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审核:复核:

企业名称

所在

地区□伊犁州□乌鲁木齐□昌吉州□塔城地区□吐鲁番地区□巴州□博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哈密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石河子

地址邮编

机构代码注册资本万元成立日期

门户网址E-mail 传真

姓名职务学历职称办公电话移动电话

法定代表人

技术负责人

企业联系人

工厂地址所在地电话

建筑面积平方米公司人数:企业资产万元

企业登记类型□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合资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它

所属行业:□现代服务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煤炭工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纺织工业□钢铁、建材、化工和轻工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经营范围

填写说明:

1、本调查问卷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能真实反映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请企业如实填报,调查问卷中涉及到填报数据仅作为评估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之用,不用于其它用途,不对外泄漏。

2、本调查问卷应由企业专人负责统筹管理内容的填报,填报人应认真理解评估指标的含义,读懂调研问卷说明,确保填报数据正确、合理。部分需要计算的指标按“解释”中给定的公式统计计算。

1、基础建设水平与能力评估指标

资金投入:

1). 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

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

组织和规划

1).信息系统运维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

①近五年信息化建设投入万元。②近五年信息系统运维投入万元。

2).信息化部门设置情况。

○A.企业设有信息化部门或相关外包服务部门。○B.信息化部门下属于其他业务部门。

○C.信息化部门是专职的一级部门建制。○D.集自动化、信息化、流程与创新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专职一级部门建制。

3).信息化主管领导的层级。

○A.无信息化专职主管领导○B.中层管理者○C.高层管理者

4).信息化规划制订和执行情况。

○A.无规划○B.分散在业务规划中

○C.有企业级专项规划○D.有企业级专项规划且年度信息化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为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

设备设施

1).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2).企业主干网覆盖情况。

○A.尚未建有企业主干网○B.建有企业主干网

○C.企业主干网覆盖50%以上办公和生产区域○D.企业主干网覆盖80%以上办公和生产区域

3).生产设备数字化率

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

4).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

联网的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数字化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

信息资源

1).实现企业级统一编码。(多选)

□A.产品□B.物料□C.资产□D.组织□E.人员□F.供应商□G.客户代码□H.财务科目代码

2).企业数据统一和集中管理程度。

○A.数据分散管理○B.分区域集中管理○C.统一集中管理

信息安全

1)员工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A.无○B.有,但并未严格执行○C.有,且行之有效

2)应急预案系统。

○A.无○B.有

3).企业信息安全措施。(多选)

□A.机房安全管理□B.防火墙□C.入侵检测□D.防病毒

4).信息安全保护程序。

○A.无备份○B.以离线备份为主○C.以双机热备份为主

5).网络安全保护程度。(多选)

□A.网络分区防火墙隔离□B.服务器入侵检测□C.数据文件加密□D.网络准入管控□E.互联网出

口安全审计、安保情况

6)计算机安全防护水平。

○A.个体防病毒软件建设○B.区域统一防病毒软件建设○C.企业防病毒体系建设

7).维护网络安全的防范工具。

○A.未采用防范措施○B.采用安全的操作系统○C.企业级防病毒软件系统/防火墙

8)是否通过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A.未通过○B.正在审批中○C.通过

2、单项应用水平与能力评估指标

研发设计

1)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研发设计情况。(流程、混合)

○A.尚未开展计算机辅助研发设计○B.开展了产品配方信息化建模和产品性能仿真分析与优化

○C.开展工艺流程设计和仿真分析与优化○D.开展工艺过程控制仿真分析与优化

产品设计

1)产品二维建模的比例(离散)

建立了二维数字化模型的产品占产品总数的比例 %。

2).产品三维建模的比例(离散)

建立了三维数字化模型的产品占产品总数的比例%。

3).数字化预装配建模水平。(离散)

○A.未实现○B.可建立部件级预装配模型○C.可建立产品级预装配模型

4).是否能构建数字样机。(离散)

○A. 是○B. 否

5).产品性能与功能的数字化验证情况。(离散)

○A.无法实现产品性能与功能数字化验证○B.仅能实现零件级性能与功能仿真○C.能够在零件级性能仿真基础上实现部件级性能仿真○D.能够在部件级性能仿真基础上实现产品级性能仿真○E.能够在产品级性能仿真基础上实现可制造性分析

工艺设计

1).是否开展了三维的工艺设计。(离散)

○A.是○B.否

2).计算机辅助产品工艺规划和工装设计情况。(多选)(离散)

□A.信息化工艺流程规划□B.工艺文件自动生成□C.计算机辅助材料定额制定□D.计算机辅助工时定额制定□E.信息化工装设计

3).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动态仿真与优化情况。(多选)(离散)

□A.加工工艺动态仿真与优化□B.装配过程动态仿真与优化□C.产品维护过程动态仿真与优化

4).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生产计划管理情况。

○A.尚未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生产计划管理○B.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生成生产计划○C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优化生产计划

5).按自动生成的生产计划排产的比例

①按照系统自动生成的生产计划排产的产品品种数占产品品种总数的比例 %。

②按照系统自动生成的生产计划排产的产品数占产品总数的比例 %。

生产管理

1)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物料需求计划管理情况。

○A.尚未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物料需求计划管理○B.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生成物料需求计划○C.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优化物料需求计划

2).自动物料需求计划比例

按照系统自动生成的物料需求计划供应的物料占全部物料供应总量的比例 %。

3).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配送管理情况。

○A.尚未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物料配送管理○B.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生成物料配送计划 C.○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优化物料配送计划

4).自动配送计划比例

自动生成配送计划的物料占全部配送物料总量的比例 %

5).物料信息动态跟踪能力。

○A.未实现物料信息的动态跟踪○B.实现对在制品库存物料信息的动态跟踪

○C.实现对物料配送信息的动态跟踪○D.实现对生产物料全过程信息的动态跟踪

6).是否能够通过信息对外协全过程进行监管。

○A.是○B.否

7).自动外协计划比例

按照系统自动生成的外协计划采购的物料占全部外协物料采购总量的比例 %。

8).PLC/DCS生产线(装置)覆盖率(流程、混合)

应用了PLC/DCS的生产线(装置)数占生产线(装置)总数的比例%。

9).自动化生产线的覆盖率

自动化生产线数量占生产线总数的比例%。

1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离散)

①应用NC/CNC关键工序数量占关键工序总数量的比例 %;

②应用DNC的关键工序数量占关键工序总数量的比例 %;

③应用FMC/FMS的关键工序数量占关键工序总数量的比例 %。

11).APC(先进过程控制系统)生产线(装置)覆盖率(流程、混合)

应用了APC(先进过程控制系统)的生产线(装置)数占生产线(装置)总数的比例 %。

12).计算机辅助编程(CAM)的数控工序覆盖率(离散)

计算机辅助编程(CAM)的数控工序数量占数控工序总数量的比例 %。

生产制造

1). 信息化排产(车间级作业计划)覆盖率(流程、混合)

实现信息化排产的最小排产单元(或生产线)数占最小排产单元(或生产线)总数的比例 %。

2).利用信息系统编制的准时制车间作业计划(JIT)覆盖率

利用信息系统编制准时制车间作业计划(JIT)的车间数量占车间总数的比例 %。

3).利用信息系统编制的车间作业计划覆盖率

利用信息系统编制车间作业计划的车间数量占车间总数量的比例 %。

4).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直接控制的层级。

○A.没有实现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B.只能控制到单个车间

○C.能够控制整条生产线或工序○D.能够直接控制到设备

5).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下达数字化设备(或生产岗位)的生产调度(作业)指令占全部生产调度(作业)指令的比例。

○A.无○%以下○%以上○%以上

6).实现自动优化调度的生产线比例

通过建立过程控制数学模型等实现自动优化调度的生产线比例 %。

7).可实现信息化生产监控的层级。

○A.没有实现信息化生产监控○B.仅能监控到单个车间

○C.能够监控到整条生产线或工序○D.能够直接监控到设备

8).生产制造过程信息跟踪与管控情况。

○A.未实现生产制造过程信息跟踪与管控○B.实现产品加工全过程的信息跟踪与管控

○C.实现产品装配全过程的信息跟踪与管控○D.实现在制品物流信息跟踪与管控

9).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的生产制造现场物料管理精度。

○A.无○B.精确到物料品种

○C.精确到不同物料品种的不同批次○D.精确到单一物料

采购管理

1).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采购管理业务覆盖范围 (多选)。

□A.采购寻源□B.采购成本管理□C.采购计划生成与发散□D.采购合同管理□E.采购报表分析□F.采购索赔

2).应用信息系统进行入场物流和原料库存管理实现的功能。

○A.尚未实现原料库存信息化管理○B.利用信息化实现原料出入库管理

○C.利用信息化实现原料配送管理○D.实现原料自动分拣

3).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供应商管理业务覆盖范围。

○A.未实现供应商信息化管理○B.供应商基本信息管理

○C.供应商准入管理○D.供应商评价管理

4).采购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 (多选)。

□A.采购需求计划□B.网上询报价□C.网上招标□D.订单交互□E.物流交互□F.网上结算

5).网上采购率

上年度网上采购率 %。

销售管理

1).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销售管理业务覆盖范围 (多选)。

□A.市场信息管理□B.销售计划管理□C.售前活动管理□D.销售合同管理□E.销售价格管理□F.销售订单处理和跟踪□G.销售渠道管理□H.销售分析

2).应用信息系统产成品库存管理情况。

○A.尚未实现产成品库存信息化管理○B.利用信息化实现产成品出入库管理

○C.利用信息化实现产成品配送管理○D.实现产成品自动分拣

3).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物流配送管理覆盖环节 (多选)。

□A成品发运□B配送过程□C产品交付

4).应用信息系统进行售后服务管理实现的功能 (多选)。

□A.质量异议管理□B.质量问题统计分析□C.索赔管理□D.召回管理

5).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客户(分销商)管理业务覆盖范围 (多选)。

□A.客户(分销商)基本信息管理□B.客户(分销商)分析□C.客户(分销商)评估

6).销售电子商务实现的功能 (多选)。

□A.销售意向沟通□B.网上订单交互□C.网上报价□D.网上投标□E.电子单据□F.网上结算□G.物流配送□H.客户个性化服务

7).网上销售率

上年度网上销售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 %。

财务管理

1).应用信息系统进行财务管理实现的层级。

○A.会计账务和资金由手工管理○B.仅能够利用系统实现会计账务管理○C.能够利用系统自动生产财务报表和

进行财务分析○D.能够利用系统进行成本管理○E.能够利用系统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财务预算管理

2).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财务报表功能 (多选)。

□A.财务报表自动生成□B.财务报表报送□C.合并报表

3).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财务分析功能 (多选)。

□A.资金动作自动生成□B.财务政策分析□C.经营管理分析□D.投融资管理分析□E.财务分析报告生成4).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成本管理功能 (多选)。

□A.成本预测□B.成本决策□C.成本计划□D.成本核算□E.成本控制□F.成本分析□G.成本考核5).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财务预算管理功能 (多选)。

□A.投资预算管理□B.生产经营预算管理□C.预算编制□D.预算执行与控制□E.预算考核质量与计量

1).上传到信息系统的计量数据占全部计量数据的比例

上传到信息系统的计量数据占全部计量数据的比例 %。

2).上传到信息系统的检化验数据占全部检化验数据的比例

上传到信息系统的检化验数据占全部检化验数据的比例 %。

3).应用信息系统进行质量管理的覆盖范围。(“覆盖到产品设计”选项仅适用于离散)

○A.尚未建设质量管理信息系统○B.仅能覆盖到产成品○C.能够覆盖到产成品及产成品的生产制造过程(生产车间/工艺过程/生产线)○D.能够覆盖到产成品、产成品制造过程和原材料入场○E.不仅能够覆盖到产成品及生产制造过程和原材料入场,还能够覆盖到产品设计

4).应用信息系统进行质量管理实现的功能 (多选)。

□A.产品规范管理□B.工艺规范管理□C.合同质量设计□D.检化验信息管理□E.质量判定管理□F.支撑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

5).质量检测与控制点覆盖范围 (多选)。

□A.仪器管理□B.原材料品质管理□C.生产前品质条件复查□D.生产过程品质管理□E.成品品质管理

6).上传到信息系统的质量检测数据占全部质量检测数据的比例

上传到信息系统的质量检测数据占全部质量检测数据的比例 %

7).实现自动采集检测数据占全部检测数据的比例

实现自动采集的质量检测数据占全部质量检测数据的比例 %

能源与环保

1).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能源管理实现的功能________(多选)。

□A.能够形成自动能源计划□B.实现能源平衡和能源调度□C.实现能源绩效与考核□D.能源设备运转状况在一实时监控□E.能源生产/消耗实绩采集□F.能源在线实时监管

2).能源消耗和排放物采集手段________。

○A.人工采集○B.部分自动采集○C.自动采集

3).能源数据自动采集上传比例

能源数据自动采集上传比例________%。

4).节能减排信息化设施投资率

节能减排信息化设施投资额/技术改造投资总额________%。

5).环保监测系统覆盖的污染源________(多选)。

□A.烟气□B.污水□C.废渣(废料)□D.粉尘□E.其他

6).是否动态监测有害气体排放、噪声及污水等排放点________。

○A.是○B.否

7).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环保管理实现的功能________(多选)。

□A.环保数据在线实时监测□B.监测数据自动报警□C.环保监测考核

8).环保数据自动采集上传比例

环保数据自动采集上传比例________%。

安全管理

1).安全生产监测数据上传比例

安全生产监测自动采集比例________%。

2).安全生产监测数据自动采集比例

安全生产监测自动采集比例________%。

3).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的安全生产重点部位、设备集中监控覆盖程度________。

○A.无○%以下○%以上○%以上

4).安全生产集中监控覆盖范围和内容________(多选)。

□A.生产过程实时控制□B.仓储实时监控□C.信息化物流

5).安全生产应用情况________(多选)。

□A.检测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B.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C.消防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D.职业卫生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E.治安保卫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6).信息化条件下安全生产应急响应及重大危险源预测预警情况________(多选)。

□A.重大危险源动态信息采集□B.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C.重大危险源预测分析、及时预警□D.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及快速响应

项目管理

1).应用信息系统进行项目管理实现的功能与层级________(多选)。

□A.项目规划与立项管理□B.项目设计、计划与预算管理□C.项目执行管理□D.项目后评估管理

2).应用信息系统进行项目准备实现的功能________(多选)。

□A.项目需求及可行性分析□B.项目初步设计□C.项目报价□D.项目立项启动

3).应用信息系统进行项目计划实现的功能________(多选)。

□A.项目目标及范围□B.项目组织团队及管理机制□C.项目进度计划制定及核实□D.项目预算编制□E.项目详细设计

4).应用信息系统进行项目执行与控制实现的功能________(多选)。

□A.合同管理□B.分包管理□C.采购管理□D.材料管理□E.设备管理□F.人工管理□G.质量管理□H.安全管理□I.风险管理□J.文档管理□K.成本管理□L.任务及进度管理

5).应用信息系统进行项目验收及运维实现的功能________(多选)。

□A.项目成果试验□B.项目验收□C.项目结算及审计□D.项目效益及影响评估□E.项目后运维

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1).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设备管理实现的功能与层级________(多选)。

□A.利用信息系统实施设备合同、设备图档等基本资料的管理

□B.利用信息系统实施设备点检检修、资材备件、故障诊断与及时处理等过程管理

□C.利用信息系统实现设备成本控制等固定资产管理

□D.实现设备运行信息在线动态监控与管理

2).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现的功能与层级________(多选)。

□A.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统一人力资源规划、组织人员招聘和进行人事管理

□B.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实现全企业集中管理和执行

□C.利用信息系统实现薪酬与福利管理面向个体员工的全企业集中统一

□D.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关键绩效管理事务的记录、跟踪和考核全过程管理

3).办公自动化实现的功能与层级________(多选)。

□A.电子邮件、通讯录管理、信息发布等信息交流与发布信息化管理□B.收发温和公文流转管理等公文信息化管理□C.日常管理、会员管理、个人事务等日常活动信息化管理□D.实现移动办公

4).人力资源系统(HR)________(多选)。

□A.基础人事管理□B.招聘管理信息化□C.绩效考核管理

5).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________(多选)。

□A.对客户统一管理□B.可实时地完成订单处理□C.实时查阅市场相关信息□D.实现移动办公□E.在线提供客户服务支持(远程诊断、在线维修等)

3、综合集成水平与能力评估指标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1).产品模型数据定义情况________。(离散)

○A.未实现产品模型数据定义○B.有二维图纸定义规范,且可自动批量导入PDM

○C.有三维模型定义规范,且可成套自动导入PDM ○D.有工艺规划定义规范,且可成套自动导入PDM

2).产品数据管理覆盖范围________(多选)。(离散)

□A.产品设计环节□B.工艺设计环节□C.生产制造环节□D.现场安装调试环节

3).产品数据管理覆盖的功能________(多选)。(离散)

□A.电子文档管理□B.产品结构管理□C.技术状态管理

4).产品模型传递和关联维护实现程度________(多选)。(离散)

□A.实现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之间的产品模型信息自动传递

□B.实现工艺设计与生产制造之间的产品信息自动传递

□C.实现产品设计与生产管理之间的产品信息关联维护

□D.实现工艺设计与生产管理之间的产品信息管理维护

□E.实现产品信息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生产管理各业务环节的关联维护和一致性管理

管理与控制集成

1).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或调度系统)向经营管理系统自动上传信息范围________(多选)。

□A.车间级制造执行信息能够通过手工转录方式上传至经营管理系统□B.自动上传生产能力信息

□C.自动上传计划执行信息□D.自动上传资源分配与消耗(设备、原料、环境等)信息

□E.自动上传生产实绩信息(订单状态信息)

2).经营管理系统向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或调度系统)自动下达指令包含内容________。(“自动下达产品BOM”仅适用于离散型企业)

○A.无法自动下达指令○B.自动下达生产任务○C.自动下达产品BOM

3).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系统向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或调度系统)自动上传信息覆盖范围________(多选)。

□A.自动上传工序进展信息□B.自动上传设备运行参数□C.自动上传生产工况实时信息(纯流程型)

□D.自动上传物流使用状态(非纯流程型)□E.自动上传能源消耗信息□F.自动上传生产环境参数(流程型)4).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或调度系统)向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系统自动下达指令情况________(多选)。

□A.自动下达排产计划□B.自动下达生产指令

□C.自动下达物料清单□D.自动下达生产优化运行参数

产供销集成

1).按照用户订单自动排产和动态调度能力。(多选)

□A.按照用户订单自动排产□B.根据用户订单制订排产计划的同时自动形成物料供应计划

□C.在用户订单与产能不匹配时是现在有限产能约束下优化排产□D.在发生改判、降级、叛废以及紧急情况下能够进行动态调度

2).应用信息系统进行内部供应链集成管理所覆盖的环节供应链集成运作水平。(多选)

□A.物流采购环节□B.原料库环节□C.生产制造环节□D.生产品库环节□E.产品销售环节□F.产品配送环节

3).供应链集成运作水平。(多选)

□A.能够实现供应商在制定时间直接供货到生产现场□B.能够按照客户要求实现精准配送□C.运作信息系统实现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分销网络

4).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用户订单全过程跟踪情况。

○A.无法进行订单过程跟踪○B.跟踪到产品配送阶段○C.跟踪到生产制造阶段○D.跟踪到物料采购阶段○E.跟踪到研发设计阶段

5).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的产品质量追溯情况。(多选)

□A.质量不可追溯□B.追溯到产品交付□C.追溯到生产制造□D.追溯到物料供应□E.追溯到研发设计

财务与业务集成

1).实现与财务系统集成的业务系统范围。(多选)

□A.采购管理系统□B.销售管理系统□C.生产制造系统□D.物流管理系统□E.设备管理系统

□F.人力资源管理系统□G.研发设计系统

2).财务系统对采购适时监控的情况。(多选)

□A.合同交个监控□B.到货监控□C.付款监控□D.发票监控

3).财务系统对销售实时监控的情况。(多选)

□A.合同价格监控□B.发货监控□C.收款监控□D.开票监控

4).成本信息自动获取范围。(多选)

□A.研发设计□B.产成品、半成品收发存□C.主原料消耗□D.资材备件消耗□E.人工成本□F.维修费用□G.能源成本□H.运输成本

5).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产品实际成本核算的精度。

○A.无法应用系统自动进行产品世界成本核算○B.精确到车间○C. 精确到批次○D.精确到单个产品○E.精确到零部件

6).通过信息化全面落实企业战略规划、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情况。(多选)

□A.投资预算与执行管理□B.生产采购预算与执行管理○C.技措技改预算与执行管理

□D.费用预算与执行管理□E.成本预算与执行管理

决策支持

1).基于智能知识模型自动采集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的业务范围。(多选)

□A.采购及供应商信息□B.销售及客户信息□C.库存信息□D.生产信息□E.财务信息□F.指令信息

□G.物流信息□H.设备信息□I.能源环境信息□J.成本信息□K.绩效信息□L.竞争情报

□M.市场趋势和环境

2).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可实现的决策支持内容。(多选)

□A.合同、收入、成本、利润等对比分析与决策□B.客户价值和信用决策□C.产品盈利和市场趋势决策

□D.研发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集成运营决策□E.企业预测预警□F.企业风险管控□G.信誉建设

4、协同与创新水平和能力评估指标

产品全生命周期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1).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产品状态信息跟踪与反馈情况。(离散)

○A.能够实现统一数字化产品定义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应用和关联维护

○B.产品状态信息跟踪与反馈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乃至回收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

2).跨企业网路化产品协同设计与制造能力。

○A.未实现跨企业网路化产品协同设计与制造○B.实现跨区域的网络化产品协同设计与制造

○C.实现国内企业间的网络化产品协同设计与制造○D.实现全球多国多企业间的网络化产品协同设计与制造3).在线实现产品服务延伸或远程管控的情况。(多选)

□A.产品安装□B.产品使用培训□C.远程监控□D.备品备件□E.故障维护□F.维护保养

□G.咨询改进□H.二手交易

4).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情况。(多选)(流程)

□A.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与反馈实现绿色研发设计□B.基于审批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与反馈实现绿色工艺创新

□C.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与反馈实现产品安全和集约生产□D.产品生产制造与使用全过程废弃物综合利用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情况。(多选)(离散)

□A.实现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条件下的绿色设计□B.实现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条件下的绿色工艺创新

□C.实现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条件下的产品集约生产□D.实现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条件下的产品再制造

产业链协同

1)产业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情况。

○A.建立了产业链企业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接○B.产业链企业建设或采用了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

○C.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关联信息实现共享和实时交互

2)通过信息化实现业务协同一体化情况。(流程)

□A.通过信息化与主要原料供应商实现了物料等的协同□B.通过信息化与物流企业实现了储运协同

□C.通过信息化与下游客户实现了订货业务协同□D.通过信息化与下游客户实现了财务结算协同通过信息化实现业务协同一体化情况。(混合、离散)

□A.实现生产计划协同□B.实现物料协同□C.实现订货业务协同□D.实现物流仓储协同

□E.实现加工配送协同□F.实现财务结算协同□G.实现研发设计协同□H.实现产业链企业间订单全程可追溯□I.实现产业联企业间质量全程可控

5、竞争力与经济社会效益水平评估指标

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

1).产品质量合格率

产品质量合格率 %。

2).按期交货率

按期交货率 %。

3).产品故障平均处理时间

产品故障平均处理时间天。

业务效率

1).设备综合利用效率

设备综合利用效率 %。

2).产能利用率

产能利用率 %。

3).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财务优化

1).企业月度合并财务决算最终结果报出所需天数

企业月度合并财务决算最终结果报出所需天数天。

2).库存资金周转率

库存资金周转率次/年。

3).库存资金周转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比较情况。

○A.达到初级水平○B.达到国内平均水平○C.达到国内先进水平○D.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企业成本核算的精细程度。

○A.只能对成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B.可对单件产品进行成本核算○C.能够对产品单个部件进行(或组件)进行成本核算

创新能力

1).新产品产值率

新产品产值率 %。

2).新产品研发周期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比较情况。

○A.达到初级水平○B.达到国内平均水平○C.达到国内先进水平○D.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百人专利佣有量

百人专利佣有量 %。

4).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上一年度 %;本年度 %

经济效益

1).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

2).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 %。

3).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吨标准煤。

4).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比较情况

○A.达到初级水平○B.达到国内平均水平○C.达到国内先进水平○D.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社会贡献率

社会贡献率 %。

纸质问卷盖公司红章,邮寄到以下地址:乌鲁木齐市南湖东路77号1104室新疆博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勿发托运) 联系人:武锦蓉

电子版请发至

电话:

2019咨询工程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83分卷

在线考试: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两化融合以()为关注焦点。 A.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B.战略一致性 C.领导的核心作用 D.新型能力 2.工业互联网发展,全球正处于格局未定的()和规模化扩张的(),中国正处于抢占工业互联网主导权的()。 A.关键期、窗口期、战略机遇期 B.窗口期、关键期、战略机遇期 C.战略机遇期、窗口期、关键期 D.战略机遇期、关键期、窗口期 3.2017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延续了近几年的()态势,整体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演进。 A.高速增长 B.增长 C.缓慢增长 D.平稳不变 4.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5.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6.广泛深入开展贯标培训,不包括()。 A.完善培训体系 B.分层次、分类别、分渠道开展培训 C.培育新型企业家 D.建立培训中心 7.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8.全面推动()贯标,持续打造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B.两化融合标准 C.两化融合标准体系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9.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中的管理循环不包括步骤()。 A.策划 B.支持、实施与运行 C.实践 D.评测 E.改进 10.下列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不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B.全面解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C.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 的概念和体系框架 D.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E. 为企业 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11.()正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聚焦点和关键突破口,商业价值仍处于探索阶段。 A.IaaS B.PaaS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精)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欧阳中球 2010年,县委、县政府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围绕“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着力实施“621工程”,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项目建设持续向好、园区活力持续增强、工业规模持续做大、经济质量持续提高。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5家,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48.26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增加值42.5亿元,同比增长30.05%。实交工业税金1.46亿元,同比增长49.8%。完成技改投资29.80亿元,同比增长37%;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1%。全年工业用电达2513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4.66%,表明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到38.7%,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 2010年,我局再次帮助企业争取各级财政无偿投入奖励资金超过千万元,拉动了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我局的衡阳经济网成为全国百强经济网站和湖南省核心公共服务平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在连续两年获得市先进和省红旗单位的基础上,今年各项指标都非常扎实,有望再次获得先进。 2011年,县经济和信息化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突出工业招商,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平台,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一、突出工业招商 衡阳县工业经济已经进入快车道,承接产业转移形势大好,但沿海产业转移具有阶段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要始终抓住工业招商这个牛鼻子,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产业转移、资源开发、技术改造等滚动发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重大工业项目梯次跟进。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乡镇基地建设,推动界牌、石市、关市、井头、金兰、演陂、库宗、洪市、渣江等乡镇建立工业新区。协调抓好一批总投资过5000

国内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1)发展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信息化战略计划,如法国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德国的21 世纪信息社会计划等。随着这些计划的实施,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工业门类中去,对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技术融合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数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敏捷制造技术等技术已经成熟,并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使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在产品融合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都含有电子信息技术成分。例如,在航天器(如卫星、宇宙飞船、火箭)、飞机、汽车、船舶中,都装备了电子仪器仪表;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中,许多都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家电到智能家电的转变;普通机床通过增加数控系统,就成为了数控机床,价值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资产管理系统(EAM)、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在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减低了管理成本。在产业衍生方面,发达国家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出发达的ICT 产业,促进了与两化融合有关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如咨询业、会展业。 (2)发展趋势 在技术融合方面,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将不断增强。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加速朝着以计算机控制为主,以定制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方向发展。在产品融合方面,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将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管理信息化将从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向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方向发展,信息化将向上下游延伸,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产业衍生方面,ICT 产业以及与两化融合有

注册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92分)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5道题】 1.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 A .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B .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 C .起步建设、单项突破、集成覆盖和创新提升 D .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2.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工业4.0参考体系架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 A .中国、美国、德国 B .中国、德国、美国 C .中国、德国、日本 D .美国、德国、日本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3.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 A .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 B .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C .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 D .加速关键亟需标准研制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4.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程中,重点扶持安全可控的()。 ①工业基础软硬件②高端行业应用软件③嵌入式系统④新型工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5.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6.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主要任务包括()。①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②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③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④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⑤逐步完善工业信 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2020年咨询师继续教育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2.经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电子一所牵头起草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23020,简称《评估规范》),于()正式发布。 A.2011年9月 B.2012年9月 C.2013年9月 D.2014年9月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3.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具备显著的生态优势,具体是指()。①庞大的人才(用户)优势②丰富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经验③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④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⑤全球最完备的互联网生态体系⑥领先的技术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中的管理循环不包括步骤()。 A.策划 B.支持、实施与运行 C.实践 D.评测 E.改进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5.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A.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 B.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C.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 D.加速关键亟需标准研制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6.2017年5月,《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总则和框架部分已于()完成国际标准立项。 A.ITU B.ISO C.IEEE D.IEC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中国制造2025》强调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线,()是主攻方向。 A.两化融合、智能制造 B.智能制造、两化融合 C.两化融合、人工智能 D.信息化、两化融合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8.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是(),关键是(),核心是()。 A.制造能力的平台化,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 B.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制造能力的平台化,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 C.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制造能力的平台化,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 D.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制造能力的平台化用户答案:[D] 得分:0.00 9.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三个一级指标的评估内容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 A.服务、运营、生产 B.制造、管理、运营 C.管理链、价值链、服务链 D.产品、企业管理、价值链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10.已发布/待发布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数量是()。 A.3 B.4

2019年注册咨询工程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98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与其他参考架构不同的是,两化融合生态系统(IIIE)从()的视角阐释工业化与信息化交互协同的理念方法与关键特征。 A.融合 B.发展 C.智能 D.创新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2.()正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聚焦点和关键突破口,商业价值仍处于探索阶段。 A.IaaS B.PaaS C.SaaS D.DaaS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3.下列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不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B.全面解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C.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和体系框架 D.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E. 为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工作组织体系中不包括()。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家指导委员会 C.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秘书委员会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5.全面推动()贯标,持续打造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B.两化融合标准 C.两化融合标准体系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6.《中国制造2025》强调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线,()是主攻方向。 A.两化融合、智能制造 B.智能制造、两化融合 C.两化融合、人工智能 D.信息化、两化融合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7.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A.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 B.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C.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001-2017)-Word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001-201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 a)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 b)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3000-2017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 4.1总则 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 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3.1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 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组织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应与其战略相匹配。 4.3.2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组织应按照所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对信息化的新型能力进行策划、实施、运行、评测与改进,确保获取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4.4.1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确定其范围,并通过文件化信息予以明确。 在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内外部环境,见4.2; b)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见4.3.1;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 (试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4年12月15日

目录 1 适用范围 (1) 2 评定管理组织 (1) 3 评定机构要求 (1) 4 评定人员要求 (2) 5 评定管理平台 (2) 6 评定程序 (3) 6.1 初次评定 (3) 6.1.1 受理评定申请 (3) 6.1.2 制定评估审核计划 (3) 6.1.3 实施评估审核 (4) 6.1.4 形成评估审核报告 (5) 6.1.5 不符合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验证 (6) 6.1.6 给出评定结论 (6) 6.1.7 评定决定 (7) 6.2 监督审核 (7) 6.3 再评定 (8) 7 评定证书 (9) 7.1 评定证书的有效期 (9) 7.2 评定证书要求 (9) 7.3 评定证书的暂停 (9) 7.4 评定证书的撤销 (10) 7.5 评定证书的变更 (10) 7.6 评定证书的使用 (11) 8 监督与管理 (11) 8.1 信息保留与公开 (11) 8.2 申诉、投诉、举报及处理 (11) 8.3 评定机构与评定人员信用等级管理 (12) 8.4 抽查与复核 (12) 9 其他 (12) 10 附则 (1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1 适用范围 1.1 本办法用于规范对企业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工信部公告〔2014〕3号)建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开展的评定活动。 1.2 本办法明确了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及其绩效的评定和监督要求,强化评定过程管理。 1.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应遵循“自愿、独立、公开、公正”的原则。 2 评定管理组织 2.1 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专家委员会(简称评定专家委员会),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提供指导和咨询,作出专家结论。评定专家委员会设在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 2.2 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委员会(简称评定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管理、协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制订完善评定工作细则、流程和方法,管理评定机构及评定人员等。评定工作委员会设在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接受联盟指导委员会和联盟理事会的指导,其日常工作由联盟秘书处承担。 3 评定机构要求 3.1 评定工作委员会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评定机构从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 3.2 评定机构应建立并有效运行评定工作体系,完善评定监督和责任机制,以确保从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符合本办法的规定。 3.3 坚持咨询与评定分离原则,禁止评定机构为其利益相关方提供评定服务。 3.4 评定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下: 1)有固定的办工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2)有10名以上符合条件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职评定人员。 3.5 评定机构至少应公开以下信息: 1)可开展评定的主要业务范围; 2)评定机构授予、保持、变更、暂停或撤销评定及其证书等环节的程序和

【98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试卷总题量: 38,总分: 100分】用户得分:98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2.下列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不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B.全面解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C.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和体系框架 D.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E. 为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3.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具备显著的生态优势,具体是指()。①庞大的人才(用户)优势②丰富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经验③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④良好的

基础设施条件⑤全球最完备的互联网生态体系⑥领先的技术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工业4.0参考体系架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A.中国、美国、德国 B.中国、德国、美国 C.中国、德国、日本 D.美国、德国、日本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5.广泛深入开展贯标培训,不包括()。 A.完善培训体系 B.分层次、分类别、分渠道开展培训 C.培育新型企业家 D.建立培训中心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6.2017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延续了近几年的()态势,整体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演进。 A.高速增长 B.增长 C.缓慢增长 D.平稳不变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主要任务包括()。①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②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③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 ④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⑤逐步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8.经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电子一所牵头起草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23020,简称《评估规范》),于()正式发布。 A.2011年9月 B.2012年9月 C.2013年9月 D.2014年9月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从对信息化的意义建构角度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上海烟草为例 1. 导言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解与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Introduction),并提出本文不但提出了信息化意义建构,而且提出了共演的意义建构框架。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关于如何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学者与产业界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解读,认为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而不是简单集成,融合的最高境界是“意识不到信息化的存在”{计算机世界报, 2007 #2100}。但在理论上,对于什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讨论,特别是怎样理解融合产生的过程,还缺乏微观层次的解释。本文从企业对信息化的意义建构角度讨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过程。意义建构(sensemaking)是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组织通过理解其外部环境,产生对环境意义的理解,并在组织成员中交流与互动从而产生对外界环境的“集体理解”,并基于这种理解采取下一步行动{Isabella, 1990 #2101; Sackmann, 1991 #2102; Starbuck, 1988 #2103; Weick, 1993 #2104}。组织意义建构过程代表了组织对外界环境的认识过程。信息化对于工业企业而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与环境互动,但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对于信息化这一外部环境的意义建构过程是不同的。从企业层面出发,了解不同的阶段企业信息化意义建构的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历史,找到融合的规律。本文以上海烟草为例,提出了一个共演的(Coevolution)的意义建构框架,解释了在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是怎样理解信息化,并进行信息化实施、融合的。最后对针对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模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2. 意义建构理论 ?明确本文研究的是组织层次的意义建构;详细解释什么是信息化的意义建构(提出信息化意义建构的一般模型,图0);解释从信息化意义的建构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对意义建构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意义建构过程,讨论:意义赋予、意义接受,单向与双向的意义建构,以及这些过程对于我们研究人员的意义。 意义建构是指组织理解外部环境,并将对环境的理解以文字等方式显性化,以此作为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市两化融合现状与促进对策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加速**市工业企业产业升级、由大变强,进而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 **市地处**省,是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和电力基地,工业体系较为完整,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 2010年GDP达到920.2亿元,人均GDP接近2.74万元,其中财政收入的70%来自于工业。 为摸清**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加速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市两化融合小组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发放填写问卷、下企业实地考察方式对**市##家规模以上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两化融合调研情况 此次调研发放问卷##家,收回问卷##家,实地考察企业##家。调研相关情况整理如下: 1、行业分布:煤炭46%、煤化工14%、机械装备11%、冶金10%、医药食品8%、建材5%、电力3%、其它3%; 2、规模分布:大型企业(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上)17%、中型企业(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53%、小型企业(销售额500万元以上)30%; 3、企业性质:民营企业50%、集体企业20%、国有企业15%、合资企业2%、其他企业13%; 4、信息化资金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分别为大型企业0.28%,中型企业1.24%,小型企业3.9%; 5、企业中直接从事信息化建设、维修或管理的人员平均比例为大型企业占3.5%、中型企业1.7%、小型企业0.8%;接受信息化培训时间为大型企业人均120小时、中型企业人均50小时、小型企业人均不足10小时。 6、信息基础设施情况:管理和专技人员计算机平均拥有率分别为大型企业25%、中型企业14%、小型企业10%;企业信息安全设备配置为18%的企业进行了入侵检测配备, 24%的企业建立了防火墙, 41%的企业进行了防病毒配置; 7、完全没有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企业:大型企业0,中型企业31%,小型企业46.7%;将企业信息化规划分散在其他业务规划中的企业:大型企业51.9%,中型企业55.7%,小型企业42.5%;在企业战略规划中单列信息化规划的企业:大型企业37%,中型企业13%,小型企业11%。 8、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在信息化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员工信息化培训、信息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化规划几个方面起步早、基础好、档次高,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则相对差。 9、各类企业中直接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专技人员比例都偏少,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比例则更少。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中普通员工接受信息化培训时间普遍少于国有企业。 二、信息化现状分析及促进对策 对上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可看出: 1、煤炭、煤化工、冶金、机械等传统行业是**市支柱产业,其次民营企业数量居多,中型企业居多; 2、多数企业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制定信息化规划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实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信息化建设计划性不强,信息化资金投入比例低; 3、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专技人员不足,员工接受信息化培训时间偏少; 4、信息基础设施情况不乐观,计算机硬件设备配置和软件配置均需进一步提高。 要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使两化融合工作走上快车道,**市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大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企业广泛宣传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市实施两化融合的方针、目标和要求。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 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商务、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发展,塑造转型升级新动力。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基点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优先目标,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绿色发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三)智能发展,建立现代生产体系。把智能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长期努力的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四)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深度融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合力。切实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2015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领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应用成本显著下降,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一)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体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体系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生产和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管控一体化。分类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如下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 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普通玩具增加电子遥控技术之后就成了遥控玩具,产品价格比原来 有大幅提高。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进销存管理等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型服务业,如教育培训业、IT咨询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如下图(2)所示。一方面,工业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化为工业企业的业务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图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001-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 a)经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 b)经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23020-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3000-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 4.1总则 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 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3.1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四年

录 言 ............................................................................................. ................................................. I 言 ............................................................................................. ................................................ II 范围............................................................................................... .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术语与定义............................................................................................... . (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 (2) 总要求.............................................................................................. .. (2) 文件要求.............................................................................................. . (2) 4.2.1 总 则.......................................................................................... (2) 4.2.2 文件控 制.......................................................................................... (2) 4.2.3 记录控 制.......................................................................................... (3) 管理职责............................................................................................... .. (3) 最高管理者.............................................................................................. (3) 管理者代表.............................................................................................. (3) 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3) 两化融合的方针.............................................................................................. . (3) 两化融合的目

2019注册工程咨询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试题 83分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全国两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不包括()。 A.标准制修订 B.标准化研究 C.标准培训 D.标准交流推广 E.标准的具体实施 F.国际标准化 2.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 A.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B.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 C.起步建设、单项突破、集成覆盖和创新提升 D.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3.属于高级生产要素的是(),属于一般生产要素的是()。①土地②劳动力③资本④管理⑤技术⑥数据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④⑤⑥,①②③ D.③⑤⑥,①②④ 4.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平台,发展()的新型研发服务。 A.虚拟在线、开放共享、协同创新 B.虚拟在线、敏捷高效、按需供给 C.虚拟在线、有效供给、互联互通 D.开放共享、协同创新、按需供给 5.下列对两化融合管理原则中战略一致性原则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将两化融合提升到战略高度 B.将两化融合作为企业最高战略目标 C.两化融合要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 D.两化融合是组织战略有效执行和落地的重要途径 6.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具备显著的生态优势,具体是指()。①庞大的人才(用户)优势②丰富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经验③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④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⑤全球最完备的互联网生态体系⑥领先的技术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7.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工作组织体系中不包括()。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家指导委员会 C.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秘书委员会 8.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的管理变革是()。 A.泰勒制,科学管理理论 B.丰田制,精益管理模式 C.信息时代管理理论 D.泰勒制,精益管理模式 9.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10.经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电子一所牵头起草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审核:复核: 企业名称 所在 地区□伊犁州□乌鲁木齐□昌吉州□塔城地区□吐鲁番地区□巴州□博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哈密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石河子 地址邮编 机构代码注册资本万元成立日期 门户网址E-mail 传真 姓名职务学历职称办公电话移动电话 法定代表人 技术负责人 企业联系人 工厂地址所在地电话 建筑面积平方米公司人数:企业资产万元 企业登记类型□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合资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它 所属行业:□现代服务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煤炭工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纺织工业□钢铁、建材、化工和轻工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经营范围

填写说明: 1、本调查问卷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能真实反映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请企业如实填报,调查问卷中涉及到填报数据仅作为评估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之用,不用于其它用途,不对外泄漏。 2、本调查问卷应由企业专人负责统筹管理内容的填报,填报人应认真理解评估指标的含义,读懂调研问卷说明,确保填报数据正确、合理。部分需要计算的指标按“解释”中给定的公式统计计算。

1、基础建设水平与能力评估指标 资金投入: 1). 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 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 组织和规划 1).信息系统运维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 ①近五年信息化建设投入万元。②近五年信息系统运维投入万元。 2).信息化部门设置情况。 ○A.企业设有信息化部门或相关外包服务部门。○B.信息化部门下属于其他业务部门。 ○C.信息化部门是专职的一级部门建制。○D.集自动化、信息化、流程与创新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专职一级部门建制。 3).信息化主管领导的层级。 ○A.无信息化专职主管领导○B.中层管理者○C.高层管理者 4).信息化规划制订和执行情况。 ○A.无规划○B.分散在业务规划中 ○C.有企业级专项规划○D.有企业级专项规划且年度信息化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为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 设备设施 1).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2).企业主干网覆盖情况。 ○A.尚未建有企业主干网○B.建有企业主干网 ○C.企业主干网覆盖50%以上办公和生产区域○D.企业主干网覆盖80%以上办公和生产区域 3).生产设备数字化率 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 4).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 联网的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数字化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 信息资源 1).实现企业级统一编码。(多选) □A.产品□B.物料□C.资产□D.组织□E.人员□F.供应商□G.客户代码□H.财务科目代码 2).企业数据统一和集中管理程度。 ○A.数据分散管理○B.分区域集中管理○C.统一集中管理 信息安全 1)员工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A.无○B.有,但并未严格执行○C.有,且行之有效 2)应急预案系统。 ○A.无○B.有 3).企业信息安全措施。(多选) □A.机房安全管理□B.防火墙□C.入侵检测□D.防病毒 4).信息安全保护程序。 ○A.无备份○B.以离线备份为主○C.以双机热备份为主 5).网络安全保护程度。(多选) □A.网络分区防火墙隔离□B.服务器入侵检测□C.数据文件加密□D.网络准入管控□E.互联网出 口安全审计、安保情况 6)计算机安全防护水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