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洛克目标设置理论

洛克目标设置理论

洛克目标设置理论
洛克目标设置理论

洛克目标设置理论

内容: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本身就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

目标设置理论的要点:

1. 目标难度(goal difficulty):是指目标的挑战性和达到目标所需的努力程度,难度依赖于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目标对某人来说可能是容易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难的,这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经验。

2. 目标清晰度(goal specificity):要使目标能引导个体的努力,它必须清晰而具体,主要体现在工作任务的内容和方向、最后完成期限和应达到的绩效标准等方面。

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实现特定行为目标的自我认知,以个体对能力、经验、过去的绩效、与任务目标相关的信息等多种资源的感知作为评估基础。

4. 调节变量(variables ):影响目标设置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其他因素,如能力(制约着个体对挑战进行反应的能力)、目标承诺(是个体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反馈(告诉人们这些标准满足得怎么样,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尚有待于改进)、以及任务复杂性(对于一项简单任务来说,努力能直接导致较高的任务绩效。对于更多的复杂任务来说,努力不会直接产生明显的结果)等。

在管理中的应用:

以企业管理为例,企业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目标达成的过程,将目标设置理论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可以发挥其激励作用。企业在制定目标的时,要尽可能的使目标的执行者参与进来,以便于集思广益,使目标的设定更贴近实际,也能激发执行人员的工作热情。现代企业的管理目的之一,是让员工实现自我管理,工作做到自主自发。而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考虑执行者的自身实际情况,避免不合理的工作目标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所以说,主管人员既要帮助执行者认清目标,又要善于将大目标分解为便于实现和执行的小目标,使工作的完成分层化和分段化。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用目标设置理论进行企业管理,可以使执行者在完成目标后产生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提高工作效能,促进企业发展。

意义和启示:

1.目标设置理论的意义:a.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便于绩效考核;b.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c.能够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d. 有利于实现组织的使命和战略。

2.对管理学的启示:

第一,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可以观察并且可以测量的标准,管理者可以直接设置、调整和控制目标,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和技术。

第二,管理者在为员工设置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尽量使员工参与目标设置,了解并且认同组织目标;其次,帮助员工设立具体的、并且有相当难度的目标;最后,对目标的实现应该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和肯定,以强化和调动员工完成目标的积极性。

第三,积极做好目标的反馈。信息的反馈可以增强员工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并且使员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向,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第四,促进目标管理的实现。目标设置理论为管理中采用的目标管理技术提供了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促进了目标管理的实现。

目标设置理论研究综述

目标设置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陈桂芳 2111640085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目标设置理论的起源、基本内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提出目标设置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教育心理学 1引言 目标设置理论作为重要的激励理论之一,自1967 年目标设置理论被提出以来,大量学者进一步研究,使目标设置理论的内容日趋丰富,并广泛用于管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目标设置理论作为近年来研究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激励理论之一,也被我国学者引入到教育领域用来激发学生动机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2目标设置理论的基本内容 2.1目标设置理论的起源 目标设置理论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那时,诸多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开始对目标与行为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1923年,Tolman提出目的行为主义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目标。[1]他认为人的行为以目标为导向,周围环境中的刺激物都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1935年英国学者Mace验证了不同目标对任务绩效的影响,但他的研究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在此后的工业心理学教科书(Ryna&smtih)中引用了他的研究。 1958年,Atkinson提出通过任务难度来测量任务成功完成的概率,并且任务难度与绩效呈负相关。[2] 1967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著名的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E. A. Locke正式提出目标设置理论。[3]Locke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目标设置最初在工业和组织心理学领域,而且目标设置的有效性己经得到大量的研究支持。[4]

目标设置理论

目 标 设 置 理 论 在 新 飞 集 团 的 应 用 分 析 系别: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1142 学号:201111210229 姓名:钟倩

目标设置理论在新飞集团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标设置理论最初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目前,目标设置理论在管理学领域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目标设置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针对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类型的目标以及如何在目标与绩效之间作出合理的调整与修正,使目标影响动机,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并使人们根据目标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进而影响行为的持久性,是目标设置理论应用的关键。 关键字:目标设置理论新飞集团应用分析 一、目标设置理论的主要内容—目标机制 (一)目标通过四种机制影响绩效: 1、目标引导注意和努力指向目标行为而脱离非目标活动,这一影响同时发生在认知和行为中 2、目标有决定努力付出多少的作用,高目标比低目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3、目标影响行为的持久性。研究发现,当参与者被允许控制任务时间,困难目标延长了努力时间,然而在平衡了工作时间和努力程度之后会缩短努力时间。面对一个困难目标,个体可能会在短期内工作得更快更紧张或者在长期内工作得更慢更轻松,有研究发现,紧密的工作日程比宽松的工作日程更会导致较快的工作节奏 4、目标会通过唤醒、发现或目标任务知识和策略的使用来间接地影响行为。所有的行为都是认知和动机的结果,但目标的元素又能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 在关于目标设置的研究中可发现这样一些结论: 1、面临任务目标时,人们会自觉地使用与目标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目标设置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目标设置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目标设置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爱德温?洛克(Edwin Loche)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形成人的内驱力,指向行为,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那么,目标设置理论如何应用,才能使学校管理达到最优化呢? 1.明确作用,全员重视。在学校管理中,要让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明确目标设置的重要性。明确的目标就是一种动力,要帮助全体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目标设置理念,合理地、科学地、规范地设置目标,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内驱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2.目标匹配,适应需要。对于各级各类人员,在制定目标时,要关注明确的近期可达到的目标。学校部门设置的目标,同样也要具体、明确、适宜难度、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因为具体的目标提供了判断行为的标准,适宜难度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挑战,近期便可达到的目标不会被日常事物所干扰,这样就能使教师从目标反馈信息中获得成就感。同时,要认识到这类目标能够使教师做出目标承诺,使他们的内驱力不断强化,完成任务的努力度不断维持。当然,不同的人

员,不同的部门,目标设置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但设置所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所以在设置过程中有些方面是可以借鉴的。 3.全员参与,激发效能。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参与目标设置比被分配目标更能获得高的工作绩效。在学校管理中,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目标的设置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员工明确自己的目标在所属部门、所属组织中的目标定位,自己的目标在部门和组织目标体系中的地位,才能明白自己的目标的实现对组织目标、部门目标的最终实现所起的作用。积极参与目标的设置能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参与目标设置,使员工在自我的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和情绪反应等方面得到历练,强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使员工在面临困难目标时,能充分相信自己,勇于挑战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4.适时调整,获得满意。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会获得满意感,拥有成就感。一个目标的实现,往往会激发另一个目标的确定,甚至是更高、更难目标的确定。学校的各级各类目标既要服从于学校总的发展目标,又要服务于学校总的发展目标以及每一个子目标的实现。有时,子目标的实现无法触动层目标的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及时调整子目标的目标体系以适应为实现层目标服务的要求。例如,教导处所制定的质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目标、教研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英语:Goal-setting Theory)是一个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爱德温·洛克(Edwin A. Locke)提出的动机理论。研究发现,外来的刺激,例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压力等,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设定理论认为,工作目标的设定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表现,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能把个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的行为向特定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一个明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配合合适的反馈,可以令个人的工作表现获得更大的提升。 目标设定理论的相关研究指出,设定的目标具有以下特性时,会有较好的激励效果。 1.目标定义明确:目标的定义包括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标准,完成的时间等。 2.目标挑战性适当:设定的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其难度又不超过个人的承受范围,这样的目标可以产生激发潜力的效果,反之,太简单的任务容易让人觉得无聊,太难的工作则让人有挫折感。 3.回馈:人们不仅应有目标,更应定期地得到有关这些目标的达成状况。 目标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明确度和难度。 从明确度来看,目标内容可以是模糊的,如仅告诉被试“请你做这件事”;目标也可以是明确的,如“请在十分钟内做完这25题”。明确的目标可使人们更清楚要怎么做,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目标设定得明确,也便于评价个体的能力。很明显,模糊的目标不利于引导个体的行为和评价他的成绩。因此,目标设定得越明确越好。事实上,明确的目标本1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这是因为人们有希望了解自己行为的认知倾向。对行为目的和结果的了解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另外,目标的明确与否对绩效的变化也有影响。也就是说,完成明确目标的被试的绩效变化很小,而目标模糊的被试绩效变化则很大。这是因为模糊目标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多种可能的结果。 从难度来看,目标可以是容易的,如20分钟内做完10个题目;中等的,20分钟内做完20个题目;难的,20分钟内做完30个题目,或者是不可能完成的,如20分钟内做完100个题目。难度依赖于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目标对某人来说可能是容易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难的,这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经验。一般来说,目标的绝对难度越高,人们就越难达到它。有400多个研究发现,绩效与目标的难度水平呈线性关系。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条件就是完成任务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对目标又有高度的承诺。在这样的条件下,任务越难,绩效越好。一般认为,绩效与目标难度水平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是因为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难度来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 目标对绩效直接产生的影响,可用模型表示,见图1。

目标设置理论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

目标设置理论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 摘要:目标设置理论是管理学中研究激励方面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考察个体在工作情境中的动机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将目标设置理论引入大学生日常教育,试图探究目标设置理论对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 Abstract: The goal-setting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motivation research in management,mainl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tivation behavior and the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s in a work situ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oal-setting theory in college students' daily education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nlightenment of goal setting theory for simulating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关键词:目标设置理论;学习动机;激励 Key words: goal-setting theory;learning motivation;motivate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8-0153-02 0 引言 目标设置理论主要考察个体在工作情境中的动机行为和绩

目标设定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第三章目標設定理論的概念與應用 一、前言 當我們在從事一件事情時,在心理可能會有一些構想和處理步驟,或者可以說是心中的圖案,它是我們行動的指引也是努力的方向,也預期了可能達到的程度,其實這就是一種目標設定(g o a l-s e t t i n g)。在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上多數的教師與教練都會同意動機的引起與持續是影響學習效果相當重要的一環,而目標設定即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技術,適當地應用目標設定的方法,可以引起學者的動機,增加努力的程度,亦可維持學習與訓練的效果。目標設定在工業和組織心理學的領域中,已廣泛被應用於實際的研究與管理上。從許多的研究中可以知道目標設定對於工作表現與自我概念的增進,早已獲得正面的肯定與評價,而且透過正確而適當的目標設定,可以增進16%的工作表現(l o c k e e t a l.,1981)。此外L o c k e(1985)在目標設定於運動上的應用一文中亦將其結論歸納成下列五點:(一)明確困難的目標比容易簡單的目標有較好的表現;(二)短期目標可視為達成長程目標的一種方法;(三)目標影響表現是基於努力、持續力、注意力的方向與工作策略的發展;(四)過程中回饋的提供是必須的;(五)目標必須被接受才能影響表現。 目標設定除了可增進運動表現外,另一重要影響就是目標本身是一種誘因,它會引起動機、持續努力及增強行為,並將注意力和行動投入在整個過程中。

二、目標設定的概念 目標設定理論認為明確而困難的目標,將會比簡單目標、無目標或模糊目標有較好工作表現(L o c k e t a l., 1981; L o c k e &L a t h a m,1985,1990)。目標難度是指目標可能達到的機率(p r o b a b i l i t y o f g o a l c a n b e r e a c h e d),也可以說是在一個工作上達到特定熟練的標準(L o c k e e t a l.,1989)。如網球第一次發球必須達到60%的進球率(達到目標的機率),明確目標是一種量化的程度,確實指出什麼必須被完成。由上述可知目標難度與目標明確性是相對的概念,意即有目標難度時必定明確的目標,而有明確目標時,卻未必是有難度的目標。L o c k e 與L a t h a m(1991)的研究中歸納出明確而困難的目標與工作表現間,有三點穩定而一致的發現: 1、當個體有足夠的能力與高承諾時,愈困難的目標會有越 好的工作表現。 2、明確而具有挑戰性的目標,會比模糊目標或是沒有目標 產生較高水準的表現。 3、明確的目標在表現上會比模糊目標有較穩定一致的表 現。 由上述可以了解到運動員在參與運動訓練與運動競賽的過程中,必須要設定適當的目標,藉以提升訓練的績效,並維持個體繼續參與運動的動機。 三、目標設定的性質與屬性 所謂的目標是指一個行動目的(a i m),通常我們都會把目標定義為個體企圖要達到或完成的行為。而在體育教學或運動訓練上,大都將目標視為在某一工作(t a s k)上達到特定熟練的標

洛克政治思想述评

浅论洛克的政治思想 汪蒙 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生学号:200802080718 摘要约翰·洛克是17 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唯物主义经验论集大成者。约翰·洛克的社会政治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自然说、社会契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权分立说”。当然他的政治思想也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关键词洛克政治思想社会契约说三权分立说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我国哲学史界己被广泛研究。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对洛克的认识论研究的较多,而对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研究的文章极少。研究洛克的政治思想对于研究近代社会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全面了解洛克的哲学思想将有很大益处。 首先洛克政治思想的形成,同他的家庭、教育以及革命时期他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活动是分不开的。 一 洛克出身于一个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小土地所有者,做过律师,是一个清教徒。在英国革命期间,他的父亲站在议会一边,参加了克伦威尔的革命军队。1652年,洛克进了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学院,该院的院长箱副校长约翰·欧文(John Ow en)也是一个清教徒。当时主持牛津大学的都是些独立派的人物,他们是英国最早主张宗教宽容的。洛克所受的家庭煎陶和教育影响,都是当时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1666年洛克结识了艾斯单勋爵( Lord Ashley),亦即后来的谢弗兹伯单伯爵(Earl of Shaftesbury)。他1667年就做艾斯单的秘书,在这个伯爵家单住过15年之久,关系很深,谢弗兹伯里伯爵做辉格党的领袖时,他们也时常交换对于政治问题的意见,这对洛克的影响很大。 洛克经历了1640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当时资本主义才初步发展,封建统治和宗教势力比较强,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然而资产阶级要革命,又害怕人民群众。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不是同广大人

第二章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

第二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由______________引起的,它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起点。 2.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__________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_____________。 3.成就目标定向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所追求的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是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5.______________是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6.追求学习目标的个体认为________是可以培养、发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能力。 7.研究通常认为____________是适应性的,它与一系列积极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中介变量以及积极的结果联系在一起,而__________则是非适应性的,它与一些消极的结果相联系。 8.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由父母、同学、老师所组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促使个体采取某目标定向的主要原因。 9.具体、明确、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是可以用________和可用________的目标,即可以用次数、米数、秒数等可测定的量来确定的数字目标。 10.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结合最理想的是使用“_______”目标设置。 11.技术动作完成目标是指____________,如在网球发球向前挥拍时,要伸直手臂。 12.结果目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比赛中要击败对手。 二、单选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理论属于_____________理论。() A 动机理论 B 归因理论 C 本能理论 D 认知理论 2.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能力的目标定向是属于_______。()

洛克教育思想

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启示 姓名:白玉超 学号:2012211110

邢台学院教育科学教科部作业纸 班级:12级教育学姓名;白玉超学号:2012211110 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启示 摘要: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洛克。教育学集大成者,主张绅士教育,提出体育、智育、德育三体系的教育思想;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创作了《教育漫话》,并且其中的教育思想适应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发展需求,促进当时英国教育的发展;同时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意义深远,尤其是对我国的德育、智育、体育及其他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洛克,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教育启示。 约翰·洛克(J·Locke,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政治家、教育家。其生活时代,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正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其政治上支持资产阶级、哲学思想上受到培根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影响,这两方面决定了其教育思想为英国资本主义现实服务,系统地提出了绅士教育,为资产阶级发展提供教育上的保障。 一、《教育漫话》 (一)教育的作用 “我敢说,平常的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没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去教育的不同。”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形成中的巨大作用,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可以促进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个人作用体现于教育对每个人幸福、事业、前途的影响。 (二)教育的目的 主要体现为绅士教育的目的论:将贵族子弟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 (三)教育的途径 就英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洛克认为教育正面作用的发挥场所不在被恶习熏染的学校,主张绅士的培养决不能通过学校教育,而只能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进行,倡导家长及优秀导师师对儿童进行适应其个性的指导,发展其个性,塑造人格,促进其以后的发展。“导师较之学校里的任何人必定更能使他的儿子举止优雅,思想刚毅,同时又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合适的,而且学习也更容易,成熟也更迅速。”积极肯定家庭教育对绅士培养的重要作用。 (四)意义及影响 《教育漫话》一书,集中体现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是在概括并总结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英国业已形成的绅士教育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较之

洛克目标设置理论

洛克目标设置理论 内容: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本身就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 目标设置理论的要点: 1. 目标难度(goal difficulty):是指目标的挑战性和达到目标所需的努力程度,难度依赖于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目标对某人来说可能是容易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难的,这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经验。 2. 目标清晰度(goal specificity):要使目标能引导个体的努力,它必须清晰而具体,主要体现在工作任务的内容和方向、最后完成期限和应达到的绩效标准等方面。 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实现特定行为目标的自我认知,以个体对能力、经验、过去的绩效、与任务目标相关的信息等多种资源的感知作为评估基础。 4. 调节变量(variables ):影响目标设置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其他因素,如能力(制约着个体对挑战进行反应的能力)、目标承诺(是个体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反馈(告诉人们这些标准满足得怎么样,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尚有待于改进)、以及任务复杂性(对于一项简单任务来说,努力能直接导致较高的任务绩效。对于更多的复杂任务来说,努力不会直接产生明显的结果)等。 在管理中的应用: 以企业管理为例,企业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目标达成的过程,将目标设置理论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可以发挥其激励作用。企业在制定目标的时,要尽可能的使目标的执行者参与进来,以便于集思广益,使目标的设定更贴近实际,也能激发执行人员的工作热情。现代企业的管理目的之一,是让员工实现自我管理,工作做到自主自发。而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考虑执行者的自身实际情况,避免不合理的工作目标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所以说,主管人员既要帮助执行者认清目标,又要善于将大目标分解为便于实现和执行的小目标,使工作的完成分层化和分段化。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用目标设置理论进行企业管理,可以使执行者在完成目标后产生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提高工作效能,促进企业发展。 意义和启示: 1.目标设置理论的意义:a.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便于绩效考核;b.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c.能够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d. 有利于实现组织的使命和战略。 2.对管理学的启示: 第一,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可以观察并且可以测量的标准,管理者可以直接设置、调整和控制目标,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和技术。 第二,管理者在为员工设置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尽量使员工参与目标设置,了解并且认同组织目标;其次,帮助员工设立具体的、并且有相当难度的目标;最后,对目标的实现应该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和肯定,以强化和调动员工完成目标的积极性。 第三,积极做好目标的反馈。信息的反馈可以增强员工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并且使员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向,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第四,促进目标管理的实现。目标设置理论为管理中采用的目标管理技术提供了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促进了目标管理的实现。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 (Goal-Setting Theory)·1960年代洛克(Edwin Locke)所提出。·认为挑战性的目标是激励的来源,因此特定的目标会增进绩效;困难的目标被接受时,会比容易的目标获得更佳的绩效。 美国心理学家洛克(E.A.Locke)于1967 年最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他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 目标设定理论提出,目标是一个人试图完成的行动的目的。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的动机,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想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对人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重视并尽可能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发动机的重要过程。 目标设定理论预测当目标困难增加是一个人的工作业绩会提高,直到到达业绩的顶峰,而对困难目标缺乏认同感的个体,企业业绩降低或者很差。 目标设置理论(Lock & Latham, 1990) 1,目标要有一定难度,但又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2,目标要具体明确(例如,对于写一篇文章来说,完成70%要比仅仅试着做做要好得多)。 3,必须全力以赴,努力达成目标。如果将你的目标告诉一两个亲近的朋友,那么,就会有助于你坚守诺言。 4,短期或中期目标要比长期目标可能更有效。比如,下一星期学完某一章节,可能比两年内拿一个学位的目标好很多。 5,要有定期反馈,或者说,需要了解自己向着预定目标前进了多少。 6,应当对目标达成给予奖励,用它作为将来设定更高目标的基础。 7,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任何失败的原因都要抱现实的态度。人们有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而不是内部因素(如没有努力工作)的倾向。只有诚实对待自己,将来成功的机会才能显著提高。 目标设定理论简介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 )和休斯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于是,在一系列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 ),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

目标设定理论的开发历程及心得

目标设定理论的开发历程及心得 1、理论提出和发展 目标设定理论的提出是埃德温·洛克,他大学期间主修的心理学,其动机 领域的老师戴维·麦克利兰教授的课程引起了洛克对人类动机课题的兴趣,洛克的本科导师Richard Herrnstein建议他通过研究产业心理学,把心理学 和商业结合起来,当时洛克还没有听过这个领域。听取了导师的建议,1960 年洛克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他读到Art Ryan和Pat Smith的《工业 心理学原理》,书中有一份C.A.Mace在英国做的研究报告,报告研究的是 目标设定,但当时C.A.Mace没有做任何统计分析,但其中关于具体目标 与“尽力而为”目标的对比引起了洛克的兴趣。在那个时期心理学领域的 主流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控制的,不涉及以上,意识是科学王国领域以外的学科,到了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主导理论— —行为主义崩溃了,洛克一开始就认为行为主义是错误的,受到Ayn Rand 的客观主义哲学的影响,洛克以目标设定为研究课题做博士论文,他确信 研究有意识的目标是科学的,并想看看是否可以借助统计分析来证明目标 设定的有效性,其结果得到了证实。毕业以后洛克在美国研究学会工作,当时他并不知道该如何建立一个理论,但是他意识到一个理论的构建不能 把“自我”放在现实之上,他认为构建理论应该遵循“事实第一”的原则, 事实就是事实,不论人们喜欢与否,所以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自己 的观点,并接受大家的批评,但是由于数据不够充分,对于他的研究一些 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可能只是一个实验室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够反映 现实世界一般性的现象,这时另一个学者加里·莱瑟姆,他的研究为洛克 的研究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1968年他参加了美国纸浆协会一个开发提 高美国南部纸浆工人生产效率的方法,他收集到的数据显示,目标设定是 区分高绩效纸浆生产商和低绩效纸浆生产商的关键行为,但是他并没有注 意到这一结论的重要性,到后来他读到一系列实验文摘表明,相对于一个 被要求尽力而为的人一个树立了具体高目标的人在执行实验任务时表现 较好,这一发现才引起他的注意,虽然他没有像洛克一样受到Ayn Rand 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认为事实来于严格的方法论学科和允许推广的实证检

洛克的早期教育思想及启示

洛克的早期教育思想及启示 摘要:唯物主义经验论是洛克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洛克反对天赋观念,在教育观上明确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绅士教育理论是从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出发,旨在培养资产阶级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资产阶级要求政治平等、教育民主提供了理论依据。洛克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绅士教育目标,塑造了传统英国人的全部性格。用其思想来省视当今中国的教育,我们仍可以得到莫大的启示。 关键词: 洛克教育思想中国教育道德养成启示 一、洛克简介及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所生活的年代,英国发生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正式在英国得到确立。洛克在政治上拥护由大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政体,哲学观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教育思想受蒙田、弥尔顿等人的实利主义思想影响,要求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系统地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洛克的教育思想正是其哲学和政治学思想的合理延伸。他反对天赋观念,在教育观上明确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他说,把儿童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在他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中,他把未成人的道德养成教育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提出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其他教育都是围绕着未成人道德养成教育这个核心并为之服务。 第一、道德养成教育要及早实施。洛克认为早期的道德养成教育对形成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形成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对儿童

的道德养成教育宜早不宜迟,这对儿童积极性格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洛克非常注重道德习惯的培养,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这一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了《教育漫话》的通篇。不仅仅是指儿童的行为习惯,还包括他们的性格习惯、道德习惯及知识与技能习惯。洛克认为那种严厉的教训与惩罚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收效甚微,远不及习惯的力量,因此他说到“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这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作用了。”教育者只要按照儿童的天资与禀赋,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逐渐学会自律,那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也就容易得多,儿童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这对他们以后一生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 第三、充分利用榜样的教育力量。洛克认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从模仿得来的所以,榜样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榜样比任何事物都更能温和而深刻地渗入人们的内心。洛克特别强调师、长的榜样作用,要求父母和导师应该以身作则,加倍注惫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万万不可忽视自身的榜样作用。他提出:“导师的行动千万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训,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变坏。”儿童尚处于习得阶段,最容易受到周围人尤其是父母、教师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其效果却是惊人的。我们一定要注惫榜样的影响力,努力为儿童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以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四、对儿童的道德养成教育应宽严适时、得当。洛克主张对儿童采取宽严相济、奖惩结合的教育方式,反对那种棍棒式的惩罚,当然也不主张过分的奖励甚至是溺爱。洛克认为,只是一味的棍棒惩罚,会使儿童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可能虽然表面上服从,但内心可能会留下阴影或者

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评述

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评述 ——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收获和体会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妥协的产儿,西方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基人,古典自然法学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政府论》下篇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洛克阐述了他的自然权利学说,其核心是论证资产阶级的追求无限财产的无限权利,自然权利思想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理论渊源于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尤其是斯多葛学派。洛克认为人的权利在自然状态中是存在的,是先于国家和政府产生的,他以“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衍生出关于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理论,探索摆脱“自然状态”从而进入政治社会的原因、途径、方式以及设计政治社会的结构。 洛克从性善论出发,把自然状态描绘为一个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说:“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然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的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人身,而无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和听命于任何人的意见。”(1)洛克还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平等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利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利。”(2)洛克还说自然状态不是放任状态,而是有规则可循的状态,自然法调整和处理人们的关系和财产。由此可知,洛克所说的自然状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平等、博爱和完备的自由。 洛克在分析自然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人享有的自然权利。自然权利源于拉丁文 jus nafural,中文习惯译为天赋人权,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文艺复兴以来,“自然权利”是西方政治和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论题。洛克在《政府论》中对“自然权利”作了个人界定:“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或财产。”美国《独立宣言》对“自然权利”作了这样解释:“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有从他们‘造物主’那边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自然权利最古典的四种权利即:生命、健康、财产、自由权。 生命权。洛克强调了生命权和生存权。他说:“人类一出生即享有生存权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