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府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政府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政府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政府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政府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浅析版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是劳动者之间彼此交换劳动产品即交换劳动的关系,它是随着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封建社会中市场已经相当繁荣,而且分布广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实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社会生活与繁华景象, 以图像形式展现了繁华街道、店铺、广告招牌、运输船只、骆驼队和收税站等北宋的城市经济管理状况。随着封建制的瓦解,资本主义制度纷纷建立,商品交易的种类和数量提升、生产分工细化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各地区开始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市场”成为联系经济双方的纽带,并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出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调节和分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各种社会资源,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作为主要的经济形式。在施行市场经济的市场中,人们通过市场信号的变化来决定生产要素的调整。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地位平等, 竟争机会平等, 均享有广泛的权利, 以契约为纽带,构筑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利用价值规律自发调控经济运行, 激发市场主体之间的有效竞争。

二、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虽然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始,人们就对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的相容性存在矛盾,但是我们要认清楚一个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的“反市场”理论论述是基于一定的前提和历史条件的。他们反对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为的是让人们摆脱市场拜物教的狂热。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备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其内在要求在于自由选择、平等交换和互利合作,这与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是相统一的。尽管西方鼓吹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学派极力反对政府干预,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实行中央控制最终会造就一个独裁政府。如哈耶克所言:社会主义者肯定会证实,至少在其开始时,不是通往自由的道路,而是通往独裁和反独裁、通往最惨烈的内战的道路。以民主手段实现并维持的社会主义,看来确实属于乌托邦世界。

但自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以后,面对经济大萧条,古典自由主义在理论上一筹莫展,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于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国家转变思路,以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为代表的经济家认为政府采取采取一系列的手段

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生活。在罗斯福新政的启发和影响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日本、荷兰、英国、比利时、瑞典及挪威等,普遍采用了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的措施,由国家指明经济发展方向。这种经济思想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后复苏和持续繁荣。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深刻揭示了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机制而非社会政治制度的本质属性。1993 年11 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规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由放任——计划干预这个辨证过程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实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和判断要基于一个历史的、辨证的角度,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低水平的、不均衡的社会主义。因此需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起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能持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本身具备哪些优势和劣势,政府在这当中扮演怎么样的角色呢?下面论述政府的经济作用。

3.1 市场效率

为了衡量消费者从消费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微观经济学中以效用函数表示在一定的商品组合下能实现的效用大小,以下凸的无差异曲线表示。在理解效用函数解释的无差异曲线的前提下,我们来理解所谓资源的高效率配置,就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实现人们最大的欲望满足,它可以表现为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我们以帕累托最优来描述资源使用的高效率,即在不损害他人经济福利的情况下,已找不到其他资源配置的办法来增加任何一个人的经济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竞争机制能够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高效率。这个时候某行业的供需曲线实际上就是行业内各企业的边际成本(MC)曲线以及边际收益(MR)曲线。当MR=MC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而此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相加是最大的,达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

当然,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经济学假设下的理想状态,但现实中可以找到与这个理想状态接近的行业。比如日用化工业、纺织业和农业就属于进入门槛较低,市场上消费者和生产者众多,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的行业。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除了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之外,政府还应该在坚持市场优先的前提下,做到“退位”与“上位”的统筹结合。首先,要保证行业的充分竞争,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市场空间,颁布相应的行政命令遏制垄断组织的形成。日用品和农产品关乎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其高昂的价格势必会增加人们的生活成本,降低生活质量。其次,这一类行业的国企应进行民营化改革,形成民营经济充分发挥优势的局面,解决经理人的激励约束问题,同时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然后,虽然要保持农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但农业产品的价格关乎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经济利益,而粮食安全是关乎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要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业生产的经济性补贴和政策性引导方面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性优势,使用国家的行政力量调控这种充分竞争机制可能引发的问题。

3.2垄断、反垄断和政府管制

在现实经济中,竞争会导致集中的出现,乃至产生垄断。许多情况下垄断的存在会大大降低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效率。那么,在什么样的一些情况下,垄断会总的经济福利下降呢?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1)垄断企业对社会经济福利的损害。首先我们从微观经济的层面来分析垄断造成无谓的损失。我们需要比较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之下,消费者剩余的变化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当行业处于完全竞争时,达到均衡状态的产量为QC。行业供给曲线表示的

时边际成本和价格相等,均衡状态下的边际成本等于销售价格,行业经济利润为零,企业获得企业家才能的机会成本(正常利润),于是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AEC的面积。而当行业处于垄断竞争的情况下时,垄断企业为追求最大利润,将产量定在其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交的地方,即垄断企业产量为QM,价格则控制在对应产量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行业需求曲线上的PM。这时QM-QC之间的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消费者剩余损失的面积为梯形FBCE,社会的经济福利损失为三角形BGC。

除了这种供需层面上的分析,垄断还会带来另一种社会经济福利的损失。这种损失时由垄断企业的寻租行为导致的。根据塔洛克的定义, 寻租指的是那种利用资源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寻租行为的对象大多是政府官员,即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寻租者为了谋求本集团的经济利益,设法影响政府制定或修改法规,利用政府的行政力量排挤竞争者、谋求税务上的利益等。

寻租行为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方面,它耗费社会资源,但不创造新的价值,是一种给社会经济福利带来损失的非生产性行为。众多寻租者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导致利润损失最重大于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寻租行为中的游说、行贿乃至欺诈手段会导致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使得某些政府官员沦为寻租者和个别利益集团谋求利益的工具,从而使政府在社会资源配中无法发挥正向的作用,乃至阻碍国民经济有效运行,大大降低政府的社会公信力。

(2)政府的反垄断措施

世界各国政府大多采取立法措施来反对垄断,保护竞争。

美国制定和执行反托拉斯法已经有100多年历史。《规模与范围》一书中对美国历史上出现的垄断组织的类型和特征做了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通过制定这一系列法律,美国政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止和反对垄断。

第一,分解垄断行业。美国政府可以通过诉讼要求已经形成垄断或接近垄断的公司分解成为若干小公司。

第二,防止垄断产生。政府反对有实力的公司采取旨在消除竞争的任何竞争行为。

第三,阻止能削弱竞争的兼并。如果某种兼并最终会导致垄断或近似垄断,会遭到政府的反对。

第四,防止串谋。有的企业虽然不是垄断企业,但是可以通过企业之间互相串谋,以提高价格、限制产量来谋求垄断利润。这种做法和垄断竞争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的效果是一样的。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我国亟需建立和完善保护公平竟争的法律制度, 它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已于1993年9月颁布, 并于当年12 月开始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已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我国建立和施行反垄断法的主要任务有:

第一,打破行政垄断,建立全国范围内大的竞争市场。通过立法和执行打破地区性垄断,解除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防止政府权力滥用。消除公权力对行业竞争的不当限制,在允许开放市场的行业使尽可能多的企业参与进来。

第二,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结构。借鉴美国“保护竞争但不保护竞争者”的理念,一方面坚持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在一些鼓励充分竞争的行业中,防止大型垄断性组织的产生。同时,建立这样一种有效的竞争模式:企业具备一定规模,但市场上的厂商数又足够多,既保证竞争的强度又保证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第三,禁止滥用市场优势的行为。在一些不能随意进行市场开放的行业中,存在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的公司,它们无论是市场份额、购销渠道、财力、与其他企业的财产联系还有组织的政治、社会背景都占据巨大的优势以至于可以直接影响市场的运行状况。因此,政府需要发挥“看得见的受”对它们进行规范,解决剥削性滥用和妨碍性滥用问题,维护市场公平。(3)政府对自然垄断的管制

自然垄断主要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考虑的。自然垄断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规模经济十分显著,表现为其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递减。许多公用事业如自然水、电力、天然气公司等都属于自然垄断企业。

所有自然垄断企业都要进行政府管制,表现在价格管制和市场准入的管制。从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角度看,如果政府不进行价格管制,那么垄断企业将按照利润最大化将产量限制在其MR=MC处,如前面分析垄断企业的原理一样,会造成社会经济福利的无谓损失。政府实行价格管制是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实现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均衡,也保证公用事业的供给量。市场准入的控制源于自然垄断行业本身的特殊性,自然垄断的性质决定了多家企业无法维持长期的竞争局面,为使自然垄断企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政府要限制新企业进入,控制市场经营许可的授权。

3.3外部经济效应和政府对策

帕累托最优的实现前提是,改善一个人的境况不会损害其他任何人的社会经济福利。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经济当事人的生产或者消费行为会影响其他人的经济福利,这种影响可能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对于造成市场低效率运行的情况,需要政府的干预。

负面外部效应对于社会总体经济福利是有害的,虽然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可以降低私人成本,但由此引发的外部效应会增加社会成本。当存在负外部效应时,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但如果企业只根据私人成本进行生产决策,就会耗费过多的社会成本。

如上图,Q1,Q2分别是私人最优产量和社会最优产量。这之间的产量差额就是由于负面的外部效应造成的资源配置问题。

正面的外部经济效应是指企业生产产品的私人效益小于社会效益,也就是说经济当事人行为的社会效应大于私人效益,在产量决策上仅根据自身的效益最大化进行生产无法使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由于外部效应对市场资源的配置存在影响,因此需要政府进行相应的干预,从而使得企业的产量的决策能够符合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

由于负外部效应的社会成本往往更大,获得的经济效益不足以掉其带来的影响。因此, 针对市场机制在外部效应问题上的失灵, 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经济干预政策, 将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效应内部化,通过一些规制手段,如税金和罚款增加污染型企业的环境成本,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引导绿色产业发展。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增加就业。 第三,稳定物价。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 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 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计划手段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的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的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 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规定国家最根本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要求更加严格 宪法的修改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5/1以上的人国人民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3/2以上通过。普通法律则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社会经济的权利 4.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5.人身自由 6.宗教信仰自由 7.妇女的权利和婚姻家庭儿童老人受国家特殊保护 8.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我国民法是以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其调整对象的 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 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 4.禁止权利滥用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3.无民事行为能力 人身权:民事主体基于其人格或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物权:权利人依法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债权: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 民事责任:是公民或法人违反民事义务,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照民法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构成民事责任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损害事实 2.行为人行为的违法性 3.违法行为和损害民事责任 4.行为人主观上须有过错 民事行为无効: 1.返还财产 2.赔偿损失 3.追缴财产

论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及其方式

论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及其方式 【摘要】: 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活动的机制,为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有必要揭示政府应否干预市场的基本问题。文章从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政府干预市场的利弊和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约束政府的干预行为来进行讨论。 【关键词】:政府;市场;适度干预;经济法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一、政府干预市场的原因 政府之所以要对市场进行干预,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自我调节存在缺陷。市场自我调节有自身明显的弱点和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首先,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它反映的是社会的短期需求,而不能反映社会的长期需求,因而容易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其次,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市场只能向企业表明社会需求的方向,而不能指明每个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总量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份额,因而容易造成需求的不真实性和生产的盲目性。正因为市场调节具有上述种种局限性,因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基础方式的市场经济具有局限性,所以政府有必要干预市场,防止市场失灵,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二、政府干预市场的优点 在政府干预市场的环节中正式因为存在一些优点,才使得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被认可被接受,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干预市场可以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再者,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往往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其次,可以有效防止垄断的产生。生产成本的水平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进而导致某些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再次,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所谓外在效应,按照经济学家贝格、费舍尔等人的看法,是指“单个的生产决策或消费决策直接地影响了他人的生产和消费,其过程不是通过市场”。显然,经济外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地取得外部经济性,而有些当事人蒙受外部不经济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前者常见于经济生活中的“搭便车”现象,后者如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对附近居民或者企业造成损失等。这类外在效应无法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加以纠正。通过道德教育固然能够使之弱化,但作用毕竟有限。只有通过国家税收或补贴政策或行政管制如特定的排污标准及征收污染费等规定,使外部效应内在化,最大限度地减轻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过程的外在效应,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政府干预市场还可以组织与实

第18章 保险监管理论概述汇编

第五篇保险监管篇 第十八章保险监管理论概述 第一节政府干预市场的一般理论 西方学者们一般将关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观点分为两种,即有机社会论与机械社会论。有机社会论认为,社会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个人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的利益高于个体,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政府是这一有机体的不可分离的部分,它负责定义“社会利益”,并且制定和实施法律来促进整体社会利益的提高。与之相反,机械社会论则认为,政府的目标是帮助个人实现他们的愿望。政府不是社会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而是众多个人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他们的愿望而创造的一种机制,个体的利益优于集体的利益。这两种对立观点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影响整个20世纪的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代替市场力量配置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供求关系创造了市场,市场确定价格,价格是配置资源的信号机制。 一般来讲,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取决于三方面:一是市场力量决定价格的程度;二是市场竞争的程度;三是政府干预市场的程度。政府对一般市场干预程度的差别同样存在于保险市场,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对保险市场的监管程度与其对整个经济的干预程度是一致的。 在经济学中,对社会经济制度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角度是不同的。实证经济学侧重于如实地描述经济活动,主要研究“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则侧重于衡量经济活动的优劣,主要研究“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都有一些理论试图说明监管存在的必要,例如,规范经济学强调“公共利益”,认为监管是为了服务于公共利益而存在,监管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包括防止和纠正市场失灵引起的对消费者利益的重大损害。实证经济学则强调“私人利益”,认为监管者的动机在于促进私人的利益。按照这种理论的解释,监管者出于自身利益,热衷于监管活动,与他们追求政治支持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一、公共利益论 “公共利益论”认为,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应当是寻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问题是如何来衡量所谓的社会福利。 竞争性市场在某些条件下会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有效”,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可以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有效的配置并不一定是公平的。盲目追求效率目标会导致某些人陷入贫困,或使其最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各国政府也一直都对保险业采取比其他一般行业更多的监管措施。这种监管实践背后的基本理念是,保险业对于公众的福利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公共利益,直接影响着公民和企业的经济安全。因此,也就为保险监管找到了理论基础和理论解释。 “帕累托有效”只有在各种严格的假设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经济学中所谓的“完全竞争”有四个假设条件。然而,现实社会中所有的市场都处于不完全竞争的状态,我们只能让市场尽可能地满足假设条件,从而尽可能地实现竞争所能够带来的利益。 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就意味着有些商品和服务是不可获得的,或者只能以次优的方式,比如以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获得商品和服务。这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造成的资源无效配置被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存在,会引起整体社会福利的减少。一般市场监管和保险市场监管的目标应当是使这种社会福利最大化。如果通过有效方式使得至少有一个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同时没有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时,就可以认为是达到了所谓“帕累托改进”。 监管政策的目标应当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通常政策制定者将此目标解释为在保持生产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自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揭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作用之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式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可、接受、实施和采用。事实证明,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交易公平,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人们也发现,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也存在市场经济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如何弥补市场经济的这种缺陷,很重要的需要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调配者发挥作用,于是产生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一、市场失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严格证明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然而这是在十分苛刻的条件下才成立的。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全的,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想状态,即会出现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的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或低效率。 市场失灵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四种类型及多种表现。这两个方面是指内在性失灵(指市场缺陷或缺乏给市场带来的局限和不稳定性,这往往表现在微观领域)和外在性失灵(指市场对外部的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和社会带来冲突,这主要表现在宏观和社会领域)。三个层次是指微观的不经济性、宏观的不稳定性和经济与社会的不协调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市场的局限性,市场的非普遍性,市场的不稳定性,与社会的不协调性。 (二)市场失灵的成因 关于市场失灵的成因,众多学者的意见大部分相同,但也存在差异。综合而言,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因: 1、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经济主体的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自身的成本或者受益上,却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坏处。现实生活中,外部效应存在非常广泛,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的效率就难以实现,市场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市场机制下,每一个体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不会主动参与追求公共利益的行动,因此不利于增加正外部性、减少负外部性,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配置水平。为了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政府采取税收、补贴及法律规制等各种手段,增加正外部性行为的受益和负外部性行为的成本,解决外在效应问题。 2、垄断。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是自由的、充分的竞争,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竞争是不完全的,存在垄断问题。它表现为市场上出现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供应商、甚至是独家垄断的局面,垄断厂商通过操纵物价,牟取暴利,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 3、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应失灵。公共物品时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抑或无法全部生产,必须由政府提供,或者由政府和企业、个人共同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公共物品不能

(完整版)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案例运用

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案例运用——房地产 1干预原因: (1)从公共产品层次上:商品房本身不是公共产品,而是私人产品。 (2)住房权方面,隶属于生存权,属于人的基本权利,是公共产品;但保证居住权不一定意味着对房屋的所有权。(3)市场势力的垄断性层面上 A商品房本身的供给并不垄断;B土地资源的垄断性 在市场势力上,政府干预房地产应该仅仅从使用权的出让上进行干预,而不应该直接干预地产行业的 商品房供给。 外部性层面:住房市场的外部性——民生问题 宏观经济失调层面:房地产业的经济联动性 (4)分配公平问题上 市场分配强调效率,按照要素进行分配,但是要素禀赋本身就不是公平的,市场分配必然使得财富 多的人拥有更多的住房,而财富不足的人难以实现住房权利 2、干预目的 公共品层次——满足居住权 垄断性层次——保护土地资源、限制土地开发和使用,维持土地交易市场均衡发展,管制土地交易行为 外部性层次——解决居民住房权利的民生问题 宏观经济层面——利用房地产市场的联动作用,调节经济运行 3、干预范围: (1)保证住房权利而不是住房所有权,因此保障失去住房权利的社会群体 (2)干预土地交易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限制土地交易规模 (3)干预住房财富的分配不公,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水平 4、干预手段: (1)财政收入上的手段: 税收调节财富的分配不公、缓解公平问题(房产税、契税、印花税);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管制—规费收入 (2)财政支出上的手段: 住房保障政策实施与落实—政策制定落实; 普及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保强制干预; 银行利率调整(货币手段) 总结: 1、房地产市场失灵的方面并不在于商品房供给需求上,而在于土地使用权出让上、在于住房权利保障上、 在于财富分配的公平问题上。 2、政府干预房地产,不应该是干预商品房的供给需求,更不应该参与到商品房的提供上来,而应通过保障 性住房满足弱势群体的住房权;税收形式的公平分配财富,社会保障措施引导住房权实现。 3、政府应该整体通过税收、利率等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正常正确稳态发展,提升房地产市场对宏观经济运 行的联动性。 4、反观我国实际情况,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存在渔利行为,政府干预商品房供给、土地出让市场的功能弱 化与渔利行为明显、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等。 5、该干预,但是干预应该在相应的范围内,有所为有所不为! 住房权应该如何保障?政府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措施保护? 对于有能力购房阶层、住房权利自己可以实现,政府可以引导; 对于能力有限的工薪阶层、通过住房公积金引导其实现住房权; 对于无能力,通过政策性房保证这部分人的居住权,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

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论文

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宏观调控的作用 经济管理专业2010级王旭旭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首选。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经济中很多方面。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中,因为有很多关于战略性的方针,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但由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与以往的发展方式不同,所以可持续发展下的宏观调控也有着较之以前的特别之处。从分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着手,比较以往的与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入手,在此基础上,比较宏观调控的不同作用。分析宏观调控的作用,并通过各种手段更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最后服务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期主要是做好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在资源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的前提下,经济才能算是上了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的轨道。在经济发展的中期应是主要做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以农村经济为基础,人口以农村人口为绝大多数,只有解决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样本作用。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长期中应该是做好第二、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让经济得进一步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调整,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每一阶段都非常重要,各阶段又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目录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内涵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分析 二、宏观调控及其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作用 1、宏观调控的产生由来 2、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3、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宏观调控的作用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宏观调控的作用 1、宏观调控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宏观调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职能和直接职能

摘要: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为基本职能和直接职能。直接职能是指政府矫正或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能。人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政府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因此,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供给以保证人的自由选择为目标的制度。当前,中国更应该强调政府供给有效的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职能。 关键词:自由选择;制度供给;政府;法治;产权 自国家产生以来,关于国家(即政府)该不该干预经济活动或多大程度上干预经济活动,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从国内来看,主流观点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宏观调控,另有一部分人将其定位为矫正或弥补“市场失灵”,还有部分人主张将政府活动归属于第三产业。本文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分为基本职能和直接职能两方面,并突出基本职能在当前的重要性。 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职能 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国家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人类社会历史已证明:人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①。因而,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供给以人的自由选择为目标的制度,即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和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一)人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 1. 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劳动者的主观积极性、劳动技能、生产经验、科技水平等直接决定生产力水平。他还通过影响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在追求自由选择权利时,会发挥个人潜能,提高生产和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 2. 人的自由是活力的源泉。自由是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自由是同受限制和受约束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自由就在于更充分施展自己活动的才能而克服限制和打破束

第2讲 保险合同1111(DOC)

第一讲 一、风险(risk) 对风险的理解: 风险是某种期望结果(期望值)的不确定性。 风险是某种情形下的期望损失。 风险因素,也称危险因素(hazards),凡是增加损失发生的频率或严重程度的任何条件,包括有形风险因素(Physical Hazard)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和行为风险(Morale Hazard)风险事故(Perils),由风险因素引发的损失事件 损失(loss):Insured losses&Economic losses 二、风险成本及其影响 风险成本的理解 潜在风险成本:损失的可能性 显性风险成本:天津爆炸案造成的损失(显性成本)震惊世界 风险成本的影响 潜在风险成本:风险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额外经济和精神负担,处理不当,影响到全社会资源配置 更多的紧急备付金 很多人因为需要承担购买汽车带来的责任风险成本而改变。。。。。 无法提供一些商品或服务 医生因害怕产生医疗纠纷而让患者转诊。。。。。 精神负担:忧虑和恐惧 风险成本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风险自担原则 潜在的风险成本须以某种方式显性化,否则使得经济主体的经济成本不能反映其真实的经济成本,社会为其承担风险成本。冒险的负外部性 为什么瑞海公司(其实大多数中国公司)敢于冒如此大的风险?风险认知失灵与风险成本外部化产生的道德风险 如何使潜在的成本显性化?监管?强制保险? 风险控制法 回避(avoidance)、预防(prevention):工程物理法,人类行为教育 减损(reduction)、风险隔离(Isolation of risk) 三、如何应对潜在的风险成本 风险融资法、风险自留(retention)、风险对冲(抵消,如套期保值) 转移风险(trnsfer):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公司组织,合同安排,委托保管,担保等。) 四、可保风险 可保风险的构成要件(理想的保险市场状态) 1、风险是必须纯粹风险(pure risk) 2、风险必须具有偶然性和意外性 3、大量\同质\独立风险标的 4、非巨灾(catastrophe)损失 5、保险费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有效需求)。 保险市场失灵 从供求二个方面均可引发市场失灵: 从供给角度看,由于风险标的损失的相关性引发的巨灾损失,使得保险人面临着不可承受的巨灾损失压力,使得理性的保险人会减少或不提供市场供给。如地震保险、农业保险、恐怖主义袭击保险、飓风损失保险等

政府干预经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政府干预经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一、个人观点觉得利大于弊 二、根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主要是基于凯恩斯的基本经济思想,在自由放任不加干预的情况下,经济的均衡会处在就业量足够低的状态,而它的生活水平会处在足够困难的状态。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要快于利息率的下降,利息率不可能降到零以下,这使资本财富增长的愿望难以实现,社会经济将进入萧条状态。 三、市场调节的弊端 自发性: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不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鹿奶粉事件充分表现出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为了利润不顾消费者利益,用三聚氰胺蒙混检测。造成大量婴幼儿长出肾结石的恶劣事故。

盲目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电、冰箱的所谓“采电热”、“冰箱热”;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 日本90年代的经济泡沫充分证明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7、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连报纸上也公开说出“日本房地产永不下滑”的口号。众人盲目追求利润,将房价炒得奇高,造成经济表面上的繁华。当房价升到几十倍的时候,美国突然抽离资金,令房地产突然崩溃,连带着所有产业同时化为泡沫。 滞后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时间段看,社会货币总额中总会有一部分脱离社会生产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并不形成当期实际的购买力。因此,社会货币总量又可以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真正影响一定时期社会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会货币总量,而主要是流通货币量。当然,流通货币量的变动与货币总量的变动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对象----银行贷款投放货币的情况看,贷款投放形成的资金属于债务资金,一般有规定的贷款期限,到期要还本付息,贷款利息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或成本。因此,贷款投放更像是资金的买卖行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实际投放多少,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意愿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而并非是无条件的。其中,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来增加贷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对贷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个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识和约束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地滥放贷款也是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和监管要求的,是要严格控制的。银行贷款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借款人对未来收入或投资回报的预期和信心。在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会贷款需求旺盛,流通货币量增大,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货币供应者,在控制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却会远远大于其在扩大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

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1.信息不对称 主要表现: 1.金融中介,其中包括投资银行、各种基金公司和股票市场等。 一方面以银行借贷为例,美国的银行犯了很多的错误,创立出了太多的所谓的金融衍生工具。通过一些评级机构,把次级债券评为A级(信用度高)。还有一些金融机构他们创立出了新的模型,似乎通过这些模型和所谓的衍生工具,就可以把其中所涉及到的贷款危机和风险降低。而投资者误相信这些虚假信息,以为这些债券都是优质品,并且因为它们投资回报率非常高所以就放弃了那些优质的但是利率不那么高的债券。(在交易前发生,是逆向选择) 另一方面,以各种基金公司和股票市场为例,它们在吸引投资时,纷纷向投资者作出各种承诺或提出各种优惠条款,当拿到资金后,只顾追求自身利益,不顾风险,盲目投资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不顾投资者利益。(在交易后发生,是道德风险) 2、评级公司 评级公司错误地把次级的债券评为优质债券,传递错误信息给投资者,给投资者以错觉,造成投资者逆向选择。 3、金融当局给消费者错觉 次贷危机初期,美联储降息、布什总统为了掩饰之前市场上的过错,维持经济增长,不引起恐慌,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造成短时流动性增强,造成金融市场依旧繁荣的假象。投资者根据政府提供的虚假信息而做出错误抉择。而这种交易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是一种逆向选择。 4、次贷者逆向选择 各大投资银行,贷款公司以低利率利诱贷款者来达到融资的目的,获取再投资的利益。而次贷者自身没有固定收入凭证和信用凭证,往往更加容易选择贷款。有如《保险学》里讲到的身体不好的老年人容易去投保一样。 5、银行自身问题 在银行内部,上下级之间,即使是同级之间也存在普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了追求自身业绩,放松了对贷款者的排查审核,是造成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他们在求职时却往往表现得异常诚恳,极富责任感。这是一种道德风险。 金融产品的缔造者.失业的惩罚? 华尔街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推出各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不断扩张市场,造成泡沫越来越大,看起来这些金融产品的缔造者已经受到了失业的惩罚,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当他们尚在游戏当中的时候,收入已经是常人的几百倍了,盛世中他们早已稳稳地将收益套现至自己的腰包。 其次全球都缺乏金融人才,他们刚刚失业没两天,中国、新加坡就已经开始招纳华尔街无处可去的人才,他们不愁找不到新东家。

保险论文

中国巨灾保险制度发展研究 摘要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如何应对灾害造成的损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仅仅依靠政府救助和捐赠在巨灾面前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转移风险的有效方式,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已被提上议程。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2016年7月1日,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正式落地。本文关注近年来我国在巨灾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和问题,聚焦如何更好发挥巨灾保险的保障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借鉴经验,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巨灾保险;保障;风险管理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here catastrophes often hit,causing numerous loss which is a problem that we are faced with.Only depending on the national financial funds or the donations will not solve the problem.A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transferring risk,the contribution of catastrophe insurance system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Since the earthquake in Wenchuan in 2008,the government has paid attention to the system.On July 1st,2016,Earthquake catastrophe insurance system for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has been in effect.This paper observes the results and problem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tastrophe insurance system,especially the function of safeguard and risk management.It also analyzes the examples home and abroad so as to offer suggestions on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Key words:catastrophe insurance;safeguard;risk management 一、文献回顾 针对我国目前巨灾保险的发展现状,陈和,申明浩(2010)提出目前我国发展巨灾保险的有利条件有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高度重视、法律环境逐步改善、巨灾保险技术和经验的逐步成熟,面临的问题有保险市场承保能力有限、再保险市场供给不足、巨灾保险市场的“失灵”、再保险交易中固有的缺陷,即信用风险和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 小杉光秀(2009)提出了巨灾风险模型的运用。巨灾风险会带来集中的灾难,各现象不具有独立性,无法适用“大数法则”,提出可建立概率模型模拟灾害情况,寻找损失金额规模和灾害发生概率的关系。 在巨灾保险机制方面,许飞琼(2012)总结提出了三种巨灾保险模式,即市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并提出了自己的中国模式,即强制实行地震保险。 权利(2007)提出发达国家巨灾风险管理的有效机制为政府与市场的结合,认为单一依靠市场或政府都存在有很大的局限性,政府干预的具体措施有政府救济、降低风险、税收政策、公共保险、对私人巨灾保险市场的监管、公共信息和公共教育、对银行的监管。黄英君、史智才(2012)在研究农业巨灾保险时提出,以政府干预为特征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变迁路径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存在大量的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3宿舍 摘要:国家干预经济是世界各国克服市场失灵的一种基本手段。但是,国家通常不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往往由比国家更为具体的主体代表国家承担。其中,政府(含负有经济管理职权和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是最重要的国家干预主体。政府角色定位事关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并进而决定着政府干预克服市场失灵的效果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绩效的发挥。 绪论:本文主要研究探讨在经济生活中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方式、程度、范围和效果,以及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并针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剖析和解答。本文采取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历史及现状,同时比照历史上有过成功经验的国家,对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早起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崇尚国家干预的强权政治,认为国家的强大是发展经济、积累货币的重要条件。在亚当斯密时代,詹姆斯斯图亚特强调有效需求和政府干预;19世纪初,法国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始人西斯蒙第也认为,政府必须全面地、积极地干预经济,以恢复经济比例关系,保持经济平衡,实现财产均衡分配;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学说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它长期被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直至今天在经济学说中也占有一席之地。20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市场失灵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大萧条,由此暴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失灵:表现、原因与对策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失灵:表现、原因与对策 市场失灵是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和宏观调控进行解决,这就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原因。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调节过程中也会出现“失灵”现象。政府失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分析政府失灵问题是为了了解现象、发现原因、并提出一些防范的措施及建议。 标签:政府失灵;政府干预;市场经济 政府在全面弥补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失灵的问题,但是政府也并不是全能的,产生了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失灵是当前调节市场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公平稳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要研究政府干预失灵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和改善政府失灵问题。让政府和市场这两个手,更好的结合起来。 1 政府失灵的含义及表现 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但在干预中具有局限性,产生了政府失灵。政府调节市场失灵所产生的效率损失,超过了市场失灵本身产生的效率损失,即为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的表现,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未达到预期;政府干预即使到达了预期目标,但成本值过高、完成效率过低;政府干预引起负效应。 2 政府失灵问题的产生原因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经济中,产生政府失灵有许多原因,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2.1 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不当 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是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的基本方法,通过用政策法规还有行政手段,对市场缺陷和调控失灵进行有效的弥补和纠正。对于市场经济条件,有两种决策类型:非市场决策和市场决策。非市场决策就是公共决策。政府若没有制定好合理的或者可执行的公共政策,则会导致公共政策失灵。这即不能补充市场机制,还会对市场失灵起到加剧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的增加。 2.1.1 现有的公共决策体制及方式的缺陷 以多数原则为基础的民主制,通常被大多数现代国家采用。但是,通过投票选出的代表,则拥有“经济人”特性,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非选民或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且选民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现有的投票规则即表决方式,也不是完全民主的,只是少数人服从大多数人的强制决策。

如何区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如何区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从一道高考政治试题说起 作者:陆乃庆文章来源:本站原创发表时间:2008-11-13 点击次数886 次 树人网讯 这篇文章本来以为符合《思路.方法.技巧》栏目的,所以前两天投给了四版但编辑说不符合栏目,我也不好估计哪个栏目最适合(不知“误区辨析”是否合适),所以干脆放在这里供编辑老师选择了。请各位老师多多指点。 原文如下(同时上传附件): 如何区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从一道高考政治试题说起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24题):中共17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下列行为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 A.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B.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C.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D.工商部门给新办企业发放营业执照 此题考查考生对国家宏观调控三大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理解,对于C、D,考生很容易就判断出来了,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是法律手段,工商部门给新办企业发放营业执照是行政手段。但对于A、B,却把不少考生难住了,两个选项都涉及到“价格”,到底哪个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呢?出现这种疑惑,主要是由于对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区别缺乏全面的理解造成的。那么,同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到底有何区别呢? 一、二者的含义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它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引起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关系变动来实现的。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计划在我国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年度计划等。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后,便可选择相应的经济参数来具体实施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如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它表现为由宏观调控主体机构颁布的有关条例、规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主体机构往往通过调整价格、税率、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经济参数来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实现国家的调控目标。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它的实施主要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及行政区域中的一些主管单位及其所属职能部门进行调节来实现的,这种调节是通过纵向性的逐级下达而实现的。 二、二者的地位不同: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受价值规律的支配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与重点(张嵘嵘)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与重点 张嵘嵘黄儒林 (淮北市爱国卫生运动管理中心,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医疗保险应以政府为主导、全民覆盖的原则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符合规定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应纳入医保的制度范围的建议,最后谈及积极发挥商业医疗保险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覆盖面 引言:对于医疗保险制度来说,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的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所筹集、分配与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一种制度。就当前的医疗保险制度而言,这也是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又是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有效筹资机制。若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为了提高效率,一般私人产品应该由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则应该由政府提供了。而医疗属于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商品,所以政府不能使用市场化的方式将医疗行业推向市场,而是应该增加政府的投入,并运用合理有度的政府干预,以此达到医疗保险改革的目的,也就是全民的医疗保障问题。 一、医疗保险应以政府为主导、全民覆盖的原则进行改革 1.医疗保险应倾向基层,并要均等化、公益化。对于医疗卫生事业来说,它是社会经济构成的重要部门之一,也是一种具有福利性、公益性的特殊服务行业。具体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医保,不止是普及于全民都有医保的问题,而还是指在均衡意义上的保障公平。就是说在全民医疗保险问题上应该尽可能做到不分身份、不分职业的具有平等保障。同时,社会选择应该摒弃特殊利益集体的影响,使得平等的待遇能够真正落实到每一位社会公民身上。这就要求在确保生活最差的那部分人的医疗水平能提高了,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医疗福利水平都得到相应提高,充分体现出全民在医保上均等化、公益化的局面。 2.医疗保险改革的重点应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当前,在居民看病上,还明显呈现“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对于所谓的“看病难”,就是指在大医院看病较难。因为大医院的明显供给不足,而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基本需要。所以,能否实现大病在大医院就医,小病则去小医院诊治的问题还很关键。但是,

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摘要:就目前情况来看,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关键在于政府能不能保证市 场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让市场而非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杜绝政府部门与市场争权,将本应由市场调节的经济现象由政府包办。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相机选择,前提还是尊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有在该进的时候才进,而不是过分进入,或者进了就不退。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庄严地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提出,要求人们转变观念,特别是各级政府要根据市场经济特有的平等竞争的本质要求去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功能,以利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完善。 关键词:政府经济市场作用 正文:一、化政府功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 (1)国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政府转变职能是我国向市场经济迈进的关键的一步,随着国营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者,我们原先无所不包的父爱主义者——政府,又将发挥什么作用呢?如果把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的转变理解为削弱政府权力,摆脱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那是极大的错误,相反,随着政府从繁琐的家长式计划管理中摆脱出来,强化政府功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自发的、盲目的市场调节,有它自身的种种失败形式,一般来说,由于“市场失灵”而需要行政干预的领域大体如下:(1)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当供过于求的现象出现时,大量产品的浪费就已经成为事实,而当市场供不应求的价格信号发出后,从信号反馈至产品产出,有一定的时滞,这在那些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部门表现尤为突出。为了减少经济波动,保持稳定发展,国家可在中长期预测的基础上,提供有关当前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信息,为企业和其他经济行为主体的微观经济 决策提供指导。 (2)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如财政收支总额、信贷收支总额和外汇收支总额,是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市场自身的力量不可能使这些因素自动保持平衡,因而需要政府来管理。 (3)某些外部性存在,即某些经济活动导致外部其他人受益人如社会投资培养的熟练工人受到企业雇佣,企业不付培训费而得了一位熟练工人,由于道路和通讯的修建而使某一地段的房价上升等,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外部效益。而某些经济活动则导致外部其他人受损,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等,就给其他人带来了外部负效益,而这些都没有计入有关产品的个体成本之中,这是对市场机制有效率地配置社会资源的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时便需要政府进行干预,采取行政规则或经济奖惩的办法来加以处理。至于那些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在享用上又不具有排他性的 “共用品”,如社会治安,国防等的活动,一般更应由社会负责,而不能靠市场机制 第二,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更需要政府干预。 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正经历了30年代大萧条以后,才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

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内容摘要】:身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从小就体会着政府在一个国家中强大的干预作用,细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大到经济政策,外交政策,这些几乎都是由政府一手包办的。而作为公民的我们,除了在两会期间由代表提出一点意见,或者其偶尔投票参与决策以外,很少有其他参政议政的机会。如此一来便不禁有人会羡慕西方的名主,感叹他们的公民拥有多么大的权力,这些人一边享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共产党惨淡经营而来的幸福生活,一边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强烈的政府干预进行反对与批判。基于这种情况,本论文将论述政府干预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比较优势,即其先天优点;再者,将论述我国政府在经济市场化中的作用,从而从主客观透射出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干预的的必要性。另也会适当提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府干预及其必要性。 【关键词】:政府干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会对社会、民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政府干预在我国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我国的体制是社会主义,这就注定了政府在国家决策中起决定作用。那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政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经营国家过程中产生的失误,抑或说政府干预是否有其必要性,答案是肯定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诸多方面,如经济,军事,国际地位中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这离不开政府正确的宏观调控,这也客观的证明了政府干预在社会主义中的必要性。那么政府何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呢?除了共产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外,政府干预本生的特征和其比较优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干预的特征 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政府干预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拥有强迫权,政府官员产生的政治程度和社会福利极大化政策目标。本人认为最为重要,最能为人民所用的便是强迫权。所谓强迫权,即政府可以命令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必须做什么或禁止他们做什么,而组织和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政府的这种强迫权通常是法律赋予的,因此具有合法的基础。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在作出决策时,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基础的,必将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拥护。有强迫权为决策保驾护航,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得到提高,则整个国家也必将是向前迈进的,这也就不难理解我国缘何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取得如此大的进步了。政府干预的比较优势 虽然可以通过比较政府行动与民间部门行动的单位成本来确认政府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但直接比较成本在许多情况下市相当困难的,这样就需要使用一些间接的标准。可以肯定,某些活动由政府负责比有民间部门负责能够给事业带来更低的单位成本,从而产生比较优势。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政府组织在这些活动上的比较优势?从政府组织区别于民间部门的特征上可以发现,大范围强迫权和大范围规模经济师政府比较优势的来源。 虽然每一个家庭、组织内部都可以产生强迫权,但这只在小范围内有效,无法扩展到外部的其他组织单元和社会成员。后者需要的是一种大范围的强迫权。而政府正是大范围强迫权的唯一拥有者,这种唯一性奠定了政府比较优势的第一个来源。有些形式的活动能个显然需要借助大范围的强迫权强制当事人服从才能有效的进行。由于民间组织没有这样的强迫权,如果由他们组织负责这类活动,这些活动要么无法进行(实施成本无限大),要么必须付出高昂的实施成本。当政府借助大范围强迫权实施时,成本就要低得多,因此在此类活动上取得明显的比较优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