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

(完整版)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

(完整版)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
(完整版)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偏头痛诊治指南目录

一、背景

(一) 流行病学

1. 患病率

2. 疾病负担

(二) 历史与现状

1. 历史

2. 现状

(三) 关于本指南的说明

二、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一) 临床表现

(二) 诱发因素

三、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

(一) 国际头痛及偏头痛分类

(二) 偏头痛的诊断

1. 诊断流程

2. 病史采集

3. 体格检查

4. 预警信号与辅助检查

5. 偏头痛诊断标准

6. 辅助检查及鉴别继发性头痛

7.与其他原发性头痛的鉴别诊断

(三)评估

四、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

(一) 防治原则

1. 基本原则

2. 患者教育

3. 头痛门诊(中心)的建立及转诊

(二) 急性期药物治疗

1. 急性期治疗目的

2. 急性期治疗有效性指标

3. 急性期治疗药物评价

1) 非特异性治疗

a) NSAIDS

b) 其他药物

2) 特异性治疗

a) 麦角胺类

b) 曲谱坦类

c) Gepant类药物

3)复方制剂

4. 急性期治疗药物推荐

5. 急性期治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6. 部分特殊情况的急性期药物治疗

1) 严重偏头痛发作或偏头痛持续状态

2) 偏头痛缓解后再发

3) 儿童偏头痛

4) 妊娠、哺乳期偏头痛

(三) 预防性药物治疗

1. 预防性治疗目的

2. 预防性治疗有效性指标

3. 预防性药物治疗指证

4. 预防性治疗药物评价

1) β受体阻滞剂

2) 钙离子拮抗剂

3) 抗癫痫药

4) 抗抑郁药

5) 肉毒毒素

6) 其他药物

5. 预防性治疗药物推荐

6. 预防性治疗药物选择和使用原则

7. 部分特殊情况的偏头痛预防治疗

1) 儿童偏头痛

2) 月经期及月经相关偏头痛

3) 妊娠及哺乳期偏头痛

4) 慢性偏头痛

(四) 其他(替代)治疗

1. 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

2. 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3. 外科治疗

偏头痛诊治指南

一、背景

(一) 流行病学

1. 患病率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各国报道的年患病率女性为3.3% ~32.6%,男性为0.7%~16.1%[1]。美国的偏头痛年患病率较高,约为12%,18%的妇女和6%的男性在前一年中至少有一次偏头痛发作。偏头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首次发病多于青春期。青春期前的儿童患病率约为4%,男女相差不大,男孩略高。青春期后,女性患病率增高远较男性为著,大约到40岁左右达到高峰。欧洲与美国的偏头痛患病率较为接近[2],非洲和亚洲略低,如日本为

6.0~8.4%,我国台湾为9.1%。

2. 疾病负担

在欧美国家,偏头痛的平均发作频率大约为每月1.5次,每次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4小时,至少10%的患者每周发作超过1次,25%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超过2天。发作前,许多患者可有多种前驱症状,约10%~25%的患者有先兆体验。超过80%的患者的头痛程度达中重度,2/3以上的患者有恶心,1/3有呕吐,绝大多数的患者伴有畏光和畏声症状。大多数患者的头痛影响日常生活,半数以上的患者头痛时工作和学习效率有一半以上的下降,近1/3的患者因头痛缺工或缺课。

偏头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将常见疾病按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进行排列,偏头痛位列前20位,并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类同于痴呆、四肢瘫痪和严重精神病。[3]

(二) 历史与现状

1.历史

70多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对头痛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临床研究。许多中西医的医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头痛,尤其是偏头痛进行深入细微的观察,先后发表几千篇的文献(至2009年底)[4, 5]。许多真知灼见指导了当时的偏头痛的临床工作,推动了偏头痛临床的医疗工作。具体表现在:1)及时将国外最新理

论和治疗进展介绍给国内;2)对头痛临床症状的细微观察,使人们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区分不同的原发性头痛[6];3)各种中药和医疗技术器械,改善了偏头痛临床治疗,例如:羊角丸和电刺激仪[7];4)建立相关的学术组织,定期进行学术交流。

2.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2006年“偏头痛诊治共识”的出版,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偏头痛认识和诊治达到新的高度,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积极从事偏头痛的医疗工作中。主要表现在:1)偏头痛的概念更加普及;2)偏头痛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更受到各方人员关注;3)各种专业学术会议上有越来越多的相关文章发表和交流;4)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加入国际头痛联盟组织;5)第一次完整准确地调查了全国各地偏头痛患者情况;6)成立中国国际头痛临床中心和30家全国头痛中心;7)各个层面上的偏头痛临床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尽管如此,依然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1)偏头痛理论与相关临床知识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教育;许多医务工作者依然习惯于用旧的知识去处理偏头痛病人;2)不能及时更新和正确是使用循证医学的依据去指导临床工作;3)不能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临床和正确分析临床资料,致许多发表的论文谬误甚多;4)许多新版教科书和专著中没有及时更新内容,使落后的方法和治疗依然盛行。

(三) 关于本指南的说明

为进一步规范偏头痛诊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国际头痛学会中国分会组织长期从事头痛临床工作的部分神经病学专家制定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神经内科医生、全科医生、内科医生及疼痛科医生等。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对偏头痛的诊治做出恰当的决策,而非强制性标准。鉴于偏头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尚未明了,且患者的身体状况、社会心理状态亦不相同,故对具体患者的处置,应参照本指南,并结合现有医疗资源、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意愿。

本指南的制定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考虑到国际头痛学会的分类诊断标准为1988年颁布,1990年左右在国内开始推广,故确定检索自1988年后的国外文献和1990年后的国内文献。通过对设计合理、较具价值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分析,按照“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系统的要求将证据质量分为4级[8]:Ⅰ级证据(高质量证据):未来研究几乎不可能改变现有疗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Ⅱ级

证据(中等质量证据):未来研究可能对现有疗效评估有重要影响;Ⅲ级证据(低质量证据):未来研究很有可能对现有疗效评估有重要影响,改变评估结果可信度的可能性较大;Ⅳ级证据(极低质量证据):任何疗效的评估都很不确定。在此基础上经专家讨论给出2级推荐意见[8]:A级推荐(强推荐):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对于患者,大部分人在此种情况下会选择使用推荐方案,而只有少数人不会;对于临床医生,大多数应该采取干预措施。B级推荐(弱推荐):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对于患者,大部分人在此种情况下会选择使用推荐方案,但还有很多人不会;对于临床医生,需认识到不同患者可能适用不同的方法,准备和患者就证据以及他们的意愿进行讨论,帮助他们做出决定。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在该段落后分别用括号表示。

由于我国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故本指南较多地借鉴了国外高质量的临床证据。随着国内外研究的逐渐深入,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进行更新和完善。

二、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一) 偏头痛发作的临床表现

偏头痛发作可分为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有伴随症状)和恢复期,但并非所有患者或所有发作,均具有上述四期。同一患者可有不同类型的偏头痛发作。

1、前驱期

前驱期的症状常被患者忽略,头痛发作前,患者可能存在,如易激惹、疲乏、活动减少、渴望进食某些特定食物、不停地打哈欠以及颈部发硬等情绪改变或躯体不适等症状,应仔细询问病情。

2、先兆期

先兆通常是指头痛之前出现的可逆的局灶性脑功能异常表现。多表现为视觉先兆,典型的表现为闪辉性暗点,如注视点附近出现之字形闪光,并可以逐渐向右或向左扩展,随后可表现为锯齿形暗点。某些病例可能仅有暗点,而无闪光。感觉先兆是第二位常见的先兆类型,可表现为针刺感、麻木感或蚁行感。先兆也可表现为言语障碍,但不常发生。

3、头痛期

约60%的头痛发作以单侧为主,可左右交替发生,约40%为双侧头痛。

搏动性头痛是偏头痛特征性的表现,多为中度至重度。常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一些日常活动或姿势,如散步、上楼梯、弯腰、咳嗽或打喷嚏等,可加重头痛。因此,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时往往不喜欢过多活动,而更喜欢卧床休息。头痛多位于颞部,也可位于前额,半侧或全头部,枕部或枕下部。

偏头痛发作时,常伴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头痛发作时可能伴发恶心,

1/3的患者伴发呕吐。

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时可伴有感知觉增强,表现为对光线、声音和气味敏感,喜欢黑暗、安静的空间;也可伴直立性低血压和头晕。发作期患者可有行为改变,表现为易怒;也可伴发言语表达困难、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还可伴发认知功能障碍。

部分偏头痛患者在头痛发作期会出现头皮或头部以外的部位如肢体对正常的非痛性刺激感到不适或疼痛(allodynia)。

4、恢复期

头痛之后,患者常常感到疲乏、筋疲力尽、易怒或不安,还会发生注意力不集中、头皮触痛或情绪改变,如感到欣快、抑郁、不适等。

(二) 诱发因素

常见的诱发因素见表1。

表1. 偏头痛常见的诱发因素

内分泌因素月经来潮、排卵、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

饮食因素酒精、富含亚硝酸盐的肉类、味精、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巧克力、成熟的干酪、饮食不规律

心理因素应激、应激释放(周末或假期)、焦虑、烦恼、抑郁

自然/环境因素强光、闪烁等视觉刺激、气味、天气变化、高海拔

睡眠相关因素睡眠不足、睡眠过多

药物作用硝酸甘油、西洛他唑、利血平、肼苯达嗪、雷尼替丁等

其他因素轻微头部创伤、强体力活动、疲劳等

三、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

(一) 国际头痛及偏头痛分类

经过16年的广泛应用,IHS于2004年推出了第二版“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2nd Edition, ICHD-Ⅱ)。ICHD-Ⅱ将头痛疾患分成3部分:(1)原发性头痛;(2)继发性头痛;(3)脑神经痛、中枢和原发性颜面痛及其他头痛。

偏头痛属原发性头痛,分为六个亚型(subtype),并可继续细分(见表1)。最常见的为1.1无先兆偏头痛(以前称为普通型偏头痛)和1.2有先兆偏头痛(以前称为典型偏头痛)。

表1 ICHD-II 偏头痛分型

1.1 无先兆偏头痛

1.2 有先兆偏头痛

1.2.1 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

1.2.2 伴典型先兆的非偏头痛性头痛

1.2.3 典型先兆不伴头痛

1.2.4 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

1.2.5 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

1.2.6 基底型偏头痛

1.3常为偏头痛前驱的儿童周期性综合征

1.3.1 周期性呕吐

1.3.2 腹型偏头痛

1.3.3 儿童良性发作性眩晕

1.4视网膜性偏头痛

1.5 偏头痛并发症

1.5.1 慢性偏头痛

1.5.2 偏头痛持续状态

1.5.3 无梗死的持续先兆

1.5.4 偏头痛性脑梗死

1.5.5 偏头痛诱发的痫样发作

1.6 很可能的偏头痛

1.6.1 很可能的无先兆偏头痛

1.6.2 很可能的有先兆偏头痛

1.6.3 很可能的慢性偏头痛

(二) 偏头痛的诊断

作为一种常见病,偏头痛的诊断正确率并不乐观,根据新近的美国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只有65.2%的偏头痛患者曾被诊断过偏头痛[8]。其实,ICHD-II的诊断标准[9]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要熟悉相应的诊断标准、掌握一定的诊断流程,偏头痛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1. 诊断流程

诊断偏头痛可参照下列的诊断流程[10](图1)

2. 病史采集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头痛,详细可靠的病史对诊断至关重要。多数患者并不能对自己的症状做出主动细致的描述。临床医生应注意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对患者进行耐心引导,必要时可使用问卷或要求患者记录头痛日记以获取准确病史。临床医生应要求患者着重描述最受困扰的、未经治疗的典型头痛的发作情况,

同时兼顾其他的头痛症状。

首先应询问头痛的疼痛特征,包括头痛的部位、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对工作、学习及日常活动的影响。

头痛的伴随症状对头痛的诊断十分重要。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及其他自主神经症状是鉴别原发性头痛的关键,发热、抽搐、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常有力提示继发性头痛的可能。头晕、睡眠、精神状况等亦需关注。

注意探寻头痛的诱因、前驱症状、加重或缓解因素。帮助患者回忆头痛是否与月经有关,是否会因劳累、紧张、饮食、气候等因素诱发;头痛前有无疲乏、情绪波动、身体不适、视觉模糊、感觉运动异常等前驱和先兆症状;头痛是否会因用力、咳嗽、打喷嚏、头部转动、体位改变等加重。必须了解头痛是否会因行走、爬楼等日常体力活动而加重,头痛时患者是否避免进行这些日常体力活动。

此外,还须留意患者的家族史、既往病史、外伤(尤其颅脑外伤)史、药物治疗史,必要时还应关心患者的工作情况、家庭生活和社会心理压力等方面情况。

3. 体格检查

体检应全面而有重点。除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外,着重检查头面部、颈部和神经系统。

注意查看有无皮疹,触诊有无颅周、颈部、副鼻窦压痛以及颞动脉、颞颌关节等情况,每个头痛患者,特别是初诊患者均应进行眼底检查明确有无视乳头水肿并检查脑膜刺激征。通过意识、言语、颅神经、运动、感觉和反射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受损的体征。注意评价患者有无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疾病。

虽然偏头痛患者的体格检查往往没有异常发现,但医生认真的体检会给患者以宽慰,这对头痛患者尤为重要。

4. 预警信号及辅助检查

有些病人起病时间不长或临床表现不典型,对于这些病人应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时特别注意一些特殊的症状和体征,这些预警信号可能提示头痛是由某种特殊疾病所引起。

下列情况须引起警惕,并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

1) 伴有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和体征(除典型的视觉、感觉先兆之外)、认知障碍的头痛[11, 12];

2) 突然发生的、迅速达到高峰的剧烈头痛——霹雳样头痛[13-15];

3) 伴有发热的头痛[16];

4) 成年人尤其是50岁后的新发头痛[14, 17, 18];

5) 有高凝风险的患者出现的头痛[19];

6) 癌症患者[20]或AIDS患者[21]出现的新发头痛;

7) 与体位改变相关的头痛书[22, 23]。

5.偏头痛诊断标准

无先兆和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1) 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需要符合头痛的持续时间、头痛特征、伴随症状及发作次数的要求,同时须除外继发性头痛的可能,具体标准见表1

表1 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A. 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B. 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

C. 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

1. 单侧性

2. 搏动性

3. 中或重度疼痛

4. 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D. 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

1. 恶心和(或)呕吐

2. 畏光和畏声

E. 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2) 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主要根据先兆特征,需要有两次以上的先兆发作并排除继发性头痛的可能。符合表2中B-D特征的先兆为典型先兆,如果典型先兆后1小时内出现偏头痛样头痛发作,即可诊断为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表2);如果典型先兆后的头痛不符合偏头痛性头痛的特点,则诊断为伴典型先兆的非偏头痛性头痛;典型先兆后也可以没有头痛发作,此时诊断为典型先兆不伴头痛。一旦先兆过程中出现肢体无力表现,须考虑偏瘫性偏头痛,若患者的一、二级亲属中有类似发作,则诊断为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否则诊断为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如果先兆明显地表现出起源自脑干和(或)双侧大脑半球同时受累的症状,且不伴肢体无力时,诊断为基底型偏头痛,确诊需要下列2项以上的症状:构音障碍、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复视、双鼻侧或双颞侧视野同时出现的视觉症状、共济失调、意识改变、双侧感觉异常等。偏瘫性偏头痛和基底型偏头痛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症状后的60分钟内必须有偏头痛性头痛发作。

表2 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的诊断标准

A. 符合B-D特征的至少2次发作

B. 先兆至少有下列的1种表现,没有运动无力症状:

1. 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表现(如闪光、亮点、亮线)和(或)阴性表现(如视野缺损)

2. 完全可逆的感觉异常,包括阳性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表现(如麻木)

3. 完全可逆的言语功能障碍

C. 至少满足下列的2项

1. 同向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

2. 至少1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的过程≥5分钟,和(或)不同先兆症状接连发生,过程≥5分钟。

3. 每个症状持续5~60分钟

D. 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内出现头痛,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B-D项

E. 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比对诊断标准如果只差一项,且又不符合其他头痛的诊断标准,可诊断为很可能的偏头痛。

6. 辅助检查及鉴别继发性头痛

偏头痛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性检查手段,辅助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排除继发性头痛或了解偏头痛患者合并的其他疾病。

(1) 血液化验

血液化验主要用于排除颅内或系统性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如颞动脉炎)、内环境紊乱、遗传代谢类疾病等引起的头痛。例如,疑有颞动脉炎的患者应化验血沉和C反应蛋白[24],50岁后的新发头痛均需留意颞动脉炎的可能。

(2) 脑电图

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可有轻度异常,但明确的异常脑电活动发生率低,与正常人群一般并无不同。局灶性慢波见于0-15%的偏头痛患者,棘波活动见于0.2-9%的偏头痛患者。视觉先兆过程中,慢波、背景活动波幅下降及正常脑电均有报道[25]。

Gronseth及Greenberg[26]回顾了1941年至1994年间应用脑电图进行头痛评价的文献,在少数设计缺陷较少的研究中,突出的光驱动反应(H反应)是偏头痛病人区别于对照的唯一一致的显著异常表现,其敏感性为26%-100%,特异性80-91%。但是,这对于临床偏头痛诊断并不必须。而如需除外潜在的器质性病变(如肿瘤),CT或MRI远胜于脑电图。

脑电图无助于头痛病人的日常评估,但是可用于头痛伴有意识障碍或不典型先兆疑有癫痫发作的情况。(B级推荐)

(3) 经颅多普勒

经颅多普勒在偏头痛发作时可以观察到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血流速度不稳定、血流速度两侧不对称等种种表现。各家报道的结果相当不一致[25]。

经颅多普勒检查无助于偏头痛的诊断[27](B级推荐)。

(4) 腰椎穿刺

腰穿除用以了解颅压高低,主要用于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和脑膜癌病引起的头痛。突然发生的严重头痛,如果CT正常,仍应进一步行腰穿检查以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13, 28]。

(5) CT和MRI检查

CT和MRI检查是了解头痛是否源于颅内器质性病变的主要手段。

临床遇到的多数头痛患者是病程超过4周的非急性患者。Sempere等[11]对1876个到神经科诊所就诊的此类连续病例进行了CT或MRI检查,结果1.2%患者的影像学存在“有意义”的发现,其中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的患者有意义的影像学异常率为0.9%,而临床符合偏头痛表现的患者仅为0.4%。这与早先Frishberg等[29]的研究相一致,他们荟萃11项研究发现,偏头痛且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的非急性患者,有意义的影像学异常仅占0.2%。我国陈志平等[30]回顾性调查338例无神经功能异常、病程超过3个月的头痛患者,发现MRI重要异常的有7例(2. 1%),而在偏头痛和合并紧张型头痛的患者中未发现重要异常。

一些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MRI出现白质异常信号的风险更高[31],但是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遇有典型的偏头痛症状、长期头痛症状没有明显变化且神经系统体检正常的患者,不推荐常规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B级推荐)

许多情况下,MRI较CT有更高的敏感性,然而尚无证据表明MRI较CT能检测到更多的有意义的影像学发现[29]。如再考虑经济因素,CT和MRI在头痛诊断中孰优孰劣更无定论。临床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CT在急性颅内出血、脑外伤、颅骨病变方面有优势,MRI则在后颅窝及颅颈交界病变、垂体病变、白质病变、缺血性病变、静脉窦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肿瘤、脑膜病变(包括低颅压引起的弥漫性脑膜增强)、小脑炎症、脑脓肿等方面更胜一筹。疑有静脉窦血栓时还应行DSA检查或MRV检查。

7. 与其他原发性头痛的鉴别诊断

如果病史典型,多数情况下偏头痛在患者首次就诊时就能确诊。有时仅根据一、两次的发作常常难以与紧张型头痛或丛集性头痛相鉴别(表3),待多次发作后往往便会明了。临床上同时患有偏头痛与紧张型头痛的情况并不少见,只要同时符合两病的诊断标准便可诊断。

表3 常见原发性头痛的鉴别

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

家族史多有可有多无

性别女性远多于男性女性多于男性男性远多于女性

周期性多无

部分女性与月经有关多无多有

有丛集发作期,期间发作隔天1次到每日8次

持续时间头痛持续4~72小时不定头痛持续15~180分钟

头痛部位多单侧多双侧固定单侧眶部、框上、颞部

头痛性质搏动性压迫、紧缩、钝痛锐痛、钻痛、难以言表

头痛程度中重度轻中度重度或极重度

活动加重头痛多有多无多无

常躁动不安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多无伴随症状

可伴食欲不振,对光线、声音可觉轻度不适同侧结膜充血和/或流泪、鼻塞和/或流涕、眼睑水肿、额面部出汗、瞳孔缩小及/或眼睑下垂;

(三) 部分特殊类型偏头痛的诊断

临床上还存在一些特殊类型的偏头痛,未加入ICHD-II的分类,如儿童偏头痛、偏头痛性眩晕、月经性偏头痛。

偏头痛性眩晕,又有偏头痛伴随性眩晕、偏头痛伴随性头晕、偏头痛相关前庭病、前庭性偏头痛、良性复发性眩晕、基底型偏头痛等等名称。

约16%的成人在一生中经历过偏头痛,约23%的成人经历过眩晕,估计约3%-4%的人同时发生偏头痛和眩晕。在原发性眩晕中,偏头痛的患病率极高。在偏头痛缓解期,眩晕和头晕的发作均比非头痛患者高2.5倍[32]。

超过60%的基底型偏头痛患者出现眩晕。作为基底型偏头痛的先兆症状,眩晕必须持续5-60分钟,接着头痛。还必须具有后循环的症状(如:构音障碍、复视、或双侧感觉障碍)。实际中不到10%的偏头痛性眩晕的患者符合基底型偏头痛的诊断标准,结果,大多数偏头痛性眩晕的患者按目前的IHS诊断标准不能进行分类。

偏头痛性眩晕临床特征包括:可在任何年龄阶段发生,男女比为1:1.5-5,常有家族史,大多数患者,偏头痛较偏头痛性眩晕出现早,某些患者偏头痛发作停止多年后,偏头痛性眩晕始发作。在一些妇女的更年期,偏头痛性头痛可被偏头痛性眩晕发作取代。

偏头痛性眩晕发作在无先兆的偏头痛患者中比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多见

成年患者的偏头痛性眩晕不仅不符合先兆期的持续时间的诊断标准,也不符合偏头痛性头痛的标准。很多患者偏头痛性眩晕发作时可不伴有头痛发生。通常,伴有眩晕的偏头痛,头痛程度会比通常发作的偏头痛减轻。在一些患者中,眩晕和头痛从未同时出现。在这些患者,诊断必须基于发作时的偏头痛性症状。

患者的畏光、恐声、恐嗅,或视觉或其它先兆症状具有诊断意义,因为它们唯一的能代表眩晕和偏头痛间联系的症状。

日记对相关特征的记录很有帮助。

偏头痛性眩晕患者中可有听力丧失和耳鸣,但并不突出。听力丧失通常较缓和且短暂,波动无进展。发作的诱发因素,对诊断尤其重要,例如,妇女的眩晕发作与月经期密切相关,这提示是偏头痛性,因为偏头痛受激素影响,而前庭性眩晕则不受激素影响[33, 34]。

诊断的关键是:反复发生的偏头痛症状和眩晕症状同时出现,偏头痛特异性的诱发因素,以及对偏头痛药物的有效反应。

治疗需要注意:偏头痛性眩晕发作程度严重、病程较长、发作频率较高时,应该进行紧急及预防处理。急性期的治疗可用如曲普坦类,和前庭抑制如异丙嗪、苯海拉明、和氯苯甲嗪等药物。偏头痛预防性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包括使用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三环类抗抑郁药、苯唑替吩和氟桂利嗪[35]。

规律的睡眠、饮食、运动,以及避免确定的诱发因素,对偏头痛性眩晕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四) 评估

偏头痛常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在作出偏头痛诊断后,进一步评估其严重程度,不仅有助于医患双方全面了解疾病对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更有助于选择治疗方式,随访判断疗效。(B级推荐)

偏头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对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也有很多方法。临床上具体采用何种评估工具取决于医疗及科研的具体需要。目前常用的偏头痛评估工具包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graine Disabilit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MIDAS)[36]和头痛影响测定(Headache Impact Test, HIT)、头痛影响测定-6(HIT-6)[37]等。

1. VAS和NRS

VAS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表达疼痛的方法,其他因素影响最少。该方法可以迅速获得疼痛程度的数量值。通常采用10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标有“无疼痛”(0)和“最严重的疼痛”(10)(或类似的描述性词语)(图2),病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在直线上的某一点作一记号,以表达疼痛的相对强度。从起点至记号处的距离长度也就是疼痛强度的分值。

图2 视觉模拟评分法

NRS更为简便,要求患者直接用某一具体数字来表达疼痛的强度,根据需要可采用11点数字评分法(the 11-point numeric rating scale , NRS-11)和101点数字评分法(the 101-point numeric rating scale , NRS-101),0表明不痛,10或100表示最严重的疼痛。

2. MIDAS

MIDAS是一种简单的、定量3个月期间偏头痛相关残疾的自助式问卷(参见附录2)。该问卷包括5个问题,分别了解因为头痛而造成工作或上学、家务劳动、家庭及社会活动三类活动的时间损失。将因为头痛而导致的三类活动效率下降一半以上的天数累计起来计算分值,并根据分值高低将头痛的严重程度分为4级。该问卷对偏头痛的病情变化较为敏感,可用作观察疗效的工具。

3. HIT、HIT-6

HIT和HIT-6都是根据基于过去四周患者体验的回顾性问卷。

HIT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动态问卷,患者需到指定的网站进行测试。第一个问题是固定的,以后电脑会根据不同的回答给出不同的问题,直到获得评分。HIT的问题库来自多个常用的头痛问卷,覆盖面较广,由于通过数学模型已对各个问题的回答进行分析、校验,多数患者一般在5个问题内便能获得评分。

HIT-6是HIT的纸质版(参见附录3),6个问题分别覆盖疼痛、社会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心理异常及活力等方面。虽然6个问题并不完全取自HIT的问题库,但是通过校正,其评分与HIT较为一致。

HIT和HIT-6可较好地评价各种头痛相关的生命质量,也可以用作观察疗效的工具。

4.ID Migraine[38]

ID Migraine(参见附录4)是国际上推荐的一种简易筛查量表,适用于门诊或非专科医师对偏头痛的筛查。

四、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

(一)防治原则

1.基本原则:(1)积极开展患者教育;(2)充分利用各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3)药物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两大类,注意循证地使用。

2 患者教育:偏头痛是目前无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的疾患,应该积极地开展各

类形式的患者教育,以帮助其确立科学和理性的防治观念与目标;应教育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寻找并注意避免各种头痛诱发因素;应教育并鼓励患者记头痛日记,对帮助诊断和评估预防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3 头痛门诊(中心)的建立和转诊国际已有的成熟经验及我国初步的经验均提示建立头痛门诊(中心)能显著地提高对偏头痛的诊治水平,有益于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也有益于建立头痛专业队伍。将诊治不够理想的患者及时转诊到头痛门诊(中心),可极大地减少偏头痛的危害、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急性期药物治疗

1. 目的:(1)快速起效,完全止痛;(2)持续止痛,减少本次头痛再发;(3)恢复患者的功能;(4)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治疗应尽可能减少和减轻不良作用,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效价比。

2. 治疗有效性的指标

多数大型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采用的急性期治疗有效性标准包括以下方面:(1)2小时后无痛;(2)2小时后疼痛改善,由中重度转为轻度或无痛(或VAS评分下降50%以上);(3)疗效具有可重复性,3次发作中有2次有效;(4)在治疗成功后的24小时内无头痛再发或无须再次服药。对多次发作的疗效评估应包括头痛对患者功能损害的评估,包括使用MIDAS和HIT-6量表。

3.药物及评价

偏头痛急性期的治疗药物分为非特异性药物和特异性药物两类。

1)非特异性药物

非特异性药物包括(1)解热镇痛药及其复方制剂:其药理作用为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而起到镇痛作用。常用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及其复方制剂等;(2)巴比妥类等镇静药;(3)可待因、丙氧芬、曲马多及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后两类药物易成瘾,应慎用,仅适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39, 40]。

a) 解热镇痛药大量研究表明,解热镇痛药或其咖啡因复合物对于成人及儿童偏头痛发作均有效,因此,对于轻、中度的偏头痛发作和既往使用有效的重度偏头痛发作,可作为一线药物,应首选[41, 42]。这些药物应在偏头痛发作时尽早使用,但不宜频繁使用,以避免造成药物过度应用性头痛[39]。其中阿司匹林(ASA)300~1000 mg[43-47],或布洛芬200~800 mg[43, 48-52], 或萘普生250~1000 mg[53, 54]或双氯芬酸50~100 mg[55-58], 或安替比林1000 mg,或托芬那酸200 mg[59]等可单独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或静脉注射或皮下

注射治疗偏头痛发作也有效[60-63],但不推荐单独使用(Grade B)[64]。上述药物可与其他药联用,后者明显优于单用,包括阿司匹林与甲氧氯普胺合用[40, 65],对乙酰氨基酚与利扎曲坦合用[66],对乙酰氨基酚与曲马多合用[67]等。另有研究发现,选择性COX-2抑制剂伐地昔布20~40 mg和罗非昔布25~50 mg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有效[68-71]。为了防止药物过度应用性头痛,服用单一的解热镇痛药时,应该限制在每月不超过15天, 服用联合镇痛药应该限制在每月不超过10天[41]。表1为解热镇痛类止痛药治疗急性偏头痛发作的效果及副反应。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布洛芬可用于年龄大于6个月的儿童,双氯芬酸可用于体重大于> 16公斤的儿童,萘普生可用于年龄> 6岁或体重>25公斤的儿童, 在年龄> 10岁的儿童可单独使用阿司匹林(ASA)或合用甲氧氯普胺、单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联合使用甲氧氯普胺以及麦角胺等[40]

表1解热镇痛药治疗偏头痛发作的效果及副反应

解热镇痛药剂量(mg)证据级别推荐强度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阿司匹林

Acetylsalicylic

acid (ASA) 300-1000

I A

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的副反应及出血危险。

禁忌症:对本药或同类药过敏者、活动性溃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哮喘、出血体质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布洛芬

Ibuprofen 200 - 800

I A 同ASA。

萘普生

Naproxen

250-1000 I A 同ASA。2岁以下儿童禁用。

双氯芬酸Diclofenac 50–100 II

A 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的副反应、肝损伤及粒细胞减少等。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 1000

(po,supp) II

A

警惕肝肾功能衰竭。

ASA+

Paracetamol+

caffeine(咖啡因) 250

200–250

50 I A 同ASA 和对乙酰氨基酚。

b)其他药物

止吐和促胃动力药偏头痛急性发作时的治疗除缓解疼痛外,还要治疗其伴发的相关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常需用止吐和促胃动力药等。甲氧氯普胺(I级证据)、多潘立酮(I级证据)等止吐和促进胃动力药物不仅能治疗伴随症状,还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头痛的治疗[39],甚至肌注/静推单用可缓解头痛(II级证

据)[72-74],见表2。此类药在急性期治疗应尽早使用,但不宜频繁使用。

表2 止吐和促胃动力药治疗偏头痛发作的效果及副反应

药物证据

级别剂量(mg)推荐

强度不良反应禁忌症

甲氧氯普胺

metoclopramide I

II

10-20 p.o.

20 rectal

10 i.m.

or i.v. 锥体外系症状 <10 岁儿童,

肌张力障碍,

癫痫,

妊娠,哺乳期

多潘立酮

domperidone I 20-30 p.o. 同甲氧氯普胺 <10 岁儿童

阿片类阿片类药物有成瘾性,可能导致药物性头痛,并可能诱发对其他药物的耐药性。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偏头痛,以及难治性偏头痛患者,在权衡了强力镇静和药物过度使用的风险后,肠外阿片类药物可作为偏头痛发作的应急药物,如布托啡诺[75, 76],立刻止痛效果好(III级证据) 。

镇静剂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药物可促使病人镇静、入睡,睡转后偏头痛消失。因镇静剂有成瘾性,故仅适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

激素仅可短期静注或口服,用于偏头痛持续状态的急性治疗,但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

2)特异性药物治疗

1. 曲普坦类药物

曲普坦类药物为5-HT1B/1D受体激动剂,为治疗偏头痛的特异性药物之一,目前这类药物包括舒马曲普坦、佐米曲普坦、利扎曲普坦、那拉曲普坦、阿莫曲普坦、依来曲普坦和夫罗曲普坦(目前国内市场仅有前三种药物的口服剂型)。各药物的疗效都已经经过大样本安慰剂对照实验证实。本类药物在多数偏头痛发作期的任何时间应用均有效,但越早应用效果越好[77, 78],出于安全考虑,不主张在偏头痛先兆期应用此类药。与麦角胺类相比,用药24小时内头痛消失后复发率曲普坦类更高(15%-40%),但如果第一次应用曲普坦类有效,复发后再次应用仍会有效,而如果第一次无效,改变剂型、剂量也可能有效[79, 80],另外,即使不同个体对一种或多种曲普坦类无效,对其他曲普坦类药物仍可能有效。

舒马曲普坦:是上市最早的曲普坦类药,剂型包括皮下注射剂、鼻喷剂、肛门栓剂、口服剂(包括普通片剂、速释剂)。其中100mg片剂是所有曲普坦类的疗效参照标准。皮下注射舒马曲普坦约10分钟起效,6mg皮下注射后2小时头痛有效缓解率高达80%[80]。疗效明显优于阿司匹林1000mg皮下注射, 但不良反应也更多[81]。鼻喷剂20mg起效较片剂快,有效率与口服50mg或100mg相当,鼻喷剂疗效可能存在种族差异[82]。口服片剂大约需要40-60分钟起效,在伴有呕吐的患者中应使用栓剂,其效果与口服50mg或100mg相当。在应用25mg、50mg治疗无效者,超过50%对100mg速释剂治疗有效[83].舒马曲普坦50mg与阿司匹林泡腾片1000mg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副作用相对多[84]。口服舒马曲普坦100mg与口服阿司匹林900mg加甲氧氯普胺10mg合剂疗效相似[85, 86]。

佐米曲普坦:鼻喷剂和口服剂均有2.5mg和5mg两种剂量,鼻喷剂尚有35mg剂量。

佐米曲普坦作用机制类似于舒马曲普坦,但其亲脂性高,可透过血脑屏障,使其生物利用度大为提高[87],口服后约40-60分钟起效,鼻喷剂比口服剂起效快,35mg起效更快并可维持6小时。

口服佐米曲普坦2.5mg与口服阿司匹林900mg加甲氧氯普胺10mg合剂疗效相似,或仅略优于后者[88]。无论有无早期皮肤异常性疼痛,偏头痛发作早期,鼻喷剂5mg给药1小时内可明显减轻头痛[89]。口服2.5mg与阿莫曲普坦12.5mg,、依来曲普坦40mg、舒马曲普坦50mg比较,用药2小时头痛消失的疗效相似,比那拉曲普坦2.5mg有效,2小时疼痛减轻和消失的疗效与利扎曲普坦10mg相似,但维持头痛消失前者较后者差。口服5mg与舒马曲普坦50mg、100mg比较,2小时疼痛消失效果相似[90, 91]。

那拉曲普坦和夫罗曲普坦: 二者均有2.5mg的口服剂量。所有曲普坦类药物中,二者的

起效时间最长,约需4小时,且疗效不如舒马曲普坦50mg或100mg,但不良反应较少,药物的半衰期长达6小时。

利扎曲普坦: 有5mg和10mg两种剂量,普通和糯米纸囊两种口服剂型。大多数国家推荐10 mg为起始剂量,若头痛持续,2 小时后可重复一次。口服作用快速,头痛消失与疗效维持在所有曲普坦类药物中最显著,复发率较舒马曲普坦、佐米曲普坦和那拉曲普坦低。10mg较5mg有效,略优于舒马曲普坦100mg,但副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加[92, 93]。

阿莫曲普坦: 片剂有6.25mg和12.5mg两种剂量,口服40-60分钟起效。量效关系明显,6.25 mg为最低有效剂量,12.5 mg是理想剂量,25 mg是最有效的剂量。

6.25mg和12.5mg副作用无差异,25mg副作用增加[94]。12.5mg较麦角胺2mg 和咖啡因200mg合剂治疗有效,与利扎曲普坦10mg、舒马曲普坦100mg疗效相似,但副作用发生率更低[94-96];与醋氯芬酸100mg合用比单用有效,皮肤异常性疼痛对其疗效无影响[97]。

依来曲普坦: 有20mg 和40mg两种口服剂量。两种剂量均有效,40mg无效可增至80mg,但副作用与剂量相关[98]。青少年偏头痛治疗表明,40mg与安慰剂比较,2小时疗效无差别,24小时头痛减轻和消失差异显著,副作用发生率高,实验室检查50%为尿蛋白异常[99]。在曲普坦类药物口服制剂中,80mg依来曲普坦效果最好, 但不良反应也最大,其耐受性不如利扎曲普坦10mg[100]。

所有曲普坦类药物都有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性头痛,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在早期服药和适当的服药频率之间达成合理的平衡。

2.麦角胺类

麦角胺类药物用于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已经很长时间,但对其疗效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不多。对照研究多使用麦角胺2mg与咖啡因200mg合剂口服[101-103],也有麦角胺1mg与咖啡因100mg合剂口服的研究[104, 105],但无两种剂量对比研究的报告。至少有一项研究表明,与赖氨酸乙酰水杨酸联合应用甲氧氯普胺口服对比[101],麦角胺咖啡因对头痛及伴随的恶心、呕吐症状的缓解不及后者;与卡马匹林钙合用甲氧氯普胺的对照研究[104],也显示麦角胺咖啡因用药2小时头痛、恶心的缓解率低于后者,与曲普坦的对比观察[102, 104, 106],仍是曲普坦类的疗效更优。麦角胺在某些患者的优势在于药物的半衰期长,偏头

痛的复发率低,故建议用于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长的患者[101, 103, 104,

107-109]。另外,极小量的麦角胺类即可以迅速导致药物过量性头痛,因此应限制药物的使用频度,不推荐常规使用。麦角胺类的主要不良反应及禁忌症[101, 102, 104, 107-111]见列表。

3.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拮抗剂

Gepants为CGRP受体拮抗剂,有证据表明:Gepants可通过将扩张的脑膜动脉恢复至正常而减轻偏头痛症状,而这一过程并不导致血管收缩。部分对曲普坦类无效或者对曲普坦类不能耐受的病人可能对Gepants有良好的反应。BIBN4096是第一个通过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CGRP受体拮抗剂,但是其口服剂生物利用度较差,静脉注射又不能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所以近三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而其同类药物telcagepant(MK-0974)则得到了良好的临床验证[112-114]。至少有两项大规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其中一项尚与佐米曲普坦对照)和一项与利扎曲普坦对照研究显示:telcagepant(MK-0974)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有良好效果,300mg口服后2小时头痛缓解率与利扎曲普坦10mg、佐米曲普坦5mg类似,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略高于安慰剂组[115, 116]。但目前国内外均缺乏大规模用药经验。

偏头痛特异性药物剂量及推荐等级见下表:

药物剂量证据级

别推荐

等级副作用和禁忌症

曲普坦类

舒马曲普坦 25mg,50mg,100mg(口服,包括速释剂)

25mg(栓剂)

10mg和20mg (鼻腔喷剂)

6mg (皮下注射) ? A

A

A

A 副作用:疲劳,恶心,头痛,头晕,眩晕,嗜睡,骨痛,胸痛,无力,口干,呕吐,感觉异常,胃肠道反应,精神异常,神经系统疾病等,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卒中。禁忌症:未控制的高血压、冠心病、Raynaud病、缺血性卒中史、妊娠、哺乳、严重的肝功或肾功不全、18岁以下和65岁以上者。

佐米曲普坦 2.5mg,5mg (口服,包括崩解剂,鼻腔喷剂) ?

A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偏头痛诊治指南目录 一、背景 (一) 流行病学 1. 患病率 2. 疾病负担 (二) 历史与现状 1. 历史 2. 现状 (三) 关于本指南的说明 二、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一) 临床表现 (二) 诱发因素 三、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 (一) 国际头痛及偏头痛分类 (二) 偏头痛的诊断 1. 诊断流程 2. 病史采集 3. 体格检查 4. 预警信号与辅助检查 5. 偏头痛诊断标准 6. 辅助检查及鉴别继发性头痛 7.与其他原发性头痛的鉴别诊断 (三)评估 四、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 (一) 防治原则 1. 基本原则 2. 患者教育 3. 头痛门诊(中心)的建立及转诊 (二) 急性期药物治疗 1. 急性期治疗目的 2. 急性期治疗有效性指标 3. 急性期治疗药物评价

1) 非特异性治疗 a) NSAIDS b) 其他药物 2) 特异性治疗 a) 麦角胺类 b) 曲谱坦类 c) Gepant类药物 3)复方制剂 4. 急性期治疗药物推荐 5. 急性期治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6. 部分特殊情况的急性期药物治疗 1) 严重偏头痛发作或偏头痛持续状态 2) 偏头痛缓解后再发 3) 儿童偏头痛 4) 妊娠、哺乳期偏头痛 (三) 预防性药物治疗 1. 预防性治疗目的 2. 预防性治疗有效性指标 3. 预防性药物治疗指证 4. 预防性治疗药物评价 1) β受体阻滞剂 2) 钙离子拮抗剂 3) 抗癫痫药 4) 抗抑郁药 5) 肉毒毒素 6) 其他药物 5. 预防性治疗药物推荐 6. 预防性治疗药物选择和使用原则 7. 部分特殊情况的偏头痛预防治疗 1) 儿童偏头痛 2) 月经期及月经相关偏头痛 3) 妊娠及哺乳期偏头痛 4) 慢性偏头痛 (四) 其他(替代)治疗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一、前言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抑郁障碍同样是严重的致残 性疾病。研究表明由于共享多种发病机制,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颇为常见,且二者共病可能导致更复杂的症状和更差的预后,病人饱受痛苦。目前多数临床医师对二者共病的认识不足,缺乏识别诊断能力,使得偏头痛病人合并的抑郁障碍或抑郁状态常被忽视,而抑郁障碍病人中相当部分的偏头痛未被识别,这种忽视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亟需提高临床认知。加之二者分别归属不同学科疾病范畴,为共病的识别诊断及综合管理带来困难。 二、流行病学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其中女性年患病率达12.8%;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 【专家共识一】: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相互增加发病风险,两者存在双向相关性,需引起重视。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两者双向增加患病风险可能与他们共享遗传、环境、病理机制有关,也可能是一种障碍为另一种障碍所引发。 1. 大脑结构基础 2. 神经递质异常 3. 遗传因素 4. 环境和应激因素 【专家共识二】: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大脑结构及功能改变、神经递质功能异常、遗传因素(共享致病基因)、环境和应激因素等,也提示了未来的药物研发方向。

四、识别与筛查 【专家共识三】: 识别和筛查抑郁障碍病人是否共病偏头痛时,头痛病史、头痛预警信号及头痛特征是重要的判断标准。识别和筛查偏头痛病人是否共病抑郁障碍,尤其对于慢性偏头痛病人、偏头痛规范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转诊至头痛亚专科门诊的病人,推荐使用PHQ-9量表进行常规筛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1. 偏头痛诊断标准慢性偏 头痛指病人每个月至少有15天头痛,至少有8天偏头痛发作,并至少持续3个月。慢性偏头痛一般由发作性偏头痛转化而来。偏头痛需要与丛集性头痛、紧张型头痛等其他原发性头痛相鉴别(见表4)。 2. 抑郁障碍诊断标准 抑郁障碍包括多种疾病,最常见或具代表性的是重性抑郁障碍(MDD),即通常所说的抑郁症,其诊断标准见表5。当抑郁症状存在,但数量或严重程度不足以被诊断为抑郁障碍时,可以诊断为阈下抑郁。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 中医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属众多头痛类型中的“大户”。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同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它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率通常越来越高 资料来源:中华中医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中药疗法 (1)丹参息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养血平肝。主治高原地区血管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熟地10克、鸡血藤15克、夏枯草9克、珍珠母20克(先煎)、细辛2克(后下)、刺蒺藜10克、菊花6克、秦艽10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后加入白糖熔化,浓缩至100毫升。每日1剂,12~15天为1疗程。(2)天麻头痛散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驱风镇痛。主治偏头痛。 [处方及用法]天麻12克、当归尾12克、白菊花12克、白芷12克、川芎12克、丹参12克、红花10克、桃仁6克、生地10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蔓荆子12克,水煎服。(3)疏肝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解郁;主治肝气郁结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柴胡9克、赤白芍10克、香附10克、桔叶10克、炒枳壳9克、甘草6克,水煎服。 (4)清热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化痰热;主治痰湿化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半夏10克、陈皮9克、枳实6克、竹茹2克、桔梗9克、茯苓15克,水煎服。(5)当归化瘀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主治瘀血阻络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当归10克、丹皮10克、红花6克、生地15克、桔梗9克、川芎6克,水煎服。 (6)清肝痛停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肝凉血;主治肝经血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龙胆草9克、柴胡9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白芍各10克、枳壳9克,水煎服。 (7)莲草茯苓方 [功能主治]功能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菊花9克,水煎服。(8)散寒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温肝散寒;主治寒凝厥阴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肉桂3克、旋覆花10克,水煎服。

偏头痛的鉴别诊断

C项。B.具有下列 1条的完全可逆性先兆症状(但无运动机能减弱): 视觉障碍(包括点状色斑、线状闪光等阳性表现和视野缺损等阴性表现); 单侧偏身感觉钝木的阴性表现或/及异麻的阳性表现; 失语或非典型言语困难。C.至少具有下列2项: 双侧视觉症状及/或单侧感觉症状; 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 5min及/或不同先兆症状相继出现 5min; 每种症状持续 5min而 60min。D.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标准的A~C,开始时伴随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60min内出现。E.同无先兆偏头痛的D项。 (四)无偏头痛典型先兆的头痛 1.概述:典型先兆包括视觉或/及感觉或/及语言症状。逐渐发病,持续不超过1h,是阳性和阴性症状的混合表现,完全可逆是其特征,且与不满足无先兆偏头痛标准的头痛相关。 2.诊断标准:A.至少2次发作符合下列B~C 项。B.具有下列 1条完全可逆性先兆症状(不含运动机能减弱): 完全可逆性阳性或/及阴性的视觉症状表现; 完全可逆的阳性或/及阴性的感觉症状; 完全可逆的失语或非典型言语困难。C.至少具有下列2项: 双侧视觉症状或/及单侧感觉症状; 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 5min或/及不同先兆症状相继出现 5min; 每种先兆症状持续 5min,而 60min。D.头痛不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的A~C项;头痛开始时伴随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症状发生后60min以内出现。E.同无先兆偏头痛D项。 (五)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FHM) 1.概述:有先兆偏头痛的先兆为偏侧运动机能减弱,并在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至少有一个同样的有偏侧运动机能减弱先兆的发作者。尽管视觉先兆与偏瘫先兆的偏头痛无本质区别,但FHM由于显性遗传的特点而被单独分类。 2.诊断标准:A.至少有2次符合下列B和C的标准的发作。B.先兆包括完全可逆的运动机能减弱(伴或不伴言语障碍)外的以下症状中的至少一项: 完全可逆的阳性或阴性视觉症状; 完全可逆的阳性或阴性感觉症状; 完全可逆的失语或非典型言语困难。C.至少具备下列2项: 至少有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 5min,或/及不同先兆症状相继出现 5min; 每种先兆症状持续 5min而 24 h; 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中A~C项;且头痛在先兆发生过程中出现或在发生后60min 内开始出现。D.至少有1个一级或二级亲属符合本标准A~E项。E.同无先兆偏头痛D项。 (收稿日期:2005 02 03) 偏头痛的鉴别诊断雷征霖 众所熟知,头痛的病因十分复杂多样,偏头痛的鉴别诊断涉及头面部多种器质性疾患、全身系统性疾病以及多种功能性疾病。现仅就偏头痛与相关常见疾患的鉴别诊断简要讨论如下。 一、与其他非器质性头痛性疾患的鉴别 国际头痛学会头面部疼痛分类(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中关于功能性头痛,除偏头痛外尚提到有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以及其他类头痛等。 1.紧张性头痛:也称肌紧张性头痛或精神性头痛。是功能性头痛中较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高于 作者单位: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偏头痛。该病与偏头痛的鉴别要点是:(1)头痛部位:多为双侧性,以颈枕部或双颞部为常见,亦可在额顶部或全头部,亦可局限于帽圈范围内。(2)头痛性质:钝痛、胀痛、紧缩样疼痛或枕颈区僵硬感,区别于偏头痛的搏动性痛或跳痛。(3)疼痛程度:一般较偏头痛为轻,属轻、中度疼痛,而偏头痛常为中、重度疼痛。(4)诱因:常以疲劳、紧张等心力过度为诱因,与一般性体力活动或声、光等刺激无关。(5)疼痛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1~2d内。(6)伴随症状:较少,偏头痛则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2.丛集性头痛:也称蝶腭神经痛或Horton s综合征,1908年Sluder首次报道,1954年Kunkle进行

AAN:偏头痛预防治疗新指南

AAN:偏头痛预防治疗新指南 由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 和美国头痛学会(AHA) 共同推出了预防阵发 性偏头痛的新指南。新指南增加一些药物使用的巡诊医学证据支持水平,同时 也下调了其他一些药物的证据支持水平。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一个新的 A 级 认证的药物——托吡酯,然而,加巴喷丁、维拉帕米和其他钙通道阻滞剂现在 被评为U 级,即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否定它们的疗效。“新指南给我们提供了证据”史蒂芬·D·西尔伯斯坦对Medscape 医学新闻网说,他来自宾夕法尼亚 州费城托马斯·杰弗逊大学杰弗逊头痛中心,同时也是该指南的第一作者。“如 果有一个药物从来没有在偏头痛患者上做过试验,这并不意味着它对偏头痛无效。最好的例子就是托吡酯,在第一份指南中,我们没有关于它的证据。” 第二份文件分别关注了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及辅助治疗在预防偏头痛中的作用。他们确实发现了一些证据支持这类治疗。“通常,会有一些不愿意吃药而更偏爱天然产物的患者来找我们,”西尔伯斯坦医生补充道,“现在,我们第一 次拥有了一个患者可以使用的天然产物的清单,它们具有确切的疗效,神经科 大夫可以将它们推荐给患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利好,”他补充道,“如 果他们去买一些天然产物,至少可以买到一种起效的。” 这个指南是在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第64 次年会上发布的,并会出现在《神经病学》杂质 4 月24 日刊上。 标准变化 上次偏头痛预防指南的更新是在2000 年。据估计,有近38% 的偏头痛患 者能从偏头痛预防策略中受益,但作者说只有3% 至13% 的人接受它。该文件只关注了阵发性偏头痛的患者,即每月发作天数在15 天以下的人,并没有 涉及急性偏头痛处理和慢性偏头痛的预防。类似的,该指南也没有审查肉毒杆 菌毒素在偏头痛中的应用;一个新的指南正在酝酿中,不过早先的2008 版指 南说肉毒杆菌毒素很可能对预防偏头痛无效(B 级)。 新版本将这段时间里发表的大量新研究考虑了进来,西尔伯斯坦医生说。另外,“学会更改了I 类研究的标准,将失访考虑了进来。”例如,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加巴喷丁的证据支持水平在新版文件中被更改了,因为试验质量被重新评级了,他说:“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维拉帕米和其他钙通道阻滞剂上。”指南对现有的 预防偏头痛药物做出了如下建议: A 级药物是被认为有效的,并且“在预防偏头痛时必须提供”,包括: 抗癫痫药:双丙戊酸钠、丙戊酸钠、托吡酯;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噻吗心安; 曲坦类药物:夫罗曲普坦用于月经性偏头痛的短期预防。 B 级药物是“很可能有效,且在预防偏头痛时应该考虑的”,包括: 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文拉法辛; 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纳多洛尔; 曲坦类药物:那拉曲坦、佐米曲坦用于月经性偏头痛的短期预防。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 一、偏头痛的相关概念 偏头痛特征是发作性的、多为偏侧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 心、呕吐,光、声或活动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中休息则可缓解头痛。 先兆指发生在头痛之前或伴随头痛一起发生的完全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视觉、感觉、言语、运动等的缺损或刺激症状。大多数先兆为视觉症状,常为双眼同向症状,如视物模糊、暗点、闪光、亮点亮线或视物变形。感觉症状多呈面-手区域分布。先兆症状一般在5~20min内逐渐形成,持续不超过60min。不同先兆可以接连出现。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和慢性的神经血管病疾患,患病率为5%~10%,儿童期和青春期起病,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常有遗传背景。偏头疼主要有无先兆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经典型偏头痛)。以往曾将偏头痛诊断为“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或“血管神经性头痛”。1988年后,国际头痛学会(IHS)就不再推荐使用。 二.偏头痛的分类 2004年IHS将偏头痛归为原发性头痛,包括6个亚型,以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为常见。 三、偏头痛的诊断 偏头痛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先兆表现以及活动对头痛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首先要排除继发性头痛,然后再考虑是否有其他类型的原发性头痛。出现以下情况要进行神经影象学检查:①异常的神经系统检查发现;②头痛频率或程度的急性加重;③头痛性质变化;④50岁后新发的头痛或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⑤多种治疗无效的头痛;⑥有头晕、麻木等其他症状。脑电图、TCD等检查不推荐作为常规诊断检查。 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h;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中或重度疼痛,④日常活动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 1

偏头痛的预防性药物治疗

偏头痛的预防性药物治疗 头痛是常见的症状,也是患者前往就诊的重要原因。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偏侧头痛疾患,患病率估计为16%,在女性中更为常见(男女比3:1.1),根据发作次数和时常可分为急性、阵发性和慢性偏头疼。 偏头痛有以下特征:持续4~72小时;疼痛多位于单侧;呈搏动性;中等至严重强度;因体力活动而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声音恐惧或畏光等,部分患者头痛发作前可有可逆的先兆症状,包括视觉异常、单侧感觉异常、言语功能障碍等。 预防性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偏头痛的频率,严重程度,并防止进展为慢性偏头痛,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2年美国神经病学协会和美国头痛协会指南推荐的预防阵发性偏头痛的药物:

一、其他临床试验表明可能有效的药物 1、β受体阻滞剂 奈比洛尔、比索洛尔、品多洛尔 2、抗惊厥药和抗癫痫药 卡马西平、加巴喷丁 3、抗抑郁药 多虑平、去甲替林、普罗替林、氟西汀4、钙通道受体阻断剂 尼卡地平、维拉帕米、尼莫地平 5、非甾体类抗炎药 萘普生 6、ACEI/ARB

坎地沙坦、赖诺普利 7、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单克隆抗体erenumab、galcanezumab、fremanezumab 二、预防偏头痛的一线和二线药物的推荐剂量

除上表中的药物,美国指南还推荐使用小白菊(50-300 mg bid)、蜂斗菜(50-75 mg bid)等植物提取物。 特殊人群的用药儿童 仅氟桂利嗪(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有充分证据证明能有效预防儿童偏头痛; 临床常用的β受体阻断剂、托吡酯、丙戊酸盐、左乙拉西坦、阿米替林等药在儿童中的疗效尚未明确。 月经期 曲坦类,包括氟伐曲坦、纳拉曲坦和佐米曲坦均被证明有效,其中氟伐曲坦用于预防经期偏头痛的证据最显著; 雌激素预防经期偏头痛可能有效。 妊娠 指南推荐优先通过非药物干预如放松训练、热生物反馈、认知行为疗法、针灸等预防妊娠相关偏头痛;若使用药物治疗,应

偏头痛诊断治疗的指南完整版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 2011,17,(2)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 (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舜伟1焰生2若卓3乔向阳4万琪5晓6于生元3,△于挺敏7邹静2 1协和医院神经科;2仁济医院神经科;3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科;4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5省人民医院神经科;6神经科;7大学第二医院神经科 △通讯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科,100853 Email:yusy1963126. 目录 第一章、背景 第二章、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一、发作的临床表现 (一)前驱期 (二)先兆期 (三)头痛期 (四)恢复期 二、发作的诱发因素 第三章、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 一、国际头痛及偏头痛分类 二、偏头痛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二)体格检查 (三)预警信号 (四)偏头痛诊断标准 1.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2.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五)辅助检查及鉴别继发性头痛 1.血液检查 2.脑电图 3经颅多普勒超声 4.腰椎穿刺 5.CT和MRI检查 (六)与其他原发性头痛的鉴别诊断 (七)其它类型偏头痛的诊断 1.儿童偏头痛 2.月经性偏头痛 3.慢性偏头痛 4.偏头痛持续状态 三、偏头痛的评估 (一)对头痛程度的评估 (二)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 (三)头痛影响测定 (四)偏头痛筛选问卷 第四章、偏头痛的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治疗 一、防治原则 (一)基本原则 (二)患者教育 (三)非药物预防 (四)头痛门诊(中心)的建立及转诊 二、急性期药物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目的 (二)急性期治疗有效性指标 (三)急性期治疗药物评价 1.非特异性药物

偏头痛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偏头痛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很多原因会引起偏头痛,如气候变化、精神压力大、过度疲劳、异味刺激及某些食物和药物有可能诱发偏头疼的发作,要预防偏头疼的发作,首先消除或减少偏头疼的诱因,如避免情绪紧张,避免服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避免饮用红酒和进食含奶酪的食物,咖啡、巧克力、熏鱼等。 百度知道用户2014-03-15 15:29 偏头疼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疼,属众多头疼类型中的“大户”。偏头疼的症状: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约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出现一侧头部一跳一跳的疼痛, 并逐渐加剧,直到出现恶心、呕吐后,感觉才会有所好转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疼缓解。应该多食用高蛋白质、低糖的饮食。少食多餐使血糖浓度得以稳定,并避免食用变质食品, 包括熟肉、罐装鱼、乳制品、马铃薯和茄子等。这是偏头痛患者要特别注意的。也要应经常吃些含镁比较丰富的食物,如核桃、花生、大豆、海带、桔子、杏仁、杂粮和各种绿叶蔬菜, 这对缓解偏头痛症状有一定作用。还可以饮天宁养生茶,它里面含有藿香、白芷、桑叶等成分,能缓解和调理偏头疼等等。 百度知道用户2013-11-22 14:52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为发作性神经血管障碍引起的头痛,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与内分泌、饮食、遗传、精神因素,强光、饥饿、噪音、疲劳及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其中精神因素占47%,遗传因素占30%。目前研究认为前列腺素及血栓素类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是本病的生化基础。此病患者以青年人居多,至今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治疗偏头痛首先应在精神上放松,其次要排除诱发因素,如含有脂肪、酒、酪胺的食物应避免,注意劳逸结合,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日光照射、饥饿等。 针对偏头痛的治疗,首先注意日常保健,应在精神上放松,保持良好心态。其次要排除诱发因素,如含有脂肪、酒、酪胺的食物应避免,注意劳逸结合,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日光照射、饥饿等。急性发作时建议饮用天宁养生茶,它含有桑叶,它里面含有藿香、白芷、桑叶等成分,桑叶有散风清热、清肺润燥、凉血明目功能。能有效缓解头痛、头昏等等。 据研究,在患者中实施饮食调理,可减轻缓解患者的偏头痛。 营养饮食原则 一些食物叫诱发偏头痛,若患者经常食用巧克力、柑橘类水果、酒精(特别是葡萄酒),以及任何熏制、腌制、酸性、发酵和过期的食物,极易引起偏头痛的发作。此外,由于患者血小板内单胺氧化酶不被分解,反而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导致颅外血管强烈舒张和炎症反应,使症壮加重。故本病患者在饮食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少吃奶酪、熏鱼和巧克力等食物。如果偏头痛只是因为进食这些食物造成的,便应该严禁食用这些食物。

偏头痛的各种治疗方法

偏头痛的各种治疗方法 概述 偏头痛,或称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以女性较多,多始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前常有一定诱因,如月经来潮、情绪泼动、疲劳等,发作前可有先兆,如视觉闪光、暗点、偏盲、暂时性失语,半身麻木或运动障碍等,一般先兆症状持续15~20分钟。头痛至周期性发作,每次持续4~48小时,偶可达数天,常见伴随症状有烦躁、恶心、呕吐、畏光、面色苍白等,可采用中药治疗如新加坡进口的马来眠,对于轻度或重度患者均有较为理想的疗效。本病中医又称“偏头风”,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偏头痛病因尚不明了,一般认为可能与调节血管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失调有关。发作开始为颈内动脉分枝的痉挛,引起相应脑组织功能障碍的症状,继之转为颈外动脉分枝的扩张,搏动增强而出现头痛。 (一)中药疗法 (1)丹参息痛方[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养血平肝。主治高原地区血管性头痛。[处方及用法]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熟地10克、鸡血藤15克、夏枯草9克、珍珠母20克(先煎)、细辛2克(后下)、刺蒺藜10克、菊花6克、秦艽10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后加入白糖熔化,浓缩至100毫升。每日1剂,12~15天为1疗程。(2)天麻头痛散[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驱风镇痛。主治偏头痛。[处方及用法]天麻12克、当归尾12克、白菊花12克、白芷12克、川芎12克、丹参12克、红花10克、桃仁6克、生地10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蔓荆子12克,水煎服。(3)疏肝止痛方[功能主治]功能疏肝解郁;主治肝气郁结型血管神经性头痛。[处方及用法]柴胡9克、赤白芍10克、香附10克、桔叶10克、炒枳壳9克、甘草6克,水煎服。(4)清热止痛方[功能主治]功能清化痰热;主治痰湿化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处方及用法]半夏10克、陈皮9克、枳实6克、竹茹2克、桔梗9克、茯苓15克,水煎服。(5)当归化瘀方[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主治瘀血阻络型血管神经性头痛。[处方及用法]当归10克、丹皮10克、红花6克、生地15克、桔梗9克、川芎6克,水煎服。(6)清肝痛停方[功能主治]功能清肝凉血;主治肝经血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处方及用法]龙胆草9克、柴胡9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白芍各10克、枳壳9克,水煎服。(7)莲草茯苓方[功能主治]功能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型血管神经性头痛。[处方及用法]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菊花9克,水煎服。(8)散寒止痛方[功能主治]功能温肝散寒;主治寒凝厥阴型血管神经性头痛。[处方及用法]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肉桂3克、旋覆花10克,水煎服。(9)祛风止痛方[功能主治]功能祛风化痰;主治风痰阻络型血管神经性头痛。[处方及用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钩藤12克、白芍12克、胆星10克、陈皮9克,水煎服。(10)桂枝调和方[功能主治]功能调和营卫;主治营卫不调型血管神经性头痛。[处方及用法]桂枝10克、白芎12克、甘草6克、生姜5片、大枣5枚、葛根15克,水煎服。 (二)食疗方 菊芎羊肉[主治]偏头痛[原料]羊肉100克、杭白菊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牛藤12克、生地20克、防风15克、羌活12克、香附12克、藁本10克、木瓜10克。[制备]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武火煮滚,后用文火褒1小时30分钟。 (三)外敷方 [职位]太阳穴(双)[处方及用法]取川乌6克、草乌6克、薄荷1克、细辛1克、生石膏12克、胡椒1克,研细末,白酒调为糊状,敷太阳穴。每天1~2次。

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编制说明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指南编制组 二○二○年二月

1.工作简况 1.1项目背景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使中医药理论体系科学化、国际化,与当代医疗体系更好融合,一直是当前研究的方向。“循证医学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最便捷途径”。基于此,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起,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落实“十三五”重点领域研究专项《中医药诊疗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的承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作为依托单位承担其中的《修订28个中医循证临床指南并转化为团体标准》项目,其中一项就是《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1.2任务来源 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医药分会根据本领域标准化需求,向中国标准化协会提出立项申请,并于2018年1月15日正式立项,立项通知为中国标协〔2018〕6号文《关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内容质量评价规范>等二十一项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立项的通知》。 本指南的编写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三五”重点领域研究专项资金(Z0479) 的资助。 1.3起草单位 本指南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要负责起草。 1.4协作单位 本指南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重庆市中医院、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

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青海省藏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23家单位共同参与编制。 1.5专家委员会及工作组 本指南制订过程设立了总指导委员会、方法学专家委员会、指南专家委员会、工作组(首席专家、系统评价组、起草组、秘书),并实施双首席和双秘书制。该指南的编制共有28人参与,涉及研究单位23家,覆盖了全国15个省市。总指导委员会由中医药行业和方法学研究领域以及本疾病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和课题研究方向指导工作;方法学专家委员会由西医和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相关,特别是循证医学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对于临床实践指南研制有丰富的指导经验。领域专家则由与偏头痛相关的临床一线专家组成,有西医专家,有神经内科专业,也有针灸专业以及药学和护理学专家,主要负责本指南制订过程中的“共识”和推荐意见的形成。系统评价组,则以有开展系统评价研究经验的人员组成,负责证据评价和合成。指南工作组,实行双组长领导,方法学专家共同参与,临床一线医生执笔撰写。另外,本指南还设置了2名秘书,负责项目日常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联络。 2.工作过程 2.1 启动部署阶段 2019年6月17日,召开《中医临床试验指南》制定共性技术培训会,会议研究讨论了28个中医单病种指南制定工作计划和各编写组具体工作任务,为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优势提供证据和指导。为此特别成立了?人小组(?名负责人,?名秘书)。?名秘书负责?种疾病指南编撰的联络、组织和系列材料撰写任务,同时确定了每周例会制,要求每周督促各疾病组的研究进程以及阶段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 2016-09-07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评论(0人参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临床上将SAH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非外伤性SAH又称为自发性SAH,是一种常见且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病因主要是动脉瘤,约占全部病例的85%左右,其他病 因包括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凝血功能障碍、吸食可卡因和垂体卒中等。近年来,血管介入技术、诊断方法 与围手术期处理均有较大进展。但是,SAH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高达45%,且存活者的残障率也较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07年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包含 有SAH的章节。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曾于2006年出版枟临床疾病诊疗指南——神 经外科》一书,其中也包含了SAH诊疗指南。近几年来不断有新的临床研究和相应的国际指南发表,几个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SAH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法,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了对2007年版指南的重 新修订,形成新版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的操作实践。由于其他原因的SAH的资料相对缺乏,故本指南主要是针对非外伤性、动脉瘤性SAH制定的。 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危险因素 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分为3类: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动脉瘤增大和形态改变的危险因素,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调节和可调节两种。不可调节的 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动脉瘤或SAH家族史和合并有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IV型Ehlers-Danlos综合征、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狭窄、遗传性 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肌纤维发育不良、动静脉畸形等。 多变量模型研究发现高血压、吸烟、酗酒均为SAH的独立危险因素。拟交感神经药包括可卡因和苯丙醇胺与SAH的发病相关。而这些SAH的危险因素恰巧也是多发性动脉瘤的危 险因素(如吸烟、女性、高血压、脑血管病家族史及绝经期后)。

偏头痛论文

偏头痛的诊断治疗及护理进展浅析 【摘要】本文综合论述了对于偏头痛患者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药物治疗、预防治疗以及康复治疗、中医治疗对于控制病情的重要意义。此外,药物护理、改善医疗环境、关注心理健康对于治愈疾病、减轻痛苦、降低治愈费用有正面意义。 【关键词】偏头痛;诊断;治疗;护理;研究进展 1引言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神经血管性疾病,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1]。其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头痛,发作时间持续为4-72小时,疼痛性质常为单侧、搏动性,疼痛程度为中、重度,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临床症状,发作前常有视觉、感觉和运动觉等方面的先兆。本病常有明显的家族史,首次发病常在青春期之后,发病高峰期为40-50岁[2]。女性更为多见,男女患病比例为1:2-1:3。本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资料统计,全球范围内,本病的患病率约为10%[3]。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偏头痛的发作突然且反复无常,持续时间长,疼痛剧烈且没有迅速有效地缓解或治疗手段,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学习、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发布的《世界卫生报告》中将偏头痛定性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4]。同时偏头痛也是冠心病、脑卒中、抑郁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几年,对偏头痛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将对这些成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综述报告结果如下。 2偏头痛的诊断 2.1偏头痛的分类 国际头痛学会(HIS)于2005年5月发表的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Ⅱ R1中,将偏头痛分为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 aura)、儿童周期性综合征、视网膜性偏头痛、偏头痛的并发症以及可能性偏头痛[5]。其中,无先兆偏头痛和先兆偏头痛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偏头痛的先兆持续时间约为10-20分钟,分为视觉、感觉和运动觉先兆,其中视觉先兆最常见,如:暗点、闪光、黑矇和短暂的眼盲等[6]。其他常见征兆还有嗜睡、烦躁、患侧身体的感觉和运动觉障碍等。先兆消失后头部疼痛随之而来。 2.2偏头痛的诊断流程 目前,偏头痛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家族史,并通过头颅CT平扫、MRI

缓解偏头痛的6种方法

缓解偏头痛的6种方法 在偏头疼的患者群中有70%都是女性,可以说是现代职业女性中颇为普遍的症状。那么为什么女性患偏头疼的几率这么高呢?偏头疼应该怎样预防和治疗呢? 诱发偏头痛的因素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陈海波主任说:“诱发偏头疼的因素目前还不是完全清楚,主要是跟遗传、性别、疲劳、血管炎症、饮食结构等有关,但是患偏头疼的女性多于男性这是肯定的。” 女性在月经前容易发生偏头疼,因为月经期前后血液中会释放大量前列腺素,它可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使血管的舒缩功能紊乱。 女性除了在月经前易患偏头疼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诱发偏头疼,而这些因素往往潜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物理因素:能引起颅内外炎症、损伤的各种原因;因肿物压迫等原因导致血管牵引、伸展、移位、扩张;脑膜受刺激;肌肉收缩;直接刺激支配头面部的感觉神经等,都能引起头痛。神经精神因素:当身心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时,往往会产生忧虑、焦虑等情绪,从而导致偏头痛的发作。据调查,有84%的忧郁症患者都会伴有偏头痛症状。同时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种种不愉快或是生气、焦急、激动等剧烈的情绪刺激后会感到全身不适,偏头痛。饮食因素:食用过量咖啡,会使血管扩张而刺激神经引发偏头痛;而当吃下过凉的冰淇淋时也会感到头疼;饮酒过多后酒精中的乙醇作用于血管,同样会造成头疼,这些都是由饮食不当而引发的头疼。专家统计出容易诱发头痛的食物排行分别是:巧克力,酒精饮料、生乳制品、柠檬汁、奶酪、红酒。 睡眠因素:这是比较常见的偏头疼病因。由于睡眠严重不足而引发了头痛,另外紧张的工作也会引起相似症状。 疾病因素:眼、耳、鼻及鼻窦、牙齿、颈部等病变可刺激神经,反射性或扩散性的影响头面部,都会引起反射性或牵涉性偏头痛。 缓解偏头疼的方法 冰袋冷敷:将冰块放在冰袋里或用毛巾包好,敷在头疼部位。等冷却的头部血管收缩后,症状自然会减轻。 躺下来休息一会儿: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偏头疼发作时,不妨在光线较暗、四周安静的房间里休息一会儿,一般来说,只要睡上半个小时,偏头痛就会有所减缓。 按摩头部:对头部进行力度适中的按摩,是缓解偏头疼的有效方法。太阳穴是偏头痛按摩的重要穴道,你可以用食指来按压,可以用拳头在太阳穴到发际处轻轻来回转动按摩。 饮用绿茶:绿茶中的物质对缓解偏头疼有效果,所以,可以适量地饮用绿茶来克服严重的偏头疼。 静心冥想:使用瑜珈和冥想是治疗偏头疼的新方法。你可以购买一盘此类的CD,在头疼发作时随着音乐闭目冥想一会,让大自然的和谐之音使你忘却病痛。 头缠毛巾:看起来可能会很可笑,不过这的确是治疗偏头疼的好方法。疼痛时,使用毛巾或柔软的布条松紧适宜地缠在太阳穴周围,如此可达到抑制血管扩张、缓解疼痛的目的。 诱发偏头疼的因素很多,所以患者切不可随意用药,一定要到医院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偏头痛的诊断与治疗

偏头痛的诊断与治疗 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万赛英副主任医师 偏头痛的流行病学 ?偏头痛的一年患病率:西方国家较高 德国:28%;美国:8-12%;日本:8% 中国大陆:986/10万 12% ?男女患病比例为1:3 ?平均每月发作2~4天;10%的患者每周发作3天以上。 ?在WHO列出的因残疾造成生命年丢失的常见原因中,偏头痛位居第12位。 偏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1.1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无先兆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约占80%。其诊断标准: A.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 B—D B.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 C.头痛至少具备以下特点中的2条: 1.单侧 2.搏动性 3.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 4.日常体力活动可以加剧或造成避免日常体力活动(如散步或爬楼梯) D.在头痛期间至少具备以下中的1条: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E.不归因于其他疾患 1.2先兆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A.至少2次发作符合标准B B.偏头痛先兆符合标准B和C,衍生形式 1.2.1~1.2.6中一条 C.不归因于其他疾患 1.2.1 有偏头痛头痛的典型先兆 A.至少2次发作符合标准B~D B.先兆包括至少以下一条,但是没有运动障碍: 1.完全可恢复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症状(如 视野缺损) 2.完全可恢复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症状(如麻木) 3.完全可恢复的言语困难 C.至少符合以下2条: 1.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 2.至少一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时间?Y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接连出现≥5分钟 3.每个症状≥5分钟并且≤60分钟 D.在先兆期或先兆症状随后60分钟之内出现符合无先兆性偏头痛的B-D标准的头痛 E.不归因于其他疾患 1.2.2 无偏头痛头痛的典型先兆 A.至少2次发作符合标准B~D B.先兆包括至少以下一条,但是没有运动障碍: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完整word版本)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2-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修订原则与方法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可行性制定(表1)。 表1 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推荐强度(分四级,I级最强,Ⅳ级最弱) I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 共识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随机对照试验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 B级: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C级: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基于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B级:基于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基于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 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的查询(文献检索至2014年7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优先参考随机、

偏头痛的病因及治疗原则

偏头痛的病因及治疗原则 “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一侧,可伴有恶心、呕吐,声光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偏头痛”。 偏头痛,有很多因素可诱发、加重或缓解它的发作。对于某些个体而言,很多外部或内部环境的变化可激发或加重偏头痛发作。一般有以下几种: 1.激素变化口服避孕药可增加偏头痛发作的频度;月经是偏头痛常见的触发或加重因素(“周期性头痛”);妊娠、性交可触发偏头痛发作(“性交性头痛”)。 2.某些药物某些易感个体服用硝苯地平(心痛定)、异山梨酯(消心痛)或硝酸甘油后可出现典型的偏头痛发作。 3.天气变化特别是天气转热、多云或天气潮湿。 4.某些食物添加剂和饮料最常见者是酒精性饮料,如某些红葡萄酒;奶制品,奶酪,特别是硬奶酪;咖啡;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如汤、热狗;某些水果,如柑橘类水果;巧克力(“巧克力性头痛”);某些蔬菜;酵母;人工甜食;发酵的腌制品如泡菜;味精。 5.运动头部的微小运动可诱发偏头痛发作或使之加重,有些患者因惧怕乘车引起偏头痛发作而不敢乘车;踢足球的人以头顶球可诱发头痛(“足球运动员偏头痛”);爬楼梯上楼可出现偏头痛。 6.睡眠过多或过少。 7.一顿饭漏吃或后延。 8.抽烟或置身于烟中。 9.闪光、灯光过强。 10.紧张、生气、情绪低落、哭泣(“哭泣性头痛”),很多女性逛商场或到人多的场合可致偏头痛发作;国外有人骑马时尽管拥挤不到1min,也可使偏头痛加重。 在饮食上,引起偏头痛的食物主要是:含高酪胺的食物,如咖啡,巧克力,奶制品;动物脂肪,其诱发偏头痛占全部食物因素的49.8%,严格控制此为食物可防止偏头痛发作;酒精饮料,特别是红色葡萄酒,白酒,

中国脑卒中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l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l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旧刮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 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