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双一流”背景下特色专业建设途径研究

“双一流”背景下特色专业建设途径研究

“双一流”背景下特色专业建设途径研究
“双一流”背景下特色专业建设途径研究

2019年2月20日Feb.20 2019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第39卷第2期

Vol.39 No.2

doi:10.3969/j.issn. 1008-9640.2019.02.051

“双一流”背景下特色专业建设途径研究

黄莉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

摘要:“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对高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双一流”为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在“双一流”的冲击下,高校面临着师资短缺、经费紧张等问题。面对新形势,高校应理性定位, 把握优势特色专业的发展方向,强化特色专业内涵,实现教育机制创新发展,完善特色专业建设的资源保障。

本文概述了优势特色专业的内涵,阐述了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 础上探讨了特色专业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双一流;特色专业;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 (2019) 02-0120-02

“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简称: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统筹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并于同

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该文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 建设作出新部署,将“211工程” “985工程” “优势 学科创新平台”及“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

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贯彻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推动一批高水 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017年1月,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 办法(暂行)》。“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

工程”与“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要教育战略,有利 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一、 优势特色专业的内涵

近年来,各所大学逐渐转型,由传统的传授知识逐 步转变为教学和科研的综合发展,进一步演变为大学教

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为了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 展的融合.教育部门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并采取措 施对高校特色专业进行了重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优势特色专业是高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集中、综合 体现,是高校教学水平的衡量指标,也是高校师资力量、 教育理念、教育成果的综合体现。

二、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面临的机 遇与挑战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双 一流”战略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但也给高

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 “双一流”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新机遇首先,“双一流”实现了 “一流专业”和“一流大学”

的分离,建立了大学整体建设与专业学科建设的动态协调 机制,打破了固化的身份认同。在此背景下,高校的专业

建设能脱离学校综合评价与排名的影响进行发展,有利于

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双一流”为高校之间的学科竞争提 供了公平的学术环境,有利于高校投入更多的资源建设特 色学科。与此同时,社会越来越强调创新型人才、专业型

人才、综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高校建

设自己独特的、具有优势地位的学科,为企业的转型发展 输送需要的人才。其次,“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为高校专 业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双一流” 发展战略下,学科建设能够与学术发展相结合,通过学术

成就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增加学科建设的深度。最后.“双一流”战略能够促进学科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结合.通

过企业需求带动学科建设与科研的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社会提供专业、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二) “双一流”战略使高校专业建设面临新 挑战

第一,“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导致高校之间的人才

竞争更加激烈,相对劣势的学校和学科必将面临专业人 才的缺失和流失。师资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今后更加 严峻的教研人才争夺环境中,本来处于劣势的高校和学

科将面临人才流失、难以补充的困境。这对于普通高校

收稿日期:2019-02-06

基金项目:广西本科髙校“烹饪与营养教育”特色专业及“食品加工与营养健康”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项 目编号:桂教高教2018 ( 52 ));广西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项课题项目“’普职渗透多元协同’烹饪应用型人才培养

途径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7LYHZWQ002 );桂林旅游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能力’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 与研究——以《中外饮食文化》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8XJJGB008 )。

作者简介:黄莉(19X1—),女,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学院经济师,硕士c 研究方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饮食民俗文化,

?】2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11191842.html,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 作者:张帆涛亓伟东艾彬谢建坤 来源:《新课程研究·下旬》2019年第02期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系统都在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力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加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为例,分析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创新型学生的重要性,此外,还从培养学生兴趣、调整课程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旨在提高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双一流”学校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双一流;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帆涛,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亓伟东,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植物资源学;艾彬,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谢建坤,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江西南昌3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编号:JXYJG-2017-036)和江西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与教学实践”(编号:JXSDJG1607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6-0061-02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体现了现阶段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其中,“一流学科”作为“双一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去发掘学科建设重點、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专业学科高峰。然而,我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多受美国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都将课程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因此,为了打造一流学科,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必须提高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本文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背景,探讨“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并且从培养学生兴趣、调整课程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以期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1. A类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 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

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1. A类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 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

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教育意义与方法探析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教育意义与方法探析 从当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看,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建设。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重要分支,其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是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水平建设的重要构成和直接体现。文章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析当前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标签:“双一流”;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 1.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及招生人数的增加对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影响 有关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17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和录取人数不断上升。这种上升趋势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我国国民对精英教育的重视;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研究生录取门槛的不断降低,研究生教育呈现出一种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趋势。这种趋势带来的一是研究生群体整体素质差异化显著,研究生群体的组成结构和意识形态复杂多样;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各种教育资源的短缺。这种资源的短缺造成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供求关系的不协调,呈现出一种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态势。 2.外界各种复杂的价值导向对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影响 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几乎深入人心,严重影响了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入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外来的各种文化和信仰对我国国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全球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各种负面的价值观念和西方一些偏离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文化、主义都在通过网络信息更快捷地传播到中国,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我国研究生的价值取向。 3.高校思想政治学科体系建设力度不足对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影响 高等院校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地位,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根据地。当前研究生群体正处于思想体系、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的需要高等院校的指引和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却缺乏足够的供给力度,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仍然存在各方面的不足,较为突出的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缺乏内容更新和形式创新,与当前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水平相差甚远。 二、加强高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 1.加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意义

双一流大学42所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名单及其双一流建设学科

双一流大学42所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名单及其双一流建设学科 在很长一段时间,高考生和家长、老师心目中好大学的标准是就“985”和“211”。也有很多考生和家长在问:现在是否还保留985、211工程高校的称呼?985、211工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到底是什么关系? 最近,教育部对此问题作出了官方正式回复: 截图来自教育部网站问题:请问2006年12月6日公布的985工程学校名单和2005年12月23日公布的211工程学校名单是最新的吗?985和211学校名单是否还会有变化?我注意到在211学校名单中有三所学校不在2019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请问是什么意思? 教育部答复:“985工程”1998年启动,支持39所高校结合国家创新体系进行重点建设。“211工程”1993年启动,先后共有112所高校纳入建设范围,全部高校均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现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 从教育部的回复中,我们可以读出三点信息: 1.985和211高校名单不会再有变化,作为曾经的建设项目,它们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2.985工程和211工程今后不会再被提及和实施,因为它们已被“双一流”建设所统筹(取代)。 3.今后国家认可的好大学、好专业的标准很明确,就是“双一流”建设高校。高考招生录取,将只强调“双一流”,不再提及985/211。

比如,在河南省官方介绍的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一批录取情况通稿中,河南省招办指出,参加本批录取的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经批准参加本科一批录取的高校。这说明河南作为考生第一大省,已明确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概念代替了之前的211、985!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策略-最新文档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策 略 10052909(2017)05001604 “双一流”建设全称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中 国高等教育领域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的又一项国家教育重 点建设工程,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尖端学府的“冲锋号”。国务院2015年1 月5 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 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方案 任务推进路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上确认,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将在2017年全面启动,各省各校陆续出台“双一流”建设管理办法或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 强国转变,落脚点在于扎扎实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双一流”建设对当前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需求侧”要求,同时也为 管理服务的“供给侧”提出了更高标准。 一、现实需求:一流教育教学管理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性支 柱 正式启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建设”的战略,备受高等教育界 关注。如何聚焦“双一流”、服务“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发展“双一流”成为各高校未来战略谋划的重中之重。聚焦“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这一发展目标,着力抓好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 承创新优秀文化、推进成果转化等五大任务,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内涵。“双一流”建设兼顾国际化与主体性要求,一方面遵循学科 建设逻辑,达到与国际一流指标实质等效;另一方面,更强调遵循社 会需求和高校办学规律,扎扎实实发挥学校本土特色优势,以本科教育为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牢牢把握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实质。一 流大学的本质在“学”,一是学生,二是学术。高校作为以人才培养 为核心使命的现代组织,首要任务是学生的发展,即在“双一流”建 设背景下应当坚持重视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拔尖创新能力培养。建设“双一流”的当务之急,并非急着制订建设的 时间表和任务书,不是给师生分解、下达一流建设的指标、任务,而 是更强调如何创造相应条件、环境、氛围和服务,推进适应“双一流”发展需要的服务“供给侧”改革和建设,释放高校办学活力,激发师 生教育与学术梦想,为一流目标提供一流管理和一流服务[1]。 有学者指出,一所先进大学教育管理文化的表征就是以人为本、 务实创新的管理制度体系。对同一所大学而言,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大学必须面对和解决 一流管理的问题。在高校内部,一流的管理是综合管理,为分工和叙 述方便,一般又可分为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 物资管理、科研管理等板块,缺一不可,十分重要。当前 “双一流”建设依然应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 中心。综观国外一流大学,不仅普遍把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

双一流高校名单及双一流学科名单-正式版20170921

附件1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1. A类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 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

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附件2 “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四川建筑第39卷1期2019.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冯建立,朱芳琳 (成都大学,四川成都610106) 【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建设一座绿色、生态、智慧的校园,是众多高校追求的目标。文章通过对既成校园案例得失的分析,提出校园建设总体规划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对未来的校园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 2018-06-18[作者简介]冯建立(1968 ),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绩效管理;朱芳琳(1989 ),女,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管理。 大学校园地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是 一个在空间上随时间不断生长、积淀、更新、叠加的过程,可以说其发展过程类比于生物有机体地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校园规划还要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必要地调整,以寻求最佳生长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规划又是动态的,不断调整以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关的若干问题,通过对既成的校园建设案例地分析,取其优势,避其不利,以对成就一个遗憾更少的校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校园总体规划内涵及意义 1.1 校园总体规划的内涵 规划是人们对事物未来发展的安排意图。规划往往具 有系统性、层级性———一个规划总是在体系中处于上一级规划的控制之下,通常要遵守上一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城 市总体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的 措施[1] 。 校园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学校各项功能组织地布置, 各项建筑和工程基础设施地设计及施工,从而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实现大学与城市的健康发展。1.2 校园总体规划的意义 从宏观城市的层面上看,大学总体规划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反映,大学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对其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从微观校园的层面上看,大学校园规划是大学的学科发展规划,是学校合理发展的依据。大学包含了学科教学设施,实验实训场所,体育运动设施,学生宿舍,生活服务设施等等功能元素,总体规划就是对全部功能元素进行结构配置,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流、信息流、资源流等有序流转。 2校园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在巨大的生源压力之下,各大高校一时间纷纷通过各种方式 对校园进行扩容,有的在原校址上进行改扩建,有的在异地 兴建新校区,实现整体搬迁。在这场校园规划建设的热潮中不乏优秀案例,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充分调研论证,规划设计出现了不少不容回避的问题。2.1 规划中公众参与缺失 校园环境归根到底是学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校园规划是师生学习生活需求的反映,校园规划的合理与否又会反作用于师生各项校园活动。在校园规划建设过程中,高校通常通过招标的方式在全国乃至全球征集方案,再经过专家评审,选定最终方案作为校园未来的发展蓝图。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校园使用者,即学生、教职员工对于未来校园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校园规划变成了单纯的决策者和设计单位之间的关系。使用者无法向规划设计者表达其对校园的期望和要求,校园规划对于使用者而言反而变得无足轻重,这样的情况在总体规划阶段普遍存在,造成了校园与使用者之间的疏离。 “只有使用者能够引导大学校园的有机发展过程,他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以及房间、楼宇、道路和开放空间是否 安排得当……”[2] 可见,公众参与对于学校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参与”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并把他们投入到未来的情景 当中,继而在人与环境之间创设出一种情感———这个环境正是他们自己所期望的,由参与的方式规划的校园较之以行政 集中的方式规划的校园更适宜人们的合理需求。2.2 校园尺度失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表现在各大高校校园面积急剧扩大,占地达150ha 的校园比比皆是, 250ha 以上也不足为奇。以成都地区的高校为例:自2002年起,成都地区高校掀起兴建新校区的热潮,四川大学双流校区占地约220ha ,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占地约200ha ,西南财大温江校区占地100 2 2·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双一流”背景下特色专业建设途径研究

2019年2月20日Feb.20 2019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第39卷第2期 Vol.39 No.2 doi:10.3969/j.issn. 1008-9640.2019.02.051 “双一流”背景下特色专业建设途径研究 黄莉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 摘要:“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对高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双一流”为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在“双一流”的冲击下,高校面临着师资短缺、经费紧张等问题。面对新形势,高校应理性定位, 把握优势特色专业的发展方向,强化特色专业内涵,实现教育机制创新发展,完善特色专业建设的资源保障。 本文概述了优势特色专业的内涵,阐述了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 础上探讨了特色专业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双一流;特色专业;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 (2019) 02-0120-02 “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简称: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统筹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并于同 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该文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 建设作出新部署,将“211工程” “985工程” “优势 学科创新平台”及“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 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贯彻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推动一批高水 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017年1月,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 办法(暂行)》。“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 工程”与“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要教育战略,有利 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一、 优势特色专业的内涵 近年来,各所大学逐渐转型,由传统的传授知识逐 步转变为教学和科研的综合发展,进一步演变为大学教 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为了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 展的融合.教育部门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并采取措 施对高校特色专业进行了重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优势特色专业是高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集中、综合 体现,是高校教学水平的衡量指标,也是高校师资力量、 教育理念、教育成果的综合体现。 二、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面临的机 遇与挑战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双 一流”战略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但也给高 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 “双一流”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新机遇首先,“双一流”实现了 “一流专业”和“一流大学” 的分离,建立了大学整体建设与专业学科建设的动态协调 机制,打破了固化的身份认同。在此背景下,高校的专业 建设能脱离学校综合评价与排名的影响进行发展,有利于 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双一流”为高校之间的学科竞争提 供了公平的学术环境,有利于高校投入更多的资源建设特 色学科。与此同时,社会越来越强调创新型人才、专业型 人才、综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高校建 设自己独特的、具有优势地位的学科,为企业的转型发展 输送需要的人才。其次,“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为高校专 业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双一流” 发展战略下,学科建设能够与学术发展相结合,通过学术 成就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增加学科建设的深度。最后.“双一流”战略能够促进学科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结合.通 过企业需求带动学科建设与科研的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社会提供专业、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二) “双一流”战略使高校专业建设面临新 挑战 第一,“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导致高校之间的人才 竞争更加激烈,相对劣势的学校和学科必将面临专业人 才的缺失和流失。师资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今后更加 严峻的教研人才争夺环境中,本来处于劣势的高校和学 科将面临人才流失、难以补充的困境。这对于普通高校 收稿日期:2019-02-06 基金项目:广西本科髙校“烹饪与营养教育”特色专业及“食品加工与营养健康”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项 目编号:桂教高教2018 ( 52 ));广西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项课题项目“’普职渗透多元协同’烹饪应用型人才培养 途径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7LYHZWQ002 );桂林旅游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能力’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 与研究——以《中外饮食文化》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8XJJGB008 )。 作者简介:黄莉(19X1—),女,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学院经济师,硕士c 研究方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饮食民俗文化, ?】20?

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doc

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12月2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公布,这是黑龙江省首个入选“双一流”名单高校对外公布建设方案。方案明确,到2020年,哈工大要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3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本世纪中叶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世界顶尖大学。 方案提出,到2020年显著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打造3至5个世界一流的交叉创新科研平台,产生3至5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5至7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2至3个学科位居世界一流前列,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学术重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地。 据了解,哈工大将进行一系列人才聘用机制、人才培养方式、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改革。将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凝聚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高水平人才和团队数量比2010年翻一番。深化教学信息化建设,努力建设科学的教学模式,以一流的教学培养一流的人才。形成在全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布局,进一步凸显军民融合发展的鲜明特色,推进知识

产权工作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成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8至10个,专利转化数量达到100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数达到1万项。 在服务国家和龙江方面,哈工大将重点在先进小卫星、空间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前沿技术研究,构筑先发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进行超前培育。哈工大将打造以哈工大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核心的环哈工大知识经济圈,探索适合东北地区发展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哈工大“龙江第一技术创新源泉”的作用,引领、支撑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龙江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位置,联合国家大型企业,加强与沿线国家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做好“一带一路”智库班等人才培养项目,配合我省加快实施中蒙俄校园计划。在哈尔滨加快建设中俄联合校园,建设哈工大—圣彼得堡大学联合校区,与法国索邦教育集团联合建立中法联合校园。 点击查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精编公布版 上海交大双一流建设方案:2050年成卓越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2030跻身世界一流 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

三部门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三部门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2017-09-21教育部 教研函〔201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 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等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专家委员会遴选认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现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各单位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决策部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坚持内涵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推动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快发展,取得更大建设成效。 特此通知。 附件:1.“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7年9月20日附件1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1. A类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 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附件2 “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北京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

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doc

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 重点学科建设计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华东师范大学的《建设方案》明确,将通过三阶段建设,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到2020年,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办学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实质性提高,在若干优势特色学科领域或学科方向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到2030年,办学实力和办学贡献大幅提升,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到2050年,办学声誉和办学水平获得国际公认,一批学科稳居国内顶尖、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同时,把一流学科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华东师大将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结合教育部认定学科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生态学)2个优势学科群及软件工程、

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统计学4个特色学科,通过集聚资源、创新机制,催生重点方向、重要学者、重大成果,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卓越影响力、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一流学科,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科整体提升,推动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 学校将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内外结合的“方案”协同落实机制。构建多元评估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将“方案”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评优、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合理分配资源,资金向重点学科和关键环节倾斜,根据过程绩效评价动态调整预算,提升建设效益。 上海交大双一流建设方案:2050年成卓越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2030跻身世界一流 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浅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

浅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 发表时间:2018-11-17T18:23:04.927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7期作者:胡晓王榛 [导读]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的新决策,也是各高校奋斗的目标。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的新决策,也是各高校奋斗的目标。 “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遇。高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遵循教育规律,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努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高职院校发展机遇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该举措的颁布为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了长远的发展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9月,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开创新境界、迈进新时代。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建设一流的高职院校(国内一流)、一流的专业群。“双一流”的标准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是高职教育实现高效、高速发展的内燃动力,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受制于历史因素和传统观念影响,未能得到应有的良性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高职教育发展的制度文件,“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进程中,相继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规划纲要,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有效开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制度建设保障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高校内部治理体系,贯彻落实大学章程,强化依法治校;创新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和学术管理模式,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制度,完善社会支持和参与学校发展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平台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于2018年8月8日制定印发的《指导意见》,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提出具体指导,引导高校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进一步提供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体系标准。制度纲要的颁布与实施,确保了高职院校在探索“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有章可循,有制度体系可依,能够沿着既定轨道常态化运行。 为高职院校发展指明了办学目标:“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高职院校办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弥补了其办学定位不准,价值导向及服务效能不足的弊端。《指导意见》强调要把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课程、科研、实践、资助等一体化育人体系,突出教育特色优势、突出质量水平,突出价值导向,突出服务效能。明确学科建设内涵,坚持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组合模式,突出优势与特色,分层分类推进学科建设。在“双一流”建设的影响下,从目标定位和长远发展来看,各类高职院校已开始在日渐清晰的办学定位中革新自身的办学理念,以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战略重点,打造一流学科,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发挥师资队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在常规教学中明确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将理论指导运用于实践,注重职业化、技能型和专门型高职人才的培养,极大提升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效促进了职业类院校学生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同时,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高职院校正确处理校企之间、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校企融合发展共同体;积极主动地融入行业和区域经济,扎根当地服务当地,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一路一带”倡议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并融入其中,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 为高职师资人才队伍培养提供了标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点”之一,是拥有一支具备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师资队伍。《指导意见》指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投身国家经济建设栋梁之材的榜样。这首先对高职教师思想品德提出极高要求,基于教师自身优秀品格、精神文化和典型榜样力量去引导学生,熏陶学生,在校园内营造出以人为本、爱岗敬业、公平正义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生态文化,凸显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文化育人的使命感与影响力。其次,创新引进人才的管理模式,建立人才引进工作协同机制,健全开放灵活的引育机制、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分类管理与评价机制,以增强师资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具体而言就是用好已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吸引精尖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能够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杰出人才为骨干、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的高水平学科团队和梯队,培养国之栋梁的模范带头人。 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任务。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进程的提速、发展方式的优化转型,也是当下高职类院校面临的挑战。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实现,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保障,明确的办学目标作指导,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标准,这将是“双一流”建设中高职院校要抢抓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周光礼. 武建鑫. 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 中国高教研 , 2016:65-73. [2]四川省教育厅. 高校“双一流”建设有了行动指南.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Z]. 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Z]. 2015. [4][摩洛哥]摩洛哥贾米尔·萨米. 世界一流大学 : 挑战与途径[M]. 孙薇, 等译.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9 : 16. [5][美]菲利普·阿特巴赫贾米尔·萨尔米主编,王庆辉等译校. 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的大学案例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12. 第一作者:胡晓, 1987.2 女, 四川成都人, 讲师, 硕士研究生, 毕业院校: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研究方向: 对外英语教学第二作者:王榛, 1986.2 女, 四川德阳人, 助教, 硕士研究生, 毕业院校: 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方向: 英语教育

高考百科:什么是“双一流”

高考百科:什么是“双一流” 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专家认为,启动实施的“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自2016年起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并分三个阶段制定了时间表,其中将“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最终目标节点定于本世纪中叶。这预示着,未来三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由此有了新的蓝图。 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意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统筹推进一流大

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总体方案》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从建设、改革两方面共安排了10项重点任务。 5项建设任务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和原始创新的能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