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2.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3.了解胶体的性质。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3)常见分散系及其组成

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

(1)按分散质和分散系的状态不同,共有9种分散系。

(2)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三类:

①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的分散系是溶液;

②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的分散系是浊液;

③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1)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2)分散系都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例1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大的是( ) A .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B .淀粉溶液 C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D .豆浆

答案 A

解析 A 为浊液,B 、D 为胶体,C 为溶液,答案选A 。

例2 根据气象台报道,近年来每到春季,沿海一些城市经常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 .溶液 B .悬浊液 C .乳浊液 D .胶体

答案 D

解析 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液滴构成的,小液滴的直径在1~100 nm 之间,所以雾属于胶体。

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1)制备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25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慢慢滴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 例3 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氯化铁稀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自来水中,继续加热煮沸 B .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蒸馏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慢慢滴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中

D .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答案 D

解析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若选用自来水、氢氧化钠溶液,或用玻璃棒搅拌、长时间加热等,都会容易产生氢氧化铁沉淀,而不能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特别提示——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的注意事项 (1)要选用蒸馏水、饱和氯化铁溶液; (2)不能用玻璃棒搅拌、不能长时间加热。 2.胶体的性质

3.胶体粒子的带电规律

(1)胶体粒子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可吸附阴离子或阳离子而带电。

(2)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胶粒带正电荷。

(3)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的胶粒吸附阴离子,胶粒带负电荷。

(4)固体胶粒、蛋白质胶粒、淀粉胶粒等不吸附离子,不带有电荷。

4.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例4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其分子直径比氯离子小

B.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C.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D.“钴酞菁”分子不能透过滤纸

答案 C

解析分散质“钴酞菁”分子的直径(1.3×10-9m)介于1~100 nm之间(大于氯离子的直径),为胶体粒子,其分散系为胶体,能透过滤纸,具有丁达尔效应。

例5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B.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出现红褐色沉淀

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氢氧化铁胶体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溶解

答案 B

解析A项是胶体的电泳;C项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D项是胶体的聚沉。

胶体性质的应用

(1)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

(2)胶体的介稳性常用于涂料、颜料、墨水的生产等领域。

(3)电泳现象可用于静电除尘、电泳电镀、分离蛋白质与氨基酸、血清电泳用于诊断疾病等。

(4)胶体聚沉可用于明矾净水、制肥皂、制豆腐和果冻等。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云、雾、烟属于胶体()

(2)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3)氢氧化铁胶体为无色透明的液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4)丁达尔效应可用来鉴定溶液与胶体()

(5)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化钠()

(6)胶体久置会聚沉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7)胶体都带电,通电时可以作定向移动()

(8)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与胶体的性质无关()

(9)水泥厂、冶金厂等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是因为烟尘微粒带电荷()

(10)清晨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时会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答案(1)×(2)×(3)×(4)√(5)×(6)×(7)×(8)×(9)√(10)√

2.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0-9~10-7 m之间的是()

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

答案 B

解析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0-9 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0-9~10-7 m之间,悬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7 m,乳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7 m。

3.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

A.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得到的分散系

B.向水中加入食盐得到的分散系

C.向沸水中滴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得到的无色溶液

答案 A

解析分散系中最不稳定的是浊液。A项,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氢氧化铜浊液;B项,得到氯化钠溶液;C项,得到氢氧化铁胶体;D项,得到碳酸钠溶液。

4.下列分散系不属于胶体的是()

A.淀粉溶液B.有色玻璃

C.烟D.碘酒

答案 D

解析碘酒属于溶液,淀粉溶液属于胶体。

5.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B.都是混合物

C.都是无色、透明的溶液

D.都呈红褐色

答案 B

解析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两种分散系,都属于混合物;氯化铁溶液为棕黄色,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氢氧化铁胶体为红褐色,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6.回答下列问题:

(1)“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A.能全部透过滤纸

B.具有丁达尔效应

C.所得液体呈胶状

D.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

(2)把淀粉溶液溶于沸水中,制成淀粉胶体,鉴别水溶液和淀粉胶体可以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

(2)用一束可见光分别照射两种无色液体,从侧面可以看到有一条光亮通路的为淀粉胶体

[对点训练]

题组一分散系及其类别

1.下列关于硫酸铜溶液和泥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混合物B.都是分散系

C.分散剂相同D.分散质粒子相同

答案 D

解析硫酸铜溶液和泥水两种分散系都是混合物,它们的分散剂都是水,但分散质粒子不同,硫酸铜溶液的分散质粒子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泥水(悬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是固体小颗粒。

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是否能通过滤纸

C.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答案 C

解析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3.下列对溶液、胶体和浊液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三种分散系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顺序:浊液>胶体>溶液

B.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稳定存在

C.溶液和胶体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而浊液不透明

D.胶体能透过滤纸

答案 C

解析溶液和胶体不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氢氧化铁胶体为红褐色。

4.下列物质不属于分散系的是()

A.食盐水B.酒精C.盐酸D.泥浆

答案 B

解析酒精是乙醇的俗名,是纯净物。

5.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B.悬浊液C.胶体D.乳浊液

答案 C

解析胶体微粒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题组二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6.若将饱和氯化铁溶液分别滴入下列物质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沸水

C.氢氧化钠浓溶液D.氯化钠浓溶液

答案 B

解析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得到氢氧化铁胶体。7.(2017·大同高一检测)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鉴别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钠溶液用丁达尔效应

B.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硫酸溶液现象是先形成沉淀后沉淀消失

C.氢氧化铁胶体电泳实验中其胶体粒子移向阴极

D.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用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制取

答案 D

解析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因吸附阳离子带正电荷,选项C正确;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选项D不正确。

8.下列有关胶体的性质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澄清透明,胶体浑浊不透明

B.加热和搅拌不可能引起胶体聚沉

C.将一束强光通过淀粉溶液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大气中PM2.5(直径≤2.5×10-6m的可吸入颗粒),一定属于胶体

答案 C

9.(2017·唐山高一检测)有一胶体,在电泳实验中其胶粒向阴极移动,对这种胶体进行下列处理,不发生聚沉的是()

A.加硫酸钠溶液B.加热

C.加硅酸胶体D.加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 D

解析由题意可知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加热、加电解质溶液、加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硅酸胶体)都能使其聚沉。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 课时) 长铁一中 谭惠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3.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 4.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逐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探究式、启发式 思路: 分散系及其分类 常见的胶体 Fe(OH)3胶体的制备 [问题1]怎么证明制得的分散系就 是胶体而非浊液或溶液 [科学探究1]:胶体与溶液的区别 ①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溶液没有[问题2 为什么?] ②分散质粒子大小关系:浊液> 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浊液的比较 练习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1] 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 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归纳与整理1] 相同点:都是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得到的混合体系。(引出分散系定义) 溶液(溶液)澄清透明且无论放置多久都均一稳定; 不同点:CuSO 4 泥浆水(浊液)浑浊不透明,静置后分层。(引出分散系的分类)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组成 ①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②组成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系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溶液(CuSO4溶液)和浊液(泥浆水)是两种不同的分散系。豆浆属于哪类分散系呢?] 2.分散系的分类 溶液:澄清、透明且均一、稳定 ( 实例:食盐水) Ⅰ)分散系胶体:澄清、透明且较均一、较稳定 ( 实例:豆浆、牛奶) 浊液:不澄清、不透明且不均一、不稳定 ( 实例:泥浆) [思考与交流2]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归纳与整理2] 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Ⅰ)常见的胶体 牛奶、豆浆、墨水、血液、果冻、蛋清、胶水 Ⅱ)胶体性质的探究 胶体的制备 ①Fe(OH) 3 [实验步骤]取一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1~2mL。继续煮沸,待液体呈红褐色后,立即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 3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分数与除法》第二课时教案

第4课时分数与除法(2)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2)(教材第50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图。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答。 30分米=()米180分钟=()小时 引导学生回顾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2.说一说: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算式的商。 7÷94÷78÷15 师:这节课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例3。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说一说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关系。 学生可能会说: ①求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把10只看作 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②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7÷10。

③20÷10=2,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 (3)师:上面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都是用除法算的。) (4)师: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组内提问,相互解答。 2.课件出示练习十二第5题。 启发学生分析。 师:这道题把谁与谁比?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看谁的解法好。(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方法。) 讨论后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 (1)从分数定义入手,求月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几分之几。 (2)从倍数关系入手,求月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几分之几,是以地球质量为标准,可以用除法计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51页练习十二第6、7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板书 分数与除法(2)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即 比较量÷标准量=,得到的商表示的两个数的关系,没有单位名称。教学反思 理解与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其应用,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 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应用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时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应用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最新人教版数学 第2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2)

第二课时三角形的特性(2) 教材第62页例3、例4及练习十五第6~8题。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能根据三边的关系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探索和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一、情境导入 1.投影出示:教材第62页例3情境图。 师: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学生讨论: 师: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师: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讨论…… 师: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二、实验探究 1.剪一剪:剪出4组纸条(单位:cm)。 (1)6、7、8(2)4、5、9 (3)3、6、10 (4)8、11、11 2.摆一摆: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请同学们用剪好的每组3张纸条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第(2)组和第(3)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第(1)组和第(4)组能摆成三角形。 3.想一想:探究三张纸条在什么情况下能摆成三角形。 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应用深化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请学生独立完成66页练习十五的第7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 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4cm和7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第2课时 分类与整理(2)

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 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2)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难点: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重要内容。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标准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言]“科学是美的,每个科学家都有这种感觉。”(杨振宁语)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秘无穷。下面我们一些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教材的几幅图片。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 [师]化学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要应用,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请各位同学在纸上写出一些实例,再进行小组交流。 自己完成实例后,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有:水、氧气、金属、碳、塑料、二氧化碳、汽油、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 [师]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为了获得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并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们需要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需要探索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转

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如何来分类呢?

[师]给出常见的一些物质,如: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食盐水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给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生1]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有:空气和食盐水;纯净物为: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 [生2]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有:铜、、碘、氢气、石墨;化合物有:乙醇、硫酸铵。空气和食盐水是混合物。 [生3]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气态、液态和固态。 气态为:空气、氢气;液态为:乙醇、食盐水;固态为:硫酸铵、铜、碘和石墨 [生4]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易溶、微溶、难溶。 易溶为:乙醇、食盐水、硫酸铵;微溶为:碘;难溶为:空气、氢气、铜、石墨 [师]以上同学提出的分类形式都非常好。有从组成、导电性、状态、溶解能力等依据来分析的,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在不同的角度思维,就会“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说明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止一个。 [板书]物质分类标准的不同,分类形式的结果各不相同。 [展示]老师在此也提出一种分类方式与同学们一起共享。 [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 氯气(Cl2) 氯化钙(CaCl2)溶液硫酸(H2SO4) 碳酸钙(CaCO3)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OH)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三角形分类教案

班级学科数学主备人使用人课题三角形分类课型新授教学时数 1 教学内容课本22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方法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类活动,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剪下附页3中的图1、课件 学具准备剪下附页3中的图1 教学过程(总第 20 课时)二次备课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问题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角的分类,可以把角分为什么?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完成课本22页的各项要求。 1、我们以前学过那些角? 2、从情境图入手。这是什么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些三角形一样吗? 3、你能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吗? (二)说一说、认一认w W w .X k b 1. c O 1、认识笑笑的分法。笑笑为什么这样分呢? 2、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一类让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个直角,其他两个角是锐角,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 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观察第二类让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个钝角,其他两个角是锐角,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 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当堂训练

1、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_____三角形、_____三角形和_____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类分为_____三角形、_____三角形和_____三角形。 2、(1)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4)有两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3、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_____角;直角三角形中必定有一个是_____角;钝角三角形中也必定有一个角是_____角。 4、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不等边三角形()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布置作业课堂练习册第18页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按角分类:直角三角形按边分类:等边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分类与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2 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目的,掌握了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分类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例2同样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突出分类与统计的密切关系。 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体会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例2从做游戏分组的问题“分两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么分组呢”的问题出发,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组(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在简单的统计表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分类的含义、学会了分类的方法,例2只提示了两个分类的标准,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简单的统计表,并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同时使学生看到: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体会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这里的“统计表”是非常简单的,非正规的,它是在例1中所呈现的第三种方法的基础上画上线以后得出来的,表头并不完整。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度”。 “做一做”是让学生自选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类),

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在简单的统计表中,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进一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会用简单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教学难点是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二、重难点突破 1.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会用简单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 突破建议 (1)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充分的“分”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体验“分类”,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全过程,不应将数据直接提供给学生。 (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分类活动,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使生活变得整洁、方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分类思想。在结合生活实际分类时,要注意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在分类过程中,标准可有多个,具体选择哪个标准,应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实际需要是什么,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还可以多设置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分类活动,如立体、平面图形等,让学生体会分类的作用。

第2课时 分数与除法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4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

本课教学反思 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忽视了语言的输入。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则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2020春四年级数学下册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第2课时三角形分类教案-精品

第2课时三角形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三角形分类活动,认识并识别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按角、边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 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各种不同大小的角。 老师:图中的各角分别是什么角? 学生自由说一说。 2.课件演示:连接角的两条边的另两点,形成三角形。 老师揭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分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老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后汇报,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 (1)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分类。 (2)根据三角形边的特点分类。 老师引导活动:请同学们剪下附页3中的图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试着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交流。 2.按角分类。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主题图。 提问:组成船的三角形的各个角都有什么特点?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观察后,汇报预测:三角形①和②里都有一个直角,另外两个是锐角;三角形③④⑤里三个角都是锐角;三角形⑥⑦⑧⑨里有一个角是钝角,其他两个角都是锐角…… 老师追问:根据三角形的角的特点,我们可以怎么对它们进行分类? ①和②是一类,都有一个直角;③④⑤是一类,三个角都是锐角;⑥⑦⑧⑨是一类,有一个角是钝角。 老师归纳,明确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类三角形,提问:每一类中至少有几个锐角?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2)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2) 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2)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难点;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2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2课时)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复习巩固初中已学过的有关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等基本知识,使有关知识系统化。 2、认识化学物质的常用分类方法,了解简单的化学物质的基本属类。 3、了解研究物质的转化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简单物质的转化规律。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熟悉化学反应的常见的分类方法和化学反应类型。通过抽象分析,认识化学反应新的分类途径。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比较、归纳、分类、概括等基本科学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切入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兴趣,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讨论 P3以对①空气、②乙醇(C2H5OH)、 ③硫酸铵、④铜、⑤碘酒、⑥碘、⑦氢气、⑧石墨、⑨食盐水进行分类为例,讨论物质分类的方法。 1.从物质的状态(常温下)分类: 固态:硫酸铵、铜、碘、石墨 液态:乙醇、食盐水、碘酒

气态:空气、氢气 2.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 导体:铜、石墨、食盐水、硫酸铵晶体不导电, 其水溶液能导电 绝缘体:空气、乙醇、碘酒、碘、氢气 3.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 易溶:乙醇、食盐水、硫酸铵 微溶:碘 难溶:空气、氢气、铜、石墨 4.从物质的组成分类 混合物:空气、碘酒、食盐水 纯净物:乙醇、硫酸铵 二、物质的组成分类 非均匀混合物: 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按组成分非金属单质: 单质 金属单质: 纯净物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氧化物: 酸: 无机化合物碱: 盐: …… 三、氧化物 KOH属于碱,CO2、SO2是非金属氧化物。请写出足量KOH 溶液分别与CO2、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依据。2.理解元素能够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能够对物质实行分类。3.知道分散系的概念,能说出分散系的分类。4.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5.能根据胶体的性质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 1.同素异形体 (1)含义: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举例 ①金刚石、石墨和C 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②氧气和臭氧(O 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物质的分类 对于数以千万计的物质,人们常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或用途等实行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1)交叉分类法 ①含义: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实行分类。 ②举例: a .Na 2CO 3????? 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其组成的阴离子来看,则属于碳酸盐 b .在不同的物质和它所属的类别之间实行连线

(2)树状分类法 ①含义:对同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实行再分类的方法。 ②举例: 3.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定义 分散系:将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系。 (2)分散系的组成 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散系分类

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够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其中浊液分为悬浊液、乳浊液。 4.胶体的分类、制备和性质 (1)胶体的分类 按照分散剂的不同 ????? ①分散剂是液体,叫做液溶胶,如Fe (OH )3胶体②分散剂是固体,叫做固溶胶,如有色玻璃 ③分散剂是气体,叫做气溶胶,如云、雾 (2)Fe(OH)3胶体的制备 制备原理: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具体操作:往烧杯中注入25 mL 蒸馏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 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3)胶体的性质 1.判断正误(准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的性质完全相同( ) (2)碳酸钾是钾盐,也是碳酸盐( ) (3)根据组成元素的差异,能够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4)CuSO 4·5H 2O 是混合物( ) (5)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云、雾、烟属于胶体( )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2三角形的分类课时练习A卷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2三角形的分类课时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2019·孝感) 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A . 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B . 31名生日在7月的学生中一定有2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C . 同一钟表上时针与分针的速度比是1:12 D . 某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角是50°,那么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2. (2分)(2020·邵阳模拟) 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度数是30度,其余两个内角度数的比是2:3,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A . 锐角 B . 直角 C . 钝角 3. (2分) (2019四下·顺义期末) 三角板上最大的角是()。 A . 锐角 B . 直角 C . 钝角 D . 平角 4. (2分)(2019·泉州) 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1:4,下面符合这一要求的三角形是()。

A . B . C . D . 5. (2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比是1:2:5,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A . 锐角 B . 直角 C . 钝角 6. (2分)(2018·浙江模拟) 下图中的三角形都被长方形遮住了一部分,其中一定为锐角三角形的是()。 A . B . C . D . 7. (2分) (2016四下·岑溪期中) 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为95°,25°,60°,这个三角形是() A . 锐角三角形 B . 直角三角形

8. (2分)在一个三角形中,其中两角之和是130°,另一个角是()。 A . 30° B . 40° C . 50° 9. (2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这个直角三角形互相垂直的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 A . 3厘米和4厘米 B . 3厘米和5厘米 C . 4厘米和5厘米 10. (2分)(2012·黄冈) 根据左面的图形,请你判断被遮挡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A . 锐角 B . 钝角 C . 直角 D . 无法判断 11. (2分) (2020六上·嘉陵期末) 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3:5的三角形是() A . 锐角三角形 B . 直角三角形 C . 钝角三角形 D . 不能确定 12. (2分)(2019·岳麓) 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的比是1:3:5,这个三角形是() A . 锐角三角形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以及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所有的教学的预设都应当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本课的教学预设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后进行的,利用分类的方法理解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从而引出胶体的概念。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探究实验,目的使学生在实验、观察、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获得感性的认识;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与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有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及发散思维。 三、学情分析 用类比的方法(与溶液类比),学生很容易知道胶体是一种混合物。用分类的思想学习分散系学生应该没有困难。用丁达尔效应检验胶体的实验学生也能顺利完成,问题是如何用物理的知识解释丁达尔效应的成因,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我设计了激光笔照射豆浆、氯化钠溶液及泥水的探究实验及光线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丁达尔效应形成原因。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及集体回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应用物质分类的知识,对分散系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供研究问题的角度。 ⑵了解分散系及胶体的概念,理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区别,掌握胶体的性质。 ⑶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与兴趣。 ⑵通过从不同角度分析分散系的方法,培养学生“两点论”的科学唯物主义思想。 五、学习方法指导 (1)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将初中学过的溶液的有关知识与胶体的相关内容作比较,深刻领会分类的方法对分散系分类时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和学生互助,不断建构有关胶体的知识体系,加深对胶体性质的理解; (3)通过实验探究和交流互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 交流、互助、合作、分析和思考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全国二等奖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 作者:XXXXXX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XXX 作者:XXXXXX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章是高中化学阶段学生认识学科内容的第一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帮助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进行回忆性复习,启下即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们想要对数以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认识它们的规律,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从分类这一知识点来说,学生在初中化学有过初步的学习,即纯净物的分类。本节是对物质的分类内容的细化,通过对“交叉法”“树状分类法”的提出与讲解,更进一步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分类的方法,从而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化学学习。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此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过渡期。在知识基础上,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掌握了相当水平的化学知识如纯净物、混合物、酸、碱和盐的相关规律,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涵义及思想,具备了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在思想上,处于从直觉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并未将分类法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正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以科学的分类法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开启高中化学学习新方向。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第2课时三角形的分类

第2课时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教材63~64页例5、“做一做”及第65~66页练习十五第4、5、9、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卡片。 卷^甑字12帀呈 【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三角形,请你们仔细观察,并给它们分类, 说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新课讲授】 教学例5 知识点:三角形的分类 1.先想一想按角分类怎样分? 自己先试着分,然后再6人小组交流。

小组讨论汇报: (1)按角分: 按锐角个数分:把有三个锐角的放在一起,有两个锐角的放在一起,分成两 按有没有直角分:有一个直角的放在一起,没有直角的放在一起。 (2)出示三角形关系图 (3)出示三角形关系表 2.按边分的: (1)请同学们将自己手中的三角形按下列标准分类: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三角形按照边的长度不一,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教师出示三角形关系表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就叫等腰三角形。在这些等腰三角形里,好像有一个三角形长得很特别,你们发现了吗?(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小结:红领巾是等腰三角形,交通标志牌是等边三角形…… 请同学们用量角器分别测量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个别指导。 提问:谁愿意把你的测量结果说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汇报。 小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度。 【课堂作业】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1) 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 (2) 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 (3) 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4) 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2.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20°,其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3.按要求把序号填入相应的圈内 4.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