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论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论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论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探析*

摘要: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作战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不仅希望参战剪除自己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和最危险的敌人, 角逐欧洲和世界

霸权, 而且希望摧毁德国军国主义专制政权, 将美国信奉的民主理想推向全球。关键词: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战; 原因; 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对美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经历了两年零十个月的中立后, 美国正式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同盟国作战。对于美国参战的原因, 学者们众说纷纭,“有安全威胁说”、“潜艇战恢复说”、“死亡商人说”、“维护均势说”、“国家利益说”等。有的学者如阿伦·米利特则强调美国之所以介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不仅是由于经济上切身的利益。而且是出于支持’民主’( 法国和大不列颠) 反对’独裁’( 德国)的炽热的义务感。而对于威尔逊

总统来说,美国的目标则追逐着理想主义目标: 不仅维护自由与国际法的原则, 而且要在战后运用美国的实力来确保建立在国际法基础上的持久和平。笔者认为: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作战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包括

现实主义国家利益( 如战略安全、经济利益等) 的考虑, 也包括对理想主义目标的追求。

一战爆发后, 美国拘泥于不与欧洲国家结盟的外交传统; 害怕卷入欧洲引

起不同族裔的分裂;屈服于国内和平运动的压力; 受限于有限的军事力量; 自恃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拱卫; 寄希望于利用欧战, 巩固在拉美、远东的阵地等种种利益权衡,对欧洲战争采取了“中立”政策。从全局来看, 由于美国同欧洲列强双方矛盾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交战国任何一方的完全胜利都不利于美国。1914年8 月豪斯上校在给威尔逊总统的信函中, 表达了这种忧虑: “如果协约国战胜,俄国统治了欧洲大陆; 而如果德国战胜, 那就是说, 未来的几代是军国主义的

不言而喻的专制。”) 暂时袖手一旁, 让欧洲国家厮杀火并、相互削弱, 以便利用矛盾, 坐收渔利, 为美国霸权铺平道路, 不失上策。1914 年10 月美驻英大使佩奇在给豪斯的信中, 不禁幸灾乐祸:“几乎欧洲所有的政府都破产了,经过十年以后, 将难于回忆十年以前的欧洲是个什么样子。那时, 世界的整个前途将比过去任何时期, 更多落在我们手掌中了。”

美国在“中立”期间, 以仲裁人的身份, 进行了一系列调停。但是这种调停注定命运多蹇。首先美国的调停并非“不偏不倚”。由于美国与交战双方矛盾发展的不平衡, 决定了亲英、抑德、扶法是美国的既定策略。在德国初战

节节胜利的情况下, 1914 年9 月威尔逊通过驻德大使杰拉尔德开具的调停方案却是: 德国同意在维持欧洲领土原状的基础上与法国媾和, 德国可以向法国索

取战争赔偿和殖民地作为补偿, 该方案遭到德国断然拒绝。1915 年豪斯上校的“调停- 干涉”计划的抑德色彩十分明显,“威尔逊和豪斯设想由美国和协约国进行密切合作以迫使德国进行和平谈判。如果德国人甚至拒绝谈判, 美国就可能加入协约国作战。“对于美国的偏袒态度, 德国颇有怨言: 杰拉尔德1915 年12 月向威尔逊报告了他与德皇的谈话, 德皇表示: 当这场战争结束后, 他将把注

意力转向美国; 威尔逊总统对德国的态度消除了他成为调停者的任何可能性。其次: 美国的调停也得不到交战双方的密切配合。1916 年12月18 日威尔逊发表和平照会, 要求各交战国阐述各自的交战目标和媾和条件, 遭到德国冷遇, 德国

26 日的答复强调: 直接交换意见是达到所希望的结果最适当的办法。帝国政府荣幸地提议在中立国领土上迅速召集作战各国代表的会议,拒绝美国插手。协约国方面的情况大抵如此, 但比德国更圆滑: 1916 年3 月当豪斯怀揣豪斯- 格雷备忘录而沾沾自喜时, 协约国其实有自己的小算盘, 英国学者泰勒揭露:虽然它( 指英法) 标榜同美国共同信奉民主, 并且有礼貌地倾听威尔逊的调停

建议, 它们真正关心的只是把美国拖进战争。1916 年春夏之交, 格雷公开宣布: 协约国只要有赢得军事胜利的希望, 不欢迎美国调停。第三: 美国的调停并非没有自己的图谋。1917 年1 月22 日威尔逊在参议院发表了著名的没有胜利的和平的演说。洛奇认为威尔逊此篇和平照会具有双重目的: 一是使自己得到调停者的地位, 显赫一时; 二是避免德国发动潜艇战的危险。在讲话中, 威尔逊猛烈抨击旧式的欧洲均势外交, 警告: 一定是大国共同体, 而不是均势, 一定是

有组织的和平, 而不是有组织的对抗,他还建议: 所有国家都应自愿采纳门罗主义作为世界的原则。威尔逊颐指气使的讲演激怒了欧洲, 一位英国观察家评论道: 这是一个典型的假装正经的人, 一位法国作家愤怒地将威尔逊的

评论称做是“有恶臭的、下流的、淫秽的”。

从根本上看, 威尔逊的调处、维持均势的努力失败在所难免。欧洲战争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大战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和摧毁竞争对手, 确立世界霸权。希望战争以维持欧洲均势、以没有胜负的和平结束是难以想象的, 也是让欧洲国家难以接受的。

1917 年欧洲战局发生了不利于协约国方面的重大变化: 英国发动大规模攻

势损失惨重; 德国在海上恢复了无限制潜艇战, 严重威胁英国海上供应线; 是

年3 月俄国沙皇被推翻, 德国在西线的压力不断加强; 此外德国还企图勾结墨

西哥, 插手美国后院, 齐默尔电报的披露在美国激起了轩然大波。对于年轻的德国海盗获胜的前景, 美国惴惴不安。早在1914 年8 月豪斯就对威尔逊预言:“德

国的胜利最终将成为我们的祸害。”) 1915年底豪斯进一步谈及德国胜利的前景时表示: “美国不会希望盟国失败。不能容许德国在全世界建立军事霸权。当然, 我国将会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 门罗主义无异于一张废纸。”佩奇在1917年3 月5 日给威尔逊的电报中指出: “很可能唯一可以保持我们目前优势地位和防止恐慌的办法,就是对德国宣战。”

在美国参战背后, 隐藏着美国寻求新机会充当世界领袖、建立战后美国治下的和平秩序的图谋, 1916 年4 月3 日豪斯力劝总统参战: “我们成为交战国不是没有好处, 因为它将加强您在国内和与协约国打交道时的地位,您在和会上的影响将是大大加强, 而不是减弱。”威尔逊也认识到美国的交战国地位不仅能保证有宽大的和解和约, 而且对美国参加国联十分关键。1917 年7月威尔逊写道: 英、法两国决不会赞成我们的看法当战争结束的时候, 我们就会迫使它们同意我们的意见, 因为, 顺便说说, 那时它们在财政方面将由我们支配。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 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 谁就应当管理它。威尔逊智囊团重要成员沃尔特李普曼认为: 美国参战是为了‘美国的安全’; 美国的‘安全在于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建立霸权’, 在于反对任何强权国家出现。他还指出: 美德争执不仅仅是法理主义或商业至上的问题, 而且是美国寻求公正持久和平的重大利益所产生的问题。

早在建国之初, 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曾预言: 新世界将因旧世界

的愚蠢而肥。杰斐逊的洞见很快在欧战的烽火中得到应验。一战前夕, 美国经济开始由繁荣滑向萧条。一战一度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面对英国证券的猛抛, 美国证券市场的营业额急剧下降, 然后关闭。随着所有欧洲市场的崩溃, 棉花价格猛跌,西部诸州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萧条, 如果外国市场不迅速恢复稳定, 国家其他地区必然遭受经济损失。) 但这只是战争骤然爆发给美国经济带来的短时波动, 随着战争的延续, 美国终于迎来了经济急剧扩张的良机。1913- 1916 年美国对欧洲的出口总值从15 亿美元激增到38 亿美元, 其中绝大部分是对英、法输出的增长。同时美国商品迅速填补欧洲商品在世界市场留下的真空, 1913 年美国出口总额约为25 亿美元, 3 年后激增为55 亿美元。同期美国的进口总额从18 亿美元增为24亿美元左右。对外贸易的扩张带来了工农业的发展、就业率的提高与国内需求的旺盛, 美国经济一片兴盛。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 美国政府改变了以违反中立精神为由禁止发放战争

贷款的政策。1915年8 月21 日财政部长威廉麦卡杜在致威尔逊的机密信函中指出: 我们的繁荣取决于我们继续扩大的对外贸易, 要维持这种状况, 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帮助我们的顾主购买。10 月15 日, 国务卿罗伯特兰辛致信总

统, 要求允许交战国的政府公开在美国筹措贷款。

由于英国控制着海洋, 美国同欧洲的贸易日益完全变成是同英、法的贸易。1914 年美国对英法的出口相当于7. 54 亿美元, 1915 年猛增到12. 8亿美元, 1916 年又翻了一番多, 达27. 5 亿美元;1914~ 1917 年仅大名鼎鼎的J. P. 摩根公司作为英法的代理人, 就安排从海上运输了价值达30 亿美元的货物, 美国的铜、钢、棉花、小麦、石油和军火成为协约国战争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贸易却每况愈下, 1914 年对德国的出口为3. 45 亿美元, 1915 年锐减为0. 29 亿美元, 1916 年更跌到微不足道的0. 02 亿美元。美国变成了协约国单方面的军需供应国变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美国的贷款也主要涌向协约国, 到1917 年政府批准给协约国的贷款达23 亿美元, 德国则仅为区区的2 700 万美元。

美国的繁荣离不开同交战国的‘中立’贸易,而这种中立贸易的畸形发展, 又使美国不知不觉把自己的命运与英法在战场上的成败绑在一起。1917 年1 月31 日德国宣布恢复和扩大无限制潜艇战, 这种毁灭商业的特别计划很快使英国海上运输面临绝境。1917 年初, 随着协约国的安全开始受到威胁, 在美国一个金融危机已经开始抬头。3 月5 日佩奇在给威尔逊的机密电报中坦言:我认为目前日趋严重的危机造成的压力, 绝非担任英法政府代理机构的摩根金融代理公司所能承担。需求是如此巨大而迫切, 已非任何私人代理机构所能应付。前景对美国工业界和金融界是危急的。他认为只要对德作战, 美国政府就能在对法、英贷款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 或提供这种贷款的保证。舍参战之途, 就是国内经济崩溃。美国史家沃尔特米利斯写道: 我们国内的繁荣逐步依赖于欧洲战争的秩序, 这一点发挥了深远的, 有时也许是微妙的影响。我们更加密切地变成了协约国的伙伴如果在任何时候, 协约国在实际上看来到了被击败的边缘, 经济因素也许更为明显地成为一种驱使我们进入战争的力量。

从更广阔的角度看, 参战也为美国在战后推进建立在自由贸易、门户开放基础上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罗伯特—D·斯图辛格强调: “德国是美国领土和经济安全的一个威胁。如果德国击败英法, 它将按照它的意愿组建欧洲的经济, 美国将不能同德国所占领的欧洲进行贸易, 除非取得柏林政府的同意。此外。德国也将抢占协约国的殖民地, 美国想在全世界实行自由贸易的希望也将破灭。” 1916 年协约国在巴黎召开经济会议, 英、法、俄、意起草了一份战后新秩序的纲领。协约国意识到: 欧洲将因战争而遭到削弱, 美国将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它们计划通过提高关税、政府补贴和控制市场以保护欧洲免受美国的影响。英国贸易局局长沃尔特朗西曼1916 年3 月并不讳言:美国的贸易和制造业必须准备在战后中立国的市场上对付虽然是友好的, 但严

峻的英国贸易竞争, 这给威尔逊增添了新的烦恼。他在1916 年10 月的讲话中忧虑: 当武器战结束后, 如果我们提供资金为了贸易战, 我们将否认了自己的遗产, 不能实现我们自己的理想和传统。贸易战对人类的和平比军火战更为危险。继续保持中立将不仅使美国的商业和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而且使美国丧失建立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机会。

美国对德宣战还打上了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及理想主义的烙印。

威尔逊出身于南部基督教长老会家庭, 加尔文教的社会福音思想在威尔逊

身上产生了深深回响, 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不久, 他写道:“如果上帝给我恩宠, 我将为它尽善尽美地服务“。作为学者, 威尔逊蒙受18 世纪启蒙主义和19 世纪自由主义思想的润泽, 威尔逊毕生研究、践行民主政治,寻求完善的政府形式。威尔逊服膺民主和平论。我国学者倪世雄认为威尔逊主义的核心就是‘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 它“第一次把美国民主与世界和平结合起来, 为以后的美国外交定下了基调。”

美国政治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美国例外论和强烈的使命观以及弗雷德

里克特纳的关于西部边疆历史的边疆学派, 在威尔逊的思想上打__下了深深的烙印。1919 年威尔逊宣称: 我比其他任何人更相信美国的命运, 我认为, 美国人民具有一种精神能量, 这是任何其他民族都无法贡献给人类自由的。美国享有完成其命运和拯救世

界的无限特权。

一战爆发后, 美国无法做到在行动上、也要在思想上不偏不倚: 威尔逊有英国血统, 对英国文化和政体素怀倾慕; 豪斯、兰辛、佩奇都是热心的亲英份子。英美之间传统与文化的纽带, 以及铭记拉法耶特之类的口号将大多数美国人拉向亲协约国的立场。在形象斗争中, 英国努力在美国理想与协约国战争原因之间寻找相似之处,把德国描绘成一个无原则的、残忍的一心想控制世界的国家。德国在宣传战中略输一筹, 在实际行动中的黩武主义、军国主义、尤其是在美国军工厂进行的破坏和间谍活动激起了美国的公愤。1914 年8 月德国悍然进攻中立国比利时, 彻底摧毁比利时卢万城。威尔逊怒斥道:以这种方式进行的战争将使世界倒退三百年, 德国的胜利将是野蛮的军国主义的胜利。

对德国胜利的恐惧, 也来源对美国的信仰、制度、体制等构成的重大威胁。豪斯在1914 年8 月30 日的日记中写道: 如果德国获胜, 它将改变我们的文明进程, 使美国成为一个军事国家。9 月3 日, 威尔逊向英驻美大使塞西尔

斯普林-赖斯透露:我在这个世界上珍爱的一切都危在旦夕,如果德国人成功, 我们将被迫采取对我们政体和美国理想都是至关重要的防御措施。兰辛在回忆录中

承认, 早在1915 年7 月, 他就得出结论: 德国政府对所有民主制度国家完全敌对, 因为构成该政府的人把民主视为对专制主义的一种威胁, 是对德国统治世界野心的挫败。) 在威尔逊看来: 自由与民主在美国的存在与其在国外的胜利是不可分割的, 它与普鲁士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是不相容的。

美国在几次“中立”居间调停中, 都把德国抛弃军国主义作为重要目标。1914 年秋, 豪斯主要通过在华盛顿的交战国大使, 提出了和平条件, 要求终止军国主义, 恢复比利时的中立, 并希望能促成英德外交大臣在此基础上的会谈。1915年秋豪斯向德国驻美大使伯恩斯多夫伯爵重申:只有当德国答应废除军国主义和大英帝国废除海军主义时, 和平谈判才能开始。) 中立期间, 美英围绕英国的封锁、德美围绕德国发动的潜艇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但是美国并非将两者等量齐观。在美国看来, 英国的海上封锁, 是对航海自由权的破坏和对财产权的侵犯, 而德国发动的潜艇战是对人权和生命权的践踏; 财产损失可以得到补偿, 而人死则不能复生。1916 年10 月26 日, 威尔逊在辛辛拉提发表讲话: 如果基本的人权受到侵犯, 世界的和平就受到骚扰, 美国的建立就是为了维护人的基本权利, 此后美国必须准备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以发挥它的全部道义和物质力量维护全球的这些权利。 1917年1月31 日, 德国宣布从2 月1 日起恢复无限制潜艇战, 威尔逊感到世界突然天翻地覆, 东西旋转, 他无法保持镇静。

1917 年俄国三月革命,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这一事件解除了威尔逊进行一场根除德国独裁政府而在俄国可能面临的尴尬。用威尔逊的话说: 在美国人的思想和心灵中, 这个信仰最终确立: 即这场跨越海洋的战争不再是王朝间的冲突, 而是整个世界间巨大的内战; 是古老的战争中一个新的战役, 其战利品是自由。1917 年4 月2 日, 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威尔逊在国会的宣战演说中, 高擎启蒙思想家( 如洛克、伏尔泰) 自然法、社会契约论等理论武器, 指出德国的潜艇战正在毁灭美国人的财产和生命,德国人的进攻不仅是对美国人的犯罪, 而且破坏了人类生活的文明准则, 是对整个人类犯罪, 美国必须以全人类的权利的名义惩罚德国。威尔逊鲜明地揭橥起美国理想主义的旗帜, 问题已经牵涉到世界的和平和世界各民族的自由, 而且这种和平与自由之所以受威胁, 又是由于存在着那些独裁政权, 专凭不由人民的意志而全由他们的意志所控制的有组织的武力作为后盾。在这种场合,中立便行不通或者是求不到了。声称: 美国参战是为世界的最后和平, 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 -包括德国人民在内, 为大、小各国的权利, 为人们到处有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方式的特权而作战。必须使民主在世界上得到安全。世界和平必须建立在政治自由的可靠基础上。我们为正义而战,为给所有国家带来和平与安全的自由人民齐心

协力实现世界至高无上的自由而战。

正如帕特森强调: 美国进入战争不仅是因为德国的潜水艇, 而且是因为奉行扩张主义的美国领导人们最后想参加战斗, 以便使美国所提供的最好的原则和商品进入旧世界。在这场战争中,美国道义上、经济上与战略上的考虑交织在一起, 经济上的自身利益、道义以及国家的尊严结合在一起, 迫使美国人进行战争。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构成了美国20 世纪的外交实践, 对此基辛格评述道:在日常的外交活动中没有比美国更务实的, 但在追求其历史传承的道德信念上, 也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没有任何国家比美国更不意介入海外事务, 即使美国在海外的结盟与承诺均达到空前的范围与规模, 这个立场仍不改变。美国参加一战,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帝国的覆灭的命运; 而美国外交中的深刻理想主义色彩, 敲响了德国专制制度的丧钟。

参考文献

[ 1] 王晓德. 美国对伍德罗威尔逊外交的研究

[ J] . 世界史研究动态, 1992, ( 2) .

[ 2] [ 美] 阿伦米利特. 美国军事史[ M] .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3. [ 3] 王铁崖. 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Z] . 北京: 商

务印书馆, 1982.

[ 4 ] B. J. H endrick. T he Life and Let ters ofWalter H. Pag e[ M] . N. Y. : Pag e and Company, 1930.

[ 5] [ 美] 阿瑟·林克, 威廉卡顿. 一九00 年以来的美国史( 上册) [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 6 ] Charles Seymo ur. The Int imate Papers ofCo lonel House V ol. 2 From N eut rality to War1915~ 1917[ M] . Bosto n, New York: Ho ug htonMiff lin Company , 1926~ 1928.

[ 7] [ 英] A . J . P . 泰勒. 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 1918[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 8] [ 挪威] 托布约尔克努成.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 M] . 天津: 天津人

民出版社, 2004.

[ 9 ] Charles Seymo ur. The Int imate Papers ofCo lonel House Vo l. 1 Behind the Po liticalCurtain 1912- 1915[ M] . Boston, New York:Ho ug hton Mif flin Company, 1926.

[ 10] [ 苏]维戈兹基. 外交史第三卷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第一阶段的外交上[ M] . 北京: 三联书店, 1979.

[ 11] [ 苏] 库尼娜. 1917~ 1920 年间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计划的失败[ M] . 北

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 12] Robert E. Osg ood. Ideals and Self-Inter estin America ' s Fo reig n Relat ions: T he GreatT ransfo rmat io n of the T w ent ieth Century[ M ] . Chicag o: U 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 13] 余志森, 王春来. 崛起和扩张的年代1898~1929[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 14] [ 美] 托马斯G. 帕特森等. 美国外交政策下[ M] . 北京: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89.

[ 15] 邓蜀生. 伍德罗威尔逊[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 16] Gerald N. Grob, Geor ge A. Billias. Interpretat io ns of American History: Pat terns andPerspect ives[ M] . N. Y. : Fr ee Press, 1967. [ 17] 张宏毅. 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 18] 王晓德. 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 M ]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 19 ] Thomas J. Knock. To End All War s:Woo drow Wilson and the Quest for a New

Wor ld Or der[ M] .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 20] 倪世雄.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 21] Arthur Meier Schlesing er , Jr . . T he Cy clesof American Histor y [ M] . Bo ston: H oug hto nMiff lin Company, 1986.

[ 22] [ 法] 安德烈莫鲁瓦. 美国史: 从威尔逊到肯尼迪[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 23] 韩莉. 新外交旧世界伍德罗威尔逊与国际联盟[ M] . 北

京: 同心出版社, 2002.

[ 24 ] N. Go rdo n Lev in, Jr. . Woodrow Wilso nand Wo rld Polit ics: American 's Response toWar and Revolut ion [ M ] . London, Ox for d,New York: Oxford U niversity Pr ess, 1973.

[ 25] Carl C. Hodg e, Cathal J. Nolan. Shepherdof Democr acy? Amer ica and Germany in theT w ent ieth Century [ M ] . Connecticut , London:Greenwo od Press, 1992.

[ 26] 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 17 世纪中叶——1945) [ M]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88.

[ 27] [ 美] 亨利基辛格. 大外交[ M] .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8.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探析_陈从阳

第27卷第1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l.27,No.1 2007年2月 Journal of Xianning College Feb.2007文章编号:1006-5342(2007)01-0065-05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探析* 陈从阳1,高永鑫2 (1.咸宁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长江委陆管局学校,湖北 赤壁 437300) 摘 要: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作战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不仅希望参战剪除自己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和最危险的敌人,角逐欧洲和世界霸权,而且希望摧毁德国军国主义专制政权,将美国信奉的民主理想推向全球。 关键词: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原因;现实主义;理想主义 中图分类号:K704 文献标识码: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美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经历了两年零十个月的中立后,美国正式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同盟国作战。对于美国参战的原因,学者们众说纷纭,有 安全威胁说 、 潜艇战恢复说 、 死亡商人说 、 维护均势说 、 国家利益说 等。[1](P9~15)有的学者如阿伦 米利特则强调 美国之所以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由于经济上切身的利益。而且是出于支持 民主 (法国和大不列颠)反对 独裁 (德国)的炽热的义务感 。[2](P332)而对于威尔逊总统来说,美国的目标则追逐着理想主义目标:不仅维护自由与国际法的原则,而且要在战后运用美国的实力来确保建立在国际法基础上的持久和平。笔者认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作战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如战略安全、经济利益等)的考虑,也包括对理想主义目标的追求。 一 一战爆发后,美国拘泥于不与欧洲国家结盟的外交传统;害怕卷入欧洲引起不同族裔的分裂;屈服于国内和平运动的压力;受限于有限的军事力量;自恃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拱卫;寄希望于利用欧战,巩固在拉美、远东的阵地等种种利益权衡,对欧洲战争采取了 中立 政策。从全局来看,由于美国同欧洲列强双方矛盾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交战国任何一方的完全胜利都不利于美国。1914年8月豪斯上校在给威尔逊总统的信函中,表达了这种忧虑: 如果协约国战胜, 俄国统治了欧洲大陆;而如果德国战胜,那就是说,未来的几代是军国主义的不言而喻的专制。 [3](P43)暂时袖手一旁,让欧洲国家厮杀火并、相互削弱,以便利用矛盾,坐收渔利,为美国霸权铺平道路,不失上策。1914年10月美驻英大使佩奇在给豪斯的信中,不禁幸灾乐祸: 几乎欧洲所有的政府都破产了, 经过十年以后,将难于回忆十年以前的欧洲是个什么样子。那时,世界的整个前途将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多落在我们手掌中了。 [4](P341) 美国在 中立 期间,以 仲裁人 的身份,进行了一系列调停。但是这种调停注定命运多蹇。首先美国的调停并非 不偏不倚 。由于美国与交战双方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亲英、抑德、扶法是美国的既定策略。在德国初战节节胜利的情况下,1914年9月威尔逊通过驻德大使杰拉尔德开具的调停方案却是:德国同意在维持欧洲领土原状的基础上与法国媾和,德国可以向法国索取战争赔偿和殖民地作为补偿,该方案遭到德国断然拒绝。1915年豪斯上校的 调停-干涉 计划的抑德色彩十分明显, 威尔逊和豪斯设想由美国和协约国进行密切合作以迫使德国进行和平谈判。如 *收稿日期:2006-06-1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2005Z163) 作者简介:陈从阳(1965-),男,湖北汉川人,湖北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德国近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研究。

美国参战的原因

从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看当今各国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学院:社会学院专业:历史(师范)学号:1003401027 姓名:费艳红 【摘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最初奉行中立政策,随着战争继续,美国开始与协约国结盟,对德国作战。美国参加一战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探讨美国参加一战的一系列原因,进一步探索美国参战的原因与当今国际关系变化的相同之处,从而在复杂的国际交往中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国际关系 一.美国参加一战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拉开帷幕。根据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威尔逊总统在战争爆发时发布中立宣言;8月19日,他再次号召美国人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保持中立。威尔逊总统极力远离欧洲大战的呼吁得到了美国民众的普遍赞成。 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美国政府一反常态,1917年4月,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对德宣战的决定。随后,美国军队在潘兴将军的率领下踏上了欧洲战场。 二.探讨美国参战的原因 在探讨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时,学者们众说纷纭,有“安全威胁说”、“潜艇战恢复说”、“死亡商人说”、“维护均势说”、“国家利益说”等。①有的学者如阿伦·米利特则强调“美国之所以介入一战 ,不仅是由于经济上切身的利益。而且是出于支持‘民主’(法国和大不列颠) 反对‘独裁’(德国)的炽热的义务感”。②对于威尔逊总统来说,美国的目标则追逐着理想主义目标:不仅维护自由与国际法的原则,而且要在战后运用美国的实力来确保建立在国际法基础上的持久和平。我认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作战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待机参战是美国威尔逊政府的即定方针。 美国迫切要求向外扩张,寻求新的国外市场,按实力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决定了美国在这场决定世界霸权谁属的争夺中决不能再袖手旁观,它必将以战胜国的身份夺取世界政治影响的主导权并谋求霸权。威尔逊想借大战为美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认为“美国应该准备为它的资源、它的能力、它的生产力和它的分配手段为它自己和人类服务”。③ (二)大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打败德国集团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佩治在分析美国参战的直接导因时认为:“美国参战是意外两个事件促成的。”一个原因是1917年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撤出大战,使协约国失去了一支重要抗德力量;再一个原因就是“齐默尔曼电报事件”。④德国煽动墨西哥政府收复失地,向美国开战激起了美国人的参战情绪。 另一方面,英国、法国在战争中的削弱和德国暴露出来的狂妄野心以及德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使美国人认为德国是比英、法更危险的竞争劲敌,美德矛盾更趋尖锐。因此,对美国来 ①王晓德:《美国对伍德罗?威尔逊外交的研究》[J] 第9-15页世界史研究动态 1992(2) ②[美]阿伦?米利特:《美国军事史》[M] 第332页科学出版社 1983 ③邓蜀生:《伍德罗?威尔逊》[M] 第12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④王铁崖:《1914-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近代部分》[M] 第90页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08历史董源 一.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处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而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又有着尖锐的矛盾.一战后,德国为了取得英法美对它的侵略扩张的支持与纵容,希特勒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而后法西斯国家对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波兰的侵略,更使法西斯德经济军事力量大增.使得英法美等大国“坐失良机”,“自食其果”.二战时,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 二.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剧.: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退居世界第三,四位,新兴的美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二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丧失的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欧洲形成了三个基本矛盾.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法德矛盾: 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失控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俄奥矛盾:

表现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又怕他统治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匈帝国独立.英德矛盾: 英国从他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即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的实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围绕着这三对基本矛盾,形成了三国同盟(德,意,奥)及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间的对峙局面,激烈争夺加速了欧洲的紧张局势,最中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德爆发也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打击下,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通过对外疯狂扩张的途径摆脱经济危机,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欧洲策源地:1932年,纳粹当一越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道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亚洲策源地: 守军部法西斯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对内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了侵略扩张德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也都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帝国主义二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利益耳机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在战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密切合作,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四.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习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习题 1.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B.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弱 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 D.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均衡 2.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 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事务 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 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 3.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 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 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A.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巴尔干地区 5.德国“施里芬计划”的主要战略计划是:先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短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迅速结束战争。这个计划的最大缺陷是 A.速战速决B.两线作战 C.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对手估计过低D.与德国国情不符 6.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使德国在西线“速决战”破产的战役是 A.俄军夏季攻势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7.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主要是因为①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②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④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毛元佑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武器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凡尔登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库尔斯克战役 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海军间最大的一次海战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爆发的地点是 A.马恩河 B.索姆河 C.凡尔登 D.日德兰 10.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一战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援助英法协约国集团 B.维护世界和平 C.争夺世界霸权 D.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 11.对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认识有误的是①针对的目标是所有船只②只针对前往协约国港口的一切船只③“无限制的潜艇战”的实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④“无限制的潜艇战”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的状况 A.① B.②③ C.①④ D.④ 12.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①“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②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③《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④协约国军队对德展开强大攻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有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②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③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④同盟国资源的短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这种观点 A.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 B.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 C.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 D.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 16.下列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B.是非正义性的战争 C.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D.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的非正义的战争 17.下列关于1918年苏俄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摆脱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B.《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退出了一战 C.对俄国来说,需要时间巩固政权D.德国利用《布列斯特和约》取得战争优势 18.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了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 Wilson)、英国首相劳莱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崇,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同时,对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他和约 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鄂图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彻底瓜分鄂图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和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共产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文学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20年代,各种流派相继出现,表现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30年代基本上是左翼文学占主导地位,从30年代后期起,文学界分化成各个流派,又出现了纷坛多样的局面。总的来说,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是这个时期两股最大的文学思潮。从这个时期起,美国文学开始发生世界性的影响。1930年后,美国作家陆续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金。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集中,大城市人口密集,工农运动规模越来越大。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已非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与惠特曼式的风格所能准确反映。大战前的最初10年为孕育新的风格、新的流派作了准备。欧洲的现代派文艺不断介绍到美国。 19世纪下半期美国的诗歌处于过渡阶段,继惠特曼后只出现了一个重要诗人艾米莉·狄更生。她一反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以不规则的韵律、奇特的对照和自由的联想,打开了通向美国现代诗的道路。 1912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艺的开始。《诗刊》的头3卷里,出现了庞德(1885-1973)、韦·林赛(1879- 1931)、艾·洛威尔(1874-1925)、威·卡·威廉斯(1883-1963)、桑德堡(1878-1967)、沃·斯蒂文斯(1879-1955)、艾·李·马斯特斯(1868-1950)、玛·莫尔(1887-1972)等人的作品。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美国有成就的诗人。其中有意象主义者,有接近劳动人民的芝加哥诗派,有20世纪的田园诗人,有新的乡土主义者,有抽象哲理派诗人。他们的共同点是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人的异化,并或多或少流露出仿惶和悲观的情绪。即使是田园诗,弗罗斯特笔下的新英格兰风光也笼罩着疏远、陌生与死亡的阴影。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1922)。这首诗为西方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比喻。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的剧作受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他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创造了美国现代的悲剧。在小说方面,格。斯泰因(1874-1946)与舍。安德森(1876-1941)开创了美国现代派小说的道路。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年之后,对这次战争的厌恶情绪开始在文学上有所反映。“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多参加过这次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他 “迷惘的一代”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而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抗议。 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有些作家没有赶上参加战争,如“爵士时代的歌手”菲茨杰拉尔德,他的情绪是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等作家唱出了幻灭的哀歌。稍晚的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在短短的10年间写出了好几百万字小说,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题是不断寻求连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标。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这个时期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仍然不断出现,并且有所发展。德莱塞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欲望三部曲》(1912,1914,1947)和《美国的悲剧》(1925),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越来越深刻。辛·刘易斯的《大街》(1920)粉碎了“村镇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话。他后来的作品对商业、科技、宗教界的问题都作了揭露,他所塑造的巴比特成了庸俗、浮夸、讲求实利的中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女作家蔽拉·凯瑟(1873-1947)以歌颂拓荒者开始,进而批判金钱势力,后来又从历史中去发掘现代美国所缺乏的精神美。

一战和二战

考点14-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考试范围 1、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局势的加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5、“亚洲觉醒”的先驱:甘地 二、真题回放 (宁波市2010年高三模拟考试卷21)观察右图,这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邮票表达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邮标上的人物Sun Yat-Sen和Lincoln分别是中美两国 “国父”②邮票设计者将“民族、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中美两国当 时有共同目标③邮票中心突出“抗战建国”的目的是为了美、中 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④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是因 为中美英发表了《开罗宣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邮票中人物分别的是林肯和孙中山。①项中被称为美国国父的是首任总统华 盛顿,孙中山是中国的国父一说正确。④项中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明 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东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必须归还,材料要求的时间不吻合。三、思路引领 20世纪,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成就不断涌现的一个世纪,全球联系加强,人类文明程度提高;20世纪,又是一个两次世界大战相伴的一个世纪,残酷的战争,核武器的威胁,局部冲突和战争接连不断。二战后,在两极格局中争取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运动不断兴起,各国要求国家独立、经济发展和公正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下扩大国际合作的普遍愿望日益强烈,汇聚成一股世界性潮流。在这股潮流推动下,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两大时代主题。 四、考点探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解析】18世纪英国确立殖民霸权;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相对衰弱,美德成为科技中心,尤其是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新兴帝国主义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分配殖民地。 2、欧洲列强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核心是德国)、三国协约(1907年英法俄,核心是英国)。 3、20世纪世界基本形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面。 4、物质和技术基础: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5、军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加剧了国际矛盾

浅谈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909151.html, 浅谈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作者:漆怀梅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7期 摘要: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看,是为了谋求世界霸权;直接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的实施,使美国的对外贸易损失重大;同时还有经济方面、舆论方面、与德国矛盾的升级等原因。众多的因素,终于迫使美国在1917年4月6日正式对德宣战。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原因 一、国际大背景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欧洲已经称霸全球。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实力上,欧洲列强都处于优势地位。 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基本被扫除,工商业、农业迅速发展。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占整个世界工业生产的36%,相当于英、德、法、日四国工业生产量的总和,美国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优势。1914年,俄、 法、德、英的陆海军总人数分别为135万、91万、89万和53万,是当时世界上的头等军事大国。而新兴的美国在1900年时陆海军总人数为9.6万人,1914年增至16.4万人,相对于欧洲这几个大国,美国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 各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跳跃性,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势力对比的变化较大,国与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更加复杂。从1870-1913年,英国、法国的经济实力呈下降趋势,美国、德国的经济实力呈上升趋势。英国与德国实力对比的突变,也使得两国的矛盾加深,尤其在殖民地和海军方面。德国在19世纪90年代便将自己的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抛弃了既定的“大陆政策”,开始施行“世界政策”。1于是英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德国与法国的积怨由来已久,德国担心法国东山再起,因此极力的想要削弱法国,而法国一直在寻找机会复仇。俄国与德国在巴尔干地区的贸易摩擦较大,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摩擦也较大。除此之外法国与意大利在突尼斯问题上也存在很大的矛盾。种种矛盾与冲突,演变为两个军事集团,大战一触即发。 二、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917年底,美国总统试图利用沙俄的崩溃、英法集团、德奥集团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的形势,收拾残局,迫使他们在战后按照美国的设想建立世界和平,企图使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主宰2。一战之前,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美国都可以称作世界大国。到1917

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

学号:成绩: 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 【摘要】:美国作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外交政策对中国及整个国际局势都有很深的影响。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立”政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中立”是美国从建国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珍珠港事件爆发,对欧洲战争或纠纷采取的基本政策。“中立”可以使美国能够在欧洲列强的历次争夺战和纠纷中与纷争双方做生意,保证并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是美国在建国短短160多年后发展为世界头号强国的重要因素。“中立”,是美国针对欧洲发生战争(或纷争、争执)时,采取的不介入战争任一方,不与任一方结成政治联盟(包括军事联盟)的外交政策。不可否认,起初,美国实施中立的主要原因是美国自身力量弱小,介入欧洲纷争任一方都无异于引火烧身,以至危及自身的安全。到20世纪初,美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与欧洲列强直接对抗的实力后,美国对欧洲战争继续实行中立则成为保持行动自由,实现美国经济扩张、谋求世界霸权的手段。 【关键词】:一战二战美国中立政策美国外交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在论及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时的表现和作用时,是这样论断的:一,战争初期,为了垄断资产阶级坐收渔翁之利,利用世界大战大量销售军火和剩余物资,以积累财富,获取巨额利润,美国采取“中立”的立场,坐山观虎斗。二,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获得最大的利益,战争末期,美国不失时机地积极参战,以战胜国的姿态掌握称霸世界的先机和主导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4日发表了《中立宣言》。这不是当时政府临时的决断,而是由美国孤立主义传统和固有国策所决定的。华盛顿在离开总统职位时说过:“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他对于我门毫无或者甚少关系。欧洲经常发生事端,其起因基本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们卷入欧洲事物,与他们政治兴衰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或者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者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相对地保持对国际事务的中立,以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致力于发展美国的经济,增强美国的综合国力,这是美国建国以来所奉行的极为明智的孤立主义国策。美国正是依靠坚决地贯彻执行这一国策,才避免过多过深地卷入欧洲事物,避开了历次战乱,没有陷进两次世界大战的血污和破坏中,保证了自己国家的兴旺和发展。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分析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大战期间美国采取的措施等问题,最后利用各种历史材料来解释和证明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中立政策 19世纪末2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萨拉热窝谋杀事件为导火线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4日全面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前后持续力4年零3个多日,参战的有30个国家,参战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目的而参加了这场战争。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它企图建一个“大德志帝国”;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巩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摇摇欲坠的帝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法国的目的是打垮德国,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利,建立“大斯拉夫帝国”。日本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立的属地和攫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这些证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的,掠夺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这次战争的重大后果是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 那么战争初期美国为什么不参加这场战争呢? 美国不愿意参加这次战争吗? 下面我给大家讲述美国在战争初期不参加而采取中立外交政策的原因: 由于长期受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人民在战争爆发前对欧洲的

内部纷争并不关心.对于欧战的爆发,美国人额觉有一些突然,因为他门对站前欧洲的时局即便不是一无所知,也是知之甚少.美国之所以在战争初期远离战争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包括:人口构成,国家经济力量与世界经济事务联系,军事潜力根本的道义的利益的界定; 等等罗斯.格雷戈力:“美国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1971年第3页 最终还是美国的世界地位决定了他对战争的态度和在战争中的作用具体地说在战争中头几中美国保持“中立”这并不是威尔逊所说的由于“爱好和平”或“和平主义”的缘故,是由于以下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国当时虽然在经济力量之已经超过了欧洲国家,但在军事之美国比他们远远落后。 第二美国对于作战的两大集团都有深刻的矛盾美国和英国在美洲的竞争尤为激烈。 第三,美国人民反战情绪很高。 第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1914年,美国经历了一次经济萧条。 第五,在外交方面缺乏经验的民主党也不愿意作战。 第六,美国建国以来,不卷刀欧洲事务,不与欧洲任何国家结盟历来是传统。 第七,美国政府在大战爆发之初认为交战国的任何一方的胜利对美国都不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第二讲__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

第二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 伍德罗·威尔逊 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美国第28任总统,出生于弗吉尼亚州。威尔逊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任教多年。1910年当选为新泽西州州长。1912年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占败西奥多·罗斯福获胜。执政期间推行改革.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旗手。 1916年,“以他使我们置身战争之外”的口号而连任。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威尔逊政府避战,后参战,于1918年1月提出《公正与和平》为14点方案。德国战败后,此方案为与战败国和谈方案的基础。威尔逊本人也作为总统破大荒第一次出国,出席了巴黎和会。这时,国内政治形势出现逆转,被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威尔逊方案,后付诸公民表决。结果,这一方案仍未完全被通过,因此,提出国际联盟的美国,却未能参加国联。1920年总统选举,民主党人失败。四年后,他在睡眠中死去。 一、中立原则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尔南德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随之爆发。威尔逊不仅公开宣布了美国的中立立场,还在战争一爆发就呼吁民众,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不偏不倚。 1,中立原因: [1]国内改革的深入 [2] 孤立主义原则 华盛顿《告别演说》: [3] 国内民众复杂的心态 [4] 经济上的原因 2,“中立”的实惠: 二、“为世界和平与民主而战”——参战 1,参战原因: [1] 无限制潜艇战; [2] “卢西塔尼亚号”被鱼雷击沉; [3] 担心经济利益受损; [4] 获得德国与墨西哥密谋的密电。 4月6日,国会通过了战争决议。美国正式参战。 美国参战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对美国生活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不仅表现在战时,也体现在战后。 2,进行全国动员:经济动员,政治动员、人力动员。 [1] 政治动员: 为了得到民众的全力支持,威尔逊成立“公众信息委员会”,向民众宣传美国参战的目的,为了结束战争,为了世界和平。委员会向媒体提供精心选择的战争报道;75000名志愿者——其中一部分是知名演说家——每人4分钟,在教堂、学校和剧院里向听众发表爱国演讲,总共做了75万次的关于支持战争的演讲;文章、小册子及广告如潮水涌来。 对不同意见的进行严厉的惩罚,对反对战争的社会主义者和世界产业工人联盟的领导人进行监禁;在讲话和文章中对进行战争努力的人进行威胁的要严厉惩罚。 [2] 经济动员: 国家控制经济,将政府引入商业,几千家工厂接受了军需合同,军事机构通过优先权和固定价格控制了各种原料的流量,监督食物和燃料贸易,以防止囤积,保障供应,联邦政府成为船务局所建造和购买的两千多艘船的所有者,国家接管了全国的铁路、电报、电话、海底电线和无线电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中立”与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中立”与参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是随着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偶然性,但从本质上讲,从后起的帝国主义大国的地位看,美国卷入这场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大战是必然的。 那么,美国为什么在大战初期宣布“中立”,而迟迟至1917年春天才参战呢?美国决定其“中立”和参战的“利益线”是什么?什么原因促成美国正式参战、军事卷入?美国为什么参加协约国一方? 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一些问题。 大战初期美国为何“中立” 美国是“中立”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取决于它本身的利益。 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威尔逊总统当天就声明中立。8月19日他又号召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其实威尔逊的真正目的是在等待时机,捞取实利。美国驻英大使佩奇在同年10月11日致总统顾问豪斯的信中即预见到,战后“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快要破产了。海上将不再有德国。而十年以后,……整个世界前途就将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中立”给美国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实利。 两年半的“中立”使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独占鳌头,成为协约国的军需和消费品主要供应国,从下表可以看出美国主要商品出口增长的情况: 美国不仅输出额逐年增加,而且工业品的出口比重大量增加。外贸的增长,刺激了国内工农业的发展。美国工业总产值1914年为二百四十九亿二千万美元,1919年为六百三十九亿七千一百万美元,增长156.7%。在大战期间,美国百万富翁增加了一万七千人。 英法等国由于巨额逆差,不得不付给美国大量黄金。美国借机还收回了外国握有的证券二十亿美元以上。美国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迄1919年,美国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一百亿美元,成了二十个国家的债主。它还把世界黄金储备的40%掌握到了手里。 美国趁大战之机巩固了自己在拉美和远东的市场,攫取了新的市场。美国对拉美的进出口总值从1914年的七亿九千八百万美元增长为1920年的三十三亿九千三百万美元。7到1917年,美国已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橡胶、玻利维亚的锡矿、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美国还加强了在中国和中近东市场的地位。美国的私人资本输出从1914年的三十五亿美元增长为1919年的七十亿美元。在政治上,它占领了海地和多米尼加,两次武装干涉墨西哥,控制了古巴、尼加拉瓜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其他国家。 美国统治集团对“中立”带来的好处颇为得意。豪斯顾问曾说,同一个时期里,美国越来越强,交战国越来越弱,就等于美国力量在成倍增长。1916年7月10日,威尔逊总统在底特律工商实业家大会的演说中说:“我们必须在财政上大量支援世界,但谁支援它,就应该认识它,了解它,并应善于依照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来管理它。” 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和平主义很强烈,人民反战。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的欧洲政策。华盛顿总统早在1783年的“告别演说”中就提出卷入欧洲冲突是“不明智的”。告诫美国人“避免同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永久结盟”。虽然真正的孤立主义是不可能的,但欧洲每有战事,美国总要宣布中立。 一次大战刚爆发,美国国内就展开了反战运动。在各种色彩的和平组织中,有限制军备同盟、反对军国主义同盟、和平协会、中立同盟、妇女和平会等等。在送到国会的请愿书中,有一份“长达半哩,并附有百万以上的妇女和男子的签名”。参加和平团体的有知识分子、工农和教会人士等各阶层代表人物。中西部各州主要利益在拉美和亚太地区,竭力反对卷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 一、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文学 1、约翰史密斯:美国文学的第一个作家,《关于弗吉尼亚的真实叙述》; 2、纳撒尼尔沃德:《北美的阿格瓦姆鞋匠》,北美讽刺文学第一笔; 3、威廉布拉德福德:美国历史之父,《普利茅斯种植园史》 4、安妮、布拉德斯特利特《第十个缪斯》 5、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斯 6、爱德华泰勒长诗《上帝对其选民有影响的决定》 7、乔纳森爱德华兹:大觉醒运动中主要的思想家; 二、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文学() 1、富兰克林 2、托马斯、潘恩:《长诗》 3、托马斯、杰弗逊:《独立宣言》 4、约翰、伍尔曼:《日记》 5、飞利浦、弗瑞诺:美国独立革命的诗人 6、飞利浦、惠特利: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出版诗集的黑人女诗人,了不起的诗才之称,《胡塞先生和棺木》; 7、威廉、邓拉普:美国戏剧之父 8、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见闻札记》《睡古传说》《温

克尔》 9、詹姆斯菲尼莫尔库珀:《开拓者》《最后一个莫干希人》《探路人》 10、威廉、布莱恩特:美国的华兹华斯,《诗选》《黄色的紫罗兰》《致水鸟》 11、爱伦、坡:侦探小说的鼻祖,《厄舍古厦的倒塌》《乌鸦》 12、艾默生:超验主义, 13、大卫梭罗 14、亨利、费朗罗:《伊凡吉林》歌颂爱情;《海华沙之歌》第一部描写印第安人的史诗; 15、纳撒尼尔、霍桑:《范肖》《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福谷传奇》以第一人称叙述; 16、麦尔维尔 17、斯托夫人的代表作《汤姆叔叔的小屋》 18、惠特曼:free verse;草叶集;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文学 1、豪威尔斯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诗《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 2、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贵妇人的画像》《美国人》 3、马克吐温 4、赫姆林加兰:加兰是“乡土文学作家”的重要代表,《大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