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病证结合”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基于“病证结合”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基于“病证结合”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基于“病证结合”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基于“病证结合”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与

评价

目前,“病证结合”理论已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中被广泛运用,基于该理论,采用复合法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在宏观表征上要求突出“病”与“证”两者的特点,同时结合微观生物学指标及以方测证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但该病证结合模型在建立与评价过程中凸显的病证关联性不强、模型多重性、评价标准局限等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进一步改进该模型建立及评价体系,对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ory of “combination of disease with syndrom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The ulcerative colitis animal models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theory according to complex factors. These models were not only required to show the features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at the macro characterization,but also combined with microscopic biological indicators and prescription test so as to mak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ut the problems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combination of disease with syndrome” models hindered further development,such as the weak connection between disease and syndrome,multiplicity of models,and limitations in evaluation standards. Therefore,further improvement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models will make great sense to better ulcerative colitis animal models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

Key words:ulcerative colitis;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combination of disease with syndrome;animal models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与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该病多呈反复发作,病程缠绵,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具有一定的癌变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中医认为,本病日久伤阳,脾肾阳虚是UC反复发病的根本病机,且贯穿整个发病过程[1]。临床上,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但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不足使中医证候本质研究遭遇瓶颈。为适应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的临床实际,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中医实验动物模型发展的新方向。为此,笔者就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1 “病证结合”理论在动物模型中的运用

“病”与“证”是不同医学体系中的两个概念,是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疾病的认识,“辨病”是西医特长,“辨证”则是中医的优势。所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分别(或同

2010CB945100-卵巢早衰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标记的研究

项目名称:卵巢早衰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标记的研 究 首席科学家:徐璎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 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组织了染色体分离阻断及卵泡形成、代谢衰老及神经内分泌与卵泡耗竭、生物节律与卵巢衰老3个基础研究团队和POF流行病学及临床诊疗研究团队,共四个课题组,对下列五个问题进行探讨:1)染色体分离异常导致卵泡储备不足的机制;2)代谢衰老及相关基因加速卵泡自主发育的机制;3)POF与时钟之间的分子机制的调控网络;4)神经内分泌与卵泡发育异常;5)卵巢早衰的易感基因筛选与临床干预。 1. 染色体分离异常导致卵泡储备不足的机制 卵细胞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卵细胞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生前原始生殖细胞先进行有丝分裂快速扩增,之后进入减数分裂并停滞在减数分裂I的前期。性成熟后,激素水平增高,刺激排卵,重新启动减数分裂过程并停滞在减数分裂II的中期,受精后减数分裂才得以完成。染色体的精确分离是保持基因组完整,从而形成健康的卵细胞的关键。姊妹染色体的异常分离造成基因组不稳定,产生异倍体等,从而引起卵细胞的缺陷,或卵泡形成数量的不足。此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几个染色体分离异常和调控染色体分离的有丝分裂检测点异常的基因工程小鼠,如Seperase和Securin基因敲除小鼠,并观察到生殖异常。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行以下三个相互关联层面的研究: ** 染色体分离相关基因与卵泡发育和卵巢早衰的相关机制 ** 进一步分析Seperase和Securin对卵细胞和颗粒细胞染色体分裂异常及其与生殖干细胞有丝分裂,卵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相关的卵泡形成减少或卵泡耗竭过早的分子机制。此前,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关基因敲除小鼠; 1.1.2 建立CDC20突变小鼠模型,研究染色体分离调控机制对卵泡发育和卵巢衰退的影响及其机制。此前,CDC20被发现与APC形成复合物,参与有丝分裂过程。在果蝇中CDC20蛋白家族成员还被发现为完成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所必需。因此,建立CDC20卵巢敲除小鼠,检验CDC20在卵泡发育和卵巢衰退中的作用十分必要。 在以上两项研究中,特别注重对小鼠胚胎卵巢进行研究。 ** 时钟基因和寿命相关基因对卵细胞染色体分离的影响 此前我们发现,Per2、CKle等时钟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生殖缺陷。我们猜想,其它关键时钟基因如Per1、Reverb、Clock、Bmal1等也可能参与卵巢生殖功能。我们将利用我们实验室已有的Per1、Per2、Reverb、Clock、Bmal1和CKle等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首先确定这些基因是否参与卵巢生殖。如果结果肯定,我们将研究这些时钟基因对卵细胞染色体分离过程的影响,及其在卵泡缺失和卵巢早衰中的作用。同理,我们将对影响寿命的p53进行相应的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9-23T09:21:11.4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2期作者:朱恒延郭燕君(通讯作者) [导读]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 (嘉兴学院医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为AD的生物性特征和预防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2-0010-02 Research progress of animal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 Zhu Hengyan,Guo Yanjun (communications author) Medical College of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China 【Abstract】Animal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stud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seeking for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animal models commonly used in 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providing help for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of AD. 【Key words】Alzheimer's disease; Animal model; Research progress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性记忆缺失和痴呆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65岁前发病称早老性家族性痴呆;65岁后发病称迟发的老年性痴呆。典型病理变化为细胞外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形成的老年斑块,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1]。AD分为早发的家族性AD(Familial AD,FAD)和迟发的散发性 AD(Sporadic AD,SAD)。SAD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和环境有关。胰岛素通路和能量代谢障碍、糖尿病,脑外伤,神经炎症反应以及Apo Eε4等位基因等都是AD的危险因素[2]。目前尚无有效安全的治疗AD的方法及药物。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建立与AD发病机制接近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本文着重探讨与AD相关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和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现状及特点作一综述。 1.AD相关的转基因模型的特点 研究证实多数 FAD患者是由PSEN1突变所致[3],PSEN1第4~12外显子之间是主要基因突变位点,近年来,研究者们建立了几种AD PSEN1基因突变的转基因模型,包括PSEN1(A246E)[4]、PSEN1(M146L)[4]、PSEN1(M146V)[4]、PSEN1(P264L)[4]、 PSEN1(P117L)[4]、PSEN1-YAC[4]等。研究者们发现携带人PSEN1突变的转基因AD小鼠不能模拟出FAD的典型特征,因此转入人PSEN1基因突变的同时加入PSEN2其他突变基因,用这种方法成功建立了十多种转基因AD小鼠,而且十多种AD转基因小鼠都能能表现出FAD部分神经病理学特征和行为学上的改变。目前AD转基因小鼠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方面经典的动物模型,但是已知的这些PSEN1转基因模型小鼠同时不能模拟FAD的全部神经行为学和病理学特征。灵长类动物由于在生理结构和生物化学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探索这种模型是否能够更好的模拟FAD的多种神经行为学及病理学的特征。 2.FAD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近十几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进步和灵长类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灵长类非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模型成为可能[5]。由于从发病机制上看FAD是由APP或PSEN1、PSEN2突变所致,专家们尝试将结合其他突变基因(PSEN2、APP和 MAPT) 和PSEN1突变来建立FAD转基因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上述方法在理论上能够模拟出FAD的发病原因和疾病特征,而且可以通过遗传保种,在建立模型动物群体方面表现出优势。但是灵长类非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动物模型面临严峻的问题:(1)转入AD致病基因的灵长类非人转基因动物通常需十几年才呈现AD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学和行为学改变,灵长类动物模型效率低、成本高,尚未见成功模型报道;(2)短期难以开展对转基因的个体开展临床病理鉴定和行为学的评价。PSEN1在灵长类动物中非常保守。有关非人灵长类动物中AD基因突变是否与人类相似方面的研究较少。John J.Ely发现一只黑猩猩PSEN1突变[5],其PSEN1突变的特征未知;与其他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未突变PSEN1黑猩猩相比,其是否出现神经退行性病理改变和行为学变化均不知道;其子代是否有PSEN1基因突变、行为学及病理变化是否出现等还没有报道。 目前AD尚未研制出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迫切需要能模拟AD经典病理变化的理想动物模型,以前建立在啮齿类的动物模型各有优缺点,不能全面体现AD的病例神经行为学方面的全部改变。目前被大家所认可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也有待完善。利用基因筛选和基因修饰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AD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意义重大,对于进一步明确发病机理,AD药物的治疗、开发和筛选,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Grundke-Iqbal I,Iqbal K,Tung YC,et.al.Abnormal phosphorylation of the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tau(tau) in Alzheimer cytoskeletal pathology.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83(13):4913-4917. [2] Iqbal K,Grundke-Iqbal I.Alzheimer's disease,a multifactorial disorder seeking multitherapies.Alzheimers Dement 6(5):420-424. [3] Ballard C,Gauthier S,Corbett A,et al.Alzheimer’s disease[J].Lancet 2011,377(9770):1019-1031. [4] Wen P H,Shao X,Shao Z,et al.Overexpression of wild type but not an FAD mutant presenilin-1 promotes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us of adult mice[J].Neurobiol Dis,2002,10(1):8-19. [5] Chan A W.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in biomedical research[J].ILAR J,2013,54(2):211-223. [6] Joseph M.Erwin P RH J.One Gerontology:Advancing Understanding of Aging through Studies of Great Apes and Other Primates[M].Aging in Nonhuman Primates,Erwin Jm H P,Basel:Interdiscipl Top Gerontol,Karger,2002:31,1-21.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C37173);嘉兴学院南湖学院重点SRT资助项目(NH85178445);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JB039)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模式探讨(一)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模式探讨(一) 作者:吴同玉,高碧珍,林山,李宇涛,李旻,俞洁,林晴 【关键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以方测证 目前有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模式多集中于病与证的关节点上,对于其中的“病”,有考虑为西医的“病”,有认为是中医的“病”,然后再结合中医的“证”,但对中医证的模型成功与否则缺乏确切依据。笔者认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该是现代医学的“病”结合中医的“证”,通过“以方测证”的方式验证中医“证”的成功与否,这在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现简述如下。 1关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模式 1.1多因素复合模型 多因素复合制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分别(或同时)采用传统中医学病因复制证候动物模型和采用现代医学病因复制疾病动物模型,使模型动物同时具有疾病与证候特征1]。如采用饥饿、疲劳、寒湿、惊恐、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方法复制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此种模式考虑较全面,出发点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结合各种复合因素制作动物模型,但需要研究的是各种不同成因所致模型证候可能有所差别。 1.2基于西医“病”的模型动物的宏观体征观察中医的“证” 对西医疾病模型进行中医辨证以建立病证结合模型2]是指在西医疾病模型的基础上,不施加人为干预因素,在疾病模型建立过程中或建成后,观察并检测疾病模型是否具备中医证的特点(如寒热、虚实、阴阳、血瘀等),即观察疾病在形成过程中“证”的演变过程及疾病模型成立后表现的中医证型,进而确定某一特定的病证结合模型。然而,由于动物和人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其症状体征的复杂性以及一些重要的体征指标(如舌象、脉象、肤色和情志症状等)难以在动物身上体现和模拟等一系列问题,使动物模型中体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多半不具有或不能反映中医证候的属性3]。因此,宏观体征观察到的征象很难切实运用于传统中医辨证,操作性不太强。 1.3从西医病理判断中医的证 如采用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并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再予强的松龙和肾上腺素注射制备2型糖尿病心血瘀证大鼠模型,从血脂增高、主动脉内壁下层增厚伴前期斑块和红细胞压积偏高和心血管形态学改变认为心血瘀证模型成功4]。中医的证其实质即疾病的病理,如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病理切片等,目前即使与中医证的相关性不确定,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证的实质。血瘀证的研究目前较多,主要与机体的血液流变学、血管壁等病变密切相关,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血瘀的判断指标,但与中医其他证候(如气虚、阳虚、气滞等)相关的理化指标则说服力较小,需要进一步研究。 1.4在中医“病”的基础上建立中医的“证” 病证结合模式应该是在中医病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证”,如在临床诊疗中,首先确定中医为何病,然后确定证候类别。如果是动物模型试验,也应该是先建立中医的“病”,然后建立中医的“证”。这种动物模型思路比较倾向于中医,但在动物模型试验方面尚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常说的中医疾病如咳嗽、黄疸、胃痛、腹痛等名称,往往是现代医学的症状。“症状(症)”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发出的信息;“证候”是疾病在瞬间的症状总和,是信息群;“证”是由证候归纳总结出来的对疾病过程中所处阶段的病位、病性、病因和病势等的病理性概括;而“病”则是症状和证候的主体,体现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由于中医的病名很多情况下很难体现疾病的全过程和规律,因此,病证结合模型如果在中医“病”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证”似乎略有不妥。 1.5在中医“证”的基础上建立西医的“病” 即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特有的六淫、饮食、情志、劳倦等为致病因素建立符

肾阳虚机理研究进展

肾阳虚机理研究进展 叶东东1康永2 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2013级(太原030012); 2.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太原 030012) 摘要:目前对肾阳虚机理没有统一的认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学说众说不一。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肾阳虚的机理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 Abstract: Currentl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ve no unified understand on declination of kidney yang, the theory of neuro-endocrine-immunoregulatory network, Metabonomics, Transcriptomics, Genomics, Proteome, ect have different points, In this paper, we a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conduct declination of kidney yang. 关键词:肾阳虚;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系统生物学 Keywords:declination of kidney yang;neuro-endocrine-immunoregulatory network;systems biology 肾阳虚,即肾脏阳气虚衰,是肾脏阳气衰竭表现的征候。临床表现症状多见腰膝酸软,四肢不温,面色朓白,腹中冷痛,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迟。中医认为阳虚多因年老肾亏,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的。现在对肾阳虚的本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学说多年的研究,从人体系统到基因分子水平,取得了不同层次研究成果。 1.肾阳虚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组学 1.1肾阳虚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肾上腺轴、甲状腺轴、性腺轴)的功能障碍和功能低下是肾阳虚证的物质基础。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方面起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与性腺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起到协同作用,阳虚患者常多伴有性腺功能低下。从1959年,邝安堃等用糖皮质激素造成了肾阳虚小鼠模型开始,到沈自尹等发现不同病种的肾阳虚证病人有靶器官损伤,钟历勇等研究了补肾中药能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起到保护作用。还有很多的药理实验,临床实验都可以证明肾阳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1.1.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肾阳虚患者整体表现出代谢低下的趋势。肾上腺素可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增加组织耗氧量及产热量,如果肾上腺素水平低下就不能很好的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影响机体产热。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问题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问题 中医、中药是经验科学,中医对于“病症”及“证”的认识,是直观和感性的,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缺乏定量化的指标,而这也应该指导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的造模过程。换句话说,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应该尽可能多的模拟人生病的真实过程,更加与人的“病症”及“证”的生理及病理状态相似,真实反映中医学的“病症”及“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或模拟动物的血液、体液等代谢产物及其它相关物质用药前后的对比研究,发现引起“病症”及“证”的物质基础,从而找出中医药学“病症”及“证”的本质,进而更加客观地指导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造模过程。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的规范化应包括直观规范化和客观模型规范化两个阶段。直观规范化阶段应尽量使动物模型与中医“病症”和“证”的诊断要点相符;而客观规范化阶段则应采用客观化的指标,以指导和评价中医的“病症”和“证”动物模型。 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回顾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始于1960年,邝安坤发现过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白鼠表现为阳虚征象:体重下降、萎靡、耐寒力低。1963年又发现用助阳药物(附子、肉桂、肉苁蓉、仙灵脾)能治疗这种状态。1964年,易宁育用六味地黄汤治疗类似阴虚的肾性高血压大鼠。同年,上海第二医学院舌象小组研究气虚(人工慢性贫血)和阴虚(高位小肠侧瘘)家兔的舌象病理组织变化,首次直接用中医证候作为模型名称。此后,1974年山西医学院用腹腔血凝块作为瘀血模型研究宫外孕方药理。 1976年后,随着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从病向证转移,研制证候动物模型成了中医药界的要求。1977年,孙孝洪撰文指出:“‘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独特的理论体系,复方和中药的使用主要是针对‘证’。长期以来,中药实验研究主要沿用西医常用的病理模型,因而受一定‘外因论’、‘局部定位论’的束缚,常致造成临床疗效与实际结果间的差距,为全面阐明中药治疗原理带来一定困难”。此文明确指出了中药研制自己的动物模型的必要性,使此项工作开始受到中医药界的关注,并为中医药动物模型研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拉开了序幕。据统计,1976年以前17年发表的有关中医药动物模型的文献与1977年后14年间发表的文献量之比为1∶32。1977年,上海中医学院重新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利血平复制小白鼠阳虚、阴虚模型并用助阳药、滋阴药治疗,从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同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研制出高分子右旋糖酐微循环血瘀模型。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张启元尝试用灌喂大黄煎剂“泻下伤脾”建立小鼠脾虚证模型。肾虚、脾虚、血瘀三证模型开创了中医动物模型的先河,并在以后成为研究重点。迄今,肾虚模型有21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中医动物模型总文献量的18.3%;脾虚模型有19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31.1%;血瘀模型有42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12.0%。1982年在广州召开的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会议上,虚证动物模型实验报告第一次占据重要位置,由此引起中医药界的高度注意,并导致了一场长时间的,以中、西医方法论为焦点,以中医药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为对象的讨论。从此,各种模型纷纷建立,如湖南医学院的艾叶注射肝郁模型,四川医学院的大肠杆菌静脉注射温病卫气营血模型,梁月华的温热药、寒凉药喂饲大鼠热证、寒证模型,贲长恩的溶血性贫血血虚模型等等,都有相当影响,理论文献也日见增多。 1984年,卫生部科教司在编写《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和细胞系研制与应用》一书中,首先收录了11种中医动物模型。1987年,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实验研究组编著《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实验方法》一书,详细介绍了当时已有的几十种中医模型,并在总论中论述了证候动物模型的定义、研究原则、动物选择、制作思路和方法。1988年10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在南昌召开“全国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复制经验交流会”,作为首次中医动物模型专题的全国性

灵龟八法对肾阳虚模型豚鼠自由基代谢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灵龟八法对肾阳虚模型豚鼠自由基代谢及血 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赵彩娇谢感共范郁山吴健文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肾阳虚模型豚鼠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以健康成年豚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肾阳虚模型灵龟八法预防组、肾阳虚模型命门灸预防组、肾阳虚模型灵龟八法治疗组、肾阳虚模型命门灸治疗组、肾阳虚模型对照组等5组,以自由基代谢及血液流变学为客观指标,比较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命门灸对肾阳虚模型豚鼠自由基代谢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差异。结果在造模的同时进行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治可以使豚鼠不出现肾阳虚征象,且其自由基代谢及血液流变学改变不明显;命门灸预防组没有出现明显的肾阳虚征象,自由基代谢改变不明显,但血液流变学中200及30 s-1升高明显。在已出现肾阳虚征象,同时自由基代谢及血液流变有显著改变的肾阳虚模型豚鼠中,进行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治后肾阳虚征象消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200 s-1基本恢复到造模前水平,30 s-1无明显改变;而命门灸治疗组治疗后肾阳虚症状改善明显,MDA、200 s-1基本恢复到造模前水平, SOD升高,但未恢复到造模前水平,30 s-1无明显改变。结论灵龟八法对肾阳虚模型豚鼠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延缓衰老机理可能与调节自由基代谢及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肾阳虚模型豚鼠的防治作用略优于命门灸。

【关键词】灵龟八法;肾阳虚模型豚鼠;自由基代谢;血液流变学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Lingguibafa moxibustion on the kidney yang deficiency model guinea pigs and its mechanism. Methods Healthy and adult guinea pi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kidney yang deficiency model groups: Lingguibafa prevention, Mingmen (GV4) moxibustion prevention, Lingguibafa treatment, Mingmen moxibus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Free radical metabolism and hemorheology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s of kidney yang deficiency or significant changes in free radical metabolism and hemorheology with Lingguibafa moxibustion during making model process. In Mingmen moxibustion group, there were no obvious signs of kidney yang deficiency or significant changes in free radical metabolism, but there showed remarkable increase in 200 and 30 s-1 with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values. After Lingguibafa moxibustion treatment, the symptoms of kidney yang deficiency significantly disappeared i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model guinea pigs with significant changes in free radical metabolism and hemorheology, and SOD, MDA, 200 s-1 had reverted to the normal level before modeling, but there was no

帕金森病模型

帕金森病模型 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依赖于成功的帕金森病模型的建立。采用的模型如下: 利血平模型 利血平能不可逆地封闭单胺类物质的运输,影响细胞内囊泡的单胺再循环,故而于世纪年代被用于制作大鼠模型。当喷齿类动物注射利血平后,由于囊泡内摄取的多巴胺、轻色胺和去甲肾上腺被封闭,在胞质内被降解,快速降低单胺水平,导致肌肉僵硬等的症状。 甲基苯丙胺模型 与利血平一样,甲基苯丙胺作用于多巴胺神经末梢,使多 巴胺水平明显下降,而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的影响很小。有报道称对多巴 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由过氧化亚確酸盐的产生介导,这种毒性作用能够被抗氧化剂所阻 断。该模型的不足主要是没有出现组织病理学改变。 轻多巴胺模型 轻多巴胺,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只有直接脑内给药才能 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注入黑质区内的能选择性引起多巴胺能 神经元的死亡。注入纹状体内的先被神经末梢摄取,再通过逆轴突转运至黑质的 细胞体,也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但此过程呈慢性渐进性改变,类似人体内的病程可用以建立早、中期模型。 鱼藤酮模型 天然有机杀虫剂鱼藤酮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能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的活性,选择性引起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根据等的方法制备鱼藤酮大鼠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模型,将渗透微菜埋于大鼠背部皮下,再从其下颂角静脉插管与微栗相连,每日 灌注鱼藤酮,连用周,大歲表现为身体屈曲,运动减少,有时伴有强直,震颤和自发的旋转行为。 百草枯模型 百草枯,是一种除草剂,其结构与的活性代谢物相似,被认为 是可能的危险因素。可以速度缓慢地穿过血脑屏障。小鼠注射后引起黑质和纹状 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减少,继而出现随意运动的减少。 模型 能通过血脑屏障,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单胺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它 的活性形式,被多巴胺转运体摄人多巴胺能神经元,从 而特异性地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的毒性作用被认为是抑制线粒体复 合物的活性产生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说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典型发病中起重 要作用。此外,导致的产生,而是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原因之一。 损毁模型是研究使用最普遍的动物模型。通常经皮下、腹腔、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除以上模型外,还有基因敲除模型、转基因模型、免疫损伤模型、拟胆碱药物模型和机械损伤模型等。目前还没有一种完全符合理想标准的模型,但总的来说, 小鼠模型是目前最为重要、应用最广的动物模型。如何在动物、药物和给药方法等选择中找到 较适合的结合点,较全面地反映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特点,是建立好的动物模型的关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论述_薛斌

基金项目:成都医学院“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资助(S YSKF200748)。 作者简介:薛斌(1984-),男,成都医学院2005级临床本科班学生,研究方向:小鼠空间记忆障碍时效关系研究。△通讯作者:荣成(1980-),男,助教, 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中心科研秘书,研究方向:小鼠空间记忆障碍时效关系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论述 薛 斌1 荣 成 张 晓2 杨 拯2 江红丽2 (1.成都医学院2005级临床本科甲班 2.成都医学院实验技术教研室) [摘 要]学习记忆能力障碍是老年性痴呆(Alzheimer ’s disease,AD)的主要临床症状和特征,而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有三种有影响力的学说。因此理想的阿尔茨海默病AD 动物模型,对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几种有影响力的AD 的动物模型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穹窿海马伞 胆碱能神经元 T au 蛋白 β-淀粉样肽 阿尔茨海默病(Alzh eimer ’s disease ,AD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有三种影响力的学说,如淀粉样蛋白学说、乙酰胆碱能学说、线粒体损伤学说。现关于AD 疾病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其建立一个可靠的A D 动物模型是研究AD 的重要环节。有关AD 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较多,各有利弊,本文针对这几种学说的AD 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新的动物模型的建立作一综述。 一、自然衰老认知障碍AD 动物模型 AD 是一个与年龄相关的疾病,衰老因素在AD 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衰老所特有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它病变的影响,是用年轻动物制作的动物模型所不能替代的。通过行为筛选的方式,选择带有认知和记忆严重缺失的个体,它们的行为损害与老年人和A D 患者的认知损害相类似,同时还可出现某些相应的脑组织病理改变[1]。故是研究AD 较好的动物模型。但存在以下缺点:①老年动物神经系统的发病与A D 的发病机制过程不完全一致,因此神经化学方面的改变也是不同的。②体质差,易死亡,故不宜用于周期长的实验。③对药物的吸收代谢不佳。④价格昂贵。所以该模型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二、损害模型的AD 动物模型1.断开穹窿海马伞通路模型 早在1954年,Daitz 等人就采用横断穹窿海马伞系统来研究观察神经元的退化过程。后来人们为了进行AD 方面的研究,采取了真空抽吸、横断或电解等方法损毁单侧或双侧穹窿海马伞通路建立AD 模型[2-3]。此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切断隔海马通路(如扣带束、背穹窿海马伞),破坏胆碱能及非胆碱能纤维传入,导致实验动物行为及神经化学方面的缺损,造成动物空间定向和记忆障碍及胆碱能神经元的丢失。1994年在此基础上,Jeltsch 等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切断双侧穹窿海马伞通路造成的A D 模型在数月后其行为及神经化学的缺失也不能恢复[4]。该模型是建立在“AD 认知障碍的胆碱能假说”的基础上,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细胞发出轴突广泛地投射到新皮质和海马等高级脑区,这一投射与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任何一个环节阻断或损坏这一投射系统都可导致动物认知障碍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其病理检查发现A D 患者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细胞出现严重溃变,其细胞丢失的程度和患者的认知能力成负相关关系[5]。如通过手术、化学或免疫切除的方式损伤基底前脑——海马胆碱能投射,来模拟AD 的前脑胆碱能系统的损害,可用于①研究前脑胆碱能系统选择性损害对AD 的记忆减退与认识障碍的临床症状的关系的研究;②拟胆碱药物治疗A D 的药物筛选、疗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的研究;③胚胎基底前脑胆碱能细胞脑内移植治疗AD 的实验研究;④神经营养因子如N G F 等脑室投递治疗A D 的研究以及N GF 或其它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细胞脑内移植对A D 进行基因治疗的研究等。用此方法 建立A D 模型,周期短(约两周),但手术定位难以控制,很难避免手术区邻近组织的受损。故此方法基本不再运用。 2.慢性缺血痴呆模型 脑的供血不足可以导致脑损伤和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加拿大学者To r re 报告用老年动物慢性脑缺血模型引起的行为缺失和脑组织病理生理改变在许多方面与人类的老年期痴呆包括AD 相类似[6]。慢性缺血痴呆模型是通过结扎老年大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和一侧椎动脉或者一侧锁骨下动脉,造成脑的长期供血不足和相应的脑损害,这些脑损害与AD 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有一定相似性[6]。其特点为:①脑组织长期供血不足;②只有老年动物长期缺血才出现恒定的行为损害和病理改变,年轻动物长期缺血造成的损伤是一过性的。基于该模型的制作机理和特点,考虑到临床上有不少AD 患者同时合并有脑血管型痴呆和脑供血不足,我认为这一模型适用于研究混合性老年期痴呆的发病机制和有关药物治疗的研究。 3.鹅膏蕈氨酸(Ibo tenic acid ,IBO )损害模型 IBO 是一种谷氨酸受体激动剂,具有强烈的神经兴奋毒性作用,通过与神经元胞体或树突上的N M DA 受体相结合导致神经元中毒性损伤而溃变。基于基底前脑神经元丢失在衰老和AD 有关的认知缺失中的重要作用,以谷氨酸类似物微量注射到基底前脑导致其神经元溃变和认知缺陷。制作A D 模型最常用的谷氨酸类似物主要有海仁酸(Kainic acid,K A)、IBO 和使君子氨酸(quisqualic ,Q U IS )。其中以IBO 最为首选,尽管IBO 和Q U I S 都能造成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溃变,但只有IBO 能恒定地损害动物学习记忆有关的行为执行。基底前脑细胞对K A 的敏感性较低,故用量较大,易引起动物死亡,并往往在导致基底胆脑细胞损害的同时引起其它部位神经元(如海马锥体细胞)的死亡[7-8]。 4.Okadaic acid 慢性损害AD 模型 Okadaic acid(O A)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化酶的特异性抑制剂,O A 的长期脑室投递可引起动物的记忆严重缺失,同时导致脑内A β淀粉样沉积斑块形成以及N F T 样磷酸化Tau 蛋白出现。O A 损害模型是利用O A 对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化酶的特异性抑制作用,以及它对蛋白激酶C (PK C )的激活作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化酶的抑制可以使T au 蛋白过磷酸化,导致N FT 的形成。同时,PK C 激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化酶的活性抑制,可剌激A β产生,进而引起A β的沉 积和老年斑的形成[9] 。由于O A 对蛋白磷酸化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化酶的抑制作用和提高PK C 的活性,并能同时复制出AD 的二大分子标志有关的病理改变——老年斑和N F T ,该模型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适用于:①研究AD 发病的病理机制,A β和Tau 蛋白代谢异常与A D 病理的关系,以及A β和Tau 在AD 病变中的相互作用。②从另一角度验证现有AD 治疗方法 — 16—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具体方法及步骤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具体方法及步骤 原型物种人 来源MPTP 模式动物品系SPF级Balb/C小鼠,健康,雄性,4~6W,体重为 18g~20g。 实验分组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 实验周期4-6 weeks 建模方法模型建模方法: 腹腔注射MPTP 20mg/kg/d,连续注射14天。对照组使用等体积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操作及注意事项相同。MPTP给药结束后,模型建立成功。 药物给以相应的药物处理;正常组、PD模型组使用等体积PBS进行腹腔注射,操作及注意事项相同。 应用疾病模型 1.转棒实验:使用小鼠转棒仪检测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将小鼠置于直径为3cm的旋转杆上,转速调整为30r/min,每次同时测定5只小鼠,每个隔室中1只。记录小鼠从转棒开始转动至掉落转棒所经历的时间,测定时间为 1min,每次中间休息1min,连续5 次,记录1min 内掉落次数。 2.旷场实验:即自发活动,是检测MPTP损伤后少动的常用指标。

旷场实验所用实验箱为尺寸:500×500×300mm旷场,周壁的颜色为黑色,旷场底面被平均分为16个4×4 个小方格。正上方架摄像头,视野覆盖整个旷场。将动物放置在正中央格,同时进行摄像和计时,时间为5 min。通过计算机示踪分析系统来分析动物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动状态。实验室保持安静,室温为20 ℃左右,光线充足。观察指标:方格间穿行次数(动物的四肢从一个格进入另一个格为穿行一次)、直立次数(动物双前肢同时离地,或者双前肢放在墙壁上算作直立一次)、中央格停留时间、穿过中央格的次数。 3.爬杆实验:是评价小鼠运动协调能力的经典方法。通过记录小鼠由杆的顶端往下爬到底部(双前爪着地)所需时间,比较其运动能力。本实验将小鼠放置于一个木制的粗糙的小球上,其下端接有一个表面粗糙、截面为圆形的木棒,木棒下端放置于鼠笼里,当小鼠头朝下方从木球爬至木棒上,用秒表记录此刻的时间为A,当其爬至木棒最下端时,记录此刻的时间为B,那么小鼠爬完整个木棒所用的时间为C,C=A-B,每只小鼠测试俩次,将俩次爬杆的平均时间作为统计指标。 1.脑组织尼氏体染色 取各组小鼠脑组织,经固定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尼氏小体染色。观察各组动物脑组织中尼氏小体的数量。 2. 免疫组化检测脑黑质TH表达 取各组小鼠脑组织切片,修片至脑黑质部位,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酪氨酸羟化酶

基于“病证结合”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基于“病证结合”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与 评价 目前,“病证结合”理论已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中被广泛运用,基于该理论,采用复合法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在宏观表征上要求突出“病”与“证”两者的特点,同时结合微观生物学指标及以方测证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但该病证结合模型在建立与评价过程中凸显的病证关联性不强、模型多重性、评价标准局限等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进一步改进该模型建立及评价体系,对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ory of “combination of disease with syndrom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The ulcerative colitis animal models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theory according to complex factors. These models were not only required to show the features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at the macro characterization,but also combined with microscopic biological indicators and prescription test so as to mak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ut the problems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combination of disease with syndrome” models hindered further development,such as the weak connection between disease and syndrome,multiplicity of models,and limitations in evaluation standards. Therefore,further improvement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models will make great sense to better ulcerative colitis animal models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 Key words:ulcerative colitis;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combination of disease with syndrome;animal models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与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该病多呈反复发作,病程缠绵,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具有一定的癌变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中医认为,本病日久伤阳,脾肾阳虚是UC反复发病的根本病机,且贯穿整个发病过程[1]。临床上,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但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不足使中医证候本质研究遭遇瓶颈。为适应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的临床实际,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中医实验动物模型发展的新方向。为此,笔者就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1 “病证结合”理论在动物模型中的运用 “病”与“证”是不同医学体系中的两个概念,是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疾病的认识,“辨病”是西医特长,“辨证”则是中医的优势。所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分别(或同

卵巢早衰动物模型造模

卵巢早衰动物模型造模 【摘要】卵巢早衰(POF)是多种病因所致的卵巢功能衰竭。其病理表现复杂,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而且尚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由于卵巢早衰的病因多种多样,如自身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代谢因素、化疗、放疗及感染等。 【关键词】卵巢早衰;卵巢早衰模型 临床的卵巢早衰(POF)是指卵巢功能提前减退,常见为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闭经,以闭经,不育,雌激素缺乏以及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1、2]。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3%,在继发性闭经中占2%~10%,诊断以至少半年或半年以上闭经多次发生,排除其他原因为基础[3],卵巢早衰是妇科分泌领域的常见病[4]。 POF病因多种多样,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了寻找病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就必须建立与人类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相似的动物模型。国内外专家学者根据POF的病因的多样性建立了不同的动物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雌性Wistar大鼠。 1.2 实验动物分组 本实验选用雌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260~300 g,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20只。实验模型组:20只。 1.3 实验方法 1.3.1 POF大鼠模型制备实验模型组雌性Wistar大鼠用雷公藤多甙片(10 mg/片),0.6 mg/(100 g•d)体重,灌胃1次/d,连续9 d,建立POF动物模型。 1.3.2 组化标本制备 对实验动物用1%戊巴比妥钠(40 ml/kg)腹腔麻醉后开胸,经左心室70滴/min 滴入1%肝素钠的生理盐水500 ml,同时剪开右心耳。继用0.1 m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配制的固定液(含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取出实验动物的卵巢组织,放入含4%多聚甲醛PBS的固定液中进行后固定大约2 h,之后将实验动物的卵巢组织切成薄片移入含20%蔗糖的PBS中。在4℃冰箱中存放,至组织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