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积极的状态、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良好人际关系以及与环境保持良好适应能力的心理特质结构。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具体的说,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也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只是在对待环境和问题冲突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

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环境,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家庭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指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形式。本文中的“家庭”是指与个人共同食宿的小家庭,其他虽然有亲缘关系,但是没有居住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不能包含在“家庭”成员之中。本文对家庭各因素开展的调查与研究中,均以此定义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过去的研究中,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来都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话题(,研究对象更是从中小学生发展到大学生删)。因为家庭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最直接、最具体的微观环境,是人们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虽然青少年远离家庭,但是由于中国家庭的特殊化,加上现在网络的便利和手机的普遍使用,反而使青少年与父母和家庭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家庭各方面的因素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因素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反之,不良的家庭因素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所以家庭因素往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家庭自身方面:家庭结构、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教育取向;第二,家长方面的因素: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职业类型;第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一、家庭结构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和各家庭成员的总体状况。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文选取了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寄居和重组家庭结构来说明情况。

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特点,使独生子女的生长具有独特的环境,必然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相应的影响。调查发现,独生子女焦虑项均值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强迫、抑郁项均值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主要与其自身独立性差,家长过分干涉和保护的教养态度有关。

另外,家庭结构不完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他们生活在父母离异或失去其中一方的阴影之下,如果父母、学校老师不加以特别的关注,其心理必将受到伤害。许多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不良影响,单亲学生更易于形成极端人格,形成人格障碍,进入社会以后,集中表现为人格的偏离和较低心理健康水平。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抑郁方面比其他家庭表现更加显著。但是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有些却表现出比完整家庭更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于挫折的更强的承受能力,这在单亲母亲与男同学组成的家庭结构中的表现更为明显。

还有寄居家庭,重组家庭的青少年,均表现出明显的强迫和抑郁,表现在社会中,许多来自这些家庭的青少年常常在和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亲密关系相处上有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困难与问题。寄居家庭青少年在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因子方面要高于其他家庭。

二、家庭经济压力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全面推行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中有了较大数量的贫困学生人数,经济、社会、学习、家庭各方面的压力使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家庭贫困而导致生活困难的青少年,他们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心理上要承受着比一般青少年更大的压力感和挫折感。贫困青少年由于家庭经济力量薄弱,使得他们的需要长期处于缺乏状态,这使得压抑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惯性心理适应方式。他们虽然能面对困境,但又经常处于痛苦,矛盾,焦虑的情绪体验之中。家庭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不高,也令他们在心中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这些负面情绪随着贫困青少年的成长而逐渐泛化和扩展,以至于形成了稳定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另外,许多贫困生是靠亲友资助或贷款来支付学习费用的,也有点家庭是靠放弃其他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来全力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的。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仅要面对生活的困境,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影响着青少年的

心理健康成长。家庭经济困难增加了学生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不利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品质不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大,加重了子女的心理负担。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影响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在步入社会之前,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将父母教育态度分为民主、专制、溺爱和放任四种类型。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父母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其品德的形成,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这种影响对其一生的人际关系起着“定型”的作用。

民主型家庭。父母以民主的态度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一般都比较尊重子女的想法与行动,对于子女提出的问题,父母一般采取讨论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并且两代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家庭生活和睦。此类家庭的子女一般比较有主见,自信心强,性格开朗,易于为同龄人所接受。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经常交流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各方面需要和各种行为,并进行适当的奖惩。父母的温暖,理解和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专制型家庭。专制型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经常用命令、强迫、指责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能力、兴趣、需要的理解父母对子女多采取高压政策,子女稍有过失,就采取打骂等体罚手段。这样做的结果是子女缺乏自尊,不懂尊重他人,同时也造成子女对父母的害怕、疏远甚至厌恶等心理,缺乏家庭依恋之情。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子女不但没有和父母进行感情交流,而且有时还处在一种对立的情绪中。此类家庭的子女进入大学后,其人际关系不太好。

溺爱型家庭。溺爱型的父母用过分感情满足孩子的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百依百顺。过于保护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孩子在成长期所遇到的挫折,由于没有较多的挫折体验,这种青少年形成了在人格上的依赖性格,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到别人左右。父母对子女宠爱有加,极少管教,对优点看得很大,对缺点视而不见。面对子女不正确的思想、行为,父母为其护短,结果助长了不正确思想的进一步膨胀,其行为也往往肆无忌惮,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在这样的家庭中,由于倍受父母的疼爱,子女还容易产生“娇”“霸”二气。在学校,无谦逊礼让、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唯我独尊,霸气十足。

放任型家庭。放任型的父母对子女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放任孩子自己做决定而不管他们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并且不对其作出有关思想和行为的要求。父母对子女不管不问,子女有进步时得不到鼓励,犯错误时也得不到及时的教育与引导。在这种家庭中,两代人几乎没有什么感情交流。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子女在精神生活上一如孤儿,性格孤僻、古怪,很难与人相处。

四、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氛围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氛围对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低,易导致情绪问题的出现;在家庭中不能顺利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不能缓解成长中的困惑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形成具有安全感的人格特征,从而进一步形成人际沟通障碍;矛盾性高的家庭,其成员之间通常矛盾冲突较多,且更会感觉到压抑和焦虑。因此,如果家庭成员对社会发展状况更了解,视野也更开阔,那么对子女的心理需求包容性更大,更易增进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关系融洽,有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父母文化程度越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父母的文化程度越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负性影响越大。有关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父母行为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中的溺爱、忽视、专制、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趋向性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而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则更具有民主性。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往往给予子女更多的尊重、理解,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更融洽,在使用惩罚、拒绝等消极教育方式时更为慎重。相比之下,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则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惩罚也更加严厉。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其中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因此,在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适当开展家庭干预将有积极意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改善家庭诸要素,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第一,完善家庭结构,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第二,更新教育观念,科学教育下一代。第三,改善家庭人际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生活氛围。总而言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家庭对人生的影响是明显而长久的,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打上家庭的烙印,只有不断优化家庭诸要素,才能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 徐秀梅. 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素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 2011年, 23(13):1575-1595.

[2] 刘秀菊. :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山东大学, 2008年.

[3] 卢勤.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29(1):107-120.

[4] 王井云. 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J]. 教育论坛, 2010年, 25(7):893-896.

[5] 涂星光,李春轩, 张河川,赵虹等. 社会家庭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 中国校医, 1996, 10(4):241-245.

[6] 李瑾.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探讨[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24(1):55-56.

[7] 陈家麟.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年, 7(3):126-127.

[8] 杨宪华. 家庭因素对大学新生情绪健康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年, 19(2):219-220.

[9] 樊为. 大学生健康心理之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09年.

[10] 王琪, 张振峰, 董宏伟, 等. 城镇中学生人际敏感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年, 19(2):191-193.

[11] 张静.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自尊及人际信任的[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年.

[12] 彭豪祥.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 社会心理科学, 2010年, 25(5):567-571.

[13] 苏文魁黄丽芹.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1):54-55.

[14] 侯瑞刚, 代勇. 试析现代家庭因素对大学生[J]. 教育理论研究, 2010年(26):286-289.

[15]张志群,郭兰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 5) :598 -599.

[17]Bernstein DP ,Cohen P,Skodol A ,et al.Childhood antecedents of adolescent personality disorders[J].Am J Psychiatry,1996,153( 7) : 907 -913.

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积极的状态、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良好人际关系以及与环境保持良好适应能力的心理特质结构。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具体的说,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也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只是在对待环境和问题冲突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 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环境,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家庭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指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形式。本文中的“家庭”是指与个人共同食宿的小家庭,其他虽然有亲缘关系,但是没有居住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不能包含在“家庭”成员之中。本文对家庭各因素开展的调查与研究中,均以此定义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过去的研究中,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来都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话题(,研究对象更是从中小学生发展到大学生删)。因为家庭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最直接、最具体的微观环境,是人们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虽然青少年远离家庭,但是由于中国家庭的特殊化,加上现在网络的便利和手机的普遍使用,反而使青少年与父母和家庭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家庭各方面的因素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因素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反之,不良的家庭因素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所以家庭因素往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家庭自身方面:家庭结构、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教育取向;第二,家长方面的因素: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职业类型;第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一、家庭结构的影响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摘要: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 7 %,异卵双生子为33. 3 %。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 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某些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调,也会引起小学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异常。如甲状腺素缺少会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如克汀病) ,而分泌量过多也会导致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症状(如甲亢) 。

家庭因素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第二章家庭因素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1.家长素质与儿童家庭教育 (1)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a.家长的文化素质高对家庭教育具有促进作用。首先,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往往比较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投资;其次,文化素质高的家长一般会比较注重自身修养的不断提升;最后,文化素质高的父母往往比较热爱学习、善于学习,这就可以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孩子,而且,文化素质高的家长还可以更好地解答孩子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惑和问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b.家长的文化素质低会阻碍家庭教育的正常进行。首先,家长文化素质低比较容易忽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方式,同时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上也会有所欠缺,从而弱化了家长在家庭早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影响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其次,文化素质低的父母往往缺乏必要的育儿知识,教育没有根据,比较盲目;最后,家长文化素质低,往往会导致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产生不科学的教育观念,采用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2)家长道德素质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社会道德影响着儿童的文明意识;家长的传统美德影响儿童为人处事的态度;家长的婚姻道德影响着儿童的心灵健康;家长的人生信仰影响着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家长教育观念剖析 (1)家长的儿童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儿童观就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有些家长认为,儿童发展是被动发展的过程,儿童没有自己的权利、地位和自主意愿。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往往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儿童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对儿童干涉、限制过多,强迫儿童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发展,结果导致儿童的自由个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儿童没有任何自尊、自信可言,缺乏主见和独立判断能力,思想保守、封闭,性格内向,心智得不到充分发展。有些家长把儿童的发展完全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是自然成熟的过程,家长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起不了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显得过于消极、冷漠,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不能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要求及时有效地创造条件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其结果就是导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无人问津,心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些家长能充分意识到儿童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同时环境和教育也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儿童是社会的一员,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享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这类家长在教育儿童时,往往态度积极,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能根据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当的引导。 (2)家长的亲子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亲子观就是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以说是教养动机。有的家长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把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其教养动机往往是为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会让孩子一切都听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过于顺从、缺乏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有的家长在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态度比较漠然,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教养动机,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非常看重孩子自身的发展,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其教养动机主要

谈谈婚姻家庭与心理健康

谈谈婚姻家庭与心理健康 大家经常听到这样的表述,就是说,爱情在谈恋爱的阶段是很甜蜜的,但是一进入婚姻,有一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进入了婚姻以后,爱情就变淡了,或者变味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把他们的爱情引入到婚姻当中?或者把他们的爱情带入到婚姻当中以后,这个爱情都将消失不复存在。肯定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人,在他们已经结婚了很多年,爱情一点也不变色。那么一批人觉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另外一批人终生相伴,白头偕老。这两者的差别是怎么出现的?我想今天我就来跟大家一块探讨探讨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很需要研究一下,在夫妻关系当中,在婚姻家庭当中,有哪些因素造成夫妻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家庭瓦解?有哪些因素使得家庭出现危机最后破 裂? 首先我先讲讲如果一个婚姻是美满的话,那么它应该具有哪些要素呢?那么实际上我们在研究一对夫妻,他们在一起建立的这个婚姻和这个家庭,它是不是美满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到很多的因素。那么有这么三点我们觉得很重要: 有没有基础? 互动的情况怎么样? 这两个人投入这个家庭里的精力是不是均等? 比如有一个人又洗衣服又做饭,又擦地又打扫卫生,出去干活还挣钱最多。另外一个人对家庭的贡献本身就不大,收入可能还不如每天又洗衣服又做饭的那一位,但是回到家里不是抽烟就是喝茶看电视。闲着没事嗑瓜子,嗑瓜子还把瓜子皮洒得到处都是,这让我们感觉到一种什么?就在这一个家庭里,丈夫和妻子各自的付出和收获很不平衡。那么我们不能管这样的婚姻叫美满的婚姻。当然有的家庭发生家庭暴力的现象,那就存在着更大的问题,如果一个家庭里面,夫妻双方沟通交流不够,那么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沟通和交流导致问题的呢? 如果一个家庭里头付出和收获很不平衡,是什么原因让那个付出的老付出?收获的老收获呢?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在这些现象背后我们去观察、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建立家庭的夫妻双方心理是不是健康,可能是婚姻美满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原因。所以我们就想,今天的讲座里头就探讨一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对婚姻家庭生活有什么影响,那么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想从一个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人格各个方面来衡量,看看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在这个人的这样的心理健康水平之上,会对家庭造成些什么影响。 那么,心理健康和婚姻家庭之间的美满幸福状态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这几种关系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呢?心理健康和美满婚姻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有哪些表现?第一,比如说一个人他有理性的思维,这个人有理性的思维,这个人就容易把自己和爱人的关系搞好。所以我们第一个问题叫做理性思维和夫妻关系的和谐美满。什么叫理性思维?我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认识问题的态度是合乎理性的,是合乎世界本来的道理的。那么合乎理性的思维相对应的就是非理性的思维,如果一个人满脑子的非理性思维,那么这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就不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应该是充满了理性思维的。

浅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的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长辈、亲人,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同时,也是孩子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地位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尽其应有的责任,发挥特有的作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呢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化、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重得多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也比过去频繁,威胁着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发展速度越快,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越突出。所以,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心理素质而言,提出了比过去高得多的要求,在全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成长以及发展尤其重要。父母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且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必需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科学的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可分为四个层面,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在这样的立体教育网中,总体的教育目标是统一的,然而,各个层面的教育目的又有所区别:学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智商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行为;社会教育主要是对公民德商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行为;自我教育主要是指个人以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行为。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特别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首先接受教育,而且又可以对其终身施教的地方。“养不教,父之过”,正是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每一位家长从孩子来到世界之后就一直对他们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当然,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正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一)遗传。遗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 (二)疾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机能不足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迟钝。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由于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不尽相同,家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二)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感情的总和,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是否体现民主平等;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 三、学校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29卷第1期Vo. l 29, No . 1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X i hua U nivers it y (Ph ilosophy&S ocialS ci en ces 2010年2月 Feb. 2010 收稿日期:2009-12-07 :( 女, , 教育与心理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卢勤 (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0106 摘要:本文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对整群抽取的成都市某大学2009级5090名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 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经历重大童年创伤、是否留守、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气氛、不同的父母养育方式,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家庭背景, 并采取以下对策将学生的家庭因素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是大学新生建档中应纳入人口学资料并重视其重要的预警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团体心理咨询的作用; 三是主动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 关键词:SCL –90; 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背景因素 中图分类号:R 395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10 01-0107-04 The E ffect of Fa m ily B ackground on College Students M entalH ealth LU Q in

(Psycholog icalH ealt h and Education Center, Chengdu Univers it y, Chengdu, S ic huan , 610106, China Abstrac t :T his paper st udies the e ffect of f am il y backg round on menta l hea lth of co lleg e graduates . T he da ta is collected fro m 5090 underg raduates in 2009appli ed SCL 90and se lf co m piled fa m ily backg round questi onnaire . T he resu lts s how t ha t the d ifference of m ental hea lth scores is sign ificant when m eas u ri ng on the sev en f am il y background d i m ensi ons , such as whether the st udent the on l y ch il d fa m il y or not , whether w ith expe rienced trau m a or not , t he fa m il y econo m ic situati on , fam il y structures , at m ospheres and parenti ng sty l es . Thus , t he educati on of co ll ege students m enta l health shou l d pay attenti on to the ir fam il y background . A nd the suggesti ons are as foll ow s :1 t o put t he de m ographic data form i nto students files for m en tal hea lt h a l ert ; 2 to br i ng t he tea m of psycho log ical counse ling i n t o full p l ay ; 3 to se t up a syste m for co mm un i ca tion bet ween co ll ege and st udents fa m ilies . K ey word s :sy m pto m check list 90; m ental health status ; fa m ily backg round factors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也将其作为一个热点来研究探讨。很多高校建立了多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 如校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班级心理委员以及学校学生处(心理中心院系班级宿舍等。建立校内多级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特别是在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只关注校内工作而忽视家庭因素的心理教育管理模式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新问题, 比如, 家长对学校工作不配合, 家校态度不一, 很多家长认为孩 子出了问题就是学校的责任等[1]

浅谈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未来国家的栋梁,社会的脊梁.。心理上正处于发育的过渡阶段。在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却承受着着高于其他同龄人的压力打击。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逐步成为社会焦点。然而,家庭方面的因素就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应重视大学生在家庭方面的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志存高远。渴望知识。追求进步、满怀着踌躇之志,为着祖国和未来努力奋进着。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经济和科技分发展,社会一直在变化。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正处于心理转型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些大学生承受不住而走上极端道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遇到困难直接撒手,毫无主张。有远大的学习目标,但是缺乏学习动力。有信心,但是没有恒心。没有紧迫感,适应能力极差。 (二)对大学适应能力差。一些大学生在高中时代,只顾读书,成为了学校的佼佼者,然而到了大学这种优越感就不存在了,因而心里会产生落差。再者生活上,离家在外,缺少了家人的呵护,心里少了一丝温暖。还有对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不习惯,而产生了压抑烦躁的心理。 (三)人际关系能力低下。一些大学生因未能良好地协调与舍友同学的人际关系,因而逐步被孤立成宅男。整天沉迷虚拟网络,使得心理走向自闭。 (四)恋爱与性心理困惑。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大学生对恋爱和性给于了更多的关注。然这这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有些人因感情破裂,产生报复心理。也有人因早婚早育,而荒废学业。或者是未婚先育,而背负法律责任。, (五)求职和就业的压力。在就业压力严峻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在准备和面试的过程中,急于求成,力不从心。

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实施途径

最重要原因之一。与之相反的,在一些家庭中,长辈对子女过于溺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总之,要想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建立起合理的期望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中小学生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及孩子最信赖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心灵的成长产生着影响。如果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流道德思想不一样,或是家长言行不一致,都会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巨大的矛盾,从而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三)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长本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心理健康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必然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我在学校做了一项调查发现,父母有心理问题而孩子心理健康的只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6%,结果同时显示,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母亲的心理健康状态存在显著相关。也就是说,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子女的健康状况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延伸到家庭的措施 家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从文化素质上讲,老师都经过专业的师范培训,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家长的文化素质就千差万别;从经验来说,长期一线教育实践使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对学生工作的经验,

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多是任意的,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所以家长就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弱项。如果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学校和家庭更好地互动,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 (一)改善家校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其实一直都在进行,以往主要是家长会、家访、校访等形式,这些方式本来的目的是好的,只是沟通的内容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不一致。家长会本来是老师、家长坐在一起讨论如何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家长会变了味,变成了“批斗会”。不少学生反映很害怕开家长会,因为一学期的“劣行”会被老师悉数告诉家长,家长会后无疑会有一场“暴风骤雨”。从家长角度来说,除了部分学习优秀学生的家长外,大部分家长也不愿去参加家长会,老师在会中并没有给出多少建设性的意见,更多是对他们的埋怨,特别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开家长会对其来说更是一种羞辱。 转变观念是沟通的关键。想要良好地沟通,双方必须认识到家校沟通是为了孩子的良好发展而不是相互指责、推卸责任。家长会的内容应该是师长一起来讨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有经验的家长和老师一起提出解决方案。 除了家长的集体聚会,还有其他方式进行沟通,如家访、校访。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比如QQ群、虚拟网号码,方便老师与家长联系。所以,沟通的渠道是很多的,关键在于监护人的态度和教育者的关注点。

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然而,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会环境三部分。在这里我主要重点分析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 (一)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严重损害。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对子女过于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有变化,便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过分溺爱还将会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停留在婴儿水平。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孩子做错事情也不严格批评,也不和孩子讲道理,就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我们幼儿园里有部分就是这样的家长,尤其是老一辈的,家长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的后果是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有过激行为。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孩子想玩的玩具拿不到手,就打人、咬人,一定要拿到手为止,要不就大吵大闹,这都是家长过

分溺爱造成的后果。 (二)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也会使孩子产生不健康心理。 随着社会竞争力增强,社会对幼儿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们常常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统一要求,使幼儿身心负担过重,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比如现在的兴趣班,不是建筑在幼儿的兴趣上,而是建筑在成人的攀比上,对幼儿是百害而无一益。家长们都很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子女:“我们家的孩子学了钢琴、小提琴、奥数、国画、古诗、珠心算……,他可厉害了,你们家的孩子学了什么啊?”其实,孩子对这些未必有兴趣,只是父母要求自己去学,“迫不得已”去学而已。 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上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这种期望过高,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也是很简单一个例子,我们班的祉彤、祉右是一对姐弟,妈妈对他们的期望非常高,觉得祉彤非常的厉害,尤其是舞蹈方面。祉彤妈妈很想她进去幼儿园的体操队训练,可是因为祉彤个子实在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南厂街小学三年级二班牛阿楠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保持愉快的心境。第三,根据家庭生活内容挖掘可渗透的教育因素。第四,尊重孩子,关爱孩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每次谈到心理健康教育总是首先想到其在教学中的渗透,亦或更深层次地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似乎仅仅局限在学校以内。然而,家庭是孩子来到社会上接触的第一个集体,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我对学生和家长的了解,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 家庭教育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家庭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根据马卡连柯的平行原理,这种个人的健康的心理会带来集体的积极向上,同时又会反作用于个体,使个体生活在更加宽松健康的环境中。 家庭教育要通过家长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不应只是衣食住行的提供者,成绩好坏的评委,或者以暴制暴的后援团,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孩子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在家庭中的渗透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孩子一定的生活常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生活实践,针对孩子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学习成绩、办事能力、表达能力、身体健康等的提升需求所忽略。教育实践中,我遇到过孩子在学校骂人的情况,除了批评教育孩子以外,及时告知了家长,家长对我的反

乘务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自我保护

乘务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自我保护 论文摘要 本文在基于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乘务员心理健康与自我保护介绍,根据调查获得的情况,对影响乘务员心理健康的因素从工作和个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乘务员存在的心理与自我保护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工作单位和乘务员个人两个方面来改善列车乘务员心理健康,加强自我保护的的措施。研究旨在了解空中乘务员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影响空中乘务员心理健康的因素与自我保护,以便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措施,改善和提升空中乘务员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乘务员;心理健康;因素;自我保护

第一章乘务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本文对乘务员心理健康的探讨基于狭义上。那么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心理健康与否呢?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各国专家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标准,而我国根据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最新国内的研究结果,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八个方面:(1)智力正常,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头脑清醒,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回避也不空想。(2)情绪反应适度,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心胸开阔,对一切充满了希望,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悦的情绪去感染人。(3)意志品质健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4)自我意识正确,有自知之明在集体中自信、自尊、自重;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与要求。(5)个性结构日趋完善,个性是一个人经常的、本质的和别人相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6)良好的人际交往,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相处时态度积极。(7)行为得体,珍惜一切学习与工作的机会,行为上表现出独立自主,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8)反应适度,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活动效率是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 二、乘务员心理健康与自我保护 1.乘务员心理健康 乘务员心理健康是指针对乘务员这一类特殊的群体而言,他们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这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的评判也是基于心理健康八个方面的内容。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你的心理健康?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心理健康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在心理学研究中,对于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心理变量有大量研究,例如个体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与此同时,研究也已证明许多心理疾患,都存在遗传因素的作用。 除了个体因素外,人的心理健康还会受到周围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9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了国民心理健康的六个影响因素,这里做简要介绍,希望能开阔你的视野,提高你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01自然环境 人生活在地球上,离不开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可以降低压力的风险,精神病、抑郁症、焦虑和其他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也相对更低。 例如,抑郁的发生与光照和季节有联系。“冬季抑郁症”主要是由日照缺乏引发,在光照少的秋冬季节抑郁症状反复发作,而在春夏季节症状缓解。

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研究一致显示,居住在绿化更好的区域的城市居民,感受到的压力更低、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幸福感也更强。 02社会环境 1、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发生时,这些时期人们抑郁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经济衰退对于就业有着直接、强烈且持久的负面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而受到影响,压力增大,造成更多的抑郁情绪,甚至可能导致更高的自杀率。 2、文化习俗 文化习俗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关于情绪表达以及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对于心理健康有比较直接的影响。 3、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社会公众的心理影响非常巨大。媒体的报道方式,常常牵动着社会大众的情绪,报道人的观点也常常左右着民意的走向。

浅析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庆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析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2015年6月1日

摘要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快速成长的关键阶段,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极易发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小学生的成长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诸多的研究表明,心理问题向低龄群体蔓延的势头发展显著,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是家庭,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影响来自家庭。本文从分析当前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入手,分析家庭因素对他们心灵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并针对这些错误的家庭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让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客观详细地明白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因素

Abstract Students as a special social group, is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rone to a variety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and surveys show that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younger age trend is obvious, the pupils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mental health is worrying. The family is the first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to grow up, so the effect of family factors on mental health of pupils can not be ignored. Th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students of analysis on their minds by family factors, and the influence and harm,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for these error factors of the family. Hope that through this can let parents, students and members of society system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upils' psychological influenc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minors.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family factors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要点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要点 要使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长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br](一)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br]家庭是孩子成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心理都有家庭的印记。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一个美满的家庭环境。美满家庭的标志是:[br]1、家庭结构完整、团结,有内聚力。[br]2、有共同的信仰和道德标准。[br]3、有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愤。[br]4、家庭成员关系紧密。[br]5、有共同的精神生活,相互尊重各自的爱好,能共同度过闲暇时间。[br]6、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崇尚知识,追求科学。[br]7、经济民主,增添东西都想着对方。[br]8、家务劳动分工合作。[br]9、有了矛盾妥善解决,不留积怨,不互相攻击。[br]10、有了困难能互相帮助,有了忧愁互相分担,能原谅别人的错误,能主动帮助别人解脱烦恼。[br]11、家庭成员互相尊重,讲究文明礼貌,说话和气。[br]12、与邻居和睦相处。[br](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br]信仰上的危机最容易使人心理上崩溃,没有了精神支柱很难承受强大的精神压力,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在孩子的个人抱负上要给以具体指导,让孩子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不怕吃苦受累,能艰苦奋斗。[br](三)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认识事物[br]孩子知识贫乏,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孩子小,社会经验不足,就会为一件小事心烦。家长要帮助他们增长知识,教他们正确认识事物,辨证地看问题。要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事

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在困难面前要看到前途,看到光明,从生活中挖掘积极因素,这样孩子就不会被阴暗面遮住双眼,不会被困难吓倒,始终保持客观的态度,成为生活的强者。[br](四)让孩子学会做情绪的主人[br]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家长要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要教育孩子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为一点不满足就大动肝火。要学会对不愉快的事加以冷静的分析,学会用理智抑制不必要的冲动,不感情用事。人能以平静的情绪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在逆境中保持心理的平衡,是情绪健康的表现。[br](五)教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br]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骄自傲,这样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世。否则孩子就会片面地认识别人,过高估计自己,遇到事总感觉不顺心,不是嫉妒别人,就是烦恼、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所笼罩。[br](六)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br]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能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心理。孩子的生活多姿多彩,心情愉快,精神上也会有寄托。[br](七)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br]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知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相容、接近、融洽。亲切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集体的生活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可以使孩子心情开朗,使人精神振奋。[br](八)培养孩子的幽默感[br]幽默是一种机智,一种风度。幽默有助于以轻松的心情去完成繁重的任务。幽默是现代人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人遇到烦恼往往能自我解嘲。在家中应允许孩子开玩笑,家里人在一起讲讲笑话,开个玩笑,既能调节

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理应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分歧,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在这样合作、谅解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谅解,而且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也会得到和谐发展,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形同陌路,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学生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规范。要和睦相处,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父母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样教人,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这才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在专横的旧式家庭环境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的个性特征,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有些家长只想为学生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过分娇庞,有求必应。父母过分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就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 有些父母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学生因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表现为能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学生。家庭中能互相爱护、关心、随和谅解,父母能多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子女的认识,改正缺点。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自尊、自立,对别人热情友好。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有独立处事的能力。 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心理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一些家庭结构的稳定正在动摇,家庭的解体与重构,单亲家庭不断出现。首当其冲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的破裂更使学生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学生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从而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都严重影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认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并努力克服家庭结构变化等带来的障碍,为子女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一节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个体生活在社会关系和网络中,社会网络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心理健康研究的先驱、精神病学家格林布拉特(M.Greenblatt)等人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社会网络相关,当个体缺乏社会网络时,他的不健康水平会上升;而较广泛的、支持性的社会关系会使个体保持比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李维、张诗忠《心理健康百科全书·妇女家庭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家庭作为个体的主要社会网络,是个体心理健康重要的影响因素。组成个体心理健康的良好情绪情感、健全的人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