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1.知识观: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

假设。(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

2.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

经验、解释、假设。(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3.教学观: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不是东西,

学习不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代表人物:

1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他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认知发展涉及同化,顺应,和平衡。

2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是一个主动地过程。

3维果斯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

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康德(1724一1804)、凯利(G.A. Kelly)

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实际上就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1668一1744)被尊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一1804)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在当代,建构主义思想源泉来自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语言习得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G.A. Kelly)的个人建构理论。)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陈琦著《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思想渊源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这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维果茨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他特别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此外,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也对建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教育的实质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学习就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的不同取向 (一)激进建构主义 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von Glasersfeld)和斯泰费(Steffe)为代表。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二)社会建构主义 与激进建构主义不同,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H.Bauersfeld)和科布(P.Cobb)为代表。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绝对优胜的观点,但它又比激进建构主义稍温和。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在不断地被改造,以尽可能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一致,尽管永远无法达到一致。另外,它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性的一面。 (三)社会文化取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简评 建构主义者在吸收维果斯基、认知信息加工学说、皮亚杰、布鲁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于学习做了初级与高级学习的区分,批评传统教学中把初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级学习中;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对深化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是,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析和抽象,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且有其合理性的。全盘否定它,同样会犯以偏概全,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会引起教学上的混乱。提倡情境性教学,力主具体和真实,但由此而反对抽象和概括,认为进行抽象的训练是没有用的也是片面的。 我们应该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全面衡量学习中的具体与抽象、初级与高级学习等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与人类学习之间的关系,不要忽视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由此它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所不同。人类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未必如此。学生既可以从实践,从学习具体经验开始,也可以从学习间接经验、现有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同时补充以感性经验。而且,从教育的功能上看,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仍是主要的,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的原有经验紧密相联。 建构主义学习观 (一)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加州大学的维特罗克(M.C.Witttock,1983)提出的学生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较好他说明了这种建构过程。他总结了20多年来认知心理学家在人类认知发展、人类学习、能力以及围绕着经验和能力迁移的ATI(能力倾向与教学处理相互作用)等研究工作,以及他本人在教学领域的大量研究,提出了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的模式。指出生成学习过程的前提是:1.人们生成对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总是与他以前的经验相结合,也即理解总是涉及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及其认知结构,包括:①原来记忆中的语义和抽象的过程,如图式、规则、算法;②突出的某种特殊的表象或言语的记忆;③注意;④动机。 2.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它总是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的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并从中得出推论。根据以上两个前提,维特罗克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主动的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按照维特罗克的模式,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它是从对该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

招教 笔试 其它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介绍 贾英 初创 20120630

教师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19167427.html,)最全最专业的教师考试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介绍 贾英 一、皮亚杰 1、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2、基本观点: 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因素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1)学习从属于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到些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 (2)知觉受制于心理运演 知觉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搜索活动,而不是毫无目的的扫视。 (3)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皮亚杰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认知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4)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要的 “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这一命题与新行为主义的观点是相悖的。在斯金纳看来,通过强化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在没有任何错误的情况下学习。程序教学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基础上的。但是,皮亚杰认为,让学生犯错误是应该的。为了使学生从事自我调节——这是平衡过程的实质性部分,学生需要经历某些冲突或不平衡。错误会引起学生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同化到修正过了的知识结构中去。 3、贡献与不足 乘华图翅膀圆教师梦想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学习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强化--人们行为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及形成连锁,教育者的目标就是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就是在这个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相同的理解。他们忽视了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 认知主义者,如信息加工论,基本上还是采用了客观主义传统,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客观实体的特征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与行为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征,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和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皮亚杰在讨论认识发生、发展时就曾提到建构问题,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而人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化与建构之中,环境和个体特征是影响它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而建构的基本心理机制就是同化和顺应(或称双重建构)。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纳入到头脑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所谓顺应就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布鲁纳的建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表征形式的不同,讨论了不同时期的儿童如何对客观世界进行建构。布鲁纳认为,儿童表征系统的发展依次为动作表征、意象表征和符号表征,它们顺序发展,相互作用,但彼此不能替代;二是通过讨论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阐明了认知结构的来源和知识建构的问题。 以皮亚杰和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这和建构主义更加强调知识的主观性的观点还是有区别的。 20世纪70年代,维果斯基的理论介绍到美国以后,对现代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广为流传,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了解上述理论是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 (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 为此,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认知信息加工论 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把认知看作是对信息的加工。奈瑟(Neisser)认为:“认知是指转换、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一个最重要的术语是“建构(construction),即认知过程是建构性质的。它包括两个过程: 首先是基本过程(primary process),它是在受到外部事件或内部经验刺激时马上发生的。这个阶段只是粗略地转换信息,以便根据贮存信息形成想法,这一阶段基本上是自动发生的。 其次是二级过程(secondary process),它涉及有意识的控制,是比较精致地转换和建构观念和映象。相比之下,这一过程受贮存信息、个体的意图和期望的影响程度较大些。 认知信息加工学说认为,思维有一种执行控制的机制,就像计算机程序中有一种执行程序一样;认知建构过程中的二级过程的认知运演是习得的,尽管它们部分地受遗传的影响。其中记忆的内容,以及转换和重建内容的策略,也是习得的;同时可以通过对视知觉的类推,来描述和解释记忆和遗忘的过程。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皮亚杰(Piaget, J.)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具有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其中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本质不同的认知图式(或结构)。 图式的四个具体阶段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视为“教育界的一场革命”,创始人是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的推动下,得到完善。 0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是这样看待知识的: 知识并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非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这个世界,在具体问题中还需要针对情况在知识基础上再创造。 0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有巨大的潜力,而并非白纸一张。 对同样的事物,学生们的认知可能不一样。在面对一个事物(问题、场景、案例),这个事物给每个人的感觉会不尽相同。比如:同样一瓶辣椒酱,有人觉得辣,有人觉得不辣。 即使这个事物给每个人的感觉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过去经历的不同,看待世界的“透镜”也不同(指思维定型或者思维模型的不同),最后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上不能够忽视学生们的经验,而应该将现有的知识作为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0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应该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应该学生主动去构建信息。 2.社会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性:学习是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建构者提出了情境性学习的观点。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会产生,学习应该和具体的情境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0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随机通达教学基本原理: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境下,抱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多次学习,以此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标。学习的关键在于建构起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知识体系),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有概念化的知识,从而达到随机通达的状态。也就是查理芒格说的思维格栅模型,通识教育。支架式教学老师仅在学习新知识初始时,起到一个脚手架的作用,给学生一定的引导。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逐步减少或取消脚手架。抛锚式教学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情境设置与问题一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力、创新力及合作力认知学徒式教学让学生像手工艺人一样跟随师傅学习一样,在实践中学习,从多个角度模仿。比如:现在很多医院的专家边上都配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就是学习专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这种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探究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合作学习以互动合作(师生间、学生间)为教学活动取向,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考点。这些知识可能以简答题或论述题的形式考查,其代表人物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基于实例的逆向选择的形式考查。因此,考生需要对这部分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全面的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1.个人建构主义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关注学习者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或情绪品质。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这种取向主要包括激进建构主义、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认知灵活性理论。 ①激进建构主义 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菲尔德和斯特菲 基本观点:知识不是个体通过交流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②生成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维特罗克 基本观点: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新知识的相互作用,是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关注,是对信息的主动建构。 ③随机通达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斯皮罗

基本观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多次,每次都是情境重组,目的不同。关注问题的不同方面,会让学生对概念知识有新的认识。 2.社会建构主义来自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参与有一定文化支撑的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内化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工具。这种价值取向主要包括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情境式)教学和认知学徒制。 代表人物:鲍尔斯费尔德、库伯 ①支架式教学 基本观点:当学生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教师要用直观的方法给学生演示。当学生能力增强时,指导量要逐步减少,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②抛锚式教学(情景教学) 基本观点:教学内容应以真实事件或有感染的问题为基础。 基本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③认知学徒式 基本观点:为学习者提供适用的知识,让学生创建一个可以用来整合学习经验的整体框架,反复变换观察的视角。 真题再现: 【单项选择】生成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生成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 B维特罗克 C加涅 D斯皮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1.知识观: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 假设。(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 2.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 经验、解释、假设。(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3.教学观: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不是东西, 学习不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代表人物: 1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他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认知发展涉及同化,顺应,和平衡。 2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是一个主动地过程。 3维果斯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简介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他经过研究认为: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以后又经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这之中,意义大致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在这里,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则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关注的地方。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连。它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等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 ogotsgy)。 2、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代表人物: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1.知识观 (1)知识不绝对: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如:我们学习的平行线的概念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但是现实情境中并没有这样的两条直线。 (2)因情境不同,知识也会发生变化: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如:数学上我们学习:1+1=2,但是这也只有在数学计算时是可行的,当变换了情境,比如,一杯水倒在桶里,再倒一杯水在桶里,此时还是一桶水,1+1=1了。 (3)因人而异:知识会因为学生经验世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我们学习的小鸡是有两条腿,一对翅膀,但是小明的爸爸是某快餐养鸡场的员工,因为给鸡注入了激素,小明看到的小鸡就是4条腿,两对翅膀。这样的话,我们课本上对小鸡的学习就与小明的经验不符。 2.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 学习是个体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教师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斯金纳 认知主义 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 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贝尔 人本主义 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性、人的尊严、价值及其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 对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对个性强,性格孤僻的学生的教育。 重视合作学习和发挥学生主动性;重视学习动机、情意教育;支持双主式教学设计。 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和学生的热爱,要有责任心。 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 建构主义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适合于非良构领域的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复杂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的选择与调控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支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环境能充分展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足够的材料、细致数据分析与操纵的工具等。 代表人物: 皮亚杰 两点启示 显然,依据几种学习理论观培养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能力。这就导致了教学设计人员或教师会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否有某一个“最好的”教学策略或者是不是某一个教学策略比其他的策略更有效?鉴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受到个体原有知识的极大影响,也许对这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所以,与行为学派的理论相比,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质的变化,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 目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背景 ?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应用及案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介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背景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建构主义作为人的一种认知方式或教育实践模式并不是当代才有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NOla)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在近代,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1668-1744)被当代建构主义者尊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一般认为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理论。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维果茨基强调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概念;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

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 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 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 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注意过程 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第三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心理1302班景超513100302047 一、引言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皮亚杰(Piaget, J.)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具有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布鲁纳(J.S.Bruner)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二、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学习观知识观 三、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1、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 (1)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 (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最重要的因素 (3)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2、认知主义的基本主张 认知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物的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3、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解释现实,我们个人的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于经验的信念不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建构主义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 (一)激进建构主义 1、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斯特菲

2、基本思想: (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而被个体被动的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式通过新旧经验的互相作用而实现的; (2)认识的技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二)社会建构主义 1、代表人物:鲍尔斯费尔德、库伯 2、基本思想: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人类社会范围内建构起来的,又不断被改造。 (2)只是不仅是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互相作用内化的结果,而在此过程中,语言符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文化取向 基本思想: (1)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2)学习应该像实际活动一样展开,在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学习某种知识。 (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基本思想: 强调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的、反复的互相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超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的经验又会在此过程中内调整或改造。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1、建构主义却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二)学习观 总体来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 1、关于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教师不是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有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这一建构过程不是传统认知派的社会建构过程,而是一个个人建构的过程,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1)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建构的;2)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所以,“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种双向建构意义的学习,使学习者得到更为灵活的知识。

建构主义资料汇总

建构主义资料汇总 极端建构主义还是温和建构主义 - [] Tag: 建构主义 判断标准:无论个体还是人类社会,在建构知识时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以“人类是创造者”这一极端为标准判断,离这端越近越极端,离得越远则越温和,达到一定界限就不是建构主主义了。 心理学建构主义的极端、温和之分 关键问题: 信奉“个体是创造者”是极端的建构主义。 信奉“自然是教导者”是微弱的个人建构主义(接受学习客观知识、发现学习确定知识)。 信奉“社会文化是教导者”是微弱的社会建构主义。 调和个体创造与社会文化引导关系的是温和的社会建构主义。 个人建构主义: 经典的建构主义者是皮亚杰,重视个体儿童的建构活动,也认识到自然客体相互作用中的作用。 激进的建构主义是冯氏,结合主观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将建构主义推向极端。 微弱的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基础上结合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对个体学习内在认知机制探讨。如早期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同化论(认知结构、同化等概念从皮亚杰而来)、维特罗克学习生成模型,斯皮罗的认知弹性理论等。 社会建构主义: 经典的建构主义者是维果斯基,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在个体儿童发展中的制约作用。虽然也强调个体能动性,但把儿童看作是社会文化接受者,传承者,有“专制主义”之嫌。 微弱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文化制约个体发展,重视个体对共同体

的接受和模仿,忽视个体主观创造性。 温和的社会建构主义如欧内斯特认识到个体主观知识与社会客观知识之间相互作用和转换,重视社会文化引导与个体主观创造的作用。 社会学建构主义的极端、温和之分 关键问题:公众知识是客观事物反映还是社会政治力量及偏见的产物。 极端派:极力反对知识是客观的,认为知识是由特定群体的人如科学家建构起来的,这些人会受到政治、阶级、宗教、性别等的影响。 温和派:社会文化因素在科学知识形成中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作用。 结论: 客观主义的对立面是主观主义,而非建构主义。它是对立面只是预成论。 所有建构主义的基本共同点:人的知识不是预先存在的,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生成的。 辩证地看,知识应该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毛主席的实践论本质上也是社会学的建构主义。“正确的思想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的,是从实践中来的”。 建构主义分类:个体人还是社会 - [] Tag: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分类 按建构主义者学术领域:哲学建构主义、社会学建构主义、教育学建构主义。 按建构主义倾向程度分:极端(强)建构主义、温和(微弱)建构主义。 按对建构主体的分析单位:个体建构、个体间的建构、社会建构。

快速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快速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高频考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感,为了让同学们简明地学会建构主义的知识点,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是一种假设、解释。 2.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4.教师观:教师是帮助者、合作者,师生共同活动,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二、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和共同点 主要分歧: 1.知识是怎样建构的 2.世界是否可知 3.知识是情境性的还是普遍性的 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1.抛锚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抛锚在问题情境中。"锚"指的是支撑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支撑物,它通常是一个故事、一段历险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情景。 操作阶段: (1)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 (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 (3)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解问题并制订问题解决计划。 (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 (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 2.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基本环节: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 3.随机通达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机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 具体操作: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4.自下而上的教学:教学工作要通过适当强化以控制相应的学习

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60-70年代迅速发展的心理学流派,由于其观点同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均不同,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学必须关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等。与此相应,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所以,基本的学习观点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真正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中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使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的形成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关系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材料。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因此,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 可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只重视环境刺激、外显行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重视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研究健康的、完整的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观 1.教学目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对于“人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罗杰斯认为无非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因此,帮助学生自我实现应成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他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人际关系,这无疑对克服传统教学忽视培养个性发展功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弊端非常有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