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班级:应用统计学一班

姓名:张伟娣

学号:201312123023

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内容提要:万事开头难,洋务运动引领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引路人。由于洋务创办者的封建腐朽性,使得运动本身以失败而终。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是从运动中生成了资产阶级新生力量,领导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没有洋务运动就没有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化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从社会发展来说,洋务运动是成功的,功不可抹。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引路人”、主客观作用。

评价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要看这一事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的大小。洋务运动历时三十余年,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这一炮并没有放响,因而引起了对洋务运动不同评价的争论。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历来学术界众说纷纭,且不同时代受社会环境影响侧重点也不相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们给予它充分肯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使中国由封建走向近化化;建国后的几十年则否定多于肯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军事改革;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的学者,则可能较多地用经济砝码来衡量它的历史作用。下面就我个人认识来发表一些看法。

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它是一个“引路人”,引领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门坎儿。

(一)传统外交转向近代化外交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同列强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已无法避免,1860年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设置“总理衙门”,清廷批准,从此清政府的对外事务多由奕訢出面主持,文祥从中策划,形成了中央的洋务派势力。“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专门办理中外一切交涉的机关,还兼管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借款,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事务,设有英、法、俄、美、海防五股。1873年各国派遣公使同清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自1877年起,清政府也相继在英、法等世界各地设立了数十处领事馆。公使馆和领事馆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总理衙门下设的京师同文馆还培养了许多外交和翻译人才,洋务派还在地方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发展。总理衙门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变革迈出的第一步,它是中国第一个办理对外事务的常设机构,标志着中央外交机构开始迈进近代化。近代外交体制的出现是洋务运动的先声。

(二)思想领域的近代化转变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曾、李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把创办洋务的指导思想概括为“中体西用”,它以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为主体,以西方近代文化为辅用,具有保存中学和提倡西学的双重性质。从中可以看到洋务派反对传统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

跨出了提倡西学的第一步,不仅主张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设工厂,开矿藏,造轮船,筑铁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商务、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已经大变,传统的“天朝大国”已不复存在。1861年,冯桂芬在他的《校庐抗议》中说“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对西方要“始则师而法之”。“中体西用”实已是一革命性的态度,从理论上看他们以这种思想模式将内容合法化,肯定西学所指向的世俗价值,肯定其具有传统论理价值所不能替代的实际功用,这就承认了西学确有超越于中学的地方,从而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唯一的权威地位。毫无疑问“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化理论,使中国人迈出了由“传统人”走向“近代人”转变的脚步。

(三)军事领域的近代化

军事领域的近代化包括创建新式军队和开办近代军事企业。洋务运动被洋务派自称为“自强新政”,他们认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1861年奕訢等奏请训练八旗兵丁使用洋枪洋炮是其开始,随后在天津、广东、福建等地也纷纷聘请洋人用西法练兵,其中湘军和淮军最为积极,实力迅速加强,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时,淮军发展成为清军中武器装备最精良的军队,基本上使用新式前装滑膛枪炮。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洋务派认为不能取胜原因是器械不利,清政府开始筹建新式水师,从1863年开始向外国订购轮船。1870年船政大臣沈葆桢提出建置新式海军,福建船政局所造之船均归其管辖,一支新式舰队形成,以闽台海防为重任,除马尾军港外,还将基隆、澎湖等要塞辟为基地。1874年日本侵台后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筹建海军的活动,1875年5月总理衙门规定10年为期,建成北洋、南洋、粤洋三大海军,1879年福建海军独自成立,到中法战争前,清朝表面上维持了北洋、南洋、广东和福建四洋海军。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实际主持人是李鸿章,李加速发展北洋舰队,购买了铁甲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拥有新式舰船25艘,成为晚清实力最强的一支舰队,同时李鸿章还在各军港内修筑海岸炮台。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之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这一意见反映了洋务派的共同看法。因此,洋务派特别注重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创建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开端,1863年开始购买机器,建立机械厂。从60年代中期开始,洋务派先后在各地兴办了一批近代军用企业,其中较大规模的有5个:1、李鸿章创建的江南制造总局,它在当时是东亚最先进的机器兵工厂,厂内还设立机械学校,培养机械工程师。2、1865年李鸿章创建的金陵制造局。3、1864年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建的福建船政局。4、1867年创建的天津机器局。5、1889年张之洞创建的湖北枪炮厂。除五大军工企业外,还先后在山东、湖南、四川等地建立了机器局,制造西式枪炮弹药等军需用品。

(四)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难题,它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没有雄厚的

经济实力是不可能实现自强的。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经营民用企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1、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除在上海设总局外,还在国内外19个港口设分局或开辟航线,不仅经营内河航运和沿海航运,而且还开展远洋航运业务。2、开平矿物局,李鸿章创办。该局在上海吸收私人股金100万两,1894年产量达到年2000吨,90年代初,工人发展到3500多人,所产煤除供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北洋海军使用外,还大量销售市场。3、电报总局,李鸿章创办。电报总局“经营数十年,布满各省,瞬息万里,官商称便”,形成了全国的电讯网。4、上海机器织布局,李鸿章筹建,到1892年每日夜已能出布六百匹,销路颇畅,1893年又在上海、宁波等处开设10个分厂。5、汉阳铁厂,张之洞筹建,1893年底完工,共有大小10个厂,1890年又建大冶铁矿,接着又开江夏县马鞍山煤矿。除上述之外,洋务派还修筑了中国最早的铁路,到1894年,中国铁路总长计有447公里。这些洋务企业大都采取官商合办,创办资金大都是吸收的私人股金,在企业中机器生产被更多地采用了,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建厂时,即派人到美国选购机器,包括轧花、纺纱、织布机械全套设备,后来李鸿章决定扩充纺纱,又向英国增订机器。当时无论是纺织、钢铁还是其它制造业,都建立起了机器工业企业,尽管机械化程度还很低,毕竟在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使中国破天荒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

(五)社会阶级结构的近代化

中国产业工人的诞生要早于民族资产阶级,中国近代第一代产业工人最早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雇佣的中国海员。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在其兴办的军事工业和中国民族近代企业中工人的数量日益增加,至1894年洋务企业中的工人达到全国工人总数的37%,产业工人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便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官员,他们身为清政府要员直接投资兴办了一系列的近代企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个来源,其中一部分是那些投资于官督商办企业的洋务派或与洋务派关系十分密切的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他们构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大都拥有规模较大的企业,经济力量比较雄厚。在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中资本家较普遍地采用了机器生产,中国的社会生产、阶级结构近代化从此开始。

洋务范围相当广阔,除上述几方面外,还在其它许多领域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如教育事业的近代化转变,中国早期近代化城市的形成等。总之,洋务运动引领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门坎儿,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它的开路,依靠自然的社会发展,不知中国的近代化要推迟多少年,而推迟的结果也很难保证不会出现像朝鲜那样由外国侵略者越俎代庖的悲惨局面。

二、洋务运动造就了近代化的产生,洋务创办者的封建腐朽性却阻碍了近代化的发展。

从思想理论上分析,洋务派本身是封建统治者,洋务活动的目的是“求强”、“求富”,以挽救大清统治,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幻想以西学来捍卫中学。洋务运动是洋务派面临“数千年大变局”所做出的选择,他们的近代化举措是被迫的无奈之举,并不想让中国发展成真正

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体西用”本身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要先进的东西,又不扔掉淘汰的东西,这是社会发展所不允许的,洋务运动注定要失败。

从事实上看,一方面腐朽的洋务派始终对外国侵略者心存畏惧,总想以妥协退让,换取与列强的相安无事,事实证明外国侵略者决不会让中国真正富强,真正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另一方面,洋务派的近代化举措不是破产就是停滞,或者被外国资本收购。近代军队方面以北洋水师为例,1888年北洋水师建成后,再未增添任何船只,海军经费被挪用修了颐和园,1891年后又停购枪炮弹药,到甲午战前,北洋海军不仅在总吨位上落后于日本,且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也差,缺少快艇和速射炮,已在总体实力上与日本舰队相形见绌,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近代军事企业中,所有局厂都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而是地方政府的一个组成机构,由于封建官僚衙门的恶习搬到局厂,腐败现象在所难免,生产效率普遍低下,成本高昂,管理混乱,江南制造总局非生产性开支占绝大比重,福州船政局中“薪水工食”竟占全部经费的80%。近代民用企业,洋务派既是创办者、保护者,又是这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压抑者、限制者,如轮船招商局中,李鸿章抵制了顽固势力的攻击挑剔,在政治上加以保护,在经济上给予支援,然而洋务派又以官督之权,把持了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些还以“商人报效”为由,为清政府特殊需要服务。在封建官僚的制约之下,这些企业很难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获得自由发展和竞争的能力,因此这些企业经营二十余年,声势不小,但收效不大。

三、洋务运动主观意识上的近代化虽然停滞,但客观作用中近代化的脚步越走越快。

随着洋务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一些依附于和积极参与洋务事业的开明士大夫,日益增加了对西方资本主义近代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乃至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了解,也痛感中国的落后。他们主张不光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也要求实行某些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希望中国能够变成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这些思想形成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这些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他们目光敏锐,随着经济和形势的变化,逐渐从洋务派中蜕化出来,形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也就是早期的维新思想家或维新派,他们是新生的资产阶级代表。旧事物走向灭亡,新的事物不断从旧事物中蜕化出来,社会的发展总是这样,新生社会力量的诞生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变革,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洋务运动紧随其后的戊戌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即是证明,没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不知迟多少年才能发生。洋务运动还为中国资产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主观上虽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近代,客观上却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引领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门坎儿,走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使中国出现了由封建向近代的转轨。由于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使得这次运动以失败而终。失败是对于运动本身而言,对于整个中国的近代化来说,它功不可抹,成功推动中国历史走向近代化。

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

1、冯桂芬《采西学议》、《校

庐抗议》;

2、金耀基《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历史》,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44页;

4、张之洞《劝学篇》254页;

5、《郑观应集》上册;

6、李长莉《先觉者的悲剧》,学林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35、38、40页。

7、《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7,第17页,卷9,第34页;

8、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页。

9、《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26,第6、7页,卷27,卷149;

10、《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第8册,2700页。

11、《洋务运动》第七册;

12、《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4月第4版,125-167页,李侃等著。

13、《中国近代史教程》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二版,129-159页,郭豫明主编。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 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 遭到严重威胁。由于中国的海关大权被洋人 所控制,所以中国丝、茶以及其他商品的出 口量不断增加,但是价格却在下跌。郑观应 在《盛世危言》就指出,外国商品大肆在中 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 结构,使原本正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混乱; 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 限的空间。自然经济的解体促成了近代商品 市场的形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 一定的条件。这就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千 古未有之变局”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 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 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 办洋务,于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 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 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当时亚洲最大 的海军基地,设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

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洋务 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 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 “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 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军事方面 随着西方外国侵略势力逐渐进入我国 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在国内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处于胜负未分的关键阶 段。清朝统 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下,为解决燃眉之 急,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 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由于 当时没有意识到落后在制度上找原因,以为 只要制造坚船利炮,就可以自强御侮。因此 说,中国近代化观点的形成是从对洋枪洋炮 的认识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近代化开 始的。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 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主要 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 局、湖北枪炮局等,以及各省陆续建立的兰 州机器局、广州机器局等,共二十一处军工 厂。为了“自强、御侮”,洋务派在兴办军 用工业的同时,开始筹建近代化的海军和海 防。1866年,清在闽浙地区总督左宗堂的建 议下,创设马尾船政局,力图建立起中国近 代史上新式海军。经过筹划,光绪元年四月 (1875年5月),清廷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 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 事宜,开始了近代海军的筹建。李鸿章还先 后在旅顺口、威海卫等地布置防务,修筑炮 台、船坞,成为北洋海军的两大基地 这些军事工业由政府投资朝廷 委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考点提示 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知识清单 知识梳理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生产经验的积累。 思想准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个人因素——科学家具有科学精神。 (二)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1)主张:为了解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实验。 (2)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大大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 (4)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2、牛顿——17世纪英格兰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 (1)牛顿在其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2)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的范例。 (3)数学方面,牛顿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三)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新问题。20 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虽然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及封建专制统治,其失败的命运无法避免,但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以新式武器装备武装陆海军,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最为著名。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它仿造的毛瑟枪及自主研制的无烟火药均达世界先进水平。 其次,洋务派代表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因此洋务派大量购置西洋枪炮及军舰,训练洋枪队,以此来武装清政府军队,同时,并筹编了北洋、南洋和福建等三洋海军,这一举动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了中国军队由冷兵器过渡为热兵器时代并建立了一套初具规模的近代化军事体系,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官办,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因此洋务运动的口号由“自强”转变为“求富”,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洋务派着手于创办民用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大约创办了二十几个民用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虽然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在创办过程中由于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外国企业的冲击等原因没有成功,但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已经出现了新型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更重要的是,洋务运动在“求富”的过程中,虽然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企业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种形式也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三、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中,以“三纲五常”和“尊孔读经”将知识分子的思想紧紧束缚住,科举制度成了扼杀人才的桎梏。而洋务运动中,光绪帝下诏废止八股、停止科举,使中国教育经历了一场巨变,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代替了传统的教育制度。 在洋务运动中,为了更好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及先进技术,洋务派还设立了一批学习西方文化知识、技术的学堂,如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867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等。此外,清政府还多次选拔、派出学生赴西方留学。 洋务派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如曾留学美国的著名工程师詹天佑、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的邓世昌等。同文馆的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同文馆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刷了《万国公法》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它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它的历史作用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比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等。同时发展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还建立了淮军、湘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等一批在当时装备还算精良并做出一些抵御成绩的新式海陆军,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军事力量。 再次,洋务运动为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需要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随之也就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还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最后,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这30多年里,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新军,但由于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洋务派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中国也并没有因为一次洋务运动而变得富裕,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追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1840-1895年,起步阶段。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产生大量新的文艺作品,文学上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有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发现了甲骨文。)

【精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自己写的哦) 内容提要: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由当时的清朝末年的地主统治阶级当中的较为“开明”的洋务派所主导的一场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外减轻日益危亡的民族危机,增强自身力量,防范外国侵略者的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虽然发起这场运动的统治阶级的动机是为了利用西方先进的“利器”,即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并在不改变日益腐朽封建制度的基础上,来维护处在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的统治。诚如晚清著名思想家,散文家冯桂芬在他的《校颁庐抗议》一书中所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1)。其中 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因而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本文主要是通过辩证的逻辑思维从洋务运动所处的两个不同的时期,即前期的“自强”时期和后期的“求富”时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兴办的一些实业产业作为本文的主要行文结构来论述它们对中国近代化的一些正反两方面的一些影响,在本文的结尾浅述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够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原因。

关键词:自强军事近代化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发展军事工业等重工业为其优先发展方向的历史必然性。洋务运动发生之前,在外国的“炮舰外交”的“狂轰乱炸”之下,中国被迫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衰落大门,外国列强在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材料,劳动力,市场等生产要素的“饥渴式”欲求的内在驱动下,通过武力威逼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国家,并逐步被卷入了资本主义列强的世界市场体系当中。而由于封建制度本质上的腐败,落后和剥削性,外加上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这使得原本已经处于水火不容的中国封建制度固有的一对根本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天灾的催化下进一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中国旧式农民革命运动的最高峰就这样爆发了,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根基进一步发生了严重的动摇,面对着“内忧外患”这一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在取得慈禧太后这一大靠山的支持根据“师夷长技以制夷2)”的思想,对内达到“剿发捻3)”,对外而达到“勤远略4)”最终达到自强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做法只有通过购买外国的洋枪洋炮和学习 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体系。正 的,“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俄国是‘肘腋只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试论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摘要: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从而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这些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抵御甲午战争 一 在认识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同中日甲午战争的关系时,首先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推动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特别是进行近代海防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御日本的侵略。 清朝统治集团兴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但是,再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对清朝封建统治威胁最大的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办洋务的目的。有对内镇压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抵御外辱。洋务运动是在国内统治阶级矛盾缓解,海边防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位增强抵御外辱的力量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与其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军事自强抵御外辱还是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话,那么,从70年代中期以后,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则主要是为了遏制和防御日本的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队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是促使清政府加紧从事军事自强活动特别是大力推进近代海防海军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经过1874年日本制造的侵略我国台湾的事件和1879年日本侵吞琉球的事件促进了海军的建立。此后,北洋海军开始购造大型铁甲舰船,迅速走向成军。 洋务派创建新式海防海军的目的主要是防御日本的侵略,从1874年开展海防大讨论以来一直是很明确和一致的。建立南北洋海军都是“隐为防御日本之计”。内阁学士梅启照指出。日本“擅废琉球”,“窥伺高丽”企图进而侵我东北,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最为直接,因此“防东洋优胜防西洋”。李鸿章更明确的指出,日本实“为中国永久大患”。他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正是从防御日本侵略,拱卫京畿安全这样一个根本目的出发,并考虑到他日朝鲜“有警,或须派兵应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海防建设中,决定以北洋为重点,首先发展北洋海军,并优先更新驻防华北地区的淮军和练军的武器装备,加强其训练,同时,将防御日本队我国台湾的侵犯,作为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建设和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关键字:洋务运动,曾国藩,洋务派,保守派,资本主义 摘要: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为求“自强”、“求富”,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等,史称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这里我们要着重看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产物,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吸引了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这是1861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京城中某一处豪宅外,突然繁忙起来,一时间轿子,马匹几乎堵住了进门的路,只见一个个头戴顶戴花翎,身着深蓝补子服,颈带念珠,脚穿方头靴的人走进其中许久也不见出来。过路的人说这是曾总督的府邸。进到里面,只见人声鼎沸,这时一个人走了进来,现场突然安静了下来,他慢慢停下脚步,只说了一句“各位大人,我曾国藩明早就面见圣上,阐明此事”。就这样,一场的轰轰烈烈的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开始了! 一.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作用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二.洋务运动在近代工商业上的作用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汉阳铁厂,但因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 三.洋务运动在近代教育上的作用 1861年奕 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交通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交通近代化 班级:电信131 学号:130815134 姓名:于腾腾

摘要:通商以后,开埠城市商贸兴旺,城区规模范围扩大,人们的出行活动增多,商贸活动频繁,物资运输量、人口流动量大为增多,对运输和出行代步工具的需求大增,通商城市的交通工具率先发展起来。清末以后随着各地城市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日益普遍发展。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交通公共活动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大官僚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它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顺应了世界潮流;它是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思潮付诸实践的产物。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也都是围绕近代化而展开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30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中央以奕诉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安内”、“御外”为目的,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科学技术兴办洋务;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向工业化迈出的一大步,它加快了中国封建社会向新的社会体制转变的过程,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洋务运动引进了新的生产方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军事、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新式学堂的创办及留学生的派遣,培养了一批新式科技、外交、军事人才,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了先河;近代外交体制的构建开始了外交的近代化。尽管,最终它还是以失败结束,但它是洋务派努力地推进中国工业和国防近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是在外国侵略者的炮声中启动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它的兴起既是维护、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又有明显的“制夷”、“御侮”的战略用意。 传统交通受自然限制、等级制的出行方式 安步当车"在现代人眼中是一种健身消闲方式,而对古人来说,却只能是长途跋涉时的自我安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北京城里,公共交通的概念还鲜

洋务运动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主要的代表人物,中央的有奕,地方的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这些人物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们被称为“洋务派”。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洋务运动的历史价值何在?没有把中国改变成为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引起了对洋务运动不同评价的持续论争。洋务运动,是在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必然代替封建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是在变落后为先进、变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中发生和发展的;是在清王朝遭到太平天国革命和英法联军入侵两重压力下,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而起步的。显然,洋务运动的“起步”,是立足于向英法等列强妥协并取得其支持,尤其是军事技术的支持以把太平天国革命镇压下去这一基点上,当然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并带有买办性。但却符合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作为这一“趋势”的思想反映的要求的。无论从经济规律和反映这一规律的变革思潮主、客观两个方面看,都表明资本主义趋势是历史的潮流。但这种潮流被中外反动势力顽强地束缚着。这种情况下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触动了弦上的箭,揿动了让资本主义车流通过的绿灯的电钮。因而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洋务运动一开始,即以购买洋枪洋炮举办新式军用工业为主,以便把人民革命镇压下去。近代军用工业虽有封建

性买办性,但却是带有进步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1874年国内革命基本上被清政府镇压下去,而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沙俄在西北的侵略也在加紧进行。海防塞防均很吃紧。资本帝国主义在军事侵略的同时,经济侵略也在加强。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至于洋务派官僚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贪污腐败弱点,更成为顽固派进行攻击的炮弹和把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上述攻击,显然是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保守立场上,无疑是错误的和违反时代进步潮流的。而洋务派则满足于农民革命已被镇压下去和对外维持和局的现状,自诩为“同光中兴”的功臣,确信所从事的“求强”“求富”活动获得了成功。他们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不愿也不敢全面学习西方。从洋务派转化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便批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而不引进西方政治体制的弊病,提出向西方和日本学习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对洋务企业官督商办方式不满,提倡商办。但他们批评的方式比较委婉。洋务运动虽然创办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一战使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洋务派官员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办的企业依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任是封建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840—1912) 【阶段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 政治:(1)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反动势力的勾结。史实: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先进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殖民侵略,追求民主富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史实: 经济和阶级:工业化,市场化:列强侵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更多商品化,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阶级出现并发展。史实: 思想:民主化、科学化:中国人将救灭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史实: 生活:19世纪中期,伴随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史实: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12~1927) 【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资产 阶级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史实:(1)民族危机加深:一战爆发,与日本签《二十一条》;袁世凯北洋政府独裁卖国;思想上复古尊孔;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权益出让给日本。(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A民族资产阶级: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一系列的反北洋军阀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失败。B无产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C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经济: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1919-1926年出现萧条。 史实: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一战之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跌价竞争,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思想: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历史主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国际:一战(1914-1918);俄国十月革命(1917)。 史实:A民主共和思想、实业救国思想。B1915年新文化运动。C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D孙中山新三民主义。 社会生活的变革: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史实: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阶段(1927~1949年) 【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替、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主要有: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矛盾。 政治:(1)民族危机: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 (2)中国人民的抗争:A:1927~1936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1937~1945年,日本侵华,国共两党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中国抗战胜利意义全民族抗战是胜利根本保证。C:1945年8月~1946年6月,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重庆谈判、重庆政协,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D 1946年6月~1949年9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解放战争。 1.防御阶段:国民党全国军事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2.反攻阶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3.决战阶段:三大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4.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经济:民族工业的夏、秋、冬三季史实: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推翻三座大山。史实:萌芽: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解决领导权与农民问题。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成熟: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标志)1945年《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七大确立为指导地位。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 1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之洋务运动

学号:1111424032 浅析洋务运动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影响 学院名称: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名称:外交学 年级班别: 2011级外交一班 姓名:李国强 指导教师:欧磊 2012年6月 浅析洋务运动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影响 摘要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但最

终归于失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自强求富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注定了它的最终失败,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对封建传统观念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同时又促使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关键词洋务运动;民族工业;近代化;现代化 前言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政权定鼎于南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金陵,建立了与大清分庭抗礼的政权;又过了三年,英法联军在美国、沙俄的帮助下,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赶跑了咸丰帝,留下了暴行。清朝的统治内外交困,岌岌可危,为了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 一、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冲击 1、洋务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 念。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幸而日后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領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近现代化工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 2、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洋务派固然是在维护封建制度的框架内学习西方,这一原则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从完全排斥“西学”到决定“西学为用”,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近代的中国,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和西方国家出现巨大的反差。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新发明、新技术不断出现,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社会面貌日新月异。而中国,却正处在封建社会江河日下的阶段,政治腐朽,经济、军事落后。落后招致受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蒙受了空前的民族屈辱。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社会发展水平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竟然远远地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作业)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江苏高考)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A[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这位科学家承袭了前人的传统(培根的实验方法、笛卡尔的数学法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位科学家是牛顿,他创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的法则,故A项正确;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是20世纪初提出的量子论和相对论,B项错误;创立太阳中心说理论的是哥白尼;C项错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D项错误。] 2.(2019·洛阳联考)有人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这种看法() A.认为自然科学促进了文明进程 B.准确概括了经典力学的内涵 C.认为经典力学推动了人类文明 D.对经典力学的作用有所夸大 C[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分别从属于经济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故这种看法认为经典力学推动了人类文明,C项正确。] 3.一位科学家曾根据某一理论提出三大预言: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将向红端移动;引力场会使光线发生偏移。这一理论()

试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试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摘要: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历来是史学界争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对于它的说 法可谓是众说纷纭。本文采用一种比较新的观点,附以拙见,对洋务运动的历史 作用力图从新的时空观上加以审视,最后得出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亦即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的结论。笔者认为,洋务运动的弊端固然不 容小视,但总的来说,它还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化中国早期现代化 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而止步于19世纪末的清末“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虽然以前的历史学者也肯定了它的积极性, 但是相比之下,却更注意它的缺点和不足,以致于把1895年清军北洋舰队全军 覆没、中国战败看作是“洋务运动”完全破产的标志,贬低了它的历史作用。随着 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展开以及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笔者认为我 们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时空观上,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进 行重新阐释。以这种态度对“洋务运动”进行研究会得出一些新颖的结论。笔者认 为其中之一就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亦即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 一阶段。“‘中国近代化’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基本上是内涵相同、可以互相替换的历史概念,只不过前者顾及表述传统、突出其历史性,后者涵纳新学、注重历史与 现实的联系与贯通。”[1] “洋务运动”产生于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就决 定了“洋务派”自身的两重性。传统史家认为洋务派代表人物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是封建性、保守性十分浓厚的历史人物。笔者在此不想对这一问题做过 多的争论,只想提醒一下持这种观点的史家,他们是否注意到了当时中国特殊的 国情。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封建性特别浓厚的国家,像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 章这样的开明地主可谓是凤毛麟角。试想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兴办洋务是何等的 艰难。因此,我们不能对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期望过高。正如李时岳先生指出的:“简单的说,洋务派的历史任务就是:缩短中外的差距,引进机器生产,实现由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加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洋务派活动于中国资 本主义从无到有的时代,它的任务是实现‘有’,‘有’以后才能谈到发展,那是又一 个历史阶段的任务。所以,严格的说,历史所赋予洋务派的任务是促使中国资本 主义的‘发生’,而不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是不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呢?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事实俱在,毋庸讳言,至于完成得好还是不好,那 是另外的问题。”[2]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不得不承认英法“大炮之 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3]更抱着“灭 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4]这种镇国内、御外侮的主观意图,洋务派 开始兴办军事工业。但是,也正是军事工业的兴办,吹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号角。 综观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英国、美国等欧美强国已完成工业革命;“1805——1833年,默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实行改革”。[5]“与此同时,埃及开办了步、骑、 炮各兵种的军事学校,聘用欧洲军事教官,按欧洲方式改组、训练军队,至19 世纪30年代,埃及已经拥有了新式陆军20万,海军2万,军舰32艘”。[6]就是 中国的东临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也开始了军事工业的创办。“1855年,德川幕府先 后决定在江户汤岛制造洋式枪炮,试造洋式军舰。”“在明治维新前,这样的活动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

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 (1)文学语言的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文学观念的革命P4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