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强项令的故事

强项令的故事

强项令的故事

光武帝姐湖阳公主家府中的一个男仆,仗势杀人后藏进主人家府。洛阳令董宣设计,把这个杀人犯抓住,并当着湖阳公主的面,把杀人犯斩决。湖阳公主到光武帝前告状,光武帝大怒,召来董宣,准备下令处死董宣。董宣毫不畏惧,反问刘秀要天下?还是要包庇杀人犯?光武帝无言以对,只得放了董宣。然而湖阳公主不依,光武帝下不了台,只得命董宣向湖阳公主叩头认错。不料董宣更不依,两手撑住地面,左右侍臣强按他的头,他硬是不肯叩头,不给面子。光武帝没奈何,只得训斥董宣:“强项令出!”强项,即颈项强直不曲,这实际上宣布董宣无罪,而又给以赞美之词。果然事后发给他不少赏赐。董宣把赏赐都分给下属。从此洛阳境内皇亲贵族豪强不敢横行不法。百姓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

_故都的秋_的写境艺术及其情感背景

《故都的秋》的写境艺术及其情感背景 ○张树生 郁达夫于1934年8月写就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写秋的佳作名篇。作家把真切、细腻、丰富、深沉的情感凝于笔端,融进北国皇城的寻常秋景中,以详略参差、疏朗不羁、色彩鲜明的文字绘画出30年代的故都秋色图。 “文之快者每不沉,沉者每不快”(《艺概》)。《故都的秋》以景写情、因情述景可谓“快而且沉”———尽管这“沉”仅仅躁动于作者的意念之中。散文开头直抒胸臆:“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奠定全篇情感基调的文字就包含了快而且沉的双重滋味。当面对“愿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故都之秋时,作者有点超然物外了,感情不能自已,信笔款款抒写北平的秋槐秋枣、秋蝉秋雨,一花一蕊、一景一物无不牵其魂、动其神,朴素无华、苍古老到的字句淙淙流动着清静、清闲、悠悠然然的情愫,“话到秋边不言愁”。然而,在这“话秋”的背面,一个“愁”字尽管隐隐约约,却依然可循踪觅迹。不说他脚踏槐树落蕊时潜意识中觉得有点落寞、深沉,不说秋蝉衰微的残声中轻轻蕴蓄着的些许悲凉,且看那秋雨刚过、太阳初露的画面中的都市亲人微叹地、缓慢悠闲地一问一答:“咳,天可真凉了———”(这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悠闲缓慢而又微微叹息的声调语气,显然也渗透进作者的深深感慨。这移情描写,使人联想到辛弃疾的词《丑奴儿》:“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写作造诣很深的郁达夫,化用辛词的意境(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巧合),令人感到丝丝缕缕的愁思苦绪在袅然飘忽。他人生旅途中所体验到的生之况味,也许都包蕴于上述的字里行间;独有的生命体悟全在字外,尽在不言之中。力透纸背,出神入化。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披文细品,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创设的秋境所以清静恬适、悲凉深沉———独具快而且沉的审美魅力,得力于功力深厚的散文艺术。 一、散点透视———绘写秋境的显著特色 散文题目中的“故都”二字,规定了所写之秋的范围。故都秋色浓厚的名山好景,不胜枚举,前人之述备矣。运毫起笔,怎样才不落俗套、免入窠臼,是个颇费踌躇的难题。郁达夫毕竟是大家手笔,胸中自有丘壑。他没有蹈循常规的写作路数,没有把主要笔触对准人们熟识的景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地抓住北平街头巷尾、普通民居随处可见的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采用散文透视的方法,“像寻常谈话一般”地悠悠娓娓地道说故都的秋。似乎信手涂鸦,实则浑然天成———无人工之痕迹,有自然之风采,仿佛芙蓉出之于清水。作者或跟“你”一道,“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眺望“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有滋有味地静静地感受“十分的秋意”;或清晨起来,脚踏铺满地的槐树的落蕊,看扫除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纹丝,自诉印在心里的那种微细柔软、细腻清闲而又有点儿落寞的秋之深沉感觉;或饶有深意地再现奇而有味的秋雨过后的场景:“一层雨 ? 7 1 ? 张树生/《故都的秋》的写境艺术及其情感背景

《强项令》

《强项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1、《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 2、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二、课前热身 yè cān shèng chì yǔ nì chuí 范晔骖乘叱圉人藏匿箠杀 yíng chìfúcáng 击楹因敕枹鼓不鸣臧亡匿死 三、朗读课文,串讲课文: 1、重点词语: 特,特例。征,征召。苍头,家奴。 以奴骖乘,以,用。乃,于是,就。 以刀画地,以,用。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欲,想要。之,指代董宣。 因格杀之:因,接着;格杀,打死;之,指代家奴。 何以,以何,凭什么。不须,用不着。须,等待。 谢,认错。顿,叩头。据,撑,按。 臧,隐藏,现在写作“藏”。行,施行,施加。 敕,(皇帝)命令。钱三十万:三十万枚钱。 悉,全,全部。班,分发。良人:平民,百姓。 由是,从此。震栗,害怕得发抖。 豪强,指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卒,死亡。 妻子,妻子和儿子。敝,破旧。 伤,悲伤,感到悲痛。以,因为。 2、重点句子: (1)时湖阳公主苍头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府吏不能够捕获(他)。 (2)及公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等到公主出门,(他)凭家奴(的身份)陪乘。 (3)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4)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

《后汉书。董宣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董宣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 文) 《后汉书?董宣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堂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县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禽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

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后汉书?董宣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为司徒侯霸所辟。辟:躲开,避免。 B.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交通:结交,勾结 C.使宣叩头谢主。谢:认错、道歉。 D.宣悉以班诸吏。班:分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强项令》教案

《强项令》教案 Teaching plan of strong points order

《强项令》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目标解析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重点 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 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教学突破点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包拯》一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包拯这一人物,我们对他曾做过怎样 的评价。 积极发言。(发言应尽可能全面)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样一篇传记,看看他与包拯有哪些相似之处,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领悟学习本文时要与前一篇课文从内容与写法两个角度做对比。 二、指导初读 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注生词读音。 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请教教师。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 3.小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

中考文言文《董宣执法》全文翻译

中考文言文《董宣执法》全文翻译导读:选自《后汉书》 [董宣]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日,“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勅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注释】 1、《后汉书》——南朝刘宋时范哗编着,原有十纪八十列传,共九十卷。北宋时,把晋司马彪所着《续汉书》八志三十卷,合编成为现在流传的《后汉书》,两书合为一百二十卷。本篇选自《后汉书?董宜传》。 2、董宜——字少平,河南陈留人。东汉光武年间,曾任北海相,以打击豪强闻名,桩光武帝征为洛阳令。 3、洛阳令——后汉首都在洛阳。洛阳令即首都地方的行政长官。 4、湖阳公主——光武帝刘秀的胞姐。

5、苍头——奴仆的通称,是从秦代“黔首”演化而来的。因为劳动群众面黑,头戴青巾,故称苍头。 6、骖乘——即陪乘。古时乘车,向导居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居右陪乘,叫骖乘。骖音参(can),驾车的马。 7、数——音署(shu),列举、责备。 8、格杀——声杀。旧时代把行凶,拒捕或违犯禁令的人当场打死,称作格杀。对于上述行为,不以杀人论罪,故称“格杀勿论”。 9、箠——音垂(chui),鞭子。这里指杖刑,用木杖鞭打犯人。 10、楹——音盈(ying),殿堂前的明柱。 11、黄门——在宫内侍从皇帝、传达沼令的官贝,为首的称黄门恃朗。后汉时黄门多由宦官担任,以后通称宙官为黄门。小黄门,即小太监。 12、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 13、白衣——古时未能取得功名,或者罢官归里的人,都叫白衣,相当于现代的老百姓。 14、勅——音翅(chi),皇帝的诏令。 15、强项——脖子硬,不肯随便向人低头。“强项今”是刘秀赐给董宣的称号。 16、悉——垒郎。 17、班——分发。 18、桴——音忱(fu),击鼓槌。 【译文】

强项令教案.doc

26、强项令 范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重点)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 2、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难点) 教学突破: 教学中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用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意,了解人物性格特点;联系古今社会生活,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有句话叫“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道出了百姓对为官者的要求和期盼。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官才是称职的官,才是好官呢?(学生回答)那么东汉的董宣是怎样用他的言行来诠释“好官”的概念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强项令(板书课题)董宣的世界。 二、相关简介: 1、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博览经史,精通音律,尤善为文,著有《班超传》、《张衡传》等,最著名的是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

2、《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三、指导初读: 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注生字词读音。) 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请教老师。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 3、小组讨论,共同译文。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质疑,解疑。) 四、验收效果: 1、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掌握下列字音:圉、匿、箠、楹、敕 (2)、解释划线字词: 后特征为洛阳令()臣不须箠() 使宣叩头谢主()由是搏击豪强() 宣悉以班诸吏()妻子对哭() 2、观看PPT课件5-9,进一步理解文意,请划出“董宣执法”这一故事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可相互讨论) 3、归纳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可相互讨论) 五、指导朗读: 在对课文情节有所了解,对课文中的词句也基本掌握之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来:字音要读准,节奏要分明,语调要抑扬。多听多思,自由朗读。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为复述故事作准备。 2、现实社会中的我们应如何看待董宣“格杀”家奴一事。 七、课堂小结:

故都的秋 预习提纲

《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描绘故都的秋景的,又是怎样通过对比来突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的。 2.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语言品味与学习。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探讨故都的秋的文化意蕴和作者的审美情趣。【学法指导】 缘景入情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 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

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 年到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 年7月,郁达 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缘景入情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强项令》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强项令》 26.《强项令》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驻车叩马:拉住马车。驻,停留。叩,拉住,勒住。 大言数主之失: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大言,大声说。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格杀:打死。格,击打。 圣德中兴:圣明有德而复兴。 持之:强拉他。持,挟制。 谢主:向公主谢罪。谢,认错。 强使顿之:用强力使他叩头。 白衣:平民,百姓。 悉以斑诸吏:全部分发给各位差吏。 搏击:捕捉打击。 豪强:依仗权势欺人的权贵。 妻子对哭:妻子和儿女相对哭泣。 敝车一乘:一辆破车。 葬以大夫礼:按照葬大夫的礼节埋葬了他。 二、相关背景: 1、关于董宣 生卒年待考。东汉官吏。字少平。河南陈留县人。曾任北海

相。任洛阳令时,遇湖阳公主(光武帝刘秀的姐姐)纵奴杀人案。董宣抓获人犯,处以死刑。公主诉于光武帝,光武帝大怒,欲杀董宣。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并欲以头撞柱自尽。光武帝认为董宣言之有理,免予处死,但要他给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从,光武帝命人强使顿首,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光武帝只好不再追究。董宣因此获得“强项令”的美名。此事京师震惊,洛阳由此大治。年74而卒,皇帝遣使临视,唯见布被覆尸,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皇帝很伤感地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葬以大夫礼。 2、关于作者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

《强项令 董宣》阅读答案

《强项令董宣》阅读答案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 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9.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5分) ①大言数主之失②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③宣悉以班诸吏④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 ⑤将何以理天下乎 二、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②天子不与白衣同。 21、文中划线句:京师号之“卧虎”,枹鼓不鸣董少平,运用了什么描写?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的精神?(3分) 参考答案: (三)强项令 19、①数:列举②被:盖,覆盖③悉:全,都④乃于是⑤以:凭 20、(1)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2)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 21、侧面描写,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9、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后特征为洛阳令( 特例征召) ⑵大言数主之失( 列举) ⑶宣悉以班诸吏( 分发) ⑷莫不震栗( 害怕得发抖)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译: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11、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答:①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②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

《强项令》原文和译文

强项令 南朝宋范晔 1.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人。 2.……后特征为洛阳令。 ……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 3.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 4.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 5.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 杀之。 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 6.主即还宫诉帝。 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 7.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光武帝非常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 8.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 9.帝曰:“欲何言?” 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 10.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董宣说:“皇上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来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11.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臣下我不需要鞭打,请求能够自杀。” 12.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 13.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 俯。 光武帝命令宦官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 14.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使官吏不敢到家门。 15.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 16.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 17.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于是命令道:“硬脖子县令出去!”赏赐给他三十万钱。 18.宣悉以班诸吏。 董宣把钱全都分给了手下的众官吏。 19.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据郁达夫日记记载,《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于1934年8月17日,是他到北京的第四天。郁达夫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在他1913年去日本留学之前。年届不惑的郁达夫在经过21年的奔波后再次回到这物易人也非的故都,必然会感慨万千,就像是多年后邂逅一位一起长大的好友,眼睛里写满的除了亲切与兴奋,还有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沉重。 郁达夫和北京的感情深而且浓,就像故都的秋色一样。他此次到京第二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卖旧书之伙计某,还记得我十年前旧事,相见欣然,股股道故,像是他乡遇见了故知。” 1923年秋,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就不得不为了生计打算应聘到北大讲授会计学,度过了一年多孤独而苦闷的生活。这在去北京半路上写的《海上通讯》里就做了预言:“我此番北行,你们不要以为我是寻快乐而去,我的前途风波正多得很哩!”这期间的心情在他的作品里充分表现了出来。像他自己在1927年所写的《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认同的观点一样,“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其中还说,“到北京之后,因为环境的变迁和预备讲义忙碌,在1924年中间,心里感到了许多苦闷焦躁,然而作品终究不多”。这“不多”的作品包括散文《零余者的自觉》《一封信》《北国的微音》《小春天气》,以及短篇小说《薄奠》等。这些作品,尤其是散文,像作者生活的镜子一样,反射出孤独苦闷的寒光。 在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经常出入旧书铺,难怪十年后卖书伙计还记得他。而这也一定就会触动他陈旧而脆弱的心弦,拨动起当年浓浓的忧郁。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但过去并不等于消失。往事已不再清晰,而当时的情绪却像生存中永不消散的雾霭一直笼罩着他,成为心灵的底色。而我们也只有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才能准确地为文章把脉,探寻出一条通往作者心灵的小路。 从字面看,“故都的秋”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在这里,“故都”是指北京无疑,而“秋”又是哪一年的秋天?1923年,郁达夫到北京已是10月10日,只赶上秋的尾巴。而这也确实是个多事之“秋”,正赶上新总统曹锟晋京。1924年,他才在北京度过完整的一年。否则也就不会有另一篇散文《北平的四季》了。 而文章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却与事实不符,恐怕是作者有意遮掩。因为在1926年6月19日,因其子龙儿在京患脑膜炎夭折,郁达夫从广州回到北京一直住到10月初才离开,恰好将1923年不得全顾的“秋”补上了。 那三个多月,“完全沉浸在悲哀里”,甚至“当微凉的早晚,我们俩(指作者夫妇)都想换上几件夹衣,然而因为怕见到他(指龙儿)旧时的夹衣袍袜,我们却尽是一天一天的捱着,谁也不说出口来”,还哪有心思去品味故都的秋色呢?但是,这样的秋天,作者又怎能从记忆中抹去呢?恐怕是另有原因。这需要我们对文章写作的具体过程及场景进行分析。 据当天日记记载:“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为《故都的秋》。”前一天的日记中还谈到:“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余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作为著名作家,这样的事情自然是家常便饭。王余杞和郁达夫素有往来,这次到北京

《强项令》阅读练习及答案(2015年广西北海市中考题)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强项令 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篓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日:“欲何言?”宣日:“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篓,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日:“天子丕生鱼盔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袍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宣叩头谢主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B.臧亡匿死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以宣尝为二千石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年七十四,卒于官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宣于夏门亭候之万钟于我何加蔫 B.帝令小黄门持之无丝竹之乱耳 C.愿乞一言而死学而不思则罔 D.董宣廉洁,死乃知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通过叙述洛阳县令董宣秉公执法的故事,表现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狂妄自傲的性格特征。 B.本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董宣的形象,又通过皇帝和京城百姓对董宣的评价作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高大丰满。 C.汉光武帝对董宣杀死公主家奴的态度,由“大怒”“欲篓杀之”,转变到赦免并重赏他,说明光武帝是个明辨是非的君王。 D.董宣执法严明,威名远扬,百姓称其为“卧虎”,地方豪强闻风丧胆,在他治理期间,洛阳县没有申诉的冤案。 13.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2)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14.“帝笑日:‘天子不与白衣同。”请联系实际,揣摩这句话的言外之意。(2分) 答案: 10、C 11、D 12、A

强项令翻译

原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翻译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在今河南县)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等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当即命令:“硬脖子县令出去!”赏赐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

《强项令》中“强”字的读音辨析

《强项令》中“强”的读音辨析 广东省南雄市黄坑中学张小平 《强项令》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对“强项令”的注释为:“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据此,“强项”就应该理解为“硬脖子”。课文并没有给“强”注音,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读成“qi áng”有的老师就读成“jiàng”,就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竟然都各行其事。从教辅资料来看,有的也像课文一样,没有注音(也许我们应该理解为读常读音),如《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七年级(下)》(中国青年出版社);有的则直接注音为“jiàng”,如原建平主编的《文言文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至于为什么这样读,则没有更详细的解释。上网搜索的结果也是分为两派,有的支持读qiáng,有的支持读jiàng,但都没有权威的解释,以推测成分居多。 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强”有三种读音:即qiáng,qiǎng,jiàng. “qiǎng”的义项有两种:一为竭力,勉力。如《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也引申为“勉强,强迫”。如《老子·十五章》:“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还有一个义项就是通“糨”。从义项来看,“qiǎng”这个读音可以排除。 “qiáng”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六个义项:①弓有力; ②壮健,强盛;③坚硬;④有馀,略多;⑤故意,特意;⑥

甚,多。从这六个义项来看,义项“③坚硬”与《强项令》中“强,硬”的解释比较接近。我们再看看义项“③坚硬”释义时的举例: 卫铄《笔阵图》: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已上,强如石者为之。 《齐民要术·种谷》引《汜胜之书》: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 从以上两个释例来看,“坚硬”与“硬”等同。“强项”译为“硬脖子”或“坚硬的脖子”都说得通。 强jiàng,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只有一个义项“僵硬”。有一个引申义为“倔强,不随和”。举例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强敦厚。”《新华字典》上对“强jiàng”的解释:强硬不屈;固执己见,不服劝导。虽然这种解释与课文塑造的董宣形象很相符,但是“强jiàng项”解释为“僵硬的脖子”“倔强,不随和的脖子”“强硬不屈的脖子”显然都会显得牵强和别扭。依照史书行文简约原则,会把“强硬不屈的县令”“倔强的县令”这种意思写成“强令”而不会画蛇添足写成“强项令”。 《古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很多有关“强”字的词条,却很可惜,没有把“强项”收录进去。但《中华古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编辑出版)收录了这一词条:强项qiángxiàng:性格刚强,不肯低头屈服。并举有一例:

古诗董宣字少平翻译赏析

古诗董宣字少平翻译赏析 文言文《董宣字少平》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

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①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②董少平”。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注释】①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②枹鼓不鸣:没有人击鼓鸣冤【翻译】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起初为司徒侯霸征召,官至北海相。他上任时,郡中武官公孙丹建造豪宅,而风水先生说这是凶宅,入住后家里一定要死人。公孙丹就纵使儿子杀了一个过路人,移尸新宅,作替死鬼。董宣得知后,就把公孙丹父子收捕斩杀。公孙氏是个大家族,其族亲纠集30余名丁壮,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为公孙丹父子鸣冤叫屈。董宣以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的罪名,认为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嫌疑,于是把这30余人一网打尽,下在死囚牢中,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数杀戮。青州知府弹奏董宣滥杀无辜,把董宣和水丘岑一并拿下,移交廷尉处理,判了死刑。不料董宣在狱中日夜吟诗唱歌,一点也不忧愁。到了行刑的那天早上,官府送来酒食“辞生”祭奠,董宣拒不吃喝,厉声道:“我董宣一生从未吃过人家的东西,况且今日就要死了!”言罢从容登上囚车赴刑。当时同一批斩首的有9人,董宣排在第二号。手起

七年级语文下册《强项令》教案 新人教版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城关镇初级中学2012-201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 册《强项令》教案新人教版 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任务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请同学根据你的预习,复述这个故事。 二、列出生字 三、串讲课文 第一节:写董宣执法的故事。 1、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 解词:特,特例。 征,征召。 苍头,家奴。 因,因为。 匿,藏匿。 简析: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指名朗读,翻译。 2、及主出行……因格杀之。 解词: 及,等到。 以奴骖乘,以,用。 乃,于是,就。 以刀画地,以,用。 叱,呵斥。 数,数落,列举。 因,于是,就。

格杀,打死。之,指代家奴。 简析:写事件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指名朗读,翻译。 3、主即还宫诉帝……流血被面。 解词: 欲,想要。 之,指代董宣。 乞,乞求。 纵,纵容。 何以,以何,凭什么。 须,等待。 被,覆盖。 简析:写事件高潮。 指名朗读,翻译。 4、帝令小黄门持之……宣以班诸吏。 解词: 持,托扶。 使,命令。 谢,认错。 从,顺从。 顿,叩头。 之,凑足音节,无实意。 据,撑,按。 俯,低头。臧,藏,。 行,施行,施加。 敕,下令。 悉,全,全部。 班,分发。 以,把。 简析:写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和故事的结局。 指名朗读,翻译。 5、由是搏击豪强……第一节完 解词: 由是,从此。 震栗,害怕得发抖。 简析:写董宣令豪强震栗,写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6、总结第一节:本段写董宣秉公执法的一个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精神。文章叙事具体、层次清楚,只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一、串讲第二段 这一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1、在县五年……敝车一乘。 解词:卒,死亡。 遣,派遣

范晔《强项令》课文解析

范晔《强项令》课文解析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注释】 陈留:汉代郡名,在今河南开封。 圉(yǔ):地名,在今河南杞县。 征:征召。 苍头:家奴。 白日:青天白日,文中指无缘无故。 因:因为。 匿:隐藏。 主:公主的简称,文中指湖阳公主。 及:等到。 骖乘(cānshèng):陪乘。 夏门亭:指夏门外的万寿亭。夏门,洛阳城北面的门。 驻车叩马:拦住车马。驻,停留。叩,拉住、勒住。 大言:大声说。数(shǔ):列举(罪状或过失)。 叱:呵斥。因:于是,就。格:击打。杀:杀死。 诉:告诉。文中指告状。 帝:指汉光武帝刘秀。 菙杀:用鞭子打死。菙,行刑的鞭子或棍子。 中兴:复兴。文中指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恢复了刘汉的统治。 纵:纵容。 良人:平民,百姓。 理:治理。 以:用。楹:柱子。 被:盖,覆盖。 持:扶着。之:指董宣。 谢主:向公主谢罪。 谢,认错。顿:叩头。据:按,撑。俯:低头。 白衣:平民,百姓。臧(cáng): 隐藏。行:施行,施加。 因:于是,就。敕(chì):(皇帝)命令。 强项令: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分析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课文,研讨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理解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材分析】 1、《故都的秋》是必修2散文单元的第二篇,它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现代散文名篇。但由于学生对作者并不熟悉,再加上当时的年代过于久远,学生在学习中把握文章内含的意蕴和情味会比较困难,因此在学习前要让学生对相关的背景有所了解。 2、抓住课文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的全文的文眼,总领了作者故都的秋的描述,文章围绕其展开。 3、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将自己代入进去。一些优美的语句、精警的段落,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初中时已接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等散文,前面又学过了《荷塘月色》,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学生都知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如何结合文章去理解仍有所欠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兴趣去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各类散文作品的能力。【教学方法】 1、移情法。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合作探究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朗读感知、把握文章的结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