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选择题2分*20 多选题2分*5 名词解释3分*4 简答题5分*4 论述题9分*2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城市生态系统以帕克、伯吉斯和麦肯齐为代表人物的芝加哥学派开创了城市社会学的先河

2.城市社会问题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犯罪率上升;涂尔干开创了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的先河

3.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区域逐渐演化为城市区域的过程

4.城市生活方式研究重点:城市生活方式的起源、形成与变迁、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与辐射

5.城市社会关系是指在城市生活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各种群体生活的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对城市发展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对城市发展史的研究;二是对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

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共同研究领域

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

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社会的基本范畴,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居民、城市社会组织、城市社区、城市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方面的研究。

5.城市化研究:城市化是当前世界的一种普通趋势和潮流;

6.城市文化研究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所在,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标志;

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人口问题、住宅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犯罪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性别问题等等。

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代表人物主要有滕尼斯、涂尔干、西美尔、韦伯等

1)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了代表作《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法国社会学家涂

尔干1893年《社会分工论》,分别以“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来描述农村和城市的特征;西美尔着重研究城市的社会心理,从分析城市生活入手揭示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以及导致这些差别的原因;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研究了欧洲、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城市史,《论城市》,提出“完全的城市社区”的定义,主张全面具体的研究城市。(滕尼斯、涂尔干、韦伯:社会结构;西美尔:社会心理)

2)城市社会学创立: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罗伯特·帕克:第一次指出可以把城市看做“一种有机体”和“一种心理物理过程”,提出借鉴人类学方法研究当代城市生活,帕克阐明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指导纲领,即通过对城市具体组织、各种职业和城市文化来研究城市生活。

伯吉斯:揭示了城市内部空间的“同心圆”假说,并启发后来的研究;

麦肯齐:在帕克创立的人类生态学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城市社会变迁的各种过程,提出“生态过程论”;

沃斯:分析总结了以前城市社会学家的理论和观点,研究了社会学家积累的大量描述城市现象的材料,建构了系统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芝加哥学派吧人类对城市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了学科化的水平,经过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理

论的发展,城市社会学理论基本完成了其创立阶段。

第二章

1、以城市为中心形成城市国家和以城市为单元结成政治性同盟,构成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2、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特点:1).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2).城市的行政职能突出;3).城市体系完整,城市功能分化;4).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以封建统治为依托。

东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比较:1).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2).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西欧城市多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3).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城市内部矛盾表现为封建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者之间的矛盾。西欧城市市民运动是城市居民向封建领主进行政治斗争的主要方; 4.城乡关系不同。如果说欧洲中世纪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那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则是对农村的强取豪夺。中国城市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3、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工业化开创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化带动城市发展,它不仅使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而且使城市的地位、作用、性质和功能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城市发展进入城市化阶段。1).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2).城市分布的区域范围扩张;3).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4).城市的发展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集中和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加剧了城乡对立和贫富分化。

4、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1).工业化城市与传统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2).城市发展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3).城市发展不平衡;4).城市畸形发展。

第三章

1、欧洲社会学诞生的背景:18世纪末法国的政治革命和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与民主政治是现代城市的核心制度,现代社会学的兴起源于近代城市化运动,在此意义上,社会学理论以城市研究为主要向度。

2、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将人类社会抽象为两种互相对立的类型:以农村为代表的隶属社会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他把前者看成是活生生的有机体,后者则是一种机械的组合,前者比后者更有人情味,指出后者取代前者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3、涂尔干: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沿用了滕尼斯通过建立理想模型研究城市社会的方法,创立了一种互相对立的聚居类型:以农业社会为代表的机械团结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有机团结。看到了现代城市因分工而具有的内在有机性,他相信新工业秩序将会取代早先的生活方式。

4、西美尔:都市与现代性:第一个学科史意义上的城市社会理论家,他从最具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展开现代性分析,开创了都市文化、心理和都市人格的研究。对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研究影响巨大。

5、韦伯:城市共同体:提出建立一种“理想类型”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东西方历史,提出了“城市共同体”的理想类型;完全城市共同体应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自治的功能。

东西方城市在完全城市共同体的特征的差异:1)等方程式没有像西方城市那样有一套特殊的、适用于市民的实体法和诉讼法,也没有市民自律性任命的法庭;2)东方城市基本上没有自律性的行政,即东方城市在行政上从属于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城市的权力是分散

的;3)东方城市的社会组织是以亲属、氏族等为基础的,西方城市的社会组织则以个人为基础;4)东方的城市居民没有具备类似西方古代与中古城市的市民权和法人性格;5)东方城市居民对当地行政事务的自律权力及参与程度远不及西方城市;6)东方城市不存在勒斯西方可以代表市民的共同体,真正意义的城市市民几乎不存在。

帕克:创立了“人类生态学”,帕克认为,城市分析包括三个向度:生物的、空间的和文化的。首先,城市分析是一个生物的过程,把城市看成一个有机体,城市过程如同生物为生存而适应或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生态过程的核心是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其次,城市分析是一个空间改变和重组的过程。最后,城市分析也是一个文化的过程。

伯吉斯: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伯吉斯的主要贡献是对社会发展和现代城市的空间扩张的内在关系作了开创性的分析。

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城市性。沃思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政治经济学的其他代表人物: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列斐伏尔认为只关注“资本初级循环”,即通过工业投资而使资本增值的过程来分析城市过程是不够的,还有一种“资本的次级循环”,即房地产投资,也就是通过土地及土地上建筑物的买卖而使资本流动的过程。重视房地产资本投资。

列斐伏尔确信在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中,国家政治权利主导一切。“中心地区主宰边缘地区,并把局部地区与全球联接在一起,在这方面,权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卡斯特:集体消费与城市过程集体消费指的是通常由国家集体性提供的服务形式,如大众住房、交通、医疗设施等。提供这种服务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政治动员,因为它会引发旨在通过集体消费的现存模式进行抗议来改善都市条件的都市社会运动、抗议团体等。

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方法的渊源西美尔由都市入手讨论现代性;沃思由城市性入手讨论现代文化,城市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异质性导致了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

新城市主义: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新城市主义是城市建设与规划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也被称为新传统主义。它对城市空间的兴趣在于尝试重新塑造城市和郊区形态,以创造人们能与其邻居互动的场所,享受公共空间,除了驱车外出,也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去上班、上学和购物。

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城市环境的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1.尺度要小,所有的场所都可步行抵达,社区的人们彼此容易认识;2.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3.街区的格局应该是混合型的,以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4.居住与工作机会应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与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5.要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6.要有鲜明特色的街区建筑等。

第四章

城市的区位优势有(P73):1.交通的便利程度;2.经济腹地;3.沿海通商条件;4.原料产地;

5.接近发达的城市。

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P78):1.同心圆模型(美·伯吉斯提出) 2.扇形模型(美·霍伊特提出)3.多核心模型(美·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 4.城市域模型(美·万斯提出)城市的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城市的地域结构是由于城市的职能分化带动形态分化造成的。

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新发展:

1.增长极理论法·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法·地理经济学家鲍德维尔移植到地理领域,应用到空间结构关系研究中,认为增长极是位于都市内的正在不断扩大的一组产业,它通过自身

对周边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2.发展轴理论德·经济史学家沃纳·松巴特提出,中心内容是,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建立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力的投资环境,使产品和人口向交通线聚集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发展轴”。

3.都市带理论法·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都市带是指由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它是在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集聚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着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应。

4.成长三角理论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提出,成长三角区是指几个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国家的部分地区组成的小范围的经济合作形式,它依靠各国为这一地区提供的特殊政策,充分发挥经济上的互补性和地域上的便利,建立起以吸引外资、扩展对外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的,包括生产、贸易、旅游、科技、交通运输、能源环保、通讯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在内的综合性经济区。

第五章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是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要素(P95):1.人口;2.组织;3.环境;4.技术。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非自律的生态系统;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4.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产功能;2.消费功能;3.还原再生功能;4.服务功能。

城市生态危机是指城市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压力,使人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生态系统失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短缺、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P99)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的一种发展,是21世纪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1984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美·布朗)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的一场深刻革命,它把眼前利益与长久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一国利益与全球利益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利用与建设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统一起来;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的关系统一起来。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P108):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4.完善的绿化系统;5.高度的社会文明与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P109):1.控制城市人口;2.合理规划城市;3.调整产业结构;4.调整资源利用效率;5.培养生态意识。

第六章

城市人口结构特点表现:1.大中城市人口增长迅速;2.城市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两极分化趋势加强;3.城市老龄化问题严重;4.城市人口流动加速,剩余劳动力增加。

家庭结构分类(P115):1.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2.主干家庭:即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比如由父、母、子、媳所组成的家庭。3.联合家庭:即由父母和两对或两对以上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4.其他家庭:以上3种类型以外的家庭,例如单身家庭、单身户等。

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

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分属的劳动集体或工作单位的构成模式,它体现着社会结构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

社会组织的特征:1.特定的组织目标;2.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3.章程;4.制度化的组织结构。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转型期的城市社会分层的特点:1.城市社会分层的层次非常丰富;2.社会阶层结构发展失衡;

3.各阶层发展紧张;

4.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越来越活跃。

我国城市社会分层的趋势(P127):群体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阶层差距日益扩大。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

社会流动可划分为三种类型(P128):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2.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城市社会流动的消极影响:1.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2.加重了城市的负担;3.增加了交通压力;4.流动人口构成复杂,给城市治安管理带来压力;5.给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难题。

第七章

城市化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四个方面:1.人口集中;2.地域转化;3.产业转型;

4.生活方式改革。

城市化的前提(P137):1.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第一前提;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城市化的第二个前提。

城市化的类型:1.集中型城市化与扩散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自力型城市化与他力型城市化;4.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5.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1.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前提是发达的商品经济;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3.发达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4.发达国家城市化都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受殖民主义影响大,形成明显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经济动力不足;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集中型城市化阶段;

4.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城市化压力大。

城市化的动力(P146):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3.经济发展与城市化;4.人口增长与城市化;5.科学技术与城市化。

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活动功能的地域综合体的过程。

卫星城是分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城市分散主义理论的产物。当城市人口达到特大城市规模时,便在远郊区产生诸多中小城镇,这些小城镇承担着分散和吸纳特大城市人口的任务。它们在职能上与特大城市相联系,在地域上环绕着特大城市,故称之为卫星城。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特殊的城市化过程(P155、156):反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就业人口中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上升较慢,而城市人口却高速增长,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虚假城市化的现象)

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2.体制特点——城乡双重性;3.结构特点——不协调性;4.进程特点——波浪型;5.水平特点——滞后型。

第八章

城市文化的特征(P167):1.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集聚性;2.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3. .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辐射性;4. .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

就文化的层次性而言,城市文化可划分为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层是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城市文化的基础;制度层是最权威的因素,它规定着城市文化的整体性质;精神层尤其是观念层则是整个城市文化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它代表着广大城市的社会成员所自觉认同的城市文化精神,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所在。

就文化的组成单位而言,城市文化可分为文化特质、文化丛和文化模式。城市文化特质是指组成城市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城市文化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城市文化特质。城市文化模式是指城市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和结构往往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的功能:1.城市文化具有社会规范的功能;2.城市文化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3.城市文化具有社会化的功能;4.城市文化具有娱乐休闲的功能。

城市文化传播的理解:首先,从文化传播的方向来看,城市文化传播是城市文化的互动。其次,从文化传播的主体看,城市文化传播须以城市社会成员为主体。再次,从文化传播的途径来看,城市文化传播是在城市社会成员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最后,从文化传播的形式看,城市文化传播是城市文化的一种流动现象。

城市文化冲突的特点:1.城市文化冲突具有普遍性;2.城市文化冲突具有时代性;3.城市文化冲突具有民族性;4.城市文化冲突具有区域性。

城市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1.城市文化分化;2.城市文化整合;3.城市文化适应。

城市文化变迁的类型:1.根据文化变迁的动力,可以将城市文化变迁分为自愿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2.根据文化变迁的维度,可以将城市文化变迁分为渐进式变迁和突发式变迁;3.根据文化变迁的方向,可以将城市文化变迁分为进步式变迁和倒退式变迁;4.根据文化变迁主体的作用,可以将城市文化变迁分为有计划的变迁和无计划的变迁;5.根据文化变迁的层次,可以将城市文化变迁分为物质层面的变迁、制度层面的变迁和观念层面的变迁。

第九章

城市社会问题的类型:一类是伴随着城市出现而产生的固定的城市社会问题,如住宅、交通、环境、就业等问题。另一类是随着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新的城市社会问题,如流动人口问题、社会风气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等。

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P195):1.速度快、规模大;2.高龄化速度快;3.抚养比逐步上升;

4.劳动人口老化程度日益明显。

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的影响:1.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年龄结构出现老化趋势;2.家庭与社会负担增加;3.国民收入分配受到影响;4.社会需求发生变化。

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对策:1.增强经济的承受能力;2.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4.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5.充分发挥老龄人口“余热”,使之“”老有所为。

城市就业问题影响的表现方面(P202):1.人口问题与就业;2.生产发展与就业;3.经济结构与就业;4.教育发展与就业;5.劳动就业体制与就业。

第十章

从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看,可分为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与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注意力集中在产量、数量的增加,产业、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忽视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内涵集约型发展则强调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未来城市设想(P228):1.生态经济城市;2.世界城市;3.创新城市;4.数字城市;5.地下城市;6.海上城市和海底城市。

第十一章

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的《明天,和平改革之路》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花园城市”的规划设想和结构模式。

《雅典宪章》、《华沙宣言》(P240、241)

第十二章

城市管理的一般原则:1.系统原则;2.控制原则;3.整体优化原则;4.封闭原则;5.激励原则。城市管理的特殊原则:1.社会公益性原则;2.综合效益原则;3.因市制宜原则;4.集中统一原则;5.效能原则。

城市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P261)、咨询方法、教育方法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整理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 课题 讲授 社会实践 绪论 3 3 社会 4 4 社区 4 4 四 人的社会化 4 4 五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 4 六

社会制度 4 七 社会结构 3 3 八 社会行动 4 4 九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3 3 十 社会问题 3 2 5 社会控制 3 3 十二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 4 总计 45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_章绪论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 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 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 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重点:社会群体的概念、家庭的社会功能、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及其构成和分类。 难点: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过程。 第六章社会制度 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以及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认识社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及社会制度的变迁。 重点: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构成、功能。 难点: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 第七章社会结构 了解社会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初步认识各种社会分层理论;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调查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制度化安排与变迁。 重点:社会结构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难点: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八章社会行动 了解社会行动的定义、类型及模式;了解和认识社会行动方式、特别是集体行为的原因、过 程、类型和—?般特征。 重点:社会行动的概念、类型、方式;集体行为。 难点:社会行动研究。 第九章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认识社会发展的要素、类型及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模式和演进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社会发展的要素及类型与理论模式、中国现代化研究。 难点:中国现代化演进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社会问题 了解社会问题的涌义、特征和类型;了解各类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和认识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城市社会学》-理论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各章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包括主要知识点和难点): 第1章绪论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城市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是:城市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市社会结构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等城市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为更好认识城市社会,建设和谐的城市社会服务。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个人的基本属性、个人的社会化、家庭的概念、家庭的起源及其演变、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发展趋势、初级群体的概念、初级群体的形成、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作用、社会网络、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类型、社会群体成员互动、城市人、邻里、工作群体、单位制、城市弱势群体、社会组织的含义及要素、社会组织的分类、社会组织的结构、社会组织管理系统、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社区与城市、城市社区。 难点是:社会组织的结构、社会组织管理系统、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 第3章城市社会问题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社会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特征的认识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社会问题的含义、城市社会问题的特点、城市化问题、城市化及其趋势、中国城市化内涵、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与贫民窟城市化、大城市病、城市蔓延、城市就业问题、城市就业问题的成因、失业的社会效应、城市农民工与非正规就业、城市贫困问题、反贫困斗争、城市住房问题、城市住房短缺的成因、住房问题的社会影响、低成本住房供给。 难点是:失业的社会效应、城市住房短缺的成因。 第4章城市社会学流派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了解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对分析城市社会现象的必要性。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交换论、社会互动理论、本土方法论、人类生态学派、帕克的人类生态学、牟健时的生态过程论、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现代人类生态学派、当代人类生态学派、人类生态学派的发展演进、马克思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制度价值、韦伯学派、韦伯学派的基本概念、城市经理学说、住房阶级研究、消费社会学学派、消费社会学的兴起、消费的概念和属性、消费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当代消费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消费的城市空间、城市性理论、城市性的概念、关于城市性的早期研究、作为城市生活方式的城市性、关于城市性的不同解释、新城市主义、社会网络研究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观点、社会网络研究的主要理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城市社区社会网络研究、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女性主义及其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女性主义理论的分化、女性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的特点、后福特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后福特主义城市及其特征。 难点是:帕克的人类生态学、牟健时的生态过程论、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 第5章城市社会分层与流动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城市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为更好认识城市社会,建设和谐的城市社会服务。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知识分享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 版)

城市社会学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 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 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 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 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 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 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 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 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_2010级社工专业必修课_ 理论学时:__34_ 实践学时:___2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开课的意义 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3)目的与任务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3、课程简表: 二、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社会学》考试题题库

一、多选题 1(20分) 孔德认为影响人类社会向实证社会前进的因素包括:A) 死亡 B) 人口 C) 气候 D) 道德价值 E) 民族性 参考答案:A B C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2(20分)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是由哪些主题建构起来的? A) 空间的生产 B) 对城市的权利 C) 集体消费 D) 都市社会运动 E) 同心圆 参考答案:A B C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3(20分) 城市实地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问询法 D) 跟踪法 E) 参与法 参考答案:A B C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一、多选题 1(10分) 在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是一个包容甚广的概念,它与中国的“社会保障”的外延有本质不同。 A) 错误 B) 基本相同 参考答案: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2(10分) 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民政福利和职工福利两大部分的内容。 A) 错误 B) 解放初期 参考答案: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3(10分) 民政福利是传统福利制度的核心内容。 A) 错误 B) 职工福利

参考答案: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4(10分) 所有的儿童福利服务都是应该是免费的,这是国家最应该投资的领域。 A) 正确 参考答案: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一、多选题 1(10分) 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 A) 精神文化要素 B) 语言和符号要素 C) 规范体系要素 D) 社会关系和组织要素 E) 物质产品要素 参考答案:A B C D E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2(10分) 城市文化的结构的要素主要包括: A) 空间特征 B) 时间维度 C) 制度与规章 D)

城市社会学第3阶段测试题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城市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体现了城市社会问题的() A、普通性 B、特殊性 C、爆发性 D、复合性 2、在城市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中,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体现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协调性原则 C、特殊性原则 D、互动性原则 3、下列关于城市流动人口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数量大 B、从事经济活动为主 C、短期停留 D、增长速度快 4、工人不愿意结构现有的报酬或劳动条件,自愿放弃失业,是()。 A、自愿性失业 B、非自愿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非结构性失业 5、劳动者暂时退出工作岗位,等待新的就业机会,反映的是()。 A、隐性就业问题 B、结构性就业问题 C、间断劳动就业问题 D、显性就业问题 6、功能主义者看来,贫困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 B、利益争夺 C、社会快速变迁的结果 D、失业 7、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应有利于进行国内各地区的对比,反映的是指标编制的()。 A、主体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8、下列关于城市发展模式描述错误的是()。 A、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模式 B、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C、城市发展模式各国有统一的模式 D、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 9、从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看,城市发展模式可分为() A、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与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 B、“外溢”式发展模式与“跨越”式发展模式 C、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D、要素自发式模式与制度先导模式 10、关于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社会学复习大纲

《社会学》 选择题:(例) 1.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阶级划分的条件是 ( )。 A. 共同的生活方式 B.阶级利益 C.教育程度 D.人们的市场能力和生活机遇2.唯名派论的社会学家确认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 A.集体行为 B.个人行为及其细节 C.社会关系 D.生产关系 名词解释 1. 晕轮效应(笔记) 2. 社会化81 3. 本土方法论(130) 4. 角色距离(117) 5. 文化中心主义(73) 6. 社会政策(420) 7.社会整合(362) 8. 社会互动 9. 文化堕距(68) 10. 社区272 11、贝弗里奇报告 12. 社会交换论129 简答题 1. 什么是社会化?并简述社会化的类型。 2. 简述贫困文化论与贫苦处境论的异同点。(笔记) 3.简述社会群体的类型(149-151)。 4. 简述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126) 5.简述婚姻的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170) 6. 简述贫困的类型。 7. 简述集合行为的特点以及与组织行为的区别。(140) 8.简述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205) 9. 简述社会越轨的类型。 10. 简述阐述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 11. 简述虚拟社区的几个主要特点。(292) 12.简述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的区别。(84) 论述题 1.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的理论有哪些?试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

的社会越轨的社会控制? 2.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有哪些?如何认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3. 试述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以及合理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244、248)。 4. 联系实际谈谈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374-375),并从积极老龄化的角度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措施。375 5.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的理论有哪些?试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414-416 材料分析 材料分析Ⅰ 联系当前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 (2)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有什么特点? (3)联系实际谈谈关于城乡协调发展应当坚持的原则。 (4)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提出当前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对策措施。 材料分析2 联系当前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1)试述社会冲突论模式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380)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冲突论阐述环境问题的质疑。374-375 (3)从可持续发展分析提出我国应对环境问题的具体对策措施。381-382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选文档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城市社会学概念整理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社会: 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识,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学视角的城市: 1、城市反映了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所改变 2、城市社会展示出多种多样、各具特征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单元,处于不同的城市空间)(中山路改造) 3、城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她们周围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背景。因此,北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欧洲城市不同的特征。(欧洲城市特色与北美城市特色的比较)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1、系统分析法 系统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必须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我们在研究城市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又要研究城市外部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分析法 纵向比较就是沿着时间的顺序,从发生发展的程序上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城市现象延续了几千年,纵向比较有很宽的对比幅度和对比领域。横向比较是指同一时间刻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比较。 3、历史分析法 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有少到多、有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我们把分布在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排列起来,就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学要用历史的、动态的观点研究城市,揭示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分析城市发展的推动或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预测城市发展的历史趋势。 4、结构功能分析法 结构功能分析的任务在于揭示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积极克服负功能。不断完善正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保持社会的稳定。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研究城市,就要分析城市社会的结构(如地域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结构)以及这些结构所发挥的功能,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B)治理就是一个过程√ ?C)治理就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就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就是持续的互动√ ?E)治理就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就是控制,而就是协调√ ?B)治理不就是一种正就是的制度,而就是持续的互动√?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就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就是一整套规则,而就是一个过程√ 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与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与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与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 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C)社会化的功能√ ?D)经济发展的功能 ?E)社会融合的功能√ 10(5分) 流动人口在融入地的社会融入模式有哪些? ?A)选择型√ ?B)隔离型√ ?C)多元型√ ?D)融合型√ ?E)融入型√ 11(5分) 社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哪些?

城市社会学考试复习

城市社会学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6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30+分) 论述40分 一、名词解释 1.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P45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P46 3.结节性和结节地域P85 城市的结节性是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集作用。 结节地域是指吸引区和结节点的组合。结节点是指具有聚集性能的特殊地段。吸引区是指结节点服务于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 4均质性和均质地域P87 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的作用下,城市地域中出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的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社会结构P113 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的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6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P118 7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P122 8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P128 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9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P129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10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P169 城市物质文化是,又称表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由城市可感知的有形物质实体组成。 城市制度文化。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城市规范与制度体系现出来的文化形式。城市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的知识、信仰、习惯、法律、道德、习俗以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 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 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6.凯文林奇 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 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 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 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 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 11.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