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

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

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筑布达拉宫,源于7世纪文成公主入藏时为公主建的宫室,但建成现在的规模,是到17世纪才完成。

佛教主要人物

如来:如来本是佛的代号,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是一种,佛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不过,中国人搞惯了,经常把他们连起来,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如来佛的称法。如来及佛是通称,等于我们中国称圣人,孔子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尧舜都是圣人。圣人就是通称,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称。所以一切佛皆称如来,像药师如来、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如来等等,如来是通称,药师、释迦牟尼、阿弥陀等都是特称。

还有五方佛,未来佛弥勒佛,横三世佛,释家三尊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是由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是由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

菩萨,是指只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大势至菩萨。

罗汉,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如:十八罗汉

佛教七宝:

指七种珍宝,又称七珍。七宝指的是砗磲、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这七种,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以《无量寿经》为例,汉代版本的七宝为金、银、琉璃、水晶、砗磲(也叫车渠)、珊瑚、琥珀;曹魏时期版本所载七宝为紫金、白银、琉璃、水晶、砗磲、珊瑚、琥珀;唐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美玉、赤珠、琥珀;宋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璃、颇

梨、砗磲、珍珠、琥珀。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红竹石)[1]

而藏传佛教中的七宝则为玉髓、蜜蜡、砗渠、珍珠、珊瑚、金、银,称为“西方七宝”。所以可以作为七宝之圣物的东西有十多种。

佛教七宝蓄纳了佛家净土的光明与智慧,其蕴育着深刻的内涵,使之成为珠宝中的灵物。七宝还有另一个含义,表七菩提分。

佛界有三宝:佛、法、僧。佛教有七宝: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玉髓。有“得三宝而国泰,得七宝而民安”之说。

佛教的九大象征物

1、佛旗

佛旗是佛教举行盛大活动时作为标识的一种旗帜,由五种颜色彩条组成,分别是:蓝、黄、红、白、橙。五色条在旗杆一侧纵向延伸,在另一侧横向延伸。纵横均为蓝、黄、红、白、橙五种颜色,象徵五乘佛法、五族共和,进而达到各民族平等,世界和谐。旗的横向表示全世界都能和睦相处,纵向代表世界和平,绵泽永远,亦即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2、莲花

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与佛教的教义和净土信仰相符,故用来喻指佛教的清净无染。佛和菩萨大多都以莲花为座,或脚踏莲花出现。佛教有关的物品上最明显的就是莲花,可见其在佛教受到的重视。

3、菩提树

据说悉达多·乔达摩是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因此,菩提树也成为佛教的圣树,很多寺庙都有种植。菩提还称为佛教关于觉悟等理想境界的象征。

4、念珠(佛珠)

念珠作为佛教徒念佛计数的用品,十分普遍。各种材质的念珠层出不穷,最常见的莫过于菩提子、金刚子、檀木念珠。念珠按照所含颗数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意义。

5、卍

卍(音同万)是古印度表示吉祥、圆满、清净的符号,也是常见的佛教象征,常出现在佛像的胸前。卍的意思是和、吉祥、光明。佛教的卍是右旋的,与左旋

的万字完全不同。佛教的各种仪轨都是右旋进行的,唐代玄奘曾将卍译为“德”,意即功德无量。

6、法轮

法轮其实是古印度的一种农具,也有一说是战车。在古代战场上,法轮的威力非常大,于是佛教取催破、圆满的意思,将弘扬佛法称为转轮。

7、塔

塔本是存放高僧祖师遗骨的建筑。据说释迦牟尼涅槃后,他的舍利由信徒收存,并建塔供奉。现在寺庙里的塔,有些是存放有高僧大德的舍利以便供奉,有的是存放经卷、佛像的。通常寺庙里都有建塔。

8、光相

在佛菩萨的画像或者塑像上,经常能见到后面有一圈光环,这就是光相。它象征着佛菩萨的智慧之光。佛教认为这种光芒可以照遍世间而无所障碍。

9、曼陀罗

曼陀罗是一种花的名字,藏传佛教又称其为曼扎,意思是功德的聚集之处,也叫坛城,喻指整个宇宙的真实。

据中国佛教协会网站消息,近日,有关安奉玄奘大师舍利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被“强拆”的困境的消息引发公众普遍关注。对此,中国佛教协会发言人就拟拆除西安兴教寺部分建筑答记者问,指出对兴教寺面临强拆深感震惊和忧虑,强拆行为违反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2012年,当地政府纷纷推动四大名山上市,引发社会热议。

宗派

中国佛教宗派之产生,约于隋唐时代,有十三宗之说。所谓十三宗,即:毗

昙、成实、律、三论、涅槃、地论、摄论、净土、禅、天台、华严、法相、密宗等。其中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佛教宗派。禅宗有五家七宗之说,五家即: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南宗禅流派。七宗即五家中之临济宗又分出杨岐派、黄龙派。

日本之宗派众多,如:(一)南都六宗,即三论、法相、华严、俱舍、成实、律宗等;(二)八宗,于上述之六宗再加天台、真言二宗;(三)八家九宗,于上述八宗再加禅宗;(四)十宗,于上述九宗再加净土宗,(五)十二宗,于上述十宗再加净土真宗、日莲宗;(六)十三宗五十六派,西元一九四○年顷日本佛教之宗派,于十二宗中除去三论、成实、俱舍,禅宗则分出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再加上融通念佛宗、时宗。一九四五年以后,日本新增之宗派更是不可胜计。佛教动漫:《释迦牟尼的故事》

佛教的基本教义: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

主要佛经:阿含经,四十二章经,法句经,华严经,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大般若经,解深密经,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大般涅盘经,大宝积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

佛教徒所敬拜的对象分类:可分成佛部、菩萨部、明王部、天部、眷属部等五类。佛部: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级和最受敬拜的对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十五佛的名称称是: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卢遮那佛、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宝生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开敷华王如来、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一字金轮佛顶、佛眼佛母尊、多宝如来、定光如来。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说法。

佛教徒信仰的宗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明心见性以及自主生死。现实生活中,算卦的属于道教,不是佛教。拜土地,供观音菩萨的属于佛教。农村作法事的有道教徒,也有佛教徒,和尚做法事就属于佛教信徒,道士作法事就属于道教信徒。

中国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简史 起源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演变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场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来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技末部派。关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均有不同的说法。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认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说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和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两在部的主要差别是:①对法(事物、存在)的认识。大众部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现有体用,可名实有”,即认为一切现实都依因缘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说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法、现在和将来三世也都是实有的,即所谓“法体恒有”、“三世实有”,被称为我空法有论。②对佛陀的认识。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期的修行而成,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所说一切言语为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认为佛说言语并非都是经教,也并不是一音说一切法。③对声闻和菩萨的认识。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声闻、缘觉所得解脱没有差异。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陀逝世后约500年,大乘中观派兴起。此派创始人龙树,阐发“空”、“中道”、“二谛”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继续弘扬龙树的学说,使大乘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以后还有清辩和佛护、月称等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中观的思想,形成自续派和应成派。同时,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仍继续发展。 佛陀逝世后约900年,瑜伽行派兴起。此派尊基人是无著和世亲。无著原是说一切有部僧人,因对说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阐发大乘教义。其弟世亲,原是说一切有部学者,后从无著改宗大乘,称“千部论师”。无著世亲弘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此后传承主要有难陀、安慧、陈那、护法之后还有戒贤、亲光等。 7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终于在南亚次大陆消失。传播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 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教和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支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以下分别介绍之。 汉代佛教: 佛教在汉代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首先在文化方面,东汉末年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先秦诸子学说纷纷再兴。这种思想文化状况显然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汉代对外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打破了与西域和印度等国家的封闭状态。 那时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线路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指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而至莎车。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此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即从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经乌孙、大宛,至康居。这就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交通上的可能。 佛教初传中国,应是在西汉末年的哀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受到汉代统治阶级的重视。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明帝的“永平求法”,这表明统治阶

级开始重视佛教在阶级统治中的重要性了。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开始信佛,其中东汉明帝的异母弟刘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信仰佛教的人。但是在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还未在民间广泛产生影响。因此汉代的佛教只是地主阶级精神文化消费,佛教的影响仅仅在汉代的上层统治阶级中。佛教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国、西晋佛教: 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起着承载的作用,这段时期的佛教以佛经翻译活动为主,大量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这就为佛教在社会上层和社会的下层的全面传播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割时期,这时的佛教又可分为曹魏佛教、东吴佛教、蜀地佛教。各地方的佛教各具特色。其中曹魏的昙柯迦罗译所译《僧袛戒心》和首创的授戒度僧制度,这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昙柯迦罗因此被奉为律宗初祖。另外,朱士行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同时,他又被认为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依律受戒成为比丘的汉人。因此,他在中国佛教史上被誉为“中国第一僧”。东吴佛教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六度集经》,在本书最突出的特色是,用佛教的菩萨行发挥儒家的“仁道”说,把佛教与儒家思想调和起来,会通儒、佛,标志着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的开始。蜀地与曹魏和东吴比起来,佛教并不发达。 西晋时期,佛教有了进一步发展,突出表现在佛教寺庙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大动荡的时期,在这一段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现实中的苦难使普通的民众希冀在佛教中得到解脱,同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大力发展佛教,虽然这一段时期战乱频繁,但是封建经济又了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得到开发,这是佛教在这段时期的繁荣长期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另外三国和西晋时期大量的佛教的经典被翻译也为这段时期佛教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佛教在这段时

中国佛教发展史

中国佛教发展史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传人中国,经长期始由印度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三国时期,汉地佛教开始有戒律、受戒之始。到了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隋文帝统一南北方朝后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院、佛像。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终唐之世,佛教僧入备受礼遇,赏赐有加。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等等文艺形式。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恢复译经。南宋偏安时期,江南的佛教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 宋元明清时期,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佛教中的禅、律宗等继续流传、发展,寺院林立,僧尼众多。明万历以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进一步发展了对内融会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并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沸教采取限制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弛,迎请明末隐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师,使已经衰微的佛教一时又呈现出活跃的气象。雍正虽重视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闹、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扬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 藏传佛教, 10世纪后半期形成。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正式形成。这一时期中藏传佛教的特点,一为大量传译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盛行起来的密教无上瑜伽部的经典和法门,一为以密教传承为主形成各种教派。藏传佛教的各派也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藏传佛教奉行说一切有部戒律,各派对大乘菩萨戒及密宗根本戒等也都通行。但在后弘期中戒律也有所松弛。 佛教开始自汉地传入西藏,以后又直接自印度传入。在前弘期中,汉、印两系佛教在西藏都有影响。汉、印两地高度发展的工艺美术也一并传人,故莲花生主持兴建的桑耶寺即采用印、汉、藏三式,这种兼收并蓄,搏系众长,取精用宏的作风在西藏民族文化中随处可见。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 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摈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

中 国 佛 教 简 史

中国佛教简史 汉代佛教(前2 ~ 220) 汉代,西域佛教国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汉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公元前二年,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佛教得到合法地位。后汉蔡愔等于大月氏国得佛像经卷,并与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相传这就是中国译的第一部佛经。 三国佛教(220 ~ 265) 魏继后汉,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这时有许多外国的译师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明帝曾大起浮屠,曹植也笃爱佛经。中士沙门朱士行西行求法,于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送经回洛阳,由竺叔兰译出,名《放光般若经》。 西晋佛教(265 ~ 316) 在这时期,佛教学者或翻译经典,或弘传教义,或从事其它佛教活动,因此佛教比前代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众人所译出的经、律和集传等共275部,加上新旧各种失译人的经典58部,合计333部。 东晋佛教(317 ~ 420) 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的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道安和鸠摩罗什为佛教代表人物。南方随着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卢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代表人物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东晋的佛典翻译,超越前代的业绩:一是《阿含》、《阿毗昙》的创译;二是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三是密教经典的译出;四是律典的译出。 这时期佛教徒的信仰和行持方面,出现了一种祈求往生弥勒净土(即兜率)的思想,它的创始者是道安。净土信仰肇始于弥勒净土信仰。而兜率上生信仰又是弥勒净土信仰的主流。 其后,又出现了一种只求往生弥陀净土的思想,创始者是竺法旷。从东晋一直到隋唐五代,弥勒净土信仰一直是主流。到了唐代,因迦才、飞锡、怀感、善导、法照、少康等弘扬弥陀净土,使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相抗衡。 自宋后,因倡禅净合流,遂使弥陀净土取代了弥勒净土的主导地位。元明清以降,修习弥勒净土者,便如凤毛麟角。 到清末民初,在赤山法忍、雪窦太虚的影响下,有一点复兴气象。太虚大师于武昌佛学院定朝暮课诵以改念弥勒佛名,发愿生兜率为导归。太虚大师改革僧制、革新佛教等贡献,不但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回响,更为后来人间佛教思潮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南朝佛教(420 ~ 588) 南朝各代统治阶级及文人学士也大都崇信佛教。刘宋诸帝中,文帝最重视佛教。佛教到梁武帝时达到全盛。南朝历代的佛典翻译,相继不绝。这在刘宋的前半期,已相当发达。 北朝佛教(420 ~ 581) 北魏拓跋氏从道武帝和晋室通聘后,即信奉佛教。明元帝令沙门开导民俗;献文帝时在宫中建寺习禅;孝明帝遣人朝礼佛迹,访求经典。北齐时代的石经现存的有泰山经石峪的《金刚般若经》、徂徕山映佛岩的《般若经》,辽州屋騋嶝的《华严经》等。 隋代佛教(581 ~ 618) 隋代统一了南北两朝,佛教也综合南北体系。隋炀帝笃好佛教,他先后造西禅定寺、隆圣寺、弘善寺;在扬州造慧日道场,在长安造清禅、日严、香台等寺。又铸刻新像,修治旧像,装补的故经及缮写的新经,共六百十二藏。 唐代佛教(618 ~ 907) 唐代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高祖在京师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太宗重兴译经的事业,贞观年间,玄奘从印度求法。唐代的译经基本上由国家主持,将历代翻译的佛典编成“一切经”,即《大藏经》作为寺院的藏书来缮写。在李唐一代译出的佛典,总数达到372部、2159卷。 五代佛教(907 ~ 959) 这时中国又南北分裂,北方国家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勉强维持,南方帝王都热心护教,续有发展。五代时写经阅藏的风气也很盛,但南北所写大藏略有不同。北方多写《贞元绿》入藏经,这较《开元绿》入藏的多出三百余卷,南方则通常依《开元绿》写经。 宋代佛教(960 ~ 1279) 宋建立之后,给佛教以适当保护,遣人去印度求法、雕刻大藏经版。各帝王对佛教的政策大体不变,太宗还亲自作了《新译三藏圣教序》。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 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自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就逐渐地融入中国文化当中。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历程中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和特色。本文将从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的入华以及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佛教的历史发展 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最开始是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获得了印度帝国的支持,并迅速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公元1世纪,佛教先后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传入时期、发展时期和盛行时期。传入时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最早的佛教所啻阵江南,这是一个国难时期,社会十分动荡,佛教的温新思想与它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相得益彰。发展时期是从东汉以后到唐代的佛教发展的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在中国的人口和地区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佛教也在经典理论和学术领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盛行时期为唐代,这一时期佛

教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高峰,佛教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让世人在美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很多新的创意。 二、佛教的入华 佛教的入华有几个版本,目前有较为广泛接受的版本是:“西域渡徙论”的说法,即佛教是由印度人菩提达摩(或〖菩提达磨〗迦旃蒂)于公元520那年带到中国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的阻力较大,因为佛教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不断与道教、儒教等传统文化发生冲突。尽管存在很大的阻力,佛教最后还是在中国根深蒂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在中国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和元代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特别是走向民间。佛教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南山群经”。这些经典的传承和弘扬让佛教逐渐地融入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

佛教发展史及基本知识(简单说一说中华佛教的历史)

佛教发展史及基本知识(简单说一说中华佛教的历史)佛教发展史及基本知识传说西周穆王时,有一天西方光芒万丈,大地 震动,吓坏了周穆王,慌忙叫大臣,问是何事?卜官占卦,说:西方有圣 人诞生穆王问:与我国何关?答:五百年后,将会传入我国据说是佛陀诞生 公元64年,汉朝明帝刘庄做了个梦,梦见有只金人在屋樑上飞来飞去第 二天上朝,跟大臣们提及此事,太史令便占了一卦,说:西方,当时是指 印度,有佛,要到我们中国来汉明帝问:此事对我国是善是恶太史令说, 从卦象看,是善于是,汉明帝便派人到印度请了两个僧人,在白马寺供养 起来,佛教僧人第一次到达中国地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佛教发展 史及基本知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传说西周穆王时,有一天西方光芒万丈,大地震动,吓坏了周穆王, 慌忙叫大臣,问是何事?卜官占卦,说:西方有圣人诞生。穆王问:与我国 何关?答:五百年后,将会传入我国。据说是佛陀诞生。公元64年,汉朝 明帝刘庄做了个梦,梦见有只金人在屋樑上飞来飞去。第二天上朝,跟大 臣们提及此事,太史令便占了一卦,说:西方,当时是指印度,有佛,要 到我们中国来。汉明帝问:此事对我国是善是恶。太史令说,从卦象看, 是善。于是,汉明帝便派人到印度请了两个僧人,在白马寺供养起来,佛 教僧人第一次到达中国地区。 应该说,佛教第一次到达中国是被请进来的,后来有些王公贵族学着 样子,开始供养僧人,自家建寺庙或平房,请几个印度僧人来念念经,拜 拜佛,学习佛法。据说可以保佑平安富贵,消灾减难。僧人在印度是乞讨 生活的,中国当时肯定没有人懂佛,但王公贵族请来的客人,怎能去讨饭 过日子,所以中国僧人刚开始是不用乞讨的。虽然不懂佛,但是他们尊敬、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 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发展与 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佛教。 一、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王朝政治腐败, 民众生活困苦,社会民生问题严重,人民急需源自外部的安慰和 精神支持。正好这时期,印度佛教僧侣南传摩诃僧伽(罗什缚梵)来到中国传播佛教。他将佛教带到了洛阳,同时开始翻译佛经。 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对佛经进行翻译,将佛教知识传入了中国。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原本的佛教 文化。 二、几个重要的佛教历史时期 中国佛教发展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其中最具有代表 性的时期为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宋朝和元朝时期等。

(一)唐朝和南北朝时期 唐朝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佛 教文化呈现出“唐代兴盛”的特点。在这期间,佛教得到普遍认同 和推崇,并逐渐融入当地民间文化。唐代时,人民将佛教和道教、儒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模式。佛教的传播和推广, 对于唐朝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宋朝和元朝时期 唐朝后期,佛教文化逐渐式微,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文 化重新复兴。进入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加重视。在这个时期,佛 教文化逐渐从华北转移至南方,出现了南宗和北宗的区别。而进 入元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三、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 中国佛教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印度传入中国后, 经过中国人的重新演绎和善加利用,产生了很多新的特色。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本文将探讨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这些佛经和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初源头。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佛教的发展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信徒。同时,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三、佛教的繁荣

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大量的佛教寺庙和艺术品被建造和制作。同时,佛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特点逐渐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佛教的衰落与复兴 在元朝之后,中国佛教逐渐衰落。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佛教寺庙被破坏或关闭。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佛教逐渐得到了复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五、中国佛教的特点 中国佛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中国佛教注重实践和修行。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念佛、禅修等。中国佛教注重融合和创新。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中国佛教也注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许多佛教寺庙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结论

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文化

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文化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发展,在 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本文将探讨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文化,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宗教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色。 一、起源和发展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当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7 世纪初,唐朝时期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为了安抚藏区的人民和获得更大的政治影响力,赞助印度孟加拉国的传教士入藏传播佛教。此后数百年间,佛教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体系。 尽管藏传佛教在唐朝时期得到了政治上的支持,但它的发展并不顺利。在宋朝 时期,太宗颁布了禁佛令,禁止佛教传播和活动。这一政策导致了佛教在中国大陆的衰落,但在藏区却形成了一种不同的发展道路。此时,藏传佛教开始向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吸收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教派和文化体系。明清时期,西藏地方国家的各个领袖也都积极提倡佛教事业的发展,部分领袖还将佛教视为巩固自身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的手段。 二、教义和仪式 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仪式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宗教仪式——“唐卡”。唐卡是一种装饰华丽的绢布或纸张,上面绘有佛教图像和故事情节以及各种神通术和印信法。在唐卡仪式中,僧侣会将唐卡展开,通过讲解唐卡图像以及不断的礼仪和诵经,带领信众进入到寺庙的神秘世界中。 此外,藏传佛教的教义也具有很高的独特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空性”和“般若心经”。空性是藏传佛教非常重视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根据的,都是空而无有的。而《般若心经》则是藏传佛教经文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以“观即是空,空即是观”为核心,表述了佛法的最高境界和人生的最高价值。

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史

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史 佛教是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的迦毗罗卫国(今境内)王子乔达摩•所创,因为他属于族,人们又称他为,意思是释迦族的。在当今世界佛教与、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从信仰的人数上说,佛教位于印度教之后,为世界第四大宗教。 佛教是在印度起源后在中国发扬发扬光大,并且逐渐流传到亚洲各地的宗教。流传入中国的多数为经典,流传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多为经典。随后中国又将佛经传往朝鲜等国。现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 公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两汉、三国、西晋时期,是佛教初传中国并在中国社会扎根发展的重要时期;之后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多数尊崇佛教,极大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且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于是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 佛教的传入,史书上都是以汉明帝时代为开始的。由于汉明帝夜里做梦梦到金人,遂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作为使者去西方求经。遇到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便把他们迎回到洛阳,安置在白马寺,并且翻译出《四十二章经》收藏在兰台石室,这就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白马寺就被后世佛门弟子尊为“祖庭”(祖师之庭院)和“释源”(佛教的发源地)。汉明帝“永平求法”是我国佛教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因此,白马寺的建立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此后佛教在中原地区逐渐发展。 在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黄老方术的一种,用于祭祀活动当中,只是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但是还没有在民间产生广泛的群众影响。三国时期,佛教以佛经翻译活动为主,大量的佛教典籍被翻译成汉文,培养了许多佛教理论人才,极大促进了佛学理论的发展,为后世佛教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西晋的佛教与前代相比较有相当大的发展。佛教虽然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但是与国内固有的思想文化,和儒、道两家的学说,有过激烈的竞争。但是民间自由信仰佛教的人数,却日益增加;知识分子也逐渐在将近百年间,接受了佛学思想,并结合实际便形成了两晋时期的玄学。致使南北朝六代之间,将近两百年来,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命运一样,都在支离破碎中,度过漫长的岁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那个时期并不是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历史局面的转变,实在是因为政治的转变和战争的影响,使佛教文化变成那个时期中国人主要的精神寄托。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分裂战乱,现实的苦难使普通群众希望在求神拜佛中获得安慰;由于佛教的教义宣传“造业轮回说”使南北两地的多数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又大力提倡佛教:都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佛典的大量翻译,僧俗两众佛教着述的大量出现,民间信仰者剧增,这一切汇成了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些因素使佛教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随之而出寺院经济占田夺人,影响国家的徭役和赋税的实行。因而也引起一些统治者对佛教采取某种抑制性的政策和措施,历史上“三武一宗” 法难中的两次(北魏道武帝,北周武帝)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但是并没有减缓佛教发展的历史趋势。 由于自然、人文环境以及其它各种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南北佛教各异的风格。一般说来,这种风格呈现为南文北质:南方偏重理论,以玄思拔俗为高;北方崇尚实修,禅风特盛。两晋之际,中原不少名僧为避战乱而南下,在江左一带传播佛教,逐步形成了京城建康(今南京)和庐山两个佛教中心。 慧远的佛学理论成果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成功范例。他的功绩是调和儒家名教和佛教教义的矛盾,强调儒佛的一致性,提出“佛儒合明论”。既认同于儒家的道德观念、服从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封建国家礼制,又保持佛教自身的特点、发挥儒家思想所不足甚至没有的独特作用。慧远大师净土宗的建立,可以说是形成中国佛教的真正开始,也是佛教富有宗教精神最显明的一面。 佛教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无论在思想上和经济上都为隋唐时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创造了条件。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即下诏在五岳胜地修建寺院各一座,并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佛像。炀帝继文帝的保护佛教政策,在扬州建立了着名的慧日道场等,作为传播佛教的据点,并且继续发展前代的翻译经文的事业,种种措施使得这一时期的佛教十分兴盛。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唐朝帝王虽然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尊崇道教,但实际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策。唐太宗在清除武装割据、平息地方骚乱时,曾经得到僧人的帮助;他在即位后,便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寺刹,并在大慈恩寺

佛教的发展历程

佛教的发展历程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其开创者释迦牟尼所创立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下面将简要介绍佛教的发展历程。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悲伤与痛苦令阿育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开始了对人类苦难的真正思考。他离开了王宫,成为了一个沉思冥想的修行者。经过六年的苦行,他在菩提树下获得了真正的觉悟,成为了一个佛陀。他的觉悟状态就是人们所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 释迦牟尼开始传授他的见解和教义,他的禅修和内观让他的追随者认识到了人生的真相。佛教传统认为,人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被贪欲、嗔怒和无知所控制。为了摆脱这些束缚,佛陀提出了八正道,这是一个规范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道德准则。 佛教的发展在释迦牟尼的活动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在他晚年时,他的弟子传播了他的教义,创立了很多寺庙和修道院。此外,佛教不仅在印度获得了广泛传播,还传入了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和中亚等地。佛教的禅修和精神实践吸引了许多信徒,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佛教派别和宗教信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时期,加强与印度的交流后,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从此以后,中国成为佛教的主要传播中心之一。中国的佛教文化不仅吸收了印度佛教的传统,还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继续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及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寺庙、佛塔和石窟建筑被建造,佛教经典被翻译,佛教艺术和文学达到了顶峰。中国的禅宗和净土宗成为佛教的两大传统流派,影响了许多信徒的修行方式和信仰信仰。 此外,佛教在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也有重要影响。日本的佛教以禅宗和净土宗为主,与传统的神道教和和尚道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佛教。韩国和东南亚的佛教则体现了印度和中国佛教的影响。 如今,佛教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有数亿的信徒。它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和消极情绪的方式,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佛教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其深远的影响力,也证明了其持久的吸引力和精神魅力。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初期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开始传授佛法。初期佛教注重解脱苦难,强调个人修行和内心觉悟,主张四圣谛和八正道。佛教很快在印度传播开来,并得到了许多追随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由阿育王时期的一个国家会议推动。在这个阶段,佛教开始系统地组织起来,并形成了一套宗教规则和教义。上座部佛教强调戒律和僧团的重要性,追随者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脱苦难。 然而,上座部佛教的主张并不完全得到所有佛教徒的认同。在公元1世纪初,随着佛教不断向外传播,大乘佛教开始兴起。大乘佛教强调悲观世界和众生救度的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为了达到解脱的目的,追随者应该发展菩提心,追求智慧和慈悲的境界。大乘佛教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深深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之外,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

期间,佛教在印度国内和国际上的发展达到高峰,成为一股重要的宗教力量。然而,随着印度的政治不稳定和宗教分歧的加剧,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开始减弱。此外,佛教还面临来自其他宗教的竞争,例如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然而,佛教仍然在亚洲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总的来说,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它不仅对印度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亚洲其他地区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促进了个人的精神修行和觉悟,成为人类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佛教在中国的传 入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佛教传 入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 论述。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 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源于印度。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 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跨越了印度,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 到西域进行外交和商贸活动,西域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重要通道。这 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 2. 社会变革的需求:汉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成为当 时中国社会的主题。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社会需要相契合,因此也促 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与文字: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推动了 汉语写作和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和词汇。

2. 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在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 现形式。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美术和建筑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与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使得中国人更关注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1. 传入与创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不同,遇到了一些阻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获得了认可, 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2. 繁盛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繁盛期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得 到皇室和高层士人的支持,并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派和寺庙。 3. 壮大与衰退:佛教在中国的壮大期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 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也面临着政 治和社会的变革,以及宗派之间的争斗,导致了佛教在中国的一定程 度上的衰退。 总结: 中国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 的传入是印度与中国交流以及社会变革的结果。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 响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艺术建筑和思想哲学等方面。佛教在中国经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引言概述: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佛教的创始 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追求真理的旅程中达到了觉悟的境地。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印度传播到亚洲各地,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一、佛教的起源 1.1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 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他在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尼泊尔 的兰伽巴德地区。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在年轻时离开了尘世的奢华生活,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真理。他经历了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想,最终在菩提树下实现了觉悟,成为了佛陀。 1.2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它们解释了人类存在的苦难原因以及如何摆脱苦难。八正道是指正确的信念、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这些是实现解脱和觉悟的指导原则。 1.3 佛教的传播 佛教最初在印度传播,但在公元前3世纪,它开始向外扩展到其他亚洲国家。 印度的国王阿育王是佛教的积极支持者,他派遣僧侣到不同的国家传播佛教。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并与当地的宗教和哲学融合,形成了不同的佛教传统。 二、佛教的早期发展

2.1 尼卦王朝的兴起 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尼卦王朝兴起,国王阿育王成为佛教的庇护者。他在全 国范围内建立了佛教寺庙和僧院,并制定了保护佛教的法律。这一时期,佛教在印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认可。 2.2 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在佛教的早期发展中,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和教义。主要的学派包括上座部和大 乘佛教。上座部强调个人的解脱和觉悟,而大乘佛教则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提心。这些学派的出现促进了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3 佛教艺术的繁荣 佛教的发展也促进了艺术和文化的繁荣。佛教艺术以雕塑、壁画和佛教经典的 装饰为主要表现形式。佛教艺术作品传播到不同的国家,成为了亚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教的中世纪发展 3.1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 的传播和接受。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对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佛教也融入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3.2 佛教的发展与变革 在中国,佛教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变革。不同的佛教学派和宗派在中国兴起, 并形成了独特的教义和实践。禅宗、净土宗和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流派,它们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 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它是由一位名 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的。以下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有一位王子,名叫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他在出生时被预言将成为伟 大的君主或伟大的精神导师。然而,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强大的君主,因此为了不让他接触到世间的苦难,他被关在宫中,享受奢华的生活。 然而,当释迦牟尼年满29岁时,他偷偷离开了宫殿,开始了他的修行之旅。 他希望通过观察世间的苦难和人类的痛苦来寻找解脱之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游历了整个印度,并学习了各种宗教和哲学思想。最终,他在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地,成为了佛陀(意为“觉醒者”)。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个基本真理(四圣谛)和八正道。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指的是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指的是苦难的原因,灭谛指的是如何消除苦难,而道谛指的是通过八正道实现解脱。八正道包括正确的见解、意念、言论、行为、生计、努力、念和禅定。 佛教的核心教义还包括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人们的生命不止一次,而是通过轮回转世的方式不断重生。轮回的目的是通过修行实现解脱,摆脱轮回的苦难。此外,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即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恶劣的行为则会带来恶果。 三、佛教的发展

佛教最初在印度传播,但直到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才开始迅速发展。佛陀的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教导,并在印度各地建立了寺庙和修道院。佛教的发展受到了印度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印度的一些王朝统治下,佛教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保护,但在其他王朝统治下,佛教遭受了迫害和压制。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1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开始在中国 得到广泛传播。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得到了许多皇帝和贵族的支持。佛教的传播还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印度和中国,佛教还传播到东南亚、日本、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在这些 地区,佛教与当地的宗教和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佛教。 总结: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它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 和八正道,强调解脱和因果报应。佛教在印度和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并对当地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佛教还传播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佛教。

佛教 发展历程

佛教发展历程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始于释迦牟尼(又称佛陀)的教诲。佛陀出生在公元前563年左右的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名字叫做悉达多,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中。然而,他的生活在30岁时发生 了巨大变化。 佛陀通过不同的修行方法寻找解脱,最后于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他公开宣布他的发现,解释了人们生活中的痛苦和不满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全消除痛苦和苦难的方法。这就是佛陀所教导的四圣谛,即:生活中的痛苦、痛苦的原因、消除痛苦的方法和消除痛苦的路径。 佛教的教义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规范,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和不饮酒等。这些规定被誉为五戒,是佛教徒在修行中必须遵守的。此外,佛教还强调般若智慧(即智慧的觉知),以及无私的慈悲心和平等心。 佛教的发展在佛陀去世后继续向前迈进。他的弟子们传播了他的教诲,并建立了僧团。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佛教迅速传播到印度各地和其他亚洲国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日本、韩国、南东亚等地,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性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被称为"大乘佛教",它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 观念和文化元素。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了皇帝和贵族的支持,成为国家宗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佛教的教义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宗派,如禅宗和净土宗。

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与中国类似。它在7世纪初传入日本,并变得流行起来。日本的佛教也发展出了多个宗派,如天台宗、真言宗和浄土宗。 在佛教的发展历程中,佛教经典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研究。佛陀的教导被记录在众多经典中,包括《大乘起信论》、《华严经》和《法华经》等。这些经典是佛教徒学习和修行的重要参考资料。 如今,佛教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虽然佛教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流派和传统,但其核心教义和修行方法仍然被认为是解脱痛苦、实现真正幸福的宝贵教诲。无论时间怎样流逝,佛教都会继续发展和传承下去,为人们带来智慧和慈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