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诗三百首之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带拼音带译文)

唐诗三百首之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带拼音带译文)

唐诗三百首之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带拼音带译文)

第一卷:五言古诗

chén yìchāo shīyuan dúchán jīng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cháo dài:táng cháo zuò zhě:wéi yīng wù

朝代:唐朝作者:韦应物

jíjǐng shùhán chǐ,qīng xīn fúchén fú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xián chíbèi yèshū,bùchūdōng zhāi dú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zhēn yuán liǎo wúqǔ,wàng jìshìsuǒzhú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yíyán jìkěmíng ,shàn xìng héyóu shú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dào rén tíng yǔjìng ,tái sèlián shēn zhú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rìchūwùlùyú,qīng sōng rúgāo m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dàn rán líyán shuō,wùyuèxīn zìzú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注释:

⑴诣:到,往。超师院:指龙兴寺净土院;超师指住持僧重巽。禅经:佛教经典。

⑵汲(吉):从井里取水。

⑶拂:抖动。

⑷贝叶书:一作“贝页书”。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⑸东斋: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⑹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了:懂得,明白。

⑺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⑻遗言:指佛经所言。冀:希望。冥:暗合。

⑼缮性:修养本性。熟:精通而有成。

⑽道人:指僧人重巽。缮:修持。

⑾膏:润发的油脂。沐(木):湿润、润译。

⑿澹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⒀悟悦:悟道的快乐。

简介: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诗人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全诗描写了习禅的心境,以及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此首诗为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约写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当时,柳宗元住永州龙兴寺。龙兴寺在城南,住持僧为重巽,坐禅于龙兴寺净土院,与往在龙兴寺西厢的柳宗元相邻。诗中所说“超师院”的“院”是指净土院;“超师”自然是指重巽。由于重巽是楚之南的“善言佛者”,故称其为“超师”。柳宗元于永州好佛求其道,主要是拜重巽为师,或请其讲“佛道”,或到净土院读佛经。

柳宗元生活在一个腐朽衰败的时代,身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客观上受到无数打击,主观上又受到儒、释、道“三教调和”思想的限制,结果才不得施展政治抱负,贬斥终身,壮志未酬,走完了悲剧的一生。他像当时大多数有志于积极用世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在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上坚信儒家学说,以实现尧、舜、孔子“圣人之道”为奋斗的最终目的;同时又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崇信佛教,主张“统合儒释”(《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不过,他的崇信佛教,与王维愚妄地佞佛逃世不同,与白居易以信佛寓“独善之志”也不同。他是把佛教与诸子学说并列看待,想从中找出积极有益的内容作为济世的手段,以实现“辅时及物”的理想。不幸的是他没有也不可能如愿,由于自身思想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因素和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倾向,最终落入了佛教唯心主义的泥沼。特别是在他遭贬永州之后,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前途无望,更促使他到佛教中去寻求宁静与解脱,其时佛教对他的消极影响就更明显了。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

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贝叶书简称贝书,佛经之泛称。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叶经水沤后代纸,用以写佛经,故名。一个“读”字,是全诗内容的纲领;一个“闲”字,是全诗抒情的主调。诗人贬居永州,官职虽名曰“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但只是个“闲官”而已。闲人闲官闲地,无政事之烦扰,亦无名利得失之拘牵,正是难得清闲,正好信步读经。就读经来说,闲而不闲;就处境而言,不闲而闲,其复杂心情曲曲传出。

中间四句承上文“读”字而来,正面写读“经”的感想。这里有两层意思:前二句“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是说书中真意不去领悟,妄诞之言世所追逐。诗人以自身崇信佛学的正确态度讽喻世俗之佞佛,即对于佛经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领悟,而对于书中一切迷信荒诞的事迹却又尽力追求而津津乐道。正如诗人在《送琛上人南游序》中所批评的那样:“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柳宗元集》卷二五)言下之意正好表明自己学习佛经的正确态度和对佛经的深刻理解。后二句转写对待佛经的正确态度。“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意思是说:佛家遗言值得深思,修养本性怎能圆熟?“冀可”是希望能够的意思。言佛教教义艰深,必须深入钻研思考,如果只用修持本性去精通它,是不可能达到精审圆满的目的的。言下之意是说:愚妄地佞佛不足取,只有学习它于变革社会有益的内容才算真有所得。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主观的特殊理解。对此,诗人也有批评说:“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离之外矣,是世之所大患也。”(《柳宗元集》卷二五)联系诗人在对待佛教问题上与韩愈的辩论就更清楚了。韩愈辟佛,是热心张扬“道统”的儒学家,主张对僧侣“人其人,火其书”;而柳宗元却认为在佛教教义中包含着与儒家圣人之道相通的有益于世的内容,否定“天命”的主宰。诗人自以为对佛教的精义和作用已有深刻的领会,殊不知结果不是他利用佛教以济世,而是佛教利用他作了宣传宗教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工具;而他自己最终也陷入了佛教识破尘缘、超脱苦海的消极境地。

末六句承上文“闲”字而来,抒发诗人对寺院清净幽闲的景物的流连赏玩,到了忘言的境界。这里也写了二层意思:前四句写景,后二句抒情。先看前四句:“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意谓超师寺院何其幽静,苔色青青连着翠竹。旭日东升晨雾滋润,梳洗青松涂以膏沐。“道人”实指“超师”,“庭宇”呼应“东斋”,既言“步出”则寺院环境尽收眼内,一个“静”字总括了它的幽静无声和诗人的闲适心境。是景物之静,也是诗人内心之静。而苔色青青,翠竹森森,一片青绿,又从色调上渲染了这环境的葱茏幽深。“日出”照应“晨”,紧扣题目,再次点明时间。旭日冉冉,雾露濛濛,青松经雾露滋润后仿佛象人经过梳洗、上过油脂一样。这是用拟人法写青松,也是用“青松如膏沐”进一步写环境的清新。这就使读者体会到诗人通过优美宁静的寺院之景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心境和思想感情。这是“闲人”眼中才能看得出的静谧清幽之景,抒发的是“闲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旷达之情。再看结尾二句:“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意思谓宁静冲淡难以言说,悟道之乐心满意足。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看来似乏含蓄,有蛇足之嫌,但一经道破,

又觉意味更深一层。它既与前面的景物相连,写出“闲人”欣喜愉悦而又多少带点落寞孤寂的韵味;又与前面的读“经”相呼应,诗人自认为是精通了禅经三昧,与当时的佞佛者大相径庭,其悟道之乐自然心满意足了。这就又透露出诗人卑视尘俗、讽喻佞佛者的孤傲之情。而这两者——情景与读经,前后呼应,融为一体。诗人巧妙地把自然景物契合进自己主观的“禅悟”之中,其感受之深,妙不可言,真是达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从章法上看,全诗自晨起读经始,至末以日出赏景惮悟终,浑然无痕,相映成趣。读完此诗,姑且抛开诗人对佛经所持的错误态度不论,不能不为诗人的于逆境中读经养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脱尘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适的复杂心境所感动,从而进到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幽深寂静的艺术境界中去。诗中有禅味而又托情于景,情趣浓郁。

唐诗三百首之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带拼音带译文)

唐诗三百首之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带拼音带译文) 第一卷:五言古诗 chén yìchāo shīyuan dúchán jīng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cháo dài:táng cháo zuò zhě:wéi yīng wù 朝代:唐朝作者:韦应物 jíjǐng shùhán chǐ,qīng xīn fúchén fú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xián chíbèi yèshū,bùchūdōng zhāi dú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zhēn yuán liǎo wúqǔ,wàng jìshìsuǒzhú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yíyán jìkěmíng ,shàn xìng héyóu shú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dào rén tíng yǔjìng ,tái sèlián shēn zhú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rìchūwùlùyú,qīng sōng rúgāo m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dàn rán líyán shuō,wùyuèxīn zìzú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注释: ⑴诣:到,往。超师院:指龙兴寺净土院;超师指住持僧重巽。禅经:佛教经典。 ⑵汲(吉):从井里取水。 ⑶拂:抖动。 ⑷贝叶书:一作“贝页书”。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⑸东斋: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⑹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了:懂得,明白。 ⑺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⑻遗言:指佛经所言。冀:希望。冥:暗合。 ⑼缮性:修养本性。熟:精通而有成。 ⑽道人:指僧人重巽。缮:修持。 ⑾膏:润发的油脂。沐(木):湿润、润译。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意思-赏析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晨诣超师院读 禅经》意思|赏析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作者:佚名 这首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闲持贝叶书,步出

东斋读。贝叶书简称贝书,佛经之泛称。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叶经水沤后代纸,用以写佛经,故名。一个读字,是全诗内容的纲领;一个闲字,是全诗抒情的主调。诗人贬居永州,官职虽名曰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但只是个闲官而已。闲人闲官闲地,无政事之烦扰,亦无名利得失之拘牵,正是难得清闲,正好信步读经。就读经来说,闲而不闲;就处境而言,不闲而闲,其复杂心情曲曲传出。 中间四句承上文读字而来,正面写读经的感想。这里有两层意思:前二句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是说书中真意不去领悟,妄诞之言世所追逐。诗人以自身崇信佛学的正确态度讽喻世俗之佞佛,即对于佛经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领悟,而对于书中一切迷信荒诞的事迹却又尽力追求而津津乐道。正如诗人在《送琛上人南游序》中所批评的那样: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柳宗元集》卷二五)言下之意正好表明自己学习佛经的正确态度和对佛经的深刻理解。后二句转写对待佛经的正确态度。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意思是说:佛家遗言值得深思,修养本性怎能圆熟?冀可是希望能够的意思。言佛教教义艰深,必须深入钻研思考,如果只用修持本性去精通它,是不可能达到精审圆满的目的的。言下之意是说:愚妄地佞佛不足取,只有学习它于变革社会有益的内容才算真有所得。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主观的特殊理解。对此,诗人也有批评说: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离之外矣,是世之所大患也。(《柳宗元集》卷二五)联系诗人在对待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全诗及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全诗及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全诗及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全诗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句】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出处】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意思】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全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全诗赏析】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早上太阳一出来,晨雾渐消,偶有几点露水残留在松枝上,使松枝如洗沐一般,显得格外清新、纯净。以上四句,言超师超凡脱俗的生活。以雨后大自然的清新幽远,显示超禅师性雅淡泊,于清新幽远中深得佛理禅趣。草木自得于天,而性在是也; 佛性自得于天,性在是也。 拓展:《南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①桃花水:即桃花汛。指桃花开放时节,气候转暖,冰消雨积,河水上涨,谓之桃花水。②云帆:挂白帆的小舟。 赏析: 杜甫诗《南征》,作于唐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作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杜甫仕途坎坷,壮志未酬,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整首诗悲凉凄楚,令人怆然而涕下。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诗人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春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美丽的春景反衬了诗人暮年南征的愁苦悲哀,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原文及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分类标签: 唐诗三百首 作品赏析 【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注释】 ⑴诣(yì):到,往。超师院:指龙兴寺净土院;超师指住持僧重巽。禅经:佛教经典。 ⑵汲(jí吉):从井里取水。 ⑶拂:抖动。 ⑷贝叶书:一作“贝页书”。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⑸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⑹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了(liăo):懂得,明白。 ⑺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⑻遗言:指佛经所言。冀:希望。冥:暗合。 ⑼缮性:修养本性。熟:精通而有成。 ⑽道人:指僧人重巽。缮:修持。

⑾膏:润发的油脂。沐(mù木):湿润、润译。 ⑿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⒀悟悦:悟道的快乐。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贝叶书简称贝书,佛经之泛称。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叶经水沤后代纸,用以写佛经,故名。一个“读”字,是全诗内容的纲领;一个“闲”字,是全诗抒情的主调。诗人贬居永州,官职虽名曰“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但只是个“闲官”而已。闲人闲官闲地,无政事之烦扰,亦无名利得失之拘牵,正是难得清闲,正好信步读经。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全诗与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全诗与赏析】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诗句】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出处】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意思】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全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全诗赏析】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淡然:心性恬淡自然。盖言因抬头见月,遗经而得道。是以不待言说而心自悟,经岂必深读焉。《诗眼》云:“其本末立意遣词,可谓曲尽其妙,无毫发遗恨也。”说得有一定道理。佛理禅趣既然文字难以表达,当然只能靠人的内心的神秘体验,从总体上直觉地去领会,即所谓“以心传心,皆令自解自悟”。(《坛经·行由品第一》) 此诗“言读经而迷,览物而悟也”(《唐诗解》)。清洁身心,取经以读,专诚如此而不获其真源。今观草木自得于天,而性在是也,是以不待言说而心自悟。到了这种境界,语言文字都无必要。从读经中解脱,也就是从语言文字中解脱,自解自悟。一旦用了语言文字,反而成为“滞累”。因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有限,而每一字一句,又有它的明确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反而使被表达的事物固定化了。禅宗的潜意识思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下茫茫都不见”。无边无际,无内无外,八面横通,自由自在的。当然,也不是说文字对佛学全无意义。如果这样,数不清的佛教经典,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语言文字还是要的,只是借助语言文字而寻求佛理禅趣,一旦得其真谛,达到“悟”的境界,任何的语言文字也就没有必要。子厚此诗,由借言(读经)而离言顿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片清新禅味,从诗中自然流出。 感谢您的阅读!

柳宗元的唐诗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的唐诗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

唐诗三百首之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诗三百首之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1]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诗人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全诗描写了习禅的心境,以及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解 1、贝叶书: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也称贝叶经。 2、冥:暗合; 3、缮:修持。 4、膏沐:本指润发的油脂。 5、澹然:宁静状。 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诗的内容是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他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全诗鉴赏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全诗鉴赏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全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⑴ 汲井漱寒齿⑵,清心拂尘服⑶。 闲持贝叶书⑷,步出东斋读⑸。 真源了无取⑹,妄迹世所逐⑺。 遗言冀可冥⑻,缮性何由熟⑼。 道人庭宇静⑽,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⑾。 澹然离言说⑿,悟悦心自足⒀。 【注释】 ⑴诣(yì):到,往。超师院:指永州龙兴寺净土院;超师指住持僧重巽。禅经:佛教经典。 ⑵汲(jí):从井里取水。 ⑶拂:抖动。 ⑷贝叶书:一作“贝页书”,又叫“贝书”。在贝多树叶上写的

佛经,也作佛经之泛称。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叶经水沤后代纸,用以写佛经,故名。 ⑸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⑹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了(liăo):懂得,明白。 ⑺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⑻遗言:指佛经所言。冀:希望。冥:暗合。 ⑼缮性:修养本性。熟:精通而有成。 ⑽道人:指僧人重巽。缮:修持。 ⑾膏:润发的油脂。沐(mù):湿润、润译。 ⑿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⒀悟悦:悟道的快乐。 【白话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创作背景】 此首诗为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约写于元和元年(806年)。当时,

柳宗元《溪居》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溪居》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溪居》译文及赏析 《溪居》由柳宗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往独来,偷安自幸。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溪居》译文及赏析吧! 《溪居》 唐代: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溪居》译文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 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傍晚伴着水激溪石的声响撑船游玩回来。 独往独来碰不到那庸俗之辈,眼望楚天一片碧绿,高歌自娱。 《溪居》注释 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束:约束,束缚。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夜榜:夜里行船。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此句指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发出的声音。 楚天:永州原属楚地。 累:束缚,牵累。 南夷:这里指永州。 谪:贬官流放。 农圃:田园。 偶似:有时好像。

山林客:山林间的隐士。 榜:划船。 响溪石:水激溪石的声响。 长歌:放歌。 《溪居》创作背景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诗人被贬至永州已有五年之久,他在公余游览发现风景秀丽的愚溪,于是在溪水东南筑屋居住,写下愚溪诸咏,这首诗为其中一篇。 《溪居》赏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 诗人被贬谪永州,应该是有满腹牢骚的,却在诗的开头将其称为幸事:“久为簪组柬,幸此南夷谪。”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这首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古诗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古诗赏析 第1篇: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古诗赏析 读完此诗,我们都会为诗人的于逆境中读经养*、追求事理而又超脱尘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适的复杂心境所感动,从而进到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幽深寂静的艺术境界中去。诗中有禅味而又托情于景,情趣浓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 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 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 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 缮*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 苔*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 青松如膏沐。 淡然离言说, 悟悦心自足。 柳宗元诗鉴赏 此首诗为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他生活在一个腐朽衰败的时代,身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客观上受到无数打击,主观上又受到儒、释、道三教调和思想的限制,结果才不得施展*抱负,贬斥终身,壮志未酬,走完了悲剧的一生。他象当时大多数有志于积极用世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在社会*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上坚信儒家学说,以实现尧、舜、孔子圣人之道为奋斗的最终目的;同时又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崇信佛教,

主张统合儒释(《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不过,他的崇信佛教,与王维愚妄地佞佛逃世不同,与白居易以信佛寓独善之志也不同。他是把佛教与诸子学说并列看待,想从中找出积极有益的内容作为济世的手段,以实现辅时及物的理想。不幸的是他没有也不可能如愿,由于自身思想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因素和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倾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全诗与赏析 【诗句】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出处】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意思】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全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全诗赏析】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淡然:心*恬淡自然。盖言因抬头见月,遗经而得道。是以不待言说而心自悟,经岂必深读焉。《诗眼》云:“其本末立意遣词,可谓曲尽其妙,无毫发遗恨也。”说得有一定道理。佛理禅趣既然文字难以表达,当然只能靠人的内心的神秘体验,从总体上直觉地去领会,即所谓“以心传心,皆令自解自悟”。(《坛经·行由品第一》) 此诗“言读经而迷,览物而悟也”(《唐诗解》)。清洁身心,取经以读,专诚如此而不获其真源。今观草木自得于天,而*在是也,是以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全诗翻译赏析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全诗翻译赏析《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下面是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全诗翻译赏析,参考一下。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这两句是说,太阳升起,照在青松之上,那青松经过晨雾朝露的润泽,如洗涤之后那样青翠欲滴。此景况,更衬托出寺院的幽雅清静。 出自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参考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此首诗为诗人被 贬永州时所作,约写于元和元年(806年)。当时,柳宗元住永州龙兴寺。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 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诗人到禅 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全诗描写了习禅的 心境,以及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 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 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 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 宝贵的时刻。“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 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可 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一个“读”字,是全诗内容的纲领;一个“闲”字,是全诗抒情的主调。诗人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全诗翻译赏析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全诗翻译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下面是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全诗翻译赏析,参考一下。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这两句是说,太阳升起,照在青松之上,那青松经过晨雾朝露的润泽,如洗涤之后那样青翠欲滴。此景况,更衬托出寺院的幽雅清静。 出自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参考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此首诗为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约写于元和元年(806年)。当时,柳宗元住永州龙兴寺。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

前半部写诗人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全诗描写了习禅的心境,以及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一个“读”字,是全诗内容的纲领;一个“闲”字,是全诗抒情的主调。诗人贬居永州,官职虽名曰“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但只是个“闲官”而已。闲人闲官闲地,无政事之烦扰,亦无名利得失之拘牵,正是难得清闲,正好信步读经。就读经来说,闲而不闲;就处境而言,不闲而闲,其复杂心情曲曲传出。 中间四句承上文“读”字而来,正面写读“经”的感想。这里有两层意思:前二句“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是说书中真意不去领悟,妄诞之言世所追逐。诗人以自身崇信佛学的正确态度讽喻世俗之佞佛,即对于佛经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领悟,而对于书中一切迷信荒诞的事迹却又尽力追求而津津乐道。正如诗人在《送琛上人南游序》中所批评的那样:“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柳宗元集》卷二五)言下之意正好表明自己学习佛经的正确态度和对佛经的深刻理解。后二句转写对待佛经的正确态度。“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意思是说:佛家遗言值得深思,修养本性怎能圆熟?“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