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蚕

蚕
蚕

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1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第一部分:观察蚕卵

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P22

蚕卵是有生命的。蚕卵是扁圆形的,像芝麻那么大。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呢?”“为什么要洒水呢?”这是因为蚕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比如空气和湿度。

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

在蚕卵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当外界温度合适的时候,蚕卵内部的变化在悄悄进行,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这时候,细心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从卵壳外隐约看到里面有黑色的环状物在蠕动,这就是即将出壳的小蚕。也许还能看到刚好有小蚕咬破卵壳从蚕卵中爬出来。小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蚁蚕长约2毫米~3毫米,体宽约0. 5毫米,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

南方城市一般在3月底4月初。蚕适于在温度范围为22℃~29℃的环境中生长,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7℃左右。

学生拿到蚕卵后可能不久就会孵化出小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小时一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

第三部分:怎样饲养小蚕

掌握饲养小蚕的方法,是这个单元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养蚕应注意的事项:

①给蚕投放桑叶,叫给桑。桑叶不要水洗,保持自然状态。给桑要有一定的时间和数量,每天可以在清晨、中午、下午放学和晚上睡觉前各给桑一次,睡前可多放一些。对4龄~5龄大蚕可适当增加给桑的次数。桑叶的数量以蚕能基本吃净为宜。如果桑叶剩得太多,说明给得多了,如果桑叶被吃得只剩叶脉,说明给得少了。

②清除蚕粪和桑叶的残渣的过程,称为除沙。为避免小蚕丢失,对1龄小蚕可以不除沙。2龄、3龄每天各除沙2次,4龄、5龄的大蚕应每天除沙1次~2次。如果是用莴笋叶养蚕,因莴笋叶含水量大,会使蚕的粪便也有较多的水分,蚕盒内湿度大,要增加除沙的次数,及时清除粪便和残叶。

③蚕在眠期,室内要安静,光线要稍暗,不要翻动眠蚕。眠蚕蜕皮后,要到头部呈现淡褐色、爬动找食时才开始喂桑叶。刚起眠的“起蚕”,消化力较弱,要喂鲜嫩桑叶并逐渐增加叶量。

④温度和湿度对蚕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在温暖和干燥的环境中,蚕吃得多,可以缩短饲养期,还可以防止病菌繁殖。1龄、2龄小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6℃~28℃;4龄、5龄大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4℃-25℃,相对湿度是75%左右。蚕室最忌闷热和潮湿,蚕房应放在阴凉的地方,一定要通风干燥;还要消灭蚊、蝇和鼠类,以免蚕受侵袭和被吃。发现病蚕或死蚕,应立即剔除,以免蚕病蔓延。

⑤采摘的桑叶如果一时吃不完,可以储存起来。储存的方法是放在塑料袋中扎紧带口,放在冰箱中冷藏。需用时,取出后要等几分钟,使桑叶恢复到常温,擦净并晾干后才能给蚕吃。

⑥如果找不到桑叶,可动员学生用莴笋叶代替桑叶,但是小蚕出世就得用莴笋叶喂养。如果开始用桑叶喂养,后来再改用莴笋叶喂养,小蚕会拒绝吃食。用莴笋叶喂养的蚕,在三龄期以后,比吃桑叶的蚕的体长和体重要稍差一些,外皮颜色也要深一些。不过吃莴笋叶的蚕最后一样能吐丝结茧,也能变成蚕蛾,蚕蛾也能产卵。只不过茧较薄,产卵较少。第二年春天,吃莴笋叶的蚕蛾产的卵也能孵出小蚕。喂莴笋叶的蚕,因蚕室内湿度大,要勤打扫,及时清除粪便和残叶。

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

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蜕皮是因为蚕的身体要长大了,表皮限制了身体的生长。

蚕蜕皮前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停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

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P25

蚕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具1

对胸足。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并固着身体。第8节背面,生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

胸部的3对足能够把持桑叶帮助进食,腹部的4对足能够使身体前进,腹部最后的1对尾足可以和腹足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的前半部分抬起来,进行各种活动。

昆虫的嘴叫做口器,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有不同的类型。蚕的口器是咀嚼式,非常适于咀嚼桑叶。

关于蚕的呼吸器官——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并且觉得不可思议。教师可告诉学生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有研究者做过实验,如果仅把蚕的头部放入水中,身体留在外面,蚕不会死。相反,如果把蚕的身体放入水中,头部留在外面,蚕就会死掉。这样做比较残忍,不提倡学生去做。

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蚕到了五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天~8天),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在蚕吐丝前需要为它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以便它在那里结茧。

教科书第26页左上图所示的是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第26页左下的两幅图,从上到下是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在教师用书的参考资料中有详细的介绍),右下的两幅图分别是纸做的格子房和草扎支架的示范。

蚕什么时候结茧呢?一般情况下,蚕蜕皮四次后进人五龄蚕,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蚕就不再吃桑叶,身体也发黄发亮了,自己悄悄地爬到盒子的角落寻找吐丝的地方。要告诉学生,为了方便蚕结茧,事先要用草梗扎小架子、用纸做圆筒或格子房,也可以为蚕用小棍搭架子。

第3课蚕变了新模样

●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蚕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0天一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第一部分:观察蚕蛹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重点是蚕蛹的身体与蚕进行比较,突出蛹是蚕的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的过渡,既保留有幼虫时期的特点,又有成虫时期的特点。

剪开茧观察,蚕蛹的体形粗短,像一个纺锤,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腹足、尾足消失。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从第2个~7个腹节两侧都有发达的气门。蚕蛹的身体与蚕比较,身体缩短,颜色由白色变成了深褐色,还能找到眼睛和胸足,身上的环节减少,腹部的足消失,但气门还在。已有翅的雏形,长出了复眼,出现了触角。

第三个问题的实质是蚕蛹还有生命吗?答案是蛹还有生命,因为蛹一般情况下不动,但当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动。

第二部分:观察蚕茧和蚕丝

拉蚕丝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有趣。方法并不难,“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浸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蚕丝为什么要绕在纸板上,是为了便于计量蚕丝的长度。

现在人们利用科技手段,能养出彩色的蚕,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蚕茧对蛹起到了保护其不受外界不良条件影响的作用。

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P28

第4课蛹变成了什么

●蚕蛹经过10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第一部分: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蚕蛹在蚕茧里待上约10天~15天,蛹变成的蚕蛾就破茧而出了。教科书第29页右上图所示的蚕蛾中,就有蚕蛾正从茧中钻出,蚕茧上明显地看到蚕蛾从茧中出来的时候弄出来的洞。

蚕蛾从茧中出来的过程:蚕蛾先吐出一种碱性的液汁,使粘着蚕丝的丝胶溶解,然后用头和足把丝拨开,形成一个圆洞,蚕蛾就从圆洞中钻出来了。

第二部分: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发现蚕蛾不吃东西也不会飞,有的蚕蛾不断地扇动双翅、原地打转等;两只蛾尾对尾;可能还会发现蚕蛾在产卵。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

蚕蛾的形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眼睛和1对触角,口器退化。胸部长着两对翅和三对足。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雌蛾和雄蛾的区别: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振动飞快,腹部后端稍突起,翅稍举起。

蚕蛾羽化不久就交配,一般交尾3小时~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产卵可延续2天~3天。一只雌蛾可产400粒~500粒蚕卵,1 700粒~2 000粒蚕卵重约1克。蚕蛾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蚕茧里有两层皮,一层是蚕在变成蛹时留下来的,一层是蛹变成蛾留下来的。

第三部分:蚕蛾是什么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蚂蚁、蚕蛾、蜻蜓等昆虫,它们尽管外形差异很大,但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翅。具有这种特征的就是昆虫。蚕蛾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蚕蛾也是昆虫。

鉴别昆虫必需的特征,比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而翅不一定,因为有些昆虫的翅已经退化。

第5课蚕的生命周期

●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幼虫)——蛹——蚕蛾(成虫)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

●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第一部分:小结蚕的一生

这个表格的填写是下面总结蚕的一生和生命周期的基础。P31

第二部分:蚕的生命周期

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幼虫(蚕)、蛹、成虫(蚕蛾)四种形态。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的死亡是

蚕生命的结束。P32

第三部分: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比如食物、气温、湿度、病虫害、环境的污染等。

第6课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第一部分: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科书第34页最上面蜻蜓的一生的图就是循环图。从最右边的图(水虿)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发展和循环,依次是水虿(chai)——水虿蜕皮上岸——变成蜻蜓——雌雄蜻蜓交尾——雌蜻蜓在水中产卵。第34页下图是蟾蛛一生的流程图。

教科书第33页图片中的动物分别是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这些动物都是平时比较熟悉的,包括了鸟类、昆虫、哺乳动物、鱼类。它们的生命周期和寿命如下表所示。

第二部分:不同的生命周期

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根据发育过程中是否有蛹期可以把绝大多数昆虫分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两大类。常见的昆虫中,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跳蚤、蝴蝶、蛾子,以及各种甲虫都是完全变态的。而蝗虫、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蚜虫、虱子等都是不完全变态的。还有青蛙和蟾蜍也属于变态的。

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蟾蛛这几种动物中,经过变态的是蜻蜓、蝴蝶、蟾蛛,它们的幼年期和成年期形态与生活习性相差很大。不经过变态的是鸡、山羊、熊猫、鱼,它们幼年期和成年期形态基本一致。卵生的有鸡、蝴蝶、蜻蜓、鱼、蟾蛛,胎生的有山羊、熊猫。

第7课我们的生命周期

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这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P35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第一部分: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表中“身高”“体重”“牙齿”反映的是身体生长情况,而“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反映身体发育方面的情况。生长和发育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也是密切相关的。生长是指孩子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量的增加,比如身高、体重等;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本身及功能的成熟,是质的改变,可以体现在孩子的体能、行为或学习、活动的能力上。比如说孩子能吃比较粗糙和硬的东西了,这说明他的牙齿和消化器官的发育比较成熟了。孩子跑得比以前快,耐力比以前强,说明他的心、肺、骨骼、肌肉的功能都在增强。

第二部分:我们的一生

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划分的方式很多,比如国际上和我国的划分方式就不同,心理学上的划分和一般传统上的划分方式也不同。教科书综合各方面的划分方法整理为:15岁以前都叫儿童(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15岁的为少年),16岁~35岁的为青年,35岁~60岁的为中年,60岁以后的为老年。

如果和学习、工作的年龄结合起来看,也就是说从婴儿开始到上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这一段时期都属于儿童,其中初中学生也可划分为少年;上高中后,就基本上是青年了;退休以后,就基本是老年了。

不同年龄段的人,其身体的特点是不同的。只有了解到整个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身体特点,才能发现人一生的身体变化规律,为总结人的生命周期打下基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教科书只要求每个组选两个年龄相近的组,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

婴儿(1岁以内):食物以乳类为主,生长发育迅速,开始长出乳牙,能坐,会爬,

开始学走,会说单音字。

儿童组:乳牙掉了,长出恒牙;皮肤细腻娇嫩,身高、体重增长得较快,会自己穿

衣服、吃饭;上学了,认识了很多字,会算加、减、乘、除的算术题,会跳绳、踢毽、

跑、跳,能帮妈妈做简单的家务活等。

青年组:比儿童时又长高了许多,身体很壮实,皮肤光滑,力气很大,开始长胡须,

声音也发生了变化;懂得了很多知识,做事自己能有主意;不少人结婚,生孩子了。

中年组:身体已经完全停止生长;有些人身体开始发胖,皮肤开始出现皱纹,精力

和体力不如青年人了,记忆力开始减退、眼睛开始老花。

老年组:头发花白,看东西要戴老花镜,牙齿嚼不动硬的东西,有人装假牙了,腿

脚不灵便了,脸上很多皱褶和老年斑,记忆力下降,退休在家,比较容易生病等。

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表格的空间有限,填写时应围绕人的生命周期的阶段(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选择各年龄段最显著的身体变化特点进行填写。下面填写的内容仅供参考,教学时按学生的观察和理解填写。

养好大蚕的基本常识

养好大蚕的基本常识和宜州常见蚕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一、消毒蚕室一定要消毒过关,要做到两消两洗,不留死角,蚕室四周也要做到不定时消毒。 二、每次喂蚕前,必须要仔细观察蚕一遍,看蚕的体色是不是正常,有没有个别起缩,个别病蚕和死蚕,如 果发现个别病蚕和死蚕一定要用竹筷将死蚕夹出来,然后在死蚕的地方撒一层厚厚的石灰。 三、隔离和消除病源,做好提青分批处理,严格淘汰弱小蚕。 四、建立严格的防病卫生制度,进入蚕室存叶室要换鞋,捡叶前喂蚕前要洗手,蚕叶口袋、装叶娄、蚕粪口 袋要严格分开使用,养蚕用的东西要经常消毒,暴晒。蚕粪不得乱堆,要放在远离蚕室的地方,不要施于桑园中。 五、桑叶室和大蚕室一定要分开,预防交叉感染,桑叶室每天要消毒一至二次,防止高温多湿环境造成细菌 快速滋生繁殖。 高温雨季养蚕注意事项 每当上半年养蚕至第四批时,这时天气的特点是温度高、雨水、露水多,湿度大,每天早上采摘的第一口袋桑叶放置的时间超过三至四个小时,桑叶在口袋里发热变质现象普遍存在。一旦遇到雨水、露水桑叶变质更严重。再者多数朋友在蚕儿四龄睡觉的时候就忙着到地理采摘桑叶,桑叶存放时间过长,这样就会常常出现养蚕至四龄睡觉的时候,蚕儿都是好好的,但到五龄第四五天后,蚕儿普遍出现吃桑缓慢,或是拉肚子,或是发生细菌病,或是发生中肠型脓病。 一、重视桑叶管理,合理采运存放桑叶,蚕儿都可以养好的。具体措施如下: 1、上午下午采的第一口袋桑叶采满后,有条件的立即运回家中晾放,没有条件的每袋只装三分之二的桑叶, 即桑叶松装快运,蚕茧七成收。 2、每日采的桑叶存放时,严禁喷凉水保湿和用尼龙、塑料布盖放。正确的做法是:在桑叶充分晾透后用湿 布覆盖保鲜,(注意,覆盖桑叶的湿布每天需要清水洗和晾晒,以防细菌滋生)。 二、保持蚕房通风换气,预防脓病的发生,实践证明遇到回南天,蚕房即使开门开窗,蚕房内空气照样不对 流,仍然容易发生脓病。 三、多用石灰养蚕批批能成功,方法:每日早上和晚上撒一次新鲜石灰粉可有效去除蚕粪和桑叶带来的水份, 保持蚕室的干燥。 脓病的预防 一、发病规律 连续低温多湿通风不良二至三天,三十度高温不通风两小时以上,都易诱发本病、 二、发病病状 体色乳白,体驱肿胀发亮,狂躁爬行,体破流脓,有焦脚蚕,黑气门蚕,念珠蚕,高节蚕等典型症状。 三、防治方法 1、防治本病通风是关键,开抽风扇、对流窗是有效措施,遇到高温天气时,打开门窗,抽风扇二十四小时 抽风换气,有条件的可往墙上喷凉水,往水泥瓦上喷凉水,降低蚕房温度。遇到低温天气时,门窗半掩,抽风扇定时换气,遇到回南天,门窗半掩,抽风扇二十四小时抽风换气。 2、每天早晚撒石灰一次,撒石灰标准:石灰撒过后,应把蚕座上的剩桑叶和蚕粪盖住。 3、及时扩座匀蚕,控制蚕头密度,防止蚕儿相互抓伤传染。 4、淘汰弱小蚕,三四龄将眠时,一定要加网提青淘汰迟眠蚕。 僵病曲霉病的预防 一、发病规律 低温多湿通风不良,特别是遇到回南天最易发病,当温度在二十度时易发生曲霉病,温度在二十二至二十三度时易发生僵病。 二、发病症状 曲霉病:眠起时大面积出现不脱皮蚕,呈死黑状,有腥臭味,俗称酱油蚕,将眠蚕身体不同位置可查看到黑

《茧丝学》教学大纲

《茧丝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31310160 课程类别专业发展课程(必修课)中文名称茧丝学英文名称Science of Cocoon 适用专业蚕学开课单位生物技术学院 总学时36 (理论:32 实验:4) 学分 2.0 先修课程养蚕学、蚕体解剖生理学等后续课程制丝学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茧丝学是研究蚕茧和茧丝品质、蚕茧初加工、生丝制造及生丝检验的一门学科。它通过阐述蚕茧的品质、茧丝的品质性状及工艺特性、蚕茧检验、蚕茧干燥、煮茧缫丝以及生丝检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揭示了蚕茧加工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其内容涉及农、工、贸几方面的内容,它是联系农业性的蚕桑生产和工业性的制丝工程的桥梁和纽带,是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茧和茧丝的品质性状及检定标准,蚕茧收烘理论及技能,掌握生丝制造和生丝检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明确制丝工艺对原料茧品质的要求,为生产量多质优的原料茧,为栽桑养蚕、品种选育、蚕种制造提供依据和努力的方向。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及学习和考核方法。 讲授要点及要求: 概述我国蚕丝业的发展简史,国际国内蚕丝业的发展现状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第二章蚕茧的品质(5学时) 教学目的 弄清蚕茧外观形状及工艺性状的有关概念以及计算方法。蚕茧品质与制丝、生丝品质的关系,掌握蚕茧质量鉴定标准及方法,影响蚕茧外观形质和工艺性质的因素,明确缫丝工艺对外观形质和工艺性质的要求。 讲授要点及要求: 第一节蚕茧的形成 重点掌握家蚕丝腺的结构和功能,吐丝机理及吐丝结茧过程。

重庆名人

重庆名人榜 道隆 【道隆】(1213~1278)南宋僧人。字兰溪。重庆市涪陵区人。俗姓冉,13岁出家,赴浙江学禅法。淳 六年(1246)东渡日本传法,住持日本国相模州常乐禅寺。后为日本临济宗建长寺派开创人,一直居住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著有《大觉禅师语录》3卷。 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明代爱国女英雄。字贞素。重庆市忠县人。自幼聪颖,饱读经史,谙诗词歌赋,常以花木兰、冼夫人、穆桂英等女英雄自勉。且自幼跟兄弟随父学兵法、习骑射。24岁嫁石柱县宣抚使马千乘为妻。万历二十七年(1599),随夫率兵参加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宣慰使杨应龙叛乱。其夫死后,代夫职,整训军队,练就了一支精锐部队--白杆兵。泰昌元年(1620),受命援辽,其兄战场成仁,其弟突围脱险,随后亲赴沙场,打退了后金,镇守榆关(今山海关),遏制了后金南下。天启二年(1622),回川平定了永宁土司奢崇明叛乱,收复成都、重庆等地,稳定了川黔。崇祯二年(1629),后金逼近京师,秦良玉请缨勤王,攻克滦州,收复迁安、永平、遵化三城,解除了后金对京城的威胁,使明朝转危为安。崇祯皇帝对其百战奇勋、保国保民的壮举大加赞赏,特召见于平台,赐彩缎、金银、羊、酒,并赋诗四首以褒其功。因军功卓著封诰命夫人,委以总兵官,南明隆武政权授予其上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忠贞侯封号。死葬石柱城东回龙山。今忠县忠州镇有太保祠。 李惺 【李惺】(1785~1863)清代教育家。字伯子,号西沤。重庆市垫江县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三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散馆。二十四年(1819)后,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国子监习业、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深感朝廷腐败无能,国事难为,遂以祖母年老为由,辞官归蜀,掌成都锦江书院达20年,前后从教34年,矢志培育英才,从不懈怠,时有“天下翰林皆弟子,蜀中进士尽门生“的美谈。咸丰十年(1860)朝廷许以五品卿衔督办四川团练,以年老力辞不就。著述甚丰,后人辑为《西沤全集》10卷、《西沤外集》8卷刊印行世。 竹禅 【竹禅】(1825~1901)晚清书画家。号熹。重庆市梁平县人。20岁时在梁平县城北门报国寺削发为僧,后为梁平双桂堂第十代方丈。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与扬州八怪媲美,是晚清遐迩闻名的画坛怪杰。曾游历名山大川,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居住,在上海寓居最久,皆以卖画为生。著有《画家三昧》6卷传世。咸丰六年(1856)前后回到梁平,赠予双桂堂贝叶经、舍利子等珍稀佛教文物。为此,双桂堂修建了一座舍利塔,至今犹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从上海汇银1000两给双桂堂,解决当时双桂堂的经济困难。次年双桂堂派人到上海请竹禅回梁平主事,他欣然应允,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回到梁平。其书画作品收入《海上墨林》、《韬养斋笔》等书中。

大学专业介绍之动物生产类(动物科学、蚕学、蜂学)

大学专业介绍之动物生产类(动物科学、蚕学、蜂学) 1.动物科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动物科学研究及现代动物生产方面基本知识的高级科技人才,突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学习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生物化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生产与管理、饲料厂及养殖场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与动物科学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动物育种与繁殖、动物生产管理、饲料加工与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的高级科技人才。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加厚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求实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物生产与管理、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与动物科学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动物育种、繁殖、

1. 2.掌握动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 3.掌握动物资源调查、种畜评估、繁殖技术、繁育体系、饲养和饲料配合、牧场设计、卫生防疫、畜产品开发利用和草地建设等方法与技术;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畜牧业生产和动物科学 5.熟悉动物资源保护、动物生产、畜产品流通、环境保护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 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 主干课程: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饲料学、饲料生产学等。 就业方向与深造:毕业后能在动物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及相关领域从事经营管理、专业技术设计、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技术推广和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2.蚕学

飞防作为一种大面积

飞防的优点有哪些? 飞防经济、高效,同时兼治其它害虫,一法多效,一举多得。 (1)飞防速度快、效率高、持续效果好、能及时实现与地面防治的同步除治,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虫口密度,有效期能达到60天左右。 (2)可有效解决因树木高大、防治设备落后、防治力量不足、防治效率低等难题。 (3)防治费用低。飞防药剂使用量仅为40-50克∕亩,是传统防治方法用药量的四分之一,大大节约了药剂使用量。 (4)节约用水。一般地面喷雾用水量是5公斤∕亩,飞机防治使用的是超低量喷雾,用水量平均只有1公斤∕亩。 飞防作为一种大面积、短时期压低虫口密度的有效方法,具有其它常规措施难以比拟的优越性。“目前,国家对飞防有着作业操作规程的相关规定,但各地使用哪种农药并无统一规定。”该人士说道。也就是说,各地飞防使用何种农药,有着什么样的药性,会有何影响,只有拿着农药说明书的地方实施部门才掌握。 省林业局森保站该人士说,各地对外通报使用的无公害农药,主要是对人畜没有影响,由于飞防大面积喷洒农药,很难点对点的作业。“作为喷洒的农药来说,肯定对一些生物有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诸城市森保站的王站长也告诉记者,飞防的次生危害影响的生物不仅仅是蚕这一种。有人士曾说:“飞防灭蛾之后,就看见大量蝉掉在地上。” 在诸城市林业部门对外介绍飞防灭蛾的情况时,特地提到今年制定了飞防实施方案,特别对飞防产生的次生灾害采取详细的应急预案。 提出了“春蚕提前养殖,飞防适当拖后”的错时防治策略,并付诸实施。丝绸公司为使养蚕提前,研究制定了火道加温措施,用以提高蚕室的温度,确保6月1日上簇结茧,并与各养蚕户签订了提前养殖协议,制定出台了奖罚措施;林业局深入林片,科学监测,摸清了第一代美国白蛾幼虫的孵化期,监测到6月上旬是2~3龄幼虫的群集为害期,此时春蚕已经做茧,立即施以飞机喷布无毒无公害的

桑蚕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之路

桑蚕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之路 桑蚕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是国人的骄傲,因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那么桑蚕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 所谓桑蚕文化最后衍生了丝绸丝织品的文化,而据考证,中国养蚕种桑在新石器晚期就开始了,也就是说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最早流传出的养蚕织丝的祖先是嫘祖,民间的蚕农都称其为“蚕母娘娘”,相传嫘祖还是黄帝的元妃。 传闻在蚕开始作茧自缚,吐丝做茧的一个夏天,嫘祖见到桑树丛间晶莹的蚕丝,她突生灵感,觉得蚕丝既有韧性、又很轻巧,如果用它纺织成衣服穿就最好不过了,于是她将蚕捉回家喂养,逐渐掌握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桑蚕文化由此形成。 桑蚕文化的发展道路: 种桑养蚕:桑树在古代人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据说桑树因为常常被栽种在住宅周围,所以古人将其代称为故乡,桑梓之地,即为父母之邦。 桑树也是《诗经》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树木,因为后来的缫丝织绸的技艺,是当时与农耕并驾齐驱的经济活动,所以桑树在古人心中尤如神木,具有很高的地位。 丝绸之路:当蚕农渐渐学会养蚕的技巧和缫丝丝绸的技艺后,用纯蚕丝所织造的丝绸,称之为真丝绸。后来汉族的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 他们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文化礼仪上,艺术上,均闪耀出夺目的光辉,这使丝绸不但在国内备受欢迎,更是充当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使者”,把古老的华夏文明带向了海外,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桑酒传承:桑葚酒,用桑树上的果实酿造的一种果酒,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作为桑树的另一附属品桑叶早被人们用来养蚕,并成就了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而桑树的另一附属品桑葚果酿造的果酒也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桑葚酒作为中国传统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元938年,位于今天新疆境内的于阗国国王李圣天,就曾经用皇室秘制的紫酒作为宴请来自中原地区晋国使团的专用“国酒”。

辽宁省柞蚕场管理暂行办法

辽宁省柞蚕场管理暂行办法 【法规类别】农副产品 【发文字号】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4号 【发布部门】辽宁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1.09.06 【实施日期】1991.09.06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修改依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修订废止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辽宁省小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89件省政府规章的决定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2014) 辽宁省柞蚕场管理暂行办法 (1991年9月6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4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柞蚕场的管理,有计划地发展蚕茧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我省境内经营管理柞蚕场和在蚕场内从事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蚕场管理,应当坚持集约化经营、控制规模、改良蚕种、提高单产的方针,遵循保护生态环境和谁使用、谁建设、谁管护的原则。 第四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蚕业生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蚕场管理工作。并在柞蚕放养、蚕场建设和保护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凡有蚕场的乡(含镇,下同)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蚕场管理工作。 第五条放养柞蚕用地,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进行统一规划,标定蚕场边界,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权属。改变权属,必须依法履行变更登记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开辟新蚕场。 第二章蚕场使用 第六条放养柞蚕的蚕场,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中刈蚕场每亩柞树一百五十株以上,根刈蚕场每亩柞树二百墩以上; (二)中刈蚕场郁闭度零点七以上,根刈蚕场郁闭度零点六以上。 第七条使用蚕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同一蚕场每年只能放养一次柞蚕,不准重复放养; (二)春蚕食叶量不准超过三分之二,秋蚕食叶量不准超过四分之三,不准过量放养;

描写蚕宝宝的句子

描写蚕宝宝的句子 描写蚕宝宝的句子1、蚕开始吐丝了,它们一个个昂着头,挺着胸,慢慢悠悠地晃来晃去,吐阿,吐阿,没完没了,仿佛蚕肚子里有团丝线,永久抽不完扯不断,没几天,就吐了厚厚的一层。 2、这些蚕宝宝已有笔芯般粗,真的全部都昂着头,一动不动地在做美梦呢。它们零零散散地睡在绿莹莹的桑叶上,像一艘艘帆船行驶在碧蓝的大海上,清清爽爽,令人心旷神怡。多么可爱的小东西阿! 3、妈妈说,蚕一生要脱五次皮,之后再过七天,长到有手指粗细背上开始透亮时,就一摇一摆的开始吐丝了,而后转成蚕蛹,最后出茧成蛾。当蚕吐丝时,它会在自己身体周围用丝绕出一个椭圆形的小房子,就像一个大大的“花生壳”。 4、又过了几天,我变得又肥又壮,那衣服紧的让我难受死了。我得换衣服了,再不换我就疼死了。我吐出一些口水在衣服上黏住它,然后使劲往外冲,伸头,然后左右扭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把这件衣服脱掉了。此刻我变得白白的,而且更光滑了,这让我欣喜若狂。

5、一日复一日,一月复一月,小蚕慢慢地长大了,脱掉了一层又一层的皮,变得又白又胖,转成大蚕了,它用蚕丝把自己包起来,奶奶对我说:“蚕丝能够做蚕丝被,能够制成毛衣或丝绸呢”。我按照奶奶说的,留意翼翼地把蚕丝抽出来。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老师讲的话:“抽完了蚕丝,蚕就会死去。”我与蚕宝宝相处了这么久,关系十分好,怎样忍心让它死呢?可不抽丝蚕宝宝也一样会死去呀。我狠了狠心,咬了咬牙,忍住眼泪,把蚕茧泡在温水里,抽出了蚕丝。眼泪不禁在眼睛里打转转,越想忍住眼泪就越往下落。阿,蚕宝宝,你牺牲了自己,服务了别人! 6、我家养了几条小蚕,刚出来的时候,它们的身子小小的,黑黑的,像一只只小蚂蚁,但是脱了皮以后,就像一粒粒米了。 7、白白的,犹如新生的婴儿般瓷白,白白胖胖,很贪睡,像一个可爱的小宝宝,摸起来亥光滑,它慢慢地在你手上爬,想在按摩。去,直接给你看一段。 8、这些蚕就像一条条大虫子似的,又白又胖,有我的食指那么粗那样长,挺吓人的。我家的鸡经常把这些蚕当成害虫,所以这些蚕随时都会遇到生命危险,这些蚕看起来像是有眼睛,其实那都是黑黑的斑纹,它的脚有很多,光后面的脚就有只,前面的小脚就有只。

西南大学:家蚕遗传育种学

《家蚕遗传育种学》 教案 主讲教师:朱勇代方银陈萍 西南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2005年6月

《家蚕遗传育种学》教案 《家蚕遗传育种学》是高等农业学校蚕学专业主要骨干专业课程之一。大体上分为家蚕遗传学和家蚕育种学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家蚕遗传学是以重要的农业经济昆虫蚕为研究对象的遗传学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在于阐明家蚕遗传和变异规律,是家蚕育种的理论基础;家蚕育种学是研究家蚕育种理论与技术、家蚕现行品种改良和培育新的家蚕品种的学科。家蚕遗传育种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家蚕生物学专业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突出实践性的遗传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运用能力。 一、教材选用 1、主要教材: 本课程选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主编、农业出版社出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家蚕遗传育种学》为主要教材。该教材为农业部优秀教材。 2、主要教学参考教材: 1、向仲怀主编《中国蚕种学》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年 2、冯家新主编《家蚕育种选集》,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向仲怀等主编《中国蚕丝大全》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年 4、向仲怀主编《蚕丝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9月 5、中国蚕业研究所主编《家蚕遗传育种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 6、浙农大主编《家蚕良种繁育及育种学》农业出版社,1982 7、盖钧镒主编《试验统计方法》农业出版社,2000年 3、辅助教材: 1、《日蚕杂》、《蚕业科学》等多个著名刊物。 2、《家蚕形态性状——家蚕基因库主要标记性状》电教片。 3、夏秋蚕品种“夏芳×秋白”繁育饲养技术要点录相片。 4、多媒体课件。

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

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 雷州客路中学:梁平 中国是蚕桑文化的起源地,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桑文化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桑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而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鼎盛阶段。蚕丝是丝绸的基本原料,丝绸文化实际上就是蚕桑文化的高度发展成熟阶段。中国古代诗歌经典中有非常多对养蚕种桑的描画,从中可以看出蚕桑文化对中原文化以及东亚文化的影响。 二、蚕桑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基础 蚕桑文化的发展,使中原文明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人峨冠博带、宽袍大袖的服饰习俗。同时对软笔(毛笔)、刺绣、纸张的发明等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嫘祖养蚕缫丝,始有绫罗衣锦及世。从此人类就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一根真丝来之不易,注定了丝绸的华贵和神秘。在唐朝,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将以“丝”为主的中国服饰文化传送到了遥远的西方。世界也由一根莹亮的蚕丝,一匹柔美的丝稠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 蚕桑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半壁江山,夏鼐先生认为:“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的国家,长期以来曾是从事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也有人认为丝绸或许是中国对于世界物质文化最大的一项贡献。”

蚕桑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耕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蚕桑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是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条件;蚕桑文化植根的经济环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蚕桑文化根植的社会结构形态是以家庭为基本细胞的宗法制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先民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百姓“衣食为先”,农桑、田蚕、耕织并重,“耕读传家”,世世代代繁衍在东亚这块大地。历代统治者治国无不农桑并重倡导“农者,食之本;桑者,衣之源”、“奖劝农桑,教民田蚕”、“帝亲耕,后亲蚕”、“一夫耕,一妇蚕”、“农事伤,饥之本”、“女红害,寒之源”等观点深入人心,达成官民之共识。同时蚕桑文化对于中国的礼教文化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尚书·益稷》载舜、禹古代圣贤论“十二章”丝绸服饰图案,形成“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礼教文化源头,蚕丝服饰成为等级文化的重要外在标志,并形成了一个祖先、一种权力、一个核心的特殊礼治政体;《吕氏春秋·上农》中“帝亲耕、后亲蚕”的“先蚕礼”,及《礼记·月令》中“季春之月,后妃亲躬东乡蚕桑,以劝蚕事,分茧称丝以共郊庙之服”等“劝课农桑”的农政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对于蚕桑的重视程度;《蚕织图》描绘饲蚕、缫丝、织绸的生产过程,配以精美的图文和朗朗上口的诗歌,成为融艺术、技术于一体的教育百官及百姓栽桑养蚕的重要图谱,是统治者“为政以德”思想的实施。 三、蚕桑文化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载体 蚕桑文化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过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中亚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丝绸的遗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丝绸传人西方,对西方的政治、经济也起过一定的影响,起初安息(今伊朗高原北部)以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控制了中西丝绸贸易,安息用汉代的缯彩与大秦(罗马帝国)贸易,便阻止大秦与中国直接通商。东汉桓帝延熹

柞蚕生态蚕场建设方法

柞蚕生态蚕场建设方法 针对我市柞蚕场普遍存在的柞树密度不足、根刈柞产叶量不高、局部蚕场植被退化、个别地块出现砂化情况等现象,用单一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即对密度不足的柞蚕场进行柞树育苗移栽和橡实直播补植、改根刈柞为中刈柞,扩大树冠面积,增加产叶量,采取小柞树穿带、种植草灌植物、增加地表植被,对已砂化和被侵蚀的蚕场实行休蚕养树、修建闸沟并培植植被。通过以上技术措施根本改善蚕场的生态环境,提高蚕场等级,使多数蚕场达到2类以上标准,蚕场生态结构实现三层覆盖,第一层为中刈拐枝型树冠,第二层为密植的草灌植物,第三层为枯草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土层,蚕场郁闭度在60~80%,蚕场输入输出平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永续利用的能力。使蚕场生态环境和蚕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一、柞树中刈树型养成方法 (一)中刈留拳: 1、定千年限:根刈树龄5~6年生; 2、砍伐时期:在春分以后,树液流动以前;

3、留干数量:根据蚕场柞树密度,决定留干数量,每亩留干数量250~350个为宜,每墩柞树可留干1~3个,每墩双干或三干的,干的间距30cm。 4、留干高度:30~50cm,坡度大时宜高,坡度缓时宜低; 5、增加产叶量20%以上。 (二)中刈放拐;中刈放拐树型,即在中刈留拳树型的3步养成的基础上,抓住留桩定干并借枝放拐、清底育枝并剪除徒长枝、伐枝养拳并逐步放拐枝等3个技术环节: 1、留桩定干并借枝放拐,不仅要像培养中干留拳那样留桩定干,还要在留干时即选择干顶端向四周生长、姿势开张的侧枝,借枝放拐,留枝长30~50cm (蒙古柞宜短,辽东柞可稍长),一般每墩定干一个; 2、清底育枝并剪徒长枝,不仅要像培养中干流拳那样清底育枝,并且要向上生长的徒长枝。特别是顶端生长优势强的蒙古柞等树种,中期剪除徒长枝是养成中刈树型的关键。即将所留桩干上向上、单独、高大、有代替主干可能的徒长枝从基部剪掉;以迫使顶端优势分散平衡,加速其他侧枝的生长,以利养成好的拐枝; 3、伐枝养拳并逐段放拐,在所留桩干顶端和已放

如何养四五龄大蚕

如何养大蚕 4-5龄蚕统称“大蚕”。养好大蚕是夺取蚕茧丰收、增收的重要时刻,养蚕同志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科学的态度,千方百计把大蚕养好。 一、要彻底消毒 养蚕前,蚕室内外要搞好卫生清洁,水沟要打通。喷药前要对蚕房四壁、地板、走廊适当洒水补湿,然后用次氯水每斤冲水20斤或次氯粉每包开水30斤充分喷湿消毒,然后关闭门窗保持1小时的湿润,以提高消毒效果。 二、要严格防病。 1、在进入蚕房区内和贮桑地方分别设放公用鞋,进入工作时要穿换公用鞋。 2、工作前或每次换蚕粪后要洗手消毒。 3、4龄、5龄眠起的蚕第一口桑前15分钟要撒防僵粉进行蚕座消毒(灭僵灵1包加入石灰4-5斤搅匀) 4、熟蚕后的蚕屎、残桑要远离蚕房集中堆放,最好残桑当批烧掉。 5、采茧后的蚕蔟及时烧去残丝并洗净晒干待用。 6、贮桑地方每天或隔天喷药消毒一次。 三、要精心养好4龄蚕。 1.适时放桑(按师傅指定时刻) 2.要良桑饱食。选用适熟勿偏老的桑,蚕座分布均匀,每次先匀蚕后喂桑,眠前1-2口桑用叶桑并粗切喂给,力求蚕座平坦,以利工作;眠前宜“多次薄喂”,使之“饱食就眠”和眠中头头露出身躯。 3.领到蚕后及时摊开成畦和撒上石灰,防止早起蚕偷食,造成发育不齐。 4.眠定尚有少数不眠的迟眠小蚕要及时下网或以少量条桑引出,少则淘汰之; 5.眠定了的蚕于5小时前撒上石灰,防止眠起蚕偷食造成欠齐的现象。

四、5龄大蚕的主要管理技术。 1.适时放桑(按师傅指定时刻) 2.要科学用桑“要抓两头、放中间”。即第1、2天为少食期和临熟前的减食时刻(称两头),宜适量喂给,第3天为中食期比前多给一些,第4、5天中间是食桑高峰期,时值增产蚕茧的关键时刻,要给足、充分饱食,才能增产蚕茧。 3.要注意防热、防焗工作。 (1)对低矮蚕房尤其是水泥结构的一层蚕房,在其顶上多用树枝,什物或太阳网覆盖隔热,并早晚喷足水以利日中高温而降温。 (2)蚕房朝东或朝西的,从瓦沿起架些凉棚降温。 (3)蚕房前后开设对流窗,加强通风透气。 (4)每次给桑前半小时先松桑散热后喂蚕。 (5)每次给桑后即用蚕窝或大扇在室内扇动几分钟,以驱散给桑中的余热。 (6)如遇西风,晴午宜用井水适量喷润桑叶并每斤水加入氯霉素0.5-1支。 五、做好熟蚕上蔟工作 1.适时喷用催熟剂。食桑足5天多些,并有5%熟蚕之前或晚上9点,按每10斤叶 量,每支开水1.5斤均匀喷桑。 2.熟蚕上蔟分布均匀; 3.上蔟后定期上、下调簇2-3次,使蚕爬动均匀; 4.上蔟后尚有少量不入簇结茧的要及时拾下另引上蔟。 5.如用塑料簇,最宜较通风干爽的地方并开动风扇排湿,蚕茧更加洁白,价钱更高。 6.采茧要化蛹了,并轻采、轻放,选清死茧,双宫茧,另引出售。

桑蚕文化

桑蚕文化 基于桑蚕文化的APP可读性和趣闻性研究 所谓桑蚕文化,是指采桑、养蚕、缀丝、织绸与染织等先进技术及其物化而生成的文明。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在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发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丝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蚕丝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桑蚕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是国人的骄傲。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以桑蚕文化为主体的APP设计,立足本土文化,也借助这一新媒体进行传播,从而激发用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 桑蚕起源 1.1马头娘 据《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相传很久以前,太湖边有一户人家,父女相依为命。为谋生计,父亲终日漂泊在外,留下女儿与白马为伴。一日,女儿因思念家父,便对马儿说:“若能带父亲回家,我便嫁给你。”话毕,此马通人性, 仰天长啸一声,飞驰而去。数日便驼回老父亲。 此后,每当白马见到女孩就高兴地嘶叫起来,跑到女孩身边温存地久久不肯离去。女孩的父亲见状后悄悄盘问女儿,方才得知女儿当初许过的承诺。父亲心中大惊,于是趁女儿不在家时一箭射死了白马,并将剥下的马皮晾在院中。女孩回到家中看到马皮,大悲。忽然,马皮裹住女孩,狂风大作,顺着风的盘旋。几天后,人们在树林里发现了从没见过的美丽的生灵:一个晶莹剔透的被雪白的马皮包裹着的酷似女孩模样的小动物,伏在树枝上,扭动着身子,嘴里不断地吐出银光闪闪的丝线。从此,这世上就多了一种人们称之为“蚕”(缠)的生灵,它无私的奉献给人类温暖和光鲜。这便是江浙一带的蚕农都信奉和尊崇的蚕神一一“蚕花娘娘”。

蚕学专业

蚕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农学 门类:动物生产类 专业名称:蚕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蚕业科学、昆虫生物技术及生命科学理论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并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及开拓实践的能力,从事昆虫生物技术及蚕业科学研究的高级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生物技术、蚕业科学和昆虫学的理论及技术,具备从事昆虫生物技术、蚕业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推广等方面的能力。 主要课程: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工程、昆虫学、害虫防治学、育种学、蚕的饲育及良种繁育学、昆虫生理病理学、昆虫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组织培养。 综合介绍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丝绸之乡,有几千年的养蚕历史。蚕丝织成的丝绸,薄如蝉翼,轻若鸿毛,抚若凝脂,自古以来就享有世界声誉。它曾随中国的其他艺术品一起飘洋过海,或穿越漫漫戈壁,充当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蚕自古以来造福于人类,吃的是桑叶,吐出的是如黄金一般珍贵的蚕丝,“春蚕到死丝方尽”,任劳任怨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人们。虽然现在大量使用有机合成方法生产人工合成面料,但其舒适性仍不能与天然丝绸相比,蚕的养殖仍旧是不可替代的。可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自然经济,一家一户独立养殖,形不成大规模,成本高、价格昂贵的丝织品无人敢问津。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市场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丝绸,要求加快蚕学的发展。蚕学专业属传统农科类专业,主要以桑、蚕、茧作为研究对象,培养具有坚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栽桑、养蚕及桑、蚕的选种、良种繁育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桑栽培、蚕饲养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知识的高级科技人才。 蚕学专业不如工科专业那么热门,就业面不宽,主要面向南方的养蚕区。报考难度不太大,也容易出成果。中国的丝绸至今仍享有盛誉,但在养殖技术方面已跟不上时代需要,国家也很重视,很多农业院校都设有这一专业。有志于发展中国古老养蚕业的学生,应毫不犹豫的报考此专业。 专业教育发展史 蚕学专业的教学历史我国早于西方国家。1889年林启(字迪臣)在杭州创办了蚕学馆,是我国近代最早蚕学教育的开端。1904年上海创办了女子蚕桑学校,后来学校迁址到苏州浒墅关地区,改名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并入苏州大学。这些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早期蚕学专业人才。我国建国以后,蚕学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七八十年代,蚕学专业的教育培养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以及专业技校开办设立了蚕学专业课程,对该学科专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80年代初期,据统计,全国开设蚕学专业的学府院校主要有: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广西大学、西南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以及河北农业大学等院校。目前该专业教学研究领域主要有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系,该院校前身是建于1905年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后改为北京大学农学院。1949年10月,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晋冀鲁豫边区的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1987年,学校设有农业生物、农业经济、农业管理干部、兽医4个学院、农学、植保、土化、农业气象、食品科学7个院系,共分24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20个博士研究生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从建校到1987年,学校共培养了11400名本科毕业生,916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全国已培养出专业本科、研究生等各种学历层次的蚕学专业人才。 蚕学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数理化基础,掌握较深厚的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蚕学专业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发展动态,能够独立地开展蚕学

蚕桑文化

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引导幼儿体验蚕文化 吴江市鲈乡幼儿园鲁敏 【摘要】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此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吴江是全国著名的丝绸之乡,种桑养蚕是江南地区的农家传统,而由此产生的蚕桑文化则是吴江特有的文化现象。 本文以特色吴江为引领,通过“认识桑树”“养蚕宝宝”“学做印染工”等活动,带领幼儿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魄力。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蚕宝宝蚕文化 吴江是全国著名的丝绸之乡,是我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地之一。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业文化源远流长。种桑养蚕是吴江地区的农家传统,而由此产生的蚕桑文化则是吴江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在我们开展《特色吴江》的主题活动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吴江的蚕桑文化。但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如何去感受蚕桑文化的魄力呢?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啊,何不让我们的小朋友也来实践一下小小养蚕女,尝试一下小小印染工,通过亲身体验,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文化的魅力,以实际行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即学校”,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它阐明了社会环境对教育的重要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创设立体多元的教育环境,使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培养情感,完善人格,这是我们组织开展“蚕宝宝与蚕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事实上,在我们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事实

社会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分析 10.1 对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本项目产品是白厂丝,白厂丝在工业、国防、医药、日用化工、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在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非常紧俏,产品供不应求。 我县作为江西桑茧新产区之一,发展桑蚕业,一是具有土地资源优势。全县有宜桑荒地10万多亩,种桑养蚕不与粮棉争地,来自农产品多样性的压力也相对较小,同时,县内浙江移民较多,在桑蚕业的发展上便于和东部江浙地区实现无缝对接。二是具有比较效益优势。与其它农业经济类作物相比,蚕桑的单位土地面积效益要高出近1倍,加上相对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使我县发展桑蚕业具有现实的比较优势。三是具有地理区位优势。我省位于中部地区,我县地处昌九中段,是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优势承接地。因此,我县发展桑蚕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如果政府能抢抓机遇,通过企业牵引带动,把桑蚕业发展成为县域主导产业,那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必将迎来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10.2 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桑蚕产业是劳动密集性产业,产业链前端连接着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桑蚕龙头企业若直接与千家万户的农民打交道,交易成本高且购销关系不稳定,影响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为此,项目单位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模式,与农户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蚕桑专业合作社进入现有产业链中,成为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桥梁和纽带,这不仅有利于简化办事手续,提高经营效益,还有利于充分发挥蚕桑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蚕桑专业合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将分散的蚕农组织起来,对外代表农民与企业签订合同契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蚕贱保收,茧贵随行”的利益保障机制,保护农民生产利益,对内做到种桑养蚕统一服务,蚕茧产品统一收购,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行入股分红、二次返利等激励机制,将农民利益最大化,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极大地增强了农民入社养蚕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桑蚕产业的健康发展。 10.3 带动农户及农民增收效果分析 10.3.1直接带动基地的规模、方式 在发展桑蚕产业化经营中,桑茧加工企业所需产品原料量多面广,是劳动密集性产业的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本项目建设中,公司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由合作社组织建立优质高产蚕桑基地、聘请专职农技员提供技术服务的方式,直接带动桑蚕种养基地增加5000亩。项目建成后,公司又将采取引进丝绸织造企业、拉长桑蚕丝绸产业链、增加白厂丝的需求量等方式,直接带动桑蚕种养基地增加1.5万亩,实现2015年全县桑蚕面积达到3万亩的奋斗目标。 10.3.2项目带动农户的数量、方式

养蚕学教学大纲

《养蚕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27学时学分:学分 理论学时:18学时实验学时:9学时 课程代码:1900050 面向专业:蚕学 大纲执笔人:王洪利大纲审定人:牟志美 一、说明 1、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养蚕学》是研究家蚕饲养、生产蚕茧,为纺织工业提供制丝原料的学科。养蚕学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饲养环境的性质、规律与养蚕生产的关系,调控饲养环境和相应的饲养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等,以达到蚕茧生产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目标。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养蚕学》主要涉及养蚕的生态环境与饲养技术,要求学生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以适应将来从事养蚕生产的科技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 《养蚕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科学,学习《养蚕学》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努力学习养蚕的科学技术,掌握和运用消毒、催青、收蚁、养蚕布局、春蚕和夏秋蚕饲养及上簇、采茧等技术。 实践技能方面:《养蚕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主要以实习和实验结合在一起进行实习实验技能的锻炼。 要求学生对实习实验能够结合理论学习深入钻研、消化吸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写出实习实验的课程论文。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养蚕学》是蚕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生物学科基础知识、重点掌握《蚕体解剖生理学》、《蚕病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基础上,才能较好地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同时,本课程又是《家蚕良种繁育学》的基础。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养蚕前的准备(3学时) 养蚕前对全年饲养的次数、时期、比例等应进行合理布局,制定好生产计划,选用适合当地饲养的蚕品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实习相结合进行。 第一节养蚕布局 第二节蚕品种选择及现行蚕品种 本章重点难点:1、养蚕合理布局。养蚕布局合理与否,关系到养蚕的成绩,要根据

大班幼儿蚕桑文化主题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大班幼儿蚕桑文化主题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目录 摘要 (2) 一、课题的提出 (2) 1、课题研究的背景 (2) 2、课题的界定 (2) 3、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4、国内研究现状 (3)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3) 1、课程目标 (3) 2、课程内容 (3) 3、课程实施 (4) 三、课题的研究成果 (5) 1、实践成果 (5) 2、教学收获 (5) 四、总结 (5)

摘要 《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意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可见,幼儿教育要生活化。对于大班幼儿蚕桑文化主题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蚕桑文化,深入领会《纲要》精神的体现,通过本课题的探索与研究,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家乡物产丰富与优秀,最终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而且还注重形成特色化园本课程。 关键词:大班幼儿蚕桑文化情感培养特色课程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种桑养蚕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经济效益,而且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湖州以“丝绸之府”美誉闻名遐迩,其“丝绸之府”的格局形成于明代中叶。湖州作为浙北蚕乡有着悠久的养蚕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涉及到节日庆典、文明礼仪、科学探索、传统艺术等方面,孕育了特殊的蚕事习俗,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蚕桑文化。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它强调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教育要求。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2012年我园被评为湖州市科普教育试点,更与湖州市农科所——蚕桑研究中心结成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结对活动单位,这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而在大班年段开展蚕桑文化主题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也是充分利用地区及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家乡物产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最终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课题的界定 蚕桑文化主题课程是指:在幼儿园所创设的一定的蚕桑文化主题氛围中,让幼儿从中去探索、认知、感受、表达与表现的整个活动过程。这里的蚕桑文化主要包括:对蚕桑生长、丝绸的认知、蚕桑习俗、蚕桑游戏、蚕桑节日、蚕桑工艺制作等文化中适合幼儿园开展的内容。

丝茧学教学大纲

《丝茧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蚕学参考学时:36 大纲执笔人:邹凤竹讲授学时:27 大纲审定人:牟志美实验或讨论学时:9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教学的目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丝茧学》属应用科学,它所涉及的内容是茧丝生产不可或缺的环节,具有实践性、独立性及专业性较强的鲜明特点。因此它是蚕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本课程以培养通晓家蚕茧及茧丝的专业知识;熟悉蚕茧收购史,尤其是现行收茧标准、程序、方法;掌握蚕茧干燥基本规律与原理,并具备现场调控干燥工艺等的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的。以研究蚕茧及茧丝的品质、丝胶化学特性及与制丝工业的关系,蚕茧收购的标准、方法,蚕茧干燥的基本规律、原理及工艺条件、操作要领等为主要内容。最终达到能在本课程理论指导下,设计出水平较高又切实可行的干燥新工艺配置方案以及提出如何提高蚕茧及茧丝品质的新方法、新措施的水准。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 在理论教学方面,本着一般知识少讲,采用问答形式等方式,随堂解决;关键内容精讲,布置课下作业以加深理解。与其他课程有联系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知识,相互融通,为我所用。凡涉及实践环节的,力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通过观看教学录象片等电教材料帮助了解掌握。还应及时的补充本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发展的新动向,随时介绍有关的先进经验,以利开拓视野,更新知识。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熟知本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弄清茧质与制丝及丝质的关系,充分认识丝胶化学在本领域的重要地位。掌握现行蚕茧收购的标准、方法,并能够运用蚕茧干燥方面的理论知识及结合实际活动,自如地参入烘茧生产,力争达到能够指挥生产,提出改良不合理生产工艺的目的。还要求具备制丝及丝检等基本知识。 (2)实验技能方面 实验不仅是加深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必要环节。因而在实验教学方面,首先要选择有一定理论深度、广度或有严格操作程序、技巧的实验内容,力求以较精练的实验解决较为复杂、牵扯知识面广或较抽象、操作较专业的问题。本课所确定的丝胶化学方面的实验及实验室煮茧、缫丝方面的综合实验,应能达到该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充分理解前人的理论成果,并运用有关知识,善于解决实验中发现或存在的问题。必须弄懂和掌握必要的操作方法、程序等。为今后从事研究、实验等工作打下基础。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在具备了较好的《化学》、特别是《生物化学》知识及本专业基础课——《蚕体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