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三地理导学案

必修三地理导学案

必修三地理导学案
必修三地理导学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比较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的不同。

学习方法

比较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学过程

一、引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部分(独立完成)

本课知识点一:区域的概念及特征

1、区域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其特点:具有一特征,以及一定的、、

。区域的特征可归纳为12个字。即: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二)合作学习部分:

1、完成书本P2思考1、2题。*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3、阅读课本P3活动1,分析形成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自然原因?

(1)北方民居正南正北方位观为什么较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为什么严实厚重,而南方较薄?从北到南,屋顶坡度为什么逐渐增大,房檐渐宽?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北方的建筑成本为什么要高一些?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要比南方大?

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比较长三角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并都位于我国的。

地理环境差异

①地理位置:长三角在我国的的中部,长江的

松嫩平原在我国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为气候,热量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为,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水文条件:长江三角洲水网(稠密、稀疏),河湖(多、少)

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小于、大于)长三角

④土地条件:长江三角洲为土,田耕作,较为分散,人均耕地较(少、多)

松嫩平原为土,田,集中连片,人均。

⑤矿产资源: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丰富、贫乏)

松嫩平原

人类活动的差异

⑥农业概况:长三角:发展耕作业,种植,作物熟制

,产业较发达。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耕作业,种

植,熟制,西部适宜发展

⑦工业概况:长江三角洲:我国重要的基地。

松嫩平原:重化工业基地

⑧交通运输:长江三角洲:水陆空交通,内外联系

⑨商业贸易:较发达

三、展示点拨

1、针对自主学习部分内容,课前在书上勾画出,要求识记。上课时抽查两组各

一名同学上台读出。没抽的小组得平均分。

2、任务分解:

合作学习一:(第1组)

合作学习二:(第2组)

合作学习三:(第3、4组)

合作学习四:1—5题(第5组),6—9题(第6组)

针对全作学习部分,小组讨论后选一代表讲解或上台展示,对应组补充。

四、达标检测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C、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长三角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两熟或三熟

D、长三角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比较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的不同。

学习方法

比较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学过程

一、引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部分(独立完成)

本课知识点一:区域的概念及特征

1、区域概念:

区域是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其特点: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区域的特征可归纳为12个字。即: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二)合作学习部分:

1.完成书本P2思考1、2题。

(1)纬度差异(2)长三角的年降水量呈现出由南向北减少的分布规律,原因是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规律,原因是受东南长白山的阻挡和距海远近的影响。

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长三角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3.阅读课本P3活动1,分析形成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自然原因?

(1)北方寒冷,为获得更多的热量。

厚:利于冬季保温御寒;薄:利于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渐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则利于排水

(2)北方的城市住宅档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渐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有阳光照射,楼间距自北向南渐小。

3、阅读P4活动2,描述沿途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

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哈尔滨(冰雕、滑雪、森林、平原)——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草原、蒙古包、骑马、摔跤、成吉思汗陵)——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五台山、恒山、黄土高原、削面、平遥古城)——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渔米之乡)——江西井冈山(江南丘陵、庐山)——云南西双版纳

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

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①地理位置: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水文条件:长江三角洲水网稠密,河湖众多

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小于长三角

④土地条件:长江三角洲水稻土水田较为分散人均少

松嫩平原黑土旱田集中连片人均多

⑤矿产资源: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的差异

⑥农业概况: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水田耕作业水稻油菜棉花一年两、三熟水产业

松嫩平原旱田耕作业玉米春小麦大豆一年一熟畜牧业

⑦工业概况: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工业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重化工业基地

⑧交通运输:长江三角洲水陆空交通发达,内外联系方便

⑨商业贸易:长江三角洲发达

三、展示点拨

3、针对自主学习部分内容,课前在书上勾画出,要求识记。上课时抽查两组各

一名同学上台读出。没抽的小组得平均分。

4、任务分解:

合作学习一:(第1组)

合作学习二:(第2组)

合作学习三:(第3、4组)

合作学习四:(人类活动差异前为第5组,人类活动差异后为第6组)

针对全作学习部分,小组讨论后选一代表讲解或上台展示,对应组补充。

四、达标检测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C、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长三角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两熟或三熟

D、长三角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固定不变的。

重难点: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习方法:突出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情景创设,培养兴趣。

导学过程:

一、引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部分

1、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复习: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中部,长江;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为季风气候;松嫩平原为季风气候,水热组合。土地条件:长江三角洲以为主,耕地多,人均耕地;松嫩平原以为主,耕地多。矿产资源条件: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有等矿产。经济发展方面:长江三角洲主要种植、、。一年或,水产业发达,商业贸易发达,是重要的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主要种植、、等作物,西部适宜发展,成为我国的基地。

合作学习一:阅读P4活动2,描述沿途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知识点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合作学习二:叙述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地理环境、技术的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叙述。要求脱离书本)

合作学习三: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作学习四: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展示点拨

1.针对自主学习部分内容,课前在书上勾画出,要求识记。复习部分脱离资料上台讲,上课时抽查。没抽的小组得平均分。

2.任务分解:

合作学习一:(第3、4组各选代表讲解,本题较难,需查阅资料)

合作学习二:(第1组选代表讲解)

合作学习三:(第2组选代表讲解)

合作学习四:(第5、6组选代表讲解)

针对全作学习部分,小组讨论后选一代表讲解或上台展示,对应组补充。

四、达标检测

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民早期的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原因是()

A、水稻单产低

B、耕地地块小,不利于机械化的广

C、人口稠密

D、农业生产落后,开垦黏重的土壤困难

2、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位由早期的全国“粮仓”逐渐被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所代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A、耕作技术落后,农业发展的历史较短

B、人少地多

C、水稻单产较低

D、水网稠密,农业用地被严重分割,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生产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

【学习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一、引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主要包括、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环境监测、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有:、和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知识点二、遥感:()

1.概念:是人们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对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装置

⑴遥感的关键装置——

作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信息,并以或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3.遥感技术的应用: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和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知识点三、全球定位系统( )

1.概念:利用,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全(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全天候、性和性

4.应用:⑴为各类用户提供、和。

⑵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如:野外调查中的应用;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即:三维坐标()度、()度和(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

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利用GPS为服务已成为一种新兴的行业。

【合作探究】

1.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上台展示)

2.遥感的优越性。

3.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4.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查阅资料)

5.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查阅资料)

三、展示点拨

5、针对自主学习部分内容,课前在书上勾画出,要求识记。上课时抽查两组各

一名同学上台读出。没抽的小组得平均分。

6、任务分解:

合作学习一:

合作学习二:

合作学习三:

合作学习一至三题:(由五至七组同学讲解或展示,小组讲解题目上课时随时定)合作学习四:(第一、二组)

合作学习五:(第三、四组)

四、达标检测

1.遥感的关键装置是[ ]A.航空器 B.传感器 C.胶片质量 D.磁带质量

2.遥感的优点有[ ]

①探测范围大②获得信息快③不受地面条件限制④成本低,效益高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遥感探测范围由大到小依次是[ ]

A.飞机、陆地卫星、宇宙飞船

B.宇宙飞船、陆地卫星、飞机

C.飞机、宇宙飞船、陆地卫星

D.陆地卫星、宇宙飞船、飞机

4.在黑白遥感图片中,湖、河显示水域的颜色是[ ]

A.白色

B.黑色

C.浅灰色

D.灰白色

5.关于遥感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遥感是人们利用肉眼在地面事物进行感知

B.遥感是人们利用一定技术装备,对遥远的宇宙事物进行感知

C.遥感的关键装置是航空器或卫星

D. 遥感技术能监测洪涝灾害的发展变化,便于人们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工作

6.对农作物进行估产属于遥感应用的哪一领域[ ]

A.资源普查

B.灾害监测

C.环境监测

D.工程建设及规划

7. 通常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数据[ ]

A.经度、距离、海拔

B.经度、纬度、海拔

C.纬度、相对高度、距离

D.到两极、赤道的距离和等高线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2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

应用

【学习重点】地理信息(3S)技术的应用

【学习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引入

二、自主学习部分

知识点四、地理信息系统( )

1.概念:专门处理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信息源→→数据库→→

3.应用: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凡是用到或需要处理地理的领域都可用到。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

知识点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关系

⑴联系:既互为又相互。

⑵区别:①遥感主要用于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

和应用评价。

2.数字地球

(1)概念: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原理和应用

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合作探究】 1.与地图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优点?

2.图1.5和田1.6显示的对洪水灾害的监测和统计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哪种

地理信息技术?这两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次洪灾监测和统计中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3.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出事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许多城市配备了巡誓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图1.11)。

(1)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2)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出事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描述在接到报警电话到指挥警车前往出事地点的工作程序。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三、展示点拨:合作部分抽任意小组讲解

【检测达标】

1.阴雨天气中,对地物分辨率较高的是()

A.飞机可见光遥感

B.卫星可见光遥感

C.飞机微波遥感

D.卫星微波遥感

2.地理信息系统()A.主要是记录地理事物的计算机系统 B.具有空间分析的能力,没有动态预测能力 C.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D.是地图绘制系统

3.GP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地面上任何一点,在任何一时刻,地面上空GPS卫星至少有() A.3颗 B.4颗 C.24颗 D.21颗

4.属于全球定位系统空间部分的是()

A.GPS卫星星座

B.地面监控系统

C.GPS信号接收机

D.雷达

4.要想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A.全球定位技术

B.GPS信号接收机

C.地理信息技术

D.遥感技术

5.GPS技术对交通的重要作用有()

A.增加能源消费

B.降低行车速度

C.导航

D.加快行车速度

6.GPS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出行、旅游、探险的帮手,其原因正确的是

A.GPS接收机的小型化以及价格的降低

B.GPS可以帮助人们降低旅游成本

C.GPS可使旅游者更具有安全感

D.GPS可以增加人们的旅游距离

7.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全面资料的技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技术

D.电子通信技术

8.通过地图、遥感图像、野外考察等获得数据的GIS技术程序是[ ]

A.数据处理

B.信息源

C.数据库

D.表达

9.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功能()

A.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B.能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和判断分析

C.能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和定位

D.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得较全面的资料

13.比传统地图高明的是,地理信息系统能通过了解某地物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该地物的() A.发展趋势 B.地理位置的变化 C.区位特征 D.历史意义

14.寻求两点之间最短、最快或景点最多的路径等可借助于()

A.遥感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球卫星系统

知识点二【合作探究】

1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同意。可以从遥感的定义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相当于传感器。

知识点三【合作探究】

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

知识点四【合作探究】

优点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具有多维的特征;地理信息的时序性十分明显;时效性好;更新快等等。

知识点五【合作探究】

1、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统计)。

2 (1)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2)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3)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技术)。

(4)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

(5)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学习目标】

1. 知道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信息;

2. 探究分析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

3. 通过新加坡的经济结构,分析其主要的经济支柱及其发展条件。

【学习方法】

查阅关于新加坡的课外资料,运用本章的课本区域理论,来分析新加坡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从地理条件分析,新加坡发展工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试着提出合理化建议。【导学过程】

一﹑引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部分

(一)新加坡的基本信息

(二)新加坡工业的发展新加坡原是个商业城市,1960 年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开始,新加坡推行________战略,并大力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重点发展与_______和__________相关的炼油、石油化工、修造船、钻井平台制造等工业。至1980 年,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升到28%。工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新加坡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炼油、造船、钻井平台制造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些年来,新加坡的_______发展迅速。

(三)新加坡其他产业简介________是新加坡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主要包括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讯、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2006 年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________。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______。粮食全部靠进口,蔬菜仅有5%自产。新加坡是世界重要转口港及联系

_____________ 的航海和航空枢纽;旅游业发达,是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亚洲主要的美元市场。

(四)自然地理:位于______,是马来半岛最___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面积为647.5平方公里,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有长堤与马来西亚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地处_______ 与

__________航运要道—_________海峡的出入口,由50多个海岛组成,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1.6%。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___________,年平均气温24-27℃。自然资源______. 2. 人文地理:321.75万(1999年6月),其中华人占77.2%;马来人占14.1%;印度人占7.4%,其余为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人。国语为马来语。英语为行政用语。地窄人稠, 人口密度_______。

探究点一

阅读资料1

1. 从哪些方面说明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扼守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地理位置的特殊优势。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欧洲、西亚、南亚与东亚、大洋洲之间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而新加坡则是马六甲最重要的港口,所以被称为“东方十字路口”。

而且新加坡港是天然良港,港阔水深,风平浪静,可停泊许多艘大型轮船。

2.新加坡哪些地理条件对工业发展不利。

新加坡领土面积狭小、分散,自然资源贫乏,劳动力短缺,国内市场狭小。

探究点二

阅读资料2

思考:1 . 什么地理条件影响了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的选择?

新加坡正好处于西亚石油原产地和石油消费区之间的有利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港口条件,世界石油工业大发展的机遇,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贸易的发展,促使新加坡重点发展与海上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工业部门。

2 .除新加坡本身的地理条件外,促进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

⑴新加坡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⑵新加坡本国人才丰富,科技实力雄厚

⑶东南亚丰富的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也为新加坡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探究点三

阅读资料3

思考1.服务业的发展与地理条件有什么关系?

新加坡本身是以港口商业服务为主,在工业发展的促进下,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枢纽的地位以及热带海岛风光,又发展了交通和通讯、旅游等产业;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和旅游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2.发展农业不利的条件有哪些?新加坡是怎样解决农业问题的?

作为城市岛国,新加坡可用于农业发展的土地有限,所以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3.哪些地理条件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新加坡本国经济发展空间和市场狭小,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积累的资本需要找到更广阔的空间,所以,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如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就是由中国和新加坡共同投资兴建的。

三、展示点拨

小组抽签答题

四、检测达标(略)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1.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推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成因。

【学习重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意图文结合。

【学习过程】

一、引入

自主学习部分

1.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发生在地区及地区的土地退化。

2. 形成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与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退化、退化、退化而引起的化、化和。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的陆地、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部分

知识点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问题1 观察思考:结合课本图2.1和图2.2,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等方面来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注意每一方面的总体特征及东西方向上的差异,

原因,与其它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问题2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知识点二: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问题3阅读P17-19页,归纳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分析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人为)→制定综合的整治措施。

问题4、阅读P20材料,根据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三、展示拓展

四、达标检测

1、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最为突出的地区是()

A华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

2、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A全球变暖 B森林破坏 C土地生产能力日益丧失 D臭氧层破坏

3、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4、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认为因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5、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

6、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7、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气候异常

B、人类活动

C、雨量的变化

D、干旱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2《产业转移》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 (第二课时)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明白得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学习重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学习难点】 正确明白得产业转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及如何幸免转移带来的负面阻碍。 各种材料、数据分析,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学法指导】比较法、读图分析法等 【知识链接】部分产业特点比较: 优点缺点 轻工业(劳动密集型)投入资金、技术少,周期短,周 转快,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 增长速度慢,发育程度低。 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增长速度快,发育程度高,发达 工业的标志。 环境污染严峻,不利于可连续 进展。 高科技工业(技术密集型)增长速度最快,附加值高,产品 更新周期短。 对科技和环境要求高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发达国际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 集中 到,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制造条件。 ★典型案例:二战后日本工业结构的三次调整(读图5.12,结合图5.8比较分析) 调整时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时刻1946--1954 1955--1969 1980以后

结果: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 的转换,同时相伴着原先重点进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2)进展中国家或地区:同意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缩短的时刻,加快 的进程。 ★典型案例: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进展,至80年代初,已差不多形成了以,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刻大大缩短。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读图5.13摸索: (1)一个产业典型产品一样可分为哪几个进展时期?举例讲明。 (2)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应该重点进展处于什么时期的产业?联系东亚各国,你会得出如何样的判定? 读图5.14摸索: (1)一个产品生产过程有哪些环节?各环节附加值一样高吗? (2)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家一样转移的是哪个环节,什么缘故?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练习题

章末综合检测卷(三)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1~2题。 1.上图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煤炭开采量 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下列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②辅以公路建设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原煤生产逐年增加,应属于扩大煤炭开采量措施。第2题,加强铁路运输建设,并辅以公路运输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及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都会缓解交通压力。炼焦业不断向外输出焦炭,质量上有所减轻,但空间上基本不变,所以并没有减轻其对交通的压力。 解析:1.A 2.C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号称中国的“煤海”,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给山西造成的困局也是有目共睹的——“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距消费市场近 B.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山西煤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C.黄河流经山西,为山西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D.山西有多条铁路通往东部,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运输条件 4.“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这说明以煤炭为主的经济

结构给山西带来了严重的( )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④噪声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3题,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体现在地理位置、交通和市场等方面;黄河虽流经山西,但黄河航运条件较差,山西的煤炭并不是以水运输出为主。第4题,“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分别说明开采利用煤炭给山西带来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3.C 4.A 2014年2月24日黄河新闻网报道山西省煤炭行业要拓展煤基新兴产业,特别是煤机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煤炭文化业、煤炭高端服务业等方面加快发展,推进煤炭转型步伐。据此完成5~6题。 5.近年来,山西加快能源的加工转换,将输煤转为输电,这样做的益处是( ) 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②缓解运输压力③缓解山西用水紧张的局面④减轻山西的环境污染程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山西是产煤大省,却不是经济强省,其原因和发展方向分别是( ) A.能源开发规模不大——加大煤炭的开采量 B.我国和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不大——拓展国内和国际两大煤炭市场 C.石油取代煤炭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开采不足——加大煤炭转换为电能的力度D.生产结构单一,能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调整产业结构 解析:第5题,与输煤相比,输电延长了产业链,这样既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缓解了运输压力。第6题,山西生产结构单一,煤炭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再加上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因此山西并不是经济强省;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力争产业多元化。 答案:5.A 6.D 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已经通过国务院核准审批。下图为肯斯瓦特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7~9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导学案,含答案)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高二班第小组学号:姓名:小组评价:老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能源的分类,掌握评价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并了解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2.通过图表和资料分析,了解我国能源基地建设和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3.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4.学会分析区域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重难点】 1.山西生煤炭资源条件分析 2.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40- P48第三章第1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探究题目。〈注:1.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2.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课后提高案;(3)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课前预习案】 一、能源分类:1.能源分类:按照性质分为和。可再生 能源是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如:、、、、等。非可再生能源指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主要指、、等能源。 二、资源开发条件: 1.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1)(2)(3)。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优势 (1)储量丰富(2)(3)齐全(4)煤质,具 有、、、 的特点,其中大同煤田是优质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优质产地(5)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埋藏浅,适于露天和开采。 3.市场条件:我国能源消费是以为主,为山西省能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晋煤外运条件分析: (1)山西区位特点:地处我国地区,临近、、、、、等工业中心,与、、等城市相距不远,输、输的距离较近。 (2)外运线路的特点:①以运输为主、以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2铁路运煤干线有:、、、、等。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开采量 2.提高外运能力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1)建设,变输出为输出; (2)发展,为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练习题

章末综合检测卷(三)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1?2题。 (产it no万吨) 1?上图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 扩大煤炭开采量 B.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 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 下列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②辅以公路建设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B .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原煤生产逐年增加,应属于扩大煤炭开采量措施。第2题,加强铁路运输建设,并辅以公路运输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及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都会缓解交通压力。炼焦业不断向外输出焦炭,质量上有所减轻,但空间上基本不变,所 以并没有减轻其对交通的压力。 解析:1.A 2.C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号称中国的“煤海”,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给山西造成的困局也是有目共睹的一一“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因此, 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3?4题。 3. 有关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距消费市场近 B.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山西煤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C. 黄河流经山西,为山西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D. 山西有多条铁路通往东部,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运输条件 4. “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这说明以煤炭为主的经济 结构给山西带来了严重的( )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④噪声污染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第3题,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体现在地理位置、交通和市场等方面;黄河虽流经山西,但黄河航运条件较差,山西的煤炭并不是以水运输出为主。第 4 题,“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分别说明开采利用煤炭给山西带来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 3.C 4.A 2014年2 月24日黄河新闻网报道山西省煤炭行业要拓展煤基新兴产业,特别是煤机 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煤炭文化业、煤炭高端服务业等方面加快发展,推进煤炭转型步伐。 据此完成5?6题。 5. 近年来,山西加快能源的加工转换,将输煤转为输电,这样做的益处是( ) 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②缓解运输压力③缓解山西用水紧张的局面④减 轻山西的环境污染程度 A. ①②B .②③ C.③④D .①④ 6. 山西是产煤大省,却不是经济强省,其原因和发展方向分别是( ) A. 能源开发规模不大一一加大煤炭的开采量 B. ------------------------------------------------ 我国和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不大拓展国内和国际两大煤炭市场 C. 石油取代煤炭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开采不足一一加大煤炭转换为电能的力度 D. 生产结构单一,能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一一调整产业结构 解析:第5题,与输煤相比,输电延长了产业链,这样既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缓解了运输压力。第6题,山西生产结构单一,煤炭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再加上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因此山西并不是经济强省;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力争产业多元化。 答案: 5.A 6.D 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已经通过国务院核准审批。下图为肯斯瓦特水利枢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

开发早期 河流、湖泊、 地势_______、土质 稠密的水系阻 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 农业社会 船的使用使稠 _______的改进和 天然水道 摆脱土壤的限制 动力资源丰富 产地和主要的_____、 学年:高二 学科:地理 编号:B3-1-1-2 编制人:王海锁 审核:高二地理组 班级: 姓名: 小组: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以长江中下洲平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感悟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导学过程】 【预习导航】 【笔记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随着 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 例: ⑴该区地理环境: 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平原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分布较广; 地势_______,土质__________。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发展阶段 地理条件 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沼泽广布 ________ 隔________. 难,耕作业发展 __________. 该区成为粮食的主要 人口南迁,劳 (中期) 密的水系成为 ________的改良, _______生产基地 “粮仓”的地位让位 工商业社 稠密的________把耕地分割破碎,农业生产规模 于_______和_______ 会(后期)___,不利于_______推广 平原;棉花生产的地 位比不上_______南 部和______平原 【小组探究】 【探究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 1: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接淮 阳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势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 米以下。中游平原包括湖北 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 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气候属亚热带。年均温 14~18℃,最冷月均温 0~5.5℃,最热月均温 27~28℃, 无霜期 210~270 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集中于 春、夏两季。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是重要的粮、棉、 油生产基地。平原内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湖泊面积 2 万平方千米,相 当于平原面积 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 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 万多个,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问题探究 1】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环境。 材料 2:教材第 4 页图 1.3。 【问题探究 2】为什么西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 河中下游地区? 材料 3:长江中下游平原商品粮基地: 【读图思考】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名称;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 些商品粮基地? 材料 4:教材第 4 页和第 5 页相关内容。 【问题探究 3】在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时 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 5:《地理地图册》第 8 页“中国人口和主要城市分布”图。 【问题探究 4】在工商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 时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学生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1.区域的定义 2.区域的特征 3.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5.区域的分类 6.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联系与区别 7.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地理事物分别是什么? 8.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 9.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构成 12.说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3.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差异

14.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15.说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6.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7.区域发展阶段比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劳动力就业,中心城市交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状态等角度比较) 18.四大地区是那些?划分标准?如何判定? 19.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对比,工业结构) 20.四大地区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原因)

21.四大地区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小城镇建设) 22.四大地区对外开放差异(时间,空间) 23.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意义 24.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 25.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6.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不足 27.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28.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9.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3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1.比较南水北调东、西、中线工程(起止点,优、缺点) 32.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 33.比较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途径省区,主要地形区,起止点) 34.西气东输一线经过陕西向北弯曲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荣昌仁义中学李秀利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走近荣昌】之“早期的我” 1.位置境域 荣昌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中丘陵的川东平行岭 谷区交接处,介于东经105o17山水棠城′~105o44′、北纬29o15′~29o41′之间。 2.地形地貌 荣昌区以浅丘为主,地势起伏平缓,平均海拔 300~400米,山岭南有古佛山中有螺罐山,北有铜 鼓山,最低处在东南部清江镇的濑溪河水面。地势 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起伏不大、相对平 坦。 3.气候特征 荣昌区属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1099毫米,年平均气温17.8℃,年总积温6482℃,无霜期327天以上。 4.自然资源 荣昌区土种有水稻土、冲击土、紫色土和黄壤 四大土类及六个亚类。水能径流量 3.25亿m3,境内有大小溪河151条,以濑溪河流域最广。矿产资 源有煤炭、天然气、陶土、荣昌区全景图页岩、石 【你知道吗?】 1.据材料分析,为什么早期荣昌选址在昌州,以莲花广场为中心? 2.早期荣昌生产力水平如何? 3.以何种生产、生活方式为主? (可从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城市、

灰岩、建材砂岩、石英岩和矿泉水等。建筑等方面分析) 【走近荣昌】之“农业社会的我” 荣昌粮食作物盛产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盛产茶叶、蚕桑、生姜等。畜禽类主要有 猪、羊、鹅,其中荣昌猪为世界八大名猪、中国三 大名猪之一。 农业产业呈现“南竹、北畜、中蚕桑,东园、 西茶、规模猪”的规模化产业格局。【咱们合作吧!!!】 1.促使荣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2.荣昌区种植水稻有哪些优势条件? 3.形成了哪些特色农业? 4.发展后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从土地肥力、人均耕地、粮食产量等方面分析) 【走近荣昌】之“工业社会的我” 荣昌区特色产业众多。除畜牧产业优势独特之 1.为何板桥荣昌工业集中在板桥工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学习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c8624703.html,/dili/)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 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 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 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较大较小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 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 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 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 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 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 动相关产业。

江苏省南通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无答案):3.1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⒈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发展、组成、工作过程。 ⒉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学习重难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学习流程】 【自主先学】 自主先学一: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自主先学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过程? 自主先学三:认识地理信息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 自主先学四: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 【组内研学】 查找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 ⒈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 ⒉国土管理、城市规划 ⒊邮电通信、交通运输、 ⒋公安、水利、公共设施、商业金融 【交流促学】 GIS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典型应用有哪些案例? 【反馈评学】 1.下列关于GIS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GIS是地图的延伸 B.GIS是一种快速但准确度不太高的技术 C.GIS是空间信息存储、表达、分析和交流的工具 D.GIS可解决人们难以解决的问题 2.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储和处理的数据根据内容可分成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两大类。其中属于专题数据的是() A.地质B.水系C.植被D.交通 3.地理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空间信息B.数据信息C.图像信息D.综合信息 4.地理信息系统比纸质地图优越的功能有() ①它不仅有平面信息,还有三维立体信息 ②它有便捷的检索功能和大容量的信息库 ③它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切换、缩放、补充测算等,获得更新的信息 ④它不仅有空间数据信息,还有景观照片和动态的影像信息 A.①② 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导学案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工国西气东输为例(第2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2、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 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 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动东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_____________质量 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 ③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 来的环境压力。 问题探究: 哪些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word章末总结学案(含答案)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原因及影响因素,学会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专题一南水北调工程及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供水区综合效益显著,但对水源区会造成径流量减少、 泥沙淤积加重,调水沿线地下水位升高而发生盐碱化、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等不利影响。 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 线路走向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 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 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 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 洞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 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 经济南到烟台、威海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 过长江流域与淮河 流域的分水岭后, 经黄淮海平原西部 边缘,在郑州以西 穿过黄河,沿京广 铁路西侧继续北 上,可基本上自流 到北京、天津 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 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 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 河上游 地形、地势条件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 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虽地势较复杂,但 地势南高北低,水 可自行流向北方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现有设施条件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 泊可利用 较好,有丹江口水 库可利用(还可利用 三峡水库) 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评价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 量较小 可自流供水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 北、华北,可自流供水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 低,需抽水北送 需挖掘渠道,工程 量很大 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 中上游的西北地区和华 北部分地区供水 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长江上游及其支流 汉江、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及其支 流雅砻江、大渡河 源地水质差(经济发达,污水排放量 大) 较好最好 供水区北到天津,东到济、烟、威华北平原大部分地 区 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 和华北部分地区 工程量可利用京杭大运河和南四 湖,工程量最小 工程量中等,需开 挖新的河道 需在河流上游筑坝建 库,开凿巴颜喀拉山输 水隧道,工程量巨大 积极意义(供水区) 社会 效益 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 效益 促进供水区经济发展,可产生经济效益600亿~800亿元 生态 效益 增加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 可能带来径流 量减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