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以时间为主线学习和理解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产生条件和后果。

二、学习内容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即自然环境决定论)

1.产生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人类对的依赖性很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并由此决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环境。

3.产生结果:束缚了人类的主观。

4.理论评价:过分夸大了对人类的影响。

(二)人类中心论

1.产生背景:伴随着和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受到否定和批判,人地观走向“”。

2.核心思想:把地理环境看做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盲目追求自然。

3.产生结果:导致了人地关系。

4.理论评价:过分夸大了人的性,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

(三)人地伙伴论

1.产生前提: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和问题,人类开始反思并逐步构建了人与地理环境的新型关系。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自然、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的伙伴关系。

3.产生结果: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和的发展。

4.理论评价: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

三、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在诞生时间上呈逐次递进的关系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对地理环境的大肆破坏

C.人类中心论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工业影响较小

D.人地伙伴论诞生后,地理环境不断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已不存在环境问题

2.人地关系思想先后经历了

①地理环境决定论②人定胜天论③人类中心论④人地伙伴论

⑤“天人合一”论

A.①②⑤ B.①③④⑤C.①③④D.③④⑤

3.下列认识符合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地理环境

B.人类为了自身需求,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与地理环境可以和谐共处

D.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4.下列关于人类中心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中心论从自然规律出发,追求征服自然

B.人类中心论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C.人类中心论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

D.人类中心论承认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5.下列有关人地伙伴论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农业社会鼎盛时期

B.是一种能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论

C.倡导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切忌试图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D.核心思想是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

我国古代道教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地合一”思想。据此回答6~7题。

6.“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

A.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无关论思想 D.人地伙伴论思想

7.下列符合该思想的做法是

A.跨流域调水 B.过度抽取地下水

C.毁林开荒 D.在耕地中大量使用化肥

8.下列人类活动与人类中心论的人地关系思想相符合的是

A.三峡工程 B.西气东输

C.三江平原湿地保护 D.毁林开荒

人类中心论把人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在人地关系中认为人的意志可以代替一切,可以“决定”一切,所以又称惟意志论。它和地理环境决定论一样,把复杂的人地关系看做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据此回答9~10题。

9.在人类中心论影响下会造成

A.人为征服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减缓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10.下列做法符合人类中心论思想的是

A.采用生物技术和有机肥料,提高农业单产

B.取缔小煤窑,关闭小型造纸厂

C.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D.按自然规律进行填海造陆,增加土地面积

11.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人地关系协调的是()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电厂 D.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12.“竭泽而渔,虽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虽得兽而明年无兽。”这句话启示我们()

A.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B.要保护生态平衡

C.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D.要考虑区域差异

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回答1~2题。

13.下列关于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类对环境认识的进步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②采猎文明时期,人类改造

环境的作用是强大的③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趋于和缓④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使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14.若丙处植被受到破坏,对其合理开发的整治措施是

A.修筑梯田,种植水稻

B.营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种植苹果树、梨树等经济作物

D.建草山、草坡、放牧三河马

15.不同的时代会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流派,这是人们对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认识发展的表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社会形成最早的人地关系理论是,该理论夸大了对的影响。

(2)过度强调人的能动性而忽视地理环境对人类影响的人地关系理论是,该理论对我国的时期曾有着深刻的影响。

(3)面对日益严峻的、和问题,论应运而生。

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和地发展。

答案

1.A 2.C 3.D 4.B 5.B 6.D 7.A 8.D 9.B 10.C 11.C 12.B 13、C 14、B

15、(1)地理环境论地理环境人类社会(2)人类中心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3)人口资源环境人地协调认识遵循利用合理适度有效和谐统一相互协调可持续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 2.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涵。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二、学习内容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概念: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对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可持续发展是由、、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3.内涵: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

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上的增长,更追求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高、高”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生产和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发展的目的是改善人类,提高人类,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包括防治,改善,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与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和上都应体现公平,又称“公平”和“公平”。

2.持续性原则:

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和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资源的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效益、效益和效益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合同的行动,建立良好的和。

4.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目前,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仍以为主要目标,而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社会与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1.世界可持续发展之路

(1)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社会发展与、的协调问题,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保持“动态的自然平衡”。

(2)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提出了“”的概念。

(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4)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了《》等一系列决议和文件,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和推向,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的长远目标,促进了人类的资源观、发展观、伦理观、科学观的深刻变革。

(5)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首脑会议”,会议审议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提出了今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战略与措施。

2.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履行承诺,在实施《》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取得了初步进展。

三、当堂检测

1.人类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A.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已使人类社会无法发展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C.生产力发展已使人类有能力治理环境问题

D.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和谐发展的唯一出路

2.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合系统,其中 ( ) A.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B.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C.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条件 D.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3.下列说法符合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 A.通过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富足的社会环境

B.提高福利待遇,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C.通过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①共同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差异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下列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是 ( ) A.在我国东南沿海实行“休渔”制度

B.1987年,为保护臭氧层,50多个国家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

C.各国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力 D.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京都议定书》6.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的是 ( ) A.美国对绿色和平组织的呼吁置之不理 B.把污染排放到本国,不危害他国C.日本政府禁止滥砍乱伐,从别国进口一次性木筷

D.中国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

7.下列经济增长方式中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B.大力发展利润高的重污染工业

C.将低洼地改造成粮基鱼塘

D.为提高经济收入,某草场将牲畜数目由1500头提高到4000头

8.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 A.增加地下水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C.直接利用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9.下列几种经济发展模式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追求利润――盲目发展――损害环境 B.先发展――后治理――再积累

C.先积累――后发展――再治理 D.边发展――边积累――边治理10.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A.公众参与,全球合作 B.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发展科技,开发宇宙

11.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23分):

(1)填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A :

B :

C :

D :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是目的,是基础,

是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

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利用

和保护相协调,在复合系统中,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的改善和的提高,它强调实施

生产和消费。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有:____ ____、

____ ___、_____ ____。

(3)如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下列各词组前序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括号内。

①工业“三废”②工人、技术人员③生活垃圾④土地、水、空气⑤董事长、总

经理⑥钢铁、工业利润⑦铁矿石、煤炭。

答案

1.D 2.D 3.C 4.A 5.A 6.D 7.C 8.D 9.D 10.A

11.(1) 人的管理调控,生活废弃物,生产废弃物,劳动和科技

(2)社会、生态、经济、资源、环境、质量、效益、清洁、适度。

公平性(1分)持续性(1分)共同性(1分)

(3)自左向右从上到下⑥②⑤④③①⑦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 2.3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主要问题,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2、熟记我国政府针对国情、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理解制定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并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以规范和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二、学习内容

(一)人口战略

1.人口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深受_______、______、______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中国政府提出了自己的行动纲领:___,节约能源___,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众多、___较低、___不合理,以及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2.人口战略

我国的人口战略,一要严格控制人口的___,提高人口___;二要合理利用___,减轻人口对___和___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资源战略

1.资源状况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___,对资源的开发利用___,资源短缺已开始制约我国的___发展。2.资源战略

保护和___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___进步充分挖掘潜力;逐步建立资源___型的经济体系。

(三)环境战略

1.发展的内涵:

发展不仅指发展,而且包括整个社会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的共同进步。

2.环境状况:

我国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把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以建设为中心。和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战略:

搞好建设,防治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四)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

(1)是可持续发展的; (2)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和;

(3)是可持续发展的点、点和点。

2.我国的稳定战略

(1)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2)必须把实现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和全体公民的行动,在保证经济、的前提下.保护,改善,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三、当堂检测

1.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18.2%。

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④实施

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2~4题。

2.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①纳木错②滩涂③黄河④渤海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3.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

5.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减少污染,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B.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C.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环境问题自然会解决

D.保护环境就必须坚决禁止兴建有污染的企业

下图为瓦卢地理位置示意图,结合下列材料,回答6~9题。

材料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风景绮丽的一个岛国。2000年2月18日,该国的大部分地区泡在了汪洋大海之中。海平面一度上升到3.2米,由于其陆地最高海拔也不过4.5米,所以低洼地方的房舍全部没顶。

6.海风吹起的波浪对海岸有侵蚀作用,图瓦卢地区3~5月吹的盛行风是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7.图瓦卢是一个群岛国家,其岛屿按成因是

A.冲积岛B.大陆岛

C.珊瑚岛D.火山岛

8.2002年图瓦卢将举国移民新西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是引起图瓦卢成为环境难民的惟一原因

B.地面下沉是导致图瓦卢举国搬迁的重要原因

C.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9.为避免第二个图瓦卢的出现,发达国家应该

A.发展绿色消费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曲线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能正确反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相互关系的是

11.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说明

A.只有经济高度发达,才能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B.发展经济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

C.必须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

D.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严重

答案:1.A 2.D 3.C 4.A 5.A 6.D 7.D 8.C 9.D 10.C 11.D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第二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小区域调查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小区域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小区域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3.以庐山为例分析小区域调查的内容

二、学习内容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二)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1、方法:

、、

2、步骤:

(1)

(2)

(3)

(4)

(5)

(6)

(三)掌握小区域调查的类型和内容:

1、类型和内容:

2、区域地理调查报告的撰写

(1)

(2)

(3)

(4)

(5)

(6)

三、当堂检测

选择题(第1-7题为单项选择题,第8-10题为双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有关小区域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区域调查只是为了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B.小区域调查只是为了了解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C.小区域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D.小区域调查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2、不属于小区域调查主要目的的是()

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B.有利于获得区域地理概况

C.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订D.有利于提高区域人口素质

3、小区域调查方法有多种,若想了解人们的旅游动机,最经济和适合的调查方法是()

A.问卷调查B.调查访问C.路线考察D.旅游景点考察

4、典型地段考察有利于()

A.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B.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入调查研究

C.有利于获得详细资料和图件D.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

5、下面的小区域调查步骤,正确的是()

①交流调查成果②整理调查资料③进行实地调查④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⑤制定调查计划⑥撰写调查报告

A.⑤④②③①⑥B.⑤④③②①⑥

C.④⑤③②⑥①D.④⑤③②①⑥

6、对青海湖及其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研究及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属于()

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C.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D.专题性调查的内容

7、庐山植物资源调查属于()

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C.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D.专题性调查的内容

8、庐山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

A.背景环境遭到破坏,树木被砍伐殆尽

B.环境污染加剧,影响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C.树林尚存,但野生动物全部消失

D.茂密的常绿树林和野生动物将会减少

9、下列属于专题性调查内容的是()

A.庐山气候资源调查研究B.庐山人口流动状态调查

C.庐山旅游商品的调查D.庐山产业结构状况调查

10、调查访问的对象不同获取的信息不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对个人和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B .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查访问,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C .通过对群体的调查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D .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依据

11、阅读图2-4-1和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形成至今,虽然“身

体”在不断“长大”,但在上海的经济地位却一直“长

不大”。

(1)崇明岛的“身体”,之所以在不断“长大”,

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这一现

象的方法最好是 。

(2)崇明岛在上海的经济地位一直“长不大”,为获得相关详细资料,最好的调查方法是 。

(3)崇明岛在上海的经济地位一直“长不大”,有人认为主要是由于受长江阻隔,交通不便。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如果要开展调查,最好的调查方法是 。

(4)崇明岛开发前景良好的可再生能源是_________(单项选择);为此开展的调查类型应属于 性调查。

A .水能

B .风能

C .核能

D .地热能

(5)崇明岛开发总体规划提出,崇明作为国务院确定的上海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空间,到2020年将建设成森林花园岛、旅游度假岛、生态住区岛和科技研发岛,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示范作用的“生态岛区”。为认识崇明岛的发展对上海市服务长江三角洲的重大意义,可以开展的调查内容

有: 。

答案:1、C 2、D 3、A 4、B 5、C 6、A

7、B 8、BD 9、AC 10、AB

11、⑴河口流速减缓,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此不断堆积 野外实地考察 ⑵调查访问 ⑶这种说法有道理 问卷调查 ⑷B 专题性 ⑸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对就业,产业分布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等

图2-4-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2《产业转移》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 (第二课时)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明白得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学习重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学习难点】 正确明白得产业转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及如何幸免转移带来的负面阻碍。 各种材料、数据分析,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学法指导】比较法、读图分析法等 【知识链接】部分产业特点比较: 优点缺点 轻工业(劳动密集型)投入资金、技术少,周期短,周 转快,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 增长速度慢,发育程度低。 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增长速度快,发育程度高,发达 工业的标志。 环境污染严峻,不利于可连续 进展。 高科技工业(技术密集型)增长速度最快,附加值高,产品 更新周期短。 对科技和环境要求高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发达国际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 集中 到,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制造条件。 ★典型案例:二战后日本工业结构的三次调整(读图5.12,结合图5.8比较分析) 调整时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时刻1946--1954 1955--1969 1980以后

结果: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 的转换,同时相伴着原先重点进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2)进展中国家或地区:同意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缩短的时刻,加快 的进程。 ★典型案例: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进展,至80年代初,已差不多形成了以,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刻大大缩短。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读图5.13摸索: (1)一个产业典型产品一样可分为哪几个进展时期?举例讲明。 (2)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应该重点进展处于什么时期的产业?联系东亚各国,你会得出如何样的判定? 读图5.14摸索: (1)一个产品生产过程有哪些环节?各环节附加值一样高吗? (2)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家一样转移的是哪个环节,什么缘故?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练习:专题三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大方向:向西方学习 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 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四大层次: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二、重大历史线索 1.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化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的进步 (1)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的不同: ①政体:维新思想主张变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②斗争方式: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民主共和思想主张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③土地:维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民主共和思想提出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主张。 (2)新文化运动的进步: ①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 ②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三、题型应用体验 特点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设问一般含有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等词语。

2.既要求反映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要显现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注重考查事物本质属性及其新发展和新变化。 【典型例题】 康有为曾说过,他并不排拒外来文化,而是能欣赏它们的价值。不过,他的赞赏,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这说明康有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试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求变法的合理性因素 B.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品评西方文化 C.主张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D.认为西方新文化和儒学具有完全一致性 【技法攻略】 析题干→康有为欣赏外来文化的价值,但是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 抓关键→康有为对西方文化的欣赏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合乎孔子的三世教义,即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构联系→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理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明答案→本题体现了将中西思想文化结合起来,用中国文化去衡量西方文化,故选B。 【针对训练】 1.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D.文化复兴 解析:根据题干“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和新文化运动性质是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说课稿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四年制人教版教材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内容。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及科教兴国战略这部分内容,后面是第七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本框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学好这个框题可以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内容上: 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人教版课程标准和初三学生的学情出发,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说教学理念 (一)、设计理念 八年级学生已经通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学习,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学生的视野比以往较为宽广,获得各种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和多元,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趋于理性化和个性化,有时还容易极端化,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争取认同感方面显得更为迫切,基于以上学情,必须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只有不引起学生反感和拒绝的内容与活动,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才能激发其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众所周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平面结构式,而是立体交互式的,基于此我根据课标和教材的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我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亲自实践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思想意识,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发展思辩能力。 (三)、说学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观念的转变。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设计了“ 了解案例、分析案例、热烈讨论、大胆设想、总结概括、” ,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初步懂得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激发学生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导学案,含答案)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高二班第小组学号:姓名:小组评价:老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能源的分类,掌握评价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并了解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2.通过图表和资料分析,了解我国能源基地建设和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3.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4.学会分析区域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重难点】 1.山西生煤炭资源条件分析 2.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40- P48第三章第1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探究题目。〈注:1.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2.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课后提高案;(3)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课前预习案】 一、能源分类:1.能源分类:按照性质分为和。可再生 能源是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如:、、、、等。非可再生能源指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主要指、、等能源。 二、资源开发条件: 1.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1)(2)(3)。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优势 (1)储量丰富(2)(3)齐全(4)煤质,具 有、、、 的特点,其中大同煤田是优质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优质产地(5)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埋藏浅,适于露天和开采。 3.市场条件:我国能源消费是以为主,为山西省能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晋煤外运条件分析: (1)山西区位特点:地处我国地区,临近、、、、、等工业中心,与、、等城市相距不远,输、输的距离较近。 (2)外运线路的特点:①以运输为主、以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2铁路运煤干线有:、、、、等。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开采量 2.提高外运能力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1)建设,变输出为输出; (2)发展,为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5课 导学案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其传播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出现制度和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前6世纪, 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4世纪时,教开始兴起,后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②文学: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③艺术:佛塔、石柱、石窟都是艺术。 ④数学:发明“数字”和进位计算法。 (2)传播: ①公元前后,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 ②佛教文化、巴利文对东南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文化(东亚):古代朝鲜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朝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科技和文艺:634年修建了台;12世纪完成《》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13世纪开始使用活字印刷。 ②创制了本民族文字“”。音乐歌舞出名。 (2)中朝联系: ①教、教和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②在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朝鲜乐舞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三、古代日本文化(东亚):古代日本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日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约9000年前,日本逐渐发展。12世纪后,逐渐形成。 ②文学:诗歌集《》和小说《》享誉世界文坛。 ③建筑和艺术:法隆寺;大和绘和浮世绘;茶道。 (2)中日交往:9世纪形成了“文字”;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四、美洲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培育出的农作物有哪些?印第安文化的代表是哪几个?分别说出他们的主要文化成就。后来,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1)农作物:印第安人培育出、、、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 (2)三种代表文化及主要成就:文化、文化和文化。 ①3—10世纪,玛雅文明达到高度繁荣:创造了文字,发明了 “历”,创造出进位法。 ②12世纪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荣。 ●阿兹特克人:使用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印加人:建造庙,能使用,制定了历和历。 ③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玛雅人创拜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神。 (3)急剧衰亡:16世纪后,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原因:开辟后,殖民者的入侵。 【重点聚焦】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角色扮演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走 可持续发展之路角色扮演 二、分配角色: 1.环保局工作人员 2.博士生 3.高中学生 4.中学教师 5.卖盒饭的小商贩 6.游客 7.记者(兼主持) 三、参加人数:8(有一位工作人员)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 根据个人的角色不同,征询各种意见,进行了几次调查活动,写了调查报告;听取各种社会角色对此问题的看法,确立个人的社会角色的立场;查询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参考书目及文献: 《环境关系》上海科技出版社 《上海环境教育》杂志:19xx年2、3、4月

《环境保护常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环境科学实践手册》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共享未来》少年儿童出版社 《少年科学》97年第4期;98年第6、7、8、期《城市导报》19xx-19xx年 《新周刊》19xx-19xx年 《新民晚报》19xx-19xx年 《文汇报》19xx-19xx年 五、主持人:刘珺 六、指导教师:严黎炜、贾志辉 七、日程:19xx/12-19xx/7 各角色的主要观点

记者:一次性筷子的名词,好熟悉,它已经成为现代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消费,约一角钱一副,便能快速解决您的吃饭用具问题,它是简单、方便的化身,有许多的优点,但有人认为也有许多弊端。下面我们将采访几位不同职业的朋友和学生,对大家关于一次性筷子的话题进行一番采访,请大家对此进行讨论。 记者:众所周知,一次性筷子价格便宜,又省事,相信您作为一位消费者,一定有许多的感慨吧? 游客:我是一名游客,长年在外旅游。记得一次,我从北京到上海,途径天津、济南、南京等地,那里的风景的确非常的优美。济南的泉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南京的古代帝城的气派,深深地震撼了我。上海的繁荣,夜色的迷人也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美妙的一笔。旅游是非常愉快和高兴的,但是象这样一次的长途旅行是不可能把吃的东西都带上的。所以,一日三餐也就在这些旅游地解决了。在这些地就餐中,不管是天津、济南,还是上海,我发现一次性筷子使用得非常普及,特别是在一些小吃店和客流量大的饭店。(有照片为证)我觉得一次性筷子方便,也很卫生,就像医院用的一次性针头,用完了就仍了,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对于一次性筷子的处理,我在旅店中路边小摊上看到的那些小工艺品,都是用一些废弃物,如:易拉罐,这样的东西做出来的,但是却很好看,很具有艺术性。一次性筷子,我觉得也可以象这样回收起来,做成一些小工艺品,不是也很好看吗?或是也可以回收起来,经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

开发早期 河流、湖泊、 地势_______、土质 稠密的水系阻 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 农业社会 船的使用使稠 _______的改进和 天然水道 摆脱土壤的限制 动力资源丰富 产地和主要的_____、 学年:高二 学科:地理 编号:B3-1-1-2 编制人:王海锁 审核:高二地理组 班级: 姓名: 小组: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以长江中下洲平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感悟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导学过程】 【预习导航】 【笔记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随着 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 例: ⑴该区地理环境: 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平原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分布较广; 地势_______,土质__________。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发展阶段 地理条件 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沼泽广布 ________ 隔________. 难,耕作业发展 __________. 该区成为粮食的主要 人口南迁,劳 (中期) 密的水系成为 ________的改良, _______生产基地 “粮仓”的地位让位 工商业社 稠密的________把耕地分割破碎,农业生产规模 于_______和_______ 会(后期)___,不利于_______推广 平原;棉花生产的地 位比不上_______南 部和______平原 【小组探究】 【探究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 1: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接淮 阳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势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 米以下。中游平原包括湖北 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 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气候属亚热带。年均温 14~18℃,最冷月均温 0~5.5℃,最热月均温 27~28℃, 无霜期 210~270 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集中于 春、夏两季。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是重要的粮、棉、 油生产基地。平原内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湖泊面积 2 万平方千米,相 当于平原面积 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 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 万多个,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问题探究 1】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环境。 材料 2:教材第 4 页图 1.3。 【问题探究 2】为什么西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 河中下游地区? 材料 3:长江中下游平原商品粮基地: 【读图思考】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名称;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 些商品粮基地? 材料 4:教材第 4 页和第 5 页相关内容。 【问题探究 3】在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时 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 5:《地理地图册》第 8 页“中国人口和主要城市分布”图。 【问题探究 4】在工商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 时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课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与要求。 2.培养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3.重点:理解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理清线索】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梳理要点】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哪些? 要求树立一种新的观念——生态文明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1.各小组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生成”中的疑问。 2.各小组通过下列活动探究问题,并以各种形式展示。

◆活动一 某中学一兴趣小组围绕淮河流域A市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为了收集相关资料,他们打开电脑,点击一个相关网站,获得了如下资料: 材料一淮河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有句民谣唱得好:“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然而,这条曾养育了全流域两亿人民的“母乳”般旳河流,如今干流水质大部分处于直污染状态,191条支流中有一半水质明显下降,造成鱼虾大量死亡,农产品质量下降。 材料二在该网站上,A市市政府还列举了一些本市存在的问题,其中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尤为突出。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请分别从初中学生和企业经理的角度谈谈应该怎样做? 材料一说明了淮河的严重污染影响了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保护水资源环境。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作为企业经理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要使用环保设施,加强对工业废水的治理。 (2)结合材料二,就如何解决A市的问题,请你给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坚持保护资源的国策;提高公民保护资源的意识,合理开发资源。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分析,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偱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长春市第五中学导学案 教师: 程亮 学案9 辉煌灿烂的文学 目标导航 课堂自学、探究 一、从《诗经》到唐诗 探究点1 楚辞的文学特点 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思考材料出自《离骚》,据此回答楚辞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点2 汉赋的文学体裁特点 材料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司马相如《上林赋》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汉赋这一文学体裁有何特点? 探究点3 唐诗体现的时代特点 材料感受李白 李白的诗流传至今的近一千首,不少佳句成为千古绝唱。 如,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长江的浩淼无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感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考李白和杜甫的诗各有何特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与其时代背景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3“学思之窗”: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提示】《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楚辞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教材互补]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像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人民版) [重点精讲] 《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句末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风格。 [关键点拨]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重大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二、宋词和元曲 探究点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反映的时代特征 材料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耆卿(柳永)?”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倾倒。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中学文科综合教学资源第一站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2.简要说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 3.简要说明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4.简要说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三种人地关系的比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判断力。 2.以具体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理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自己的生活中注意环保节约。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2.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 3.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教学难点】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天然橡胶在我国XX省西双版纳的种植区 师:为什么天然橡胶在我国XX省西双版纳地区可以种植? 生1:该地气候适宜。 师:很好,西双版纳局部小气候条件优越,全年高温多雨,适宜天然橡胶生长。 生2:橡胶品种的改良。 师:正确。这一案例,对我们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启迪? 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但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师:是的,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可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却经历了好几个不同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

单元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板书)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大家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地理环境?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而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就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师: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在古希腊时代,人类逐渐萌生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这是人地关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观点。 (板书)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1、产生原因 师:其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板书)2、核心思想 师: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板书)3、评价 师: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大家看知识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拉采尔。 师: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因此受到了否定和批判,“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运而生。 (板书)二、人类中心论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以时间为主线学习和理解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产生条件和后果。 二、学习内容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即自然环境决定论) 1.产生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人类对的依赖性很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并由此决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环境。 3.产生结果:束缚了人类的主观。 4.理论评价:过分夸大了对人类的影响。 (二)人类中心论 1.产生背景:伴随着和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受到否定和批判,人地观走向“”。 2.核心思想:把地理环境看做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盲目追求自然。 3.产生结果:导致了人地关系。 4.理论评价:过分夸大了人的性,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 (三)人地伙伴论 1.产生前提: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和问题,人类开始反思并逐步构建了人与地理环境的新型关系。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自然、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的伙伴关系。 3.产生结果: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和的发展。

4.理论评价: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 三、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在诞生时间上呈逐次递进的关系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对地理环境的大肆破坏 C.人类中心论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工业影响较小 D.人地伙伴论诞生后,地理环境不断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已不存在环境问题 2.人地关系思想先后经历了 ①地理环境决定论②人定胜天论③人类中心论④人地伙伴论 ⑤“天人合一”论 A.①②⑤ B.①③④⑤C.①③④D.③④⑤ 3.下列认识符合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地理环境 B.人类为了自身需求,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与地理环境可以和谐共处 D.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4.下列关于人类中心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中心论从自然规律出发,追求征服自然 B.人类中心论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C.人类中心论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 D.人类中心论承认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5.下列有关人地伙伴论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农业社会鼎盛时期 B.是一种能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论 C.倡导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切忌试图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D.核心思想是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 我国古代道教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地合一”思想。据此回答6~7题。 6.“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 A.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无关论思想 D.人地伙伴论思想 7.下列符合该思想的做法是 A.跨流域调水 B.过度抽取地下水 C.毁林开荒 D.在耕地中大量使用化肥 8.下列人类活动与人类中心论的人地关系思想相符合的是 A.三峡工程 B.西气东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荣昌仁义中学李秀利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走近荣昌】之“早期的我” 1.位置境域 荣昌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中丘陵的川东平行岭 谷区交接处,介于东经105o17山水棠城′~105o44′、北纬29o15′~29o41′之间。 2.地形地貌 荣昌区以浅丘为主,地势起伏平缓,平均海拔 300~400米,山岭南有古佛山中有螺罐山,北有铜 鼓山,最低处在东南部清江镇的濑溪河水面。地势 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起伏不大、相对平 坦。 3.气候特征 荣昌区属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1099毫米,年平均气温17.8℃,年总积温6482℃,无霜期327天以上。 4.自然资源 荣昌区土种有水稻土、冲击土、紫色土和黄壤 四大土类及六个亚类。水能径流量 3.25亿m3,境内有大小溪河151条,以濑溪河流域最广。矿产资 源有煤炭、天然气、陶土、荣昌区全景图页岩、石 【你知道吗?】 1.据材料分析,为什么早期荣昌选址在昌州,以莲花广场为中心? 2.早期荣昌生产力水平如何? 3.以何种生产、生活方式为主? (可从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城市、

灰岩、建材砂岩、石英岩和矿泉水等。建筑等方面分析) 【走近荣昌】之“农业社会的我” 荣昌粮食作物盛产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盛产茶叶、蚕桑、生姜等。畜禽类主要有 猪、羊、鹅,其中荣昌猪为世界八大名猪、中国三 大名猪之一。 农业产业呈现“南竹、北畜、中蚕桑,东园、 西茶、规模猪”的规模化产业格局。【咱们合作吧!!!】 1.促使荣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2.荣昌区种植水稻有哪些优势条件? 3.形成了哪些特色农业? 4.发展后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从土地肥力、人均耕地、粮食产量等方面分析) 【走近荣昌】之“工业社会的我” 荣昌区特色产业众多。除畜牧产业优势独特之 1.为何板桥荣昌工业集中在板桥工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一节 百家争鸣 导学案设计

一、《百家争鸣》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习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 【自主探究】: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阶级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儒学及其代表人物(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孔子:_____时期,提出___和______,政治主张____________;教育主张________________ 2、孟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老庄之学(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老子:______时期,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_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法家思想(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悝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非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思想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墨家的主张(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墨家学说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战自我】 1.《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鲁卿),‘八佾’(yì,是奏乐舞蹈的行列。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表明孔子强调( ) A. 仁爱思想 B. 忠恕之道 C. 等级秩序 D. 以德治民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 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孙膑 3.春秋战国时期世道衰微,孔子因此提出了“礼”的思想,孟子更为“礼”寻到了颇为深刻的人性依据。这个 依据是 A. 民贵君轻 B. 人性本善 C. 重义轻利 D. 浩然之气 4.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后回家,看到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乎?不问马。” 这体现了孔子

中考政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复习教案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复习目标: 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状况、环境问题以及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考点扫描 提问掌握哪些问题,划出背诵的关键词,检查提问背诵 1.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怎样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典例精析 例1:(2015济宁中考选择9)轻轻刷一下卡,就可以提取一辆公共自行车,轻松自如地在拥堵的市内穿行。现在,骑公共自行车出行已成为许多济宁市民的习惯。从2014年9月开始济宁市城区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智能交通系统。这是市委、市政府2014年9月开始,济宁市城区推出了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智能交通系统。这是市委、市政府2014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我市实施这一惠民措施() ①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杜绝汽车尾气排放②有利于彻底解决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 ③能够进一步引导市民增强环保和节约意识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选择题答题技巧: 二审:审题干(关键词、关键字、限定要求)审题肢 三排:排错法(题肢本身表述错误的) 排异法(题肢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没有关系) 排绝法(说法过于绝对,要特别慎重) 例2:(2013济宁中考非选择5)2013年2月27日上午,济宁市委、市政府召开“五城同创”动员大会, 对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吹响了“五城同创”的集结号。会议提出,大力营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全面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美誉度,把济宁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区域中心城市。 我市在“五城同创”活动中,为什么要把加快“生态济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4分) 分析材料,指导学生作答。展示学生典型答案,让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自己总结在做主观题中容易出现的失误。指导学生对照参考答案,发现问题。 主观题答题技巧:一审“设问”。明确类型,条件限定二审“材料”。一是读“全”材料,二是读“准”信息,三是读“出”知识。 三组织答案。结合材料,回归教材,条理清楚。 三.考场演练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导学案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工国西气东输为例(第2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2、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 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 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动东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_____________质量 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 ③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 来的环境压力。 问题探究: 哪些影响。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案(2)(1)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2)过程与方法:在案例探究中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学会分析生活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并思考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对策。 二、教学重点 怎样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转变观念和调整行为 三、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中观念的调整 教 学内容教学 环节 活动 时间 (大 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导入5分钟用多媒体 展示一组 公园内游 客乱丢垃 圾的图 片。从学 生的回答 中引导他 们得出结 论:环境 问题造成 的原因包 括观念和 行为两个 层次。 看图思 考:他们 为什么 会这样 做? 从生活中最常见的不环保行为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其 产生的原因,并调动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此类问题。 转变观念案例 分析 (1) 5分钟展示案例 1:《绿色 GDP》(见 附录) 读案例 并思考: 你认为 人们应 该如何 看待发 展的问 题?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首先需要人们转变观念,而这一 点往往容易受到大家忽视。选用三个案例,调动学生 对观念转变的思考和重视,并帮助他们在讨论中树立 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分析(2)5分钟展示案例 2:《自来 水的收费 问题》(见 附录) 读案例 并思考: 你认为 自来水 收费是 否应该 考虑水 本身的 价值? 为什 么? 案例分析(3)5分钟展示案例 3:《电影 〈金刚〉 的启示》 (见附 录) 读案例 并思考: 你认为 人们将 金刚带 到城市 是否适 当?为 什么? 归纳5分钟教师适当 举例说 明。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结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人们转变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理观、消费观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word章末总结学案(含答案)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原因及影响因素,学会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专题一南水北调工程及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供水区综合效益显著,但对水源区会造成径流量减少、 泥沙淤积加重,调水沿线地下水位升高而发生盐碱化、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等不利影响。 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 线路走向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 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 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 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 洞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 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 经济南到烟台、威海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 过长江流域与淮河 流域的分水岭后, 经黄淮海平原西部 边缘,在郑州以西 穿过黄河,沿京广 铁路西侧继续北 上,可基本上自流 到北京、天津 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 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 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 河上游 地形、地势条件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 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虽地势较复杂,但 地势南高北低,水 可自行流向北方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现有设施条件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 泊可利用 较好,有丹江口水 库可利用(还可利用 三峡水库) 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评价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 量较小 可自流供水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 北、华北,可自流供水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 低,需抽水北送 需挖掘渠道,工程 量很大 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 中上游的西北地区和华 北部分地区供水 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长江上游及其支流 汉江、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及其支 流雅砻江、大渡河 源地水质差(经济发达,污水排放量 大) 较好最好 供水区北到天津,东到济、烟、威华北平原大部分地 区 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 和华北部分地区 工程量可利用京杭大运河和南四 湖,工程量最小 工程量中等,需开 挖新的河道 需在河流上游筑坝建 库,开凿巴颜喀拉山输 水隧道,工程量巨大 积极意义(供水区) 社会 效益 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 效益 促进供水区经济发展,可产生经济效益600亿~800亿元 生态 效益 增加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 可能带来径流 量减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