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摘要:本文旨在结合荒诞剧的特点来解读贝克特的戏剧《终局》,归纳其显著特点和挖掘其隐含意思。

关键词:赛缪尔.贝克特,荒诞剧,荒诞,终局

一、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最初是英国剧作家马丁·埃斯林在他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提出的。他将这一流派产生的时间界定为1952 至1962 年,因为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这一年在巴黎上演并大获成功,旋即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而实际上,尤奈斯库早在1948 年就已经创作出了被后人大为推崇的、被誉为荒诞派经典作之一的《秃头歌女》。所不幸的是,该剧1950 年在巴黎上演的时候遭到了惨败,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寥寥无几,有时因为到场的观众太少,剧场不得不将票款退还给观众并关门停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荒诞剧的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他的作品受到了人们越来越热烈的欢迎。马丁·埃斯林虽然在他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将贝克特、尤奈斯库、亚当和日奈划归为荒诞派。但实际上,这些剧作家一直都将自己视作孤独的、游离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作家,他们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各自的世界里,与外界隔绝。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主题、创作题材以及创作背景,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共同遵循的创作纲领或艺术原则。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关注人的本体,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作为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作品中都渗透出强烈的悲剧精神和忧患意识;在创作上,他们一反传统的戏剧创作模式,将情节、悬念、人物刻画等必不可少的戏剧因素统统抛弃,用最直白的语言、最平凡的事件、最不具戏剧性的情节,表现最真实的生活,揭示出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正是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剧作,在西方社会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这些剧作就像一面镜子,它使人们透过舞台,看到了自己,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现实世界。之所以称之为―荒诞派‖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他们试图传达这样一种思想:人的存在是没有目的的,没有意义的,人在世界上经常感觉到不知所措,不平静和受到威胁。‖ (王左良,472)

二.显著特点

贝克特创作的另一个就是故事场景的荒凉和人物命运的凄惨。孤独、寂寞就像一块怎么也挥之不去的乌云,笼罩着贝克特的全部作品。这种凄惨孤独的场景在贝克特的另一部剧作《终局》中得到了更好的表现。在一间空荡荡的、只在高

第九单元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2006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一、“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二、戈多来了;三、留点空白。三选一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我就是戈多 自从五十多年前,萨缪尔·贝克特写了《等待戈多》,我就备受煎熬。 读者看了那本书,都和书中的两个人一样,猜测我,探究我。有的人认为我是一个叫戈多的人,有十分奇特的事情。有的人认为我不是人,只是代表了希望,或者光明一类的东西。面对这些猜测,我只觉得好笑,可是却有许多人来等待我,等待我出现,给他们帮助。 这些疯子,我怎么能在他们面前出现?他们会像魔鬼一样把我抓住,扯下我的衣服,把我拍个够,或许还会将我解剖呢!我要等,等他们忘记我。 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五十年,我日夜坐立不安,担心被人发现,突然被人抓走,可怕的事发生在我的身上。看着世人盲目的等待,太好笑了。就像大街上一个人突然入神地看天空,其他人也跟着看,不敢低头,生怕错过什么。一群人围在角落,其他人看了,便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这些人如此盲目,我要是突然出现,他们会生吞活剥了我。 最近十年还不错,他们只是等待,无目的地等待,等待的实体已经与等待分离。这些人处在社会的漩涡中,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傻瓜一样由社会支配。等待我戈多,只是寻求心灵的寄托,等待一个盛世。看着这群可怜的人,我真想出现在他们面前,给他们一些帮助,或者送他们几句金玉良言。

可是一些人太愚蠢了,总为自己失去某些东西而苦恼,其实他们伤心难过时同样失去了很多东西。他们认为生命之痛、生命之重让他们生活得很苦。可是他们却不为自己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反而寄托于上帝或者神灵。 人间也有许多让我感动的。身患癌症的丛飞,频频与死神擦肩,用爱和奉献谱写人生中最激荡的音符;邰丽华面对身体缺陷,用心演绎出美丽的千手观音;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讲述最完美而丰富的故事,传递最坚强的心。这些人都不需要我的帮助,对他们而言,能帮助他们的是他们自己。 我突然想到,谁也不曾见过我。于是我到大街上,大喊一声:“我就是戈多。”人群中发出阵阵笑声,“快走开,我们在等待戈多,不要妨碍我们。”“谁是戈多?”“连戈多也不认识,你太老土了。”又是一阵笑声。 还有这么多人在等待我———戈多。这个世界就像一场荒诞剧。 来源:福州日报

荒诞的手法真切的等待_贝克特的_等待戈多_评析

摘要: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这一剧本中,虽然作者从戏剧情节、 语言、舞台形象等各个方面都使用了荒诞的描写手法,但是他为我们揭示出的这个孤独无助的、只有近似绝望地等待才能生存下去的群体,却是感人至深、真实可信的。 关键词:《等待戈多》;荒诞;真实 1969年,瑞典文学院,一位精神矍铄、年逾六旬的老者走上领奖台。他因“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 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以及“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而领取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塞缪尔·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 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戏剧家和小说家,1906年生于都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青少年时期去巴黎郊游时,他结识了同样出生于爱尔兰的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以后还当过他的秘书。贝克特的小说创作深受乔伊斯的影响,故有“小乔伊斯”之称。真正使他名震世界文坛的作品无疑是他的《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五人:除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外,还有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以及一个小男孩。时间是先后两天的黄昏时分。地点是荒凉的乡间路旁。 第一幕。两个衣衫褴褛、浑身发臭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焦燥不安地站在乡间路旁,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并不认识戈多,也说不清到底为何要等待戈多,但却又如此急切地盼着戈多的到来。时间难熬,他们的谈话也是梦呓般的胡言乱语。后来他们竞想玩玩上吊的游戏。不久奴隶主波卓拿着鞭子,牵狗般地牵着他的奴隶“幸运儿”路过这里,他打算将“幸运儿”在市场上卖掉。他们将波卓误作戈多。这主仆二人走后,小男孩上场了,他是戈多的信使。他说道:“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可是明天晚上准来。”孩子退场,夜幕突然降临。“咱们走不走?”“好,咱们走吧。”但他们仍坐着不动,幕落。 第二幕。次日黄昏,相同的地点。但原来的枯树上现在却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不知在哪里稀里糊涂地过了一夜,又来到这里焦急不安地等待戈多。漫长的等待中,他们时而拥抱,又时而互相谩骂。这时。波卓主仆二人再次经过这里,但戈戈和狄狄竟认不出他们了,这两人又误将波卓看作戈多。一夜之间,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两人一上场就烂泥般瘫倒在地。他们走后,戈多的使者、那小男孩又上场了。他也不认识戈戈和狄狄了,他报告说:“戈多先生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他们绝望了,决定去上吊,可是没带绳子,他们竞想起了用裤带。但裤带太短了,一拉就拉断了。他们决定明天再上吊,除非戈多来了。“他要是来了呢?咱们就得救了。”“好的,咱们走吧。”但嘴里喊走,脚却一动不动。幕落下,剧终。 在西方剧坛轰动一时的《等待戈多》就是这样一部戏剧。它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该剧情节是荒诞的。在这两幕剧中。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可言,这与以往的传统戏剧是大不相同的。整个剧本情节杂乱无章,时像幻觉,时像恶梦。剧情也没有矛盾、冲突,都发生在黄昏,都是在乡村的路旁。两个主人公戈戈和狄狄的谈话也是语无伦次,毫无逻辑可言。枯树在一夜之间就长出四、五片叶子;而奴隶主波卓竟象牵着狗那样牵着奴隶“幸运儿”登场,并且他们莫明其妙地在一夜之间分别变成了瞎子和哑巴。尽管他们头一天见过面,但再次相遇时,竞互相不认识了。整个剧本的中心似乎都围着两个字“等待”,但他们除了知道要等的是戈多外,别的竟一无所知。 戏剧中的语言、人物是荒诞的。整个剧本,逻辑正确、因果分明的句子廖廖无几;大多数句子都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文不对题、胡言乱语。这与作者意欲刻画的人物是紧密相连的。该剧中的五个人物,没有一个是英雄式的正面人物,且神智都不能算正常。这五个人物,是被扭曲的当时西方社会的人们的缩影。在生活的重压下,他们变得喜怒无常,恍恍惚惚,整日如梦游一般。这样,作者就刻画出了一个非理性化、非人性化的世界,人既不能称之为正常的人,其语言也必定似胡言呓语。这样,通过语言与人物的贴切结合,作者有力地揭示了这个荒诞世界的荒诞性。 舞台形象是荒诞的。荒凉凄惨的景象下映衬出的黄昏,灰蒙蒙、无精打采、令人心情备感压抑。波卓竟用绳子拴着“幸运儿”,而套在他脖子上的那个沉重的箱子,里面装的是沙土。两位主人公上吊用起了一扯即断的裤带。而一夜之间枯树上就结出了的这四、五片叶子,使人觉得连最公正无私的时间老人也变得荒诞起来。 多少年以来,对《等待戈多》的评论一直在争论不休。有的戏剧家认为贝克特在戏剧和文学语言上掀起了一场革命,有的则认为他把文学变成了类语叠用的文字游戏。但不管怎么说,贝克特用荒诞的描写手法,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真切的等待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在等待,等待就是寄希望于美好的未来。热恋中的情人等待幽会,囚犯等待自由,贫穷者等待发家致富,投稿者等待作品发表……只要等待就有希望。等待也是一种努力,而为生存、亲情、友情、事业所作出的真诚等待,还能产生催人泪下、令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明知在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天气里,不可能再有人出来买火柴,但她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一心想卖掉火柴,硬是坚持着,等待着,直至冻死在那里。有一位孤苦伶仃、年逾六旬的老太 荒诞的手法真切的等待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评析 邓 鹏 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0期N O.10 157

贝克特的典型代表作是什么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2月22日)爱尔兰作家,创作的领域主要有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爱尔兰人,但长期居住在法国,并曾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他是小说家、戏剧家。他的主要剧作有:《等待戈多》(1952)、《结局》(1957)、《那些倒下的人》(1957),《最后一盘录音带》(1960)、《啊!美好的日子》(1963)、《喜剧与小戏数种》(1972)等。1969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在小说和戏剧上追求新表现形式的先锋,继承了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文学传统,而他早年的戏剧作品则受益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法国文学和埃尔弗特·吉尔瑞的《乌布·诺伊》。贝克特的小说在结构上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大多采用一种环形封闭的结构,情节不断繁衍而又不断消解。主要情节被不断打结和扯断,直至被叙事彻底解构。总体来看,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由于语言和结构实验走得过于极端,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很难解读的私人写作。 社会评价:英国作家及剧场导演、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说:“他不引领我走上任何一条花园小径,他不偷偷给我使眼色,他不向我灌输疗救的办法、前进的道路、上天的启示,也不端给我一盆面包屑;他不会卖给我任何我不想买的东西——不论我买不

买,他都不会跟我胡扯——他的手从不高过他的心。不过,我乐意买他的货:不论是钩子、线,还是锤子,因为他把所有的石头都翻了个底朝天,一只蛆也没剩。他催生了美的事物。”

荒诞的悲喜性质辨

20世纪中外文坛出现了大量具有荒诞审美特征的作品,使“荒诞”逐渐成为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西方的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表现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以及卡夫卡、皮兰德娄、迪伦马特等作家的荒诞作品在20世纪影响很大;同时,这些作家作品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时期一大批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的创作,如王蒙、刘索拉、莫言、残雪、陈村、张辛欣、高行健等,即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仍不时有一些重要的荒诞文学出现,如梁小声的《浮城》,残雪的《思想汇报》、《历程》、《新生活》等。 中外学者对于荒诞这一美学范畴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荒诞的悲喜性质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的学者将荒诞视为美学悲剧性的子范畴(1),有的归为悲喜剧(2),有的认为荒诞的美学品格是非悲非喜的新的美学形态(3),也有少数学者认为荒诞属于喜剧范畴(4)。 学术界关于荒诞的悲喜性质观点分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有些学者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喜剧、悲剧的美学特征的把握仍未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其次,对喜剧与悲剧关系的理解存在误区,如看不到悲与喜之间的联系,认为喜剧不能有悲剧内涵,喜剧只能充当表现悲剧内涵的工具等;再次,对荒诞概念的理解十分混乱,未能把握荒诞概念的本质。笔者认为,荒诞属于喜剧范畴,20世纪荒诞文学体现了传统喜剧的发展和变异,并拟从三个方面陈述缘由。 一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精辟地提出喜剧的对象是丑陋与错误的观点,将丑视为喜剧的基础,但他的喜剧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如把悲剧与喜剧形而上地对立起来,认为喜剧与悲剧有严格的界限,“喜剧不致引起痛苦”,强调喜剧的纯粹逗笑、欢乐的性质;同时,他重悲剧、轻喜剧,认为悲剧是最崇高的艺术,喜剧则等而下之。亚氏的观点成为西方后世许多理论家、艺术家信奉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学术界关于荒诞的悲喜性质观点分歧的原因,是由于有些学者对喜剧、悲剧的美学特征的把握仍 ]理论 ]荒诞的悲喜性质辨 ]苏晖

等待戈多语言的荒诞性

《等待戈多》语言的荒诞性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灵魂人物,塞缪尔·贝克特通过文学方式将人类的荒诞处境栩栩如生地展示在《等待戈多》中。 在《等待戈多》中,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脱离了传统对话的正常模式,这些对话里充满了双关、不断重复的陈词滥调和胡说废话等等。这些看似深奥、前卫的语言为何能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广泛共鸣呢?《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式语言的荒诞效果《等待戈多》中的语言让观众和读者耳目一新。贝克特将传统戏剧的语言作用彻底摒弃,可以增添戏剧荒诞效果的新的语言方式,从而使戏剧本身流露出强烈的荒诞和无意义感。这种荒诞的语言效果表现在无意义的词语重复、无关联话题的转换和文字游戏几个方面。 无意义的词语重复人类语言的特有功能之一就是交流和传递信息。很多文学作品的语言丰富多彩,并且竭力避免莺复。但在《等待戈多》中,这种人物对话问的无意义的不断重复却是为了达到预期的荒诞效果。戏剧一开始.两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爱斯特拉贡和弗拉第米尔.呢称霓戈和狄狄之间的对话就很好地诠释了不断重复所带来的荒诞效果,狄狄看到戈戈试图脱掉自己的靴子。所以就问他是否伤到了脚趾。在他们的对话中,两人不停地重复了一个词。“弗拉第米尔:你脚疼吗?爱斯特拉贡:脚疼!他在问我是不是脚疼。弗拉第米尔:好像这世界上只有你才脚疼似的!我难道就不算是个人吗?我倒要看一看,你要是受了我的那些苦.你还能怎么着。你能会告诉我一砦新鲜事。爱斯特拉贡:你也脚疼过?弗拉第米尔:脚疼!他在问我是不是脚疼过!”当狄狄询问戈戈的脚趾是否受伤时。戈戈并没有正式的回答他,而是非常生气地重复一个字——疼!然后转问脚趾:狄狄想知道你是否受伤了?显然戈戈并没有回答狄狄的问题。而狄狄对这个答案也不满意.他的同答更让人觉得无处可寻.难以理解。由于没有明白狄狄的同答。戈戈就重复了和狄狄刚才的一同一答,只不过这次问话人和回答者换了顺序。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戈戈和狄狄之间的对话毫无意义。让人觉得滑稽可笑。这种无意义的不断重复所带来的滑稽效果在文中是随处可见。当人不知该如何进行对话时.他们选择了重复。当无话口可说时,他们选择了沉默。观众和读者会觉得他们的对话滑稽可笑,没有意义,这也是贝克特想要呈现的戏剧效果。 贝克特强调了一点:这个世界中生活是如何单调、枯燥、毫无意义。《等待戈多》中人物之间的失败交流也表现在支离破碎的对话中.而对话的不衔接性足由无关联话题的转换造成。贝克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剧中的对话变成荒诞而无意义的标志。第一幕戈戈和狄狄的谈话漫无目的,话题不断转换.让人难以捉摸。弗拉第米尔:你本来应该是个诗人。爱斯特拉贡:我本来就曾是个诗人。这还看不出来吗?(静默)弗拉第米尔:我刚才说什么来的你的脚怎么样啦?爱斯特拉贡:它肿。弗拉第米尔:哦,交流,对了,我想起来了,那个盗贼的故事。你还记得吗?爱斯特拉贡:不记得了。在这段短短的对话中。戈戈和狄狄谈论了三个毫无关联的话题。 人物和人物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他们只是在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至于别人在说什么。他们丝毫都不关心和在乎。所以这种没有逻辑关联的话题转换地很快,也正是这种快速转换让人们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无话可谈和冷漠可笑的窘境。从而烘托了戏剧的荒诞效果。 文字游戏,说到对文字的处理。贝克特可谓是个语言天才。在《等待戈多》里。他把看似毫无关系的词语放在一起,减弱词语本身的意思,顺其自然构造出

贝克特的典型代表作是什么

贝克特《终局》 1 荒诞派戏剧概述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一般认为,“荒诞派”戏剧这个概念由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提出。他在1961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化用了加缪的“荒诞”概念,认为“荒诞”不仅仅意味着“荒唐”,更意味着人在被切断了宗教和形而上学根基后,行动上缺乏目的和意义,进而产生痛苦的感觉。代表作家有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内热等。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造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在戏剧发展过程中,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均被抽掉,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行动不复存在。他们用抽象的、还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的描绘与概括。他们借助语言本身的空洞无物,以显示存在的空虚。正如象棋游戏中的终局阶段,此时已经是一种僵局状态,人们深陷其中却又无法自拔。因为结局早已经注定,不论是放弃还是继续游戏,结局都将是一样。所以,《终局》这部戏剧的题目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无助和窘迫其实,这部戏剧到最后也未能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甚至剧中的四个人物也无一个做出他的最终选择。

2 《终局》情节解读 孤独、寂寞就像怎么也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终局》的整个环境氛围。在一间狭小封闭、只在高墙上开了两个小窗户的地下室里,有着这样四个奇怪的人:主人公哈姆是个盲人,整天坐在轮椅上,由屋里唯一能行走的仆人克罗夫侍候;哈姆的父母早在骑双人自行车的时候出了车祸,摔断了双腿,只得生活在两个大大的垃圾桶中,靠儿子的施舍度日。他们是父子、是夫妻、是主仆、也是朋友;他们相互依赖又彼此厌倦;他们分不开,却又沟通不了;他们没话找话、喋喋不休,是废话,是生活;他们无所事事,仿佛都在等待死亡的到来,而死亡又是不那么确定;他们就这样苟延残喘,在相互牵扯间走向了一个终局……剧中,哈姆是主人,他自私自利、专横武断、贪图享受;克洛夫作为仆人,对哈姆充满仇恨,一直想要离开那个不见天日的鬼地方。最后,克洛夫终于下决心要离开这生不如死的坟墓,他穿戴整齐,打开关闭已久的房门,然后就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听着哈姆的长篇大论。在戏剧的结尾,他仍然守在门外,进行着最后的抉择,谁也无法确定他是否真的要离开。就是在这种昏暗绝望的基调中,贝克特准确描摹出战后人们真实的心理体验:一切都是徒劳,活着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人生是无聊的,整个世界都是荒诞的。事实上人们所面临的是关于生存的问题。经过了无数次梦魇般的战争和动乱,人们要做的抉择却始终未变--死亡或生存。贝克特用戏剧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战后世界的荒谬。当世界已然死亡,这些身陷绝境人儿,能否冲破茧缚,走出终局,走进新生活,剧作给观众留下无限回味与遐

Removed_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材教法分析 贺会芹 一、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作为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更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各领域内容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对于20以内进位减法内容中,涉及的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帮助学生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以内加、减法是小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而此单元的学习内容作为全册的教学重点,对学生今后能正确和迅速的计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本单元内容结构及重、难点 1.本单元内容结构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由“口算”和“用数学”两部分内容组成。其内容结构如下图: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现实情景提供出“9加几,8、7、6加几和 5、4、3、2加几”计算题,还呈现多种计算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观察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算法。 2.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切实经历探究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成功。 三、具体内容分析。 其具体内容编排: “9加几”内容主要结合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 交流,自主地提出9加几的问题,探索9加几的口算方法。 教材呈现有“点数”、“接着数”、“凑十法”和“根据具体题目选择特 殊方法”等不同的口算方法,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9加几的口算方法后,将 它迁移到后面的8加几、7加几……计算中去。因此,9加几内容的教学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教学的关键。 “8、7、6加几”内容呈现有“拆小数,凑十数”和“拆大数,凑小数” 两种口算方法; “5、4、3、2加几”内容有“交换加数的位置”口算方法。 关于口算教学内容,教材注意在具体情景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 方法,并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的形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较好 的方法进行计算,以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更好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其具体内容编排: “用数学”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情景,画面内容丰富,要求 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 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教材在观察和收集信息方面与前面所 学习的“用数学”比较,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并注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 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9加几 教材分析: 需要把握的问题:在分发饮料情景图中,为解决“还有多少盒”这一问题,教材呈现了三种方法,即“点数”、“接着数”和“凑十法”。

2019年精选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九单元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练习题第十四篇

2019年精选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 多》练习题第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如果你不小心伤害了一位朋友,那么你如何真诚地向他道歉? 选出最得体的一项( ) A、对不起,我虽然错了,但是我不是故意的,你应该原谅我才对。 B、对不起,虽然我错了,但是你也有不对的地方,你不能只怪我呀! C、对不起,我真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我,好吗? D、对不起,就算我错了,好不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加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A、症(zhèng)候症(zhèng)状症(hèng)结 B、嬉(xǐ)笑窥(kuī)视堕(duò)落 C、忏(chàn)悔愤(fèn)怒祈(qǐ)祷 D、咀嚼(jué)倒嚼(jiào)咬文嚼(ji?o)字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对四个体育新闻标题修辞艺术的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维埃里温柔一刀,拉尔森惊艳一枪”:标题运用了对偶和比拟的手法,句式工整,结构对称,将 技艺高超的足球运动员比拟成武林高手,读来别有一番趣味。

B、“美国龟跑赢墨西哥兔”:比喻式标题,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踏实敢拼,绝不放弃的美国队,出人意 料地战胜了强大而自信轻敌的墨西哥队这一新闻事实。 C、“高,实在是高!——伊辛巴耶娃再创撑杆世界纪录”:标题中,“高”字既指伊辛巴耶娃跳得高, 又表达了对她高超技巧的称赞,语带双关,表意丰富巧妙。 D、“小贝回归圣西罗,‘鸡冠头’压倒金右脚”:标题采用借代手法,以特点代指人物,写出了贝克汉 姆个性鲜明的外型特点,标题新颖,吸引读者。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像疯子一样到处寻找墨尔基阿德斯,想让他来揭示一下这场神话般的噩梦中的无穷。 B、贝克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走的是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一条创作道路。 C、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 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 D、小说所叙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故事,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 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 B、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 影响依然存在。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百科名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目录 简介 产生背景 主要作品 戏剧特点 发展历程 表现手法 相关人物 塞缪尔·贝克特 哈罗德·品特 代表作品 简介 产生背景 主要作品 戏剧特点 发展历程 表现手法 相关人物 塞缪尔·贝克特 哈罗德·品特 代表作品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的sardus(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S.贝克特、E.尤内斯库、A.阿达莫夫、J.热内、H.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 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它的全盛时期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在20世纪各种流派的戏剧当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种戏剧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作为一个流派,它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各国。 和其他的一些现代戏剧流派不同,荒诞派没有它自己的纲领,也不曾掀起过运动,而是由一群认为现实生活荒诞并将这种生活反映到戏剧创作中来的戏剧家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可怕的灾难,首先就使敏感的知识分子感到痛苦、惶惑、迷惘、压抑、孤独、失望,甚至满腔愤怒,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认为现实世界已经走进死胡同,窒息着人们的生命,并且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荒诞派戏剧家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着力反映的大体上是下列的一些问题: 第一,人们被荒诞的生活所奴役,被各种非人的因素所控制,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人类的智慧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第二,现实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狭隘,人们彼此隔绝,互不来往,互不通气,互不了解,互不关心,没有交流,过着孤独生活。第三,人们被各种虚伪的口号、意识形态,甚至各种艺术风格所约束,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政治统治则是最可怕的奴役人们的力量。第四,人们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彼此敌视,把生活变成了战场。如此等等。 荒诞派不仅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且反对资产阶级文化传统。荒诞派戏剧被称作“反戏剧”。也就是说它是反对戏剧传统的。这是一种笼统的提法,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荒诞派戏剧和20世纪西欧的其他戏剧流派一样,主要是反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戏剧传统。当然,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恰当的结论。可以肯定地说:荒诞派戏剧要求重新评价西欧戏剧传统,对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更要有所突破,以便在创作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所谓“荒诞”,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42年加缪写的《西西弗斯神话》中。它表明人类的处境艰难。因此,荒诞派戏剧便将反映某种特定的生活情境这一内容提高到作品中的首要地位。这种情境也不是一般认为的真实生活写照,而是带有夸张性质的某些生活问题。事实上,在这一点上,荒诞派戏剧和残酷戏剧多少有些类似之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更是一些不连贯的事件,它们往往处在一种静止状态,人们仿佛生活在梦中,原地踏步不动。如果说,这也算得上是故事情节,那无论如何不是通常意义的故事情节,而是利用某些事件来表现各种困难问题或表达剧中人物焦急不安的心情,以说明人类被难于认识的生活现实或周围世界所困扰。 由此可见,荒诞派戏剧是不重视故事情节的。与此同时,荒诞派戏剧也不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它的人物缺乏行动,更谈不上有什么斗争行动,因此不能形成真正的戏剧动作。要说有行动,那往往也只是叙述某种观念,而且并不一致。他们讲得很多,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甚至几乎和他们的行动无关。他们的行动也缺乏明确的动机,使人难于了解其中的意义,结果反映的问题是严肃的,其表现形式却并非如此,有时近乎游戏文章。在荒诞派戏剧中,以喜剧性或闹剧性的人物居多。这些人物从阿里斯托芬、莫里哀、即兴喜剧直到现代马戏团那里都可以看到;但是一般说来,他们也赋有他们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他们彼此需要,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他们无事可做,在一处絮絮叨叨,讲些废话、假话,一再加以重复,有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颇有闹剧色彩,使人感到可笑;但是他们却是以此来消磨时间,忘掉烦恼,忘掉他们自己的。在这种喜剧或闹剧的表现形式中,包括着深刻的悲剧性质的内容。他们的处境很像古希腊悲剧或中世纪神秘剧所表现的情况,人们的生活前途仿佛不能由他们自己来决定,而是掌握在命运或神的手中。须知荒诞派戏剧家并不相信命运,也不相信上帝,更没有表现超自然的东西。他们所表现的是他们对人类的看法,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

世界著名桥梁赏析

世界著名桥梁赏析
Appreciation of World Famous Bridges 李伟东
1

目录 / CONTENTS
Forth Bridge
1
7
Brooklyn Bridge
2
8
Sydney Harbour Bridge
3
9
San Francisco-Oakland Bay Bridge
4
10
Golden Gate Bridge
5
11
Bixby Bridge
6
12
London Tower Bridge Storseisundet Bridge
Millau Bridge Rion-Antirion Bridge Samuel Beckett Bridge Salginatobel Bridge
2

近代哲学家对美学的看法
“美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 美学的创立者 鲍姆?加登
“美就是理性的感性显现,以最完善的方 式,表达最高尚的思想,那就是美。“
—— 黑格尔
“最动人的美好像是最完善地表达材料强 度与荷重之间的斗争所形成的。”
—— 叔本华
“功能合理就是美。” —— 路易斯?沙利文
“一切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 衡关系。”
—— 弗朗西斯?培根的标准
“桥梁艺术”
有其独特的美!
3

01
WORK REPORT
Forth Bridge—福斯桥
4

荒诞性背后的严肃性_对尤奈斯库戏剧风格的再认识

2002年3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 ar,2002 第34卷 第2期Journal of Inner M ongo lia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 o l.34 N o.2 荒诞性背后的严肃性 ——对尤奈斯库戏剧风格的再认识 刘成富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尤奈斯库的戏剧以荒诞的形式和荒诞的内容而著称,然而在其荒诞风格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在他的剧本里,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变成了抽象的公式或空洞的口号,夸张成了他表现荒诞的一个重要手段。他的创作手法不是现实主义胜似现实主义。荒诞的形式与荒诞的内容有机结合是戏剧创作上的一个创举,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命运进行深刻认识和思考的一种全新表达。 关键词:尤奈斯库;戏剧;荒诞;严肃;现实主义 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18(2002)022******* α 尤奈斯库的文学生涯十分辉煌,但令我们感兴趣的不是他的戏剧,而是产生戏剧的东西,特别是他戏剧风格背后的东西。简单地说,尤奈斯库的戏剧风格,就是通过幽默的闹剧形式把严肃的主题呈现给观众。 尤奈斯库的戏剧与传统的戏剧具有根本的区别,他的戏剧题材不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而是增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在他的戏剧里,潜意识的幻觉和抽象的象征取代了理性的思维。人在物的异化和挤压下变得可悲、可叹、可怜且可笑。尤奈斯库的戏剧给了我们更多的是噩梦醒后的震撼,令我们不寒而栗,如坐针毡。他用自己的作品来警示人生,关注人的命运,探讨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命运。他使我们这些旁观者清楚地看到了同类在物的异化下失去人格和尊严,蜗居在方寸之间,苟延残喘,虽生犹死的种种凄惨图景。他的戏剧给人的感觉是复杂的、深刻的、荒诞的,它像一面多棱镜一样将人生的困惑和痛苦感觉都折射了出来。但这种折射不是平面的,因为尤奈斯库把现实与非现实、理性与非理性、自然与反自然、主观感受的真实性与客观存在的真实性,以及内容的严肃性与形式的戏剧性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荒诞的内容和荒诞的形式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高度的统一。 首先,在尤奈斯库的剧本里,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变成了抽象的公式或空洞的口号。他戏剧中的人物对话颠三倒四,不断重复,荒诞不经。尤奈斯库认为只有通过语无伦次的语言、杂乱无章的情节才能把丑恶和肮脏的现实搬上戏剧舞台,让人们有机会正视现实,直面人生。他试图通过 ? 1 5 ? α收稿日期:2001208231  作者简介:刘成富(1962-),男,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一、教学内容 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Venn)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三、编排特点 1.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学生的已有基础,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教科书在编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基础,先展示学生运用连线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再介绍画维恩图的方法,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要求。 3.提供丰富的练习内容,有层次地渗透集合知识 除了提供两个集合之间有交集且部分元素相同的情况外,为避免思维定势,还给出了两个集合没有交集(练习二十三第4题第(1)题)、有包含关系的两个集合(练习二十三第6题第(1)题)等情况,丰富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认识。 四、具体编排 1.例1 (1)例1,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即,呈现了一一列举出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两个集合的元素),把重复的连起来(找到交集的元素)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4)介绍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集合元素的特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3)“思考题”渗透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A组和B组的小组赛都需要淘汰15人,都需要进行15场比赛,因此,一共要进行30场比赛。 五、教学建议 1.注意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2.重视多元表征,感悟集合思想 在学生解决“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的问题时,会用到多种方法,如画图示或列算式等。另外,要注重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在图示与算式这两种表征之间进行转换,感受集合的知识。 借助直观,深刻理解维恩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选修五个系列 一.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五.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暂缺) 16.《中国民俗文化》 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游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性

《变形记》的荒诞性体现在哪里? 1.故事的本身就是荒诞的。主人公格里高变形为甲虫的这件事本身就是荒诞的。卡夫卡所 处的时代和社会中,人们唯利是图,人性淡漠,竞争激烈,而甲虫这一怪诞,丑陋的形象,正是对当时的人们精神扭曲,压力过大,空虚无助的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大众被他人所谓的成功标准而同化与影响,甚至胁迫的不能自主,成为只对名利金钱追逐的奴隶,从而人纯洁善良的一面彻底被抹灭,人成为非人。《变形记》中格里高的故事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生存现状。 2.格里高对于自身变形为甲虫这件事,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处理父亲的债务问题,如何送 妹妹上音乐学院,还害怕自身的形象会使母亲受惊。也就是说,格里高对自身的担心和忧虑似乎和正常人相比有点过少了。从社会层面上考虑,格里高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性过于凸显了,个体性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格里高与他的家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格里高即便成为了甲虫,可他对家庭现状依然充满了担忧与关心,而他的家人对格里高的态度却是残酷,厌恶,嫌弃。正常的家人对于自己的家庭成员突然变异的事,一开始肯定会感到震惊,不可思议,但是过后肯定会想方设法照料他,寻找解决方法,这才是正常的亲情。《变形记》却不是这个样子。乍一看,格里高似乎是有亲情的,和他的家人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但从本质上看,他们其实是一样的。格里高因为自己成为甲虫,不能为家庭分忧,所以他消极,自弃,自卑,家里人则因为格里高不再能为家庭做奉献了,所以才开始厌恶他,嫌弃他。总之,格里高和他的家人都是从人的功能性和社会性上考虑的,亲情在其中几乎没有比重。 3.格里高的自由,居然是通过变形为甲虫而实现的。在还是个人类时,格里高拼命地工作, 使家庭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俨然一架工作机器。而在变形为甲虫后,格里高才稍微地偶尔从自身考虑。当然,这并不是说变形为甲虫是件好事。一个人在丧失了社会能力后才感到个体的存在才是荒诞的。在故事中,格里高变形为甲虫后,饮食问题有妹妹送饭过来解决,想吃就吃;格里高可以在房间里自由地爬动,他还喜欢挂在天花板上,似乎在变为甲虫后,格里高才有了一定的娱乐方式,不用日复一日地做讨厌的差事。这样的生活精神状态是及其扭曲并且荒诞的。 4.格里高在变形为甲虫后,他的房间经历了人的房间到杂货间的转变,而他也越来越适应 这样的转变,故事里提到,"把放着舒适家具的房间变成一个洞窟","完全地忘记做人时的往事",格里高完全丧失了作为社会份子的功能,而他的家人从格里高变为甲虫后,一开始还知道给他送饭,打扫房间,到最后的嫌弃,厌恶,直到认为他是个怪物,这一切都揭示着像格里高这样的身份地位低下,家庭压力重大,将自己完全置于为家庭而活着的境地之下的小人物的必定消亡的悲惨命运。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三年级上册第9单元广角—集合教材分析(10)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三年级上册实用资料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一、教学内容 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项 比赛都参加的人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Venn)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 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三、编排特点 1.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学生的已有基础,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教科书在编 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基础,先展示学生运用连线法解决问题的 例子,再介绍画维恩图的方法,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要求。 3.提供丰富的练习内容,有层次地渗透集合知识 除了提供两个集合之间有交集且部分元素相同的情况外,为避免思维定势, 还给出了两个集合没有交集(练习二十三第4题第(1)题)、有包含关系的两个集合(练习二十三第6题第(1)题)等情况,丰富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认识。 四、具体编排 1.例1 (1)例1,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即,呈现了一一 列举出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两个集合的元素),把重复的连起来(找到交 集的元素)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4)介绍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集合元素的特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3)“思考题”渗透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A组和B组的小组赛都需要淘汰15人,都需要进行15场比赛,因此,一共要进行30场比赛。 五、教学建议 1.注意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2.重视多元表征,感悟集合思想 在学生解决“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的问题时,会用到多种方法, 如画图示或列算式等。另外,要注重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在图示与算式这两种表征之间进行转换,感受集合的知识。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摘要:本文旨在结合荒诞剧的特点来解读贝克特的戏剧《终局》,归纳其显著特点和挖掘其隐含意思。 关键词:赛缪尔.贝克特,荒诞剧,荒诞,终局 一、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最初是英国剧作家马丁·埃斯林在他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提出的。他将这一流派产生的时间界定为1952 至1962 年,因为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这一年在巴黎上演并大获成功,旋即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而实际上,尤奈斯库早在1948 年就已经创作出了被后人大为推崇的、被誉为荒诞派经典作之一的《秃头歌女》。所不幸的是,该剧1950 年在巴黎上演的时候遭到了惨败,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寥寥无几,有时因为到场的观众太少,剧场不得不将票款退还给观众并关门停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荒诞剧的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他的作品受到了人们越来越热烈的欢迎。马丁·埃斯林虽然在他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将贝克特、尤奈斯库、亚当和日奈划归为荒诞派。但实际上,这些剧作家一直都将自己视作孤独的、游离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作家,他们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各自的世界里,与外界隔绝。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主题、创作题材以及创作背景,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共同遵循的创作纲领或艺术原则。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关注人的本体,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作为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作品中都渗透出强烈的悲剧精神和忧患意识;在创作上,他们一反传统的戏剧创作模式,将情节、悬念、人物刻画等必不可少的戏剧因素统统抛弃,用最直白的语言、最平凡的事件、最不具戏剧性的情节,表现最真实的生活,揭示出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正是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剧作,在西方社会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这些剧作就像一面镜子,它使人们透过舞台,看到了自己,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现实世界。之所以称之为―荒诞派‖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他们试图传达这样一种思想:人的存在是没有目的的,没有意义的,人在世界上经常感觉到不知所措,不平静和受到威胁。‖ (王左良,472) 二.显著特点 贝克特创作的另一个就是故事场景的荒凉和人物命运的凄惨。孤独、寂寞就像一块怎么也挥之不去的乌云,笼罩着贝克特的全部作品。这种凄惨孤独的场景在贝克特的另一部剧作《终局》中得到了更好的表现。在一间空荡荡的、只在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