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

1简述苏轼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词史上常将辛弃疾与苏轼相提并论,合称苏辛,二人颇有相似之处.范开<稼轩词序>说:”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于学坡也,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坡若也.,坡公尝自言与其弟子由文珌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之所为.公之于词亦然,苟不得之于嬉笑,则得之于行乐;不得之于行乐,则得之于醉墨淋漓之际.挥毫未竟而客争藏去,或闲中书石,兴来写地,亦或微吟而不录,漫录而焚稿,以故多散逸.是亦未尝有作之之意,其于坡也,是以似之.”过人的才气,豪放的气质,坎坷的经历,特别是辛弃疾有意学习苏词,都是二人风格相近的原因,然而二人也有相异之处

第一,时代不同,词人的经历不同,词中的感情内涵也不同.清人尤侗说:”夫苏公以殿阁之才,屏弃蛮烟瘴雨之外,惟与老僧谈禅,或强闲人说鬼;辛公当南渡时,自恨抱负未尽,至欲据牛头山,决西湖之水,陈同莆骇而遁去.彼两公者,何如人哉!其见于词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略见一斑”苏轼的遭际诗党争攻击所致,辛弃疾面对的是亡国异族的危险.清人阳希闵<词轨>卷六说:”苏如诗家太白,,非辛可观,惟辛有一段耿耿不忘恢复之思”二人面对的时代矛盾不同,所激发的思想感情不同,作品的风格自然会有差异。第二,二人风格个性的差异,苏、辛二人个性不同,不仅表现再为人处世,还突出表现再作品的风格上.清人陈廷焯<自雨斋词话>卷八说:”稼轩求胜于东坡,豪壮或过之,而逊其清超,逊其忠厚”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东坡性情旷达,词作自然天成,稼轩性情豪放,词作沉郁痛快.再作词的态度上,苏多呈天籁,辛多以人力.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说:”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沈著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因为”王鹏运因为说:“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皆指出苏词飘逸超诣,辛词功力深厚的特点,苏、辛二人词的种种特点都与其个性有深刻的关系。第三,词调守律的不同,苏轼豪放词再北宋即有不谐音律之评,宋人晁无说:“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李清照《词论》也说:“(苏词乃)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而稼轩词则有“当行”之誉,即指辛词合于音律。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辛之当行处,苏比不能到”陈廷焯《云韶集》卷五说:“苏、辛千古并称,然东坡豪宕则有之,但多不合拍处,稼轩则与纵横驰骋中,而部伍极其整严,尤出东坡之上。第四,二人对待作词的态度不同,苏轼生活于北宋,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词学观念中尚不能完全摆脱词为“小道”、“末技”的传统影响,因而苏轼不免有游戏为词的作品。辛弃疾自是全力作词,并将词作为自己表现思想

情感、志向抱负的主要载体。周

大枢说:“词家两派,秦柳,苏

辛而已。秦、柳婉媚,而苏、辛

以宕激愤慷慨变之,近于诗矣。

诗与风骨为主,苏分其诗才之余

者也,辛则并其诗之才之力而专

治其余”

邓广铭说:“就辛稼轩所写作的

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

说,其题材之广泛,体裁之多种

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

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

‘委婉清丽’,有的‘纤纤绵密’,

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

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

他词人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2简述”稼轩体”的特征

在传统与开拓、本色与新变的冲

突中,辛弃疾探索出了一条相反

想相成、调剂浑融的道路,创立

了“稼轩体”这种新的体式,“稼

轩体”再南宋特殊的社会文化环

境和时代审美主潮作用下,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不仅开辟了新的

词体,并形成了新的词派,有力

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

这种新的“稼轩体”具有以下四

个特征:第一、稼轩以绝大的阳

刚之气一改传统的绮靡,以词抒

情言志,用词来干预家国大事,

提高和强化了词的文字功能,使

词从单弱的应歌之体彻底演变

为一种独立、完善的新体抒情

诗。第二、稼轩全力作词,诗词

体变成了体现创作主体完整人

格与表现多方面生活,展示词人

全部心灵世界的工具。第三、稼

轩汲取了前人多种表现手段,

尤其诗苏轼的“以诗为词”,进

一步引进古文手段,“以文为

词”,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第四、在词的的审美情趣和伊苏

风格上,稼轩完成了从单纯的阴

柔之美向融阳刚阴柔之美为一

体的新特质的转变,实现了词体

文字风格的多样化。第五、“稼

轩体”再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

位,将词体特有的幽微要渺的特

质与时代的风云际会结合再一

起,既保持了词体的审美特色,

有融入时代精神,强化了词体的

生命力。

3试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辛弃疾的文学创作较为丰富,

诗、文、词皆为人称道。但由于

辛弃疾词名极高,诗文遂为词的

光芒所掩。辛弃疾词自来流传极

广,宋时已有多种刻本。淳熙十

五年,范开作《稼轩词序》时就

称“近时流布于海内者率多赝

本”。此年辛弃疾方在中年,可

见辛弃疾生前已有词集问世。赝

品之多,也可说明当时辛词流传

甚广。宋人的文献中曾记载有多

种辛词版本,,如刘克庄《辛弃

疾集序》,岳珂《史》等文献都

记有辛弃疾的词集,但这些集子

均已亡佚。今存与宋本有关的刻

本有:《稼轩体》有汲古阁影宋

抄本四卷本,元大德三年广信书

院翻刻宋信州本《稼轩长短句》

十二卷本。明清时期辛词的版本

又有多种。今人邓广铭依据各

本,回合比勘,又益以法式善、

辛启泰所辑《辛词补遗》,及《永

乐大典》《草堂诗余》等书中辑

得的数首,著成《稼轩词编年笺

注》,共收词626首,为稼轩词

集最优者。另外,孔凡礼先生所

辑《全宋词补辑》中与邓著未收

的三首,合计辛词今存629首,

辛弃疾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

负,以功业自许”。他首先是一

个爱国志士,英雄本色表现与

词,方成就了他的一代词名。辛

弃疾词最突出的题材是抒发报

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冯班

论云:“辛稼轩当宋之南,抱英

雄之志,有席卷中原之略”驰骋

疆场杀敌立功,诗稼轩一生的向

往。直至晚年还在追忆当年的战

斗生活,如《鹧鸪天》。然而,

少年壮志却与朝廷的软弱政策

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周再浚说:

“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

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

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

论,诗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

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与词。

今乃预与搔头傅粉者比,诗岂知

稼轩者。。。。。予谓有稼轩之心

胸,始可为稼轩之词。”再如《破

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

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

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

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

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开篇由醉里看剑---

英雄无用武之地写起,在梦里豪

情壮志得以实现:阅兵、驰骑、

射箭、建功立业令人激昂感奋。

梦醒回到现实,“可怜白发生”,

将理想击得粉碎。南宋朝廷的偏

安政策,,对志在恢复中原的爱

国志士只能是打击。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的愤懑成为稼轩词又

一主题。如《水龙吟》楚天千里

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芩远

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

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

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

临意。休说鲈鱼甚脍。尽西风、

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

刘郎才尽。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

袖,搵英雄泪。词中将故国沦陷

的悲愤、漂泊他乡的失落、岁月

流失的焦虑和无人理解的孤独

交织而形成了沉郁悲壮的风格。

辛弃疾智勇双全,功绩卓著,却

不时招致小人的谗陷和政敌的

攻击,故辛弃疾词悲愤中又注入

了激切,如《摸鱼儿》更能消、

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

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

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檀蛛

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

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

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

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

在,烟柳断肠处。春愁、春思、

春怨之中抒发了流年已失、志不

得伸的感慨,笔锋一转,对朝中

群小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辛弃疾词的体参十分广泛,穷达

出处、儿女之情、田园感受都在

词中有充分的表现。辛弃疾的感

情世界十分丰富,除了对国家民

族的饱满激情之外,仍有缠绵之

情,如《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

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

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上片极力描写元夕的繁

华热闹,反衬出“那人”的孤独。

也许是词人的一次微妙的感情

经历。

再辛弃疾的眼中,农村田园的生

活和景致充满了意趣。如《清平

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

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瓮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剥莲蓬。<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

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转溪头忽现。

农村生活平凡而富有情趣,乡间

景象自然而清新,表现出词人生

活于农村中的自在和惬意

4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1)刚柔相济的审美特质

苏轼开拓词的领域,无意不可

人,无事不可言,确是词体的进

步。但是,词的发展的关键在于

怎样能够既扩大题材又能保持

词体要渺凄迷之特美,辛弃疾词

则是成功的典范。他的豪放词大

都刚柔相济,陈廷焯说:“稼轩

词,于雄莽中别饶隽味”缪

说:“稼轩作壮词于其所欲表达

之豪壮情思之外,又另造一内蕴

之要渺词境,豪壮之情,再此要

渺词境之光辉中映辉而出,则粗

狂除而精神益显”这正是辛弃疾

与其他写“豪气词”者的主要区

别。冯煦《蒿庵论词》说:“《西

河》《祝英台近》《摸鱼儿》诸作,

催刚为柔,尤与粗狂一派,判若

秦越”而他的婉约词也柔中有

刚,如《祝英台近》<晚春>:宝

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

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

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

声住?鬓边觑,诗把花卜归期,

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

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此词写怨女伤

春,为传统的相思离别的题材,,

后人评为“风流妩媚”。然细味

此词,于词体“本色”的婉媚中

又透出刚毅之气,这就是辛词所

特有的柔中带刚的风格。(2)喜

议论、善用典是稼轩词的突出特

点。前人论苏轼有“以诗为词”

之说,论辛弃疾则有“以论为词”

之评。明人徐君野说:“苏以诗

为词,辛以论为词”杨慎论稼轩

用典:“稼轩、诸子百家,行间

笔下,驱斥如意矣”试看《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

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

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词

写于镇江知府上,举历史经验教

训为即将北伐的将领鼓气献言。

上片列举三国孙权、东晋刘裕,

描写其英雄业绩的同时,已含赞

许之议。下片以南朝宋文帝的教

训告诫不可轻敌冒进.全词以

yi.lun为旨,又包含感情.辛弃

疾词中用典典源十分广泛,如吴

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说:”辛

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

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

华><离骚><史><汉><世说>、选

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

笔力之峭”当然,用典过多不免

使人有“掉书袋”之感。

5试述辛弃疾再在词史上的地位

(1)“稼轩体”的特色和再词史

上的地位

词本起源于“胡夷里巷”,自文

人染指以后,词便逐渐形成了为

词人普遍认同的所谓“本色”、

“当行。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

词人的词作,多为歌妓应歌佐欢

而作,正如欧阳炯《花间集叙》

所描述的:“有绮筳公子,绣幌

佳人,递叶叶之花菚,文抽丽锦;

举芊芊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

请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词是

再花间樽前由“公子”写出来,

交由“佳人”演唱的。因而“男

子而作闺音”就成为了词体特殊

的表达方式。因与演唱者的女性

特点有关,词的题材内容多写艳

情,风格追求婉丽绮靡,“香而

软”为其典型表征。南唐词步《花

间》后尘,依然以艳情为主要内

容,柔靡为基本风格。中主李璟

和冯延巳等人醉心与“反而更乍

起,吹皱一池春水”和“小楼吹

彻玉笙寒”之类精细刻画女子心

理的所谓“警策”之句,于词的

主题风格均无新的开拓。南唐词

虽有李后主沦为阶下囚之后“变

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新

变,但并未对改变词坛风气起到

根本的作用。词坛风尚的重大变

化开始与北宋。北宋初中期,一

方面有以晏、欧为代表的“本色”

词人群,承继着花间南唐的余

绪,一方面词坛已开始了变革的

动荡。首先诗柳永创制满词,以

俚俗之词赢得社会下层受众的

欢迎。其次是苏轼再词中强化创

作主体意识,展示豪放旷达阳刚

之美,开辟了词体的新天地。正

如宋人胡寅《向子堙酒边词序》

所说:“柳卿后出,掩众制而尽

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

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

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

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

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然而

柳永的词虽有“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但因

其俚俗“尘下”而遭致文人阵营

的抨击。苏轼“以诗为词”,不

免对词体的特性有所忽视,因而

苏轼的词风再当时并不为词坛

的主流所认同。别送中后期,周

邦彦调和雅与俗、抒情与应歌的

矛盾,折衷于柳苏之间,形成了

典丽精工、浑厚博雅、集传统婉

约体之大成的清真体,或曰“大

冕词风”。词体经北宋词人的努

力,再南渡之间作为一种艺术形

式已达到巅峰,后继者似已难以

为继。南渡之后辛弃疾登上词

坛,从词体的发展演变的历史看

来,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对他是一

个严峻的挑战,缪对此曾有精当

的描述:子苏轼开拓词之领域,

稼轩继之,益为恢宏,重在言志,

非徒应歌,无意不可入,无事不

可言。就扩大词体而论,此种转

变未尝非进步,然所难者,在如

何仍能保持词体要渺凄迷之特

美,不然成为押韵之文,领域虽

开拓,而词之所以为词者亦亡

矣。秦、晏以写男女之情,内容

与体裁相得而彰,其势甚顺。稼

轩以词写感事忧时之雄怀壮志,

相反之物而调剂浑融之,其事较

难。正是再这种传统与开拓,本

色与新变的冲突中,辛弃疾探索

出了一条相反相成、调剂浑融的

道路,创立了稼轩体这种新的体

式。稼轩体再南宋特殊的社会文

化环境和时代审美主潮作用下,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开辟了

新的词体,并形成了新的词派,

有力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这种

新的“稼轩体”具有一下四个特

征:第一、稼轩以绝大的阳刚之

气一改传统的绮靡,以词抒情言

志,用词来干预家国大事,提高

和强化了词的文字功能,使词从

单弱的应歌之体彻底演变为一

种独立、完善的新体抒情诗。第

二、稼轩全力作词,使词体变成

了体现创作主体完整人格与表

现多方面生活,展示词人全部心

灵世界的工具。第三、稼轩汲取

了前人多种表现手法,,尤其是

苏轼的“以诗为词”,进一步引进古文手段,“以文为词”,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第四、在词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上,稼轩完成了从单纯的阴柔之美向融阳刚之美为一体的新特质的转变,实现了词体文学风格的多元化。“稼轩体”再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将词体特有的幽微要渺的特质与时代的风云际会结合再一起,既保持了词体的审美特色,又融入了时代精神,强化了词体的生命力。

6试述辛弃疾研究评论史

(1)松烟时期的稼轩词评论

辛弃疾的门人范开与公元1188年编成了《稼轩词》,并作《稼轩词序》,对辛弃疾词的特点和价值做出了评价,由此拉开了辛词批评研究的帷幕。范开此《序》诗才哦能通过素食辛弃疾的比较中展开辛词的特点的。范开指出:“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于学坡也。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坡若也”人们仅看到苏、辛分割皆为豪放,就将二人相提并论,实为浮浅之见,二人词风相似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词都是由充沛的思想感情的蕴积为基础,新机器“意不在于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词不能不尔也”。辛弃疾在时代的感召下,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写于词中,豪情壮志充溢于词。又经辛派词人的发扬广大,豪放词风和词派已成为南宋词坛一道夺目的风景。因而南宋人论辛词往往集中于其豪放词风的评价,既有给予充分肯定的,也有持批评态度的。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韃,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刘层翁进一步上溯至苏轼,充分肯定了豪放词风的审美价值: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如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坚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元好问《自题乐府引》更是将苏辛视为词坛主流,极为推崇:“乐府以来,东坡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对稼轩词予以充分肯定的论者,皆从以诗为词,以论为词,用词抒发文人志士豪放壮志的角度立论,因而高度评价了稼轩词激昂的爱国,报国之情和豪放的风格的价值。持词的本色当行的观念的词论者往往批评辛词粗豪,如詹傅《笑笑词序》说:“近世词人。。。。如辛稼轩,非不可喜,然其失也粗豪”张炎《词源》卷下也说:“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南宋末年,词坛流行以求词律规范和寓言精工为主要内容的典雅风气,加之辛派后学流弊的影响,连累稼轩也遭受责难。

(2)明2清时期的稼轩评论. 明代诗词史上的“中衰期”,词坛风气颓靡纤弱,明代的词学观念更是固守所谓本色当行的传统。明人论词偏好区分正变,以婉丽为正,豪放为变。对待正变的态度又以崇正抑变为主。因而稼轩的豪放风格往往受到词论者的批评。如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词的特点诗:“婉栾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

近俗也”“词须宛转绵丽,浅至

寰峭,挟春月烟花与闺内奏之

一,一语之艳,令人魂绝;一字

之功,令人色飞,乃为贵耳。至

于慷慨磊落,纵横豪爽,抑亦其

次,不可作耳。作则宁为大雅罪

人,勿儒冠而胡服也”受这种词

体观念的影响,他将南唐李璟、

李和北宋的晏殊,晏几道称之为

“词之正宗也”而认为“幼安辩

而奇,又其次也,词之变体也”。

具有明显的崇正抑变的态度。明

代的徐君野也说:“正宗易安第

一,旁宗幼安第一”与王世贞的

态度近似。王骥德本为曲学家,

特别重视词曲的音乐性,从重视

词体特征的角度出发,王骥德明

确地排斥苏辛的豪放词风,《曲

律》卷四说:“词曲不尚雄劲险

峻,只一味妩媚闲艳,便称合作,

诗故苏长公,辛幼安并置两庑,

不得入室”基于这种偏颇的认

识,明代对稼轩词的评价几无可

取。清代诗词学的“中兴”时期,

尤其在词学理论上取得了很高

的成就,因而对辛弃疾词的认识

进一步深化。清代对辛弃疾词的

评价颇不一致,有的论者沿袭明

代的论调,未能给于辛词正确的

评价.如浙西词派以姜、张炎的

清空、雅正为宗旨,不免轻视苏

辛的豪放风格.将辛词视为”非

正宗”、“非正位而不能给于正确

的认识。如曹溶《古今词话序说:

“上不牵累唐诗,下不滥侵元曲

者,词之正位也。豪旷不冒苏、

辛,秽亵不落周柳者,词之大家

也。“顾咸三说:宋名家词最盛,

体非一格:辛、苏之雄放豪宕,

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

各极其妙,而姜白石、张叔厚辈

以冲淡秀洁,得词之中正”浙派

中期的厉鹗则用画史上的流派

加以比喻:“以词譬之画,画家

以南宗胜北宗。稼轩、后村诸人,

西词之北宗也;清真、白石诸人,

词之南宗也”推崇正体,贬抑变

体,将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

风置于等而下之的地位

而充分肯定辛弃疾词的价值的

批评理论再清代词学批评史上

还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康熙年间

以陈维松为领袖的阳慕词派力

主以豪健之风抒抑郁慷慨之气,

辛弃疾词的价值又受到重视,陈

维松<词选序>说:“东坡,稼轩

诸长调,有乎如杜莆之歌行与西

京之乐府也”陈维松本人的词风

豪放刚健,时人有辛弃疾后身之

评,王士祯《倚声初集序》将辛

词概括为“英雄之词”。雍乾时

期的王时翔将辛弃疾置于唐宋

词史的发展史加以认识:词自晚

唐温、韦主于柔婉,五季之末李

后主以哀艳之辞倡于上,而下皆

靡然从之。如宋号为极盛,然欧

阳、秦、黄诸君子且不免相沿袭,

周、柳之徒无论已,独苏长公能

盘硬语与时异,趋而复失之粗。

南渡后的辛稼轩寄情与豪宕中,

其所直往往苞凉悲壮,再古乐府

与魏武,斯可语于诗之变雅矣。

既指出了苏辛对传统的词风的

突破,又将苏辛风格加以表叫,

“寄情与豪宕中”之论说得极为

精当。清人论词亦好言正变,与

上面介绍的明代崇正抑变的认

识相对立,而是只分正变,不加

轩轾。具体到对稼轩词的认识既

是:认定其为“变体“”变调“,

又充分肯定其价值。如乾隆时期

撰成的《四库全书总目。稼轩词

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

不可一世之慨,于依声家为变

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

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

废“。王盛鸣说:”东坡、稼轩

英雄本色语,何尝不令人欲歌欲

泣。文章能感人,便是可传,何

必净洗艳粉香脂与铜琵铁板乎

“虽为变体,别宗,但与正体、

正宗相比亦毫不逊色。清代中后

期的常州词派论词虽并未独尊

辛弃疾,但仍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张惠言“词选序“即把辛弃疾

视为:”渊渊乎文有其质“的八

家之以给于充分肯定,周济《介

存斋论词杂者》进而分析:”稼

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

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

然其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

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

久也“可谓稼轩的知音。周济《宋

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还提出了学

词途径:”问途碧山,历梦窗、

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这条

途径成为常州词派的”家法“而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清代对辛弃疾词风的认识进一

步深化,尤其对辛词艺术渊源的

认识值得称道。如邹袛谟《远志

斋词衷》探讨了辛词受庄子的影

响:“稼轩雄浑雅健,自是本色,

俱从南华冲虚得来“辛词的豪放

与后世追摹者的呼喊叫嚣有着

本质的区别,在于辛词具有深厚

的内涵。指出辛词具有庄子的”

冲虚“的内涵可谓深刻之论。刘

熙载《词概》还针对明代及清初

视稼轩词为”变调“并加以贬抑

的论调加以反驳:”苏、辛皆至

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

,悉出于温柔敦厚。或以粗狂托

苏、辛,固宜有视苏、辛为别调

者哉“。清人论稼轩词常常从比

较入手,如辛与苏轼、辛与刘过

等,在比较中显示辛词的特点,

在比较中突出辛词的成就。常州

词派的周济论稼轩词往往从论

杜辛异同处立论,如他在《介存

斋论词杂著》中说:“世以苏、

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

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

之词,不可同日而语也。后人以

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

其情。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

后人万不能及“在《宋四家词选

目录序论》中也说:”苏、辛并

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

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

沈著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

无不传其衣钵,固为可同年而语

也。稼轩由北开南,梦窗由南追

北,诗词家转境“所论皆能探到

苏辛二人风格精髓,有助于后人

对苏、辛风格特征的认识

把辛弃疾与辛派词人相对比也

是清人常论及的话题,如辛与刘

过。辛弃疾的词豪放而要渺,有

阳刚阴柔相济之美。而刘过则意

一味追求豪放,不免堕于粗豪。

这一点宋人也曾指出过,如陈模

曾举刘过《沁园春》词说:“岁

颇似其豪,而未免与粗“清人再

对稼轩词有更为全面深入认识

的基础之上,作了进一步的比

较。如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

说:”辛弃疾词肝胆激烈,有奇

气,腹有诗书,足以运之,故喜

用《四书》成语,如自己

出,。。。。。。。为词家另一派。然

学之稍粗则堕恶道。其时为稼轩

客如龙洲刘过,每学其法,时多

称之,然失之粗劣。“谢章铤《赌

棋山庄词话》卷十二则说:”刘

之于辛,有其豪而无其雅“这些

评论对我们认识辛弃疾词的技

术价值,以及全面认识豪放词派

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1)现代辛弃疾研究

(2)与古代词话评点、印象式

的批评不同,现代词学洋酒注重

系统性。文献与理论想相结合,

社会批评也创作心理研究相结

合,是20世纪辛弃疾研究的特

点。邓广铭诗辛弃疾研究用工最

深,成就最高的学者。他在关于

辛弃疾的生平和稼轩词的编年

注释方面的研究陈国为研究界

所推重。

第一、在辛弃疾生平的研究方

面,邓广铭用力最勤。清人辛启

泰曾编撰有《稼轩先生年谱》,

20世纪初,王伯祥撰有《辛弃疾

的生平》,陈思撰有《辛稼轩先

生年谱》,吴世昌撰《辛弃疾》,

梁启超也编有《辛稼轩先生年

谱》。以上几种论著或过于简略,

或未完成,皆有缺失。20世纪

30年代,邓广铭遍考南宋中亚文

献,撰成《辛稼轩年谱》,1947

年又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加增订

于199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

版。再这部《年谱》中,辛弃疾

的生平经历的重要内容都有了

清晰准确的描述。邓广铭还于

1956年出版了《辛弃疾传》,不

仅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辛弃疾创

作的起始、高潮、特点及背景,

而且把辛弃疾作为一个具有多

方面才智的英雄人物,力图再现

其一生抱负、遭际和作为第二、

再辛弃疾词的整理,编年、注释

方面,邓广铭有《稼轩词编年笺

注》。此书与1956年由上海古典

文学出版社出版,1978年经作者

修订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

1993年又由作者重新修改和补

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第三

版。此书与《辛稼轩年谱》在内

容上互为表里,相互参证。此书

广征博引古今各种文献资料,排

比考订,为大多数的辛词作了编

年,并详细注出了辛词所使用的

绝大多数典故的出处,附录了记

载某些词本事的材料以及诸家

酬赠词。《稼轩词编年笺注》资

料祥赡,编年翔实可信,是迄今

为止最好的辛词编年注释本.

第三、有关辛弃疾的研究一致是

学术界的热点,今年来发表的有

关辛弃疾研究的专著论文的苏

两也居于唐宋词各大家的前列.

今年来出版的唐宋词研究著作,

如<唐宋词通论>、<唐宋词史>、

<唐宋词十七讲>、<唐宋词流派

史><南宋词史>等,均以专章岁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加以论述,

显示出对辛弃疾再唐宋词史上

地位的重视.今年来还出版了一

批辛弃疾研究的著作,如吴则虞

<辛弃疾词选集>、徐汉明的《辛

弃疾全集》,佟培基等《辛弃疾

选集》,均值得称道。值得介绍

的还有刘扬忠的《辛弃疾词心探

微》和巩本栋的《辛弃疾评传》,

前者诗辛弃疾词思想艺术研究

的专著,尤以对稼轩词的特色再

唐宋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论

述为其特色。后者作为“中国思

想家评传丛书”的一种,与以往

的辛弃疾评传相比自有特色。此

书不仅注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和创作成就,而且列专章研究辛

弃疾的文学思想和审美情趣,颇

有创见。近年来有关辛弃疾研究

的论题很多,下面选取四个问题

作简要介绍:

第一‘关于“稼轩体”。辛词再

南宋即颇受推重,不少词人追摩

其风格填词,于是便有了“稼轩

风”、“稼轩体”的称谓。如宋人

戴复古《望江南》云:“诗律变

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

宋人蒋捷《水龙吟》自注云:“效

稼轩体,招落梅之魂”清人陈廷

焯《白雨斋词话》卷八划分唐宋

词流派,其中“辛稼轩为一体”。

所谓稼轩体即为辛弃疾词独特

的风格。岁稼轩体的认识,是研

究者普通关注的焦点,但也有不

尽相同的阐释。如吴熊和《唐宋

词通论》说:“摧刚为柔,心危

词苦,尤为辛词中独创的风格”

杨海明《唐宋词史》则将辛词的

风格概括为“亦刚亦柔与亦庄亦

谐”。陶尔夫《南宋词史》则用

“雄豪、博大、隽峭”凝练地概

括了稼轩体的特色。施译对有

《论稼轩体》一文专门探讨这一

范畴:辛词有三种表现形式:英

雄语、妩媚语、闲适语,他们构

成了稼轩体。并且额“其姿态、

其面目、其风味繁复多样。”从

而将稼轩体理解为“对立统一”

的又动态变化的范畴。

第二,金初吴蔡体与稼轩的词学

渊源。“吴蔡”是指金朝初期词

人吴激和蔡松年。北宋灭亡以

后,苏轼词派分为南北二支。吴、

蔡即北派的代表,诗苏轼豪放词

风在北方金源的发展。关于辛弃

疾的词学渊源,论者多谈及苏轼

的影响,而对价选所受到的金源

别拍的影响有所忽略。其实再

《宋史。辛弃疾传》中已有稼轩

“少师蔡伯坚“缝纫记载。近年

来有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金朝”吴

蔡体“与稼轩词的关系,指出了

北派亦是稼轩词学的源头。这方

面的研究对理清豪放词派的源

流发展,深化对辛词风格形成的

内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第三辛

词的艺术渊源。清人吴衡照《莲

子居词话》卷一曾评价辛词到:

“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

《论》《孟》《诗小序》《左氏春

秋》《南华》《离骚》《史》《汉》

《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

运用,弥见其比例之峭“此论不

仅指出了辛词的独特的艺术风

格,也指出了稼轩的深广的艺术

渊源。不少论者即受此论启发,

进一步探讨了辛弃疾词与屈原、

庄子、陶渊明、杜莆做平之间的

广西。如袁行霈《辛词与陶词》

一文认为稼轩有60受词涉及陶

渊明,之所以如此,乃因为二人

有几个契合点:一是归隐,二是

酒,三是对友情的重视。通过考

察得到了一个新的认识:”辛弃

疾词人是战士与隐士的统一“有

学者指出辛词与杜诗有关者竟

达140首之多,师杜是辛词的一

个重要现象。这些论文皆能发前

人所未发,却论断精辟。第四,

有关辛弃疾生平经历的补正。辛

弃疾的生平虽经邓广铭等学者

的梳理考证而大体明晰,但仍有

若干疑点尚待解决,如稼轩任江

判后的行踪即是一例。1984年辛

更儒发表《》跋(铅山辛氏宗谱)

和(辛稼轩历仕始末)》认为江

西铅山新发现的《辛氏宗谱》和

《宋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辛

公)稼轩历仕始末》所载稼轩江

阴判任满改任广德军(今安徽广

德县)通判一事可补史传中的这

段空白。此论得到了研究界的广

泛赞同,邓广铭已在其《辛稼轩

年谱》和《稼轩词编年笺注》之

中加以采用。

7简述关汉卿思想的复杂性

关汉卿作为再在金元易代之际

沦入市斤间的落魄文人,他对蒙

元入主中原所造成的伦理文化

解体和社会的混乱无序忧国深

沉的忧患,对科举取士的废止所

导致的仕进无门产生国忧伤和苦闷,但长期混迹青楼的颓唐生涯,却培植了他风流自适、滑稽佻达,甚至玩世不恭,放纵不检的狂狷性格,正如《析津志。名宦传》中所谓“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他在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不无狞厉地自我宣称:”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甚至以无所顾忌的傲岸姿态公开向世俗挑战:”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暴、,响铛铛一粒铜豌豆“”则除是阎王亲召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气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种与唐宋文人所恪守的人格范型迥然有异的以世俗享乐为求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固然带有整体上”垮掉的一代“的文士阶层心理畸变的印痕,但也未尝不是贵己重身,务实弃虚的市民意识濡染同化的结果

与众多书会才人一样,关汉卿由被迫到自觉地杂剧艺人联手编演杂剧的艺术活动,使他逐步认同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主动走出自我失落、精神迷惘的人性误区,不失时机地从通俗质朴的民间文艺中汲取滋养,将满腹才学倾注到“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的杂剧创作活动中,代民立言,为民请命,揭露强权政治所酿成的斑斑罪恶,把下层百姓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搬上舞台,最大限度的传达被压迫者愤郁不平的心声,以如

的巨笔描绘出时代生活的艺术画卷,以冷峻而睿智的思致赋予其剧作直面现实、谋求医治民族心理创伤、挽救社会危机的现实品格。正如黄天骥等先生所指出的:关汉卿是”一位勇于以杂剧创作来干预生活积极入世的作家,又是一位倜傥不羁的浪子,还往往流露出再现实中碰壁之后解脱自嘲、狂逸自雄的心态“总之,这多层面的矛盾,是社会文化思潮来回激荡的产物。惟其如此,关汉卿才成为文学史上一位说不尽的人物

8简述20世纪关汉卿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自20世纪百余年来的关汉卿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国学创新阶段。晚清以前的戏曲文献,对关汉卿只保留了一些零星片段的记载,其中包括小传、交游、逸闻和作品点评。这些散见的记录,因多出于传闻,简单而凌乱,甚至连关汉卿的本名都无从得知。进入现代以来,王国维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曲理论巨著《宋元戏曲史》,打开了古代通向现代的学术通道,现代雪人依据《中原音韵》、《录鬼簿》《青楼集》等极其有限的珍贵戏曲文献,对关汉卿的年代、籍贯、号别、官职以及著作归属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考察研究,基本理清了这位伟大戏剧家生平线索,对其保存下来的杂剧作品进行了认真而全面的考订清理。20世纪20年代以后,一大批具有现代学术品位的文学史著作都为元杂剧和关汉卿开辟了专门的章节。戏曲理论专著也以强劲的势头陆续付梓印行。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都对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研究表现出满腔热情,并以《读曲小记》(其中有专门

考证关汉卿年代的论文)《中国

小说史略》等学术专著和高质量

的论文发挥着长度哦啊和推动

作用。王季烈、孙楷第,郑振铎、

隋树森、赵景深、顾肇仓、傅惜

华、吴晓铃、王季思等再整理元

人戏曲文献、考察元剧作家作品

等基础工程上倾注了巨大的心

思。

(2)社会学研究炽盛阶段。20

世纪50年代初,学者们努力学

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

关汉卿剧作的社会作用、文学成

就等进行了探讨。其中,关氏生

平的研究,关剧的创作倾向、人

物形象、语言特色及作品真伪源

流等问题的研究等都得到长足

发展。这一阶段的关汉卿研究以

具有相当水平,并且逐步走向科

学和成熟。但这一时期毕竟是戏

曲研究者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

史观的初始阶段,再加上政治气

候的影响,研究中不免有生硬偏

颇的地方

(3)学术本体回归阶段。“文革

“后关汉卿研究走上了科学化

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关汉

卿研究产生了飞跃,佳作层出不

穷,为以往各个时期所不能比

拟。如元曲表现的时代精神,关

氏的爱情理想和爱情描写,关剧

的结构,关汉卿与南戏的关系,

关汉卿及其剧作的比较研究等

均有重大创获。在文献研究方

面,王学奇等《关汉卿全集校注》

是”关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制。

李汉秋、袁有芬《关汉卿研究资

料》,王钢《关汉卿研究资料汇

考》为关汉卿研究提供了翔实可

靠的资料。谭正璧《元曲六大家

评传》,钟林斌《关汉卿戏剧论

稿》,亦各有所长

9简述《窦娥冤》中的鬼魂诉冤

与清官断狱描写

关于《窦娥冤》第四折鬼魂诉冤

和清官断狱这场戏,论者可谓见

仁见智。有学者指责关汉卿“宣

扬封建迷信“,批评此折有”麻

痹人民斗争意志“的消极作用,

是严重的”败笔“。对此,我们

不敢苟同,因为这种带有政治评

判色彩的分男,至少是对剧作家

心理现实和创作动机严重隔膜

所造成的误解。如果硬要说该剧

的主题是借窦娥被屈杀来抨击

现实、否定专制,那么第三折《正

宫》套曲的淋漓宣泄已足以让观

众解颐振奋,就没有必要让悲剧

主人公临刑前罚下三桩誓愿,当

然也就无须乎”画蛇添足“地再

敷衍一场鬼魂戏了。然而,人们

不禁要问:“窦娥罚下三桩狠愿

到底图的是什么?她既已成为

地狱中的冤魂,”平凡“又有何

用?再听听窦娥戚怨无助的自

白吧:”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

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第一

折(天下乐))“本一点孝顺的心

怀,到做了惹祸的胚胎。”(第四

折(梅花酒))即使是在阴司地

府,她仍念念不忘的敦劝作了高

官的父亲,一定要惩恶扬善,为

官清正:“从今后吧金牌势剑从

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

子分忧,万民除害”(第四折(鸳

鸯煞尾))她的冤魂夜闯官衙,

既是“争到头竞到底”不妥协斗

争精神的延续,更是捍卫自己的

清白、维护人格尊严的顽强意志

的进一步高扬。做了两淮提刑肃

政廉访使的窦天章的出现,正式

昭雪冤案、还窦娥一个清白的最

佳人选。为一个被屈杀的贞魂雪

冤平反,让社会恢复公理和道

德,正是挣扎在蒙元铁血政权之

下的黎民百姓莫大的期翼。窦娥

是伦理制下贞孝的典范,而贞孝

又是传统观念中最具普泛意义

的道德信条,推崇和彰显全贞全

孝的性格行为,借助窦娥冤狱平

反的理想结局表达伦理道德复

归的意向,正式关汉卿创作动机

之所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人民大众对发之和王道的期盼

10简述关汉卿公案剧中所体现

的人民大众对法制与王道的期

从基本可确认为关汉卿所作的

现存十五种杂剧的题材类型来

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即

是社会剧(亦可叫公案剧),它

包括《窦娥冤》《蝴蝶梦》《鲁斋

郎》《绯衣梦》等。除《窦娥冤》

外,《蝴蝶梦》、《鲁斋郎》《绯衣

梦》均为以清官断狱为题材的公

案戏,所不同的是前两种出现的

清官诗包拯,后者则换成了“开

封府尹”钱可。无论是包拯还是

钱可,大地都以宋代社会为依

托,而反映的却是元代的现实情

状。以包拯为代表的清官在元代

舞台上的活跃,实质上是元代吏

治黑暗、权钱肆虐、民怨沸腾的

变形反映;而出现在大量社会剧

中的“权豪势要”,则显然是蒙

元治下特权阶层的缩影。剧中专

以惩治衙内权豪为职事、民众有

口皆碑的包拯,无疑是民众意愿

和智慧的结晶,他几乎可看成是

被压迫者与权势者作斗争的精

神支柱,一把惩治邪恶的尚方宝

剑;而剧中的“开封府”,则不。

于是老百姓心目中唯一可信赖

的公正衙门,或曰是代表善良和

正义的一爿道德法庭,这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人民大众对法治

和王道的期盼,尽管这期盼难免

会带上梦幻般的色彩。

11简述《救风尘》中的赵盼儿形

赵盼儿是关汉卿倾注满腔心血

雕塑而成的风尘女侠形象。这一

智勇色艺兼备的巾帼英豪是在

戏剧冲突展开的进程中、在与其

他戏剧角色的强烈对比中闪亮

登场的,赵盼儿舍身相救的宋引

章诗歌涉世未深的青楼女子,她

单纯而不免虚荣,渴望从良嫁人

却又易于被嫖客的假象所迷惑。

赵盼儿营救结义姊妹的狡猾对

手周舍是官宦子弟加奸商的恶

棍,他是郑州同知之子,自称“酒

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

年”,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作

为风月场上的老手,他有一套蛊

惑人心的高超骗术;官僚家庭的

熏陶和长期经商的阅历,又培植

了他虚伪奸猾,残忍暴虐的性

格。面对这样一个嘉华凶恶的

“花台子弟”,赵盼儿搭救宋引

章的行动一开始就处在极为不

利的被动局面之下。她必须周密

安排,谨慎行事,任何疏忽和差

错都可能导致。不看设想的后

果。开初她曾想到用金钱为引章

赎身,但听说周舍曾养颜“则有

打死的,无有买休卖休的”,颇

费了一番抽出。凭着她对情场淫

恶之徒的了如指掌,决计以风月

手段智救引章出贼手。为此,她

对自己的营救计划进行了周密

安排。为让周舍着迷上钩,她吧

自己打扮得“别样儿娇柔”,自

信教“那厮爱女娘的心,见的便

似驴共狗,卖弄他玲珑剔透。(同

上(浪里来煞)“割舍的一不做

二不休,拼了个由他咒也波咒。

不是我说大口,怎出得我者烟月

手!”)她充分利用周舍生性好色

的致命弱点,经过两三个回合的

较量,终于赚得了休书”。毫无

社会地位的赵盼儿,靠着她的天

然姿色,靠着风月场中惯熟的逢

场作戏手段,靠着对风尘姊妹的

一腔真情,靠着对青楼女子人格

尊严的维护和对被屈辱者不幸

命运的顽强抗争精神,更靠着她

过人的智慧和胆识,赢得了营救

落难姊妹、成全士妓姻缘的宝贵

胜利。这是一场处在社会底层的

弱者的胜利,当然也是精神人格

领域不屈的强者的胜利。这场恶

者受惩、弱者获救的情场斗争。

使全剧充满了令人解颐的戏剧

气氛,为被侮辱、被损害的风尘

女性竖起了一座威尔的丰碑

12简述《望江亭》中谭记儿形象

的典型意义

《望江亭》直接触及了寡妇改嫁

这一封建时代最敏感的社会问

题,关汉卿借助其笔下人物谭记

儿与白士中传奇式的婚姻故事,

令人信服地做出了肯定性的回

答。单从对“一女不嫁二夫”这

一礼教信条的大胆突破而论,

《望江亭》不仅再元代,而且在

整个封建社会后期都是一盏引

导广大妇女挣脱礼教羁绊、争取

资助命运的指路明灯。谭记儿是

丧偶寡居的年轻女子,奉旨王潭

州为理的白士中路过清安观,探

望再观中作主持的姑姑。经白道

姑撮合,谭记儿嫁于白士中,一

同往潭州赴任。权豪势要扬衙内

早就垂涎谭记儿美色,闻听已被

白娶走,大为光火,带上捕人文

书并势剑金牌,径往潭州取白士

中首级,为救丈夫,谭记儿扮成

渔妇,登上杨衙内官船,假意与

衙内调情,将其灌醉,盗走文书

和金牌势剑,化险为夷。杨衙内

因遗失势剑金牌,被朝廷贬为庶

民。谭记儿寡居三载,从孤独凄

凉的痛切体验中,对扼杀人的生

理与心理本能的伦理说教由衷

的憎恶,并由憎恶诅咒走向公开

对抗,在她改嫁白士中并为捍卫

自主婚姻而智斗杨衙内的传奇

式经历中,处处洋溢着争取人格

独立和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光

辉,甚至带有某些市斤女性和风

尘女侠的泼辣和无畏。与窦娥的

贞孝自持、以礼克情明显不同,

谭记儿毫不掩饰“香闺少女”对

“朝云暮雨”的爱恋,公然告白

“那个肯凤只鸾单?这愁烦恰

便似海来深,可兀的无边岸!怎

守得三贞九烈,敢早着了钻懒帮

闲。”(第一折(混江龙))当老道

姑亲自做媒劝其改嫁信任潭州

理官白士中,由于事出突然,碍

于白道姑强人所难,她没有草率

答应,但并为恪守”一马难将两

鞍。“的贞洁观念,而是没有得到

面前的陌生男子哪怕诗一言半

语的承诺.知道白士中诚恳地答

应了她提出的”肯作一心人,不

转关”的要求,她才应允了这桩

婚事,并特地剖白了心迹:”非是

我拿班,只怕他将咱轻慢”(第一

折(后庭花))也正式基于对失而

复得的美满婚姻的珍视,她才甘

冒风险,化作渔妇,夜上官船,以

美貌和智慧和色狼作面对面的

较量,直到以假意的”雨约云期”

赚取金牌势剑和捕人文书,把”

赖骨顽皮”的杨衙内送上被告席.

从中表现出的不让须眉的胆识

和市斤青楼女子才具备的泼辣

顽练,大有挣脱礼教羁

谋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的潜

在势头.

13简述关汉卿风月剧深厚的人

道主义精神

与借士妓之恋以调节自身的心

理失衡,表现元代书会作家”集

体无意识”的众多爱情风月据有

所不同,关汉卿从前人和当代人

不敢或不愿选择的角度,勇敢地

解剖病态的社会,关切再社会道

德期待与卖笑生涯中妓女的两

难处境.不仅用<赵盼儿><金线

池>加以揭露,而且还用《谢天

香》写出了社会道德期待的史记

破裂,以及人格尊严被践踏之下

人性的挣扎和勃动,把人性的本

能追求还给被剥夺了起码人权

的女性。这种沉重的交还当然无

由引发美好的情愫,却能唤起深

切的痛楚;而这种沉重的痛楚感

恰恰来自于剧作家对人物形象

的重视描绘。当我们痛感秉性不

俗、才思敏捷的谢天香何以对生

活要求的层次那么低微,痛感她

过于委屈求安,甚至有些厌恶她

诗时,也同时深深感受到了作者

入木三分而不露声色的精湛笔

力。正式在这一点上,关汉卿不

仅超越了同时代的作家,也超越

了自身的道德与意识局限,如实

地揭示出娼妓制度摧残人性的

本质,体现出伟大戏剧家深厚的

人道主义精神

14试述《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窦娥冤》尽管也设置了一个清

官断狱的关目,但并非一般意义

上的公案戏,其戏剧冲突的激烈

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社会

剧或公案剧。关汉卿的伟大之处

在于成功地把外在的社会性冲

突引入了心理意识层面,既揭示

了悲剧主人公惨遭虐杀的直接

的或显性的社会根源,也深刻的

剖析了导致这位善良孤弱的年

轻女性负屈衔冤而死的思想根

源。简而言之,《窦娥冤》的戏

剧冲突表现为外在的善、恶冲突

与潜在的情感、理念冲突扭结的

符合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沉

潜与主人公命运悲剧伸出的情

感意志与道德理念冲突的如实

显现,才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永恒

生命力之所在。再剧作清关关目

提供的显性社会层面上,导致窦

娥被屈杀的灾祸之由有三个:高

利贷剥削酿成的人性丧失,流氓

恶势力横行给民总生存带来的

威胁,官府贪赃枉法、扭曲作直

对无辜生灵的血腥残害。窦娥七

岁时,其父窦天章将其作为高利

贷的抵押品送给蔡婆;蔡婆因向

赛卢医索讨银债引来杀身之祸,

碰巧被路过的张驴儿父子救下,

却又受其要挟,引狼入室,酿成

儿媳被冤杀的惨剧。窦娥诗高利

贷的直接受害者,而蔡婆既是高

利贷的受益者,又是自取其祸的

受害者。张驴儿父子解雇强入民

宅,足见元代社会恶势力的无孔

不入。张驴儿为谋夺窦娥为妻,

从赛卢医处购得毒药,乘人不备

放入羊肚儿汤中,没成想毒死了

亲父,却反咬一口,无限窦娥药

杀“公公”,强逼“私休”。窦娥

自知清白,情缘“官休”,可贪

婪愚蠢的桃杌。太守竟听信张

驴儿一面之辞,定她个杀人死

罪。窦娥宁死不招,残暴的官吏

便以拷打其婆母相威逼,迫使窦

娥画供屈招,被打入死牢。在楚

州太守桃杌身上,集中体现了元

代官吏的贪暴和官府的黑暗。以

及本来是曲直分明的案件,却被

他葫芦提审得一团糟,轻易地放

过杀人凶犯,反把孤苦无助的善

良女子送上断头台。如果我们的

目光仅仅停留再单一的社会冲

突的层面上,作为戏剧冲突高潮

的第三折自然是悲剧主人公与

虐人害物的官府及其所倚恃的专制政权全面对峙,并在所有真诚的愿望彻底破灭的生死关头,再也抑制不住满腔的悲愤向素所敬畏的天地生灵发出了严正的抗议。窦娥再刑场上对主宰人类寿夭祸福的上界神权的诅咒,实质上是对制造冤狱,害生灵的人间政权的血泪控诉,表现了一位善良无辜的女性再生命被剥夺前的瞬间内朦胧的觉醒。以往的论著,也正把剧作的主题定位于鞭韃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这一崇高的思想境界之上。我们想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评价本亦无可厚非,但仅仅把《窦娥冤》的主题限制在这样单一的社会层面上,就不足以揭示窦娥悲剧根源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也不足以说明窦娥形象何以具有感天动地的巨大艺术震撼力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正由于处在传统文化断裂与市民意识高涨这一超常时期的关汉卿各体意识的多元性和矛盾性,才妒意用精湛的艺术笔力塑造了窦娥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精神内涵的悲剧形象;也正因为她是元代社会特有的“这一个”,。所以才产生了无可替代的永恒的魅力。我们想要强调的是掩映再《窦娥冤》外在的善、恶对峙的社会冲突背后的情感和理念的冲突,即潜藏于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愿望与礼教信条、道德规范您的激烈冲撞。从这个角度说,《窦娥冤》又是强权制下的一位贞烈女子的人格悲剧和命运悲剧。窦娥乳名端云,出生于书香之家,不幸母亲早逝,家境贫寒,七岁上为抵债被父亲送与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与蔡婆之子成婚,婚后不久丈夫即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幼年所受的教养,被卖到蔡家以后心灵上承受的磨难,尤其是寡居三年体验到的人生心酸,像是层层永远拨不开的阴云,逼迫她对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深信不疑,自感命苦,守孝励节,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内容。这种青灯空房的孤凄生涯带给她的痛苦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可为了盼得来世命运的转机,她食苦若饴般地默默打发着寂寥的时光L仙吕.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混江龙)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费寝何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日心头.催人泪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 ,断人肠的是剔团。月色挂妆楼.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心绪悠悠。这两支曲子,隐隐透露出尚在青春芳龄的窦娥难以名状的痛苦和悲哀.者”数年禁受”的寡居生活所积压的”满腹闲愁”,诗那样的沉重、烦闷、焦灼、惆怅,又是那样的难以抑制和羞于启齿.绣前的烂漫花枝,妆楼上的一团月色,给她孤寂的心田带来的是无尽的凄楚和幽怨,对着春花和满月,她只有热泪涌流,肝肠寸断.奔突于青春血液中的情感欲求和守贞服孝的礼教信条构成的尖锐对峙,使他对主宰人间生老病死的命运之神产生了莫名的畏惧和疑虑:”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第一折(油葫芦))但转瞬之间又为无意中冒出的对命运的怀疑深自忏悔:”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

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伺候,我将这服孝守,

我言词须应口.”(同上(天下乐))

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这种无异

于一潭死水般的索漠生活也被

流氓张驴儿父子的突然闯入而

搅乱了.就是这样一个命苦到不

能再苦、善良到无可再善良的弱

女子,为了维护传统的贞洁关娘

和起码的人格尊严、却被黑暗腐

朽的专制政权推上了刑场!<窦

娥冤>外在的善、恶冲突与潜在

的情感、理念冲突相互扭结的复

合形态的喜酒冲突在此到了完

美的显现

15《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分

窦娥七岁时,其父窦天章将其作

为高利贷的抵押品送给蔡婆,蔡

婆因向赛卢医索讨银债引来杀

身之祸,碰巧被路过的张驴儿父

子救下,却又受其要挟,引狼入

室,酿成儿媳被冤杀的惨剧.张

驴儿为谋夺窦娥为妻,从赛卢医

处购得毒药.乘人不备放入羊肚

儿汤中,没成想毒死了亲夫,却

反咬一口,诬陷窦娥药杀”公公”,

强逼”私休”.窦娥自知清白,情

愿”官休”,可贪婪愚蠢的桃杌

太守竟听信张驴儿一面之辞,定

她个杀人死罪.窦娥宁死不招,

残暴的官吏便以拷打其婆母相

威逼,迫使窦娥画供屈招,被打

入死牢.再所有真诚的愿望楚地

破灭的生死关头,窦娥再也抑制

不住满腔的悲愤向素所敬畏的

天地生灵发出了严正的抗议.她

在刑场上对主宰人类寿夭祸福

的上界神权的诅咒,实质上是对

制造冤狱, 害生灵的人间政权

的血泪控诉,表现了一位善良无

辜的女性在生命被剥夺前的瞬

间内朦胧的觉醒.正是从这一认

识立场出发,视窦娥为反抗封建

专制的”英勇人士”,把剧作的

主题定位于鞭挞黑暗境界之上.

但是,再窦娥面对外在的善、恶

对峙的社会冲突背后尚存在的

情感与理念的冲突,即潜藏于悲

剧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愿望

与礼教信条、道德规范的激烈冲

撞.她十七岁与蔡婆之子成婚,

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年级轻

轻就成了寡妇.这种青灯空房的

孤凄生涯带给她的痛苦煎熬是

常人难以想象的,可为了盼得来

世命运的转机,她食苦若饴般地

默默打发着寂寥的时光L仙吕.

点绛唇)满腹闲愁,俗念禁受,天

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

和天瘦.(混江龙)则问那黄昏白

昼,两般儿忘餐废寝何时休?大

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日心头.

催人泪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 ,

断人肠的是团月色挂妆楼.长则

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

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

心绪悠悠.这两支曲子,隐隐透

露出尚在青春芳龄的窦娥难以

名状的痛苦和悲哀.这”数年禁

受”的寡居生活所积压的”满腹

闲愁”,,是那样的沉重、烦闷、

焦灼、惆怅,又是那样的难以抑

制和羞于启齿.绣前的烂漫花枝,

妆楼上的团月色,给她孤寂的心

田带来的是无尽的凄楚和幽怨,

对着春花和满月,她只有热泪涌

流,肝肠寸断.奔突于青春血液

中的情感欲求和守贞服孝的礼

教信条构成的尖锐对峙,使他对

主宰人间生老病死的命运之神

产生了莫名的畏惧和疑虑:”莫

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

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

流”(第一折(油葫芦))但转瞬之

间又为无意中冒出的对命运的

怀疑深自忏悔:”莫不是前世里

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

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伺

候,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

口.”(同上(天下乐))窦娥万万

没有想到,她这种无异于一潭死

水般的索漠生活也被流氓张驴

儿父子的突然闯入而搅乱了.当

她听到婆婆被迫答应张驴儿父

子招赘的要求时,第一反映是:”

婆婆,这个怕不中么!”然后就以

贞洁为自卫武器,嘲弄没有主张

的蔡婆”怪不的’女大不中留’.

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

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

两意投,枉教自守,到如今找着

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婆

婆也,你岂不知羞!....兀的不

是淹没丈夫的妇女下场头!”(同

上(赚煞))应当指出的是,窦娥

的公开顶撞婆婆,抗拒张驴儿的

蛮横无理,除了恪守”一马难将

两鞍

”的贞洁妇道外,还主要表现为

对人格尊严的坚决捍卫,对社会

邪恶实力的不去抗争.尤其诗当

张驴儿毒死亲夫,反而要挟窦

娥”私休”,好歹要和她做夫妻

之时,她更是义正词严,迎头痛

击.直至被昏庸残暴的桃杌太守

动用酷刑,打得她”一杖下,一道

血,一层皮”、“肉都飞,血淋漓”

之时,依然当面痛斥张驴儿:“我

作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

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第二

折(黄钟尾)),就是这样一个命

苦到不能再苦、善良到无可再善

良的弱女子,为了维护传统的贞

洁观念和起码的人格尊严,面对

张驴儿额威胁,绝不答应“私

休”,情愿和他见官,坚信“明

如镜,清如水”的父母官会为她

做主,“照妾身肝胆虚实。即使

是在她被打得“魄散魂飞,恰消

停,才苏醒,又昏迷”的时候,

仍在呼喊着:“则我这小妇人,

毒药来从何处也?天哪,怎么的

覆盆不照太阳晖”(同上(采茶

歌))她多么希望堂堂太守大人

能在她衔冤负屈的哭喊声中猛

醒,抱住他的姓名啊!直到昏庸

专断的狗官以拷打蔡婆相逼,强

行令其招供,旋即判崭的那一

刻,窦娥才彻底的绝望了。尽管

她无力抗拒官府的淫威,但至死

也不甘承认天地间居然没有公

道可言:“想人心不可欺,冤枉

事天地知”,发誓要:“争到头竞

到底(同上(黄钟尾))。当一切

的抗争都被披枷带锁送上断头

台的严酷现实击得粉碎时,窦娥

仅存的那一点对天地生灵的敬

畏和期待也完全动摇了:(正宫。

端正好)没来由反王法,不提防

造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

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

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

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

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

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

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

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

你部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

勘贤愚枉作天!唉,只落得两泪

涟涟。应当说,窦娥在生命的最

后一刻所发出的对天地神灵的

诅咒诗蕴籍着满腔怒或的,但字

里行间依然贯注着善良、不平和

无可告语。她一个受尽人间磨

难,恪守妇道,安分随时的苦命

女子,平白无故地被官府判成死

罪,真个是“没来由犯王法,不

提防造刑宪”,怎不教她“叫声

屈动天惊地”!人间的罪恶政权

剥夺了她守贞尽孝的权利,也浇

灭了她对人生的留恋和幻想,可

她到死也弄不明白,她一向顶礼

膜拜的天神地祗竟然也不辨善

恶清浊,怕硬欺软和顺水推船!

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天地,这样

的官府和神灵,无处不是扬善抑

恶,无处不是罪恶公行,无处不

是扭曲作直、错勘贤愚,那善良

的人们还有丝毫的活路吗?尽

管如此,窦娥还是执意要向天地

神灵讨回一个公道,还她一个清

白!刑前她罚下三桩誓愿:血飞

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

她冤痛无比的对天呼告:“不是

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

冤情不浅。若没些灵神与世人

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第三

折(耍孩儿))她依然坚信:“若

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

六出冰花滚似绵”(同上(二

煞)),”你道天公不可欺,人心不

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

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

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

县.这都是管理每无心正法,使

百姓有口难言!”(同上(一煞)作

为一个被黑暗的吏治吞噬了年

轻生命的弱女子,除了幻想让天

公证实她的冤情外,还有什么别

的办法呢?她多么希望她的屈死

能唤醒世人的良知,也让滥杀无

辜的贪官污吏受到正义的谴

责!”关汉卿运用自然的幻想手

法验证了对偶普额的誓愿,让哀

哀无告的被压迫着获得了几许

心灵的慰藉,也向实恶不赦的大

小官吏发出了严正的警告!

窦娥的反抗与抗争并未因她被

冤杀而结束,<窦娥冤>第四折鬼

魂诉冤既是这斗争精神的逻辑

归宿.所以,即使是在阴司地府,

她仍念念不忘敦劝做了高官的

父亲,一定要惩恶扬善,为官清

正:”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

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

万民除害!”(第四折(鸳鸯煞尾)

她的冤魂夜闯官衙,既是”争到

头竞到底”不妥协斗争精神的延

续,更是捍卫自己的清白,维护

人格尊严的顽强意志的进一步

高扬,关汉卿正是这样完成了对

窦娥形象的塑造)

16试述《拜月亭》爱情描写的独

特之处

<拜月亭>是一部以蒙金战争为

北背景的爱情婚姻杂剧.剧写蒙

古攻金,金人被迫迁都汴梁,王

尚书夫人与女儿瑞兰、书生蒋世

隆与其妹瑞莲均各自逃难.途中

被乱军冲散,瑞莲跟上了王夫人,

瑞兰则与世隆结伴儿.蒋、王二

人由相识到相爱,再招商店结为

患难夫妻.世隆偶感风寒,病倒

在招商店,瑞兰精心护理,不离

半步.王尚书奉命回朝途中路经

客栈,将瑞兰强行带走.瑞兰回

府中后日夜思念丈夫,月下为其

祈祷,被瑞莲听到,两人方知是

姑嫂至亲.后来世隆考中状元,

经历一番周折,终得与瑞兰团圆.

瑞莲也与武状元成婚.剧作家妙

出心裁地将一对秀才,淑女的爱

情故事安置在兵荒马乱的动荡

局势之下,既突出了猝然而起的

战争阴云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灾

难,又为青年男女冲破礼教的藩

篱、追求患难与共、资助美满的

爱情婚姻生活创造了难得的机

遇和理想的氛围.惟因战乱流离,

才鬼使神差地把相门之女与寒

门书生的命运连在一起,由结伴

逃难而培植起心心相印的爱情,

也正因为蒋、王二人相濡以沫的

爱情经受了种种磨难和考验,才

使得知书达理的贵族小姐对刻

薄势利、”猛虎狞狼”般的尚书

令尊由衷的憎恶,并由对夫妻深

情的珍惜而从骨子里蔑视和诅

咒吃人的礼教.从剧中人王瑞兰

称其母为”阿者”、呼其父为”

阿马”来推测,瑞兰可能是女真

族姑娘.倘推测不误,蒋、王的结

合就不仅仅是突破了等级的界

限,而且还打破了不同民族之间

的隔阂.诚如李春详先生再<元

杂剧史稿>中所说:”他们相爱结

合,不仅突破了二人社会地位悬

殊的等级观念,而且也突破了不

同民族界限,表现了两个民族的

青年男女,在患难相共中走向融

合,这样的爱情与婚姻值得肯

定.”

17试述《单刀会》对历史素材的

加工改造及其意义

《单刀会》是关汉卿历史剧的代

表作,同类的剧作还有《西蜀梦》

(一作《双赴会》)《哭存孝》《陈

母救子》等。与关氏的社会剧、

婚姻爱情剧相比“这些作品,通

过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歌颂,再

表现拯物济世愿望的同时,折射

出一种悲凉情绪”再反映客观世

界时更加高扬着作家的主体意

识“。为弘扬民族正气,呼唤英

雄主义气概,表达鲜明的爱情,

关汉卿对历史剧的素材作了程

度不等的加工改造。《单刀会》

所依据的历史背景是:赤壁站

后,刘备用诸葛亮之计,占据了

荆州,孙权多次与刘备交涉,欲

图收回本属于东吴的荆州,刘备

以无处安身为由,借此暂住,答

应收取西川后归还。后刘备攻下

西川,却命关羽镇守荆州,无意

还吴,吴、蜀为争夺这一军事要

塞屡屡起刀兵。剧中所写关羽单

刀赴会的事迹,陈寿《三国志》

和民间平话《三分事略》均有记

载,具体细节则有较大出入。如

《三国志。鲁肃传》载,鲁肃为

索取竞走,与关羽相会,大义凛

然的谴责刘备背信弃义,羽无言

以对,平话《三分事略》则显示

出“尊刘“倾向,着意渲染关羽

的英武盖世,慷慨应对,鲁肃反

而弄得理屈词穷《单刀会》杂剧

汲取了平话的尊刘立场,再在设

置关目情节时,又融入了作者鲜

明强烈的主题意识,剧作用浓墨

重彩刻画以忠义神武著称于世

的蜀汉大英雄关羽,盛赞其辅助

刘备开创的光辉业绩,讴歌其大

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不着痕迹地

将山河易代之际汉族人民不敢

臣服于蒙古族铁血政权之下的

反抗情绪融入其中。换而言之,

刚刚经历国陵谷迁变,神州陆沉

的历史巨变的关汉卿,是在籍舞

台上叱诧风云的关云长,呼唤不

屈不挠,所向披靡的英雄主义精

神,挣扎再蒙元政权铁蹄之下的

汉族人民,正需要关羽这样智勇

兼备,气贯长虹,解万民于倒悬

的空前的民族大英雄!再关羽以

“汉家“为正统的庄严声明中,

是注入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

民族情绪的;也正式在代表被征

服的民族喊出久受压抑的心灵

呼声这一点上,关羽才成为那一

时期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偶像

18试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是把杂剧从朴野粗糙的

民间形式推进到成熟完备的文

学形态的伟大戏剧家,元杂剧无

可争议的奠基人和最高成就的

卓越代表者。元人周德清将其置

于“一新制作“的”关、郑、白,

马“的首席位置,名厨贾仲明所补《凌波仙》挽词称其”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帥首,捻杂剧班头“;对其剧作不无微词的朱权再《太和正音谱》中也不得不承认他“初为杂剧的开拓之功”当然,关汉卿在“一代之文学”中领袖的位的确认,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开创之功。更重要的是他用心血和智慧结撰而成的体类齐全,异彩纷呈的杂剧名作,以其显著的艺术特色,积累了可资取法的创作经验,提供了后人风味圭臬的艺术成就,关汉卿杂剧辉耀百代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完善杂剧体制结构,创立戏曲艺术范式。元杂剧一本四折加一楔子,一折使用统一宫调的一组套曲,全剧由正色一人主唱的剧本体制的形成,是其从宋元杂剧脱胎而来的重要艺术标志,而已关汉卿为杰出代表的前期作家,则为这种体制形式的确立完善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初为杂剧之始”,位居”关、郑、白、马”之首的关汉卿,对于杂剧体制“之备”,是立了头功的,,因为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种杂剧,其中隐约透露出体制演进定型的轨迹。如《五侯宴》为五折一楔子,元刊本《单刀会》第四折(离亭宴带歇指煞)后(沽美酒)<天平令>二曲由净拌周仓主唱,脉望馆本第二折最后<隔尾>一曲则由道童唱;<蝴蝶梦>第三折<尾煞>后<端正好><滚绣球>二曲由丑王三主唱.<望江亭>第三折<收尾>后<马鞍儿>一曲由净拌杨衙内及丑拌张千、李稍三人接唱后有”(合众唱)”/这些”变体”现象理应堪称是元杂剧体制尚未完全定型之前的情况;杨显之、张国宾等前期作家的作品中也偶有这尅情况出现.到<窦娥冤>等后期剧作出台的时候,这类”变体”现象就不再发生了.关汉卿现存杂剧大抵都能做到结构完整,开阖自如,收尾照应.开头不拖沓,折与折之间联系紧密,结尾不松懈.如<单刀会>,关羽到第三折方出场,第一、第二先由乔公和司马徽想鲁肃介绍关羽的神武和胸有韬略,给人以先声夺人的气势,为关公的登场起到烘云托月的衬映铺垫作用.<望江亭>的关目处理、场次安排也独具匠心,贯穿全剧的是谭记儿和杨衙内的冲突,第一、第二折并未出现任何征兆,第三折突然以极快的节奏推进到高潮,前两折的爱情秒此而为这一折的智斗色狼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换句话说,捍卫自主美满的婚姻生活,为谭记儿身入虎穴,与色厉内荏的杨衙内做智与勇的较量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这样看来,第一、二折的描写就完全美誉偶游离于戏剧冲突的主线之外。再如《望江亭》《鲁斋郎》等剧,故事情节均较复杂,关汉卿巧妙地处理为主、副两条线索,彼此相衬相映、相辅相成,逐步将剧情推进到冲突的高潮。至于《窦娥冤》,尽管剧情关目并不复杂,三经过作者精心安排之后,也给人以上下勾连、环环相扣、移步换形的紧凑感。尤其是在悲剧性戏剧冲突展开的过程中,恰当地穿插一些喜剧色彩浓郁的片段,造成冷热相衬的效果,杜剧作的批判性主题起到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这种冷热相衬,张弛相间的节奏处理方式,在《蝴蝶梦》、《谢天香》等剧作中也有精彩的显现,整个

剧情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扣人心弦。与巧妙安排情节关

目,竟遭紧张激烈的戏剧氛围相

得益彰,善于运用伏笔,设置“悬

念”,也是关剧引人入胜的魅力

所在。如《救风尘》的第四折,

周舍发现中了赵盼儿“金蝉脱

壳”之计,急忙骑上快马,追上

宋引章,夺走休书,咬个细碎,

观众不禁为引章捏了一把汗。没

想到盼儿早有预防,已将真休书

掉了包儿,被周舍扯碎的不过是

一张假休书,真的藏在她身上那

个“便有旧头牛,也拽不出去”。

看到这里,台下的观众才明白刚

才盼儿看休书的用意,“包袱”

解开,自然为赵盼儿的机智老练

报以欣慰赞许的笑声。对此张配

恒等先生是这样评价的:“在戏

剧的结构方面,,关汉卿也善于

布置情节,在激烈的矛盾冲突

中,营造戏剧氛围,并使舞台演

出富于动作性,本来,元杂剧四

折的体制比较短小,很容易写得

单薄,而关汉卿常以适当的剪

裁、布置、使之能容纳较丰富的

内容”。将古典诗词的抒情要素

融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使其跳

出单纯以表演故事为主的院本

就格局,实现抒情与叙事亦即抒

情性和戏剧性的和谐统一,使元

杂剧具备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

交融互补的双重审美功能,营造

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范式,也是

关汉卿凭借其数量丰硕、体类齐

全的演出脚本影响同时及后世

作家,为建构具有华夏民族鲜明

特色的戏剧形态所作的重要艺

术贡献,关剧曲词强烈的抒情特

征,我们在《窦娥冤》《单刀会》

等典范剧作中已有深切的感触。

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无论是关

羽横刀中流的慷慨悲歌,还是披

枷带锁的窦娥再刑场上的怨愤

泣诉,其实都是剧作家激昂心声

的宣泄,从中依稀可见已斋先生

的倔强身影。当然,基于杂剧题

材类型的多样化,关汉卿在各类

剧作中均能细致入微的揭示其

笔下人物的复杂而隐秘的内心

世界。比如,同时寡妇的窦娥和

谭记儿,他们对孀居苦闷的体验

居然有很大的差异,窦娥诉诸于

曲词的“闲愁”诗含蓄的、委婉

的、甚至是收敛的,模糊的,而

谭记儿唱出的“凤只鸾单”的幽

怨却是明确的,真率的,拟或是

大胆泼辣的。表现在行动上,窦

娥坚持“一马不容两鞍”,对肆

意闯入家门的流氓张驴儿严加

痛斥;谭记儿则不愿固守“三贞

九烈”的礼教藩篱,寡居三年后

在白道姑的怂恿下从容改嫁白

士中。据此可见,关汉卿往往能

驾轻就熟地运用性格化的唱词

展示不同角色的行李活动。并于

他们外在的行为巨制保持高度

的同一性。对于传统戏剧中惯常

使用的“务为滑稽”的表演手法,

关汉卿有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这一点,不仅在其喜剧作品中有

精彩的运用,就是在悲剧中为了

调节戏剧冲突的气氛也往往间

而用之。尤其是在戏剧冲突趋于

白热化的紧张情势下,插入由净

角表演的滑稽片段,对于杂剧的

批判性主题将产生意想不到的

深化效果。如《窦娥冤》第二折

桃杌太守上场一节:《净拌孤引

袛侯上,诗云》我做官人胜别人,

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

卷,在家推病不出门。下官楚州

太守桃杌是也。今早升厅坐衙,

左右和厢。(张驴儿拖正旦、卜

儿上,云)告状告状。(袛候云)

拿过来。(怎跪见,孤亦跪科,

云)请起。(袛候云)相公,他

是告状的,怎生跪着他?(孤云)

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

衣食父母。贪官污吏贪赃受贿,

都是再暗中进行的,这里却采用

全知视角,让桃杌太守自我暴

露;百姓见官不于虎狼恶鬼,关

汉卿却让昏庸贪暴的桃杌太守

跪在告状人面前,使其当众出

丑,尽显其狰狞可鄙面目,从中

透视出欺压良民的腐朽本质。将

喜剧手法运用与此,相反相成地

推动了悲剧性戏剧冲突的进程,

预示了窦娥人生悲剧的必然结

(2)运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各

类戏剧形象。

关汉卿杂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

独具的喜剧人物形象。其中有温

柔多情的闺阁淑女,饱尝酸辛的

青楼女子、叱诧风云的英雄烈

士,也有市斤小民、权豪势要和

地皮恶棍。其中最为光彩夺目

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

形象。关汉卿塑造性格鲜明的人

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实质上就是

近世意义上的典型化手法,即把

戏剧主人公放入错综复杂的矛

盾冲突的漩涡中,凸显骑在典型

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比如再平静

孤寂的孀居生涯中贞孝自守的

窦娥,因流氓张驴儿的伺机闯入

被一步步逼到了死亡的边缘,其

温顺善良的性格也在与包括腐

败的官府在内的社会邪恶势力

的迫害下发生了质的变化。“刑

场”一折,是全剧戏剧冲突的高

潮,而窦娥性格中倔强不屈的一

面,恰恰是在传统的道德信念与

践踏道德的丑恶现实的激烈对

撞中得以升华展现的。同样的,

单纯倔强的燕燕,机智泼辣的赵

盼儿,胆识过人的谭记儿,任性

高傲的杜芯娘,聪慧纤弱的谢天

香,都是在无法回避的心理意志

与伦理现实的激烈冲突中完成

性格塑造的。女性群像之外,在

男性系列形象中,矜持雄豪的关

于,卑屈怯懦的张珪,倜傥风流

而又不免迂滞清高的韩辅臣,雍

容大度而涉于倨傲古板的钱大

尹等等。也都是在颇具喜剧意味

的戏剧冲突中展开的过程中,把

性格的主导方面呈示在观众面

前的。其中,张珪性格的懦弱苟

且一面更是再鲁斋郎突然闯入

而导致心理崩溃的境遇中显现

出来的。作为郑州负压六案孔目

的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手中

还掌握着相当的权力,虽然也曾

利用批阅案卷之便,捞取过一些

钱财,但善良之心并未泯灭,甚

至又是还不免妄自尊大。银匠李

四与他素昧平生,病倒在她家门

首,他乐于救助。听说他妻子被

人抢走,他基于义愤,声言派人

捉拿凶徒,为他做主。可她万没

有想到,公然夺人妻室的是权势

熏天的鲁斋郎,几乎一下子酒杯

吓破胆。更教他难看的是,鲁斋

郎竟强迫他将妻子亲自送上门

去,在难以抗拒的特权和淫威的

欺凌下,心理变态,人格扭曲,

以至于万念俱灰,离家出走。剧

作在不断升级的戏剧冲突进程

中,真实地揭示了这位刀笔小吏

性格变化的动态轨迹,令人哀其

不幸,又悯其不争。与正面人物

性格刻画的方法有所不同,关汉

卿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漫画式

手法,暴露各种社会丑类卑鄙狰

狞的面目,鞭挞他们肮脏的灵

魂。这帮丑类,为数不少,比如

有恃无恐,滥施淫威的鲁斋郎,

庞衙内,杨衙内,云纯贪残的桃

杌太守等,作者都是借助类似插

科打诨的滑稽情节,让他们的灵

魂曝光的,其中对鲁斋郎,杨衙

内,桃杌太守龌龊卑污性格的摹

写可谓灵妙传神,入骨三分

19简述有关《西厢记》戏剧样式

的不同意见。

答《西厢记》究竟是悲剧、喜剧

还是悲喜剧?这一戏剧样式问

题的讨论,是20世纪初随着西

方文艺思潮的传入而展开的。

1983年,方正耀在发表的《西厢

记是不是喜剧》一文中提出,《西

厢记》是悲剧和喜剧两种情感揉

合在一起的正剧。与这种观点不

同,大多数研究者把《西厢记》

看成喜剧。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

认为第一,它以赞颂青年男女争

取自由爱情为主,属于颂扬性的

喜剧。第二,抒情的露头剧情节

是全剧故事的主要成分,最后也

以崔张团圆收煞。第三,作者把

张生、红娘等作为正面喜剧人物

来处理。第四,作品大量运用抒

情喜剧常用的手法,取得了很好

的喜剧效果。第五,剧中大多数

场面充满喜万里气氛。另外,还

有一些学者认为《西厢记》是悲

剧,

20简述关于《西厢记》主题的争

论。

答:1921年,郭沫若称赞《西厢

记》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

而普遍的生命。《西厢》是有生

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都

底凯旋歌,纪念塔。以后,学术

界普遍认为《西厢记》表现了反

封建的主题,揭露了封建礼教对

青年一代自由爱情的摧殘,颂扬

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性、自主婚

姻的执著追求。近年来,讨论有

了进一步的深入。董每戡认为

“应把《西厢记》看作一部新兴

意识――即自由观念和世族观

念的斗争史。”夏虹认为《西厢

记》的主要冲突,是在维护封建

主义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的前

提下展开的,从根本上说,它与

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

建筑并不抵触,对整个封建主义

统治并不构成威胁。章培恒、骆

玉明则认为,《西厢记》有一个

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很少从观念

的冲突上着笔,而是直接切入生

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的自由

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

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

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

志之间的冲突。可以说,作者把

反对封建礼物主题充分生活化

了。

21简述“西厢”故事的演变。

答:《西厢记》写的是崔莺莺与

张生的爱情婚姻故事。这个故事

并非王实甫的创造。而是从唐到

金崔、张流传故事的基础上,以

前代有关的小说、诗歌、说唱文

学为基础,经过加工而创作出来

的。《西厢记》故事源头可追溯

于唐代元稹所作的传奇小说《莺

莺传》。故事流传到宋代,已广

为士大夫阶层以及市民群众所

熟悉。到了宋金对峙时期,崔、

张故事以种通俗艺术形式在市

民社会广为流传。金时期,董解

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崔

张故事以全新面貌出现于文坛。

第一,体裁改变;第二,故事情

结局改变;第三,某些关键情节

改变。第四,矛盾冲突和主题的

改变。这一切改变,都为王实甫

创作《西厢记》杂剧奠定了坚实

的艺术基础。王实甫的《西厢记》

杂剧,既吸取了诸宫调在情节、

结局、人特等方面的优长,又克

服了诸宫调存在的不足,如张生

不必要的软弱,退缩、主动提出

赴考,的过度铺排等等,达到了

同类题材的最高成就。

22简述《西厢记》剧本体制与演

唱方式与元杂剧的不同。

答:《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的

体制,表现出大胆的革新精神。

元杂剧的通例是一剧四折一楔

子,懯衍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

厢记》全剧写了五本,且第二本

又写了五折。像这样用多本杂剧

连演一个故事,在当时确实是一

种创例。在演唱方面,元杂剧的

特点的由正旦或正末主唱全剧,

分旦本、末本表演故事,其他角

色一般没有唱词,只能道白。《西

厢记》突破了这种一人主唱的框

框,在全剧五本二十一折中,莺

莺、张生、红娘、惠明都有唱词,

并且还有对唱、分唱等。如第二

本莺莺、惠明、红娘各唱一折,

第四本第四折张生、莺莺对唱。

作者根据剧情需要,让不同的角

色主唱,以便更广泛、更深刻地

反映生活的本质,更有效地展开

矛盾冲突,这种情况在元杂剧中

也是非常罕见的。

23简述《西厢记》所表达的“愿

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

婚姻理想。

答:我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实质,

是追求门当户对、财产地位的相

称,由父母做主权衡联姻的利

害,根本不考虑婚姻当事人的意

愿。就其形式来说,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

度残害了青年一代的心灵,造成

了一幕幕人间婚姻家庭悲剧。从

古代文学作品中对爱情题材经

久不绝吟咏的现实,就可以看到

人们对腐朽的封建婚姻制度的

痛恶以及青年一代对自主婚姻、

自由恋爱的迫切渴盼。王实甫继

承了文学创作中这中民主精神,

通过《西厢记》杂剧对封建婚姻

制度进行深刻的反省,并对人们

理想的婚姻-建立在受情基础

上的婚姻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

颂。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最实

是出于容貌的相互吸引,是一种

为人的自然本性所激发的感情

的自然流露。他们后来在对这种

爱情追求的时候,彼此都没有考

虑对方的门第、地位、财产,即

是否门当户对这在封建婚姻制

度看来非常重要的因素;他们经

历了感情的诸多纠葛,考验和磨

难后,终于幸福地私下结合,这

完全是出于当事人的自主意志,

没有父母合、媒约言的程序。这

样,他们从一见钟到私下结合,

无论在实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

与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的要

求背道面驰,也必然会遭到封建

势力的阻挠与破坏。因此,《西

厢记》中张生、莺莺与老夫人间

的冲突,实质上是要求婚

姻自主的青年一代与维护封建

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势力

的冲突。王实甫旗帜鲜明地站在

封建叛逆者一方,通过对崔张悲

欢交织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批判

了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制度,歌

颂了青年男女反抗礼教束缚、为

争取自由婚姻而进行的不屈不

的抗争,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

冷酷、虚伪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摧

残迫害,明确否定了封建婚姻制

度的合理性,表达了“愿天下有

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爱情婚姻理

想。

24正确评价莺莺的“闹简、赖

简”。

答:莺莺在决定以身相许之后,在与张生的交往中曾发生了“闹简与赖简”之事。看到红娘从张生外捎来的简帖,她本来又惊又喜,但却装作发怒,斥责红娘不该带来简帖,她明明最怕老夫人知道她和张生暗地来往却偏偏拿向老夫人出首来吓唬红娘;她本来是写简帖和张生约会,但却当着不识字的红娘说是写回书要张生下次休是这般;明明是她约张生约会,但当张生来到后她又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这个问题应如何看待呢?我们认为,这些假处、做作,是她追求爱情过程中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典型反映,完全符合一个贵族少女的性格特征及其思想、行为逻辑,符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因为作为深受封建文化熏染的相府千金小姐,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身上必然存在情与礼的矛盾。

25简述《西厢记》的语方所体现的元杂剧文采派的风格。

答:《西厢记》的语言华丽而富有文采。在《西厢记》中,王实甫用华丽而富有文采的语言,将张生与莺莺这一对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爱情写得曲折多致,从而开创了元杂剧中文采一派,与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马致远为代表的清丽派鼎足而立。首先,作者善于选择和熔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溶铸成自然、华丽而又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曲词。其次,人物语言高度个体性。《西厢记》语言优美绝伦,脍炙人口,为历来的研究者所激赏。建国以来,许多研究者都把它称为“诗剧,是元剧文采派”的代表作。总之《西厢记》的语言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推进矛盾冲突,展开故事情节,显示主题思想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谓成功的“场上之曲”。

26简述《西厢记》的巨大影响。答:《西厢记》问世后,无论在文艺创作领域还是在社会生活领域,都发生了巨大深的影响。首先,《西厢记》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甚大。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在《西厢记》问世不久,就模仿创作了《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明、清近现代以至当今,各种地方戏大多移植、改编、演出过《西厢记》。总之,王实甫《西厢记》问世以后,演这个故事的戏剧层出不穷。不仅在戏曲领域,《西厢记》对其他体裁的创作也有积极的影响,最为人熟知的是对代表我国古典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品《红楼梦》的影响。其次,《西厢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另外,还可以从封建统治者和卫道者对它的态度看到《西厢记》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西厢记》在明清两代都曾遭到禁毁。那些正统的封建文人一南诋毁《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诲淫之最甚者”,甚至咒骂王实甫死后被打入阿鼻地狱永不超生。禁止和诋毁无效,他们就采取歪曲办法,炮制出《续西厢》、《翻西厢》等作品。而这些恰恰从反面证明了《西厢记》的深远影响。如今《西厢记》被好多剧种作为传统的保留节目,舞台演出经久不衰;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也如火如荼,还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等,影响全世界。

27简述张生的形象。

答:张生是《西厢记》中塑造的

又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藐

视门第界限,执着追求与相国小

姐崔莺莺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

婚姻。显得至诚而近乎疾呆。为

追求莺莺,他几乎想尽一切办

法,运用了一切可能运用的手

段,包括赁居西厢、借故搭斋、

月下呤诗、寺警时挻身而出、寄

书传情等等。其次,他身上具有

浓厚的书呆子气,也即红娘所说

的“风欠酸丁”。如他见到红娘,

且知道她是莺莺的待婢,便自报

家门说“小生姓张,名珙,字君

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

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

曾娶妻”。这话固然让人觉得傻

气,但它正是说话人心底实在,

至诚至实的表现。再次,作为一

介书生,他身上还表现出一定程

度的软弱性及缺乏应付实际事

务的能力,也即红娘所说的“银

样蜡枪头”。老夫人赖婚,他又

气又恼,但又无计可施,不顾身

份地跪在红娘面前请求计,甚至

要解下腰带在红娘面前自尽。他

依约跳墙去相会,却被莺莺以周

公之礼训得无言以对。但他在这

些挫折面前没有退缩,最后终于

以自己的执着、至诚,羸得莺莺

的爱慕,在红娘帮助下如愿以

偿。

28试述老夫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老夫人是贯穿《西厢记》全

剧的角色,是封建礼教、门阀婚

姻制度的维护者,是阻拦和破坏

莺莺与张生相爱的封建家长。她

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按照封

建礼教对莺莺进行严格管教,并

派红娘对她行监坐守。在女儿的

婚姻问题上顽固坚持封建门阀

观念,是她一切行为的基本出发

点。总之,老夫人始终不忘家世

利益,顽固坚持门阀婚姻观念、

造成了她在莺莺婚事问题上与

张生、莺莺以及红娘之间的尖锐

冲突。这种冲突在本质上代表了

青年一代对爱情、婚姻的自主追

求与封建礼教维护者新旧两种

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另外,剧

本也没有把老夫人写成一个一

味让人感到憎恶的反面角色,而

是从生活出发,让她按照自己的

逻辑行事,从而避免了人物形象

的单一化、脸谱化。作为母亲,

她对女儿又是充满爱怜的。但她

爱的具体内容就是用封建束缚

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背而驰。

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爱得越深,

给莺莺带来的痛苦就越大。通过

这种真实的描写,使人们更清楚

地认识到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因此,王实甫笔下的老夫了,既

是一个慈母,又是一个不择手

段、出尔反尔、恪守门阀婚姻制

度及封建礼教的封建家长。作者

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揭露

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虚伪,鞭挞

了不合理的封建门阀婚姻制度。

29试述莺莺叛逆性格的发展过

程。

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女主

人公,也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

最早出现的追求婚姻自主,叛逆

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作

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细致描绘

了莺莺青春意识的觉醒以及她

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过程。从莺莺

出场的唱词再到游殿时与张生

相遇及事来的宴席。都可以看出

莺莺叛逆的性格。另外莺莺的叛

逆性格还表现在她对门第观念、

功名利禄工蔑视。在追求自由爱

情的过程中,她始终没有考虑张

生的门第与自己是否般配,而爱

的是张生的痴情与才华。在《长

亭送别》一折,她将功名斥之为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并说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

及第”,告诫张生:“此一行得官

不得官,疾便回来”。由此可见,

她始终是把爱情看得高于功名

利禄的。

30红娘形象分析。

答:红娘聪明机智、热情泼辣、

富有正义感和斗争精神,是剧中

对封建礼教最具有冲击力量的

典型。她名义上是莺莺的婢女,

但实际上又担负着老夫人交给

她的另一重责任,即对莺莺行监

坐守。在“寺警”以前,她是忠

于职守的,对崔、张的行为根本

说不上赞同。“寺警”以后,当

她看到老夫人出尔反尔、背信弃

义、不顾崔张之间的爱莫而赖婚

时,她的正义感被激发了起来,

冒着被“打死”的风险,热情地

为他们出谋划策,三番五次为他

们传书递简,并及时通报双方彼

此的思念之情。红娘的机智、善

辩及善于斗争的性格,最突出地

表现在她与老夫人的冲突之中。

老夫人得知崔张二人私下结合

的事情之后,首先气势汹汹拿她

是问,但她理直气壮地把责任推

到老夫人身人,抓住老夫人赖婚

失信、怕家谱受辱这两点,陈以

利害,使老夫人败下阵来。总之,

红娘始终站在封建叛逆者崔张

一方,对他们的结合起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

31简述《西游记》的版本系统。

答:现存的版本分为繁本和间本

两个系统。简本系统有两种:其

一为《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因

其题“朱鼎臣编辑”,帮学术办

称为“朱本”。其二为《西游记

传》,署名“杨致和编”,简称“杨

本”。繁本系统又有三种类型;

一为华阳洞天主人校本。此版本

全书共二十卷一百回。二为《李

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简称“李

评本”。此书是现存明代惟一带

有评点文字的版本,所用底本和

世德堂本文学上比较接近。三为

清代刊本。

32简述吴承恩的生平思想对其

创作的影响。

答: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

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出身于一个由书香门第而沦为

小商人的家庭。60岁才做了一任

长兴县丞,双因故罢职。遭遇坎

坷,使他对当时社会现实有着清

醒的认识。因为“胸中磨损斩邪

刀,欲起平之恨无力”,他只好

借助幻想中的英雄,来寄托自己

铲除邪恶的愿望。此外,吴承恩

从小爱好神异故事,在他的诗文

中,不时可看到神话传说的影

响。他的《禹鼎志》就是一部志

怪小说集,可惜已经失佚。他在

《禹鼎志序》中说:“吾书名为

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

异,”可见,他创作神话小说是

有针对性的,寄寓着自己的社会

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批判。这些

都和《西游记》的精神内涵有某

此共同之处。

33简述孙悟空形象的来源。

答:鲁迅认为,唐人李公佐的《古

岳渎经》中的无支祁形象,“流

传不绝,且广被民间”,至吴承

恩《西游记》遂“移其神变奋迅

之状于孙悟空”。与之同时,胡

适则疑心孙悟空不是国货,应是

一件从印度进口的。鲁讯和胡适

之后,两种观点进行了长期论

战。持外来说者如季羡林,他认

为孙悟空的形象是哈奴曼在中

国的化身。持本人说者,如金克

木,他在《梵语文学史》中认为

“汉译佛经中没有提到过这个

神猴,加以史诗这一段闹宫双是

晚出成份,所以两个神猴还不能

证明有什么关系。在以上两说的

基础上,蔡国梁、肖兵等则认为

孙悟空的原型兼有无支祁和哈

奴曼的影响,是一只‘混血猴”。

34简述唐僧形象是封建知识分

子与虔诚佛教徒的复合体。

答:这个形象最主要的特点:就

在于他具有坚定的取经信念,超

越常人的道德修养,但在取经的

具体实践中,却表现为百无一

能。一听说有妖怪,他就吓得战

战兢兢;取经遇到了困难,他也

是束手无策,毫无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因此,他被悟空、八戒

送了一个雅号――脓包。这种个

性集中到一点,即表现为精神境

界的崇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的匮乏。唐僧身上的这种特点,

和程朱理学“醇儒”式的人格理

想有着重要关系。“醇儒”人格

要求人们“绌去义利双行、王霸

并用之说,而从事于惩忿窒欲。”

就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内省”,

而很少想到‘外扩“”。久而久

之,道德修养的超前与实际才能

的滞后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人

们渐渐丧失了对自然、对社会的

战斗能力,由刚健自信走向了孱

弱自卑,怯于反抗,怯于冒险。

明代后期,随着以王学左派为代

表的启蒙思潮的兴起,人们对

“不知职掌何事、问钱谷不知,

问甲兵不知”的空谈无用的“醇

儒”人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王

阳明、李贽等对此进行了批判;

黄宗羲也批评这些理学家们平

时高谈阔论,一旦有大夫之忧,

天下无复办事之宫。到了国家危

难之际,那些儒生竟至“愧无半

策匡时难,惟余一死报君恩”这

同唐僧明知“此去真是渺渺茫

茫,吉凶难定”,但因“受王恩

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一样,

虽然充满了崇高的献身精神和

悲壮情怀,却很难让人肃然起

敬,反而使人感到可悲与可叹。

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醇儒”

人格的悲剧。

35简述《西游记》所体现的抗争

与进取精神。

答:吴承恩《西游记》中,抗争

和进取精神一直是作品的主体

精神。《西游记》虽然由大闹天

宫、取经缘起和西天取经这三大

块组成,但是,西丄取经却是作

品的主体部分,也是取经集团的

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取经集团与妖魔鬼怪斗,与自然

灾难斗,更与取经集团内部的弱

点斗。其中每翻一个山头、每渡

一条河流,每战胜一个妖怪,都

是取经集团抗争和进取精神的

具体体现。《西游记》的抗争与

进取的主题,更体现在人物形象

的塑造上。透过天界佛国的细想

世界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实

际上体现了作者对旧的人格理

想的批判和对新的人格理想的

追求。《西游记》对旧的人格理

想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唐僧形象

的塑造上。在《西游记》中他形

象地刻画了唐僧的懦弱无能及

种种迂腐拘执行为,对“醇儒”

人格予以一定程度的怀疑和嘲

笑,同时,将自己的理想人格,

寄托在孙悟空身上。

36简述《西游记》的“三笔”。

打开《西游记》,首先映入人们

眼帘的便是天界佛国的神奇世

界――这便是作者运用幻笔的

结果。阅读《西游记》,人们往

往会不币自主地哑然失笑――

这便是作者运用戏笔的结果。读

完《西游记》,人们自觉或不自

觉地会受到某种启迪――这便

是作者运用寓笔的结果。幻笔、

戏笔、寓笔构成了《西游记》的

三大艺术笔法。《西游记》的神

话世界,既是对前代奇幻精神的

继承和发展,双开创了不可企及

的奇幻典范,这得力于幻笔艺

术。《西游记》中戏笔的作用在

于,形成作品诙谐幽默的艺术风

格,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

悦的感觉。因为《西游记》主要

内容不是作者直接讲出来,而是

运用寓笔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

的,所以其内容便有了不确定

性,便有了关于《西游记》的种

种说法和争论。《西游记》三笔

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其中

幻笔形成作品的骨架,戏笔形成

作品的肉,寓笔则形成作品的灵

魂。正是这三种笔法的结合,使

《西游记》超出一般奇幻作品,

而高居于中国奇幻文学的巅峰。

37简述平话《西游记》是吴本祖

本的原因。

答(1)从主要情节和结构看,《平

话》已经初步具备吴承恩《西游

记》的规模。(2)《朴通事谚解》

和世本第6回关于二郎神的庙号

基本一致。朱本只称“灵显王”,

杨本无二郎庙号。(3)世本第44

回写车迟国众和尚被迫做苦工,

在劳动中以“大力王菩萨”为号

子。朱本、杨本均未提到“大力

王菩萨”,只有《朴通事谚解》

中有关《平话》的注文,才记载

孙悟空证果“大力王菩萨”。吴

承恩在根据《平话》创作时,感

到“大力王菩萨”还不足以概括

孙悟空的精神面貌,于是改为

“斗战胜佛”。但在第44回,却

又一时疏忽,残留下“大力王菩

萨”这个佛号。(4)就朱本来说,

前后内容详略有别,比例失调,

显示出头大尾小的畸形现象。且

前半部分多有细节描写,故生动

形象,后半部分只有故事提纲,

故情趣大减。朱本较世本少了乌

鸡国、车迟国、通天河等几个故

事,使朱本本身情节前后缺乏照

应。朱本的节末诗、节目都有高

低雅俗之分;和世本相同的则比

较文雅,而朱本添加的则比较粗

俗。这些都说明,朱本决不可能

是创作本。朱本比世本多出唐僧

身世的有关情节和其他文字,只

是世本和吴承恩稿本、抄本之间

的文字差别而已。

38简述怀疑吴承恩为明代长篇

小说《西游记》作者的主要理由。

答:(1)《淮安府志》既没有说

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多少卷

或多少回,又没说明是一种什么

性质的著作,因此,没有充分证

据证明吴承恩名下的《西游记》

就是通俗小说,而不是同名的游

记或地理类著作。(2)明清官修

地方志都不收章回小说,《淮安

府志》著录的《西游记》必非章

回小说。(3)清初黄虞稷所撰《千

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著录

有“吴承恩《西游记》”,可见吴

著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游记。

(4)从吴的生平事迹和《吴承

恩诗文集》,亦可看出其写作《西

游记》的动机、思想基础和素养

准备。(5)小说〈西游记〉被收

入〈淮安府志〉,有关特殊的原

因。

39简述与怀疑说并行的是仍有

不少学者坚持吴承恩的主要理由。

答:(1)吴承恩一生除两次北上京城谒选、一次赴浙江任县丞外,余无西游的记载,所以不具备创作游记性质的基本条件。(2)天启《淮安府志》明确说明吴承恩所著杂记“名震一时”,然时至今日,并未发现这一游记或地理著作的任何刊本和抄本、稿本;遍查吴承恩诗文及其亲朋好友有关文字,亦未有写此类著作的任何蛛丝马迹。(3)黄虞稷以个人之力,撰写一部三十二卷的书目,不能完全排除个别书籍并未亲自寓目的可能和分类上的错误。著录吴承恩《西游记》于史部,舆地类,是黄虞稷见书名想当然的误载。一些学者经过对《千顷堂书目》进行研究,发现其确有误载之处。(4)小说《西游记》被收入《淮安府志》有着特殊的原因。(5)陈文烛将小说收入正史,是由《西游记》取经故事的宗教性质决定的。

40试述〈西游记〉对传统人格的批判与对新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答:〈西游记〉对旧的人格理想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唐僧形象的塑造上。唐僧实际上是封建知识分子和虔诚佛教徒的复合体形象。这个形象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他具有坚定的取经信念,超越常人的道德修养,但在取经的具体实践中,却表现为百无一能。对传统人格的反思与批判,必然导致对新的人格理想的追求。早在南宋,针对着程朱理学重道德而轻实际才能、轻事功的“醇儒”人格,陈亮就指出“醇儒”们“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终于百事不理”,以书生之智,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为何物。至明代“事功和务实”思想更是屡见于著述。此外,像著名戏曲家汤显祖、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狂”的特征。吴承恩的在世晚于王阳明,比李贽早出生二十余年,和徐渭、何心隐等大致同时。因此,吴承恩生活的时代,正是启蒙思潮的兴盛时期。从王学在当时风靡一世的影响看,知识又是明朝的留都,因此,受启蒙思潮的影响,自是意中之事。再加上吴承恩“屡困场屋”,激发了他“迂疏漫浪”的狂放个性。他自称“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特别是他深感自己一介书生,虽有经国宁民的良好愿望,却于国于民丝毫无补,以致于

“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激起了他对封建儒生软弱性格和处理实际问题参力匮乏的现象极大不满与深刻反思。表现在〈西游记〉中,则是他形象地刻画了唐僧的懦弱无能及种种迂腐拘执行为,对“醇儒”人格予以一定程度的怀疑和嘲笑,同时,将自己的理想人格,寄托在孙悟空身上。

41试述孙悟空的斗士性格?答:吴承恩将孙悟空的佛号由“大力王菩萨”改为“斗战胜佛”,就体现了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意图。孙悟空是封建时代的斗士形象。这首先表现在他敢于斗争,有着一往无前的斗争气概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在大闹天宫中,他不承认天之独尊,更不理会天国任何的威严和秩序。在玉皇大帝面前只是唱个大喏。表现了大无畏的叛逆精神。西天取经中,孙悟空斗争的对象发生

了很大变化,但其斗士的形象却

没有改变。当然,西天路上孙悟

空主要表现为对妖魔鬼怪的斗

争。从东土到西天,遇到的妖怪

头子就有几十个,但他一条金箍

棒打遍西天世界,令妖魔鬼怪闻

风丧胆。并且他同妖怪斗争,大

多数都是主动进攻,一听说妖怪

扰乱人间,就决不放过。收伏八

戒后,他就对引路的高才说:以

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

有谢你处理。第六十七回驼罗庄

主请悟空捉妖,悟空当即向上唱

个大喏。八戒在一旁就这样说

“你看他惹祸,听见拿妖怪,就

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很能

说明悟空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作为一名斗士,孙悟空还很

善于斗争。在斗争中,他并不是

单单凭着武艺逞勇斗狠,而是善

于以智取胜。作为斗士,孙悟空

还具有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和

乐观精神。在斗争中,孙悟空也

并不总是取胜,甚至几次面临死

亡的威胁,但他都能乐观向上,

锐气不减。很明显,孙悟空这种

斗士精神,和唐僧的那种醇儒式

的“脓包”性格是十分鲜明的对

比,表现了作者坚醇儒人格的反

思和批判,对具有抗争与进取精

神、具有真才实能的事功型的崭

新人格的歌颂与赞美。从更广阔

的意义上看,孙悟空这种富有抗

争进取精神的崭新人格,既根植

于我们民族不畏强暴、顽强进取

的性格土壤之中,又是对民族性

格的开拓与展望,对改造我们民

族性格中存在的奴性哲学、因循

守旧、求安保本等劣根性,都有

着重要意义。

42试述猪八戒的形象特点与意

义?

答:八戒形象也带有明代后期启

蒙思潮的印记。八戒形象最突出

的特点是他那无所不在的对人

生欲望的强烈追求。他贪色、贪

吃、贪睡、贪图安逸、贪生怕死,

爱打小报告。总之,作者几乎将

人生最基本的欲望,都加在了八

戒身上。作者对这个形象,可说

是既有一定程度的肯定,又有一

定程序的批判;既有几分喜爱,

又有几多嘲笑。这实际上表现了

作者矛盾的创作心态。自孔子提

出“君子喻于义,小喻于利”著

名论断之后,历代儒学大师们便

就义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到了

宋代,义利之辩又主要围绕着理

欲之辩展开。其中程朱理学认为

人的知觉有两上出发点;出于个

人私欲的思想动机是“人心、人

心即人欲”;天理的一切都是好

的、善的,人欲的一切都是坏的、

恶的,并进而提出了“存天理,

灭人欲”的理学大纲。其实质就

是要人们不能有一丝一毫追求

个人享受的欲望,不能有爱,不

能有恨,不能有七情六欲。因此,

如果说欧州中世纪表现为宗教

禁欲主义的话,程朱理学则可称

为道德禁欲主义。不论何种禁欲

主义,造成的恶果就是个体缺乏

由欲望所驱动的创造力量,整个

社会的经济、政治就必然停滞不

前,虽则社会稳定了,但同时这

个社会也必然缺乏生机。从王阳

明本人来看,亦是倡导“存天理,

去人欲”的。但是,他的心学理

论既然动摇了程朱理学的一统

地位,便一发不可收拾,其后作

者们便以情反理,以欲反理,表

现了和程朱理学的尖锐对立。正

是在这种社会风气和进步思潮

的影响下,吴承恩在〈西游记〉

中表达了对欲的宽容态度。唐僧

就曾说“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

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

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

几何”,把神圣的取经庸俗化,

也就从反面把人们追求金钱的

欲望神圣化。孙悟空身上也表现

出人欲的特点,如率性而为地大

闹天宫,对名的强烈追求等。当

然,作者对人欲的宽容态度,主

要还是表现在八戒身上。八戒的

种种贪欲,与佛教的教义和正统

儒家道德修养都是格格不入的。

特别是他这些贪欲并不是随着

取经的进程一步步改正,而是始

终一贯的,连佛祖也说他“保圣

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

泯”。但纵然如此,如来又不顾

佛教戒律,封他为净坛使者,以

满足他的口腹之欲,并声称这个

封号“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可

见作者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并没

有把人欲看成罪恶,这明显地有

违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

大纲。但问题在于,吴承恩本

人的遭遇、经历和思想等,使他

对人欲和个性的扩张又具有自

己独立的看法。表现在,西游记〉

中就是,他满腔热情地描写了孙

悟空大闹天宫,同时又认为这是

欺天罔上,西天路上,孙悟空又

被戴上紧箍。同时,作者把八戒

塑造成一个贪欲不泯的形象,但

对八戒予以某种程度的嘲笑。可

见作者的思想只达到了这种程

度;并不认为个人欲望就是罪

恶,但个人欲望双是不可过分

的。他没有为社会设计出一种更

新的、和谐的存在形式,也没有

为人欲的表现和满足设计一个

可行的方案。这又是〈西游记〉

和明代后期启蒙思想的同中不

同之处。

43试述西游记幻笔、戏笔和寓笔

的结合?

答:打开《西游记》,首先映入

人们眼帘的便是天界佛国的神

奇世界――这便是作者运用幻

笔的结果。阅读《西游记》,人

们往往会不币自主地哑然失

笑――这便是作者运用戏笔的

结果。读完《西游记》,人们自

觉或不自觉地会受到某种启

迪――这便是作者运用寓笔的

结果。幻笔、戏笔、寓笔构成了

《西游记》的三大艺术笔法。《西

游记》的神话世界,既是对前代

奇幻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双开创

了不可企及的奇幻典范,这得力

于幻笔艺术。《西游记》中戏笔

的作用在于,形成作品诙谐幽默

的艺术风格,使人们在阅读过程

中获得愉悦的感觉。因为《西游

记》主要内容不是作者直接讲出

来,而是运用寓笔含蓄曲折地表

达出来的,所以其内容便有了不

确定性,便有了关于《西游记》

的种种说法和争论。《西游记》

三笔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

其中幻笔形成作品的骨架,戏笔

形成作品的肉,寓笔则形成作品

的灵魂。正是这三种笔法的结

合,使《西游记》超出一般奇幻

作品,而高居于中国奇幻文学的

巅峰。特别是这三种笔法的结

合,又给作品的内容增加了不少

的光彩。“西游”故事演变的文

化走向之一,就是体现了人对自

身力量的怀疑和对神奇力量的

肯定。实际上,无论中外宗教还

是民俗信仰,无不把神宣扬为主

宰一切的最高权威,而人只能是

秉承神的意志生活;神可以随意

地降福或降祸人间,人们要想避

祸,只有诚惶诚恐地对神顶礼

膜,以取悦于神,而不敢稍有亵

渎。于是,人的个性受到严重的

压抑,人的尊严受到扭曲,人的

价值被神的光环所遮掩。正因

此,西方文艺复兴伊始,就把反

对教会神学的统治和恢复人的

尊严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中国

虽然不像西盿中世纪政教一体

化,但宗教对中国人民的毒害也

是十分明显的,以致于神权和政

权、族权和夫权一起,组成禁锢

中国人民的四条枷锁。统治阶级

充分利用宗教来愚弄人民。因

此,在中国文化中,对神的敬畏

和对皇帝的敬畏是并存在,对神

的尊崇是殊途同归的,这无疑大

大加速了民族思想的保守性。但

是〈西游记〉却不同。它虽然以

幻笔描写了天界佛国的神奇故

事,却摈弃了对神的歌颂和敬

仰,充分调动戏笔所蕴涵的巨大

嘲讽能量,以府视三界的宏大气

魄,化神奇为腐朽,把本来严肃

令人敬畏的神、费、君王,完全

置于不利境地,使他们自身的行

动,在这种处境面前,显得猥琐、

可笑。作品所要宣扬的不是神佛

的威灵,而是人类的尊严,这样

就把神化了的宗教故事,又重新

人化过来。人被神的世界压抑得

太久了,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

理。所以当〈西游记〉运用戏笔

把调侃、揄揶的笔墨指向神佛的

时候,人们就不能不发出由衷的

愉悦之感,并进而发出笑声。在

人们的笑声中,天界费国的神圣

外衣被剥去,人的尊严得到了恢

复。这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鼓

舞人们同自然和社会抗争的意

志,无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这种作用,正是幻笔和戏笔巧

妙结合的结果。《西游记》对人

的尊严的肯定和对神的世界的

调侃,同样和启蒙思潮密切相

关。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万物

皆备于我”和陆九渊的“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等思想,

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认为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种

对人的知觉和无限制的扩张,固

然是一种极端的唯心主义,然

而,却在有意和无意间开启了人

的主体意识。正是在启蒙思潮的

影响下《西游记》以瑰丽的想像

和囊括中国神话传说的气魄,运

用幻笔,描写了一个天界佛国的

神奇世界;又以高扬的人的主体

意识,府视三界的宏伟气魄,运

用戏笔描写了生活在这个神话

世界中的神费的种种世俗、伪善

和卑鄙,还人类以尊严。也正在

在启蒙思潮影响下,明代后期出

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兴盛局面。

和吴承恩同嵵的徐渭,亦是一位

浪漫主义作家,其《四声猿》就

闪光着新思想的光辉。汤显祖的

《牡丹亭》,描写杜丽娘为情而

死,又为情而生,表达了情与欲

不可战胜的力量。此外,“三言

二拍”以及被称为一代之绝的民

歌,也有不少作品充满着浪漫情

调。同时受《西游记》影响,明

代后期出现了大量神魔小说。如

许仲琳的《封神演义》、董说的

《西游补》、吴元泰的《八仙出

处东游记》等。吴承恩的《西游

记》处于这次浪漫主义思潮的前

期,具有首开风气的作用,其价

值自是不待言而自明的

44简述《红楼梦》的思想。

答:红楼梦的思想历来是众说纷

纭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经学

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

满”,现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

“一是《红楼梦》极为丰富的内

容;二是具有含蓄蕴藉的艺术风

格;三是主观上人们各取所需为

自己的观点服务。”旧《红》学

评点派认定《红楼梦》宣传了因

果报应和劝善惩恶的圣人之教;

索隐派认为《红楼梦》的思想内

容大都牵涉到某皇帝或某大臣,

某文人或名妓家事、佚事。新

《红》学对《红楼梦》主要思想

内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随

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

《红楼梦》爱情悲剧主题说越来

越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我们认

为:贾宝玉爱情婚姻悲剧的故事

是《红楼梦》中心的内容,是主

线;书中所描写的诸多青年女子

才能、品格、命运,则是贾宝玉

爱情婚姻悲剧的陪衬;贾府的渐

趋衰败,则是宝玉爱情婚姻悲剧

的环境。

45简述《石头记》的含义。

答:含义有三,一说该书是刻在

石头上的;二说《石头记》有“石

头”所记的意思,石头就是作者;

三是《石头记》提示出该书故事

发生在南京,南京向来有石头城

之称。

46简述《红楼梦》含蓄的艺术风

格。

答:原书名《石头记》就很含蓄

蕴藉。另外,小说在第一回谈《石

头记》缘起时,提到了曹雪芹的

五言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

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

味?”此处强调的味字,是理解

该书风格的重要之点。脂砚斋在

庚辰本第四十三回就说该书“全

是反面春秋”,所谓“春秋”就

是“春秋笔法”,称文笔曲折而

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作者惟恐读者不知用笔良苦,在

第一回用谐音解读了“甑士隐、

贾雨村”两个人物的名字。脂砚

斋在小说第一回有一段较长的

批语,这是理解《红楼梦》含蓄

艺术风格的重要文字。小说第十

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更能体现这

种艺术风格。

47简述《红楼梦》按照现实生活

发展的逻辑在平常自然的生活

中表现人物性格。

答:曹雪芹按照现实生活发展的

逻辑,把人物放在平常的自然生

活中,去自然地表现人物性格。

因此《红楼梦》中的生活画面和

人物给我们的感觉是真实的,尽

管它所描写的朝代离我们今天

已很远,今天的读者却不感到陌

生。第七回写周瑞家的送宫花就

体现了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

难看出送宫花前后这段文字,其

场面转换、情节衔接自然顺畅,

如行云流水,不露人工痕迹,然

而这不等于家庭生活的流水帐,

曹雪芹根据需要,对事件的叙述

和人物的刻画有说有略,有正面

描写,有侧面描写,有实写,有

虚写,有浓笔重彩,有一笔带过。

例如写周瑞家的向王夫人汇报

刘姥姥之事,作者一笔带过。因

为前一回已经写了打发刘姥姥

的过程,避免重复,故淡淡一笔,

然而这一笔是不可缺的,它是故

事与故事的衔接处,即过渡性文

字。

对蒒宝钗的描写显然是浓笔重

彩,对迎、探、惜三姐妹的用笔,

惜春是重点,而且有伏笔作用。

对宝玉黛玉形象则作了精雕细

刻,黛玉的多疑和锋芒毕露,此

处表现得很鲜明,也透露出她的

率直的性格;而宝玉此时则表现

得有点圆浑,他的谎言却曲折而实在地表现了宝玉、黛玉关系厚密胜过宝玉、宝钗。无疑作者笔下的周瑞家的形象也十分鲜明,深明主仆间的礼数,懂得为奴之道,也较势利,也有一定同情心。可见作者放到平常的自然的生活中,去自然地表现人物,同时也是在精心结构整部小说。

48简述《红楼梦》运用典型意义的情节展示人物思想性格。

答: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并充分利用这一情节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在古典小说也并不少见。如《三国》《水浒》等都具有典型意义,而且都带有传奇色彩,离日常生活砒较远。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可就非易事了。曹雪芹以他卓越的艺术天才,提炼出“元春省亲”、宝玉挨打、探春理家、抄大观园等不少富有典型意义的情节,特别是宝玉挨打这个情节写得十分激动人心。宝玉挨打这件事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十分关心。黛玉探视宝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真情倾泄,进来啥也没说,推宝玉,只有悲切之声。宝玉“只见她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可知黛玉已哭过多时了。小说还写了宝玉时时记挂黛玉,宝玉支开袭人到宝钗处去借书,趁机打发晴雯去看望黛玉,并送了旧帕,黛玉得帕终大悟宝玉深意,题三首在旧帕上。总之曹雪芹充分利用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主次分明地刻画出一系列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他们之间的种种关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9简述《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答:《红楼梦》的细节描写是十分出色的。这部小说是以家庭日常生活为主题材的,而家庭生活年年月月日日有许多雷同现象,有许多相同的事体,曹雪芹却能把相同的事体写得生动而各异其趣,情节毫不雷同。例如写过生日,情节完全不同。这几个生日,无论从内容还是场面都不同,重点细节描写更是迥异,从不同方面刻画了人物性格,推动着情节不断发展。《红楼梦》的一些细节描写,都能反映社会深层方面的大问题。比如第四十一回,写凤姐向刘姥姥介绍茄子鲞,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螃蟹、鸽子本身都不具有什么重大意义,但经过作者的巧妙构思,通过刘姥姥见闻叙说,生动的细节就鲜明地反映出那个社会人间的重大问题,统治者与百姓之间差别之大,这种种矛盾的存在是严重的。《红楼梦》这部以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小说之所以意趣盎然与细节描写的说略得体密不可分。所谓细节描写悄等于完全精雕细刻农墨重彩,它也包括粗线条的勾勒。运用精雕细一笔带过相结合的写法,可以使情节发展波澜有致,增强节奏感,从而避免了琐碎、单调,一笔带过有时还能起到情节转换、场面连接的作用。曹雪芹善于运用具有伏笔功能的细节来暗示一些事物的发展结局。例如《红楼梦》中的大大小小的故事从缘起到结局,大都有伏笔功能的细节,所以故事的发展显示得自然流畅,在情理之中,结局也就势所必致。

50简述《红楼梦》的侧面描写。巧妙的侧面描写是《红楼梦》重要艺术成就之一。《红楼梦》内

容之丰富,人物形象之多,情节

结构之宏大严密,完全靠正面描

写是不够的。第二回“冷子兴演

说荣国府”,冷子兴对贾府情况

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显然是必

要的,以书中人物王夫人陪房周

瑞家的身份,绘声绘色描述了贾

府渐衰,宁荣二府主要情况,尤

其生动地变了贾宝玉的情况,吸

引住了贾雨村,又何尝不是对读

者的吸引?第六十五回、六十六

回,通过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之

口侧面描写了凤姐、平儿、李纫、

元春、探春、黛玉、宝玉。这是

《红楼梦》中比较典型的侧面描

写,而且有说有略,主次分明,

起到了补充和烘托人物性格的

作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有时一些次要人物,作者为节省

笔墨也完全用侧面描写来进行。

如孙绍祖就是通过迎春之口,复

述了孙绍视的语言:“你别和我

充夫人娘子,你老子使了我五千

银子,把你准折卖给我的。好不

好,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当

日有你爷爷在时,希图上我们的

富贵,赶着相与的。论理我和你

父亲是一辈,如今强压我的头,

卖了一辈。又不该作了这门亲,

倒没的叫人看着赶势利似的。”

这之前迎春简略叙述了:“孙绍

祖一味好色,好赌酗酒,家中所

有媳妇丫头将及淫遍。略劝过两

三次,使骂我是醋汗子老婆拧出

来的。孙绍祖未正式出场,通过

侧面描写,一个中山儿狼的形象

跃然纸上。

51简述《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答《红楼梦》很多地方心理描写

极细腻、深入,鲜明地揭示了人

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取得

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如第二十三

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

丹亭》艳曲警芳心“。第三十二

回写黛玉来到怡红院,悄悄走至

窗前。屋里的宝玉因为湘云说了

仕途经济的一些话而气恼道:

“。。。。。”这样大段的心理描写,

为《红楼梦》之前的中国古代小

说所不曾见的。这样深入、细致

的心理刻画,把黛玉内心复杂隐

曲的活动准确揭示出来。黛玉回

来,宝玉出来了,见黛玉在前慢

慢走,似有拭泪之状,宝玉抬手

替黛玉拭泪,黛玉忙向后退了几

步,责备宝玉动手动脚的。宝黛

爱情是在他们不断的口角中向

前发展的,这是为什么呢?第二

十九回中曹雪芹站出来加以解

释,说明和评论:“原来那宝玉

自幼生成有一种流痴病,况从幼

时和黛玉心情相对;及加今销明

事时,又看了那此邪书僻传,凡

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

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

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

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

暗中试探。这样由作者直接对宝

黛二人心理进行判断性表说,是

必要的,也是一针见血的,可以

帮助读者准确无误地捕捉到他

们内心世界最本质的东西。

52试述《红楼梦》的版本。

答:《红楼梦》的版本有很大,

大致可分为“脂本和程本”两个

系统。“脂本也叫脂评本,是八

十回抄本系统,题名《石头记》,

大都有脂砚斋的评语,全称叫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书中

保存了大量的曹雪芹原文及脂

砚斋评语,现在发现的这种抄本

共有12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

值。”“程本又称程高本,又分为

程甲本、程乙本、程丙本和程丁

本,系印本系统。从此刊印各种

百二十回版本的《红楼梦》多起

来。但这种印本,都是以程伟元、

高鹗修改订补的话字本为祖本

的。《红楼梦》约有140种版本,

比较重要的有:一甲戊本,《脂

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残本。

二已卯本,即“脂砚斋凡四阅评

过”、“已卯冬月定本”的简称,

残存四十一回又两个半回。三庚

辰本,它是“脂砚斋凡四阅评

过”、“庚辰秋月定本”的简称,

此抄本仅存不完全相连的七十

八回。四是列藏本,它是前苏联

列宁格勒抄本《石头记》八十回

本。五王府本,即“清王府旧藏

本”的简称,此抄本今存一百二

十回。六程甲本,为“乾隆五十

六年辛亥萃文书屋木活字本”的

简称。七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

础上,第二年高鹗又对程甲本说

加校阅修订,并增加了引言,程

甲本和程乙本区别颇多。八亚东

本,题名《红楼梦》。20世纪80

年代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版的《红楼梦》,是以庚辰本为

底本,以其他各种脂本为参校

本,并参考了程本及其他早期刻

本。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文化

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家评批

〈红楼梦〉》,是由冯其庸先生校

订的,该书以程甲本为底本,该

书为《红楼梦》的研究提供了极

大的方便。20世纪90年代由浙

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

是蔡义江先生独立完成的新校

本,它不是用一种固定的本子为

底本,而是用脂评本十二种版本

进行互校而成。此外,《红楼梦》

稿本、南京图书馆藏本等亦都很

有名。外译本也有14种之多。

53试述《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答:《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

非常惊人。无论是人物形象塑

造,还是景物描绘;无论是细节

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心理描写,

都是由语言来完成的,语言是第

一要素。《红楼梦》的语言是经

过千锤百练的,堪称我国古代小

说语言艺术的典范。(1)极富个

性化、生活化的语言特点;贾母

的和善、享乐和喜老怜贫性格在

她与刘姥姥的对话过程中就有

明显的表现,她们的声口语言色

调迥异,《红楼梦》高度个性化

的语言艺术成就十分突出,皮一

人物的语言绝不可能混同彼一

人物,一个人的语言一定能表现

出其地位、身份、经历、文化教

养。(2)《红楼梦》动作性语言

和形象化语言的成功应用。(3)

《红楼梦》恰当比喻手法的运

用,使其语言更加形象化。如以

“辣子”比喻王熙凤,说王熙凤

是“脸酸心硬”的有名泼辣货。

李纨是大菩萨,第一个大善德

人;“二木头”迎春,戳一针也

不知嗳哟一声;探春是“玫瑰

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

是有刺扎手;黛玉是“美人灯”,

风吹吹就坏了;贾环是个小冻猫

子,只等有热灶火坑让他钻去

罢。也有猴的动作形态喻人的动

作形态。文中随处可见妙笔生花

的比喻。

54试述《红楼梦》研究。

答:《红》学,是指研究《红楼

梦》的学问,它包括研究《红楼

梦》的思想意义、艺术价值、创

作经验、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家

世,《红楼梦》的版本、探佚、

脂评等等。《红》学研究早在曹

雪活着的时候时候开始了,始脂

砚斋为《石头记》所作的批语,

实际就是一种《红》学研究。《红》

学这一名词的提出略比脂评晚

一点。《红》学分为旧《红》学

和新《红》学。人们称胡适以前

的《红》学为旧红学,称胡适、

俞平伯以后的《红》学为新《红》

学。从时间上说,以五四时期为

界线,分为旧《红》学和新《红》

学。旧《红》学有评点,评论、

题咏、索隐、考证等派别,其中

评点、索隐两派影响最大。评点

派代表人物主要有脂砚斋、王雪

香、张新之、姚燮等人,他们主

要着眼于文章作法,代表作品有

王希廉的《护花主人批序》《红

楼梦》总评等等。索隐派:代表

人物主要有王梦阮、沈瓶庵、蔡

元培、邓狂言等。他们主要把历

史、野史杂记、文人诗词、随笔

传闻中的一些材料,与《红楼梦》

中的人物、事件印证或比附,探

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对评

点派和索隐派不能一概否定或

肯定,必肌进行具体分析、评价,

评点派与索隐派对《红楼梦》艺

术创作方面的某些见解,不容忽

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学为当

代《红》学。1953年第一次由国

家出版社出版了《红楼梦》,这

是当代《红》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此前俞平伯将1923年出版的《红

楼梦辨》易名为《红楼梦研究》

出版。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是

感叹作者自己身世的自传,是情

场忏悔录,是为金陵十二钗作本

传的,其风格是怨而不怒,林黛

玉和蒒宝钗是两对峙,双水分

流,并对后四十回高鹗的补作也

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后来

他对自传说作了修正,认为《红

楼梦》是一部小说,应该在小说

的范围内对它进行研究。还说不

可能把小说中的人、事、物都一

一落到实处。研究《红楼梦》应

该着眼于它的文学和哲学,经济

和政治等。俞平伯还写了不少指

导青年阅读《红楼梦》的著作。

20世纪50年代俞平伯的《红》

学思想遭到了批判,这使他在政

治和学术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公

正的待遇。在批判胡适、俞平伯

的政治运动之后,又展开了多方

面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红楼

梦》的历史背景和宝黛的典型意

义。1955年翦伯赞在《北京大学

学报》发表了《论十八世纪上半

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兼

论〈红楼梦〉中反映的社会经济

状况》一文,为研究《红楼梦》

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意义提供了

史实依据。之后,对邓拓关于《红

楼梦》市民说展开争论。1962

年至63年遵照周总理的指示,

学术界、文艺界举行了各种纪念

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的活动。8

月17的展览会,展出多达近百

篇,这些文章从不同层面、不同

角度深刻地研究了《红楼梦》和

曹雪芹,使《红》学研究得到空

前的发展,给《红》学研究带来

了蓬勃的生机和宽松的气氛。

1964年至65年,左倾思想抬头,

干扰了《红》学研究,阻碍了《红》

学研究的正常进程一。1978年

后,《红》学研究冲破原有的禁

区,一些问题相继提出。1979

年中国艺术的研究院创办了《红

楼梦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与上海《红楼梦》研究

者联合创办了《红楼梦研究集

刊》。这是我国第一次编辑出版

研究《红楼梦》的刊物,它极大

地促进了《红》学研究,研究红

学的文章和专著像雨扣春笋一

般出现。

55试述关汉卿杂剧的研究概况?

答:自元人周德清将关汉卿置于

“关郑白马”之首,明朱权肯定

其“初为杂剧之始”的拓基创始

之功以来,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发

展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声誉,直

至被推为“中国戏曲之父”,跻

身于世界文化名人之列。近现代

以来,关汉卿始终是戏曲史家关

注的焦点人物,关剧研究也一直

处于整个戏曲研究的前沿位置

上。回顾百年来的研究,主要是

围绕其籍贯、生平、创作等有争

议的问题展开论争,形成了诸多

共识。根据《录鬼簿》的记载及

其他有关材料,关汉卿著有杂剧

67种,现存18种。关汉卿杂剧

研究,在20世纪元杂剧研究中,

始终是重头戏。在近代学术大师

王国维等倡导下,研究者们努力

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和研究方法,

突破元明以来仅限于曲文鉴赏、

本事考释、文献整理的旧学局

限,在关汉卿研究领域多有发明

创造,成绩显著。新中国成立以

后,研究者们努力运用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关汉卿

研究专论推入了新的境界。全国

主要报刊发表关汉卿研究专论

600余篇;出版研究专著、关剧

选集校注不下20种。论者把传

统的研究范围推而广之,在关剧

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研

究上都有突出建树,研究的方法

和角度,也不断得到扩展。尤其

是进入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

不再满足于对作家作品的平面

式表述,思维方式也逐渐由单一

的线型模式朝着多元的、立体的

动态模式迈进,并有意识地把关

汉卿研究置于中国文学甚至世

界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确立其在

世界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卓越地

位。如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20

世纪的关汉卿研究也走过了从

兴起、发展到反思、回归的曲折

历程。我们可以把百年来的研究

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国学创新阶

段;晚前以前的戏曲文献,对关

汉卿只保留了一些零星片段的

记载。这些散见的记录,因多出

于传闻,简单而零乱,甚至连关

汉卿的本名都无从得知。进入现

代以来,先有王国维慧眼卓识,

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曲理论

巨著《宋元戏曲史》,打开了古

代通向现代的学术通道,引导富

有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学人,对上

述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考察

研究,基本理清了这位勘称是元

杂剧奠基人的伟大戏剧家的生

平线索,对其保存下来的杂剧作

品进行了认真而全面的考订清

理,使其姓名大显于中国戏曲发

展的光荣史册。20世纪20年代

以后,又有一大批具有现代学术

品位的文学史著作品出现。二是

社会学研究炽盛阶段;20世纪

50年代,学者们努力学习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的方法,对关汉卿剧

作的社会作用、文学成就等进行

了探讨。三是学术本体回归阶

段;文革后的20年,关汉卿研

究迅速由复苏而达于全面繁荣,

一时号称显学。新时期关汉卿研

究的突出特征是摆脱了政治因

素的干扰,恢复了关汉卿研究

应有的学术本位,走上了科学化

的道路。

1简述苏轼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2简述”稼轩体”的特征

3试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4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5试述辛弃疾再在词史上的地位

6试述辛弃疾研究评论史

7简述关汉卿思想的复杂性

8简述20世纪关汉卿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9简述《窦娥冤》中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狱描写

10简述关汉卿公案剧中所体现的人民大众对法制与王道的期盼

11简述《救风尘》中的赵盼儿形象12简述《望江亭》中谭记儿形象的典型意义

13简述关汉卿风月剧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14试述《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15《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分析

16试述《拜月亭》爱情描写的独特之处

17试述《单刀会》对历史素材的加工改造及其意义

18试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9简述有关《西厢记》戏剧样式的不同意见。

20简述关于《西厢记》主题的争论。21简述“西厢”故事的演变。

22简述《西厢记》剧本体制与演唱方式与元杂剧的不同。

23简述《西厢记》所表达的“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婚姻理想。24正确评价莺莺的“闹简、赖简”。25简述《西厢记》的语方所体现的元杂剧文采派的风格。

26简述《西厢记》的巨大影响。

27简述张生的形象。

28试述老夫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29试述莺莺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30红娘形象分析。

31简述《西游记》的版本系统。

32简述吴承恩的生平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

33简述孙悟空形象的来源。

34简述唐僧形象是封建知识分子与虔诚佛教徒的复合体。

35简述《西游记》所体现的抗争与进取精神。

36简述《西游记》的“三笔”。

37简述平话《西游记》是吴本祖本的原因。

38简述怀疑吴承恩为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作者的主要理由。

39简述与怀疑说并行的是仍有不少学者坚持吴承恩的主要理由。

40试述〈西游记〉对传统人格的批判与对新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41试述孙悟空的斗士性格?

42试述猪八戒的形象特点与意义?43试述西游记幻笔、戏笔和寓笔的结合?

44简述《红楼梦》的思想。

45简述《石头记》的含义。

46简述《红楼梦》含蓄的艺术风格。47简述《红楼梦》按照现实生活发展的逻辑在平常自然的生活中表现人物性格。

48简述《红楼梦》运用典型意义的情节展示人物思想性格。

49简述《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50简述《红楼梦》的侧面描写。

51简述《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52试述《红楼梦》的版本。

53试述《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54试述《红楼梦》研究。

55试述关汉卿杂剧的研究概况?

中学语文-初中语文专题讲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 一、要点梳理 中考语文常考重要作家作品汇总 (一)先秦时期 1.《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约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各地的歌谣。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里面的名篇《关雎》《蒹葭》是我国最早的爱情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为孔门弟子编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南宋朱熹把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相传,《诗经》为孔子删定。 3.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相传《国语》《左传》为其所撰。《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4.《曹刿论战》:《左传》里的精彩章节,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叙述了曹刿战前献策和战中协助鲁庄公。文章以简明的问答形式,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才能。 5.《孟子》:孟子和弟子著,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后世“孔孟”常并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等都是里面的名篇。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两篇短文运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充分证明了观点。《鱼我所欲也》也出自《孟子》,论述了“舍生取义”的重要主张。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的特点。 7.《公输》选自《墨子·公输》,《墨子》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叙述性文章,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表现他“兼爱”“非攻”的主张。 (二)两汉时期 1.刘向:汉朝人。《战国策》是汉朝刘向所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赵国依次分国编写,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都是《战国策》里的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知识精讲

最新-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备课资料素材 精品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简答题 1 夏朝是怎样灭亡的? 夏朝最末的一代国君名桀,暴虐无道。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朽。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亦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2)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商代青铜器共分为哪几大类? 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礼器,这一类器物纹饰瑰丽浑厚,典雅质朴,制作最为精细。著名的司毋戊鼎就属于这一类。二是饮食器,常见的有鼎、鬲、簋等,其中酒器尤多,证明商代奴录主贵族确是嗜酒成风。三是生产工具,有斧、锛、刀、锯等,多是手工业工具,农具很少,当时农业奴隶使用的农具多是木器、石器、骨器和蚌器。四是兵器,有戈、矛、钺、刀、箭镞等,其中青铜箭镞的数量是很大的,这在世界其他古代国家中是少见的,因为箭镞在射出后不能收回,如果不是青铜业发展到相当高度,就不可能用大量青铜铸造箭镞。此外还有乐器和车马器等。 3简述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一是土地所有制。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以至于士。各级贵族世代承袭受封的土地,所受之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准随意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占有制是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二是田地的形式。井田一般经过精心的疆理,整治为十分方正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田块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道路,每一方块田为一百亩,做为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称一井。三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为庶人或庶民,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地赐与臣下,以周天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迫大批农业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农业奴隶不仅为奴隶主贵族种田,还要服各种力役。 4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由于处于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斗争复杂而又激烈。当时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5简述刘秀的用人政策及其目的。 刘秀实行了“退功臣而进文吏”的用人政策。东汉初年,刘秀认为他的功臣多是戎马出身,不熟悉封建的典章制度,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可是他们往往又自恃功高,不听命令,或不遵守法纪。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勋,刘秀封其中功劳最大的360多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刘秀很重视隐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士人。他认为这些人既熟悉封建制度,懂得治理国家;又情操高尚,不与时浮沉。所以就多方访求,重礼征聘。刘秀实行这一政策,其目的是为了能“总揽权纲”,加强中央集权。 6简述《史记》的内容及其意义。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全书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65万字。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7简述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张仲景是东汉最著名的医学家,为救治病人,他“勤求吉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此二书为后世医家的重要经典,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的70卷的《》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诗经》研究 史上《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2.“二南独立说”认为“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 ___》。 3.《秦风.》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日:“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4.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都风》中保存了她的作品《____》,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诗经·卫风.一》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6.“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____》-诗中的句子。 7.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____》,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8.《____》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9.“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是屈原《____》一诗中的句子,诗歌赞颂勇武刚强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10.南朝齐诗人____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即是他描写山水的名句。、 11.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风以清淡著称,但他《临洞庭》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 ”却气势壮阔。 12.中晚唐很多诗歌关注民生疾苦,如诗人____ 的《橡媪叹》一诗就反映了老百姓在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只得以橡实充饥的惨剧。 13.周邦彦怀古词名作《西河·金陵怀古》化用了唐代诗人____ 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中的句子,但却没有斧凿的痕迹。 14.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绝句《____》结尾写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竞的无限惋惜。. 15.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诗人的《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颇具代表性。 1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作家部分 先秦文学 一、诗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一般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一般为文人作品;颂是庙堂祭祀的歌曲)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其中有《蒹葭》《硕鼠》《无衣》《伐檀》等名篇。 《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贵族。是我国第一位独立创作的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创造了新诗体“楚辞”。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一首抒情长诗)、《九歌》(是屈原以民间乐歌为基础,为朝廷祀典所做的祭歌,内有名篇《国殇》)、《九章》(写屈原两次放逐的经历,中有名篇《涉江》《橘颂》)、《天问》等。《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风骚,“风”本指《诗经》“国风”,“骚”本指《楚量辞》中的《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代表;又常作诗歌辞赋的-代称;有时也借指文采或文学修养。

二、散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我们学的《秦晋淆之战》、《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等课文均出自《左传》。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我们学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出于此。 《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故事集。书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广泛流传。 《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弟子三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及《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儒家经典,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典籍,老子所著或谓老子后学编纂。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道家学派著作,唐人称其《南华经》。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著名的如《逍遥游》、《养生主》、《秋水》。

中国古代史常考简答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一)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早的实践是什么?其理论来源于谁的思想? (2)最早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朝代是什么?这一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柳宗元说:“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请解释这句话。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时发展了哪些制度? (5)在西汉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的是哪项措施? (6)汉武帝时期开创和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措施? (7)隋朝是个开创性的朝代,它首创了哪些制度? (8)唐朝时既削弱相权,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制度是什么? (9)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有哪些? (10)北宋通过设立什么官职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11)元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首要措施是什么? (12)元分别设立什么机构管理西藏、台湾?元时的监察机构是什么? (13)明清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时期。最能说明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14)明清时期对人们思想控制的显性措施和隐性措施分别是什么? (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有哪些趋势? 答案: (1)商鞅变法,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2)秦朝,皇权至高无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由皇帝任免) (3)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郡县制而是由于秦朝的暴政。 (4)刺史制度、察举制度、编户齐民(5)封国制 (6)剌史制度、察举制度中的孝廉科、推恩令、附益法 (7)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庸(8)三省六部制 (9)重文轻武、守内虚外、极度削弱地方,高度集中于中央 (10)转运使(11)实行行省制度 (12)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御史台 (13)明:设立特务机构、清:设立军机处 (14)文字狱、八股取士 (15)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统治者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史(二) (1)先秦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 (2)商鞅变法对这个制度作了什么修改? (3)墨子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4)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标准是什么? (5)汉武帝时期,士大夫的主要做官途径是察举制中的什么科? (6)三国时魏国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7)隋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8)明清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9)谁在改革中改革科举制度? (10)科举制形成于哪一个皇帝时期? (11)从历史上得出什么选拔人才的经验或启示? (12)秦朝、汉朝、北宋、元朝、明朝监察的官职和机构分别是什么? (13)历代重视监察给我们什么启示? (14)什么选官制度是从上而下的? (15)哪一朝代科举录取人数太多而导致冗官冗员冗费? 答案: (1)世袭制,门第 (2)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3)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4)察举,才能和品德 (5)孝廉 (6)九品中正制 (7)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8)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才能;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9)王安石 (10)隋炀帝 (11)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12)御史大夫、刺史制度、通判、御史台、提刑按察使司

自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基础知识串讲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笔记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 (一)屈原和楚辞 1.宋人黄伯恩说楚辞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2.第一个编辑楚辞作品为集的学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3.《楚辞章句》是东汉王逸的楚辞注本,其中列在屈原名下的作品共25篇。 4.《楚辞补注》是宋人洪兴祖的楚辞注本。 5.“窃攀屈宋宜方贺,恐与齐梁作后尘”民杜甫诗句,“屈宋”指导屈原和宋玉。 6.“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是司马迁的说法,语出《报任安书》。 7.收入《楚辞》中的作品既有屈原、宋玉之作,也有汉人之作。 8.《楚辞·九歌》包括11篇作品,分别是《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9.《楚辞·九章》包括9篇作品,分别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河》、《思美人》、《悲回风》、《惜往日》、《橘颂》。 10.“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是李白的诗句。 11.在《橘颂》中,作者热情赞美了“受命不迁”、“苏世独立”和“秉德无私”三种美德。12.《招魂》的内容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关于本诗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屈原,王逸认为是宋玉。 13.“楚辞”之称,似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14.《哀郢》中的“郢”在今湖北江陵一带,当时是楚国国都,诗中“登大坟以远望兮”句中的“大坟”指水边高丘。 15.屈原主要担任过的官职是三闾大夫和左徒。 16.王夫之认为,《哀郢》作于秦将白起破郢之后。 17.“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句出自《离骚》,句中的“高阳”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之一颛顼,“皇考”指抒情主人公已谢世的父亲。 18.关于《离骚》的题义,古今学者看法不一,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罹)忧也。”班固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王逸认为:“离,别也;骚,愁也。”游国恩则认为“离骚”的意思近于“牢骚”。 19.“昔三后之纯粹兮”句中的“后”指君主。 20.“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悦之”是班固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亦谓“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助”指庄助(严助),“买臣”指朱买臣,“帝”指汉武帝。 21.班固普批评屈原“露才扬己,责数君王”。 22.“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是一首楚歌,歌题为《孺子歌》。

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 名词解释 《大札撒》札撒是古代蒙古部落对众人发布的命令。1219年确立,形成初步的成文法。它来源于蒙古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或行为规范。为适应开疆拓土的需要,成吉思汗十分重视法律风纪的作用。《大札撤》即是成吉思汗召集制定的,其内容共65条,涉及国家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役税制度、军事法、行为法、诉讼法准则等。作为蒙古部族初创期的法律规范,它既不完备也不系统。(大札撒》的特点之一是刑罚严酷,大量使用死刑,二是具有原始性,生活习惯与迷信禁忌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维护贵族特权,取得贵族广泛支持。《怯薛》蒙古、元朝禁卫军的称谓。突厥、蒙古语,汉译为「宿卫」。1204年秋,铁木真建立怯薛,成为他亲自控制的精锐部队。蒙古见过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元太祖)加强怯薛的地位和实力,将数量由550人增加到1万人,挑选万、千、百户长及白身人中有技能,身体强健者为怯薛,负责大汗的保卫工作,作为大汗亲率部队参战。怯薛长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杰)家族世袭。元朝建立后,仍保留怯薛制,重要官员多由怯薛出身的人充任。五卫亲军建立后,替代怯薛守卫皇城。《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是明代著名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为了追踪建文帝下落,扩大明朝影响,同时为了发给西洋各国诏书,以完成他构建一个理想和谐的世界秩序,即“天朝礼制体系”,遂派遣郑和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郑和庞大的舰队对沿海海盗进行打击,扫清了海上交通。郑和等人的著作如《航海图》等,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概况,增进了中国对这些国家各个方面的了解,是研究中外关系史和远洋航海史的重要资料。但是,明政府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导致“中国未至费亦不资”《站赤》驿站的译称,蒙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兼指站官及站户。元代以前,中国早就有了驿站制度,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始设驿站,元代在全国交通线上都设臵了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分陆路和水路。元政府为了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专门承担此役,站户固定在驿站上。乘驿凭证有圆牌(专为紧急军情用)、铺马圣旨和札子。元代了驿站制度对当时的波斯、俄罗斯、埃及和中亚、西亚诸国都产生了影响。 《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中期人心弊坏的时代,但程朱理学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于是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作为维护明王朝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挽救明王朝的政治危机。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学术渊源来自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故此一学术派别称为“陆王心学”。王守仁的思想有: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他认为“心之本体无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四(多选与名解)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多选名解)名词解释 1采诗说:2献诗说:3《诗大序》:4《诗小序》:5“三家诗”:6“四家诗“:7今文《诗经》学派:8古文《诗经》学派:9专传、合传、附传与类传。10《史记》“三家注”。11《史记会注考证》12沉郁顿挫:13苏门四学士: 14苏门六君子:15乌台诗案:16洛蜀党争:17稼轩体:18辛派词人:19〈红〉学:20新旧〈红〉学:21评点派:22索隐派:23脂评: 1采诗说: 是<<诗经>>成书的重要过程之一,其文献主要见于《礼记。王制》、《汉书。食货志》《汉书。艺文志》《左传。襄公十四年》引《夏书》佚文,《孟子。离娄篇》也有隐约的记载,次说后世虽有许多相左的意见,但可基本确立,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个人有能力从事这一工作,只有通过权利机构,才能完成大面积的所及工作,然后加以筛选、加工、润色,并推广出去 2献诗说: “献诗说”使《诗经》成书的重要过程之一,它值周代的公卿、刘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其文献主要见于《国语。周语》《国语。晋语》《左传。襄公十四年》 3《诗大序》: 《诗经。关雎》篇前面的一大段文字应为《大序》,但《大序》又与《关雎》篇的小序夹杂在一起。即从“《关雎》,后妃之德也”开始,至“风以 动之,教以化之”为 《关雎》小序的前一 部分“是以《关雎》 乐的淑女”至结束, 为《关雎》小序的后 一部分,两部分合在 一起,即《关雎》篇 的小序,中间的一大 段,即“诗者,志 之·1·所以之,。。。。。。 正始之道,王化之 基”,为《诗大序》 4《诗小序》: 《诗经》中每篇前面 类似解题的文字为 《小序》 5“三家诗”: 汉初,讲习《诗》者 主要有鲁、齐、韩三 家。“言《诗》于鲁则 申培公,于齐则辕固 生,于燕则韩太傅(韩 婴)”。《鲁诗》《齐诗》 以国得名,《韩诗》以 人得名,合称“三家 诗”。“三家诗“以《鲁 诗》出现最早,以《齐 诗》于当时影响最大、 消亡最早,以《韩诗》 目前传世文献最多。 6“四家诗“: 《毛诗》因其传授人 的姓氏得名,秦汉间 鲁人毛亨传《诗》于 赵人毛苌,毛苌又广 为传授。东汉时,古 文经学派抬头《毛诗》 立于学官,与齐、鲁、 韩并称“四家诗” 7今文《诗经》学派: 齐、鲁、韩、“三家诗 “均用汉隶书写,与 较晚出现的《毛诗》 相区别,被称为《诗 经》学派 8古文《诗经》学派: 西汉末经今古问之争 开始,《毛诗》理所当 然地被卷进去因其有 别于“三家诗“,故 归属于古文《诗经》 学派 9专传、合传、附传与 类传。 答:《史记》的列传据 其记述内容可分为专 传、合传、附件、类 传四种。一人一篇传 记者为专传,如《李 将军列传》;两人以上 合成一篇传记者为合 传,如《廉颇蔺相如 列传》;主要传主之后 附载某人传记者为附 传,如《魏其武安侯 列传》在叙述魏其侯、 武安侯中插入灌夫传 记;一类人物记一篇 传记为类传,如《刺 客列传》。 10《史记》“三家注”。 答:是指宋裴骃的《史 记集解》,唐司马贞 《史记索隐》,唐张守 节的《史记正义》。“三 家注”原俱单行,后 附刻正文之下,原注 本反倒渐次失传,今 惟《索隐》尚有明汲 古阁本仅存。“三家 注”附刻原文时多有 删削,尤以《正义》 为甚。司马贞作《补 三皇本纪》题名“小 司马氏”,采录各种传 说,并作自注,宋以 来各本俱列书首,清 殿本始改附书尾。今 通行中华书局本《史 记》将“三家注”附 于正文之后,极便阅 读。 11《史记会注考证》 是指:20世纪初,日 本学者泷川资言的 《史记会注考证》是 《史记》研究的重要 著作。此书对《史记 三家注》进行全面整 理,汇集《史记》注 本100多种,吸收了 1200年《史记》研究 的成果,补注了大量 今中国大陆失传但在 日本仍保留下来的 《史记》“三家注”的 有关资料,成为迄今 为止《史记》最详备 的注本。 12沉郁顿挫: 出自杜甫所作《进雕 赋表》,这原是他对自 己的赋的评价,后人 则取之以界定杜诗, 故“沉郁顿挫”成为 公认的杜诗的主导风 格。这种风格具体内 涵包括三个层面,首 先是表层的语言之凝 练,意象之精警,结 构之波澜起伏,声调 之抑扬顿挫,皆给人 以凝重深沉、千百练、 百转千回之感,这形 成了杜诗总体的艺术 风貌。第二层在于诗 歌艺术构思的奇趣宏 阔。第三个层面是诗 中凝聚了作者忧愤的 感情。这种风格是一 位感情特别深挚、思 想特别深刻的诗人在 动荡年代所创造的, 其中双融入深厚的学 力和深沉的构思,达 到前无古人的境界。 自宋至清,历代学杜 者众多,但无一人能 重现这种风格,它作 为杜诗的独特标志被 众多学者视为诗词的 最高艺术境界之一。 13苏门四学士: 苏轼杰出的文学成就 使他声望日隆,奠定 了他文坛盟主的地 位,求学者与日俱增。 远在北京大名府的黄 庭坚愿列苏轼门下; 秦观入京应试,专程 到徐州见苏轼,愿执 弟子之礼,晁补之、 张耒亦继两人之后求 学于苏轼,故此四人 被后世称之为“苏门 四学士”。 14苏门六君子: 指苏轼门下除“四学 士”之外加上陈师道 和李蔍两人称为苏门 六君子。 15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 日,史台的官史奉命 从汴京赶到湖州,当 场逮捕了刚天任不久 的苏轼,原来,六月 以来,变法派先后四 次上章弹劾苏轼,指 其诗文愚弄朝延。宋 神宗下令审理。同年 八月脚下 八日,苏轼入御史台,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 案。 16洛蜀党争: 宋元丰年间,苏轼与 程颐、程颢之间爆发 的哲学上、思想上的 矛盾。从本质上说, 这是苏轼“任天而动” 的性格及其追求个性 独立的自由观,与旨 在从伦理、道德、精 神上强化封建统治的 理学思想的一场激烈 交锋,由于二程是洛 阳人,苏轼是四川人, 故历史上称这次论争 为“洛蜀党争”。 17稼轩体: 是辛弃疾创立的一种 新词的体式。这种新 体式有以下四个特 征:一是以绝大的阳 刚之气一改传统的绮 靡,以词抒情言志, 用词来干预家国大 事,提高和强化了词 的文学功能,使词从 单弱的应歌之体彻底 演变为一种独立、完 善的新体抒情诗。二 是使词体变成了体现 创作主体完整人格与 表现多方面生活、燕 尾服示词人全部习灵 世界的工具。三是汲 取了前人多种表现手 法,尤其是苏轼的《以 诗为词“进一步引进 古文手段,“以文为 词”,丰富了语的艺术 表现力。四是在词的 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上,完成了从单纯的 阴柔向融阳刚柔之美 为一体的新特质的转 变,实现了词体文学 风格的多样性。 18辛派词人: 与辛弃疾同时的一批 词人,或与稼轩为同 志,或追慕稼轩,感 时激愤,词的主题抒 发爱国感情,风格豪 迈激切,形成了风格

中考化学专题试题汇编:化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答案)

1.(3分)(2019?岳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B.滴水成冰C.钻木取火D.掩耳盗铃 2.(18牡丹江)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 3.(2018·郴州)下列成语涉及物质化学变化的是() A.大浪淘沙 B.花香四溢C.死灰复燃 D.水乳交融 4.(2018·威海)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③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 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 5.(2019·锦州中考)(1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百炼成钢 D.日照香炉生紫烟 6.(2018·南充)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7.(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8.(2018·宜宾)(2分)下列经典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涉及燃烧反应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9.(2019·荆州中考)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2分)(2019?潍坊)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 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学中国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中国古代史试题 考生注意: 一、本试卷共五道题:单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二、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必须遵守考试纪律,否则按相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试卷答完后,须将问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四、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号:﹎﹎﹎﹎﹎﹎﹎ 祝你考试愉快!

中国古代史试题 (命题范围:隋~清)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1′×15=15′)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581 B、587 C、589 D、618 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留守的是() A、李纲 B、岳飞 C、韩世忠 D、宗泽 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是() A、李辅国 B、高力士 C、程元振 D、鱼朝恩 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土木之变 B、夺门之变 C、庚戌之变 D、大礼仪之争 6、清雍正帝推行全国的经济政策是() A、两税法 B、诸色户计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7、金扶持谁建立了伪齐政权() A、刘豫 B、张邦昌 C、石敬瑭 D、蔡京 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是() 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 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 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 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 A、西夏庆历和议 B、辽澶渊之盟 C、金绍兴和议 D、金隆兴和议 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 A、永乐 B、宣德 C、正统 D成化 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158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 A、沙勿略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马戛尔尼 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 B、固山 C、甲喇 D、谋克 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 A、永乐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河南考区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河南考区.txt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更大 的勇气。爱情是块砖,婚姻是座山。砖不在多,有一块就灵;山不在高,守一生就行。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第一章《诗经》研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殷商末年至春秋中叶六百余年的社会生活,先秦时称为诗、诗三百、诗三百篇,诗经是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梁启超说现存先 秦古籍…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在《周礼-春官》中有记载,诗序认为是从思想意义的角度划分的,朱熹认为是依据作者不同而划分的,较为接近事实的是音乐说:风诗是乡土之音,雅 诗为朝廷之音,颂诗为宗庙之音(章太炎认为雅是一种类似鼓的乐器,郭沫若提出诗之周南、 召南、大小雅当以乐器为名)。 3、毛诗认为二南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应有西周末至东周时的作品。王风是东周后的作品,郑风全部是春秋时的作品,魏风中讽刺统治者的诗作别具一格,秦风崇尚气力、武功,其创作 时间应在东周至春秋时;周颂都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之作,鲁颂均为春秋时的作品,古文经学派认为商颂应作于商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商颂是春秋时宋国的作品。 4、献诗说记载于国语-周语、晋语、左传,采诗说见于礼记、汉书-食货志、艺文志;孔子第一个将诗经选作教学内容的教师,又是第一位研究诗经的大师,他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宋人大胆质疑诗序的是欧阳修,集大成者是朱熹。 5、三家诗:汉初讲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 韩太傅(韩婴),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用汉隶书写,与较晚的毛诗学派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在当时影响最大但消亡最早,以韩诗传世文献为最多(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6、毛诗学派:毛诗因其传授人的姓氏得名,秦汉鲁人毛享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广为传授; 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有别于三家诗,归于古文经学派;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于官学,与齐、鲁、韩并称为四家诗。(毛诗胜在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诗序较 为合理,又得到大学者郑玄为之作笺) 7、《毛诗正义》,毛享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是一部全面总结两汉至初唐诗经研究 成果,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朱熹《诗集传》,这是一部代表宋学诗经研究成果,同样具有 里程碑性质的专著。 明《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这是一部突破经学之桎梏,开始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经的专著。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作摆脱汉学、宋学之争,独立阐发自己的思想,与崔述《读风偶识》、方玉润《诗经原始》被誉为独立思考派的三部鼎立之书。 清段玉裁《诗经小学》,这是一部自觉地运用文字音韵学理论对诗经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这是清代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为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被誉为清代三大治诗之作) 8、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1)全面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如农耕、 蚕桑、采摘、建筑、畜牧等,有助于了解周代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2)反映周人的爱情、婚姻及家庭生活,为了解当时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社会风俗、婚礼仪式等提供史料;(3)反映周人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4)反映周人的政治生活、宗教生活、贵族的燕飨生活。 9、诗经反映的社会思想:作为一部抒情诗集,诗经不仅记录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而且反映了那一时代各个阶层的思想意识,(1)反映了早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为后世知识分子 人品、人格、理想、情操的建立和健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反映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3)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4)反映周人的道德意识;(5)反映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

(按川教版体系)全国各地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汇编 七下 第九学习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下)

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三大发明) 第16课 建筑奇观(大运河、明长城、赵州桥、北京故宫) 第17课 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资治通鉴》)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唐诗、宋词) 第19课 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石窟)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书法、绘画) 一、选择题 ◆(2020·广东茂名)6.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此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科技成就?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张衡发明地动仪 D.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2020·广东汕尾)2.右图内容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A .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造船技术 D .指南针 ◆(2020·贵州黔西南)8.下列属于我国四大发明的是 ①火药 ②地动仪 ③印刷术 ④造纸术 ⑤筒车 ⑥指南针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2020·湖南衡阳)3.《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它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的应用?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2020·江苏连云港)31.“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普遍使用指南针 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0·山东莱芜市)1.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 A .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B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 .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2020·天津市)1.活字印刷术最早出现在 A.汉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020·天津市)2.北宋时制成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 指南针 ◆(2020·海南省)2.在2020年6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双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历史上,大运河开凿于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中国古代史简答题

中国古代史芃 史前(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年前蒂 满天星斗南:良渚政治:农耕聚落——中国进入农业社会,脱离采集渔猎北:姜寨蚇 南稻北粟经济:平均分配薇 文化:炎黄传说莃 蚈 奴隶制-夏商周(青铜器时代)夏距今3500年商-1600 西周-1046 荿 西周分封制商内外服-政治:夏禅让世袭官位分职设监狱芅 西周井田制轮流种植经济:夏农业石器、商农业石器施肥进步、酿酒蒃 文化:夏二里头青铜器为礼器与祭器——没有文字,只靠传说和考古推断。商青铜器为礼器沟通天地与支持政权,甲骨文,酗酒文化。西周礼乐(周公德治—儒家前身)聿 螇 春秋战国(东周-铁器)-770 肄 各国重用人才以求富国强兵政治: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化(礼崩乐坏)推举制(门阀政治)蒃 经济:铁器,犁耕发展,私人手工与商业发展。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男耕女织)蒀 “士”阶层兴起,造成百家争鸣,儒法道,富国强兵为目标(儒家为封建社会稳定政局所用,法家为秦朝所用统一中国,道家为封建社会修养生息所用)文化:蕿 总结:百家争鸣是中国与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一页。(世界上另外一个灿烂是同时期希腊哲学)膇 薃 第一次大统一袁 -221 嬴政(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到唐朝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秦羇 政治:商鞅变法后完成统一,军公爵制选官,创立中央集权体制,设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什五连坐(体现法家治国思想),暴政亡国(丞相权利过大也是重要原袆因)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开边移民、建驰道直道蚂 文化: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小篆)节 外交:蒙恬战匈奴,建长城抵匈奴虿 总结:创立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制度蓝本——皇帝、中央集权蚅 螂 汉-202 刘邦汉武帝荿 政治:汉初郡国并行(后造成七国之乱),布衣将相使世袭政治基本结束。文景之治无为完成休养生息(道家)。武帝有为(儒家)而治设内外朝削弱相劝,设监察刺史,膇察举制,推恩令消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七实三虚”:是指三国演义七分符合历史事实,三分虚构 讲史: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吸收民间传说,讲述历代兴废争战之事,篇幅较长,分节叙述。 自传说:以胡适为代表。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 公案小说:以清官断案折狱为主,歌颂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执法如山、为民伸冤的清官的小说,源头可追溯到史记,宋元时期出现大量公案小说,到了民国以后,逐渐消亡。 俗讲:指的是在唐代盛行的一种当时寺院僧侣向民众进行佛教宣传的活动。俗讲刚开始时只是单纯演说经文和佛经故事,后来逐渐演变,也讲唱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话本:产生于宋代,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在唐宋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说话”表演技艺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说话就是讲故事的意思,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讲唱故事时所依据的底本。 入话:就是在正文之前,先写几首与正文相关的诗歌或引入几个小故事,把它作为开篇,以引入正话,具有肃静听众,启发听众和聚集听众的作用。 神魔小说:明清时代在摩道释“三教同源”的思想影响下所产生的,以神魔怪异为题材的白话章回小说。 唐传奇:是指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被称为“特绝之作”的传奇小说,开始出现在文坛上,并以其优美的艺术形式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与唐诗同被誉为“一代之奇”。 才子佳人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从题材上说,是写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从形式上看,一是相当一部份作品书名模仿《金瓶梅》,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作品,如玉娇梨,二是一般在十六回至二十回之 间,约十万字左右。 程高本:活字排印的红楼梦,120回 脂评本:红楼梦早期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的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本仅八十回。 家庭小说:通过程伟元,高鹗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通过家庭揭露社会黑暗。 人情小说: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 狭邪小说:清咸丰年间逐渐盛行以妓女、优伶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陈森的品花宝鉴,魏秀仁的花月痕 说话与说话人:唐宋以来民间的一种表演艺术,说话就是讲故事的意思,说话人则是从事这一表演活动的艺人。 历史演义小说:就是敷演史传,偏重叙述朝代兴废争战之事,而又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小说,多用章回体。 儿女英雄小说:产生于红楼梦之后,由才子佳人的故事和神魔或侠义故事整合演化面成。它发展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理想主义的成分,而演变为更加脱离现实的虚假的理想主义,塑造封建主义“高、大、全” 的理想英雄,艺术上更加公式化和概念化。 简本与繁本:简本或称文简事繁本,繁本或称文繁事简本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元代剧作家_________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明代剧作家________创作的传奇《宝剑记》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具中的《夜奔》一场至今仍在曲场经常上演。 3.《大雅堂乐府》是明代_______创作的杂剧,剧中写四个古代的风流遗事,表现了文人的雅兴和情调。 4.明代作家_______的剧作很注意对诙谐的追求,他的《博笑记》就是一部演“可喜、可怪之事”,“俱可绝倒”的作品。 5.孟称舜的《_______》描写了崔护和叶茶儿的爱情故事,体现了他关于婉丽风格的理论。6.延寿马和王十朋分别是南戏《_______》和《_______》中的人物。 7.明代剧作家_______《邯郸记》和《南柯记》都是借梦表现现实的黑暗的作品。 8.明代剧作家_______的“渔阳三弄”,借张建封、杨慎、杜默三人的遭遇,表现了对个性和自我的追求。 9.明代剧作家王衡的杂剧《_______》写唐代大诗人王维科举考试的经历,表现了对 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二、简答 1.简述《梧桐雨》一剧的艺术成就。 2.简述梁辰鱼《烷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 3.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有什么样的基本特点? 4.《儒林外史》中的真儒形象有什么特点和局限? 5.举例谈谈《西游记》充满谐趣的艺术风格。 三、论述题(1,2题必选一题回答,3,4题必选一题回答,若二题都答,则只给前者判分。每题20分.共40分) 1.试析《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 2.以剧本为例,分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 3.《水浒传》在思想上取得的独特成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举例分析《红楼梦》人物描写的特色。 答案: 一、填空 1.纪君祥 2.李开先 3.汪道昆 4.沈璟 5.桃源三访 6.宦门子弟错立身荆钗记 7.汤显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