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文档资料

“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文档资料

“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文档资料
“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文档资料

“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一、前言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根据教育部该文件的要求,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以期达到职业岗位的必备需求。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应运而生,职业技能大赛是由职业教育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的重大制度设计,比赛规程基于专业基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而设计,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内涵与竞争体系建设,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改”的目的。职业技能大赛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已在我国大部分轻工类院校和农科类院校设置并招生。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开设于2003年,在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等省招生,为适应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要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实践。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探索出“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将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

行业技能证书及职业大赛的需求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内涵

所谓“课岗对接”是指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构建服务于融岗位工作要求、行业要求及学生人生职业发展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课证融合”是指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内容对接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考核融入到学生的期末考核,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证代考。“课赛融通”是指将各种技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当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竞赛为动力,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同时参赛学生可通过参加竞赛来代替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申请,根据竞赛的规格和成绩获得相应的课程成绩。

三、“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规章制度建设是保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课证融合的各项制度、课赛融通的规范流程是“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有力保障。建立“课程―证书”认证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课程―竞赛”融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完善各项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建设,让教学督导、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明确什么是“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怎样实行“课证融合”、“课赛融通”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达到预期效果。

2.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主导地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关键因素。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方式,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鼓励教师下企业调研、锻炼,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引进企业能人,积极聘校外指导教师,努力建立一支具有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3.实训平台建设是基础。实践性教学是实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训平台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是实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加强校内食品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食品营养与配餐实训室建设,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构建“技能―模块―项目”三级集基本技能训练、单个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训平台。

四、“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开发课程体系。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通过岗位调研,确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岗位为食品检测、食品安全控制、膳食营养指导与配餐、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等。通过岗位能力分析,确立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掌握现代食品农产品营养、检验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

较强实践能力,能从事食品质量检测、生产安全控制、营养配餐、营养指导、功能食品营销和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岗位能力的培养包括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由此构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1)

2.以职业标准和技能大赛为引导,积极优化课程内容。以食品检验职业标准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引导,优化与之相关的《仪器分析》、《微生物基础与检验技术》、《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等课程内容。《仪器分析》的教学内容归纳为pH计使用、分光光度计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使用、色谱仪使用四大项目,重点强调仪器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仪器使用技术和结果处理等操作技能。《微生物基础与检验技术》的教学内容归纳为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消毒灭菌、细菌的鉴定、细菌染色技术、菌落总数检测、大肠菌群检测。《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内容优化为样品的准备、物理指标测定、营养成分的测定和有毒有害成分测定,同时,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内容增加到有毒有害成

分测定中。以公共营养师的职业标准引导,优化与之相关的《人体生理基础》、《食品营养》和《营养与配餐》的课程内容,把《公共营养师(三级)》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学院公共营养师考点的优势,学生获得公共营养师证书可代替《公共营养师(三级)》考试。

3.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针对不同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如《仪器分析》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实训室报废仪器,边拆边

讲,边看边讲,边做边讲,在做中学、学中做。《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形式;《营养与配餐》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出学生具体的目标,把学生进行分组,由团队查阅资料制定问卷、营养调查、营养评价、设计配餐等过程;在《营养师》(三级)中采用角色扮演法;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课程模块与职业大赛的完美融合,对学生岗位技能、岗位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商业学校 长期以来,北京市商业学校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德育观指导下,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成人、成才、成功?的育入主线,坚持?三贴近?的德育原则,面向人人,尊重、关爱、服务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了以打造?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的全员化、全方位、全程化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在德育课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职教规律和德育规律,明确提出?育人教书?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德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校将德育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把?德能兼备?作为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不断探索学校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一体化,形成课内课外的一体化,学生活动和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日常管理与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学校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合力,营造了浓厚的德育氛围,通过生动的实践德育和丰富鲜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看到希望,收获信心,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德育课教师队伍,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建设人才。 一、建队伍,树楷模,言传身教,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 为了有效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学校创建了德体美教学部,把学校德育课程、美育课程和体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并为教学部配备了9名专职德育课教师。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德育课改的关键,是最有效的德育资源。教师对

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教师执著的追求和敬业精神,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实践。学校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学习新的职教理念,明确德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主动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显性的或隐形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组织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级、市级的德育大纲及教材的培训;学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师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求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学习新大纲,研究新教材,掌握新政策,做到入脑、入心。 学校不仅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而且在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德育教师,形成一支有特点、有创新精神、乐于付出、肯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创建了一批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学校有两名教师参与了新一轮德育课新大纲的编制研讨工作,有九名教师分别参与了四门德育课新教材和配套教辅的编写、担任了两本主教材的副主编、两本新教材教学辅助用书的主编,有三名教师到全国各地为德育教师做新课改大纲、教材、教法的培训。近年来,学校德育教研室先后三次获得全市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说课一等奖,多次代表德育课教师在全市交流大会上发言。 二、定目标,明方向,通力合作,实现德育改革与专业建设一体化 德育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必须打破德育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必须想办法在学校创设、营造出整体教育的氛围,在学校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形成统一的课程教学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一体化,并使之落实到学校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做到节节有德育、处

财务管理“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DOC)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双证融通”改 革试点实施方案 一、引言 “双证融通”即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双证融通”是在职业教育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教学改革举措,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鉴定内涵的调整和充实。 1.目的 为贯彻国家和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福建省“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各项任务,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使学校能加快培养适应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2.意义 ●优化培养模式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双证融通”改革试点,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实现三个有效衔接, 即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对接,真正把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及其 职业素养要求等融入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学的全过程。积极 探索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 质和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本领,使学生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等用人 单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 ●改善评价体系 通过财务管理专业“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结合学校课程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特点,建立两者融通的学业评价机制。优化评价与考核 的方式方法,把职业资格证书的终结性考评转变为学历教育教学过程中

的形成性评价,学生在通过专业课程考核后,达到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 提升技能水平 通过财务管理专业“双证融通”改革试点,提高我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取得双证的比例。 。 3.主要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19号)提出: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衔接的关键是“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由此可见,构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要点就是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以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二、 试点目标 1.试点情况 本次试点选用财务管理专业的一个标准班,学制三年,学生入学时间为2016年秋季。 2.试点目标 ● 总目标: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院财 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使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完成“双证融通”相关课程后,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或助理理财规划师证(三级 )(资格证书。 ● 阶段目标:

浅析高职院校课证融通改革的实施与保障

浅析高职院校课证融通改革的实施与保障 摘要:以我校《连锁店营销策划实务》课程为例,对高职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合教学及职业技能证 书的考试需求的规划、实施、质量保障等环节进行分析,以实现课程与职业技能标准的无缝对接和课证融通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营销策划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0-0013-02 DOI:10.16657/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7628885.html,ki.issn1673-9132.2018.10.006 《连锁店营销策划实务》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近年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调整较大,所以为适应课证融通改革的新形势,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特在《连锁店营销策划实务》课程进行课证融通改革试点,因此笔者拟介绍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新的职业证书教学的思 路和实施保障措施。 一、课证融通的主要环节设计考虑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要实现“双证”融通,需要抓好以下环节:兴趣引导,明确意义;优化计划,整合课程;考试引导,改革教法;编写资料,强化训练。同时,它还必须有组织保证,以课题为纽带形成研究团队,培养一支素质过

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我校《连锁店营销策划实务》实施课证融通改革的背景 虽然“双证”毕业在高职场院校早已成为通行做法,但近年职业资格证书的国家政策层面的变化较大,比如2016年国家层面取消了《助理营销师》的职业资格,从而增加了本专业课证融通教育改革工作的难度。一方面,“双证”融通的理念在本专业的具体课程中实施应用对于教研室的很多教师来说还是新鲜事。另一方面,学校层面虽然成立了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中心,但是却与专业的课程教?W内容存在脱节现象,并且鉴定的专业工种如果没有与专业进行无缝对接,最后肯定无法覆盖主要专业,导致“各拉各的调”。根据我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查,学生对考证的关注度非常高,大一新生往往迫切地想要了解营销专业相关证书考试的要求,大部分的营销专业在校生希望报考与所学课程关系最紧密的职业资格考试。 三、《连锁店营销策划实务》课证融通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培养学生兴趣为主”的目标 学生是专业课程的最终使用者,他们只有积极地参与到课证融通的教学改革中,才能从中受益。那么,《连锁店营销策划实务》课证融通的实施才有意义。所以,在《连锁店营销策划实务》课证融通改革中的学期初课程认知、专业知

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及教学模式探究

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教师 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及教学模式探究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超越效率的局限,回归人的本质。叶圣陶曾经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有它自身的特点,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尽管效率是美好的,但它并不能决定一切,一味地追求教学的显性效果并不可取。课堂教学需要一场新的转型,以超越效率的局限,还原学习境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站在长远、终身且面向未来的立场去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赢在“起点”却输在“终点”的悲剧发生。 一、明确身份与做法 在当前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是深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课程评价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学习中养成,教师则是核心素养实施的主体。 首先,教师应具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意识,有真正做好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意愿,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提高,使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完善。 其次,教师应适时调整课程结构,根据不同素养对校本课程进行合并、归类,积极开发素养型课程,提供学生多样选择的可能,进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要,促进知识、能力

转化为素养,并促进素养的进阶、提升,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再次,推进学科融合。以学生的素养不断提升为目标,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形成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 最后,教师要把先进的课程理念落实为自己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行为,应主动探索多级课程管理体系。 教师是课堂改革实践者。素养教学之一是教学即研究。教师与学生合作研究学科及生活;教师研究学生的思想,让教学引导学生研究;教师帮助学生做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课程与社会结合,由此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作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自己。 教师在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改进教学,变更课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行为应表现为:首先,重塑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创造的启发者。教师的教可能只是一个点拨、引导、提升、点评,是不教之教的过程。 其次,教师优化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设疑---质疑---解疑”,使学生“想学---会学---学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最后,整合学科课程。教师应该打破学科知识过死、过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3篇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3篇 第一篇 一、德育存在真空地带 让学生着装得体是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着装得体既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良好风貌,是一项德育工作。然而,由于难以实施硬约束等因素的影响,“穿校服不系扣子”等现象成为了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真空地带。不独是着装失当,其他方面亦有管控真空或管控失灵的现象,比如在校园内吃零食、喧哗打闹、浪费饭菜等,尽管“禁止……”写入了守则,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禁止。要想改进这些方面的德育效果,必须发挥学校文化的功效。 二、学校文化与德育的关系 穿校服不系扣子的现象,既是一个德育问题,又是一个学校文化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德育与学校文化互为因果关系:既可以说是因为德育工作缺位,故而导致了学校文化的缺陷;也可以说是因为学校文化构建的乏力,从而导致了德育工作无法顺利推进。因而,我们需要先在理论上梳理清楚学校文化与中学德育的互动关系。 1.德育工作对学校文化的创建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学校园作为一座相对独立的“象牙塔”,虽然与外界存在一定的隔膜,但是从总体上说,还是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中学生是非常活跃的文化消费者,容易在大众文化的自由、个性、时尚等极度煽情的口号中放逐感性欲望,在眼花瞭乱的文化碎片前迷失自我。社会上的新名词、新潮流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带进校园;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也都带来了不同的习惯和观念。这些充满社会性、时代性的新生事物的不断涌入,以及不同价值观的碰撞,都是影响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的多元化震荡,给价值观培育和文化建设带来压力。这就需要加强德育工作,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认清自己肩上承担的历史重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文化的正确方向。以穿校服不系扣子为例。这种穿法是中学生受休闲时尚文化、嘻哈文化、街舞文化等潮流的影响,而对校服的穿法进行的所谓个性化设计。而这种个性化设计又由于学生的从众心理而迅速扩散开来,形成了一种校园穿着文化。然而,这种“文化”,并不是我们应该

“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7628885.html, “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作者:许洪龙殷淑英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8年第02期 摘要:本文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为背景,结 合建设实践,明确了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实践“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研究了如何构建课程、工作岗位(岗)和职业技能标准(证)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及如何构建“实境化历练”教学条件,供同行业教学参考。 关键词:课岗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许洪龙,硕士,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务处教科研科科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专业及课程建设、应用电子技术;殷淑英,硕士,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职业教育等。(山东德州 253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2015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课岗 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 20150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5-0087-03 当前,我国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需求,坚持产教深度合作,创新实施了“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和“4层4训”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台站式”顶岗实习管理,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课岗合一、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创新实施了“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融通,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通,开展实境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1. 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构建“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学校各专业通过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以岗位为逻辑主线进行工作分析,通过对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系统化分析形成的工作项目来设置课程,本着“够用、实用、应用”以及“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课程整合、内容综合,按照“群”的建设理念和“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的基本要求,采用“逆向分析法”,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3平台+3模块” 课程体系。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能力递进规律编制实践教学体系和岗位实践按阶段性实践要求分别编制“岗位实践指导书”与评价标准。毕业设计全部来自企业实际问题,实行真题真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指导,完成专项技术工作,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媒体的飞跃, 第一次是从语言到文字,这时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第二次飞跃是从手写到印刷。这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如今,媒体正处于第三次飞跃的转折点,即从印刷媒体向电子媒体的飞跃。由于电子媒体的形式不同,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不同,必将带来教学模式的变化。为此,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许多理论和设想,什么"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等等纷纷出台,尽管那些设想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但能真正走出实验室应用于教学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尤其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学生中心论"与我国的国情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面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不能一蹴而就地改变,必然有一个过渡阶段。在这里,笔者提出"节目主持人"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是一个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的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及时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教学大纲是教的大纲,教学计划是教的计划,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的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理论根据就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其优点是明显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当

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_詹秀娟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 sity No .8,2010(Serial N o .104)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8期(总第104期) 教育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0-06-15 作者简介:詹秀娟(1968-)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 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詹秀娟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摘 要:新时期、新背景要求高校革新德育教育方式,改变单纯的灌输模式为间接渗透教育,从多层面、多维度实施德育 渗透教育。专业课程是德育渗透教育的最佳载体,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教育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新问题。 关键词:专业课程;德育;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0)08-0043-02 德育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对社会个体、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起着巨大作用。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教育,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高尚思想品德,符合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建设人才,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大学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融合统一,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重要阶段,高校应该按照社会价值标准把大学生培养、教化成符合要求的社会成员。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去行动。哲学视角认为,德育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理论目的和逻辑前提,同样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观察和评估自身的框架设计依据及方法依据。德育宗旨的终极要求就是:“尊重人的存在,实现人的建设和人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强调人的自我意识获得自由体现,人的个性及各种需要、各种才能和潜在能力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是人对社会的责任,是个人作为客体不可推卸的使命;自我价值则在于人的自我发展,表现为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因此大学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完美结合是高校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要使大学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完美结合,德育教育的内容必须涵盖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环境建设、专业课学习、社会实践等等,而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课题。 二、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专业课渗透教育 21世纪的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相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生活条件更优越以外,思想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个性强,有主见,单纯用灌输的方法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不可能让他们真正接受你的观点并因此而改变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不仅仅是局限于报纸杂志,更多的来自互联网络和手机,互联网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内容更丰富,报道更及时。手机使得不同地域的学生间的信息沟通更通畅更及时,跨越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与过去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眼界更宽,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对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不会简单地全盘接受,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只有自己认同的才会接受,不认同的相反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学生德育教育单纯地硬性灌输,不仅接受效果不好,有可能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方法,变单向说教为双向沟通,变直接灌输为间接渗透。 世界各国虽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都非常重视隐性教育。隐性教育也称隐蔽课程,是指采用不那么明显的隐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符合本阶级的德育教育。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N ·V ·奥渥勒1970年提出的,其特点就是在渗透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德育渗透是隐性教育的直接体现,指教育者的意图通过载体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它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渗透。 高校专业课程是德育渗透教育的最佳载体。专业课程是高校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在专业课中加强德 · 43·

课证融通实施方案

《汽车电子电路基础》课证融通实施方案 一、学校概况 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辽宁省示范专业,目前在校生910人,专业教师19人,是我校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的专业。拥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专区,总建筑面积达1300余平米,设备总数约310余套件,价值300多万元,共设有11个实训室,其中包括中德诺浩专业实训室4个,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3个,底盘拆装与检修实训室2个,汽车电器实训室2个,主要用于白天的实训日、实习周教学和晚自习实训等。电子电路基础模块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充足,其中教师自主研发电路实训设备6套,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求。 二、所学课程 1、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 2、汽车电器与电子系统检查与修理 3、汽车电工电子基础 三、实施方案 总课时=72学时 1.[理论学时]:24学时;前6周对30个项目集中讲解和示范;4学时*6周=24学时。 2.[实训学时]:40学时;10单元,共30个项目,每个项目60分钟,分2大组实训,共进行10轮,每轮4学时;4学时*10轮=40学时。 3.[补救学时]:8学时;第1轮训练进行过程中利用后20分钟开始项目考核,考核没有通过的利用8学时进行补救教学考核,恢复清

理设备和场地。 (一)学员与师资: 1.学生分2大组,每组大15人,每小组5组=3人,教师二位,助理教师2位,每大组3名组长,共6名。组长协助老师指导小组操作并管理设备工具。 2.每个项目提供操作示范学习课件,学生按学习课件步骤操作。 3.培训过程中出现设备问题,由教师或助理教师进行调试。 (二)教学场地规划: 1.规划2个实训区域,每个区域5个工位。 2.每个桌上至少要有1台可使用的电脑,共10台电脑,并能连接无线网络。 3.每个项目的设备和工具至少备用一套,用于强化补救教学考核用。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的数学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水平,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从课堂改革到课程建构,再回归课堂。他们先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把教材整合成“授课模板”,组建的教学单元,随即又按照“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实行了教师模块授课调配,教材知识资源的重构、教师教学资源的重组,扮靓了课堂的精彩,课改的精品——高效课堂。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式,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高效课堂模式正在实行探索,下面就是我的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升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课堂45分钟,先预习,再交流,最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使预习——展示——交流,贯彻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点,注重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注重的重点也要变,新课标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重,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这样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好习惯。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促动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1.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2.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终身的学者,与学生一起“同学”。只有持续的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动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合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3.一节高效课堂,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

普职融通资源共享实施方案设计

普职融通资源共享实施方案 峡山中学 2014.9

普职融通资源共享实施方案 “普职融通”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间为解决专业师资缺乏、场地及设施等不足,本着资源共享、共育人才之目的,让学生走出校园,跨地域学习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层面而言,通过“普职融通”,整合区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师资、设备、设施等,打破长期以来普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格局,在实施真正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施真正的人才共育。 从学生层面而言,普职之间的资源融通,不但消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普通教育重理论、职业教育重实践的固式,而且普职师生之间的交流、流动,实实在在地消除了彼此间长期以来形成的藩篱,从而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社会的层面而言,通过“普职融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去体验、感受职业环境,不断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从而培养出

更多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普职融通”产生的背景 “普职融通”模式,非中国首创,它的产生和存在既有着历史的积淀,也有着对国外先进理念的借鉴;它的诞生和存在,既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撑,也得益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 1.历史积淀 我国大教育家行知先生,敢为人先,直面他所处的“死教育”时代,向其宣战,并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普职融通”模式的很多思想或举措大抵都源于此。美国1989 年发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规定,所有 6 周岁适龄儿童,自上小学时就要进行与就业相关的十二种能力、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这些堪称加强版的综合素质教育,单凭某一学校独自为之,肯定难以完成。英国在1986 年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职业书和普通教育的文凭、证书相对应,可与普通教育高级证书一样,成为进入大学的书。英国的这一“壮举”开辟了普职互认的先河。 2.理论支撑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 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校教育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一个方面的长处。“普职融通”的实施,让学

课证融通材料

数控技术专业课证融通材料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引产入教、双证融通、四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部分实施。而如何将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的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到核心课程标准中,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实现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通,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核心课程改革的关键和难题。 “双证融通”对数控技术专业而言,是指通过高职学历证书与数控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与对应,实现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融通,达到“一教双证”的目的。是数控技术专业高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统一。“双证融通”的实质是两种标准的融通,即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融通,也就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但旧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双证融通”的需要,必须改革课程结构模式、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评价体系。因此,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体系改革,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 1 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融通 1.1 数控技术专业的职业证书标准 通过到一汽轿车、一汽丰田发动机、一汽解放、一汽丰月、一汽四环、一汽物流、海拉模具、青岛海尔、北京比亚迪、大连中远造船有限公司、大连日立有限公司、大连中方亿鹏设备制造、富维江森自控电子等企业进行调研,完成岗位能力分析和职业资格分析,制订

了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确定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数控机床操作工(包括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和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工艺员(包括数控程序员)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这也符合数控技术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即操作加工方向和维护维修方向。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本专业毕业生需取得如下中、高级证书: 1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 2 )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证书:CAD 绘图员等。 一般中级工证书的取得是通过各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而高级工证书的取得是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和院级数控技能大赛。 1.2 数控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 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就业面向工业企业中的现代制造行业,可从事以下工作: 1 )普通机械加工机床操作; 2 )数控机床操作; 3 )数控加工编程; 4 )零件加工工艺方案设计; 5 )各类数控加工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与改造; 6 )数控产品的质量检验与监督; 7 )数控设备的营销和售后技术服务; 8 )车间生产组织与生产调度、车间技术组织与管理。 1.3 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

“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文档资料

“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一、前言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根据教育部该文件的要求,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以期达到职业岗位的必备需求。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应运而生,职业技能大赛是由职业教育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的重大制度设计,比赛规程基于专业基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而设计,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内涵与竞争体系建设,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改”的目的。职业技能大赛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已在我国大部分轻工类院校和农科类院校设置并招生。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开设于2003年,在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等省招生,为适应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要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实践。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探索出“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将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

行业技能证书及职业大赛的需求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内涵 所谓“课岗对接”是指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构建服务于融岗位工作要求、行业要求及学生人生职业发展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课证融合”是指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内容对接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考核融入到学生的期末考核,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证代考。“课赛融通”是指将各种技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当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竞赛为动力,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同时参赛学生可通过参加竞赛来代替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申请,根据竞赛的规格和成绩获得相应的课程成绩。 三、“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规章制度建设是保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课证融合的各项制度、课赛融通的规范流程是“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有力保障。建立“课程―证书”认证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课程―竞赛”融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完善各项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建设,让教学督导、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明确什么是“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怎样实行“课证融合”、“课赛融通”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2+28”模式是我校提出“我的数学课堂我做主”(培养学生自 主习惯)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师 主讲时间不超过12分钟,学生活动时间不少于28分钟。 本模式把学生变成自主学习的主角,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知识的传授者、方法的传播者、规律的概括者、精彩的表现者。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学习,注重教师精讲,学生精炼,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在12分钟的讲解中,必须做到精讲,要讲深讲透,使学生学到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多下功夫,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分析学生的基础,对课堂上新生成的资源要做到心中有数。在28分钟的学生活动时间里,要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课前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预习,课堂积极参与,注重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课后及时梳理,自我测评,独立纠错。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的问题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五环节指“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恰当引导,自主学习——师生交流,感受新知——巩固练习,问题解决——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二、五环节基本论述 1、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要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高度活跃的思维,激烈的自主探索的欲望可通过创设新奇、有趣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得以解决。 2、环节二:恰当引导,自主学习——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主学习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始终

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摘要:高校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相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要 构建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互动式;德育课;构建 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政治性最强、民族特色最鲜明、对社会文化 心理影响最大的教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学生在传统的单纯说教的教学模式下,极易成为消极的教学客体,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对比的现代教学观点则围绕“互动”二字,强调学生、教师、教 材等教学要素之间的互动,尤其突显学生在互动中的主体性和核心地位。对于现代教学过程,前苏联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曾做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 积极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出作为整体现象的教学过程本身。割裂开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的联系,就使这一过程失去完整性。”[1]德育课也会在互动中减轻说教成分,利用互动 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构建高校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需要经过多种途径: 一、不断提高高校德育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课堂设计的策划者和主持人,他们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 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还需要转变观念,以“互动” 的形式认真备课,在备课和行课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只有具备了比较广博、扎实的 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透彻理解教材并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才能不断引导学生熟悉学科的 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满意的答复,从而保证师生之间沟通互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目前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就立即担任教师,缺 少实践经验,上课大多都是照本宣科。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钻研的同时,还需走向社会,参与专业实践,这既可以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又可以使教师获得丰富的课堂教学 案例素材,教师在讲课中就能够对之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此一来,课堂中抽象的理论 就会变得感性而具体,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 第三,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互动”的形式认真备课。互动式德育课教学课堂的组 织性很强,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教学的灵活性很大。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想得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应用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应用(12月理论) 一、模式的理论依据 1、先进的教育理论。(1)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问题,是由问题情景产生的,而且总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2)我国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所谓“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这一理论提出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为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四为主”为教学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而“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则是启发教学的精髓。该理论是本模式教学的主要依据。 2、人本主义教学观: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教学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本的发展思想,其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3、物理学科的教学要求。物理学科的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以及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尤其是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使学生学会学习。 基于以上三个观点,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由于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在问题解决策略基础上,故称之为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其结构如下: 其基本的教学程序为“三阶段七环节”:

德育教学模式

前言:德育教学模式,是教学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热门考。 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 德育模式既不是德育方法,也不是单纯的德育理论,它包含理论,程序原则和策略 下面,介绍一些道德模式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道德模式强调认知 代表人物: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2皮亚杰的贡献主要在理论建设上 3科尔伯格贡献在于从实践上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德育模式。他通过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诱发学生产生道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化和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科尔伯格把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4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对德育的启示 (1)应该先了解儿童道德发展水平,才能使德育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2)对儿童不能进行道德灌输,应该把儿童当做主体,强调其主动构建 (3)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或故事来引起儿童的道德冲突,

在儿童解决冲突过程中达到道德水平提升的目标 5道德认识发展水平的缺陷:忽视了道德行为的研究,强调道德判断形式,忽视内容作用。还有不少人批评这个模式忽视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 二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道德教育模式) 1体谅模式强调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位置, 此模式的创立者是英国教育家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 2此模式假定与人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些需要是教育的重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理论假设: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重要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和学会体谅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 4实践操作部分: 麦克菲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来实施的,改教材有三部分组成,徐徐

高职管理类专业“理实融通、课赛融合”的项目化教学探索--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qiyekejiyufazhan 【摘要】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实践着手。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施“理实融通,课赛融合”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通过企业调研,解析管理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形成专业人才的“三维”能力培养体系,结合技能竞赛要求,开设“课赛融合”课程,实施“理实融通”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实行专业人才综合管理素质评价体系,提升了专业人才的综合管理素质。【关键词】“理实融通”;“课赛融合”;项目化教学【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4-0158-02 高职管理类专业的课程都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进行课堂理论讲授,即使增加了管理案例教学,也大多是教师讲案例、学生听案例,缺乏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即使采用了情境模拟教学,但课堂内的情境远没有企业来得真实,无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即使利用了仿真模拟,枯燥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只是数据的填写和堆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上述原因,高职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也是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于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根据企业用人的能力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尝试了“理实融通,课赛融合”的项目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理实融通,课赛融合”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就是通过一个由学生组成的小组,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个教学活动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并在项目结束后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可以进行项目活动过程的评价。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通过项目的实施过程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然而,由于高职管理类专业许多课程的教学缺乏真实的实践教学场所或场景,理论性知识的讲授虽然会利用各种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管理案例、寓言故事、虚拟情境等,但仍旧缺乏实际性。因此,“理实融通,课赛融合”的项目化教学就是将技能竞赛作为项目,选择真实企业为项目背景或基础素材,以真实的企业管理案例、真实的经济管理现象为项目研究对象,按项目管理程序和步骤完成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让管理情境真实化,通过项目的策划、实施和完成过程,提高 学生团队合作、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实融通、课赛融合”的项目化教学实施 步骤 2.1开展企业调研,解析管理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形成综合管理素质体系 根据历年“麦可思”的调查数据,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进一步进行企业调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解析企业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形成综合管理素质体系,即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三维”能力培养体系:职业素养、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3个维度,其能力内容描述按企业重视程度的先后顺序排列(见表1)。 2.2根据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结合技能竞赛要求,开设“课赛融合”课程 “课赛融合”是指结合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专业技能竞赛要求,注重“课程体系与内容—岗位能力—专业技能 高职管理类专业“理实融通、课赛融合”的 项目化教学探索 —— —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曾宪达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3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双轨双导师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6jg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曾宪达,女,重庆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 体系维度能力内容 职业素养 思想道德品行、工作态度、责任心、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 通用能力 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语言和书面 表达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心理承受与调适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 专业能力 企业行政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生产与服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 表1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三维”能力培养体系 15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