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洪拳练打体系研究

洪拳练打体系研究

洪拳练打体系研究
洪拳练打体系研究

编号:20153612110416

本科毕业论文

红拳技击练打体系研究

院系:体育系

姓名:张金钰

学号:1136120416

专业:社会体育

年级:2011级

指导教师:肖亚康

职称:副教授

完成日期:2015年5月

摘要

红拳是古老的武术拳种,其技击体系内容丰富。特别是技击练打有着独特的风格、是红拳练习中最具特点和技击实战练习方式。保留了古老的单式技法和组合技法,包括“盘、法、势、理”及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红拳练打中的“打手跑拳”是武术技击练习中最具魅力的手段形式,其独特的练习方式、有着古老的武术内涵。对其研究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红拳技法特点,让人们在练习时有理可依。因此;对红拳技击练打的研究更具实际性的意义。

关键词:红拳;技击练打;打手跑拳

Abstract

Hongquan is ancient martial arts, the martial art system is rich in content. Especially playing martial art has a unique style,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Hongquan and martial arts practice mode. To retain the old unitary techniques and combination of techniques, including two types of "disk, method, potential and and against the thugs and routine movement forms. Hongquan practicing hit "hatchet man run fist" is Wushu Exercises the most glamorous form of means, its unique mode of practice, ancient martial art connotation. The research can b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art skill characteristics in practice, let people be rational. So to practice playing skills; Hongquan research 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ed boxing; Art of shadowboxing; Run boxing thugs

目录

1 前言 (1)

2红拳技击练打体系的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3红拳技击体系理念. (3)

3.1红拳技击之“盘”理论 (3)

3.2 红拳技击论“势” (3)

3.3 红拳技击讲“法” (3)

4红拳技击练打的技能形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红拳技击基本功的养成——十大盘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红拳技击练打的具体形式——打手跑拳............... 错误!未定义书签。5红拳技击练打体系的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红拳技击练打的身体要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目似闪电,眼法明锐 (7)

5.1.2 手法灵活,招式多变 (7)

5.1.3 步法敏捷,闪绽腾挪.........................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身法灵活,化身为奇 (8)

5.2 红拳技击练打的拳理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撑补为母,八法为纲 (9)

5.2.2手掩三盘,以腿取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3 扁身远击,势却筋柔 (9)

5.2.4顺人之势,借人之力 (10)

6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前言

传统武术是古代前辈极具智慧的体验和感悟,是中华民族最大宗也是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红拳进行挖掘、整理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对红拳的历史渊源、技击特点及构成体系的研究,尤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红拳的历史,要追溯到秦代。据《中国武术史》记载,秦时就已经出现了对练套路,而且最早盛行于“三辅”,即今陕西关中一带,这是红拳的最早雏形。据传,秦王嬴政每次打完胜仗的庆功会上,武士必跳拍打舞,“击皮为鼓”,以示庆贺,据考证,陕西红拳炮锤套路中的“放炮”、“十三响”等动作,就起源于此。

宋代武术为官方所重视,兵源文化得到发展,《武经总要》、《武学七经》等一批理论性著作陆续出版。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是红拳的创始人,最早流行于陕西关中。宋代把套路称为“使拳”,把棍术套路称为“使棒”,陕西方言称“耍拳”、“耍棍”,俗称“东枪,西棍,关中拳”。由于关中拳在当时非常流行,陕西方言称“耍红了”,因此,后来就被称为“红拳”。同时,在继承和发展武术方面,佛家与道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少林拳法》载有“元时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入寺授技传大小红拳、棍术、擒拿等”。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的少林洪拳与陕西红拳截然不同,少林洪拳以刚猛为主,陕西红拳则是柔里带刚。

乾隆时的常子敬、李子贵,嘉庆时的张景文、张洛焦,道光时的张真、阚梦祥,光绪时的阎书勤等,皆是红拳拳师。山东冠县人张洛焦述其传承云,其叔张光谱学自山西平遥人师来明,师氏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陕西周至拜宝鸡人张阳真为师,学得红拳两套。这与红拳出自陕西相吻合。道光、咸丰年间,红拳主要分三派,代表人物有三原高三(高家)、临潼邢三(邢家)、潼关苏三(苏家),简称“三三”,他们与李四(擅长通臂,人称通臂李四)交情甚笃,互通拳艺,奠定了现代红拳的基本风格,尤其是高三,他博采众家之长,对红拳的继承、发展与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习练陕西红拳的老拳师中,有不少人都习练高家红拳。

红拳现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越来越多的人而熟知,对红拳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红拳技击练打体系的特点

依据红拳的内容特点及历史的发展演练所形成的拳系,是红拳形成了一系七拳。一系即红拳拳系,七拳、指红拳拳系的七个拳种。即:炮拳;红拳(此为红拳拳系中的一个拳种)、九拳、子拳、通背拳、花拳、醉拳。七个拳种概括了红拳所有的拳种类别、技法、功能、劲力架势、风格特点等方面。有硬进猛闯、斩、揭、捅、抹,势如破竹的炮拳;有柔力带刚、劲力绵长的通背拳;有巧击闪打、纵跳刁拿的子拳(猴拳);有反败为胜,扑跌打滚的醉拳;有势工行美,繁华藻丽的花拳、红拳等。

红拳的风格特点:招式古朴,讲求踩腿审进,钻靠刁打,出手快,交口明,形一实二,声东击西,后发制人为其能,闪绽腾挪,飞步刁打为其法,多腿法;劲道要求外柔内刚,刚柔相济,节奏明快,以脆见长;姿势工美,要求身法活,拧腰摆胯,侧身换膀;运动方向从起势多向左方前进,多走直线与原地,结构严谨,连贯自然,强调形与意合,内外合一。可以将红拳的风格特点概括为“撑斩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十六字诀。“撑斩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是经“鹞子”高三、“恶虎”苏三、“黑虎”邢三、“通臂”李四等历代红拳宗师整理出的一种独特的红拳技击要领。“撑斩为母”,“撑”者,有抵住、支持、容不下之意,在红拳训练中有十大盘功法之一的撑补式,充分表现出了“撑”的技击特点。“斩”者,有砍断、截、杀之意。斩字在红拳演练中要求,力点主要表现在腕上桡骨,茎突处上二寸左右。“勾挂为能”,在这里表现为弯曲、删除、截取、捉拿之意。勾和挂的技术,有“里勾外挂”之说。小臂由外向内向下,以腕关节为轴,掌之外沿使力引动彼方之力,于自身外则为勾小臂由内向外向下,以腕关节为轴,掌之外沿使力引动彼方之力,于自身外则为挂。勾多用于防内膛打及防御低势进攻,勾住对方的梢节、中节桩或顶部,勾带彼方脚梢桩及腿中关节;挂多用于化解彼方的刺、掀、劈以及各种高腿,并挂住彼方不让走脱,与拨、架、格、挑等动作相配合,更能显示出挂的特点。

红拳架势端庄、姿势工美、身步灵活、节奏明快、招法巧妙、劲道外柔内刚,劲力以脆快为主,兼有长劲、柔劲,突出一个“巧”字。练法讲求势劲轻柔,气势招圆,以心意为根,用意不用力。打法讲究“云手和抹手,打人凭的六合手”;步法讲究闪、绽、腾、挪、里跤外跤;身法讲究“拧腰摆胯,贼鬼刁拿,避肩溜滑”;手法讲究撑斩勾挂,高掤低压,里勾外挂,指上打下,刁打巧击钻身贴靠。在练红拳基本套路时,要求“松静”,做到尽量放松,只有达到松静才能贯穿于拳手。

3红拳技击体系理念

红拳是一个拳味颇古的拳种,在劲力和技击上集内家外家之长,吸收并借鉴了其他拳法的优秀招势,它和一些较为古典的拳种相比有统一的一面,但又受关中文化的影响而自成一家,从盘、势、理、法几个方面都浸染着关中文化的痕迹,那就是刚健、豁达、实用、宽厚、含蓄、和谐。

3.1红拳技击之“盘”理论

“盘”,在关中方言中具有特定的一个含义,既有名词的意思也有动词的意思。名词的盘指的是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十大盘功。凡习练红拳皆要通晓十大盘。动词的盘指的是练的意思,修炼功力。

十大盘功中的姿势,多为从红拳套路中选取的姿势。这就使十大盘功的训练有了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其道理在于这种动作姿势的一次完成,大都是肢体多种肌群和部位同时参与下进行的,练习中“一动无有不动”。这些多向性、多肌群的综合训练效果,正是武术专项柔韧训练所追求的,更是十大盘功的练习目的。

3.2 红拳技击论“势”

“势”,架子、架势,即红拳表现出来的样子。红拳包含拳、械以及对练套路。套路使习练者身法灵活,步法协调,既可下场表演,又可强身健体,而且作为一势连一势的顺序是进行盘架子的主要手段。势是一个多义字,传统武术语境中,势常常是一个灵活的概念。在技术动作中,有动和静两层意义,动是指动作运动中的态势、气势和动势,静是指姿势、架势。动和静的关系是中国武术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广义的势,指拳术中的一切招势和架势。狭义的势,则专指家根据其传授和经验,所采取的某种特定的攻守姿势。

3.3 红拳技击讲“法”

红拳完整的技法打手“法”,包括手法、步法、身法、腿法、拿法、摔法、滚跌法以及器械法,有着完整的内容与讲究,包含所有技击对抗形式。红拳以手法为核心,

手法的实战交手叫“打手”,以“撑斩为母,组排为形,零招散打,汇集成串”的打手,是红拳技击的精华所在。打手手法,零手有百,汇编成串,组排成排子手,与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相辅并习,组成红拳的打手体系。

3.4 红拳技击体系之“理”

“理”,即红拳拳技理论,以技入道的哲学理论。红拳拳技理学浸润着关中文化的传统核心理论。红拳拳理概括起来是:“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叼打为法,踩腿审进。”红拳主讲提劲,运气力以圆为基,以心意为根;九拳讲究当撑论撑,该斩向斩,云手接势,云手变达,人若会云手,打遍天下无敌手;炮捶讲究“揭、抹、捅、斩”;花拳讲究“撑补为本,勾挂为能”;梅花拳主讲“神要静,步要稳,手要准,心要狠,身要坚,行如风”;梅花桩拳讲究“提领勾挂、腾挪闪缠、倒脚换手、迈步化身。”红拳理论不光涉及红拳技术内容的各个方面,而且拳理中渗透着“技以载道”的思想。

4红拳技击练打的技能形式

4.1 红拳技击基本功的养成——十大盘功

十大盘功,是习练红拳最基本、最可靠的入门基本功。根据习练的目的和途径方法又分软盘与硬盘。十大软盘所展示的势就是红拳套路的基本元素:首盘霸王举鼎势,二盘撑补势,三盘力推泰山势,四盘千把攒势,五盘孤雁盘翅势,六盘雀地龙势,七盘燕子噙泥势,八盘单足独立势,九盘靖王托塔势,十盘魁星点斗势。软盘多练习柔韧和身法,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静力、以柔韧为主的训练方法等。习武者皆知“未学拳,先拔筋,打拳不踢腿,必定是个冒失鬼”,红拳亦很注重柔韧、踢腿、活腰以及身法等灵活性基本功的修炼,自有一整套既科学又比较全面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十大硬盘,注重练习指、臂、腰、腿、脚之功力,讲究耗劲,如千字锤、千把攒、千斤坠、踢桩、打桩、梅花桩、舒鼎、举石担、盘刀举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磕树、举锁子、挑担子,以及不同器械的功法练习,另有练手之法、肘法、肩法、眼法、身法、胯法、膝法、步法,及药物配合练习法等。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硬盘内容丰富,注重“气、势、功、柔韧、意志”的修炼;动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助于习练者身体各部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为打手应用奠定坚实基础。重视功的练习也是红拳要求拳架工整、劲力饱满的必备,它铸就了红拳“打人如灯草”般的胆识、豪情与气慨。

4.2红拳技击练打的具体形式——打手跑拳

打手跑拳的训练,是红拳训练攻防技和防御能力的方法,是近身搏击的技术,出手以撑、斩、勾、挂、缠、拦、沽、挎八法和变化不同的手法,腿法组成红拳的排子打手体系。

打手跑拳的技击方法(包括足、手的技击方法)学起来较好学,也比较容易掌握。运用起来也容易,但是要用躯干的主要部位(头、肩、胸、臀、胯)作为技击攻击的身法,就比较难练,所说的身法难,就指这个。因为以身体的躯干部位作为主攻,手必须掩护好,步必须要到位(这里的到位指脚腿必须按技击实战要求进跤、迟跤、锁跤、拴跤、迷跤必须紧密配合)。时间差、距离感都要精确计算,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运用不当,反被敌制,所以说,手法容易,身法难。

红拳以手法为核心,手法的实战交手叫“打手”,以“撑斩为母,组排为形,零

招散打,汇集成串”的打手,是红拳技击的精华所在。打手手法,零手有百,汇编成串,组排成排子手,与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相辅并习,组成红拳的打手体系。红拳母法包括:手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挎)、步法(弓、马、偷、夺、击、窜、踪、退)、身法(闪、绽、腾、挪、拧、腰、摆、胯)、打法(踩腿审进、钻靠叼打、声东击西、上虚下实、飞步叼打、迂回化进、巧避轻拿、后发制人)、棍法(封、摩、揭、挑、搬、提、裙、拦)、刀法(提、扎、砍、撩、滚、摩、擒、拿)、枪法(封、闭、捉、拿、撸、提、缠、环)、鞭法(遮、拦、踪、横、领、辟、叼、打)等。红拳在法的修炼时要求先松静,只有做到尽量放松才能把劲贯穿于拳手,出拳讲寸劲。红拳手法讲究撑斩勾挂、高低压、里勾外挎、指上打下、叼打巧击、钻身贴靠,打法讲究“云手和抹手,打人凭的六合手”,步法讲究闪、展、腾、挪、里跤、外跤,身法讲究“拧腰摆胯,避肩溜滑,以步制人”。总法概括为十六个字:“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叼打为法。”追求内在的锻炼,意识的修炼,在练套路时,在做每一动作时,必须带着意识练,必须悟透所练动作招势的拳理含义和实战意感,以培养出灵活多变的神态,达到随心所欲“跑拳打手”的境界。

在打手跑拳过程中,攻击对手必须攻入对手身体跤内边,或进内堂,或走外跤,必须抢战有利位置,堪定对手的手足,才能发挥身法技击的优势。拳诀说得好,离人一寸,打人有劲,离得远必定闪,手击身不动,必定打不中。进身后,身、手同时发挥技击方法,才能打败对手,立于不改之地。

5红拳技击练打体系的技术要求

红拳的技法是指红拳在实际格斗中运用的技术方法。红拳尚柔软,主张以轻巧取胜对手,其眼法、手法、腿法、步法、身法、拿法、跌法等具有其独到的特点。

5.1 红拳技击练打的身体要素

5.1.1目似闪电,眼法明锐

眼为心之苗,身之主。眼法就是运用眼神的方法,红拳的眼法要求精神于双目,眼神可畏而不可测,射人人心;并且能感知对手的强弱、怯勇、虚实。红拳的眼法包括审视、随视、虚视。审视就是“窥其势,察其隙”,要求注视对手的双眼,捎带对手的双肩与双胯。当对手主动进攻时,见其肩动知其出拳,见其胯动知其出腿。同时观对手之拳势,细察对手进攻之漏洞。一旦对手露出缝隙,就要抓住时机,主动进攻。随视就是眼睛跟随对手的手、脚、肩、肘、腕、胯、膝、头的运动,判断其招法和招法的虚实,进攻的方法与路线,做好防守和防反。虚视就是以眼神的虚实变化来迷惑和引诱对手,视上打下,视下打上;视高打低,视高打低;视左打右;视根打梢,视梢打根等。各眼法在运用时,要双眼圆睁若朗星,闪电般左顾右盼,上瞻下视,在瞬息万变中完成进攻与防守,所以,红拳拳谚道“头打眼,二打胆,三打手脚快与慢”,红拳将眼法摆在搏杀的首位。

5.1.2 手法灵活,招式多变

手法是指攻防的手法变化的法则。攻防手的强度、力度和速度称之为手的功力。手法包括:掌法、拳法、爪法、勾法通称手法。红拳手法有阴阳之分,形式上有“阴”“阳”“双”之别。“阴”即右手攻击,“阳”即左手攻击,“双”即左右手同时攻击。红拳的传习中借阴阳来表示掌心和拳的方向。掌心朝上为阳掌,掌心朝下为阴掌,立掌为阴阳掌。拳心朝上为阳拳,拳心朝下为阴拳。拳眼朝上为立拳。

红拳是一种技击方法丰富、手法多变,名目繁多的打手体系,技击性强的手法套路是九拳。九拳:“当撑论撑,该斩问斩。云手接势、云手达变”。“撑手带云手,打遍天下无敌手”。红拳手法是以“撑斩为母,组排为形,零招散打,汇集成串”的打手体系,也是红拳精华的集聚,主要的手法有100多种。

5.1.3 步法敏捷,闪绽腾挪

步法具有运载身体前进后退,左右闪绽的作用。通过步法的移动和变换,使身体处在有效的攻击距离内,进而实施各种手法、腿法、撞靠、摔法等进攻手段;或躲开对手的进攻范围,做好防守和防反。武谚云“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从另外一面说明步法在实战中重要性和价值。红拳将脚步按一定方法和规则的移动和变换方向的“闪绽腾挪”称为步法。红拳步法的特点是步含跤法,即多用闪绽步。所谓跤法,即汉唐时期角抵中的步打,是指以脚(腿)管,施以管跪勾搭,使对方颠仆跌倒之法。红拳的跤法有里跤外跤、上跤下跤,走跤变跤,吃跤觅跤等。在运用时变管为走,管走兼用。同时,红拳的脚步坚固,以利其各种腿法的运用和内劲的生发,红拳拳经云“前脚如万斤之后压,后脚如门门之坚抵。”红拳的步法有抢步,疾步,偷步,窜步,纵步,三角步,之字步,退步等步法。红拳的步法要求灵敏而快捷,拳谚道“起步如风,站步如钉。”“打人如闪电,拔步如放箭。”在有机可乘时,则快速进步;在被动时,则闪绽腾挪。在实际运用时,红拳的步法多与手法结合,拳谚道“手上的串子,脚下的绊子。”红拳常用疾步进打,窜步刁打、左右闪摆侧打,偷步冷打,退步抹打等。另外,红拳的步法与腿法紧密相连;红拳抬脚为腿,落脚为步。依靠步法前后进退,左右闪绽,伺机踢出腿法;而各腿法完成脚落一地就又变换成步法,实施新的防反或攻击。

5.1.4身法灵活,化身为奇

身法是指躯干的运动方法,它是通过胸腹背腰的变化来实施和辅助四肢的进攻与防守。红拳的身法讲究含胸拔背,吞吐开合,伸缩收放,起伏拧转。身法在运用时要配合步法、手法完成进攻或防反;同时增大、增强各法的发力。红拳在与对手对峙时,常通过躲闪防反和手法封护防反。在对手快速、凶猛进攻时,红拳依靠敏捷的步法完成身体的退让,或以手法封护三盘,在有效攻击范围内借助灵活的身法进行偏闪、蹲伏、拧转等,“缩身如猫”;当反击时,起如猛虎以身助臂,打出各种直锤,或身体由开而合,打出圈锤、摆锤或腿击,或撞靠,或抱摔等。同时通过身体的开合起伏,三节相随、内外合一发出各种技法的劲力来。红拳历来讲究以身主法,以身催力,使步法、身法、手法的三法合一。

5.2 红拳技击练打的拳理要求

5.2.1撑补为母,八法为纲

红拳的手法是红拳的锤法(拳法)、掌法、爪法、勾法的统称,共有八法,为撑、斩、勾、挂、缠、拦、沾、挎。红拳的主要手法有100余种,汇总在“撑补(斩)为母,组排为形,零招散打,汇集成串”的打手体系中,彰显出红拳“撑补(斩)为母,化身为奇,勾挂为能,刁打为法”的特点。红拳手法的八法中,撑补和撑斩构成红拳手法的母体,其余六法组成红拳手法的子体。“撑”和“补(斩)”构成红拳手法的基本,其关系就是防和攻,即撑为防,补(斩)为攻。在运用时要“撑中有补(斩),补(斩)中有撑”,“以撑换补(斩)斩,以补(斩)换撑”,“撑来换撑,斩来换斩”,“撑”与“补(斩)”关联紧密,随情而变。“撑”有“单撑”、“双撑”是母体的补充和变化。在子体手法中,“勾挂”就是红拳里的“云手”,勾挂要“里勾外挂”。红拳技法尚“轻”,因而“勾挂”的手法才能表现出“轻”的优势。“勾挂”有高势、低势之分,亦有单势、双势之分,变化无穷。“勾”中带变,“挂”必带卸,因而拳谚云“撑手带云手,打得天下无敌手。”而缠、拦、沾、挎等手法,则亦体现着红拳的轻巧和后发先至的技击理念。红拳的手法丰富,尽显于八法之中。或以手法防反攻击,或以手法封闭对手,实施各种腿法、撞靠法、跌法等。

5.2.2手掩三盘,以腿取胜

红拳拳谚道“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手打三分,腿打七分,远脚、近膝、贴身胯打”等。红拳讲究以精妙的手法护住自己的上中下三盘,封堵住对手的进攻,进而以腿法反击对手。红拳的腿法丰富,主要包括:上五腿,中五腿,下五腿,腾空五腿,跌法五腿。上腿主要是对对手的上三路(头、面、耳根、领须)进行攻击,中腿主要是进行中三路(胸、腹、腰)的攻击,下腿主要是对对手下三路(膝、胫、足)的攻击,抄腿后腿主要是用腿后击对方头面、胸部、腹部,腾空五腿主要是腾空踢击对方要害部位,跌法五腿主要是避实击虚,采用倒地滚打的跌法技法。红拳的手法和腿法组合运用时,常采用护上踢下、护中踢中,前刁后踢、前封前踢,双封撞踢,以及主动倒地的滚打等。红拳要求出腿要快,击中有力,踢中有变,迅速回收,充分发挥腿之长和有力、隐蔽、突然等的特点。

5.2.3 扁身远击,势却筋柔

扁身远击是红拳各手法和腿法结合身法的开合进行运用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势却

筋柔是说红拳依靠柔软的筋骨缩身低俯来完成上惊下取、或上防下攻。红拳的扁身远击是通过侧身换膀,拧腰挟胯来达到放远击长。扁身是将身体由正向向左或向右转近于900度,使躯干左侧或右侧面对进攻方向,依靠步法的进退来完成摆扣或扭转。从技法上讲,离敌远用手法和腿法攻击敌人,临敌近则用身体撞靠,撞靠时多用肩。将周身之力集于肩膀,施以靠打,从而体现红拳“拳之妙用,以肩为重,而手不补之”也如拳谚所说“远拳近肘贴身靠,远脚近膝挨身靠”。同时,扁身使身体由开而合,有利于发力,从而增加杀伤力。故此,红拳武谚云“侧身换形人难防,势势不离进中堂。”“侧身换膀练得精,神仙来打都不成。”红拳的打手讲究“避尖溜滑,贼诡刁拿”。虽有直闯硬进,强攻中路之势,但多两厢闪击、刁打偏取之法。或消对方之力,或刁而退避,或引进落空,其拳势必须向后下却方能化解对手的锋芒,因此,红拳要筋柔却势,做到“撤如线,团如猫”,进而如虎纵般以手法或腿法或靠法或跤法等反击对手。所以,红拳历来重视十大软盘的基础训练,通过十大盘的训练使筋骨柔软松弛,为其技法的运用打好基础。红拳素有“腿不盘软,势不盘柔不予教拳”之说。

5.2.4顺人之势,借人之力

红拳的技法是以轻巧为主,不与对手力敌,讲究“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即借力打力。一是通过闪绽腾挪,依靠灵活的步法和身法,扁身却势,移形换步避开对方进攻的锋芒,还以手法、腿法、撞靠等。二是依靠撑、拦、揭、抹、刁、勾、挂等手法护住上中下三盘,运用各中锤法、斩法、捅法、跤法等反击对手。而这些手法在防守时,无不顺对方之力来完成,或旁引、或顺带、或上托、或下抒、或下按等,不与对手硬碰硬接。再次是运用擒拿(红拳称串子)手法,通过锁、扣、切、缠、搬、别、撅、掐、拧、卡、抱等十八法制服对手。

6结束语

红拳是一种独具魅力而古老的拳种,技击练打丰富而赋有内涵,充分展现了红拳的练打技法特点。红拳经长期的发展和完善,提炼出其丰富的技法、特有的劲力、和“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的拳法特点,也因此使红拳成为中华武林中的一个优秀的传统拳种。依据红拳的内容特点及历史的发展演练所形成的拳系,是红拳形成了一系七拳。一系即红拳拳系,七拳,指红拳拳系的七个拳种。即:炮拳、红拳(此为红拳拳系中的一个拳种)、九拳、子拳、通背拳、花拳、醉拳。七个拳种概括了红拳所有的拳种类别、技法、功能、劲力架势、风格特点等方面。有硬进猛闯、斩、揭、捅、抹,势如破竹的炮拳;有柔力带刚、劲力绵长的通背拳;有巧击闪打、纵跳刁拿的子拳(猴拳);有反败为胜,扑跌打滚的醉拳;有势工行美,繁华藻丽的花拳、红拳等。对于具有悠久拳史的红拳的继承与弘扬,当代红拳人在不断地研习红拳技法和劲力的同时,要积极吸收现代技击术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提高红拳的技法和劲力,使红拳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红拳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定有着独特的武术魅力,从开始兴起到没落,再到现在人们的挖掘整理,对红拳的研究工作也有了相当成绩。华夏文明地大物博造成各地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南北文化的构成也有所差异,所形成的文化系统或体系也千差万别,并显示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在中华文化大环境下孕育的中国武术,拳种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中国红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拳种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和汲取了诸多历史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营养,使中国红拳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基础,并深深烙有鲜明的历史、地理、文化特征。对其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文化研究探源,对我们更全面更深入了解武术文化遗产,创新与发展中华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宝生.中国红拳[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2]杨宝生.红拳[J].中华武术,2003(1):64-66.

[3]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8.

[4](明)戚继光著马明达点校.纪效新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7.

[5]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编[Z].陕西红拳十年.2008:8.

[7]马力.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上、下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8](清)张孔昭著.拳经拳法备要[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

[9]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06.

[10]王圻.续文献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4-16.

[11]邱王相.中国武术史[Ml.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12]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90-296.

[13]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76.

[14]肖亚康. 红拳之盘势法理[J].少林与太极,2011:7.

致谢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论文成文过程中受到我的指导老师肖亚康老师的深切关怀和细心指导。从选题收集资料,审稿到定搞,处处都凝结着肖老师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删改,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这种对事业的一丝不苟,不辞辛苦的精神让我特别感动,为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同时还要感谢无数和我一起进行探讨的热情的老师和同学以及我论文中所引用的论文资料的观点和理论。在此,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红拳十大盘功

红拳是一个具有千年以上的拳种,陕西是红拳的发源地之一,自古长安“文武盛地”,历史上曾有十三个 王朝在此建都,红拳就诞生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红拳雏形最早追溯到秦代,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历经沧桑,已发展为内外合一、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武术流派。它 主要流行于陕、甘、宁、青、新、川、鄂、苏、鲁、豫、晋、皖等省,现已遍及全国,传向国外。其内容包 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及盘、法、势、理四个方面。理即拳法理论;势即动作套路;法即技击方法; 盘为基础训练,尤其是十大盘功,在强身健体,增强实战技击能力,延长运动生命,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 红拳的盘功分软十大盘功和硬十大盘功,软十大盘功又称十大盘筋,它是红拳依据套路演练和实战打手实际 需要编排而成的,软十大盘功是属于以地面为依托物、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静力、以柔韧为主的训练方法之 一。盘即一组动作姿势,十大盘即十大组动作姿势。要求在习练时周身放松,十大盘功即首盘霸王举鼎势、 二盘撑补势、三盘力推泰山势、四盘孤雁盘翅势、五盘燕子噙泥势、六盘千把攥、七盘却地龙势、八盘魁 星点斗势、九盘靖王托塔势、十盘朝天蹬势,十大盘是红拳入门初学必练的基本功,有腿不盘软、势不盘 柔不予教拳之说。至今红拳一些老拳师年事已高,多数已七八十岁了但都有着很好的柔韧性,他们伸手灵 活,思维敏捷。同时十大盘功对青少年的骨骼发育,身体协调发展,延长运动生命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 红拳名家陕西三原崔应斌年以七十六岁一生坚持练十大盘功至今身体建康还能参加生产老动。红拳 盘功: 老树搬根孤雁盘翅吊腿单叉 红拳十大盘特点有五: 一、盘为势基,势为拳本 十大盘功中的姿势,多为从红拳套路中选取的姿势。这就使十大盘功的训练有了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其道理在于这种动作姿势的一次完成,大都是肢体多种肌群和部位同时参与下进行的,练习中则"一动无有不动",有多向性神经过综合效果。这些多向性、多肌群的综合训练效果,正是武术专项柔韧训练所追求的,更是十大盘功所练习理想目的。 二、全身运动,安排合理

岭南文化

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软件学院09级2班刘绍徒 200930636090 关键字:岭南,民俗文化,发展,传统 论文摘要: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一、岭南概况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从地域上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武当太乙阴阳保健功

武当太乙阴阳保健功 原著:郭浩然 本文节选自《武当宝典》,据作者自述,此仅为“太乙阴阳术”中有关性保健方面的内容,其原则是尽可能不使性生活对身体及武功进境造成影响及损害。 1 基础保健功 第一项阴手增精 学者正身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目视前方。徐徐弯腰双手尽可能垂向地面,愈低愈好。接着双手分别抓住两脚踝内侧,然后随起身站直双手也缓缓抚过两腿内侧。继续向上,两手经由两大腿根部左内右外抚于两睾丸及阴茎上(稍加大摩擦力)。双手不停继续向上到肚脐眼处,双手左内右外抚于脐眼上。此为一遍,重复20遍即可。第20遍结束时,双手抚于脐眼上先向左向下转圈揉36遍,在反向揉24遍。 第二项合掌增精 仍自然站立唯双脚并齐双手于胸前合掌十指交插,目视前方。接着双手一齐向左平移,同时臀部向右平移,头颈不动。接着再反方向平移,双手向右臀部向左。做这个动作的关键在于,臀部向左右平移时要一腿站直一腿稍曲,使两个大腿内侧互相摩擦,左右各做20遍即可。 以上两个动作的目的在于增强练武者的元精,还要通过内功的修练使元精转化为元气,此即炼精化气的功能。 2 内功 具体练法:双手掌根稍用力顶紧身体保持不动状态,闭目内视掌心,要意念掌心相接处逐渐加热渐渐通红如火,而双手为红火所灼烤而发生抖动(可有意使双掌轻抖),抖动主要是前后抖,由轻微而渐剧烈到将要带动身体时,意念要使之渐渐放慢再渐渐停止,一般来说由开始轻抖到逐渐加快约抖81次,进入加快到剧烈抖动也为81次,由有意减慢到停止仍为81次。抖动停止后双掌徐徐上升到与口平齐时停止,十指由交叉而伸直然后由两拇指处开一道缝约一寸宽,此时张口将掌心之热气吸入口中咽下,送入小腹内,小腹隆起。如送入小腹感觉困难,可借助双手的下按动作,以两拇指轻轻按于壬脉两侧徐徐下行,到与肚脐平齐时停止,两手轻抚于小腹两侧。 接着开始进行腹部鼓荡,此时不须管呼吸一任自然,腹部进行收缩运动,先用力收腹要意念肚皮贴到后腰上,然后自然放松为一遍,共进行81遍。腹部鼓荡结束后仍如前进行揉腹,向左向下36遍,再向右向下24遍即可。 以上功法每天早晚(睡前)最少各做一遍,要大小便后空腹进行。 3 性保健功

梅花拳简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简介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优秀拳种之一,梅花桩是梅花拳的一种功法,传说历史非常悠久。据《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描述,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是一个虚拟的人物。第二代为江苏徐州张三省,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影响面非常狭窄。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于民间。从历史记载看,梅花拳最晚诞生于明末清初,真正的创始人是当时江苏铜山人邹宏义。邹宏义原名邹讵亮,字魁阳,幼时客居江苏铜山北街。明朝崇祯末年,邹宏义拜武林高人张三省为师学习武艺。历经数载风霜雪雨,邹宏义将张三省传授的拳法与家传武功相结合,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精心推敲演练,创出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术——梅花拳。梅花拳分作桩步五势,宛若梅花怒放;而行步三法,又恰似梅花枝干穿插交错;相传最初多在梅花树下习练,故冠以“梅花拳”之名。此外,梅花拳还有取梅花在冬天未尽、春天未到之时开放,蕴含先知先觉之意,暗合先备先用之理,达成先发制胜之效。梅花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强身健体、舒筋壮骨、祛病延年之功效,加之武德高尚,尊大爱小,谦虚忍让,历来深受民众的喜爱,实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

梅花拳的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部分,讲究文武双场结合,文理指导武功,以武强身,以德育人,练功讲究内外结合,形神合一。从文理层面看,梅花拳强调“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做到文武兼备。从武功层面看,练习梅花拳要从基本功开始,主要包括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内容。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在文理、武功的关系上,梅花拳强调以文养武,以武济文,指导思想和具体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的哲学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誉为“文化拳”。 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它经历了数百年来武林高手的不断锤炼,伴着岁月递嬗日臻完美,既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武术功法,又是凝聚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梅花拳的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动静有制,形体神韵,皆有独特风格。在习练与实战中,梅花拳无论是马上还是徒步,无论是桩上还是落地,均能闪展腾挪,格斗自如,内功外功互补,轻功重功并举,软功硬功兼使,采日月之精华,外练筋骨皮,遵文化之意蕴,内练精气神,变幻莫测,出神入化。梅花拳创始之初,无论练功还是技击均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栽桩约百根,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木桩越来越高。后来由于时代变迂,桩上练功渐渐落到地上,是为落地梅花拳。但它仍保持了原来的

红拳十大盘功.

红拳十大盘功 红拳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武术流派。它主要流行于晋、陕、甘、宁、青、新、川、鄂、苏、鲁、豫、皖等省,现已遍及全国,传向国外。其内容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及理、势、法、盘四个方面。理即拳法理论;势即动作套路;法即技击方法;盘为基础训练,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主要有十大盘功,又称十大盘筋,简称盘功。它是红拳依据套路演练和实战打手实际需要编排而成的,是属于以地面为依托物、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静力、以柔韧为主的训练方法之一。盘即一组动作姿势,十大盘即十大组动作姿势。十大盘功即首盘力推泰山;二盘为千把攥势;三盘为雀地龙势;四盘为孤雁盘翅势;五盘为燕子噙泥势;六盘为靖王托塔势;七盘为魁星点斗势;八盘为朝天蹬势;九盘为撑补势;十盘为霸王举鼎势。 十大盘功势法虽系常势,缘传教有异,其效亦悬。十大盘功,历来授受至严,向有腿不盘软、势不盘柔不予教拳之说。其特点有六: 一、盘为势基,势为拳本 十大盘功中的姿势,多为从套路中选取的姿势。这就使十大盘功的训练有了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其道理在于这种动作姿势的一次完成,大都是肢体多种肌群和部位同时参与下进行的,练习中则"一动无有不动",有多向性神经过综合效果。这些多向性、多肌群的综合训练效果,正是武术专项柔韧训练所追求的,更是十大盘功所练习理想目的。 二、动作全面,安排有制 十大盘功动作选取全面,编排科学合理,整套功里不仅能使肩、腰、髋三大关节得到锻炼,而且可使脚手腕指得到发展;不仅有搂穿撩插,推冲架抄各种手法,而且有弓马仆独立等步法及平衡等,姿势重心由立而平而低而高,安排有制,可谓独具匠心。 三、左右演练,均衡发展 十大盘功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每盘均可左右练习,动作对称,这样可使人体得到均衡的发展,而不致因运动偏一而畸形发育。尚有调剂单一枯燥之功。 四、慢练动缓,意领体随 练习十大盘功时,一盘要求缓慢练习。在肢体的慢速运动中,通过神经的反馈作用,为皮层进一步肌肉活动、使动作更加精确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这充分的可能,惟有在速度缓慢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其生理机制即加深大脑皮层相应运动中枢的运动痕迹,痕迹愈深刻,就愈能显示机体机能的支配效果。反之效果就差。影响方面,内及五脏六腑,外四到肢百骸;大而肌肉韧带坚固异常之腰髋肩腿,小而灵活技巧之腕指踝趾。 五、佐之呼吸,内外交修 十大盘功即依据动作要求进行意识调息,内能安舒神经,内以养腑脏促气血运行固人之本;外能固定体躯,使动作摒多余而收实效。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历史上,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鸦片战争后, 中西文化交流更为普遍, 郑观应、容闳、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引进并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 从而使岭南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 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 其文化的开放性就更加明显。 113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必然具有兼容性。岭南文化正是在与海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中, 兼容并蓄, 融汇升华而发展形成的。从岭南文化的内涵构成来看, 岭南文化是以当地南越文化为底本, 与中外各种文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其中在与内陆其他地域文化交流中, 岭南文化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的深刻影响; 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 又包含了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因素, 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 对岭南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岭南文化这种包容南北、兼纳中西的特点, 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文化内容上均有反映, 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 岭南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岭南文化的区域构成看, 其兼容性表现为各种地方文化的共存共生现象。从地域上划分, 岭南文化又可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等地区文化, 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特别要指出的是,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对立异质文化的共生上。在岭南常可看到这样一些事实, 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封建迷信中许多家庭和市民身上同时并存, 相安无事。这是岭南文化兼容性的奇物反映。 114 岭南文化的远儒性也可称反传统性。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受到以中原汉文化为

太乙五行拳拳谱

太乙五行拳拳谱 预备势: 无极势,设面南背北方向,两脚并步站立,两臂自然垂于体侧,肘微曲(肘肋相距约一拳宽),两手掌指自然分开呈八字掌,中指贴对裤缝,掌心朝里,虎口朝前;上体沉肩、平胸、直背,头部下颏内收,虚灵顶劲;眼平视正南。 起势:混元一气旋转乾坤 ①两腿尖外展如“八”字形,宽与肩同,继之两脚跟外转,与两肘尖上下相对,脚尖微向内扣如“八”字形,两脚呈开步站立,膝部微屈;上体与双臂仍成上势不变。 ②两脚不动,两臂由体侧向前向上屈腕,徐徐提起,高与胸平,两臂屈肘呈圆弧形,两掌松垂,掌指朝下,掌心朝里,虎口相对,与胸同宽;眼平视前方。 ③紧接着,两肩向后松沉(即肩关节微向上提起约三分,复向后沉,使肩胛自然缩靠贴近)的同时,两掌上翻,坐腕,翘指,高与肩平,掌心朝前,拇指相对,两臂仍为圆弧形;眼平视前方。 ④紧接着,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的同时,两掌下按,掌心朝下(意在中指),虎口相对成圆,高与上腹平,两臂仍为圆弧形;眼平视前方。 ⑤紧接着,胯向左旋,两腿由马步转换成左弓步,上

体随胯转向正东的同时,两臂仍呈圆弧形向左划弧摆动,两掌随之由八字掌变为扣指掌(劈空掌),手腕内扣,中指相对,掌心朝下,高与腰平;眼平视前方。 ⑥紧接着,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成左虚步的同时,两肩后沉,两臂自前向后分开至身体两侧,两掌随之按至胯旁,手腕内扣,掌指斜朝前方,掌心朝下,面朝正东;眼平视前方。 ⑦⑧动作与⑤⑥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⑨紧接着,胯向左旋,两腿成半马步,上体随胯转向西南的同时,两臂仍呈上动姿势,随胯向左转动,两掌仍按于两胯旁,掌心朝下;眼平视西南。 ⑩动作与⑨相同,惟左右相反,眼平视正南. 一、白猿出洞双峰拜日 ①承上式,胯稍向左旋,左脚向后,向右脚内侧作括弧式收步,脚尖点地,脚面绷平,成左丁步的同时,两臂不动,两掌由扣指掌变八字掌,在胯旁以腕为轴向后旋转上翻,掌心朝上,掌指对胯;上体随胯右旋,遂仍转向东南;眼平视正南。 ②紧接着,右腿伸直立起,左腿在体侧屈膝上提,脚尖朝下,脚面绷平,成独立步的同时,两手从胯旁向前向上至胸前交叉成十字掌(右内左外),掌心朝里,沉肩垂肘,上体随之偏转向南;眼平视正南。

中国武术流派

武术流派 中国武术的门类繁多,可以按地域、传承与起源、技巧(套路)特点等方式进行分类与命名。早期多把武术分为南、北两派,或者分为内、外两家,内家以太极、形意、八卦三门为代表,外家统称少林,分南北两大流派。武术流派(或称“武术门派”),汉语语境主要按传承起源进行分类的总称,简称“门派”、“流派”。 1、拳术 白鹤拳、鹤拳、飞鹤拳、食鹤拳、宿鹤拳、鸣鹤拳、纵鹤拳、鹤拳道、梅花桩、少林派、武当派、心意拳、 河南派心意拳、上海派心意拳、山西戴氏心意拳、形意拳、宋氏形意拳、 尚氏形意拳、车氏形意拳、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和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 忽雷太极拳、八卦掌、程氏八卦掌、尹氏八卦掌、咏春拳、洪门拳、 意拳、劈挂拳、通背拳、五行通背拳、祁家通背拳、八极拳、 燕青拳(迷踪拳)、螳螂拳、卢氏结构、转气心法、李贤康武术学、 轨迹拳学、截拳道、谭腿、散手、散打、 还有主要流派:中华武术五大流派:崆峒、少林、武当、峨眉、昆仑。 卢氏结构、抟气心法、太极导引、外功、铁沙掌、铁布杉 2、少林派 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术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少林拳的精华被称为“少林五拳”,系指龙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鹤拳,分为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桩炮捶等几十种少林拳法,还有刀、枪、剑、铲、棒等器械的技击法,并创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阴阳功、混元一气功等气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 少林支派众多,有“三大家”、“四大门” 少林派之说。 三大家:红家少林、孔家少林、俞家少林 四大门:大圣门、罗汉门、二郎门、韦驮门。 北少林 潭腿、劈挂拳、通背拳、孙膑拳、查拳、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 秘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 南少林 南拳五大家: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 周家拳(出自洪家及蔡家)、蔡李佛拳(发展自蔡家、李家、及佛门内外拳法)、雄胜蔡李佛、鸿胜蔡李佛、北胜蔡李佛、白眉拳、白鹤拳、飞鹤拳、鸣鹤拳、宿鹤拳、食鹤拳、龙形拳

近代岭南画派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

近代岭南画派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 八小班106324065 王云侠 摘要:近几百年中国画坛,影响最大的画派就是海派和岭南画派。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绘画流派。其主要画家有居巢、居廉以及二高和陈树人。 关键词:创新艺术革命时代精神“折中” 是什么原因使“岭南画派”如此影响广大,声名远播,风标独著而鹤立于艺术之林的呢? 一、“岭南画派”的艺术特征 广州画院副院长黄志坚更明确地把岭南派的特征归结为四点: (一)、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 (二)、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道路 (三)、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理想 (四)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特色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其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代表画家有创始者“二居”——居巢、居廉,以及岭南画派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居巢、居廉在晚清画坛上享有盛名,他们绘画的艺术在继承前人没骨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撞粉”、“撞水”的绘画技法及其成功运用。二居的绘画题材主要是家乡能见到的花鸟蔬果,摆脱了文人画清高、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更接近寻常百姓生活。其画风反映社会民生,构图造型巧出新意,成为清末岭南画坛的主流。 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岭南画派的主角。高剑父在中国画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着重写生,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具有南方特色。高奇峰在题材上以翎毛走兽、花卉、山水为主,善用色彩和水墨渲染,画风工整而刚劲、真实而诗意昂然。 陈树人以革命艺术为己任,立志革新中国画。 三人因是孙中山同盟会的重要成员,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便把革命国画看做艺术本身,而且看作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惟其如此,艺术革命的步子就迈得大,面貌就更新。 从而形成了“岭南画派”独有的特点: (1)、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 (2)、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 (3)、博取诸家之长; (4)、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 水撞粉”法,以求其真。 二、岭南画派的影响 岭南画派画家对中国画的改革, (一)、在内容方面:提倡革新题材,反映时代精神。陈树人说:“艺术之为物,神圣而高尚。”高剑父也主张要“国画大众化”、“与群众亲近而共鸣”。他们的技术主张是相当激进的。(二)、在艺术形式方面,摆脱传统束缚,大胆创新,尽力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如透视、色

武当拳十八式

武当拳十八式 简介 武当拳发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在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上称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一大名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以先秦道家思想为核心,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以养身、修身、防身为目的,以静功、动功相结合的一种“内功外拳”内外双修的技艺。它在古代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等影响下,形成了刚柔相济、内外合一、整体圆融、直观体悟、顺其自然、阴阳辨证、崇下尚退、后发先至、积功累德、化恶扬善的独特文化。以“清静为基,圆柔为形,养气为宗,阴阳为本,自然为韵,性命双修,整体圆融”为主要特点。它从强身、健体、袪病、延年、逐步发展到防身、应敌,最后上升到修心、养性、怡情、悟道,形成一套完整的“兼内外之功熔养生与技击于一炉”的理论的和技术体系。具有自娱、修性、保身的鲜明特色,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精神和文化精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武当武术发祥地的武当山,复经数百年流传发展,武当拳功经过人民群众长期的习练和探索;在流传、演变和延伸的过程中,不断涉取众家攻防实用精华,逐渐扩展了形式和内容,繁衍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拳种和门派,又各自形成不同的特色。其内容丰富,精深博大,微妙无穷,成为养生功法,养防兼备功法,以及拳械等多层次的系统体系。宋代以前,武当道士中就有武林高手。元末明初,高真道人张三丰穷其毕生精力,潜心精研武当武术,进一步阐化和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拳派之一。张三丰是武当武术的创始者、奠基者,也是集大成者、发扬光大者。 为了弘扬武当武术,再展武当武术雄风,根据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领导同志关于要编写一套便于推广的、简化的武当拳套路,以便在群众中普及的指示精神,在十堰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成立了以胡仲军副市长为主任的编委会,由中国武术七段,高级教练、国家级裁判杨群力为主编,编辑了这套《武当拳十八式》。 整编的理论基础是依据武当拳的“三说四论”即“养生健身起源说”、“拳法自然本体说”、“圆弧运动轨迹说”、“后发制人战术论”、“拳法阴阳技击论”、“守柔处雌战略论”、“化恶扬善道德论”等传统文化思想(见《武当拳之研究》)。技术动作则依据《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逍遥掌》、《武当绵掌》、《武当太极》、《武当自然门》、《武当智捶》、《武当纯阳拳》、《赵堡太极》、《武当五形养生功》等门派套路,力图使《武当拳十八式》在理论上、技术表现上符合武当武术的技术性、健身性和艺术性。 其一,据阴阳是万物变化的契机与本质,由阴阳对应观念,在动静、刚柔、虚实、开合、起伏、显藏、进退等等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动作组合及其对应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技击原理和方法,从而体现出内家拳战术的要旨。 其二,讲究形神一致,内外俱修,十分强调心、意、气、身的统一,重视意念与动作的结合,“先以心使身”而后“身从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在客体上呈现为动静结合,在主体上反映形神合一,意、气、劲、形协调完整,求得人体心理意识上阴阳平衡,血气调和,使身体内部平衡和脏腑经络功能协调有序,与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四时气候、地理等

武术套路图解推选——少林大洪拳

少林大洪拳 少林大洪拳简介 少林大洪拳是宋太祖赵匡胤习练的拳术之一,是少林武功的基础拳。它动作连贯、功架完美,体现了少林拳的主要风格。凡练少林拳术、器械、散打、技击者,都从大洪拳起手,称大洪拳为“诸艺之源”。它的特点是以活马步为主,加入军队战斗中的刺枪、托枪、刀劈、落马倒地后翻滚防守等技法,上承禅法、下化武艺、掌拳并用、刚柔相济、攻守自如,天下无故。目前流传的大洪拳大多招式残缺不全,此套路是现存动作最完美、招式最完整的套路之一。首次面市供广大研术爱好者学习、研练和收藏。主要在北方流行。 大洪拳是在小洪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架势比小洪拳路大,步型有所增加,技法也较周全,故称大洪拳。少林寺武僧游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把此拳传授于民间。 练法: (少林大洪拳套路完整示范) 1、预备式 双手合十行佛家礼,双手平起屈肘向上、吸气,双脚随气向上提。后翻掌下平视, 呼气向下落地,练前先把呼吸调匀,做好准备(图1)。

(图1) 2、白云盖顶 身体左转90度,两脚随身体转动变为小弓步。同时,左拳变掌,屈臂由胸前横架 头顶,掌心向上,右拳不动,目视前方(图2)。 易犯错误:转身要快,转身架臂要同时进行。 纠正方法:加强分解练习。 (图2) 3、扑步单切 右脚上步,左脚前跟成左仆步。同时,左掌下落,变成切掌放置左脚上方。目视前方(图3)。 易犯错误:膝盖易弯曲。 纠正方法:加强练习。

(图3) 4、盘肘 左拳横击至左腿上方,起身,向左转体90度,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左拳向 左向上划弧上架头顶,拳心向前,右拳屈置于胸前,拳心向下,目视前方(图4)。 易犯错误:右肘不能放于胸前。 纠正方法:盘肘是右肘在胸前正前方。 (图4) 5、双云顶 以双脚为轴,左脚回至半步,两拳变掌,左掌在头顶化出一圆,成缠头式,右掌在 头顶化一圆成括脑式(图5)。

洪拳练打体系研究

编号:20153612110416 本科毕业论文 红拳技击练打体系研究 院系:体育系 姓名:张金钰 学号:1136120416 专业:社会体育 年级:2011级 指导教师:肖亚康 职称:副教授 完成日期:2015年5月

摘要 红拳是古老的武术拳种,其技击体系内容丰富。特别是技击练打有着独特的风格、是红拳练习中最具特点和技击实战练习方式。保留了古老的单式技法和组合技法,包括“盘、法、势、理”及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红拳练打中的“打手跑拳”是武术技击练习中最具魅力的手段形式,其独特的练习方式、有着古老的武术内涵。对其研究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红拳技法特点,让人们在练习时有理可依。因此;对红拳技击练打的研究更具实际性的意义。 关键词:红拳;技击练打;打手跑拳

Abstract Hongquan is ancient martial arts, the martial art system is rich in content. Especially playing martial art has a unique style,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Hongquan and martial arts practice mode. To retain the old unitary techniques and combination of techniques, including two types of "disk, method, potential and and against the thugs and routine movement forms. Hongquan practicing hit "hatchet man run fist" is Wushu Exercises the most glamorous form of means, its unique mode of practice, ancient martial art connotation. The research can b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art skill characteristics in practice, let people be rational. So to practice playing skills; Hongquan research 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ed boxing; Art of shadowboxing; Run boxing thugs

岭南近代历史文化回顾思考题

《岭南近代历史文化回顾》思考题答案 1.浏览资料,以其中一、二个人物为例,说明他们为推动岭南近代历史文化有什么贡献? (1).1904年,詹天佑被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詹天佑勇敢地担当起总工程师的艰巨任务,勉励工程人员为国争光,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定线,从勘测过的三条路线中选定了经过南口、居庸关、八达岭的现行路线。詹天佑跟铁路员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京张铁路1905 年9月动工,1909年8月建成,比预计工程提前两年,经费结余白银28万两,全部费用只有外国承包商索取价的五分之一,可谓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在铁的事实面前,外国人也不能不折服。 (2).火柴从1865年开始传人中国,称为“洋火”。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火柴厂,是1879年在佛山创办的,创办人是卫省轩。它比1887年厦门自来火厂早9年,佛山巧明火柴厂创办不到10年,广州又开设“文明阁火柴局”。到了90年代,火柴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1893年在广州石围塘,又创办了“义和火柴厂”;投资1万元,年产火柴6万箱。以后继起的有广州市河南芳村的“太和火柴厂”,马涌桥的“吉祥火柴厂”,番禺县的“振兴、广中兴火柴厂”等。以上各厂,拥有工人1400人。火柴业迅速发展。 (3)张之洞还在广州创办广雅书院(今广雅中学),以梁鼎芬为首任山长。广雅书院是当时两广的最高学府,招收广东、广西学生各100名。学生集中住宿,广东学生住东廊,广西学生住西廊。广雅书院与其他书院不同的是: (一)扩大教学内容。一般书院专习“试帖诗”和“八股文”以应科举;广雅书院则设经、史、理、文4门课程,兼及实学,如增设舆地、历算等。(二)改进教学方法。—般书院每月只集中授课二三次,广雅书院则除了正常授课外,每月实行考试,由省的学官出题,称为“官课”。“官课”成绩前70名有赏,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严格的教育管理。广雅书院学生全部内宿,管理甚严,教学质量比一般书院为高。张之洞还创办广雅书局,除刻印教材外,还刊印《广雅丛书》,对整理和保存文献起了一定的作用。

武术篇 太乙五行拳

武术篇太乙五行拳 简介 武当太乙五行拳是近年最先发现的一套正宗武当拳术,原名“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此拳以五行生克之理为依据,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旨归,讲究尚意不尚力,贵化劲而不硬抗,辨位于分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动静自如,心息相依,水流云绕,莫测端倪。其特点是:拳势柔和绵软,多缠绕动作,桩式稳沉,腰随胯转,两手环抱,脚走弧线,演练如蛇之行,运行似蚕作萤,架势紧凑,方丈之地即可演练,以练架式为主,结合站桩,缠绕等基本功锻炼。“抓筋拿脉”说的就是此拳。 来源 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全称为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或五行擒扑手),系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间(1488—1504),由武当山道教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根据武当丹士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并上溯汉末名医华佗“五禽戏”,及道门流派中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而成。 1929年,时年24岁的爱新觉罗-溥寰(汉名金子弢),居紫霄宫七月余,无意间窥道李合林道长演练太乙五行拳,并欲学之。由于道规戒律,李道长断然不允。但金子弢先生心诚意真,焚香拜师,并跪于玄武真帝塑像前发誓学成后永不传人,终于感动了紫霄道长李合林,学得此拳,并练拳一生,悟得真谛。 1980年和1981年,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浙江代表队金子弢先生两度演练此拳术于太原和沈阳,始公诸于众,引起武术界广泛注意,深得好评。为了挖掘整理、研究和普及此项套路,武汉市体委成立了整理小组,并邀请金子弢先生到汉讲学。在此期间,由丹江口市体委特邀金老几度上武当山,拜访王教化道长,阔论武当拳并办班传授,由赵剑英等人学得此拳。金老兴奋之余感慨万千,并赋诗一首“重登玄岳紫霄宫,回忆往事如朦胧,五十二年沧桑泪,今日已成残朽翁,太乙五行归贡献,后继有人继前宗,重振武当健身术,胜似黄山不老松”。 健身功效 武当太乙五行拳以整体柔韧之劲,制人之动,克人之刚!! 从武当太乙五行拳架势和理论上分析。 武当太乙五行拳(亦称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是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间(1488-1504)),由武当山道教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根据武当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并吸纳了汉末名医华陀《五禽戏》、道门流派中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而成。在理论上太乙五行拳更偏重于阴阳五行理论,因而其套路方位、路线,讲究分阴阳五行、踩八卦、穿九宫的格局。在锻炼过程中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要求心意相依,处处走圆化柔,腰随胯转,身法中正不偏,步带弧形运行匀缓,动静自如,动如蛇之行,劲似蚕吐丝,以整体柔韧之劲,制人之动,克人之刚,这充分说明了太乙五行拳在养生保健和技击锻炼中有重要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什么是梅花拳的“真文大武”

燕子杰2006年4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和路遥教授到冀、鲁、豫各省农村调查梅花拳历史时,很多农民家中供奉着梅花拳祖师的牌位。有的牌位两旁有这样的对联—— 横联是“流传万古”;左联是“灵通济世本棋天经地义”;右联是“玄妙教人全凭真文大武”。 当时老人们对我们进行了讲解,现在回忆起来前辈们的话都是很发人深省的,我认为很有必要把这幅对联里的话好好认识一下。 横联的“流传万古”意思明显,梅花拳《根源经》[#1]中说过:“……把老祖留的梅花拳流传万世,普天下都有梅花拳。”不用说,这是拳民们的共同心愿了。 左联的“灵通济世本棋天经地义”,前辈们说:“灵通,就是梅花拳练出来的本领。有了本领就要为乡亲们做好事,这是咱爷们儿的本分。……”这话说得多么朴实!可是现在流行的说法却是,“有了本领就可以……”“升学、提职称、当官、发财……”甚至有的宗教也是“成仙、成佛、进天堂……”,总之都是为了个人!而且,认为这才是“天经地义”的。我们的社会从解放初起就提倡为公、为人民,可是现在仍有人认为这是“迂腐”的,似乎只有为自己才是时髦的。梅花拳流传了千百年,一直是这样教育它的拳民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和路遥教授调查时就看到,梅花拳五代宗师邹克诚的碑文上刻着:“……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像这样赞扬梅花拳前辈宗师的碑文还有很多,就是近代我遇到的许多梅花拳前辈,包括韩其昌老师在内也都是急公好义、德高望重之人。

右联的“玄妙教人全凭真文大武”,什么是“玄妙”呢?“玄妙”就是无法理解,不可思义,就是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事物。不要一听见“玄妙”就认为是迷信!其实,我们的宇宙、自然界就是“玄妙”的。只是,人类在努力探索,不断地认识它。什么时候能够完全认识它呢?谁也不敢说,也许人类永远不能完全认识它! 同样,大自然创造的一切也是“玄妙”的!例如人就是自然生成的,到现在人体的许多奥秘,任何科学家都还解释不了。人类的大脑是当前自然界最高级、最神秘的物质,它的生长规律、活动能力,迄今为止人们仍然是一知半解。难道这不“玄妙”吗? 梅花拳是训练大脑、开发大脑智慧的科学,如果想使它真正起到作用,就必须要用符合自然规律的锻炼方法。怎样才能符合自然规律呢?《易·系词》[#2]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就是“法天象地”向大自然学习而成的!所以,《周易》就是一门“玄妙”的学问。它所揭示和研究的,是阴阳变化之奥秘,天地造化的玄机。对《周易》,绝不能象物理学、数学那样能用实验证明,或用逻辑推理演算出来,而只能靠人灵感或直觉思维去领悟。 我在《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3]中说过,梅花拳是我们祖先从长期与兽搏斗、与人搏斗的体验中,不断积累、总结、提炼出来的。其中包括了通过锻炼使人体健康和长寿的方法,与兽、与人搏斗制胜的方法等,这就是拳法、拳理的形成!我们的祖先与人、与兽的战斗中,逐渐形成了“武文化”。所以我说人类的“文”是从“武”中产生的!只是到了后来,“文”才又来指导和影响着“武”。 在梅花拳的练功方法和技击手段中,主要还是顺应或利用人体的自然规律,而不是仅凭主观意愿强求而为的。因此,梅花拳也是一门“玄妙”的学问(指拳理)或手段(指练功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实例来看看,梅花拳确实处处充满了“玄妙”! 梅花拳不是只练人的身体,它还要练气、练神。而且认为“神”才真正主宰着人体的健康、活动或技击,甚至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离不开“神”!所谓“神”,本来就是人体最“玄妙”的现象。说通俗些,“神”就是大脑的功能,人体生命的活力。最近美国神经医学和翁正茂先生(台湾梅花拳传人),称其为“神经电能”。 “气”是中国人所发现的,人类活体中所存在的一种能量(以后称“内气”)。这种能量,可以通过梅花拳锻炼增强它。“内气”增强后,可以通过许多客观试验或观察的方法(此处不再赘述)证实它的存在。但“内气”本身却始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有些人对“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不承认它的存在,认为是迷信。其不知在西方科学中,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还真不少呢!例如地球的“引力场”、“电磁场”、宇宙空间的“黑洞”等,也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它们只能通过物理实验,才能发现它存在。这不是和“内气”有着一样的特性吗?为什么的西方人发现的“引力场”、“电磁场”、“黑洞”等就是客观物质,而中国人发现的“内气”就不是客观物质呢?这是典型的文化歧视! 原来有些西方学者不承认“内气”,我就是这样批驳他们的。现在好了,有相当一批西方人跟我学了梅花拳后,自己也练出了“丹田之气”。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这些西方人(其中也有

牛门洪拳简介

“牛门洪拳”简介 “牛官堡”乃安徽省肥东县,巢湖之滨的一个村名。分为庙前牛、中份牛、井份牛、小郢牛、涧埂牛、三家牛、牛徐等村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提到安徽合肥东乡长临河“牛官堡”,人们都知道这一武术之乡。合肥县志也曾有记载。 清末民初时期,牛官堡先后出现两位德技双馨的武林高手。一位是牛讳瀚章先生,一位是牛讳洪川先生。两位大师晚年返乡,设馆授徒,最后形成今天的牛官堡武术即“牛门洪拳”。 牛瀚章先生青年时已练就铁布衫、金钟罩之功。先是从军报国,其后闯荡江湖,威震南北镖局。先生德高望重,故乡人都尊称他“牛三教师”,由其在中份牛村形成一个支流。 牛洪川先生乃牛瀚章先生之侄。据传先生九岁随慧云大师云游江湖,年近天命因时势之由返乡,已练就浑身解数与上乘功夫——轻功。先生与当时被尊为“南京到北京神手唐殿清”先生是挚友。据先师所言,洪川大师有踏雪无痕,过水无纹,屋上行走如履平地之功。一生劫富济贫,扶危救困,名扬大江南北,清末有“江淮大侠”之美誉。同时,先生在故里还有接骨疗伤“神医”之称。洪川先生在庙前牛村形成一个支流。牛官堡武术、武医乃由这两位大师一代代相传至今。 后来经牛讳善璧、牛讳善平和牛进康、牛和炳、牛进常、牛进瑞等两代人的努力,他们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增有补无,才合二

为一形成今天的牛官堡武术,即“牛门洪拳”。 牛和厚先生乃牛门洪拳的第四代传人,中学高级教师。先生自幼拜在牛进康先生门下研习武术达五十余年。后又三赴上海,拜牛进常、牛和炳和奚潘良先生为师,学习武术与武功体疗,并获得高级武功体疗师的称号。先生毕生矢志不移,坚持继承和发展武术事业。在教书之余,甚至在文革期间也一直练功不辍,教徒授技。先后于一九八四、一九九八年创办了“洪川武馆”和“弘川武道院”他的弟子遍及合肥市周边三县。 今天,湖南湘潭“洪川问道馆”的应运而生,仍然是先生和其子牛毅历尽艰辛,孜孜以求,不断奋斗的结果。馆名取“洪川”二字,一来怀念先师,二来为实现先辈夙愿,弘扬中华国粹。 “洪川问道馆”以传承牛门洪拳为宗旨。同时兼授国家套路,散打,功夫等。现在在肥东县小白灵培训中心设有教学班。

岭南武术文化特征

岭南武术文化特征 摘要:从岭南地理位置、环境特征、邻近省份来分析岭南武术文化与岭南地域文化特征的联系,并详细说明岭南武术中的拳种及其由来。 一、岭南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特征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1.1岭南地理位置 岭南文化中的“岭南”,一般指南岭(又称“五岭”)山脉以南,包括今天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在内的广大地区。[1] 1.2岭南环境特征 1.2.1气候特征 岭南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气候上呈现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高温多雨,夏季闷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 1.2.2地貌特征 地貌上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地貌混合存在,其中山地居多、河流众多,形成以珠江为主体的庞大水系,水源丰富。 1.2.3历史特征 在明代后,岭南得到迅速发展,历史上因为战乱等原因,中原人民多次南迁,他们与岭南当地人和谐共处,共同推动岭南文明进程,使岭南文化蕴含着包容同化的文化特征。 1.2.4地理特征 在明清及近代,岭南凭借较长的海岸线与政府政策与外部世界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商业贸易,人员来往都很频繁,当地人思想较为活跃,因此岭南文化中也蕴含了变革求新的文化特征。 2、岭南的这些文化特征使得岭南武术在中国武术中独具一帜。 岭南武术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北部五岭山脉以南各地方拳种的统称。岭南主要有五大名拳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新会)、莫家拳。 2.1、洪家拳 据史料记载,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历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林世荣等。 2.2、刘家拳 相传有三种说法,一是刘生、二是刘一眼、三是刘青山所创的,他们都是湛江人,都姓刘,故名刘家拳。该拳短小精悍,步型稍高,步法灵活多变,含胸蓄气,擅发短劲,出拳后肘微屈。刘家拳以灵为主,短桥短马、功夫硬朗、灵巧敏捷、步走四方、拳打八面。 2.3、蔡家拳 相传是乾隆年间少林僧人蔡九仪(一说蔡展光)所创。该拳流传地区很广,包括湛江、濂江、茂名、化州、吴川、中山、江门等地。蔡家拳以快为主,快速灵巧、敏捷多变、消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