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

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长度单位为米(m)。其他单位包括公里(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和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

1k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001m;1nm=0.000000001m。测量长度的

常用工具:标尺。如何使用天平:① 注意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刻度范围;② 测量时

间尺的刻度线应接近被测对象,位置应对齐,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③ 阅读时,视线应垂直于直尺表面,观察点应对齐。不允许向上或向下看。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1min=60s。

4.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我们不能消除错误,但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错误。误差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和测量人员有关。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平均值,选

择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错误和错误的区别:错误不是错误,错误不应该发生并

且可以避免。错误总是存在的,无法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现象。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

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

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

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移动速度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

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

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

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

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计算公式:v=s分之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

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可获得变形:S=VT,t=S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

机械运动。变速运动称为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速度用平均速度表示。在粗略的研究中,它也可以通过速度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距离/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秒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旋转(开始);当第二次按下时,桌子

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

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2-?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秒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旋转(开始);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旋

转(停止);第三次按下时,指针反弹回零(回到仪表)。读数:表中小圆的数字单位是min,大圆的数字单位是s-2-?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分之t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所有发声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音叉,发音也会停止。这种现象表明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振动物体的声源。人们通过声带的振动说话和唱歌,通过歌唱胶片的振动发出

柔和的鸟鸣,通过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出清脆的蟋蟀叫声。振动频率必须在20-20000次/秒

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

声音。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声音遇到障碍物时形成回声,并在传播过程中反射回来。如果回声比原始声音晚

0.1秒到达人耳,人耳可以区分回声和原始声音。此时,障碍物与听者之间的距离至少为

17米。用途:回声可以用来测量海床的深度、冰山之间的距离和敌方潜艇的距离。在测量中,我们首先要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量从声音到反射声音信号的

时间t,求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然后声点距离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音乐声是物体有规律地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

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

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

位次/秒又记作hz。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量。响度与发生器的振幅和与声音的距离有关。当一个物

体振动时,距离其原始位置的最大距离称为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加响度的主要

方法是减少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乐器和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合理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 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 1dm=;1cm=;1mm=;1μm= 001m;1nm=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 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 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复习提纲 一、物理学 1、定义:研究力、热、声、光、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物理学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物理实验: 1、三个实验:说明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2、长度的测量 (1)工具:刻度尺 (2)单位(主单位:米m):1m=103mm=106ūm=109nm 大单位化小单位用乘,小单位化大单位用除 (3)刻度尺使用规则: ①三认:a零刻度线b量程c分度值 ②五“会”: a会选:合理选用不同精确度刻度尺和合理选用不同量程刻度尺 b会放:刻度尺要放正,不能歪斜;刻度尺较厚时,应紧贴被测物体 c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d会读:除准确读出分度值数字外(准确值),还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数字(估计值) e会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误差 ①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 a测量工具不可能绝对精确,外界环境对测量仪器也有影响 b观察、读数不可能绝对准确 c实验原理或方法不完善 ③减小误差方法: a采用精密仪器,并改善周围环境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c改进实验方法 (5)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测多算少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平移法、公式法 3、时间测量 (1)单位(主单位:秒s):1h=60m=3600s 大单位化小单位用乘,小单位化大单位用除 (2)工具: ①机械表 ②电子表 ③停表 (3)时间的估测 三、科学探究(科学的核心) (1)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d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e.分析与论证; f.评估; g.交流与合作 (2)钟摆快慢: 与摆重、材料无关,只与

新版八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 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 t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或km·h -1,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s =vt ,t =s v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 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 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 ,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 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 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1cm=0.01m;1mm=0.001m ;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 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 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我们把选取的参照物看作是静止不动的。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 t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或km·h -1,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s =vt ,t =s v 。 2、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路程-时间图像(S —t 图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文安扬)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2、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1 h = 60 min 1 min = 60 s 。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不能避免,而测量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计算公式:t s = ν;S — 路程— m ,t — 时间— s ,v — 速度— 米/秒(m/s) 1 m/s = 3.6 km/h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回声定位、声呐探测、超声诊断)和传递能量(清洗精细机械、超声碎结石、电动牙刷除牙渍)。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装消声器、禁止鸣笛)、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关门窗、装隔音墙、植树造林)、在人耳处减弱(带耳罩、塞棉花)。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①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沸水的温度为100 ℃,人的正常体温为37℃ 。 2、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②体温计:玻璃泡上 方有缩口,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③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完整)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物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物理学:是研究自解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科学探究环节: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一个物体相对与另一个物休的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另一物体即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选取是任意的,参照物不一样,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一样。 3、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1Km=103 m 1m=10dm=102cm=103mm=106µm=109 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精确值+估计值(1位)+单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应和测量值小数点后位数一致),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三、速度 1、比较快慢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定义、单位与计算(a m/s = 3.6a km/h )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及时间均无关,只等于二者比值 ②平均速度不能将速度简单求平均值,只能用某段路程除以该段路程的时间。 第三章、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 ⎪⎩⎪⎨⎧===v s t vt s t s v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1000m=10 3 m 1dm=0.1m=10 -1 m 1cm=0.01m=10 -2 m 1mm=0.001m=10 -3 m 1μm =0.000001m=10 -6 m1nm=0.000000001m=10 -9 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量程是指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3)代替法. 7.时间的测量: 1h=60min 1min=60s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八年级上册物理考试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 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 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③熔化图象:

④熔化特点:(晶体)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非晶体)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⑤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⑥晶体熔化的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2、凝固: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凝固图象: ③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 ④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最后变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⑤凝固的条件:a达到凝固点.b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吸热,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 ①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②影响因素:a液体的温度;b液体的表面积;c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③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2)沸腾 ①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现象和特点: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蒸气。吸热,温度不 变。 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 压增大时升高。 ④沸腾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放热。 ①方法:a降低温度,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都可以液化. b压缩体积,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可以液化,例,常用的液化气。 ②例:雾,露,常见的“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2、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例:霜的形成. 第二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 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2023年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优秀8篇)

2023年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优秀8篇)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章篇一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 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复习提纲 八班级上册物理人教版复习提纲 一、简洁的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肯定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肯定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讨论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状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洁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公式:v=S/t (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1m/s=3.6km/h 6、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速度必需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7、测平均速度:

原理:v=s/t;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二、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全部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波,那就是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或者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小于17m。(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音调:声音的凹凸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确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热门18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热门18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1) 《物体的运动》复习提纲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 v=s/t ,变形得:s=vt,t=s/v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 3、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长度的单位 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4、时间的测量 ①单位:秒,符号s ②秒表续数: 5、误差 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产生原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 ③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④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

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顿发声就停顿。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4.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可闻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次声:频率低于20Hz。 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构造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区分乐器或区分人。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那么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2.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深度。b.判断雷声有多远。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的的位置和间隔.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①激光准直。②日食月食的形成③射击时瞄准目的。④小孔成像。⑤影子的形成。⑥排纵队看齐。3.光速:C=3×108m/s=3×105km/s 与声速相反,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v气>v液>v固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 (1)长度 ①基本单位:米(m) ②其他单位及换算: 千米(km)1km=1000m=103m 分米(dm)1dm=0.1m=10-1m 厘米(cm)1cm=0.01m=10-2m 毫米(mm)1mm=0.001m=10-3m 微米(μm)1μm=0.000 001m=10-6m 纳米(nm)1nm=0.000 000 001m=10-9m (2)时间 ①基本单位:秒(s) ②其他单位及换算: 小时(h)1h=3600s 分(min)1min=60s 2、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 常用:有刻度尺、卷尺等 精确度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刻度尺的使用: 先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分度值决定刻度尺的精确度。 ①选:根据测量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②放: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与被测边平行; 一般从零刻度线开始测量,也可以从任意刻度值开始测量。 ③读:视线与刻度线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记:数字和单位。

3、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钟、表 (2)普通钟表测量方法:t2-t1 (3)停表的使用: 归零-启动-停止-读数 大表盘:一周30s,分度值0.1s;小表盘:一周15min,分度值0.5min 4、误差 (1)误差由于受到所使用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而产生,不能消除; (2)错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能够避免。 (3)减小误差的方法: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一切物体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 2、参照物 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不同。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如果两个物体相对于地面以同样快慢、同一方向运动,相对于对方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说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期物理基础复习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 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温度:温度计。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103m。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μ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 1

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 1mm=10-3m 1d m=0.1m 1μm =10-6m 1cm=10-2m 1nm=10-9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长度的工具; 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注意: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A、根据需要选取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会选) B、测量时的方法: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 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会放)。 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认读刻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读)。 D、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会记)。 4、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2.31 cm,其中的估读值为0.01 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1.70 cm。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2.00 cm。 (图1)(图2)(图3) 5.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的直径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6、时间的测量: ①: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②: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秒(S) 常用单位:分钟(min)、小时(h)。 1h= 60 min= 3600 s;1min= 60 s;30min= 0.5 h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第1 页共1 页 (3)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 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①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②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①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②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 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 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 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 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 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 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 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 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