站纷纷转帖并进行投票,公众回应相当热烈,许多网民称这是治表不治本,与其规定馒头的外观不如规定馒头的质量和卫生。事件最后是政府辟谣,此消息是无稽之谈。网络舆论产生的谣言使很多网民信以为真。

对于这种情况,记者应该懂得如何辨别是非,须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准确核对后再加以评判,免得南辕北辙。而在网络这一大染缸中,记者接收的信息都是无限量的,选择真实正确的信息成为了记者很重要的能力。

(三)进行新闻舆论监督与网络舆论监督之间的制衡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应是新闻媒体所承担的份内之事。其实不然。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将舆论监督认为是“舆论通过自在的存在,对社会发生的事件、问题产生影响”。[10]这并非只有通过传媒来反映。如果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关于某一事件、问题的舆论,经媒体报道并对某些当事人和组织产生了影响,这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一般是新闻舆论监督;有时,公众的讨论和参与形成舆论,对当事人或组织产生影响,是舆论监督的另一种形式。网络舆论监督倾向于后者。

网络舆论监督一般通过BBS、博客发帖出现,网民始终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躲猫

猫”事件中,网民调查团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事件的顺利解决。在网络舆论监督兴起的同时,新闻舆论监督需要做什么?记者需要做什么?首先需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捕捉到新闻线索。如果是在网上得知,需确认其真实性后再进行追踪;如果在现实社会中,需及时报道给公众,当然同时在网络发布。“躲猫猫”事件中,《云南信息报》首先揭露了这一事件,随后虽被压制住,但一星期后又进行了追踪报道,同时引起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扩大。记者所应该承担的即使如此:在以公众为主导的网络舆论监督与以媒体为主导的新闻舆论监督之间寻找一个制衡点,让公众能够通过网络传递心声,同时记者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更好地以报纸网络这种较权威的方式为民众取得应有的权利。

结语:传媒发展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其他媒体。今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那个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在媒体融合之后,人们对其的需求与对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需求也并不重合。就像Chris Anderson的“长尾理论”所认为的一样: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商品是一个坚硬的头部,而海量的、零散而无序的个性化需求则形成了一条长而细的尾巴。将尾巴上足够的个性化需求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商品还要大的市场。[11]在我们看来,媒介之间的融合就像是长尾上的每一小部分,他们依附于主流商品(媒介),但是冲破了媒介的个体找到了契合点,完成了融合,使这条尾巴找到了广阔的市场。

对于记者而言,媒介融合,特别是报网一体化即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如何把握机会通过提升自我的外在技能和内在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需要每个记者对媒介融合的现状进行一个清醒的分析,并据此进行“自我转型”。

各类媒介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规律。这并不是代表报纸的传统运作方式将会改变,也不代表网络只有靠依附纸媒才能实现其价值,而是在信息社会环境条件下所寻找的新的生存和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的阐释【J】,黑龙江新闻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5339411.html,/by_xwcb/system/2007/08/30/010053411.shtml

[2].[3]. 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J】,新闻战线,2005.8

[4]. 朱金平,怎样成为一个全媒体型的新闻人【J】,军事记者,2010.8

[5]. 董瑞、何洋,论报网融合及未来趋势【J】,图书与传媒,2010

[6]. 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M】,2007年

[7].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7

[8].[9].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 张海鹰,《网络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 周鸿铎,洞悉媒介——回应传媒变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互联网+”推进实体经济改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

“互联网+”推进实体经济改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 陆峰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 我是来自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的,我叫陆峰。我们是长期从事互联网产业相关的研究,最近大家探讨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说,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最近两年来,2015年7月份的时候,咱们国家发布了“互联网+”战略,最近两年来,咱们国家的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是非常快。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咱们实体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是关于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打垮了实体经济,针对这个负面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展开讨论,这种论述是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个人认为是实体经济当前发展的健康还是不健康,其实跟互联网关系不是很大。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融合仍旧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跟互联网融合仍是虚拟经济。 我们知道4月21号的时候,习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的时候强调,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化,提高制造业的水平,不能脱实向虚。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国家强盛的基石。近几年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实体经济传统的组织、运作、服务、商业模式带来了不少的冲击,让实体经济步入了发展的镇痛期。当前可以说是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顺势而为,正确看待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的颠覆性的影响,积极发挥互联网第一创新要素的作用,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将为实体经济注入发展新动能,开启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新方位。

我们知道,最近两年来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越来越快速,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当前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成为了中国经济新动能重要来源。围绕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今天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跟大家交流和探讨。 第一个方面就是说,“互联网+”战略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主要讲讲就说是,“互联网+”战略下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有哪些大背景,这些大背景对我们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哪些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就是讲讲,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个深刻影响主要是从互联网对我们实体经济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包括技术的创新等方面带来的一些深刻的变革。 第三个方面主要讲讲,互联网培育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们知道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符合五大发展理念,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发展。 一、“互联网+”战略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背景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通用基础设施 2008年咱们国家工信部成立以来大力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各方面的基础设施是不断的加快升级,经过过去的八、九年宽带普及提速的方面的努力,我们新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云+网+端”这种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以前我们企业搞信息化,哪怕是各个部门搞信息化的时候非常麻烦,因

移动云网融合应用场景解决方法

附件2 中国移动云网融合应用场景及解决方案 “移动云”是中国移动自主研发,面向政府部门、企业客户和互联网客户推出的新型云计算平台,提供弹性计算、云存储、 云网络和云安全等基础设施产品,数据库、视频服务等平台服务 产品,并通过云市场引入海量优质应用。结合专线、CDN等运营 商优质网络资源,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政务云、行业云、混合云等 解决方案,中国移动拥有规模庞大的客户群,利用移动云的资源 与网络,可以更好的为客户服务,促进客户业务发展。国务院国 家政务云、湖南省政府政务云都选择使用中国移动“移动云”。 一、云主机 1.1、产品定义 云主机是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IT资源,为客户提供按需使用的计算资源服务。客户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不同的CPU、内 存、存储空间、带宽以及操作系统等配置项来配置云主机,通过 灵活的计价方式和细粒度的系列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稳定性,降低客户的使用成本。 1.2、产品特点 (1)快速部署:客户可以随时申请资源,云主机从申请到生成仅需数分钟时间,快速投入使用

(2)弹性灵活:多台云主机即开即用,灵活扩容,支持CPU、内存垂直升级,最大程度满足业务弹性需求,客户可以根 据业务需求订购相应规格的云主机,降低使用成本 (3)简单易用:客户可以通过控制台完成对云主机的全项指标监控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操作简单 (4)稳定可靠:云主机可用性不低于99.95%,提供宕机迁移、数据备份和恢复等功能,确保业务稳定。云主机备份数据以 多副本形式保存,数据可靠性可达99.9999999% (5)安全保障:提供密钥认证、安全组防护、防火墙防护、多用户隔离等手段,确保业务安全 (6)无缝拓展:云主机与移动云各种丰富的云产品无缝衔接,可持续为业务发展提供完整的计算、存储、安全等解决方案 1.3、应用案例 出版发行集团:中国移动协助发行集团提供电商服务,建设完成集图书及多种商品销售、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众多商家共同 经营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5339411.html,/)。 二、云存储 2.1、产品定义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存储技术,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 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

媒介融合概论

媒介融合概论 题型:①名词解释(4个) ②简答 ③论述 ④分析:哪些属于媒介融合,哪些不属于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媒介产业在媒体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方面所进行的聚合和演进。它既指代这些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指代新闻生产过程的融合,同时也指代新闻产品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数字等形式呈现出来的信息服务方式的融合。 二、媒介融合的类型以及大致特征(P11-P23 ) ⒈媒介技术融合 ⒉媒介所有权合并 ⒊媒介间战术性融合 ⒋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 ⒌新闻报道融合 ⒍新闻从业者的技能融合

三、【论述】媒介融合理念对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P24-P28) 从传播的“5W”来考察,这种影响表现为: 1.Who---传播者从“术业专攻”到“通才全能”,同时分工细化 2.What---信息从重复叠加到整合连贯,同时各具特色 3.What channel---渠道从各自为营到互动整合,同时分组多元 4.Whom---受众角色从单一线性到多重交叉,同时分众传播 5.What effect---传播效果从一元效果到复合效果,同时分别影响 四、媒介融合对我国媒介产业的深刻影响 1.媒介融合将促进媒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演化 2.媒介融合将促进媒介法规和相关管理制度的保障 3.媒介融合将促使媒介产业的盈利模式发生转变 4.媒介融合将催生新的传媒服务理念 五、【简答】我国媒介融合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联动阶段 2.传统媒体与网络的“报网互动”阶段 3.“第五媒体”与其他其他媒体的融合阶段 4.传统集团尝试融合式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实践阶段 六、【简答】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各个环节及其新特质 1.多介质运作: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特质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推进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推进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互联网业、金融业和电子商务业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行业融合日渐深入,已经形成新的“互联网金融”蓝海,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在支付、结算和融资领域内的种种“举措”,给银行的传统经营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面对互联网金融演进中的一个又一个挑战,传统商业银行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谋变措施巩固自身地位,以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拔得头筹。 颠覆或融合?刚刚开始 当前,社会各界对互联网金融众说纷纭,互联网和金融的边界在不停地突破和交叉。其实,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或融合才刚刚开始,二者要真正交融并产生化学反应,进而推动中国金融业进步,必然需要市场参与各方共同努力,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金融,也是一个从转变到融合的过程。 余额宝充分体现互联网思维 以“余额宝”为首的宝宝军团们淋漓尽致地体现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 可以这么说,余额宝是第一款意识到了远尾客户价值的基金产品。而为了吸引这些平民客户,它也成为了第一款遵循“客户体验至上”理念设计的基金产品。这让发行余额宝的天弘基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小公司,一跃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 互联网金融方向在于互联网思维向金融的渗透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于互联网思维向金融的渗透,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服务理念和模式的巨变。当互联网技术将客户对象推至需求曲线的“远尾”后,针对远尾客户特性而出现的商业模式。其核心内涵是平民为王、用户体验至上、规模制胜。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服务本身具有虚拟性,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可大幅降低服务成本。这两点决定了互联网思维在金融行业中有广泛应用空间,并会带来深远影响。 网上售卖基金产品不甚稀奇。但在过去,基金一直被看作为投资领域的“奢侈品”。毕竟,会到银行或券商柜台来购买基金的人似乎都显得比较“高大上”。因此,传统理念里在网上卖基金时,基金也会把这类人群作为主要销售对象。但事实上,互联网通过降低基金销售成本,已经让基金的潜在客户群体大为扩张。那些资金量很小的人,可能不会为了赚取区区几块钱的收益而专门到柜台去排队,但在全民网络时代,网上操作只是动动手指的事。所

官方媒体融合新闻下的转型之路——以官媒国庆专题融合报道为例

23 融合与发展·研究官方媒体融合新闻下的转型之路 ——以官媒国庆专题融合报道为例 摘 要:“媒介融合”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历程之中是一个比较有深刻技术内涵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也指引着市场的改革,并且在我国传统媒体改革中的热度一再攀升。备受瞩目与争论的“媒介融合”是通过在互联网新闻传播要求指导之下,进一步对新闻的样式进行修改。一系列的官媒专题报道传递出官方媒介正在向媒介融合发展的信号,尤其是在2017年的报道中更是强烈。本文将以此分析媒介融合情况下官媒融合新闻的应用及发展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官媒;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23-02DOI:10.19483/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5339411.html,ki.11-4653/n.2018.09.006 文/邹佳琦 王新宇 詹慈媛 1.融合新闻的概念及特征 1.1融合新闻的概念及特征 融合新闻报道,是指在互联网新型技术指导下,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语法规则”进行的重塑,这是传媒全球化所推动的媒介融合所衍生出来的新式报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融合新闻有着以下三个特征。 1.1.1多媒体化呈现新闻信息 新闻融合是建立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之上的。多媒体化的新闻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新闻信息,同时,也是将多媒体享受提供给用户。通过媒介的融合,多媒体手段为基础的融合新闻使得新闻传播的过程更加人性化和高效化,并且通过文字、图片(新闻照片、新闻漫画和新闻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传达新闻信息,有着更强的趣味性。 1.1.2媒介元素运用具有交融性 在媒介元素运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通过对文字的深度价值、音视频的形象亲和力、互动设置的沟通便捷等相关优势的借助,新闻信息得以更好的传播。媒介元素的交融并不是将所有的媒介元素杂糅在一起,而是针对实际情况对媒介元素进行使用,以此进一步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1.1.3注重互动、服务和用户体验 融合之后的媒体平台,集百家之长,并以其互动性著称。通过对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中各项媒体的运用,让客户能够进行意见发表、内容创造以及信息共享。与此同时,新媒体对用户互动性的重视,进一步使得用户进行内容创造这一过程得到保障。新媒体时代“受众”逐步转变为“用户”,显著地提升了其地位。2.官媒运用融合新闻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正是这一趋势,给传统的传播方式与媒体格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各路媒体为了在数字化时代中脱颖而出,纷纷采用了媒体融合这一手段,官媒亦是如此。 传统的媒体技术与传播途径所承载的新闻是比较单一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元素融合到了新闻表达与传播之中,这就为官媒进行融合新闻这一转变创造了条件。融合新闻有两个特点:一是全方位;另一个是全过程。融合新闻在多种媒介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对新闻内容进行由内而外的全方位报道。另一方面,融合新闻有效地展示了新闻事实各个节点以及重点细节,以此将新闻的全过程展现给客户。 融合媒介手段在官媒中的采用,将有效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并且在对新闻传播不断优化的基础上,有效对新闻事实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正是如此,造就了融合新闻的真正价值。 3.官媒融合新闻案例实践及实际收效分析 2017年10月1日,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的重要节日,为积极响应民众的爱国热情,中央官方媒体在对此进行专题报道的同时,充分发挥各媒体传播方式有机结合的突出效果,引导民众通过H5产品、爱国主题游戏和视频直播方式积极参与到节日中来。 3.1案例实践 3.1.1 H5产品 H5产品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结合的产物,由于其相比较于传统传播通道的显著技术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05T10:59:09.9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作者:刘峰华 [导读] 所以通信工程中的多网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合理利用,在多网融合技术的带动下可以有效促进我国通信事业的大力发展。本文在此从多网融合技术的内涵出发,对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安全防护做了一定的研究。刘峰华 身份证号码:45098119xxxx222312 摘要:近年来,通信工程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通信工程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是通信工程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通信工程中的多网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合理利用,在多网融合技术的带动下可以有效促进我国通信事业的大力发展。本文在此从多网融合技术的内涵出发,对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安全防护做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多网融合;经济性;技术性;发展趋势 前言 多网融合技术在我国通信工程内部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数据之间的相关障碍,而且能够使得整个通信工程的项目过程得以更好地完善。由于其具备高效率、成本低及安全可靠等众多优势,应用于通信工程中还能够推动行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已成为通信工程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多网融合技术概述 多网融合是指在宽带信息网中,将光纤作为基础的传输网络,将子系统包括管理和监控、安全防范等等网络控制直接接入,或在信息网中间接转入,以IP作为协议的基础,通过各种系统和技术的联合,实现数据的统一的分析和管理。换言之,就是通过管理合并各种子系统,对其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信息网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从通信工程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多网融合技术来调整通信玩过的操作方式。一方面,全面综合和融合通信工程中各个子系统的管理信息和数据信息,另一方面,多网融合技术通过接入融合通信网络的插口和地址完成各个子系统的信息融合。在通信工程中实现多网融合,必须要处理通信网络中的IP协议,如果IP协议不能快速接入,那么通信工程中的多网融合也就没有现实的意义,因此在通信工程中进行多网融合,要充分考虑这两方面的内容来实现多网融合,充分发挥出多网融合的目的和效果。 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是今后通信网络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要全面结合当前的通信工程系统需求和现代化科学技术,选定目标,统一规划,有重点、有计划、有选择的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多网融合技术的内涵 多网融合的主要内涵体现为在应用和管理过程中将多种技术和系统实施有效的联合,进而在数据分析和管理方面达到统一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可以使不同的子系统实现统一化管理,能够对融合后的信息实施统一传输,最终在管理方面实现统一。多网融合的实现对通信工程而言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两点:首先,与通信工程相关的各种具有差异性的子系统在数据和管理方面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展现出鲜明的综合性特点。其次,地址和插口的接入融合是成为多网融合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多网融合要想真正实现,完成对不同子系统信息的有效分析,IP协议的接入一定要保障。这成为衡量网络融合效果的一个基本标准,所以从形态和形式两方面重视做好多网融合十分关键,这样才能保障多网融合最终取得实效。 三、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所具有的优势 1、多网融合的经济性 通信工程是一种结合电子信息,以通信网络为基础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通信工程具有集成化、综合性、复杂性的重要特点,设计开发一个完成的通信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如果想要在通信工程中应用多网融合技术,我们首先要考虑基于多网融合的通信工程是否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实践分析,和传统的通信工程相比,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多网融合技术,能够节省百分之四十左右的资金投入,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基于多网融合的通信工程将子系统的控制网和网络信息网有效地联系起来,实现了集成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节约了资金投入,还简化了通信工程开发设计工序,具有其他通信工程技术没有的优势。因此基于多网融合通信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2、多网融合的技术性 1)提升功能。由于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实现了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管理模式,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管理模式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具有优势,优势表现在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将通信工程中的每个系统结合。在通信工程中应用多网融合技术,可以节约通信工程的成本和商业占地面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多网融合技术的提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依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和工程进度,分批建设和实现智能化系统。这样方便调整和更正漏洞,减少了通信工程开发商的投资压力,为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奠定基础。2)增值服务。与传统通信工程的应用技术相比,多网融合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通信技术和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的应用中逐渐产生出越来越丰富的增值服务功能。这些功能被广泛应用在相关的各个领域,为用户带来新体验和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通信系统。 3、提升通信工程网络应用能力 随着信息化和电子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联网应用模式、电话应用模式、电视应用模式等传统网络应用模式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但受其之间不兼容性的影响,通信资源会受到极大的浪费,而多网融合的出现和逐步推广,可以有效的提升各种应用模式之间的兼容性和通用性,提升通信工程的资源利用能力。另外网络融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使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当通信方式和网络硬件模式得到有效的优化时,通信工程整体网络的稳定性、发展速度和整体性能等方面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为通信工程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信工程自身特性决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网络应用类型间的资源共享。 四、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不足及防护 多网融合技术有着如此多优点,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通信系统中的各子系统直接接入宽带信息网存在安全隐患。

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传媒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重大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技术的逐渐革新,尤其是现时网络化技术的推动,让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化,媒介融合、发展与交互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已经迎来了媒介融合时代。 1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先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所提出的,原本的意义指的是各种类型的媒介表现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发展动向。它的概念包含着狭义与广义两层意义,狭义上指的是将各种类型的媒介形态“融合”起来,以实现“质变”,进而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包括了:数字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就广义而言,“媒介融合”其范围更为广泛,当中包含了所有的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结合以及融合,其不但包含了媒介形态的融合,同时更包含了媒介作用、传播方式、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不同要素之间的融合。 2媒介融合下的现状与问题 2.1虚假新闻泛滥新媒体的涌现,媒体形态的丰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等都有了不同水准的飞跃。但是,在其拥有积极意义之时,也存有着各种问题,有部分媒体总喜欢从“网友曝”当中“找新闻”,这也是导致假新闻产生的一个原因,一样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14年出现的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濒临灭绝等假新闻,便是某些网络媒体相互转发而发酵起来的。像上述的假新闻,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便已经被进行发布,容易导致严重的影响,更严重者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繁荣。 2.2新闻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媒介的融合,虽然能够在一定水准上给予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与空间,不过同样会存有着不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包括其侵害了一般人的私隐,直到最后不得不走司法

什么是媒介融合

一、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媒介融合的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 定义 1.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3.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类型 ―新闻业融合‖五种类型 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便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新闻业融合‖)的类型,前三种是从―媒介组织行为‖来划分的,后两种则是以从业人员的角度进行划分的: 1.所有权融合 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如美国佛罗尼达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美国俄亥俄州的新闻电讯集团,都是将各自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进行了融合。 2.策略性融合 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如分属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介内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 3.结构性融合 这种融合与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奥兰多哨兵报》决定雇用一个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报纸新闻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报纸的编辑记者可能作为专家到合作方电视台去做节目,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与解释。 4.信息采集融合 这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前文中谈到的―超级记者‖的工作便属此类。 5.新闻表达融合 这主要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媒介融合的特征

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

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新闻学 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 代星郭继远 【摘要】媒体融合面临获取用户和盈利模式创新的双重挑战。本文以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例,从拓展获取用户的多渠道内容分发平台、拓展创新媒体的服务功能、重构新闻生产方式、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四个方面解析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生产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面临诸多挑战。第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覆盖面有所变窄,以网络为传播介质的个人电脑、移动终端、网络电台大大拓展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第二,传统媒体由专业记者生产的新闻信息产品因版面、时段限制,难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垂直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大众点评、淘宝等基于朋友圈及地理位置的UGC类(用户生成内容)生活服务信息在用户需求占比越来越高。第三,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展示类广告模式,受到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效果营销、大数据营销的挑战,广告主更倾向新媒体。第四,传统媒体的采编、纸张、发行等成本越来越高,其商业模式无法突破传统的成本收益曲线,而新媒体网络规模越大,传播成本越低,价值不衰减,形成了新型的商业模式。前两项挑战,可归结为对用户的获取,迫切需要传统媒体进行渠道融合与内容创新:后两项挑战,可归结为商业模式。 身处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无论是从巩固和提升舆论传播力、引领力和影响力出发,还是革新图存,上述用户与商业模式的解析与重构,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都成为传统媒体迫切而紧要的任务。近年来,湖北日报传媒集

团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集团各类报刊期发量超过1300万份,新媒体日均受众突破3000万,传播能力明显提升,媒体融合发展呈现出良好开端。 一、拓展获取用户的多渠道内容分发平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用户获取信息渠道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不仅报纸等传统媒体,甚至PC端的门户网站也同样面临挑战。如国内用户量最大的腾讯网,日均用户突破1亿用了7年,其腾讯新闻客户端依托微信的渠道优势,突破1亿用户仅用了7个月。从2008年前后的移动浪潮开始,移动端人口碎片化,内容被分散到不同的渠道。谁掌握用户获得内容的渠道,谁就具备移动端的入口能力。“渠道为王”,需要传统媒体具备认知.也需要建立多渠道内容分发平台的能力。 (一)拓展传统发行渠道,提升党报主流舆论影响力。 检视多元、复杂的舆论环境,传统媒体仍然是最权威的信息平台和渠道,仍然拥有一部分稳定受众,其线下发行渠道通过运营仍有一定空间,绝不能轻言放弃或放松舆论阵地。2012年以来,湖北日报连续4年改版创新,改革党报发行体制机制,党报的舆论引领力大幅提升,成为海内外300多家媒体的固定选稿基地,湖北日报发行量也从21万多份增至63多万份,其中市场发行通过与传统连锁终端的渠道整合,从零起步到近20万份,总发行量与市场发行量均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列。发行量的大幅提升也大大激活了广告市场,对比全国纸质媒体广告增长乏力甚至下滑现状,湖北日报广告逆势上扬,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 (二)丰富媒体产品形态,拓展传播渠道。

关于室分多网融合建设方案探讨

关于室分多网融合建设方案探讨 曾发龙,罗 帆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23) 摘要:介绍了目前几个运营商独立承建室分建设模式和从模式的扩容性、成本性和维护性探讨现有模式的优缺点。从室 分多网融合的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和共享AP 四方面论证室分多网融合建设的可行性,并结合工信部共建共享的要求,提出了几种室分多网融合建设的模式。关键词:LTE ;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共享AP ;POI 中图分类号:TN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2013)01-0224-02 随着现代移动通信由2G 向3G 、4G 网络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GSM/EDGE 、CDMA/EVDO2000、TD-SCDMA 、WCDMA 、WLAN 和LTE 等网络,涉及的频段有800MHz 、900MHz 、1800MHz 、1900MHz 、2000MHz 、2300MHz 和2500MHz 。目前,室分系统是由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家独自承建各自网络并长期共存。在网络建设不断扩展和城市建筑物不断升高的同时,移动覆盖深度和KPI 考核要求,越来越多的小区需要建设室分。而且在室分建设过程中,由于建筑物存在的竖井空间有限,馈线路由固定、美观等因素制约,导致室分建设的难度加大。 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2010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实 施意见》[1] ,文件要求电信、移动和联通要共建共享相互之间的基础设施、电源、杆路等资源并提出相关考核要求。所以探讨三家室分融合建设方案就越来越有必要。 1目前室分建设模式 1.1中国移动室分建设模式 中国移动建设主要模式为:先经过两级合路。第一路为2G+TD-LTE ,第二路为TD-LTE+TD-SCDMA 。WLAN 在末端馈入GSM 一路。 1.2中国电信室分建设模式 中国电信室分建设模式最简单,经过两级合路,先是CDMA 和EVDO 合路,WLAN 在末端馈入。 1.3中国联通室分建设模式 中国联通室分建设模式也比较简单,经过两级合路,先是GSM 和WCDMA 合路,WLAN 在末端馈入。 2目前室分建设模式的问题 (1)一个室分站点由三个运营商分别与业主协调,进行重 复建设,导致电和天馈线等资源的重复应用。 (2)建筑物竖井等空间本来有限,而且经过三个运营商重复建设,一方面施工协调困难,另一方面也极大影响建筑物美观。 (3)由于三个运营商独自建设室分,没有统一协调,导致互相干扰,影响通信质量。 3室分多网融合系统建设的可行性 3.1干扰分析 由于WLAN 一般在末端接入,其他系统信号在末端时,信号下降很快,一般只有15dB 左右,再与WLAN 合路,各系统与WLAN 发生的干扰已经很小。所以本节主要讨论的是CDMA800、GSM900、GSM1800、WCDMA 、TD-SCDM 和TD-LTE 各系统之间的干扰分析。 对被干扰系统有三种性能损失[2]需要在多网融合时考虑:接收机灵敏度降低、接收机过载和互调干扰。这三种性能损失对应干扰主要是:杂散干扰、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为了将性能损失降到最小而不修改现有发送和接收单元,在多网融合室分系统建设时各系统之间的隔离度是必须考虑的。 系统同址站间相互干扰计算相关重要射频器件主要有: 有效的宣传,有的甚至不去宣传,在一个地区大规模建设基站,使得不了解辐射问题的人,产生了一些意见和投诉。也就近一步使得基站被认为会破坏生活环境,从而造成设备的丢失。 对此,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民众了解基站的目的与作用。移动通信网络是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设施,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来服务的,而不能仅仅只理解为企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做出的适当的行为。基站的建设应该通过运营企业来严格地完成,在建立基站的时候,要与百姓多沟通、多宣传,对于有基站建立在内的小区,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 3.2共同使用一个站址 在我国,基站的数目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现在我国提倡的是节约型的社会理念,对于无线基站共同使用,是构筑未来 城市发展宏伟蓝图的需要。基站共址其本质就是为了节能环保,对城市的建设减少一定数量电磁波的干扰,同时也可以减 少基站过多所带来的信号过乱的现象,这样能够更好地节约频率资源,优化城市的环境,使得城市的无线通讯方面更加和谐。 3.3建立基站的美观化 对于基站的外表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进行处理,来达到美化的目的。这样的方法比较适合建筑在居民小区内的基站,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居民对于电磁的恐惧,也可以使基站的寿命相应地延长。 作者简介:张伟博(1978-),男,安徽涡阳人,研究方向为工程现场管理;周潇(1982-),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无线 网工程设计及优化。 2013年第1期(总第123期) 2013 (Sum.No123) 信息通信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我国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已近二十年,但媒介融合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就长沙来看,媒介融合已取得诸多重要进展,但作为国内唯一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的媒介融合显然不能满足于此,还需面向未来,立足长远,从理念与实践上进行高瞻远瞩的谋划与探索。 一、拓展媒介融合内涵,树立更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 媒介融合本义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过程,主要是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的融合发展和新闻媒介的融合发展。万物皆媒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急剧变革中的媒介,从而拓展媒介融合的内涵。因此,半个世纪前,产生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媒介除了新闻媒介外,还包括道路、货币、服装、住宅、时钟、交通工具等一切承载信息的器物。也就是说,广义上的媒介包括人类用来传递与获取信息的一切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因此,广义上的媒介融合是指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与融合,包括媒介的形态、功能、所有权、组织结构、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 当前,万物皆媒已是社会共识,万物互联也正成为社会现实。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快速发展的QQ、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与自媒体,已成为我们信息获取和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支付宝、淘宝、百度、京东、美团等互联网APP,在提 供服务的同时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抖音、快手带来了短视频的狂飙突进与无处不在,短视频正成为人们新的社交形式与生活方式。继续推进媒介融合,必须顺应传播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突破固有的新闻媒介融合樊篱,探索新闻媒介与其它媒介、乃至社会其它系统的重组与融合,推动长沙在文化、经济、服务、治理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 二、推进媒介与城市的融合,建设“中央厨房” 城市,既是物质实体与物理空间的存在,也是媒介的存在。十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媒介城市”的概念,认为随着媒介技术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日益成为媒介与建筑的复合体,实现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的融合,建构着流动与可沟通的城市。 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它汇聚和处理着众多资源与信息,吸引着人们从天南海北来此汇聚、交往并建立关系,记录着有关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并实现这些内容的存储、处理与传播。作为媒介的城市,长沙更是由各种关系网络建构起来的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空间。因此,“智慧长沙”“我的长沙”等APP的推出,可视为长沙对“媒介城市”建设的探索。可以肯定的是,“媒介长沙”绝不只是建设几家新闻媒体内部的“中央厨房”,更要坚持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建设城市沟通交流、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系统中枢——智慧、智能与数字化的“长沙中央厨房”。 三、正视媒介与人的融合,从人机融合走向人机文明 媒介融合日新月异,媒介与人的关系发展走向始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人类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呈现出“人的媒介化”生存状态。但无论是传播者主体论、受众中心论还是传播者与受众双主体论,人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从媒介融合看记者技能——以报网一体化为例

从媒介融合看记者技能 ——以报网一体化为例 引言:本文以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为背景,以报网一体化为例,讨论这个背景下记者技能的各个方面需要完成的转变。这个转变不仅需要记者对网络的发展有深入透彻的分析,更需要其加强不同方面的技能。媒介融合即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对于记者自身而言,需要提升的不仅是外在技能,更是自身的内在技能。 关键词:媒介融合、记者技能、报网一体化、公众参与 一、媒介融合——21世纪的必然产物 在当今社会,网络的异军突起,已然是不争的事实。诚然,传播媒介也在经历巨大的变革,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发展到现在被誉为“第四媒介”的互联网。而原本互不干扰甚至互相牵制的几种媒介之间已经悄然兴起一场新的融合,即“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提出。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 那个时候的普尔先生,可能没有想到,在3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观点不仅只是一个理论构想,而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以报纸和网络来说,从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将互联网确定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以来,十多年的时间一晃而过,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了千万人的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16日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这个数字也会随着时间逐渐上攀。3.38亿,这个占中国人口1/4的人数告诉我们,网络已基本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对于媒体而言,网络的普及带给报纸的竞争是强劲的。如果人手一台电脑,可以查看新闻时事及评论,报纸的存在就显得有点多余,况且网络还提供了一个报纸没有的互动的模式。对于传统的纸媒来说,寻求改革总是比自甘堕落要好,而改革之路即从报网一体化开始。报网一体化产生了一个新的信息的传播、生产和经营方式。媒介的融合有多方面的好处。第一是将两种媒介的优势兼容、缺点互补,形成了强大的媒介力量。第二是发掘出了传统媒体的空白区域,在这块空白中延伸了整个媒介市场。2004年美国报纸协会发布的调查统计数据,现在北美有1500家日报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全世界各类报纸的网站超过了5000个。 [2]2007年6月,《广州日报》在全国率先成立滚动新闻部, 实质性地探索报纸与网络、手机等媒体的融合互动,为我国的媒介融合开创了先河。最引人注意的是,地方报纸的网站已经成为人们获得本地新闻的第一渠道,报纸网站的优势已经表现了出来。 二、记者外在技能转型 无论是纸媒还是网络媒介,抑或是媒介融合下的报纸网络,作为记者,毫无疑问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素质,诸如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求客观真实的精神、拥有记者独立性以及与时俱进的新闻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恒定不变的要求。而随着报网一体化所发生变化的,是对记者在报道方式和手段方面的技能要求。我认为,以下三点技能是报纸网络记者所需要

媒介融合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5339411.html, 媒介融合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卿力吴兰 来源:《新闻世界》2016年第03期 【摘要】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传统媒体不断创新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新媒体也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媒介的融合发展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与研究。本文对媒介融合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与分析。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传统媒体;文献综述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大学教授I·浦尔曾表示,媒介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介呈现出来的多功能一体化的一种发展趋势,并把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归结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当前学术界对媒介融合的定义主要为:狭义层面,是指“融合”不同的媒介形态,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手机报等;广义层面,则指对一切媒介及相关要素的汇聚、融合。 媒介融合概念起源于国外,然而当下国内对它的探究分析已经很多,覆盖的范围也很广。当前学者对媒介融合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新旧媒介的融合,其中对电视新闻编辑、报刊转型的研究更加重视。目前已有的研究,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媒介融合研究现状分析 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媒介融合进行有深度的研究分析,强劲的媒介融合趋势研究成为热点。徐沁的《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业的新趋势》,归纳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分析。在文中,她列举分析关于媒介融合给新闻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Lynn和Smith归纳出七大影响——对分销商的影响、对媒介各部门关系的影响、全球化背景的影响等;Don Corrigan教授强烈反对布什政府媒介管制的观点,表示这会产生对新闻多样性与民主性的影响,以及他将矛头指向记者的角色转变与新闻的质量受损等观点。这篇文章通过对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做出分析,让受众对媒介融合发展趋势有更全面的认知。 许颖在《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中表示,媒介融合是一个过程,具有分层次与分阶段的特征。她指出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媒介互动(媒体战术性融合)、媒介整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媒介大融合(不同媒介形态在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集合)。虽然当前媒介融合更多的是同时发生、各自推进,但是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无论媒体处于何种融合的层面,内容和服务都应是媒介最重要的关注点。 除了研究媒介融合的趋势之外,也有学者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具体融合发展问题进行探究。柳邦坤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问题探析》中,分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发展问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各自优势与特征:传统媒体在组织与管理、采编能力等方面具

新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展的五大趋向

新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展的五大趋向 新媒介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新媒介技术的内在偏向性扩大了异质性社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对新闻交流主体产生影响,改变了专业化新闻生产传播的垄断格局,主流媒体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向:“公共新闻媒体”向“公众新闻媒体”转型;“新闻生产开发者”向“新闻生产消费者”转型;“高技术新闻”向“高情感新闻”转型;“单一性新闻”向“复杂性新闻”转型;“客观性新闻”向“浸润式新闻”转型。 标签:新媒介融合;主流媒体;异质性社群;舆论 新媒介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形成了新的媒介语境。新媒介融合语境打通了异质性社群 新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主流媒体的“主流”体现不在于内容数量或质量,而在于如何将适宜的内容与适宜的受众相关联,动态反映其需求;其效果的衡量和影响不仅与威权者的宣传、新闻专业人士的把关或专家学者的权威意见相关,也与大量呈现在新媒体融合平台上的异质性社群意见指向相关。由此,笔者将围绕主流媒体五个方面的转向进行分析。 一、参与:“公共新闻媒体”向“公众新闻媒体”转型 公众新闻与公共新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显示了传播权力由专业化大众媒体(PGC)向公众草根(UGC)的转移,异质性社群信息分享和互动成为公众新闻的根本特征。 公共新闻媒体的传播主体是专业化的信息生产者。在此概念下,大众媒体特别是主流大众媒体,自觉地在整个信息生产、传播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Jay Rosen认为,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公众新闻的主体是异质性个体或社群。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作为社会主要价值观构建者的主流新闻媒体逐渐由公共媒体转化为公众媒体,“共同在场”的环境中,异质性社群以“对话”的形式保持着对新闻呈现或规避干预的延续性,改变了媒体机构、记者的核心位置。新闻呈现或规避不再仅是专业把关的结果,精英意识与草根精神共同存在于新闻传播之中。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 My News强调“人人都是记者”,凸显异质性社群对新闻信息生产传播的主体性;美国公民新闻网站New West选用“未经过滤的”这个字眼来形容公众投稿发布的信息,“你发布的信息也没有必要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编排好的文章。……任何你想写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站进行发布。我们就是要听到你们心中最真实的声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