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_黄旦

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_黄旦

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_黄旦
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_黄旦

[收稿日期]2003-04-24

[作者简介]黄旦(1955-),男,浙江乐清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博士,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研究。

①如张大芝的《论西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孙旭培的《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李斯颐的《言论和出版的自由与界限》,展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再探》等。

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

黄 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发展与新闻媒介职业化历程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互动关系:

第一,言论、出版自由最初与报纸无干,后因报刊在政治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导致统治者的压制,于

是,言论、出版自由的问题也就延伸到新闻自由;第二,大众化报纸产生后,经济独立带来角色变异,成为

代表民意、监督政府的独立力量。新闻自由恰为免除政府对报纸的干涉提供了法律依据,于是,法律中

所规定的个体言论、出版自由实际成了媒介———制度的自由;第三,媒介———制度新闻自由的现实,与法

律规定的个体言论、出版自由不谐,法律界人士遂提出“第四权力”理论,试图重新界定新闻自由,并使之

与原有的言论、出版自由相区分。

[关键词]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第四权力

[中图分类号]G21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 (2004)01-0110-08

邓正来先生认为,自严复翻译穆勒名著《群己权界论》以来,除了非学术的因素以外,真正阻碍国人把握西方自由主义理路及其根本问题的,最主要的是一种“印象式”的论辩,其结果是在实践中陷入“非此即彼”的逻辑:要么对自由主义施以滥用,要么对自由主义做简单却彻底的否定[1]。就新闻自由看,这番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中国历史并没有为滥用新闻自由提供多少机会,相反,“做简单却彻底的否定”倒俯拾皆是。近二十年来,这方面的面貌已有极大改观,出现了一批颇有质量的文章①

。但在所有的研究中,都没有把新闻自由放到新闻职业自身变化的框架中进行审视,由此,使得新闻自由历史变化中的一些线索含混不清。出于这样的缘由,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点研究,以期对进一步认识西方新闻自由有所裨益。一、言论自由与报刊的新闻自由

言论自由并不等于新闻或报刊自由。即便是出版自由,一开始主要也是指书籍和小册子,而不是报纸。个中缘由并不复杂,在当时的出版物中,压根就没有报纸。就言论、出版自由思想的发源地英国来看,执政者对于哥腾堡所发明的活字印刷,一开始没有放在心上。当思想附着书本和小册子四处飞扬,才让他们切实品尝到印刷的力量。亨利第八是把出版纳入管理的第一位执政者,他采取四项措施试图让印刷出版掌握在自己的手心:第一,禁止国外出版商,保护国内出版商;第二,任命皇家出版官员负责出版;第三,授予特权保护及管制出版事业;第四,授予独占专利防止任何反对

 第34卷第1期

2004年1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 manities and Soci al Sciences )Vol .34,No .1Jan .2004

的出版品发生[2](

pp .61-89;pp .59-62)。弥尔顿在国会大声疾呼的“出版自由”,其实与报纸没有太大关系,“这种新闻自由涉及到书籍的内容比报纸还多”[3](

p .14)。后来的理论家们之所以可以把新闻自由思想的源头追溯到弥尔顿,是因为从血缘上或性质上看,报纸属于出版物家族的成员,当然不能被排除在出版自由范围之外。从一般的历史过程看,是“先有了思想自由,然后产生了言论与出版的自由,于是,延伸而有了今日的新闻自由”[4](p .2)。若果真如此,那问题在于:此种延伸是如何发生的?

有关资料表明,15世纪末叶开始的某些记事性小册子可能是报纸的雏形。到16世纪末,手抄小报流行,不定期的带有新闻性的印刷品也时有出现,大多呈书本形式,被称为新闻书,也有单页的新闻传单(newssheet )。与此同时,16世纪后期,定期的、有固定名称的新闻印刷品开始问世。经过

如此漫长的进化,终于在17世纪初于德国产生了近代报纸[5](

pp .12-13)。报纸甫一出现,并不被社会看好,至少在一部分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直到18世纪,“办报还是一种被人轻视的职业,而新闻业在社会和知识界上流人物的眼中,只是一种没有价值、没有魅力的次文学”[5](pp .12-13)。在这样的情境下,报刊的自由与否,也就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事情①。因此,下面的这个一般性结论是可以接受的,即:“需要等到世界的飞速发展时期,特别是革命时期,突发性新闻事件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事件在越来越多的公众中引起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使报纸在社会生活及各种政治势力

的角逐中,占据头等重要的位置。”(着重号为笔者所加)[5](p .13)请注意上面这段话的关键词:革命

时期、政治势力角逐、占据重要位置。如果在它们中间加上连线的话,大致就能勾画出从言论自由延伸到新闻自由的线路。

英国的新闻业自17世纪就已卷入政治,由于读者对于报纸介绍的新政策和议会辩论情况怀有强烈兴趣,因而报纸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大凡成就卓著的报纸,都是那些撰写抨击文章的著名作家显露才华的好去处。1787年,当比尔克把新闻界称为“第四等级”②时,显然是对之在政治方面表现的一种肯定和赞扬[3](pp .14-15)。法国虽然是确立言论出版自由的最早国家之一,可法国报刊发展却是缓慢的。法国于1631年出现了定期出版物,主要是刊登消息和宫廷闲话,后又增加了外国新闻。在17世纪中叶的投石党运动中,抨击性报刊风行一时[6](pp .95-97)。报刊的真正繁荣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报纸正是在此时显示了自己所具有的强大的政治力量。

美国报纸的政治功能并非与报俱来。早期这些基本是由印刷商运作的报纸,只是谋生而需的印刷辅助品,谈不上有什么政治作用。把他们推入政治的是那个激起众怒的印花税法案。税率加重影响到收入,就不能不奋起抗争。“几乎无一例外,所有殖民地的印刷商,每周用他们能够得到的

最能激起愤慨的东西充斥版面,而把一切可使他们冷静下来的内容排除在外。”[7](p .76)恰如莫特

所说的,反对印花税法案的胜利,不仅使得报纸更加大胆地反抗英国当局,而且也教育了政治组织和舆论的操纵者,使他们懂得了报纸在政治中的作用,甚至让人禁不住欢呼,这是报纸发明以来的最大作用[8](p .107)。就是在这样的认识鼓舞下,美国报纸投入到独立战争,他们或爱国或忠于英国,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于是政治利器的报刊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报刊的政治意识也大大提高。独立战争后,政治党派公开创办扶植自己的报纸,办报者也主动地参政从政[8](pp .113-114)。

111

第1期黄旦: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①②第四等级(the Fourth Es tate ),是西方社会对报刊社会角色及地位的一种比喻性说法,源于18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国会由贵族、僧侣和资产者三个阶级所组成,后经过不断奋斗,1772年英国的报刊获得国会的旁听权,并可以公开报道议员的发言及其辩论,于是被称为议会中的“第四等级”。此观念后被广泛接受,并被解释为报刊是独立于行政、司法和立法的第四部门,要代表民众监督其他三个部门。可参《新闻学词典》(余家宏等编)第210页;《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第24页;“A Dictionary of Communicati on and Media Studies ”(Second edition )(Wats on ,J .,&Hill ,A .)(eds .),p .71.

据考,直到1632年以前,新闻纸类的单页印刷品在英国仍被官方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以至出版商为躲避检查,把有些书以新闻纸的形式出版。参阅沈固朝《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112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4卷

报刊与政治,尤其是与政党发生关系,常被西方新闻史家们所不齿,甚至称为是报刊最黑暗的时期。其实他们忽视了一点,恰是由于报刊的政治功能和在政治势力中的角逐,才使报纸变成了意见和思想传播的主要工具,承担起以前主要由书本或小册子肩负的任务。于是就像原来禁止书籍、小册子印刷流传一样,当局或执政者打击的目标也转向了报纸。由此,报纸和传统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自然地联在一起,新闻报道的自由与否,就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原则问题。

有学者把英国新闻自由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528年到1694年的争取出版自由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695年到1861年的争取意见自由时期;第三个阶段则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间的争取消息自由时期”[9](p.5)。如果不是把新闻自由作为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笔者倒宁愿把第一个时期视为针对印刷品的时期,第二个时期则主要是于报纸而言,在英国,也正是执政者用津贴或诽谤法软硬兼施扼制报纸的时期。经过这样的演变,“言论和出版自由延伸到了新闻自由”,并最终形成欧美国家对新闻自由的一般性理解①。

二、新闻自由:报刊成为社会独立体制

报刊与政治斗争的紧密联系,直接规定了后人对新闻自由的认识。比如有人曾正确地看到,弥尔顿的文章“没有全面论述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原则,但是在当时提出了反对集权主义控制的强有力的论点。”[10](p.51)若就新闻自由思想发展看,这种“反对集权主义控制的强有力的论点”,其所针对的对象比之论点本身更应引起我们注意。因为以要求言论、出版自由为一方,以当政者控制为另一方,这种二元对立的话语结构,不仅规范了人们考察言论、出版和新闻自由的视角,而且报刊的传统及其历史也就因此成为控制和反控制的历史:一方面,是“发掘和解释新闻并在观点的市场上提出明智的见解和引人入胜的思想的历史”;另一方面,是“要冲破那些为阻止信息和思想的流动而设置的障碍”的历史[11](p.1)。

直到现在都颇为流行的这种二元对立之描述,看起来似无大错。然而,倘因此以为西方报刊所受到的控制就是来自执政者,整个新闻史变成报刊和执政者殊死搏斗的历程,则又未必正确。并不是任何时候所有报刊都是政府的压制对象,相反,报刊和执政者站在同一阵线打压自己的同道也并不少见。这里面既有政府的威逼利诱,也不排除报刊政治观点和当权者的一致,或者本来就是它的喉舌。独立战争以后美国的两大党派,即执政的联邦党人和在野的反联邦党人为培植自己的报刊,从在报纸版面上的对骂直到总编们的大打出手早已闻名于世。虽然美国的新闻史家称之为报刊的最黑暗时期,那也只是学者们事后的认识和定性。从总体上说,至少在18世纪的中、后期,独立报刊的思想并不普遍,相反,附属于党派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报刊对于新闻自由的理解,恐怕主要是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至于站在什么立场帮谁说话,似乎并不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帕克说:“言论报纸,注定了要变成政党报纸,至少也要变成一个派系的喉舌。”[12](p.7)话虽绝对了些,但大致正确。希伯特(Siebert,F.S.)曾经把报刊与政府的关系概括为四种:限制、管理、扶助和参与[13](pp.219-226),而在二元对立的新闻自由历史观中,就只剩下了“限制”一种,这不能不使其解释力和说服力大打折扣。

关键性的转折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

①出版前免于检查,出版后除了对法律负责任外,不受任何干涉;出版前不须请领执照或特许状,也不须交纳保证金。政府不

得以重税或其他经济力量迫害新闻事业,亦不得以财力津贴或贿赂新闻事业;自由报道、讨论及批评公共事务的自由;自由接近新闻来源及保障采访的自由;自由传播新闻并免于检查;自由阅读、收听,包括不阅读不收听之自由。见方兰生《新闻自由与新闻自律》,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4页。

大众化报纸产生的时间在西方各国并不相同,但大众化报纸有一个特点是共同的,即:经济来源不依靠政府或者政党。通过广告和销售,报刊不仅能自食其力,而且可以赢利。这绝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变化。舒登声(Shudson ,M .)认为,这使报纸的经济结构更趋理性[14](p .18);柯兰(Curran ,J .)则以为,这标志着报刊经济结构的一个转型[15](p .39)。由此,大众化报刊直起了腰杆,使之不屈服于政治势力或政府有了本钱与底气。

所以,绝大多数大众化报刊都声称政治独立,这在此前很少见。《纽约先驱报》的贝内特就颇有些张狂地说,惟有便士报能成为自由报业,“很简单,因为它无需屈从于任何一个读者,压根不在乎谁是读者或谁不是。”《巴尔的摩太阳报》申言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不管什么政党派别,为此没有畏惧和偏见。他们在自己的报名中冠以“批评”(critic )、“先驱”(herald )、“论坛”(tribune )等字眼,也就

足以显示其角色追求和向往[11](

pp .21-22;p .17)。大众化报纸是“平等主义时代”的产物,民主市场社会的兴起是基本根源[12](

pp .43-60)。柯兰则以自己的考察令人信服地指出,在1848年英国议会中所发起的反对知识税、要求建立自由报刊的运动,并不是完全无私的,实际上是由希望从中达到自己某些目的的不同利益集团所推动的,它是19世纪50年代所展开的由中产阶级主导的、在不同阵线反对贵族政府的一大串论争,比如军队、市民服务以及大学改造等的一个部分[15](pp .28-29)。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大众化报刊犹如自由主义这个词最初的含义一样,“代表着一种随着民主的兴起而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新精神”[16](pp .98-99)。

既然如此,大众化报刊势必要在政治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报道政治新闻”和“报刊可以发表批评政府的言论”,孙旭培先生看到的“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确立”给新闻业带来的这些巨大变化[17](pp .27-28),在此时有了充分表现。国会正式设立记者席,报纸纷纷向首都派设记者[11](pp .130-132)。报道不再是原封不动地把口头演讲转变为文字,并经政治领导人严格审查及修改,甚至在政治报道中开了采访的先河。采访的运用绝不是一种技巧,而是报刊职业化的标志。它意味着记者和报纸地位的一种变化,展示了人类关系的一种新模式[18](pp .47-49;pp .72-93)①。于是,不偏不倚、代表民意,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最好的职业模式。19世纪20年代以来,政治学理论中关于舆论以及通过舆论来制约公共权利的观点,此时正好为媒介要扮演的这种新角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于“第四等级”的经典性表述在此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就丝毫不令人意外了。亨利·瑞弗(Henry Reeve )于1855年10月在《爱丁伯格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从历史的过程论证了“第四等级”成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第一,报刊是捍卫、辅助自由社会体制的必要部分,这不仅因为报刊能够报道和启发舆论,更在于它本身就是代议制国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二,国会和国民的政治感受不一致,二者之间不仅缺少共鸣,而且其裂缝越发明显。正是报刊通过让人民发泄而缓和了不满,从而扮演了安全阀的角色。第三,报刊作为个人表示不满和指责错误的工具,同时就成为矫正那种“肃穆而麻木的专制统治”的工具,而这种专制甚至是最自由的得到最普遍支持的政府也难以避免。在这方面,报刊比之正义的法院所能做的要快,且更有把握[19]。

这虽然意味着新闻自由价值认定上的一大游移,从弥尔顿们的“追求真理”说变成了“健全民主程序”说②,但大众化报刊却因此找到了在社会中的合法位置,并获得了自己的权利资源。一方面,它表达人民的意愿,对政府实行监督;另一方面,它要为人民提供新闻,使之能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为完

113第1期黄旦: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①②这两个术语及所包含的意思来自林子仪先生所著的《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7-34页。

顺便想到,在我们的一些新闻实务类教材中,采访仅仅被看成是新闻报道过程的一个环节,一种技能,并因此常常和调查研究混为一谈。舒登声关于“采访”的看法,无疑为我们重新认识采访提供了思路。

114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4卷

成这样的重大使命,技巧、职业主义和奉献,就成为对新闻业的必然要求[19]。新闻自由,即任何外来力量,尤其是政府不能干预新闻的采集和报道,则理所当然为之树起了一道法律屏障。同时,大众化报刊的职业化追求,又进一步证明新闻自由的必要和神圣不可侵犯。就这样,一个不言自明的社会模式———个人与政府必然存在冲突,为大众化报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提供了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独立的、自由的报刊被认为既是政府的监督者,又是人民的守护神[15](p.28)。

三、第四权利理论:媒体的新闻自由

待到报业形成垄断,报刊成为了一个报业大王的私人领地和帝国,19世纪中期所提出的独立的“第四等级”,在柯兰看来,就更加接近于现实[15](p.38)。在此时,报刊不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企业,而是社会政治体制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部分,是一股不能忽视的政治势力。当“自由采访、自由传播、出版自由和表达自由”在1951年被国际新闻学会采纳为新闻自由的标准化界定时,新闻自由也就成了报刊自由———一种社会政治体制的自由。由此,本来是从个体言论、出版自由生化而来的新闻自由,在实践中成了一项“制度性的基本权利”[20](p.11)。于是,新闻自由变成了“代表制”,“因为有些人肯定要代表另一些人进行沟通,即使只有一次”[21](p.39)。虽然这似乎溢出了新闻自由思想先驱们限定的边界,但却是一个无法否认的基本事实。哈钦斯委员会费了极大的劲提出一个“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①,本是想解决这一难题。由于试图在原有体制和格局内来破解体制所带来的问题,最终不了了之,应该不是令人十分意外的结果。

“知情权”概念在“二战”以后的提出,被不少人认为是新闻自由的应有之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又进一步强化了报刊作为一种独立力量的地位。因为尽管从理论上说,“知情权”针对的是个人有了解政府行政决策状况的法定权利,但实际上个体的微薄力量实难奏效,最终还是得通过报刊来实现自己的权利。传统意义上的监督政府或独立于政府有了新的法律依据,所谓的“第四等级”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也增添了新的砝码。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有人对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做了新的解读:第一,事先不受检查,这是一个最古老的词语。第二,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即便这批评是错误的。第三,表达自由,哪怕是出格的思想和观点,均不得追究法律责任,除非和某一违法行为有密切的关联。第四,知的权利。这不仅意味着报刊可以出版并评论新闻,而且有权接近政府各个部门的新闻。最后,报刊独立于政府,新闻业自治[22](pp.34-39)。

其实,上述的这种解释多半是一厢情愿的学究式演绎,倒是冷静的法学家们敏锐地感到原来法律中的“新闻出版自由”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它虽然肯定新闻自由是受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但针对的是个人,“无法保障新闻媒体的特殊地位”。“新闻媒体享有的自由,等同于在新闻媒体工作的个人自由,与普通个人没有什么区别。”[20](p.12)出于这样的原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P·斯特瓦特(Potter Stewart)在1974年的一次演讲中,就新闻媒介组织在宪法确立的统治系统(the sys-tem of government)中的作用专门进行了讨论,并从法学角度提出并解释“第四权利理论”(the fourth estate theor y)。他认为,保护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媒体,是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的目的。当然,这种保护不是要让报刊成为中立的论坛或意见的自由市场,而是要建立一个政府之外的第四制度,使之可以监督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以防止政府滥用权力[23](pp.633-634)。其后,斯特瓦特的同事、大

①关于“社会责任论”的背景及具体内容,可参笔者的《负责任的公共传播者:事业化和商业化冲突中的新探索》,载《新闻大

学》2000年秋季号,此处不赘。需要饶舌的倒是另一问题。在不少谈新闻自由或媒介责任的文章中,常常以讹传讹,把“社会责任论”作为似乎已在实践中得以确立的阶段,更有甚者,认为“社会责任论”已取代原有的“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这完全是误解甚至是主观臆测。只要稍微认真读一下《报刊的四种理论》,就可避免这种低级错误。该书说得很明白,虽然“社会责任论”指出了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方向,某些方面也已见诸现实,但主要的仍只是一个理论(见该书中译本第87页)。

法官布雷南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20](

p .12)。假若比较一下,所谓“第四权利”的新闻自由大致有这么一些特点:第一,新闻自由的定性起了变化。宪法中保护的是作为个人基本权利的言论自由,在“第四权利”理论这里,新闻自由是制度性的权利。因此,保护新闻自由,也就是保护民主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第二,权利主体不同。“第四权利”的新闻自由,其权利主体是新闻媒体。过去所谓的言论自由是任何个人都可以享受的,但新闻自由必须是新闻媒体才可以享有。每个人可以以言论自由的权利来监督政府,报刊则是以新闻自由来监督政府。第三,保障新闻自由的目的不是为个人,也不是为报刊自身的利益,而是为制衡政府的权利,以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这就需要为新闻

自由提供依靠言论自由无法保障的权利[20](

pp .14-15)。由法律角度观之,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探索。但依笔者所见,这种探索不过是对新闻自由现实状况的一种肯定和认可,并准备为之提供法律的依据。恰如林子仪先生所指出的,斯特瓦特大法官提出“第四权利”理论最重要的理由,是他认为新闻媒体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所担负的监督政府的角色及功能是相当重要的,而且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宪政制度。因此,“第四权利”理论就是为了因应

这种现实[24](

p .77)。虽然目前反对之声不少,究竟能否有结果尚是一个谜。然而,若着眼于整个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发展,着眼于自由思想史是一部自由思想的社会史[25](pp .59-60),而不是关于思想本身的历史,那么,这一种新动向包括上述的新闻自由与新闻职业化的互动,都不能不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和思考。

[参 考 文 献]

[1]邓正来(译).哈耶克的社会理论———自由秩序原理代译序·自由秩序原理:上[M ].北京:三联书店,1997.

[2]李瞻.英国新闻自由的演进[A ].李瞻.外国新闻史[C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1-14;沈固朝.欧洲书报

检查制度的兴衰[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彼·阿尔贝,弗·泰鲁.世界新闻简史[M ].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4]吕光.新闻自由与新闻法·新闻法律问题[M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

[5]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7]Schlesinger ,A .M .Prelude to independence :The newspaper war on Britain :1764—1776[M ].New York :Rendom

House ,1957.

[8]Motte ,F .L .American journalism :A history of newspapers in United States through 260years :1690—1950[M ].New

York :The M acmillan Company ,1950.

[9]方兰生.新闻自由与新闻自律[M ].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10]弗雷德·赛伯牧,西奥多·彼德森,威尔伯·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11]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2]帕克.报业发展史[A ].李瞻(主编).外国新闻史[C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1-60.

[13]Siebert ,F .L .(1948).Communications and Government [A ].Schramm ,W .(ed .)Mass communications [C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5.219-226.

[14]Schudson ,M .Discovering the news [M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78.

[15]Curran ,J .&Seaton ,J .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 [M ].London :Routledge ,1991.

[16]杜威.人的问题[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17]孙旭培.新闻学新论[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18]Schudson ,M .The power of news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9]Boy ce ,G .The fourth estate :the reappraisal of a concept [A ].Boyce ,G .,Curran ,J .&Wingate ,P .(Eds .).

Newspaper history from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C ].Sage ,1978.19-40.

115

第1期黄旦: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

116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4卷

[20]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21]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2]Hachten,W.A.The troubles of journalism:A critical look at what's right and wrong with the press[M].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Publishers,2001.

[23]Stewart,P.Or of the Press[J].The Hastings Law Journal,1975,(26):631-637.

[24]林子仪.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M].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3.

[25]方纳,汪晖,王希.关于《美国自由的故事》的对话[J].读书,2003,(6):57-71.

[责任编辑 徐 枫]

From Freedom of S peech to Freedom of News Media: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Western Thoughts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HUANG Dan

(School of Journalism,Fudan Unive 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 bstract:It has alwa ys been despised by western historians of news if the press marr y with politics,especially with any political party.In fact,these historians overlooked the fact that it wa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s and politics in the histor y that made ne wspapers the important instrument of transmitting opinions and thoughts,and took on the roles that books or pa mphlets had played.Therefor e authorities or officials have turned their suppressing targets to ne wspapers just as they had done to books and pa mphlets before.Henc e ne-wspapers have naturally been link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reedom of speech and freedom of the pr ess,and the thoughts of freedom of speech and the press have logically been extended to that of information,and eventually for med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freedom of news media by western countr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s and politics or the government has changed radically since the appearance of popular press.Keeping political neutrality,representing the public opinion and monitoring the government are the social roles an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which the popular press have pursued and boosted. The appearance of the public opinion theories and the vie w about restricting public rights by public opinion in political scienc e since the1920's pr ovid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new roles that the popular press would like to play at that moment.Freedom of the press,which is something that no external force,especially the government,is allowed to interfer e with-for example,news gathering and releasing-has made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edia and established a legal barrier for the media to perfor m such functions. When the press became the”fourth estate”,then freedom of the pr ess naturally beca me freedom of media, namely,a kind of fr eedo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

Given this,therefore,the original meaning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legally referred to the individual,and it c ould not safeguard the special position of news media in a society,and is not fit in with the reality of freedom of news media at present.Potter Stewart,the grand justice of the supr eme court of the U.S.federal government put forth the fourth estate theory in1974,and he argued that freedom of the press is an institutional power and the main body of this right is news media but not individual.This assertion shows the radical distinction fr om the former definitions of free speech and freedom of the press.

Key Words:freedom of speech;freedom of the press;freedom of information the press;the fourth estate

中西方新闻自由比较

中西方新闻自由的比较 新闻传统不同: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外部侵略产物 西方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追求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经过了数世纪的发展,其追求自由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新闻研究者要求立法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维护新闻自由的环境。而西方政府在长期的斗争中,认识到了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或不制定法律约束新闻界,或指定法规保障新闻界。在西方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新闻自由可以不断壮大。 而中国的新闻自由观则是鸦片战争输入的产物,且在我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自由”这个概念本身随着不同时代不同政局的变化,就不断经受着多方挑战。中国新闻界几次利用短暂的宽松环境不断壮大自己,但是最终都受到了压制。 中国新闻界先是与政府严厉的出版条例抗争,在抗争未果的情况下,先是质疑西方新闻自由的本质,认为西方新闻自由不适合中国,奉劝国人不要太看好自由。再是向政府妥协,沦为政府发布新闻的工具。最后,面对动荡的时局和不自由的言论环境,中国新闻界还是寄希望与政府,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法规来保护新闻自由。 新闻本体价值观不同: 价值理性/工具理性 通过中西方新闻学者对新闻自由领域的研究,西方对新闻自由观念产生于西方人的信仰,“人人平等”是西方新闻自由的哲学基础,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注重人的个性的舒张和主体性的发挥,追求绝对自由,是对自然权利的诠释和解读。 而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来自于西方,是在西方殖民侵略活动中流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物。它迎合了几千年来戴着沉重的封建镣铐跳舞的中国人自由表达思想的渴望,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在西方新闻自由流入中国的过程中,因为中国的具体国情,新闻自由观念的工具理性被中国人认可并继承下来,但是对价值理念并没有被中国多数学者所接受,中国学者将新闻自由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否定了西方绝对自由的理念,而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且被中国国人认可的新闻自由观念。

新闻自由观的历史

第一章新闻自由观的历史 新闻自由作为公民民主权利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项积极成果,列宁就曾称赞出版自由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按照人们对新闻自由的一般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们有获取各种新闻信息和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自由,媒体有根据受众的需要传播新闻信息和发表公众意见的自由,这种自由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任意限制和剥夺公民和媒体的这些新闻自由权利。 例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新闻自由体现的是为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的明显特征。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自由体现的则是为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的明显特征。 从现今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为新闻自由作如下定义:新闻自由是公民民主权利的一种,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体现。它是指“收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台与电视的播放自由、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新闻评论的自由”等。 1、这个定义切合着国际新闻自由协会(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 IPI)为新闻自由提出的四条标准。但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却是有着经300多年的漫长历史的,总

体上可以分为争取出版自由、争取言论自由、争取采访自由和争取公众新闻自由四个大阶段。 新闻自由是从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新闻业的自主权开始的,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斗争中提出的“伟大口号”。新闻自由的口号最早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国会取代皇家掌握了政权,但原有的对出版的管制与特许出版制度仍未废除。1644年11月,英国诗人、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向议会发表了《出版自由请愿书》的长篇演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根据“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的压制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并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限制人民的出版自由就等于压制真理,因为真理只有在“自由而公开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证明自己的真理性;他认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象;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 2、因此,对出版的查禁与特许,实际上就是伤害真理本身。弥尔顿的这些思想,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所首倡的出版自由观念,以及从中引导出的“观念

电话的历史演变过程

电话的历史演变过程 摘要:从古时候的鸽子传信到如今的“瞬间交流”—移动电话通信,不可否认电话的问世,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存在使距离不再是沟通、交流的阻碍。不管多远,不到一分钟信息便可传入对方耳中,如此速度,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它的魅力。从1983年贝尔发明这场革命至今仍未结束,让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电话百年的发展之路。 关键字:电话、贝尔、发展历程 1876年,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以此开创了人类的通讯革命。从有线到无线,从台式到移动电话,从仅是通话功能到如今的手机上网,这场革命至今仍未结束。 在贝尔发明电话之前,传递消息的最快方式是通过电报线用莫尔斯码发送电报。而电报这个通讯方式这时也刚刚问世不久,在这之前,紧急信息只能由驿马、烟火信息、鸽子或船只传送。 自从人类发明电以后,就有人想利用电来进行通信。有个叫摩尔逊的人,曾架设26根电线,代表26个字母,来传递信息。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电报机"了。但其设备庞杂,传递不远,终究没能达到实用的阶段。 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 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世界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但是莫尔斯电报也有其缺点,就是从发报人到收报人需利用专门的电码译本经过两次翻译才能把信息传递过去,而且发报人不能立即获得收报人的反馈信息。 贝尔对莫尔斯电报的缺点作了分析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制造出一种直接传递入的语言的装置?能否把人说话的声音通过导线传到很远的地方? 他在研究一种为耳聋者使用的"可视语言的实验中,听见一个震颤声沿着电线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原是从事语音教学的教授,对人类耳朵的震动原理有着充分的了解,他立即发现通过电线传递人类的声音是可行的,电话诞生了。10年之内它遍及美国,很快又传遍全世界。 电话发明至今,从工作原理到外形设计都有不小的变化,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电话百年发展的道路。 1878年,手持电话 这部电话是由Werner Siemens于1878年在德国制造的。它的听筒和话筒是一个,听话和说话时交替使用。 1880年,贝尔电话 这是第一种在欧洲使用的电话。它取代了电报,比装有手柄的磁力发动机电话先进。1885年,“埃菲尔铁塔”磁力发电机电话 这款电话由L. M. Ericsson于1885年制造。在当时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电话。麦克风设在旋转臂上,曲柄用来接通交换机。 1897年5月18日,马可尼进行横跨布里斯托尔海峡的无线电通信取得成功。 1901年,马可尼实现了隔着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 1903年,无线电话试验成功。

看清西方新闻观的本质

很简单,腾讯网敢**花腾吗?去翻翻美国前几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看看当时美国媒体的那副嘴脸,**到极点,当然,可以随便骂总统,可是有谁可以得罪自己的老板? 是的西方新闻都是为了自己支持的人服务的,打击对手 被政治控制的媒体能代表人民?打死我都不信日本二战时期媒体控制可谓和现在没什么两样,报喜不报忧,这还算正面宣传?清朝后期那些民营报纸才叫自由,苏报案这种事都判4年劳役,还很快释放,到现在怕是秘密处决了 你看美帝那一大堆媒体异口同声的疯狂怼川普,却对他为美国人民提供了多少工作岗位,解决了多少失业人口绝口不提,就知道“自由媒体”是个什么东西了 福克斯新闻、等一系列媒体挺他的你看不见?总统都能被人喷难道不自由?噗……哥,你赢了……我还真的是第一次见到举了一个例子然后直接加个“等”来表示很多的……你连第二家都找不出来吗? 西方新闻观是完全建立在利益基础上,怎么哗众取宠怎么来,不考虑真实性。 BBC之类的国际性媒体还要点面子,不敢做的太过,一些地区性媒体简直就是满口胡言,不仅仅是歪曲,而是干脆的胡编乱造。 我主要看西班牙语新闻,只要是涉及中国的消息基本都是胡编乱造,不是像BBC之类偏颇性的报道,或者像CNN之类在数据上做手脚,而是从头到尾就是自己杜撰。什么XJP禁止中国人使用刀叉的等西餐餐具,因为是资本主义象征。什么在中国女人被禁止拥有社会权力,包括在银行开户都只能以男性亲属的名义。什么中国人的餐桌礼仪是喝完酒后把杯子扣在头上。怎么离奇怎么写,反正使用西班牙语的南欧国家和拉美国家都很穷,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钱去中国旅游,他们怎么写都有人信。西班牙为啥要这么黑我国!?又没有日本那样的深仇大恨。种族主义本性外加商业目的的哗众取宠。 哪个社会主义国家不有世袭罔替的想法?权势滔天不想传给自己儿子传谁?只是操作不成功和成功的区别,组织结构,思想意识形态一模一样。印度本来就是民主国家,种姓制度是国民守旧思想的残留,是印度政府当前正在大力消灭的一种思想。实行“大政府”的国

第十四章 西方新闻媒介的功能

第十四章西方新闻媒介的功能 功能的三个不同含义: 1、功能是指新闻媒介本身的、在它和社会互动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2、功能是指新闻媒介的主持人以及社会上方方面面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希望 新闻媒介发挥的作用,或者说希望新闻媒介成为他们的某种工具。 3、功能是指新闻媒介在其传播过程中在社会上实际产生的作用。 第一节西方学者的新闻媒介功能观 一、新闻媒介的正面功能: 1948年,现代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拉斯威尔在《社会传播与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新闻媒介的三大功能: 1、监视环境。 这是指新闻媒介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的功能。 监视环境要求准确、客观、及时。 2、联系社会 是指新闻媒介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环节、各类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应付环境的挑战的功能。 这一功能体现为对环境信息的选择与解释。 3、传递文化 是指新闻媒介将社会成员共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社会经验、价值观与道德规范等从社会的老成员传给新来者,使社会的文化传统永久延续的功能。 4、娱乐功能(1975,赖特《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 是指新闻媒介为受众提供消遣和乐趣的功能。 前苏联学者E·普罗霍罗夫的三组职能说: 1、思想职能 2、直接的组织职能 3、文化娱乐性职能 二、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罗伯特·莫顿的《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中认为的负面功能: 1、新闻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失去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 实。 2、新闻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3、新闻媒介常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甚至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4、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受众精神的麻醉作用。一方面,新闻 媒介让人沉醉于虚幻的满足之中;另一方面,新闻媒介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 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行为方式:信息寻找模式、游戏模式、参与模式。 第二节媒介主持人的新闻媒介功能观 一、政治性媒介主持人的功能观——宣传功能 近代新闻媒介在创始之初,本以传递信息为其主要功能。后来,随着政论报刊、政党报刊的出现,新闻媒介的消息传递功能逐渐被政治宣传功能所取代。因为这类新闻媒介的主持人大多具有坚定的政治主张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他们的媒介活动首先是政治活动,作为媒介主持人,他们首先是整治活动家。因此,他们势必利用新闻媒体来宣传其政策、方针、观念。拿破仑将《总汇通讯》变成政府的机关报之举,便是一例。 二、商业性媒介主持人的功能观——盈利功能 当今的西方新闻媒介大多是私营企业,在英、美、法、德等国家90%以上的报纸是私人创办的。在美国,私营广播电台占全国广播电台总数的93%,私营电视台占全国电视台总数的76%。这样的新闻媒介完全是商业性的,它们的主持人是名副其实的商人,对于他们而言,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是盈利挣钱。 三、其他社会团体的新闻媒介功能观 不同的社会成员和团体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同样希望利用新闻媒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与媒介主持人直接控制媒介不同,社会其他成员或团体只能间接地影响媒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种间接的影响只能凭借媒介的广告功能和

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历史及其价值(定稿)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 ——理性主义视阈下的传媒业思考 彭海星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 所谓价值者,其内在已经假设主体对其目标有明确认识,客体价值的论述即是它与这一目标关系的展开。所以欲探讨西方新闻自由历史发展的价值,势必先要探求时代对于传媒业发展前景所达成的共识,历史发展的价值应当在与这一共识的比较中加以把握。此外,对于“西方新闻自由发展史”,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然而文化理论的形成和转型,常常作为历史发展其他方面的总结或起点,因而笔者欲将这一历史置于新闻自由理论范式的形成与转型中加以透视。 [关键词] 价值; 新闻自由; 理性; 群体认知原理 一、中国语境下的现代传媒 “理性”与“传媒发展”几乎勾勒了现代传媒业形成的全部历史。 在理性主义兴起的过程中,知识首先被笛卡尔—康德的现代哲学定义为人类认知的先天结构形式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而伴随科学取得的种种成就,它也被定义为坚信人类将不断进步的信心。 正是此种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信心,加之同样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进化理论,构成了西方文明扩张的两块基石。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它具体在严复在《天演论》中表述为,一国文明中如不能结出理性的果实,则它将为世界诸民族的进步所淘汰。正因如此,近代中国寻求

现代化的合理性,现实地源于“帝国—中国”,“文明竞争”的叙事当中。 这种动机使得现代性的紧张,具体而言是理性主义内部的紧张,成为一个退居其次的问题。而现代传媒业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互构性联系,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国家理想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帝国—中国的叙事乃是把握现代传媒必要性的起点。 与此同时,在帝国—中国叙事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中,其理论已内在地含有国家—公民这一叙事,它同时成为传统文化本身寻求理性主义合理性的一种叙事。 综上,构建现代传媒,对于时下对抗和联系着的两种主流叙事,即帝国—中国、国家—公民均具有合理性。在此意义上,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传媒业即是时代对于传媒发展的共识。 二、理性视域下的传媒图景 任何一种文化的向度都以其所欲塑造的个人为表征。 当包括近代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明面临着“不理性即淘汰”的局面,理性主义事实上已经规定了诸文化的任务:以探求真理为前提,以改造自然为进步。循着这一任务,个人的使命被无可避免地规定为认识世界。 这便证明了,理性主义在将世界改造得更适于人的同时,也在界定人的内涵。当人的使命被理性主义规定为认识世界,人的内涵即被界定为现代哲学认识论主体的形象。 巴雷特对此评论道:在现代哲学(笛卡尔以来的哲学)中,人已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篇一: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 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 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 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 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 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 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 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 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 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 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但现 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 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他说,发达国家“无 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 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 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 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 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 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谈到技术转让问题时,解振华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发 达国家勉强同意建立一个技术机制,但极力将这一机制弱化为只有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尚自强 新闻自由 1、新闻自由的定义:新闻自由,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等的自由权利,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不受干扰的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 2、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的口号。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中,1644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国会发表了一个演说,抨击政府对新闻出版的专制统治,要求给予人民以言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在这篇演说里阐述了三个基本思想:第一,人的理性高于一切,言论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因此,人人都有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二,应该允许存在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学说(包括正确的也包括错误的)都可以流行,通过自由竞争,正确的观点会保留下来,错误的观点会自行消亡;第三,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政府应保持中立,不要去协助任何一方。这个演说后来作为小册子正式出版,名为《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因此成为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政治家,英国也因此成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 3、新闻自由的实质:新闻自由的实质就是通过传播和接受新闻而实现的一种民主权利,它是政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 4、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1)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是依靠资本家钱袋的自由,是金钱和资本的自由。(2)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垄断报团相互竞争、兼并的自由。(3)资本主义新闻媒体的自由被限定在不能侵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严格界限内,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自由。(4)资产阶级政党和政府极力操纵新闻媒介,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受资产阶级全面控制的自由。 5、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特点:(1)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摆脱了“资本的奴役”的自由,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自由,新闻媒体归全体人民所有。(2)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自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3)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自由。(4)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处在发展过程的自由,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6、资产阶级新闻自由观:记者是“无冕之王”,可以为所欲为,想发表什么就发表什么,新闻媒体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不受任何约束,想传播什么就传播什么。 7、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1)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2)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3)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4)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新闻控制 1、新闻控制的实质:新闻控制的实质,是按新闻资产所有者的意志对传播行为加以规范,用以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力的滥用。 2、新闻控制的目标:给予新闻传播一定的自由度,使传播行为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不违背施控者的利益和主张。显然,新闻控制的目标是新闻自由与行为规范的统一。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这一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进行生产,同时对生产活动进行计数。人类从学会计数开始就产生了会计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数量方面,还知识凭头脑去记忆,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使用各种符号和标志。例如,在树干上,在石头上,刻画各种实物的形象。经过漫长的岁月,数量的计量由简单趋向于复杂,加上文字的出现,这给会计记录带来很大的方便。从此以后,使用文字来记录实物的数量。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很长时间内,人们所关心的还是生产本身,会计还不占重要地位,因此会计还知识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可能有专职人员去担任会计工作,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产品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剩余产品后,这种情况才可能得到改变,开始有可能和必要吧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带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会计工作,这是会计管理的雏形。这种变化初步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地位,从附带的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逐渐发展到承担生产管理的人物,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会计之所以从生产的附带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主要是由于产生了商品货币。从此,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和叫唤都要通过货币来计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理论、方法、程序和组织模式,也从简单到复杂,并逐步完善起来。因此,会计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经济管理的需要分不开的。会计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会计这一个古老的名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的西周时代就已出现“会计”一词。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有为王朝服务的会计,有专职官吏专司其事。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当过管会计的官员。“会”和“计”都有计量方面的含义,并奇瑞都有汇总计算的意思,据有关历史资料考证,会计在当时的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总和核算,称“月计岁会”。清朝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对会和计两字作了具体说明,“零星之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就是说,平时进行零星计算,期终办理决赛,把日常的核算与定期的总括核算两方面的含义都包括在一起。虽然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丰富内容,但基本上能表达会计在核算部分的基本特征。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无论在中国货在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了,但是,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一套科学的计量、确认和记录的方法,则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就有价值的耗费和形成、价值的实现和收回,价值的分配与积累等经济活动,对于这些经济活动从价值上进行核算和管理,离开会计工作就无法实现。会计以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分析检查为手段,目的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管理一个单位占用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会计监督,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有关个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做为一种那个管理形式并具有特定的技术方法,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自奴隶社会周朝开始,会计就有了发展。周朝廷和各地的奴隶主已经利用会计来管理一切贡、赋、徭、役等的征收和分配,并设有“司会”的专门官职,掌握钱粮,赋税收支,进行“月计岁会”,从秦朝到汉朝,都设有掌握钱粮、赋税和官廷财务收支的官吏。在古代,会计实际上市经济工作的主管。在会计技术方法方面,秦汉建立了一“入”、“出”为记账符号的定式会计记录方法,从西汉开始,会计与统计就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中加以处理,会计账册成为簿,而统计账册成为籍。唐宋之际产生并完善了相当科学的会计结算方法,即“四柱结算法(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为“旧管(初期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明末清初,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下,民间出现了可以核算盈亏的“龙

第三节 新闻媒体的功能定位

第三节新闻媒体的功能定位 新闻媒体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筹划.设计新闻媒介两项最主要的工作。它决定一家新闻媒介的内容选择、报纸(电台、电视台)的风格,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它的成败。 我们在本章第一节论述新闻媒介具有五大功能,这是新闻媒介客观存在的;而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则是该新闻媒介的实际主持人主管决定的。当然,这种主管决定能否成功,则另当别论。 媒体的决策者当然有权决定一家新闻媒体全面发挥五大功能,目前世界上有些媒体也确实这样做。但是,由于新闻媒体间的激烈竞争,当前整个新闻界的趋势是从实际出发,选择其中的几项作为媒介的主要功能。这样,就出现了相当多的排列组合,涌现出丰富多彩的媒介世界。 纵观世界各国么街,试图发挥全部五大功能的或只取其中一项功能的媒介是极少的,基本上选取其中两三项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力图稳定基本受众,再争取其他的潜在受众。基本的排列组合有以下几种: 1. 信息+宣传+营利型的新闻媒体。这就是我么前面提到过的政企合一型新闻媒介。中国各级党委机关报都是这个类型的,既是信息的主渠道,也是宣传的主阵地,同事还是中国新闻媒介的赢利大户。 2.信息+营利型的新闻媒体。这类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虽然也会有倾向性,但政治倾向比政企合一型媒介要淡或隐蔽,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要供人们思考和决策所用。这类新闻媒介数量大,而且还有许多亚类。 (1)提供各种各样全面的信息。比如中国的《参考消息》、《解放日报》主办的《报刊文摘》。而世界上最出名的还数美国有线台(CNN)的全新闻频道,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播出美国和世界的重大新闻。 (2)以提供某一类或几类信息为主。 有些以提供消费市场信息为主,即我们称之为服务性新闻。世界许多国家的有线台都有一个商品买卖频道,就是以提供消费市场动态为主。 有些以提供天气预报、交通状况的信息为主。在美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有这样的电台。因为美国是“车轮上国家”,几乎人人以车代步,天气、交通对驾驶人特别重要。中国的大城市也有交通信息台。 3.消闲+服务+营利型的新闻媒介。这类新闻媒介基本上都是大众化通俗报纸以及一批电台、电视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晚报、都市报都是这种类型。它们也刊登国内国际的重大新闻,但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娱乐性、趣味性、服务性新闻以及大量消闲性副刊。 中国和世界其他许多国家还有一批文艺、音乐电台,专门提供文艺新闻播放文艺节目。近些年,美国的电台很兴旺。其中听众最多、赢利也最大的就是音乐台,因为美国人大多数都是边开车边听音乐,因此这些台吸引了大量的广告。 4.知识+营利型的新闻媒介。这种媒介数量极少,中国大多数的科技报属于这一类。 5.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世界各国的对外广播电台都属于这一类。 新闻媒体的功能定位极其重要,又非常复杂。媒介图和定位,涉及内外诸多因素。从新闻媒体内部讲,主要是新闻媒体主持人所制订的方针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从外部讲,主要是一个区域内么简介构成和受众的状况。比如,《南方日报》主办的《南方周末》原来以提供消闲内容为主,1996年以后,它从维护消费者利益出发,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成为畅销群过、深受读者欢迎的报纸。上海的《解放日报》是份上海市委机关报。在审视上海报业市场以后,创办了《申江服务》,是以服务 消闲为主的都市型报纸,恰好填补了上海报业市场空白。从1996年初创办。目前发行达40万分,深受上海市民尤其年青一代读者喜爱。所以,一家新闻媒介功能的确立或改变,必须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 为例 学院名称: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新闻学 学生姓名:刘晶 任课教师:杨棪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 《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 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 论文题目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总分评阅教师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 论文结构(40分) 论文创新性(20分) 论证(20分) 语言(10分)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 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对彼此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圣诞节属于西方传统节日,如今在中国已经备受重视,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备受欢迎。然而中国人怎样过西方的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也无疑会让西方人感兴趣。因此中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这一事件的报道也颇具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新闻学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 张媛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一、新闻出版自由的界定及其意义;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实现及发展;三、新闻出版自由是完美的自由。 关键词《莱茵报》马克思新闻自由 起新闻出版自由,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英国的政论家弥尔顿,他的《论出版自由》堪称出版自由斗争史上的一部经典,但马克思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激昂、更加完美的新闻自由观,且这种自由已经成为全人类追逐的目标。由于马克思对新闻自由思想的论述主要来源于《莱茵报》时期发表的一些文章,且后来的新闻自由思想又被加上了阶级的观点,所以本文着重研究《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新闻自由思想。在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中,新闻自由、出版自由、新闻出版自由这三个词都指的同一个意思,所以下文中出现的这几个词语没有差别。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界定及其意义 恩格斯曾在1844 年就对出版自由作过一个清晰的界定:“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地发表自由的意见。”换句话说,出版自由即表达思想的自由。准确地说,出版自由应该是通过新闻媒体来表达思想的自由,否则就成了“言论自由”。 在马克思的描述里,新闻媒体主要指的是报刊这种媒介形式,他认为报刊是“目前精神的最自由的表现”,“是个人表达其精神存在的最普遍的方式”,这也就是他为何极力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原因。

马克思把理想中的报刊称之为“自由报刊”,并赋予了它神圣的使命:“自由报刊是把个人与国家、世界联结起来的纽带。自由报刊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而自我审视是智慧的首要条件。”①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自由报刊是展现人民思想并进行思想升华的一个平台,是沟通人民与世界之间的一架桥梁,同时它还是人民自我审视的一个载体。 在马克思看来,新闻自由应该允许不同思想的共存,就像他曾经提到的,“真正自由的报刊即使生产出了坏的产品,但也仍然是好的”②。马克思并不是重点肯定“坏的产品”,而是重点提出要捍卫大家自由表达思想和观念的权利。不论是真理还是谬论,它们都有权利和机会进行自我表达,只有在这种互相碰撞的氛围中,所谓的真理才会孕育而生。 新闻出版自由不仅对人民表述思想、探索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与人类的其他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新闻出版自由不存在,其它的一切自由就可能会化为泡影。只要自由的其中一种形式受到指责,整个自由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指责,自由就只能是形同虚设”③,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唯物辩证主义出发,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了新闻出版自由与其它自由之间的关系。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实现和发展马克思认为,新闻自由要实现,必须要有新闻出版法的保障;而新闻自由要发展,则要靠“批评”。 1、新闻自由实现的保障——新闻出版法 在马克思的第一篇论文——《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他对新闻出版法与书报检查法做了详细地对比:新闻出版法是真正的法律;而书报检查只是形式上的法律。新闻出版法惩罚的是违法行为;而书报检查法惩罚的仅仅是意见。④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新闻出

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

1.政治传播学引论 G206/405 馆藏复本:5 可借复本:4 (英) 布赖恩·麦克奈尔著 新华出版社 2005 2.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news, truth and power G206.2/140 馆藏复本:7 可借复本:7 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 新华出版社 2004 3.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television and American opinion G206/346 馆藏复本:4 可借复本:2 (美) 仙托·艾英戈, 唐纳德·R. 金德著 新华出版社 2004 4.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G229.1/616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考林·霍斯金斯, 斯图亚特·迈克法蒂耶, 亚当·费恩著 新华出版社 2004 5.新闻业与新媒介 G210.7/661 馆藏复本:1 可借复本:1 (美) 约翰·V. 帕夫利克著 新华出版社 2005 6.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rewiring media studies for the digital age G206.2/155 馆藏复本:2 可借复本:2 (美) 戴维·冈特利特主编 新华出版社 2004 7.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the role of images in advertising J524/118 馆藏复本:2 可借复本:2

(美) 保罗·梅萨里著 新华出版社 2004 8.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话题 D58/299 馆藏复本:6 可借复本:5 (英) 史蒂文·拉克斯编 新华出版社 2003 9.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dubious times G206.2/166 馆藏复本:1 可借复本:1 (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著 新华出版社 2004 10.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G206-61/1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美) 约翰·费斯克等编撰 新华出版社 2004 11.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aiguments about the media and social theory G206/379 馆藏复本:1 可借复本:1 (英) 尼古拉斯·加汉姆著 新华出版社 2005 12.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focus group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 G206.3/85 馆藏复本:6 可借复本:5 (美) 大卫·E. 莫里森著 新华出版社 2004 13.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G206.3/97 馆藏复本:1 可借复本:1 (英) 安德斯·汉森等著 新华出版社 2004 14.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let the citizen beware? G219.712/648

2000年中国新闻传媒的走势分析

2000 年中国新闻传媒的走势分析 1000 年,弹指一挥间,新千年已进入我们的生活。 回眸 1999 年的中国新闻传媒,真正呈现出了转轨时期传媒业的变化 和创新。 可以下这么一个定义过去千年的终结并没有为中国新闻传媒的变革 划上句号,而恰恰是为新千年中国新闻传媒的发展规定出走势。 2000 年新闻传媒会有哪些走势?——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以正确舆论 引导人,坚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台的工作方针将更被新闻传媒所重视 和遵循。 1 月 5 日,首都各大媒体均在重要版面和位置刊登江泽民总书记对宣 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 江总书记在强调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时 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的大事,也是宣传思 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希望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们,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适应形势发展 的要求,把工作做得更好。 12 日, 首都各大媒体又在重要版面和位置报道了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 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积极落实政治家办报、政治家管宣传、政 治家管文化的要求。

以江泽民总书记为首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在新年伊始就宣传思想工作 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可以预示,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以正确 舆论引导人,坚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台的工作方针将更被新闻传媒所 重视和遵循。 ——集团化,走资源重组,增强竞争实力是传媒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自 1996 年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试点 以来,到 1999 年新闻出版署共批准了 7 家报业集团试点单位。 新年刚刚来临,又有 8 家报业集团宣布诞生。 截止目前,我国报业集团已发展到 15 家。 这说明,报业集团的出现及扩展,标志着我国报界已走过集团化发展 的探索阶段,进入更深一步的推广和实施阶段。 报业集团的成功,将对下一步我国新闻事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改革, 提供集约型、内涵式的发展经验。 据了解,目前广播电视集团的组建工作也正在积极筹划之中。 如此看来,2000 年将是新闻传媒业的改革、发展年。 走集团之路将是其最大特征。 以集团带动整个传媒行业把盘子做大,走资源重组,既增强了主流媒 体的竞争实力,又为深入贯彻落实两办发布的 30 号文件精神创造了有利 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 走集团化之路,可看作是我国新闻传媒在新千年中得以进一步发展的 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集团带动传媒相关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非常强的走势。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闻自由思潮理论虽然不像西方其他社会思潮一样已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有关新闻自由的讨论却也是由来已久。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在标榜本国新闻“绝对自由”的同时,不断指责中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不自由。加之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纷纷涌现,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传媒的繁荣,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新闻自由的本质、把握好新闻自由的“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 标签:新闻自由;国家安全;新闻真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虽然有关新闻自由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新闻自由是指媒体人搜集、发布、传播、出版新闻的自由。《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解释是:“新闻自由,亦即出版自由,属公民民主权利中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1]从广义上看,新闻自由也应当包括公众的言论自由。由此可见,新闻自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从分析当今中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现状出发,找出当前新闻自由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寻求发展新闻自由的路径,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应有之义。 一、新闻自由的缘起 新闻自由的思想由来已久,1644年,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就指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的出版,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2] 。《论出版自由》的出版标志着新闻自由思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美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说:“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马克思也曾说过:“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3]201同时,新闻传播面向大众的特征,也就决定了新闻自由并不只与新闻工作者关系密切,也与大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中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现状 在西方,这里主要以美国为例,标榜自己的国家是真正拥有新闻自由的国度。“西方国家从总体上讲,历来有尊重新闻自由的传统,比较重视以法律的形式来处理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在近20年中,尤其在冷战之后,西方国家在倡导新闻自由的同时已带上明显的政治目的,开始作为影响和干涉他国的一种手段。”[4]而中国经历过相当漫长的封建时期,社会主义历史仅有六十余年,新闻自由存在着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和改善的地方。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虽然新闻自由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最终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与现实思考

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与现实思考 ——以《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为蓝本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于1842年2月发表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为蓝本,指出了马克思对书报检查制度的质疑;梳理、总结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提炼了其新闻自由观的可借鉴之处,并就我国现实存在的新闻出版自由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书报检查 目录 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与现实思考 (1) ——以《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为蓝本 (1) 一、《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对检查令的质疑 (2) (一)揭露书报检查制度的实质 (3) (二)反驳真理的“严肃”和“谦逊” (3) (三)揭示法令保护宗教的动机 (4) 二、《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的新闻自由观 (5) (一)“新闻法”是“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 (5) (二)新闻自由的权利与义务:评论与监督 (6) (三)将倾向作为标准的检查令是恐怖主义的法律 (7) 三、马克思新闻自由观的现实意义 (8) (一)认识并承认新闻自由对人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8) (二)强调舆论监督是新闻自由的内在要求 (9) (三)指出新闻自由能够实现政府与人民群众良性互动 (9) (正文)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马克思于1842年2月发表的,

针对国王菲特烈·威廉四世于1841年12月24日颁布的新的书报检查令的批评文章。[1]新的书报检查令的第二条特别强调:书报检查不得阻碍人们对真理作严肃和谦逊的探讨,不得使作者受到无理的约束,不得妨碍书籍在书市上自由流通。这样的语句曾让当时的知识分子觉得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时刻到来了。但马克思却始终保持清醒与理智,犀利地揭露了最高统治者的伪善,指出新的书报检查令其实是以看似开明的伪善来掩饰的,对旧的书报检查令的变本加厉,更加严酷的对新闻出版自由进行控制。 梳理、总结此文中马克思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刻真切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源流。通过提炼了其新闻自由观,我们能够找到中国在新闻出版自由方面值得借鉴之处以及差距和不足,因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对检查令的质疑 普鲁士新旧两个书报检查令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总被反复提及,并用来比较。其中,“旧的书报检查令”是指,普鲁士政府在1819年10月18日颁布的书报检查法令。而“新的书报检查令”则是指,普鲁士政府在1841年12月24日颁布的新的书报检查令,也就自然是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的主要批判对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