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1. 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 理性精神我国公民的理性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表现理性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他们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3. 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青少年增强法治意识,就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4. 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社会力量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参与能力,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二)课程目标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就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作为课程目标的每个素养,

都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整合。

♦具有政治认同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导;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具有理性精神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珍重人生价值,展现人生智慧,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自觉性。

♦具有法治意识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解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具有公共参与的素养,学生应能够:遵循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公共服务、践行公共道德、展现公共精神;获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具备公共交往中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表现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朱明光

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是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一个标志性追求。究竟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提炼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如何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划分?就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

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

来的综合性品质。”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大致可释出三层意义。

其一,什么是素养。素养是一种品质,它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但这种品质,不仅因“教化”养成,而且因“阅历”自成,是人人终将拥有的品质。也就是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行业、

产业、专业、职业)、充当什么角色(家庭的、社会的),无论接受过系统教育、培训与否,事实上,每个人都会面对特定的“生活情境”而表现出各自的素养。说到底:素养,是人们生活经验的

结晶;实践,是滋养素养的源泉。

其二,什么是核心素养。特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包括

我们业已熟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动力系统)三个维度。这就意味着,形成核心素养,是有预期目标、过程的结果。比如,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

其三,什么是学科素养。它是经历了“特定学习方式”后形成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对此,针对有关学科知识的误读,应澄清一个说法:“忘掉

具体知识,留下的便是素养”。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究竟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学科素养不等同

于学科知识,但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则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讲,学科知识

的积累,是造就学科素养的条件;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学科知识积淀的结果。积累越丰富,积淀越深厚。唯其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更要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

读懂上述三个层面的意义,就不难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了。它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

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表明: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有两个关注点。一是

着眼于学科本质属性,关注它在本学科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二是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就在于它不是依赖直接经验获得的,

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学科素养之所以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在于它有赖于学习

特定学科,是需要学科知识来证实的“学养”;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类别的学科素养,

就在于它不仅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基,而且采用“特定学习方式”,凭借学科课程的母体经历

“十月怀胎”而孕育出来。简言之,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它集结了“最能体现本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关键性要素”。

二、如何提炼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

首先,要基于课程的学科本质,以提炼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思想政治课历史沿革

的经验告诉我们,把握本课程的学科本质,有三个视角: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

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辨识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有这样几个视点: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

的整合方式;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却有别于通常所称的综合课,同域外相关课程亦无从类比。应

该说,这种课程设置,有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因此,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来看,课程这种独特的“综合意义”,要求由思想政治素养的提炼统摄相关学科内容,由相关学科内容支撑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而这种以提炼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路,正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育人本质所决

定的。

其次,要关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课程具体内容,体现“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所谓

“上不空挂”,就是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确定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据,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成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条件。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息息相关,实际上就是要凸显学科育人价值的注入。所谓“下不失联”,一是要立足学科本质的

把握,明确本学科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素养,而不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素养的组装;二是要着眼课程内容的整合,依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先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提炼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然后依据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

因此,如同思想政治素养整体上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每个核心素养要素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也分属不同的“集合”,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贯彻“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 的原则,如何清晰、精准地刻画各“集合”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不能回避、不可忽视的挑战。

第三,命名与统整,是提炼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必须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要立足于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但素养要素的命名不能不考虑课程内容。这是因为,依据核心素养选择与整合的课程内容,毕竟源于不同的学科分类。命名核心素养,此学科之所以不同于彼学科,仍然取决于学科内容的差异,否则难以避免雷同,如“综合思维” “独立思考”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等,适用范围过于宽泛,此其一。其二,考虑到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差异,即便同属一类学科,高中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命名,亦可能不同于初中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命名。但是,纵然命名不同,有关基本教育元素的融入却一脉相承。比如,不能认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没用道德范畴命名,就是不重视道德教育。其实,道德教育的意义作为每个要素的“题中应有之义”,存在于所有要素之中,贯穿于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始终。既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相关学科素养的组合,那么有关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提炼,同样源于各相关学科的内容,又不一一对应各相关学科内容。它们既涉及所有相关学科的内容,又有所侧重。因此,统整学科核心素养要

素,也需要制定相应规范。包括:每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有什么主要表现;不同要素在层次上应力

求相同,在涵盖范围上不宜差异过大;不同要素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独立性,但相互之间应存在合

理的联系,在逻辑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等等。

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调整,目前拟定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仍在接受各方研判,包括政治认同、

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

三、如何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及其水平

遵循提炼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的思路,阐述每个核心素养要素的意义,也有新要求、新规范。

第一,规范每个要素的阐述,都有三个基本环节。一是结构每个要素,都提供相关维度;二是表达每个要素的内涵,都分为一般意义(基本概念)和特色意义(中国特色)两个层面;三是描述每项要素的主要表现,都指向学科意义和育人价值。

以“政治认同”为例。

关键维度:道路、理论、制度、价值观。

基本内涵: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主要表现:应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展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导;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树立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第二,不同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

立,也是“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之所以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理性精神”,

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

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观点,也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法

治意识”体现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尊严的必备品质,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也是

“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应然要求。“公共参与”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是“法治

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当然行动。概而言之,作为公民培养的目

标,对应思想政治素养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第三,划分素养水平的层次,需要关注层次之间整体的、变化的、递进的关系。首先,应采取一种整体观,即每个水平都要确保每个核心素养要素内涵和主要表现的完整性。学科核心素养不同水平之间,是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不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关系。其次,应根据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实质性变化来确定各级水平的具体内容,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不同阶段的特性及需

求。再次,应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不同发展阶段的递进关系,对高层次水平要求一般要涵盖低水平要求。

第四,衡量素养水平的尺度,是“行为表现”的特质,而不是“标准答案”的刻度。表明素养水平

的证据,来自学科内容的“使用”,而不是“答案”,更要看运用学科内容的过程,包括面对什么

“情境”、执行什么“任务”、实现什么“预期”。因此,对于陈述素养水平的句式,也需探讨相

应的规范。一是要创设特定情境,即行为条件;二是要执行特定任务,即行为要求;三是要指向特定预期,即行为表现。综观这三个“要件”,可视之为区别行为复杂程度、难易程度、深浅程度的

关键维度,并通过描述其外显的行为特质,表明素养的不同水平。

以“政治认同”中的“道路”维度为例。

水平1: 列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事例。

水平2: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回顾,证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水平3: 通过各国发展道路的比较,阐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水平4:明辨各种封闭僵化、改旗易帜的主张,表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第五,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既不固守以往僵化的话语体系,也不照搬当下西化的话语体系。

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是否合乎学术规范、具有权威性,注定会面临多方质疑。如过分追

求学理化,既不靠谱,且不易懂;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只能采用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这

是课程发展走出老路、拒绝邪路、坚持正路、开辟新路的内在要求,我们别无选择。

总之,修订工作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将涉及课程标准的所有环节。例如:它是知识、能力、情感态

度价值观“三维一体”表达课程目标的新模式;是整合与呈现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是规定与描述质量标准的关键依据;是引领和主导课程实施的主心骨。因此,唯有聚焦上述话题,先把核心素养说明白、想透彻,达成共识,才能真正纲举目张,探讨所有环节的所有话题。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1. 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 理性精神 我国公民的理性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表现理性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他们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3. 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青少年增强法治意识,就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4. 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社会力量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成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1.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等要素。 1、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就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就是坚持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与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就是她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与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理性精神 我国公民的理性精神,就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表现理性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清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就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理性精神,有助于她们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3、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就是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青少年增强法治意识,就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4、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与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就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 1.政治认同:学生应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道德修养: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3.法治观念: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能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应用法律,正确行使法律权利践行法律义务,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健全人格:学生应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尊重他人,关注生命健康,追求身心协调发展。 5.责任意识:学生应具备对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的责任意识,能够自觉履行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勇于承担责任。 6.公民意识:学生应具备公民的基本素养,了解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合下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自己

在各个领域中的角色和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 7.人文素养:学生应具备基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关怀,关注人类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8.创新精神:学生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尝试新事物,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9.团队协作:学生应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善于沟通和协调,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联系实际:教师应注意联系实际,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10.引导价值选择: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逐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增强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 11.多元评价:教师应注意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表现,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1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策 略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实施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 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领域内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和知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政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思想政治教学应当紧密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主动研究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1. 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分析、讨论和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和政治问题。 2. 项目化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 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让他们亲 身感受社会问题和改革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 3. 内容融合与跨学科教学:将思想政治教学融入其他学科的教 学中,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讨论社会现 象和人物的思想政治背景,在科学实验中探讨科学发展中的伦理和 社会问题。 策略实施建议 1.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师资 队伍的培训与发展,提高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师提供教学策 略和资源。

2. 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应配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设备和网络平台等,为教师提供支持和便利。 3. 学生评价与反馈:通过设立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依据。 结论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并通过持续的专业发展来提高教学效果。

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内容

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内容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涉及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下面将逐个介绍这些内容: 1. 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是指学生在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它包括对国家、政府、民主、法治等政治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参与政治活动、维护国家利益、遵守法律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 2. 思想素养:思想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能力。它包括对不同思想体系的了解和思辨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思想素养还强调学生的人文关怀、道德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3. 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指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包括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的理解和遵守。道德素养还强调学生的公民道德、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4. 法律素养:法律素养是指学生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它包括对法律法规、法律程序等方面的了解和遵守。法律素养还强调学生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法律风险的预防等方面的能力。

5. 经济素养:经济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基本的经济知识和经济思维能力。它包括对市场经济、经济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经济素养还强调学生对个人财务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培养。 6. 历史素养: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理解能力。它包括对历史事实、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历史素养还强调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历史经验的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7.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它包括对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等方面的了解和欣赏能力。文化素养还强调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文化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以上是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的简要介绍,它们的学习和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一、本文概述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思想政治学科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使命,更在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以期为提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明确了其包含的主要要素,如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随后,文章分析了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 意义,强调了其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中的关键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有效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教师素质、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文章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我们有望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该学科特点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它不仅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体现,更是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方面。政治认同是指学生对国家、民族、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科学精神则强调学生应具备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法治意识要求学生了解并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法治观念,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公共参与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