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写扬州历史文化的作文 二十四桥明月夜

关于写扬州历史文化的作文 二十四桥明月夜

关于写扬州历史文化的作文 二十四桥明月夜

精心整理

关于写扬州历史文化的作文 二十四桥明月夜

扬州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要说关于扬州的诗词,那可是数不胜数。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吧!

一天,杜牧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他心想: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凉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山。江南无数佳景,但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色。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地惆怅情思,引人遐想。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他 官》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20130119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 总则 (2) 第二章 名城特色分析与保护内容 (3) 第三章 市域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4)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 第五章 市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 第六章 名城重点保护区保护规划 (9) 第七章 历史城区整体保护规划 (11) 第八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17) 第九章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19) 第十章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21) 第十一章 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规划 (22)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实施时序 (23) 第十三章 附则 (2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切实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持和延续扬州古城的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化特色,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并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化和补充。在本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中的各项规定。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6)《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10 (7)《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2008 (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9)《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 (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005 (11)《扬州市扬州古城保护管理办法》,2010 (12 )《扬州市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办法》,2012 (13)《扬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2 (1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2012 (1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至宋)保护规划》,2010 (16)《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2010~2030)》,2009 (17)《扬州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2001 第四条规划原则 (一)遵守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文物古迹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切实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真实的物质实体及其所携带的历史信息。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维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的外形与设计、实体与材料、用途与功能以及背景环境的真实性。 (二)遵守历史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色,继承发扬地方的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历史城区的景观特征及周边环境关系,维护和发扬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空间格局特征,突显名城的传统文化特征和自然生态景观。 (三)促进人文资源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积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改善古城区的生活环境条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全面提升古城区的环境品质,以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挖掘和研究扬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历史人文资源的积极保护、合理利用,促进扬

扬州文化

扬州文化 扬州是国务院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4年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自汉代起,扬州便形成了“孳货盐田,铲利铜山”的繁盛景象;唐代的扬州,更是物富民殷,富甲天下,其“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恢宏气势,使扬州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清代的扬州,已跻身世界十大城市的前列,占全国财政税收四分之一的扬州盐业,“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淮左名都以其“枕江臂淮”的形胜,几度辉煌,几度鼎盛,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 一、运河文化 扬州是一座处处洋溢着水的风情的文化名城。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运河——古邗沟,也孕育了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扬州。隋炀帝大规模全线开凿大运河以此为中心;春秋古邗沟、隋代古运河、元代京杭大运河在这里汇集。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来没有变化过。 扬州是与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是受古运河影响和恩泽最大的城市,从而也是最有资格向世人展示古运河文明的城市。古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造就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格局了扬州街巷、带动了扬州经济、奠基了扬州文化。古运河是扬州城市最具文化积淀的构想符号之一。正因如此,扬州被确定为“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牵头城市。 二、盐商文化 扬州盐商,不仅在绵延千里的古运河沿线,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特有的现象,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个被商人(主要来自徽州的客商)改变的城市。明清时期的扬州,政府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徽商相对于晋商,多了一点叫做“旨趣”的东西,正是这种“旨趣”,对扬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盐商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盐商喜欢附庸风雅,养着大量的文人清客,于是出现了“扬州八怪”;盐商喜欢灯红酒绿,于是出现了发达的戏曲艺术和戏院;盐商喜欢山珍海味,于是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成就了扬州的饮食文化;盐商喜欢悠闲,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茶馆和澡堂,衍生出扬州的沐浴文化。 三、园林文化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扬州园林现存30处左右,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扬州园林寓秀于雄,园因景胜,景因园异,既俱北方之雄,又显南方之秀,比较有代表性的园林有个园、何园、瘦西湖。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

扬州文化古今

扬州古今文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大诗人李白这首清丽明 快的诗句,一语道出扬州赏景之 妙,使人联想到阳春三月的扬州, 一派草木欣欣,莺飞燕语之景, 那园林台榭、寺观舫舟、岸畔扬 柳、碧波江花,一色儿都罩在迷 离的烟雨之中,如同一轴巨幅水 墨画,好不美妙! 其实,要欣赏扬州美景,又 何须等到三月。如今随着扬州文化的复苏,许多古街区、名园、名人故居、知名的商铺,这些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资源,目前在扬州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历经几千年深淀孕育,扬州已然成了中国文化艺术最经典的审美取向与标准。大凡讲中国古典文化,似乎少了扬州就不够完整。扬州已然成了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以说扬州文化成就了扬州的灵魂,处处散发着一种诱人的美。 扬州历史文化 扬州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从鉴真 大师坚韧不拔的东渡日本传播东方佛教 文化和中国文化;从隋炀帝的琼花梦, 到康熙祖孙同下江南;从文人墨客们的 诗词歌赋,到扬州八怪的书画笔墨;从 不贪大求洋内敛不张扬的园林景观营造 到书画及雕版印刷的兴旺发达都可以看 到她的踪影。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 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 文章太守。他们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 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 中,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 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 岁岁年年…… 扬州谚语云“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 旧字是代表有文化根基,有历史传承。扬州人 家皆爱书香之气,哪家都没几幅像样的字画、 没几件古玩器具及红木家具?其实这表现出 的是扬州有知识有文化的文人雅士对传统文 化的向往之情。扬州作为一处文化磁场,吸引 着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 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扬州,早已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

扬州文化

扬州文化 扬州人文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富甲天下”的扬州城,至今已有2480年的历史了。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历史 扬州东汉-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西汉-扬州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当地特色 扬州三把刀 扬州厨刀是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淮扬菜的代名词。淮扬菜烹饪技艺以精工细作著称,案上功夫主要体现在严谨规范的刀功上。扬州厨刀工艺讲究,用起来得心应手。 扬州厨刀下的切配:1.5厘米厚的豆制干批成24片,进而切成干丝,薄如纸,细如线,匀如发。扬州厨刀下的食雕更是“纤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宛转丝”。 扬州修脚刀有五种:口窄轻便的平刀(修刀、轻刀),厚而坚的锛刀(枪刀),嵌趾刀(条刀),刀薄柄扁的铲刀(片刀)和刮刀。全套刀又分为大、小两套,大套12把,小套6把。刀型不同,用途各异,修脚师操刀上阵,或撕胼胝,或挖鸡眼,或修嵌甲残甲。 由技而医,由技而艺,代代相传,极具功力。 扬州理发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就是扬州理发刀。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何处去,已随剃刀游九霄。 扬州剃头刀,刀身约长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质,中间有枢纽相连,便于理发师的手指在运刀的方向、角度、劲力、速度上的准确把握。

扬州美食文化

扬州美食文化 旅游D14 140901327 沈丹云 我的家乡在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地处江苏省中部。自古就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佳话,又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说到扬州,不得不提扬州的美食,当地盛行的菜系是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 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以其独具的风味特色,倾倒了海内外无数食客。淮扬菜是长江中下游(扬子江)、淮河中下游的代表风味。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明清以后,淮菜和扬菜开始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并糅合南北风味于一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菜系。 从文献记载中淮扬菜的闻名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和淮安以及扬州的文化交流发展、鼎盛过程一样,历唐、清两个时期,且也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颠峰,借势于两代皇帝的频频南巡期间缕缕逗留淮安、扬州。到乾隆年间,淮扬菜系已经成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 中国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淮扬菜是其一大结晶,也是中国烹饪“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这一本质特征的一大体现。 回溯中国烹饪的历史长河,千古菜系,除了鲁、川、粤外,就是惟一破例以省以下城市及区域称谓的淮扬菜系,又称维扬菜系。 淮扬菜历史悠久,刀工精细,擅制江鲜等淡水产品及鸡、肉的菜品,富有特色,注重火功,擅长炖、焖、煨等烹调方法,口味咸甜适中,清淡适口。原料以鲜活为主,制作菜肴选料严格。 扬州地处江淮之间,“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蟹鸭冬有野蔬”,一年四季,水产禽蔬野味不断。所以,淮扬菜的原料以鲜活为主,这也为在烹法上擅长炖焖,调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质基础。淮扬菜几乎每道菜对原料都有严格选料要求,同时也让原料的特点在制作菜肴时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刀工精细,菜肴形态美观 四大菜系中,淮扬菜刀工最精细,一块2厘米厚的方干,能批成30片的薄片,切丝如发。冷菜制作、拼摆手法要求极高,精细的刀工,娴熟的拼摆,加上精当的色彩配伍,使得淮扬菜如同精雕细凿的工艺品。 二.注重本味,清淡适口 淮扬菜既有南方菜的鲜、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浓特点,形成了自

扬州的宗教文化

扬州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在扬州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扬州至春秋开始筑城,如今已有2500年历史,深厚的历史使扬州成为一个通史式的历史文化长廊。总体上看,扬州的宗教文化资源是扬州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扬州历史文化内涵的必要构成要素。对扬州宗教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于建设发展扬州,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1.宗教略述 宗教产生于史前社会,是人类社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始宗教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现象不能解释,不能控制,甚至恐惧,便想出能够主宰一切的神。后来则越来越偏重于社会因素,至现在,科学与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但宗教任然存在和发展。我国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多民族国家。除道教,民间宗教等本土宗教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先后在华夏大地安家落户。他们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步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宗派和学派,成为中国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扬州的宗教文化 扬州地区从东汉初年就出现了宗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宗教在扬州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等诸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化领域,留下了宗教文化的深刻印记。宗教文化与扬州的地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丰富了扬州文化宝库。在宗教文学方面,由于佛教直接影响到文人的思想与生活,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的形式与内容,在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方面产生了众多的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成果,充分显示了佛教对扬州文化的影响;在宗教艺术方面,扬州也是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呈现出“佛像制作精致,书法绘画精妙,雕刻技艺精湛,宗教音乐精美”的特点;在宗教建筑方面,扬州既有本土的道教宫观,又有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寺院、教堂,建筑风格多样,成为扬州建筑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扬州宗教教育、宗教饮食、宗教茶道等方面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2.1扬州宗教文学 2.1.1诗词 自《诗经》《楚辞》以来,人们就一直不断地创作诗词,反映生活,道出心声。那些骚人墨客,到了扬州,所见所闻,心有所动,定要“诗言志”,写出大量的诗词,真是车载斗量。唐代是扬州最鼎盛的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宗教也空前兴旺,可谓寺庙林立,僧人如云。当时的大明寺、禅智寺、开元寺、木兰寺、发云寺、后土庙等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因此,李白、高适、刘长卿、顾况、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温庭筠、皮日休等著名诗人,游历以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从有关书籍的不完全统计,唐代就有19人,写了53篇有关扬州宗教的诗歌(例见附录)。到了宋代,由于欧阳修、韩琦等人的赞颂蕃釐观名声大噪,参观者络绎不绝,形成“三春爱赏时,车马喧如市。”的场面。歌咏琼花的诗歌,如雪片般飞来。《扬州历代诗词》刊载的咏琼花的诗,仅宋代就有46家56首。秦观、贺铸、辛弃疾、刘克庄、张先等出色的词客,还用当时最流行的文学样式——词来歌咏琼花。清代“康乾盛世”是扬州经济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随着经济的繁荣,扬州城内外寺庙众多,出现了以天宁寺为首的八大名刹。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幸临扬州,提诗若干。康熙咏天宁寺4首,高旻寺3首,质量很高。而乾隆的诗作数量很多,具《重修扬州府志·巡幸》所载,乾隆的诗咏天宁寺16首、高旻寺22首、平山堂57首、观音山4首、法海寺4首、重宁寺1首、禅智寺3首等共计115首。一时近臣文士纷纷效仿,写的诗歌,连篇累牍,不计其数。

扬州城市变迁原因

扬州城市变迁原因 关键词:城址变迁兴衰变迁功能变迁自然条件漕运盐法军事文化 摘要:扬州城有着2400多年的建城历史,其间数次被毁城,又数度重新兴起,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其城市变迁的过程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且各个历史时期兴起的原因会各有侧重。本文分别从城市规模、城市兴衰、城市功能三方面的变迁原因各有侧重地来反映扬州城市变迁的原因。 一.城市规模的变迁 (一)城址的变迁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左传》前486年记载:“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吴国在今扬州西北蜀冈建立了最古老的扬州城——邗城。 吴王夫差胜越后,一心要北上伐齐,为解决进军路线问题,决定从邗地开凿邗沟,利用相隔于江、淮间的天然水道和湖泊人工开凿一条贯通江淮的水道,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建筑邗城主要用于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用来屯兵储粮。 2400多年前,江淮一带为长江的泛滥平原,地势低湿,只有蜀冈一带平坦宽广且地势较高,有利于军事防守。从周围环境看,南有长江天险,东有小茅山,西有观音山,用于屯兵储粮十分安全。另外,蜀冈周围河湖密布,既解决了城市用水问题,又便于航运,邗沟的开凿使军事补给品往来江淮的运输更加便利。 这些地理条件上的优越性使得扬州古城一直建在蜀冈之上一千多年,直到隋唐以后才逐渐废弃。 江岸南移,运河兴起 隋时,江岸已经移到扬子津以南,蜀冈下形成大面积平原,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的发展,蜀冈下平原也开始形成街巷,炀帝在扬子津筑有临江宫。但当时江都城的主要部分仍在蜀冈之上,不过其时已经开始向蜀冈下平原扩展,为唐代后扬州城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唐代,扬州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随着城市的繁荣,及安史之乱后北人大量南迁,扬州人口迅速增加,工商业发展迅速,其城区规模也不断扩大。此时长江北岸不断南移,唐中叶以后,由于瓜州的并岸,长江岸线一下向南推移了二十多里,人们纷纷向蜀冈下的大面积平原移居,这里迅速发展成繁荣的居民区和工商业区。形成了唐时扬州的上、下两重城——罗城和子城。子城仍蜀冈上旧城基础上修建。

扬州历史悠久

我的家乡扬州在长江边上,是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 说起扬州,不得不说文昌阁,它位于市中心。文昌阁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是扬州府学的魁星楼,故名“文昌阁”。每逢节庆之夜,阁上彩灯辉映,煞是好看为扬州闹市的一处佳景。 我的家乡还是一座旅游城市,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瘦西湖.其它的还有何园、个园、平山堂……瘦西湖本来并不叫瘦西湖,后来,杭州、扬州两个和尚在下棋,杭州和尚输了,因为这里的风景可以与杭州西湖相媲美,相比之下,只是湖比较瘦长狭窄,故得名“瘦西湖”。其旖旎秀丽的风光曾触动过多少文人墨客的灵感,也曾让多少古今中外的游客魂牵梦萦。在瘦西湖狭长河道的顶点上,是眺景最佳处。由历代挖湖后的泥堆积成岭,登高极目,全湖景色尽收眼底。有“ 湖上蓬莱”之称。曾有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三月是观赏扬州美景的绝佳时期。走进瘦西湖,就看见湖两岸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来到了钓鱼台,从钓鱼台外面站60度角,从两个洞里正好可以看到五亭桥和白塔呢!二十四桥呈现在了眼前:二十四级台阶,二十四根石杆!真是与它的名字有合!传说,二十四桥是因为扬州有许多桥,才叫二十四桥的,这只是一个虚指而已。正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景区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桥边樱桃花含苞待放,粉红色的花骨朵儿那么娇柔可爱,富有生机。上了桥,向远处眺望,五亭桥和白塔在绿树掩映下如诗如画。望向湖面,亭台楼阁的倒影在碧绿的湖水中依稀可见……这真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呀!如此美景,怎不令人流连往返呢? 扬州不仅景色秀丽,而且有许多可口的风味小吃。如牛皮糖、三头宴、五亭包. 其中最令我喜爱的要数扬州酱菜了。说起扬州酱菜,还有一个传说呢。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扬州官府为他准备了山珍海味,满以为会得皇帝的欢心,谁知皇帝对此毫无兴趣,却指名要吃扬州酱菜。由于皇帝的厚爱,扬州酱菜就名扬天下了。扬州酱菜选料讲究,制作精巧,口味齐全,品种繁多,有乳黄瓜、姜丝、宝塔菜、什锦菜、萝卜头等。乳黄瓜,香嫩脆甜;姜丝,略带辣味;宝塔菜,咸中带甜。什锦菜品种齐全,又香又脆。无论哪一种酱菜,都令人馋涎欲滴。我最爱吃其中的宝塔菜。记得小时候,妈妈从超市买来了两瓶扬酱菜,我高兴地吃起来。吃着吃,我忽然看见一种模样十分怪,但又小巧玲珑惹人喜爱的酱菜。我惊地间妈妈:这是什么?妈妈笑着说:你看多像宝塔,人们都叫它宝塔菜。我尝了尝宝塔菜,真好吃!始是咸的,后来变甜了。我吃了一个,还想吃,就在瓶里找来找去,嗬,找到了有小手指那么大的一个,急忙放进嘴里,轻轻地咬下宝塔的一层又一层。从此,我就更加喜爱扬州酱菜。有一次,我连续几天发高烧。油腻的东西不想吃,对平时经常吃的皮蛋、肉松也不感兴趣。爷爷来看望我笑眯眯地对我说:猜猜爷爷给你带来什么好东西?是你最爱吃的宝塔菜!我一听到宝塔菜三个字,仿佛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再看那瓶酱菜的颜色还带有一点晶莹的色彩,使我食欲顿开。爷爷给我盛了一碗稀饭,我夹起宝塔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没几天,我的病就好了。打那以,我更加喜爱扬州酱菜了。 听了我的叙述,想必你心动了,那就快来扬州吧,你一定会不虚此行。

浅议扬州特色文化图..

浅议扬州特色文化图书发行和城市旅游发展的关系 【摘要】扬州特色文化图书发行和扬州城市旅游密不可分。当城市旅游实现了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的良性循环,特色文化图书出版也将逐步从文献古籍、专题研究、学术类等深度性文化作品,向个性化与原创性旅游体验类时尚旅游图书转型。“变化的旅行方式,不变的价值追求。”旅游类地方特色文化图书的出版发行永远存在巨大成长空间。 【关键词】图书;城市;旅游。 一、扬州历史回溯 (一)悠久的历史 扬州自公元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西北郊蜀冈上筑“邗城”,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古代扬州曾几度繁华,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心。汉代,吴王刘濞大力发展经济,第一次将扬州经济推向繁荣。西晋以后,中原流民大量南移,广陵曾侨置南兖州、南青州,成为江北的移民城市。隋炀帝开通运河,运河在扬州与长江交会,客观上使扬州成为南北水运枢纽,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唐代扬州不仅是江淮间“富甲天下”的大镇,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清代扬州居交通要冲,成为我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基地和南漕北运的咽喉,再度出现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二)浓郁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遗产 扬州文化初兴于汉代、繁盛于唐代,鼎盛于清代。西汉刘濞很重视文化活动,

他招致了一批富有才华之士,如枚乘、邹阳、庄忌等。东汉词赋家陈琳对广陵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唐代扬州经济空前繁荣,文士雅集,李白、杜牧、张若虚等在此留下绝唱。日本遣唐使多次来扬、鉴真东渡日本以及新罗学者崔志远在扬州的活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唐代扬州佛教、道教兴盛,伊斯兰教也开始传入扬州。清代扬州经济繁荣、文化璀璨,促成了扬州学派、“扬州八怪”扬州曲艺、扬州书院、雕版印刷的兴盛。千百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使扬州成为一道浓缩并演绎着中国历史进程的文化长廊,形成了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扬州文化是由运河文化、园林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休闲文化等文化综合形成的以居家享乐为特色的市民文化。 二、文化、旅游与旅游产业 (一)文化 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财富。 (二)旅游 对“旅游”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旅游定义为:旅游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离开他们通常的环境,前往某些地方并作短暂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任何经济收益。 (三)旅游产业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有了快速的发展,拉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需求,提升和扩大了需求的品位和空间,并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最富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旅游产业的构成,在罗明义所著《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一书,将旅游出版业纳入间接面向旅游者并支持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行业。 我们今天能致力于发行扬州特色文化图书,让四方宾客在感受扬州古城秀丽

【内部资料】2020年扬州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最全)

扬州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

扬州与中国中医药之缘源远流长,汉代名医华佗的当家弟子吴普来自扬州,隋炀帝下令编撰的我国第一部论述病因和症候的中医学专着《诸病源候论》成书于扬州。唐代全国著名的药材集散地是扬州,第一位将中医药传到日本去的唐代高僧鉴真仍然为出自扬州,宋元时期岐黄名家遍及扬州四野八乡,明清、民国中医世家世代沿袭蔚成气候。 一、扬州中医之源流演变 (一)东汉—魏晋—南北朝 扬州有医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华佗传。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曾到扬州一带巡医问翁,并为广陵太守陈登治病,他培养了名垂青史的扬州名医吴普,由此肇开扬州中医学的先河。吴普继承华佗的医术,成为扬州历史上的第一位名医,他着有《吴普本草》和《华佗药方》,他还擅长华佗所创的养生健身术“五禽戏”,这也是扬州中医养生学的开端。扬州人曾于汶河太平桥西建华大王庙纪念华佗和吴普。 南北朝时期,扬州中医药在药物学方面有新的发展,《隋书—经籍志》载:广陵居士胡治,着有《百病方》,其中有用水银制剂作利尿药的记叙,后世医学著作如《外台秘要》、《医心方》等均有引录。 (二)隋唐—宋元 隋炀帝时太医令巢元方奉诏在扬州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此书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因和症候的专着。 唐代扬州是全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许多专业医生和精通医术的药商、僧

医和方士也活跃在民间,为人治病。王师《口齿论》、李含光《风痰论》和《本草音释》都成书于扬州。最值得一提的是从扬州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他是中国第一个到日本传授医学的人,被日本人誉为“过海大师”。 宋元时期,扬州出现了许多中医大家,如许叔微着《伤寒发微论》、《类证普济本事方》,继承东汉张仲景学说而独树一帜,卞大亨着中医养生专着《传信方》百卷;郭忠治好了元仁宗皇后的双目失明,世称“金针先生”,滑寿精研《素问》,着有《读素问抄》、《难经本义》和《诊家枢要》等,其所著《十四经发挥》对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团结中医、发挥中医力量的一系列政策。建国60多年来,在这一些政策的指引下,扬州中医的事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 二、扬州中医之群体构成 扬州中医是一个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与稳定的群体,其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医本儒流:古代自来就有“医本儒流”之说。如唐代李含光道士自幼习儒典,后入医流;宋代许叔微做过翰林院学士,清代被誉为“外治之宗”的吴尚先为道光举人。 师授徒承:师授是扬州中医源远流长的重要渠道,如东汉名医华佗和弟子吴普。此后各个朝代的各门医家,均有师授徒承的传人。 岐黄世家:古语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所谓世医,往往是渊源有自,

扬州历史文化

扬州历史文化概况 概况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富甲天下”的扬州城,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了。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扬州的“瘦西湖”历史悠久,在十里长的湖区两岸,营造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胜境。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自古是赏月的绝佳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 厨刀、修脚刀、理发刀是闻名遐迩的扬州“三把刀”,以此可以看出扬州的特色,就是吃和娱乐。扬州小吃众多,注重喝“早茶”。所谓“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到了晚上扬州人就喜欢到澡堂里去泡着,再让老师傅修修脚,这种悠闲滋味已深深渗入到“扬州”这二字中去。 历史 扬州拥有2500多年历史,始于春秋时期,当时称之为广陵。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称为邗城(帕金斯)。公元590年,称该城为扬州,这也是后来中国整个东南部的统称。 隋朝(公元581-617)第二代——隋炀帝时期(公元604-617),这里是中国南方的首府,在京杭大运河建成之后,这里被称为江东,直到这个朝代没落。唐朝时期,这里成为了经济、文化中心以及对外贸易交换地。在这里居住了很多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但是他们在公元760年的安史之乱中被屠杀(帕金斯)。五代十国时期,这里作为吴国的都城被称为广陵。在1282-1287年(至1285年,根据帕金斯记载)马可波罗曾到过这里,当时是蒙古成吉思汗统治时期。尽管根据马可波罗的回忆记载,当时他曾任扬州的地方官,但是更为可能的是他曾任过此地的商盐官员。根据考古发现的建于1342年的Katarina Vilioni(意大利商人家属)的陵墓记载,在14世纪时,这里却是活跃着一个意大利商业团体。 直到19世纪,扬州成为了食盐、大米以及丝绸的贸易交换中心(该行业由官方调控)。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建城,其长达九千米的城墙一直沿用至今。1868年,扬州教案,成为清朝末期中英关系的转折点,几乎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整个事件是由于当地的乡绅反对当地外国传教士引起的。暴乱发生时,有八千至一万人包围了大英内地会,并且抢夺财物、放火烧屋,追打传教士戴德生及其他传道士。虽无生命威胁,但有多名传道士在逃离过程中受伤。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得知扬州发生教案,随即率领70多艘皇家军舰备战,怒火中烧般地排列在南京段的长江之上,向当局施加压力,最终,总督曾国藩发表公告道歉并答应赔偿受伤的传教士的损失。 从太平天国时期(公元1853年)至新中国成立(1949年),由于战争和铁道运输所导致京杭大运河的没落,扬州也开始衰落,不幸的是,最初连接扬州的铁路计划并不认为是很重要的,结果却导致中国当时的经济中心迅速衰落为一个普通城市。随着大运河的部分航段恢复运营,扬州又再一次成为了重要的贸易中心。这里也有一些出口工业,尤其是棉花和纺织品。2004年第一次开通了扬州至南京段的铁路。

扬州沐浴文化简史

在古城扬州的诸多传统特色文化中,“ 扬州三把刀” 是名闻遐尔的重要内容。作为“ 三把刀” 代表性行业之一的沐浴业,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驰名大江南北,为推动扬州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扬州沐浴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步攀升现代化进程,已经不断升华,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扬州一块响当当的城市品牌,也为锻造扬州的绿色产业链显示出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一、扬州沐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沐浴是人类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它跟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扬州的沐浴文化源远流长。 1. 从舀水淋浴到家庭盆浴,扬州沐浴文化处于萌芽期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了“ 沐浴” 的记载。“ 沐” ,即指洗脸洗发;“ 浴” ,就是擦洗身体。人类最初的沐浴,多是在河流、湖泊等自然水域中公开进行的。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渐渐出现了用水壶、水罐舀水相互沐浴。后来,人类逐步产生了沐浴的隐私意识,就又出现了用浴盆自浴。 1993 年,在扬州城北郊的西湖镇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葬,其中出土了一只直径60 厘米的灰陶沐盆和一只陶? 摇。经专家考证,扬州先民当时的实际用物为铜质,这两只陶质物品系为冥器之用。但从这两件物品已经可以让人们联想到扬州先民以盆盛水、以? 摇舀水进行沐浴的情景。这足以证明,2200 年前的扬州人已经写下了扬州沐浴文化的最早篇章。 在扬州汉陵苑博物馆中,有一座从高邮神居山出土后迁移来的汉广陵王墓葬。在这座1000 平方米大小的墓葬中,墓室西厢第五进内有一个约10 平方米的L 型洗浴间,内有完好的双耳铜壶、铜浴盆以及搓背用的浮石、木屐、铜灯、浴凳等一整套沐浴用具。该沐浴间紧靠着墓主人汉广陵王刘胥的卧室,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扬州人沐浴时追求隐秘安适的心理特征。 此外,从扬州西湖镇蔡庄出土的五代墓中,还发现了不少三条腿、四条腿的方型木浴凳,从中可以看出,沐浴对五代扬州人来说,已经十分普及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涉足扬州时,曾写下“ 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余” 的诗名,这是古人以诗歌形式关注个人沐浴的典型代表。 据《礼记·玉藻》载,汉代法律规定“ 吏五日得一休沐” ,即每五天官府给职吏们放假一天,以便于他们回家休息沐浴。当他们出浴之后,先分别用精巾和粗巾拭身,然后再用干净的热水淋身,最后披上布衣。这种过程,与今人的沐浴过程比较,仍大体相似。《礼记·儒行》还指出:“ 儒有澡身而浴德” ,强调了古人不仅通过沐浴来浴身爽体、健身治病,而且要磨练自己的品行,使之身心纯洁。联系到扬州出土的战国时期墓葬中的浴盆、? 摇等浴具,可见自春秋时代开始,扬州的沐浴已经具有了介入现实生活的文化内涵。 以上所述的沐浴,就其缘由分类,应当属于古代扬州沐浴的第一种类型,即:世俗性沐浴。 古代扬州沐浴的第二种类型是宗教性沐浴。 与世俗性沐浴相比,宗教性沐浴是一件十分严肃、庄重的事。据《事物纪原》卷八所载,唐代扬州在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人都要沐浴。这是因为,传说佛祖释迦牟尼降伏了六师后,用法水洗去了六师的心垢。六师即以请僧沐浴除去身垢,回报佛祖。开元三年,扬州官府曾仿效此行,在开元寺设斋供养五百僧人,斋后,“ 令涌汤浴诸寺众僧” 。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诞辰。传说佛祖降生时,有二龙吐水为之沐浴。因此,佛教又把是日称为“ 浴佛节” ,扬州的各个佛教寺庙也都焚香结彩,诵读经文,并依照传说故事,以名香浸水,浇灌佛祖释迦牟尼塑像,以资纪念和颂祝。 1980 年,在扬州蜀冈唐城遗址以东的唐代残墓中,出土了三件瓷器,其中的一件是灰青釉的绿彩背水壶,壶上有阿拉伯文的“ 真主最伟大” 字样。据专家考证,此水壶是伊斯兰教徒在做“ 礼拜” 之前“ 大净” 和“ 小净” 的用具。在伊斯兰教的礼仪中,“ 小净” 要洗手、洗足、净下;大净不仅要净全身,甚至要求每一根毛孔都不藏污垢,进而达到清除邪念、疑虑,净

扬州简介

扬州简介: 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大运河连接黄河、 淮河、长江,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扬州成为拥有50万人口的重要的水运枢纽和商港。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发达, 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 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此时扬州城不仅作为经济中心,其政治地位也逐渐加强。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 清代,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六游扬州,又重新把扬州推上了新的繁华顶点。清代中期,扬州占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设在扬州,四方豪商大贾云集至此,出现了经济发展第三次高峰,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十个拥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之一。 扬州市2002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将扬州定 位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城市规划的定位使扬州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文脉得到传承,历史城区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 历史城区的特色:历史城区是指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扬州的历史城区主要指老城区:东至古运河、西至二道河、北至北护城河、南自古运河一线,用地面积约5.1km2。对古城而言,历史城区的保护, 比单体建筑的保护更为重要。扬州的历史城区保存了古代扬州城的格局,目前区域内主要是清朝和民国初期建筑遗存(图1、2)。 扬州历代的繁荣兴盛都与京杭大运河有着密切的联系,运河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巨大,同时对古代扬州城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扬州历史城区独特的空间格局由运河的走势、巷的延伸和建筑的布局共同构成。存留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盐商建筑和私家园林的区位看,最大的特点就是依运河选址而建,这体现了京杭运河的重要作用和当时人们对运河文化的依赖。当时为接待康熙、乾隆皇帝修建了大量的行宫,甚至改写了扬州城市的空间格局,形成了以这些行宫为中心,从大盐商住宅、盐商书院向商业街、民宅逐渐扩散的城市空间形态。

扬州历史文化名人鉴真

扬州历史文化名人——鉴真 一、鉴真简介。 鉴真俗姓淳于,江阳(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卒于代宗广德元年·日天平宝字七年(763)。鉴真14岁出家,从大云寺智满弹师为沙弥。18岁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立志舍身,弘扬佛法。20岁随道岸西游二京,究学三藏。21岁在长安实际寺随弘景律师登坛受具足戒。道岸、弘景皆律宗巨匠,精通“五明”,鉴真遂能在佛经义理、戒坛讲律、焚声音乐、庙堂建筑、雕塑绘画、行医采药、书法镂刻等方面多所领悟,时有进益。此后,更从高僧融济、义威、远智、大亮、全修、慧策等请教,不囿于宗派门户,遂能博学益智,境界高远。27岁回扬州大明寺,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讲法诵经、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挤众生,不遗余力。46岁继道岸、义威之后,为一方宗首、持律授戒,独秀无伦,前后授戒度人略计四万有余、泽及遐迩,道俗归心,仰为“江淮化主”。 二、六次东渡。 鉴真一生中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东渡日本。他的矢志不渝,坚持到底弥补了日本制度的缺陷,传播了中华文化,同时也以鉴真精神鼓舞着一大又一代中国人民。 天宝元年(742)鉴真55岁,其时日本政府很需一个律学专家,传授戒律,这事似乎属宗教问题,实关政治。虽然大化革新(646年)仿行中国古时的善政,但是奉行的官吏不良,结果反增加人民的苦痛,为免除租税课役,多削发为僧尼。那时佛教盛行,但因制度还未完备,为得要补救这个缺陷,必须从中国迎接杰出的戒师,建立起正确的传戒规范。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得到鉴真门徒道航的引荐,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礼请大和尚东渡日本,向日本国传法。当时正是唐玄宗在位,唐玄宗崇扬道教贬抑佛教,许多佛家弟子转而屈顺于道教和朝廷。而一向坚心信仰佛教的鉴真和尚没有屈服。他接受了荣睿和普照的邀请,决心东渡日本,传律授戒,弘扬佛法。 鉴真一问徒众:“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扬州徒众一个也不出声,一位僧徒说道:“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鉴真二问:“另有谁愿意去?”仍旧无人回答。鉴真第三次开口道:“是为法事也,不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然而,区区一个和尚怎能和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抗衡。鉴真东渡,拦在面前的有沧溟万里,海涛凶险;有僧侣内部的思想分歧,门户之见;有世俗的偏见,官府的阻挠;还有饥饿、病痛、丧徒、背弃、眼盲等种种肉体上感情上的折磨,经历失败、挫折、迂回、反思、积聚、重新扬帆挺进的六次回合,只有第六次才得以成功。 由于有人诬告鉴真徒弟是海贼,所造的船被没收,第一次东渡还没出海就破产了。 荣睿和普照又一次拜访鉴真。鉴真决意再次东渡,于是亲自出钱购买了军用船舶,但当船航行到今江苏省南通市狼山江面时,遇到狂风恶浪,船只破坏严重,无法行驶。再次启航时不幸触礁船沉,第二次东渡又告失败。

扬州民间传统艺术

民间音乐类 ★邵伯秧号子:“大米饭好吃秧难栽,拔根芦柴花,清香玫瑰玉兰花儿开……”邵伯秧号子历时千年,传唱不息。其“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衍生了大合唱演唱的基本形式。 ★古琴艺术:亦称瑶琴,是我国古老乐器之一。扬州的广陵派古琴溯源悠久,风格独特,为历代琴家所重视。 ★邵伯锣鼓小牌子:锣鼓小牌子是丝竹乐、锣鼓、打击乐密集交替演奏,多支曲牌联缀而成的套头曲,是里下河牌子曲中一支富有特色的流派。 民间舞蹈类 ★跳娘娘:即花香鼓,民间歌舞。流行于南京、扬州地区。因舞者手执花香鼓,故名。又因原为奉祀祈祷娘娘,求子求福,故又名"跳娘娘。” 传统戏剧类 ★扬州杖头木偶:中国戏剧表演形式中最具有个性、最具有魅力的艺术种类,表演夸张而富有美感,演绎万千气象。 曲艺类 ★扬州弹词:扬州地方剧种,始于明末,兴于清初。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表演与评话大致相同,只是更注重字正腔圆,且表演幅度更小,重在面部表情。 民间美术类 ★扬州刺绣:扬州刺绣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仿古绣和写意绣代表了当今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和艺术水准,以众多的精品名扬于世。 ★扬州灯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制作考究,色彩绚丽。琉璃灯、纸灯、宫灯、走马灯等均为扬州民间彩灯技艺经典。 传统手工技艺 ★扬派盆景: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代表作。 ★扬州绒花制作:绒花也称宫花、喜花,是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品。早在唐代进入宫廷,千百年来作为南方绒花的杰出代表。 ★通草花制作:通草,即中药材通草片。扬州通草花以通草为原料,经漂白、裱草片、染色、捏瓣、做叶子、传干子、栽盆、装镜框、整理等多道工序制成,大俗大雅,雅俗共赏。

扬州的发展历史

浅谈古代名城—扬州的历史地位 摘要:扬州是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建城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人文条件的差异,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传统。就扬州在春秋末年以来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而论;就它在唐朝而言,特别是在唐朝后期成为了维护唐朝政权的顶梁柱,就他在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而言,在全国几乎无法找到同样的城市与其相提并论。本文将以扬州为背景来介绍我国古代整个江南经济发展的历史场景。 关键字:扬州历史文化江南发展 一、先秦时代的扬州 “扬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淮海唯扬州。”淮就是指今天的淮河,但是“扬州”并不是指得今天的扬州,据说是禹划分九州的一部分,包括今天的扬州,但是领域要大得多,大约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和广东的一部分地区,不能和后来的扬州混为一谈。 今天的扬州,最早的时候在春秋成为“邗”。“邗”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分国,后来被日益强大的吴国所灭,当时吴国定都长江下游的姑苏(今日江苏苏州),在吴王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吴越争霸中打败越国,后来击败楚国,成为春秋时期江南的一大霸主。为了和齐国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夫差决定修运河,以便方便调兵和调集粮草,于是“于邗江筑成穿沟,东北接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代著名的南北水利枢纽大运河的第一条人工开挖运河正式形成。从此古代扬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就是在这里开始发轫。 周显王十四年,楚国灭掉越国,将江、淮、吴、越之地尽入于楚。楚怀王在此“城广陵”,广陵既是邗城,因为邗城所在蜀岗,东西广袤二百余里,所以改名为广陵。广陵是继邗城后扬州的第二个古称,现在还在用这个古名。 邗沟从开辟到秦国的统一的二百六十年中,到春秋末到战国结束的时代,诸侯国家常年进行兼并战争,而由于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化也趋于繁荣。当时诸侯之间的军事活动和政治活动,实际上都是带动文化的交流,最主要的是从黄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