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分为四大主义,分别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小学教资科目二的备考中,需要各位考生重点理解和区分每个学习理论的相关考点,对建构主义的考法来说,主要涉及单选题和答案题,在本文中,带领大家结合举例,一起对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学生观和学习观进行详细的梳理。

建构主义学生观的内容有: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把此条理解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关于建构主义的第一点,我们可也按照学生观第一条来理解。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把此条理解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息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我们可以把此条理解是“学生的独立意义的人”,具体表现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容有: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可理解为新课改学习方式中的“自主”。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

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可理解为新课改学习方式中的“合作”。

(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可理解为新课改学习方式中的“探究”。

【考题再现】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是( )。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答案】C。解析: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息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故本题选C。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一、基本原理 1、知识是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接受或吸收; 2、认知的功能在于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的现实; 3、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 二、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知识只有在正确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客观知识就是真理。大多数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无最终答案。相反,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假设,所以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鸟的起源等问题。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人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基于个人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学习者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尽管有些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按照这种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课本知识仅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虽然有些科学知识包含真理,但并非绝对正确,只是对现实的一种较为正确的解释罢了。因此,在对课程知识的教学上,建构主义认为,就个体所获得的知识而言,(1)并非预先确定的,更不可能绝对正确;(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需要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加以深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 学习过程并非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从头脑中提取与新知识一致的旧有经验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着点,而且也要关注到与当前知识不一致的已有经验,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并设法通过调整来解决这些冲突,有时需要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会由于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有效性,从而 形成学习者本人对事物的观点和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六个方面。 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不到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到内转移和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且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简介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他经过研究认为: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以后又经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这之中,意义大致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在这里,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则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关注的地方。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连。它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等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 ogotsgy)。 2、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广为流传,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了解上述理论是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 (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 为此,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分为四大主义,分别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小学教资科目二的备考中,需要各位考生重点理解和区分每个学习理论的相关考点,对建构主义的考法来说,主要涉及单选题和答案题,在本文中,带领大家结合举例,一起对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学生观和学习观进行详细的梳理。 建构主义学生观的内容有: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把此条理解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关于建构主义的第一点,我们可也按照学生观第一条来理解。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把此条理解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息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我们可以把此条理解是“学生的独立意义的人”,具体表现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容有: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可理解为新课改学习方式中的“自主”。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

快速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快速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高频考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感,为了让同学们简明地学会建构主义的知识点,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是一种假设、解释。 2.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4.教师观:教师是帮助者、合作者,师生共同活动,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二、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和共同点 主要分歧: 1.知识是怎样建构的 2.世界是否可知 3.知识是情境性的还是普遍性的 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1.抛锚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抛锚在问题情境中。"锚"指的是支撑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支撑物,它通常是一个故事、一段历险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情景。 操作阶段: (1)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 (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 (3)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解问题并制订问题解决计划。 (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 (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 2.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基本环节: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 3.随机通达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机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 具体操作: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4.自下而上的教学:教学工作要通过适当强化以控制相应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考情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常见考点,考查形式以单选、简答为主,考查其识记和理解,本文就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进行论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合理备考。 二、背景介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到目前为止,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还处在发展过程中。 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客观主义、环境主义、强化。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 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如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所以,与行为学派的理论相比,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质的变化,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建构主义作为人的一种认知方式或教育实践模式并不是当代才有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NOla)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在近代,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1668-1744)被当代建构主义者尊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一般认为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理论。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

成和发展。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维果茨基强调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概念;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特洛克提出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乔纳生等提出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现代建构主义中的“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也都是建构主义的新发展。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主要理论观点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个人如何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内部认知过程来构建自己的理解和知识。以下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的详细阐述: 1.知识是主动构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或传递的,而是学习 者主动构建的。这种构建发生在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包括与他人的交流、实践、反思等。学习者不是简单地复制或接收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和情境,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 2.学习是社会互动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互动过程。学 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共享,来深化理解和知识构建。这种社会互动为学习者提供了反思和修正自己理解的契机,并有助于形成更全面和准确的知识。 3.强调情境性和问题解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和问题 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应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基于情境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习者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重视内部认知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是外部环境对学习者的刺激反 应,更是内部认知过程的结果。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加工、组织和整 合,形成自己的理解、概念和知识结构。这种内部认知过程受到学习者的先前经验、认知风格和情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5.强调多元化和差异性:建构主义尊重学习者的多元化和差异性。每个学习者 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认知风格和学习速度,因此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设计。建构主义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不同的学习资源、方法和路径,以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和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它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认为人类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现实准确的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在此,它指出知识是随文明的进步而进步,随人类思维的发展而发展;指出知识只在特定的社会、一定的情境下才是科学的,才是真理。“真理是暂时的现象”,它需要人类将创造性思维指向人类的未知世界,通过发现、辨证、解决来发展。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犹如真理的发展与发展一样,它不仅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也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与情境性。 1. 建构性: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而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建构过程。他是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机制达到与环境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暂时的,一旦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环境产生矛盾或认知冲突,就会出现不平衡,再通过认识冲突的解决,又达到新的平衡。这正如儿童指向继承人类已知的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过程。 2. 社会性:人类知识是主观的、社会的,是对世界认识的现有水平,而不是最终答案。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叫可靠的假设是以一定的社会显示为依据的。学生的学习便是在这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 情境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性学习的观点便突出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沟通问题。传统教学对学习基本持“去情境”的观点,以至于学习者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学习知识在情境中的复杂变化,锻炼知识的运用能力,突出学习的有效性即价值。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并非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就不应该由外部来决定,它是个体对现实世界做出创造性的理解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建构的对象做出解释。学习是在一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协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即学习者主动地对外来信息实行选择加工,从不同角度和背景出发,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自己的现实世界的意义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成为了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要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动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学主要是给学习者提供建构的知识框架、思维方式、学习情景以及相关的线索,而不是知识内容的多少。学习者也正是依据这些内容不断地建构新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和创新水平。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水平和创新水平为目标,而且

教学与学习之间是互为促动的循环过程。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在一个丰富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实行,使学习者有充足的自我建构知识的空间。保证学习者总是在其“最近发展区”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在教学中即时对学生实行诊断和咨询,以使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促动学生的发展,应该促动和接受学习者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建构和理解的过程,教学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反省的互动过程,即在教师的促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在兴起的一种理论倾向,但它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而且有很多的分歧。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按照客观主义的观点,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知识是对事物的表征,科学概念是与各种事物相对应的,科学命题,定理等是经过科学验证了的对事物的唯一正确的、真实的解释。而且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便掌握了这个世界的运转法则,便具有了支配世界的力量。另外,语言可以赋予知识以客观的形式,通过语言便可以实现知识在人们之间的传递。然而,建构主义却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建构主义者(特别是其中的激进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因此,教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总之,尽管建构主义有不同倾向,但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确定性提出了怀疑,这种知识观尽管有些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怎样看待作为学习者的儿童?怎样看待他们的经验世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建构理论强调建构的特殊性,每一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以其特殊的方式在建构;并且,每一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的。每个人对事物都有独特的理解,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影响学习者形成不同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概要 Ⅰ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从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的构成来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而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意义表征;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此类学习也叫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学习;传统学习领域,混淆了低级、高级学习的划分,把概念、原理等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学习应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的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的任何一点进入学习; 二、建构主义教学的基本观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教师是解决问题教练和策略的分析者,应十分注意对于自身科学观和教学观的自觉反省和必要更新;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的结构,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尽可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