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治疗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

————————————————————————————————作者: ————————————————————————————————日期: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脑血管类疾病比较常见,许多人都是因为这一类疾病而失去了身体的健康,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种疾病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我想想知道答案的人一定不在少数,下面的内容针对这个问题为我们做出来了详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脑血栓: 脑栓塞的治疗应包括对于原发病即栓子来源器官病变的治 疗和脑栓塞的治疗两部分。脑栓塞的治疗主要在于改善脑循环,减轻缺血缺氧所致的脑损害。各种治疗措施与脑梗死大致相同,由于脑栓塞极易发生梗死后出血,故抗凝治疗必须慎重。这是介绍治疗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1.一般处理: ①卧床及镇静处理。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心脏功能。③注意营养状况,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④加强护理防止肺炎、泌尿

系感染和褥疮等并发证的发生。 2.脱水降颅压: 是治疗脑栓塞的主要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以降低病死率。常用的是高渗脱水剂、利尿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脑动脉硬化: 一般治疗:应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避免情绪激动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对出现痴呆、精神障碍和行动不便的病人要加强生活护理。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 2.抗血小板聚集:可选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等。 3.改善脑微循环:如尼莫地平、桂利嗪(脑益嗪)等。 四、心脏病:

对病因已明确的患者,积极治疗病因可收到良好效果。 以上的内容就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这个问题的详细介绍了,我相信现在大家一定也都有所了解了,如果你身边也有患有此类疾病的朋友,不妨把上文中为我们介绍的几种治疗方法推荐给他们哦。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崔学艳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血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漫脑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群。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80%,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及癌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ICVD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种族、遗传等。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神经影像学检查有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一)病理类型与发病机制 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液成分改变等多种病因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有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地动脉系统狭窄、微栓塞等。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TIA好发于中老年人,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起病突然,有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后遗症。TIA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相似。 2.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症状多样。①颈内动脉TIA:多表现为大脑半球或单眼症状。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失语、认知的改变;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曚、视野中有黑点等。②椎-基底动脉TIA:多表现为眩晕、跌倒和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 3.辅助检查: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TCD检查可探及颅内动脉狭窄,并可进行血流状况评估。CTA、MRA及DSA检查有时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三)治疗药物 1.抗血小板药物:非心源性栓塞性TIA推荐抗血小板治疗,发病24h内,可启动阿司匹林(aspirin)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持续用药60天。其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过敏患者,可服用氯吡格雷用于二级预防。 2.抗凝药物:心源性栓塞性TIA可采用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肝素(Heparin)、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和华法林(Warfarin)。一般短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改为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华法林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到2~3,用量根据结果调整。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之首。 病因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 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 酗酒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每天酒精摄入大于50克者,发生心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小量饮酒有益,大量饮酒有害。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 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发表时间:2019-12-23T15:21:50.673Z 来源:《健康世期界》2019年17期作者:戚福梅 [导读] 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的80%,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二医院神经内一科 摘要:目的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4.1%(32/34),均未出现并发症,护理满意度为97.1%(33/34);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 73.5%(25/34),发现3例并发症(占8.8%),护理满意度为76.5%(26/34)。所以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效果,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综合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的80%,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1]。老年人高发,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种族、遗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以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2例(占61.8%),女性患者26例(占38.2%),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7.5±1.2)岁。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及伴随症状如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及神经功能缺失的进展和改变。尤其对于特殊意识障碍的患者,要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如闭锁综合征患者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通过患者眼神变化了解其需求,满足患者生理及心理需要求,加强提示板、肢体语言的应用[2]。对于基底动脉综合征患者瞳孔的特异性表现,注意与其他脑功能变化引起的异常瞳孔相区别。对于偏盲患者要注意物品的摆放,保证患者的安全。 1.2.2抢救护理 (1)做好急救准备:备好急救物品及药品,出现脑疝表现要及时处理,给予脱水药,必要时插管上呼吸机。 (2)保持呼吸道通畅:①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若呼吸道有分泌物应立即吸出,避免引起误吸、窒息;②注意有无呼吸障碍、发绀及气道分泌物增加等现象,必要时,协助医师行插管及使用呼吸器来辅助患者呼吸;③应用口咽通气道置于口腔喉部预防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定时翻身、叩背、雾化吸入以利排痰。 1.2.3饮食护理 (1)定期评价吞咽障碍程度:舌咽、迷走神经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咽反射消失,临床上称为真性球麻痹;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出现假性球麻痹。临床中假性球麻痹患者多见。因此应观察患者是否能经口进食,进食不同黏度食物的吞咽情况,饮水时有无呛咳,以及采用不同姿势技巧时的吞咽、进食效果,评估有无营养障碍。 (2)护理措施:①鼓励能吞咽的患者经口进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选择软饭、半流或糊状食物,避免粗糙、干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充分咀嚼。对面肌麻痹的患者,进食时应将食物送至口腔健侧近舌根处;早、晚及患者进食后,用温盐水或过氧化氢溶液为其清洗口腔,清洗时特别要注意对口腔内瘫痪侧颊黏膜的清洁,以免食物残渣存留于瘫痪侧面而发生口腔感染。有假牙的患者在睡觉前一定要取下,清洗干净后放在盛有凉开水的容器内。吞咽功能正常的患者进食体位的选择,卧床偏瘫患者姿势的摆放,以便利于营养摄入,减少呛咳、误吸的发生。②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为减少呛咳误吸的发生,尽早应用鼻饲是保证患者营养的需要。目前临床鼻饲喂养食物常见种类有能全力、瑞高、瑞带、百普力、瑞素等[3]。有些患者还配有白奶、混合奶以及自己配制的营养液等。对患者进行肠内喂养指标评定后,给予合适的喂养方式。③肠内喂养中并发症的护理:进行肠内喂养的患者,由于患者个体的耐受性与差异,会出现不同的临床并发症,如呕吐、堵管、脱管、腹泻、应急性溃疡、便秘、误吸。 1.2.4语言沟通障碍的护理 (1)手势提示法:与患者共同约定手势示意图,除偏瘫或双侧肢体瘫和听理解障碍患者不能应用外,其他失语均可应用。 (2)实物图片法:利用一些实物图片进行简单的思想交流以满足患者生理需要,解决实际困难。利用常用物品如茶杯、便器、碗、人头像、病床等,反复教患者:茶杯表示要喝水、人头像表示头痛、病床表示翻身。该方法最适合于听力障碍的交流。 (3)提示板的应用:能够书写的患者,使用提示板书写与患者沟通。 (4)多与患者沟通了解需要,使用安慰性语言,及时满足患者需要,帮助其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与护理,及早康复。 2观察指标 (1)护理总有效率;(2)并发症发生率及处理有效率;(3)护理满意度。 3统计学分析 使用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x±s)和%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比较结果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 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 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1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 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 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 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 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 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的风险和效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国外文献提示, 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的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近年来,在GDC 电解可脱弹簧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nique,CRT)配合使用的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所谓CRT,是指利 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 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的是在保留载瘤动脉的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该

针刺内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佳刺激参数的筛选研究

针刺内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佳刺激参数的筛选研究 张俊清1,韩科1,牟蛟1,张超1,赵帅1,焦洋1,孟智宏2,樊小农2 (1.天津中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摘要:目的:了解针刺参数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中内关穴最佳刺激参数。方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以针刺频率的慢、中、快(1、2、3次/s)和针刺时间的短、中、长(5s、60s、180s)的两因素三水平针刺参数搭配组合9种针刺参数组以捻转手法刺激“内关穴”,以脑血流量为效应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综合分析不同针刺参数组作用于“内关穴”对MCAO大鼠脑血流的影响。结果:针刺效率应受针刺频率、时间以及它们二者交互作用影响,其中针刺时间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刺频率次之,取得最佳针刺疗效的针刺参数是3次/s,60 s,即快频率,中时间,提示针刺改善脑梗死脑血流,应在保证快频率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针刺时间。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内关;针刺手法正交设计;最佳刺激参数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2-0329-03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高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针刺治疗中风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疗效肯定。针刺的疗效与选穴、操作手法、得起感、补泻手法、刺激时间、操作频率等密切相关。针刺手法的量化是针刺标准化、科学化的关键问题,针刺的频率和时间是最容易控制的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恢复急性期脑梗死的灌流,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是中风治疗的主要目标。因此本实验以软脑膜血流量为效应指标,选取醒脑开窍主穴内关穴,选取针刺治疗的优势病种缺血性中风,采用捻转手法,以针刺时间和频率为影响因素,研究针刺的最佳刺激参数。 1材料和方法 1.1试剂与仪器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瑞典百灵威医疗仪器中国公司代理);STRONG90牙科钻、水合氯醛(分析纯)(天津市瑞科有限公司) 1.2实验动物与分组 1.2.1实验动物三级动物(SPF)Wistar成年健康雄性大鼠,250 280g,由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号:0014091;动物防疫合格证号(京丰)动防2006055;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 · 923 · 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第40卷第2期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_刘秀琴

·讲座·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刘秀琴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6-9771(2001)01-040-02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治疗 TIA是造成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如能及时地进行积极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1.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颈动脉TIA发作且颈动脉分叉处的狭窄>70%者,该手术是最佳的治疗选择。 1.2气囊血管成形及扩张术:是颅内、外闭塞性血管疾病的新疗法。对于有血管狭窄或闭塞而又不能选择外科治疗的患者,血管成形术可为其提供治疗机会。1.3颅外颅内血管搭桥术或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对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的TIA患者可能是有益的。 1.4药物治疗 1.4.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①Aspirin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其最有效剂量有两种,即3075mg/ d的极低剂量和1300mg/d的大剂量。目前对此尚存争论,需要做前瞻性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国内目前以采用小剂量治疗为主。②Ticlopidine:比Aspirin更有效,特别对老年人、妇女、椎-基底动脉的TIA、大脑的小血管疾病和Aspirin无效者效果更好。对颈动脉高度狭窄(>75%狭窄)的患者无效。因为Ticlopidine 可引起严重的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大约1%的患者),所以在应用的最初3个月需要每2周查1次血常规。 ③Clopidog rel:与Ticlopidine类似,有效性与Ticlopi-dine相同,但副作用相对较小。 1.4.2抗凝治疗:①华法令:推荐用国际标准化比率(NIR) 2.0 3.0;②皮下注射肝素:根据国际脑卒中试验(世界范围近2万人)的结果,其预防脑卒中的效果不如Aspirin。 2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2.1溶栓治疗 2.1.1时间窗:根据缺血后的组织病理改变和溶栓治疗的临床试验,目前国内外将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定为症状发生后3h或36h以内。 2.1.2溶栓药物:与链激酶和尿激酶相比,基因重组 作者单位:100730北京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作者简介:刘秀琴(1939-),女,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癫痫与脑电图的研究及神经康复。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具有高度血栓纤维蛋白亲和力和选择性,具有局部溶栓作用,但价格昂贵。国内多采用尿激酶。链激酶的国际静脉溶栓试验(MAST-I, MAST-E和AS T)均因明显增加死亡的危险性而停止。 2.1.3溶栓方法:包括静脉内溶栓与动脉内溶栓。①静脉内溶栓:静脉内输注溶栓药物。②动脉内溶栓:经股动脉插管,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通过造影选择性地插管至闭塞血管的起始部或闭塞点的近端,局部应用溶栓药。一旦血流再通,应立即停止。与静脉内给药相比,动脉内溶栓用药剂量小,溶栓起效快。然而动脉内溶栓需要一定时间和放射医生的参与,还需要建立一个绿色通道的专业队伍。 2.1.4禁忌症:①发病时间不清楚,如睡眠中发病;②PLT计数<10万/cm3;③有凝血障碍或已用华法令; ④有可能为CNS出血;⑤近期外伤或外科手术的患者;⑥胃肠道、泌尿系统和肺部疾病近期有出血者;⑦血压持续升高>200/120mmHg;⑧近期发生心肌梗死或心包炎者。 先进的影像学(diffusion/perfusion M RI)将可能提供早期溶栓治疗的影像标准,并对溶栓预后做出评价。 2.2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是通过阻止局灶缺血所造成的细胞损伤以救助缺血脑组织的措施。基于对局灶缺血脑损伤向着不可逆方面发展所涉及到的一些机制认识的增加,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干预措施,如尝试应用Ca2+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谷氨酸释放抑制剂、白细胞粘附抑制剂、自由基清除剂等作为保护脑的药物。但到目前为止,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有希望的药物在临床实验中尚未显示出明确的有效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神经保护剂,但针对缺血后复杂的神经元病理过程所进行的神经保护治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种M axi-K+通道促效剂BMS-204352可能是有希望的药物,不久将公布它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在神经保护剂临床试验设计中,治疗时间窗、药物血浆水平、治疗目标人群和评定指标等,都可能是重要因素。弥散—灌注M RI(diffusion/perfusion M RI)可为更好地确定目标人群提供依据,也是评价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2.3抗血栓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患者,推荐

脑血管病治疗

脑血管病治疗 脑血管病治疗按病变性质亦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 一、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治疗:如前所述,出血性卒中的病例机制重要的是出血对脑组织的刺激、压迫和继发性脑水肿的影响。因而近几年,除了某些药剂方面有一些进展之外,并未从对因治疗和治疗原则方面有较大突破。和30年一样,出血性卒中的治疗原则针对阻止继续出血及稳定出血导致急性脑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要点: (一)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搬动和检查,最好就地或就近治疗,防止引起血压、颅内压波动的因素如大便、呛咳、情绪波动应绝对卧床3-4周。 (二)控制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已成为出血性卒中标准处理,因为众多临床报道和临床观察指出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是影响急性出血性卒中预后最重要因素。具体有: 1、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q8h or q6h or q12h。本科朱国行等已证实甘露醇对脑水肿的作用,然一些学者认为脑出血后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甘露醇可能进入破坏脑组织,反 而增加脑组织周围渗透压而加剧脑水肿,但一假设仅在一些动物试验中有报道,未被多数临床医师接受。作为高聚糖,甘露醇不参与体内糖代谢,故也适用于糖尿病人。而对 于肾功能障碍病人、老年人则应慎用,因为甘露醇主要通过肾脏代谢,且影响肾功能。对于严重颅高压病人,权衡利弊后应小剂量应用,或应用其他药物。 2、10%甘油250ml静滴,脱水作用弱于甘露醇,适用于肾功能障碍病人。 3、20%人体白蛋白静滴,机理为增加血液中胶体渗透压而达到脱水目的。由于系生物制剂,副作用相对小,但亦有严重肝脏副反应和过敏反应报道。缺点为价格较高。 4、40ml速尿静推,可和甘露醇交替使用,特别适用于肝功能不全病人。 5、病人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心跳减慢,呼吸减慢而血压增高称为Cusion's反应,是病人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果不及时处理,病人可能发生脑疝而出现不可逆脑损伤,故必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降低颅内压如静推甘露醇或加压静滴,或甘露醇中加入10%地塞米松10ml加压静滴。从笔者经验来看,加压静滴甘露醇不失为抢救急剧颅内压增高,防止不可逆脑疝的好方法。 (三)处理并发症:抗感染,防褥疮,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止应激性溃疡。 (四)手术治疗指征: 1、小脑出血>10ml; 2、皮质下浅表出血; 3、大脑半球出血量30-50ml; 4、内科1-2日治疗血肿仍扩大。 5、有脑疝危及生命者可紧急行去骨板减压术。 (五)止血药物:脑实质出血不用该类药物已为广大学者接受。然对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B .高出血风险人群 C .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D .以上都是

脑血管病考试题【详细资料】

2017年神经内科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学习考试试题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每空5分,共50分) 1.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 A.高血压B.脑动脉粥样硬化C.各种动脉炎D.血压偏低E.红细胞增多症 2.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引起对侧偏瘫的特点是:() A.不伴脑神经瘫. B.偏瘫以下肢为重C.均等性轻偏瘫D.偏瘫以上肢为重E.上下肢均为0级瘫 3.导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变闭塞血管是:) 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E.后交通动脉 4.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那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 A.发病6小时内B.CT证实无出血灶C.病人无出血素质D.出凝血时间正常E.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 5.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脑动脉炎B.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C.血液病D.脑动脉瘤E.脑血管畸形6.下列哪根血管闭塞最容易导致偏瘫() A.小脑后下动脉B.大脑中动脉C.脊髓前动脉 D.小脑前下动脉E.大脑前动脉 7.试述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 A.控制脑水肿B.止血剂C.迅速降血压 D.抗生素治疗E.吸氧 8.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高血压病B.血液病C.脑动脉粥样硬化 D.先天性颅内动脉瘤E.脑血管畸形 9.脑栓塞治疗的正确目标是:()

A.控制脑水肿和预防脑疝B卧床休息C控制脑水肿,并治疗原发病 D.外科手术摘除栓子 E.应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症 10.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是:() A.皮质下白质 B.桥脑 C.小脑 D.基底节区 E.脑室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哪些?。2.脑梗塞急性期有哪些治疗措施?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 2、脱水降颅压: 是治疗脑栓塞的主要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以降低病死率。常用的是高渗脱水剂、利尿药和肾上腺皮质 激素。 3、血管扩张药: 若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或脑脊液有红细胞,禁忌应用血管扩张药;病程已超过24小时或心功能不全者,也不宜使用。常用的有 罂粟碱、烟酸、碳酸氢钠或山莨菪碱(654-2)静滴,二氧化碳气体间 断吸入和口服桂利嗪(脑益嗪)、双氢麦角碱(海特琴)或桂利嗪(肉桂 哌嗪)等,以促进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的局部血容量。 4、抗血小板聚集剂: 阻止血小板的聚集,有助于预防心内新血栓的形成,防止血管内血栓继续增殖扩展,故在脑栓塞发病后就必须重视使用抗血小板聚 集剂。通常可选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磺吡酮(苯磺唑酮)等。 5、抗凝及溶栓治疗: 7、神经保护剂: 缺血超早期,神经元膜离子转运停止,神经元去极化,钙离子内流导致兴奋性氨基酸增多,加剧钙离子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致细 胞的结构破坏。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①钙通道阻滞药;②兴奋性氨 基酸受体拮抗药;③自由基清除剂;④神经营养因子;⑤神经节苷脂等。

8、亚低温治疗: 在急性期,如条件允许可考虑适当早期给予亚低温治疗。亚低温对缺血性的脑损伤亦有肯定意义,不但减轻梗死后的病理损害程度,而且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不产生严重的并发证。尽量在发病6 小时内给予。 9、康复治疗: 10、其他治疗: 二、脑出血: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三、脑动脉硬化: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五、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2、服用镇静止疼剂(安定5mg3次/d、颅痛定60mg3次/d)。用20%甘露醇,速尿等降低颅内压。

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导读:缺血性卒中除严重者外,一般给以血管扩张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罂粟碱、烟酸、川芎嗪、丹参、低分子右旋醣酐等。进行性加重者,可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等,但必须在有条件查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严密监护的条件下使用。…… 治疗 ①安静卧床,切忌任意搬动病人,有条件的地区应就近治疗。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发生紫绀、呼吸困难、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应及时输氧,充分吸痰,甚至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 ③加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瘫痪病人应定期翻身、拍背、吸痰、清洁口腔和皮肤,防止发生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心源性脑栓塞者应保持安静卧床4~6周,防止复发。 ④保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每天进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定期检查血电解质。 ⑤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除严重者外,一般给以血管扩张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罂粟碱、烟酸、川芎嗪、丹参、低分子右旋醣酐等。进行性加重者,可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等,但必须在有条件查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严密监护的条件下使用。大面积梗塞早期应用脱水药。出血性卒中早期应给予脱水药,如甘

露醇、山梨醇、甘油盐水、速尿等,但应严防电解质紊乱。无消化道出血或其他出血倾向者可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以利脱水及 防止甘露醇等脱水药的反跳作用。发生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者应加用抗生素。发生消化道出血者应及时用止血药及作相应处理。血压过高则应适当降压,但切忌降得太快、太低,一般以不低于120/80mm汞柱为宜。 ⑥手术治疗。脑出血者若血肿限局,年龄适合,无严重并发症,则可行血肿清除术或减压术。小脑出血早期应用手术治疗效果尤佳。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动脉造影证实有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者,也可行手术治疗。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者,可作脑室分流术。 预后 初发病例预后较好,多可于3~6个月内恢复到生活自理。若系 第二次或第三次发病,或病灶多发,累及两侧半球则预后较差,多数死于并发症。据不完全统计,TIA患者中约1/3能自愈,1/3 反复发作,其余1/3最终发生完全性卒中。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诊断 1、询问病史、损伤部位,出现的功能障碍。 2、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Brunnstrom法、MAS法、MRC法、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上田敏评价法、FIM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定量,定性),高级脑功能评价法、Fngl-Meyer评价法等)。 3、结合辅助检查(CT、MRI)或必要时予CT、MRT复查。 治疗 一、目标 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的争取,达到生理自理,回归社会。 二、康复治疗方法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被动运动 b、体位摆放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内步行、改善步态的训 练,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 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掌, 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4、其它康复治疗: ①物理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②传统康复治疗 ③心理治疗 三、康复治疗方案 1、早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缩短、关节活动度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和发病机理]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病理]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囊腔。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 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供应 脑部血液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而未能得到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供血,使局部 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现象所致。脑血栓形成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畸形、血 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等,使动脉内皮细胞吞噬大量脂质并增生,形成大量的泡沫细胞;而后内皮细胞发生坏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斑块。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25例,年龄35~76岁,脑出血42例,脑梗死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住院16~72d。心理障碍表现为:均表现为心理恐惧、悲观失望、心理焦虑、厌世等心理者状态,发现患者有心理障碍后应及时给予心理护理,12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理缺陷,经采取 相应的护理措施。 2护理 2.1 饮食护理鼓励能吞咽的患者经口进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选择软饭、半流 或糊状食物,避免粗糙、干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充分咀嚼。对面肌麻痹的患者,进食时应将食物送至口腔健侧近舌根处;早、晚及患者进食后,用温盐水或过氧化氢溶液为 其清洗口腔,清洗时特别要注意对口腔内瘫痪侧颊黏膜的清洁,以免食物残渣存留于瘫痪侧 面而发生口腔感染。有假牙的患者在睡觉前一定要取下,清洗干净后放在盛有凉开水的容器内。吞咽功能正常的患者进食体位的选择,卧床偏瘫患者姿势的摆放,以便利于营养摄入, 减少呛咳、误吸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各种症状和烦恼,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生活背景。在建 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基础上,给予同情、安慰,动员和指导家人及朋友在各个方面关心、支持、帮助患者。如肢体语言康复训练,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并运用自理理论,指导患 者在现有状态下建立自理能力。通过图片、讲解等方法让患者了解疾病常见的原因、病理生 理过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误解与顾虑.提高自信心, 克服自卑感,帮助患者正确体验情绪。指出患者的优点、问题的可解决性,同时纠正患者的 不良应付方式并承诺给予支持,以培养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 2.3 肢体忽略患者护理在日常生活护理时,用提醒、示范等方法让患者注意患侧,将红色胶 带贴在忽略侧的桌面或餐具上,将闹钟、手机等放在忽略侧,工作人员在与病人交谈或做操 作时要站在患者的忽略侧,增加患者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每天经常触摸忽略侧的肢体,让 患者判断触及部位,在患者的注意下用手、粗糙的毛巾、毛刷或震动的按摩器摩擦忽略侧的 肢体,增加忽略侧肢体的感觉输入。当患者思维混乱时应遵医嘱对健侧肢体约束,以免自残。告知家属或陪护人员,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醒患者,提高对患侧的注意力。 2.4 压疮的护理因脑血管病患者肌力的减弱或消失,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会出现完全 性瘫痪(肌力丧失)和不完全性瘫痪(肌力减弱),瘫痪的形式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 交叉瘫,因此皮肤问题是互利的重点。按照Braden评分标准,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定期评定,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定时变换体位。严重偏瘫患者使用气垫床,对于排便失禁患者保持床 单位清洁干燥,及时清理大小便,防止肛周淹红、破溃的发生。护理患者时动作轻柔,防止 牵拉,并注意管路情况,防止脱管发生。感觉障碍者保温时禁用热水袋。 2.5 抗凝药物护理观察严格把握药物剂量,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和血压变化,定期评估患者 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消化道出血情况、有无血尿、牙龈有无出血、皮肤青紫瘀斑情况。做好用药前的告知宣教工作,及时签知情同意书, 并做好护理记录与观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