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货币政策与金融深化理论

货币政策与金融深化理论

货币政策与金融深化理论
货币政策与金融深化理论

第21章(教材)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

这一章主要学习: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最终目标的容

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

鉴于通货膨胀各种负面影响,各国一般都把反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一项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

2、充分就业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因此各国政府一般都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

总的来说,对长期的就业状况货币政策并不能起很大的作用,但对于周期性的失业率上升是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的。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主要是从长期的角度来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的。

4、国际收支平衡

它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一般情况下,我们考察国际收支平衡不是考察整个国际收支的总体,而是考察其中的部分项目。

通常所说的国际收支平衡是指除了外汇储备项目以外的其它项目的收支是否平衡。

(二)最终目标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的政策操作中,由于这四个目标并非都协调一致,相互之间往往存在矛盾,所以政策目标的选择只能是有所侧重而无法兼顾。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对两者关系最经典的描述就是菲利浦斯曲线。该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相互替换关系。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当我们以较大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在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失去的是物价的稳定。

从长期来看,要想实现经济的良好增长,必须保持物价

的稳定。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由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货币政策在作目标选择时不能不有所侧重,有所取舍,难以统筹兼顾。

二、中介目标

1、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1)可测性

2)可控性

3)相关性

2、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

根据以上三个标准,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有: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

1)银行信贷规模

它是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

就可测性而言,通过对各个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核算就可以得到该指标。

可控性方面,控制这一指标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信贷管制;另一种是中央银行通过该改变准备金率、贴现率及公开市场业务来间接地控制信贷规模。

相关性方面,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就业、国际收支、

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银行信贷规模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与货币供应量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相类似。

2)货币供应量

可测性,通过对流通中的现金和各银行的存款状况的观察,就可以知道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状况。

可控性,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中央银行有多种手段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从而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相关性,货币对最终目标有着密切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有规律的。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很多,所以指标口径的选择是它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3)长期利率

长期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的问题:

第一,利率数据虽然很容易获取,但如何从大量利率数据中得出一个代表利率并不容易。

第二,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往往存在着差别,要通过名义利率得出实际利率就必须知道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但这种预期是很难度量的。

第三,中央银行是通过对短期利率的控制来影响长期利率的,这样就会有一个时滞,这也是长期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局限性。

3、中介目标之间的矛盾

银行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是数量型的目标,而长期利率是价格型的目标。我们可以同时选用两个数量型的目标作为中介变量,但同时选用数量型和价格型目标作为中介变量很可能就无法实现。

三、操作目标(也称近期目标)

操作目标的选择同样要符合可测性、可控性、及相关性三个标准。经常被选作操作目标的主要有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银行准备金及基础货币等。

1、短期货币市场利率

经常被选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这个利率是整个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贴现率或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方式来调整同业拆借利率。

短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利率对经济产生作用存有时滞,同时因为是顺商业周期的,容易形成货币供应的周期性膨胀和紧缩。

2、银行准备金

1)从准备金的需求看,总准备金可以划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超额准备金减去贴现贷款即为自由准备金。

2)从准备金供给看,总准备金分为借入准备金和非借入准

备金。银行准备金无论从可控性和相关性都符合要求,因此它可以作为操作目标。

3、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它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都没有问题,尤其是可控性甚至比银行准备金还要强。由于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准备金的总和,所以不受公众存款、取款等因素影响,因此可控性更强。

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请参看教材651页的图21.2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三类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

2)贴现贷款和贴现率

3)公开市场操作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

准备金制度主要包括两部分容:

一是准备金制度建立的目的和用;

二是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容。

1、准备金制度的三个目的:

1)保证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

2)通过建立法定准备金制度,使中央银行多出一种控制货币供给的手段。

3)通过各商业银行准备金的集中来达到特定的政策目的。

2、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容:

1)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规定。

2)对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的限制。

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包括存款余额的确定及缴存基期的确定等。

3、法定准备金制度的优缺点:

优点: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影响货币乘数,从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

缺点:它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一个缺点,另外一个缺点就是法定准备金率不宜频繁调整。

二、贴现贷款和贴现率

1、使用这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两种方法:

1)规定贴现贷款的条件。

2)规定贴现率。

2、贴现贷款的三种形式:

1)调节性贷款

2)季节性贷款

3)延伸性贷款

三、公开市场操作

1、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1)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整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

2)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主动性”。

3)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从而避免法定准备金政策的震动效应。

4)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可逆性”。此外,公开市场业务执行起来也比较灵活。

四、选择性政策工具及其他政策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3、不动产信用控制。

4、直接信用控制。

5、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控制经常采用的方式有道义规劝、窗口指导等。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主要研究的是货币政策的改变对总需求影响的过程和途径

一、货币政策作用于总需求的途径: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试图解释这一过程,研究有哪些途径并将它们逐条寻找出来。

货币主义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作用于实际经济的过程是非常多的,是不可能研究透彻的,所以他们不去研究这个传导机制的过程。

总需求的构成:

总需求主要有四部分构成:

1)消费;

2)投资;

3)政府购买

4)净出口

因为总需求构成中的前三项需求有一部分是由进口来提供的,而我们研究的总需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所以就要从出口的部分中减去进口的部分,因此是净出口。

对货币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是考虑货币政策的改变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

投资在总需求中所占有的比重虽然不大,但是在宏观经济学中却是最受关注的变量。

在标准的IS---LM模型中货币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被揭示得非常清楚。

这个传导机制的作用大小首先取决于货币供给的变动对利率影响的大小。

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能力又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凯恩斯主义者通过这一传导机制所得出的结论:

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是很大。

原因:

1)货币需求对利率很敏感。

2)投资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

弗里德曼的研究方法:

弗里德曼通过这种“约减型”的方程得到了很多重要的结果,发现了货币政策的变动确实和价格、产出等变量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弗里德曼的这种分析方法是不科学的,虽然能发现二者的相关性,但是并不能说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2、货币政策变动对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货币传导的信贷渠道)

如果货币政策可以改变能够借到钱人的数量,那么久会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来源,从而影响到投资需求,最终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

货币供给变动对信贷可得性影响的途径。

请参看教材第450页。

补充说明:

货币政策还会影响企业的信贷价值。

从袋款的供求两个方面考虑,货币政策都能够改变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从而改变企业的投资能力。因此,我们说这也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导机制。

货币供给的变动对私人投资影响的两个主要途径:

3、托宾的q 理论:

主要是解释货币供给对于企业股票融资的影响。

V 代表企业的价值,这主要取决于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是企业各项资产加在一起的价值。

q 是一个比值,它等于企业市场价值比企业的资本重置成本。

托宾认为,企业的投资决策取决于q 值是否大于1 。当q 大于1 时,企业就会投资;当q 小于1 时,企业就不会投资。

结论推导:

如果q 大于1 ,那么企业投资收益率就会大于企业的资金成本。

企业价值的确定:

二、货币对消费的影响

1、财富效应

1)实际余额效应

2)金融资产价值

2、替代效应

是指各种消费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对人们需求的影响。

三、货币对净出口的影响

E ---- 用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 NX ---- 净出口

课后作业:

教材

511页第1、2、11、12、16题;

671页1、4、5、10题;

475页6、7、8题。

(教材)第十六章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一、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二、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三、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原因

一、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1、金融资产的种类和数量。

2、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

3、金融市场的规模和结构。

4、金融资产的价格。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

1、金融资产形式单一,数量有限。

2、金融机构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

3、金融机构单一。

4、直接融资市场及其落后。

5、金融资产的价格严重扭曲。

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工业化的成本,通常将实际利率压低到很低的水平。另一方面高估本国货币的币值,以降低进

口机器设备的成本。

三、金融抑制政策

在罗纳多* 麦金农和爱德华* 肖等人看来,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金融体制是由过多的政府管制造成的,他们称之为金融抑制政策。

1、金融抑制政策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利率进行严格的管制。

2)常常采用信贷配给的方式来分配稀缺的信贷资金。

3)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管制。

对金融机构的设立、业务、法定准备金等实施严格的限制。

4)人为高估本币的汇率。

正是由于这些金融抑制政策的存在阻碍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滞后反过来有制约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基本观点:

金融抑制政策导致金融体系的落后,进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一、爱德华*肖的观点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刘国霞 2012-11-29 15:56:21 来源:《区域金融研究》 2012年第6期摘要: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渠道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是指调节货币供给量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政策目的。从货币当局采取具体措施开始,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同样需要具备一个良好关联效应的传导环节。这个传导的基本途径,称之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试图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一、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前提—货币非中性(Monetary Non-neutrality) 所有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研究的前提就是货币非中性,即货币能对真实经济产生影响,这样才有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联动反应,由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由操作目标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直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早期货币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货币是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的。从大卫·李嘉图的古典二分法到费雪交易方程式,到后来的魏克赛尔、基德兰德以及普雷斯科特等人都始终坚持货币中性这一理论观点。自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货币非中性的理论以来,后续有托宾、莫迪利安尼、弗里德曼等人对这一思想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所有这些都使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货币政策理论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的立足点一样,把一个系统的互相联系的方面变成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于是在实践中首先会看出这样的表现: 要么是货币政策由于宽松,造成大量的投资增加,同时伴随着大量投机增加,这样市场呈现出危机前的一片虚假的繁荣。 其次是这个虚假的繁荣由于这些宽松货币造成的无序投资以及投机的增加,使得经济的结构性(这里的结构性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模糊的结构性是不一样的,这里的社会经济结构完全是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即《资本论》的分析,尤其是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再生产章节的理论为依据)失去平衡,经济波动不可避免,经济危机也从潜在逐渐变成现实。 这时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会使得货币政策继续引向两个方向,一个是全然不顾这种无序投资所造成的经济失衡,妄想用继续增加货币投放量,从而靠这种继续增加的货币投放来促进投资的增加,以避免经济的衰退。但这不过是用后来的投资来为以前的投资所造成的浪费进行买单,而且,矛盾不单不能解除,反而会使这种不断增加的货币投放量暂时把前一期的混乱所造成的大量浪费暂时捂住。但这是捂不住的。如果这种形而上学的货币政策不管现实经济本身,只知道在一种错误的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虚假的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的进行货币扩张政策,那么,这样的失衡的基础会积累得更厚实,那么,危机或者由危机所造成的衰退时间会更长。

或者货币政策会走向反面,还在由前期货币投放过多造成的投资的无序增加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投资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过热”,即这种虚假繁荣的难以为继已经从各个局部表现了出来。同样以那些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在选择货币政策的时候,可能会倾向于保守,而且这种保守还会再现许多争吵。但是保守的政策只不过是同样的形而上学的匆忙选择。因为前期的大量无序投资,加剧了无序竞争,同样也加剧了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时候,一些企业由于无序竞争所产生的生产经营困难才刚刚显示出来;是宏观的货币紧缩政策随之而来,这就造成大片的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需要真正的货币宽松的时候,却突然断了资金的门路。这样,倒闭就不是局部的小范围的,而是大范围的普遍的现象了. 上面的货币政策和现实经济就这样在形而上学的因果循环里经常混乱,这种混乱除了深刻的社会经济的内部矛盾,还会由于能够实施货币政策的机构和政府的随意性或者错误的判断而加速和深化。 在这样的理论和由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必然会产生上述的恶性循环。但是虚假的毕竟是虚假的,事实本身会用自己的身体说话,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于是,在这样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之外,还有现实的强迫,所以,货币政策微调论也出台了,针对微小企业的货币政策也出台了。这些措施终于是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偏执中被迫听取了事实本身的要求,被迫对事实做出了让步。 但是又何必提出一个什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为自己辩护呢?我们看到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也不行,那么,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就一定能够起到效果吗?

第十章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第十章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金融深化所表现的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状态是() A.良性循环 B.恶性循环 C.无序 D.频繁变动 2、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商品化的关系是( ) A.反比 B.波动变化 C.无法预知 D.正比 3、金融市场落后是造成金融压制的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是() A.货币市场发育不全 B.资本市场发育不全 C.外汇市场发育不全 D.黄金市场发育不全 4、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分析的对象是() A.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 C.市场经济国家 D.计划经济国家 5、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而制约了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是() A.金融约束 B.金融风险 C.金融抑制 D.金融滞后 6、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状态是() A.金融促进 B.金融深化 C.金融抑制 D.金融约束 7、以下改革措施当中,不属于金融深化的范畴的是() A.取消利率上限,以减少通货膨胀 B.放松汇率限制以减少高估货币对出口的打击 C.统一并减少金融工具的种类 D.允许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竞争 8、下列因素中,能够造成金融抑制的成因是() A.金融市场过渡开放 B.政府对汇率和利率实行硬性行政管制 C.金融衍生工具充斥金融市场 D.政府取消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 9、在金融抑制的现象中,金融市场价格扭曲的表现是() A.金融衍生工具价格偏高 B.票据贴现利率高于市场利率 C.贷款利率被政府调高 D.存款利率被政府压低 10、在金融抑制的现象中,信贷管制的表现是() A.政府对民营企业提供优惠贷款 B.享有特权的国有企业能够得到大额贷款 C.货币当局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市场货币量 D.中央银行对再贴现率规定高限 11、以下金融抑制的表现当中,属于发展中国家金融管理方面的弊病是() A.对外汇市场的监管放松 B.金融衍生工具泛滥 C.经济上长期存在分割性 D.实行金融机构国有化 12、金融抑制论与金融深化论解释的是() A.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B.经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关系 C.金融政策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D.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3、目前在中国大陆尚未对外开放的金融市场是() A.同业拆借市场 B.资本市场 C. 保险市场 D.贴现市场 14、金融监管的最基本出发点是() A.维护国家利益 B.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C.控制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D.维护金融秩序 15、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源头是() A.韩国 B.香港 C.泰国 D.马来西亚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请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正效应有() A.收入分配效应 B.储蓄效应 C.就业效应 D.经济增长效应 E.投资效应 2、发展中国家实现金融深化的具体措施有()

【文献综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文献综述 金融学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1. 西方主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1. 1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凯恩斯(keynes)及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对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及效果强弱问题总的观点描述如下:(1)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变量,而在长期内只影响价格。(2)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截然不同的。在经济过度繁荣情况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则十分明显;如果经济衰退属温和性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也较为明显和可靠;如果经济衰退属严重的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则极为微弱和不可靠。(3)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社会公众灵活偏好,资本的边际效率,货币的流通速度等因素有关。(4)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5)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凯恩斯学派主张“相机抉择”论,根据各个时期具体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应当采取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2 货币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不是利率、失业率和价格,而是货币供应量。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诸如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其他目标则应该由市场调节。(2)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他们将公开市场操作视为惟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反对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3)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货币数量的变动短期内影响的是资产价格、真实产出及真实收入水平,长期内影响的是绝对价格水平,名义货币收入等名义值。(4)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为重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高。 1.3 古典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在卢君生(2010)的《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对古典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是货币政策无效。因为古典经济学认为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弹性,当劳动市场偏离充分就业时,货币工资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最终使劳动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是中性的,对实体经济没有影响。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4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4 (总分:44.00 ,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 凯恩斯主义主张以()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目标。 (分数:2.00 ) A. 利率V B. 货币供给量 C. 通货膨胀率 D. 存款准备金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凯恩斯很注重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 2. 货币主义主张以()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目标。 (分数:2.00 ) A. 利率 B. 货币供给量V C. 通货膨胀率 D. 存款准备金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此题注意与第l 题相区别,货币主义不认为利率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相反他们认为维持货币供给的稳定对宏观经济有重要意义。 3. 在下列货币政策目标中,不属于中间目标的是()。 (分数:2.00 ) A. 适度货币供给量 B. 适度利率水平 C. 适度的经济增长V D. 适度的存款准备金率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两种基本类型。其中,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准备金、基础货币。比较可发现:A、B、D 属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故此,正确答案是C。 4. 在下列货币政策目标中,不属于最终目标的是()。 (分数:2.00 ) A. 适度的失业率 B. 适度利率水平V C. 适度的经济增长 D. 适度的通货膨胀率解析:解析:见第3 题解析。 5.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包括()。 (分数:2.00 ) A. 物价稳定 B. 国际收支平衡 C. 经济增长 D. 收入分配平衡V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收入分配不属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6.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 ) 。 (分数:2.00 ) A. 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

金融法专业方向

金融法专业方向 目录 第一部分:北京大学金融法中心介绍 (1) 第二部分:金融法专业方向介绍 (4) 第三部分:师资介绍 (5) 第四部分:专业高级课程简介 (12) 第五部分:选拔标准和程序 (16) 第六部分:金融法专业方向教学培养计划(略) (17) 第一部分:北京大学金融法中心介绍 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成立于1993年9月,是一个以金融法律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机构。中心主要从事国内外的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货币市场监管和金融机构监管等法律问题的研究,同时为国内外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金融法律培训和咨询。此外,中心还接受国际经济组织和国内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委托开展课题项目研究。迄今为止,已承担多项司法部、教育部和国家社

科基金、国土资源部等国家级和部委课题,并承担了世界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机构和组织委托的多项科研项目。 中心经常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学术机构、法律实务界共同举办金融法律学术研讨会。例如,1998年4月顺利举办“海峡两岸银行实务与法律研讨会”;1999 年11月与日本森综合律师事务所合作举办“中日证券法律研讨会”;2001年5 月成功主办首届“北京大学金融法春季论坛”,2002 年 3 月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合作主办“北京大学金融法春季论坛及亚洲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监管国际研讨会”;2005年5月举办“2005年春季论坛公开讲座暨诺顿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授予仪式”,等等。 除了项目研究和研讨会以外,自 1998 年起,中心与法律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合作,定期出版《金融法苑》和其他学术专著。目前已出版了《香港商业银行与法律》、《中央银行法制》、《商业银行法务》、《金融法的“四色原理”》、《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犯罪学原理》、

金融深化及金融浅化

金融自由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金融理论和政策主张。麦金农 (Mckinnon,R.I.)和肖(Shaw,E.D.)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原因之一是“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或“金融浅化” (financial shallowing),货币机制发挥不充分,金融资产不发展,国家干预过多,但即使如此,货币和相对价格仍在发挥作用。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应当解除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由金融市场的自发活动去决定利率、汇率,通过自由利率、浮动汇率来调节并促进经济活动,以实现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具体建议是:①反对政府限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让利率由金融市场自由决定,以提高储蓄积极性,准确反映资本的机会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②反对以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认为通货膨胀只会引起金融浅化,“通货膨胀税”会降低定期存款的实际价值,挫伤储蓄积极性,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消极影响; ③反对固定汇率制,主张实行自由汇率或允许汇率随市场变化自由浮动;④强调改革财政政策,改革税制、税收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益。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金融自由化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财政、金融中存在的问题,但这种理论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却忽视了收入均等化和政府投资的作用等问题。遵循金融自由化的思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亚国家配合其他对外开放的政策,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1997年7月开始出现的“金融风暴”并进而转化为经济危机又表明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某些片面性。参见“金融抑制”、“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是指金融资产在总国民财富中比重的增大,或金融资产累积的速度快于非金融资产累积的速度。这一概念与理论是由E·S·肖在197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状况可分为“金融浅化”和“金融深化”两种。所谓“金融浅化”是指:整个经济中非货币经济比重很大,金融关联比率小,货币数量、利率等货币机制和法定准备率、信贷等货币政策的作用很小,商业银行法定准备率偏高,普遍实行非价格信贷配给,实际利率偏低甚至可为负值,其结果会造成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储蓄中非金融资产比重增大,部分储蓄用于购买外国金融资产从而造成资金外流,进而导致储蓄率下降、M2(银行和各种储蓄机构的定期存款)对国内生产总值比值下降、金融体系实际增长停顿甚至收缩,金融中介活动的职能难以扩大,资金利用率降低,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肖认为,为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实行“金融深化”战略,即加快金融资产累积速度,提高金融关联比率,增加货币经济比重,以充分发挥利率等货币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实际利率保持正值,以达到提高国内储蓄率,使本国投资按利率水平公平地获得贷款,促进投资结构合理化,提高货币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效益,提高金融活动在资金筹措中的作用并减少对财政手段和外资的依赖性等目标。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提倡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利用市场机制、尤其是价格和利率来调节经济。70年代后实行过这一战略的国家的经验表明:金融深化对某些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也有副作用,其效力有限,因而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参见“金融自由化”。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作者:————————————————————————————————日期: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金融银行论文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潘再见 (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随着我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探讨货币政策独立性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三元悖论、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资产选择行为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等方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提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三元悖论;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开放;冲销干预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9-0011-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9.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增长进程中的通货膨胀控制:量化宽松、最优通胀率和宏观审慎政策研究”(13BJY1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动态效率检验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研究”(11YJC79063)。 收稿日期:2015-08-03 作者简介:潘再见(1982-),男,福建永春人,金融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一、三元悖论视野下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主要是指一国经济

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乃至完全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本国货币市场利率是否受到资本流入、外汇储备增加和国际市场利率冲击[1],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货币政策对外自主性[2]。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米德冲突(Meade,1951),其认为单独使用某项支出调整政策以实现内外均衡,会导致内外均衡目标产生冲突。Mudel(l 1963,1964)和Fleming(1962)构建M-F模型用以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问题,指出一国在实施固定汇率时,若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将导致其不能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的操作;但若实行资本管制,却会导致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长期无效。Dornbusch(1976)将完美预期假设引入M-F 模型,构建了M-F-D模型。Krugman(1979)基于M-F-D 模型,总结出三元悖论(又称不可能三角),即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以及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至多实现其中两者。 三元悖论引发了广泛讨论。作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Obstfeld 和Rogof(f 1995,1996)认为,汇率制度将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经济越开放,通货膨胀的跨国传导越明显。Obstfeld(2005)等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各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汇率制度、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选择,认为三元悖论成立[3]。Axe(l 2012)等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东亚国家可以通过冲销干预,避免出现不可能三角,获得货币政策独立性,但会导致金融部门扭曲;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冲销干预,货币政策不但可实现独立性,也不必以金融部门扭曲为代价。但是,由于中央银行面临大量的冲销成本、外汇储备的估值损失,这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必然会受到影响[4]。Klein 和Shambaugh (2013)认为,可采取中间措施以应对挑战,以应对三元悖论的困境,如针对性资本管制、有限的浮动汇率制度。针对性的资本管制或浮动汇率有利于一国实

金融稳定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标协同

RR/03/04 Array CFEF研究报告 金融稳定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标协同 王连洲杨如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RR/03/0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2003年10月金融稳定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标协同 债券市场下跌之后,关于资本市场投资人基础收窄的讨论,重新引起各方的兴趣。我们注意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债券市场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作用的领域,央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冲外汇占款,并透过收缩或者放大基础货币供应量以落实其既定货币政策;财政部则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者交易所债券市场,或者同时在两个市场,通过发行国债,来落实其财政政策。在大多数的年份里,作为政府左膀右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安无事,彼此和谐。但在特别情形下,如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短期目标不一致,或者尽管长期目标一致,但实现短期目标的操作方法出现冲突,则债券市场投资人和机构的预期将会被扰动,最终加大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这一次债券市场的下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反思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协同问题。 1.独木难支:政策目标分离与资金的短距离周转 回顾以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运行轨迹,我们发现,由于政策操作从来没有刻意谋求过二者之间的目标协同,宏观调控方面经常出现的情形是,要么单纯依靠财政政策,要么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这期间,财政政策与计划体制混淆在一

起,货币政策被淹没在中央银行包揽商业银行业务的格局之中。实际上,在1984年以前,我国没有确立中央银行体制,货币政策也完全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目标是计划目标,手段是计划手段。1984年以后,民间经济的勃兴使得财政收支规模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出现了弱化趋势,货币政策手段逐步受到国内宏观经济调控主体的重视。不过,那时我们缺乏必要的经验,直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前,货币政策与金融业监管被混为一谈,加之市场传导机制没有形成,金融市场表现出“一抓就死,一放就热”的波动状态。因为面向市场的财政政策的独立地位没有凸显出来,至少从表面上看,改革开始以后直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宏观调控是由并非纯粹的货币政策独挑大梁。这种局面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发生了改变,由于国内出现的局部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质量下降,我们开始首次尝试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以期刺激需求,恢复人们的预期和信心。综合利用两个政策工具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单纯依靠一种政策工具难以受到切实的效果。在综合利用中,另一个更加重要的变化是这两个政策工具都是面向市场的,主动运用经济杠杆,而不是计划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央行先后通过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取消贷款规模计划管理,以及连续多次降低利率等手段,推动微观经济投资和消费活跃。财政政策方面,连续五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依靠国债发行,支持基础项目建设,国债发行量累计达到23187.33亿元。 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目标协同远非一次尝试就能完成,从实际效果看,过去几年我们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妥的货币政策效应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货币政策方面,刺激投融资的效应不能持续,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能力仍然较差,资金在央行和商业金融机构之间封闭循环,无法渗透到实体经济层面。由

货币政策理论

一、简述题 1、简述货币制度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由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主要包括四个要素:①规定货币币材②确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2、简述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理论。 3、简述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4、简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5、简述费雪方程式。 1911年费雪提出了货币需求方程。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实物总产出,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M表示货币总量。费雪方程式:MV=PT费雪方程式表示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之积与名义收入相等。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费雪方程式只是一个恒等关系而已,它并没有说明货币存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名义收入的等量同向变动,或者货币存量增加后,货币流动速度会自然地下降,从而使名义收入保持不变。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习惯、制度、技术等因素决定的。由于制度和技术的变迁极其缓慢,所以在短期内可以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常量。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因此,当货币存量发生变化后,名义收入就会同向等比例地发生变动,即:当货币存量增加一倍时,名义收入也会增加一倍;当货币存量减少一半时,名义收入也会减少一半。这个方程式的一个结论是: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6、简述剑桥方程式。 7、简述维克赛尔的累积循环理论 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由瑞典学派创始人威克塞尔提出。他认为,自然利率是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相一致时,从而相当于新形成的资本之预期收益率的利率。是指从银行的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率的关系来说明物价的上升或下降的累积过程和经济周期的理论。 这一理论将资本边际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异及其相对变动视为宏观经济变动的基本决定因素。根据这一理论,威克塞尔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经济政策主张。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和宏观货币政策主张,不仅是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而且开了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先河,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威克塞尔所描述的累积过程不是关于产量和就业的累积过程,而是价格水平的累积过程。这是因为,他是在充分就业假定下进行分析的。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的要点是: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其价格水平将上涨,而且是累积性地上涨;反之,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价格水平将下降,并且是累积性地下降。假定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这就会导致增加投资、增加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从而要素价格和收

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发展综述 胡海1302305003 摘要:上世纪30年代,以凯恩斯发表《通论》为标志,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诞生了。五、六十年代,在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继承发展及其与货币学派的激烈论战,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体系。七八十年代,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规范的优劣和改进方面。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派经济理论的相互融合,如何做到“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最佳结合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研究的一般结论是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理论是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操作工具、中介指标、作用、传导机制、操作规则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的理论,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各种货币理论。 1 金本位制及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 1.1金本位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 “通货论争”。 通货主义者认为,发行银行券必须有十足的黄金做准备,银行券对黄金贴水的原因在于发行数量过多和停止兑现。 银行主义者认为,银行券是在商业票据的基础上发行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兑现也不会过多;银行券的发行不一定有十足的黄金准备,也不必在银行券和金准备之间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 1.2金本位时期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发展对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理论方面,这一时期的主导经济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后来被称为传统经济学)。 在货币理论方面,一方面,萨伊的货币面纱论受到人们的信奉和推崇,其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认为货币仅仅是实体经济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的变量:投资、产出、就业。另一方面,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向处于主导地位的货币面纱论提出挑战。 在货币政策理论方面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威克塞尔在累积过程理论中关于调整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理论。二是“休谟机制”及对休谟机制的批判。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2.1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既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理论,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2037370.html,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研究 作者:徐礼吏陈杨杨 来源:《科技与企业》2014年第01期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传统中使用CPI作为衡量社会整体价格水平,其准确性有所下降,且在经济周期中变化也相对滞后。而且,总需求的扩张也并不首先反映在通胀上,而是反映在信贷规模和资产价格上;且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是的工资、价格黏性变大,只是推迟了并聚集了通胀的压力。所以通货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会加剧金融稳定和物价稳定两种目标之间的冲突。因此新时期应当打破传统的货币政策机制,将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到货币政策的框架之中,互相协调配合。第一、两种政策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因二者都可以通过调整金融条件对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产生影响来防范系统性风险。第二、稳定的宏观经济和有效的系统流动性管理保护了金融环境的稳定,货币政策通过建立稳定的经济环境,防止金融失衡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后的严重性,为宏观审慎政策提供支持。第三,金融系统的稳定是货币政策传导得以顺畅的保证,宏观审慎政策所影响的杠杆率、资产价格、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等变量,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央行应紧密联系并及时做出调整。 Filardo(2004)认为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二者结合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多年来以低通胀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实现了通货膨胀率和GDP的稳定增长,但是也存在诸多经济、金融失衡的现象,这些失衡有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宏观稳定框架,使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能够有效地避免失衡。Borio(2009)提出应当用货币政策来解决金融失衡问题,仅依靠宏观审慎政策无法完全解决金融失衡的顺周期问题。Blanchard(2010)认为中央银行监测宏观经济的优势有助于其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执行者,可以避免在应对危机时产生多个部门的协调问题以及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和风险行为具有潜在的影响。从宏观经济政策和监管政策的最终目标上看,宏观审慎政策的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一致,都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仍有部分学者认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二者在操作目标上存在一定冲突。Borio and White(2004)认为,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结合可能会导致利益冲突,中央银行对微观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关注会影响其宏观政策的实施,且货币政策也无法保证其能实现金融稳定的目标。 一、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 从上世纪70年代到在危机爆发前,新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货币政策设计与执行周期大致为20个月,其政策目标主要关注价格和产出稳定,在应对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方面并不是一个有效政策,因此很少关注金融稳定或其他经济目标,且有学者认为货币政策若能成功保持价格稳定,那么实现金融稳定便是水到渠成,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价格稳定可以促进金融稳定。另有少数研究者认为,货币政策能够影响金融稳定,比如通过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或消除金融不稳定。Kannan(2009)分析了货币政策对于消除资产价格膨胀的潜在作用,结果显示对于信贷和资产价格泡沫,更强的货币反应能够对抗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上升的加速机制。但是,对于技术冲击,一个标准的泰勒规则仍旧在减少产出和通胀的波动方面做得最好。

浅谈金融法基本原理

浅论金融法基本原理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家金融运行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而急迫的任务。金融法对于经济领域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本文中,我们将从金融法的概念、性质和特征、地位、调整对象和体系当中阐述金融法的基本原理,以求进一步推动金融法学的完善和发展。 首先,对于金融法的概念,可以从实质意义上、也可以从形式意义上加以理解。法是由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系统构成的,调整同一类性质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集合为一个法律部门或法律制度。所谓实质意义上理解的金融法,就是指调整金融关系及金融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或表述为金融法规范之总称。不论金融法规表现在法律之中,还是表现在行政法规或政府规章中都是实质意义上的金融法。 法的形式是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如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因此,形式意义上的金融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调整金融关系的规范性文件,也就是金融法律或者金融法规,例如,《商业银行法》、《外汇管理条例》等。目前我国尚未制定集中调整金融关系的以“金融法”命名的法律:《金融法》。对于金融法,大多从实质意义上去定义。徐孟洲老师这样定义:金融法是调整货币流通和社会信用活动中所发生的金融关系和政府对金融机构、金融行为进行监管与调控所产生的金融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简而言之,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及其金融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对于金融法的性质和特征,经济法在本质上是属于经济法的范畴的。因此,他的性质与经济法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作为金融法调整对象的金融及金融关系具有强烈的经济属性,是国家调控经济、监督市场过程中发生的核心经济关系;第二、金融法具有经济法法律部门的一般特征;第三、金融法确立国家调控和监管金融业的法律原则,金融主管机关据此依法调控金融业和监管金融市场,体现出金融法规范和约束政府权力的经济法性质的作用。与其他法部门相比,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金融法有宏观调控性。它是以实现国家对金融业的调控和监管为目的的法。 2、金融法以强制性规范为主。因金融法较多体现了国家对于金融活动的干预,所以必然存在着大量的强制性规范。 3、金融法是公法和私法的融合。金融法调整金融调控和监管关系,其具有宏观调控性、以强制性规范为主的特点,决定了金融法的公法性;同时,金融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金融交易关系,包含有大量的司法规则和制度,具有明显的私法性。 4、金融法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金融法主要规定金融主体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等实体法的内容,但也规定实现这些权利、义务的程序、步骤、方式等程序法内容。 地位: 金融法的地位是指金融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位置,即它是否属于部门法,是属于哪一级部门法,以及它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等。金融法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是因为金融社会关系的独立特点、研究的社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存在所要求的。从其调整对象上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规律,因此,是独立的部门法。从金融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上也可以看出金融法的独立地位。

麦金农:“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麦金农:“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什么迟缓?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济学家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几乎众口一词,将其归结为“资本匮乏”。因此,发展中国家若要实现经济腾飞,要么提高储蓄率,要么引进外资,加速资本形成。在著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积累被看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以提出“二元经济结构论”而闻名的刘易斯也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资本形成率。但是,这些学界权威的理论,一当用于解释实践,似乎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1973年,发展经济学家麦金农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不仅在于资本的稀缺,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场的扭曲造成了资本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此出发,他另起炉灶,建立了一套关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理论。《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就是集中 表达他这一理论的力作。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被条块分割,相互隔绝,是“不完全”的。这种“不 完全”体现在各个领域,而金融市场尤甚,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大量中小企业和居民,一直被拒之门外。这些中小企业,虽然“个头”不大,“貌”不惊人,但能量却不可小视。它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可是,这些功莫大焉的企业,在政府眼里,只是“杂牌部队”,政策上被冷眼相看。尽管这些企业不是“癞蛤蟆”,但对金融市场这块“天鹅肉”,它们却可望不可即,处境很有几分凄凉。当它们扩大规模、改进技术、更新设备时,需要大量资本,却由于无法跨入金融市场门槛,只能“自力更生”,依靠内部积累。尽管与外部融资相比,这种方式的效率差了一大截,但也是万般无奈中的选择。 企业的内部积累,可以采取实物形式,但这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如农民贮藏粮食有损 耗、存放的固定资产要折旧等,所以不如持有货币(广义的货币M2,包括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俗话说,“赔本生意无人干”,要使企业和个人愿意以持有货币 形式积累,就必须保证他们有利可图。这个“利”就是存款的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差,也就是实际利率。实际利率越高,人们越会为利所动,乐于持有货币,储蓄和投资越活跃。反之则相反。 麦金农指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欠发达,就在于实际利率太低,甚至为负数。这可能 是由于政府执行了错误的政策,人为地压低利率;也可能是由于通货膨胀,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对储蓄者而言,由于低利率缺乏吸引力,不愿将剩余资金存入金融体系。金融市场

金融法理论与实务考试题库

第一部分综合自学测试题(客观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某银行与甲公司签订贷款合同,由甲公司向某银行借款100万元,乙公司为上述贷款合同提供连带责任的保证。合同签订后,某银行按约向甲公司发放了贷款。但甲公司在贷款期限届满后未履行还款责任,乙公司也未履行担保责任。此后,某银行与丙公司签订1份债权转让协议,约定:某银行将上述贷款合同产生的债权全部转让给丙公司。债权转让协议签订后,丙公司支付给某银行100万元。下列所述正确的是()。 A.该债权发生移转,保证人乙公司即免除了保证责任 B.该债权发生移转,保证人乙公司应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继续承担保证责任 C.该债权移转必须得到保证人乙公司的同意,保证人乙公司才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继续承担保证责任 D.该债权移转如果不通知保证人乙公司,保证人乙公司则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2.在抵押期间,由()收取孳息。 A.债权人B.债务人C.抵押人D.抵押权人 3.甲公司向银行贷款,并以所持乙上市公司股份用于质押。根据《物权法》的规定:质押合同的生效时间是()。 A.借款合同签订之日 B.质押合同签订之日 C.向证券登记机构申请办理出质登记之日D.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之日4.空头支票罚款的标准是() A.票面金额5%但不高于1000元 B.票面金额5%但不低于1000元 C.票面金额3%但不高于1000元 D.票面金额3%但不高于1000元 5.关于票据结算的相关规定,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票据有支付、汇兑、信用、结算、融资功能 B.票据的当事人分为基本当事人和非基本当事人 C.票据权利包括追索权和付款请求权。追索权是第一顺序的权利,付款请求权是第二顺序的权利 D.出票人在票据上的签章不符合规定的,票据无效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金融体系的发展 (一)金融体系概述 如果从功能视角来考察金融体系,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金融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或前提)下,(以资金为媒介)实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亏损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跨期或跨区域配置的优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运行中“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Merton和Bodie,1995;Tharkor,1996;Allen和Gale,2000)。显然,金融体系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些独特的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比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组织以及金融法规等等)来实现,而这种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的复合体也就构成了一国金融体系。 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基本架构,金融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一个关于融资模式的复合体;广义上,考虑到由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学家们往往把政府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等都视做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现代金融体系做一个简单描述,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除中央银行这一特殊机构以外,其他机

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在内的存款型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契约型机构以及包括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互助基金等在内的投资型机构;(2)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主要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个构成;(3)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等构成。 由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涉及通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观察金融体系较为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 (二)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金融,或者说金融体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其发展也表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但问题是,虽然当前各国学者都基本接受了戈德思密斯(1969)关于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结构的演变”的思想,在金融(体系)发展的“阶段性构成”问题上,不同的学者却依然存在不同的理解。这里,我们准备以Rybcznski 关于金融体系历史演变的分析为基础,结合技术、信息以及产权制度等环境变迁,对金融体系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变迁作一说明。 1.第一阶段:银行主导阶段 Rybcznski认为金融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银行主导型阶段,大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