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表

等级

附合导

线长度

(km)

平均边

长(km)

每边测

距中误

差(mm)

测角

中误差

(″)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

方位角

闭合差

(″)

测回数

DJ 1 DJ 2 DJ 6

三等30 13 1/55 000 ± 6 10 —

四等20 13 1/35000 ± 5 4 6 —

一级10 17 1/15000 ± 10 — 2 4

二级 6 30 1/10000 ± 16 — 1 3

三级———1/2000 ± 30 — 1 2 注:表中n 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

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

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以上;

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

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水平角观测

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

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DJ 6 型不得超过″。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10″;DJ2型不得超过15″;DJ 6 型不得超过20″。

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 。

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

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全部测回宜在一个时间段内测完。

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不得超过1格;气泡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4)在观测过程中,两倍照准差(2c)的绝对值,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20″;DJ 2 型不得大于30″。

5)当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分两组观测,每组方向数应大致相等,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共同方向之间的角值互差应不超过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6)当观测方向多于3个,在观测过程中某些方向的目标不清晰时,可以先放弃,待清晰时补测。一测回中放弃的方向数不得超过应观测方向数的1/3,放弃方向补测时,应在原基本测回测完后进行,可只联测零方向。如全部基本测回测完,有的方向一直没有观测过,对这些方向的观测应按分组观测处理。

3.四等以上导线水平角观测,应在总测回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应等于360°,其误差值不应大于测角中误差的两倍,一级以下导线可只测右角。

4.当联测高标架或不稳固的控制点时,应测定归心元素。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于照准圆筒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10mm。投影完

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它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角度元素应量至15′,长度元素应量至1mm。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表

1)2c较差或同一方向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零方向的2c较差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时,该测回应重测。

3)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本站方向数的1/3时,该测回应重测。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该站应重测。

4)因三角形闭合差、极条件、基线条件、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等超限而重测时,应进行认真分析,择取测站整站重测。7.水平角观测结束后,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三角网测角中误差

式中:m β ——测角中误差(″);

W ——三角形闭合差(″);

n ——三角形的个数。

2)导线测角中误差

按方位角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

式中:f β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

n ——计算f β 时的测站数;

N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

按左、右角观测的导线测角中误差:

式中:△——测站圆周角闭合差(″);

n ——三角形的个数。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n) 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 3.3.4 3.3.5 1 扩展和寻找;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 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 2个已知方向。 便于加密、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I )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 3.3.1 注:表中为测站数; 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 1 : 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 定长度的2倍; 3测角的T 、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 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 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 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 不应大于13cm 。 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 规定长度的0.7倍。 注:1表中n 为测站数; 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 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 1:1000时,一 定长度的2倍; 3测角的T 、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 应符合表 3.3.1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3.1中相应等级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表 4.1.4 注:表中n 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 4.1.4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时,不应大于52cm。 4.1.5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 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 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1.3m以上; 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

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4.1.6 水平角观测 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 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0.3″;DJ 6 型不得超过1.0″。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10″;DJ2型不得超过15″;DJ 6 型不得超过20″。 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 。 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 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全部测回宜在一个时间段内测完。 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不得超过1格;气泡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4)在观测过程中,两倍照准差(2c)的绝对值,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20″;DJ 2 型不得大于30″。 5)当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分两组观测,每组方向数应大致相等,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共同方向之间的角值互差应不超过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6)当观测方向多于3个,在观测过程中某些方向的目标不清晰时,可以先放弃,待清晰时补测。一测回中放弃的方向数不得超过应观测方向数的1/3,放弃方向补测时,应在原基本测回测完后进行,可只联测零方向。如全部基本测回测完,有的方向一直没有观测过,对这些方向的观测应按分组观测处理。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第二章公路勘测 第2-1节测量符号 测量符号可采用英文字母(国家标准或国际通用)或汉语拼音字母(国家标准)表示。当该项工程需引进外资或国际招标项目时,应采用英文字母;国内招标时可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每一公路项目应采用一种符号。常用公路测量符号如表6.1-1所示。 公路测量符号表2-1 续上表

续上表

第2-2节 测量标志和记录 一、测量标志 1.标志的种类和用途

(1)主要控制桩 主要控制桩是指需要保留较长时间、反复用于 各设计阶段和施工期间的控制性标志,主要有GPS点、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桥隧控制桩、互通立交控制桩等。主要控制桩应为预制或就地浇筑混凝土桩,其材料及规格如图6.2-1所示;当有整体坚固岩石或建筑物时,可设置在岩石或建筑物上。 (2)一般控制桩Array一般控制桩主要包括交点桩、转点桩、平曲线 控制桩、路线起终点桩、 35cm3(30~50)cm或直径为5cm的木质桩。 (3)标志桩 标志桩主要用于路线中线上整桩、加桩和控制桩的指标桩。标志桩为(4~5) cm3(1~1.5)cm3(25~30)cm的木质或竹质桩。 2.标志的埋设 (1)主要控制桩应选在基础稳定且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埋入地下,桩顶 应高出地面1~5cm,并加设指示桩。 (2)一般控制桩应打入地下,其顶面与地面齐平,并加设指示桩。 (3)标志桩应打入地下15~25cm,桩顶应露出地面5cm。标志桩作为中线 桩时,书写桩号面应面向路线起点方向;作为交点桩桩、导线桩、三角点和曲线 控制桩的指示桩时,应钉设在控制桩外侧25~30cm,书写桩,号应面向被指示桩。 (4)主要控制桩为混凝土桩时,应设中心标志,中心标志须面用精细十字 线刻成中心点;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时,应凿成坑穴,埋入中心标志并浇灌混凝 土。一般控制桩的木质方桩应钉小钉表示点位。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的中桩,应 用红油漆标注“○”9直径5cm)记号。 (5)改建公路测量时,柔性路面地段可用铁钉打入路面与路面齐平;刚性 路面可用红油漆作标记;并均在路肩上钉设指示桩。 3.标志的书写 (1)所有桩志应采用黑色或红色油漆书写桩志名称及桩号。 (2)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的标志,应将岩石或建筑物表层刮干净,并在点 位符号的旁边用红色油漆书写标志的名称及桩号。 (3)交点桩、转点桩、曲线控制桩、公里桩、百米桩的指示桩等应写出里 程号,不得省略。 (4)导线桩、交点桩、三角点桩、GPS点桩等应按各自的顺序连续编号。 所有中线桩的背面应按1~10循环编号。 (5)有比较方案时,按比较方案的顺序,桩号前应冠以A、B……字样, 并钉出起点桩和终点接线桩,在终点桩上还应标出与正线接线的相应里程桩号及 断链长度。分离式路基测量,其左右侧路线桩号前应冠左右字母符号,并以左侧 路线为准计算全程连续桩号。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规范 (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与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Ⅲ)水平角观测 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与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 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0、3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 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表3.3.8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精度要求

导线及导线网按精度等级划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导线测量主 要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不同精度的全站仪测回数要求如下表所示: 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 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上述表中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上述表中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上述表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

0.7倍。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 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4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 5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 关规定: (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 1 〃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 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 〃级仪器不应大于1 〃 2〃级仪器不应大于2〃; (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 〃,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⑷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3.3 导线测量 3.3.1 导线控制网可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导线网。 3.3.2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2的规定。 表3.3.2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等级测距相对 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 导线全长相对 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 差(″) 测回数 0.5″级 仪器 1″级 仪器 2″级 仪器 6″级 仪器 二等1/250000 1 1/100 000(杨)±2.0n 6 9 - - 三等1/150000 1.8 1/55000 ±3.6n 4 6 10 - 四等1/80000 2.5 1/40000 ±5n 3 4 6 - 一级1/40000 4 1/20000 ±8n- 2 2 - 二级1/15000 8 1/10000 ±16n- - 1 3 注:表中n为测站数,D为测距边长,以千米计。 3.3.3 导线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相邻边长之比不宜小于1:3。 3.3.4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应在有效检定期内,作业前应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校,仪器性能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3.3.5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5的规定。 表3.3.5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等级仪器等级半测回归零差(″) 同方向测回间2c 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 四等及以上0.5″级仪器 4 6 4 1″级仪器 6 9 6 2″级仪器8 13 9 一级及以下2″级仪器12 18 12 6″级仪器18 - 24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2 当观测方向数少于3个时,可不归零。3 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测回间应均匀配置度盘。采用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时可不受此限制。2)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值不得超过一格;四等以上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o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限制。3.3.6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方向测回间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 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规范 (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Ⅲ)水平角观测 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 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0.3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 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表 等级附合导 线长度 ( km) 平均边 长( km) 每边测 距中误 差( mm) 测角 中误差 (″)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 差 方位角 闭合差 (″) 测回数 DJ 1 DJ 2 DJ 6 三等30 13 1/55 000 ± 6 10 —四等20 13 1/35000 ± 5 4 6 — 一级10 17 1/15000 ± 10 — 2 4 二级 6 30 1/10000 ± 16 — 1 3 三级———1/2000 ± 30 — 1 2 注:表中n 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 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 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以上; 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 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水平角观测 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

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DJ 6 型不得超过″。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10″;DJ2型不得超过15″;DJ 6 型不得超过20″。 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 1mm 。 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 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全部测回宜在一个时间段内测完。 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不得超过1格;气泡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4)在观测过程中,两倍照准差(2c)的绝对值,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20″;DJ 2 型不得大于3 0″。 5)当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分两组观测,每组方向数应大致相等,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共同方向之间的角值互差应不超过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6)当观测方向多于3个,在观测过程中某些方向的目标不清晰时,可以先放弃,待清晰时补测。一测回中放弃的方向数不得超过应观测方向数的1/3,放弃方向补测时,应在原基本测回测完后进行,可只联测零方向。如全部基本测回测完,有的方向一直没有观测过,对这些方向的观测应按分组观测处理。 3.四等以上导线水平角观测,应在总测回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应等于360°,其误差值不应大于测角中误差的两倍,一级以下导线可只测右角。 4.当联测高标架或不稳固的控制点时,应测定归心元素。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于照准圆筒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10mm。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它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角度元素应量至15′,长度元素应量至1mm。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表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 导线及导线网按精度等级划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不同精度的全站仪测回数要求如下表所示: 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 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上述表

中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上述表中规定长度的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上述表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 2 个已知方向。 2 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 3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4 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3 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4 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 5 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

(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 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 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应超过1.5″; (7) 光学对中器或激光对中器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mm。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 (2) 观测的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3) 观测的方向数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按规范要求执行。 (5) 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表 等级 附合导 线长度 (km) 平均边 长(km) 每边测 距中误 差(mm) 测角 中误差 (″)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 差 方位角 闭合差 (″) 测回数 DJ 1 DJ 2 DJ 6 三等30 13 1/55 000 ± 6 10 — 四等20 13 1/35000 ± 5 4 6 — 一级10 17 1/15000 ± 10 — 2 4 二级 6 30 1/10000 ± 16 — 1 3 三级———1/2000 ± 30 — 1 2 注:表中n 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 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 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以上; 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 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水平角观测

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 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DJ 6 型不得超过″。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10″;DJ2型不得超过15″;DJ 6 型不得超过20″。 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 。 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 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全部测回宜在一个时间段内测完。 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不得超过1格;气泡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4)在观测过程中,两倍照准差(2c)的绝对值,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20″;DJ 2 型不得大于30″。 5)当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分两组观测,每组方向数应大致相等,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共同方向之间的角值互差应不超过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6)当观测方向多于3个,在观测过程中某些方向的目标不清晰时,可以先放弃,待清晰时补测。一测回中放弃的方向数不得超过应观测方向数的1/3,放弃方向补测时,应在原基本测回测完后进行,可只联测零方向。如全部基本测回测完,有的方向一直没有观测过,对这些方向的观测应按分组观测处理。 3.四等以上导线水平角观测,应在总测回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应等于360°,其误差值不应大于测角中误差的两倍,一级以下导线可只测右角。 4.当联测高标架或不稳固的控制点时,应测定归心元素。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于照准圆筒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10mm。投影完

导线测量

导线测量 1前言 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我公司全站仪控制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常用施工平面控制网、平高控制网和控制点加密。使用本指导书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城市测量规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等规程规范。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2准备工作 2.1收集资料 2.1.1广泛收集测区及其附近已有的控制测量成果和地形图资料。 (1) 控制测量资料包括成果表、点之记、展点图、路线图、计算说明和技术总结等。收集资料时要查明施测年代、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平高系统、施测等级和成果的精度评定。 成果精度指三角网的高程、测角、点位、最弱边、相对点位中误差;水准路线中每公里偶然中误差和水准点的高程中误差等。 (2) 收集的地形图资料包括测区范围内及周边地区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专业用图,主要查明地图的比例尺、施测年代、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成图质量等。(3) 如果收集到的控制资料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不一致,则应收集、整理这些不同系统间的换算关系。 2.1.2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监理)文件中有关测量专业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2.1.3准备相应的规范:《城市测量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2.1.4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例如了解冻土深度,用以考虑埋石深度;雾季、雨季和风季的起止时间,封冻和解冻时间,以确定适宜的作业月份。 2.2现场踏勘 携带收集到的测区地形图、控制展点图、点之记等资料到现场踏勘。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2.2.1原有的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GPS点的位置,了解觇标、标石和标志的现状,其造标埋石的质量,以便决定有无利用价值。 2.2.2原有地形图是否与现有地物、地貌相一致,着重踏勘增加了哪些建筑物,为控制网图上设计做准备。 2.2.3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高程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2.4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2.3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和监理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设计最佳布网方案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2.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建设项目的名称、工程规模、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 (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3)已有资料的分析、评价和利用:说明已有资料的作业单位、施测年代、采用的技术依据和选用的基准;分析已有资料的质量情况,并作出评价和指出利用的可能性。

导线测量教案资料

导线测量

导线测量 1前言 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我公司全站仪控制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常用施工平面控制网、平高控制网和控制点加密。使用本指导书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城市测量规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等规程规范。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2准备工作 2.1收集资料 2.1.1广泛收集测区及其附近已有的控制测量成果和地形图资料。 (1) 控制测量资料包括成果表、点之记、展点图、路线图、计算说明和技术总结等。收集资料时要查明施测年代、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平高系统、施测等级和成果的精度评定。 成果精度指三角网的高程、测角、点位、最弱边、相对点位中误差;水准路线中每公里偶然中误差和水准点的高程中误差等。 (2) 收集的地形图资料包括测区范围内及周边地区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专业用图,主要查明地图的比例尺、施测年代、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成图质量等。 (3) 如果收集到的控制资料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不一致,则应收集、整理这些不同系统间的换算关系。

2.1.2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监理)文件中有关测量专业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2.1.3准备相应的规范:《城市测量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2.1.4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例如了解冻土深度,用以考虑埋石深度;雾季、雨季和风季的起止时间,封冻和解冻时间,以确定适宜的作业月份。 2.2现场踏勘 携带收集到的测区地形图、控制展点图、点之记等资料到现场踏勘。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2.2.1原有的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GPS点的位置,了解觇标、标石和标志的现状,其造标埋石的质量,以便决定有无利用价值。 2.2.2原有地形图是否与现有地物、地貌相一致,着重踏勘增加了哪些建筑物,为控制网图上设计做准备。 2.2.3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高程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2.4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2.3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和监理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设计最佳布网方案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2.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 3测角的1″、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表3.3.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 3测角的1″、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Ⅱ)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 3.3.4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 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4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3.3.5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导线测量方法1

导线测量 (I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注:1 表中n 为测站数。 1、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2、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II )水平角观测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 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 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应超过1.5〞。 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表3.3.8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 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 互差的限值。 2 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3 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度盘配置应符合附录C 的规定。 5 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3.3.9 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右角。左右角的

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规范

2.1 一级导线测量 简介 一级导线测量是指从C.F导线或更高等级三角点开始,这将组成大城镇地图的主要框架。 导线通常是指沿公路或铁路或海岸线,且闭合误差小于1/30,000。 2.2 规范 (i)导线边长度 大于等于1.5公里 (ii)方位角测点 不应超过10个或相隔不应大于8公里 (ii)仪器 见上表 2.3 标识 做好每一个测点的标记工作。标记的类型因地质的不同而不同。部分类型如下: (a)坚硬的土地 标识应由30平方厘米和一米长的混凝土柱组成,安置于地下75厘米处,中心 还应由直径为4厘米、长度为1.5—2米的铁管加固。 混凝土柱是由沙子或沙子、橡胶和水泥的混合物按5:1的比例混合而成。铁管 必须与混凝土柱的表面保持齐平,并在顶部一英尺处,用小石头和小圆石灌实。 在最顶部,用水泥泥浆填充,中心标志用0.22口径的弹壳或铜螺钉制作。 混凝土柱的表层应抛光摩平,以易于鉴别数字和字母。 (b)软土地 放置底标和顶标,共同组成点标志。 底标是由直径为30厘米、深度至少为15厘米的混凝土块组成,置于……(第 三页下端少一行),固定铜螺钉作为中心标志。 顶标表层不应低于地面75厘米深。顶标是由30平方厘米的预制混凝土柱制成, 中心为软钢,钢筋垂直于底标。底标在顶标安置前,覆盖10厘米厚的沙子。见 图表所示。 (c)坚硬的岩石 在岩石上垂直钻一个深度为30厘米的洞,然后将一根长度为46厘米直径为5 厘米的管子插入洞内,露出岩石面16厘米处。 将水泥泥浆灌注到洞内,捣实,以固定中间的管子。然后,用水泥泥浆填充至 管子边缘,再插入0.22铜螺钉作为中央标志。 洞口周围的岩石表面出现裂痕,宜为水泥图章提供相应承载力。 管应与图章表面保持齐平,识别的标志印在水泥图章的上面。 2.3.1 (c)参考标点 对于每一根混凝土柱,附近除了有明显的指向标志外,还应仔细描述至少3个

导线测量技术设计书完全版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1.任务概述 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通过对陕铁院到实训基地段 线路实现控制测量,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 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更加为了满足我们课程的需要,我们测量3111班 测量二小队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对陕铁院到实训基地段路线采取三角锁 控制测量实训,全长大约1公里,路线起点位于测绘实训基地,终点位 于陕铁院本校区,采用手制绘图,前期的任务是线路勘察、选点,埋石 和三连脚架控制测量。为使该项任务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控制测量测量技术 设计书。 2、任务范围 陕铁院主校区处于渭南市临渭区站北路东段,东临尤河,南面南源黄土区域,西向临渭区主城区,北靠渭河,与占地340余亩的测绘实训基地相距1公里。该测段地势起伏比较大,多为丘陵。路线多为公路和山地,测量任务相当艰巨,渭南市最近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1,年日照2000个小时,雨量充沛,无霜期330天以上,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是个天然“大温室”自然资源。 实训技术指标及作业限差按城市一级导线测量规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同时也参照《工程测量规范》和《城市测量规范》的及技术要求执行。 5.投入的人员仪器设备 投入人员:6人。 仪器设备:国产索佳510K全站仪1台、棱镜2个、三脚架3个、水泥钉若干、斧头1把、卷尺1个、雨伞3把。 6.工作流程 根据该工作流程图,可以归纳出如下六项主要任务:资料分析、控制测量、 碎部测量、内业成图、质量检查和成果资料整理、上交。

7.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1.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5 n +10 n +16 n +24 n 2: 导线水平角均采用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按《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执行。 3: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仪器采用DS3型水准仪): 16≤ ≤ 30L 注:L以km为单 《控制测量规范》。 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一级导线测量施测方法

5、规 5.1城市测量规(C118/99) 5.2工程测量规(GB50026/93) 6、技术要求 6.1一级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一二三的规定。 表一,光电测距导线的水平角技术要求 注:n为测站数。 表二,光电测距导线的竖直角技术要求 表三,光电测距导线的测距技术要求 6.2每条边量测测站一端的气象数据。温度取位至0.5℃,气压取位至100pa或1mmHg (所使用的气象仪器应在检定的使用有效期)。 导线边长应进行加常数、乘常数、气象、倾斜改正以及高程归化和投影改化等各项改 正计算。 导线边长通过两点间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按“城市规”第2.4.10和2.4.11条执行。按“城市规”第2.4.12条进行测距边水平距离的高程归化和投影改化。

导线边距离观测记录要求清晰、整洁,原始观测数据的更改应符合“城市规”第2.6.3 条的规定,记录、计算取位至1mm。 7 、作业方法 7.1左角采用前-后-后-前,右角采用后-前-前-后, 7.2水平角采用测回法,竖直角采用中丝法,三丝法 7.3导线施测采用三联脚架全园观测法施测,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按《工程测量 规GB50026-93》2.3.1~2.3.10执行。 7.4测角 导线转折角有左角和右角之分。 在导线前进方向左侧的水平角称为左角,右侧的水平角称为右角。 闭合导线一般测其角,在公路测量中,附和导线一般测右角,注意全线应统一。 各等级的导线测角要求,应满足规。 7.5测边 ⑵光电测距,光电测距导线边采用单向或往返观测,导线边长均观测2测回,每测回 4次读数,一测回读数较差应小于5mm,单程测回间较差应小于10mm。 8、设计表格 8.1外业数据表格 光电测距导线记录表 工程名称:观测日期:仪器:观测者:记录者:天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