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观察

经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观察

经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观察
经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观察

经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观察

发表时间:2018-09-27T10:58:18.8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下第8期作者:潘玉梅1 郭占山2

[导读] 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肌瘤残留率低,远期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平度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山东省 266700;

2.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省 266753

【摘要】当前,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但是,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保留,因此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广泛。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腹腔镜与开腹剔除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观察。方法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给予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切口脂肪液化、发热等不良反应,2年后子宫肌瘤残留率。结果腹腔镜剔除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37/40),开腹剔除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29/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2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后,研究组患者肌瘤残留2例(5.0%),对照组5例(1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肌瘤残留率低,远期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纳入此次研究。排除内脏功能障碍患者、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及其他恶性病变患者。其中单发肌瘤35例,多发肌瘤45例;患者年龄27~48岁,中位年龄(33.6±2.4)岁。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子宫肌瘤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各40例。两组子宫肌瘤患者年龄、肌瘤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检查,确定子宫肌瘤位置、数量、大小。

1.2.1研究组

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安放举宫器,腹腔注入CO2气体,置入腹腔镜,于下腹部左右各作一穿刺点,超声定位肌瘤,根据操作指南暴露肌瘤、剔除肌瘤,处理创面,缝合伤口。

1.2.2对照组

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两组手术疗效,切口脂肪液化、发热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观察两组肌瘤残留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腹腔镜剔除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37/40),开腹剔除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29/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不良反应

研究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子宫肌瘤残留率

随访2年后,研究组患者肌瘤残留2例(5.0%),对照组5例(1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最近几年来,在临床中,患者的子宫肌瘤发病率不断升高,并且成了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由于患者多不出现月经不调等症状,肌瘤体积不大,很容易被忽略。宫肌瘤多发生于育龄妇女,青春期较少见,患者绝经后肌瘤可发生萎缩或消失,因此认为其发生原因与机体雌激素、孕激素和生长激素水平过高刺激肌瘤生长有关。子宫肌瘤一般呈白色,外有包膜覆盖,与周围正常子宫黏膜分界清楚,临床上主要分为肌壁间子宫肌瘤、浆膜下及黏膜下子宫肌瘤等类型,相关临床症状与肌瘤位置、数量和大小等因素有关,随着子宫肌瘤的增大,患者后期可在下腹部触及肿块,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腹坠胀、膀胱压迫症状等,严重者可因长期阴道流血而发生贫血,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目前主要采用B超和腹腔镜进行检查诊断。对于育龄期子宫肌瘤患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两种术式各有特点。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操作简单,术中手术视野清晰,可用手指直接触及深部微小病灶,剔除肌瘤彻底,适用于瘤体体积较大者,具有较好的根治效果。但该术式创口大,易发生盆腔粘连和感染,影响患者康复。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腹腔镜进行探查,手术切口小,尤其适用于单发微小型肌瘤的切除,患者术后恢复快,依从性高。

另外,腹腔镜手术的肌瘤残留率很低。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重视残留问题,强调熟练进行腹腔镜操作,术后对上腹部和腹膜后位进行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

+-附件一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 新技术、新项目申请表 申请人杨洪波申请科室妇科申请日期2013.02 项目名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项目完成人员杨洪波、袁慧、李雪梅、何展誉、廖明 慧、李银山、骆敏婷、李楠、赵荣 项目研究 起始时间 2012.01 当前进展情况(可行性分析报告): 我院妇科于2010年2月开科以来,能开展妇科各种开腹手术,熟练开展腹腔镜下附件手术、宫外孕的保守以及根治性手术。腹腔镜手术主要由杨洪波主任完成,杨洪波主任为主任医师职称,三甲医院工作15年,2001年开始学习腹腔镜技术,曾在北大第一医院学习1年,北大医院腔镜中心学习3个月,在调转至我院之前已经熟练开展此项手术,同时我院妇科开展子宫肌瘤剔除术需要的腔镜设备齐全,因此具备开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条件。 从2012年底我科已经逐渐开展此项技术,目前90%以上子宫肌瘤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包括难度更大的阔韧带肌瘤都可以通过腹腔镜完成,因其微创性,术后恢复快,缩短了住院时间,并且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微创性受到患者好评,并且有患者慕名来我科要求做此项手术,此项手术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为需要保留子宫的妇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微创的手术方式。特点是腹壁瘢痕小、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腹腔干扰少、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吸收热程度和发生率低,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短。该技术最重要的是维持了子宫的生理功能,保持了盆腔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缝合止血可靠,符合微创技术发展趋势。 本项目所需设备及技术要求: 设备:腹腔镜摄像系统、气腹机、腹腔镜器械如:PK刀、超声刀。 技术要求:1.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有熟练的开腹手术经验。 2.熟练的腹腔镜操作如分离、切开、止血技巧,熟悉镜下解剖。 3.熟练的腔内缝合技巧。 4.熟悉肌瘤粉碎器的使用。 科室讨论意见 (科主任签名)

子宫肌瘤腹腔镜适应症(一)

子宫肌瘤治疗原则(一)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发布日期:2010-1-27 子宫肌瘤(以下简称肌瘤)是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肌瘤的瘤体大小不一,差异甚大,可从最小的镜下肌瘤至超出足月妊娠大小;其症状也是变化多端,又因生育与否,瘤体生长部位不一,故治疗方法也多种,有期待疗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包括保守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手术途径和方法也因人而异地个体化处理)。由此可见并非肌瘤均须手术治疗。 一、期待治疗 期待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也越来越多被人们接受,期待疗法主要适合于子宫<12周妊娠大小、无症状者,尤其是近绝经期妇女,每3-6个月复查一次,随诊期注意子宫是否增大,症状有无出现,必要时B超复查。否则随时可改用手术治疗。文献报道,只要有足够高分辨率的超声或MRI作随访,即使>12孕周大小的肌瘤也可选择期待疗法。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肌瘤的重要措施,可考虑药物治疗者:1.子宫肌瘤小于2-2.5个月妊娠子宫,症状轻,近绝经年龄;2.肌瘤大而要求保留生育功能,避免子宫过大、过多切口者;3.肌瘤致月经过多、贫血等可考虑手术,但患者不愿手术、年龄在45-50岁的妇女; 4.较大肌瘤准备经阴式或腹腔镜、宫腔镜手术切除者; 5.手术切除子宫前为纠正贫血、避免术中输血及由此产生并发症; 6.肌瘤合并不孕者者用药使肌瘤缩小,创造受孕条件; 7.

有内科合并症且不能进行手术者。禁忌证为:1.肌瘤生长较快,不能排除恶变;2.肌瘤发生变性,不能除外恶变;3.黏膜下肌瘤症状明显,影响受孕;4.浆膜下肌瘤发生扭转时; 5.肌瘤引起明显的压迫症状,或肌瘤发生盆腔嵌顿无法复位者。 三、手术治疗 手术仍是肌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1.经腹子宫切除术:适应于患者无生育要求,子宫≥12周妊娠子宫大小;月经过多伴失血性贫血;肌瘤生长较快;有膀胱或直肠压迫症状;保守治疗失败或肌瘤剜除术后再发,且瘤体大或症状严重者。 2.经阴道子宫切除术:适合于盆腔无粘连、炎症,附件无肿块者;为腹部不留疤痕或个别腹部肥胖者;子宫和肌瘤体积不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有子宫脱垂者也可经阴道切除子宫同时做盆底重建术;无前次盆腔手术史,不须探查或切除附件者;肌瘤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开腹手术者。 3.子宫颈肌瘤切除术:宫颈阴道部肌瘤若出现过大后造成手术困难宜尽早行手术(经阴道);肌瘤较大产生压迫症状,压迫直肠、输尿管或膀胱;肌瘤生长迅速,怀疑恶变者;年轻患者需保留生育功能可行肌瘤切除,否则行子宫全切术。 4.阔韧带肌瘤切除术:适合瘤体较大或产生压迫症状者;阔韧带肌瘤与实性卵巢肿瘤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术后并发症对比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术后并发症对比 发表时间:2018-01-29T10:50:23.53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8月第15期作者:柳世香[导读]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更加显著,且并发症少,但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缝合效果好。 句容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镇江 212400 【摘要】目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术后并发症对比。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子宫肌瘤),收治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采用电脑软件随机抽签的方式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25例,分别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以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小于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后的残留、复发情况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大于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更加显著,且并发症少,但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缝合效果好,适合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由患者自行选择。【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而升高,已成为目前威胁我国女性人口总体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该病多发于30至50岁孕龄妇女,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增多、盆腔疼痛等,并且肌瘤体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肌瘤的癌变率较低,但仍需要多加警惕,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根据肌瘤大小及患者有无临床症状、要求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切除术。而对于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我院为了研究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的影响,选取50例患者,随机分组进行治疗,详情报道见下文。1患者资料与治疗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子宫肌瘤),收治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采用电脑软件随机抽签的方式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精神疾病以及有严重心、肝、肾脏疾病者。 对照组25例,最高年龄以及最低年龄分别为41岁、23岁,平均年龄为(32.31±4.54)岁,肌瘤最长直径以及最短直径分别为7厘米、3厘米,平均直径为(4.7±0.2)厘米。 观察组25例,最高年龄以及最低年龄分别为42岁、24岁,平均年龄为(31.69±4.39)岁,肌瘤最长直径以及最短直径分别为8厘米、4厘米,平均直径为(4.8±0.1)厘米。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大于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前准备完成后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对患者进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取仰卧位,在腹部下方开6至8厘米纵向切口,将肌肉与组织进行分离,暴露子宫,在肌瘤处开纵向切口,剔除肌瘤,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腔,缝合并常规止血,给患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 观察组:术前准备完成后进行全身麻醉,对患者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取膀胱截石位,进行腹部三点穿刺,将腹腔镜等操作器械置入,检查腹腔内的黏连情况与肌瘤情况。根据不同的肌瘤采取不同的剔除方法,对于无蒂浆膜下肌瘤与肌壁间肌瘤,可先注射20U催产素,再用电凝刀横向或纵向切开肌瘤表面,直至瘤体,切开长度为肌瘤直径的三分之二,接着用抓钳牵拉瘤体,将肌瘤逐层剥离,用1至0号可吸收线做八字缝合;带蒂浆膜下肌瘤用单极电凝刀将瘤蒂切断,不缝合;放置引流管,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腔,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 1.3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残留(术后三个月内检查发现两次或以上有肌瘤)与复发(术后30天检查无异常,六个月后检查发现肌瘤)情况【4】。 1.4数据统计 把患者各项数据录入到SPSS17.0中进行比较,用P小于或大于0.05来表示两组之间的差。2研究结果 2.1临床情况见表1。 2.2并发症见表2。 2.3 残留与复发情况见表3。

手术室经腹子宫肌瘤剥除术护理学查房

手术室经腹子宫肌瘤剥除术护理查房 一、查房目标 了解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适应症、手术体位、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掌握子宫局部解剖知识、洗手护士配合、巡回护士配合、术中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通过这次查房,使手术室护士能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经腹子宫肌瘤手术配合的关键。提高该类手术护理配合质量,保证手术顺利、安全,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问题: 1、子宫韧带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子宫韧带:A、圆韧带:维持子宫呈前倾位置B、阔韧带:限制子宫两侧倾斜,维持子宫于盆腔正中位置C、主韧带:固定子宫颈位置、防止子宫下垂D、宫骶韧带:间接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2、子宫的临近器官有哪些?子宫的位置与毗邻: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前为膀胱,后为直肠,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宫底位于骨盆入口平面以下,宫颈外口位于坐骨棘水平稍上方,当膀胱空虚时,成人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前屈位(膀胱、输尿管、直肠) 3、子宫肌瘤的手术方法有哪些?(1、腹式子宫肌瘤除术 2、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 4、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围术期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在手术当日进行,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去除手术部位毛发。 3、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4、消毒前应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 5、严格手术操作流程及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限制人员进入清洁的手术环境。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7、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进行微生物培养。 二、病史资料 患者:赵复侠,女,50岁,汉族,已婚。

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步骤方法

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步骤方法 子宫肌瘤剔除术也是治疗颈子宫肌瘤,或者是肌瘤过大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很多人对这种治疗方法不太了解,所以以下就是具体的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步骤,科学的选择治疗方法。 ★1.切口下腹正中切口或耻骨联合上横切口。 ★2.探查了解子宫肌瘤所在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决定子宫切口。 ★3.阻断子宫血供行宫体部肌瘤切除前,在子宫峡部的左右侧阔韧带无血管区各作一小口,贯穿置胶管止血带,束扎子宫

动、静脉,暂时阻断其供血。如手术时间较长,每10~15min放松止血带1min。术时亦可向子宫肌层注宫缩剂,以减少术时出血。 ★4.壁间肌瘤剔除在肌瘤表面血管较少的部位,视肌瘤大小行纵形、梭形或弧形切口,深至肌瘤包膜,沿包膜表面钝性分离,至基底部血管较多时,可钳夹后切出肿瘤,缝扎残端。用可吸收线行“8”字或连续缝合肌层1~2层。缝合时注意避免出现死腔。浆肌层用0号可吸收线间断或连续褥式缝合。对多发肌瘤,应尽可能从一个切口切除多个肌瘤。靠近宫角部的肌瘤,切口应尽量远离宫角部,以免术后瘢痕影响输卵管通畅。 ★5.浆膜下肌瘤切除此类肌瘤常带蒂,可贴近子宫壁夹住瘤蒂,切除肌瘤。瘤蒂较宽时,可在基底部做一梭形切口,切除肌瘤及子宫瘤蒂部的浅肌层。 ★6.粘膜下肌瘤切除若肌瘤明显突入宫腔,需进入宫腔内切除肿瘤,缝合肌层时,应避开粘膜层,以免内膜植入肌层,人为造成子宫内膜异位。对带蒂的粘膜下肌瘤,可经阴道进行切除。

★7.宫颈肌瘤剔除应了解肌瘤与膀胱、直肠及输尿管的关系。对宫颈前壁肌瘤,先打开膀胱反折腹膜,锐性分离膀胱至肌瘤下缘及侧缘,切开宫颈前壁组织至肿瘤表面,沿肿瘤包膜钝性分离至基底部,钳夹、切除肌瘤,残端缝扎。宫颈肌层用可吸收线行“8”字或连续褥式缝合1~2层,并缝合膀胱腹膜反折。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研究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 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研究 罗红琳 (湖北省武汉市第七医院妇产科,武汉市430070) 作者简介:罗红琳(1973 ),女,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妇科肿瘤。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 析28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42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与开腹组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较为安 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开腹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图分类号】R 73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6575(2012)02-0146-02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30 50岁女性,以40 50岁发生率最高,占51.2% 60%,其中35 50岁妇女中20% 25%患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的传统手术治疗方式是开腹的子宫全切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及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经腹子宫次全剔除术是最主要的手术方式 [1] 。近十几年来随着妇科普查 的广泛开展, 使子宫肌瘤得以早期发现,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越来越多,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被人们逐渐接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 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其中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8例,随机选择同期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42例,术前常规B 超检查了解子宫肌瘤部位、大小、数目、最大肌瘤直径,术前常规排除宫颈子宫内膜病变,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产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n 年龄(岁) 体重(kg ) 孕次 产次腹腔镜组2838.9?5.256.3?3.22.7?1.40.8?0.5开腹组 42 40.1?4.751.7?4.52.5?2.3 1.3?0.2 1.2手术方法1.2.1开腹 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常规开腹进入腹腔, 在肌瘤突出处切开子宫浆肌层剔除肌瘤,缝合残端肌层止 血。1.2.2 腹腔镜 麻醉成功后取膀胱截石位,阴道内置举宫 器(未婚除外),在脐周处行10mm 切口,垂直进气腹针,进入腹腔,充入CO 2至13mmHg 。置腹腔镜,于脐与左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各做一10mm 及5mm 切口,必要时在耻骨联合上方做一5mm 切口。浆膜下肌瘤用钳夹电凝蒂部并切断,电凝或缝合创面止血。肌壁间肌瘤在子宫切口处注入垂体后叶素6IU ,单极切开肌瘤表面子宫浆肌层,抓钳钳夹肌瘤剔除。用腹腔镜旋切器取出肌瘤,双极电凝止血或可吸收肠线缝合。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处理,计数资 料用x ?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两组肌瘤的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最大肌瘤直径明显小于开腹组,见表2。 表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肌瘤比较 组别n 浆膜下 肌瘤(n )肌壁间肌瘤(n )肌瘤数目(个)最大肌瘤直径(cm )腹腔镜组2816123.2?0.35.2?1.3开腹组 42 28 14 3.5?0.2 9.2?1.4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腹腔镜组部分患者感到腹胀, 无其他并发症。开腹组1例尿潴留,1例腹部伤口延期愈合,见表3。 · 641·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 ,Apr ,2012,Vol.7,No.2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317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手术情况及预后情况,探讨其临床疗效。结果317例患者中,314例成功获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3例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99.05%。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1.5±23.4)min,平均出血量(174.7±69.3)ml。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均自行好转,1年内未见复发患者。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标签:子宫肌瘤;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可无明显临床表现或表现为月经不调、子宫不规则出血、腹部包块及压迫症状等,可导致患者不孕不育,严重时需行子宫切除术,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确切方法为手术治疗,以往常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可达到根治效果,但对患者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且并发症较多,存在一定不足。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17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其临床应用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317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子宫肌瘤,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患者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54岁,平均(38.6±5.5)岁,肌瘤大小 3.2~14.7cm,平均(6.8±1.4)cm,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1.6±0.2)年,肌瘤数目1~3个,平均(1.2±0.2),所有患者均有生育史,其中有剖腹手术史患者104例。 1.2方法术前常规检查,确定患者体质、病情、肌瘤数目、大小、位置及是否具有手术禁忌症等,充分掌握患者情况,在具备手术指征后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气孔上缘作1 cm切口,穿刺建立人工气腹,维持12~15 mmHg压力。然后经脐部穿刺孔置入操作套管和腹腔镜,进一步观察患者子宫、附件及肌瘤等情况,取下腹两侧麦氏点作5~10 mm切口,穿刺进入预定位置,作为手术操作孔。宫体注射6 U垂体后叶素6 U或20 U缩宫素(无垂体后叶素禁忌者均采用垂体后叶素注射)后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完成,尽量保证肌瘤剔除彻底,肌瘤剔除后据情况给予可吸收线缝合采用适宜的方式缝合,尽量关闭瘤腔,冲洗、止血,止血满意后退出操作器械和腹腔镜,关闭气腹,处理腹部切口,術毕。术后给予抗感染、止痛等常规治疗及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同意书

南充国慈医院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知情同意书

15)术中发现腹腔粘连严重或肿瘤巨大等原因需中转开腹。 16)术后可能发生盆腹腔脏器粘连(导致再次手术困难),如肠道痉挛性腹痛、肠管粘连等,可 导致肠梗阻,需再次急诊剖腹手术。 17)术后病理检查提示恶性,需再次手术、需辅以放疗、化疗等,预后差。 18)术后肿瘤可能复发或转移,需再次手术。 19)脂肪栓塞:严重者可致昏迷及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20)呼吸并发症:肺不张、肺感染、胸腔积液、气胸等; 21)心脏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衰、心跳骤停; 22)尿路感染及肾功能损害甚至肾衰; 23)脑并发症:脑血管意外、癫痫; 24)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可导致静脉血栓,出现下肢水肿,严重导致肺栓塞、脑栓塞危及生命; 25)多脏器功能衰竭(包括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26)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7)诱发原有疾病恶化; 28)其他无法预知的结果及并发症; 4.我理解如果我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等疾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会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情加重或心脑血管意外,甚至死亡。 5.我理解术后如果我的体位不当或不遵医嘱,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特殊风险或主要高危因素 除上述情况以外,本医疗措施尚有可能发生的其他并发症或需要提醒患者及家属特别注意的其他事项,如: 我们在诊治过程中将尽力预防以上风险或意外情况的发生,但就目前的医疗科学水平尚不能完全避免上述情况。一旦发生上述风险或意外情况,我们将会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但可能导致实际费用较预计费用明显增加,医保病人会使用非医保类药物或材料,需要病人自付。 患方意见: 1.我的医生已经告知我将要进行的手术方式、此次手术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可能存在的其它治疗方法并且解答了我关于此次手术的相关问题。 2.我理解任何手术/治疗都存在风险,我自愿承担因手术带来的不良后果。 3.我同意在诊治中医生可以根据我的病情预定的诊治方式做出调整。 4.我理解我的经管医生会尽力积极治疗,但未许诺诊治百分之百成功。 5.我授权医师对诊治切除的病变器官、组织或标本进行处置,包括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和医疗废物处理等。 患者知情选择 我的医生已经告知我将要进行的手术方式、此次手术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可能

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的观察及术后康复情况分析

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的观察及术后康复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29T18:07:18.91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作者:马海洋[导读]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效果明显,可更好改善健康量表分数。天津市宝坻区妇产医院妇科天津市宝坻区 301800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的观察及术后康复情况。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子宫肌瘤患者9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观察组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比较两组效果;手术实施时间、排气、使用镇痛药物时间、出血总量;手术前后患者健康量表分数;术后发热的概率。结果:观察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实施时间、排气、使用镇痛药物时间、出血总量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健康量表分数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观察组健康量表分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热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效果明显,可更好改善健康量表分数。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术后康复情况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的常见肿瘤,发病可能和局部生长因子和性激素有关。子宫肌瘤患者的月经量增多,可出现包块、腹痛、月经周期紊乱和贫血、流产、不孕等。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但常规剖腹手术对患者的再次妊娠有一定的影响,带来较多并发症,不利于术后的恢复。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子宫肌瘤的切除被广泛认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2]。本研究分析了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的观察及术后康复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子宫肌瘤患者9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已婚女性26例,未婚女性17例;年龄32-56岁,平均(45.78±2.21)岁。对照组47例,已婚女性29例,未婚女性18例;年龄32-57岁,平均(45.21±2.69)岁。两组一般资料可比性好。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观察组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取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全身麻醉,建立人工气腹,气压12~15 mm Hg,在肚脐上缘做1 cm切口,插入Trocar腹腔镜,探查盆腔以35°的低脚高度取患者的头部,在麦氏点,反麦氏点,肚脐左侧8 cm处做0.5cm,1cm和0.5 cm的手术切口。放置手术器械并设置气腹压力,在子宫肌壁注射垂体后叶加压素,电钩切开肌瘤假包膜位置到肌瘤,用抓钳拉动肌瘤核,电动钩切开分离肌瘤,电凝止血,用后缝合线缝合瘤腔和肌层,彻底清洗腹腔,确保腹腔无出血,手术器械逐一取出,气体释放,腹壁切口缝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效果;手术实施时间、排气、使用镇痛药物时间、出血总量;手术前后患者健康量表分数;术后发热的概率。显效:症状消失,围术期无发热等并发症;有效:症状改善,无发热等并发症;无效:不满足显效、有效标准。效果=显效率+有效率[3]。 1.4统计学方法 SPSS21.0软件统计,实施t检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效果比较 观察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效果比较[例数(%)] 2.3两组手术实施时间、排气、使用镇痛药物时间、出血总量比较 观察组手术实施时间、排气、使用镇痛药物时间、出血总量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实施时间、排气、使用镇痛药物时间、出血总量比较()

开腹与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结局分析 张丽丽

开腹与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结局分析张丽丽 发表时间:2016-06-13T10:40:10.42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作者:张丽丽 [导读] 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需镇痛率为6%,对照组为 38%。结论:子肌肌瘤采用腹腔镜微创剔除治疗,可促进机体恢复,降低创伤程度,手术结局较为理想。 张丽丽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150300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采用开腹与微创手术剔除术临床结局对比。方法:选择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随机分组,就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照组,n=50)与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n=50)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需镇痛率为6%,对照组为 38%。结论:子肌肌瘤采用腹腔镜微创剔除治疗,可促进机体恢复,降低创伤程度,手术结局较为理想。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分析 前言:子宫肌瘤是发生在女性身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子宫肌瘤的发病率也会随之增大。虽然子宫肌瘤大多数不会危及到人的生命,但是,由子宫肌瘤引发的一系列其他的症状却会严重影响女性的心理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安全的治疗子宫肌瘤成为了许多女性患者和医护人员关心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比10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开腹治疗情况和微创手术治疗,根据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分析探讨子宫肌瘤最有效、合适的治疗办法。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100例患者作研究对象,年龄22岁至47岁,平均(38.4±2.3)岁。未婚9例,已婚91例。采用B 超检查示多发肌瘤62例,单发38例;肌瘤直径<5?cm,54例,≥5?cm,46例。其中阔韧带肌瘤15例,肌壁间肌瘤35例,浆膜下肌瘤50例。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选取病例在腰麻+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切口在下腹部选择,为横切或纵切,术前行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应用1号合成线对双侧子宫动静脉及卵巢动静脉结扎,从子宫浆肌层将瘤体剔除,瘤腔用可吸收线分层缝合,常规缝合腹壁各层关腹。观察组:本组患者在腰麻+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前行导尿管留置导尿,于腹部常规设4点穿刺,将器械和镜头置入,探查盆腹腔,对子宫肌瘤数目及部位进行辨认,取垂体后叶素在肌瘤周围子宫肌层内经穿刺针注入,促使子宫迅速收缩,细致操作,于肌瘤表面作切口,向假包膜延伸,对肌瘤深部固定,牵引旋切,切除多余的子宫浆肌层,电凝止血后,瘤腔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关闭。同时,记录两组手术操作所需时间、手术过程中平均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平均住院天数、镇痛药术后应用率。 2.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3.1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 在妇科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子宫肌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高发群体为 30~36 岁的育龄期女性。子宫肌瘤病因目前尚未明确,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肿瘤,又称平滑肌瘤,近年来受生活行为改变等多因素影响,发病率显著上升,若未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治疗,极易引发贫血、排尿障碍、尿频、流产及不孕等不良事件,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影响。虽然该病的癌变率只有0.6%左右,但仍需要引起重视。现今,医疗科技迅猛发展,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子宫肌瘤诊断率显著提高,病例日益增加。子宫平滑肌增生为子宫肌瘤主要病理表现,包含少许结缔组织,以贫血、月经紊乱及盆腔包块为特征。子宫肌瘤剔除术以维持子宫正常生理功能,保留患者生育能力,保持盆底及子宫解剖结构为目的,是临床治疗本病的常用方式,不仅可保留患者生育能力,还能维持子宫生理功能,在极大程度上保留生殖完整。传统术式为开腹,手术操作不受肌瘤大小、数目和位置等限制,尤其针对特殊部位肌瘤,如子宫孰膜层、阔韧带肌瘤等,术者均可用手指直接触摸较深位置或较小肌瘤,在直视下实施操作,瘤腔关闭较彻底,且止血较好。目前,医疗技术发展较快,临床手术也逐渐由传统开腹向微创技术发展。因腹腔镜有微创、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故在腹腔镜下实施肌瘤剔除术,对盆腔干扰较小,腹壁切口较美观,可保留生育及月经功能,保证盆底结构完整,术后不易发生肠粘连,可有效缩短住院天数,加快康复。 3.2研究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手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看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以有效的治疗子宫肌瘤。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优点在于创伤小、出血量少,腹腔镜主要通过气腹压力对血液外渗加以阻止;镜下的放大作用利于子宫肌层与子宫肌瘤界限的识别,层次较为分明,对子宫肌瘤小血管选择性电凝,术中取垂体后叶素应用,对子宫及卵巢的功能和血液供应未造成影响;手术切口较小,术后易于恢复,康复快,缩短了住院时间,且可尽快恢复肠道功能,避免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体温可尽快恢复。综上所述,子宫肌瘤患者经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具有手术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势,显著优于开腹手术,更适合用于临床推广。当然,在具体的诊疗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4.结语 子宫肌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妇科肿瘤,经常会诱发尿频、流产、不孕等一系列症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同时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影响,因此,人们应该重视起对子宫肌瘤的预防和治疗。相关的医护人员,要了解、掌握最先进、有效的治疗技术,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配合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配合 一、选题原因: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30岁以上的妇女发生率在20%~30%。至今为止,尚缺乏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因此,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希望保留生育功能妇女的标准术式。随着内镜手术的迅猛发展,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toctomy,LM)更加趋于微创。LM作为微创手术的经典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它在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和浆膜下子宫肌瘤方面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美观﹑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日短等优势,深受广大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二、学习目标: 1、掌握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护理。 2、掌握腹腔镜类手术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的职责。 3、了解子宫肌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 4、了解腹腔镜类手术的基本器械及用物。 三、学习内容: (一):病情介绍 患者刘美君,42岁,已婚中年女性,孕1产1,1998年顺产一次,平素月经规律,初潮14岁,7/28,色暗红,无痛经,有血块。 患者自诉7年前发现右侧附件区囊性肿块,约黄豆样大,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7月23日,本院彩超提示子宫后壁肌层见一实性低回声团,大小约31x21x26mm,子宫右前上方见一囊性肿块,大小约94x83x65mm,为进一步治疗,拟“子宫肌瘤,右侧附件囊肿”收入院。 专科检查:正常外阴发育,阴道畅,未见异常分泌物,宫颈光滑质软,无接触性出血,子宫增大,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二):诊断: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uterine momma)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绝大多数子宫肌瘤是良性的。但由于子宫肌瘤倾向于多发,因此,在育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肌瘤可能逐渐增大增多,肌瘤剔除手术亦有可能复发。子宫肌瘤的恶变(即肉瘤变)率很低,约为0.4~0.8%。但仍需警惕恶变风险。

经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观察

经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观察 发表时间:2018-09-27T10:58:18.8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下第8期作者:潘玉梅1 郭占山2 [导读] 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肌瘤残留率低,远期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平度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山东省 266700; 2.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省 266753 【摘要】当前,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但是,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保留,因此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广泛。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腹腔镜与开腹剔除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观察。方法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给予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切口脂肪液化、发热等不良反应,2年后子宫肌瘤残留率。结果腹腔镜剔除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37/40),开腹剔除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29/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2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后,研究组患者肌瘤残留2例(5.0%),对照组5例(1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肌瘤残留率低,远期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纳入此次研究。排除内脏功能障碍患者、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及其他恶性病变患者。其中单发肌瘤35例,多发肌瘤45例;患者年龄27~48岁,中位年龄(33.6±2.4)岁。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子宫肌瘤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各40例。两组子宫肌瘤患者年龄、肌瘤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检查,确定子宫肌瘤位置、数量、大小。 1.2.1研究组 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安放举宫器,腹腔注入CO2气体,置入腹腔镜,于下腹部左右各作一穿刺点,超声定位肌瘤,根据操作指南暴露肌瘤、剔除肌瘤,处理创面,缝合伤口。 1.2.2对照组 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两组手术疗效,切口脂肪液化、发热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观察两组肌瘤残留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腹腔镜剔除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37/40),开腹剔除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29/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不良反应 研究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子宫肌瘤残留率 随访2年后,研究组患者肌瘤残留2例(5.0%),对照组5例(1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最近几年来,在临床中,患者的子宫肌瘤发病率不断升高,并且成了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由于患者多不出现月经不调等症状,肌瘤体积不大,很容易被忽略。宫肌瘤多发生于育龄妇女,青春期较少见,患者绝经后肌瘤可发生萎缩或消失,因此认为其发生原因与机体雌激素、孕激素和生长激素水平过高刺激肌瘤生长有关。子宫肌瘤一般呈白色,外有包膜覆盖,与周围正常子宫黏膜分界清楚,临床上主要分为肌壁间子宫肌瘤、浆膜下及黏膜下子宫肌瘤等类型,相关临床症状与肌瘤位置、数量和大小等因素有关,随着子宫肌瘤的增大,患者后期可在下腹部触及肿块,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腹坠胀、膀胱压迫症状等,严重者可因长期阴道流血而发生贫血,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目前主要采用B超和腹腔镜进行检查诊断。对于育龄期子宫肌瘤患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两种术式各有特点。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操作简单,术中手术视野清晰,可用手指直接触及深部微小病灶,剔除肌瘤彻底,适用于瘤体体积较大者,具有较好的根治效果。但该术式创口大,易发生盆腔粘连和感染,影响患者康复。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腹腔镜进行探查,手术切口小,尤其适用于单发微小型肌瘤的切除,患者术后恢复快,依从性高。 另外,腹腔镜手术的肌瘤残留率很低。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重视残留问题,强调熟练进行腹腔镜操作,术后对上腹部和腹膜后位进行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及预后状况。方法选取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0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 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接受开腹子 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则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治疗手术、围手术 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肿瘤重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镇痛泵使用、下床活动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肌瘤残留和复发例 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与开腹子宫肌 瘤剔除术相似的剔除效果,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较少,患者恢复更快。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预后子宫肌瘤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患者常有排便困难、红细胞增多、白带增多和月经周期异常等表现[1]。目前手术疗法是该疾病最常用、有效的治疗方式, 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子宫肌瘤的常见手术法,该手术是在保留患者子宫的前提下,对肌瘤部位进行切除,较好地维护了患者的生育功能,对患者的生殖健康影响较小,但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式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不利于术后预后状况的改善[2]。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已经在子宫肌瘤剔 除手术中得到广泛的推广。本研究观察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 剔除术的疗效及预后状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4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病历资料完整者,无生育要求,并符合子宫肌瘤 剔除术的手术指征;排除标准:伴有子宫颈恶性病变,有生育要求、保留子宫者,或妊娠、哺乳期者。其中,对照组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为(42.28±5.30); 肌瘤直径2.0~6.1 cm,平均直径为(4.79±1.11)cm;肌瘤单发和多发例数分别 为150例和50例。观察组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为(42.37±5.56);肌瘤直 径2.1~5.9cm,平均直径为(4.89±1.18)cm;肌瘤单发和多发例数分别为144例 和56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碘伏常规消毒术野、铺巾,全麻满 意后取下腹耻骨联合上3cm作一横行切口长8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充 分止血,剪开腹直肌筋膜,钝性分离腹直肌,打开腹腔,洗手探查。于肌瘤表面 纵型切开浆膜层,皮钳钳夹切口两边缘,钝性分离肌瘤,并将肌瘤完整剥出,然 后用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切口肌层,勿穿透子宫内膜,继续用1/0可吸收 线连续缝合浆膜层。查切口无渗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擦干,清点手术器 械及纱布齐全,依次缝合腹壁各层。 1.2.2观察组手术方法观察组全麻满意后取头低臀高位并倾斜 15°~25°,控制压 力值在10~13mmHg,分别于左右麦氏点做10mm切口后置入腹腔镜对盆腔器官 和子宫肌瘤进行探查以明确肌瘤位置、大小和数量等情况。使用单级电钩切开子 宫浆膜层、肌层至肌瘤表面,长度略小于肌瘤的直径,在旋切标本袋内利用旋切

腹腔镜下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

腹腔镜下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 发表时间:2015-05-04T09:50:33.0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6期供稿作者:李艳莉 [导读] 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为了保证患者的手术顺利进行。 李艳莉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中医院妇产科 2255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确诊收治64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花费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差异显著 (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创伤小,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靠,然而其它不可能完全取代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彻底清除肌瘤,而且其优点是经济、便捷,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207-02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两组使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现将部分研究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确诊收治64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年龄30-49岁,平均年龄(37.6±3.4)岁,体重46.7-75.3kg,平均体重(54.2±5.8)kg,其中多发肌瘤12例,单发肌瘤20;观察组年龄31-48岁,平均年龄(36.2±3.8)岁,体重45.8-74.7kg,平均体重(53.4±4.6)kg,其中多发肌瘤10例,单发肌瘤22例。两组患者住院后经临床诊断和超声波检查,都符合子宫肌瘤诊断,并且没有其他干扰性疾病。两组患者的病情、体重、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使用腰硬麻醉,再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对患者进行开腹并且进入腹腔,检查腹腔情况并剔除肌瘤,然后缝合逐层关腹。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为了保证患者的手术顺利进行,这些患者的手术都有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来完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过程中,患者全身麻醉后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留尿管,让患者仰卧,采取头低臀高的位置,在肚脐边缘上方做切口,充气并保持复压,置腹腔镜,而且在下腹部左右建立操作孔,肌瘤宫体周围注射垂体后叶素,进行肌瘤剔除手术,手术后要进行创面涂抹防粘剂,而且要留置引流管24h。 1.3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月经量明显减少88%以上,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手术后各项检查显示肌瘤已经被彻底剔除,术后未出现病情复发;(2)有效:月经量有效减少46%以上,腹痛症状有明显好转,手术后各项检查显示肌瘤体积明显缩小;(3)无效:月经量减少46%以下,腹痛症状没有任何好转,手术后各项检查显示肌瘤体积没有任何改变[3]。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手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分别为(56.5±20.5)ml、 (17.6±10.3)h、(4.6±1.3)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2.4±29.5)min,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花费为(8345.8±432.4)元,显著多于对照组的(5354.2±398.4)元,差异显著 (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2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 3.8%(30/32);而对照组患者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6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1.3%(26/32),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宫肌瘤在女性妇科疾病中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子宫肌瘤是常发于育龄妇女生殖系统中的一种性激素依赖性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月经过多、盆腔包块、继发性贫血、压迫症状、流产以及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大大降低,病情严重的可直接导致流产甚至不育。其主要原因是由环境、自身的生活习惯因素所引起,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当、生活压力、情绪波动、环境污染以及自身的调节功能失调都会导致子宫肌瘤,降低生活质量,从而使患者以及家庭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对此,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剔除,传统的手术就是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本次研究可以发现,给予常规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和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对于子宫肌瘤患者临床效果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花费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创伤小,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靠,然而其它不可能完全取代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彻底清除肌瘤,而且其优点是经济、便捷,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红伟,陶桂娥,李晓娟.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02):64-65. [2] 潘凌云,顾红,况秀清等.阴道超声在腹腔镜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20(01):55-57. [3] 李秀平,商文金.78例妇科急腹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4,23(05):33-3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